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发工资十篇

时间:2023-03-31 08:38:25

补发工资

补发工资篇1

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坚持资金管理渠道不变、封闭运行、简便快捷便民的原则。各项涉农补贴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等权限仍由原主管部门按有关政策执行,资金审批继续由相关部门按专项资金的审批程序、环节、标准与要求进行审批,下达补贴资金文件;各项涉农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按规定开设专户、建立专帐、实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财政部门根据各有关部门下达的涉农补贴资金文件,通过专户逐级将补贴资金下拨到镇(街)财政所,再由财政部门确定的兑付补贴资金的农村金融机构将补贴资金划拨到农户的专用存折上。农户家庭按户主只开设一个家庭存款帐户(其他情况必须凭村组、镇(街)证明和身份证办理存款帐户)。补贴资金在此阶段的运行,不得转入其他帐户,不得提取现金,实行专款专用和封闭运行。补贴资金发放,不再拨付主管部门及层层划转,减少发放中间环节,杜绝违规现象,直接由财政部门通过金融机构将涉农补贴资金打入农户(个人)存折,农户可随时随地支取,也可按金融机构的管理规定跨地跨行支取,极大的方便群众。

二、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范围

我区现行以现金形式直接兑现给农户的涉农补贴包括:粮食直补资金、粮食综合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移民搬迁村民建房补助、农村优抚对象补助、救灾救济补助、救助补助、五保户补助、高寿老人补助、农村低保、独生子女奖励资金、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放弃二胎指标奖励、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兵优待金、农村广厦工程、农村村干部补助等,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有民政、教育、卫生、计生、农业、劳动、财政等部门,在财政部门内部涉及预算、农财、社保、企业所等业务科所。为了稳步推进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工作,我区对以上财政涉农补贴采取“总体推进,分批实施”的办法,逐步达到所有涉农补贴都实行“一折通”发放。从年开始,第一批纳入“一折通”发放的涉农补贴资金为粮食直补资金、粮食综合直补资金,于年7月底前完成;第二批纳入“一折通”发放的涉农补贴资金为良种补贴资金,于年底前完成;第三批将其他涉农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于年底前完成。

三、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程序

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要以中国农民补贴网为平台,以镇(街)财政所为发放窗口。

(一)核实农户信息。对农户补贴网录入的农户有关信息进行认真核实,农户户主姓名应与当地公安派出所户籍管理户主姓名一致,对因种粮面积变化、农村土地调整、户主发生变化、其它原因等因素造成的有关农户信息数据变动,要及时进行调整,并将数据变化调整情况逐级上报,达到农户信息和清册真实准确。

(二)开设专户。各镇(街)财政所要积极与当地金融机构进行协商,及时开设“涉农补贴资金专户”,为保证各项涉农补贴资金的专项用途,还应按补贴资金的性质在总户下分别开设分户“涉农补贴资金专户——补贴资金”,各项补贴资金不得混用。本着就近开设的原则,由镇(街)财政所在办理补贴资金兑付的农村金融机构,为每一农户按户主姓名办理“农村居民补贴资金专用存折”,并分别村组连续编号,不得重码,也不得跳号,号码实行一次使用,不再重复使用。“农村居民补贴资金专用存折”可由办理补贴资金兑付的区级金融机构专门印刷,也可由镇(街)财政所在通用“存折”上加盖“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字样。“农村居民补贴资金专用存折”是家庭成员享受补贴的专用存折,其家庭成员享受的财政涉农补贴一律进入该存折。户主第一次领取专用存折,由户主或户主家庭成员持本人身份证到镇(街)财政所领取。未经财政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专用存折户主姓名。

(三)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财政部门根据有关部门下达的涉农补贴资金文件,经区财政局审核后,由区财政部门逐级将补贴资金下拨到镇(街)财政所,镇(街)财政所按照发放对象的专用存折号码造册,经有关人员签名并加盖公章后送办理兑付补贴资金的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将补贴资金总额划拨到办理兑付补贴资金的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享受补贴通知书送达农户,以便农户核对补贴资金。办理兑付补贴资金的农村金融机构,收到发放清册和补贴资金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划入农户专用存折。经办的金融机构不得向农户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得在补贴资金中代扣、抵扣任何费用,不得抵扣贷款和贷款利息。补贴资金划入农户“农村居民补贴资金专用存折”后,农户可凭有效证件持“一折通”到办理补贴资金兑付的金融机构提取现金。

四、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的运行方式

按照“指标统一下、资金一户管、服务一部办、补贴一折发”的模式运行。

(一)指标统一下。区级各相关部门根据各类补贴资金发放的时间要求、补贴政策、补贴标准和补贴金额等下达补贴文件(有联合下达补贴文件的从其规定),财政部门依据补贴文件,将涉农补贴资金下拨到镇(街)财政所开设的“镇(街)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专户——补贴资金”。

(二)资金一户管。财政部门将涉农补贴资金统一拨入镇(街)财政所开设的“镇(街)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专户——补贴资金”帐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帐核算。镇(街)财政所将涉农补贴资金拨入经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再将资金划入到农户“一折通”上。补贴资金划入农户“一折通”之前,不得转入其他帐户,不得提取现金,确保涉农补贴资金封闭运行。

(三)服务一部办。镇(街)财政所是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和支付的主体。镇(街)财政所在办公场所设立“财政涉农补贴资金服务窗口”,负责本镇(街)的补贴对象、项目、标准等有关事项的登记、审核和汇总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编制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分户清册,并按规定进行公示,下发补贴通知书等。

