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悼念英雄诗词十篇

时间:2023-03-24 04:27:18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1

《革命诗抄》封面和《天安门诗抄》封面

《革命诗抄》32开本,505页,另有彩色、黑白照片插页36页,选编了1976年清明节时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悼念、怒斥“”的革命诗词,全书共选录诗词967首(篇),包括代序5首、四言诗15首、五言诗75首、七言诗308首、词212首、自由体诗212首、挽联挽词80幅、悼词诔文歌曲24篇等。另附被“”篡改的一首诗原文及读《诗抄》有感3首,并选编了当时悼念活动的照片66幅。封面和封底再现了天安门成为花圈和诗的海洋的情景,书名系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书中介绍,此书出版之前,编者于1977年1月8日编印了《革命诗抄》油印版、8月编印了续集,受到读者欢迎与鼓励,编者为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又在二书的基础上增选了一部分诗词进行合编,仍以《革命诗抄》书名出版。

《革命诗抄》内页

回首1976年1月8日,人民爱戴的总理与世长辞,神州悲泣,举世恸伤,然“”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利用他们掌握的重权,压制人民的悼念活动,妄图抹杀的光辉形象,为其篡党夺权扫除障碍。广大人民群众对“”长期以来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丙辰清明,百万群众不约而同汇集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用默默的热泪、肃穆的黑纱、庄严的花圈向志哀,向“”宣战。人们把悲愤化为缅怀总理、怒斥“”的诗词,天安门广场上,书写着诗词的横幅、标语层层叠叠,读者如潮。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2

杜勃这个名字我不很熟悉,一见面却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交谈中方知,他陪同县委通讯组的同志曾来过我家,不过那已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的他,仍是瘦高瘦高的身材,挺得笔直笔直的腰板,虽然年过七旬,眼睛里放出的光却仍是那么灼亮,仍保持着毕业于中央警校、在公安政法部门工作时磨砺出来的那种气质。文如其人,我猜想他的诗必然是会有一种干练、洒脱、精巧、灵秀的特色的。

打开杜勃的诗集《情志吟》,果然和他本人一样,干练中显示出磅礴的大气,洒脱中显示出文采的斑斓,精巧中显示出激情的张扬,灵秀中显示出造句的严酷。他的诗是抒情言志的,涉猎的范围却较广泛,大至对中国共产党华诞的欢庆,对全国政协诞生纪念日的欢呼,对改革开放的颂赞,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喜悦,小至对电灌站工地的描摹,对中学高考三夺冠的祝贺,对文物古迹的眷爱,对田野草原的咏叹。可以说,诗人的眼光是远大的,祖国发生的大事和巨变无不成为他笔下的华章。诗人的感情是细腻的,在时代生活中所受到的感悟无不变为他动人的诗句。诗人的笔是管用的,凡他欲描摹想咏叹的事物和场景,都能得到真实生动形象感人的反映和再现。这部诗集,分为《神州风韵》、《缅怀诔祭》、《咏物抒怀》、《山河绮光》、《淡泊逸情》五个部分,就说明了诗人的视野之阔,咏物之杂,兴趣之广,也同时说明了诗人的志趣之高,才气之盛,文思之雅。

杜勃同志围绕国家大事创作了不少诗篇,这些诗篇大多都能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在题为《中国共产党七八华诞庆》一词中,他写道:“七八春秋,岁月峥嵘,誉满九州。忆长征万里,南夷北荡,东征西翦,功盖千秋。铁马金戈,枪林弹雨,血染疆场岁月稠。烟尘灭,喜山河重绣,壮志方酬。”读着这样的诗句,使人不由得想到逝去的峥嵘岁月,想到扭转乾坤的那一场场战斗,想到硝烟散尽之后战地上的壮丽日出。对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诗人激情满怀地写道:“百年荣辱苦沉沦,欣喜今天易国徽。两制归心昭日月,珠还璧返赖腾飞”(《喜迎香港回归》)。在澳门回归之际,诗人又欣然命笔:“含辛忍辱断肠愁,苦雨霜天四百秋。且喜荆开莲又放,更期梅绽渡归舟”(《澳门回归赋怀》)。北京申奥成功是神州的一大盛事,诗人也饱蘸诗情地写道:“申奥成功,久盼梦圆,了却腑铭。望长城内外,江河上下,星旗招展焰火腾升。坐守荧屏,秉灯继晷,海内城乡鞭炮鸣。看今日,得道多助,霸主魂惊”(《北京申奥成功庆赋》)。这样的诗词,或直接写史,或诱发对历史的回想,每每使人感到苦难历史的沉重,“换了人间”的喜悦,并在高扬的时代精神中受到鼓舞、激励和教育。

杜勃同志讴歌人物的诗篇都很感人。他如一位行吟诗人,在对祖国山河的游览中,每遇古代名人纪念地或纪念物,常常驻足观瞻,浮想联翩。“蜀府祠堂话孔明,或功或过任人评。三分鼎立偿夙愿,一统江山志未成”。“千评万议堪贤相,留得丹心百代名”(《武侯祠话孔明》)。“醉咏百篇诗,豪歌泣鬼神。佳吟千古颂,情系宇中人”(《瞻李白纪念馆题》)。“广厦华堂居富宦,蓬门筚户断炊烟”。“盛世神州无贵贱,普天同乐慰先贤”(《为〈茅屋被秋风所破歌〉题》)。这些诗都较精短,内容却丰,使人穿越时空,看到古时贤相及忧国忧民诗人的所思所虑,受到其追求一统、怜惜贫苦民众思想的熏染。讴歌革命先行者和当代领袖人物的诗作,更洋溢着诗人满腔的热忱,不仅声调高昂,而且情深意切,让人追思不断:“秣马兴兵四十秋,帝制展鸿猷。丰功伟业昭青史,天下为公志未休。一曲倡新孚众望,三条政策撼群酋。钟山风雨乾坤转,遗愿方酬革命谋”(《谒中山陵》)。虽只寥寥数句,就写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驱者的历史贡献。献给主席的诗多达六七首,每首都有新意,无不充满了诗人对领袖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噩耗惊寰宇,哀声动九州。千山皆俯首,万水亦凝流。四海波涛息,九霄星月幽。丰功齐北斗,伟业耀千秋”(《再悼主席》)。悼念总理的诗有两首,也写得戚婉动情,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去岁明晨肠欲断,今宵祀祭悼忠魂。高风卓卓千秋颂,懿德昭昭万代尊。伟业巍巍光星汉,丰功赫赫沐乾坤。缟衣素袖神州痛,眼眶盈盈泪倾盆”(《仙逝一周年祭》)。《再悼邓小平同志》这首词,同样深情悲戚,感人肺腑:“日月幽幽,江河滞,浪平涛息。望海内,群山俯首,神州泣泣。两制归心成典论,三番起落心更屹。悼邓公,处处断肠人,情难易。星辰淡,人心悒。天地暗,哀声极。创丰功伟业,永辉天域。一代天骄升玉宇。千秋浩气昭青册。听歌潮,海内唱尧天,忠魂怿。”抓住古代著名人物和现代当代革命领袖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及特殊个性,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冲动的激情加以描摹,使之得到凸现,这可能是杜勃这类诗作受到注意的一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杜勃同志还写了不少赞颂英雄和怀人念友之诗,且都平中见奇,意深情真。他追忆抗洪英雄李向群:“凶涛恶浪连天涌,澎湃心潮服狂洪。折陨华年重泰山,凛然正气树标风。”他歌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英姿豪魄冲霄汉,心荩何论七品官。疴重心怀民疾苦,踏冰履雪访贫寒。”他敬慕为阻挡美机侵扰而牺牲在南海的飞行员王伟烈士:“清平海域起狼烟,为国捐躯美誉传。壮志凌云齐碧汉,丹心浩气冲九天。”一位县级领导升迁外地任职,他写道:“清风两袖启新程,万缕深情系芮城。剪取尘不染,才高八斗一精英。”老教师七秩寿诞,诗人也热情地颂扬道:“三尺讲台施雨露,千支蜡烛送光明。银丝吐尽群星灿,一片丹心献赤诚。”他怀念母亲,也写得短小精干,情意缠绵:“皎皎蟾光映夜天,思亲泪水似喷泉。年年桂下听慈训,岁岁中秋伴母欢。”诗人就是用这样形象、深情的文字,写出了他对英雄、对友人、对亲人的追思与怀念。

