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牛郎织女十篇

时间:2023-03-20 00:04:33

七夕牛郎织女

七夕牛郎织女篇1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    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妇女问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灵验。    据说七夕的天河,还可预告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在七夕作“青苗会”,也是一种许愿的活动。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人从佛经中吸收这个神名,用来为玩偶命名。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东京城里所卖的磨喝乐,以苏州的最为精巧,号称天下第一。用来进贡宫里的磨喝乐,其可爱精致自不在话下,奢侈一点的,甚至以金银铸造而成。其实,磨喝乐应是妇女乞子时所供的吉祥之物,但从磨喝乐的生平中,我们找不出任何与七夕或求子有关的事迹。尽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乐的手中经常拿着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时,许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饰鲜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戏。    除了磨喝乐以外,北宋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几天,市面上还会推出各式应节的特殊产品。例如以蜡铸成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作成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又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在摆一写小茅屋、花木在上面,作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盛开之际,有人便动脑筋,折下未开的荷花,作成假的双头莲,造形可爱,颇受时人欢迎。    这许多应节植物成的各色花样,充分显现了一个盛夏节日的活泼朝气。而夏季特有的炎热阳光,又促成了另一项七夕的习俗——晒书、晒衣。现代的科学报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的确具有杀菌的效果。历史上关于文人晒书、晒衣的习俗有过几则有趣的小故事。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监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世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以上所诉,大多是民间过七夕的逸事,而古代的宫廷又是如何度过七夕的呢?贵为一国之君,皇室的排场自然非平民可比。南朝的齐武帝曾兴建一座城楼,每逢七夕,宫人都登楼穿针,称为“穿针楼”。历史著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也非常重视七夕,他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楼,楼高百尺,可容纳数十人。又在楼上陈设各色瓜果酒晡祭祀牛郎、织女。宫中的妃嫔们则各赐以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穿针,先穿过者为得巧,同时还有音乐演奏,欢乐达旦,引得大家争相仿效。

..七夕习俗牛郎织女传说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七夕牛郎织女篇2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

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织女不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远好些,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温度、颜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质量却差得不很多。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把许多恒星分门别类,好像生物学家把动植物分门别类那样。

七夕牛郎织女篇3

七夕起源的时间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七夕故事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计谋,教他如何娶织女为妻。有一天,众仙女们到银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和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老牛临死之前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牛郎织女篇4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计谋,教他如何娶织女为妻。有一天,众仙女们到银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和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老牛临死之前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所谓七夕节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摆上些瓜果,赛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此时如有蜘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太乞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乞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拿来面、菜,一块儿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子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饺子,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的斗巧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饽饽,烙果子,有些地方还有做巧芽汤的习俗,即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吃巧芽,聪明伶俐;后来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则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是牛郎织女相会时哭泣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相传这天喜鹊极少,它们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为“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赐以巧技,或者捉一只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后如已结网,则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少女,独自一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倘若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位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如意郎君。

为了祈盼牛郎织女能在天庭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不分离。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曰“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七夕节到来之前,姑娘们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再用水浸泡,使之发芽,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之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空跪拜,称为“迎仙”。

七夕牛郎织女篇5

今年有两个七夕,一个是七月三十一号,另一个是八月三十号, 都是月底哦,大家可别忘记了,可别说没有人提醒你们哦 七夕风俗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七夕牛郎织女篇6

七夕节的作文篇【1】这天,玉皇大帝说情人节和七夕意思相同,之过一个就行了!大家商量商量,过哪个节日?

正方(支持情人节)代表:众花店老板

“情人节,一听就很浪漫了!再说,情人节所有的人都要买花.我们就可以把花价抬高挣钱了!我们挣了钱.富了,国家也富了!“

反方(支持七夕)代表:众糕点电老板

“这就是你们的不对了,你们卖花为国家得钱,我们卖月饼也行啊!何况月饼还有使用价值.再说,七夕还能赏月,放个假,你们情人节呢?大家还是来过七夕吧!“

正方代表:崇洋媚外的年轻人们

“情人节虽然是外国的节日,我们可以借此向外国朋友表达我们的友好啊!“

反方代表:坚守传统的老年人们

“七夕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为什么要去崇洋媚外,支持外国呢?“经过了一个月的争吵,玉皇大帝哭丧着脸说:“好,好,好,算你们狠.既然两个节日有如此大的‘差异‘,我就让他们都过吧!以后不许有人提到情人节和七夕,我头都大了!“

