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3 13:27:31

忧伤的文章

忧伤的文章篇1

从网上看到夜里寒风,从夜里寒风看到了陈锦江以及他的文章,我知道这是一个忧伤的男孩。我不愿意天下的任何人忧伤,也就不愿意陈锦江忧伤。可是,忧伤总是滋养文章的甘露。如同夜里寒风一样,它让温热了一天的禾苗感到不适,却没有扼杀这些芽苗,反而推助了它们的成长。因而,只要忧伤这个词不从辞典中逃掉,总有人会与之相伴,与之厮守。不同的是,有人和它相伴厮守出了痛苦,有人和它相伴厮守出了文章,后者诚如陈锦江。

锦江还小,还是一个清纯的学生。清纯里头包含了清晰明净,纯朴洁雅,这或许就是中国先贤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任何“性本善”的生命,一落地面对的都不是“性本善”的世界。世界是混沌的,甚而杂糅着不少的丑恶,将清纯的本善放在丑恶的空间,不忧伤只能是麻木。偏偏陈锦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孩子,与忧伤相伴也就是必然的。不过,引发我注目的,不是他忧伤的生活,而是他忧伤的文字。

他会写文章,文章中传递着脉流中的血色,血色中闪耀着灵秀的华光。他的灵秀喷吐出水流一样畅达的文字,构建出殿宇一样宏阔的架构。对于二者而言,我为前者欣喜,更为后者赞赏。一个人成为作家,固然要会用文字表述自我,但更为重要的是为自我表述建构一个自在驰骋的场所――这也就是文章的框架,不少人并不缺很好的文字语言,却因为结构的窄憋,框缚了自己的手脚,难能大有作为。我读陈锦江的文章,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很会建构框架,据此,我以为,他能写千字文,也能写大部头。当然,写大部头那是他以后的事情了。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陈锦江的网站名:夜里寒风。我以为陈锦江的文章就是在夜里寒风中孕育发芽的,这样的文章虽然还不能用挺拔、伟岸来形容,但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如同我看到的春芽一般。春芽尚小、尚嫩、尚不起眼,却有着比那些老树更为超拔的前景。老树多是定型之躯,再要有新的姿意很不容易,而新芽却有无限的可塑性,可以魁伟,可以横纵,有什么样的吸取和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前景。

锦江会有灿烂的前景,因为他是一个自律而又善驭的孩子。我祝他成才,早日成为世人眼目中的参天大树。

忧伤的文章篇2

在众人欣赏花朵的艳丽之时,花儿却总是会凋零,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忧伤?可有人告诉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世人赞叹绿叶的风采时,叶片却总得飘落,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忧伤?可有人告诉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诗人追求美好前程时,官场却抛弃了他,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忧伤?可诗人告诉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原来,忧伤的背后,蕴藏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风景。

想起史铁生曾经讲过的故事。当四肢健全可以随地奔跑的时候,总是抱怨周围的环境是如何的糟糕。有一天,突然瘫痪了,坐在轮椅上,这时候抱怨自己怎么坐在了轮椅上,于是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这时才知道那个时候是多么的阳光灿烂。又过了几年,坐不踏实了,长了褥疮,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出现,突然开始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地坐在轮椅上的时光,那么的不痛苦,那么的风清日朗……与史铁生一起品味忧伤的那些日子,我猛然明白,既然生活不能给我蓝天,何不静静享受脚下的这块土地。

记得《读者》上有一个故事,说有这样一幅很精彩的画,被郑重其事地裱起来,遗憾的是,在纸的左下角上有一块大大的黑渍。不少人看到这幅画时,只看到了这块黑渍带来的遗憾,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多少快乐我们看不见,却被微小的忧伤遮住了双眼。正如一想起司马迁,总会想起宫刑给他带来的痛苦,却几乎忘却了那些痛苦给他带来的巨大动力。谁会想到,痛彻心扉的忧伤,带给他的是无与伦比的美丽。让他成就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与司马迁一起感悟生命的沉浮,我顿时明白,吃过极致的苦,才能尝到极致的甜。

眼里只盯着痛苦,便往往忽视了快乐。我们开始懂得,忧伤与成功,正如一对孪生兄弟。对于勇者而言,忧伤只是步入成功的一道门槛。越过它,风景便在你我眼前。

点 评

忧伤的文章篇3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真不知道,整个少年时代的自己,哪来那么多的悲春伤秋?

