文静女生十篇

时间:2023-03-21 02:59:50

文静女生篇1

我们班有特点的同学有很多,有“聪明小子”吕思聪,有“小淘气”吴宇,有“滑稽大王”胡超越……今天我先来介绍一下“文静小女生”刘迎晓吧!

刘迎晓个子中等,圆圆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经常梳着一头马尾辫。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异,但不太爱发言,但只要一发言就语出惊人,深得老师喜欢,老师总是表扬她,但她总是略带害羞的笑容。因为她学习好,所以我们经常问她问题,每次她都会轻声轻语地给我们讲解。我从来没听到他大声讲过话。

记得有一次,因为体育老师有事,所以我们班班主任就来给我们上课。听老师讲着这乏味的课文,再想着不能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着,唉,心里真不是滋味,哪还有心思听老师讲课。这时,老师点我回答问题,我哪晓得老师刚才讲什么啊?站在那半天说不上话来,老师有些生气,刚要发火,这时,前桌的刘迎晓慢慢地举起手,轻声轻语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我才逃过一劫。下课了,我去感谢她,只见同学们都出教室玩去了,她却一人坐在座位上津津有味地看书。我走到她座位旁问她:“我不喜欢闹,我比较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

文静女生篇2

因缘际会成为女主播

采访的时候,文静刚刚生完宝宝回到女主播岗位不久。她半抱怨半道歉地说自己身材都还没有完全恢复,整个人胖乎乎的,肯定不上镜。摄影师却對她的甜美有极高的评价,一个劲儿地夸她。老天對这个女人的脸蛋似乎格外眷顾,给了她如此吸引人的笑容。1985年出生的文静一直觉得当初父亲给她取错了名,“我平时挺粗线条的,一点都不淑女,彻头彻尾就是现在流行的那种女汉子、女爷们儿,跟文静这种性格根本不沾边”。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到电视台实习,性格不文静的文静最开始是在一档体育节目,主持一些户外节目,比如登山、攀岩、滑雪等。文静简直如鱼得水,没想到后来会因为可爱的娃娃脸被相亲节目相中。2006年11月28日,文静去《相亲进行时》做牵线小红娘。甜美长相让文静极有观众缘,大龄青年和他们的家长都觉得这姑娘圆圆的脸蛋极有福气,长相讨喜,天生就是做红娘的料。顺理成章地,2007年毕业之后,文静正式成为了这一档节目的女主播。

以真诚换真诚

如果说每个女主播都应该有一档成就自己的节目,對于文静来说,这一档节目就是《相亲进行时》。即便现在电视荧屏上有各种各样的相亲节目,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成都电视台的《相亲进行时》还是以其服务性拥有较高的人气。“我们的真人秀将一个人在生活中各方面进行全面展示,而不仅仅是TA打扮得光鲜亮丽上节目的片段。不定时地还会有针對不同年龄段的相亲派對,每个月还会有万人相亲会。”作为这样一档相亲节目的主播,文静显然不能仅仅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在直播间用嘴皮子抖抖机灵,还需要真真正正参与到嘉宾的生活中,真真切切为他们着想,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来参加节目的人都抱着想找另一半的想法,而不是作秀。他们特别愿意把自己的事情掏心置腹地向我倾诉,大家都这样真诚,自然也需要我真诚以待。”

真诚待人的结果,自然是大家都特别喜欢文静,做节目几年下来,文静积累了相当高的人气,也渐渐开始尝试全面发展。2010年开始,文静常常会被邀请去主持选秀比赛和娱乐节目,诸如《花儿朵朵》、《梦想秀》的外场落地活动、首映典礼等。

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一直致力于帮助别人寻求幸福,文静自己的幸福也一点都没滞后。文静的老公原来是电视台的摄影,一开始和她是搭档。谈了4年恋爱之后他们顺利地结婚生子。由于怀孕期间孕吐厉害,又担心化妆品和镁光灯對宝宝不利,文静在怀孕4个月的时候就没有再主持节目了。闲不下来的文静兴致勃勃地想把这几个月的空档利用起来,筹划要去旅行或者读书,吓得家人直叫:“小姑奶奶,怀孕就好好待着吧!”

文静告诉记者,宝宝是全母乳喂养到6个半月断奶。她认为一个女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否则会与社会脱节。因此,初为人母的文静重新回到女主播岗位上。如今的她更成熟了,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也更加明白自己的方向。

生活是第一位的

Q=《成都女报》 A=文静

Q:生活中有些什么爱好?

A:特别喜欢旅游。原来是喜欢两个人旅游,现在是一大家子一起旅游。儿子现在还没满一岁,我们常常带着他到近郊出游。明年10月计划带着宝宝去马来西亚沙巴州度假。

Q:做相亲节目这么多年,会考虑转型吗?

A:《相亲进行时》是一档值得我一直做下去的节目。除此之外,如果有机会,也想尝试一档和亲子相关的情感访谈节目。

Q:现代女性生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往后延,你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要宝宝?

A:二十七八岁也不算早了,差不多吧,我是觉得一个女人到了该生宝宝的时候就应该让自己停下来,无论你处在事业发展的什么位置,生活是第一位的。生完宝宝之后,也可以继续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文静女生篇3

在一个周日,我走进空旷的校园,看到枣红色的椅子可以记笔记,乳白色的木凳上镌刻着庄严的十字架,它们历经80余年,依然沉香如旧。墙壁上的黑白照片,定格了当时静宜女中的盛况,那些风姿绰约的学子,那些意气风发的教师,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都在无言诉说着静宜女中的辉煌过去。

盖夏嬷嬷,女子教育布薪火

说起静宜女中,绕不过两个人,一个是当时天主教开封教区的谭维新神甫,另一个是修女盖夏嬷嬷。

1902年传教士何安业派意大利籍神甫谭维新,在中国神甫时慎修的陪同下来到开封,要求清政府同意恢复天主教会。1905年他们在开封市袁坑沿街路东购买民宅一所,改建为教堂,天主教会从此在开封得以恢复。1915年经罗马教廷传信部批准建立开封教区,谭维新被任为天主教开封教区的首任正权主教。谭维新认为要在城市内扩大传教范围并取得效果,只靠一般的传教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创办教育及慈善事业。为了吸引人才和经费,壮大开封教区,谭维新于1920年前往美、法、意、比等国进行活动。他在美国邀请山林圣玛利主顾会修女盖夏等人同来,其任务是开办学校。

盖夏嬷嬷于1906年加入美国印第安纳州圣玛利森林的主顾修女会。1920年9月29日,她率领5位修女来华,10月24日到达开封,1921年3月在草市街路西创办华美女子学校。该校设有初级中学及小学两部,招收两班学生。华美女子学校的课程和一般学校初中的课程大致相同,只是小学五、六年级加上英文课,因为盖夏嬷嬷认为年龄越小越便于学习语言。入学者多是慕名而来,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参差不齐,教师用外语直接授课,学生不容易接受,再加上没有正式的校舍和缺少教学设备,该校于1925年五卅运动后,宣布停办。

1930年,盖夏嬷嬷受谭维新主教的委托,在双龙巷路北购置民房,开始改建为校址。学校先建二层教学楼一座,三层寝室一座。二层教学楼设8个教室,有1.8米宽的外廊,砖雕檐口,建筑面积922平方米。接着建礼堂楼一座,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上层为图书馆。另建有修女楼一座住美籍修女,圣堂一所可容纳百余人,饭厅平房9间。以上建筑皆为砖木结构,灰瓦歇山式屋顶,人字木架,西式玻璃门窗。校长办公室、教员休息室、教务处设于前院旧式平房内。因谭主教请人为盖夏嬷嬷取的中文名字为“陆静宜”,遂以“静宜”为校名,一方面表示对嬷嬷的崇敬之意,另一方面也纪念她创办学校。校名定为:河南私立静宜女子初级中学。

1931年国民政府颁发新教育法令规定:“凡私立学校未在政府立案者,政府不予承认其毕业生资格,不准许考国立高等学校。”教会办学必须在向教育厅立案以后,才可以开办。按照政府规定,校长一职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学校须成立董事会。吴筠盘在《解放前开封市私立中学的发展及概况》一文中介绍:“私立中学的校董会,是由发起和创办私立中学的人员组成的。校董会组织起来,首先就得将校董名册、校董会组织章则和基金,呈送教育厅备案。学校的管理工作主要靠校董会来执行。”现存开封市档案馆的《河南私立静宜女子中学校董会章程》显示,校董会的责任主要是筹划经费、审核预决算、保管及监察财物、选任校长以及其他财务事项。对董事的资格也有限制,要求校董事曾经研究过教育,或者是学界名人或有专门学识,或者赞成该会宗旨承担经费者。对校董会作出决议的规定,“本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出席者方能开会出席,过半数之同意方可表决”。而董事会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为学校筹措资金上。1932年《河南开封私立静宜女中向河南省教育厅呈请立案事项表》记载:学校当年全年预算五万三千八百元中,有四万九千元是由董事会筹措的,其中拨款九千元,筹款四万元。《开封静宜女子中学校呈文抄存・教职员履历簿》显示,1932年静宜女子中学校董共有9位知名的天主教人士,他们中有天津圣功女子中学校长、前北京大学校长、北平中央医院董事、前求新工厂厂长、辅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英启良为北京市人,满族,是天主教著名人士英敛之(曾创办《大公报》及辅仁大学)的侄子。他担任了静宜女中的首任校长。1936年静宜女中校董增加到13人,里面有著名教育家、天主教著名人士、创办震旦大学院、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的马相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陆伯鸿,军高级将领刘峙,河南省政府主席、保安司令商震,著名实业家、民族资本家朱志尧,等等。