从此天下太平,人们过着两个“相同“却又“不同‘的节日.( 安泰文学 )

七夕节的作文篇【2】“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传来。我去开门,发现没有人。地上躺着一个粉红色的信封,上写: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王淅收天空银河上鹊桥北极星。我立刻拆开信封,一张纸从信封里飘落下来。纸上写着:

亲爱的王淅同学:

明天是七夕节,很荣幸您被我们的长老选中,去银河鹊桥上庆祝牛郎织女相遇。明天早上七点我会来接你。

北极星

一转眼就到了明天。我洗漱完毕,又听见了门铃声。我开了门,一颗白白胖胖的星星站在门口。他说:“我是北极星,特意来接你去银河。来,坐上飞天扫帚,我们出发吧!”我坐了上去,扫帚立马就飞起来,往天上的银河飞去。

到了鹊桥旁,我看见那里有许许多多的星星在布置场景。他们五颜六色,如海里的彩色贝壳一样晶莹。一颗星星在为织女化妆,把织女打扮的美貌天仙。还有许多星星在装饰彩灯,准备食物,忙得不亦乐乎。( 安泰文学 )

激动人心的时候终于到了。傍晚,织女开始走上鹊桥。我与几颗星星一路护送。忽然我看见前边有一个人影,仔细一看是牛郎。这就是牛郎织女啊!牛郎与织女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们幸福的拥抱在一起。

天色晚了下来,北极星送我回家。我想,这一天真的过得充实,过得快乐。

七夕牛郎织女篇7

2013年的七夕越来越近,我的心弦越绷越紧。想着牛郎织女的爱永远定格在这一年一度七月初七的夜晚,我竟黯然泪下。

今夜梅林心音独守,寂寞向谁倾诉?此刻,看冷月寂然,夜不能寐,我坐在电脑旁,想敲击一指相思,浅奏一曲离歌,在红尘流烟的叹息中,聆听织女的诉说,缱绻月色迷离,书画银河满天,落墨款款深情,行吟在寂寥的诗词端。在牛郎织女千年彼岸的守候中,拈起唐风的遗韵,婉约宋词的悠雅,斜听那轻笛横吹在轻纱流霜里,愈来愈近,若隐若离。在七夕夜,信手拈来清风玉露,看织女纤指清舞,穿过斜风疏云,编织牛郎缕缕清浅的思绪。七夕夜,26岁的我一池研墨,跃然而书,挥笔作情,断章残句款款向银河而行,听织女吟哦声声,咏唱数千年,看牛郎案前宣纸,在古典文辞的落拓下惊鸿一韵。

美玉兮流光,佳人兮天一方。今夜的银雀在天河飞舞,织女花香袭衣,月映池波粼粼,浮影暗香,枕泉听漏,独倚西楼,天涯望断,断鸿声里,一弯娥眉,在碧波潋滟中流转;牛郎一袭水袖,在风来尘往里冉冉飞舞。我掬一阕宋词,盈一缕幽香,在柳絮尘嚣,烟波浩渺的津渡里,思那一搦白衣婆娑,在梅林书院吹天仙配的清辞,让牛郎织女立于天上人间,在梅林唐宋的诗词中,轻舞飞扬……

梦幻着那一世的织女,不为羁客,只为牛郎,她身化为鸿若翩仙的仙女,从古老的天庭中徐徐走来,执一叶扁舟,载牛郎孑然清寒的一蓑烟雨,于殷殷期盼中,卿卿我我。她点绛朱唇,闭花羞月,有采莲女子轻快的歌谣,有秦淮浆声灯影里的旖旎温润,有烟雨楼台的隐约迷蒙,有檀板清歌的婉转清丽,有折叶为舟,织茧为裙的古韵流转……

七夕的今夜,梅林笔下的织女是舞动文字水袖的女子,不辞抚琴一曲于千年,拨弹着十指光阴,针针如意绣,沉沉同心结,她采撷天堂的嫁衣,踏过忘情的水,身登轻云的梯,泛波在墨香古卷的烟海浩渺神州大地中。织女向往着自由,寻求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织女从文人墨客幽远的远古走来,循着前朝有牛郎的地方蹒跚步履,正把唐宋的盛装一一取下,凝眸处,醉舞泪裳,衣袂临风,指尖下正挽着孤寂的牛郎。回眸间,一处香袖,又添新瘦!每一束唐诗都荟萃一生的剪影,每一朵宋词都泛着一世的涟漪……

