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中学十篇

时间:2023-03-18 05:02:14

新港中学

新港中学篇1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书院精神;通识教育;导师制

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住宿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有着极其相似的特点,但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对本地区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香港中文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书院制文化与西方住宿学院制文化,并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今天独特的书院制,为我国乃至世界高校建立现代书院制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一、^承: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的建设基础

香港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不仅成为国际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也成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香港中文大学更是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挥到极致,主要体现在继承中国古代书院传统办学思想,借鉴西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住宿学院的教育理念,吸取双方各自的精髓,建立了闻名于世、特色鲜明的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其代表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一起来追溯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的建设基础。

(一)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我国“书院制”起源于1300多年前的古代书院。中国古代书院是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是封建社会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它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书院承担了教书、读书、著书、藏书等非常重要的功能,中国古代书院既是传授知识的教学机构,也是研究学术、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师生共处,学生互助,自由研讨,学术争辩,学问精进,德操修养”是书院制的重要特色,其“尊德行”、“教学相长”、“百家争鸣”等教育理念形成了书院精神。

书院由唐朝萌芽,发展至宋朝便正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北宋初书院制度形成和发展,南宋已达鼎盛,元朝书院官学化,明代书院时盛时衰,清朝书院官学化发展到极致,直至 1905 年废科举,改书院为新式学堂,发展了千年的书院制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但书院精神却永盛不衰。著名教育家胡适先生将古代书院精神概括为“代表时代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反映了古代书院精神的精髓。书院精神是书院教育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和凝炼而成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传承着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智慧,是办学传统的灵魂和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关于知识,关于育人,关于寻求并安放整个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归属”[1]。

书院虽然在我国消失近一个世纪,但每当教育家们对我国教育深感忧虑,力图进行教育变革之时,就会从古代书院中寻求启迪和借鉴。为保护和传承书院精神和文化,自书院废除之后历史上教育家们有过两次研究书院的热潮,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书院史料的整理和对其历史的考察;二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教育家们在原有书院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书院精神的核心。

(二)西方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度

在西方,“College”一词的初衷是给居无定所的学者提供住宿的地方,到后来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生活、学习的中心。西方住宿学院萌芽于 12 世纪的法国巴黎,在12~13世纪的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得以发展,美国耶鲁、哈佛大学于20 世纪 30 年代借鉴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经验创建的美国式住宿学院,是融教学、科研、住宿、文化生活为一体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书院组织,其“从游导引、求学问道、自由开放”的教学传统与中国传统的书院精神有着极其神似之处。

西方的住宿学院分两大派别,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英国模式,以哈佛、耶鲁为代表的美国模式。其共同特点是:不同学科和年级的学生实行混住,日常生活中可进行跨学科交流;实施导师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发展;倡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住宿学院和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促进了高校分工。两者的区别是:牛津、剑桥是陆续成立一些住宿学院后,再由各住宿学院联合组成大学,体现在各住宿学院有较强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招生、财政、校舍、导师等各个方面,推行为获取智慧和塑造人格而进行的博雅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哈佛、耶鲁借鉴了牛津、剑桥住宿学院的模式,但是其住宿学院的形成却有差异,哈佛、耶鲁是先有大学,由大学组建各住宿学院,各学院虽然在教学管理方面相对独立,但在招生、财政等方面对大学有很强的从属性。实行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理念兼具牛津、剑桥大学住宿学院教育传统与启蒙运动文化精髓,并在原有的书院教育中融入了社会适用性方面的内容。美国文化不仅具有与英国同一文化血脉,又具有自身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使其对住宿学院的继承正在从模式到理念、从制度到精神进行反思和重构。

牛津、剑桥住宿学院除了被哈佛、耶鲁继承以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近现代大学也相继实施住宿学院,但由于各国在文化传统上有巨大差异,各国的住宿学院在结合了本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各以一种新的形态加以继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弘扬大学精神,倡导人的全面发展,西方部分现代大学在继承住宿学院时融入了全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蕴含了中国书院的人文主义教育精神。

・比较教育・继承与创新: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研究

(三)香港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处的地理优势

位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中心的香港,既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也是东西方金融、贸易、服务和航运中心,并逐步发展成为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香港由于在国际上所处的独特位置,没有遭受大陆时期的浩劫,相对大陆保留了更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香港的自由港身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投资、生活和旅游,使香港成为了一个结合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为全世界所注目的港口城市,呈现出包容、多元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在香港回归之后,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更是焕发出了全新的色彩。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正是在香港这种开放与自由、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土壤中建立起来并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传奇。

二、创新:香港中文大学融合东西方的书院制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以“全人教育”为宗旨,基于香港汇通中西的地域特色,继承中国传统书院精神、借鉴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度,于1963年依托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书院(1951年成立)、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三所书院共建而成。其中由著名教育家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以“旨在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2]的办学精神,最能反映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的精髓,使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博雅教育”实现了完美结合,由此,香港中文大学便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国际性大学。校长沈祖尧表示:“它(香港中文大学)希望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所以是一个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大学,人文跟科技兼有。”[3]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香港中文大学由原来3个书院逐渐发展为目前9个书院,各书院均保持独立的教学体制和文化风格,有各自的办学定位和理念(见表1 )。其书院制结合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和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度,围绕“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以下两个纬度实现了多个方面的创新,通过书院的通识教育使学生们完善人性、追求真理。

2.书院营造了舒适温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课程;

3.书院的非形式教育及海外交流计划,为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平台。

(一)主流、规范的通识教育形式

1.亲密无间的导师制

导师制是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的名片和标签,学校的每一名教师与学生一样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某一学院的教师,也是某一书院的导师。其导师制是通过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实施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兴趣的培养及智力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全方位指导,小班化、个性化、精英化是导师制的精髓。但各书院导师制又有各自的具体形式和特征,其主要类型是分生活导师和专业导师。生活导师一般是研究生或年轻教师,工作性质为事物性工作,主要给刚入学的新生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引;专业导师由教授担任,主要负责专业和学术指导,涵盖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如课外阅读、课程学习、文献查阅、论文写作、生涯规划、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就业创业等方面,同时也通过膳食计划、高桌晚宴等活动密切师生关系,构建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的人文环境。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层次的导师与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吃住,并通过师生的朝夕相处,不仅能获得丰富完整的学术训练,更能增长来自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从导师的教诲中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要学习的知识,还有研究事物和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的态度及影响其一生的思维方式,并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契合[4]。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普通教学手段的功能,而成为一个影响学生的过程。[5]

2.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在香港高校中首屈一指,中国 “人文精神”与西方 “博雅教育”完美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成为香港高校通识教育的典范。香港中文大W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有悠久传统,首先从新亚书院建立之日起,其创办人钱穆先生就主张一切课程,主在先重通识,再求专长。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6]通识教育思想既符合中国的人文精神,也符合西方的博雅教育理念。其次,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文化背景上都有其自身特色,但是在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建院目的都是培养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人才。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后,通识教育课程是各书院的必备项目,提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均衡发展,强调训练技术精英与培养领导人才并行”[7],这种通识教育思想一直传承至今,成为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建成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主要特征:一是强调书院特色、突显传统文化,自建校以来坚持开设“中国文明”类通识课程。二是在管理体系上,书院通识与学校通识相辅相成。学校通识提供有学术深度的知识性学科教育,专注于智性的、学术的追求;书院通识主要提供非形式教育课程,以书院精神对学生进行心智的熏陶。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既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开设必修课程,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开设选修课程。四是在课程建设和学生修读要求方面,实现课程的中西合壁,文理渗透。

(二)柔性、多元的通识教育方式

1.矩阵式结构的协同育人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愿景是“书院与校内各专业学院和学系相辅相成,为大学本科生提供全人教育和全面辅导,为社会培养才德兼备的公民和领袖”。学院与书院以矩阵式结构进行协同育人培养(见图1),香港中文大学的每一位师生都具有学院和书院的双重身份,学生需要在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完成学院为学生提供的学士学位课程,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某个书院,在书院住宿和生活并接受书院的非形式教育。以学科为建制单位的学院像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负责“学科为本”的教图1学院与书院的矩阵式协同培养模式学,即职业教育;而以生活为主的书院更像是充满温情的大家庭,除了生活事务外,还负责“学生为本”的教学,即非形式教育。书院与学院各自按照自己的分工,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按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协同育人。

2.有别无类的混和集居形式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国籍的学生按照学生自愿、学校随机分派并兼顾多类型搭配相结合的原则被分配到相应书院。这种混合集居形式可以互相学习不同的风俗、文化、语言等,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也传递了西方住宿学院的博雅教育理念,其本质既具有生物进化的生物学意义,也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学意义;既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非形式教育方式,也符合著名的商业理论即“一个团队里的差异性越大,那么它的成就也就越大”[8]。书院在这样一个色彩斑斓、具有多元文化和多学科背景的学生群体中,可提供跨学科课程和课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同时也培养其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包容气质,让他们试图用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由此可见,混住模式拓宽了学生的交流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延伸人际链条,拓宽心胸视野,积累社会资本。[9]

3.集生活、学习和娱乐于一体的社区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设有校董会、院长室、院务室、学生指导处、通识教育办公室、舍监、导师等组织体系,是一个全方位服务学生的社区环境,为学生们营造出了一个优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学生从书院提供的通识教育、学生宿舍、文娱康乐设施、辅导服务中等获得贴心照顾。书院有用于生活的宿舍、食堂、厨房、洗衣房、咖啡吧;用于学习的多媒体共享空间、创意实验室、自修室及阅览室、小组研讨室、谈心室、导师办公室;用于文体的健身活动室、多用途体育室、演艺厅、书院艺廊、音乐室、多用途活动室等。书院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高桌晚宴、面试工作坊、写作培训班、社交礼仪讲座、名人演讲。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学习平台,是一个集学生住宿、生活、学习、娱乐、成长的温馨家园。

4.潜移默化的非形式教育

书院的“非形式教育”是采取非课堂教育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自信心、责任感和人际关系技巧。非形式教育一是提供众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的通识教育课程,如伍宜孙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涵盖语文、创意、论坛讲座、康体、文艺、科普教育、多元文化、师友计划、学生辅导、实习、服务学习、海外交流等众多项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加强学术素养;二是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的人文环境,或用与书院有关联的重要人物命名,或以书院建筑的颜色及形态展示书院的历史积淀等物化的教育形态,激发学生对所在书院的热爱和认同,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书院精神,充分发挥书院的隐形教育功能,经过书院的熏陶,学生会发现自己具有所在书院独特的气质;三是通过书院学生混合集居模式,营造多样化的生活学习氛围。不同文化和专业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和学习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协作互助,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角,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成长空间。

三、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对大陆高校的启示

(一)大陆高校实行书院制的必要性

大高校书院制的产生源于多方面因素。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依照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特征的苏联模式构建的,专业教育模式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单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高素质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成为高校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书院制便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有限的高校资源无暇关注到每位学生,学生在人数众多的高校里缺乏归属感,那么部分高校开始探讨兼具导师制、通识教育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的非形式教育,适合具有异质化类型学生交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体现深切人文关怀的书院制可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一剂良方。三是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物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学习和借鉴欧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住宿学院制(即书院制)在欧美高校经过几个世纪的实践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摇篮,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四是我国古代书院制重视道德教育、学术自由、平等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等优势为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在此背景下,大陆一些高校开始尝试书院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而香港大学书院制成为大陆高校纷纷效仿的对象,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二)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对大陆高校的借鉴意义

1.书院精神的现代价值

书院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源头,其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大学精神的贡献。大学精神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和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10]大学从社会经济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心时,在适应现代社会、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进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具有大学灵魂的大学精神也逐渐走向失落,而根植于传统文化、渗透于历史长河之中的大学精神必须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以“守望大学精神传统,注入时代精神质素”为核心重塑大学精神便成为时代最强烈的呼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传统与现代、适应与超越的矛盾。香港中文大学将沉淀千年的书院文明移植入现代大学教育中,在吸收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的书院精神基础上,结合西方大学的先进模式与中国书院的传统经验孕育出来的瑰宝,塑造出具有自己民族性的书院精神,实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香港大学书院精神所体现的“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特色不仅丰富了当代的大学精神,更为我国高等教育重塑大学精神提供了借鉴和范式。

2.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大学通识”与“书院通识”并存且互为补充、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大学通识”由学系负责,提供有学术深度的知识性学科;“书院通识”由书院负责,提供非形式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开设通识教育的典范。我国高等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完善通识教育管理,成立学校通识教育机构和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课程设置和规划,确定通识教育课程比例、课程评价、激励机制、经费保障等;根据各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资源,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确定通识教育目标;深刻理解和领会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理念,以通识教育为主题,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在校刊、学报、校园宣传栏等开辟专栏,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系统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使学科领域划分合理、课程结构具有一贯性和整体性,又保持知识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课程开设不仅要有心灵滋养的人文经典课程类型,也要有时代感、现实感、实践感的课程类型;利用高校现有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以培养全人教育为目标,以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人类文明精华为课程内容,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可以项目申报或招标课题方式实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也可组建校际联盟,跨校联合开发和共享通识教育课程。总之,我们需要建立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通识教育国际化、民族化、校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3.导师制的多元化探索

