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情缘十篇

时间:2023-03-24 12:32:55

胡琴情缘篇1

生活中,有一些细节,微小得几乎让我们可以看不到,然而,往往唾手可得的幸福,是从这些细小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人的一生,虽然很短暂,犹如夜空即逝的流星,不管在何种年龄,都需要朋友,我们需要一些朋友和我们共同度过某些特殊的时刻,因为在我们的生命里,会经常有着许多烦恼与低落的情绪。

很喜欢听《风居住的街道》,这是3岁就开始练习弹奏古典音乐的女子矶村由纪子与日本著名二胡演奏家坂下正夫共同演奏的曲子。她将钢琴的深沉融入女性特有的细腻在二胡的泛音延留中,或沉寂,或作轻微的回应清澈,温暖,淡定。

整首曲子,动与静,温婉与低沉交相错出,就像两个恋人,相互爱慕,相互惦记,却是一个江南,一个塞北。而坂下正夫的二胡亦有着优雅而舒缓的气质,那是一缕相思,一腔柔情,一抹淡淡弥漫着的忧伤。更是一种直抵人心的美丽。我想只有听要是听得懂这首曲子的人就是有缘人,因为只有有缘人才能相遇、相知,相爱,更被其中的故事感动着。

《风居住的街道》是钢琴和二胡的对话。钢琴和二胡都忧郁,二者结在一起像在做一次心灵的交谈。钢琴与二胡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相互映衬,一个倾诉,一个聆听又有淡淡悲伤怜惜的和鸣。突兀的变调,短促的顿音。揉杂了所有一言难尽的疼痛与无奈、清醒与怨恨。思绪徘徊,柔肠寸断,无限惆怅。音乐的魅力就在此,钢琴与二胡凄美交织又无法重合。把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的人生悲切,演绎得淋漓尽致。曲中的二胡声按照旋律听,应是二胡与钢琴共舞,钢琴比于二胡,如同绅士淑女,二胡的诉许伤感,几许情深,钢琴的聆听,几份痴迷,几份怜惜,几份无奈,似一对相知又无法相守的恋人,仅一次不期而遇便注定一生解不开的缘。但纵然千百万次的回眸,也无法圆梦一段牵手的人生。岁月的伤感,人生的无奈,尽在惆怅的琴声里,缓缓流淌。从此,潮湿了聆听者的前尘往事,那纷至沓来的情愫,让思绪跌进了一片迷茫,不愿醒来,山水万重,烟雨千声,只能隔着岁月的风尘,遥遥地相望几许情深,几许惆怅,不思量,自难忘。

风儿,轻轻拂过;云儿,轻轻掠过。千言万语却化为青烟一缕,袅袅升腾的是思念的愁绪。二胡忧伤的曲调娓娓诉说,钢琴悠扬的弹奏默默陪伴。于千千万万中凝固时空惊鸿一瞥,相遇的美丽背后却流淌着哀怨、寂寞、伤感、回旋、缠绕、多情……轻舞飞扬着含情脉脉的倾诉,相知相悦的爱慕飘荡在空中无处安放。风居住的街道,一次不期而遇,刹那间,前尘往事,纷至沓来,跌进了一片怅惘。在这个浮躁的城市中,难得寻找一片心灵的宁静。当风把记忆吹醒,回到那条宁静狭长的街道,有青石板记录埋藏的故事。你,曾来过我的世界……

胡琴情缘篇2

关键词:民间音乐;地区传统乐器;审美趣味

民间音乐是各民族共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的审美趣味的真实反映。了解民间音乐的传承,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区的传统歌舞音乐历史悠久,比如:囊玛、堆谐、卡尔都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音乐。它们是有民乐伴奏的歌、舞、乐熔为一体的歌舞艺术,它们三者完美结合,深受中国地区各阶层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而的藏族传统乐器在传统歌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乐器主要有:扎念琴、二胡(也称藏胡琴)、笛子、扬琴。

一、中国传统乐器之扎念琴渊源考

扎念琴是具有非常浓厚的藏族特色的乐器,在许多藏族歌舞音乐中缺它不可,比如:堆谐、囊玛、宫廷供云音乐。扎念琴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曾出现有不同的形制、定弦法和名称。比如:形制曾出现有六弦和七弦等不同弦,扎念琴定弦法从“萨值”定弦法转变到“卫值”定弦法,其名称被称为“规布”“扎念”“阿里扎木念”等。

关于扎木念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古象雄时期,此时从印度流传过来的“丹布热”被认为是所有弹拨乐的总称。据载,“用十八种音色来奏动听的酬谢音乐,赞颂千万个辛氏神名,鼓声、扁铃声、螺号声、笛声、丹布热声、哔旺声、小钹声等众乐器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这就是美妙音乐的供云。”在辛绕米沃其创造雍仲苯教后,在雍仲苯教的典礼仪式上由各乐器奏出美妙的供云音乐,其中就有“丹布热”弹拨弦声,可见当时已出现弹拨乐器的雏形。

在17世纪左右,据载“作为另一类乐器,梵文叫做丹布热即举芒,有十六弦和二十八弦不等”,而在藏巴第司时期,“被阿里人称为规布的乐器有六根弦,并发出高低中三种声音……”由此可知,此前在吐蕃时期的丹布热之某一种乐器总类叫“举芒”,有16~28根弦不等,可见当时的弹拨乐器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复杂的形制。而在藏巴第司时期,由古象雄时期的弹拨乐器之总称的“丹布热”逐渐演变为带有回绕体之总称的“扎念”,并且有6根弦的“扎念”在阿里地区被人们称为“规布”。可知,此时弹拨乐器的称谓越来越具体,在阿里及其周边地区已相当流行此“规布”乐器,已经形成了本地区对此类乐器的共同称谓。

到18世纪左右,噶丹颇章时期的大学者多仁·丹增班觉在其自传《多仁班智达传》中说:“时至今日,指点阿里扎年琴和扬琴、两支笛子等同时演奏之传统的开创者,乃鄙人也。”随着拉萨成为当地经济、文化中心,民间各种音乐文化也先后涌向拉萨。当被阿里称为“规布”的乐器向卫藏地区流传后,卫藏人们把它称为“阿里扎木念”。因为有从什么地方流传的事物就贯名此地区的习惯和历史。同时,在17世纪“扎木念”就替代“丹布热”成为弹拨乐器之总称,所以卫藏人们称它为“阿里扎木念”也不以为奇。

不管怎样,大家共知“扎木念”的原始雏形属于外来的乐器,而在慢慢变化和发展中逐渐被赋予“扎木念”其名号,而它也真正成为了富有藏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乐器。

二、中国传统乐器之二胡(藏胡琴)渊源考

关于“二胡”的渊源,笔者主要从字面意思和传统器乐哔旺琴两个方面来探寻其渊源。它有可能是从内地的“马尾胡琴”中演变流传而来,也有可能是传承了传统器乐“哔旺琴”。

(1)从字面看。“二胡”又称“胡琴”,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比如在内地称为“二胡”,而在地区被称为“藏胡琴”等。不管怎么称谓,至少它们都有一个“胡”字,可见它乃外来乐器,属于某个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其中宋代陈旸在《乐书》中先讲到唐朝的“轧筝”,接着曰:“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可见“轧筝”和“奚琴”都乃唐朝的乐器。而“奚琴”的乐器与现存的“二胡”非常相似:都是两根弦,不过前者用竹片擦弦发音,后者是用马尾发音,据载前者就是之后胡琴的前身。而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由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可知,同现在“二胡”具有非常相似形制,用马尾拉弦的“马尾胡琴”已经在宋代产生。而此种乐器到底有没有传入或者是什么时间传入地区,史料没有很清楚地记载,待进一步考证。

