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责任担保十篇

时间:2023-04-10 03:09:58

连带责任担保

连带责任担保篇1

    借款担保合同签订时,未约定担保方式,担保人据此拒绝承担担保责任,被债权人告上法庭。元月7日,河南省汤阴县人民法院审结该案,判决担保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2009年6月11日,汤阴县李民因做生意资金紧张向朋友王杰借款10万元,未约定还款期限,李民的朋友刘军在借条上签字担保,但未约定担保的方式。一年后,李民生意亏损,不仅无力偿还借款,还欠下不少债务,而刘军有能力偿还却以未约定担保方式拒绝承担担保责任。王杰多次索债无果将二人诉至法院,要求李民立即偿还借款10万元,被告刘军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法院认为,被告李民向原告王杰借款,并向原告王杰出具了欠条,原、被告之间已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该债权债务关系合法有效,被告李民应及时偿还,故法院对原告王杰要求被告李民偿还借款本金10万元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被告刘军签字担保时未约定担保方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九条之规定,被告刘军应承担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担保篇2

借款方(乙方):______,住所地: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

担保方(丙方):______,住所地: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

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本协议,以资共同信守。借款合同

1、借款金额、期限。

(1)本合同项下借款金额为人民币(大写) ______元,(小写) _______元(大小写不一致,以大写为准,下同)。

(2)本合同项下借款期限为自___年___月___日起至___年___月___日止。

(3)甲方应按1.2条约定一次性提取借款,乙方提前或推迟提款,应经甲方书面同意,否则,视为违约。

2、借款利率、利息。本合同项下月利率为____%,自实际提款日起按日计息。借款到期,利随本清。

利率按以下方式支付:______________。

3、还款方式 甲方应按本合同约定按期偿还借款本金和按期足额支付利息。

4、担保。

(1)本合同项下借款的担保方式为丙方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

(2)丙方完全了解乙方的借款用途,为其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完全出于自愿,其在本合同项下的全部意思表示真实。

(3)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本合同项下的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赔偿金、实现债权的费用(含律师费)和所有其他应付费用。

(4)保证期间为本合同确定的到期之次日起两年。

(5)若甲方按合同约定提前收回款项,则保证期间为自甲方向乙方通知的还款日之次日起两年。

(6)甲方与乙方协议变更本合同,无须经丙方同意,丙方仍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7)甲方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丙方仍在原保证范围内继续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8)甲方依合同约定,依法解除本合同时,甲方有权书面通知丙方提前承担保证责任,丙方应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日内履行保证责任。

(9)丙方保证责任为独立责任,不因甲、乙方借款合同的无效而无效。

5、乙方权利、义务

(1)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提前还款。

(2)自觉接受甲方对本合同项下借款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及监督。

(3)按本合同约定清偿本合同项下的本金、利息。

(4)变更住所、通讯地址、号码应在变更后7日内书面通知甲方。

(5)如发生对其履行本合同项下还款义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任何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离、结婚,对外投资,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等),应当立即书面通知乙方。

6、违约责任。

1、甲方应按约定日提取款项,否则甲方有权按合同利率按日计收迟延违约金。

2、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提前归还款项,甲方有权按本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限和利率计收利息。

3、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甲方有权提前收回借款:

(1)向甲方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隐瞒重要事实;

(2)不配合、拒绝接受甲方的监督;

(3)未经甲方同意,转让、处分其资产;

(4)其财产重要部分或全部被其他债权人占有、接管或其财产被扣押、冻结,可能使甲方遭受严重损失的;

(5)其他任何可能导致甲方实现债权受到威胁或遭受严重损失的。

7、合同无效、变更、解除、终止。

1、本合同经各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至本合同项下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及所有其他应付费用偿清之日终止。

2、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1)本合同项下之担保发生不利于甲方债权的变化,且乙方未能按甲方要求另行提供担保;

(2)其他严重的违约行为。

8、争议解决。各方产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在合同签订地所在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