诗主情,重真情。无情便无诗,无真情便无好诗。从上述引用的诗句中,我们明显看出杜勃同志是满怀激情和真情来写诗的,他的诗句是掏自心窝的。《淡泊逸情》这辑诗词,显然是他退休之后的诗作。在题为《工作三十年回眸》一词中,他“春霜秋露,往事堪回首。旰食宵衣不苟,廉洁清风两袖。/ 累累文牍何愁,欣然命笔春秋。虽感征途无愧,更应俯首为牛”,道出了诗人工作的甘苦和退休之后仍愿为党为人民劳作的纯洁情怀。参加了重阳节晚会之后,诗人对“叟媪重阳同聚会,花红老俏舞蹁跹”的场景加以描绘,又进而唱道:“欣逢盛世心欢畅,壮志豪情唱舜天。”诗人到了古稀之年,还作出《古稀自赏》一诗:“年老不知年已老,联诗编句自寻欢。风霜历尽身犹健,老骥心强不卸鞍。”在这些诗作中,无不跃动着诗人充沛的诗情和真情,这是健康的情,革命的情,不仅使诗跃入一个新的境界,更使读者的情绪得到一次升华。

情贵独到,诗求有“我”,即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诗句。正像古人所说:“为人不可以有我,作诗不可以无我。”作诗无我,就失去了诗的个性、诗的特色,失去了审美价值。杜勃同志深知此道,怀古,吟今,怀人,咏物,都注重了“我”的发现,“我”的感受,即使描景状物,也都注重写“我”眼中的景、心中的景,写“我”发现的物、理解的物。在《山河绮光》这一辑中,诗人描写了“仰观岳海千峰秀,长啸幽篁万壑鸣”的中条山,描写了“花香飘广域,柳翠舞蹁跹”的雨后春野,描写了“万里沙洲松柏翠,羊肥马壮乐康庄”的内蒙古草原,描写了“香山千仞插云端,索道飘然到顶巅”的北京西山,描写了“燕剪夕阳霞,莺鸣柳杪头”的龙城街树。这些奇情异景,唯“我”方能感受,方能看见。诗人吟咏花草的篇章更有独到的发现,如《咏竹》“身坚叶翠腹胸宽,雪压琼枝耐酷寒”,《咏梅》“南枝清韵俏,笑对百花残”,《咏菊》“西风萧瑟群芳老,铁骨傲霜香独飞”等等。这些风物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不断题咏过的,但在杜勃同志笔下,这些花木都异常鲜明地露出了独特的个性和高洁的品质。没有“我”的发现与发掘,没有“我”的感受与提升,做到这些是不可想象的。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3

桃园小学党支部开展清明诵读经典活动

万物复苏的季节,清明以春回踏青的悠扬,以思念感怀的委婉向我们走来,为缅怀先辈和革命英烈,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桃园小学党支部结合“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了“继承革命先烈志 争当奋发好少年”清明经典诵读大会。全校师生认真准备,通过了解所背诵毛主席诗词的背景、意义了解历史,感受到一代伟人的胸襟和志向,体会到主席笔下的宏伟气概与那段峥嵘岁月。

大会伊始,全体师生神情肃穆,低头向不惧牺牲、无私奉献的用特殊的付出与担当诠释着信仰和忠诚的凉山州牺牲的30名救火英雄致以哀思。丰碑常在,英雄永存,桃园小学用特殊的方式缅怀和悼念他们,也表达了一种精神的传承。

诵读会精选了毛泽东诗词6首,按照创作年代顺序,逐一展现。六年级同学朗诵的《沁园春·长沙》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对国家命运、革命前途的关切和激流勇进的革命斗争精神,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改变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四年级全体朗诵的《七律·长征》带领大家穿越历史的云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为大家展现了一幅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随着如云如水的配乐,全体一年级同学用舒展明朗的语言、发自肺腑的朗诵,描绘了中国北方壮丽雪景,展示了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三年级充满激情的表演,让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二年级学生的一首《卜算子·咏梅》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孩子们铿将有力的朗诵把诗中奋发有为的精神抒发得更加高昂;最后,五年级全体学生齐诵《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慷慨激昂的语调让全体师生沉醉于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之中。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4

清明节是人们思念离去亲人的日子,也是缅怀先烈的节日。“守护2021清明祭英烈”网上祭扫活动已经开启,我们向先烈们表达缅怀敬佩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一

每到清明都会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余韵悠远,流传至今。

在这段时间春回大地,天清地明的时期,怎么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呢?让我们更深一层了解一下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与上巳节和寒食节有关。上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古人往往会淋水洗浴,郊游踏青。而寒食节就没有这么欢乐了,这个期间古人会禁烟火,只吃冷食祭拜祖先,在随后的演变中上巳节和寒食节,清明节最终三节合一,成为我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

如今的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于人文风俗为一体。我们在这一天追忆已故的亲人,哀悼与思念更是在感恩中继续前行,我们更应该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为了国家繁荣富强贡献生命的英雄烈士!

2021年的清明节又多了一份悲痛与哀悼,因为又有一批英雄为祖国,为人民献上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在疫情中战斗牺牲的医务人员和民警都是我心中的烈士,其中有一位英雄让我记忆最深刻。他就是英雄革命先烈董存瑞的外甥艾冬!