静宜女中于1932年建成开始招生。第一学期招生,初中有51位女学生,后来增设高中部。1937年9月在校生增至500人左右。同年,静宜小学在南关官坊街开办。那里有主顾修女会的教堂,现存二层建筑与已经拆除的静宜女中的楼房是同一图纸建造的。

静宜校园,沦陷期间的避难所

1938年6月,开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所有学校均因战争被迫关闭。天主教会在这时大办“难民收容所”,不论是否信教均可收容。当时盖夏嬷嬷除带领所属修女参加对难民的急救医疗工作外,还将停课的静宜校园辟为临时难民营,收容受到战火波及的中国难民,提供医疗与照顾。并派有意大利籍神甫主持校园秩序,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入。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日子里,静宜女中校园前后共收容前来避难者近2000人,其中90%以上都不是天主教信徒。同时教会委派教友高永昌(后任静宜女中校长)等人协助管理。校园悬挂差会国家的国旗,避免了日军的轰炸。今天,我们应该铭记盖夏嬷嬷和她所带的修女们,她们的大爱使学校成为安全区,她们不但为难民提供食宿,还在心灵上给予慰藉。大约一个多月后,避难者开始有人自动离去,到年底难民才逐渐散尽。

后来,校园恢复上课后,在盖夏嬷嬷及负责开封静宜女中教务的美籍修女方希嘉的安排下,主顾修女会选派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修女到静宜女中,协助美籍修女照顾教友学生的宗教生活。

静宜教育,进德修业育栋梁

静宜女中要求很严格,学生一律住校,每周六可回家一晚,星期天下午必须回校。寝室里每个学生一床、一床头柜,柜旁挂一白布口袋,可以装换洗的衣物,床上一律铺白色床单,使用英语讲课。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盖夏嬷嬷和修女们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当日黎明,一队日军包围了住在自由路的美国本笃女修会和住在双龙巷静宜女中以及理事厅街教会对面的美国山林玛利主顾会的全部美国修女17人,先集中于一处,后押送到山东省潍县集中营。静宜女中同时也被封闭停课,经开封教区意籍传教士出面交涉以后由意籍神甫负责,才同意复课,盖夏嬷嬷和修女们才被释放。

1943年9月,因美英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意军溃败投降,由意大利籍神职人员主持管理的静宜女中,因为遭受日军封闭而停课。后经梵蒂冈罗马教廷驻华代表蔡宁的安排,从信阳教区调来两名德国籍的神职人员与日军交涉后,静宜女中在停课三四个月后才又复课。静宜女中虽然在教会的保护下得以艰难地继续办学,但是要接受日伪政权的监督。日伪在开封办教育主要是以“中日亲善、防共睦邻、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圈”和“天无私覆、地无私藏、念我新民、无私无党”为办学宗旨,妄图从精神上麻醉开封的青少年。但是静宜女中在日伪统治期间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文静女生篇4

2003年至2006年,全国众多媒体通过三轮轰炸式的报道之后,一个“天使少女”鲜活出炉:她叫安静,是一个被遗弃的身患白血病的私生女。她身残志坚,16岁已经创作了300多首歌曲,并在北京的地下通道卖唱挣钱治病,成了一名“地下通道超级女声”……安静的故事令千百万观众和读者热泪纷飞,一些爱心人士还和孤儿安静组成特别家庭。然而,令人跌破眼镜的是,2008年5月14日,这位“天使少女”突然被押上了法院刑事审判庭。更令人称奇的是,一个名叫曹芬的受害女士,不仅稀里糊涂地为安静送上17万元现金,还甘愿接受安静的肉体虐待,甚至眼睁睁地看着男友跟安静同床共枕也不争风吃醋。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安静究竟是什么人?她有着怎样的令人神魂颠倒的超级魔法?

甘心仆人:高级白领组建“家庭”伤痕累累

2006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曹芬接到男友龚龙的电话,邀约她下班后一起去看望“天使少女”安静。曹芬一口答应下来,并夸奖男友是个富有爱心的男人。

曹芬今年28岁,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加盟北京一家颇有影响的文化传播公司,担任企划部副经理,月薪过万元。曹芬对安静的名字耳熟能详。早在2003年7月,北京一家娱乐报刊载了《混血儿私生女拄拐走路,孤残卖唱女想上学》等一系列文章,报道了16岁残疾少女安静的悲惨身世:母亲生下安静后死在医院,父亲至今不知是谁。安静被人收养后,2000年初被诊断为“病毒性再生障碍贫血”。2002年,安静在北京治病期间病情继续恶化,经历了生死28天,终于挺了过来。她独自在北京与命运顽强抗争,卖唱挣钱治病……

这天下班后,曹芬和男友相约来到位于北京某地下通道。尽管此前多次在报纸和电视上见过“天使少女”,但真正看到安静第一眼,曹芬还是愣住了。只见安静身高一米五八左右,弱不禁风,长着一张娃娃脸,扎着一对长长的辫子,此时此刻正怀抱吉它弹唱,歌声如诉如泣,哀婉动听……

傍晚,曹芬在附近小食摊点了三碟普通小菜,招待安静。安静说:“姐姐,您知道吗?我很久很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菜了!”曹芬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流了出来,她当场将身上携带的3000多元零花钱全部塞给了安静。安静说话的声音很嫩,就像刚从树上摘下的苹果一样清脆:“很多人与父母没有缘分,父母只是人来到世间的媒介……”这句话在别人听来也许很好奇,但曹芬觉得这可能是安静从小缺乏家庭温暖的心理感受。因此,她决定到安静的家里去坐坐,不料却吓了一大跳。

这是一套50平方米的出租屋。除了安静之外,里面还住着名叫阿波和二马的两个年轻男孩。他俩是看了安静的报道后,主动来照顾安静的爱心人士。房间装饰得非常奇怪,墙上挂着八卦图、羊骨头和宝剑,像风水先生的房子。阿波悄悄把曹芬带进厨房说:“安静不是一般的女孩,她是天使少女,来到人间是为了拯救众生。安静的身份太特殊,所以天上人间都想要她,得到她都会受益无穷。一些鬼怪经常来找安静,想要她的命。”

名牌高校科班出身的曹芬当然不相信鬼怪,正当她斥责阿波胡说八道时,安静的房间传出“咣”的一声。曹芬等人冲进房间,只见安静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浑身僵硬,双手掐住自己的脖子用力摇晃。几分钟后,安静的身体突然变软,她双眼紧闭,右手指抬动了几下。阿波似乎心领神会,立刻拿来纸笔。只见处于昏迷状态的安静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道:“守在安静身边的人都是有缘人,只有这些有缘人才能阻止鬼神逼近安静。大家不能分开,要在一起加倍呵护安静才行!”

如此诡异场景,令曹芬几乎傻了。几天之后,她再次亲眼目睹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那天,二马生病,像只霜打的茄子,无精打采。只见安静将一碗酸奶泼在二马脸上,然后她用小刀划破自己的手指,将鲜血滴在酸奶里。二马一口喝下血奶后,很快变得活蹦乱跳,容光焕发。

过去,曹芬也曾通过影视和网络视频知道“灵异”现象,但都一笑了之。如今亲眼目睹了两幕诡异的场景,一下子将曹芬带进了另一个神秘世界。为此,她和男友双双辞职,来到安静的出租屋住下,决心当一名称职的“家庭主妇”,和大家一起撑起这个特殊的家,心甘情愿地做天使少女的“爱心仆人”。

从此,曹芬既像母亲又像大姐一样呵护着安静,为她洗衣做饭,烧水泡脚。不仅如此,曹芬还拿出积蓄承担了这个五口之家的全部生活开支。就在这时,安静的刀片将曹芬划得伤痕累累。

有一次,安静突然惊恐地告诉曹芬:“姐姐,您身上有妖气、邪气,是您姥姥的鬼魂附在你身上。”安静使出驱鬼之法,用刀片在曹芬的右臂上划出几道血痕。

曹芬逐渐从对安静提供爱心,被安静带进鬼神世界。遵从“笔仙”的旨意,曹芬经常将钱放在指定的地方或者打进安静的银行账号。

就在曹芬悉心伺候着安静时,突然发现“少女天使”的眼神秋波荡漾,像尖刀一般刺痛了曹芬的心。

仙笔裁判姻缘:“天使少女”诡异夺爱很傻很天真

组成特殊家庭后,安静告别了孤苦伶仃的生活。家庭成员以兄弟姐妹相称,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曹芬给安静买了不少服饰、化妆品等,在生活上对安静有求必应,经常烹调安静最爱吃的菜。由于前两年安静在治病中留下腿疾的毛病,走路很不方便,曹芬晚饭后就搀扶着她散步。不料,安静婉言谢绝:“我希望让龚龙哥哥陪我玩。”尽管安静的语调像调皮小孩般清纯,但曹芬的心里还是忍不住咯噔一声。