9、其他 本合同一式____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各方各持一份。

10、合同签订地。

本合同签订于________。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连带责任担保篇3

连带担保责任的诉讼时间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法律依据】

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4条第2款“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来源:文章屋网 )

连带责任担保篇4

    你院(1986)豫法经字第19号请示收悉。关于专业银行、信用社担保的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责任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九条“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按照约定由保证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专业银行、信用社若作为经济合同当事人一方的保证人,在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应当按照约定由保证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

    二、经济合同依法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依据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对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在担保的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若被保证人应当返还财产而不能返还或者应当赔偿损失而不能赔偿时,除有特殊约定外,保证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担保篇5

一、连带责任的现状

从占到今,上至秦代的连坐制度下至现在的连带责任,法律有关连带责任的界定越来越明确详细。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相比,连带责任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角度看,尚存在很多问题:

从法律法规立法角度看:我国针对连带责任的规定相对零散无章,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与解释,缺少理论性指导,主要表现在:连带责任概念不清晰明了、义务和责任区分界限模糊、连带责任的构成要素不够明确、在运作中对如何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极少,再者人们对连带责任的法律效力和实施特点也缺乏认识或存在误区。

从司法角度来看:连带责任涉及法律的各个领域,对此法律缺乏统一的界定规范和理论指导,法官在判定审理时对连带责任缺乏统一性和参考性,以至于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不能更好地发挥出连带责任应有的效力和权威性。

二、连带责任的概念

迄今为止,我国的法律还没有给出连带责任明确的概念解释。法律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连带责任进行了概括总结。通俗的说,连带责任就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由任何一方原因所致使多个责任人共同承担相同的责任,且连带责任人所负担的民事责任范围界定并不根据自己的所占份额划分,即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还要承担全部共同责任;当一个责任人对所有责任承担后,其余责任人的责任就会随即消除。这种由一个责任人承担所有共同责任后,所有责任人的责任随即消除的责任形式目的是为了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财产权益遭到侵害后可以得到合理的补救。

三、连带责任的特点

连带性是连带责任最本质的属性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责任方需为两人以上,即当然责任人和连带责任人;其次责任具有可替代性,任一责任承担人有承担所有责任范围的义务,即代替其他责任人承担所有责任;最后责任承担人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存在利益与共的关系,能够共同承担风险。

连带责任的连带性由身份连带,意思连带和利益连带三种组成: 身份连带的产生主要依据家庭关系、经济组织关系和单位关系三种。家庭关系主要体现在夫妻及监护人连带关系中;经济组织关系体现在组织机构及合伙人联营等机构之间的连带关系中;单位关系是区别于经济组织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主要体现为单位和附属单位间的连带责任。

意思连带简单来讲就是责任人在承担责任时是自愿且对承担连带责任一事知晓,即当事人有愿意倾向去承担连带责任的意思。

利益连带是现代民商法中重要的调整标准,主要针对生活中既没有明显的连带关系又不具备特别的意思连带的群体。所谓利益连带,就是责任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如商家与顾客之间连带责任的财产性,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性。

下面以案例分析来解释连带的财产性;法律规定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相对较全面,主要包括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做、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等。公众理所应当的认为民事责任承担方式适用于连带责任,其实不然,例如:公司甲诉公司乙和个人丙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法院最终支持了公司甲的要求,要求公司乙和丙停止对公司甲进行的侵害,禁止盗用和披露原告公司甲的商业机密,并该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上案例中停止侵害行为不存在承担责任的替代性,所以连带责任不适用于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这三种责任行为。上述十种行为中,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反应了原告的精神诉求,亦具有不可替代性特点,因此连带责任也不能采用这两种责任方式。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这三种责任方式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没有物,也谈不上返还,更没有恢复、修理更换之说,其次,上述三种责任方式意在维护和保持财产,没有涉及财产转移和利益冲突,因此,连带也不适用于上述三种责任方式。

