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幸福之中十篇

时间:2023-03-30 04:59:28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1

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幸福之中。

我的家庭中有四口人,每一个人都与我的幸福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我有一个会逗我开心的小弟弟,每当我不开心或当我生气时,我的小弟弟都会把我逗得很开心、很高兴。每当我有一些家务事时,我的小弟弟就会帮助我一起分担这些家务事。这使我得到了幸福,因为我有一个可爱的小弟弟。

我有一个关心我的好爸爸,每当天空下起雨时,爸爸都会冒着大雨来到学校接我。我已经是初中生了,但一年四季,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大风大雪,爸爸就像一个公交车司机一样,每天都从家中开向学校。爸爸是一个汽车司机,每次出去后三五天后才会回来,爸爸为了我、为了弟弟,不管严寒酷暑,风雨交加,就是有时过节也不忘养活我们、养活这个家。我有一个让我开心,能让我感觉到幸福的爸爸。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2

——题记

生活中的幸福常一缕温暖的阳光,如一席徐徐的春风,如一首优美的旋律,无时无刻不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幸福的故事更如星星般繁多,数不清,说不尽。

父亲·伞

我的父亲不是很高大,但对我十分严厉,我也是最怕他。记得那次,窗外大雨滂沱,狠命的抽打着玻璃窗,着实令人害怕。天好冷。突然窗外有人招手,是父亲!父亲递给了我雨衣。一阵寒风吹过,只穿一件短袖的我不禁打了个喷嚏。父亲不说什么,把外套脱下,裹在我的身上,带着我往雨里冲。我拉了拉外套,上面还残留着父亲的体温,如此温暖。泪与雨水交织着……

母亲·灯

母亲是一个温柔的女人,永远为我忙碌着。夏日炎炎,天气闷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而为准备考试的我依旧在挑灯夜读。身旁的母亲静静的陪伴着我。头顶上,电扇“呼呼”地转着,我的额头上仍然覆着一层密密的细汗。突然,一阵柔柔的凉风吹来,抚平了我烦闷的心情。抬起头,母亲握着扇子为我轻轻扇着风,脸上滚落了豆大的汗珠。吸吸鼻子,问到了淡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友情·水

友情似水,可为茶,可为酒,可为蜜。或馥郁,或清淡;或芳香,或浓烈;或甘甜,或醇厚。一天中,与我相处时间最长的莫过于同学。回首往事,一阵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那天正值晚自习,突然我肚子疼得厉害,疼痛如刀绞般传遍全身。我满脸煞白,头死死抵在桌子上。同桌的他,觉察到我的异样,伏在我的耳边轻声询问:“怎么了,没事吧?要不要告诉老师?”我冲他摆摆手。他依然担忧的看着我。下课后,前桌的她又为我倒了杯热水,思索着办法。我嘬了口水,感觉胃口暖暖的。转头嬉笑地对他们说:“你们一关心我,我肚子就不疼了诶。”他们又只能无奈的望着我。我低头继续品着那杯水里连绵不尽的味道……

幸福像风,来无影,去无踪;幸福像蜜糖,甜到我们心里;幸福像早晨的第一滴露水,那样甘甜,那样晶莹……幸福时长时短,幸福忽大忽小,幸福各式各样。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3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这首诗,我十分钟爱,不止一次,我对这首诗作出了自己的解读。最让我萦怀的是其中对幸福的一种温暖、恬淡而悲悯的看法,特别是对陌生人的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次读到这里,总是有一种深深的悲怆感。

我一直在思考幸福如何可能的问题,可以说从我进入教育研究开始,就在触及这个问题,只不过早些年的思考有些表浅而浪漫。随着个人思考的深入与个人对周遭人事的渐渐领悟,慢慢地,我对幸福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特别是当幸福成为一种口号与标签时,我们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已经在远离真正的幸福问题本身。

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两个世界,只不过不同的人两个世界在个人生命中的意义不一样:一个世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及的世俗世界,还有一个就是高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或者说理想人格世界。如果我们纯然只是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存在,那我们就是纯然的物性的存在,也就是柏拉图所讲的“猪的城邦”的生活的存在,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有程度不同的超越日常生活的人格世界,在那里,我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世界的诸多限制,而显现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存在。也正因为我们有两个世界,我们的肉身置身于世俗世界之中,我们的人格精神可以适当地超越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不简单地受制于周遭的环境,而表现出我们对于环境的独立,从而显现出我们作为人之格的存在。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恰恰是多变的,充满着变数的,充满着各种冲击、诱惑、迷乱、困境,如果我们没有高于日常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世界,我们的生活与情绪就会全然受制于环境,我们就不可能获得我们作为人之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实际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幸福,或者说两个不同性质的幸福的源泉,一是世俗世界的幸福,也就是以快乐为中心的幸福,是肉身所能及的幸福,可以大致地理解为海子所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幸福”;还有一种,就是世俗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的幸福,作为人格实体存在的幸福,一种形而上意味的幸福。如果说第一种幸福是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的满足为基本内容的话,那么第二种幸福就是个体德性的幸福,是一种德性与人格的完整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富足。第一种幸福由于是以世俗世界的需要满足为基础的,所以是短暂的,是变幻的;而第二种幸福是以德性为基础的,所以是长久的,牢靠的。由于每个人都是以肉身存在为基础的,所以第一种幸福当然是第二种幸福的基础,或者说是一种基础性的幸福。由于人同时又渴求长久与永恒,所以第二种幸福是第一种幸福的保障,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幸福,是一种不简单依赖世俗生活而获得的幸福。由于世俗生活的变数,所以一个人的完整幸福必须是两种幸福的共同实现,特别是要有第二种幸福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幸福指向。