上一次和高中同学说起写作文的事,她说,这对于我们这些多愁善感的人来说,字数和篇章应该都不是问题。

好吧,原来学生时代的那些淡淡的忧伤,在同学眼中,还有个如此文艺的名词,叫做多愁善感。

也是啊,不管是学生时代,就连现在,如果有心思翻开这段时间的白云飘飘网里的作文,应该也能看出来所谓多愁善感的影子吧。

也许,从潜意识里,自己就一直就是个忧伤的人,就是同学眼中那个多愁善感的人。

都说,能记住快乐回忆的人,是快乐的。而记住那些忧伤回忆的人,总能把正常的生活过出忧伤的味道。

忧伤的文章篇4

喜欢孤独的感觉,

喜欢一个人看枫叶撒落,

喜欢听感伤的音乐,

慢慢的,

这些好像变成了他的习惯,

积淀成了他的空虚时光,

爬满了他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

也许,

在别人看来,

他是一个没有情调的人,

只会把自己关在紧闭的抽屉里,

不想让别人闯进他的世界里。

他是一个忧郁中的王子,

只想一个人躲在某个角落,

不想让世界知道他的悲伤,

只想自己独自去承受心碎。

他总是在深夜里默默流泪,

只因为一个无法挽回的人,

那一段无法忘记的感情。

他总会一个人在雨天行走,

听雨水飘洒的情愫,

像钢琴下流过的琴声,

优美却镶嵌着淡淡的忧伤。

他总会一个人看着月光,

听月老诉说着那爱情故事,

甜蜜却点缀着浅浅的伤感。

他总会一个人带着耳机,

听着那电波下传过的歌声,

优雅却弥漫着丝丝的悲伤。

他总会一个人写着心碎的感动,

在每个寂静的深夜,

文字中散发着片片的落叶,

幸福却婆娑着点点的忧郁。

他是一个忧郁的王子,

前世与幸福缠绵太久,

惩罚他今生与幸福无缘,

命运和他开了一个温情的玩笑,

让他今世无法触摸幸福,

只能做一个忧郁的王子。

忧郁王子,

是他为自己写下的最唯美的篇章,

他将书写着这部流芳万世的悲文。

忧郁王子,

是他为自己谱写的最完美的乐章,

忧伤的文章篇5

老师讲过这样的文艺理论:忧伤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因素,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忧伤。

是的,听到老师这样讲,我很感动。虽然尽管他讲的只是文论,只是从古人的文章中得出的结论,老师到底怎么想我并无法猜透,我们的古人到底为什么这样说我更无法参透。

从儒家到道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自己的学说都一直在不断被发展被改变着,到最后几乎都走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说实话,那样看下去我会不知道哪个可以被我拿来当作信仰。

我需要信仰,我很需要信仰,我知道。可是我的思想却已经被熏陶得很繁杂,很自由。

我一直都不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的天性都忧伤,那么快乐的事,悲伤的事,爱一个人的心情,对生活的感慨……一切都有着忧伤的影子,人,竟是为了忧伤而活着的么?