(四)补贴一折发。由各镇(街)财政所在经办金融机构为每一个农户按户主姓名开设一个供家庭长期使用的补贴资金活期储蓄存折,即“一折通”。家庭成员享受的所有财政涉农补贴资金都应通过“一折通”发放到农户手中。

五、建立健全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的会计制度

各镇(街)财政所要建立健全财政涉农补贴收支会计帐簿,在实行专户核算、专项管理的基础上,要按照补贴资金的种类设置明细帐,反映各项补贴资金的发放情况。一级会计科目设置:资产及支出类科目设“银行存款”、“涉农补贴专项支出”、“其它专项支出”;负债及收入类科目设“应缴回涉农补贴专款”、“应缴回其它专项款”、“上级拨入涉农补贴专款”、“上级拨入其它专款”;净资产类科目设“涉农补贴专款结余”、“其它专款结余”。年终对各个专项资金发生的实际支出、上级拨入专款资金转入相应净资产科目,如有结余,及时转入“应缴回涉农补贴专款”或“应缴回其它专项款”科目,并按照规定及时缴回上级财政有关职能部门的相关专项资金专户。

六、建立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公示制度和接待制度

镇(街)财政所应将经区财政部门审核后的涉农补贴分户清册按户主姓名、补贴种类、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发放时间等进行公示,做到公示到村、组。公示不得少于7天。公示结束后,镇(街)财政所应将公示后无异议的清册送达经办兑付涉农补贴的金融机构,作为办理兑付补贴的依据。严禁不公示发放补贴或公示不到位发放补贴。

在实施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工作中,财政部门应建立接待制度,对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及有关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记录,热情接待,在3个工作日内到镇(街)、村组、农户核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将查处情况及时反馈当事人和有关部门。

七、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是一项系统工程,联系部门多、涉及补贴范围广、工作难度大。各有关部门、各镇(街)要在区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精心组织,相互配合,广泛宣传实行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的目的和意义,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村组农户进行宣传,做到村村宣讲,户户明白,人人清楚,确保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工作顺利实施。

补发工资篇2

一、扩大县区财政统发工资的范围。在继续完善乡镇教师工资上收县级统发的基础上,从20*年10月1日起,将乡镇党政干部职工的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纳入县区代管,由县区财政局工资发放部门委托乡镇就近的金融机构统一。涉及乡镇按劳动纪律和有关政策应扣发干部职工工资的事项,由乡镇政府委托工资的金融机构协助办理。

二、统一“其他供养人员”补助费的发放办法。从20*年10月1日起,将乡镇财政供养的优抚、精减、遗补及“低保”对象的补助费,纳入县区代管,由县区财政局社保部门委托乡镇就近金融机构统一。各乡镇要加强对对象的监管工作,按季、及时上报对象的增减变动情况。凡未及时上报增减变动情况而造成少发或多发补助费的,其责任由乡镇相关经办人员承担。首次纳入县区的“其他供养人员”名单及金额,应由乡镇一次造册,经财政所、民政所审核签章后,于20*年9月底以前报县区财政局社保部门。

三、开设县区直管的工资资金专户。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补助费全部上收县区后,原来在金库开设的工资资金专户一律撤销,分别由县区财政局的国库部门统一在各乡镇工资的金融机构及其县区管理机构开设工资分户和总户(同类银行的专户帐号应统一),并预留县区财政局国库部门的印签。工资专户专门用于收纳和核算县区财政拨入的各类工资性资金(含教师工资和定量补助费)以及日常误发(多发)退回的资金。

四、完善与统发工资相关的配套措施。

1、完善县区对乡镇的财政体制。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和工资发放改革情况,重新核定乡镇的经常性收入、支出以及补助、上解基数。经常性收入,按照农村税改认定的“两税任务”和划归乡镇的其他各项税费收入前三年的决算平均数予以核定;经常性支出,按照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现行工资和补助费(含差额补助)的实际需要,以及维持乡镇公务运转的基本需要(公务费可按乡镇机关财政供养干部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安排)来核定。收入基数与支出基数的差额部分,作为县区补助乡镇或乡镇上解县区的基数。以后年度的增收部分,全部留给乡镇(用于消化增人增资支出和其他支出);以后年度的增支部分区别情况、分别负担:属于上级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的增支项目,由县区财政负担;其余增支项目由乡镇自行负担。

2、改变乡镇地方收入入库办法。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补助费全部上收县区统管统发后,对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实行“乡征、县管、乡用”的办法。属于乡镇的地方财政收入一律由乡镇财政(农税)所负责征收,及时、就地直接解交县区金库。县区财政局要加强对乡镇财政收入入库的督促和检查,严格进行考核;年度终了前的5日内,将当年增收数与各乡镇清算完毕。

3、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支出管理。对纳入县区的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及补助费,由县区财政局根据实际应发数额按月或按季填发转帐凭证,通知乡镇财政列支;对乡镇公用及差补经费,由县区财政局按月拨付到乡镇金库帐户;对上级下达乡镇的各类专项经费(资金),由县财政局根据资金调度情况,按项目或按进度拨付到乡镇金库帐户。

