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十篇

时间:2023-03-17 10:52:02

夕阳无限好篇1

我第一次看见如此美的夕阳,只源于一次无意的回眸。那时满心惆怅的我,就这样毫无安排地与夕阳邂逅了。

我漫步于宿舍楼与教学楼间的小路上,原本湛蓝湛蓝的天空被夕阳染城一片深深的金黄,大朵大朵的云燃烧开来,光芒笼罩整个大地,给所有建筑镀上一层金边。我不知道原来夕阳也可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可以点燃整个天穹。这时,几只白鸽叫嚣着划过天际,穿上了金黄色的衣裳。两旁的树木也沐浴在金光中。一阵风拂过,柳树的枝条摆动着它们婀娜的身姿,池塘里的水荡漾着一圈又一圈的波纹,金光闪闪。很美,我此时此刻就只有这样的想法,在这个普通的地方原来也有如此动人的情景。世间万物仿佛就停留在这片短暂的光芒中,感受夕阳的温度;青春仿佛就定格在这个黄昏,永不退色。

这时,紫红色的云霞逐渐蔓延天际,夕阳吻在地平线上,它的光芒开始变得支离破碎,我知道,时间的齿轮又碾过一个痕迹了。我不禁低下了头心想,如此美好的风景也会被时间无情地吞噬,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抓住过去的尾巴呢?我又抬头看了看此时此刻的夕阳,它已无力地依偎着地平线,它始终抵不过时间的脚步。我贪婪地望着还未逝去的风华,仿佛像挽留它。黑夜的影子慢慢掩盖了夕阳的余晖,天空开始变成深邃的懒。夕阳还是落下了,夜却无限地延伸着。这是否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逐渐知晓了,夕阳病不是被迫离开的,它自愿退出天空的舞台。如此短暂的美好,夕阳却毫无悔怨,用它短暂的生命成就这道独特的风景线,只因它曾灿烂过这片天空,这已经足够了。风迎面扑来,吹散了我的无端忧愁。没错,青春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生命总有一天会画上句号,那些曾经浸透泪水和汗水的失败与成功也只有短暂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我们奋斗的过程,以及永不丢失的微笑。

黄昏依旧灿烂,黑夜依旧深沉,年华也许最后只剩下一张泛黄的照片。可那片不断摇曳的夕景却已经永远被刻在这个最纯真的年代。

夕阳无限好篇2

——谨将小诗献给热爱生活的中老年朋友和他(她)们的子女

虽然己过立秋多日,天气闷热。打开电脑,读网友文章《谁说老来难》,感到絲絲凉意,欣然而作。——汉茂油桃

一日读一遍,心宽如少年。一日读两遍,身胖体也宽。

一日读三遍,逍遥似神仙。夕阳无限好,幸福到百年!附:【网友文章二】谁说老来难

过去读《老来难》觉得还不错。近来重新思维觉得老来也并不难。于是有灵感写诗《谁说老来难》:

谁说老来难,如今有新谈。人老是规律,老人要自强。

谁人都要老,人老心要康。莫要自卖老,不然真成难。

心态要平衡,心静则不烦。若找老没趣,猫狗也得嫌。

老人不等老,莫要只等闲。老要有作为,继续写新篇。

学习不放松,思维要换装。老要有所学,紧跟走在前。

人老身体弱,保健最为先。身体养得棒,当好家庭王。

思想不落后,新潮不溜边。网上泡一泡,咱最有时间。

三代同一堂,带孙理应当。尽尽老义务,老有老样样。

学做老来乐,笑声口不闲。容天又容地,肚里撑大船。

遇事心不乱,稳坐钓鱼船。万难档不住,咱比愚公强。

人老到晚年,无限好夕阳。外出旅旅游,体健心亦宽。

老来不孤独,活动不识闲。老友聚一聚,珍惜每一天。

老来不乱来,老节要保全。自重不失雅,高风亮堂堂。

万事想得开,无事不找烦。新眼看世界,九斤也让衔。

生活有规律,饮食要适当。外加保健品,日子胜神仙。当好多面手,尽情展特长。诗文加书画,老年天地宽。

老要老讲理,理高不气扬。正确看自己,功劳莫常谈。

夕阳无限好篇3

太阳公公感到疲惫了,便躲到西边休息,让彩云陪她一块嬉戏。彩云为天空穿上了一件五彩的衣裳,红、蓝、紫……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美丽极了!