今夜,梅林让织女从唐风宋韵里走过。是牛郎,织女为他在巴山秋池的夜雨里,婉约人世别离?是牛郎,在后世凄美的月色下,织女为他提笔写下三千辞海,寄予诗情?是牛郎,织女为他在等霜林染尽,月落乌啼,深藏了回忆?七夕朦胧的烟雨,斑驳了诗意,焚一炉思绪,暖三尺深寒,是牛郎,跟随着浮云浪迹,沧海觅尽,万世飘零,只等织女续写下珍惜。

今夜,梅林让牛郎在千年唐宋里为织女轻舞飞扬。是织女,牛郎为她在凝眸处醉舞胭脂泪裳?是织女,牛郎为她在风花雪月中诉说忧伤?一袭浅香打搅了牛郎的前朝记忆,春梦秋云上演着人间那一幕离合悲欢,兀自徜徉在唐朝似画如诗的烟雨中,孑然梦醉于宋时胭脂画堂的楼阁里。烟雨之外,楼兰之外,青山之外,绿水之外,是织女在天河绝唱,微启朱唇,玉润珠圆中,飞歌缭绕。思恋织女袅袅而来,幽幽情深络绎于银河。

牛郎织女在守侯,七夕那一缕清澈柔和的月光。他们在书写,那一段凄美婉约的诗章。牛郎织女在等待,七夕那一怀缱绻温馨的柔情。今夜的梅林,任性的,肆意的在这飘渺的夜里无眠,在这绵长的曲调中心伤,在这空灵的意境里怀想。如果银河有风风轻抚织女的长发,那么牛郎缠绵着如梦的记忆,就是织女如水的思念。在碧空如洗宁静的的夜晚里,梅林遥望茫茫苍穹,仿佛看见牛郎织女深深的眷恋和梦想——-如果思念这样美丽,如果让牛郎织女的思念那样深沉,如果在梅林的梦里最深处把牛郎织女的故事珍藏,那么,今夜的梅林借你一片云,让牛郎踏着月光向织女飞去,我用多情的笔蘸满思念为牛郎织女继续谱写千古绝唱。

只想在七夕,听帘外柔情蜜意,爱意阑珊。

笔墨书银河,诗词赋闲情。相思未老花先瘦,无计怎消冷清愁?诗词疏狂图一醉,怎教桃李闹春风?今夜,那牛郎的小屋依依杨柳,化作此时眼底的天河茫茫;那漫天晶光灿灿晶莹剔透的星星,化作牛郎望织女时眼波流觞;那萧瑟凄凉的清风,吹皱的不再是银河,而是七月的碧波流淌。一卷诗案,半纸词墨,在平平仄仄的诗章辞海,呢喃轻语的吟哦中,泪水盈满了眉眼。那一岸晓风,那一轮圆月,于迷醉的喜鹊桥上,一番缘聚云散,相望的牛郎织女真的注定是永远??

梅林携一缕银河的清风,踩着古韵悠悠的诗词,笙歌墨咏,袖手千年,伫立于楼兰的烟雨中,踏遍青山绿水,天上人间。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隔世恍惚中,走过秦时明月,雁过汉时城关,穿过魏晋遗风。思念牛郎的凄楚,融了世俗的尘埃,纵横阡陌的心事,明灭闪现。将缱绻的旧事伴着七夕月色的辉映,肆意泼墨写意着牛郎织女相聚的渴望。屏障起尘埃飞扬的俗世,掬着天河之水,细磨一纸砚香。为牛郎填一阕阕相思词,横枕千年情丝于彼岸,试将遗恨,写入婉约的旧章中。提杯把盏,在暮落黄昏、在金风玉露的夜色中啜进清莹的容颜,抿思在晓风残月里咽泪愁欢。

妩媚而飘渺的风,在银河轻轻掠过,琅琅心弦,凭栏的是柔肠千结;盈盈的织女,在诗书熏染间,若有一叶轻舟,持着一把相思泠,一路临水吟哦声声,她一路寻觅着牛郎的身影。采弦上月华,拔流水芬芳。诗一样的情怀,在云水间穿行,让丝丝柔情盛开为古老传说的天上人间。于天涯处,入画入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思念。