补发工资篇3

四月份以来,聚焦补贴资金滞拨闲置等突出问题,我组积极组织研究整改工作,明确县财政局农村财政管理服务中心经办责任,每两周调度推进,压实整改任务,确保落实到位。整改过程中,XX组长、XX副组长先后六次带队前往城关街道、三义镇、双涧镇等基层财政所实地调研走访,针对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系统的造册、审核、发放、公示等环节,台账的建立、记录、存档等过程进行抽查。在推进整改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宣传工作不深入,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此外,职能部门之间协作配合还不够紧密。“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是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此次专项治理牵扯多个领域和行业部门,虽共用一个平台,但涉及财政、农业、民政等十余个职能部门,各单位间不能单打独斗,各扫门前雪。要密切配合,加强经常性沟通,定期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和共性问题,形成合力、压茬推进。

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安排部署和重点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工作的一项具体业务,县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发放工作总体上能够严格按照《安徽省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打卡发放操作规程》进行。自2017年“一卡通”系统拓展以后,形成了业务部门编制补贴清册,导入惠农补贴系统,上报至县财政局农村财政管理服务中心打卡的发放模式。

各业务职能部门是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的责任主体,负责补贴政策制定、宣传,补助对象审查、审批,负责“一卡通”补贴任务造册、审核,开展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财政局负责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的实施和全县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网络资源的整合和系统的更新、维护及有关政策、报表等工作,对业务部门、乡镇(办事处)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协议,会同县财政局做好惠农资金专户设置、资金管理和发放工作。

补发工资篇4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根据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工作要求,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上下联动、横向协调”原则,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真正形成“分工科学、责任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惠民政策和资金管理落实到位。

二、工作职责

(一)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

县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是代县政府履行全县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的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负责资金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协调解决资金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对政策落实情况组织开展综合检查等项工作。

(二)县级主管部门职责

1、县民政局是民政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农村五保户补助、抚恤(优抚)补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灾民救灾补助等涉及民政方面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民政优抚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2、县农委是农业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接补贴、小麦良种良法补贴、油菜良种补贴、玉米良种补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涉及农业方面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农业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3、县林业局是林业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森林生态效益补助、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等涉及林业方面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林业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花名册。

4、县农机局是农机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农机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5、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是畜牧兽医水产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能繁母猪补贴等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蓄牧兽医水产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6、县卫生局是卫生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等卫生方面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卫生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7、县人口和计生委是计划生育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8、县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办公室是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临北段、香浮段、花园湖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方面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9、县教育局是教育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资金等教育方面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教育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10、县水利局是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面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负责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11、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政策宣传工作;负责社会保障补助对象的核查和审批;组织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报送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12、县财政局是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发放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专户管理、指标下达、资金拨付和财务核算工作;指导和监督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打卡发放,及时向县主管部门反馈资金打卡情况;负责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信息化管理;建立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发放信息交换平台,组织开展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乡镇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年度考评工作。

13、县信用联社是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打卡到户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督促农村信用社(网点)按照规定的时间将各项补助资金足额打入农户个人帐户;负责农村信用社(网点)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打卡技术指导工作。

(三)乡镇政府职责

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各项惠民政策的宣传和各类补助对象的审核、公示,对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组织开展惠民政策知识和业务培训;指导村(社区)按规定程序开展补助对象评定工作,及时纠正惠民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协调做好各项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档案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真实、完整;安排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做好各项惠民政策解答。

(四)基层站所职责

1、乡镇民政办负责农村五保户补助、抚恤(优抚)补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灾民救灾补助等民政方面补助对象的调查摸底、核实、统计、公示以及资金发放花名册的编制上报,及时做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2、乡镇农技站负责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接补贴、小麦良种良法补贴、油菜良种补贴、玉米良种补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涉及农业方面补助对象的调查摸底、核实、统计、公示,及时上报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做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3、乡镇畜牧兽医水产站负责能繁母猪等补助对象的调查摸底、统计及补助对象花名册的上报;及时做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4、乡镇林业站负责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等涉及林业方面补助对象的调查摸底、统计、核实,及时上报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做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5、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补助对象的调查、统计、核实、公示,编制上报资金发放花名册;协助民政办对农村大病救助调查、审核与上报;及时做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6、乡镇中心学校、完中负责提供本乡镇在校分年级学生花名册,对符合“两免一补”条件的贫困生,由学校协助乡镇、村(社区)进行摸底、核实,经乡镇、村(社区)两级评议、公示无异议后,编制上报资金发放花名册,做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7、乡镇计生办负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补助对象的调查、统计、核实、公示,编制上报资金发放花名册;做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8、乡镇财政所负责对本乡镇各单位提供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项目、标准等单项清册的审核;负责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打卡发放清册公示到村(社区)、组;负责及时办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转账手续,负责督促农村信用社(网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打卡到户;负责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的账务处理和报表报送。

9、乡镇信用社负责根据财政所提供的到户花名册,5日内(救灾资金2日内)将当期补贴资金打入个人帐户;负责在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发放花名册上加盖“转帐付讫”印戳,交财政所存档;负责补助对象增户存折和遗失存折的补办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提兑手续,确保“一卡通”存折通存通兑,为农民领取补贴资金提供优质服务。

(五)行政村(社区)职责

行政村(社区)负责惠民政策的宣传,及时送达明白纸等惠民政策宣传品;负责对本村(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摸底,填写基础信息档案,及时向乡镇提供有关基础信息及变更信息;组织召开村(社区)居民会议或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对补助对象进行初评,确保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准确,对本村(社区)上报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负责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补助对象公示工作,接受群众监督;负责村级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信息的收集、上报和归档工作。

