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十篇

时间:2023-04-04 15:35:41

黛玉葬花篇1

曾经那刻骨铭心的

与那一颗痴恋的

还有摆在憧憬里的

都已随风枯萎凋

荷一把锄凄婉低

移步来到荒郊野

掘一个灵魂的墓

将人间这虚幻的

还有一场荒凉的

都深深地埋葬在坟

烧一堆往日的诗

撒一怀怆然而下的

红颜命薄悲死断肠

从此缘尽阴阳倆离

一曲枉凝眉的悲哀

伤的苍天雷雨倾

红楼梦里啊红楼

黛玉葬花篇2

花飞。

花满天。

秋残。

乱红飞舞中,站着一个人。就仿佛与这大地秋色溶为一体。

因为她太安静。

一种深入骨髓的忧郁和疲倦。

她忧郁,因为年年都要看尽花开花谢。

她疲倦,只因为她葬过太多的落花。

手中有锄。

只要有锄,她就永远不能停歇。

直到她也如同落花沉睡,死人,是不会葬花的。

宝玉远远地看着她。一身白衣的黛玉,白如雪,静如壁,飘逸如风,美如幽灵。

她没有回头。

她知道来的人一定是宝玉。

他们彼此都太熟悉。

他在她面前站住,望着她的眼睛。她的眼里总有些讥诮冷漠之意。

她太自负。也太孤高。

只有见到他的时侯,才有女人特有的温情。

她现在正用这种眼光看着他。

宝玉含笑而立。对她的眼光视而不见,他知道,如果他有半丝的得意,她的眼神就会转为嘲讽。

女人……总是千方百计的收服男人,一旦你臣服,她对你就会不屑一顾。

“秋风很冷”。宝玉说道。

“冷的不仅仅是秋风。”黛玉望着萧萧落木,语气比秋风更萧索。

“哦?”

“人心比风更冷。”

“是的。”

“你的花锄呢?”

“锄在。”

“在哪里?”

“无处不在,有花,就有锄。”

宝玉笑了。

“花开花落,天地万物,自有玄机。每一片落花所飘落的位置都是定数,何必葬花?”

“你错了。”黛玉的表情很庄重:“花来自尘土,而归于尘土。这才是冰清玉洁的最终归宿。”

她看着宝玉,眼里的忧郁更浓:“你就是太随意。”

宝玉笑了笑,他已经学会不和女人争论了。聪明的男人知道什么时侯应该闭嘴。

一片花瓣在风中飞舞着落在宝玉的眼前。

一瞬间,只一瞬间,黛玉已出手。

她看着自己的手,宝玉也顺着她的眼光看向她的手。

纤细修长,洁白如玉。这不是一双拿刀的手。可是现在有刀在手里。

黛玉露出一丝凄楚古怪的笑意:“我的手可以拿锄。”

“是的。”

“拿锄的手同样也可以拿刀。”

宝玉也露出和她一样古怪的笑意:“我早料到会有今天。”

“哦?”

“你不会让宝玉蒙尘的。”说完这句话,他缓缓倒了下去,那片落花静静地飘落在他的脸上。

黛玉将他抱在怀里。面无表情地看向远方。

又一阵秋风吹过。

落花如雨。

风声中隐隐传来歌声。

花落。

黛玉葬花篇3

和煦的春风,抚着谁人的脸庞?多伤的琴音,演奏着谁的过往?——题记

手握花锄,裙揽芳菲。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泥土随着花瓣被掩埋,冷月发出微寒的光,所有的伤一时都散落在无际的边缘,花落,人离。

席散,始清终清。黛玉宁愿如此,也不想由喜转清的冷局。

何必以花自拟呢?若非你多愁的心绪,也许会清香世代。

又是一个不眠夜,墙这边,是卧病在床的黛玉,墙那边,宝玉面对的却是宝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演绎了多少悲伤情愁啊?黛玉啊,若你能少一丝伤感,多一丝乐观,也许你的命运会不同,可如今,含泪葬花就是你凄婉的下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注定就是你的结局。

花又开,人已不在。

谁与谁在何处相遇,又会有怎样的对白?在无力的风中,只有你排队,拿着爱的号码牌。——后记

和煦的春风,抚着谁人的脸庞?多伤的琴音,演奏着谁的过往?——题记

手握花锄,裙揽芳菲。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泥土随着花瓣被掩埋,冷月发出微寒的光,所有的伤一时都散落在无际的边缘,花落,人离。