但现实中,往往我们看到的是,第一种幸福更容易满足,而第二种幸福更难以实现。实际上,我们生而为人,受七情六欲和各种世俗生活中的繁杂事务的影响,使得我们很难真正逾越现实生活的藩篱,而纯然地去追求理想世界的幸福。所以,我们经常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德性与幸福并不是一致的,有德的人并不一定在现实中过得幸福,而无德或少德的人恰恰可能在世俗生活中过得更幸福。

纯粹的德性的幸福只有神才配拥有,人,即使是德性最高的人,实际上也难以真正拥有这种纯粹的幸福。这就是作为肉身存在的我们注定要遭遇的难题。我们在尘世的命运本身就预示着我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这或许才是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根本原因,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一个人,一个敏感的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其实是不可能找到恒久的、真正的幸福的。所以,诗人海子才会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感,在很大意义上,也正是这种绝望感使得作为当代最杰出的汉语诗人之一的海子写了这首诗后不久即卧轨自杀,看似无情却是万般有情地离开了这个他原本深深爱着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一次又一次地叩问,到底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我们值得拥有的幸福,什么是我们配享的幸福,就成了宿命般地、如影相随地陪伴我们人生的恒久困惑的迷题。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4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至善;德行;指导

引 言

“你幸福吗?”“你为什么幸福?”人们在切磋幸福的问题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财富,也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和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到底什么是幸福?怎样的生活状态才是幸福?或许对于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应有任何终结性的结论,不应有统一的标准。

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诸多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关心与思考。从早期梭伦的“中等财富幸福论”、苏格拉底和第欧根尼的“美德幸福论”,到希腊晚期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幸福观”,及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哲学幸福”,他们都把人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剥分开来。换句话说是只择其一,轻忽了二者的有机统一,都有欠缺性。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全盘接受在他之前哲学家的观点和主张,他在此探索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幸福观。

一、接触幸福

古希腊的幸福观念包括“好生活”和“好品行”,但这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人把幸福看做是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不同的人认为是不同的东西,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把它说成是不同的东西:在生病时说它是健康;在穷困时说它是财富……他认为这些主张在某一点时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若以“完美性与最终性”的标准来衡量,这些都不是“最终目的”了。

所以,首先,他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即至善。他认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些东西作为手段为人民所欲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所欲求的,这种以其自身被欲求而其他目的都是为着它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因此,幸福是至善,它因自身而被选择,具有自足性。虽然我们也会选择快乐、荣誉等,但它们都是“有待而有”,选择它们是因为通过它们可以获得幸福。

再者,他认为幸福是合乎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幸福论别强调德性。他认为德性是幸福实现的前提,是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一旦没有了德性,他就会极其邪恶和残暴,就会无比地放荡和贪婪。”“只有那些有德性的人、行为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实现幸福。”这里的德性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德性可以分为理智德性(智慧、明智等)和伦理德性(节制、勇敢等)。理智德性是人们最高贵部分的德性,合乎这种德性的活动是最完美的幸福,是至福。人们应一生都实践合乎德性的活动,才能获得幸福。对于“活动",我们要注意到,动植物的活动的目的是自然地实现,而人的活动的目的的实现则要借助人的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我们只有在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

二、理解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克马可伦理学》中,我可以将幸福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幸福是有层次的

人们的生活大致可分为三种:享乐的、政治的和沉思的。那些享乐生活的人,把幸福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快乐,只追求肉体的快乐,是动物式的;那些崇尚名声、喜欢政治活动的人把争权夺利、追求荣耀作为行为的目的;还有的人把追逐金钱和财富作为生活的最终目标。政治的生活只追求荣誉与德性,但这些也不完善。因为,幸福是相应于人的特有的活动,在于人的合德行性活动。而过着沉思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最幸福。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倡和想要表达的最理想的幸福生活。如若能够,人在有幸摆脱了物质需要的纷扰、拥有中等财富之后,应当争取过这样的生活。

(二)、幸福在人间

幸福是属于现世的人的,存在于有生活经验和理性能力的人的行为活动中。而且要自己亲自去体悟。

(三)、幸福是发展的

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状态或目标,不是一种既定的摹本、固定的模式,而是动态的和发展的,是不断得以充实和完满的。

(四)、幸福具有长久性

幸福不是一时一事的事,终身幸福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幸福。幸福虽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但它不会凭空分配给每个人,也不是因做几次合乎道德的行为就可以终生拥有,而是钟情于那些一生为善的人。幸福也不在于消遣,因为消遣是一种休息,它不是最终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意味着整个一辈子的生命。一只燕子造不成夏季,同样,一个美好的时日也不是春天,一个时日或短暂的时间行善,也上不了天堂、得不到幸福”。人们应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善的数目增加,以期得到最高的、最完满的善,从而获得幸福。

三、追求幸福

虽然大家都希望获得幸福,但它不会从天而降。幸福是实践的果实。亚里士多德在谈及幸福的获得时说,“幸福不是品质,并不能像拥有财产那样地占有;幸福也不是某种神的恩赐或纯粹是机遇的礼物。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训练而获得的,只有进行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比通过机遇更好。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一定要行动,必须要去做,并且要做得好。因为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作为至善的幸福只能在人的社会生活和现实活动中得以实现。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沉思主体的人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幸福的获得必须有外部条件的提供。尽管幸福是自足完满的至善,但仍需要外在的善为补充,如高贵的出身、英俊的相貌、一个健康的身体、食物及其他物品的供给、时运亨通等等。正如我们所说,赤手空拳就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好事情。有许多事情都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但是,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过度,“那些敛财者,是在那里受强制而生活着,因为很显然财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善,它只是有用的东西,并以他物为目的。”即财富对于幸福的获得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工具性的和基础层次上的,并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根本的善。所以只要具有中等水平的财富,一个人就可以做合于德性的事情,享有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同意梭伦的观点:认为人们只要有中等水平的外部条件,过着节俭的生活,就可以作高尚的事情,就能享有幸福。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所谓的遵循中庸原则。也就是说人们要得到真正的幸福既不能过分的追求物质利益,不能纵容自己的欲望,同时又必须占有必要的物质,因为幸福也不是无本之源,它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一般来说,有物质财富比没有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也比心理感受层面上的幸福来的确定。由此可见,亚氏认为的个人幸福生活在于,既有足够的生活资料,又无过多的财富累赘。