调皮的彩云,三角猫功夫可不少。你瞧……一会儿变成一匹飞奔的骏马,像离弦的箭一样,穿梭在西边的天空。可一会又不见了,只见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无忧无虑地吃胡萝卜,那样子真讨人喜欢呀!一会儿小白兔就连蹦带跳地走了。这时,在小白兔消失的地方,一只大大的鲸鱼出现在我的眼前,它正不断地吃小鱼了。可小雨还没吃到嘴里,鲸鱼就不见了。

突然堆积起来的乌云将彩云埋下,太阳公公也无精打采地走了,好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一瓶墨汁,天幕顿时染上了一层黑色。

夕阳无限好篇4

夕阳是多么的美妙,正当此时,我仿佛听着古典音乐,喝着咖啡,嚼着牛排。夕阳让我不禁陶醉了。

原来,夕阳是这么的美妙,旁边的风景又是多么和谐,面对这一切我仿佛脱离了城市的喧嚣,而又联想到了乡下人朴素的生活。但我对乡下生活又是多么得向往。夕阳真美,它能带人进入梦境,而又好像吹着幽幽的笛声。反正,夕阳总是带着宁静,没有喧闹声,总能把人吸引住。

而夕阳,又会让我联想起贫困区人们生活的艰苦。心总会颤动一下,好像闻着一种气味,但又说不出是什么味道。但又仔细想想,这夕阳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美好与追求。夕阳是红的,它也能比喻一个人的心灵。夕阳像是代表一个人宽阔的心灵,燃烧着热气。夕阳还代表着许多东西,但代表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象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又望着美丽的夕阳,陷入了无限沉思……

夕阳无限好篇5

他永远都是那么短暂,短短的时间内,便是她最美的时刻。

夕阳,微微泛红,周围,散发着橙黄色的光芒。

天边,晚霞,一片连着一片,他们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每一种都有它们的精彩。

然而,越美的东西,他越短暂。

夕阳无限好篇6

刚走到门口,我便看见大门两侧有两大片用菊花摆成的图案。我们买了票步入大门,印入眼帘的是巨赞法师的铜像,他正安详地注视着前方。在他身体两侧是两只用小菊花装成的公鸡,有鲜红的鸡冠,有翘翘的尾巴,显得栩栩如生。后面有一块巨石,上面刻了巨赞法师曾写过的字:“多读书”。如今,人们把它刻在石上用它来勉励后人。我和妈妈继续往里走。突然一个巨大的托盘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走进一看,原来是用数几十朵菊花一圈圈叠起来的,远远望去犹如一个花的喷泉。在它后面是两棵缀满菊花的婀娜多姿的菊花树,真可用“忽如一夜秋风来,千树万树菊花开”来形容。在往旁边是墙,紧挨着墙的是各种各样的菊花排成的队伍,有白的、有黄的、有紫的……极富层次感。向亭内走去,里面是名菊展,摆放了上百盆名菊。我细看起来,我最爱雪涛、西尼公主、东海得月三种菊花了。下面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

雪涛白如雪,一片片花瓣成波浪状向外展开,花蕊四周还有好多花瓣像亲密无间的朋友紧紧抱着,又像是害羞的姑娘不愿向外展示她的全部美丽。

西尼公主是嫩黄色的,它的花瓣是片状的,一个上一个下,虽然高低不同,但错落有致,别具风格。这种菊花不论近看远看,都像是黄色的花球,十分漂亮。

东海得月是紫色的,它的花瓣呈豆芽形,一根根细细的、尖尖的往下垂,中间嫩黄的花蕊交叉长着,虽乱,但却不失菊花的傲骨与美丽,令我叹为观止。

在这些名菊中飞舞着些小蜜蜂和蝴蝶,我和妈妈在这花香中继续前行。我们参观了巨赞法师纪念堂,看了他生前的衣物、拂珠、经书等。我和妈妈又转了半个小时,发现园内除了菊花其余的花不是枯死了就是被前一阵寒潮冻死了,这使我想起了屈原《离骚》里的一句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诗便是对菊花品质最好的诠释。