七夕的夜,是牛郎织女拉动那悠悠古弦,是牛郎织女在低吟着百转千回的忧伤。是牛郎织女漫步在辗转翻覆的夜幕,昔日一纸红袖盟约,为一年一度轻描淡写,勾勒出不老的容颜,暗涌起伤情的思恋,断不了的,是今生来世永远难续的前缘,如一场初梦,总在落英缤纷的季节,随你风花雪月扬鞭于春花秋月,踏碎了一地的相思和春红……

一首诗词便汇成天堂波影,一眼回眸不过虚浮过往。前面依然是银河碧水的幻影,后面仍然是红尘的迷茫。那个清瘦了宋词的织女,她是那朵飘落在水面的出水芙蓉,是净土一瓣莲露,弥漫着空气中那一尾的暗香,撑一竿碧色,踏一叶轻舟,在一朵又一朵银河盛开的鹊桥花中涉水而来,在花红影绰中,织女与牛郎盈盈相笑。

曾经的举案齐眉,枕边丝丝呓语,是那一袖欲语还休的难释惆怅。是那一幕风花雪月的万种风情。依稀转瞬的刹那,几经云烟回首,织女还是织女,而牛郎还是牛郎,织女早就已天涯去远,转身陌路中,犹不知,冷冷清清的境里,织女的心底眉梢里依旧盼着牛郎。牛郎是她前世的眷恋?是她今生的劫数?是她一年一度的轮回。期待着,盼望着,一年一度在泪湿春衫透的七夕,对着暗香涌动的琼花月影,银河言欢。

每当雁字回首,月满西楼后,牛郎唯有在秦悲柳切,伤花惜夏中缠绵悱恻,唯有在轻灵哀宛的词句淤积里来去迂回,没有人能读懂牛郎心灵深处关于“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幻境。或许,在红尘一隅,牛郎是多么期待着织女会陪他浪迹天涯。等到七夕渐远时,谁,可与牛郎吟诗弄月来把那相思寻尽?浮生几何?流年几度?谁,可与牛郎将那幽凄一一细数?谁,又会将牛郎落寞孤愁来怜惜许?

永远唱不尽七夕花前月下暂相逢,“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在柳色拂烟中墨笔添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银河,忆当年,只能吟哦“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么书?

今夜,梅林信手从诗词里煮杯咖啡,便盛满七夕离人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饮尽万古愁。

七夕牛郎织女篇8

浪漫七夕发源地

牛郎织女的“故乡”不只一处,而相较其他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发源地之争可算是波澜不惊,最被公认的当数山东沂源。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织女洞,洞里供奉着心灵手巧的织女。洞内现存的石碑记载,织女洞唐宋时即已得名。洞内建有木质阁楼,分上下两层。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来此拜谒。几案上香火袅袅,塑像前供品罗列,还有手巧者缝一双三寸金莲送给织女,祈求得到织女的庇护。

织女洞前有一条河,名为白马河,是山东第二大河沂河的支流。河对岸有一个村庄名叫牛郎官庄。村庄名称的起源已无从考证,而村民们则世代以牛郎的后人自居,据说有族谱可以佐证。村西原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牛郎庙,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后毁于。巧的是,沂河与银河谐音,正应了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的传说。

今日的牛郎官庄已难寻牛郎的踪迹,想像中牧童在池塘边放牛的情景也不复存在。牛郎的后人们如今在政府的带领下种植果树,据说也会养牛,只是不再是大黄牛,而变成了更具经济效益的奶牛。

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山东省沂源县是与传说最贴切的一个。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地名都源于古代,而并非为了旅游开发自己杜撰,说实话,有这一点作为前提已经赢了一大半。与我国其他民间传说相比,沂源作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争议最小。

沿着织女洞旁山路上行,不远处有一座道观,织女与这道观还有一段故事。相传莫州人张道通云游至此,在洞中修行。一日梦中见一女子哭诉:“我是玉帝的女儿织女,因爱慕凡间男子牛郎,故此下得凡尘,暂无居所,恳望道长收留一二。”张道人醒后,在