连带责任的民商特有性,现如今,连带责任无一例外属于商事或民事的经济赔偿责任,具有明显的民商法属性特征。

四、连带责任的类型

根据民商事案件中具体情况可以将连带责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由两人及以上由于共同侵权所导致的连带责任

共同侵权指的是两人及两人以上由蓄意或者过失而导致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没有蓄意和过失,可它们的侵害行为仍然导致相同的侵害结果,这就形成共同侵权。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两人及以上共同侵权所造成他人受到损害,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在审判实践中,对于这条法则的争议表现为如果侵害结果是由于两人以上所造成的,可这两个人以上对出现这样的损害结果并不存在故意及蓄意,也没有共同过失时,那么是否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有人认为:侵害后果虽然是由于多个人的过失行为而导致,可他们事前不存在故意或者蓄意,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也没有过失,因此不该让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另一些人则认为:侵权人即使不存在共同故意,亦没有共同过失,可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不仅要根据严重程度来担负相应的赔偿责任,而且连带责任人要互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乘客在乘坐汽车途中受伤,帮乘客选择合适的侵权法要求侵权责任人赔偿时,就会出现承运方侵权人与非承运方侵权人是否需要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对于这种案件的审理,法院也有不同的审判结果:多数法院审理这种类型案件会根据双方的过错比例判断他们各自应该承担的相应的赔偿,侵权人互相不承担其连带责任;小部分法院不仅参考双方的过失,也让双方承担连带赔偿。迄今为止,我国的司法程序己认可第二种看法,此外,法院还对另一种侵权做了特别的解释:怂恿指使及帮助他人进行侵权行为的其他行为人,也将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二)两人及以上由于共同危险行为所导致的连带责任

由于共同的危险行为造成他人遭到损害,但又无法明确损害是因何人造成,那么由共同危险行为的人一同承担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人身侵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把这一行为划为共同侵权,这项规定对我国在连带责任权属的界定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由于合伙或联营合作所导致的连带责任

合伙或联营资金,应由合伙人共同支配掌控,所有合伙人联营方都有监督管理的权利与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伙人要对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双方除了对自己的财产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法律或合同额外规定的连带责任承担要求,承担责任比例可根据合作双方的股份比例或合同约定的比例进行承担赔付。

(四)由于委托行为所导致的连带责任

通常情况下由于委托方不当及违法行为所导致的连带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因被与方发生合同授权不明所引发的连带责任:当合同协议授权不明时,被人和人双方都应当向第三人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2.人与第三人串通欺瞒所引发的连带责任:人与第三人故意串通,欺瞒损害被人的利益的,人与第三人将共同承担连带责任;3.因方违法所引发的连带责任:人在清楚知晓被事项违法时,依然从事此活动的,人和被人将共同承担响应的连带责任;4.第三方知晓行为人并没有权或越权的情况下,依然与行为人合作导致他人遭受损害,第三方与行为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5.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从事工作,由于委托不明,使第三人遭受损失,理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五)由于共同责任所导致的连带责任

建筑物或建筑设施发生的附属物掉落以及倒塌等情况,由各方共同承担赔偿责任。法律规定:人工建筑物的构筑物由于维护和管理不当致人损害,由于设计和施工造成损害,由设计管理方、所有方和施工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此外,夫妻在共同生活期间由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产生的债务应作为夫妻共同债务,不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由双方一同承担连带责任。

(六)由于公司雇佣以及帮工行为所导致的连带责任

雇佣人员在工作时导致他人受到伤害,雇主要承担赔偿责任。雇佣人员蓄意或由于重大过错造成的他人损害时,雇主与雇佣人员共同承担连带责任。雇员在进行工作时,遇到意外事故导致的人身伤亡,若承包人和分包人知晓雇主不具备相应业务资质和安全生产条件,也应当与雇主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此外,帮工在帮工活动中致使他人伤害,若被帮工方面没有拒绝帮工,帮工有蓄意或重大过失情况,那帮工与被帮工方面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七)由于保证行为所导致的连带责任