(2)从乐器传承上看。传统器乐哔旺琴也称为“牛角哔旺”和“热哔”。因为它的音箱是用牦牛角制成,用短弓拉弦,与现在的“二胡”也比较相似。经文《甘露库注解》认为:远古时期的哔旺,泛指一切拉弦乐器。

而关于传统器乐哔旺琴的史料记载有:在公元10世纪,《语门文法概要》中记载:“如同哔旺琴的音箱与皮膜以及拉弓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音是同一道理,每个人的发音部位总的作用下产生了声音,各个部位的正确发音法,如同哔旺乐器的各音,低音产生于低弦,高音产生于高弦的道理相同,从人声各发音部位产生确切的各字符的相对声音。”这是米尔第和查勒仁娃班智达于公元十世纪在康区时,运用哔旺琴来打比喻。可见,当时哔旺琴已经在康区广泛流传。

在吐蕃时期,各大经书都记载了桑耶寺的乐器实况有“桑耶寺南面的乐器法物库,满皆乐器”“桑耶寺南面龙王之库满皆乐器”“桑耶寺南面中层九圈之库房满皆乐器。”而在此时,据史料记载,桑耶寺法器有:“乐有铜管锣鼓笛,陶鼓哔旺大小铙钹群。”可知,哔旺是同桑耶寺一起存在于吐蕃时期,或者更早于桑耶寺。

从以上史料可得出以下结论:地区“二胡”的渊源,如从字面上看,有个“胡”字,可能在某些交流中从“胡琴”流传而来,因为藏汉民族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音乐文化交流;如从传承上看,好像又和哔旺琴有某些藕断丝连的印迹。

三、中国传统乐器之横笛渊源考

在原始社会,由于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有限,加上当时物质水平低下,只能运用先天的材料来制作自己所需要的工具,如石头、木材、骨。而同其他地方一样,在卡若遗址上发现:此遗址所发现的用具相当于新石器时期,这时已经出现了石、陶、骨等材料所制成的物件。据史料记载,在古代确实已经出现有骨质乐器。现存的佛教法器中,比如鹰笛,是由鹰骨等制造。

关于笛子的史料记载有:在象雄时期的雍仲苯教仪式上,“敲打鼓、摇扁铃、竖旌旗、吹螺号、拍‘家巴尔’、奏‘鸣球’、拨箜篌、吹神笛”。“用十八种音色来奏动听的酬谢音乐,赞颂千万个辛氏神名,鼓声、扁铃声、螺号声、笛声、丹布热声、哔旺声、小钹声等众乐器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这就是美妙音乐的供云。”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象雄时期,各种乐器或者说各种音乐品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有“吹神笛”“笛声”,可知当时已经出现笛子,并在音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原本生于太空神,向褐色神鹰磕头;原本生于太空神,向劲腾神鹰磕头。”可以看出,雍仲苯教以神鹰作为自己的图腾并敬仰之。位于高原地区,鹰的种类也比较繁多,鹰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认为它是“神鸟”,能够连接“天地两界”。这样,以鹰骨的材料来制作笛子并作为寺庙的法器也不为奇。现在,多数寺庙中仍然保存有此鹰骨笛之法器,并在各佛教节日里进行展示和表演。

在第一代吐蕃王松赞干布时期,据载“四方修筑若干昭寺庙,恭迎汉尼两尊佛。王妃随赠众贡品,美妙之音俱生六持等,此不细言另有论。缘起声之诸器乐,缘由管状妙音笛子类,缘由气鸣圆鼓陶鼓类、多休哔和单面大鼓类”。松赞干布作为吐蕃王朝的开朝元勋,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领地,制定各项政策和法规,巩固和发展了吐蕃王朝的各项事业。而在此时,唐蕃、蕃尼之间的音乐文化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交流。以上史料,记载了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进藏时的情形,其带有管状的乐器之笛子。文成公主“白天奏以银制琵琶伴悲歌,黑夜吹以笛子伴歌声,”“公主想起家乡的美好享受,悔无奈何,只好弹奏琵琶伴随而歌。”因为在只有马车等不发达交通工具的年代里,吐蕃与唐朝显得比较遥远,再加上公主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所以出现身处异乡而思恋家乡的心理波动也不为过。而在这种情况下,文成公主通过弹奏“琵琶”、吹响笛声和唱响“乡音”来排解内心郁闷彷徨和思恋家乡之情。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笛子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于周边地区。

到噶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其史料记载有在布达拉宫的供云乐器之分类:“弦鸣、皮膜、吹孔、铜串等”。而其中的吹孔乐器有苏呐、雄林竖笛、笛子等吹管乐器,它们主要是从后藏流传而来的民间乐器。可见,当时“笛子”已在民间和寺庙中出现,在各种民间节日和佛事活动中被广泛运用,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有两只五世达赖曾亲手试奏过的上等青铜为鼓体的达玛鼓及若干鼓槌,有红檀木和柿子木制成的管体被白银镂刻花纹和镶嵌绿松石的苏呐,有环节处用金子包裹并镶嵌钻石的横笛,另外还有拉弦乐多哔即装饰优美小巧的哔旺琴,毕唐(现不知为何乐)、木滚鼓、扁铃、竖笛、横笛、串铃等装饰成尽善尽美的各种乐器。”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乐器不但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各种乐器在寺庙中被各种金属材料镶嵌包裹或者装饰,已作为镇寺之法器并在各项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而此时,已出现竖吹笛和横吹笛两种笛子,可见乐器的制作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和越来越完善。

四、中国传统乐器之扬琴渊源考

多仁·丹增班觉在他的自传《多仁班智达传》中说:“汉地乃龙族之乡,其国富财大,多处有观赏之节目,尤其诸赏心悦耳之器乐美妙之音非常神奇。”这是多仁·丹增班觉在清朝时第一次在内地所见到的音乐情景,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激动心情和倾慕之心,这为他后来学习汉族扬琴等乐器奠定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和乐艺基础。“学其在还未曾传入的汉地乐器,有形如手指,汉语称作‘筝’的乐器和形如枕头而汉语称作‘扬琴’的乐器。从寻找音位开始学到转调,几乎掌握所有技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地区历史上,确实没有传入“扬琴”这种乐器,而此乐器应是由多仁·丹增班觉引入的。而从其中“几乎掌握所有技法”可知,他当时对于扬琴的演奏已相当成熟,各种演奏方法都已掌握,而为扬琴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囊玛歌舞音乐,为囊玛歌舞音乐走向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是各民族共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的审美趣味的真实反映。而民族乐器又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体验面和反映面,从的传统乐器渊流可以看出乐器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就是与周边地区乐器相互交流和影响的结果。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地区传统乐器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地区乐器交流史。通过对乐器进行了解,可以让学生重视民间音乐传承,提高学生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巴·赛囊.巴协[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5.

[2]底吾.底吾史记[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2.