去年2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信访支队民警艾冬在在抗震一线的时候突发脑出血不幸牺牲。他是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了英雄!他去年年仅45岁,和我的爸爸年龄相仿,我想到了他的儿女怎么办啊?看到每天报道中为这次新型冠状疫情而牺牲性命的医生护士,一方面是悲痛,另一方面又是感动!

今后的我们不崇拜明星,不追逐网红,我们崇尚英雄,尊重烈士。我们要珍惜这份静好岁月,努力学习,学好本领 也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祖国的崛起壮大,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长眠于地下的英烈们得到安息!

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二

革命烈士陵园为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宛若我们今天参观观烈士陵园的心情肃穆、感动。

烈士,一个让人敬佩又感动的词话。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有激情。但昨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再次沸腾。

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深入人,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士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斗志,我们在烈士墓前充满敬意的宣誓,向革命烈士一样为共产主义奉献终身,我们献上了花,那是凝聚着我们无限情感的一束花,或许无烈们也在看着我们,这样一代新中国的儿女,如何来完成他们胃完的使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意义在于为人民们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朱瑞将军、赵一曼、杨清宇同志,无数叫上名的,叫不名的都让我们震撼了。包括凉山的三十名烈士。烈士永生,浩气长存!我曾怀疑过人的永生,但当乐观豁达,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汇聚到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时,那便是永生。

烈士们已经离开了我们,解读他们,只能通过一块块碑文,一座座坟墓,从他们附近走过,仿佛接受了人生的洗礼,此次学习升华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深切体验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迹总是浮现在眼前:在战火的硝烟中前仆后继的战士,在新中国建设中立我工作的劳动者,等等,我的心灵深深体会看这次参观受到的洗涤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们给我们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纵观他们为国家的建上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我深切的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几代优秀现中华儿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鼓舞和激励了整整几代中国人,我们今后的道已有了方向,向烈士们一样,坚持奋斗,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归去的路上,迎着阳光的面容依旧充满的敬意,又一次经过高高的纪念碑,向烈士们致敬,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庄重的凝视他们。

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三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也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面对你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将深深地刻在史记上!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战争的年代照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样!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四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清明节来到之际,我们总会去扫墓或者祭祀。

一转眼,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到了,虽然我没法去烈士陵园扫墓,但是我们将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祭祀他们——为了祖国而牺牲的英雄们。

刘胡兰,一位年仅15岁的小女孩,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15年,然而这一生却是有价值的。

为祖国牺牲的不只是刘胡兰一个人,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将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献出了自己那年轻、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你们,我们的祖国才有了今日安居乐业的生活,我们都不会忘记,是你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感谢你们为我们创造出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你们,是世世代代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你们的精神将永远竖立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知道,你们还有一个心愿,还有一个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让祖国更加繁荣,更加昌盛,让世界永远和平,不要让战争的号角再次响起,不要看到战争的硝烟,不要让我们中国的耻辱再次出现。你们,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恩人,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你们,就会让刺鼻的硝烟再次出现,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世界的和平。你们高尚的风格、崇高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中华人民的心中。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5

左权,湖南醴陵人,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1933年1月任中革军委作战局参谋,后任副局长,同年12月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参与指挥所部突破军四道封锁线,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等战役或战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身为八路军前方总部副总参谋长率部来到华北抗日前线抗击入侵日军。1940年8月,他参与指挥了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近4万人……他的战斗足迹,深深地印在了太行根据地。

位于左权县城内陵园街北段的左权烈士陵园,是我们寻游的第一站。

左权烈士陵园始建于1945年9月,原名烈士祠。1946年7月7日,左权县人民政府拨款扩建烈士祠并更名为烈士陵园。新中国成立后,该园经过多次维修和扩建。陵园内建有五层砖瓦结构烈士塔、双层砖木结构左权将军纪念亭、左权将军纪念馆、四个东西展厅、两个碑亭、两座碑坊等。建筑物富有民族风格,典雅秀丽。园内松柏葱郁,肃穆庄严。

我们首先来到主亭前,那里安放着左权的铜像,亭中矗立着左权将军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纪念左权的悼词、罗瑞卿纪念左权的碑文和左权县八年抗战始末记。

左亭石碑上,则镌刻有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八路军参谋长的《满江红・悼左权同志》,此词于1942年7月7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纪念抗战爆发5周年的专版上。

迈入左权将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图片,井然有序地展示着左权的光辉一生。

馆内还珍藏着一块题词碑。该碑文题写于1946年6月25日,记述了华北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内外形势,赞扬了太行山区老百姓与人民子弟兵团结抗日的革命精神,阐述了建塔立碑题词的历史意义:“左权将军同许多子弟兵,在太行山上先后殉国,辽县人民以左权名其县以志不忘,今复为左权将军暨全县殉国烈士建立纪念塔,所以教训后人者,只有人民子弟兵与其父老结合抗敌,才能获得解放。”

讲解员介绍说,除了纪念左权,该馆还存放有许多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革命捐躯的英烈骨灰,此处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革命传统教育园地。

从左权烈士陵园出来,我们又驱车去瞻仰坐落在麻田镇东北方向北艾铺村南1公里处的十字岭峰顶上的左权将军殉难处。

麻田镇位于左权县东南部45公里,与长治市黎城县、河北省涉县接壤。十字岭则位于麻田东部约20公里处,海拔1300多米,山峦起伏,松柏苍翠,气势雄伟。因山岭纵横,状如十字,故名十字岭。该岭是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岭,岭西属山西省左权县,岭东属河北省涉县。

来到十字岭山脚下,远远便可望见高居于山巅西侧的左权将军纪念亭。我们拾阶而上,来到亭前。

这是一座四角正方形的仿明清式翼角纪念亭,高5米。两边檐柱上刻着“伟烈丰功卓著,集民族正气贯古今”、“忠肝义胆长存,铭华夏英雄迪后人”的联句,正上方横额“左权将军纪念亭”7个笔力奔放的镀金大字,是元帅于1987年4月所题。

亭的正中竖立着1985年落成的4.5米高的汉白玉主纪念碑,正面上书“左权将军永垂不朽”8个刚劲有力的金色大字。

碑的左面,是总司令痛悼左权的七绝手迹:

名将以身殉国家,

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

留得清漳吐血花。

碑的右侧,则为邓小平题写的手迹:“怀念左权同志。”背面刻有于1942年10月10日“敬撰”的“左权同志碑志”,简要介绍了左权将军的生平事迹。

主碑四周还竖有8块石碑,上面分别镌刻着、、、、邓小平等撰写的纪念文章。

纪念亭左侧便是左权将军殉难处,立有汉白玉纪念碑;右侧是左权遗体临时掩埋处,也立了一块石灰岩纪念碑。

站在视野开阔、静谧庄严的十字岭上,我的眼前禁不住浮现出70年前那悲壮激烈的一幕――

1942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这年5月,日军纠集2.5万余重兵对“八路军前方总部”发起铁壁合围,妄图消灭八路军总指挥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脑机关,战斗空前激烈。5月24日夜,当总部、北方局等机关和掩护转移部队共1万余人转移到北艾铺十字岭一带时,遭到日军包围。25日拂晓,1万多日伪军从四面合围,在6架飞机掩护下,集中猛烈炮火,轮番轰炸,情况十分危急。八路军副总司令、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决定率部奋起反击,组织分路突围。激战终日,和罗瑞卿率总部直属队和北方局机关冲出了合围圈。而左权在指挥以后勤人员为主的最后一批人员即将突出重围时,不幸被敌炮的一块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左权的殉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1942年6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麻田血战、英勇杀敌,左权同志壮烈殉国,华北军民同声哀悼,誓复此仇》的文章。延安各界一起哀悼左权,号召全军为左权复仇。6月2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军前总野战政治部公布《关于追悼左权同志的决定》。7月7日,华北广大军民沉痛追悼左权。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9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西黄漳村举行辽县易名为“左权县”仪式。

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坐落在麻田镇上麻田村。上麻田村位于山西晋中的东南部,这里依山傍水,素有太行山上“小江南”之称。

纪念馆坐北朝南,四合式院落,有砖木结构瓦房30余间(北楼5间)。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有18个展室。展室由3个自然院落组成,包括办公室旧址,邓小平旧居,左权、罗瑞卿旧居三大部分,馆藏革命文物183件,展室陈列图片370幅。整个院落布置井然有序。

1940年11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5年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重要机关一直驻扎在辽县武军寺村及麻田镇一带,指挥整个华北抗战。、左权、、邓小平、、聂荣臻、杨尚昆、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运筹帷幄,领导军民度过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极端困难时期。刘少奇、也曾在此短期停留过。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和左权等领导的八路军带领太行山区广大民众坚持抗战;英勇善良的老区人民支前参战,谱写了一曲曲伟大的抗战颂歌。

接下来,我们又奔赴距麻田20余公里处的原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所在地――黄崖洞,寻访左权将军的足迹。位于大山深处的“黄崖洞兵工厂”,见证了左权为创建和护卫八路军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付出的心血。

这里海拔1600多米,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幽深莫测。越过邓小平1978年来太行山视察时亲自题写的“黄崖洞”三个苍劲大字的汉白玉琉璃牌坊,便是入口的瓮屹廊。瓮屹廊长0.5公里,峡谷峰回路转,两侧崖顶欲合,仰视如一线天,曲狭深幽,下临清泉飞瀑,抛珠溅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前行豁然开朗,是新辟的高山公园。中心堵泉成湖,上架六曲板桥,中建“敬英亭”,供游人赏景小憩。四周奇峰异石,云雾飞瀑,又有镇倭塔、飞虹桥、小山亭相点缀,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面。顺山势步步登高,便是烈士陵园。陵园由纪念碑、烈士墓、题词石和纪念馆组成,掩映在青翠的松柏丛中。

黄崖洞位于陵园西北 500米的崖壁山腰上,行人可侧身横步沿铁制悬梯攀登到洞内。洞平面呈喇叭形,宽18米,深72米,高25米。

当年,黄崖洞保卫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1941年11月,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主力,兵分多路强攻黄崖洞。我军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英勇抗击,经过8个昼夜的激战,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被中央军委称为“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步下黄崖洞,小路旁有一间依崖而建、高不过两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用石片垒起的石屋的遗址,这就是当年左权住过的小屋,也是他布兵设防、保卫兵工厂的指挥所。

在这间小屋里,左权在繁忙的军务和惨烈的战斗间隙,给远在延安的妻子刘志兰及其写下一封封情深意切的家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戎马一生的铁血将军的侠骨柔肠。其中一封写于1941年5月20日的家书这样写道:“差不几天太北也就一岁了。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喜欢她。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又乖巧不顽皮,真是给我极多的想念与高兴。可惜天各一方不能看到她,抱抱她。在工作之余总是想着有你和她和我在一块,默念之余,只得把眼睛盯到你抱着她的相片上去,看了一阵后也就给我很大的安慰了……”在左权写给妻子的11封家信中,几乎每一封都要谈及战争和形势,但他仍十分诗意地写道:在驻地的“院子里种了许多花”,“开得甚为好看”。因为刘志兰的名字里有一个“兰”字,他信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可惜就是缺‘兰’,而兰花是我所最喜欢、最爱的。”就在他牺牲的前三天,他在家书中还诉说着对妻子和女儿的惦念:“亲爱的志兰,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顽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

走出屋子,可以看到墙边矗立着两块半人高的石碑。那是美国友人韩丁于1988年重上太行山时所立。一块碑上刻着中文,另一块碑上刻着英文:

我站在左权将军的小屋前,默然肃立,久久深思,伟大的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6

关键词:杜甫 夔州时期 交游 晚年心迹

杜甫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暮春从云安行船移居至夔州,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出峡东下至江陵府,杜甫的交游高峰期与创作高峰期是高度一致的。夔州时期无可争辩地成为杜甫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之一,亦是其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期(第一次是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起到《同谷七歌》为止)。[1]143

杜甫一生交游广泛,据吴汝煌《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统计,[2]杜甫一生总共交游412人,共有747首赠出诗,占杜诗总数一半左右。夔州时期是杜甫交游的高潮期,据仇兆鳌《杜诗详注》[3]提供证据,其在夔州期间交往的人物至少有103人,约占其一生交游人数的四分之一。移居夔州时杜甫已年届55,距离他去世的年纪59岁(大历五年)相差四年。55岁在现代属于人到中年的阶段,而这个年纪在唐代约略接均寿命,属于晚年。据张国刚教授的研究,得出唐代人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9.3岁。[4]8-49举杜诗为证,杜甫48岁时所作《赠卫八处士》中有一句“访旧半为鬼”,意即亲朋好友平均在这个年纪已多半去世。对于55岁的杜甫而言,此时的心境已完全进入暮年。

一、英雄迟暮而“致君尧舜”之情至老不灭

杜甫“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也”(《进雕赋表》),而且世代“列之以公侯伯子男,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先祖杜恕、杜预以及祖父杜审言对杜甫的影响是一种家族文化基因式的影响,他一生也为延续这一传统而努力。这在其旅食京华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而成其千秋“杜工部”之名的事件发生在成都严武幕。自严武卒、蜀中乱,杜甫于永泰元年结束了幕僚生活,大历元年春寓居夔州。夔州期间的杜甫,诚如浦起龙之言:“叹老嗟悲之意轻,主忧臣辱之四切。在江湖而忧魏阙,所谓每饭不忘者。”[5]在《送十五弟侍御使蜀》杜甫对这位从弟寄予厚望:“归朝多便道,搏击望秋天。”《别崔因寄薛据孟云卿》写从弟崔将赴湖南幕职,“夙夜听忧主,飞腾急济时”一句渴望其兼济天下,他朝必能飞黄腾达。在《奉送王信州北归》杜甫“处处夹入自己,萦拂生情”,[5]虽望其北归后“九重思谏诤,八极念怀柔”,实则兼抒己怀,欲在迟暮之年匡扶中兴,这一点在杜甫的交游诗中是基本统一的。