三、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健全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确保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明确具体办事人员。各乡镇、县直各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是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既要安排部署,又要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二要强化工作责任。各乡镇、县直主管部门要深入村、组、户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要全面建立县、乡(镇)、村(社区)、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责任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头,确保有人问事、有人管事、有人办事。

三要狠抓督查指导。建立健全各部门联系乡镇制度,加强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工作人员要拿出主要精力,督促和指导乡镇、村(社区)抓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工作重心下移。各乡镇要全面建立乡镇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组的工作责任制,实行包政策宣传、包组织实施、包工作指导、包监督检查的“四包”办法,着力夯实一线工作基础。

补发工资篇5

根据市农委《关于完善本市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若干意见》(农委[]203号)、《关于完善本市稻麦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意见》(农委[]158号)、《关于做好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药剂补贴工作的通知》(农委[]93号)、《关于做好本市年农资综合直补工作的通知》(农委[]155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粮食补贴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委[]359号)以及区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实施办法》(金府[]3号)的精神,年继续对水稻种植户实行补贴,现将有关补贴资金的发放通知如下:

一、补贴标准

1、水稻种植补贴

种植水稻15亩以下每亩补贴70元;15-30亩(含15亩)每亩补贴80元;30亩以上(含30亩)每亩补贴150元。以上补贴资金市财政承担90%,区财政承担10%。

2、种子补贴

种植常规水稻每亩补贴16元,种植杂交水稻每亩补贴25元,已以物化形式补贴到农户(免费供应水稻种子)。

3、农资综合补贴

每亩补贴75.5元;其中:中央财政55.5元,市财政20元。

4、区、镇(工业区)财政对水稻规模经营户再补贴

除上述补贴外,区、镇(工业区)财政对种植水稻3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再给予每亩100元补贴,其中:区财政每亩补贴50元(包含农资综合补贴20元,公共植保农药补贴23元),镇(工业区)财政每亩补贴50元。

二、补贴对象

1、在本区种植水稻的农户;

2、在本区从事水稻种植的其他农业生产单位。

享受补贴的水稻种植农户和单位必须具有规范土地流转合同。

三、补贴资金

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为295301.63亩,合计补贴资金总额为85412154.54元;其中市级以上财政68208546.89元,区级财政6091092.15元,镇(工业区)财政11112515.5元。

四、发放办法

1、种植水稻30亩以下补贴发放办法

补贴资金由区财政下拨至各镇(工业区)农行营业所,由各镇(工业区)农行营业所会同农技服务站、财经事务中心,采用“一卡通(或一折通)”形式直接发放到种植户,详见附表一。

2、种植水稻30亩以上补贴发放办法

根据各镇(工业区)上报并核准的30亩以上种植面积,由各镇(工业区)财经事务中心将每亩50元配套资金在年12月25日以前缴入区财政账户(单位全称:市区财政局;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市支行营业部;账号:038864-00801112037)。扣除各镇(工业区)农药统一配送款作为物化补贴(各镇、工业区农药配送款金额见附表二)由区财政直接拨付指定的配送企业,其余补贴资金由区财政委托农业银行,直接发放至水稻种植户。对有银行账户的水稻种植单位由农行直接拨付到种植单位,详见附表四。

3、农资综合补贴发放办法

对种植水稻30亩以下发放办法与第一条相同;对种植水稻30亩以上发放办法由区财政委托区农业银行,直接发放至水稻种植户,对有银行账户的水稻种植单位由农行直接拨付到种植单位。

4、种子补贴发放办法

年度水稻种子全部由区至诚种子合作社提供,补贴资金由区财政直接拨付至至诚种子合作社,详见附表三。

五、有关要求

1、补贴资金发放工作要求在2009年1月15日之前结束。各镇、工业区要严格按照市农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粮食补贴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委[]359号)等的有关规定,发放过程要公开、透明,及时将补贴资金兑付到农民手中。加强资金管理,规范发放程序,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克扣、骗取国家财政资金行为的发生。

2、加强补贴资金的审核检查。各镇人民政府、工业区是补贴资金监管的责任主体,要加强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对年度种植面积进行一次全面核实,核查覆盖率要达到100%。要对各村上报的补贴资料和公示文本进行实地逐一核查,确保面上上报和上墙公示内容一致。市、区有关部门将组织力量开展抽查。

3、规范补贴资金发放公示工作。大力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补贴资金发放之前做好村、组公示工作,公示地点要选择在村、组公示栏、村便民服务店、村老年活动室等醒目地方,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公示的内容要详实具体,包括补贴对象姓名、粮食种植面积、补贴标准和补贴总金额等要素。同时,必须告知相关补贴政策、举报联系部门、人员以及举报电话等内容。

补发工资篇6

一、粮食直补的原则

(一)坚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原则。粮食直补资金要全部用于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二)坚持简便易行的原则。对粮食直补资金分配和兑付办法既要周密规范,又要符合农村实际,尽量简化程序。

(三)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粮食直补各项政策、对种粮农民分配补贴的相关数据都要向农民公开,确保宣传到户。

二、粮食直补资金规模和来源

(一)资金规模。粮食直补资金规模为市政府分配给我县20*年的指标。

(二)资金来源。粮食直补资金由各地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安排,省适当补助。

三、粮食直补对象和补贴品种

(一)补贴对象。用粮食风险基金直接补贴的具体对象是全县范围内从事享受补贴的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含农垦系统国有农场职工)。农民承包地实施流转的,原则上补贴给原承包户。原承包方与流转方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补贴品种。20*年享受直补补贴的粮食品种为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杂粮五大粮食作物。