是的,人的本性是忧伤的,人在最高兴的时候都会是喜极而泣,人在爱与被爱的时候痛苦的成分总是占得更多更多,忧伤,成了最根本的人性。

“整个宇宙的意义就是一个巨大的宿命的悲剧。”

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尤其触动。

从这个地球诞生的时刻起,抑或从这个宇宙诞生的时刻起,宇宙孕育了她的悲剧,地球孕育了她的悲剧。从“我”诞生的时刻起,我的忧伤的人生旅途便开始了。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我们自己想来,我们无从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无从知道我们最开始是什么样的形态,也许地球,也许宇宙,也是这样想的,这样无奈的存在着,这样不知道所以然的飘荡在不知名的空间里。

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从何来,到何去,无知无晓,这只是一场宿命,这场宿命荡漾着悲哀,荡漾着忧伤。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林黛玉。一个漂亮聪明、出身高贵、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一个被外祖母、宝哥哥万般疼爱着林妹妹,她的忧伤的气质从何而来,只能说来自天性。

宝黛的悲剧,可以说是宿命的,多少人设想过,如果宝玉当初娶了黛玉,他们两人也难以幸福,难以持久。

我只能理解为他们爱情的悲剧也是宿命的。

爱情的本质也是忧伤。

可是我不希望是这样,为什么爱情要成这样?可是这个宇宙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个世界本来矛盾,男人和女人也是矛盾,也是两极,所以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自然会孕育出忧伤。也许,是这样吧。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

我无意去更多的说这些了,我又不懂了。

老师无法给我一个答案,老师的答案就是人的本性是忧伤,艺术的本质是忧伤。可是既然这一切都是忧伤,那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的?不为快乐,不为幸福,竟是为了忧伤?为了痛苦?为了悲剧?

人,到底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矛盾?我,到底为什么要活得这么忧伤?

没有答案,没有答案,我知道我是得不到答案的了。

因为宇宙的宿命已然如此。

宿命的手实在是太过巨大,我无法逃出,无处遁形,只有被披露在刺目的阳光之下,显现我宿命的忧伤。

忧伤的文章篇6

关键词:同义复词 悄 怀 辨证

同义复词不仅是古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也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修辞现象。但由于一些字词的古义在现代往往隐没不显,加之人们释词时以今律古的思维定势,因此,很容易产生望文生训、误解同义复词等错误。如:“悄”和“怀”有忧伤义,但与“悄”“怀”的忧伤义组成的五组同义复词在《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几部大型辞书中释义有误,本文拟就对其释义予以辨证,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

【悄】:伤感寂寞。宋周邦彦《霜叶飞》词:“露迷衰草。疏星挂,凉蟾低下林表。素娥青女婵娟,正倍添悄。”

按《大词典》显然将“悄”的“悄”理解成了寂寞,不确。“悄”有忧伤义。《说文•心部》:“悄,忧也。从心肖声。诗曰:‘忧心悄悄。’”《诗•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毛传:“悄,忧也。”《楚辞•九思》:“望旧邦兮路逶随,忧心悄兮志勤劬。”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悄,犹惨也。”《诗•大雅•抑》云:“我心惨惨。”毛传云:“惨惨,忧不乐也。”《广韵•小韵》:“悄,亲小切,悄悄,忧貌也。”《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毛传云:“悄悄,忧貌。”故“悄”同义连文,义为忧伤、伤感。表忧伤义的“悄”常常和“”等词构成同义复词,如唐杜牧《望故园赋》:“怅余心兮舍兹而何去,忧岂无念,念至谓何?愤愠凄悄,顾我则多。万世在上兮百世居後,中有一生兮孰为寿夭?生既不足以纫佩兮,顾他务之纤小。赋言归兮余之忘(志),世徒为兮纷扰。”又如南宋张炎《月下笛》:“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谩惊回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再如赵长卿《念奴娇•梅》:“桃李舆台,冰霁清庙,月地还悄。暗香消尽,和羹心事谁表。”