二、栖身出处之间――儒家政治理想的幻灭与皈依宗教的尝试

玄宗在位中后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乱象逐渐消磨着杜甫的政治理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接近儒家政治理想中的治世,但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与儒家政治理想的再次破灭。出于对时局的失望与理想的破灭,杜甫对自己坚持了一生的信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怀疑与动摇。从交游角度考察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交游诗中持续透露出的对时局的评价上。如《奉酬学十二丈判官见赠》写“龙蛇尚格斗,洒血暗郊”、《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中的“赤眉犹世乱,青眼只途穷”,还有《郑典设自施州归》“时虽属丧乱”等等。理想的幻灭加上久滞夔州造成了杜甫心灵的苦闷与郁结,心中郁结总需要抒发、排遣,于是杜甫开始了皈依宗教的尝试,主要是道教和佛教。此外,杜甫还与一些隐士如覃山人、惠二等人有交游。从这些与友人交往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夔州期间杜甫与宗教人士进行了较为频繁的接触特别是进行了主动地接触。考其原因,从主观上看,一是由于儒家政治理想的破灭造成了内心的郁结与苦闷;二是由于人到暮年,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宗教思想;三是早年便有与佛教、道教接触的经历。从客观上看,一是由于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诗人容易接触到各种宗教的思想;二是友人中本就有宗教人士。但是,对于杜甫而言,皈依宗教至终止限于一种尝试,他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纾解内心苦闷的手段,并不是真正从内心达到对佛教或者道教思想共鸣与体认的高度,杜甫所体认的世界观最终还是儒家的理想,游离出处之间,最终杜甫“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语)。

三、怀旧情绪的空前放大

杜甫夔州诗几乎浸润在一种怀旧的情绪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园、故人、故事的怀念感伤之意。这种怀旧的情绪在夔州诗中主要表现为三类:一类是怀古诗,游览名胜古迹、凭吊夔地先贤,如《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谒先主庙》。第二类是伤悼诗,包括伤己和悼人两种,前者回忆和总结自己的一生,具有自传性质,如《昔游》、《壮游》;后者回忆、悼念去世的故交旧友以及当时的社会名流,如《八哀诗》、《存殁口号二首》。第三类是具有“史诗”特征的怀旧诗,回忆开元盛世等社会历史画面,如《往在》、《秋兴八首》。从交游角度考察夔州时期杜甫怀旧情绪的空前放大,主要关注的是伤悼诗。杜甫在夔州之所以创作了大量的伤悼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客观上看,到夔州时杜甫已经55岁,已经接近了唐朝人的平均年龄59.3岁,这时很多故交旧友都已经去世,如挚友郑虔于广德二年逝于台州司户参军任上,杜甫夔州诗中有三首是伤悼郑虔的,包括《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存殁口号二首(其二)》与《九日五首(其二)》。此外部分故交与杜甫是忘年交,年纪都比他大,《壮游》中“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之句可证。再来看主观原因,人到暮年之时,阅历愈加深厚,世事人事也逐渐洞明,一个人的一生进入了总结自我的阶段,通过回忆、怀旧的形式来回观自己的一生,夔州时期正是杜甫自我总结的时期,所以出现了诸如《昔游》、《壮游》等具有自传性质的怀旧诗。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怀旧情绪促使人们去寻找心理掩体,上文提到,由于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和英雄迟暮之感的增强,使其时常感受到心灵的苦闷与压抑,与尝试接触宗教一样,杜甫通过怀旧这个方法来排遣内心之郁结。

四、乡关之思与故园情结

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弃官,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的羁旅生活。他先后客居秦州、成都、梓州、阆州、云安等地,在大历元年春寓居夔州,一年零九个多月后出峡东游,又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衡州等地,最后在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殁于潭岳途中。在这个本该尽享天伦的年纪,杜甫却至死都处于羁旅漂泊之中,始终没能回归故园终其天年,其晚景之凄凉令人扼腕。杜甫流寓夔州期间,流露乡关之思的诗作不胜其数,其中《秋兴八首(其六)》中“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深情缱绻道出了杜甫暮年的乡关之思与故园情结,亦可总括杜甫暮年这一心迹。从交游角度看,几乎所有交游诗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入诗人的这一感受,或直抒,或曲笔,或伤羁旅,或叹衰年,或怀亲友,或忆往昔,之中共同传达的都是杜甫胸中一片赤诚的“故园之心”,那种渴望回归故乡与亲友团聚、并过上安定生活的巨大情怀已经无法遏制与收敛,尽情释放在字里行间。《熟食日示宗文宗武》写清明将至而自己不能回洛阳老家扫墓祭祖,又叹体衰多病,为此耿耿于怀;《又示两儿》自恨归乡无望,兼怀远在长葛、江州的弟妹;《元日示宗武》“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一句抒发了常年客居之愁绪;《寄韦有夏郎中》感叹自己百病缠身,而峡中药物匮乏,遂偶思归北方之意。在寄赠于舍弟杜观的多首诗作中更将这一情绪表露无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诗末道“冯唐虽晚达,终觊在皇都”,说明杜甫有重返皇都之意,浦起龙曰:“大旨谓身将就南,心终恋北也。”[5]

五、“情圣”杜甫的人文关怀

梁启超1922 为诗学研究会作了《情圣杜甫》的演讲,他将杜甫奉为“情圣”。杜甫是个高情商之人,其“情圣”的雅称亦可以从其夔州交游中管窥蠡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与朋友交而诚。杜甫一生知交众多的原因大抵在此。对于新知,杜甫坦诚相交,不假情矫饰,如孟氏兄弟和杜甫既是邻居也是忘年交,《九月一日过梦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写杜甫拄杖相访孟氏兄弟,《孟仓曹布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写孟氏兄弟携酒酱送予杜甫,可见邻里关系十分和谐。对于故交,杜甫任真直率,不忘旧情,他曾经写“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客夜》),在羁旅期间他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朋友的接济和帮扶,如严武、高适,夔州诗中各有两首诗追思二人。第二,与亲人交而真。这一点在夔州时期更加明显。夔州诗中,可以统计出杜甫的亲属(包括远亲)的至少有23人。这一时期杜甫与亲戚交往的增多,体现了杜甫暮年渴望早归故园,过上与亲人共享天伦的安定生活的愿望。杜甫看重手足之情,夔州期间他有六首诗提到杜观,提及杜丰和杜颍的各一首,此外还有两首诗提到从弟杜位,多首诗提到崔十六评事等其他族弟。第三,与底层人民交关系和谐。杜甫在夔州期间也与一些下层人民接触,如《信行远修水筒》写仆人形信行冒着酷热远修引泉水筒,杜甫体恤其辛劳干练,“浮瓜供老病,裂饼尝所爱”,主仆融洽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于大历三年正月出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如转蓬一般,随时代、历史之风辗转漂泊于湖北、湖南一带,较夔州时期而言,杜甫在出峡之后的交游有所回落。大历五年,杜甫病逝于潭岳途中,结束了自己传奇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朱东润.杜甫叙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吴汝煌.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 (唐)杜甫.杜诗详注[M].(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张国刚.中国家庭史・第二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7