四、粮食直补资金分配依据

(一)对农民分配粮食直补资金的依据。以每个农户今年实际种植玉米、水稻、高粱、小麦、杂粮的面积之和,扣除机动地面积后,作为分配粮食直补资金的依据。按照全县粮食直补资金总规模和当年享受补贴的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计算出全县统一亩均补贴标准,在补贴兑付开始前,在全县实行张榜公布。

(二)对每户农民的直补资金分配结果以《种粮农民补贴通知书》的形式通知农民。通知书中必须注明:当年享受补贴的粮食作物实际种植面积、单位面积补贴标准、应发放补贴金额。

五、粮食直补资金的拨付和监管

(一)粮食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县级财政部门通过在同级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对粮食直补资金进行管理。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单设粮食直补专账,对直补资金进行单独核算。乡镇财政所或农经站要在农村信用社开设粮食直补资金专户,确保粮食直补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二)粮食直补资金采取年初预拨、年底清算的办法。在直补资金具体拨付过程中,实行县对场乡镇年初预拨、年底清算,逐级批复的办法。县财政依据财政和农业部门核定的分配计划,及时将直补资金拨付到乡镇财政所或农经站在农村信用社设立的粮食直补资金专户。乡镇财政所或农经站在粮食直补资金到达当地粮食直补资金专户后,按照当地粮食直补具体实施办法的规定,以发放现金、储蓄存折或银行卡的形式将直补资金一次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20*年粮食直补资金兑付工作必须在8月31日前结束。

(三)健全粮食直补财务公开制度。粮食直补资金的兑付,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事项都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健全粮食直补基础档案管理工作。粮食直补的有关资料,要分类归档,严格管理。

(五)加强粮食直补资金监督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加强对粮食直补资金的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的及时足额兑付。直补资金禁止集体代领。不允许用直补资金抵扣任何税费和债务。要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和骗取补贴资金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六、建立粮食直补工作责任制

补发工资篇7

一、粮食直补的原则

(一)坚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原则。粮食直补资金要全部用于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二)坚持简便易行的原则。对粮食直补资金分配和兑付办法既要周密规范,又要符合农村实际,尽量简化程序。

(三)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粮食直补各项政策、对种粮农民分配补贴的相关数据都要向农民公开,确保宣传到户。

二、粮食直补资金规模和来源

(一)资金规模。粮食直补资金规模为市政府分配给我县2005年的指标。

(二)资金来源。粮食直补资金由各地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安排,省适当补助。

三、粮食直补对象和补贴品种

(一)补贴对象。用粮食风险基金直接补贴的具体对象是全县范围内从事享受补贴的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含农垦系统国有农场职工)。农民承包地实施流转的,原则上补贴给原承包户。原承包方与流转方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补贴品种。2005年享受直补补贴的粮食品种为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杂粮五大粮食作物。

四、粮食直补资金分配依据

(一)对农民分配粮食直补资金的依据。以每个农户今年实际种植玉米、水稻、高粱、小麦、杂粮的面积之和,扣除机请支持原创网站大秘书网动地面积后,作为分配粮食直补资金的依据。按照全县粮食直补资金总规模和当年享受补贴的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计算出全县统一亩均补贴标准,在补贴兑付开始前,在全县实行张榜公布。

(二)对每户农民的直补资金分配结果以《种粮农民补贴通知书》的形式通知农民。通知书中必须注明:当年享受补贴的粮食作物实际种植面积、单位面积补贴标准、应发放补贴金额。

五、粮食直补资金的拨付和监管

(一)粮食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县级财政部门通过在同级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对粮食直补资金进行管理。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单设粮食直补专账,对直补资金进行单独核算。乡镇财政所或农经站要在农村信用社开设粮食直补资金专户,确保粮食直补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二)粮食直补资金采取年初预拨、年底清算的办法。在直补资金具体拨付过程中,实行县对场乡镇年初预拨、年底清算,逐级批复的办法。县财政依据财政和农业部门核定的分配计划,及时将直补资金拨付到乡镇财政所或农经站在农村信用社设立的粮食直补资金专户。乡镇财政所或农经站在粮食直补资金到达当地粮食直补资金专户后,按照当地粮食直补具体实施办法的规定,以发放现金、储蓄存折或银行卡的形式将直补资金一次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2005年粮食直补资金兑付工作必须在8月31日前结束。

(三)健全粮食直补财务公开制度。粮食直补资金的兑付,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事项都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健全粮食直补基础档案管理工作。粮食直补的有关资料,要分类归档,严格管理。

(五)加强粮食直补资金监督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加强对粮食直补资金的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的及时足额兑付。直补资金禁止集体代领。不允许用直补资金抵扣任何税费和债务。要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和骗取补贴资金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六、建立粮食直补工作责任制

补发工资篇8

为切实做好年度对种田农民直接补贴工作,根据区政府工作要求,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贴对象及标准

年享受种田农民直接补贴的对象为:户籍为区农业户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连续时间三个月以上(年度),就业年龄段的种田农民。补贴的标准为:每人每月56元,全年672元。

二、发放程序

1、凡符合享受补贴条件的农民,凭户口簿向村民委员会进行登记,各镇通过村民委员会将补贴款登记情况以户为单位落实到每一个农户,并张榜公示两周时间,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2、经村委会确认并公示后,由村向各镇指定的补贴发放管理部门上报人数和金额清单,经镇审核汇总后上报区补贴发放工作小组核查。