织女仙洞景区还没有正式开发,这里的游客不多,只有乡民在此供奉织女仙,幸而保留了织女洞原貌。

对面村落中寻访,果见牛郎郁郁寡欢。遂搬出此洞,让给织女,到山上建起道观。唐朝时期,有人路经此地,隐约听到洞中传来喳喳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随后塑织女像于洞中,织女洞由此得名。

道观如今的道长已年逾八旬,身体仍旧健硕,给我们讲起这道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来滔滔不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中,既有织女仙,又有仙风道古的老道长,真可谓仙山一座。更奇的是,山上有一株1400多岁的银杏树,果实结在叶子上,被称为“叶籽银杏”,国内独此一株,十分罕见。

活色生香的民间七夕

织女精通纺织,传说天上的云彩都出自织女之手,因此人们在七夕这天纪念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时候不忘从织女那里祈求纺织的手艺,乞巧由此而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之编纂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7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演化成《天河配》戏剧,亦广受喜爱。当年梨园界最时兴唱节令应景戏,一进农历七月,家家戏园子门口就要贴出《天河配》的海报。人们爱看科班演出的《天河配》,俗名“娃娃戏”,因为角色整齐,人多,台上热闹。当年“富连成”在的时候,年年都要演。尚小云办的科班“荣春社”也演《天河配》。老北京人,七月里不去听一回《天河配》似乎这一年当中都有所缺憾。

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城市里,洋节日一个赛一个火爆,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被外国人申报了民族遗产。时至今日,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老道长手里拿着的就是千年银杏树结在叶子上的果实,堪称一绝。

像孙老太太这样心灵手巧而且会自己织布的人在当地已经不多了,她不无遗憾地说:“如今的姑娘们都不学这门手艺了。”

诗歌里的星座恋爱

晚唐诗人杜牧做《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年前的一个秋夜,深闺少女登上高楼,纳凉天阶。独自一人赏画玩乐,做伴的只有扑向烛火的流萤。玩累了,仰天看这星斗。据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织女就要偷偷过桥与牛郎相会,而她自己呢,仍然是孑然一身,竟不及今夕的牛郎与织女。

或因见得人间不美满的婚姻太多,倒教人羡慕起牛郎织女来。两百年后的北宋,秦少游感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就不难理解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堪称典范,虽不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牵牛织女双星相爱,故事上溯,可到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若更上溯,可到《诗经・小雅・大东》的“彼织女,终日七襄”和“彼牵牛,不以服箱”。不过此处的牵牛只是牵车之牛,并非牵牛之郎,其事不涉男女爱情。可知牛郎织女故事历史仅两千年,源自汉代农耕社会。至于王母娘娘出头反对这桩婚事,如以现代性心理分析法,抑或是王母本身的婚姻并不幸福,眼见牛郎织女如漆似胶,便生妒意,其更年期的情绪难以捉摸可见一斑。

牛郎织女故事进入唐诗宋词,已失惩戒意味,美化为爱情的忠贞了。其间又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恋爱自由主题便凸显出来。与此相映照,民间传说更具有细节的生动性。牛郎星呈一条直线,中间一颗黄亮,两端两颗暗弱,是他肩挑的一双儿女。织女星呈三角形,顶角一颗银亮,是织女的头,底角两颗是脚,是她两脚站立,望着河东牛郎。河东还有个海豚星座,是她投的梭子。若逢秋夜满天星斗,一一指给人看,那才有趣呢。只是如今城市上空满是烟尘,想看到灿烂的星辰已是奢望。

古典爱情启示录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没有结局,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仍在延续。有好事者猜测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编出若干版本的续集。有的说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牛郎织女不必苦等一年才能相见,他们每天都会视频几个小时,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对方。如此设想虽不无道理,却大有为视讯软件做广告的嫌疑。更有甚者说牛郎织女早已下海经商,开香车住别墅,生活好不滋润。牛郎和织女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见面了,他们不再需要对方,各自享受着自己的生活。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不断延续着,丰富着,不同于其他的爱情故事。董永和七仙女、张生和崔莺莺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而去,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自己也投海而亡,只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没有结局,他们是好是分,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答案。正因为如此,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有吸引力。

在现实的社会里,更多的情况是,爱情的双方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不能继续走下去,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放弃。面对空间上的距离他们分手了,面对时间上的交错他们分手了,面对世俗的眼光他们分手了。像牛郎织女那样,为了爱情哪怕隔着千山万水都愿意彼此守候的人现在真的太少了。