其实,外表坚强、刚毅的苏轼,心中盛满了太多的孤独。我们可以从中学课本中苏轼的作品中去探微他那孤独的内心世界。

一、痛失爱妻的孤独

苏轼的《江城子》是悼念离世十年的妻子王弗的。诗人19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相濡以沫。可只有短短十载幸福光景,王弗就撒手西去。苏轼十年中,宦海沉浮,政治失意,生活潦倒,失去妻子陪伴,“不思量,自难忘”。在十年忌辰,蓦然回首,对亡妻的思念一发而不可收。可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尘满面,鬓如霜”,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小轩窗,正梳妆”虽然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二、远离亲友的孤独

性格豪爽的苏轼,才华横溢,孤高清傲,难免招来小人的猜忌。苏轼一生仕途多舛,先被排挤出京,继而身陷囹圄,幸免一死,又一贬再贬,黄州、惠州、儋州囊括了他心酸的做官历程。在遥远的蛮荒之地,他郁郁寡欢,昔日的亲朋相聚之欢都已远去,此时唯有“清酒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三、高洁自许的孤独

苏轼被贬黄州,写了一首著名的《卜算子》来抒写政治失意后的孤寂忧愤之情。他刚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惊魂未定,“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词中的孤鸿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满腹心事,踽踽独行,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形象地表明了作者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他的高洁自守,他的铮铮傲骨,注定了他备受孤独的煎熬。

四、壮志难酬的孤独

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都流露出他的这种功业无成的遗憾。《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他英俊潇洒、意气风发、指挥若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盖世功业令人仰慕。作者吊古伤己,写英雄业绩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功业未就。“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我嘲讽里包含几多无奈、几多辛酸。

《赤壁赋》中他直抒胸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一方”。其中“美人”都用作古代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很早就有报国建功之志,一个正值壮年的男子,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无奈被命运抛到蛮荒之地,有职无权,还被人觊觎监督。多想为国效力,多想事业有成,可是“美人”却在水的那一方,这种理想难以实现的孤独,是刻骨铭心的痛。他只好寄情山水,从清风明月中去寻找心灵的寄托。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8

(一)苏轼作品多姿多彩,浑然天成

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般境。苏轼诗文大开大合、波澜起伏,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浑然天成。他的作品有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有庄子的丰富联想,有李白的挥洒自如,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胸怀、才气倾注于词。他写怀古、写登临、写赠友、写送别、写悼亡,也谈游仙、谈禅理,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

苏轼的作品传情审理,他的文字为人生、为生命做了最精彩的诠释。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十五赏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尽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贬官黄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畅谈风雨之后的感触;游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失意中仍壮志满怀。

苏轼的诗文情景兼备,骈散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象雄浑,展示出东坡先生的达观、超脱;《赤壁赋》优美明丽的景与轻松愉悦的情融为一体,“明月山间意不尽,清风江上为无穷”;《石钟山记》让人读之恍如身临其境,作者赏幽探险,务真求实的情怀也展露无遗。

(二)苏轼作品刚柔相济,淡妆浓抹两相宜

苏轼写横槊赋诗的英雄,也写明眸皓齿的美人,他十分注意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互相渗透。苏轼写磅礴意境,写豪迈气概,也写幽怨缠绵,写儿女情长,从而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试看他的两首《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首《江城子》风格相去甚远。前者慷慨雄放,豪迈旷达;后者低回婉约,如泣如诉。

(三)苏轼处世乐观旷达、执著超脱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他遭遇了人世险恶、官场失意,壮志难酬,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 但并末因此沉沦,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以极其旷达的胸襟接纳了所有的大喜大悲,表现出宠辱不惊的宽阔胸怀。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9

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党人的咒骂、中伤,一生很不得志,最终他成那政治的溺水者。“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崔珏《哭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有许多题作《无题》《有感》的;也有的用开头二字为诗题的,如《锦瑟》《碧城》之类。这些诗,其实都是“无题”。在这些作品中,以《锦瑟》最令人难懂: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对名为锦瑟的女子的思念。

宋人《许彦周诗话》里记录赵深的讲法,以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听了令狐楚家妓弹奏锦瑟以后写的。刘《中山诗话》说:锦瑟是当时某一个贵人的爱姬。《唐诗纪事》说是令狐楚的妾。总之,都以为锦瑟是人名,而这首诗是李商隐写他对锦瑟的爱恋。安意如在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中认定,诗人是对初恋女友宋华阳(宋华阳是侍奉公主的宫女)的怀念。

认为是悼亡诗的,说这是诗人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次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三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末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认为是诗人“自道平生之诗”的,说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次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三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末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这样解读:首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颔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颈联,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尾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提出,鉴赏古代诗歌要“知人论事”进而“识文”。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他的《古典诗词札从》里也有类似的论述:“我本人无论分析作品或写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基于上述的观点,我在对《锦瑟》这首诗牵涉到的典故等进行反复研读后,认为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首句写见锦瑟而惊心,自己已近五十,“无能为也矣”,壮志未酬、难酬;次句则是细细盘点一生,回想一生得意与落寞;三句言自己曾经像庄子一样迷惘、迷失,不知身向何处;四句重点言悔,自己已走过多少弯路,受到多少委屈,又似有责怪自己轻信之失;五句言追悔不已,流泪不止;六句言理想即使再美好,也已不可追及,只能是留在心底的一丝隐痛;七句是说此种情怀已无法确切的追忆;末句则是说非唯现在无可追忆,就算在当时也是弄不清楚。

诗人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一再被政敌斗争,一再被命运愚弄,深陷重围,无路可走。

诗歌的尾联流露出浓浓的怅惘,也就理所当然了,也正是这浓浓的怅惘,“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俗话说:“干啥讲啥,卖啥吆喝啥。”李商隐有着满腔的理想,他不会甘居下僚,不幸的是他被斗争、被牺牲,他无力挣脱政治罗网,虽多次向当权者示好却仍得不到重用,“一生才命两相妨”,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发发牢骚,总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吧。

