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十篇

时间:2023-04-10 14:42:24

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篇1

关键词:大类招生;高校招生;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56-02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和本校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对于考生来说,通过该方式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三时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分专业,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一年或两年后,同学们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不是很多,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拓宽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6月);《努力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模式》(《中国地质教育》1998年第4期);《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4月);《按类招生,后期分流的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6期);《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实行大类招生后如何保证专业方向的教学质量》(《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浅析按类招生、大类培养》(《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年9月);《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趋势》(《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操作性研究》(《甘肃科技纵横》2004年第6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高校按大类招生的理性思考》(《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月);《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决策纵横》2006年第5期);《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思考》(《石油科技》2006年第3期);《大类招生背景下综合大学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与挑战》(《中国地址教育》2006年第4期);《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4期);《学院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初探》(《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基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院系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科教文汇》,2010年第1期);《独立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等文章。

综合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教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问题日渐关注,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概念界定,总结其优点和实施中面临的困难等内容的阐述,基本上都停留在描述的阶段,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真正实现大类招生培养应具备的条件、具体运作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部门教学管理变革等研究分析较少。国内推行大类招生改革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大学,那么,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是否可以实施?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而且大类招生的影响对象和运作主体主要是二级学院。国内现有研究大多从学校整体分析大类招生的意义、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较少从二级学院以及教学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正是本研究报告想要阐述的重点。

(二)国外大类招生实施现状

在美国,各高校的办学方针、性质和任务不尽相同,各地区教育背景亦相差很大,因而各大学对新生的选拔和录取不尽相同,但前提都是大学生应全面学习课业知识和充分发展自身能力。2002年,美国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报告中指出,近几年,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之一是:各大学在安排大学生课程时,十分强调通识教育,“强调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erek Bok)也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哈佛大学提出:本科生在上主修课之前,必须上通识课程,必须文理并重,了解掌握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术流派。哥伦比亚大学规定,理、工、医科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需必修包括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大家的经典著作的核心课程。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认为,理工大学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

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里,本科阶段前2年甚至4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乃至学校,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

这些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要靠自身的努力,但是大学要为学生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础,为学生获得知识、完善人格、形成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二、大类招生与传统招生相比的优势

高等教育改革所需《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类招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思潮大势所趋,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需要,并且有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作为指导。具体而言,大类招生比传统招生方式,具备以下优势。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规格的质量要求,呈现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人才质量标准。按大类招生是适应市场人才化需求变化,拾遗补缺,满足短线人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做法。

(二)培养人才模式转变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教学工作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专才”模式。这种模式专业划分细,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按计划培养人才。另一种是“通才”模式。这种模式为宽专业口径,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容易转移工作领域。在特别强调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因材施教,培养特色”的思路,构建体现“宽专业、多方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新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三)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提高广大考生报考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目前招生工作发展的趋势。平衡“冷、热”专业生源,对实际招生工作,尤其是对目前的高等学校扩招工作有现实意义。

(四)实行大类招生是专业设置的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行业周期性变化、行政企事业单位改革等因素综合作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势必要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未来适应性。但高校专业调整、改造需履行较复杂的手续,加上教育部对新增专业审批和教育质量的检查,也从根本上制约我国高校进行专业调整的积极性。再者,专业人才也符合市场供求规律,传统的老专业可能就是未来市场亟需的专业。所以,许多高校,尤其拥有传统专业或相近专业较多的高校纷纷按大类招生,以缓解冷热专业招生的不平衡。

(五)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促进院系调整和二级学院的组建、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形成以院系为主体的教学组织结构,实现了院系在全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使高等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有利于基础平台课程优化整合,促进教学计划改革,有助于加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系统建设。

(六)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强化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也是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按照大类招生,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尤其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

三、对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2004年“五一”期间,武汉某高校在媒体上表示,将取消原来招生中按院系招生而恢复过去的专业招生,学校资源不足是取消按院系招生的重要原因。没有完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及扎实的综合学科实力,去实行按类招生,追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只能是盲目乐观。学生第一学年选课范围很宽,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有优秀的教师配置,因为减少了专业教学的课程,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否则,学生不会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大学推行按大类招生之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有七成的人相信北京大学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在招生时发展的大方向。但是,需要明确,大类招生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的。大类招生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多门次的教学方案,雄厚的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师资等。正如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所说,“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文、理、医、工各领域完备的师资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实行大类招生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不仅是招生变了,招生变化只是教育方式改变的一个表现,关键整个教学的理念模式都要变化,因此,只是在招生中提倡大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相应措施是不行的。”实践证明:北京大学是大类招生的一个典范。北京大学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资深教授任教,每年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与艺术,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域,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其他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达到实行按类招生的目的。

从中国高校大类招生实施的现状来看,不论是院校类型还是学科类型都表明,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盲从。大类招生的实施需要院校具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否则就算强行实施了大类招生的制度,也只能是磕磕碰碰,阻力重重。总的来看,第一,单科性较强的专业不宜按大类招生。单科性较强的专业缺乏相关支撑专业,配套性较差不宜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第二,相近专业分布不合理有碍按大类招生。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同一学科大类下的相近专业隶属不同院部,或者个别学院的所属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这种不合理的专业隶属关系都有碍实行大类招生。

综合比较来看,大类招生培养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院校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如果实施的院校不具备相对较齐全的学科,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设置,就无法有效搭建起大类招生模式的基础教育平台,也就更谈不上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通才”培养目标要求了。第二,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一般来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与淘汰方式等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这些要素都要综合体现在培养方案上。第三,优秀的可塑性强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四,高效的管理队伍。要建立起一支熟悉教育规律,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和积极从事教育改革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以上四个条件对于发展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院校来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何波.以评估为导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大类招生篇2

关键词: 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工作 复合管理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许多大学开始推行按大类招生,即在高考录取时不再细化专业录取,而是学生按照一定的专业大类录取入校后,经过一年或者两年的基础课学习,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选择该大类下的二级专业进行分流培养。这样既贴近学生的专业选择志愿,又符合社会需求,学生可以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如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从2008年开始,有4个专业按照材料类招生,按材料大类招收的本科生入学时不分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业后根据成才目标、学习成绩、兴趣爱好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大类招生政策的推行,在基础课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创新性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大类招生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比如一年后重新选择专业的方法选取,生源在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分配不平衡,导师变更后熟悉学生程度的下降,重组班级后学生间的熟悉和凝聚力的下降等问题,都是由大类招生所带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不但能使学生有更为强烈的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能使学生发奋学习,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所以,对基于大类招生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