胡琴情缘篇3

祖籍中川 根植琴岛

胡友义祖籍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承启楼,1936年11月15日诞生在“音乐之岛”、“钢琴之乡”鼓浪屿。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把钢琴带进了鼓浪屿,先是在教会学校、医院演奏,后来习琴者越来越多;到20世纪中叶,全岛钢琴拥有量达五百多架,居全国之首。胡友义就是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长大的。

胡友义的父亲胡德开爱好音乐,当时上一节钢琴课学费昂贵,要五美元,但他很支持儿子学琴,还经常带胡友义到“三一堂”听钢琴演奏;母亲林碧玉是台北茶叶巨商的爱女,从小饱读诗书又诚奉基督教,喜欢唱歌、弹琴,出嫁时娘家就陪送了风琴。耳濡目染,胡友义从小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父亲为他买来一架钢琴,请名师洪永铭、庐宗奕、杨心斐教他弹奏。十多岁时,又送他到上海音乐学院就读,师从钢琴教育家李嘉禄、大提琴家陈鼎新教授等名师。20世纪60年代开始,胡友义到香港教授钢琴和演出。1965年,他获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全额奖学金,赴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主修管风琴和钢琴演奏艺术。

游学欧洲 追琴澳洲

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各国游学、执教多年,对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其产生了探索、研究的浓厚兴趣。他开始搜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中、西文化艺术品,包括中国的古董、古家具,西方名家的绘画及其他艺术品,尤其对钢琴情有独钟。在他看来,钢琴是乐器之王。在一台台钢琴身上,都有不同时代文化艺术、工业技术的烙印,闪烁着设计师和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火花。

有一次,胡友义在一家英国博物馆,看到一台产于18世纪的立式钢琴,这是英国产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成果和艺术成就,而且标志着钢琴本身的革命成果――立式钢琴的诞生。“对,收藏古钢琴,用于将来对钢琴史的研究。”他一面翻阅历史,一面游历各地。他发现了近百年来钢琴“洋流”的走向:从意大利到德国、英国,再到北美、澳洲,而后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他意识到欧洲大陆是钢琴的故乡,但由于一战、二战炮火的威胁,许多历史名琴随着主人的脚步落户到澳洲。

要给钢琴安个舒适的家,否则,那些富有的人家是不会把“钢琴千金”下嫁的。胡友义、黄玉莲夫妇决定建一个钢琴博物馆,他们好不容易找到墨尔本的一座山,他们动用祖上留下的遗产,把整座山头买了下来。这里有原始森林,有山顶瀑布,而气候又较为干燥,正是珍藏钢琴的好地方。胡友义夫妇在这里建起了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俱全的“胡氏山庄”,成为他们的钢琴珍品王国。

求索珍品 爱琴如子

胡友义把对钢琴的收藏视作生命的一部分,而每台钢琴的收藏,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1974年,胡友义在一个拍卖会上,收购到第一台古钢琴,并因此结识了一批修理钢琴的专家,为他后来收藏古钢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契机。古钢琴大都为孤品、绝品,而胡友义还要求是“善品”、“极品”,即保存完好,宛如新品;造型美观,制作精良;没有瑕疵,音色丰满。这就难之又难了,其天价难估,有时并非有钱就能买到。

有一台1866年美国制作的齐克领钢琴,是世界上最大、音量最响的四角钢琴,当年美国总统林肯所使用的钢琴,就是这种品牌。由于体积过大,不适合家庭使用,1880年之后,这种钢琴就不再生产,仅存的琴就成为稀世珍宝了。恰巧,澳大利亚一位有英国贵族血统的富人,拥有一台齐克领钢琴。他去世之后无人继承财产,这台钢琴被拿到拍卖会拍卖。胡友义先生以相当于一栋二百平方米的房子外加一座花园的代价,把这台钢琴买了下来。

20世纪70年代初,胡友义从朋友口中得知有人藏有一架产于1875年的“斯坦威”演奏琴,曾任波兰总理的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在澳洲开演奏会时弹奏过此琴。胡友义费尽口舌,依然无法说动该琴的主人放弃他的心爱之物,万般无奈只好作罢。二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已经淡忘了此事。琴的主人不幸病故时,钢琴也将被拿去拍卖。而第一个将此消息告诉胡友义的人就是当年的那位朋友。胡友义激动不已,连夜乘飞机赶去,完成了他魂牵梦萦二十年的夙愿。

胡友义、黄玉莲夫妇没有孩子,这些钢琴就是他们最宝贝的儿女。他们与钢琴朝夕相处,珍爱有加,把爱心都融进了琴里。墨尔本夏季气候炎热,白天有时气温高达四十度,可一到夜晚,骤降至只有二十三四度。急剧变化的温差,有损钢琴的声板。胡友义夫妇就像照顾初生的婴儿一样,细心地为一台台钢琴盖上毛毯保温。冬天,湿气浓重,又要整天开着暖气,以驱散湿气。胡友义夫妇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钢琴进行保养、除尘、上蜡、调音、试弹……因为担心这一架架娇嫩、庞大的钢琴在搬运过程中发生闪失,他和太太虽然已年近花甲,还是亲自监督工人进行搬运工作,甚至在箱子上面写上各种警示性标语以引起搬运工人的注意。有一个细节很是动人:一次,胡友义从澳洲带回一批钢琴烛台和油灯。他一下飞机就前往钢琴博物馆,没等人把干燥的棉布拿来,就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西服袖子擦起满是铜锈、银锈的灯盏。而钢琴们也似乎都有灵性,纷纷昭示它们的风采,突显它们的性格,展现它们傲人的美色。 “胡氏山庄”的藏品主要收集地在“世外桃源”澳洲,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琴无形中得到最好的保护;加上胡先生游历了世界各国,能以开阔的胸怀、广博的识见来取舍搜集,自然不同凡响,品位极高。这些钢琴,说一台台价值连城,并非过誉。

魂萦故土 琴归家乡

胡先生具有一世琴缘,毕生乡情。对钢琴艺术的痴情和对故乡爱的刻骨铭心,似乎是他此生的两根主弦。

1998年,胡友义夫妇与鼓浪屿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书:鼓浪屿出地,胡友义出琴,十年物馆门票收入除部分用作钢琴的保养、运输外,其他归鼓浪屿所有。十年后,全部钢琴捐献给国家。当最后一台钢琴搬出家门时,胡友义急匆匆地给在香港的老同学庄永忠打电话,略带伤感地说:“钢琴全都搬走了。这些钢琴陪伴了我大半辈子,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有时半夜也要起来弹琴诉心曲,如今,孩子们一个个都飞走了,琴去楼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2000年1月8日,中国首家、世界罕有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在风光秀丽的菽庄花园“听涛轩”开馆了。听涛轩原是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占地四百五十平方米,依山傍海,居高临下,琴声乐韵伴着海涛潮声,另有一番情趣。瞧,胡友义、黄玉莲夫妇打扮得特别漂亮,一个温文尔雅,一个温柔敦厚,他们在为远嫁的宝贝千金举行隆重的婚礼哩!胡友义先生声情并茂地说:“不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把我毕生收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来自各国、各地的来宾,都看到了他那激动的泪花在阳光下闪烁。

胡先生还特别把自己的好友、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杰佛理・托萨,请到厦门举行专场钢琴演奏会,他特别演奏了胡先生亲点的两首歌曲:《鼓浪屿之波》和《我爱你,中国》。那令人回肠荡气的旋律,叩击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弦,胡友义情不自禁地合着拍子唱了起来:“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从台北来的钢琴制造商郑伟烽先生抚着钢琴键盘,热泪盈眶,用闽南话一字一顿地说:“我们都说着同一种语言,我们都有同一个心愿,要让全世界的人羡慕我们!”

2001年1月8日,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建馆一周年纪念,胡友义夫妇又特地从万里之遥的澳洲飞了回来。他们同时带来三大箱五十几对钢琴烛台和四盏油灯,一下飞机,顾不得住进酒店,就马不停蹄地带着这些稀世珍宝奔到钢琴博物馆。胡友义先生首先试琴,听到一台台钢琴的音色纯正,他这才放下心。接着,他与工作人员一道,把油灯、烛台一一安装到琴台、墙柱,点燃蜡烛、油灯,古钢琴与古灯烛交相辉映,十分典雅,十分浪漫。胡先生花了几个月时间,把每盏油灯、每支烛台都用布擦得又光又亮,有的烛台一擦就是十几小时。有人建议他用机器抛光,他认为那样会失去真实感,还是自己动手用布擦好。对钢琴博物馆的事,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

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他才坐在地上,伤心地擦起眼泪来。因为他慈爱的妈妈前几天去世了,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出殡后的第二天,他就动身飞往厦门了。他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在他的兄弟姐妹中,母亲就相信胡友义是唯一会在节日里陪伴她的,因为他有那么多的宝贝收藏在澳大利亚。每年圣诞节,兄弟姐妹们都要和母亲一起过,谁迟到了,母亲就会一遍遍地叨念。可是1999年圣诞节前夕,为了将收藏几十年的钢琴运到家乡鼓浪屿,胡先生第一次撒了谎,电告母亲,家里来了客人,不能同她一起过节,请母亲原谅。2000年圣诞节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去看望他的母亲,母亲微笑着告诉他:“我儿子做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把自己的宝贝都送给了家乡,我为此感到骄傲!”胡先生说,没想到我做的一切母亲早已知道了。慈祥的母亲,最理解儿子的心,她的鼓励使儿子力量倍增。他想起母亲临终时的微笑:“啊,妈妈在天国为我骄傲!”