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得到继承和发扬的本科生导师制,被视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正在被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所研究和效仿。目前,我国导师制类型可按三个维度分类: (1)依培养对象分类,导师制分为完全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完全导师制是指为全体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均配备导师,导师不仅对学生的专业、学术进行指导,还会关注他们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动态,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优秀学生导师制是为经过选拔的少数优秀本科生配备高水平教师指导,并为他们单独组班,单独制订培养方案等,实施个性化教育。(2)依学习时段分类,导师制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全程导师制是指本科生在校四年中均配有导师,导师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年级导师制是指在前两年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导师,指导学生加强对专业的了解,后两年根据学院教师和学生人数情况,按照一定的生师比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3)依导师工作任务分类,导师制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是指为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开展学术研究配备导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我国各高校根据各自的教育理念和自身条件对“导师制”这一舶来品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导师制,但需要注意厘清本科生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在职责上不交叉、不重复,以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此外,解决导师制中生师比过高、资金投入欠缺、办学场所不足、导师职责不清、激励性措施和管理培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将是我国高校导师制长期需要探索的课题。

(三)大陆高校书院制的创新模式

目前大陆实施书院制的高校有70多所,虽然每所高校书院制的模式不完全相同,但都在保留了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的书院精神、通识教育、导师制等核心要素基础上,创新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制模式。

1.以集中开展通识教育为特色的书院制模式

该类是以复旦大学早期实行的书院制为代表的模式。复旦大学2005年成立了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复旦学院,学院成立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四个书院,全体新生第一年实行书院制学习和生活,分别进入四所书院接受文理基础、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等三大课程板块的教育,第二年再回到各专业院系接受专业教育。

2.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特色的书院制模式

该类书院均是从新生中进行选拔少数优秀学生实施精英教育,旨在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是以苏州大学的唐文治书院、敬文书院(2011年成立)为代表的实体书院。唐文治书院建立全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学术型的高端文科人才为目标;敬文书院则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创新科学精神、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为目标。二是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00年5月成立)、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2006年6月成立)、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09年成立)为代表的荣誉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第一学年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大类通识教育培养,第二学年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同时实行导师制。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一、二年级进行大类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贯彻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精英人才。

3.以全人教育为理念的书院制模式

该模式是以复旦大学后期、西安交通大学实行书院制为代表的全人教育模式,实行四年一贯制的“双院制”人才培养。复旦大学于2012年开始全面推行书院制,2011级和2012级全体学生入住书院,按照不同学科大类和专业将本科生分到5所书院。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2007年共有3所书院分别接受部分新生和全体新生,2008年共成立8所书院,_始实行学校本科生实施书院制教育的全覆盖。两所大学的书院制模式是所有本科生均同时具有书院和学院双重身份,在书院实行通识教育或第二课堂活动等非形式教育内容,以全人教育理念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学院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柳森.大学书院:如何寻找自身定位[N].解放日报,2012-09-11(1).

[2]钱穆.新亚遗铎[M].第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2.

[3]田波澜.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访谈:大学应为社会守望相助的榜样[N].东方早报,2012-02-23.

[4]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7-30.

[5]杨甜.英式书院教育的演进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5:17.

[6]王颖.论书院精神的现代传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12-215.

[7]沈媛媛.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纵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9):98-100.

[8]倪一卜,张明强.香港中文大学:一点老派一点酷[J].旅游时代,2006(10):10-11.

新港中学篇2

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主任: 赵娟

基本

概况学生数男生数女生数留入本班人数在外借读数在本班借读数

46 20260 00

寄宿生人数贫困生人数三好学生数学生团员数受处分学生数双差生数

141 0 0 00

本班学生思想单纯,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较强。但由于学生来自全市多所小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各不相同,与我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还有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还不能很快的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虽说是重点班,但也有部分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少数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跟不上整体步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培养,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工作计划

求.

容.

骤.

施一. 班级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

做到“八有”:“有人格,有胸怀,有教养,有能力;有计划,有规律,有效率,有成绩”。前面的“四有”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后面的“四有”是教给他们如何学习。

1. 班级的卫生和黑板报工作在学校的检查、评比中保持年级里中上等以上水平。

2. 认真做好上课前两分钟的预备工作和眼保健操,争取不扣分。

3. 教室的环境卫生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每天都做到窗明几净。

4. 全班同学做到仪容仪表端庄大方。

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作业按时交,杜绝抄袭现象。

6. 搞好班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争取评上校先进班级。

7. 大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正确的舆论导向。

8. 积极进行家访工作,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二. 班级工作具体安排:

1. 按照学校政教处的计划安排,如期完成本学期6期黑板报工作。

2. 期中考试后改选、调整好班干部队伍。以后每两周召开一次班干部会,研究布置有关班级工作。

3. 坚持每天检查学生的备忘录,督促学生按时交作业。

4. 每天由班长、副班长检查全班同学的仪容仪表规范,争取不扣分。

5. 本学期另开出两节主题班会。

6. 本学期完成对全班80%学生家庭的家访或和家长联系工作。

三. 本学期班级工作的重点:

1. 抓好课间文明休息和午间纪律。

2. 抓好作业的按时上交,杜绝抄袭现象。

新港中学篇3

1认清形势,直面新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__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实现了三次跨越式发展,在港口规模、航道等级、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员工工资福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发展。现在__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各类泊位140余个、海岸总长约20.4公里,主航道长35公里,航道等级达到25万吨级,港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20__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居世界港口第六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10万标准箱,进入世界集装箱港口排名前20强,连续六年入围全国企业500强。当前,__港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港进入关键时期。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目前国际形势以及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要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自20__年底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__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表现在外贸出口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影响__港的吞吐量,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在行业不景气情况下提高收费标准难度增加、有出现呆账坏账的风险;基本建设投融资和通过土地开发获得建设资金的循环发展模式遇到了新的困难等。但是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港口聚集,国际性港口日益成为国际资源的配置枢纽,这为__港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目标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特别是____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这为__港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尽管目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面临困难,但是中央已经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为__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迫切需要__港拓展和提升港口功能,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建立与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框架体系。

从本市的经济发展来看,近年来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__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目标也已经被纳入市委、市政府推进__新区建设的总体规划,__新区的开发开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生态城区建设初见成效,区域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为__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对____新区的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市委、市政府对港口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__港在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货类增长和重点区域功能拓展与开发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__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需要认清形势,直面新的机遇和挑战。总理去年11月21日到23日在浙江、上海考察时提出,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要“想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回顾昨天,要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以增强信心,总结经验为今后借鉴;抓住今天,要勇敢面对当前的困难,千方百计去克服;面向明天,不仅要渡过眼前的危机,还要谋划好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认为,这对__港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清醒地认识与世界一流大港存在的差距,不为取得的成绩自满;清醒地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地认识港口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要求,不为传统的发展模式所局限。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目标,动员和凝聚全港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动__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明确目标,聚焦科学发展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我们党对“发展”在当代中国具有的重要地位的科学判断。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

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__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这是解决__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港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聚焦科学发展主题,要求__港必须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抢抓__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在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针对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重心,完善和提升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世界一流大港建设推进到新阶段。

实现__港科学发展,要坚持世界眼光,从全局高度和战略高度,丰富和提升建设世界一流大港战略的目标体系,以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对__港的新要求。到20__年__港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世界一流大港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充分体现作为京津冀和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门户作用,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国际资源配置中心,充分体现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的作用;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我国北方最大的散货港,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具有较强的话语权;成为和谐港口和生态港口,为构建和谐社会和__建设生态城市作出重要贡献。__港集团要建设成为中国港口行业的领军者,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集团,并逐步建设成为跨国经营的国际一流的港口运营商和开发商。

实现__港科学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港战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体系和战略重点。到20__年__港的发展目标体系中就涵盖了吞吐量目标、港口规模等级目标、港口功能目标、经营管理目标、主要财务目标、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企业文化目标、港口环境目标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__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一是必须大力发展“四大产业”,实现__港的升级发展。这是建立与世界一流大港相匹配的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战略。这是进一步提升__港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的重点所在。三是必须加快__港国际化的步伐。这是把__港集团建成国际化的港口企业集团、进而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港口运营商和开发商的迫切需要。四是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与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在根本上解决__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五是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__港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__港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坚强保证。

3抓住关键,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目前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提出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我们认为对__港来说最关键的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__港必须抓住时机,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立适应国际化、集团化、市场化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__港集团的产业结构,用较少的人力推动较大规模的资产运营,实现人均创利水平的快速提升,逐步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改革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推动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__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整体思路是:第一,从战略高度审视全局,按照国家对__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抓住影响和制约港口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第二,在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建立完善适应集团化经营、“四大产业”发展及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集团管理结构、业务管理体制。第三,在机制改革方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企业活力的用人机制、收入增长机制、考核分配机制、股权激励机制。第四,在投融资发展方面,充分利用__新区金融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条件,通过国际、国内两个资本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运作,特别是跨地区、跨产业的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打造千亿级企业,还要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平台作用,打破常规发展模式,探索进入物流金融等新的业务领域。第五,在科学决策方面,注重发挥专家、科研机构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通过完善机制,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当前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重点:一是按照未来发展四大产业的要求加快进行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本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按照区域及货类分工改革业务管理体制;三是完善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管理机构;四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决策机制、投资与发展机制、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利益协调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解决改革体制机制的动力问题。__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发展港口、成就个人”,两者之间通过体制机制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认识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更高层次上保证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员工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创新体制机制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员工,要努力让广大员工在参与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切实得到实惠,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的改革发展机制,为改革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这也是衡量体制机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4统筹兼顾,促进港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实现长远发展;统筹兼顾,是指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综合平衡,真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__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特别是要把__港的发展置于__新区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港口各个方面工作的关系,促进港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__港要做到全面发展,必须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总体布局和目标要求,始终坚持以港口生产经营为中心,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全面推进__港的各项工作。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和__市经济的快速发展,__港的生产经营全面跃上新台阶。预计到20__年,__港要实现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0万标准箱,港区陆域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左右,可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双向通航的需要,建成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散货主干港。我们认为,实现企业全面发展,还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一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和一支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专业人才队伍;需要继续弘扬以“发展港口、成就个人”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中华鼎”企业文化体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再上新水平;需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__港要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总体布局和目标要求,正确处理好__港发展与全市及__新区发展、四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企业经营与管理、投入与产出、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等若干重大关系,把__港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生态港口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工作,看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态势,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港口生产经营是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关键,是做好港口其他方面工作的物质基础,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港口生产建设等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为港口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做好党建工作可以为港口生产经营等提供政治保障,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世界一流大港建设的合力,才能推进__港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__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总体布局和目标要求,适应__新区发展定位的提升,全面提高__港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建设生态港口。我们深知,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空间、业务模式、资本运作和国际化四个方面开辟蓝海,全面提高港口综合实力,才能实现__港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深知,港口的生产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解决好节能减排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实现港口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保持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才能实现__港的可持续发展。

5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我们认为,__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始终坚持企业的发展与实现广大员工利益、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一致的原则,使员工、客户和社会共享__港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与员工价值共享,着力提高广大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__港致力于把企业建设成为和谐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集体,让每一名港口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的和谐温暖。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工群众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必须使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现在的__港已经成为一个兴旺和谐的家庭,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今后__港要把提高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实现全面发展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到20__年要初步建立与世界一流港口运营商和港口开发商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体系;要保持员工的收入继续在本地区、本行业领先,收入水平较20__年实现翻番,让更多的员工住上自购商品房,开上私家车;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员培训机制”,使全体员工充分享受港口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新港中学篇4

[关键词]深港创新圈 区域建设 地理邻近性

为促进深港合作向更宽更广方向发展,深港政府于2007年正式签署《“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深圳与香港地理位置接壤,两地的自然与社会要素接近,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而两地经济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及产业条件互补、以及长期积淀的广泛和深入的民间合作基础,又预示着“深港创新圈”建设不仅对两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深港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产生重大影响。

地理邻近性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传统空间经济学对于地理邻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空间的位置始终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经济主体会从与同行、顾客、竞争对手的邻近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中受益。随着创新经济学的发展,地理邻近性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中又得到了重视。由于知识的根植性和默会性、区域发展要素的本地依赖以及区域创新本身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和地方化特征,地理邻近性在区域创新的研究别是关于产业集群、工业区等对空间感兴趣的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由资本、劳动和技术推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一经济一技术过程,而且必然受到时代背景和区域条件的制约和塑造①,在区域研究上越来越多地向创新的视角渗透和转向,重视区域发展中各种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是创新在区域层次上的体现,其最本质的含义在于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知识流动和创造的制度体系,是否形成了一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距离知识源近的企业、机构和组织比那些远的有更好的创新绩效。例如,那些准备进行海外扩张的大型零售商往往首先选择与母国I临近的市场作为海外扩张的第一步。法国在西班牙市场进行了大量的海外扩张活动,德国在奥地利寻求发展,荷兰向比利时扩张,英国将爱尔兰作为国际化的首选。这种选择不仅仅是因为费用,重要的是相互邻近,因为基于区域内共享的语言、规范和习惯、态度、价值、预期产生了信任,可以使重要的、隐性的、所有人共有的知识得以流动,给学习和创新带来便利。