当事人对保证范围或内容没有明确的约定,当债务人在协议截止还贷期限前没有履行偿还时,致使债权人遭受损失,保证人则需要承担相应连带责任;主合同生效,担保合同被判无效,且债权人没有过失的情况下,保证人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若合同作废或解除,被保证人要求赔偿损失,保证人也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担保人对企业注册资金做担保,若企业的实际资金额与注册资金不符、非法转移,担保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担保人与债务人合伙欺诈债权人导致债权人遭受损失,则双方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八)由于其他行为所导致的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担保篇6

关键词:连带共同保证;混合共同保证

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61-01

一、对《担保法》第十二条的质疑

在连带共同保证中,当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便产生了双重追偿权,既可以向债务人追偿,又可向其他保证人追偿。此时对于被追偿人的选择的问题,学术界一度出现了争议。《担保法》第十二条规定:已经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或者要求连带责任的其他保证人清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很明显,这一条中的“或者”二字具有选择意义,保证人既可以选择对债务人行使追偿权,也可以选择对连带责任的其他保证人行使追偿权。对于这条关于选择被追偿人的规定,是否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保证人的追偿权以及其他连带保证人的利益呢?笔者认为,承认保证人的双重追偿权是合理的。连带保证的各保证人与债务人以及各保证人之间是互负连带责任的,如果仅以债务人为追偿对象,不仅使其他保证人的连带责任得以逃避,而且使保证人追偿的权利在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如果仅以其他连带保证人为追偿对象,不仅其追偿的权利难以全部实现,而且会使保证人丧失对债务人的追偿的权利。为了解决以上矛盾,赋予保证人双重追偿权是必要的,但是《担保法》第十二条,对于保证人的追偿顺序不加以区分,忽略了债务人及其他连带保证人的主从债务关系,明显不利于其他连带责任的保证人。事实上,债务人毕竟是主债务人,其他连带保证人毕竟是从债务人,在追偿顺序上应有所区别。有人认为,如果保证人先选择向其他连带保证人行使追偿权,该权利实现后,其他连带保证人再向主债务人追偿,这样并没有侵害其他连带保证人的合法权益。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此做法有可能导致原本保证人一次追偿(仅向债务人追偿)即可实现的债权变成保证人与其他连带保证人的二次行使追偿权,既浪费了人力,又背离了法律所追求的效率原则。

所以对于连带共同保证中保证人的追偿权问题,我们应突破《担保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优先适用《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二十条第二款的相关规定。

二、连带共同保证中,某保证人的保证责任被债权人免除后,其他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的追偿权问题

在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期间内,某保证人的保证责任被债权人免除后(即债权人未向其主张权利),其他承担了连带保证责任的保证人能否向其行使追偿权。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这一问题均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二十条的规定,在债务履行期间届满而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的情况下,债权人有权选择连带共同保证中的任一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而被选择的保证人负有承担全部保证责任的义务。这意味着债权人可以放弃要求一部分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即免除这部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在连带共同保证中,连带共同保证人之间因追偿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固然与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的保证合同法律关系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但是因追偿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必须建立在保证合同法律关系有效的基础之上。这一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连带保证的本质出现了认识上的根本错误。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在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债务时,共同对债权人承担着保证责任,虽然形式上可能先由其中的某一保证人清偿全部债务,但事后其完全可以通过追偿关系将自己代付的其他保证人应承担的份额索取回来。至于上述观点中所谓的某连带共同保证人的保证责任被债权人免除,可以说是对《担保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误解。对那些未被选择承担保证责任的共同保证人来说,债权人向保证人中任何一人主张权利的行为,都应视为债权人同样已向其主张了权利”。综上,在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期间内,即便债权人未向某连带共同保证人主张权利,此时已经承担了保证责任的保证人,仍有权向其行使追偿权,以索取自己代其承担的保证份额。