再者,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正如前面提到的外在的善,朋友似乎是最大的外在的善。因为人需要一个承受其善举的人。人是一个政治存在者,必定要过共同的生活,同样,幸福的人也是这样。我们需要朋友接受我们的善举和公正的行为,需要朋友来帮助提升品质。因为,两个人的智慧就比一个人的更高。幸福最终是在于我们同朋友一道持续地进行属人的、合德性的活动。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按中庸原则,朋友也需限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如要幸福,一个人就必须要拥有朋友,既不要太多,也不要过少。”最大限量就是一个人能持续地与之共同生活的数量。

四、幸福观的指导意义

纵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最大特征是将幸福与德性紧密结合起来,这和当前人们追求“唯我幸福”的利已主义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对比。随着人们物质需求欲望的增强,许多人认为有钱、有权就是幸福,甚至为追求金钱权力而做出伤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可以承认而且也赞同每个人都是利己的,但是利己并不意味着要做损害他人与集体利益的事),此时如何处理德性与私利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追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使其与当前的道德实际进行对话,就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在当今世界,面临这全球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惟的滋长伸展,以及道德滑坡等的现代社会病的蔓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具有不可估量的思维理论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既有崇高的道德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有利于引导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增强智慧,提高理性思辨水平,通过理论思维和哲学思考去追求真理,在理智的主宰下,使生命获得最高的幸福。其次,也有利于引导人们注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中庸原则行事,作明智的、适当的选择,避免走极端,在和谐中保障幸福,享受幸福。再者,还有利于引导人们破除迷信,破除宿命论观念,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主动的寻找幸福,体验幸福。这样下来,我们个人就会多一点儿幸福感,少一点儿痛苦感;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点儿和谐因素,少一点儿纷争和恐怖。因为衡量社会和谐与否,GDP指标还远远不够,应将“幸福感”纳入和谐社会总体指标评价体系。

五、感悟幸福

在《沉思与其他德性的实现活动》一节中,亚里士多德提到“智慧的人是幸福的”。智慧的人用知识武装自己,沉浸在自我精神领域,追求一种内心的纯洁,自由和安宁。的确,这样可以使人变的更加高尚,使心灵得到净化,纯洁,更接近亚里士多德所谓“沉思生活”。这点,我很赞同。因为,在我的理解中,有了智慧,一个人便能包容体谅,富有同情心,做事合情合理,取舍之间有明智的决定,智慧的人懂得放弃,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富有智慧的人,勇于舍得,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个人觉得,所谓幸福,并不是受每天现实所左右、所播弄的东西,也不是与之相隔绝的、超然的境界。我想,幸福只存在于:将人生中一件件偶然的事件,都能愉快地接受下来,作为前进的动力,并且做好每天的每一件事;同时,为他人,为社会,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而且幸福也有“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之分。这可能就是一种“比较幸福”吧。可能在现在生活中,对人们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自己与别人特别是与熟人朋友相比而形成的落差。所谓的“人比人,比死人”。其实,幸福是没有可比性的。不要以为处于强势的猫就一定幸福,它也会因为无法捕捉到老鼠而伤感;不要以为处于弱势的老鼠就一定不幸福,它也会在与猫周旋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总之,幸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生活态度,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同时,生活幸福的关键不在于你占有多少物品,而在于你是怎样利用他们的。就像鞋匠最大限度地利用手头的皮革,遭遇不幸的人们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的赐予。即使一个人不得不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较差或极其恶劣,他也能生活得很好,因为他把一切困难和不幸踩在脚下,并在同艰难、不幸的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验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因而活得很幸福。

幸福,我认为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指人生,还包括那些时刻和转瞬即逝的经历,有愉悦的经历,也有痛苦的经历。但是,不管是什么,我始终认为,只要你经历了,就是幸福的。因为,相对于有些人而言,他们没有你这样丰富的经历,你拥有了他们没有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是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我们,不需要去羡慕别人的幸福。你以为你没有的,可能在来的路上;你以为她拥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因此,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努力做到最好。幸福的获得是积极进取和努力奋斗的结果,每个人的幸福程度与自己的努力程度成正比。

现在,我们正当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时,向往幸福并有意识地为之努力时,我们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驾驭自己的幸福方舟,寻找幸福正能量!知足常乐、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克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商务印书馆,2007.