3、区补贴发放工作小组将核查后的各镇补贴人数和金额书面报区财政局。由区财政局拨付区级补贴资金给各镇财政所,各镇匹配相应资金后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各镇指定的补贴发放管理部门负责将补贴资金下达到各村,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发放到种田农民手中。

三、时间节点

各镇应在10月底前完成宣传发动、登记公示、汇总上报工作,11月15日前完成补贴资金的下达,12月10前完成补贴资金的发放和总结工作。

四、资金分担

四镇的补贴资金由区、镇财政各按50%比例配套,其余镇的补贴资金由镇财政自负。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区、镇两级种田农民补贴发放工作机构。区种田农民补贴发放工作小组由区监察委、区国资委、区公安分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农绿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全区种田农民直接补贴发放工作的统一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绿局。各镇应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补贴发放管理部门,报区补贴发放工作小组备案。各村应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登记、确认和补贴资金的发放等工作。

2、种田农民补贴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3、补贴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政策和操作程序,规范操作办法,切实做到“四个到户”:政策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开到户、资金兑付到户。如果发现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行为的,一经发现应立即停发,对已经发放的予以追回,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补发工资篇9

    第一条  为深化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云南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住房补贴是国家和单位对职工支付的具有工资性质的住房消费资金,由基本住房补贴和工龄住房补贴两个部分组成。住房补贴用于职工购房、建房,以及归还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

第三条  实施住房补贴,应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充分考虑财政和单位的承受能力,积极稳妥,量力而行,逐步推行。实施条件不成熟、补贴资金不落实的地方可暂缓实施或分步实施。

各地实施住房补贴时,要充分考虑住房公积金补助情况,并注意兼顾实行货币分房的职工与实行实物分房的职工之间的购房负担和受益基本一致。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云南省行政辖区内的国家机关和财政全额补助的事业单位。财政部分补助、无补助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决定是否实行住房补贴。

第二章  职工住房补贴的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  住房补贴的范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在4倍(含4倍)以上的市(县),可以对无房职工和住房面积(指建筑面积,下同)未达到当地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职工发放住房补贴。

当地房价收入比在4倍以下的市(县)不得实行住房补贴。

第六条  住房补贴的对象。在实施住房补贴地区的国家机关和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厅级及以下职工,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给予住房补贴:

1.本人及配偶均未享受过福利性实物分房;

2.已享受过福利性实物分房,但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

福利性实物分房指按原房改政策购买原公有住房,购买安居工程住房、解危解困住房、国家或单位给予了补贴的集资建房、合作建房等。福利性实物分房不包括租住按规定不能出售的公有住房。

住房面积已达到规定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职工,不再发放住房补贴。

第三章  住房补贴标准

    第七条  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各市(县)可按当地经济条件确定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但最高住房补贴面积不得高于以下标准。

1.国家机关:

一般干部70平方米;

科级干部80平方米;

处级干部100平方米;

厅级干部130平方米。

2.事业单位:

初级技术职务、技师以下技术工人、普通工人70平方米;

中级技术职务、技师80平方米;

副高级技术职务、高级技师4年以下90平方米;

副高级技术职务、高级技师4年及4年以上100平方米;

正高级技术职务120平方米。

省级和昆明市机关事业单位处以上干部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应区分正副职;其他地方科及科以上干部住房补贴面积标准是否区分正副职,由各级自行确定。

国家机关的人员按行政职务进行补贴;事业单位中同时具有行政职务和技术职务的人员只能选择一种标准。

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只适用于计算住房补贴数额。

第八条  住房补贴标准的确定。

1.基本住房补贴。无房和住房不达标职工的每平方米基本住房补贴额为:经县以上人民政府审定的每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除以2,与每平方米职工个人平均负担额之差。职工平均负担额按1997年本级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除以60平方米计算。

2.工龄住房补贴。1995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并且符合享受基本住房补贴条件的职工,可计付工龄住房补贴。

工龄住房补贴额的计算方法是,原房改政策的工龄折扣、受补贴职工1995年12月31日前的工龄(年)与应补贴面积之积。

工龄住房补贴与基本住房补贴一并发放。

实行货币化分房后,每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房价中,扣除国家和单位配给的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职工个人平均负担额不得低于按房改成本价售房时的个人负担额,并且不得低于房价的28%。当地职工个人平均负担比例低于28%的,按28%的个人负担比例计算当地住房补贴标准。

第九条  住房补贴以按月发放为主,一次性补贴为辅。

按月补贴方式,指各市(县)在当地确定的补贴年限(最长不超过25年,即300个月)按月向符合补贴条件的人员发放住房补贴。为简化计算,对于享受按月发放住房补贴的无房职工,各地可将住房补贴额折算为工资的一定比例,按月随工资发放。

一次性补贴方式,指对离退休职工、达到一定工龄的职工等,将应发未发的住房补贴一次性发放。

第十条  对无房职工发放全额补贴,即按与受补贴职工职级相应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发放住房补贴。对面积不达标准的职工,按受补贴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与实有住房面积之差发放住房补贴。

第十一条  住房不达标的双职工,均以已享受的实物分配的住房面积为基准,按与各自的行政(技术)职务相应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计算住房补贴。住房补贴由职工所在单位支付。

第十二条  同一市(县)的住房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应当统一。省级单位与昆明市,地、州、市级单位与所在市(县)要采取相同的住房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不宜有差别。