地理邻近性与“深港创新圈”形成

深港合作具有历史基础。历史上,深港本一体,两地居民同种同源同文。长期以来,香港市场上的禽、蛋、鱼、肉、菜以及鲜奶等主要来自深圳。每年经深圳水库供港的东江水达11亿多立方米;大亚湾核电站输电到香港;港资一直是深圳最主要投资来源,占外商在深实际投资金额的70%以上;深圳多家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港之间的合作也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特别是2003年深圳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以及CEPA出台以来,深港合作特别是科技产业的合作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于位于深圳湾口岸深圳一方的香港边境检查站实行口岸管理(“一地两检”),更是对“一国两制”下深港两地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今后两地更紧密的合作提供良好基础。

“深港创新圈”建设是现实需要。深港在过去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在短短的28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2008年人均GDP13153美元,位居中国大陆城市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是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长期以来,香港以其高度发达的商贸、金融、咨询等第三产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一系列外部环境的急剧变迁和自身发展瓶颈,深港经济不断面对新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深圳凸显产业层次、资源环境、原创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重建竞争力新优势的压力驱使深圳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香港凸显发展空间不足、经济腹地较小、运作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制约,重建持续发展能力的压力也在增加。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也使深港都面临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为应对新挑战,深港双方不断探索合作共赢新途径,思考区域战略纵深发展等问题。因此,深港联合发展是一种趋势也是现实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香港和维护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不仅是深圳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赋予深圳的特殊任务。2005年7月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深港创新圈”概念;2006年1月“深港创新圈”战略写入深圳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6年8月深港双方多次沟通、协商、研讨和论证,共同起草《“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2007年3月《“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经广东省政府、国务院港澳办正式批准;2007年5月21日深港两地政府在香港正式签署《“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

“深港创新圈”是推动深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深圳四届三次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深港创新圈”有明确定义,即“深港创新圈”是指深港两地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促成的,由两地城市创新系统、产业链以及创新资源互动、有机连接而形成的跨城市、高聚集、高密度的区域创新体系及产业聚集带。由此可见,“深港创新圈”以科技合作为核心,以产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从两地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与加强科技信息、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发展到科技、经济、教育、商贸的融合,是推动深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深港创新圈”构建策略

“深港创新圈”建设面临问题。“深港创新圈”是深港两地经济合作深入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符合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增强竞争力的实际要求,但这一过程在时间序列、空间落实、宏观环境、中观把握、微观操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制度和文化差异性。一是“一国两制”下的合作机制问题。深港合作模式应体现“一国两制”原则和两地发展趋势与合作特征,“深港创新圈”要在“一国两制”前提下推进。然而,由于深港两地社会制度不同,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同,又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因此在经济科技合作和建设创新圈的过程中,政策法规上的差异影响了两地同城战略的规划和协同发展的进程,两地政府进一步沟通也有一定困难。如教育资源的整合仍然有障碍,香港高校目前仍不可以在深圳独立办学,即使是与内地高校合作办学,招生名额有限制,合作办学地点很难落在深圳。香港高校属境外高校,港资视为外资,因此,香港高校的教师、资金、项目、资质管理等方面不能享受

内地高校和机构待遇,即不能独立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研教学设备不能免税,港校资金出入境管理严格,港籍身份的人士在内地工作超过183天需全额按境内方法及税赋纳税(目前香港个人所得税采用15%的标准税率或2%~17%的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内地个人所得税采用5%~45%的累进税率),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地科教资源的整合和流动。二是社会文化与发展环境差异需要磨合。深港两地各个层面在彼此区域整合、区域重新定位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发展规划缺乏适当的磋商和协调;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双方的交流、合作与沟通。三是两个城市间区域落差需要协调。深港城市间区域落差主要反映在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方面:如深港两地高层次人才的互访和流动还不够畅顺,深港两地物流特别是用于研发、测试的产品、设备、样品等均存在通关限制,两地口岸通关检查还存在适用法规不同等情况,两地资金特别是政府用于支持创新合作活动的资金的异地流动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深港之间也还缺乏一个比较便利和互信的信息互动平台。因此,在“深港创新圈”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考虑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对区域合作与发展不利的影响,要重视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同时也需要双方在交流中磨合,在互动中达到共识,从而促进合作顺利进行。

“深港创新圈”建设对策建议

“深港创新圈”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工程,有效推进需要两地在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在操作环节充分沟通,在项目落实加强配合,只有这样,“深港创新圈”建设才会取得实际成果,进而推动深港全方位、宽领域的区域合作。

继续深化合作机制。《“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第一条就是“双方政府成立港深创新科技合作督导会议,由香港经济及商务局局长和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共同担任主席,进行高层协商与沟通,双方高层每年定期举行两次会议,统筹及督导两地各有关机构在港深合作上的安排”。督导会议是一种制度,能够促进政府层面的沟通与运行。督导会议的成立为“深港创新圈”的建设和项目实施奠定的基础和构建了对话平台,但督导会议的定位及功能有待进一步的明确,若干专职小组的成立也应该纳入议事日程。督导会议还应该联络双方政府其它职能部门,共同商讨解决影响双方创新要素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问题,并跟踪监督深港两地机构现有科技合作协议及计划的推进和落实情况,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阻碍。

新港中学篇5

[关键词] 邵氏;“无线艺员训练班”;电影“新浪潮”;互动

香港影视明星的摇篮――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

在我们这代年轻人的明星情节中,有些名字从小就根植在记忆里:周润发、梁家辉、刘德华、周星驰、张曼玉……香港明星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绕不过的经典。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些支撑起华人电影圈半壁江山的香港明星们,虽在银幕上同台竞技,但在被万人追捧和敬仰之前,却大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摇篮不――“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

提起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就不得不谈谈熟为人知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邵氏公司几乎完全统治了整个香港影坛,一手将香港这片弹丸之地捧为“东方好莱坞”。

追踪溯源,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上海“天一电影公司”。早在1924年的上海,邵氏四兄弟(大哥邵醉翁、二弟邵仁棣、三弟邵仁枚、六弟邵仁楞即邵逸夫)在上海创立“天一公司”,从事电影事业。和同时期的联华、明星公司不同,“天一”在创办之初就把目光盯准了市场,拍摄了一大批能够迎合观众口味的电影,因此在业内迅速崛起。

1934年,“天一”公司因上海战乱另谋出路,遂在香港开设了“天一”公司的香港分厂。1936年,天一港厂两度失火,乃改组为“南洋影片公司”,负责港厂的邵醉翁离开香港返回上海颐养天年,改由邵仁棣负责。二战后,“南洋影片公司”改为“邵氏父子公司”。在战后香港电影的复苏期,另一个电影制作巨子――电懋公司抬头,来势汹汹,抢走了“邵氏父子公司”旗下的诸多导演、演员,邵仁棣由此萌生退意。于是,1957年,邵逸夫由新加坡远赴香港,开始全面接手公司的电影业务。他大刀阔斧整改,买下清水湾一块有650 000尺的土地,兴建了亚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邵氏影城”,次年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以雄厚的实力和非比寻常的智慧缔造了一个香港人想象不到的邵氏电影王国。“邵氏”促成战后香港电影的起飞,也是香港打入国际市场的开路先锋。它培养了香港电影的各方面人才,三代导演群能文能武,明星更是灿若繁星。

正当香港电影如火如荼前进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竞争者诞生了――电视业崭露头角,且这种新兴产业迅速成为攻势强大的商业对手,很快改变了香港电影业的命运,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邵氏电影公司的命运。

20世纪60年代中期,邵逸夫与投资者合作,闯进电视广播领域,成为“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董事,邵氏王国也由电影兼顾到电视工业。70年代,“邵氏”掀起的功夫片、新派武侠片热潮先后衰退,进军电视业成为邵逸夫另一个工作重点。到80年代中期,“邵氏”逐渐停止流水线的电影生产,摄影棚大多租给无线电视,香港本土的院线租给德宝电影公司,而他本人也于1980年担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即后来的香港无线电视,简称TVB。

现在的大家对于TVB电视剧里明星们如数家珍,津津乐道,但事实上,TVB在创立之初,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才匮乏。那时的香港电视业正方兴未艾,亚洲电视(简称ATV)风头正劲。TVB为了力争上游,领军电视业,需要制作大量的剧集来吸引观众,演员的青黄不接成为TVB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与邵氏电影公司的明星制理念一脉相承的“无线艺员训练班”成立了。

那时的香港,还没有专门培养演员的演艺学院,“无线艺员训练班”就是当时香港演员们的“明星梦工场”。无线电视台注重幕前幕后人才的培训,从1971年起就和邵氏电影公司合办艺员训练班,此后每年该中心都输送出―批电视业人才。从1979年第9期起,无线电视台开始独立操办。这个艺员训练班是一条成熟的造星流水线,艺员们前三个月学习表演、台词、舞蹈、武功、编剧理论、摄影概论、电视工程等基础知识,三个月后为实习期。中间会经过多次考试,优胜劣汰,毕业者即签约成为无线电视签约演员。“无线艺员训练班”为小小的香港培养出了华语影坛上的无数影帝,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梁家辉、周星驰、刘青云,等等。

邵逸夫本人也许不曾想到,这个原本自产自用的电视艺人培训基地,无形中竟慢慢成为香港电影明星的“黄埔军校”。后来这些为电视培养的艺人几乎都选择了从电视台走向大银幕,转眼之间,就给香港电影带来一片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香港电影“新浪潮” 与香港电视工业

特殊的地理位置,安定的政治环境,外地人才大量涌入。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香港经济经历飞速发展,香港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本土化进程也日益加快。香港电影在经过过渡期的转型与蜕变后,除在电影语言方面已基本摆脱了旧上海电影的束缚,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电影语言外,在主题内涵上更是大踏步地迈向本土化。但其在内容上仍有着浓郁的传统色彩,为本土化进程留下巨大的空间。内容和形式同步的本土化,成了当时香港社会对电影文化发展的―种主观心理诉求。

香港影视工业格局的重大变化,为上述主观诉求提供了客观条件。70年代末,由于电影业中“嘉禾”以“卫星制”逐渐兴起,“新艺城”等其他更新的电影企业也迅速崛起,“邵氏兄弟”在香港电影业中龙头老大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其推行的流水线式的大厂体制也因不合时宜而退出历史舞台。经过深思熟虑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邵逸夫与投资者合作,闯进了电视广播领域,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的董事。到了80年代中期,邵氏逐渐停止制片业务,摄影棚大多租给无线电视,香港本土的院线租给德宝电影公司,而邵逸夫也于1980年担任无线电视董事会主席。1986年,曾经辉煌一时的邵氏公司宣布停产。

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繁荣而出现的巨大娱乐需求,急需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个蕴含着巨大利润和商机的空白被香港新兴的多家电视台所填补。迅速发展的香港电视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电视导演,他们出生于1950年前后,大多数人曾赴欧美深造,攻读过电影相关课程。在电视台经过两三年的磨炼之后,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拍摄剧情片的实战经验,掌握了熟练的视听语言,成为更具视听感的新一代“准电影人”。

当时的香港,为了争取更多的本土观众,几家大电视台发生了“电视大战”,竞相成立“菲林组”,也就是电视台的编导可以用16毫米的反转片来拍摄短片,然后以模拟信号的电视专业带播出,这是一个现在看来都非常奢侈的决定,所谓“菲林”其实是英文胶片的译音说法。如“无线”在梁淑怡的主理下,聚集一批从国外学习电影回来的年轻人严浩、徐克、许鞍华,也提拔自学成才的谭家明等人,创立“菲林组”,推出《CID》《年青人》等。“丽的”在麦当雄的主理下推出《十大奇案》《大家姐》等,“佳视”则推出《金刀侠情》等。这些电视人才后来都成了香港电影工业的新鲜血液,电视台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电影人的“少林寺”。

70年代末,“佳视”因经营不善倒闭,“无线”因不再有强大竞争对手的威胁于1979年解散了“菲林组”,这迫使在“佳视”“无线”供职的年轻导演们离开电视台,转而投身电影。在电影界,70年代末大批独立制片公司兴起,这些公司看到了电视台这批年轻导演们的骄人成绩,纷纷对他们进行“网罗”。在这种情况下,从电视台成长起来的这批年轻导演们纷纷加盟或自组独立制片公司拍片。此外,“嘉禾”等大公司推行“卫星制”,诸多卫星公司也为新导演们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主客观条件的成熟,使“新浪潮电影”脱颖而出。

这批新导演激情满怀,且锋芒毕露,他们以敏感的触觉、创新的意念和新锐的影像将西方现代电影观念融入其中,结合本土题材,拍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且颇具震撼力的影片。这些电影大都是表现当下香港的社会现实、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以及新一代港人的现实生活、价值观念的影片,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浓郁的当代都市气息、生活质感和现代人的节奏感,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对扼守传统意识的香港电影创作形态、市场形态和工业心态均产生巨大冲击。当时的新闻媒体和评论界将他们称为香港电影的“新浪潮”。虽然这次的“新浪潮”并非一次自觉的、有组织的电影美学运动,也不等于是―场电影革命,甚或不过是一次电影改良运动而已。然而作为一种新电影形态,它成为香港电影该阶段的转折点,实现了香港电影的本土化。从此香港电影才发展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本土特色影片,进入了它的全面繁荣期。

这批热血青年对香港电影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他们都是香港本地出身,有着浓郁的本土意识。其次,他们大多数在国外接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学习了先进的知识与理念。第三,便是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加上实际巧合,这批年轻人集中在两三年内大力投入电影业,发挥自身能力与想象力,客观上造成了对香港电影各个方面的种种改良。香港电影的这股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香港电影在80年代的全面辉煌。