【悄怆】:忧伤:凄凉。宋颜延之《行赋》:“行徘徊于永路,时悄怆于川侣。”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寂寞。南朝梁江淹江文通籍哀千里赋:“既而悄怆成忧,悯默自怜。”唐柳宗元柳先生籍二九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静寂也。柳宗元《至小邱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按,《辞源》似将“悄怆”理解成了寂寞,不妥。上文已述,“悄”有忧伤义。“怆”也有“忧伤”义,《说文•心部》:“怆,伤也。从心仓声。初亮切。”故“悄怆”同义连文,义为忧伤。古籍中这样的书证颇多,如宋蔡襄《记径山之游》:“追而言之,若觉而言梦,使人悄怆而不知其自也。”宋陈与义《与信道游涧边》:“客心忽悄怆,归路迷行踪。”宋黄公度《秋城晚望》:“夕照含山心悄怆,西风动地鬓飘萧。”另,以上辞书在“悄怆”词目下都引用了柳宗元先生《至小邱西小石潭记》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例证,但对其词义的训释却不同:《大词典》和《辞源》把例证中的“悄怆”解释成“忧伤”“凄凉”“寂寞”,而《中文大辞典》却把其解释为“静寂也”。忧伤寂寞是用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形容词,而静寂是用来描写环镜的形容词,二者的外延不同,因此,这些词目中必定有曲解原文意义而错误收录者。联系上文,不难发现:这段应是写人坐在潭上的感受,即潭周边的凄凉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伤极了,幽深极了。因此,细加揣摩,例句中的“悄怆”也以作忧伤义来得确切。故《中文大辞典》的义项当为“忧伤、凄凉”而非“静寂”也。

【悄悒】:谓因思念而忧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九:“安人元相国……闻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咏,饶词辩,常悄悒于怀抱也。”

按,此乃随文释义,似把“悄”理解成了思念,不妥。“悄”有忧伤义,参看前“悄”条。故“悄悒”同义连文,义为“忧伤”。“悄悒”条引《云溪友议》为例,意为:(元相国)听说西蜀乐籍有个叫薛涛的人,她能篇咏,善词辩,(却)常心怀忧伤。表忧伤义的“悄”也可跟“悒”构成同义复词,如宋吴《韵补》卷五:“告上曰:告王逸《九思》,孤雌惊兮鸣。思怫郁兮肝切剥,忿悄悒兮孰诉告。”

【愁怀】:忧伤的心怀。宋张辑《谒金门•花自落》词:“睡起愁怀何处着?无风花自落。”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怎能够可情人消受锦幄凤凰衾,把愁怀都打撇在玉枕鸳鸯帐。”夏丐尊叶圣陶《文心》二二:“江上的暮色更足引动人的愁怀。”

按,《大词典》显然将“愁怀”的“怀”理解成了心怀,不确。“怀”有忧伤,哀怜义。《说文•心部》:“怀,念思也,从心,声。”《广雅释训》:“怀,忧也。”《诗•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怀。”毛传:“怀,伤也。”《后汉书•班彪传下附班固》:“故下民号而上,上帝怀而降鉴。”李贤注:“怀,犹愍念也。”故“愁怀”同义连文,义为忧伤。表忧伤,哀怜义的“怀”常与“愁”等词构成同义复词,如唐姚合《闲居遣怀十首》:“情性僻难改,愁怀酒为除。”宋赵功可《柳梢青》“愁怀无语相看。谩写人、徽弦自弹。小院黄昏,前村风雨,莫倚阑干。”《全元散曲》:“愁怀似织情如醉,终日无心扫黛眉,良宵独自守孤帏。人未归,愁听子规啼。”清夏敬观《解连环》:“溪花零落,秋意渐深。偶溯旧游,不胜迟暮之感,因赋此解,以遣愁怀。”另,《大词典》最早的书证为宋张辑《谒金门•花自落》,偏后,可提前。晋张载《霖雨诗》:“霏雨余旬朔。蒙昧日夜坠。何以解愁怀。置酒招亲类。啾啾丝竹作。”又《全唐文•卷六百九十》:“蝉鸣ィィ,凉飙欲动,缭绕长路,愁怀若何。”

【忧怀】:1.忧虑怀念:忧思。汉•王充《论衡•对作》:“建初孟年,中州颇歉,颖川、汝南,民流四散;圣主忧怀,诏书数至。”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世祖日夜忧怀,备尽宽譬。”2.忧伤的心怀。清•曾国藩《复刘霞仙中丞书》:“筠仙修通志之议,事甚浩博,未易卒业;近又丧其爱子,忧怀何以自遣。”郑振铎《离别》二:“行期前一天的晚上,我去向他告别,勉强装出高兴的样子,要逗引开的忧怀别绪。”