连带责任担保篇7

1.在共同危险行为下产生的连带责任。具体上来说,在存在共同危险行为之下,一旦出现无法明确具体责任人造成的损害结果,要对共同危险行为人判定承担连带责任。相对于共同情况下造成的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不明确情况,这种连带责任在相关的法律条例中获得了认可。这对连带责任的具体实施也有现实的意义,能够弥补长期以来对于共同危险行为造成的侵权责任的判决的一大空白。

2.在共同责任下产生的连带责任。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在道路建设和城市建设总,由于管理不当导致建筑物出现物品坠落和坍塌造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在司法中对共同责任下的连带责任的规定,主要的责任主体是管理人员、相关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来共同承担责任。

二、委托行为中产生的连带责任

很多的人不了解的是行为为什么需要承担责任。其实不是所有的的行为都要承担责任的,而是在行为出现了违法情况时,才会出现连带责任。特别是人明知到自己的行为存在违法的情况,还是坚持行为,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委托行为中的连带责任的规定能够修正行为中的不明确行为的责任,规范行为。

三、由承担保证导致的连带责任

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在承担保证中没有对保证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明确。一旦出现债务人在法律合同中没有履行责任是,就会导致出现责任问题。一般如果在同一个债务上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保证人,要求确保担保人之间的明确责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造成的责任就需要共同承担。如果不存在由债权人的过失问题造成的损害,就要求承担者对债权人受到的损失负气责任。这种情况常常是在公司中出现。民商法明确由承担保证导致的连带责任,能够为防范和化解这类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

连带责任担保篇8

【关键词】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平台;连带责任

在此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中,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法)强化了网购中网络交易平台的先行赔付责任。第四十四条中规定了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既可以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一、网络交易平台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承担的责任的特点

(一)法定性

网络交易平台承担的连带责任是依据法律规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网络交易平台承担的连带责任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三方当事人之间若有协议也不得更改法律赋予的连带责任。在网络交易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一般为网络交易平台存在过错的情况,属于法定的加重责任主主体责任的情形。

(二)补充性

根据新消法第四十四条,消费者不能直接要求网络交易平台承担责任事实上网络交易平台与销售者之间的责任承担有先后顺序和特定情况,只有在销售者不承担或者不能承担责任的情况下,网络交易平台才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的补充性是一种请求权的竞合,正是因为一个自然行为符合多个法律要件形成了多个请求权,但多个请求权的目的一致,所以才造成了网络交易平台承担责任的连带性。

(三)附条件性

新消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了当事人即网络交易平台在责任承担时的一定的条件,以条件是否成就来决定是否要承担责任。具体来说网络交易平台在一定情形下承担连带责任,即是在一定条件成立时,网络交易平台才需承担责任。

二、网络交易平台的连带责任在性质及原因

在侵权责任法中,有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形态,是与竞合的侵权行为相对应的,由两个以上的主体对同一个民事主体负有法定义务,当他们实施的侵权行为侵害了该法律所特殊保护的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时,被侵权的民事主体就产生了两个以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分别针对负有不同法律义务的侵权人。对于这种侵权行为,法律规定采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予以保护。在侵权责任法中,凡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侵权行为,都适用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以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民事权利,救济损害造成的后果。不真正连带责任也称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民法债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债务形式。

笔者认为在网络交易平台有条件的承担责任时,所承担的为不真正连带责任原因有:首先,数个行为人的行为产生各自独立的侵权责任,各个责任就救济受害人损害而言,具有同一救济目的。网络交易平台和销售者基于不同的行为造成一个损害,他们所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是独立的。销售者因其产品存在质量瑕疵或服务不符合约定,网络交易平台因不能提供销售者的信息虽为两个不同的行为人实施的独立行为,但共同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其次,本条规定符合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最近规则”,即是消费者可以选择离自己最近的或者说自己权利最可能实现的侵权人承担责任。消费者作为受害人享有不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或者销售者求偿,为择一行使权利,而非分别行使各个请求权。消费者所选择的请求权实现之后,其他请求权即消灭。