[3]邓小芒,赵 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王成光,刘笔利,王立平.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5

【关键词】 教育;课堂;幸福

1 在教育中幸福

1.1 幸福需要教育。对幸福的敏感、向往与追求乃是一种有待于发展的主体能力,有人则干脆说“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之所以需要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幸福与主体的联系。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即属一种似本能。似本能首先是说人对意义世界的寻找、人的向善的属性是某种类似于动物性本能的东西,对于个体来说具有与生俱来的“先验性”。马斯洛认为,似本能极微弱,因而极易被忽视从而走向萎缩。因此人的超越性需要只是一种类似本质的潜能和可能性。假如人的生活或教育过程忽视这一方面,则人的价值需要本身就会萎缩,个体也会因此而走向心理病态(无意义、枯燥、狂暴等)。由于幸福本身的精神性和社会性,没有健康的价值需求与追求的人必定是远离幸福的人,所以对幸福的需求人生而有之,但无论是幸福的感受或创造能力的确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从可能到现实的重要中介就是道德教育和全部教育活动。

1.2 教育需要幸福。无幸福的教育同无幸福的生活一样不可取。如前所述:幸福需要教育,“教育”并不是无条件的。换言之,许多教育并不具有为幸福追求所需要的资格。这就要求我们反观和改造教育本身。幸福与人生的联系证明对人生信仰的追求与幸福追求不可分离。幸福与伦理的联系证明幸福生活与伦理追求是统一的。而幸福与教育的相互需要告诉我们现在应是明确教育之幸福主题的时候。对道德教育而言,这起码意味着:“幸福作为人生目标在德育内容上的落实表现为幸福感的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或者说,道德教育内容中应有对幸福人生的充分的展示从而创造出体验和创造幸福的机缘”

教育中的幸福原则。其主要内容是:①承认学生有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权利,实质上就是要承认教育活动的幸福主题。②必须过问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告别那种享乐主义的“市侩般幸福的理想”。 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幸福教育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高度重视幸福原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于教育 本身来说幸福也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创造人的接受教育性,乃是道德教育的一条红线”,而“凡是在童年 能以自己的道德尝试感受过那种生活上最幸福的人――哪怕只是把心灵中的一点一滴奉献给他人,那么,即使 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是个正直的人”。“只有那种不是为自己而活着的人,才能自己教育自己”。

2 在课堂中幸福

幸福,美好而温馨的字眼,只能在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幸福的滋润。事实上,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课堂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而这些价值取向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课堂洋溢着幸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及学习基础,进行科学的分层教学,站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幸福教育对教学提出了“学会-会学-创造”三个层面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志,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方法,使每个学生得到重视,学有所成,在幸福地学习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成了主要的教学模式,同时,“校园即课堂”“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课堂”。

2.1 幸福的课堂是建立在“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基础上。教师能成功地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成为传统课堂中师生的终极追求。但是,如果把幸福看得比成功更重要,甚至只问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获得成功,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幸福感的体验,这就有了偏差。只有教师的真诚和宽容,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情感交流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师应当充当多种角色,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有时还是学生的学生。其实,成功只是幸福的其中一个来源,而不是幸福的全部。面对成功的诱惑,教师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对于学困生,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显得苍白。反而,在课堂上为追求所谓的成功,用了不科学,不人道的方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成功的诱惑,学生变得急功近利,失去了耐心与宽容,失去了渐进与友谊。其实,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学生的幸福,是在课堂中各种成长的正当意愿,需求得到合理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只有那些有利于实现这类实现他们满足感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只要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幸福,还有什么理由说这是不成功的课堂呢?

2.2 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课堂应该是独特的,是一个个有着差异性的个体组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在特定场合进行生命的探索。每一个个体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索中形成积极、稳定的思想情操与价值取向。教学中要学生动情,教师要先进入课文,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教师不是机器人。他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教师站在局外,冷漠的教学是课堂教学低效的直接原因,必然导致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双重失败。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进入角色,以准确的情感,采用各种手段激情入境。课堂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每以个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的熏陶感染。同时在课堂中鲜活的经历又必影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意义。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成课堂生命,师生之间的活动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人格充盈完满状态的追求。师生之间生命构建使课堂成为培养形成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的载体。因此课堂是幸福的,课堂是师生在体验生命,实现生命的场所。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6

什么是幸福?这似乎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博奕圣经》中写道:“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拆字先生是如此地拆解“幸福”二字的。“幸”字的“土”字代表房子,“¥”的符号表示钱,“幸”字可以和不字组合成“不幸”,意为没有房子住和没有钱花;“福”字是一家人有“衣”穿有“田”种,福字不能和不字组合,所以有衣穿有饭吃就是有福的人。“幸福”二字组合在一块,就是一家人吃穿不愁,有房住有钱花。尽管两种说法都有点牵强,主观,生硬,但却不同程度地道出了幸福的真谛。

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什么?也许谁也说不清楚。当你疲惫不堪时,能够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是幸福的,当你口渴时能获得一滴甘露是幸福的,当你失意时,别人一句不经意的鼓励也是幸福的……

幸福是一种单纯的感知。我觉得,一个人幸福与否并不代表他拥有什么,拥有多少,而在于他怎样看待所拥有的东西。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你发现幸福的眼睛和感知幸福的心灵。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幸福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感知幸福的心灵,并以一种如水的心态去看待幸福,寻找幸福,回味幸福,守望幸福,怀念幸福,那么,幸福就是简单的淡然的。简单到一句问候一句祝福是幸福,简单到两看生厌的争吵和左手摸右手的麻木都是幸福,淡然到思绪的跳动和普通的满足是幸福,淡然到一件衣服一个面包一杯浊酒一壶淡茶都是幸福。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各异,但只要从容处事,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去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懂得如何去感知幸福的存在,幸福就会接踵而至,分秒不息地围绕在你的身边,浮现在你的眼前,浸润在你的时空里……只有善于感知幸福的人才能懂得什么是幸福,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拥有现存的幸福而是善于把握住眼前的幸福。知足常乐甘于平淡是幸福,“从从容容一壶酒,平平淡淡一杯茶”是幸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幸福,“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也是幸福;“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幸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是幸福;“老大喜作黄昏颂”是幸福,“满目青山夕阳照”更是幸福……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感知我们身边的幸福而已。