按,《大词典》“忧怀”的第一个义项显然将“怀”理解为怀念,不确。第二个义项似将“怀”理解成心怀,不妥。“怀”有忧伤,哀怜义,参看前“愁怀”条。故“忧怀”同义连文,其第一个义项应为忧虑,验之于《大词典》以上各例,无不文从字顺。表忧伤,哀怜义的“怀”也常与“忧”构成同义复词,如:《全后汉文•卷八》:“今使使持节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绂,领冀州牧。方今外有遗虏,遐夷未宾,旗鼓犹在边境,干戈不得韬刃,斯乃播扬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岂得修谅之礼,究曾、闵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忧怀,旁祗厥绪,时亮庶功,以称朕意。于戏,可不勉与!”《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年六月庚寅诏曰:访闻蒸庶之间米价稍贵,念兹贫乏,每用忧怀,苟利于人所宜通济,今令度支出官米十万石,于街东西各五万石,每斗贱较时价,粜与百姓乙巳以旱俭。”《敦煌变文•50》:“深贵汝,倍忧怀,我此身形自叹裁。”其第二个义项应为忧伤,如:《全晋文•卷二十二》:“安复后问不?想必停君诸舍,疾苦差也。便疾绵笃,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忧怀深;小妹亦故进退不孤,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经月,兼ㄡ劳不可言。”唐•白居易《自江州至忠州》:“前在浔阳日,已叹宾朋寡。忽忽抱忧怀,出门无处写。”清•李玉《清忠谱》第十六折:“[引子•宴蟠桃]旅邸萍踪,天涯浪影,忧怀惟有天知。”

参考文献:

[1]《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1。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缩印本3卷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

[4]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

[5]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3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清•王念孙:《广雅书证》,中华书局,2004。

[7]宋•陈彭年:《钜宋广韵》,《上海古籍》,1983。

忧伤的文章篇7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

小学度过了,我也从创网的小学版升级到了创网初中版。现在习惯改变了,喜欢逛逛初中版的每一个角落了。

曾经就知道初中版里想得个精华并非那么容易,就连“强力推荐”和“杂志采用”都有可能是普通文章,所以,我留意着那些成为精华文章的作文,我想学习学习、模仿模仿他们的写作技巧。

可是技巧还没有找到,我却发现,有些作文,明显有丝丝的忧伤。文章里,文字里都体现出那种忧伤之感??可是我不喜欢忧伤。你别以为这样可以体现出你的多愁善感,但其实不然。

为什么不在作文当中把自己的快乐写出来?那种滋味是如何的美妙啊!这种多愁善感,恐怕是在装扮深沉,拥有笑容不好吗?请别常常念叨“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是多么的艰辛”,因为在这样的旅途中,还是充满幸福的。

我收藏了一句绝对经典的话,看来写出那句话的人也绝对是个开朗主义者:

“不要说人生的路上布满荆棘,荆棘也会开出淡淡的花,人人身后都有一条落英缤纷的路。回眸何必含泪,心灵会有点点温馨在颤动。”

这个就是我的中心,需要说的,别牵扯出太多的伤感,不要认为散文必须这样??人家朱自清怎么不这样?

其实从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有点忧伤,肯定算是篇上好的文章,但是这几天看书,我却豁然开朗。写散文,不一定要写得这么多愁,就像朱子清的《春》,是散文吧?可写得异样活泼、青春。

忧伤的文章篇8

它往往会与离别相伴。或者是临行前的无意的一瞥,惊觉地发现父亲已添不少白发;也或者是透过车窗,望着故乡熟悉的山水飞速在眼前掠过,想起"离愁恰如春草,渐行渐远渐生"的句子,那时,心中会涌起一股强烈的乡愁,忧伤与眼中的泪水一样,去了又会。