2001年4月20日,胡友义与鼓浪屿园林管理所签订了钢琴博物馆二期合同,再献出四十台不同年代的世界名琴。管理所决定将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的“蛇岭花苑”作为二期馆址。2001年11月15日中午12点,胡友义亲自压阵,将家中珍藏的四十台名贵的钢琴和四块钢琴琴弦板,从澳大利亚运抵鼓浪屿。二十多辆板车载着钢琴与配件,排成一字长蛇,浩浩荡荡进发,不少居民和游客目睹了这一壮观情景。这一天,是胡友义六十五岁生日,他选择这一特殊方式庆祝自己的诞辰。鼓浪屿管理所决定,把“蛇岭花苑”与一期馆舍“听涛轩”连接起来,使展馆面积扩大到将近一千平方米。胡先生亲自动手设计,让它成为中国园林风光与西方皇家气派相结合的展示厅,在这里组建“钢琴俱乐部”,与音乐学校合作,让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有经常练习和表演的机会;让有兴趣的参观者可以试弹,分享钢琴和音乐所带来的欢乐。“这也是一项世界纪录呀!”说着,胡先生快乐地笑出了声。

2001年12月22日,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二期新馆开馆了。胡友义夫妇都高兴得不得了。遥想当年,他去香港浅水湾游览,赞叹这里的美景。陪同的同学告诉他,总理访问日内瓦时,也赞扬那里的风光很美,可瑞士官员却说:“我到过贵国的鼓浪屿,那里的风光更美。”这个故事成为胡先生一生的骄傲。从那时起,他就梦想着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带回故乡。胡友义说:“今天,我年轻时代的梦想开始实现了。我要让前来参观的人们都知道,世界上比日内瓦更美的地方就是中国的鼓浪屿!”真的,钢琴博物馆突出了人与自然、音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让参观者陶醉于海天一色的迷人风光、世界名琴的艺术魅力和对优美旋律的无限遐想之中。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用十分钟时间,现场直播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新馆开馆的盛况。这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现在播报》等主要新闻栏目,前后共六次报道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这些报道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为了使钢琴博物馆藏品更齐全、更权威,胡友义穷其心力和财力,天天关注媒体信息,跑拍卖行,拜托朋友……他要挑选的不仅仅是百年名琴,更要反映钢琴发展史上最具特色的一面,成为世界上唯一用实物表现钢琴发展史的博物馆。

2005年8月10日,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又拥有了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钢琴长廊。这条钢琴长廊依菽庄花园后门一条四十多米的阶梯长廊而建,它的诞生源于胡友义先生的奇思妙想:琴廊用通透的玻璃封闭住,共摆放十四架钢琴,每架钢琴看上去都像安放在一个独立的琴房,琴房由高向低,蜿蜒错落,主要展示各国不同风格的琴室装饰艺术。

名琴荟萃 钢琴史书

人们跟着胡友义缓步走进博物馆大厅,似乎走进了钢琴王国,更走进了胡先生的情感世界。他如数家珍地向人们介绍:

――这是克莱门蒂钢琴,是“古钢琴之父”克莱门蒂(1752―1832)于1810年制作的。此琴的声板是木制的,体积较小,相对的声音也较小;为了扩大音量,它的体积增大了。这台琴原来是我的好友卢本收藏的,后来,转手于一位澳大利亚收藏家。为此,卢本后悔了二十年。去世前,他向我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希望我能有机会珍藏这台琴。经过多方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

――这是科尔门钢琴,1862年制作于英国伦敦。钢琴长八尺,直弦,声板镶着镏金花纹,仔细瞧瞧,这花纹还是模仿我国明代著名的铜香炉宣德炉的图案制作的,色泽多么美观!

――这是一台1928年美国制造、价值昂贵的全自动“海那斯”名琴,用一卷卷打孔的古琴谱逼真地弹奏出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成为博物馆的背景音乐,与鼓浪屿的拍岸涛声相伴……

随着胡先生的讲解,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在阅读一部世界钢琴发展史,在享受人类文明的硕果。胡友义一生收藏的产自世界各国的九十九台钢琴,外观典雅、古朴、厚重,散发着“乐器之王”从内到外矜贵完美的魅力,让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成为世界上唯一用实物来表现世界钢琴发展史的“教科书”。参观一次钢琴博物馆,等于浏览了一遍世界钢琴发展史。

站在一旁的胡太太说:“这些钢琴放在这里,真是物有所值。鼓浪屿被称为琴岛,又是胡先生的故乡,让这些钢琴落户于此,是我们的心愿。这些钢琴犹如我们的孩子,我们会经常飞回来看看他们。”说到这里,胡太太莞尔一笑,开心得像个小姑娘。

琴岛地标 璀璨明珠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宾客三百多万人次。许多人在惊喜、激动之余,挥毫留下了发自内心的赞语,使留言簿已达厚厚的一百多册。

人们都说,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珍藏的钢琴,价值连城;而胡友义的爱乡之心,更是无价之宝!2004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一行参观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在1913年德国制造的利柏钢琴前,他们驻足聆听展馆人员演奏的《鼓浪屿之波》。吴官正对胡友义倾注心血创办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表示赞赏:“你的爱国精神,我非常钦佩,这就是陈嘉庚精神!”在合影留念时,吴官正请胡友义站在当中,他和夫人站在胡友义两侧。

胡琴情缘篇4

2011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拍摄这组图片,用平民的视角、真实的色彩、可信的场景,留下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片段。

所有的缘起和初衷都是因为,青岛,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和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黎民百姓,一直装在我的内心深处。

一年来,我时刻都在关注着这块热土,镜头对准主流人群的喜怒哀乐,牵挂着弱势一族的冷暖温饱,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与他们交流在一起,用现代的影像手段,记录青岛人与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文明建设、民俗传承之间丰富、复杂而有趣的关联。

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路拍摄,一路遗憾。遗憾有来自镜头精彩瞬间的贻误,更多的是来自缺乏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和黎民百姓的热爱。

停车场里的女向导

Woman guide in the parking lot

王晓甄,海信广场停车场导车员。生于1989年,边缘80后,也被朋友戏称为90后。

自小受其表姐影响,较注重时尚,对新鲜事物感知力强,对美与丑有清晰的概念。爱好较广,业余自学英语,拜师学习化妆与造型师课程,乐队唱过歌,唱歌也是闲暇时一大消遣。与朋友聚会闲谈,常去的地方多是闽江二路咖啡街,咖啡加下午茶,一坐数小时。

伪小资,积蓄不多,追求时尚,热爱美食,全网搜罗岛城美食也是空闲时最大的爱好,乐此不疲。

17岁实习时,被列为青岛外事服务学校优秀学生赴新加坡工作。导车员的工作让她更加靠近真正意义的时尚品牌文化。为了使顾客进入海信广场看到的第一眼都是美丽的风景线,她每天坚持训练,以及对仪容仪表要求甚高。

她的目标是提高学历,并将爱好的化妆造型发展成为第二职业。

踏雪晨练

Morning Exercise in the Snow

第一海水浴场踏雪晨练的市民。中老年人是晨练活动的主力军,他们追索着青春,恢复着活力,增进着健康,更得到了生活乐趣。人老了才知道珍惜自己的身体。3月1日7时56分 摄于第一海水浴场。