幸福是一种质朴的感觉。人生就是这样:幸和不幸常常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真正的幸福源于自己对不幸的领悟,“福兮祸兮”,我们只有正确地面对幸和不幸,理智地剖析它,肯定应该肯定的,才能否定应该否定的,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去感觉,学会去放弃,学会去珍惜,学会去抉择,学会去甄别。只有善于感觉到幸福的存在,我们才会将不幸视为一种财富,一种经历,一份回忆,一种领悟,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痛苦。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坦然地面对过去,直面得失,正视质朴的幸福。有了幸福的感觉,我们才活得开心,过得洒脱,快乐就会如影随形,幸福就会常伴左右,生活就不再空虚不再迷茫,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全部彰显。其实,人生的幸福与否,全在你自己的感觉。你觉得幸福了你就是幸福的,你觉得不幸了你就是不幸福的,幸福与不幸福不在于别人,全在你的心中。幸福的感觉还会感染,碰到了幸福的场景,幸福就会悄然无声地降临到你的身边,碰到不幸福的事情,你的情绪也会受到波及,感觉自己也是不幸的。幸福好比上苍给予每个人每天的时光一样的均等,只是个人的心态不同而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总觉得上苍是不公平的。悲观者认为:幸福老是别人的,幸福总是遥不可及远不可触的,就像天边的地平线上的阳光,温暖的从来都不是自己。乐观者认为:幸福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馨香总是弥漫在自己的左右……由于生活中的诱惑太多,欲望太强,致使原本就质朴的感觉变得神经质了,以至于幸福充溢在你的周围你却全然不知,感觉不到……其实,只要你稍稍静下心来,幸福的感觉就会令你不知所措,让你陶醉其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是幸福,“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幸福;“每酒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是幸福,“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也是幸福;“峰回路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幸福,“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还是幸福……因此,幸福要我们用心去感觉。

幸福是一种洒脱的感悟。我觉得,幸福就是事事想开点,把不幸乐观化,把幸福简单化,面对生活,洒脱一点,坦然一点。遇风躲一躲,遇雨歇一歇,不要强迫自己,不要“不识时务”,应该戴眼镜的时候戴眼镜,应该带雨伞的时候带雨伞,努力去适应社会“气候”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人生的幸福之路不就是这样吗?你单纯化它就简单化,你不单纯化它就复杂化。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感悟,乐观地面对现在,幸福地品味现在,满足地欣赏现在,如此一来,它的甜蜜与芬芳就会被你无限制的放大并收藏,它的苦涩与无奈就会被你尽情地缩小并舍弃。这样一来,洒脱自如的你就会在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点点滴滴中获得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你的生活就会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不时的洋溢着幸福的阳光,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痛的心结也能化解,再顽的痼疾也能消除。每天给自己的生活一点信心一点动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搞不定的事,得不到的幸福。只有乐观的态度才能博得洒脱的快乐与幸福,悲观绝望只会导致消极与沉闷,幸福就会永远地与你擦肩而过,对你毫无半点的怜悯与同情。如果说你没有超凡的能力,又不会洒脱地看待生活与生活中你能够且只能够拥有的幸福的话,你只能是失望与痛苦的代言人,即便你有再多的金钱,也未必是幸福的。想要拥有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要用真诚与善良来装点自己的世界,要幸福就必须得真实。得到的我们要倍加珍惜,拥有的我们要倍加看重。“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天上的凤凰,不如手中的家雀”;“强扭的瓜不甜”,“揠苗不长”,我们一定要用洒脱的姿态来对待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幸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也是幸福;“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是幸福,“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也是幸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更是幸福……问题的关键不在我们有多伟大,而要求我们在平凡中做好每一件小事,做实每一件小事,如此洒脱的生活态度才能给我们送来真正的幸福,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幸福的伟大。

幸福是一种原始的感触。我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来自最原始的最本能的感触,不要把它与金钱、名誉、地位挂钩,不要强行强迫它与别墅、名车、貂裘相联系,不要让它与高官、厚禄、收入相攀扯,真正的幸福就永远地属于了你。属于你心灵的恬静,属于你生活的平淡,属于你精神的充实,属于你感悟的和谐,属于你家庭的和睦,属于你身体的安康。问题的核心是我们如何去感触这种最原始而又最本能的幸福。总感触到自己不幸福的人,是因为他的内心总是不甘于现状,总是被各种超出原始本能的冲动和忧愁填满,再也容不下最原始的平凡与快乐,老是觉得幸福不给自己机会。其实,幸福就是你渴了的时候的一杯白开水,只是有的人在喝时加了糖润了色;幸福就是你饿了的时候的一碗粥,至于用什么器皿来盛并不重要,只要能够解除饥饿获得重生就行;幸福是你冷了的时候的一件衣服,只不过是别人用了最昂贵的貂皮来修饰而你却用最自然的棉花来填充罢了……因此,幸福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的概念的,更是没有博大的外延和深沉的内涵的。老百姓“春种一粒子,秋收万颗粮”是幸福,“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也是幸福;达官贵人“荷边弄水一身香,林里招风满扇凉”是幸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幸福;千山隐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幸福,“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也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最原始的感触,脱离了不切实际的欲望就是幸福,活着就是幸福,可以每天看日出日没潮起潮落就是幸福,听家人唠叨个没完没了是幸福,和朋友唠嗑倾诉也是幸福……只要用心去感触,幸福就在你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里流淌着。