原来,组建家庭没几天,细心的曹芬发现安静对自己的男友龚龙特别爱撒娇。在饭桌上,她总把好吃的菜往龚龙碗里夹,眼神里充满了少女的娇羞和柔情蜜意。有时候,玩得正开心,安静当着大家的面一头钻进龚龙的怀里,用纤细手指捏他的脸、手臂,甚至用粉拳轻轻擂他的肩膀和大腿。虽然安静的神态和动作看上去像兄妹情的自然流露,但曹芬感觉很不自在。

令曹芬不自在的还有“昏迷情歌”。由于安静特别敏感,见不得外界任何刺激。哪怕是和家庭成员之间因一言不和,她就会耍小姐脾气,生气时会突然昏厥过去。因此,大家一直像宠爱公主般把她捧在手心,哄她、逗她。倘若一不小心气昏了“少女天使”,大家都围在安静身边一起唱歌。因为安静告诉大家如果不唱歌呼唤她,她就会永远不会醒来。后来,安静只允许龚龙一个人唱,而且唱几句还须俯下身来吻她的脸蛋和脖子,她才会慢慢睁开眼睛。每当这个时候,曹芬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曹芬对安静真正产生醋意,缘于一次内衣事件。有一天,安静悄悄委托龚龙到商场给她买一件粉红色的文胸,还将自己胸围尺寸告诉了龚龙,此举被曹芬无意中撞见。更令曹芬尴尬的是,安静甚至让龚龙顺便给她买几包卫生巾!

“妹妹,女人的事情女人办,好吗?”事后,曹芬对安静讲了一番闺房悄悄话,言下之意就是劝安静不要和龚龙走得太近。不料,闺房话一下子又把安静给气昏了。这一次,安静的右手甚至抬动了几下。曹芬立即笔墨伺候,只见安静歪歪斜斜地写了一首散文诗:“我想我是怕孤独了。关上灯让黑夜侵蚀我,开了窗风吹进来赶不走寂寞。在慢慢长夜里,我摊开的手掌在等待谁?龚龙啊,你能在梦中烘干我被泪珠湿润的枕巾吗?”

曹芬气得浑身哆嗦。要是在平时,哪个女人敢于当面索要男友龚龙陪床,曹芬一定会红颜大怒,毫不犹豫地对狐狸精扇响亮的耳光。然而,如今面对的是一个天使少女裸的横刀夺爱,曹芬一下子蒙了,手足无措。其他几位家庭成员众口一词:龚龙必须遵从“仙笔”旨意,陪天使少女睡觉。

安静醒来后,对自己刚才在昏迷中龙飞凤舞的散文诗大惊失色:“怎么可能呢?我从未品尝过恋爱滋味,怎么能和男人睡在一张床上呢?”安静的脸上顿时飞起了一片红晕。她马上拉着曹芬的手说:“姐姐,您不会介意吧?”见曹芬一片惊骇茫然,安静莞尔一笑:“我不会和你的男友发生肌肤之亲,就当龚龙哥哥是件床上摆设吧,就像枕头和布娃娃一样。嘻嘻。”

当天晚上,家庭睡床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过去安静一个人睡一套房间,曹芬和男友睡一套房间,阿波和二马则在外面客厅打地铺。这一夜,龚龙上了安静的床,曹芬坚持要求和阿波二马换房间,她想偷偷听自己的男友与天使少女是否真的井水不犯河水。

前半夜,安静的房间似乎没有任何动静。但凌晨一时许,从门缝里突然传来一阵木床发出的“吱吱”声,接着,安静也一浪高过一浪。那一刻,曹芬心乱如麻,浑身像有无数蚂蚁在爬,她恨不得一脚踹开房门,将这对苟合的男女暴打一顿。

第二天早餐时,安静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看上去很傻很天真,嘻嘻哈哈地跟“姐姐”打招呼。曹芬以为天使少女在后会心满意足。不料,安静并没有完璧归赵的意思,她以各种借口继续要求龚龙“陪床”。眼看着男友在自己眼皮底下与别的女人缠绵,特别是半夜或凌晨发出的木床“吱吱”声和安静声,撕裂了曹芬的神经。精神几近崩溃的曹芬忍受不住折磨,决定离开这个令其蒙羞受辱的家。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段鹏的爱心男士走进了这个家,给曹芬挽救爱情带来了一线希望。

撕开神秘面纱:半老徐娘劫财劫色石破天惊

段鹏刚过而立之年,是一位火车司机。他虽然长相英俊,满腹经纶,但却情场失意。就在其消沉甚至蒙生自杀欲念时,电视台2006年5月播出节目《地下超女面临失明》报道了安静的故事。段鹏一边看电视,一边流着泪在日记本上写道:“一个无助的女孩能在困境中生存,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有什么理由整日消沉呢?”

段鹏学过声乐,他希望能帮助安静。于是,他给安静送来了现金资助,还送来了练歌的DVD机,并且决定加入“爱心仆人家庭”。

面对这位既帅气又有学问的爱心男士加盟,曹芬眼睛为之一亮。段鹏主动分摊了“爱心仆人家庭”的部分开支,还在音乐发展潜质上与安静探讨。更令曹芬意外惊喜的事发生了:段鹏对安静的呵护迅速发展为爱情,用实实在在的关怀表达对安静的爱慕之情。

在曹芬看来,段鹏稳重、有生活阅历。只要安静接受了段鹏的情感,自己的男友龚龙就会完成“陪床”使命。然而,出乎意料的两件事发生了。

2007年3月,安静泪眼婆娑地告诉龚龙,说段鹏的爱心掺杂着“欲念”,对她“图谋不轨”,龚龙半信半疑。不久,龚龙亲眼目睹了令其不安的一幕:醉酒的段鹏手持玫瑰单腿跪地向安静求爱。龚龙一把将段鹏推倒在地,妒火中烧:“你小子色胆包天,竟然骚扰天使少女,就不怕遭天谴吗?”段鹏反唇相讥:“我目前是单身男士,你小子在女朋友眼皮底下红杏出墙,该当何罪?”

两个男人争得面红耳赤,差点打了起来,曹芬暗中窃喜。只要段鹏占了上风,败下阵来的龚龙就会“还俗”。然而,安静的一席话令曹芬的爱情挽救梦想流产。安静说:“别吵啦,大家都是一家人,还争什么?人间姻缘,上天早就注定。”安静拥着龚龙走进自己的卧室,把门“哐”地一声关上,门外的段鹏和曹芬面面相觑,一下子傻了!

原来,曹芬组建家庭以来,在“仙笔”的指引下,不仅稀里糊涂地为安静奉献了17万元现金,而且心爱的男友也被天使少女征用。曹芬人财两空,决定离开这个让她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心仆人之家”。临别前一天,她邀约安静到北京某温泉裸泳,结果疑窦顿生:安静经常在家自残,应该身体上留下许多伤痕,但她的身体却完好。更令曹芬不解的是,安静呈浑黑色并凹陷,生理特征与妙龄少女相差甚远。

与此同时,不到半年时间便被“仙笔”指引奉献12万元的段鹏,在求爱受挫后发现了诸多秘密:在安静的书包里发现了假手,在安静枕头下面的骷髅袋内发现发声器……

“我们都受骗了!”曹芬和段鹏恍然大悟,几乎同时报警。

警方在调查中,大吃一惊:“安静”是个假名,也不是什么“私生女孤儿”,她父母均健在。更令警方愕然的是,安静不是妙龄少女,她1971年12月23日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普通居民家庭,今年37岁,并且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婚史:安静高中毕业后,在当地的一家书店工作,与当地一位姓陈的读者撞出了火花,20岁便头披婚纱嫁作陈家妇,夫妻关系相处和睦。怎奈天意捉弄人,安静因被查出生理问题不能生育,3年后与丈夫协议离婚。走出民政局的那一刻,安静对前夫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非常遗憾此生我不能做母亲,但我对爱情的信念永远不会熄灭,我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爱情神话!”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安静向媒体炮制了自己的离奇身世,并杜撰出创作300多首歌曲的“超级女声”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天使少女”受到千百万读者和观众的敬仰,许多企业和市民纷纷向她捐款捐物达30多万元,有人还给她办理了河北户籍。河北某艺术学校还破例录取安静,不仅免除了全部书学费,而且专门提供了一套房子给她,并安排两名人员照顾她。