夕阳无限好篇7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女士是北京人,中共党员,今年八十七岁高龄,但她的身板却十分硬朗,依然终年累月忙忙碌碌,奉献不止。皱纹里爬满了欢乐,脸盘上洋溢着喜气。她晚年生活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会见外宾,开会,聊天,干家务活,锻炼身体,收藏艺术品,兴办敬老院等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张瑞芳老人十分赞赏《菜根谭》里那则处世箴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垃圾”堆里点点金

前几年,张瑞芳向上海历史博物馆捐献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这700余件珍贵资料,是曾被张瑞芳笑作“垃圾”的破旧什物,却见证了一段峥嵘岁月,保留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瞬间。当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把整整齐齐的清单交到张瑞芳老人手中时,她竟笑得合不拢嘴,说:“真没有想到,这些破烂‘垃圾’到你们手中会变成宝,会弄得这么好。它们终于找到归宿了!”足见老人终究对自己口口声声笑称的“垃圾”饱含着不舍之情。

张瑞芳老人的这批捐献品中,有她历年来获得的各种奖状、聘书、节目单;有参加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各式各样的代表证件,和名人的题词、贺信、贺电等。弥足珍贵的还数张瑞芳女士平时记的几本厚厚的笔记本以及一百零九张精美的请柬。

张瑞芳做事素来十分认真。那些已经泛黄的笔记本,珍藏了多少生动而有意义的故事啊!几乎每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议,她都会认真而详细地做笔记。如今,当人们翻阅她那字迹清秀的笔记本时,会感到眼前跳动的是一朵朵鲜花、一片片红叶、一淙淙清泉、一簇簇火焰……这是《二十世纪张瑞芳的年代记》啊,太珍贵了!

谈起张瑞芳的笔记,还有一段小插曲哩。建国之初,张瑞芳首次参加人代会时,会议的主要议题有“有关公私合营的问题”,她听了报告及代表们的发言,心情格外激动。可是事后邓大姐(邓颖超)问她会议情况时,她却讲不清会议的内容,只是笑个不停,说了一大堆“很好,令人激动”的话。邓大姐笑了,说:“我净听你说形容词了,实质的内容一点都没有听到。”邓大姐的一句话,使张瑞芳感到后悔,心想:“如果做了笔记该有多好!”从此以后,她便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这些珍贵的笔记本,在“”时差点惹下祸端。当时,张瑞芳已被关进“牛棚”,“造反派”看中了这批“资料”的价值,企图据为己有。幸亏张瑞芳所在的上影剧团坚决不允许他们将笔记本掠走,并特地把笔记本封存好,建立了专门档案,这些笔记本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那时,张瑞芳在“牛棚”里每天都得写材料,写她建国以来在何时何地做过什么事情。她手头没有“备忘录”,只好翻开历史书,对照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大事时自己都在做什么,倒也回想得八九不离十,所写材料,客观又详尽,就连“造反派”也不得不惊叹张瑞芳的记忆力真棒!

张瑞芳走出“牛棚”回家后,老伴就劝她将装有许多“垃圾”的一批材料袋烧了。但她始终犹豫不决,她真舍不得呀,因为材料中夹杂着总理的亲笔信等珍贵文物。再说,要在闹市的壁炉上烧毁所有的破旧什物,又怕引起火灾,还污染空气。后来,老伴又劝她将材料搬到莘庄亲戚家去烧毁,但一直抽不出时间来。正巧这时候上海历史博物馆打来了征集电话,于是这批被张瑞芳笑作“垃圾”、其实是珍贵的“历史见证”被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如今,张瑞芳老人心情格外舒畅,因为“垃圾”堆里的点点金子“终于找到了归宿!”