幸福是一种平凡的感动。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和幸福,但幸福的生活往往源于每一次平凡的感动。每天起床时身体健健康康,你就比那些躺在病床上的人幸福,因此,你应该感动;你从未体验过战争的危险,瘟疫的可怕,你就比处在战乱之中的生命要幸福许多,你也应该感动;你身上有衣穿,冰箱里有食物,有住房不挨饿,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25?之一,你也应该感动;如果你银行里有存款,皮包里有票子,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8?之一,你也应该感动;如果你父母健在,你有老婆有孩子,你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幸福之人,你更应该感动啊!……所以,我认为,幸福源于一种平凡的感动。孩子的呼唤,父母的唠叨,爱人的耳语是幸福;天长地久的期望,情意绵绵的瞬间,朝朝暮暮的思念是幸福;朋友的祝福,陌生人的微笑,上司的肯定是幸福;无奈的抉择,不情愿的放弃,失败的过程还是幸福……只要我们心存感动,工作不要以追求很多的回报为目的,去爱一个人而要能忘记别人对你的不是,去生活而不要管他人是否关注,去歌唱而不考虑是否有人在听。这样,你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天堂,幸福就会因你平凡的感动而无处不在。于是,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恋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幸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是幸福;爱人之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是幸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幸福;伊人在水一方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幸福;“人丛之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也是幸福。知己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是幸福,“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也是幸福……

幸福并不是要惊天动地,只要我们心存感激,幸福就是一件小事的满足,一个瞬间的喜悦。同时,只要你觉得自己幸福了,幸福就掌握在你的手里,给予和不给予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正如歌手李天华在《幸福在哪里》中所唱的那样:

……

幸福在哪里

朋友哇告诉你

它不在月光下

也不在温室里

幸福在那里

朋友哇告诉你

它在你的理想中

它在你的汗水里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7

一、幸福的内涵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是,什么是幸福呢?这个基本问题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贤人智者。人们从各自立场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享乐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获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快乐,避免痛苦;理性主义幸福论提出“善即幸福”的主张,把幸福上升到理智层面;自然主义幸福论则提倡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自我实现的幸福论强调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的终极指向;神学者认为幸福存在于宗教德性中,存在于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如此不同,所以康德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者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是人人都想获得幸福。而幸福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幸福需要人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因而幸福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赵汀阳说:“是否能否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敏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这一点是残酷的,如果不能知道如何获得幸福,那么无论怎么好的条件也是废的。”

罗素曾说:“人生的幸福与艰辛,并不取决于我们的遇际,而在于我们如何对付它,在于感受它的性质和程度。”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往往不缺乏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然而很多人却缺乏幸福的感受,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景。

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而那幸福就和教育有关,更和学校教育有关。无论是人创造和性手幸福的能力和素养,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得到培育,更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提高。

二、当前学校教育中幸福的缺失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受不到幸福,相反,他们觉得痛苦与疲惫。如此,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偏离了它的轨迹,也异化了其本质。

(一)知识的附庸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把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皮囊”,认为只要给学生灌输的知识越多,学生的成绩越好,教育就越成功,而丝毫不关心这些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只要这些知识为考试所有用,我们的教育就强迫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这些知识。而知识是否和他们的精神生命相关,都被忽略了。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这些知识就像一种外在于他们生活的东西,而学生则像一个装满知识的考试机器。

(二)个性的泯灭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特点。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忽略了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兴趣爱好都不同的学生,而仅仅把他们当成考试的工具。对于许多教师、学校领导人来说,升学率和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个性不是他们关注的范围。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只剩下“好生”和“差生”成为他们的“个性标签”。

(三)生命尊严的失落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价值和尊严,这种价值和尊严也是不可替代的。反思一下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师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丝毫不关心学生的精神感受。大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有过被老师狠批和漠视、冷落的感受。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漠视、冷落、打击的时候,也往往是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充满了敌视和愤恨的时候,他们所获得的体验也肯定不是幸福的体验。这样教育下的学生很难有幸福的感受。

三、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

幸福能力是人们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享受从来都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必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是在教市的作用下、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学校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特殊生活形式,它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有组织性等特成决定了学校教育是获得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它只存在于现实的创造活动之中。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实现对自身和外界的创造和超越,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创造了能够深刻领悟幸福精神境界的主体。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联系实践,给学生以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主动追求、创造幸福,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主人,并在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享受幸福。为了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学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四种基本能力:“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能力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人,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功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享受幸福的能力

学生作为有灵魂、有精神和有理性的生命体,他有渴望超越生理满足的需要,只有达到超越生理满足的心灵快乐和精神满足,他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化人的特殊社会活动,其作用主要是在于对人幸福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建构及内在主题感受的引导、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性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情感、欲望作为思考对象,和谐统一的个体的各种需要、欲望和追求,充分体验并正确对待人生中种种酸、甜、苦、辣等情感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生活的意义,能用辨证的思想看待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师要帮助学生,使心灵丰富起来、成长起来。

(三)学校教育要提升人的幸福境界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8

【关键词】幸福 体认 生成 追求

幸福问题是一个人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从个体体悟、客观生成、追求与创造等几个方面阐明幸福的含义和本质,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这一重大人生课题的理解。

一、幸福在于行为主体的个性感受

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每一个人都因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而精彩,幸福也正因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而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

人对幸福的认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在哲学 发展 史上,大多哲学家对幸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苏格拉底、柏拉图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德性,德性就是幸福。伊壁鸠鲁则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起点和最终的目的,幸福就是拥有快乐的生活。奥古斯丁认为,幸福就是你得到了你所欲求的一切东西。我国古代先贤孔子认为,幸福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老子指出,人们只有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的原则,顺其自然,才能过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幸福生活。

每个人由于先天条件的差异,成长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对幸福的理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要有很多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要拥有较高的荣誉和社会地位;也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佩的人。

幸福与人的主观需要有关。康德认为:“各人究竟认为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那都是由各人自己所独有的快乐之感和痛苦之感来定。而且,甚至在同一主体方面,由于他的需要也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参差不齐,因而他的幸福概念也随他的需要而定。”当一个人饥肠辘辘的时候,一顿美餐之后,他会感觉很幸福;疲惫不堪的时候,让他美美地睡上一觉就是幸福;患病的时候,他会把健康看作是最大的幸福;一旦成了囚犯,自由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强烈渴望的幸福。