此时的安静还不满足,她频繁地向校长、师生和社会各界伸手要钱,并无故长期逃学,2006年夏天,被艺术学校按退学处理。安静杀回北京,利用人们善良的心灵,以“天使少女”的身份成功地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安静成“家”的动机只有一个:通过自称是天使少女,运用“仙笔”、“判官”、“阴差”等欺骗恐吓手段,装神弄鬼骗取一大笔钱财,然后嫁给心仪的男人,完成一个现代都市爱情神话。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位被媒体打造出的天使少女,最终因爱情而折翅。

文静女生篇5

关键词:女性 思想解放 促进作用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用其独特敏锐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莎菲女士面对爱情时的思考与挣扎,细腻真实地诠释莎菲女士充满了女性解放思想,渴望被人真正地理解,追求灵肉合一的内心世界,使一个自尊、热烈、敏感的莎菲形象跃然于纸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莎菲式爱情是别具一格的,又是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但是在革命的初期,即使时代截然不同了,但是封建制度还是限制住了中国女人的爱情,莎菲的抗争是苍白无力的,她的美好愿望仅通过个人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

《青春之歌》作为文学史上十七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革命爱情小说。此时的中国女性在继承五四新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去审视自己。小说中,作者让林道静的思想从小资产主义到无产阶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依靠个人,而且是通过社会这个大集体的变革产生的对其加以正面的指引。本文着重于对莎菲与林道静的爱情观比较研究,反映革命对女性思想解放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作者丁玲在一开始就在莎菲的身边安插了苇弟这一角色,无疑苇弟在莎菲心中是有重要地位的,他能在莎菲寂寞孤单时给予慰藉。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并没有遇到独立且有苇弟性格的男性。但是从余永泽身上仿佛也能看到苇弟的影子,他们注重的只是女方表面的情感,无法填补她们内心的空虚,只能用盲目的付出表现真挚。在传统的爱情模式角色设置中,女性作为男性的性消费对象出现总是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是由消费主体――男性的意念所控制的。当一个男性愿意为你付出,你不接受便是不知好歹。现代女性思想的解放,使那时的一些新女性有了对爱情本身的追求,而这是与同时代人表面认同的社会规范相背离的,随即苦闷与压抑便相继产生。

后来莎菲被凌吉士颀长的身躯,白净的面庞,薄薄的嘴唇,柔软的头发倾倒了,她深深地陷入对他的迷恋中不能自拔,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可是深入接触后,莎菲的幻想破灭了――那近乎完美的躯体里竟然寄生着一个卑劣肮脏的灵魂,自私自利,贪图的享受,她陷入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中无法释怀。林道静眼中的余永泽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层层褪去了虚伪的外壳,林道静清楚地看到了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自私冷酷,使他们的感情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在此之前莎菲和林道静的感情历程不谋而合,这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知识女性普遍的生存状态。鲁迅笔下最后为爱情走向绝路的子君,曹禺笔下面对无望爱情苦苦挣扎的繁漪,庐隐笔下最后飘零而去不知所往的露莎……那些渴望爱情的女子们,她们的个人与世俗观念的尖锐对立。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社会中,她们如同“苦恼的夜莺”,无助地悲鸣,呐喊,苦苦寻找着通向自由的出路,却一次次遍体鳞伤。

但是当“革命”的浪潮再次掀起时,林道静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巨变。她遇到卢嘉川等共产党人,被他们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所吸引。并对卢嘉川产生了深深的依恋,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这也加快了她与余永泽的决裂进程。后来卢嘉川被捕牺牲,林道静在痛苦后依然重新踏上革命的征途,并在江华的引导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二、新女性的救赎

1.自由是理性和温柔敦厚使然

林道静其实与莎菲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他们都遇到了一个仪表堂堂、具有骑士色彩的男人,并且为之痴迷,然后在看清他自私平庸的资质之后毅然选择离开。莎菲抛弃了凌吉士,林道静抛弃了余永泽,颠覆了中国传统模式中“弃妇”的观念。可同样是走出家门,追求自我,莎菲只是从压抑的环境中抽离,跌进了迷茫的谷底。而林道静却是从“狭小的个人天地”到“广阔的革命斗争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化。

会出现这样的天壤之别,内因或许是林道静与莎菲的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存在巨大差异,莎菲从小生活在一个备受宠爱的环境中,敏感、高傲的个性只让她面对失败的爱情时,只会沦落在个人狭小天地里自怜自艾,孤独苦闷。而林道静的成长之路可谓命途多舛,这使她多了一份兼具燕赵女子豪爽之气和江南女子文雅细腻的双重气质,足以让她可以承受住挫折的重重考验,用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令她失望透了的爱情,并且走向社会。

而这个社会能否让女子走出去?这便是外因。在莎菲所处封建时代,大部分人还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女性,莎菲的追求让她处于妇女传统道德、封建伦理的对立面,周围的人仿佛都伸出双手试图将她拽下世俗的深渊,她孤立无援,只能拼命地垂死挣扎,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与此同时,莎菲没有将自我和社会结合起来,她没有意识到女性解放不仅仅是女性自身的问题,只有进行整个社会的改革、力争社会的发展,女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林道静处在正在革命的社会,虽然称不上美好但相对于莎菲所处的时代还是多了些曙光与希冀。她对感情的取舍、对爱情的向往也是与她对革命事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革命为林道静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每次遇到挫折时总会出现帮助她的人,让她的思想能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纳,也随之被引导地更加成熟。她不失为一个幸运的女人,但这也可以说是在当时社会形态中催生出的必然。

如果说莎菲对爱情的恍然大悟是开始知道何为“爱”,而林道静则是确定如何追求这样的“爱”。在面对与旧我的诀别时,在准备踏出关键的那一刻,莎菲和林道静都炙热又犹豫不决,倔强又顾恋反复,斗争又温情主义,两位作者都真实地反映了女性在面对爱情时曲折、纠结、痛苦的心路历程。

2.勇敢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智慧

谁说林道静不是一个疯狂的女子呢?她的叛逆与莎菲一脉相承。她说:“我宁死也不做他们那些军阀官僚的。”这是她对新时代女性婚姻观的大胆宣言。她也在一个风雨飘渺的革命时代里四处求职,尽管处处碰壁,但从未打消过她“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人”的想法,连余永泽都感叹她是一匹难以驯服的小马。但凡给她一个机会,她一定会选择离开狭隘的公寓,去更广袤的世界实现自身价值。面对爱情,林道静初次见卢嘉川时,也立刻被他那娓娓而言的谈吐和潇洒旷达的举止吸引得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她对所从事危险的发传单工作甚至没有一丝惶恐,也在被捕时冲动地想逞英雄“杀身成仁”。

林道静的疯狂与不羁其实一直潜伏在她的心底,但并没有像莎菲一般肆意地发泄出来,她受到了共产党人卢嘉川、江华等人的影响,看到了真理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路,潜移默化地把疯狂化为了对革命的赤诚。这样的转变是时代使然,也可以说是改革给她提供这样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对莎菲来说是不存在的。

三、女性思想解放的两个典型形象

从莎菲到林道静,我们看到了一条中国女性从觉醒反抗到最终争取到社会地位的艰难道路。我们也必须承认,即使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也并不意味着她女性意识的真正张扬,如果社会的根本制度不变,女性难以获得经济地位,作为被豢养者,个人的解放也是纸上谈兵。莎菲与林道静将其在各自时代中具有先锋思想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能责备莎菲的逃避就是失败,被传统思想左右,男性永远是女性的轴心,女性摆脱不了“从父从夫从子”的卑微地位。而莎菲摒弃了这种糟粕思想,彰显了女性对尊严的追求和渴望,她终究会对陷入迷惘的大众有所启发,这是有极大价值的。我们也不能偏激地认为林道静的爱情观是完美的,把她当做有极端觉悟的人来崇拜。公平地说,林道静之所以最初为革命做出的一些“疯狂”举动,可能是把对革命者的敬与个人的爱混淆在了一起,而且对卢嘉川的崇敬爱慕占据了更大的比例。作者杨沫在叙述时也不避讳林道静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

但是换个角度看,林道静终究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惧的凡人,当她舍弃了本来充裕的环境,抛弃了深爱她但庸俗不堪的丈夫,远走高飞,投身于革命中去实现真正的自我。它向世人展现了一种新取向,走出家门的知识女性在社会革命的洪流中以独立姿态与恋人并肩站立并共同战斗。从莎菲和林道静两位有代表性的女性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革命”无论是通过改变社会对女性产生间接影响,还是直接的政治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女性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

一个是幽谷兰花,遗世独立。一个是高枝腊梅,傲霜斗雪。莎菲们或许永远也成为不了林道静,对革命不会有超越爱情的觉悟;林道静们或许也理解不了莎菲内心对爱情燃烧的激情,莎菲和林道静,这20世纪女性话语流变史中的两个典型形象在关于女性思想解放这个命题中相互区别又彼此印证。

参考文献:

[1]丁玲.丁玲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宋建元.丁玲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5]彭淑芬.丁玲小说的嬗变[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文静女生篇6