但是,张瑞芳老人还有两件宝暂时还不舍得捐献:一是家中悬挂着的一幅郭沫若的墨宝,那是郭老特别为她写的,弥足珍贵。张瑞芳曾在郭老的历史剧作《屈原》中扮演过“真善美的化身”婵娟,在这幅字上,郭沫若把张瑞芳演过的角色写成了一首诗,特别有纪念意义;二是张瑞芳家中还有一只樟木箱,箱里装的全是珍贵的照片。但她已经托付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好友,代她日后将郭老的墨宝及所有的照片捐献给上海历史博物馆。

至于那一百零九张精美的请柬,其实也并非张瑞芳刻意保留收集的,只是她看到请柬太精美,舍不得乱扔,就存起来了。谁知一存就有一百多张,展览起来,恰似一道雨后晴空的彩虹,清新,隽永,雅致,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请柬,各类文化活动都有,有上海电影节开幕式、闭幕式的,有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的,有1994年9月8日北虹中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的,甚至还有1994年5月27日她担当集体婚礼证婚人的请柬……从这一张张精美的请柬中,人们可以看出张瑞芳老人热衷社会的各种事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一颗滚烫热忱的赤心……

“爱晚亭”中夕阳红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张瑞芳老人,依然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接见外宾、看朋友送来的剧本等等之外,她还于2000年7月操办了一个敬老院――“爱晚亭”。

“爱晚亭”敬老院开办四年多来,收住了二十多位老人,他们之中有艺术家、翻译家、工程师、教授等,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最年长的九十多岁,有单身老人,也有老夫老妻双双入住的。

张瑞芳的“爱晚亭”敬老院,是按照宾馆的标准来建造的。这幢三层小楼四周风景幽雅,碧树成荫,鲜花簇簇,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一共可容纳五十多位老人入住。房间都是标准间,宽敞,干净,整齐。每天,都有专业厨师给不同爱好的老人准备可口的饮食。房间走廊墙上安装了不锈钢扶手,老人走动时,又安全又舒适。敬老院里所聘请来的陪护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年青人,他们风度潇洒,谈吐优雅,礼貌而真诚。在“爱晚亭”的顶层,还备有一间“阳光休息室”,让入住的老人时刻感到“满目青山夕照明”。

张瑞芳女士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按理说应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她为何还要去操办一个敬老院呢?

张瑞芳笑着说:“老人们最知心的还是同龄人,但是现在的老人们普遍缺少这样一个环境。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独……”这是张女士决定操办敬老院的重要原因。

关于“孤独”这一点,张瑞芳老人自己是最有体味了。

张瑞芳的家位于淮海路,靠近襄阳路,地段虽属繁华,但老伴去世后,她一个人住也觉得冷清。她说,儿子在澳大利亚当厨师,很忙,一年也没有几天假期,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张瑞芳的社会活动很多,但平日在家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一些老同事、老伙伴来电话,她拿起话筒就舍不得放下。孤独的日子难熬啊!有的老同事在电话中对张瑞芳说:“既然儿子已经在澳大利亚立住了脚跟,为什么不到那边去跟儿子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呢?”她说:“我去过,那里太冷清,到了那里,我就是一个没有朋友、没有自己圈子的中国老太太,住不惯的!”张瑞芳推己及人,于是决心创办“爱晚亭”敬老院,和自己的同龄人共度安乐的晚年。

办敬老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址。张瑞芳的亲家母退休之后仍在一个小区工作,小区里有一座破旧的三层小楼一直闲着,于是亲家俩一商量就拍板将楼房买下,重新设计建造成“爱晚亭”。

为了操办“爱晚亭”,张瑞芳几乎把一生的积蓄投进去了,亲家母也将自己的二室一厅的住房卖掉了,儿子也从国外寄来了款,还有一部分钱是亲朋好友们投入的。“爱晚亭”敬老院只对入住的老人收取一些合理的费用,但这远远补贴不了敬老院里的开销。如今,“爱晚亭”只能维持日常的运转,而投入的一百多万元资金还不知道能否收回呢。

夕阳无限好篇8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0%,达到1.3亿左右,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正在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不但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要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其中老年人的恋爱和再婚问题更不可忽视。