事实上,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产生是电视工业与电影工业互动的结果,由于70年代香港电视工业高速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相当素质的人才,他们正值年轻气盛之时,有冲劲,有抱负。在最初的小试牛刀之后,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一批离开香港本土,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继续电视业的发展;而另一批则全身心地投入电影业。

香港电视工业的兴起,虽然分流了大量的电影观众,但它对社会鉴赏方式的改变也刺激了香港电影工业的转型和发展;此外,香港电视工业的崛起还培养了大量的电视编导和艺员,这些年轻的电视编导,经过电视台磨炼后纷纷跳槽到电影业去发展,成为以后香港电影的重要创作力量。因而,这一时期的香港电视业在人才、艺术甚至技术层面哺育了香港电影业。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工业的极度繁荣,离不开香港70年代电视工业的影响和推动。

毫无疑问,香港当代电影人与电视人的互动关系非常密切,香港电影界和电视界的人才常常是互相渗透并互为所用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联系是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以及日韩欧美等地所鲜见的。同时,这种相互渗透互为所用的关系,对香港电影电视的制作技法、理念及其发展壮大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70年代香港的电视工业跟随香港整体经济的同步高速发展,回顾电视台成立之初,大量吸收了电影工业幕前幕后人才,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来自电影工业的人才,电视的发展步伐也得以大大加速。

[参考文献]

[1] 曾子航.香港制造:香港电视剧黄金20年珍藏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 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赵卫防.香港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 任仲伦.电影双城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 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新港中学篇6

近年来,随着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增多,对北大、清华“一流高校”的质疑声越来越响。质疑者中,甚至不乏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和北大校友、著名专栏作家薛涌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北大有关人士首次对“沦为二流说”进行了驳斥――“纯属无稽之谈”!理由是: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高于香港的高校。

具体到北大、清华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其不能以“调档线高”而自得自傲。北大、清华之所以调档线高于香港的大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比如语言、生活习惯、学费等都是有碍于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学校到底是一流还是二流,显然不只是取决于所招学生的分数。如果能把二流学生教成一流学子,那才是真正超一流的好高校。(郭之纯)

8所港校内地火热招生

今年是8所香港高校(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在内地招生最多的一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一些成绩优异的应届毕业生对香港高校的报考也异常火热,不再把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作为唯一选择。

有人认为,香港高校受到青睐的原因在于其高额的奖学金,如香港中文大学甚至每年都挑选100名内地学生,给予其大学四年高达50万港币的奖学金。但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认为,港校的魅力在于其自由、灵活的学风,更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此外,学生出国机会也更多一些。他还透露说,香港高校的一个长期目标是要把非香港本地学生的比例提高到25%。他同时强调,并非每个内地学生都适合到港校就读,“死读书”的学生如果到香港大学就读,就会觉得压力太大,很难适应。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则表示,内地和香港的高校各有优势,香港高校根本就谈不上会威胁内地名校的生源,香港高校没有想过也不可能取代北大、清华,北大、清华一直都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刘 放)

三高校首招翻译本科生

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今年首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将在英语学院内设立翻译系,以缓解翻译市场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状况。(欧 海)

高考命题今后难度不变

由于今年北京市高考高分人数增多,教育部的新闻会上,试卷难易程度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表示,高考难度系数原则上控制在0?郾55至0?郾65之间,今后几年这个难度系数也不会有变化。

有关专家解释,如果卷面满分为100分,考生平均得分在55分至65分之间,则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郾55至0?郾65。如果试卷满分为150分,难度系数保持0?郾55至0?郾65,则考生的平均成绩为82?郾5分至97?郾5分属于正常。据悉,每年高考试题中档题和容易题的分值大约要占到80%左右,难度系数在0?郾55左右。(李 莉)

南开鼓励新生做义工

新港中学篇7

发展篇――以质量和速度诠释又好又快新理念

55年来,天津港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的观念为指导,以“精卫填海”的精神,艰苦创业、勇创一流,实现了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生产建设与人文环境相协调,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1、五个台阶,迈向世界一流大港

1952年到1972年的恢复建设初步发展期。历经50年代初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一期建港工程、60年代初国家顶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巨大困难对天津港进行的二期扩建工程,天津港生产建设初具规模。

1973年到1988年的大规模扩建期。1973年,按照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的要求,以第三期港口大扩建工程为标志,天津港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港口吞吐量随之上升,到1974年天津港重新开港22周年之际吞吐量突破了1000万吨。随着1984年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下放,天津港不仅成为中国港口行业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而且焕发了港口内部的无穷活力,到1988年用了14年时间吞吐量突破了2000万吨。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的稳步增长期。特别是1993年到1997年,天津港吞吐量每年以千万吨级台阶递增,呈现出港口生产建设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局面。

90年代中后期到2001年的快速发展期。从1997年国务院对天津作出“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明确定位起,到2001年天津港实现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的历史性跨越,天津港不仅进入了港口生产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对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更进一步凸显。

2002年以来的跨越发展新时期。2003年,天津港制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目标,港口各项工作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天津港务局”整体转制为“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当年港口吞吐量突破两亿吨;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58亿吨,居世界港口第六位,集装箱完成595万标准箱,稳居世界集装箱港口前二十强;2007年吞吐量预计将突破3亿吨,集装箱量将达700万标准箱。六年间吞吐量连跨两个亿吨台阶,创造了世界港口发展史上罕见的“天津港速度”。

回顾天津港的发展历史,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天津市2004、2005年先后召开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港口工作会议,把天津港视为天津的最大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把“建设世界一流大港”提升为全市的发展战略,提出倾全市之力发展港口,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港口的发展。今年胜利闭幕的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目标已经被提升为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在今后五年对天津港发展的要求,提升为市委、市政府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举措,提升为天津落实国家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及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为天津港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天津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多年来,在创造超常规的跨越腾飞“加速度”过程中,天津港始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转变发展理念,明确发展内涵,抢抓发展机遇,既注重量的增长,更注重质的提升,实现了向产业规模化、经济集约化的增长转变,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跨越。

天津港通过三年大规模建设,使港口生产能力得到快速增长,解决了港口压船问题。昔日盐碱荒滩被现代化的港口基础设施所取代,天津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天津港根据腹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客户的需求,不断开辟新的货源和货类,逐步形成了以集装箱、原油及制品、矿石、煤炭为“四大支柱”、以钢材、粮食等为“一群重点”的均衡货类结构,使港口的吞吐量获得了快速提升。邓小平同志给予高度评价: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一席话不仅充分肯定了天津港的成绩,而且深刻地揭示出抢抓改革开放机遇是天津港巨变的根本原因。

天津港不断地扩大规模、提高等级、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基本形成了“南散北集、两翼齐飞”的产业布局,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国际著名的船公司、码头运营商和物流企业纷纷前来合作,天津港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天津港勇于担当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作为天津东疆港区的开发建设主体,天津港正在加快围海造陆和项目建设,今年底将实现东疆保税港区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在这片全国最大、自由度最高的区域内,天津港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作出重要贡献。

今天,天津港正在渤海之滨春潮涌动的热土上借势发力,在千帆竞发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奋勇争先!在铿锵豪迈的进行曲中,天津港正稳健潇洒地步入世界港口大舞台,天津港人无愧于历史赋予的使命!

谋略篇――科学前瞻决策赢得发展先机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天津港的视野所及,不仅仅是本企业、本行业,而是区域、全国乃至世界。天津港领导班子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高度重视,形成了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充分论证、集体研究,融会全体成员的意见,并充分吸取外部专家的建议。正因如此,天津港的决策层能够敏锐地分析和把握形势,保证了各项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地赢得发展先机。

1、敢为人先,从计划经济走向广阔市场空间

随着1984年下放到地方,天津港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面对这个实质性的变革,天津港人提出了树立市场观念,从国家计划统筹安排货源到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货源的转变目标。

天津港目前已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输出主干港,煤炭已发展为四大支柱货类之一,这个“支柱”就是领导班子在上世纪80年代末靠超前决策争取来的。他们凭着执着、耐心和细致,使有关部门批准了天津港发展煤炭运输的建议,并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中煤集团、华能集团、山西煤炭集团等大客户接踵而来。这为天津港拓展市场开辟了空间,也为天津港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尝到甜头的天津港开始把煤炭业务的成功模式向其它业务领域复制,并频频奏效,又相继争取到矿石和石油货源,使矿石及石油业务成为天津港的主要支柱货源。

2、两翼腾飞,从混合作业到南散北集

天津港坚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不断调整港口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改造和淘汰散货与集装箱在同一码头混合作业的旧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南散北集”的全新发展战略格局。在南疆建设大型深水化散货码头群,重点发展原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散货,配套建设南疆散货物流中心,为原油、煤炭、矿石运输提供配套的仓储加工交易区;在北疆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规划建设了北港池集装箱码头群,配套建设了北疆集装箱物流中心,形成与集装箱干线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集装箱物流区。

3、前瞻决策,从港口装卸到北方最大港口物流中心

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和货源市场的开发扩大,单一的港口装卸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天津港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天津港面临着一个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问题。天津港超前决策,提出了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务的设想,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建设与港口相配套的大型物流中心。辟建了12平方公里的南疆散货物流中心,成为国内港口企业创办的最大、功能最完善的散货物流区,根据规划还将发展到26.8平方公里。在北疆港区辟建了7平方公里的集装箱物流中心,形成与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相呼应的又一重要物流基础平台,将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集装箱物流区。

随着东疆港区开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天津港借助在东疆港区建设大型集装箱码头群的机遇,拓展与国际接轨的港口物流加工区,利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国家战略优势,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全面推动天津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进程。

4、勇于探索,从资金紧张到构筑超前融资大平台

天津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索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坚持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寻求更大的发展,从80年代末就从世界银行贷款搞建设。92年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对下属储运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发行内部股票。96年,“津港储运”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从此天津港有了第一个融资平台。1997年,天津港在香港联交所发行红筹股,2006年分拆出来在香港单独上市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天津港国际化融资搭建了新的平台。2007年,天津港将主要经营性资产注入到A股上市公司的工作全面展开,通过做大做强A股上市公司,把它打造成天津港的发展旗舰,使天津港获得更为广阔的投融资空间。

5、加快发展,从国内领先到世界一流

2003年,天津港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内容包括实现规模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天津港的发展战略在相当的程度上成为现实。在规模化方面,天津港由人工小港逐步走向国际深水大港,开创了世界港口建设的先河。在国际化方面,天津港坚持全面与国际接轨,在与世界上前20名的船公司、前10名的码头运营商、大型跨国物流企业通过资金纽带结成战略联盟的同时,注重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来管理和运营港口。现代化方面,天津港员工的知识化、设备的现代化、管理的信息化也都取得很大的进展。

科学前瞻的发展战略使天津港不仅一次次超越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且抓住了每一次转瞬即逝的发展机遇。每当经济发展对港口提出新的需求时,天津港已提前积聚起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天津港的实践证明,在跌宕起伏的市场博弈中,科学的战略决策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创新篇――创新发展增强港力之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天津港的健步前进、持续发展,就是得益于天津港人在艰苦奋斗基础上的不断创新突破。

1、思想观念创新,适应国际港航业发展趋势打造国际大港

天津港是在淤泥质浅滩上建设的人工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受“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观念的影响,天津港的航道等级一直在5万吨级徘徊。天津港人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性地提出了建设国际深水港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天津港对航道不断地进行浚深和拓宽,今年底将使天津港的航道达到25万吨级,而且还将继续浚深至30万吨级。

天津港在集装箱泊位上的建设也具有前瞻性,近几年建设的大型集装箱泊位都预留了进一步深水化的空间,未来可以接待12000箱的集装箱船。天津港还根据自身特点,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实施了围海造陆工程,于2002年起开始建设人工港岛,正在开发建设的东疆港区面积将达到30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的东疆保税港区将辟建成为中国大陆面积最大、自由度最高的保税港区,成为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

2、经营模式创新,向港口开发商和国际港口运营商转型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港航业的不断升级,天津港提出了从港口运营商提升到港口开发商和国际港口运营商的转变目标,在港口装卸、港口物流、港口地产和港口综合服务四个方面全方位创新经营模式,谋求更高层面上的发展。

天津港对港区进行整体开发,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地产业务。目前,30平方公里东疆港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在南疆港区,12平方公里的新造陆地即将浮出水面,南疆散货物流中心南扩区14.8平方公里的开发即将启动。同时,天津港正在积极参与120平方公里天津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大区域内,天津港拥有了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发展空间,实现向港口开发商的发展有了充足的资源保障。这样的发展空间和岸线资源在世界港口中都是罕见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企业的加快成长,跨国投资已经成为港口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此,天津港也在积极准备走出去,充分发挥港口的优势,不断汇聚打造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各种资源,在资本、人才、市场等方面积蓄力量,探索进入国际港口运营商的行列。

3、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港战略

天津港坚持创新精神,近年来加大科技创新工作的力度,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速形成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十五”期间天津港累计科技投入达6.8亿多元,是“九五”时期的2.9倍,科研及技改成果完成3600多项,共申请国家专利85项,累计实现经济效益6.2亿多元,为天津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几年来,天津港在原始创新、自主开发项目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快的发展。利用港口泥沙回淤和软基处理技术攻关的新型防波堤结构技术,为天津港建设深水航道奠定了基础。率先研究和应用了大型散货装卸工艺、首次在散货矿石码头上应用了大吨位门机、在集装箱装卸工艺方面成为首家研发应用轨道场桥的港口、拥有国内外唯一的焦炭连续装卸设备。“十一五”时期,天津港把加快创新型港口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继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天津港成为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港口,形成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航运服务体系。