有时,它又会在孤独时来临。在向晚的空气中,暮色一点点逼近,吞没了窗前树上的枝丫,眼前变为模糊一片的时候,寂寞也如暮色一样地迅速滋长,裹挟而来的,便是阵阵忧伤。

人生的无奈,也总是令人忧伤。当年少时的冲动与理想褪去了稚嫩的颜色,周遭都变得清晰与实在之后,在心境平和之余,会有忧伤在夜深人静,午夜梦回时来临,缓慢,然而却是强大的,反复拍打,抚慰着受伤的灵魂。

随着年纪的增长,发自内心的快乐变得越来越珍贵,而感受到的忧伤,倒是越来越多了。有时候,即便是在明媚的阳光里,美丽的花树前,也会有忧伤来袭。真的明明是听着如水般流淌着的音乐,看着眼前如花般美丽着的景色,然而却发现,这美好种种,原来敌不过那内心如春草般滋长着的忧伤。古人言:忧来无方,人莫知之。原来是不错的,即使是悠闲与幸福之中的人们,也是免不了会忧伤。一生富贵雍容如晏殊,依然会吟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会……"这样的句子,如一杯清酒,虽是淡淡的,却包含了难一释怀的的怅然与伤感。

忧伤来袭的次数多了,体味的时间长了,就明白了它其实是如此真实而深刻的心灵历程。我们平常积淀于内心的感怀与思绪,在找到缺口之后,必定会有这样的泛滥。挥之不去的忧伤,其实揭示了我们生存状态的本义。即使有幸运者,追逐到了理想的丝丝缕缕,有了一个相对完美的人生,有怎样呢?最终都还是难以逃出时间的控制。青春被不断蚕食,生命在岁月流逝中枯萎,而美,总是稍纵即逝,在回忆中成为永恒,在对意义的拷问中,我们无法不感到忧伤。

好在,人生并不真的只有悲伤与失望,还有其他丰富的馈赠,可以用来抵抗这忧伤,使我们不至于沉浸于其中,事实上,与鸟儿倏忽而来,也常常倏忽而去一样,忧伤在突如其来之后,也会不着痕迹地溜走。在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细节,一朵灿烂的笑容,一个明亮而美丽的眼神,一句简单却是充满温情的问候,往往就能稀释与消解了我们心中的忧伤,让它化作一缕轻风,消失得没了影踪,仿佛,从来就不曾来过。

忧伤的文章篇9

2、又是一个落叶飘零的季节,飘落在秋风里的叶子总是挂满着忧伤。是不是当叶子泛黄枯萎了就会飘落下来,那些散了一地的忧伤显得那么的苍白。

3、有人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那么今年的秋天,我收获的是无奈和寂寞。

4、忧伤总是随同秋风和落叶一起飘下,曾经的承诺与誓言已经变得有些惨淡。

5、因为秋天的到来,心中弥漫起来一种的忧伤,挥之不去,尘封的记忆总是很清晰的打开。

6、因为秋天到了,心中泛起淡淡的忧伤,也许这一切都不过是我的一段联想,于己有关、与心相连的私人感悟。

7、岁月的风尘夹杂着寒霜,也会将希望凋零。就象深秋即将来临,寒风横扫落叶,繁华瞬间落寞。

忧伤的文章篇10

――题 记

生命本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尽管身外南来北往,人潮拥挤,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走属于你自己的道路,你的灵魂只能踽踽独行。路人总是行色匆匆,天空似乎也疲惫得不见一丝云色,你的心里却静静流淌着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曲,它和你一起行走在匆匆的都市,一起淹没在如潮的人群中。