踏雪返乡

Home-returning by snow tramping

几名农民工踏雪返乡,赶路的艰辛,一脸的匆忙,心里是一份对回家的渴望。三九严寒第一天,受冷空气影响青岛市飘下零星雪花。严寒挡不住渴望回家的人。1月9日10时07分,摄于京口路。

游园踏青

Spring Visit in the Park

春天的青岛柳绿花红,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出家门,游园踏青,看看风景,放松身心,享受春天的美好。4月30日8时37分,摄于中山公园。

嫣然一笑

A Sweet Smile

2011青岛国际车展上漂亮女模特嫣然一笑。观看香车美女,体验汽车工业最新成就,车展成为许多市民花钱看新鲜的好去处。5月28日11时18分,摄于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阿依努儿学艺

Ayinuer Learning Arts

阿依努儿(学名孟庭宇)2005年6月11日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母亲钢琴弹得好,父亲手风琴小有知名度,父母都是青岛市文化系统的管理干部。

阿依努儿不到1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开始规划她的学习轨迹了,他们认为女儿一生有两样特长必须掌握:一是音乐,二是外语。自阿依努儿3岁起这两项计划便开始实施,在阿依努儿5岁的时候又加入了舞蹈学习。

如今阿依努儿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了。周六上午学英语,周四晚上学舞蹈,每天2个小时的钢琴练习更是不可缺少,加上每天幼儿园的学习生活,阿依努儿玩耍的时间很少。

紧张的学习有时会让懂事的阿依努儿掉几滴眼泪,舞蹈课形体训练也让阿依努儿吃了不少苦头。但她还是会努力地坚持,因为她的父母教育她这些功课是必须要做的,而且是必须要做好。

竹岔岛上的“袖珍”学校

Continuous Music on Zhucha Island

4名学生、两名老师、两排平房加围墙组成的长方形院子,除了两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还在使用外,其余的房子早已闲置。只有院子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最能显现出学校的气息,这就是号称“岛城最袖珍学校”的竹岔岛小学。

距离薛家岛只有3海里的竹岔岛,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左右,岛上除了淡水自给自足外,其他食品和用品都要依靠外面,因小岛相对闭塞,岛上现在只有不足500人常住,年轻人越来越少,上学的孩子也随之减少,2010年一年级就没有学生入学。由于不能教英语,怕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上四年级的孩子就要出岛去上寄宿制学校。

王淑霞和薛淑芹老师既是岛上的闺女也是岛上的媳妇,18岁高中毕业就到这里教书,一晃都30多年了。

10年前每年都会有年轻教师被安排到岛上来教学,但用不了1年,这些老师就受不了岛上艰苦的生活环境,纷纷离开了。最近10年,一直没有新老师再到岛上教学。

老胡制琴

广西路上一栋老房子,面朝大街的窄小铺面,制琴师老胡和他的搭档小韩。

今年55岁的胡增援做过木工,会设计、会画图,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听交响乐,但他不识乐谱不会拉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他手握世界名琴那一瞬间,在激动和震撼的同时,心中萌生一个坚定的想法,我要做琴。

说干就干,2006年春节前夕,老胡把图纸资料拿回家,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铺了满床满地,从型号、材料、面板、油漆……各个细节无不琢磨了无数遍,他的家里简直成了一个实验室。

2006年的4月至5月,50岁的老胡用一个月的时间作出了人生的第一把小提琴,一拉,音色还真不错,这让他激动了好半天。

老胡介绍,做一把琴太复杂了,简直囊括了整个世界。要牵扯到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等。做琴很辛苦,消耗脑力体力,手掌起泡、腰酸背痛。但当每一道工序都亲力亲为的提琴诞生,他又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满足。

对制作提琴颇有心得的老胡有一个梦想,就是给真正有音乐才华的孩子制作一把好琴,让他的琴声传遍中国,走向世界。

都市女孩傅晓明

City Girl

傅晓明,80后,从小活泼好动的她,与现代都市女孩一样追求着完美、个性、时尚。

胡琴情缘篇5

一、儒雅的舞台风范

杨宝忠先生一生讲究着装整洁、大方,特别是登台演奏时。每次举着胡琴出来,观众必定报以雷鸣般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杨先生则上前几步鞠躬或点头还礼致谢,然后落定在自己的专座上调试琴弦。他调弦向来是一手准,从不来回调试,于是台下又是叫好声不断。然而,有人则以此来批评他搅戏。笔者认为,杨先生之所以能有这样好的人缘,一是他曾经是红极一时的童伶,有自己的观众群;二是他登台演奏始,马连良即给他这种特殊的待遇;三则在于他本身琴艺精湛,值得观众为他叫好喝彩。

杨先生的操琴是很讲究的,坐姿端庄大方,脚下从不踏踏板,演奏起来更是彰显出一派大家风范,很是潇洒。一个艺术家的演奏风格与其生活性格是有着必然关联的。杨先生在生活中很直爽,性格开朗且善言谈。演奏起来,激情四射,熟练的唱腔旋律、灵活自如的伴奏技巧、即兴的临场发挥更是体现了功力的深厚。

二、扎实的指法功力

杨宝忠的左手功夫扎实,奏出的音符个个灵动跳跃,坚实而有力,与右手配合起来毫无拖泥带水之感。他的演奏,骨力饱满,纤细而俏巧。快速演奏时,运指如飞,铁马金戈般的金石之音铿锵有力、疏密有致,又如银珠落玉盘般清晰剔透。真所谓:疏时可以走马,密处毫不透风。

三、演奏技法上的创新

作为一代弦乐大师的杨宝忠,平时喜欢研究西方文化,并拉得一手好小提琴。杨先生创造性地移植小提琴的弓指法技巧于京胡,使用寸弓、双弓、断弓等技巧。所谓寸弓就是所用的弓段非常短,近乎一寸,今天我们称为快弓。寸弓演奏对右手腕子、左手手指的灵活度以及对左右手的娴熟配合等方面要求较高。断弓即断奏,亦称顿弓。细心的赏乐者会发现杨先生在很多的行弦处使用断弓技法,给人以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感觉,很富创造性。双弓据考证并不是杨先生最先使用,京胡大师徐兰沅、王瑞芝等也经常通过这种方法来给唱腔塞缝,以补唱腔之单调,这种技巧只是杨先生在演奏时运用得更多而已。

京剧伴奏绝大多数唱腔都是紧拉慢唱,揉弦技巧用得很少,即便使用也仅在句末或是句中个别处,以及与其他技巧相结合而辅助使用。杨宝忠之前的京胡演奏者们,大多使用压揉、滑揉,或是两者相结合。杨宝忠移植了小提琴的滚揉技巧于京胡演奏中,并被后人广泛采用。这种揉弦的长处在于奏出乐音的音波上下浮动均匀,强烈支持着中心音(即被揉弦的乐音),给人以稳定舒适之感。

杨先生创造性地移植了诸多姊妹艺术技巧,丰富了京胡的表现力,为京剧伴奏艺术和京胡独奏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过门音乐的创编

杨宝忠能戏很多,腹笥渊博,熟知戏理,又善察演员心理,对演员发声、吐字、气口、韵味了如指掌,故其伴奏时与演唱者配合默契,托唱传情、悦耳动听。杨先生深知乐理,他在《空城计》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之后的花过门,每每演出,必赢得喝彩声。在《击鼓骂曹》中创编的鼓套子,和曲牌《夜深沉》天衣无缝地结合,使剧中人物弥衡的忿、怒、哀、怨表现得酣畅淋漓。杨宝忠在伴奏中常常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地即兴演奏出很多精巧的过门音乐和小垫头音乐。有人据此批判杨先生花哨,但事实上杨先生很讲究根据剧情出发安排过门及垫头,不是一味耍花和讨俏,他很注重适可而止,从不过火,这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他所创编的过门及垫头音乐,既有激情四射的一面,同时也有小巧玲珑的一面,至今被世人延用。