1.重新选择专业的方法选取难,导致生源在各专业间的分配严重失衡。

经过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一年基础课学习完成后,面临着重新选择专业的问题,专业划分的方法选取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西安理工大学2008级材料类的本科生采用的是基于综合成绩的志愿申报法,即把学生一学期的加权成绩和入学时摸底考试成绩按照7:3的比例核算出一个综合成绩,然后在各专业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填报三个志愿,根据各专业招收的上限和成绩排名依次划分。这样导致了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在优质生源的分配上出现了严重失衡,如学习成绩排名前60%的学生选择了材料专业和成型专业,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的第一名已是百名开外,而且成绩较差的学生也都集中在了这两个新兴专业,这给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管理和长远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总结2008级材料类本科生划分专业的经验,我们在2009级材料类本科生中更多考虑各专业的均衡发展和生源的均衡分配,采取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的班级学生即为该专业的学生,该班级成绩排名前15%的学生可在4个专业中进行微调,这样有效解决了2008级材料类专业划分中存在的问题。

2.导师变更对班级学生熟悉程度下降。

导师是为适应学分制而专门为班级配备的专业老师,因经常接触本班学生,指导学业,较容易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便于开展工作。但一年级经过专业重新选择后,原班级的学生分配到了新专业班级,原班级的导师所带的新班级里熟悉的学生基本所剩无几,甚至出现一个都不认识的情况,致使导师要重复一年级的工作,重新选择班委,重新熟悉学生,重新树立威望,等等,这都将严重阻碍导师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重组班级的凝聚力较差。

学生在入校后,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相互帮助,相互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同学友情,也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划分后,原有班级全部打乱,重新组合,重新建立自己的交际圈较为困难,新班级学生间的融合过程较长,因此,新专业班级的概念淡化,凝聚力较差,班级活动开展往往阻力较大,同学间的交流、学习、互帮互助等方面效果较差。

4.专业划分后的后续工作复杂。

首先,根据现有房源对各专业学生宿舍进行调整,既要确保一个专业的学生尽量在一个宿舍,又要考虑到原有宿舍同学间培养的友情问题,所以拿出一个调整幅度最小又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方案确实要煞费一番心思。但即便这样,仍会有少部分学生私下调整宿舍。

其次,重组班级的班委建立。因为学生间相互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多数学生只推荐自己熟悉的同学作为班委候选人,容易在重组班级里形成“小集体”现象。

再次,划分专业后,重组班级的班级名称及组成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教务系统里却因为录取信息在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备案的问题一时无法得到解决,致使导师在成绩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束手无策。

最后,重新划分专业使学生在档案填写、奖助学金申请、考试等方面无所适从,对究竟填写原班级名称还是现班级名称产生困惑。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模式

由于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必须探索出更多适合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高效学生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采取分阶段多方法的复合管理模式更能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1.从宏观来看。

(1)传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教育学生不要太过功利化,要留出空间给精神上的信仰。

一个人要知荣辱,懂礼教,遵法纪;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用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信仰来凝聚力量。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使其日益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功能,逐步彰显国家强有力的软实力,中华巨龙的梦想就会成真。在保持软实力建设开放性的同时,软实力的发展离不开硬实力的支撑,必须做到“软硬平衡”,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提高了大学生的信仰价值地位,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2)构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建立崇高信仰提供支持。

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而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必须唤起青年一代的信仰意识、团结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唤起民族之魂,充分发掘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成为引领青年前进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2.从微观具体来看。

(1)国家应出台并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将出现的问题,诸如房价、物价、就业等逐步解决,深入解决好这些基础的问题,让大学生们能够真正享受大学的轻松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当然这里的学习不只是课本的学习,还有社会实践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意义。

(2)社会上的媒体应该提高对信仰价值的宣传力度,提高媒体的文化主导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3)学校应该回归大学的本质,不能为追求入学率、就业率而灌输给学生一心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

首先,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师、辅导员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力,他们对于大学生信仰观的引导起到关键和主要作用。所以,他们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专题形式对敏感问题、社会实践问题、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或者实践调查与思考,使大学生客观实际地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切实的思考和体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合理引导,帮助他们真正确立起科学的思考方式和准则。

其次,加强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大学生能在班级和群体的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加强交流和沟通,解决精神和心理需求方面的问题。同时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使大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同时使他们敢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可以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磨炼坚韧的品格。

最后,应该特别注意与关心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分别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和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内,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与需求,开展一系列服务与活动(如新生或毕业生心理讲座、新生校园生活辅导、新生养成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给予他们精神上与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帮助,解决他们心理的各种困惑,这样有利于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信仰追求。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在实践中较为有效的分阶段多方法的复合管理模式,对于调整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由于各高校政策差异和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加之学生工作的组织管理涉及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实践、探索,从而找到一条更符合校情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朝霞.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0,(6).

[2]王战修.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李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大类招生篇3

关键词:大类招生;电子信息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68-02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必要条件。2001年北京大学推出了“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孔径专业教育”的“元培计划”。随后,许多高校推行按学院、学科,甚至是跨学科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1,2]。“大类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3+1”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如何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形势,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大类招生,即“按学科大类招生”,是一种不按专业或者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按照院系、学科等大类制定计划进行招生的招生模式[3]。分流培养,则是指对大类招生的学生,经过一到二年的基础课学习,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根据与院系的双向选择原则进行分流培养。大类招生本身涉及到从教学、学生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变革。不同的高校在大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和院系建制等,均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浙江大学工信大类专业分流时间为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中山大学计算机大类的专业分流时间为第三个学期,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平台和电类平台的专业分流时间在第一个学期,存在学生专业意识薄弱导致专业分流时间点提前,出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大类培养”趋势。

1.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专业冷热不均现象明显。弱势专业的招生虽然有所改善,但在专业分流时由于认可度低导致缺人现象,低分学生聚集在弱势专业,出现自信心不足,保研名额没有人报名等情况。大类招生虽然简化招生环节,但是加大学生管理环节的难度。学生对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组成的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专业分流后重新组合的专业班感觉陌生,新班级缺少凝聚力;宿舍安排也面临同一问题。大类招生的问题关键出在专业分流环节。原本希望给学生提供理性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却带来学科两极分化的结构性矛盾、学生等级分化、学生管理复杂化的弊端和挑战。如何最大程度的规避这些问题是专业分流环节设计的关键所在。

2.应对的措施。针对专业分流所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学生选专业之前完全凭借以上公共课为主,无法体会到平台建设及专业培养上的良好初衷,反而使得一些按专业招生的非热门专业生源更为稀少。教师也应注重大类中不同专业之间的融会贯通,在课程调整、教学手段改进及学生引导上积极主动,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学科大类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积极引导学生。针对学生班级归属感的缺失:建议管理仍然以行政班为主,教学班为辅的原则,不更换辅导员,在教学班推行导师制+学长制的辅助措施。制定完备的分流方案,避免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

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类将培养从事各类电子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该大类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首先进行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统一授课,而后进行专业选择,按专业进行培养,与原来“3+1”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见表1。由表1可知,在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下,原来的“3+1”培养模式变成“1+2+1”培养模式,不同之处主要在第一学年,其他没有改变。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顺应时代背景、符合社会需求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当代社会需要本科高校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而过去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是典型的专才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从而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大类招生提倡注重学生的大类学科培养,其“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特点能够为学生的均衡、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避免了专业教育在这一方面的缺陷。