关键词:本土化;改编;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落下帷幕,茨威格在这一时代转型期发表了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女人为爱慕的作家倾尽一生的故事。在近乎一个世纪之后,中国青年导演徐静蕾将这一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她的电影在故事背景和情节、人物形象设计等方面做了本土化的改编。电影改编的本土化,使电影能够“入乡随俗”,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1 故事背景的本土化

茨威格的小说中,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早期的奥地利,女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处在阶级时代的无奈:十三岁的时候,她和母亲深居简出,因处于资产阶级底层而卑微地生活;邻居搬走后,搬来的作家有着仆人老约翰,这与相依为命的她和母亲也形成鲜明的阶级对比。而徐静蕾在改编过程中,将故事背景放到中国三十年代的北平,是有充足依据的:中国的三十年代是抗战爆发的动荡时期,时局的不稳定使之与一战刚刚结束的奥地利有相似之处,这样的大环境也更能衍生出更多故事情节,比如电影中的作家在抗日游行的街头救了陌生女人,两人才有了相识的契机。此外,三十年代也是中国阶级划分明显的年代,这也为电影提供了情节发展的可能性,使之合情合理。在地点的选择上,尽管电影里有歌舞升平的桥段和上下阶层的鲜明划分,徐静蕾让故事发生在北平而不是旧上海,那是因为,在本土化的呈现上,选择北平显然更胜一筹。因为北平是当时最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它有着中国最鲜明的符号:四合院,胡同,京剧,糖葫芦……在三十年代,它没有被西方文化过多侵蚀,而上海却显然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代表了,因此在地点选择上,北平更有回归本土的意味[1]。

2 人物形象的本土化

在演员的挑选上,电影对小说人物的原型有所延续,却也有所突破。电影中的作家和陌生女人由姜文和徐静蕾扮演。在小说中,作家被描述成“年轻、漂亮,身材颀长,动作灵巧,英俊潇洒”的人,在电影中,姜文饰演的徐爱友虽然显得有些臃肿,老态,但却不失独特的魅力:他年长却依然活跃,眼神沾染了世俗却也不失孩童般的天真;他举止文雅饱读诗书,带着传统中国独有的书卷气;他的笑容真诚而温暖,足以融化一个13岁孩子的冰冷的心。如果作家真如小说里那般年轻漂亮,女人对他的爱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外形,那这种爱未免太过肤浅无知。所以,徐静蕾在电影里弱化了作者的外表,使他的迷人之处在更深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侧面也深化了女人对作家的爱:这种爱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爱,她是深入灵魂的,对作家由里而外的无可救药的迷恋。

徐静蕾在影片扮演写信的陌生女人。徐静蕾属于外表清丽但绝不艳丽的一类女性[2],有着安静内敛的特质。因此,在电影中,她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为爱无限隐忍,却又奋不顾身的传统女人形象。与小说相比,除了有一张具有东方古典美的面容之外,也多了东方女性的阴柔与矜持。因此,在本土化方面,徐静蕾将女主角身上的东方元素与小说完美融合,自然而贴切。

在化妆设计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符合中国三十年代典型的穿着打扮。影片开头,作家一身灰色长袍坐在家中,短发,戴着黑框眼镜,也凸显了本土化;在陌生女人童年时第一次见到作家时,作家乘着摩托车赶来,一身黑皮衣,夸张的眼镜遮住眼睛,是三十年代新潮的衣着打扮,这些穿衣打扮结合在一起,便向观众塑造了一个生活在30年代的北平人物的真实形象,将当时中国与西洋文化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影片当中徐静蕾扮演的陌生女人起初不施粉黛,穿格子长袍或学生装,戴纯色围巾,清纯温婉的形象深入人心;八年后她成了别人的情人,衣着打扮也华丽起来:精致的脸妆和发型,大衣和旗袍。徐静蕾用这种方式体现了一个女人从前到后的转变,也在本土化的改编上不露声色,生动贴切。

3 故事情节的本土化

电影的故事情节与小说大体相同,但在细节方面做了悉心的修改,在原著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本土化元素,如:作家住的四合院在狭长的胡同里,马车来来去去;作家看信前吃的长寿面;增添了过年的情节,灯笼、鞭炮、窗花和京剧营造喜庆的中国气氛,女孩母亲让女孩给邻居送饺子;女孩在胡同放风筝,跳皮筋,在家织绣球,学写毛笔字等。

六年后女孩长大,与作家的第一次相识,小说里是通过作家主动的攀谈实现的。在电影里,徐静蕾设计了一场街头的营救。三十年代的北平时局动荡,陌生女人和同学走在游行不断的街头,枪声响起,作家出手营救,两人得以有机会相识。将故事情节同社会背景结合,是影片本土化的有效手段。

此外,女人怀孕后,电影只用了火车,江边,乌篷船等场景来体现她生活的艰辛,而乌篷船是最具本土特点的。十年之后,女人依靠军人黄觉,徐静蕾增加了两人在戏院看京剧的情节。宽敞的戏院,标有“民国政府”的条幅,国人耳熟能详的京剧,都把观众带入到三十年代北平的情境里。因此,影片将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与故事情节巧妙地融合,使之更具本土特点。

4 配乐和台词的本土化

贯穿整部影片的背景音乐是《琵琶语》,琵琶是中国民族乐器,音乐轻盈悠远,形成一种忧郁气质的格调,一种品茶似淡香的人生,空灵的琵琶曲伴随着女主角的身影,将东方女性独有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小说中的书信,在电影中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徐静蕾用一个传统女人的声调讲述对作家的爱恋,语调幽怨低沉,像一束浅浅的河流。独白大多取自小说中的书信,只是个别地方有所更改:把住处改成了四合院,描述国破家亡时自己微不足道的情感。电影中的对白是最具本土特色的:四合院里的人京腔浓厚,尤其是女孩的母亲,张口就是地道的北京话,这一下子冲淡了外国文学作品留给观众的距离感,把发生在国外的故事变成地道的中国版本,使电影更具本土色彩。

5 价值和意义

文静女生篇7

《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描述白领生存法则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杜拉拉用非潜规则的方法在职场打拼,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

如今《杜拉拉升职记》票房过亿,徐静蕾荣登亿元导演俱乐部。徐静蕾由一个昔日才女摇身一变成为最会赚钱的女导演。在这场蜕变中,我们看到徐静蕾的另一面:个性直接、坚决,有自己的主意。

一朵优雅盛开的

有人说,徐静蕾清淡如菊;也有人说她芳雅似兰;还有人说她是绿茶,嗅之芳香扑鼻,入口清凉回味长久……这些个性,让那些错过追星年龄的人或者不屑于追星的人,都会深深喜欢她。但当年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化妆专业时,徐静蕾愣是被拒之门外。在中戏学校门口,一个导演把她误认为是表演系的学生,使她猛然动了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念头。

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徐静蕾连一段舞蹈都没跳完,考官无奈地让她绕着大教室跑了一圈!就这样,这个瘦弱的18岁女孩居然就稀里糊涂地“跑”进了表演系,成了娱乐圈里的人。

徐静蕾自成名以来,那清丽的女孩形象一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有一点梦幻,有一点倔强,有一点恬淡……徐静蕾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无论是在《爱情麻辣烫》的初次登场,还是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沉迷于青涩初恋的清纯“文慧”;无论是《越南散记》一身渔装,描摩诗歌、散文的才女天姿,还是《让爱作主》与王志文恩怨纠缠,游离在爱与痛边缘的柔弱少女;无论是《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沉落都市迷离和疏合中的精灵,还是《我爱你》中激烈投入的和本人之间的巨大反差;无论是《我和爸爸》中任性叛逆但始终被亲情围绕的女儿,还是在《最后的爱、最初的爱》中自私执拗濒临死亡的姐姐,她在大多数电影中所塑造的形象大部分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清纯”始终是人们对徐静蕾的最初记忆。因为那部《将爱情进行到底》,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徐静蕾都是内地青春女星的掌门人,影迷们认为她像一朵优雅盛开的。

神州博客熬头人

提起“2006”,提起“博客”,把这两个词叠加在一起,我们就怎么也绕不过一个名字――徐静蕾。

2006年徐静蕾在新浪上的博客仅仅开通112天,点击量就冲破了1000万大关,也因为此,徐静蕾被冠之以2006年“神州博客熬头人”。

2006年12月23日,徐静蕾博客首页左下角的数字预示,其点击量已经跨越了6800万,截至2008年,已经冲破亿量大关!到2008年3月,已经到达2亿多!