七夕牛郎织女篇9

相传“禹母吞薏苡而生”,而襄阳汉江中有孔的石头,形状象薏苡,就具有薏苡和石头的双重神力。采集这种石子,“以丝贯之,悬插于首”有生殖繁盛的作用。刘向《列仙传》说:北方的小伙郑交甫由汉水之北来到万山,见到汉水女神,喜欢上她,求其佩珠想做定情之物。汉水女神解下佩珠送给了郑交甫,随后却不见了踪影。这和《汉广》诗“樵夫(牧夫)”、“苦恋”、“汉(银河、汉水)、可望不可及”等要素一起,被牛郎织女神话吸收,丰满了牛郎织女传说。汉水女神的传说起源于周昭王溺死在汉江。周昭王的妃子“延娟”、“延娱”死后民间传说化为了汉水女神。她们摇的是羽扇,二人“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踩在尘土上没有脚印,走在太阳地里没有人影,像鸟一样轻盈,像神仙一样有神力),已暗含了牛郎织女传说中必不可少的“羽(毛)衣”要素,促成了牛郎织女神话向传说的演变。“织女”的雏形也是在汉江活动的。东晋《拾遗记》说:少昊母皇娥精于纺织,在汉江游玩,与白帝之子欢会忘归,牛郎织女神话中能看见这个神话的影子。

长期驻守襄阳的梁武帝萧衍命殷芸写《小说》记述了汉水流域最早流行的牛郎织女神话,我们才看见牛郎织女神话较为原始的面貌,是天神之间相恋的神话。南阳郡因在南郡之北,大致上与南郡隔汉江相望而得名南阳。襄阳的老河口和樊城常常属于南阳郡,与属于南郡的襄阳仅一江之隔。战争发生时,常常以汉江为界,南北人民不得相见。这样的背景,丰富了牛郎织女隔汉(江)相望不得相见的传说内容。东晋诗人苏彦有《七月七日咏织女》诗歌,诗中“少昊”二字与东晋《拾遗记》少昊母皇娥有内在联系。苏彦的这首诗歌,既描述了牛郎织女天神恋爱的神话,也开启了后来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端。“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诗意就是织女在汉江南岸思念汉江北岸的郎君,牛郎在汉江北岸感叹无法与汉江南岸的织女见面。“牛郎织女神话”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丰富内容演变成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楚怀王初置七夕”。

七夕节的节俗有“穿七孔针”,这和穿天节的“求小白石有穿者,以丝贯之”的生殖崇拜一脉相承。七夕节的节俗有“拜七姊妹”,这由汉水流域的“请七姐”演变而来。七夕节俗还有请水,请水的节俗也是汉水流域的中游地区最早,谷城、老河口百姓有五月端午天不亮在汉江取水发面的节俗,这就是七夕节请水习俗的古老的母体。秦汉大唐,当时中国的属国(辖区)越南、朝鲜、日本,也普遍过起了七夕节。争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总体上来说是好事,既推动了当地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也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争夺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最厉害的地方,很多都没有秦汉、南北朝以前的七夕文化遗存,但都得到了神奇般的经济效益。日本有一条汉江,又名天河,天河两岸有许多牛郎织女的景观。日本有十多个城市过七夕节,他们的市长带着全家和全城市民如痴如醉地欢度七夕,还召开了日本国十多个城市的七夕文化最高峰会,并派人来到襄阳市,想在牛郎织女和七夕节的起源地襄阳市召开全世界的七夕文化最高峰会。

七夕牛郎织女篇10

始自汉朝的石婆石爷像

陕西省长安县牛郎织女魉翟从诹礁鍪刻艺术,即石婆石爷像。关于牛郎织女魉档脑靥迨婆、石爷庙及祭祀活动在长安地方志上有记载。如元代骆天骧编撰的《类编长安志》卷7“织女石”条引《新说》曰:“汉昆明池今为陆地,有织女石,身长丈余,土埋至膝,竖发戟手怒目,土人屋而祭之,号为石婆神庙。”