2.减少了考生报考志愿的盲目性。大类招生为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提供了一个先了解后选择的机会,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选择专业又“一选定终生”的矛盾。通过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再深入的了解所在学校的专业特点与发展方向,避免了学生入学前对专业信息了解的片面性和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也提高了弱势专业的生源质量。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前两年不分专业,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地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与需求,从容地选择专业,使专业与自身的兴趣、特长、技能的契合度大大提高,拉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

3.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大类招生以后的专业分流,使学生在入学以后仍需要参与学院乃至学校范围内的专业竞争,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加大。并且由于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以及各个专业的优劣势和选拔分流的需求,所以能够针对性的在所心仪的专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选修指定的课程,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因此,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是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关键。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大类招生的核心是大类培养,与大类培养相对的课程是通识课程、大类课程。

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是由人文社会科学课群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群构成。人文社会科学课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体育和英语等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群包括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艺术、军事理论、普通话语音常识及训练、创业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献检索和科技文献写作。

2.大类课程。大类课程由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群和工程技术基础课群。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群包括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包括计算机引论、C++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电路原理。

结论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专业化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又强的交叉型复合人才。在此背景下,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传统培养模式,构建适合大类培养的课程结构和体系,符合本科院校教学发展与改革的趋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变革,也是新世纪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结合现有专业培养机制,筛选出考研率、就业率、出国学生比例、薪资等重要指标,并与实行大类招生以后的数据进行比对关联分析,并通过学生、老师的调研、座谈等丰富形式,及时反馈和掌握大类招生培养的新现象、新问题,从而敏锐的跟踪和了解大类招生对学院乃至学校的影响,并及时进行干预,改善大类招生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艳琳,洪长昊.大类招生模式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探索-以H大学实践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3):42-44.

[2]祝洪章.对高校“大类培养”模式下“个性化”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3):54-56.

[3]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1):65-68,78.

The Explor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lass Training Mode In Classified Enrollment

LIU Zhi-gang,LIU Zhi-kua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

大类招生篇4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108-03

一、大类招生的内涵与产生的背景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新的招生模式。学生进校后前一年或两年不分专业,低年级时在学科(或系,或学院)的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对学科、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学校再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考虑其个人意愿、教学资源、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专业分流并组织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直至学生毕业。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和合理流动;过早的定向难以体现学生的志愿和专长,不利于因材施教。为此,众多高校纷纷调整院系设置和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宽专业、多方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本科阶段的前三年或四年全部学习广泛的基础课程,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所学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甚至学校。例如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在上主修课之前,必须上通识课程,要求文理并重,了解掌握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术流派。哥伦比亚大学规定,理、工、医科学生需必修包括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学者的经典著作的核心课程。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专业之间的界线逐渐淡化,理工结合、文理结合、人文结合。按此思路,我国高校也相继进行了按大类招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按大类招生与培养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院系调整和专业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高校扩招使专业建设面临巨大压力,以往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针对性过强,导致学生,创新性不足。按大类招生及培养,能有效地利用校内多学科的优势,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分制的实行,也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此外,按类招生后学生实行合班上课,教师可竞岗上课,能够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优秀人才

按大类招生及培养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学校的学科及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都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减少了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可以实施跨学科选修攻读双学位、主辅修,又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三)有利于平衡“冷”、“热”专业生源

首先,一个学科大类包含“冷”、“热”若干专业,对学生进行宽专业、通识性的基础培养,能淡化因过分强调专业而造成的种种矛盾;其次,学科大类包括多个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的后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专业选择,避免了过去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够了解。而造成“一报定终身”的窘迫状况。

(四)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学生就业

近年来,学生在录取后要求调换专业的现象逐年增多,但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制约了专业的调整。而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方向,通过l~2年的大类培养,可以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更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选择自己将来愿意从事的职业,这无疑缩短了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

三、大类招生面临的问题

大类招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也存在许多亟等解决的问题。

(一)单科性专业较多

学科齐全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单科性强的专业较多,学科归属不一,缺乏相关支撑专业,配套性差,不宜实行大类招生。

(二)教学资源紧张

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与导师制,教学资源需要新的组合和分配,没有完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而盲目推行将给教学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三)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传统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大多各自为政。管理手段落后,高级管理人才缺失。大类招生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若管理跟不上,则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整合资源,必将导致各部门的矛盾进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教师认识不足

一些教师认为大类招生只是招生形式的改变,对传统教学影响不大,因此。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是将原有课程简单叠加和删减,不能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目的。

(五J弱化了专业教育

按大类进行培养,加强了基础教育,拓宽了专业口径,学生的适应性增强,但同时专业课程后移,课时减少,授课减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教育,针对性降低。

(六)后期专业分流冷热不均

专业分流不能保证学生人人如愿。热门专业人人争报,冷门专业无人间津,最后只能根据学生成绩分流。“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分流的原则就变成了“根据学生成绩”分流。长此下去,不利于紧缺专业建设。

四、实行大类招生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建设

按大类招生,各高校应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建设要能够反映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符合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高度重视专业群的培育。在课程体系改革上,要重视“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重视平台的搭建,淘汰原有适应单个专业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课程。英国牛津大学现有的1/3的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诸如“经济学与工程学”、“文学与数学”课等。北大在全校范围内也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由资深教授任教,每年300多门课涵盖五大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领域。国内外名牌大学综合课程的开设启示我们,课程改革须科学地寻找不同领域间的联系和规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密切相关,没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使学科专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按大类招生的要求,综合性大学应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需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例如,浙江大学实施青年教师“新星计划”、“交叉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还需改革教师考核及晋升制度,鼓励在第一线教学的教师。大类招生还要求教师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

实行大类招生,要求各高校应改变以往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时间的自由,要有弹性的学制、弹性的计划、弹性的课程和弹性的管理。因此,高校须建立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同时,建立督导评价制度,对按类招生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进行认证、监督,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大类培养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实质上有效开展。

大类招生篇5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多元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强大推动力。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正不断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现“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应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和合理流动的需要,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综合、适应面广,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1按大类招生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招生和培养方案,招生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平台学习后,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能使学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自身条件、社会需求而选择专业,减少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缩短专业选择与就业的时间,使得招生、培养、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进而有利于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体现“按需培养”原则,提高办学效率。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采取大类招生这一形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校竞争能力的手段。

2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施个性化培养,我校实施试行了电气信息类(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四个专业)的大类招生。对于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我们确定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识教育”是强调基础教育、平台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作为非师范专业学生我们还加强了“人文素质”的教育熏陶。“按类教学”体现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按大类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二是为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三是为有不同兴趣、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开展分流教学。“倡导探索”是建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和探索精神的学科专门人才。

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和定位的具体落实。我校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制订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我校特色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规定了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设置“2+2”教学平台,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基础类课程学时和实践学时,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材施教、增加“柔性”,积极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创造条件。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通用程度,增强培养方案对弹性学习年限的适应性以及教学安排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的升学与择业需要。