人在不同年龄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孩童时期天真烂熳,拥有最自然、最原始、最为真实的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受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幸福就像罗素描述的那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幸福就是“衣食住行、健康、爱情、成功的工作和来自同伴们的尊敬。对某些人来说,为人父母也是很必需的”。而大多年迈的人则认为,身体健康,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就是幸福。

二、幸福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人们对幸福的主观体认是多视角的,多元化的,但“幸福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幸福首先应当是一种存在(或客观状态)”。幸福是一种客观生成,它内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幸福是现实生活的意识反映。幸福是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观体验,是一种意识活动,而人的意识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因此,幸福不是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有同一,不像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也不是费尔巴哈完全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感性客体,而是生成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思维和存在的辩证统一。不存在纯粹的幸福概念,不存在脱离人们实际生活的幸福。

幸福具有客观的内容。幸福是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其内容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价值,从幸福的角度出发,可概括为元价值、工具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四个层次。人的元价值,就是人的生命价值。工具性价值指物对人的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物的条件,但物对实现人生价值起的是手段和工具的作用,因此属工具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去理解人生价值和幸福。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将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和社会融为一体,得到社会的评价。精神性价值是反映幸福本质的价值。从幸福是一种精神活动的表现来说,人生的精神性价值和幸福是等价的。故而,幸福不在彼岸的天国,不在生命消失后的极乐世界,就在人的现实生活里。

幸福需要现实条件。幸福内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实现是需要一定的现实条件的。一是人的生命存在。“任何人类 历史 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的肉体性存在是价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的存在,一切都无从谈起。二是物质条件。人活在世上的第一个欲求就是对物质的需要。物质财富能够给人们提供生活、娱乐、安全、 教育 、健康等方面的自由;能够给人带来生活的满足感和事业的成就感;能够使人有更多的选择和追求幸福的机会等。物质享受可以满足人很多方面的需求,可以增加人的幸福感,物质追求本身也是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社会上很多人把金钱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标准。

三、幸福在于不懈地追求与创造

幸福在于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体悟,寓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之中,关键还在于如何去追求幸福、创造幸福。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首先要选择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变成这样的人。

人生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前方有了目标,它就会朝着目标不断前行。确定人生理想,要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理想,经过努力实现后,人生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实现,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然后,再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超越,逐步达到人生的全面展开和人生价值的全面实现。

要用心体验。生活是一种事实性存在,一个人对生活是否感到幸福,关键在于对生活的体验。要有自信,用饱满的热情和勇气投入生活,认真品味五彩缤纷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和幸福。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把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在成功的喜悦中收获幸福。要享受生活。用好的心态迎接每一个初升的太阳,每天都有新收获,对生活有新体验。要不断超越,做精神的主人,做思想的主宰,不断地突破自身和现实生活中外在条件的限制,追求净化心灵、内心宁静的高雅幸福生活。

综上所述,幸福是人人所向往的境界,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作为每一个具有理性的人,对幸福应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性向和志趣,理智地选择生活,规划人生。积极过好每一天,紧紧抓住幸福,不懈地创造和追求幸福,悉心体验幸福。

参考 文献 :

[1]老子.《道德经》第80章.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

[3]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文化 艺术 出版社,2005.

[4]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 理学 引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9

1、幸福是痛快地流汗,幸福是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幸福是不再被噩梦惊醒,幸福是快乐时的开怀大笑、忧伤时的嚎啕大哭,幸福是感受变幻异常的春夏秋冬带给我们的惊喜,幸福是给无助的人以帮助。

2、人也只有在偶尔触摸到幸福的影子时,才会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其实,幸福就藏在你的身边,躲在你的身后,驻足在你的不经意间。它需要你去真诚的生活,耐心的感悟,细心的品味。快去寻找幸福吧,用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幸福,将别人仍不出的痛苦仍掉,将别人丢掉的幸福找来。

3、幸福不是一种等待,幸福是你看得见而且能够把握的东西;幸福不是丰厚的物质,她其实只是那么一小块面包,让你不用满街乞讨就行;幸福不是别人怎样看你,而是你们怎样去享受;幸福不是架在空中的幻影,而是你今天能够拥有的真实……

4、幸福的感觉就是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做,自己给自己找快乐,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常记一二,忘记八九”就是记住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两件事,忘记生活中最痛苦的八九件事。这样你才可以有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而这种生活态度,会让你勇敢的生活下去,也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的坚强和快乐。

5、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已拥有的平淡和平安,幸福是泡在痛苦中的快乐,幸福是儿时美丽的回忆,幸福是工作中的畅快淋漓,幸福是每天都不自觉地哼着小曲,幸福是激扬的文字。

6、知足者常乐,常乐者幸福融心。生活中,我们有着许多的东西不能拥有,也有着很多的现实环境无力去改变,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去快乐享受生活中那些属于我们温馨温暖的一面。

7、幸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各不相同,如果问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有点人觉得过得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就是幸福。有人觉得过得轰轰烈烈才算幸福。对于盲人来说,幸福就是重见光明;对于聋子来说,幸福就是听见声音;对于饥饿的人来说,幸福就是一块面包;对于孤儿来说,幸福就是拥有一个完整的家……

8、如果说幸福的感觉人人都有,这也许是一个谬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幸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爱,也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幸福。其实在现实中,有很多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痛苦和悲伤,生活的压力,生命的艰辛,对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悲痛,就象没有完美的爱情一样,亦没有完美的幸福。

9、幸福的味道是什么?在我看来,幸福的味道就是能给别人幸福的人自己应该是幸福的,因为这种味道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幸福的味道就是给别人快乐的人也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味道常常是乐在其中。