4、用人机制创新,搭建优秀人力资源积累平台

伴随着天津港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集团公司不断深化用人用工体制的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用人用工机制,2000年成立了劳务公司,实践集团公司管理岗与操作岗分离的长远战略,打造了全新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经营和服务平台,为天津港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与保障。

5、金融体制创新,先行先试拓展投融资新空间

2006年12月9日,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它是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首家在滨海新区注册的法人金融机构,成为全国首家港口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港口企业融资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工具方面积极探索,极大提高天津港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力争在东疆保税港区尝试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丰富和完善滨海新区金融服务体系,朝着天津港金融产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四、文化篇――以人为本打造发展港口之魂

与天津港打交道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维系着天津港企业灵魂的神奇力量,它无处不在,是每一个天津港人能力的体现与价值的归依,是支撑天津港发展的血脉,是超出经济现象的一种神奇的力量,这就是天津港特色的企业文化。

1、“中华鼎”,天津港企业文化的象征

天津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天津港“十大发展战略”,构建了以“中华鼎”为象征的文化体系。

“鼎”三足两耳,天津港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目标”就是把天津港建成一个兴旺和谐的大家庭、一支雷厉风行的军队和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犹如鼎之三足,成为支撑天津港发展的文化根基,体现了平衡性。天津港“鼎”文化体系在“三大目标”的支撑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引领下,中腹容纳着“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民主和包容”四项基本要素,体现出的是以“创建世界一流大港、员工快乐之家”为企业愿景、以“承载社会期盼、集散中外文明”为企业使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是天津港诚信、责任、稳健的企业性格,为形成企业共同的理想信念,激发企业的活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构建和谐天津港提供了智力保证和文化支撑。

2、以人为本,天津港企业文化的灵魂

天津港企业文化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坚持企业和员工的同步发展。企业发展的目的,首先是回报国家、回报投资者。同时,也应该回报员工。这是天津港的核心价值观, “发展港口,成就个人”。

几年来,天津港企业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于无声处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在实践中完成了文化力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了对企业发展的提升和推动。

3、培育共享价值观,构建和谐天津港

天津港坚持与职工价值共享,使广大职工及时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天津港人均工资“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一半以上员工自购了商品房,相当一部分人还开上了私家车。公司为全体离退休人员购买了保险,为老工人安度晚年提供了保障。天津港坚持8000多名农民劳务工与正式工“政治上一样平等、工作上一样要求、管理上一样严格、生活上一样关心”,使他们在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自觉为港口的发展积极作贡献。

天津港坚持与客户价值共享,把优质服务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连续18年开展了“让你满意在天津港”优质服务月活动,2006年还开展了贯穿全年的优质服务年活动,履行了扎扎实实的对外服务承诺。国际著名市场调研公司AC尼尔森调查后宣布,天津港2006年客户满意度达到75分,高于全球与亚太地区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天津港坚持与社会价值共享,始终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生态港口,“蓝天工程”、“碧海工程”、“生态工程”同步实施,全方位治理煤尘污染,大面积整治环境,使港区面貌实现新的提升。随着历时10年、投资100亿元的“北煤南移”战略布局调整的完成,煤炭作业由北疆全部转移到南疆港区进行,一个现代、专业、文明、环保的国际化蓝天碧海生态港口屹立在新滨海,为天津市建设生态城市,为滨海新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55年来的发展,可以看到,天津港人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传承积淀中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才铸就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新港中学篇8

一、国家新闻出版署已公布的150种非法报刊名

二、被取缔的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期刊名单(第一批 共30种)

三、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报刊(第二批 共60种)

四、非法报纸名单(第三批 共19种)

五、依法取缔的非法期刊名单(第四批 共60种)

六、未经国家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期刊名单

一、国家新闻出版署已公布的150种非法报刊名单

序号 刊 名(1-3为报纸类,略) 序号 刊 名(1-3为报纸类,略) 4 中华教育杂志 78 国际电子商讯 5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79 美丽人生 6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80 现代华人 7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81 外经导报 8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82 中国城市发展 9 中国教育 83 中外烟酒茶 10 中国现代教育杂志 84 美国中华护理 11 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85 防雷世界 12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86 防雷 13 教学纵横 87 陶瓷 14 当代教育 88 中国关注 15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 89 中国关注(CN号与上不同) 16 当代素质教育 90 卫星通信广播电视 17 中国教育研究 91 中外法制 18 中国新教育 92 旧闻新读 19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 93 西部魂 20 中国新世纪教育 94 金卡工程 21 中国教育探索 95 CBF中国经贸聚焦 22 中华现代医药 96 中国视点 23 中华医学教育与实践 97 中国经济 24 中华医学教学与临床 98 中国区域经济 25 中华现代全科医学杂志 99 中华企业 26 中华现代临床医药杂志 100 名流企业 27 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 101 世界英才 28 中国医药保健 102 小康中国 29 中国医药 103 深度传播 30 世界医学论坛 104 金融与科技 31 建筑电气资讯 105 现代教学与管理 32 中国电气 106 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 33 电气设计与设备 107 世界医疗器械 34 电气世界 108 中华新医学 35 照明 109 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 36 电气&智能建筑 110 中华临床与卫生 37 中国石油瞭望 111 中华名医 38 触动 112 中华中西医药研究与临床杂志 39 环球消防 113 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 40 中华财富 114 中华医药 41 当代市长 115 中华新医药 42 中国城市 116 中华中西医杂志 43 中外妇女 117 中国医药招商 44 中外慈善世界 118 中国医疗 45 中国农业产业化 119 医药市场 46 法制新闻 120 医药商桥 47 百姓与法制 121 动销医药 48 中国法治新闻 122 中国医药商情 49 诚信山西 123 中国殡葬 50 PIONEERCHINA 创业中国 124 中国发电 51 中国创新报道 125 国际LED技术 52 南方观察 126 国际光电显示技术 53 深度新闻 127 国际线缆连接技术 54 中国经贸 128 国际线缆设备 55 健康指南 129 中国通信 56 新旅行TRAVELER 130 中国电力采购指南 57 新旅行VOYAGE 131 中国电讯 58 新地产OFFICE 132 国际电源商情 58 新地产HOUSING 133 电气智能建筑 60 中国社会报“警视专刊” 134 国际电气资讯 61 WTO与中国 135 今日电气 62 中华医学论坛 136 中国电器博览 63 中国教育论坛 137 中国电源博览 64 中华之窗 138 中国电力电气 65 新印刷 139 新当代电气世界 66 纸张行情 140 国际智能交通 67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141 中国智能交通 68 中国经济论坛 142 中国工程机械 69 中国经济评论 143 上海楼市 70 中外新闻 144 中国建设工程新闻 71 中国社会新闻 145 CG杂志 72 中国社会新闻 146 中国食品制造工业 73 西部太阳能 147 维权 74 中国乳品 148 中外酒店 75 中国肉食工业 149 商用汽车周刊 76 中国烟草企业文化 150 CTVS商情博览 77 中外饭店

二、被取缔的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期刊名单(第一批 共30种)

序号 刊名 刊号 出版机构及境外地址 1 WTO与中国 ISSN1684-2170

CN62-4342/H WTO与中国杂志社

香港湾仔卢押道20号其康大厦801室 2 中华医学论坛 ISSN1684-8977

CN42-0125/R 香港中华新闻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上环永乐街93-103号8字楼807室 3 中国教育论坛 ISSN1684-9566

CN42-0138/H 中国教育论坛杂志社

香港上环永乐街93-103号 4 中华之窗 ISSN1606-9056 中华之窗杂志社

澳门南湾大马路50号 5 新印刷 ISSN1727-8899 新印刷编辑部 6 纸张行情 ISSN1682-4075 印包资讯/纸张行情杂志社

香港蓝田德田村德乐楼105室 7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ISSN1728-2462

CN43-8816/R 中国纵横出版集团公司

香港上环永乐街93-103号树福商业大厦14字楼1404室 8 中国经济论坛 ISSN1682-119XZS 中国经济论坛杂志社 9 中国经济评论 ISSN1726-9598 中国经济评论杂志社

香港湾仔庄士敦道181号大有大大4楼A室 10 中外新闻 ISSN1607-4025 中外新闻杂志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5-21号嘉力工业中心A座5字楼 北京东直门外香河园中里静安宾馆112室  11 中国社会新闻 ISSN1684-0305 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5-21号嘉力工业中心A座5字楼 12 中国社会新闻 ISSN1727-5962 中国时代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庐押道20号其康大厦801 13 西部太阳能 ISSN1682-119X 西部太阳能专刊编辑部 14 中国乳品 ISSN1810-1291 香港财富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九龙将军澳景林村景色楠楼10楼1014室 15 中国肉食工业 ISSN1810-0465 中国肉食工业

香港九龙将军澳景林村景色楠楼10楼1014室 16 中国烟草 ISSN1688-518X 中国烟草企业文化杂志社

香港九龙尖沙咀加拿芬道广场10字楼1005室 17 中外饭店 ISSN1683-0261 中外饭店杂志社 18 国际电子商讯 ISSN1683-5468 香港环球资源出版社 19 美丽人生 ISSN1703-5724 《美丽人生》编辑部 20 现代华人 国际标准丛刊编号 《现代华人》杂志社

香港上环永乐街60-66号昌泰大厦203-204 21 外经导报 ISSN1683-4453 外经导报社 22 中国城市发展 ISSN1727-804XO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集团 23 中外烟酒茶 ISSN 1683-4674 中外烟酒茶杂志社

香港九龙湾展贸经1号国际展览中心9楼928室 24 美国中华护理 ISSN1543-1479 美国中华护理杂志编辑部 25 防雷世界 ISSN1727-5415 世界防雷国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北角电气路180号 26 防雷 ISSN1684-484X 防雷杂志社

香港沙田火炭黄竹洋街5-7号富昌中心3楼A座 27 陶瓷 ISSN1726-2838 香港建材博览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北角电气路180号百家利中心 28 中国关注 ISSN1009-5071

CN11-4461/I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9 中国关注 ISSN1727-7221 中国新闻出版社 30 卫星通信广播电视 ISSN1563-2431 讯星(香港)资讯服务有限公司

三、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报刊(第二批 共60种)

1.报纸

序号 刊名 刊号 所标出版机构及注册地址 1 人民权益报 ISSN1728-7383 中国国际文化教育传媒集团

香港中环德辅道中 121号远东发展大厦8楼803A 2 中国法制报 ISSN1810-1720 中国新闻出版集团 3 中国模具报 ISSN1683-0717 无 2.期刊

序号 刊名 刊号 所标出版机构及注册地址 4 中华教育杂志 ISSN1684-0445 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号元朗贸易中心24号楼

香港新闻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香港元朗西裕街兴旺楼 11楼A座 5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ISSN1682-7317

CN(HK)NR4069- 194/01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号元朗贸易中心24号楼 6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ISSN1728-7502

CN16-1690/NR 中国教育教学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德辅道中 275号龙记大厦904室 7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ISSN1683-3767

CN(HK)NR4137-

53/02 中国和平与发展促进会、 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号元朗贸易中心24号楼 8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ISSN1726-3018

CN18-4258/H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出版

中国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 9 中国教育 ISSN1681-1615

CN·NR37-02 中国教育研究院主办

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10 中国现代教育杂志 ISSN1682-2706

CN35-3917HK/G 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内科研究会主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flatA4,7/F,bloc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nue,Tsimshatsui, Kowloon ,HongKong 11 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ISSN1728-3531CN03-3569/G·HK 中华素质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九龙弥道 555号九龙行703 12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ISSN1727-5121

CN(H)39-7869/G 世界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flatA4,7/F,bloc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nue,Tsimshatsui, Kowloon ,HongKong 13 教学纵横 ISSN1683-514X

CN(HK)NR4159/87/02 当代科技文化期刊出版发行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808室 14 当代教育 ISSN1607-2065 CN(HK)NR4064/190/01 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办

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出版

香港九龙尖沙咀广东道 16号2楼 15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 ISSN1726-6416

CN03-4383/HK 中华国际出版集团主办

中华教育与教学编辑委员会、中国 (香港)联合商务机构期刊中心编辑出版

香港九龙旺角弥登道 582-592号信和中心701 16 当代素质教育 ISSN1726-765X

CN03-3313/G·HK 中华素质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九龙弥敦道 555号九龙行703 17 中国教育研究 ISSN1727-0405

CN39-7848//G4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研究杂志社出版

FlatA4,7B,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18 中国新教育 ISSN1727/7167

NR4332/56/03 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 19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 ISSN1729-5726

CN13-9232/G4 中国教育研究会主办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808室 20 中国新世纪教育 ISSN1684-8606

CN39-7618/G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 21 中国教育探索 ISSN1009-5071

CN11-4461/I 中国报刊出版社主办 22 中华现代医药 ISSN1681-5572

CN98-0072/HK 中华临床医药学会主办

香港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23 中华医学教育与实践 ISSN1726-1899

CN(HK)39-7818/R 世界医药出版社、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主办、出版

FlatA4,7F,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24 中华医学教学与临床 ISSN1608-6716