3我校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实施

(1) 对电气信息类学生采取“2+2”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

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知识培养,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的“2+2”培养模式。电气信息类学生分流限定在学生就读的大类所含专业方向内,在专业方向分流中,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志愿可以在一年级后初选专业、二年级后选定专业,两次选择专业方向,避免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 构建四个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

为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坚持基础牢固、理论踏实、专业灵活的原则;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为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学生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个性发展平台”四个平台,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开设通识课程为主,学科基础平台开设高质量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方向平台则根据学生专业分流后的方向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个性发展平台尽量多开设一些限选课和选修课,以利于自由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在课程比例上,四个平台所开设课程大约分别占总课时的25%、18%、35%和22%左右;必修课占70%,选修课占30%左右,其中实验课大约占总课时的20%。前两个平台以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拓宽学生专业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后两个平台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留下了良好空间。

(3) 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识教育是注重学生基本素养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宽泛的基础,我校对大类招生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等跨学科课程四门以上(大于144课时),并听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通过通识教育,强调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使学生扩展视野,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较为宽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 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是整合了两个院系的四个专业方向而成,我们采取优化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凝练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广大教师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知识体系;各专业课任课教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活动,从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步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5) 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为电气信息类学生提供了除课堂学习之外的多种学习方式,专业课程都提供了网络在线学习、多媒体课件学习、在线视频学习、在线辅导答疑、虚拟实验、网络学习论坛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进行巩固,提高课堂所学知识。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既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6)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为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为电气信息类大类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培养目标和方案,按要求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均安排有实验、课程设计等,并将实验课程进行单独设课,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增加实验学时,部分课程的实验学时达到理论学时的50%,并保障实验开出率达到100%。通过改进培养方案架构,提高实验课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结构同样完整,实现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我校还通过开放实验室、到实习基地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培养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7) 加强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为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校外学习、社会实践等创新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校制订了全套实验室开放的管理规范,部分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在相关院系建立创新实验室,成立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电子设计、软件设计等科技活动;创新实验室还面向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种竞赛的大学生免费开放;院系设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制定了保障措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活动和措施,使得学生软硬件开发能力、电子应用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近三年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学生获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若干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篇。

(8) 增加教学投入,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

我校近三年来,对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相关专业共投资一千多万元对原有实验设备和仪器进行更新和完善,新购实验设备1500余台(件),实验室用房面积增加3000多平方米,我校三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两个可为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实验服务,还拥有电子技术实验室、硬件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与网络基础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实验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专业实验和创新学习,丰富的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校还采取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尽早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训练,使学生在奠定学科技术基础的同时了解社会,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

(9) 加强教学管理,指导学生做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顺利实现专业分流。

从学生入学起,我校就通过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电气信息类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专业教育,并在一二年级指导学生做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生在学习1~2年后,根据本人意愿、就业市场信息进行专业选择,避免了学生由于对专业设置不了解而产生“一报定终身”的状况。我校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也从专业布局,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避免修读方向人数严重失衡,以保证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分流工作根据学生志愿,按学生加权平均分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挑选的办法,严格遵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向学生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并报教务处批准。分流名单审定后,学生按审定的专业方向修读三四年级课程,使得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愿意学习,乐于进取。

4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规模和水平

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使我校有限的优秀教师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行合班上课,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欣赏他们的风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竞争上岗,促进了教师间的良性竞争,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资源共享、规模办学的目的。

(2) 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综合化趋势,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也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大类招生改变了传统的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过早地局限在某个专业之内,以免造成知识面过窄、导致就业面太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不足的现象。按大类招生能强化学生的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良好的“通才教育”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校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实施专业分流,加强了学习竞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顺利度过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不适应期,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力争先进,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的目标。

(4)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大学新生的高考志愿一般是由家长、老师代为填报的。选择专业时往往以就业形势估计为依据,常常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真正兴趣,使学生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通过一二年级基础课学习,拓宽了知识面,不仅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更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5) 有利于学生准确预测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率

学生入学两年以后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前景进行专业分流,推迟了选择专业的时间,提高了对就业形势预测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社会急需的专业学习和进行专业分流,改善学生就业率下滑的现状。

5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体会

(1) 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必须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相结合,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不宜仓促而上,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一项根本性的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不是几个相近专业的简单叠加,需要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根本性的更新。必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大类招生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强调要培养厚基础、宽知识、具备终生学习能力、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多变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要求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校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并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引进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博士9名(2名在读博士)、硕士27名,提高了专业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3) 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包括专业方向不宜过多,在强调基础训练的同时,不宜过度淡化专业教育。大类招生突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强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口径和进一步深造。强化基础,必定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育,但也不能过度淡化专业教育,毕竟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精练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采取网络化立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宽知识的基础之上不降低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校对专业课程采取多媒体教学、网站教学、开放实验等多种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 加强专业分流引导,防止学生“顺大流”而使某一专业方向过热或过冷。大类招生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就业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但由于学习的主要是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不足,再加上从众心理影响等,选择专业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把握市场和社会需求信息,对就业形势做出准确估计,对学生加强专业分流引导,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内涵,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士夫,王瑛. 关于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

大类招生篇6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秉持共性、信息和空间三大设计理念,立足大设计视角,培养服务于现代商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型优秀设计人才。立足于传统设计领域,如平面媒体、书籍装帧、包装设计、VI设计等,使学生具备敏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表现力,成为平面设计领域的优秀设计师;充分结合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动画、影视、交互艺术等方面的拓展;瞄准城镇一体化的趋势,强调城市形象与空间导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设计的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坚持专业本土化、国际化、生态化办学主旨,基于中国传统园林坚实的研究,融合景观设计的国际思潮,培养景观、园林设计领域的优秀设计师。中国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本专业非常注重对中国园林元素的研究与借鉴;坚持国际化教学模式,与国际高校建立了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具有国际化教学视野;同时 利用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着眼于生态修复,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设计理念。

产品设计专业:面向未来产业及服务业,重点关注生活形态、产品形态与市场形态的关系,使学生在产品设计(物质产品、数字化产品及服务系统)领域中成为整合独创、道德、情感与美学的优秀设计师,成为创新的商业。该专业学生近五年在国际设计大赛如IF、REDDOT中排列全球第二,学生人均拥有专利二项以上。依托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共建等计划不断提高学生国际化设计视野,培养中国未来的创新力量。

美术学专业: 以“重基础、重传统、重人文、重交叉、重特色、重创新”为办学理念,以“以学带术”为教学宗旨,依托我校强大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底蕴,培养能较为全面理解和掌握美术学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好的中国书画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中国书画创作能力,能立足美术理论研究前沿进行学术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热忱欢迎有志于艺术类事业的优秀学生报考浙江大学。