驻外单位执行单位所在地的住房补贴标准。

第四章  住房补贴的资金来源和管理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和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住房补贴的资金来源,按“分级负责、财政与单位合理负担”的原则,由财政部门会同实施单位统筹解决。

国家机关和经费由财政全额补助的事业单位,住房补贴由财政部门核定,先从单位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等住房基金、事业收入和其他自有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预算统一拨付给受补贴单位。

财政部门负担的住房补贴资金,由原财政安排给计委用于住房建设的资金,以及财政直接安排给单位用于住房建设和修缮的资金等转化。实行住房补贴后,财政不再安排住房建设资金,也不再向单位拨付建(购)房资金。

第十四条  各国家机关和全额补助事业单位须提出书面申请,经同级财政部门会同房改部门审核,落实住房补贴资金来源以及补贴对象等基本情况后,确定为住房补贴实施单位。

住房补贴实施单位应按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报送本单位住房补贴预算,并提交有关无房职工和住房不达标职工的住房情况及有关凭证,以及房改部门的审查意见,经财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拨付住房补贴资金。

住房补贴实施单位应在年度终了时,编制单位住房补贴财务收支决算,并及时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审计、监察和建设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强对住房补贴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住房补贴管理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保证住房补贴资金合理使用。

第十六条  住房补贴实施单位应建立本单位职工住房档案,记录职工的住房情况以及职工住房补贴的发放情况,并且记入职工人事档案。单位在申报住房补贴时,必须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严禁弄虚作假。单位要将本办法和住房补贴的有关规定,以及职工的住房情况、住房补贴的发放情况向职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群众有权向有关部门反映和举报住房补贴管理中存在问题。对于提供重要线索,协助有关部门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人员,应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七条  个人以不实情况骗取住房补贴,除追回有关资金外,情节较轻的,处以违规金额2-5倍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违规将住房补贴资金用于其他用途,除追回有关资金外,可给予暂停拨付住房补贴等预算拨款的处罚,并按有关财经纪律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单位负责人以及财务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五章  住房补贴的支付和转移

    第十八条  住房补贴实施单位应在每月发放工资的同时发放住房补贴。

第十九条  在实施住房补贴后进入受补贴单位工作的职工,从计发工资的当月开始计算住房补贴。

第二十条  受补贴职工行政职务或技术职务发生变动的,从变动的次月起按新的职务计发住房补贴,但已领取一次性补贴的职工不得重新计发。

第二十一条  受补贴职工调动工作的,调出单位从办结调离手续的次月起停发其住房补贴,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调入单位从予以发放工资的当月起,按本单位实行的补贴标准计发其住房补贴,并应根据职工人事档案中记录的住房补贴发放情况,扣除调出单位已予计发补贴的年限。在原单位已接受过一次性补贴的职工,调入单位不再予以计发住房补贴。

第二十二条  受补贴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包括离职、辞职或被辞退、开除)的,从终止劳动关系的次月起停止计发住房补贴。

第二十三条  受补贴职工离退休时,如仍未领足规定年限住房补贴,可按离退休时的职级待遇一次性发放剩余年限的住房补贴,但累计发放额不得超过按当地补贴年限计算应发的补贴数。

离退休前未实行住房补贴,且离退休后符合发放条件的职工,由原工作单位根据本人工龄情况,按离退休时的职级待遇,一次性发放住房补贴,但补贴额不得超过按当地补贴年限计算应发的补贴数。

第二十四条  在领取住房补贴期间去世的职工,从去世的次月起停止计发住房补贴。若去世职工未领足按实际工龄计算应得的住房补贴,可将其应发未发的住房补贴一次性支付给其合法继承人或受遗赠人。

第二十五条  工龄在25年(含25年)以上的在职职工,可以在购房时申请将应发未发的住房补贴一次性发放,但已计发的部分不得重复计发。

原住房基金结余较多的单位,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对住房不达标职工一次性发放住房补贴。

第二十六条  对于因离婚而造成无房或住房不达标的职工,不再发放住房补贴,所需住房消费资金通过离婚时分割的财产或法院判决的财产所得解决。

第二十七条  受补贴职工因婚姻等原因获得按原房改政策分配的住房,或者购买第六条规定的福利性实物分房,且住房面积已达到规定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不再发放住房补贴;住房面积仍未达到应有面积的,从次月起按现有面积计发住房补贴;获得住房以前多领的住房补贴,从次月起计发的补贴额中扣除。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实行住房补贴的市(县)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办法制订当地住房补贴支付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省级国家机关和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的住房补贴支付办法,由省财政厅拟定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二十九条  实施住房补贴后,各地若因住房标准、职工收入、经济适用住房房价等因素的变化而对住房补贴标准进行调整,应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条  财政部分补助和无补助的事业单位,按本办法制定单位住房补贴实施办法,执行当地住房补贴标准,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房改部门批准后执行。住房补贴资金由单位负担,从本单位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等住房基金、事业收入及其他自有资金中列支。

第三十一条  住房补贴是住房消费专项资金,是原福利性实物分房的转化,不计入税基和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数。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附件:住房补贴有关计算公式一、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当地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当地1997年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

二、住房补贴标准

    1.每平方米基本住房补贴额=经县以上人民政府审定的每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元)÷2-1997年职工年平均工资×4÷60(平方米)。

2.每平方米工龄住房补贴额=原房改政策的工龄折扣(元/平方米)×1995年12月31日以前的工龄(年)。

3.住房补贴=基本住房补贴+工龄住房补贴。

三、全额补贴、差额补贴和一次性补贴

    1.全额补贴。

每月住房补贴额=(当地每平方米基本住房补贴额+每平方米工龄住房补贴额)×与受补贴人员职级相应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应补贴总月数。