“老徐博客”甚至还登上国际顶级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排行榜第一名,成为首个登上该搜刮引擎榜首位置的中文博客,徐静蕾也开始被广泛地称为“老徐”,因为“老徐”是她在博客上的名称,而这一年,围绕老徐的话题,也多从博客开始。

成功晋升中国最火博主之后,徐静蕾又尝试着办起电子杂志,对于新开办的电子杂志《开啦》,老徐充满信心,“我觉得从内容方面我是很自信的,作为电子杂志来讲,我认为内容还是比较丰满的一个,因为电子杂志在目前在中国,更多的是一个图片,动画,完全是影像方面的东西,从内容方面我觉得我还比较自信,自信在于,一,我觉得现有的东西还不错,二,我自己看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老徐称《开啦》要办成一本有趣好看的综合性杂志,而非自己的秀场。对于收益,聪明的老徐并未急功近利,但信心满满。“我们发行量最高一期,各个平台下载数据是1200万,平均也有三四百万。《开啦》已经成了一个品牌,有人跟我们合作开发银饰;艺术研究院想在年轻人中推广中国艺术,也来跟我们谈合作。”

过亿女导演

从知名博主到电子主编,再到电影导演,职场上一次次华丽转身让如今的老徐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具商业价值。如今凭借票房过亿的“中国第一部时尚大片”《杜拉拉升职记》,徐静蕾完成了向商业片导演转型的蜕变,华丽地变身为过亿女导演。

她一步一步走来,不仅靠的是天赋和机遇,也有智慧和勇气,以及无限的想象力。

2002年,徐静蕾不仅主演了《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爱你》等5部电影,而且还成功地将头顶光环“改版升级”――执导了自己的首部电影《我和爸爸》。在这部会集了叶大鹰、姜文、张元等大腕导演和演员的影片中,徐静蕾以投资人和导演的身份,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从此稳稳占据了影视界第一才女的宝座。这部影片也引起国际电影节的关注,收到了包括美国西雅图、德国慕尼黑、多伦多和东京国际等多个电影节的正式邀请,这对一个初次执导电影的年轻女孩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赞赏和肯定。

2004年,徐静蕾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举获得了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两年后,她又执导了第三部电影《梦想照进现实》,由于这是一部实验性相当强的作品,观者寥寥。

之后整整三年,徐静蕾作为导演,没有任何作品。

2009年徐静蕾再次回归,她买下了已有百万群众基础的“职场小说入门级圣经”《杜拉拉升职记》,并宣布将自导自演这部电影。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电影,就连广告植入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有了几年做公司的经验,老徐已经从当年的文艺女青年蜕变成一个真正的职场人士。

从开机开始,“杜拉拉”新闻不断,请“全球五百强”的人力资源总监做“荣誉编剧”;请“时尚女魔头”帕翠西亚・菲尔德给主角做造型……每个娱乐头条都是一次很好的营销的开端。“荣誉编剧”志在吸引企业界的目光,菲尔德则是为时尚圈寻找的赞助由头。短短几个月,“杜拉拉”的赞助商一圈圈扩大,直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为投资方。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战果”是:通过广告植入,目前投资已经回收三分之二。

4月底,《杜拉拉升职记》在京举行答谢会,庆祝影片票房破亿,徐静蕾由此成为“亿元导演俱乐部”的新成员。“才女”摇身变为“财女”,“过亿女导演”也由此成为徐静蕾的新头衔。

与她多元化的人生事业一样,徐静蕾本身也是一个多元化的女子。与荧幕上楚楚可怜的清纯角色不同,生活中的她没有“玉女”那般端庄贤淑,反而颇有些咄咄逼人;她不仅不像人们想象的“花瓶”那样头脑简单,反而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充满了清醒的自省与思考。这正是一个真实的徐静蕾,自信、清醒、充满无限可能。

历程评述:

徐静蕾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74年4月16日

毕业院校: 北京电影学院

代表作品: 《伤城》,《杜拉拉升职记》

最喜欢的女演员: 伊莎贝拉・阿佳妮

文静女生篇8

1973年入河南曲艺团任演员,1976年从影,主演了《新风歌》《冰山雪莲》等影片。

1980年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为一名电影演员。

《海之恋》是赵静主演的第一部引起社会反响的影片,她在片中饰演海洋科学仪器厂工人立秋,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角色,对于长期从事戏曲表演工作的赵静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赵静经过刻苦钻研揣摩,深入到立秋内心深处,深刻地理解了立秋这个人物。要演好这个人物关键是要了解那个人性扭曲的社会,而赵静恰恰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因此从立秋刚开始的热情执着,到后来的被迫违心选择,到最后的大胆追求,都被赵静用心去成功表达出来。《海之恋》上映时轰动一时,直至今天它仍算得上是反思电影中的上乘之作,赵静由此奠定了她在中国影坛的地位。

继《海之恋》之后,赵静先后在近十部影片中饰演热情正直、善良多情的当代女青年形象。《笔中情》是应该着重提起的一部,赵静在该片中第一次尝试古装人物的造型,饰演了绝代佳人齐文娟的形象。齐文娟温柔贤淑,对爱情坚贞不渝,通过赵静的倾心演绎,令观众耳目一新。

在《街上流行红裙子》中,赵静饰演纺织厂女工陶星儿,这个人物的魅力就在于爱美和掩饰美的矛盾心理的碰撞,陶星儿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劳模,但陶星儿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凡女人都是爱美的,“劳模”的荣誉并不应该成为她追求美的束缚,赵静的出色表演使这个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观众心中。

1985年赵静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干部进修班,和宋春丽、刘信义、郭凯敏、肖雄同学一起出演了《鸳鸯楼》。她经过三年的大学生活表演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至今仍活跃在中国影坛上。在电视连续剧《夜雨霏霏》中,赵静出人意料地饰演了反派女一号贺司琴 。

赵静不静,说话大大咧咧,笑语朗朗,一副乐天开朗、无忧无虑的样子,与《有情人》中的那位文静、贤惠的厂医判若两人。

赵静美丽依旧,令人惊叹不已。而她的绘画作品国色天香的牡丹在她的笔下呈现出各色形态,湿润的水墨,流畅的线条,大胆的用色,精致的布局……实在难以想象这是电影演员赵静的作品。静女如瓷的赵静表现出并“不安分”的艺术内在。

“我就是喜欢看别人画画和写毛笔字,也喜欢看画册临摹,有了画画的欲望,就拿起画笔,每天画两三个小时,然后就大胆拿给别人看。我哥哥看了之后一口咬定不是我画的,朋友们却很惊叹,说我是天才。哈哈,哪是天才,只是年龄大了,心里能够安静了。”赵静说,除去画画她还喜欢唱民歌、习字、练瑜珈,“艺术是相通的,多学点东西,会触类旁通。”

(宗河)

电影作品

1976年《新凤歌》饰宋文英

1980年《冰山雪莲》饰金珠达娃

1980年《飞吧,足球》饰罗芳

1980年《海之恋》饰立秋

1980年《花开花落》饰小广播

1981年《车水马龙》饰艾京华

1982年《巴山夜雨》饰柳姑

1982年《笔中情》饰齐文娟

1982年《闪光的彩球》饰方华

1982年《奇迹会发生吗?》饰曹静

1984年《街上流行红裙子》饰陶星儿

1985年《少女与小偷》饰小静

1985年《两个少女》饰莉莉&淑萍

1987年《鸳鸯楼》饰邢玉芳

1988年《问天何时明》

1989年《少年战俘》

1990年《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饰福利院医生

1991年《有情人》饰童医生

1992年《魔窟生死恋》饰朱曼琳

文静女生篇9

关键词: 杨沫 《青春之歌》 创作 人物

一、取材:作者经历与人物塑造结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带有自叙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是作者经历与人物经历的结合。从作者杨沫的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与小说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这是她创作《青春之歌》的基本素材,而作者本人也是主人公林道静的原型。

《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不仅是作者经历与人物经历的结合,更是作者情感与人物情感的结合。作者杨沫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心血,将自身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和最隐秘的情感经历、心灵感受放到小说中去展现。这种将自身的情感、心理融合到作品抒写中去的做法,使作品的刻画细腻而真实。

女作家从自身经历取材,把个人记忆融入到人物塑造中,是《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显示出了女性写作的意义。在以往的小说创作中,男性作家能够相当自如地将“个体记忆”融入到“集体记忆”中去,这使女作家想要在作品中自由创作更加艰辛。杨沫从自身经历中大胆取材,将作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的女性置于主体地位,是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从此以后,从自身出发的取材方式,成为了女性写作最具代表性的选择。

二、叙事: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并置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少有的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小说。在知识分子必须接受“思想改造”的环境中,杨沫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大胆的构思描写了女知识分子在革命和爱情的道路上的苦苦探索。尽管在十七年文学之前,“革命”加“爱情”的叙事模式已有先例,但是《青春之歌》的叙事能够将革命叙事和爱情叙事并置,使两条线索紧密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还是引起了学界很大的关注。