CN19-2216/HK 世界中医药学会等主办

世界医药出版社出版

FlatA4,7F,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25 中华现代全科医学杂志 ISSN1680-6344

CN29-3227/R 世界医药出版社主办、出版

FlatA4,7F,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26 中华现代临床医药杂志 ISSN1606-4666

CN01-4097/R 国际健康科学研究会、中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

中国 (香港)联合商务机构出版委员会

香港北角马宝道 41-47号,华宝商业大厦20层2008 27 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 ISSN1680-9343

CN31-3927/R 世界医药出版社、世界中医药学会等主办

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杂志社出版

FlatA4,7B,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28 中国医药保健 ISSN1810-363X 中国医药保健产业国际交流协会主办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 167-169号台山商会大厦8楼 29 中国医药 ISSN1608-3776 《中国医药》杂志社

香港荃湾嘉力工业中心 A座写字楼 30 世界医学论坛 ISSN1726-295X 中国环球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 253-261号依时商业大厦801-2室 31 建筑电气资讯 ISSN1606-9668 国际建协出版有限公司《建筑电气资讯》杂志社

香港北角电气道 180号 32 中国电气 ISSN1811-4709 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中国电气》杂志社

香港湾仔路骆克道 369号国家大厦八楼805号 33 电气设计与设备 ISSN1727-8171 《电气设计与设备》杂志社 34 电气世界 ISSN1684-9191 《电气世界》杂志社

香港粉岭安全街 33号丰盈工贸中心3楼E座 35 照明 ISSN1729-3979 《照明》杂志社 36 电气 &智能建筑 ISSN1609-0403 通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电气 &智能建筑》杂志社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8层 37 中国石油 瞭 望 ISSN1727-9011 香港文汇报主办

香港文汇百花周刊、中国石油 瞭 望杂志编辑部出版 38 触动 ISSN1810-1216

CN03-0127/H 中国新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麒康大厦801室 39 环球消防 ISSN1726-8869 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号元朗贸易中心24号楼 40 中华财富 ISSN1727-7418 中华财富杂志社出版

香港尖沙嘴赫德道 8-10号11楼D室 41 当代市长 ISSN1681-6609 《当代市长》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嘉力工业中心A座5号楼 42 中国城市 ISSN1726-1759 国际远东报业集团

香港北角电气路 180号百家利中心12楼 43 中外妇女 ISSN1608-7836 《中外妇女》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 嘉力工业中心A座5号楼16室 44 中外慈善世界 ISSN1608-7828 《中外慈善世界》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 嘉 力工业中心 A座5号楼16室 45 中国农业产业化 ISSN1683-3791 《中国农业产业化》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嘉力工业中心A座5号楼 46 法制新闻 ISSN1727-0960 中国新闻出版社主办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嘉力工业 A座5号楼 47 百姓与法制 ISSN1728-8703 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主办

香港中德环铺道中 121号远东发展大厦803A 48 中国法治新闻 ISSN1727-5989 中国时代通讯社主办

中国时代出版 (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九龙西贡北围村 13号 49 诚信山西 ISSN1682-119XZs 《中国经济论坛》杂志社出版 50 PIONEER CHINA

创业中国 ISSN1729-1283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801 51 中国创新报道 ISSN1684-3878 中国联合出版集团主办 52 南方观察 ISSN1728-2497

CN33-66065/9 南方观察新闻出版集团主办 53 深度新闻 ISSN1006-0400

CN99(Q)004 北京深度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深度传播杂志社 54 中国经贸 ISSN1606-8548 香港观塘创业街 36号华基中心1705室 55 健康指南 CN45-0056 人民保健报社主办 56 新旅行 TRAVELER ISSN1671-6930

CN46-1067/GO 海南出版协会主办 57 新旅行 VOYAGE ISSN1009-6450

CN42-1620/J 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58 新地产 OFFICE ISSN1009-251X

CN23-1447/G2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59 新地产 HOUSING ISSN1672-5719

CN11-5052/Z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 60 中国社会报 “警视专刊” CN11-0021 《警视专刊》编辑部

四、非法报纸名单(第三批 共19种)

12 《每周参考》 盗用《海南新闻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6—0018)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3 《环球新闻》 编造《海南广播电视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6—0028)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4 《新视点》 盗用《教科导报》(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6—0021)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5 《世界周刊》 盗用《教科导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6—0021)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6 《今日环球》 盗用《健康导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61—0061)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7 《焦点参考》 盗用《青年知识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1—0067)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8 《纪实参考》 盗用《青年知识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1—0067)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9 《国际周刊》 盗用《江苏经济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2—0016)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五、依法取缔的非法期刊名单(第四批 共60种)

序号 刊 名 刊 号 标称出版机构及其注册地址 1 中外法制 ISSN1726-4464 中国国际法学促进会 香港九龙望角道 33 号凯途发展大厦六字楼 2 旧闻新读 ISSN1003-9619CN 42-1013/I 《旧闻新读》杂志社 3 西部魂 ISSN762-8700-46-4 《西部魂》杂志社 4 金卡工程 ISSN156—1285 CN( 无 ) 香港亚社国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 19-21 号金钟商店大厦 2 字楼 5 GBF 中国经贸聚焦 ISSN1446-5051 澳中商贸促进机构 10 Junctiong Street Marrickville NSW 2204 Australia 6 中国视点 ISSN1811-3826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 号其康大厦 808 室 7 中国经济 ISSN1811-2927 香港北角渣华道八号威邦商业中心十九楼 1904-05 8 中国区域经济 ISSN1729-4762 NR207/03 中华艺术家企业家文化交流协会 9 中华企业 ISSN962-437-78-8 长城 ( 香港 ) 文化出版公司 香港新界上水坑头路 151 号富有门别墅第六座 G/F 层 10 名流企业 ISSN1726-703x CN-3966/F 中国供销商情《职业经理》杂志社 香港九龙旺角弥敦道 582-592 号信和中心 701 室 11 世界英才 ISSN1685-4314 泰国曼谷挽卿第 5 村喃茵他路 71 巷 96/45 号门牌 12 小康中国 ISSN1728-0214 中国时代国际传媒集团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 号其康大厦 808 室 13 深度传播 ISSN1006-0400 CN99(Q)004 北京深度传播中心 14 金融与科技 ISSN1562-5605 NR38-588-98/F3433 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铜锣湾告士打道 255 号信和广场 12 字楼 1205 室 15 现代教学与管理 ISSN1683-9021 CN3559/111/02NR 国际新闻媒体出版社 16 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 ISSN1812-5190 CN98-0825/04 中华国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FlatA,12/F., Granddeo Mansion 287 Prince Edward Rd.Wast,Kln 17 世界医疗器械 ISSN1024-6924 香港沙田火炭坳背湾街 26-28 号富腾工业中心 1102 室 18 中华新医学 ISSN1561-5472 CN98-0121/R 中华新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19 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 ISSN1727-3153 CN39-7858HK/R 世界医药卫生出版社 20 中华临床与卫生 ISSN1540-7632 CN62-6193/R 美国中华医学会 21 中华名医 ISSN1685-0734 《中华名医》理事会 泰国曼谷挽卿第 5 村喃茵他路 71 巷 96/45 号门牌 22 中华中西医药研究与临床杂志 ISSN1684-8756 CN(HK)39-1217/R 世界中医药学会 · 世界医药出版社 ( 香港 ) 23 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 ISSN1606-8564 CN18-2243/HK 世界中医药学会 · 世界医药出版社 ( 香港 ) 24 中华医药 ISSN1680-676X CN40-9612/R 中国 ( 香港 ) 联合商务机构出版委员会 香港北角渣华道八号威邦商业中心 1309 室 25 中华新医药 ISSN1726-328X NR28/588/99 香港医药出版社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 号元朗贸易中心 24 字楼 26 中华中西医杂志 ISSN1606-8106 CN·H98-0606/R 香港医药科技出版社 香港九龙九龙湾淘大花园 D 座 3408 27 中国医药招商 无 北京先进广告有限公司 28 中国医疗 ISSN1680-2926 香港九龙尖沙咀广东道 30 号新港中心第 2 座 503 室 29 医药市场 无 北京中艺华纳广告有限公司 30 医药商桥 无 罗氏 ( 香港 ) 商务印书馆 香港中环德辅道中 121 号远东发展大厦 629 室 31 动销医药 ISSN1810-1739 无 32 中国医药商情 ISSN1607-8748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 号其康大厦 808 室 33 中国殡葬 ISSN1810-2921 香港望角弥敦道 636 号银行中心 805 室 34 中国发电 无 《中国发电》编辑部 35 国际 LED 技术 ISSN1609-459X 无 36 国际光电显示技术 ISSN1609-459X 无 37 国际线缆连接技术 ISSN1609-459X 无 38 国际线缆设备 ISSN1609-459X 无 39 中国通信 ISSN1027-8125 中国通信杂志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中环永吉街 9-17 号永享保险大厦 10 楼 B , C 座 40 中国电力采购指南 ISSN1682-3397 北京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主办 北京时代国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41 中国电讯 ISSN1684-0593 香港九龙弥敦道 582-592 号信和中心 701 室 香港国际新闻出版社 北京普华天马咨询有限公司 42 国际电源商情 ISSN1684-1972 香港九龙深水埠钦洲街建新大厦 4 楼 13 室 世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43 电气智能建筑 ISSN1609-0403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 号其康大厦 8 层 通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44 国际电气资讯 ISSN1819-3499 国际电气资讯出版社 香港九龙尖沙咀金马伦道 26-28 号金垒商店中心 45 今日电气 ISSN1727-7728 香港粉岭安全街 33 号丰盈工贸中心 3 楼 E 座 46 中国电器博览 无 北京博览安琪达文化信息资讯中心 北京普华天马咨询有限公司 47 中国电源博览 ISSN1608-9786 香港无线电技术出版社 香港九龙官塘成业街 15 号 9 楼 1 室 48 中国电力电气 无 北京中电网广告有限公司 49 新当代电气世界 ISSN1007-0885 CN13-1205/F 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龙源电气联合体 50 国际智能交通 ISSN1726-1953 H·K ISSN NO : 962-86758-3-4 香港亚视通资讯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谢斐道 408-412 号华斐商业大厦 2302 室 51 中国智能交通 ISSN1727-3544TELA NR 4371/ 80/03 中国公共安全出版社 香港九龙油麻地弥敦道 567 银座广场 2001A 52 中国工程机械 ISSN1608-2613 香港北角蚬壳街 9-23 号秀明中心 12 字楼 D 室 53 上海楼市 无 台北市基隆路二段一八九号十二楼之四 54 中国建设工程新闻 ISSN1683-6642 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 - 21 号 55 CG 杂志 ISSN1684-4793 CN11-3758/TB 中华品牌传媒集团《中华品牌》杂志社 56 中国食品制造工业 ISSN1726-2690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 48-62 号上海实业大厦 2503-2504 57 维权 ISSN1811-0452 人民中国出版集团 58 中外酒店 ISSN1562-5591 NR39-588-98/F3434 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59 商用汽车周刊 CN11017-75/TV CN11-5240/F CN51-0042 CN42-0018 中国长城文化传播出版有限公司 60 CTVS 商情博览 ISSN1672-5985 CN11-5062R( 盗用 ) 《商情博览编辑部》

六、未经国家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期刊名单

教育类杂志

教育界CN79-1229/Z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CN18-4258/H CN35-1239HK/G CN-4258/H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CN-1035R CN26-1035/I4 CN26-1035R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CN-HK-4311

亚洲教育CN(HK)NR4251/02 CN(HK)4251/171/02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CN(HK)-NR4352/46/03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CN39-7859HK/G

中国教育(高教版)CN.NR37-02

中国新教育CN(HK)NR4332/56/03

当代教师CN(HK)25/11/03

教育科研论坛CN.NR 183/03

教育新发展CN(HK)NR 184/02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CN.H39-7869/G CN(H)39-7869/G CN38-3150HK/G CN03-1202 CN03-1202/G CN03-1202/HK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CN38-3153HK/G

教育新导向CN23-1340/GD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CN(HK)NR4069/194/01

当代素质教育CN03-3313/G

教育管理与科研CN142-03/G4

教学理论与方法CN23-1240/N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CN(HK)67-4359/R CN98-4359/G4

中华创新教育CN98-4362/G4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N(HK)NR4180/105/02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CN(HK)NR4137/53/02

中国教育研究CN39-7848/G4 CNHK0315 CN43-8319H/G CN98-0315/G4 CN98-0315/R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CN35-1515HK/G CN35-1515HK/GJ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CN43-8861/R CN43-8816/R

教育纵横CN(HK)NR 4540/264/03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CN56-082HK CN65-082HK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CN(H)39-7869/G CN.H39-7869/G

中国教育纵横杂志CN(HK)NR4159/87/02

中国创新教育CN(HK)NR3327/003/01

当代教育CN(HK)NR 4064/190/01

中国教育家杂志CN44-1406/Q CN11-4525/N

中华百年教育CN98-1031/G4

今日教育CN(HK)NR4263/186/02 CN(HK)4263/186/02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CN54-9887/HK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CN18-4258/H CN13-4412/H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CN16-1690/NR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CN(HK)NR4159/87/02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CN03-0173/G

医学类杂志

中华现代医学研究CN(HK)03-206/R

中华中西医杂志CN.H98-0606/R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CN.H98-0699/R