2.差额补贴。

每月住房补贴额=(当地每平方米基本住房补贴额+每平方米工龄住房补贴额)×应补贴面积÷补贴总月数。

应补贴面积=与受补贴人员职级相应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实有住房面积。

3.退休职工、25年以上工龄在职职工的一次性补贴。

一次性发放的住房补贴额=受补贴职工每月住房补贴额×(住房补贴发放年限总月数-已补贴总月数)。

补发工资篇10

一、基本原则

(一)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严肃分配纪律,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

(二)以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

(三)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促进形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关系。

(四)统筹事业单位与相关群体、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

(五)与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相结合,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确保平稳顺利实施。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除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单位正式工作人员,从年月日起实施绩效工资。(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政字〔〕号)执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执行。)

三、清理核查和规范津贴补贴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与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全面清理核查事业单位现发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津贴补贴的实际发放水平。在清理核查的基础上,规范津贴补贴,坚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清理核查和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组织、财政、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四、绩效工资水平和总量核定

(一)绩效工资总体水平由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照与当地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所在地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水平等因素确定。其中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共同确定;财政性资金定项或定额补助事业单位,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商财政部门确定;财政性资金零补助事业单位,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确定后,财政性资金定项或定额补助和财政性资金零补助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和社会效益状况,绩效工资平均水平可适当高一些,高出幅度为:财政性资金定项或定额补助事业单位一般可高于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零补助事业单位最高不超过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年度月份基本工资的额度、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和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的部分(不含特殊岗位原工资构成比例提高部分)构成。

(三)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综合考虑事业单位类别、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核定本级政府直属及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其中,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共同核定;财政性资金定项或定额补助事业单位,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商财政部门核定;财政性资金零补助事业单位,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核定所属各事业单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并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备案。

首次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要考虑清理核查后津贴补贴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对绩效工资水平明显偏低、公益性较强的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根据当地财力给予支持,逐步提高其绩效工资水平,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一步达到当地确定的绩效工资控制水平;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重点支持的事业单位,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给予适当倾斜。

(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原则上每年核定一次。核定后,除政策性调整工资、津贴补贴标准和机构、人员发生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外,一般当年不作调整。确需调整的,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准;财政性资金定项或定额补助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商财政部门核准;财政性资金零补助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

(五)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负责调控本行政区域内所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要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探索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办法,逐步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绩效工资的分配

(一)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1、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同级政府主管机关管理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中同职务(岗位等级)人员,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执行相同的标准,具体标准分别由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制定,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重原则上可相对大一些,一般按月发放。

2、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由单位在主管部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

(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行业特点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考核的指导,引导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同时,要妥善处理单位内部各类人员的绩效工资分配关系,防止差距过大。

(三)事业单位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充分讨论、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本单位公示。

(四)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主管部门根据对主要领导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单位主要领导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关系,一般不超过本人基础性绩效工资。

六、相关政策

(一)绩效工资实施后,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原人事部、财政部发文确定的特殊岗位津贴,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仍继续按现行规定执行。

(二)省及以下政府确定的保留津贴、燃料补贴、职务津贴、误餐费、目标管理津贴、预发工资性补贴等和单位自行建立属于合规、合法的津贴补贴、奖金,一律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不再另行发放。

(三)事业单位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的部分(不含特殊岗位原工资构成比例提高部分),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不再另行发放。

(四)实施绩效工资后,相应取消国家原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不再另行发放。

(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厅字〔〕号)下发前,事业单位发放的改革性补贴,除超过规定标准和范围发放的之外,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六)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见习期(初期、学徒期、熟练期)期间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本人见习期(初期、学徒期、熟练期)期满定级工资对应的岗位(职务)标准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单位确定。

其他新进入单位人员,按新聘任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单位确定。

(七)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发放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补贴。其中离休人员的补贴水平按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关于解决离休人员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纪发〔〕号)精神执行;退休人员的补贴标准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确定,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同级政府主管机关管理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中同职务(技术等级)退休人员,一般执行相同标准的“退休人员补贴”。财政性资金定项或定额和财政性资金零补助事业单位中,年月日后退休人员,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高出部分,纳入“退休人员补贴”,不再另行发放。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

(八)绩效工资作为事业单位工资的组成部分,参加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应列入养老保险统筹项目,一并纳入缴费基数,相应的退休人员补贴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开支。对因绩效工资纳入统筹后是否会出现社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由各级各有关部门具体测算数额,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关补偿机制。

(九)实施绩效工资后,事业单位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或奖金,不得突破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违反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并进行严肃处理。

七、经费保障与财务管理

(一)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按照单位经费形式和财政补助政策,由财政和事业单位分别负担。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单位性质、经费形式,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政策,并确保应负担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由事业单位负担的经费,其经费来源渠道和支持办法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各类政府非税收入一律按国家规定上缴同级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利用非税收入和公用经费自行发放津贴补贴。

(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经费应专款专用,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库〔〕号)规定,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绩效工资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则上不得发放现金。单位工会经费、集体福利费和其他专项经费要严格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使用和核算。

八、组织实施

(一)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各设区市的实施办法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审核备案同意后实施。各县(市、区)的实施办法,报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是绩效工资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严格把握政策和程序,指导和督促事业单位严格执行绩效工资的有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