在《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的革命成长之路与她的爱情是息息相关的。在林道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革命党人的过程中,她先后选择了于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个重要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随着林道静革命觉悟的不断提高,她所选择的爱人也越来越具有革命性。在与于永泽的关系中,于永泽救了投河自杀的林道静,拯救了她的肉体,赋予了她新的生命,这是林道静“娜拉”出走后开始个人成长的一个开始。这段感情给了她小资产阶级需要的浪漫和温存,却不能满足林道静日益成长的革命意识,最初那个体贴儒雅的伴侣也渐渐成为了林道静眼中自私懦弱的于永泽;在与卢嘉川的关系中,可以说是卢嘉川拯救了林道静的灵魂。林道静初见卢嘉川,充满崇拜和惊异地观察着这个激情澎湃的红色革命者,她被他的革命言辞煽动,也被他的个人风采吸引。他们的恋爱过程中,卢嘉川向林道静分享了《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茶花女》等书籍,陪伴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他们感情的一步步加深,林道静的个人解放也越来越彻底,此时,革命叙事和爱情叙事自然融合,齐头并进;在与江华的关系中,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的结合显得更加密切。当江华向林道静表白时,她的内心是十分兴奋而激动的。同时,与卢嘉川的感情也使她犹豫,但是,经过了一番迟疑和思想斗争以后,林道静接受江华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是一个“布尔塞维克同志”,革命者已经成为了她爱情重要的选择标准。

从没有革命意识的于永泽,到勇于为革命献出自己生命的卢嘉川,再到一个更加成熟、坚定、彻底的革命者江华,爱情故事中的三个男主人公的革命性是层层递进的。随着爱情叙事的不断延续,革命叙事也呈现为一条逐渐上升的斜线。爱情叙事与革命叙事的并置交织,呈现了独特的创作魅力。

三、人物:外在描写与内心刻画交织

《青春之歌》在人物塑造上有相当明显的创作特色,即女性作家对周边生活和人物心理特有的细腻观察,这种对生活和心理的敏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生动细致的外在描写和贴切的内心刻画。

许多关于林道静的外在描写都十分细致、生动。在描写林道静第一次接受写有革命内容的宣传单时,写出了当时林道静紧张而又激动的心理。这些描写将林道静紧张、激动、害怕而又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的那种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描写处于误会阶段的林道静和好友王晓燕时,作者也充分发挥了细节描写的表现力。王晓燕听了内奸的挑拨和欺骗,对多年好友林道静怀有很深的误会。王晓燕此刻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惊讶、尴尬、气愤、无措。紧接着,她就恢复了冷静。此时的林道静是念于多年友谊,对王晓燕是十分思念和牵挂的,直到林道静最后捅破了窗户纸,问出晓燕是不是听信了什么谣言,晓燕才捂着脸哭了。捂着脸哭了这一举动生动地揭示了王晓燕之前的气愤、矛盾和心理斗争,以及之前对林道静那些冷漠的态度背后所隐忍的感情。

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也表现在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上。在描写恋爱中的林道静和于永泽在车站分别时,青年男女恋爱时的热切、羞涩、小心翼翼都在作者的生动描写中展现无遗。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人物的外在描写和内心刻画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它使读者既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外在表现来逐步塑造出人物的形象,又能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每一个人物能够全面、立体、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四、观念:女性意识逐步解放三部曲

《青春之歌》是带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来创作的,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作品从婚姻解放、理想解放、人格解放三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第一重解放是婚姻解放。林道静是因为反抗家庭安排的婚姻,从家里出逃而亮相在读者面前的,她一出现就是一个带有强烈叛逆色彩的形象,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抗婚出逃是她婚姻解放意识的第一次呐喊。很多人质疑在林道静与于永泽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但无可否认的是,林道静与于永泽两个人摒弃社会背景、不顾及世俗伦理判断而结合,本身就是对婚姻解放的实践。最后林道静与于永泽“离婚”,更是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妻子从属于丈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认识,也打破了狭隘的“婚姻自由”观念,将婚姻解放推向一个具有明显主动意识的境地。

女性意识的第二重解放是理想解放。传统观念中的女性是没有真正个人意义上的理想的,正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大多数的女学生一样,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男性附属品就是她们的人生追求和终身使命。小说中的林道静突破了这种父权制文化的压制,开始有了自由意识、人权意识。最初林道静的自由意识遭受压制时,她没有更好的解放途径,于是选择了跳海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不自由的生命。在被于永泽救起后,她说“我也渴望自由,拥有理想”,尽管此时她对理想的渴望仅仅存在于浅层次的个人自由意识,但正是这样的理想解放萌芽,奠定了她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在与卢嘉川的接触中,她渐渐渴望与于永泽能够保持相互独立的生活,专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参与到革命活动中去。此时的她已经逐步有了明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从与于永泽决裂后,到林道静自己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她为自己的革命理想付诸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些行动表明,林道静已经挣脱了所有外在因素的束缚,将共产主义理想的事业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内心冲动。她的理想也从追求个人的自由上升到追求全国人民的自由。

女性意识的第三重解放是人格解放。身为知识女性的林道静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她的身上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缠绵爱情的眷恋、对温情主义的依赖,对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狂热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林道静的这些特性都决定了她在进行向革命党人的蜕变时,是艰难而痛苦的。她必须与自己进行顽强的斗争,完成一个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改造的过程。小说展示了这个过程:从最开始面对于永泽的个人温情主义,她只是“内心微微一颤”,到彻底离开于永泽,坚定地走上革命之路,林道静逐步实现了一个旧的自我到新的自我的跨越,她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完成了自己的人格解放。语

参考文献

[1]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徐慧琴.论青春之歌[J].文艺争鸣,2009(6).

文静女生篇10

案发后,500名群众自发签名,将“请愿信”递交公安机关,为母子三人求情。河北省妇联对此案高度关注,特意为他们聘请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同时致函司法机关,请求对其从轻发落。

本刊立即对此案进行了采访,一个持续二十余年的家庭悲剧展现在我们面前……

痛哉,目睹恶父虐母20载

田静1982年出生。从记事起,家庭的阴影就一直充斥于她的心灵。

田静的母亲段建华1981年经人介绍认识了三鹿奶粉厂工人田树文。与段建华同龄的田树文原籍京郊,高大英俊,口才又好,很快赢得了段建华的芳心。虽然段建华父母认为田树文脾气暴躁、家境不好,对这桩婚事坚决反对,段建华还是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他。两人相识仅一个月就闪电般结了婚。

田树文没有住房,婚后到女儿出生,他们一直住在段建华娘家的一处平房里。因为婚前缺乏了解,女儿出生后,段建华才发现田树文有不少恶习。他平时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常混迹于街头,为一点小事就与人大打出手。

段建华在街道办了一个小型制线厂,田树文很快与厂里一个女孩勾搭在一起。段建华发现两人在厂房棉堆里,气愤地拿起笤帚向睡在一起的两人掷去。田树文一顿拳脚将妻子打倒在地,厉声呵斥:“今后少管老子闲事,否则打死你。”段建华被打得鼻青脸肿,满脸是血。

事后,段建华向丈夫提出了离婚。田树文拿出一把匕首,指着段建华的鼻子喝道:“我的面子比你的命都重,以后你给我死了离婚的心,再惹我,我把你全家亲戚都杀死,连你和女儿也杀掉……”段建华吓得再也不敢提离婚的事。

田树文挣的工资全喝了酒,没钱时就找段建华要。一个十多人的小厂经不住他这么折腾。很快就破产了。

1988年,田静的弟弟田青出生了,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段建华只好靠在街头做些小生意挣钱养家。田树文每次喝醉了酒都打段建华,对一双儿女也会劈头盖脸地往死里打。每当他从外面醉醺醺地回来,母子三人就会心惊肉跳。

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田静姐弟变得敏感而自卑,对父亲充满了敌视和仇恨。

2001年夏天,田静要高考了,全家搬进了单位分的单元房。因为当时大多数住户都在装修,非常嘈杂,段建华用卖破烂攒的几百元钱在不远处租了一间安静的房子让田静学习。田树文看到妻子瞒着自己藏“私房钱”,勃然大怒,借着酒后醉意拎起一根棍子没头没脑地殴打段建华。

段建华跑到女儿住处躲避,田树文在后面谩骂追打。梦中的田静听到大门咣咣作响。开门后,看到父亲将母亲按在地上挥棍毒打,木棍打在母亲身上那沉闷的响声和母亲的惨叫声,在寂静的深夜显得非常恐怖。田静再也受不了了,她闭上眼睛,尖叫着跑回房间,将门紧紧插上。尔后,她拿起一把锋利的小刀,朝手腕上用力划去……

田静自杀后幸亏被邻居发现,因抢救及时,才保住了一条命。而段建华也被丈夫打断三根肋骨,母女俩被亲友同时送到医院。由于刺激过度,田静出院后患上了失语症,经常在梦中惊醒,好几个月都不会说话。

怎样才能为妈妈撑起一个安全的家

2001年8月,田静考上了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告别了她窒息的过去,田静兴奋不已,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去。然而,2002年暑假开学不久,弟弟田青的一个电话让田静的心又落入深渊:“姐,你快回来吧!妈妈被爸爸打跑了,找不到了。”接到弟弟的电话,田静立即请假赶回石家庄。