席散,始清终清。黛玉宁愿如此,也不想由喜转清的冷局。

何必以花自拟呢?若非你多愁的心绪,也许会清香世代。

又是一个不眠夜,墙这边,是卧病在床的黛玉,墙那边,宝玉面对的却是宝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演绎了多少悲伤情愁啊?黛玉啊,若你能少一丝伤感,多一丝乐观,也许你的命运会不同,可如今,含泪葬花就是你凄婉的下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注定就是你的结局。

花又开,人已不在。

黛玉葬花篇4

她究竟是怎么死亡的?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高鹗对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设计出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于是,“焚稿断痴情”,最终悲愤而死。这样的安排是否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小说里面,它对宝玉和黛玉的身份是有一个特殊的设定的,宝玉和黛玉原来都在天界。宝玉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原来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修炼成女身,下凡以后成为林黛玉.她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之后的贾宝玉。

黛玉最终会“泪尽而去”

[旁白]报答灌溉之恩究竟意味着什么,报了恩之后,林黛玉的生命是不是也走到尽头了呢?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假设,她都是在还灌溉之恩。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这就是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对贾宝玉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了,就是说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它在走向零,因此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葬花”与“沉湖”都是林黛玉的行为艺术

[旁白]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是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林黛玉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是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这我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

首先,她有道具。那天,她扛着花锄,花锄上还有花囊,她这手里还拿着花帚;她葬花有路线。在大观园她已事先踏勘好,从她的潇湘馆出来,沿着什么什么样地方,比如过了沁芳闸,再怎么怎么样,最后到达一个角落里,一个花冢。她有路线,有终点;而这整个过程当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这个行为艺术是有声行为艺术.还不是无声的,这就是林黛玉。你想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让她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这很了不起。

所以,林黛玉她是诗意的生存,林黛玉一旦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一定也会诗意地消逝。至于为什么是沉湖而死,我们下面再讲。

贾母迫害了林黛玉吗

[旁白]尽管高鹗为林黛玉安排了“焚稿断痴情”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但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图,那么,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黛玉之死首先应该是在贾母死亡之后。

实际上,只要你仔细阅读《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就不难发现,贾母从一开始就愿意宝玉和黛玉婚配,即只要贾母活一天,贾母就要为林黛玉护航一天,所以到了后四十回,贾母不可能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意一个调包计,甚至于不顾林黛玉的悲苦生死,她就拉下脸来绝情,这不符合曹雪芹前面的有关贾母和林黛玉关系的描写。所以,林黛玉她离开人世,首先应该是在贾母去世之后。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促成金玉姻缘最大的障碍就没有了,形势就明朗了。从前八十回的描写和脂砚斋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后四十回的发展脉络――赵姨娘、贾环等痛恨宝玉的利益集团,开始下毒手很可能就通过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慢性中毒,而赵姨娘又向贾政告发了所谓林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不轨行为。赵姨娘你不能说她完全造谣,第五十二回,她小步子进潇湘馆内室,腾就冲进去了,一下子看见贾宝玉正挨近林黛玉身子说话呢,因此,当她向贾政告这个状的时候,她甚至还心安理得,我亲眼所见嘛!然后,她可以满世界夸张渲染,甚至于造谣诬蔑。所以,林黛玉的处境就非常地糟糕。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林黛玉她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而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了。所以,是她回到天上的时候了。人间的黛玉在这个情况下,就会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冷月葬花魂”的诗谶

[旁白]刘心武先生认为,林黛玉的死亡将是一种诗意的死亡,那么,这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死亡方式?