最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对内效力,即是否有权向没有承担责任的最终责任人请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赔偿后,有权向服务者或者销售者追偿,即损害赔偿责任最终归属于直接责任人,直接责任人为最终的责任承担者。网络交易平台承担的为中间责任而非直接责任,且当其承担责任后,销售者或服务者对消费者承当的责任也归于消灭,损害赔偿责任最终归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最终责任人,这些规定符合了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对内效力。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现实合理性

在新消法的解读中关于新消法第四十四条有这样一个案例:吴女士在某大型网购平台的一家手表网店中购买了一款某品牌手表。收到货后,吴女士发现手表并非正品,便联系卖家退货,但通过网店中所留的电话、邮件等均无法联系上。李女士向网购平台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在核实后表示,对方当时提供验证的身份证件系假冒,他们能做的是关闭这家网店,吴女士遭受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网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在消费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网购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但是同案例中的吴女士一样,销售者或者服务提供者的虚假信息使网购维权十分困难,而新消法的出台,使一部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新消法第四十四条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注意义务提出了要求,对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进行了清晰定位,即规定网购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根据新消法李女士有权要求网络交易平台赔偿。网络交易平台和销售者、服务者之间的连带责任的确定,确保了消费者的求偿权的实现,在新消法出台前,许多现实的案例中网络交易平台往往借口质量瑕疵或者服务不符约定应由商家承担责任而推卸责任,新消法出台后,消费者可以根据第四十四条要求网络平台承担连带责任,有利于网络平台对商家的审查和监管以及消费者的求偿权的实现。

笔者认为新消法四十四条规定的网络平台连带责任实质上是一种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法定情形下网购平台与商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连带责任的规定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一连带责任的规定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立法的进步,但是其实际作用和实践性有待司法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杨立新.论不真正连带责任体系及规则[J].当代法学,2012,3

[2][日]我妻荣.我妻荣民法讲义新订债权总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93

连带责任担保篇9

一、四种责任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一)、连带侵权责任

连带侵权责任,是指受害人有权向共同侵权人或共同危险行为人或其他共同加害人中的任何一个人或数个人请求赔偿全部损失,而任何一个共同侵权人或共同危险行为人或其他共同加害人都有义务向受害人负全部的赔偿责任;共同加害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己全部赔偿了受害人的损失,则免除其他共同加害人向受害人应负的赔偿责任。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各个侵权人之间主观上有共同过错,包括共同故意和共同过失;二是各个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即为共一个行为,即便是表面上的数个行为,也是直接给合成同一个行为,发生同一损害后果;三是外在责任的整体性;四是共同加害人之间有潜在的内部责任份额关系,依据这种关系,共同加害人之间存在内部求偿权。

根据《解释》的规定,适用连带责任有如下几种情形:一是共同侵权,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行为人之间负连带责任;二是共同危险行为,即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当负连带责任,但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这里是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不是过错举证责任倒置);三是雇佣人致人损害的,如果雇员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雇员与雇主向受害人负连带责任,这是新规定,突破了传统的民法理论;四是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五是帮工致人损害的,如果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六是人工构筑物因设计、施工缺陷造成损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与设计、施工者承担连带责任。除此之外,还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适用连带责任要注意三点,一是把握其法律特征;二是要有法律明确规定;三是赔偿权利人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

人民法院应当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赔偿权利人,并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这又是新规定,与连带责任原理不符,但我们必须遵照执行。

(二)按份责任。是指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相对应,可在对比中把握其法律特征,此处不再赘述。这里有两个难点,一是原因力比例的衡量;二是这里的间接给合与共同侵权中的直接结合在司法实务中如何区分?不易把握,似要进一步明确。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数个行为人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各个行为人产生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各负全部赔偿责任,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征:第一,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造成一个损害。例如上述案例中,杨某基于交通事故侵权行为致使钱某受损害,而雇主张某因与钱某之存在雇佣关系,钱某又是在雇佣活动中受损害的,他可以基于雇佣关系请求张某负损害赔偿责任。交通事故侵权行为和雇佣劳动这两个行为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但是发生的又是同一个损害后果,而不是两个损害结果。