原来,因为田树文和妻子结婚时遭到妻子娘家人的反对,田树文一直对他们抱有成见。一次,段建华的姐姐来到他家,说了田树文几句,田树文大怒,当即将妻姐赶出了家门,又一顿棍子将妻子也打出了家门,威胁她以后不准回家,回来就“打死你”。

得知妈妈已离家一个多星期,田静急得直哭,她带着弟弟每天在街头寻找。半个多月后,才在蔬菜市场的垃圾堆找到了乞丐模样的母亲。妈妈看着他们,目光呆滞。

“妈妈,我是田静,他是田青。我们都是你的孩子啊!”田静摇着妈妈的肩膀大喊。听到田静田青的名字,段建华眼睛里闪现出一丝亮光,一滴眼泪落在姐弟俩身上。段建华被接回家后,一动不动地坐着,看见田树文就发抖,只有田静姐弟在身边时,她的情绪才能稳定一些。

田静再也忍受不住了,她愤而到派出所报案,举报父亲的暴行。派出所的民警传唤了田树文,但他狡辩说,自己根本没有殴打段建华,段建华更年期提前,患上了“神经官能症”,经常神经兮兮,还到处乱跑,自己也拿她没办法。民警对田静说:“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没办法,只能按照家庭纠纷来调解,最好到法院。”

得知女儿跑到派出所告自己,田树文暴跳如雷。他一把抓住田静的头发,吼道:“你给老子滚,惹恼了老子,小心把你们都宰了!”

“你不是我爸爸,你根本就是个魔鬼!我要带妈妈去看病。”田静找亲友借了些钱,收拾一下东西,当晚便带着妈妈回到学校,在校外租了民房,和妈妈住在那里。

田静一边上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妈妈去张家口医学院附属医院找心理医生治疗。经诊断,段建华由于常年遭受毒打和虐待受了刺激,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原本田静上学全靠亲戚救助和妈妈在外打工挣钱,如今为给妈妈治病,她在外打了三份工,除两份家教外,还在一家烧鸡店找了份负责杀鸡褪毛的活。从没杀过鸡的她咬牙干着这份一般女孩子不敢干的工作,每天晚上下课后,至少要杀一二百只鸡,把它们放入滚烫的开水里把毛褪干净。每次回去,她都要带一些老板送的鸡杂,做给妈妈吃。

三个月后,段建华的精神有了好转。她的脸色红润了,脸上也经常有了笑容。那段日子,虽然过得很艰难,但却是田静母女最幸福的一段时间。

不久,因为在家里没人照顾自己,田树文打来电话,“勒令”女儿将妻子送回家。想到儿子田青在家,段建华也想早点儿回去。但怕她的病情不稳,田静没让妈妈回去。

一周后,田树文忽然坐火车到了张家口。他在火车上就喝醉了。他找到正在教室里上课的田静,一把将她拉出教室,当着同学的面就打。“老子在家连饭都吃不上,你妈要回去你为什么不让她回去?别以为上个破大学就有什么了不起!” 打完后,田树文强行带着妻子回到了石家庄。

“酒鬼爸爸”大闹校园后,田静羞愧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她觉的自己实在受够了,那几天她经常在教室的楼顶发呆,有几次她真想纵身跳出去一死了之。

一家三口入狱震惊石家庄

田树文虐待段建华的事,引起段建华的亲友和周围群众的强烈愤慨,但因为段建华的软弱,田树文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家庭渐渐成了段建华母女苦难的深渊。

2004年春节后,田树文因为打架斗殴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段建华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才凑了几千元保释金把他接了回来。谁知回家当天晚上,田树文又跑出去喝酒,直到深夜才醉醺醺地回来。田树文嫌她开门太慢,一脚踹到她身上,段建华惨叫一声昏倒在地。这一次,段建华被踹断三根肋骨,耳朵被打听力受损。

得知妈妈又被毒打,正上学的田静叮嘱弟弟:“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以后一定要多照顾妈妈,要保护好她,不要让爸爸再打妈妈。“16岁的田青充满仇恨地说:“姐姐,你放心,等我再长大点儿,如果爸爸再打妈妈,我就杀了他。“

2004年3月17日,一向不和女儿联系的田树文突然打来电话:“我和一个阿姨好了好几年了,但她怕你不同意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敢到咱家来,你能不能主动给她打个电话叫她一声妈,爸爸就求你这一次,你一定要答应。”

接到父亲这个莫名其妙的电话,田静气坏了。她断然拒绝了他这个荒唐的请求。放下电话,她马上和弟弟联系。弟弟哭着说,爸爸是和外面一个发廊女好上了,还偷偷摸摸带回家几次。现在他对妈妈还是经常打骂,还说要把她赶出去。

田静马上请假赶回家。在田树文虐待下,段建华的精神再一次失常,又像从前那样呆痴。田静一进门,就看见母亲头发凌乱、面黄肌瘦,正爬着吃撒在地上的米饭。而爸爸则坐在桌边一边喝酒,一边将米饭往地下扔,像“喂狗”一样“喂”妻子。

“妈,你这是干什么?起来吧。”田静急忙上去,满脸泪水地拉起母亲。“放开手,让她吃完。”田树文一声断喝,段建华吓得一哆嗦,赶紧又俯下身去。抚摸着母亲身体上那一道道伤痕,田静潸然泪下:“妈妈,跟我走吧,我很快就毕业了,我不能让你再这样遭罪了。”

女儿胆敢顶撞自己,还又要将妻子带走,田树文大怒,将一杯热茶向女儿身上泼去:“老子没你这个女儿,惹火了我,小心杀了你!”

热茶将田静的前胸后背烫得满是水泡,钻心的疼痛粉碎了她对父亲最后残存的一点幻想和亲情。听到父亲说出“我杀了你”这句话,田静的心里忽然冒出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只要他活着,妈妈肯定就会被他折磨死,我们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干脆在他杀害我们之前,弄死他算了……”

晚上,田静将相依为命的弟弟拉到一边商量。没想到田青早就有了同样的念头:“姐,我也恨死他了,其实我早就想杀了他……”

田树文对青霉素过敏。田静知道青霉素过敏能致人死亡,就从药店买回三瓶青霉素,将青霉素偷偷放在田树文每天必喝的苹果醋里,但田树文在将那瓶苹果醋喝了一半后,因为觉得味道有异,没有再喝。

行动失败,田静姐弟心里忐忑不安。田青突然说:“我有个铁哥们儿叫小胖,14岁了,但长得很高大,因为父母经常打架,几年前他离家出走,一直在石家庄流浪。我经常给他饭吃,小胖很感激。我只知道他叫小胖,不知道是哪里人,真名叫什么。”

4月1日下午,田静姐弟将小胖约到自己家里。当晚,田静到一家药店买了几十片安眠药。回家后,她将这些安眠药碾碎,偷偷放进一瓶苹果醋里。不久,田树文喝醉酒后回家了。他拿起放在床头的苹果醋,像往常一样灌下了肚,然后倒头便睡。

半小时后,田静和弟弟哆哆嗦嗦地打开了父亲的门。田静咬牙下了决心,拿出绳子准备动手,但田青有些害怕:“姐,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边惩罚犯人时就把纸弄湿了蒙在犯人的脸上鼻孔上,犯人一会儿就会被憋死。这样爸爸也许不会死得太痛苦。”

田静同意了弟弟的主意,她让田青和小胖按住田树文的胳膊,自己将用水浸湿的报纸糊到了田树文的脸上,把他的鼻孔嘴巴糊死……田树文发出一阵,痛苦地扭动了几下身子,再没有任何反应。

事后,三人惊慌地跑了出去,在大街上手足无措地游荡。田静忽然想到妈妈还在屋里。姐弟俩马上一起回到家中,而小胖则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田静和弟弟故意将家里的东西弄乱,伪造了一个抢劫现场,然后拨打110报了警。警方赶到后,发现田树文已窒息死亡。从姐弟俩自相矛盾的叙述中,警方很快发现了疑点。就在田静田青即将被带走的那一瞬间,神志发呆的段建华突然间仿佛清醒了,她抱住一双儿女哭喊:“放开我的孩子,人是我杀的……“

在看守所办理拘押手续时,母子三人接受了体检。段建华的体检结果让狱医也大吃一惊,她左右两侧共有6根陈旧性断裂的肋骨粘连在一起,双臂都有曾经骨折的痕迹,躯体上有几十处明显的伤疤,耳朵严重残疾。这些伤痕都未曾得到很好的治疗。看到段建华精神有异,狱方还向司法机关提出为她做精神鉴定。

2004年6月17日,田静姐弟被以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而精神时好时坏的段建华也以“包庇罪“被逮捕。得知段建华母子三人被捕,钟家村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将一份由500多位村民签名的联名信送往主管此案的石家庄市新华公安分局求情。

2004年8月21日,记者在石家庄市第一看守所见到了身陷囹圄的田静。两个多小时的会见中,身材瘦小的田静不停地淌着泪水。她说,她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对父亲的怨恨,就是想让母亲脱离苦海。没想到却一时糊涂酿成大罪,后悔也晚了……

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