一、专业方向、生源范围和招生人数

招生专业:1.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学制四年。

学生按大类录取,进校后根据学校相关政策规定,选择其中一个专业学习

2.美术学专业设有中国书法、中国画和美术史论三个方向,学制四年。

学生进校后,根据学校相关政策规定,选择主攻方向。

生源范围:2017年艺术设计类、美术学专业在山东、河南、湖南、江苏、浙江、辽宁、江西等省招生。

艺术设计类招生计划:47名;美术学专业招生计划:18名,分省招生计划如下。

省份

艺术设计类

美术学专业

理科招生计划

文科招生计划

理科招生计划

文科招生计划

辽宁

1

3

 

2

江西

1

2

 

2

浙江

25(不限)

5(不限)

湖南

2

2

 

2

山东

1

2

1

2

江苏

1

4

 

2

河南

1

2

 

2

我校的国标代码为10335,填报高考志愿时所需的浙江大学学校代码和专业代码由各省自行编制,请参阅各省级招生办公室编制的报考指导材料,填报高考志愿时按当地要求填写。

二、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中的报名条件者;

2.热爱美术事业,具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能力,身心健康,非色盲或者色弱者;

3.参加省统考,取得省统考合格证书者。

下列人员不能报考: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2.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的在校生;

3.被高等学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不满一年者(从被处分之日起到报名之日止);

4.因触犯刑律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三、专业考试

按考生所在省级教育考试院规定的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的报名办法、报名时间、专业考试科目等执行,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招生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招生具体情况,我校专业考试成绩采用省级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考专业考试成绩。

浙江大学艺术设计类、美术学专业的专业考试成绩均采用各省级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美术类(素描、色彩类)专业统考专业考试成绩,我校不单独组织专业校考。

四、文化课考试

1.考生到户口所在省、市、自治区的高招办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课统一考试(按艺术类报名)。

2.高考按考生所在省(市、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

3.考生报考时外语语种不限,入学后我校只提供英语教学,请考生酌情选报。

五、录取办法:

1.我校根据考生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专业课及文化课成绩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艺术设计类、美术学各专业:单科语文和英语分别达到90分和80分(高考满分150分),其中江苏考生要求语文96分、外语64分,高考文化课总分达到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区美术类本科分数线,按综合分[(专业统考成绩/专业统考满分)×0.4×750+(高考投档成绩/高考文化满分)×0.6×750]排名择优录取。文理分别排名录取。

六、学费

1.学费标准:每人每学年9000元,如果国家调整2017年艺术类本科学生学费标准,我校将按照国家批准的新标准收费。

2.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可申请助学贷款(额为6000元/年),请考生报考时根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量力报考。

七、入学事项

1.新生报到时,按照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办理报到手续。

2.新生入学后,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和学籍管理规定,认真开展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发现有舞弊行为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入学资格;专业复查不合格及患有疾病达不到入学体检标准者,将根据浙江大学的学籍管理有关条例处理。

八、联系方式

浙江大学招生办公室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1A126邮编:310058

网址:zdzsc.zju.edu.cn

大类招生篇7

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专业为数字媒体艺术。该专业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学科的技术优势为基础,以艺术学、文学等学科为依托,培养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创意复合型人才,满足当前数字媒体行业发展中激增的人才需求。

一、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培养具有人文、艺术、科技等综合素质和良好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深入开发艺术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

2.培养方向

本专业设有动漫美术和影视动画两个专业方向,经过四年的系统培养,学生将掌握数字内容的制作技术,具备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能力,成为数字媒体、动漫创作、游戏开发等创意产业方面的实用型、能力型、创造型人才。

3.主干学科

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美术学

4.主要课程

速写、原画设计、构成设计、漫画创作、绘本与插画创作、角色与场景设计、动画原理、动画制作、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镜头画面设计、游戏策划与制作、短片创作

5.毕业证与学位证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且成绩合格,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艺术学学士学位证书。

6.学费

根据国家关于艺术类专业收费标准,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费每人每年10000元。

二、招生计划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行文理兼招,2015年将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北、广东、湖南六省市招生,计划为30人。各省具体招生计划将在我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校考)后确定,原则上各省招生计划数与获得我校校考合格证的生源比为1:4。合格生源不足三人的省份编制计划时该专业计划设置为0,合格考生可以填报志愿,符合录取政策的,学校使用预留计划择优录取,原则上不超过1人。

三、报名条件

1.考生应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并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创意能力,身体健康且无色盲色弱,外语语种为英语。

2.考生必须参加本省统一组织的美术类专业考试并取得合格证。

四、报名及考试

1.报考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校考。校考包含专业初试及专业复试。

2.报名及专业初试:

北京邮电大学今年在山东、山西、湖南、广东、北京设立考点。河北省生源必须在下表中的北京考点参加考试,其他省份生源原则上选择在本省所设的我校校考考点参加考试,也可以到下表中的北京考点参加考试,但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校考,否则成绩无效。

具体各省考点报名及专业初试方式如下:

山西考点采取现场报名方式,凡符合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请按照下表中的报名时间和地点按时到指定报名地点现场报名(领取并填写《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考试报名表》)、参加专业初试、缴费并领取准考证,同时提供考生近期(三个月内)同底版1寸正面免冠彩色证件照片3张(不接受电子版照片)。

湖南考点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方式,凡符合我校艺术类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请在下表中指定时间登录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报名缴费并打印准考证。完成网上报名后,请按下表中时间要求到指定地点现场确认并参加专业初试。

广东考点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方式,凡符合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请在下表中指定时间登录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招生网(zsb.bupt.edu.cn),点击“快捷通道”栏的“报名系统”,注册后登录系统开始报名,根据系统提示,按要求认真、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及报考管理信息,并且须上传个人照片,点击“提交”后打印准考信息表。提交信息后第二天考生须点击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招生网“友情链接”中的“艺术类缴费系统”按照提示完成缴费。完成网上报名后,请在复试前将本人近期独立完成的素描作品1张的电子版发至15301019877@163.com,并在邮件中注明考生本人姓名和身份证号,北京邮电大学根据作品进行专业初试。初试未合格者,北京邮电大学将通知考生,不得参加专业复试;初试合格者我校不再通知,请按照下表安排参加专业复试。

山东考点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方式,凡符合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请在下表中指定时间登录山东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报名缴费并打印准考证。完成网上报名后,请在复试前将本人近期独立完成的素描作品1张的电子版发至15301019877@163.com,并在邮件中注明考生本人姓名和身份证号,我校根据作品进行专业初试。初试未合格者,北京邮电大学将通知考生,不得参加专业复试;初试合格者我校不再通知,请按照下表安排参加专业复试。

北京考点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方式,凡符合我校艺术类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请在下表中指定时间登录我校本科招生网(zsb.bupt.edu.cn),点击“快捷通道”栏的“报名系统”,注册后登录系统开始报名,根据系统提示,按要求认真、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及报考管理信息,并且须上传个人照片,点击“提交”后打印准考信息表。提交信息后第二天考生须点击我校本科招生网“友情链接”中的“艺术类缴费系统”按照提示完成缴费。完成网上报名后,考生须按下表中时间要求到指定地点现场确认、参加专业初试。