面对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任何人都没有悲观的权利;但是,只要你清醒而认真地活着,你始终无法抗拒这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所以常常聆听到孤独之曲,感应到忧伤的主题。面对喧嚣的繁华,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如置身事外的异客生人,没有属于我的热闹,也没有属于我的忧伤。我的忧伤也曾轻触这同样陌生的红尘,就像一粒渺小的石子投入千古以来安详静默的湖水,泛不起一丝涟漪。可那无人能懂的忧伤,就像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种子,在我的灵魂深处如此倔强地生长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遥远的时空,竟传来如此熟悉亲切的呼唤,震颤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俗世里多少男儿肆意狂欢,一醉方休,又有几人能品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无奈之情?俗人在酒里喝出的是放纵或逃避,词人却品出人生“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凄凉。俗世里多少女子手捧鲜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又有几人能在花谢之时泪眼问花,滋生“憔悴损”的哀怜之意?俗人只见花的娇艳明丽,词人却懂花的落寞悲情。红尘中多少细雨轻洒,惹来抱怨牢骚无数,词人却听出了万千悲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点点滴滴”的细雨只弄湿了俗人的衣裳,却湿透了词人的心,也悄然淋湿了我的心。

李清照真是奇女子,她竟如此懂我。我虽不是奇女子,但我也能懂她。我们有着相似的忧伤,渴盼着寻觅能够超越忧伤的诗意。

这份相似的忧伤并非“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牵强,也无“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颓废,更非“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虚无。反而恰恰是因为把生命看得雅致,看得诗意,才会如此冷清地忧伤。

这份忧伤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分凄美地苏醒,冷香袭人。只有在这一时分,你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负累,倾听到了自己最真切的心跳,也飘逸出一缕缕难以抑制的伤感。你似乎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平淡凡庸,自己的青春也不该在这样的烦琐中悄然而逝。你不愿沦陷却又似乎无力超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打开窗子,凝望着这沉沉的夜色,你的灵魂会生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寒意。

人间“多少事”,无从诉说,欲诉也无人能懂,只能让人“欲说还休”。就这样从忧伤走向了孤独,在孤独中展开了寻觅诗意的旅程。因为只有诗意的生存才能淡化并超脱这份忧伤和孤独,给灵魂一个安稳宁静的家园。

诗意给我们的眼睛以灵性,让我们从草长莺飞里看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从夏花秋叶里读出生之灿烂,死之静美。诗意给我们的心灵以豁达,让我们坐观云卷云舒,笑看潮起潮落,把沧海横流的狂暴弹奏成春风化雨的和谐;让我们即使迷失在最荒凉的沙漠,也能驰骋梦想,放飞希望,找到生命的绿洲。

在诗意的生存中,我们的肩上承受着人生的负累,心里却敞开花开花谢的风景;我们遭遇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重创,还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前景;我们的心被刺得伤痕累累,还能点燃一盏心灯,用坚强的微笑缝缝补补,让爱涅重生。就如此刻面对尘世纷扰的我,总喜欢踏着心中如歌的行板,顺着龙舟池畔缓缓独行。我常常对着碧波荡漾的一池秋水凝眸远眺,含着微笑相信:有一些美丽正在某个温暖的角落静静地等候着我,像一朵洁净纯美的白莲花,温柔地绽放着……

寻觅诗意的旅途自然是孤独冷清的。正是这份冷清孤独让我聆听到李清照远古的呼唤。她在忧伤孤独中寻觅到诗意,又在诗意中继续美丽地忧伤着、孤独着,而我在这冷清的寻觅中竟不觉冷清了。

后记:我的文字是伤感诗意的,我却是乐观开朗的,所以我能在平淡里感受幸福,品味诗意。在这奇妙的世界里,我也是一个奇妙的作品。

【点评】

本文真切地再现自我,抒写了对生命和灵魂深处的思考。思路清晰,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真实地展现了鲜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文章看似“孤独”“忧伤”,但立意较深刻,融入着自我生活体验和情感,通过诗人化柔弱的思绪,表达了“超越忧伤”的热情。

作者文笔淡雅、宁静,体现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文章末尾用排比的方式组句,吐露心声,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了一个似忧非忧、似冷清非冷清的淡然、安宁的心灵世界。用“给灵魂一个安稳宁静的家园”“找到生命的绿洲”等语言,体现出了诗意美和理趣美。

(李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