第二,数个行为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侵权责任,这个责任就救济受害人损害而言,具有同一目的。如上所述,雇主的工伤事故赔偿和第三人的侵权赔偿,都是救济受害人损害的赔偿,都是一个目的,因此分别产生不同的侵权责任,责任的目的都是救济该同一损害,而不是救济各个不同的损害。

第三,受害人享有不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可以“择一”行使,或者向雇主或者向第三人请求承担责任,而不是分别行使各个请求权。受害人选择的一个请求权全部实现之后,其他请求权消灭。这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就近”规则,受害人可以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法律关系当事人作为被告。

第四,损害赔偿责任最终归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直接责任人。如果受害人选择的侵权责任人就是直接责任人,则该责任人就应当最终地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选择的责任人并不是最终责任人,则承担了侵权责任的责任人可以向最终责任人请求赔偿,最终责任人应当向非最终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解释》第11条就有“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的规定。这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最终性”规则。

(四)补充责任

侵权补充责任,是指多个行为人基于各自不同的发生原因而产生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各个行为人负担全部履行义务,造成损害的直接责任人按照第一顺序承担责任,承担补充责任的人只有在第一顺序的责任人无力赔偿、赔偿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并且可以向第一顺序的责任人请求追偿的侵权责任形态。

担保法有关于担保性质补充责任的规定,高法解释中关于会计事务所过错验资不实应负的责任也是补充责任,但在侵权法上,我国以前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补充责任未作明确规定,《解释》在这方面作出新规定予以填充,第6条、第7条、第14条和第15条对补充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二是学校对保护在校未成年学生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三是第三人致害帮工人的,被帮工人的补充补偿责任。

二、几种责任形态的联系与区别

连带责任与按份责任相对应,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相对应,比较几种责任形态的特征,不难把握它们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

首先是四种责任形态的相同点,一是侵权行为人均为多数,与单个侵权责任主体相区别;二是给付内容相同;三是各行为人均负赔偿责任,除按份责任外,其余三种责任形态均负全部赔偿责任;四是均产生同一损害后果;五是各个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均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无因果关系无责任;六是除按份责任外,其余三种责任形态均因任一行为人的给付而使全体责任归于消灭。

第二、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一是产生的原因不同。连带责任主要是基于共同侵权行为或准共同侵权行为而产生,其损害后果的发生是基于一个侵权行为,或数个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直接结合成一个行为。而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的产生必须是不同发生原因产生损害后果,即各个行为人与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的原因是不同的法律事实,不是一个行为,而是几个行为,他们之间的责任关系必须是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如:直接侵权行为是造成损害的全部原因,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一方的疏于注意而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也是发生损害的全部原因,这两个原因事实不是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侵权行为,而是两个单独的侵权行为,因此不是共同侵权行为,而是承担直接责任和补充责任的两个侵权行为;二是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负连带责任的共同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过错或者有共同行为,各行为人在主观上互相关联,或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或者他们每一个人的行为直接结合成为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是造成损害的原因。而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的数个行为人之间则没有共同过错,行为人各自具有单一的主观状态,没有任何意思上的联系,责任相同纯属于相关的法律关系发生巧合,使责任竞合在一起。如:直接侵权行为人具有一个过错,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对受保护人疏于保护的行为也是一个过错,这两个过错都是各自独立的主观过错,不是共同过错,因此产生的责任也不是连带责任,而是补充责任。又如,第三人基于侵权过错而承担责任,而雇主则不是基于过错,而是基于雇佣劳动保护义务而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是严格责任,过错不是雇主应负责任的构成要件,自然,雇主与第三人之间也无共同过错;三是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连带责任侵权人之间尽管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共同加害人之间有潜在的内部责任份额关系,依据这种关系,共同加害人之间存在内部求偿权。在一个或者数个共同加害人承担了全部责任之后,对其他没有承担侵权责任的共同加害人有权请求追偿其应承担的份额。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的行为人之间不存在这种内部分担关系,负有补充责任的人承担了赔偿责任,有权向其他加害人追偿,但是这种追偿也不是基于责任份额分担关系,而是基于最终的责任承担。