3.专业初试时必须携带:

(1)本人近期独立完成的素描作品1张(8开幅面,作品背面注明本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提交的作品概不退还),北京邮电大学根据作品进行初试,初试合格方可参加专业复试,初试成绩不计入校考总分。

(2)考生所在省级招办发放的2015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若省招办还未发下合格证,但已通过省级考试的,可持准考证)、本人身份证。未通过省级美术类专业考试的考生,即使参加北京邮电大学组织的校考,也不予以发放北京邮电大学校考合格证。

4.报名考试费:专业初试费用100元,专业复试费用80元。

5.专业复试:

(1)时间、地点安排

注:考生食宿、交通费用自理,自备画具、画板、颜料,学校提供考试用纸。

(2)专业复试内容及分值:专业复试总分为500分(即校考总分为500分)。

素描:默写人物头像,200分。

色彩:默写(水粉、水彩)静物,200分。

速写:场景动态写生(默写),100分。

(3)成绩查询及校考合格证发放:

考生可于4月15日后登录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招生网(zsb.bupt.edu.cn)查询成绩。校考成绩不安排查卷。学校将于4月15日后寄发我校校考合格证,成绩不合格者不再另行通知。校考合格证发放总数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四倍以内。

五、录取原则

1.考生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份的美术类专业统考并取得合格证,同时,参加北京邮电大学校考并取得合格证书,方能按照下述录取原则参加录取。

2.考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3.对体检合格、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份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投档考生,将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文理科一起排队),确定拟录取名单。

综合成绩=我校校考成绩+高考文化课实考成绩

4.北京邮电大学优先录取第一学校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若第一学校志愿合格生源不足时,完成第一志愿录取后,剩余计划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

5.所有拟录取考生均须参加北京邮电大学复查。复查通过者,我校发放录取通知书。

6.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进校后不得申请转专业。

六、其他

1.招生录取工作实施“阳光工程”,在中共北京邮电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学校监察处监督下进行,学校不委托任何机构进行培训、招生的相关活动,严禁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乱收费行为,严肃查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录取资格的行为。

2.对在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专业招生中存在虚报或伪造、变造有关材料、考试作弊、替考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考生,未入学者,取消其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同时由上级主管部门取消其参加当年高考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记入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已经被录取或取得学籍者,学校将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

3.如本简章与教育部最新文件有冲突,以教育部最新文件为准。

大类招生篇8

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专业为数字媒体艺术。该专业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学科的技术优势为基础,以艺术学、文学等学科为依托,培养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创意复合型人才,满足当前数字媒体行业发展中激增的人才需求。

一、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培养具有人文、艺术、科技等综合素质和良好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深入开发艺术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

2.培养方向:本专业设有动漫美术和影视动画两个专业方向,经过四年的系统培养,学生将掌握数字内容的制作技术,具备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能力,成为数字媒体、动漫创作、游戏开发等创意产业方面的实用型、能力型、创造型人才。

3.主干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美术学

4.主要课程:速写、原画设计、构成设计、漫画创作、绘本与插画创作、角色与场景设计、动画原理、动画制作、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镜头画面设计、游戏策划与制作、短片创作

5.毕业证与学位证: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且成绩合格,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艺术学学士学位证书。

6.学费:根据国家关于艺术类专业收费标准,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费每人每年10000元。

二、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科类

层次

学制

招生地区

数字媒体艺术

30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

各省具体招生计划将在我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校考)后确定,原则上各省招生计划数与获得我校校考合格证的生源比为1:4。合格生源不足三人的省份编制计划时该专业计划设置为0,合格考生可以填报志愿,符合录取政策的,学校使用预留计划择优录取,原则上不超过1人。

三、报名条件

1.考生应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并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创意能力,身体健康且无色盲色弱,外语语种为英语。

2.考生必须参加本省统一组织的美术类统一专业考试(简称美术类省级统考)并取得本科合格证。

四、报名及考试

1.报考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校考,校考包含专业初试及专业复试。我校今年只在北京设立考点,举行两次考试,但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校考,否则成绩无效。

2.考试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方式,凡符合我校艺术类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请登录我校本科招生网(zsb.bupt.edu.cn),点击“快捷通道”栏的“报名系统”,注册后登录系统开始报名,根据系统提示,按要求认真、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及报考管理信息,在报考管理信息中选择“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校考(2月27日)”或者“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校考(3月12日)”,并且须上传个人照片,点击“提交”后打印《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招生报名表》。提交信息后第二天考生须点击我校本科招生网“友情链接”中的“艺术类缴费系统”按照提示完成缴费,专业初试费用100元,专业复试费用80元,共180元。

3.完成网上报名后,考生本人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考点进行现场确认并参加专业初试,领取准考证。因现场确认需采集考生照片,要求考生必须本人到场,不允许代办。不接受考生现场报名。参加我校校考的考生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4.现场确认及初试时考生须携带:

(1)本人近期独立完成的素描作品1张(8开幅面,作品背面注明本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提交的作品概不退还),我校根据作品进行初试,初试合格方可参加专业复试,初试成绩不计入校考总分;

(2)通过报名系统打印的《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招生报名表》一份,并由本人签字;

(3)考生所在省级招办发放的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及其复印件(若省招办还未发下合格证,但已通过省级考试的,可用准考证代替)。未通过省级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即使参加我校组织的校考,也不予以发放我校校考合格证;

(4)考生身份证及其复印件一份,考生所填姓名必须与身份证完全一致,无身份证者不允许报名。

5.复试时考生须携带:身份证、准考证、画具、画板、颜料,由考生自备。考试用纸采用8开纸,由学校统一准备。证件不全者不允许参加考试。 考试地点

报名、现场确认及初试

专业复试

考试内容及分数

北京邮电大学

网上报名时间:

2016年1月6日-2月3日

现场确认及初试时间:

2016年2月26日

9:00—17:00

现场确认及初试地点:北京邮电大学西土城校区教二楼107

复试时间:2月27日

素描:08:30-10:30

速写:11:00-12:00

色彩:14:00-16:00

复试地点:见准考证

素描:默写人物头像,200分,

速写:默写场景动态写生,100分,

色彩:默写静物(水粉、水彩), 200分。

专业复试总分为500分(即校考总分为500分)。

北京邮电大学

网上报名时间:

2016年2月15日-3月9日

现场确认及初试时间:

2016年3月11日

9:00—17:00

现场确认及初试地点:

北京邮电大学西土城校区教二楼107

复试时间:3月12日

素描:09:00-11:00

速写:11:00-12:00

色彩:14:00-16:00

复试地点:见准考证

6.考生可于4月15日后登录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招生网(zsb.bupt.edu.cn)查询成绩。校考成绩不安排查卷。学校将于4月15日后寄发我校校考合格证,成绩不合格者不再另行通知。校考合格证发放总数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四倍以内。