古往今来,有多少满怀抱负的文人,特别是激情澎湃的诗人,他们不安于现状,他们不屈服于命运,他们挣扎着、呐喊着,最终却终于难逃现实的困境,被浓重黑暗的社会吞噬!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篇10

夜广州。高楼月色,街市熙攘一片,灯红酒绿间显示着这南国大都市的繁华和现代。

在这个飘着湿热气息的夏夜,我蜗居在广州大厦十五层的1510号房,享受着现代空调的舒适,翻阅着白天在古籍书店买来的朱万章先生所撰的《岭南金石书法论丛》,忽然发现书中有《“百花冢”碑刻考》。百花冢之故事,乃是广州地方掌故。广州友人邝先生曾向我细细描述过“白云山梅花葬二乔”的故事。我亦深深为这故事的凄美和其涵容在内的历史色彩之斑澜所感动。在这带着香艳之风的南国的深夜,不其然地翻到这段与二乔有关的文字,迫不及待地将其一气读完。

朱万章先生在文中所述虽是“百花冢”碑刻之考据,但从其走笔中,仍然夹了许多的抒情感慨,你看他最后一叹“张乔生前所交均忠贞节烈之士,死后不久正逢国变。当是时,文人墨客中不乏“贰臣”(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会繁衍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一个歌妓尚能保持忠烈,何况文人?所以,一如陈寅恪之于《柳如是别传》,别有深意焉!”

(二)

一个只活了十九岁的广州名妓,能牵动那么多孤傲而忧国伤时的文人之心,能在甜腻香风熏人的天涯南国留一个引人千古凭吊的“室香不灭,死异凡骨”(屈大均语)的“百花之冢”,如果没有“别有深意在焉”安能如是矣。

在这南国大都市的夏夜,我掩卷走近窗前,透过万家灯火的夜空,前方,就是白云山麓,朦胧的月色,弥漫在如铅的山间,零落的灯火如星,一行轻纱似的夜岚,笼罩着的地方一定就是“百花冢”所在的梅花坳。飘动着的轻纱,犹如二乔的裙裾,飘动得如此的轻柔多情,裙裾裹着的是纤纤细腰,水滑凝脂。樱桃似的小口中,吟出的是悱恻无限但却不俗的诗句:“香作飞尘玉作烟,轻寒微月养然天。梅花本是江南弄,一叠关山信可怜!”这是二乔在广州昔日清水濠附近的南园诗社与南园诗人们的酬唱诗,从这诗意韵律,你不敢相信作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

那轻纱的裙裾飘曳,玉腕从纱袖中伸出,一管红木杆的鼠须毛笔,轻醮水墨,在白宣纸上轻描婉转,几枝墨兰花,带着淡淡的清香,跃然纸上。

玉腕旋转,笔毫再次转动,墨香飘起,那是裹着体香的题兰诗:“盈盈秋水写潇湘,欲抱闲情寄淡妆。谢却离骚怨公子,云边分得可人看。”落款是“戌辰秋(即崇祯元年),并题于莲香深处,天涯沦落人张乔。”

(三)

崇祯元年的张乔,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而这个少女,已将“天涯沦落人”的自称,题在了自己画的墨兰图之后,而她的诗作,也显出了老成的沉着忧郁。我们不得不佩服于传统教育那种使人早慧的方法。写诗填词,画画书法,那一样都是极费工夫的学问,但这些都能集中在一个十五岁的歌妓少女的身上。这是否真是吴中锦绣山川钟灵毓秀,良种传入粤地,更沐水暖香风,便能得此女中英华?但自古红颜多薄命,其母乃苏州歌妓,入粤待广州而生张乔,其父何人,无记也。故张乔的“天涯沦落人”之自称,不知饱含了内心多少的辛酸苦涩。那潇洒飘逸的裙裾,裹着的是一颗饱含少女血泪伤痕累累的心。

“名妓”者,必然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来历和才貌双全的资本。张乔的来历是苏州,更有其母的调教,加上其之聪慧,在小小年纪成就了一个琴棋诗画、歌赋弹唱无所不晓的才貌双全的名妓称号。

史料上称她虽沦落风尘,仍守身如玉,极尽风雅之能事。但说到底,在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体制的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绝对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歌妓之存在无非也是供人消遣玩乐的对象而已。就是所谓“名妓”,无非是让一群自认为是达官权贵,文人名士之流的消遣对象,致于不学无术的王孙公子、市井地痞之流的竟相抛金追逐,也无非是附趋风雅的风尘调戏。

但消遣玩乐也好,风尘调戏也好,在那样的体制和角落,张乔以她十九岁的短暂生涯,在广州的文化史中画上了痕迹深深的一笔,这别有深意之处,究竟又在何处?

(四)

那裙裾之飘曳,忽然的变得无奈和迟涩,风慢慢停了,那裙裾溶进如铅的夜岚中,停在那梅花坳的陈迹间,那历史的雾霭。撩动起来,却是无边的沉厚和苍茫。

崇祯年间,大明朝的运数已走到了尾声。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大饥,高迎祥等义军起义于安塞山中。崇祯四年,李自成起义军跟从高迎祥义军,自称“闯将”。而清朝前身的后金一直侵犯明朝,自努尔哈赤一代更是大举侵犯。崇祯皇朝走上了一条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之路。

国事蜩螗,最敏感的自然是一群文人雅士,而没有权柄的这一群笔墨之客,无非是强权政治的附庸而已,丧权,亡国,那是朱家王朝的事,奈何!而在南方的广州更是远离政治的中心,更无可奈何。无奈何,那就将满腔的忧国忧家、伤时伤己的愁情,寄托到那三纲五常禁锢得不那么严密的烟花之地吧。但是文人的品性,又脱不了雅致,所以发泄消遣,也要消遣出所谓的高雅意境来。于是,在烟花地中,张乔因为她的能诗文唱酬,画兰题字,相貌妍美,年轻清纯,也就成了一群文人争相与交的风月中的最佳人儿了。

于是,号称明朝“岭南三忠”的科举榜眼陈子壮,欣赏了二乔的墨兰图,为其才艺美貌所倾倒,慨然题赠了一首五绝,《题张乔墨兰》:“谷风吹我襟,起坐弹名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陈子壮写这首诗的十多年后,清兵占领了广州,陈子壮毁家抒难,捐资募兵,组织队伍抗击清兵,兵败被俘而亡,成就了明朝“忠臣”的英雄称号。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这美人才识过人,这眷爱之情,留待后世评说又何妨。