第三、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联系和区别

补充责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1、补充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都是多个人的行为引起同一损害后果,各自基于不同的原因;2、各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原因对受害人都负有侵权责任。各个责任就救济受害人的损害而言,都是一样的。3、其中一个行为人承担了全部责任后,其他责任人对受害人所负的责任都归于消灭。

连带责任担保篇10

关键词:合同法;连带责任;责任界定

以现行法律实施与规制情况来看,合同法律关系中的连带责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明确,不少环节都存在纰漏,亟待引起法学界与社会倾注更多的关注与研究。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与之现行法律为准绳,就此展开论述,以期对明确合同连带责任的法律界定有所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合同法中的连带责任分类及确认条款

(1)连带责任的分类

根据所产生原因的不同,连带责任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所谓约定连带责任,指的是各个债权人由于某种契约关系而产生的连带责任。相比来说,法定连带责任是指那些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而直接产生的某种连带责任。除了产生原因方面的不同,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中各个连带责任人的主观因素方面也有区别。前者中的连带责任下,各个当事人存在着主观方面的过错。而约定连带责任中,当事人不一定要有主观上的过错,只要某个当事人违反了事先的约定,便应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2)确认连带责任的法律条款

首先,《合同法》明确规定:“如果当事人在签订合同以后进行合并,则合并后的组织及法人等应共同行使权力,履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当事人签订合同以后保持分立的,除非另有规定,所有分立的法人或者组织要承担合同的连带债权,并承担部分债务。”由此可见,合同法中的当事人要么是法人,要么即相关组织,此处与《公司法》存在某一程度上的交叉。其次,除却《合同法》之外,我国其他法律也对连带责任有相关规制条款。以合伙关系中的连带责任为例,我国《律师法》及《合伙企业法》对此都已有相应规定,其中前者规定了合伙制律所的连带责任,后者则规定了各类合伙企业中各个合伙人的连带责任。这些法律法规均体现了我国法律中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法定连带责任功能作用

(1)保护相关债权人的权益。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确立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合同的平等关系,保护债务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在债务人违反相应的规定之后,相应的机构要对债务人的行为进行判定,而后依法追究债务人的相应责任。债权人可以要求所有债务人中的任意一个来偿还自己的债务,这实际上就是保护了债权人。假设有一个债务人承担了所有的债务责任,那么原债务关系即时终结。而承担之前债务的债务人角色发生改变,成了新的债权人,可以向其他的债务人进行索赔。这样一来,新的债权人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

(2)明确合同双方行为规范。“法定”二字,体现了该种连带责任的强制性。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相关合同所规定的内容,而后对债权人及债务人的关系进行审核,分析其利害关系,确定债务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及承担多少责任等。同时,还要对各个债务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其责任比例进行认定。总之,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确定,有利于帮助工作人员明确相应的行为规范,而后按照规范的要求开展各项活动。同时,对于各种违反合同规定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有利于维护社会发展的良好秩序。

(3)提高交易或诉讼的效率。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确定,有利于帮助合同双方顺利解决各种纠纷,提高交易的效率。这样一来,债务人的责任就非常容易区分,债权人的权利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矛盾亦能得以合理解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的深入合作。

三、多数人之债引发的连带责任处理原则

(1)等份原则

即按相应的份额划分多数人之债。在这种划分方法下,各个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依据合同的相关规定而行使自己的债务权利或者承担一定的债务义务,成为按份债权或者按份债务。在这种债务中,各个债务人按照相应的份额承担自己的债务,任何债权人无权要求其中一个债务人承担所有的债务。

(2)同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