五、录取原则

1.考生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份的美术类省级统考并取得本科合格证,同时,参加我校校考并取得合格证书,方能按照下述录取原则参加录取。

2.考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3.对体检合格、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份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投档考生,将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文理科一起排队),确定拟录取名单。

综合成绩=我校校考成绩+高考文化课实考成绩

4.我校优先录取第一学校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若第一学校志愿合格生源不足时,完成第一志愿录取后,剩余计划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

5.所有拟录取考生均须参加我校复查。复查通过者,我校发放录取通知书。

6.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进校后不得申请转专业。

六、其他

1.招生录取工作实施“阳光工程”,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监督选拔程序。学校不委托任何机构进行培训、招生的相关活动,严禁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乱收费行为,严肃查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录取资格的行为。

2.对在我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中存在虚报或伪造、变造有关材料、考试作弊、替考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考生,未入学者,取消其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同时由上级主管部门取消其参加当年高考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记入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已经被录取或取得学籍者,学校将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

3.如本简章与教育部最新文件有冲突,以教育部最新文件为准。

4.本简章由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邮政编码: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招生网址:zsb.bupt.edu.cn

大类招生篇9

设计类本科专业属于我校设计学院,含有视觉传达设计(品牌设计与管理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动漫设计方向、多媒体设计方向、影像传播方向、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时尚设计方向)、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方向、室内设计方向、展示设计方向)等三个本科专业。设计学院还设有设计学学术型硕士点,和艺术设计(艺术硕士)、工业设计工程(工程硕士)两个专业硕士点。设计学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设备设施一流。

设计学类专业按类招生,不分专业和方向。学生进校后一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根据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总成绩排名以及学生志愿,二年级编入各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人文素质强,高水平专业技能和艺术素质,艺术表达能力强,知识创新能力强,并能熟练运用专业技能从事设计创作的专业人才,为培养设计家奠定基础。

二、招生专业及计划

设计学类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学费每年10000元。文理兼收,面向全国招生。2014年招生计划为140名(暂定),其中上海市招生计划为70名(暂定)(最后以各省高招办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三、报名条件

符合教育部及考生所在省级招办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报考条件,且参加所在省级招办组织的美术类统考获得本科报考资格者。

四、专业考试

1、上海生源考生:考生须参加2014年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组织的美术类市统考,同时还须参加由我校组织的专业加试,加试科目:命题设计,满分150分。专业成绩为市统考成绩和我校专业加试成绩之和。

2、非上海市生源考生:考生须参加所在省美术类统考,还必须参加由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专业考试科目:①素描;②色彩;③命题设计。每门满分100分,总分300分。

五、报名方法与专业考试时间地点

我校实行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的办法。考生需先进入我校网上报名系统(点此进入...)进行注册报名,按要求准确无误地填写信息并打印报名表,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网上报名时间:2013年12月24日-2014年2月21日。

上海生源考生:

1、现场确认:时间:2014年1月11日至1月12日9:00—16:00,地点: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117教室(上海市普陀区枣阳路788号,近光复西路)。逾期不接受补报、确认。如果之前网上报名未成功,可在确认时现场网上报名。

2、确认材料:本人身份证(或户籍证明)原件和复印件、上海市艺术统考准考证复印件、一寸报名照两张、报名表(网上报名后自行打印)、报考费70元。办理报名手续后未参加考试的,报考费不予退还。

3、考试安排:地点: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市普陀区枣阳路788号,近光复西路);时间:2014年1月19日13:00—15:00。

非上海生源考生:

1、报名确认材料:本人身份证(或户籍证明)原件及复印件、省艺术统考准考证复印件、报名表(网上报名后自行打印)、一寸报名照二张、报考费170元。办理报名手续后未参加考试的,报考费不予退还。

2、非上海生源考生请先在网上报名,然后携带报名确认材料到下表中任一考点(省考试院、省招办有规定除外)进行现场报名确认。考生只能参加我校一个考点的考试,如参加多个考点考试的,我校只认可第一次考试的成绩。

各考点现场确认报名及考试时间、地点如下表:

考点

现场确认、报名地点

现场确认、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贵州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3年12月30、31日

1月1日

同报名地点

广西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

1月10、11日

1月12日

同报名地点

四川成都

成都市武侯高中(成都市武侯区簇桥镇文盛路1号)

1月19、20日

1月21日

同报名地点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新校区(余杭区仓前街道海曙路58号)

1月19、20日

1月22日

同报名地点

湖南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月20、21日

1月23日

湖南省招办统一安排

北京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1月23、24日

1月26日

同报名地点

陕西西安

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含光南路100号)

2月8、9日

2月10日

同报名地点

福建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月8日、9日

2月11日

同报名地点

江西南昌

江西省招办统一安排

2月12、13日

2月14日

江西省招办统一安排

辽宁沈阳

鲁迅美术学院附中(沈阳市大东区望花中街146号)

2月12、13日

2月15日

同报名地点

江苏南京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2月14、15日

2月16日

同报名地点

山东青岛

青岛海大学术交流中心(青岛市市南区红岛路8号-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四校门)

2月14、15日

2月17日

青岛市招办统一安排

河北石家庄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2月21、22日

2月24日

同报名地点

湖北武汉

湖北教育考试院(武汉市江汉区杨汊湖小区常青五路)

2月21、22日

大类招生篇10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工业设计系,是国内高校最早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院系之一。历经三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在国内设计教育领域确立了地位,2000年开始招收艺术类设计学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3人,教授、副教授3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2012年工业设计专业成功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为该专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类专业2016年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类学生,热忱欢迎喜欢设计专业、有一定美术特长的广大考生报考。

一、招生计划

设计学类专业包含: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方向),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类学生共100人,文理兼收。

二、报名条件

按照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招生相关文件要求,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报名基本条件,获得当地省级艺术类统考合格证,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均可报名。

三、报名方式

我校今年分别在北京市、山东省、湖北省和四川省设立考点。每名考生只能报名考试1次,如重复考试,只记第一次考试成绩。相关时间、地点详见附件1。

1.北京市考点

考生可于2016年1月15日至2月18日登陆“报名系统”(请点击进入网上报名)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选择考试时间(北京考点不进行现场报名;考试时间为3月5日、6日,考生选考其中1天即可)。后续报名安排如下:

(1)招生办公室将对考生进行报名材料完整性审核。考生请于2月21日前登陆查看审核结果。审核未通过考生请于2月24日前完成材料补充上传,逾期视为自动放弃资格。

(2)我校组织专家对考生上传作品进行初审,其结果将于2月28日后在报名系统内公布。

(3)初审通过考生请于3月2日前完成网上缴费并打印准考证,逾期视为自动放弃资格。

(4)考生携带准考证及身份证明,按时参加考试。

2.山东省考点

考生须按照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相关要求进行网上报名。

3.湖北省考点

考生须按照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要求进行网上报名。

4.四川省考点

考生须本人到我校指定的艺术类考试报名点现场报名(报名时对本人进行数码照相,采集相关信息)。四川省考点考生现场确认、报名应携带:

(1)《北京理工大学艺术类招生报名表》(可现场领取,自制表格不受理)。

(2)省招办发放的2016年艺术类专业省统考报考证(或带有高考考生号信息的相关证件)。

(3)考生本人身份证。

(4)考生在报名时需提交自己独立完成的素描、速写或色彩作品1张。

(5)报名考试费:初试100元,复试80元(初试未通过者无需交纳报名考试费)。

(6)近期一寸正面免冠彩色照片3张(背面注明姓名及中学名称)。

四、专业考试

1.考试时间、地点详见附件1。

2.考试科目:

(1)素描:重点测试人物肖像。主要测试考生对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把握塑造形态的能力。

(2)速写:造型基础能力测试。

(3)色彩:考静物。主要测试考生对色彩的感觉及表现能力。

3.考试用具:考试所用考卷由考点统一提供,均为8开纸张,其他画具自备。素描、速写考试限用铅笔、炭铅笔或炭精条;色彩考试限用水粉或水彩。

4.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

5.考生须严守考试纪律。有作弊行为者,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并报生源所在地备案,由省级招办将违规事实记入考生高考电子档案。

6.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

7.考生可于4月8日后登陆我校本科招生网(admission.bit.edu.cn)查询专业考试结果。我校不再另行书面通知。

8.对专业合格人数较少的省份招生计划的下达,按照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招生文件执行。

五、录取原则

1.考生须同时获得北京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和生源地省级统考合格证。

2.考生文化课考试成绩须达到生源地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我校按照文化课成绩的40%与专业课成绩的60%之和,文理科统一排序,分省择优录取。对于报名人数过于集中的省份,我校将适当控制录取比例。

六、入学规定

新生凭录取通知书,按学校要求如期报到。学校根据教育部规定对新生进行全面复查,对不符合招生条件和弄虚作假者,取消入学资格。

我校根据国家关于艺术类学生收费标准制定收费额度,学费为每年10000元(如国家调整2016年艺术类本科收费标准,我校将相应变动)。学生入学后,学习用具、材料等费用一律自理。

七、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10-68913345,68949926

纪检监督电话:010-68912257

本科招生网址:admission.bit.edu.cn

电子邮箱:admission@bit.edu.cn

考生请注意浏览学校本科招生网,学校将在该网站相关通知和注意事项。

备注:设计学类各专业详细介绍见附件2。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6年1月15日

温馨提示:

1.学校及周边住宿紧张,我校提供部分住宿信息供考生参考:北京理工大学招待所(联系电话:010-68911191)、国际教育交流大厦联系电话(联系电话:010-68945611)。

2.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乘车路线:

北京南站:乘地铁4号线,魏公村站下车。

北京西站:乘地铁9号线到国家图书馆站,换乘地铁4号线到魏公村站下车。

北京站:乘地铁2号线到西直门站,换乘地铁4号线到魏公村站下车。

首都机场:乘机场巴士公主坟线,到友谊宾馆站下车,西行至北京理工大学北门。

附件1

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艺术类招生报名、考试安排表 北京市考点

报名时间:

1月15日—2月18日

材料审核结果:

2月21日前

补充材料时间:

2月24日前

作品初审结果:

2月28日后

缴费、打准考证:

3月2日前

考试时间:

3月5日、6日

考试地点: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

考试科目:

08:30-11:00

素描

11:10-11:50

速写

14:00-16:30

色彩

山东省考点

报名时间:

1月18日—2月25日

报名地点:

网址(wsbm.sdzk.cn/select.jsp)

考试时间:

2月28日

考试地点:

青岛市招办在考生报名时指定

考试科目:

08:30-11:00

素描

11:10-11:50

速写

14:00-16:30

色彩

湖北省考点

报名时间:

2月23日—3月7日

报名地点:

网址(hbea.edu.cn)

考试时间:

3月11日

考试地点: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标准化考场

考试科目:

08:30-11:00

素描

11:10-11:50

速写

14:00-16:30

色彩

四川省考点

报名时间:

2月26日、27日08:30-16:30

报名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考试时间:

2月28日

考试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考试科目:

08:30-11:00

素描

11:10-11:50

速写

14:00-16:30

色彩

备注:山东、湖北和四川省考试时间、地点如有变动,请以当地省招办要求为准。

附件2

北京理工大学艺术类设计学专业简介

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即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艺术造型修养;即掌握现代产品设计创意和表达能力,又有较强的设计的理论知识,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

专业内容:本专业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专门从事研究产品开发设计的专业。具有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的鲜明特征,专业所包括的内容有产品的市场调研、设计创意与表达、功能分析、结构设计、形态设计,以及广告和展示设计,产品的交互设计等。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实践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及主要基础课程:主要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写生、美术史、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主要专业课包括设计心理学、设计调研、产品开发与设计管理、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人因工程基础与设计、交互设计基础、产品设计工程基础、色彩设计、基础设计、产品专题设计、概念设计等。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领域:可在专业设计公司、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和相关管理机构,从事工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造型和交互设计,展示、包装、网页、企业形象等商业设计,以及相关设计管理工作。

学制:本专业学制四年。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侧重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一定科学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专业内容:本专业涉及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设计及多媒体设计等方向,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广告创意与表现、包装装潢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实践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品牌策划、界面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及主要基础课:设计概论、美术史、市场调研、设计心理学、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图案、基础素描、基础色彩、专业色彩、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实践、文字与符号设计、包装装潢设计、设计与印刷、CIS设计、广告创意与表现、展示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书籍装帧等。

毕业生适合的领域:可从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包装、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界面设计等工作。

学制:本专业学制四年。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有较高环境整体意识、具备创造性思维和一定实践能力,在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设计应用人才及设计研究人才。

专业内容:以建筑、室内、景观三个专业为框架基础,重视学科交叉和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完善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设计素质,强调思维与方法教学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专业理论、实习与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与论文五个环节。

专业课程及主要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美术史、立体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双语)、建筑写生、制图原理、建筑识图与制图、透视原理、表现技法、中外建筑史、人因工程学、建筑设计基础、绿化设计基础、室内设计概论、生活空间设计、工作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概论、庭院景观设计、专业实习、展示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材料与工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环境照明设计、大型公共空间室内设计、住区景观设计等。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领域:可从事室内空间设计、室外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及小型建筑设计等相关工作。

学制:本专业学制四年。

环境设计专业(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 文化遗产是历史、哲学、艺术、设计等诸多领域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本专业方向旨在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事业方面培养专业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让学生全面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保护与利用、展示规划设计方面等方面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专业内容:本专业包括的内容有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管理方法的学习,强调学生在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其价值的基础上,掌握历史文化遗产调查、保护、评估、管理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利用这些理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基础课程及主要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写生、工艺美术史、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管理、文化遗产调查方法与实践、中国物质文化史、中国民间艺术概论、中外建筑史、民俗学、文化景观概论、中国传统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北京历史地理、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