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CN39-7679HK/R

中华临床内科月刊CN16-1680

中华实用医药卫生CN98-4400/R

中华实用中西医药杂志CN(HK)39-7718/R

中华护理月刊CN10-4392/H

中华医药杂志CN40-9612R

中华医学护理杂志CN10-4393/H

中华临床综合医学研究杂志CN10-4803/H

中华临床杂志CN98-0147/HK

中华医疗卫生CN43-7760HK/R

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CN(HK)03-4360/R

其它类杂志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CN03-1204

中华现代全科CN29-3227/R

中国图书馆学CN1073-168

中国研究生杂志CN03-1029/HK

六、71种非法刊物名录

文史哲研究ISSN1606-6693

中国新世纪教育ISSN1684-8063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ISSN1606-5115,CN(HK)NR57/00

中国教育论坛ISSN1684-9566,CN43-7772/R

外语教育与翻译ISSN1684-2871,CN(HK)4181-106-02

中华教育教学杂志ISSN1726-6416,CN03-4383/G

跨文化交流ISSN1681-7346

中国教育ISSN1681-1615

外语教育与翻译ISSN1684-2871,CN(HK)4181-106-02

教育教学研究ISSN1002-9605,CN11-1038/F

中国教育改革ISSN1727-7159,NR4331/51/03

现代教育研究ISSN1681-3901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ISSN1605-5047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CN39-7859HK/G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ISSN1682-783X,CN35-1239/HK

教育教学研究ISSN1002-9605,CN11-1038/F

中华医学创新论坛杂志ISSN1608-2311,CN19-4721/HK

今日教育ISSN1728-3639,CN(HK)NR4263/186/02

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ISSN1680-1296,CN54-6180M/R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ISSN1682-7317,CN(HK)NR4069/194/01

中国教育改革ISSN1727-7159,NR4331/51/03

教育新发现ISSN1729-8474,CN(HK)NR184/02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ISSN1728-0222,CN13-4412/H

教育纵横ISSN1729-6854,CN(HK)NR4540/264/03

中华教育学刊ISSN1728-2500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ISSN1729-5726,CN13-9232/G4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ISSN1683-3155,CN54-9887/HK

中国教育改革ISSN1727-7159,NR4331/51/03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ISSN1729-5726,CN13-9232/g4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ISSN1683-3767,CN(HK)NR4137/53/02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ISSN1729-0759,CN(HK)NR4352/46/03

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ISSN1728-3531,CN03-3569/gHK

教育管理与科研ISSN1682-783x

航空教育CN11-2548/g4

现代教学与管理ISSN1683-9021,CN3559/111/02NR

教育教学研究ISSN1002-9605,CN11-1038/f

中国现代教育与教学研究ISSN1810-1089,CN(HK)0429NR

教育教学研究ISSN1002-9605,CN11-1038/f

教育新导向CN23-1340/gd,ISSN1005-0493

中国现代教育学报ISSN1728-581x

教育经济现管理ISSN1810-3782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ISSN1729-6528,CN03-1202/g

文教研究ISSN1682-3249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teaching & studies ISSN1543-0979

国际新资本与管理 ISSN1566-9089

教育经济与管理 ISSN1810-3782

教育科研论坛杂志 ISSN1728-8169

社科研究 ISSN1562-3211

外语教学与翻译 ISSN1684-2871、CN(HK)4181-106-02

现代教学与管理 ISSN1683-9021、CN3559/111/02NR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ISSN1005-5843、CN22-1339

现代社科导刊 ISSN1672-8807、CN22-1242

学人论丛 ISSN1003-8140、CN22-1076/C

中国教育新理论 ISSN1683-3767、NR4137/53/02

中国教育研究 ISSN1727-0499、CN98-0315/G4

中国经济 ISSN1683-3392

中国科学学报 ISSN1810-018X、CN04-0212/H

中国图书馆员 ISSN1729-4533、CN.NR37-3686

中国图书情报科学 ISSN1727-6381、CN(HK)03-4406/G2

中国现代教育学报 ISSN1728-581X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 ISSN1726-5525、CN 65-082 HK

中国现代教育与教学研究 ISSN1810-1089、CN98-0429/NR

中国学校体育学报 ISSN1609-3488

中华教育科学 ISSN1810-2425

中华社科论坛 ISSN1726-488X、CN NR-4271/02

中华学术论坛 ISSN1726-3271

中外比较教育 ISSN1728-4120、NR JUN-04

中外教育科学 ISSN1726-8281、CN(HK)NR4322/41/03

中外教育探索 ISSN1812-4860、NR4251/171/02

中外教育与研究 ISSN1728-2535、CN(HK)167/03

中外学术导刊 ISSN1726-1804

七、相关知识: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国内统一刊号为CN。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章第1节第32条规定:作品发表后,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2、合法出版物是经过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出版物,它分为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两种。正式出版物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严格审批,既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也有国内统一刊号CN;国际期刊号的签发部门是法国巴黎的ISSN International Centre。非正式出版物一般只限行业内部交流,不公开发行,其出版必须经过行政部门审核,并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

3、《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 CN号是由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负责分配给各省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它以CN为前缀,由6位数字以及分类号组成,其结构格式为CNXX-XXXX/YY,CN与6位数字之间空半个汉字空,6位数字的前2位与后4位之间用半字线“—”隔开,前2位为地区号,依据GB/T 2260中的数字码前两位给出(11代表北京);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其中,0001~0999为报纸的序号,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的序号,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9000~9999为有形的电子连续出版物(如光盘等)的序号;分类号主要用来说明连续出版物的主要学科范畴,通常是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基本大类给出,如:文化教育类为G,分类号置在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位数字之后,用一斜线“/”隔开,连续出版物较多的北京地区,当地区代码“11”使用完毕后,北京地区的连续出版物使用“10"为扩充代码。

4、《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题名不变,出版地改变,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要重新分配,即:连续出版物题名没有改变,出版地从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转移到另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应重新分配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附:地区号:

11.北京市 12.天津市 13.河北省 14.山西省 15.内蒙古自治区

21.辽宁省 22.吉林省 23.黑龙江省 31.上海市 32.江苏省 33.浙江省

34.安徽省 35.福建省 36.江西省 37.山东省 41.河南省 42.湖北省

43.湖南省 44.广东省 45.广西壮族自治区 46.海南省 50.重庆市

51.四川省 52.贵州省 53.云南省 54.自治区 61.陕西省 62.甘肃省

63.青海省 64.宁夏回族自治区 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港中学篇9

关键词:港口物流;核心;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U69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cent 5 years' core articles. Summaris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top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field, then analysis the shortage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Finally, give some propose in the aera about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port logistics; core; literature review

港口物流是随着现代港口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主要功能包括货物集港、拼箱运输、到港拆箱、送货,以及包括报关、信息管理、咨询信息、供应链金融等相关服务。本文搜集了30余篇发表时间在2010~2015年8月期间国内外港口物流核心文献,分析其在港口物流方面的研究重点,以供相关后续研究参考。

1 国外港口物流研究现状

国外港口物流研究多元化程度较高,Hee-sung Bae[1-4]等诸多学者积极进行相关研究,不仅在供应链、绿色港口经济、区域港口物流等主要方面硕果累累,还积极进行港口物流政策研究、港口物流预测研究、港口物流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港口区域边境等多方面研究。同时,国外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定性决策方面,风险性和不确定型决策研究较多;定量方法方面,统计软件及方法、多目标市场决策方法、计量经济方法等广泛采用;同时国外还有部分文献对方法本身进行选择和研究。

2 国内港口物流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核心文献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港口物流供应链、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低碳港口物流建设及区域港口物流建设方面。

2.1 港口物流综合研究

汪长江[5]总结出港口物流3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以及4种常见的运作模式。顾波军等[6]运用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方法分析不同情况下港口物流系统口与航运公司的合作投资问题。韩海雯等[7]探讨了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中的运用,提出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应该具备硬件平台、虚拟层、数据资源层、组件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6层,各层需要分别用到无线传感网、虚拟化技术、底层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HBase、基于SOA架构管理组装Web服务等计算机关键技术。

2.2 港口物流供应链与产业集群

港口物流供应链及产业集群研究最为丰富,顾波军[8]认为港口物流供应链体系网络化组织较为复杂多变,应该积极从串行运作流程转为并行工作流程,以提高总体效率。丁荣涛[9]以港口作为链主对港口物流链云服务形成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港口物流链节点间竞争与合作关系,运用合作博弈、云遗传算法等方法构建港口物流链云服务方法,并进行算例验证。陈志坤[10]则将研究重点放在物流信息系统领域,设计基于供应链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模块。王婷[11]认为港口物流集聚具有物流需求与资源的集聚性、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及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植根性的基本特征,并具备价格领先、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经济扩散等竞争优势。吴健妮[12]主要对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指标进行设计、筛选,并进行实证分析。李新然等[13]构建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选取大连、营口、天津、秦皇岛、威海等10个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竞争力排序,认为辽宁省港口物流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还处于中下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2.3 低碳港口物流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对绿色低碳的要求在港口物流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秦新生[14]设计港口物流碳排放管理系统,并进行数据测算。低碳港口不仅需要全社会提高绿色觉悟,还需要政府支持及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匡海波等[15]立足于低碳港口大环境,以存货质押贷款为研究方向,首先对低碳港口物流质押贷款组合建模,运用约束理论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随后的研究[16]通过确定到期违约期权、最优质押率、碳排治理成本率、贷款成本率等4个关键参数,设计最优质押贷款利率模型,并分别探讨模型对4个关键参数的敏感度,进而加以实证分析佐证。

2.4 区域港口物流

区域港口物流研究成果显著,但集中在沿海发达省份,特别是浙江、江苏。彭勃[17-18]则关注浙江港口与浙江省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建模统计分析得出二者相关度极高,并呈长期稳定均衡状态的结论,同时测算出舟山港与上海港、宁波港呈三足鼎立之势,发展前景大好。李谭等[19]主要研究辽宁省港口物流及其腹地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及量化分析得出5个沿海城市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的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度均比较高,内陆城市的协同度呈现较高和较低两极分化的情况。严谨[20]通过引用大量福建省政府数据得出港口物流对福建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重大意义,但是信息系统的落后、人才缺乏、较为落后的物流管理体制都制约着福建省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并提出注重港口定位调整、发展新式港口运输、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完善港口物流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

内陆地区的港口物流研究也在逐渐发展,贾果玲[21]构建了泸州区域性物流平台,并积极发展内陆港口物流。

3 港口物流其他研究

部分学者也积极对港口物流操作业务、港口物流服务等方面进行探讨,另外,港口物流教学方面也有不少好的见解。

3.1 港口物流业务研究

港口物流业务操作与实践结合紧密,对于进一步推动理论和实践结合、指导港口物流实践有巨大意义。高鹏等[22]对以往学者在港口多式联运系统衔接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分类汇总出不同的建模研究方法,启发式算法、系统仿真、整数规划等多种方法广泛运用,其中系统仿真类型多样、效果最好。丁荣涛[23]认为龙门吊、集卡等港口物流重要设施设备的调度情况直接影响到港口物流的操作效率,文章引入资源协作共享机制,在满足装卸任务时间窗前提下,运用遗传算法重点研究场桥吊装作业与集卡移动的动态同步问题,并进行算例验证。

3.2 港口物流教学研究

港口物流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教学方面,中国海洋大学主要通过从国际物流园区布局沙盘、物流作业视频资料、物流教学软件3个方面着手,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实验教学项目,开创“渗透式”立体化层次性实验教学新模式[24]。仿真软件FlexsimCT可以有效地实现港口物流系统还原,运用该软件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自行定义泊位策划、堆场策划、水平运输机械配置等业务过程[25]。而着色Petri网(Colored Petri Net,CPN)[26]描述并发、同步、异步、资源竞争、协调等动态系统行为的有效工具,基于CPN的港口物流系统仿真模型的设计与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文献评述与展望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港口物流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相关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展开,为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为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打下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港口物流研究的重点,但近年来各种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在37篇文献中,运用量化分析的比例达到51%,熵权法、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目标市场决策方法运用较多,物联网技术、约束理论、聚类分析等多种量化研究方法广泛运用于多个港口物流研究领域,效果显著。但目前港口物流文献研究主题过于单一,高质量的文献数量过少,写作方法和思路也过于模式化,缺乏创新,这些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开展,港口物流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也为港口物流相关研究提供更好的大背景环境。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港口物流研究将百花齐放,方法运用将更加多元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也将更紧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合作也将进一步增加,笔者也将继续对港口物流供应链、低碳港口物流、区域港口物流等相关领域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Hee-sung Ba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gistics Integration and Customer Service Performance for Value Creation of Port Logistics Firms[J]. The Asian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2012,28(3):345-368.

[2] Xin Tian, Liming Liu, K.K.Lai, et al.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of port logistics using TEI@I methodology[J].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2013,36(8):685-702.

[3] Regine Adele Ngono Fouda, Nana Darcis Romeo, Muhammad Azizi, et al. Port Logistics in West and Central Africa: A Strategic Development under Globalization[J].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4,4(2):76-84.

[4] Ji Ming-Jun, Chu Yan-Ling. Optimization for Hub-and-Spoke Port Logistics Network of Dynamic Hinterland[J]. Physics Procedia, 2012(33):827-832.

[5] 汪长江. 世界典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分析与启示[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218-223.