“出门一把锁,回屋一盏灯”不应该是老年生活的写照。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人老了,特别需要依靠,尤其害怕孤独。“老伴”既是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老人情感的主要慰籍。追求爱情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它同样也属于老年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老年人同样需要向别人倾诉,需要表达感情和接受他人的感情,这既不随年老而衰退,也不随年老而终止。所以老年人恋爱和再婚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俄籍华人任晶晔的黄昏恋》中的女主人,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俄罗斯“平民”,而她的父母都是中共早期党员,是久经考验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他们长期奋战在异域,作出了平凡而特殊的贡献。任晶晔和她的父母、丈夫,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风风雨雨,家庭和个人也遭遇了许多悲欢离合。当她进入耄耆之年时,在中国喜逢“迟到的爱”,与82岁的广西中医学院药理学教授赵一,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收获了最美的夕阳红。美好的黄昏恋使这对老人对生活充满了期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82岁高龄时迎娶了28岁的翁帆,这一对老夫少妻一直夫唱妇随,恩爱美满。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追求爱的权利,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年龄。

“老无所伴难处大,老有所伴好处多”,大量的现实表明,老年人恋爱和再婚,双方可以共享快乐,分担忧愁,消除孤独,排遣寂寞,可以解决生活上缺人照顾的问题,激发老年人的生活热情,增强生活的信心。因此做好老年人再婚工作,对社会、对家庭、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是有意义的,应该从法律上予以保护,从道义上给予支持。

夕阳无限好篇9

也许是夕阳的余晖染红了朵朵的白云,也许是夕阳的余晖映衬出红红的脸颊。每当夕阳西下时周遭的一切都仿佛焕然一新,顿时间,浮想联翩……

偶然记起,在《山海经》中,为了使族人可以生存下去而拼命追赶夕阳的夸父。眼看着夕阳渐行渐远,但却始终坚持不懈。尽管无力挽回,但毕竟自己已努力尝试过。那一次,夕阳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不可抹灭的印迹。

日益长大的我,不再单纯地想象虚构的故事。入学后,老师便要求我们对夕阳进行段描写,那时,便是我与夕阳的第一次“交锋”,傍晚时分,搬起凳子坐在院中,看着夕阳如同沙漏般渐渐消失,内心无限感慨,一天即将结束,留给我的只有夕阳西下是的哀叹。那如同鲜血般的殷红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就像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世界的千万不舍。夕阳,渐渐褪去……

人说,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也许在还未经历过之后就真的无法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吧!

夕阳无限好篇10

白居易之“夕阳”――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傍晚时分,太阳已有一半隐没在西边的山影之中,还露出的一半仍辐射出明亮的光辉,但已直射不到江面了。天空灿烂的红霞,却落影在清亮的江水中,使得江水有明有暗,半是碧绿,半是红色,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江暮景图。

王之涣之“夕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诗人用“白日”,而不是“夕阳”,除却平仄不论,当是为突出此时阳光之灿烂,虽是日落,却毫无彷徨伤怀之感。诗人登楼远望,夕阳正依山而落,和滚滚东流的黄河相互映衬,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精神为之一振。抒发了诗人追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寇国宝之“夕阳”――“夕阳暝色来千里,人语鸡声共一丘。”(《题阊门外小寺壁》)夕阳冉冉西沉,夜色渐渐吞噬了大地,农夫荷锄而归,牧童驱犊而返,鸡归窝,猪羊入圈……诗人不时听到同一山丘上传来的嘈杂人声和驱鸡入埘的声音。此景此境,诗人产生一种飘零之感,动了归家之念。诗句呈现出一幅隽永有味的秋暮思归图,即景生情,情景交融。

张舜民之“夕阳”――“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村居》)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新颖的画面。“带”与“两两”配合,使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和谐,神态毕现。以“夕阳”“寒鸦”渲染气氛,在悠闲宁静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王u之“夕阳”――“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浪花》)诗人写的是“浪中之花”,是夕阳倒映在秋水中的影子。夕阳是红色的,圆圆的,悬在天际本不像花,但倒映在水中,微波荡漾,就容易形成幻象。加上晚风吹皱一江秋水,把红彤彤、圆嘟嘟的影子摇碎了,形成层层皱折,这就更像花朵的千瓣嫣红。波浪起伏高低,夕阳影子也就时圆时缺,有时似花之摇颤,有时似花之凋零,“红”前再着一“残”,更加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