魉蹈九有什么病,如不生育,到石婆庙摸一摸石婆的肚子就可以叫不生育的妇女生育,你哪里痛,就摸一摸石婆相应的部位,就可以去痛。所以每逢初一、十五,很多人步行到石婆庙上香磕头。庙里还有一座石床,上有水印,魉凳鞘爷晚上尿床的痕迹。石爷晚上尿床,石婆气得扇了石爷一个耳光子,一脚蹬下床,追打石爷。

另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意欲讨伐西南诸国,于元狩三年下令在长安斗门开凿昆明池,以练水军,并按中国魍车目占涔郏在池的两侧,立牵牛织女石像。其事在《三辅黄图》、《史记•天官书》等文献中均有记载。陕西省政府于1956年将石婆石爷像列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县牛郎织女魉涤肫渌地区的版本不同,有它独特之处。

牛郎生长在孙家庄,名叫孙守义。他的哥哥叫孙守仁,嫂子叫娄氏。有一次,牛郎的哥哥出去讨账,其嫂子想独吞家产,起了歹心,在饭中下了毒药。结果,金牛星下凡的老牛,及时提醒了牛郎,告诫他不要吃兄嫂做的饭。结果,狗吃了有毒的饭菜死去。事后,牛郎的老舅来给牛郎和他哥嫂分家,牛郎只要走了那头老牛。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有众仙女在莲花池里洗澡,可将一件颜色最红的衣裳抱到隐蔽处躲起来。牛郎照做,果真和不能按时返回天庭的织女结为夫妻,并生一儿一女。后玉帝强迫织女返回天庭,牛郎得知消息急披老牛皮,担挑两个孩子,追到南天门时,王母娘娘用银针划出了一条天河分离了他们,只能隔河相望。后来织女在天上思念牛郎和她的孩子,牛郎也想念妻子,于是感动了王母和天上的神灵,不仅允许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还命令喜鹊搭桥让他们夫妻相聚。

从故事人物来看,牛郎名叫孙守义,其哥叫孙守仁,而“仁义”二字正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所在。从故事情节上来看,长安斗门牛女魉当冉贤暾,魉档哪谌萏近生活,尤其是石爷尿床这一情节,真实反映了陕西关中地区女大男小的这一婚俗现象。其故事巧妙地和当地独有的历史实物遗存联系起来,如昆明池、石爷、石婆、石炕、石枕、石冠、石靴,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这里的石婆石爷两尊石刻艺术,作为牛郎织女魉档脑靥澹已成为当地群众心目中顶礼膜拜的神灵。

昆明池畔牵牛石像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作笼袖罢织的姿势,表情忧郁。两尊石像以具体生动的体态暗示了牛女二星从天上来到民问,成为人间伉俪。

千年古都的七夕流变

长安不但有生动的牛郎织女魉倒适拢而且有极其丰富多彩的七夕乞巧民俗活动。

汉代长安城当时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且有牛郎织女石像,为七夕乞巧活动在我国的兴起、发展、推广构建了一个强势的文化空间。汉以后,这一习俗在民间代代延续,广为鞑ィ不断丰富。

唐代,七夕民俗活动在长安更为盛行。陈鸿的《长恨歌鳌分芯陀腥缦录窃兀骸扒厝朔缢祝是日(指七夕)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好为乞巧。”其中尤以宫廷为盛。同书中还说:“宫掖间,尤尚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四:“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由此看出,长安城中,从宫廷到民间盛行七夕乞巧活动。

宋代以后,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牛郎、织女成为上自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七夕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流飨吕吹墓“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芽、拜魁星等以外,还上演《天河配》、《长生殿》等节令戏,使七夕节成为娱乐性很强的魍辰谌眨促进了民间文艺的发展。

祭拜石婆、耍巧娘、乞巧、赛巧、听牛女私语、看牛女相会等民间习俗使长安七夕文化活动独具特色,其中的祭拜石婆活动成为长安独有的七夕文化符号。

七夕石婆庙会

被尊为“石爷”“石婆”的牛女石像,久而久之成为长安人崇敬的偶象,并修庙设案供奉。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写道:“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置石父庙(今为石爷庙)。”而“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从此,牵牛织女就有了自己的香火福地,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这是我国最早的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石婆庙的祭祀日,魉凳桥@芍女结婚的日子,正月十七是织女的生日,所以在这两天,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祭祀。

正月十五开始,陆陆续续有人来庙烧香捐物,吃合饭,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