[6] 顾波军,张祥. 港口物流系统的合作投资博弈分析[J]. 管理现代化,2012(1):218-223.

[7] 韩海雯,齐德昱,封斌. 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架构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13(6):232-235.

[8] 顾波军. 港口物流供应链及其柔性化运作机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0-123.

[9] 丁荣涛. 基于合作博弈的港口物流链云服务组织方法[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66-372.

[10] 陈志坤. 基于供应链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5):69-72.

[11] 王婷. 港口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及竞争优势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10(6):198-200.

[12] 吴健妮. 熵权法筛选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6):45-49.

[13] 李新然,吴健妮. 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8-33.

[14] 秦新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港口物流碳排放管理系统[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8):88-92.

[15] 匡海波,张一凡,张连如. 低碳港口物流质押贷款组合优化决策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6):1468-1479.

[16] 匡海波,张一凡,张连如. 低碳港口存货质押贷款利率定价理论和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2014(12):1-10.

[17] 彭勃. 浙江港口发展与省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动态关联效应[J]. 经济地理,2012(5):87-92.

[18] 彭勃. 舟山群岛新区港口区位势评价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基于舟山、宁波、上海三港区位势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2013(6):114-131.

[19] 李谭,王利,王瑜. 辽宁省港口物流效率及其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12(9):108-113.

[20] 严谨. 港口物流对福建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 亚太经济,2012(5):129-133.

[21] 贾果玲. 构建泸州区域性物流平台的探讨[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8):73-78.

[22] 高鹏,金淳,邓玲丽. 港口多式联运系统衔接问题及建模方法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10(23):234-238.

[23] 丁荣涛. 基于协作能力约束的港口集卡调度优化策略[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158-1164.

[24] 孙福东. 港口物流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31-133.

新港中学篇10

2009年5月21日,天气湿热的香港,城市上空覆盖了厚厚的云层。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位于中环国际金融中心的会议室里,董事会通过决议,任命原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担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正式任命将从明年1月16日起生效。6月3日,摩根大通和港交所分别做出了官方证实。

据媒体报道,李小加最后一次以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身份出现在公开场合,是在5月8日参加中国忠旺集团在港交所上市的挂牌仪式上。当时,还没有任何消息透露,其将接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现场,他本人既没有和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打照面,甚至还需要向会场的港交所人员亮出名片确认身份。

“我的任命不是政治任命”

由于港交所的重要性和官方背景,有史以来首次起用内地“海归派”担任行政总裁,令许多财经界人士开始联想香港特区政府借此所发出的信号。媒体普遍认为,李小加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开启了内地人士可以担任港交所总裁的新局面,从侧面体现了港交所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念,也表明了对内地市场的重视。

不过,亦有担忧称,缺乏一线监管经验和可能“水土不服”的局限将影响其未来的工作。而夏佳理在公告中表示,即将卸任的周文耀所培植的优秀管理团队,可以确保港交所在其继任人的领导下继续顺畅和高效运作。

据透露,李小加获任正是因为得到了港交所现任主席夏佳理和部分董事(史美伦主导)的赏识和认可――一个既有中国背景,又有海外金融市场实战经验的“中西合璧”的身份。通过善用人才,使精通内地和香港两地业务的人才带领港交所开创一个新局面。

如今的港交所是2000年由香港联合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合并而成的,到目前只有过两任行政总裁:第一任是邝其志,第二任是周文耀。在周文耀任期内,港交所于2006年超越新加坡交易所,成为全球权证最活跃市场;2007年又超越了澳大利亚交易所,成为全球期权最活跃市场。港交所平均日交易额600亿港元以上,日交易量约750万宗,利润年年创出新高。

金融危机爆发后,港交所业绩持续下滑,盈利更是在2008年末见底,被瑞士信贷评级为“跑输大市”。这其中,既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港交所自身拓展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潜力匮乏、国际化步伐缓慢等原因。另外,内地A股市场迅速崛起,尤其是上海正在全力重建自己曾经“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辉煌,也对港交所形成了竞争压力。由此,香港本地一些金融人士认为,港交所选择一位既了解国际大环境又熟悉内地情况的专业人士担任新掌门人,正逢其时。

因此,有香港资深财经评论员称,“既然史美伦可获聘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沈联涛(原籍马来西亚,算半个香港人)可以做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一位在内地出生、在外国受教育、长期在国际投行工作的‘海归’,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在全球盯住中国市场的今天,正是最适当的安排。”

对此,李小加本人称,“证券交易所是一个更大、更高、更有潜能的平台。做港交所总裁在现在看来还有一些短板,必须抓紧时间补充。要是能在上任前补充好当然最好,但不能完全补充,还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同时,他在公开场合强调,“我的任命不是政治任命。港交所是香港上市公司,有独立的董事会,董事会里有独立的董事组成招聘委员会,属于社会招聘。职位里面所有的职责,对责任的描述、要求、薪酬,所有的信息都会在每年年报中公开披露”。

光环下的新使命不会轻松

李小加的前任周文耀一直希望选一位有更多实战及市场经验的继任者。他领导香港交易所走过了不同凡响的6年,港交所现任主席夏佳理这样评价周文耀,“在金融市场及管理方面资历深厚,凭借丰富的经验及专才,带领香港交易所的行政管理人员实施了2004-2006年及2007-2009年的两个三年策略计划,让香港交易所得以在竞争日益炽热的环境下应对各种挑战。”

香港部分业内人士也直白地表达了对李小加赴任的担忧。在他们看来,李小加要赢得香港市场的承认,至少需要过四关:

一、港交所与投资银行不同,有很多技术项目需要熟悉的人处理,李小加在这方面的经验却是空白;二、港交所历任总裁多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香港证券界担心,今后内地人才可能会更多介入香港本地的上层管理中,对香港社会或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如何把握好香港和内地的平衡尺度显得尤为重要;三、香港本地经纪人长期对监管机构偏重国际大投行利益不满。如何既借助摩根大通的良好背景资源,又能做到秉公执法、避免与“老东家”发生不必要的“纠葛”,对李是个考验;四、香港利益集团各据山头,关系错综复杂,作为首位非本土人士的行政总裁需要很好地均衡各方利益。

在“首位非本土人士的港交所行政总裁”的光环下,李小加的新使命不会轻松。尽管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向上行,股市旺顺,港交所的交投和利润年年创出新高,但目前全球都在经历一场痛苦的金融危机,香港市场更是首当其冲,加上上海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让港交所开拓新产品和市场,应对上海的挑战,这将是对李小加能力的更大考验――香港正站在“历史变革的转折点上”――中国正日益向全世界开放经济,香港需要强化其作为通向中国的全球金融门户地位。

如何提高利润,同时击退来自上海证交所和可能会夺走市场份额的另类交易平台(又称“暗池”)的竞争,将是李小加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中国决策者鼓励内地公司在上海而不是在香港上市(就像2007年年初那样),这一决定可能会对港交所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港交所一半以上的市值和大部分成交量都来自于内地企业。有分析认为,李小加在担任美林及摩根大通中国业务负责人期间与内地决策者之间建立的关系,将有助于深化港交所与中国政府的联系。但李小加表示:“人们不应过分夸大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此外,“管理港交所是一项独特的挑战,因为这同时涉及商业与政治。港交所既是香港上市公司的监管者,也是一家营利性机构,这加大了行政总裁工作的复杂性。港交所的市值约为200亿美元,接近伦敦和纽约证交所市值总和的两倍”。近日,有消息称,李小加正领导港交所计划创设一系列以人民币计价的新产品,“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可能通过香港进行”,“我们将走在这一趋势的最前沿”。

没有“特殊背景”的辉煌经历

今年48岁的李小加没有“特殊背景”,却有着在投资银行及法律事务方面约20年的经验。他出生在北京,小时候随父母迁往西北“接受再教育”。16岁那年从他石油技校毕业,被招去做海上采油工,成为了中国渤海油田的一名石油工人。

1979年,中国恢复高考后,李小加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英语文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日报》做了两年的英文记者。后来,李和妻子加入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出国热潮”。而他们寄往美国诸多大学的申请信显得很另类,“如果学校需要交申请费的话,就请不要回复了。这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钱。”恰恰是这么一份另类的申请,引起了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注意,并破天荒地决定为夫妇俩提供奖学金。李得以开始他的赴美求学之路。

最终,李小加取得了新闻硕士的文凭,但很快他发现新闻专业挣钱很少,尤其是外国人在当地做记者,只能勉强维持一个人的生活。于是,毕业后的他转攻法律专业,并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了当今投资巨鳄巴菲特、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校友。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学博士期间,在一次模拟法庭上,李小加的出色表现被著名的达维律师事务所看中,毕业后即被其招至麾下。之后,李小加又进入了有着雄厚金融业务实力的布朗伍德律师事务所。这段律师事务所的经历为他后来转行金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前者创造了最早的跨境金融产品之一,即美国存托凭证;后者的承销业务、贸易与海关业务、对冲基金业务都非常突出。

1994年,李小加作为海外律师参与了中国财政部发行全球债券的工作,发行的主承售商是美林证券,由此李得以进入美林转身投行。5年后,1999年李小加担任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负责中国业务的发展。这一时期恰逢中国企业兴起上市融资热潮,李小加经手了多只重量级中国企业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及债券融资项目:10亿美元的中国国债全球发售、2亿美元的吉林化工首次公开发售和纽约及香港的双重上市、72亿美元的中国移动股本融资项目、14亿美元的中海油首次公开发售和15亿美元的中国电信首次公开发售⋯⋯使他成为了这一历史的见证者。

2003年3月,李加入摩根大通任中国区主席,总体负责两大世界财团摩根家族与洛克菲勒家族共同事业体的在华业务。作为摩根大通在中国攻城略地、全面布局的得力干将,仅2006年一年,他就帮助摩根大通完成了14个融资项目,9个并购项目,令摩根大通在中国股票(包括香港)交易的账簿管理人排名榜上首次登上头把交椅(而两年前其还排在10名以外)。2006年因此成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转折年”。

然而,在摩根大通任职期间,李小加最被人津津乐道却是一个失败的项目。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作为当时中国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而广受关注。李小加及其团队在这次收购中担当“红娘”,最终这次收购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这个项目本身实际上为中国的企业,为中国的发展,包括中海油本身在世界范围做了一个不能再好的广告。同时告诉世界,中国要走出来了”。从而被认为是开创了中国企业的新时代。

苦乐人生激情感恩

李小加一直很低调,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较为频繁地在各大媒体和公共场合露面。去年10月间,李小加曾就金融危机做系列演讲,几乎场场爆满。“他口才极好,发言很少看稿而几乎没有停顿,并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问题说清楚。”此外,他还在央视经济频道做过讲座,给北京的金融记者做过免费培训。

关于金融危机,李小加最有趣的论断莫过于对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比喻。有人问:“金融危机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可能会超越美国经济?”李小加回应说:“目前还不能证明这一论断。这就好比开夏利和法拉利,不能因为法拉利暂时熄火停在路边,开夏利的就可以停下来在旁边看热闹。”风趣直率的风格,为他在话筒和镜头前挣分不少。

“工人―求学―异国―回归。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这样走过的。”李小加回忆说:“(做工人的时候)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脏又破,一个小房间里挤了14个人。”但他由衷地喜爱那份工作,“做工人就意味着不用下乡,待遇也非常好:吃饭不要钱,一年能发两双皮鞋。”利用闲暇时间,他还抱着收音机自学了英语。

而留学时,李最终选择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因为这所学校同时答应为他妻子提供教研助学金。他表示,自己刚到美国时,口袋里只有45美元――这是当时外汇管制所允许的最大额度。而在国外求学的日子,“要生活下来很艰难,需要靠洗盘子打工来维持生计,并且几年都不能回家和父母见面,因为没有钱买机票”。

但“我认为人生的幸福和财富之间没有绝对必然的关系”,李小加更希望自己做一个感恩的人。在美国读完新闻学硕士后,李决定再攻读法学博士。虽然成绩达到了要求,可是因为没钱,曾一度无奈地拒绝了哥伦比亚大学。这事引起了时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教授的注意。经过面谈,爱德华教授决定帮助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李小加后来多次提到爱德华教授是他生命中的贵人,而在爱德华教授退休后成立基金会遇到困难时,李小加更义不容辞地解囊相助。

李还是一个满怀激情的人。2006年4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摩根大通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600名国际投资者、120家中国企业、45位中国专家及众多政府官员齐聚一堂。开会当天,由于考虑到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中海油决定进行“闪电配售”,于是,负责摩根大通在华投资业务的李小加改变常规,临时决定在论坛上卖股票,他不仅当场宣读招股书,而且“大屏幕上打出‘中海油正在卖股票’的字幕”。结果很多投资者会议都没参加,先排队买了股票。“不到一个小时,中海油的股票就大大地超额认购了。”

据透露,即将卸任的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每年薪酬约1300万港元。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天价,但李小加在摩根大通的时候,最高时挣的要远超过这个数。李小加说:“现在是回馈社会的时候了。而问及人生最大的成就时,李小加的回答却是,“三个儿子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并表示,妻子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对家庭的深情,让李小加这个在资本战场上拼杀的战士多了几分柔情与蜜意。

港交所简介

港交所(HKEx: 0388),全称“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通称“香港交易所”。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资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属公司。主要业务是拥有及经营香港联合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以及其有关的结算所。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和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并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