如《空城计》【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首句的拖腔过门。(见谱例1,上行谱例为官中过门,下行括弧内为杨先生所创“花过门”)

以及本唱腔第四句“算就了汉家的业鼎足三分”腔后落1音过门。(见谱例2)

再如《碰碑》【反二黄慢板】“叹杨家秉衷心大宋扶保”的开唱过门。(见谱例3)

本唱腔第一句落中眼“3”音过门。(见谱例4)

胡琴情缘篇6

酣畅淋漓。马克西曼的演奏风格浓烈、纯厚、个性强烈;段皑皑的演奏风格则抒情、细腻、柔美,俩人相映成辉。这是两种不同性格、不同功能、不同表现范围的乐器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达到文化和谐的美好乐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

“飞弦组合”的诞生,是在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慧芬的积极引见下,上海民族乐团的首席二胡演奏家段皑皑才与马克西曼相识,当时征求她的意见“一把二胡与一把小提琴对话能否行时?”她似乎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能行!”她对这种形式的首次合作成功抱有绝对的自信,如果你对她的艺术生涯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对这种自信也就不难理解了。

段皑皑并不是出在艺术世家,但她从小就展现了艺术的灵气,能歌善舞,尤其对音乐情有独钟。进入常州小红花艺术团学校学习脚踏风琴,居然很快能自弹自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还参加常州市“百灵鸟”文艺会演。6岁时她被启蒙老师、著名少儿器乐教育家刘逸安一眼相中,开始学胡。每天放学后就到刘老师家里,直到晚上7时左右才回家,无论春去秋来,风雨无阻。而刘老师是位严师,老是在段皑皑耳边叫着“音不准”,所以在练琴时她特别注意。练琴的环境也是非常艰苦的,冬天,刘老师故意把练琴的地方安排在扶梯口,因是通风口,风大,吹得一双小手都冻僵了,但她不喊一声冷,直练得双手发热才休息。由此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82年首次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一举获得银奖,崭露头角。

1984年,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从全国招收三名二胡新生,她毫无争议地入选,师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著名二胡教育家王永德教授,自此二胡演奏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直升该院附中,1991年参加“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荣获专业组第三名,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选手,一鸣惊人。1993年被保送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各科成绩优秀,获历届奖学金和傅成贤奖学金一等奖,1997年以专业最高分毕业。事实上,她的专业条件并不是十全十美,尤其是她的左右手小指比常人稍短,老师就自己编曲给她进行训练,而她也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正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日复一日,小手指变得更灵活了,不管演奏什么曲子,都不存在任何问题。王永德教授对学生总是爱护有加,以鼓励为主,“你一定能行,一定能成功。在台上一定要有自信。”也许这正是她自信的缘由。当然自信还得靠实力支撑,她为了演奏水平的精益求精,小学时的必修课钢琴,中学时却成了选修课,但她仍自费学钢琴,因为二胡是单旋律的乐器,钢琴则是复调性的乐器,可以演奏复杂的和声,且是固定音高的乐器,这对二胡演奏的音准,对作品完整的把握都很有裨益,自此她锲而不舍,坚持学习钢琴,现在能弹得一手好钢琴。

2000年11月她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首次个人独奏音乐会,出乎意料的是观者踊跃,座无虚席,还卖加座。她把小提琴曲搬到二胡上,演来既不失原有旋律的优美动人,又平添了几分幽婉色彩。名曲《阳关三叠》用二胡与合唱形式演出,出了彩头。《文汇报》盛赞“26岁的青年二胡演奏家段皑皑以其敏锐的乐感和娴熟的技巧,征服了上海观众。无论是传统曲目,还是小提琴改编曲,她都驾驭自如,粗犷处似石刻般传神,细腻时如牙雕般精致,尽显二胡乐音之美妙。”

由此,段皑皑声誉鹊起,不仅录制出版了《黄河》、《刘天华十首二胡曲》等个人专辑和大量CD,而且频频与上海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合作,担任二胡独奏,并在多部电影、电视剧、话剧、大型现代舞剧中担任二胡独奏、领奏。更是应邀相继出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98年在上海――横滨缔结友好城市25周年纪念、横滨音乐文化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她独奏《空山鸟语》、《二泉映月》,技惊四座,日本媒体盛赞“段皑皑表演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把观众带到了月明星朗的‘天下第二泉’旁,琴声细腻悠远,使观众流连忘返。”横滨市总务国际室平野先生称她为“中华民乐天才少女。”

2001年赴法国巴黎,为“申博”演出,独奏《查尔达斯》、《赛马》,她的演奏细腻传神,自然流畅,表现深刻,感染力强。凭籍扎实的基本功,娴熟全面的演奏技巧,敏锐的音乐感觉,对作品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她的音乐表现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因而引起法国观众的强烈反响,并加演一曲《空山鸟语》。

2003年2月,她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在羊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上演奏二胡协奏曲《春江水暖》,优美华丽,如江南水波光潋滟,直击人心。当万缕千丝缠绕在音乐厅里的弦音被缓缓收拢时,台下的观众似如梦初醒般将掌声送出,大家不仅被作品清丽委婉的气韵所深深打动,更为台上的精湛琴艺所折服。

胡琴情缘篇7

1.郯城大鼓调查研究

大鼓这一民间乐器,传入郯城的时间已经很久远,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大鼓据说起源于尧舜时期,周庄王曾用大鼓教化万民。就是说大鼓曾经被用来易风化俗,劝人向善。因此唱大鼓的人拜周庄王为祖师爷。拜师傅时堂上供奉周庄王的牌位,弟子在下面跪拜,口中诵念:“盘古辟地与开天......庄王祖师上边做,弟子进香到堂前。”

解放初期,每逢集市,总有唱大鼓,说书的艺人开场。唱大鼓的道具是大鼓,板子。大鼓上有钉子,按照规矩应当有一百颗,寓意是文王百子,祝福听大鼓的人子孙满堂。大鼓的架子是六根竹子做的,敲打的板子是木制的。唱大鼓是有行规的,必须有师傅指导,出摊的位置必须固定,同行有赚不到钱的,赚钱的同行必须请客吃饭,并且给足回家的路费。

唱大鼓有很多调,郯城多用犁铧调,不论用什么调,都离不开十三道大仄:中东仄,人表仄,四发仄,发花仄,索伯仄,汇兑仄,一起仄,怀来仄,有求仄,岩前仄,姑苏仄,蹀血仄。下面是一段张彦休妻的鼓词。

诗曰:不是姻缘莫强求,姻缘前定何必忧。

任凭波涛滚滚来,机关巧遇不可求……

四句闲言叙罢,内中引出一桩故事,众明公稳坐,听我慢慢道来。

张彦休妻白玉楼,明公稳坐听根由。

此书出在大明朝,万历皇帝坐龙楼。

朝中一切都不表,单把张彦说从头。

他父张忠字仁义,他母白氏性温柔。

家中贫寒难度日,肩担豆腐过春秋。

张彦年方十六岁,娶个妻子白玉楼。

佳人贤德世间少,女貌无双占鳌头……

2.郯马五大调

郯马五大调又名淮调、五大调、郯马调,以郯城县马头镇为中心,余韵遍及整个鲁东南,甚至波及鲁北广饶和江苏连云港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调。表演形式是由一个人演唱,以民间管弦乐器和瓷碗、磁碟、瓷酒盅等物品,打击出节拍伴奏。总人数不固定,一般是十余人。伴奏的乐器很多,有笛子,笙箫,二胡四胡,三弦琵琶,月琴皮鼓。还有些是生活用品做的乐器,比如酒盅,碟子,碗等。郯马五大调旋律委婉圆润,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间情义。