还有番禺举人黎遂球,文采斐然,时人号为才子,在即将上京应科举考试前,与南园诗人们聚会,张乔芳心涌动,即席挥毫赋诗,献给黎遂球:“大雨潮头百尺高,锦帆那惜挂江皋。轻轻燕子能相逐,怕见西飞是伯劳。”朝廷政局已是大雨潮头、风雨欲满楼,而西飞伯劳栖息何处?芳心万里,淡淡哀愁。黎遂球得美人掬来的一捧柔情,心存感激,表示定不负此情,慨然上路。但上京后试场失手,只得悻悻而游扬州,在扬州参加当地的文人发起的牡丹盛会而赛诗,居然以文采诗情而获取扬州的“牡丹状元”名号,遂喜返番禺,但这时的张乔,已因病而殁,牡丹状元懊丧不已。后来,崇祯政权覆亡,黎尽散家财,购械募兵,赶赴抗清前线,明朝残余隆武帝在福建福州称明朝皇帝,陈子壮推荐黎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之职,黎遂球提督广东兵马赶赴赣州参加守城会战,消兵主力围剿福建明朝残余,隆武帝被杀,黎遂球亲率守军在赣州坚守,最后城破被杀,同样成就了明朝“忠臣”的英名。广州人为纪念他,将其在广州的住处莲须阁所在地濠弦里,改名为“豪贤路”。

至此,我们皆知广州有名的明朝二忠臣陈子壮、黎遂球皆与张乔有交往之情。

(五)

在与张乔交往的名士中,最执着痴迷的要算番禺的彭孟阳了。彭孟阳与张乔交往中,感其身世之凄凉,怜其出类拔萃之才貌,倾心与交,将南国才子的一腔热血和激情,尽数地浇灌这红颜之花魁。但天不作美,年少早蕙的美貌才女,偏偏多逢厄运,也许是应酬太过,元气多曳泄,张乔在如花的十九岁,已然病魔缠身。彭孟阳心急如焚,面对病危中的红颜知己,痴情不改,不顾世俗文人之劝,慨然拿出数百两银子,为张乔赎身,脱籍从良。

不管彭孟阳当时是何居心,但在危难之时,仍敢于担此风险,不顾世俗之议而拿出重金之举,这在视金钱较重的南国之地,确是十分难得的。而从情义上说,如无知己之情,无侠义之心,断难做到也。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看出张乔在这群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份量。

彭孟阳的痴情,更表现在张乔不幸病死后,缠绵悱恻之情一直煎熬着他,在悼亡情怀中,做了近百首的《悱恻吟》诗,以表其思念之苦,后来他还收集了张乔的遗诗和文人们吊唁张乔的诗作,结集出版了《莲香集》诗集。彭孟阳要活到今天,不知会陶醉多少的美人芳心。因体现一个人之爱最深在落难时,而爱之长久,更在其香消玉殒之后,当今美人翘望的,不正是这样的男子吗?可惜这样的男子不易遇到。这彭孟阳以悱恻之情苦待十一年仍坚贞不渝。在公元1644年(甲申)这一年的夏天,为张乔在广州白云山东麓的梅花坳觅得佳地,将张乔移葬于此。

甲申年是历史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李自成义军攻陷明大都北京,崇祯帝朱由校吊死于煤山,明朝灭亡。而明朝大将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战败李自成农民军,李自成败回北京,三天后称帝,第二天撤出北京,一路败落无救。清世祖顺治皇帝即位,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跟着,清王朝派出精锐的铁骑,向南方横扫而下。明朝残余的分封各王则拼死顽抗。明朝大将军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明朝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南方不甘沦为清朝顺民的遗老遗少也都指望拥立南明政权以复国。一时间,言“忠”以殉明朝的风气在士大夫阶层中甚嚣尘上。就是在这样的国势和风气下,以彭孟阳为首的南国士子发动名人雅士们营葬张乔,就是要宣扬张乔那种沦落风尘而能守身如玉、冰清玉洁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操守。但宣扬归宣扬,真正能在国难当头,守其节操、坚贞不屈的士大夫能有几许?相反的,清朝入关后,却是大批的南明官吏文人们屈膝求荣,成为新王朝的鹰犬贵族。而清朝的铁蹄践踏下,南方的士大夫们又有多少人能受这含垢忍辱之苦?抵抗得了荣华富贵的诱惑而不屈膝于异族的统治呢?这真是一个问天问地问自己的未知之数啊!

(六)

前途渺茫,无以寄托,那就在风雨欲来的片刻寂静中寄情于一个歌妓的葬礼吧,而这个葬礼,不单是为这个未被玷污的天真可爱的歌妓而举行,也是为自己的节操和自己的未知命运而怅然地凄楚饮泣。

于是,甲申年六月的夏天,幽怨的哀乐声中,无数的文人、书生、和尚、尼姑,还有一大群的达官显贵们,他们穿着明朝鲜艳的服装,每人手持一束鲜花,神情肃穆而忧伤地缓缓汇集到了白云山的梅花坳间。南方的土地,油黑而湿润,这里,很快就要忍受异族铁骑的蹂躏了,哀伤的音乐凄忧忧地回旋着,挽歌同声唱了起来,歌声饱含着对国运、家运、自己的命运的哀愁,饱含着对十九岁张乔的哀悼,对不起了,张乔的在天之灵,今天不得不以你红颜薄命的千古哀叹来寄托我们沉重的国运之思愁了!这思愁是那么的沉重,真怕你无法承受得起啊!

哀悼的挽歌余音仍然袅袅,在袅袅哀愁的余音中,把鲜花插到油黑而湿润的土地中,鲜花定会蓬勃生长起来,可长起来的鲜花经不起如雷的铁骑之声的震荡,但它毕竟艳丽过。

梅花坳间,隆起的坟墓四周,鲜花簇拥着少女的灵魂,一片的凄美艳丽,这灿然的凄丽,犹如奏响着不尽的哀乐,一曲对大明朝的哀悼乐章。

乐章在变奏,内中又饱含着对美好爱情和崇高风节气骨的歌颂。

梅花坳间,就在这乐章的变奏回旋中迎送着斗转星移,春来冬去,乐章变奏中的梅花坳始终笼罩着轻纱的缥缈,一直延续至今天这夏日之夜,夏日的夜月中,笼罩着一个数百年的凄美之梦。

(七)

凄美之梦悠悠忽忽,引得多少的文人雅士为这“情怨”故事泼洒了无数的情思笔墨。

清代岭南文人屈大钧在《广东新语》中说:“名姬张乔死,人各种花一本于其冢,凡得数百本,五色烂然,与花田相望,亦曰‘花冢’。”

近代文人叶恭绰诗咏句:“名士倾城同命笔,风微能不忆张乔。”

今夜夏日月色,烂然如银,张乔已逝,花冢难觅,她的美定格在如花的十九岁,我们叹惜的也是如花的十九岁的张乔,甲申年的史事,毕竟离我们太远了。

缥缈的世事,世事如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