10、生活的本身,就是快乐的源泉,也是润育幸福的圣地。快乐,源于对生活的认识与制造,生活,本是一个储蓄幸福的万花筒,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中,更加离不开追寻快乐而积极奋发的人。

11、幸福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如果要真正感受幸福,说实在的那就是只有为他人传递幸福,为社会创造幸福,自己才能从中亲身感受幸福,品味幸福。

12、对于生活的体验,关键在于每一个人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你认为尽责任是一种快乐,你就有了责任幸福的体验;你认为知足是一种快乐,你就有了知足常乐的幸福体验;你认为平淡简朴是一种快乐,你就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幸福体验。

13、善待生命,认真感受幸福,幸福是真诚的守候。拥有幸福,你会发现,幸福竟然如此简单。

14、有人说,幸福是一杯白开水,既平淡又必须,幸福不是高贵的玫瑰,它是万花丛中的那一点嫩白色,是一朵朵纯洁的茉莉花,微风轻轻拂过,满园都会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幸福常常是一幅烟雨图,清幽宁静,朦朦胧胧。雨滴淅淅沥沥才能显出烟雨的朦胧感——倾盆大雨就会打破这张烟雨图的宁静。所以,幸福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你需要静静地以一颗平常心去感受。

15、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它其实是一种能力,用它创造幸福,用它传递幸福,用它感知幸福,用它感受幸福。

16、如果你想要永远都有幸福的陪伴,那就一定要学会满足。俗话说:“知足常乐。”只有学会满足于现状,并从极其平凡的小事中寻找乐趣,才不会对近在眼前的幸福视而不见,而去刻意地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其实,其实幸福就是一个家,一桌菜,一句话,一首歌这么简单。

17、幸福,其实就是来源于“爱”,它真的和金钱无关,我感动于爱人对我温暖的爱;我感动于女儿对我甜蜜的依恋;我感动于朋友对我细心的照顾;我感动于父母对我不倦的叮咛……这些感动,让我感觉到了幸福!

18、幸福给予人是公平的,只是你愿不愿意去享有。幸福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处境容颜之论,更没有附加任何苛刻条件的限制。只要拥有快乐平常的心仪的人,就会时刻拥抱快乐中的幸福,把生活变得如意美好。

19、幸福是春天郊外的踏青,幸福是外出时家人的牵挂和牵挂家人,幸福是和自己的影子谈心,幸福是朋友间的大侃特侃,幸福是没有无谓的牵挂,幸福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幸福是忙碌过后的清闲,幸福是色彩斑斓的花、生趣昂然的叶,幸福是灰色日子中的一抹温馨和感动。

20、在人生的旅途中,有鲜花当然也有荆棘,不要为花团锦簇滞留,更不要为荆棘遍地而却步。作为一个旅行者,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即使自己的旅途中没有遮风挡雨的大树,自己不是还拥有一颗不能被风雨淋湿的心吗?只要时刻拥有一颗快乐的心,活出一个真实的你自己,你就会沉浸在自觉的幸福中。

21、幸福是人们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对生活的满足并从生活中得到无限乐趣而希望持续久远的一种愉快心情。这种心情,是一种幸福的心情,一种用心去领悟生活的感触。这种感触,是一种愉快的感受,一种用心去体验幸福的感觉。所以,幸福的内涵,就是生活中不尽的快乐。

22、幸福与快乐结伴,幸福其实很简单。我们无需刻意去攀比,去强装。面对生活,一个简单的微笑,分明就是一种幸福的温馨;面对生活,一份真诚与执着,分明就是一种幸福的温暖。

23、徘徊在幸福的感觉里,常常有一种快乐的健康的心态,因为幸福,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平凡,因为平凡,所以有爱,因为有爱,所以幸福。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篇10

您们好!

在给您们写信之前,我一直在想幸福生活怎样定义,在动笔之前,我一直在想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现在我想明白了。

幸福是春天的绽放,幸福是夏天的活泼,幸福是秋天的散漫,幸福是冬季的甜美。

幸福就是你累了,妈妈唱着你最爱听的摇篮曲,轻声哄着睡觉,静静地听着,慢慢的合上眼睛,安然地睡着,进人梦乡;幸福就是晚上爸爸陪着你数天上的星星,抬头看着漆黑的夜空有着漫天的星星点缀着,西安的星空好靓,你依偎在爸爸的怀里,听他讲述着那些星座的悲凉而神奇的传说;幸福就是你郁闷的时候,妹妹甜甜地叫你一声妹妹,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看着妹妹那稚气的脸蛋,红彤彤的,稚气的童音;幸福就是你烦恼的时候,朋友会走到你的生边给你最有力的安慰,会帮你把烦恼的心情赶跑,让你的脸再次洋溢着快乐!

其实幸福不在远方,也不在梦里,它就在我的身边。和朋友在一起,朋友的撒娇让我无奈,朋友的正气让我敬仰,朋友的笑容让我快乐,朋友的泪水让我难过,所以我很幸福。和亲人在一起,妈妈的手艺让我大饱口福,爸爸的严格让我筋疲力尽,妹妹的吵闹让我无可奈何,所以我很幸福,在每一天的时光中流逝,我感受着幸福的快乐,撒娇,无奈,温暖,期待····所以我很幸福,因为我活着,感受着幸福,感受着家人带给我的幸福,感受朋友送给我的幸福,感受自己发现的幸福,感受自己手中的幸福!

幸福生活是春天那绽放、太阳升起那一刻的花儿,幸福生活是夏天那活泼,充满快乐的笑脸,幸福生活是秋天那散漫、随风而飘的枫叶,幸福生活是冬天那甜美、暖暖的午后阳光。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幸福生活就是这样!

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