郯马五大调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明朝时从云南贵州传来的。还有人说源出于淮安府。比较可信的是民间艺人李长义的说法,郯马五大调是从济宁等地传入,由郯城、马头一带的民间艺人综合加工而成。根据五大调的唱词,曲调推断,其源头应该是元曲的小令,散套。马头镇曾经是京杭运河的一个码头,是交通要塞,曾经商贾云集,热闹繁华。在众多地区商贾艺人的交流下,结合当地民俗,逐渐形成五大调。

郯马五大调是相对高雅的艺术形式。郯马五大调旋律委婉圆润,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例如《淮调.渔樵耕读》:

春光好,春光明媚艳阳天。

游春人携琴带酒过前川。

但只见桃红梨白开色艳,

满荒郊百草排芽色色鲜。

一行行绿柳垂金线,

青鸟叫破杏花天。

黄莺儿站枝头声声呼唤,

真正是春天鸟能言。

飞燕含泥来回转,

绿浮水池塘鱼跃渊。

眼望见山川流水急把桥桥溅,

一对鹭鹤踏过了苔莲。

见顽童手放风筝飞腾翻,

刘海撒金钱。

,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间情义。有的写的是是普通的人家生活,还有一些历史传说,民间传闻。其中以爱情故事为主题。

郯马五大调包括《淮调》、《大调》、《玲珑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等五个曲牌。除了《玲珑调》外,其余四个曲牌均由江淮地区传入,这五个曲牌又包含了“五景”:春景、夏景、秋景、冬景、总景。“五盼”:盼佳期、盼才郎、盼冤家、盼情书、四盼。“七多”:送多情、想多情、遇多情、盼多情、会多情、思多情、梦多情。“八恨”恨别离、恨当初、恨冤家、恨薄情、恨爹娘、恨家人、恨薄命、烟花恨。现在保存下来的有130首。

3.民间小曲《姐儿妞》

郯城民间系列小曲《姐儿妞》主要分布在郯城县泉源乡沿马陵山一带十几个村庄,当地有个民谚:“要听《姐儿妞》,一溜山根到泉头。”目前这一系列的小曲在当地几近失传,但有几首歌词健康,曲调优美的《姐儿妞》,不仅在当地流传,甚至迈向了更远的地方。比如著名的有《五只小船》等。

《姐儿妞》的内容多是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自己的恋爱经过和思念爱人的心情。其中一些歌曲还有男女对唱,有些歌曲段落中夹杂着一两句“白口”或“对白”,一问一答,甚是有趣。

《姐儿妞》民间系列小曲中,有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也比较文雅,当地人称为“素的姐儿妞”,有些歌曲内容则比较粗俗,甚至有一些低级下流具有挑逗性的语言,当地人称之为“荤的姐儿妞”。《姐儿妞》的演唱多属于演唱者的自娱自乐,也有男女问答对唱的,一般不公开表演,很少有乐器伴奏。

《姐儿妞》的歌词虽然通常比较长,但是旋律却比较简短,一段旋律唱完,便又重复那个旋律,只是歌词随着叙事的情节而变化,男女对唱形式的,旋律相对长一些,变化也较多,通常采用徵调式,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4.柳琴戏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约200多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早期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以一家一户或二三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应鲁北苏南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对子戏&rd quo;。对子戏鼎盛的时期,柳琴戏社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涂口红。其所用的道具服装也多有变化。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

“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民国九年前后,一些柳琴社班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

胡琴情缘篇8

纤尘不染的白

月宫上依然那么银白

似一个聚焦点中

一个千年的预约:

风尘中

千千结里

白: 飘向何方去?

你看: 花儿在为你展尽容颜

心绪也在飘逸着向你频频招手!

请飘回原归宿来吧!

聆听:

吾用一支笔写尽红 尘沧海!

一起慨叹:

三尺素缟

记忆云烟往事间

纤尘自古惹烦忧

白笔墨丹青

絮语真不知心中愁?

红尘多情离别殇!

几回回:

灯火阑珊处

偷渡中倦睡

纤尘中醉一回

烟花翩舞中却无睡意

与清风缱绻天涯里

蹉跎岁月中

醉生梦死里

伴青灯古佛

又是何处一番境地?

红尘如梦

回眸瞬间

仍在原地静候

三千青丝

独为伊留

白化蝶舞尘恋间

淡泊一世繁华

执手与琴于<情>

落墨于纤指尖

白恋尘

漫步恬梦尘缘

胡琴情缘篇9

一把皮筒旧二胡成就辉煌事业

闵惠芬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二胡演奏家,“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就开始学胡这种民族乐器,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音乐的风风雨雨我都亲身经历。我非常自豪,因为我和民族音乐同时成长。”

闵惠芬的家乡在江南丝竹之乡的江苏宜兴,父亲闵季骞是民族音乐的先驱刘天华的再传弟子,二胡、琵琶、三弦等江南丝竹无所不能。各种民族乐器中,闵惠芬尤其喜爱二胡,“它的魅力在于它特别接近我们中国人的情感,它的音色像我们中国人在说话歌唱”。闵惠芬直至晚年还保存着最初学艺时的二胡,那是父亲的同事罗哲元结婚搬家以后遗下的一把自制二胡,筒部蒙的还是廉价的癞蛤蟆皮。小惠芬像得到了一件宝物似的,把那把旧二胡带回家。从此,那“吱吱”的幼稚琴声时刻回荡在小院内。看到女儿如此着迷于二胡,父亲决定教她。8岁的闵惠芬开始随父亲学琴,那把旧二胡成就了闵惠芬后天辉煌的事业。

天资聪慧,加上生性好强,一年下来闵惠芬竟可以登台演出。1963年,还不满18岁的闵惠芬报名参加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拿了一等奖,引起了全国音乐界的关注。随后,闵惠芬越级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从此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自1969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闵惠芬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

欣赏闵惠芬的二胡演奏是一种享受――只见她缓操琴弓、指揉细弦,忽而倾身俯耳,忽而闭目沉迷,忽而昂首仰醉,二胡音色似人声,悲情呜咽,闻者无不酸楚怅然。闵惠芬的演奏能在音乐还未展开、仅出弓的第一个音就有极为撼人的力量,究其缘由,除技术操作与处理方面的因素外,还在于她对整体音乐结构的全局把握、音乐意蕴的“成竹在胸”。古人云,凭一叶而知秋象,能出一音而得其神采者,这是成熟的演奏大家才能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许多人都演奏过《长城随想》这一“祖国颂”式的作品。由于二胡这一乐器的音量、性能等受到限制,演奏这首乐曲时,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相较而言,闵惠芬的演奏,纵横开阖,大起大落,以宽广悠长的气息,外柔内刚的力度,庄严持重的品格,弥补了乐器本身的弱点,避免了气魄不足的缺陷。一个女演奏家,比男子还要刚强,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

小泽征尔被《江河水》感动得痛哭流涕

1969年,闵惠芬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在中国艺术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那时她年龄虽小,但在全国影响却不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开始进行文化交流。一天,闵惠芬接到通知,让她参加一个音乐会。那次,闵惠芬在舞台上演奏了《江河水》。

随着中国民乐与国外交流日渐增多,闵惠芬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到世界各地演出。她的二胡之声回旋在她所走过的每一块土地上,很快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她甚至被称为“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朝鲜金日成主席听了闵惠芬的演奏后对她说:“你的二胡把我迷住了。”世界音乐同行及媒体更是对闵惠芬不吝赞美之辞――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同行们评价闵惠芬是“20世纪最杰出的弦乐家之一”;法国的报刊评论说闵惠芬“连休止符都充满了音乐”。

小泽征尔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世界级指挥家,闵惠芬的二胡曲曾经深深感动了他,让他与中国民族器乐结下不解之缘。后来,闵惠芬随芭蕾舞团去法国演出,和小泽征尔在那里相遇,14场演出中只要有闵惠芬演奏,小泽征尔每场都买第一排的座位。闵惠芬回忆说,“我的二胡一响,他就不看芭蕾舞了,把头伸向乐池,每次演完总是第一个狂叫鼓掌”。

2000年9月,闵惠芬应达拉斯中国艺术家联谊会的邀请,在著名的美国南美以美大学音乐厅举行了首场独奏音乐会。闵惠芬的精彩演奏使达拉斯的华人激动万分。她的《洪湖主题随想曲》《二泉映月》《新婚别》《寒鸭戏水》等名曲独奏令这些久居海外的华夏子孙们听得如痴如醉,也令那些第一次进入中国民族音乐境界的美国朋友们钦佩万分。“一件只有两根弦和一支弓的中国乐器,居然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真是太伟大了。”特别是她的一曲《江河水》演奏完毕后,鸦雀无声的音乐厅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长达3分钟之久。演奏会结束时,闵惠芬加奏谢幕曲达3首之多,全体观众仍然站立在音乐厅内,久久不肯离去。

每当在出国演出时获得好评,闵惠芬弘扬民乐的信心便更加坚定,“我希望能通过我的二胡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介绍出去。世界需要中国传统音乐的声音,它是全人类的财富”。

目不斜视专注于二胡艺术

2006年7月25日,上海贺绿汀音乐厅,热烈奔放的二胡曲《赛马》给闵惠芬的二胡专场演出打上休止符。这是闵惠芬2006年最大规模的一次专场演出,在这次演出中,这位中国最出色的二胡演奏家演奏了20多首个人保留曲目。

胡琴情缘篇10

由艺术学院音乐系师生组成的红星合唱团成立于1995年,经过严格的合唱训练后合唱技巧和演唱水平日趋成熟。2006年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红星合唱团过关斩将、一举夺得金奖第一名;近几年红星合唱团先后出访欧洲、日本,获得广泛赞誉。

当天的晚会节目丰富、精彩纷呈。红星合唱团精心准备了中新两国歌曲以及广为人知的世界著名合唱曲。《我和我的祖国》、《大海啊故乡》、《茉莉花》、《士兵之歌》、《春晓》等合唱节目展示了艺术学院男女学员蓬勃的朝气和军人的气质。当会堂内响起熟悉的旋律时,观众随音乐打起节拍、一起哼唱。特别是中新两国合唱团联合演唱的《怒吼吧!黄河》,全场回荡起雷鸣般掌声。由著名歌唱家黄华丽、曲波、刘春美、张妮《打起手鼓唱起歌》、《我的祖国》、《金丝鸟》、《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等歌曲,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家的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新加坡观众的老朋友、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出场,将晚会推向高潮。20年前,李双江在南洋艺术学院担任客座声乐导师,对提高和发展当地的声乐艺术作出了贡献。在观众的热烈掌声和盛情邀请下,李双江一再返场,连续演唱了《太阳出来喜洋洋》、《我的太阳》、《打个胜仗笑哈哈》等5首歌曲。

观众表示,能够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合唱,真是太荣幸了,精彩的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人所蕴藏的力量,体会到了友好的情谊。新加坡合唱总会名誉会长、新加坡作曲家协会名誉会长傅春安表示,红星合唱团的莅临不但见证着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也再次凸显了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信任。这对新中两国文艺界是极具特殊意义的。新加坡美声音乐协会会长陈仰丰说,我看到了艺术学院学员们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我相信歌唱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最好的纽带,这场演出将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新中两国人民的友谊。陈大鹏 文/摄

彼得森就位大都会《哈姆雷特》

玛莉・彼得森将在大都会《哈姆雷特》的前六场演出中饰演奥菲莉娅,包括3月27日的高清现场直播。

彼得森原定于4月9日在大都会演出该剧。不过,现在时间改在3月16日(首演),3月20、24、27日的日场及3月30日和4月2日。

彼得森还将在大都会这个歌剧季的5月8日日场、12日及15日日场中领衔出演《露露》。这位德国女高音在2005年首次登台,在《蝙蝠》中饰阿黛勒。她最近还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领衔参与了《美狄亚》的全球首演,获得好评。

《哈姆雷特》由路易斯・朗格烈指挥,领衔主演还有英国男中音西蒙・金利赛德。另外,珍妮弗・拉莫蕾饰格特鲁德,托比・斯彭斯饰莱尔特,詹姆斯・莫里斯饰克劳迪亚斯。该剧目也是导演帕特里斯・科里耶和摩西・莱斯在大都会的首秀。

张书恒译自PlaybillArts

艾森巴赫正式候任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新总监

在3月11日至13日的威尔第《安魂曲》的演出中,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将作为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候任音乐总监首次公开亮相表演台。作为“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古典乐指挥之一”,他将在2010年9月开始承担音乐总监的所有职务。

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执行总监丽塔・夏皮罗说:“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带来的精湛音乐技艺对我们来说将是巨大的灵感源泉。他带来了一种渴望,渴望与乐团和整个中心协作,以建立独一无二的音乐合作伙伴关系。”

除巡演外,艾森巴赫每年将至少花10个星期在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他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演出季,主持对乐团空缺的试演以及较长期项目的会议。

作为肯尼迪中心音乐总监,他的职责将包括协助规划未来的国际艺术节,也将担任肯尼迪中心总裁迈克尔・M・凯泽的顾问以及开发中心网站内容和加强音乐学院等现有工程的教育署顾问。

《华盛顿邮报》盛赞艾森巴赫有“国际知名的显著水平”,艾森巴赫计划提高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全球的地位。

3月11日至13日,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将领衔威尔第《安魂曲》。女高音泰拉・罗宾逊、女中音美穗子藤村、男高音尼古拉・舒可夫、男低音叶夫根尼・尼基汀加盟了演出。

张书恒译自Playbillarts

美国乡村音乐学院奖提名揭晓

第45届美国乡村音乐学院奖提名名单3月2日揭晓:美国佐治亚州三人组合“战前女神”(LadyAntebellum)领跑7项提名、21岁的泰勒・斯威夫特获得5项提名、男歌手肯尼・切斯尼和传统派乡村摇滚歌手布拉德・佩斯利均获得4项提名。

“战前女神”是美国最当红的乡村音乐演唱组合之一,其第二张专辑《现在需要你》自今年1月问世以来,销量已突破100万张大关。该组合在1月31日举行的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上获得最佳乡村音乐组合奖。此次,他们共获得最佳专辑、最佳单曲、最佳歌曲和最佳演唱组合在内的7项提名。

美国乡村音乐学院于1964年成立,1966年举行首届乡村音乐学院奖颁奖典礼,该奖现已成为美国重要的流行音乐评奖活动。本届颁奖典礼将于4月18日在拉斯维加斯米高梅大酒店举行,包括年度最佳艺人奖和最佳新艺术家奖在内,这次大奖共有5个奖项由网民投票产生。晓丹

钢琴“阿炳”用音乐触摸世界悦动元宵

当人爱上艺术,当元宵遇上钢琴,注定是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一次灵动的心灵洗礼,2月28日晚7时30分,在龙狮队生龙活虎的表演中,宜昌市元宵晚会在夷陵广场热闹登场。

晚会由宜昌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城市管理局主办,作为晚会的承办方之一,柏斯琴行(中国)有限公司特意邀请了有钢琴“阿炳”之称的盲人钢琴演奏家胡海鹏倾情助阵,并特别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一台由宜昌金宝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白色“长江”三角钢琴,它华贵的流线型外观设计由里到外都流露出开阔雄浑的“胸襟”和“气魄”。

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胡海鹏,自幼双目失明,光明虽与他无缘,但钢琴与他有缘,胡海鹏用钢琴向世人展现出他过人的音乐才华,在第一届中国作品钢琴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第二届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中一举夺得中国作品组冠军,并多次应邀赴加拿大、美国等国演出,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团授予“残疾人优秀特艺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