根据我的研究判断,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林黛玉最后的死亡形式,应该是一次比葬花更优美的行为艺术。她所采取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就是沉湖。

为什么我说她沉湖?在前八十回里,有很多伏笔。

第七十六回就写到在中秋节,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就很寂寞地在湖畔联诗。联来联去,联到最后,联出两句,这两句惊心动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花魂”在《红楼梦》里面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语汇,早在这一回之前多次出现了“花魂”这样的语汇。比如说,第二十六回就有两句,叫做:“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就有“花魂”这个字眼。在林黛玉的葬花词里面,“花魂”出现的次数就很多,比如说:“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冷月葬花魂”,就是说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的满月,湖波荡漾,而这个情况下,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进去了,就埋葬在里面了。所以,这一句联诗,就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就是一个伏笔。

还有,书里写到,在大观园里面,成立了诗社。第三十七回.就出现了海棠社。组织海棠社以后,大家说当诗翁嘛,就都要有一个别号。最后,林黛玉的别号就是“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7远古传说中的舜,他有两个妃子,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舜外出巡查,不幸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就去寻找他,就很悲痛,娥皇、女英的泪水洒到竹子上,就使得这个竹子上面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就来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7“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本身,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

黛玉葬花篇5

林黛玉的诗情是无与伦比的,除了贾宝玉,别的人一旦面对她,就会感到自身的苍白与庸俗。面对她,等于面对高尚的灵魂、高洁的情操、耐人寻味的诗歌。

《红楼梦》虽是写历史,其实是借历史抒写心灵,它的美在于描述了诗人、诗情和诗心,表达了诗意栖居的愿望。最美的黛玉,不仅有倾城之貌,而且拥有诗化的内心,她是至美的花魂、至洁的灵魂,又是至真的诗魂。

大观园里的女子个个都是诗人,而林黛玉不愧是大观园里的首席诗人。她好像是个不必思考的天才,天生放逐概念,只用真性情去感知世界、感知人间,其所感所悟皆不同凡响,处处新鲜新奇。《红楼梦》中诗的极品都出自萧湘妃子林黛玉之手,她的《咏菊》《问菊》《菊梦》因立意新奇在众多诗中夺魁。

“高处不胜寒”,只有林黛玉体验得最为深切。她孤寒到极点,孤寒到从血脉深处迸出“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孤寒到预感“人向广寒奔”的生命结局。“冷月葬诗魂”“人向广寒奔”的诗情之绝妙,高不可攀,这是大灵魂所支撑的情。

林黛玉的《葬花词》是她最感人的伤逝之诗,“质本洁来,还洁去”,没有奢望,没有遗嘱,只留下一个曾经发生过的高洁的梦。她不仅写出了大悲伤,而且写出了大苍凉。诗中所问,都是催人心魂的“天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特别让人震撼的是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千古绝“问”。天地的始末、生命的归宿、时间的大空旷、空间的大混沌,全都在提问中。林黛玉不仅有陈子昂苍凉的恢弘,而且还有陈子昂所缺少的苍凉中的空灵与飘逸。一个弱女子,能写出如此的苍凉感,这才是生命的宇宙境界,和这一境界相比,历史显得很年轻,家国境界显得很小。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属于后一种境界。生命宇宙语境大于家国历史语境,能在生命宇宙境界中飞驰的诗人才具有大诗魂。

《葬花词》是一首对美丽生命的挽歌。挽歌的一般境界是凄美,高一些的境界是孤寒,最高的境界是空寂。《葬花词》由低入高,从孤寒进入空寂,最后抵达绝顶处。

宝玉和姐妹们在听了禅曲后,宝玉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诗意打动,不禁放声大哭,遂提笔立占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觉得境界不够高,补了八个字: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这真是画龙点睛的大手笔,这八个字才是《红楼梦》精神内核的最高哲学境界,也是曹雪芹这部巨著的第一“文眼”。“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种“无立足境”对于一个思想者来说,乃是不立足于任何现成的概念、范畴、主意之中,即拒绝外界提供的各种角色规定而完全回到自身。也就是说,当外部的一切精神支撑点都被悬隔之后,最后只剩下自性中的一个支撑点,一切都求诸自己那含有佛性的洁净之心,一切都仰仗于自性的开掘,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只立足于自己人格的山顶之上。

黛玉葬花篇6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黛玉葬花篇7

——题记

如今,我也如林妹妹一样捧着一滩花向水池走去,希望可以把花埋下。

……

突然想起,当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禁悲痛的倒在山坡上,怀中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我想,宝玉也是被黛玉的情绪所感染吧。

以前,我很讨厌黛玉的哭哭啼啼,却喜欢探春的爽快。

如今,我也如林黛玉一样,背会了葬花吟,在被窝里哭。

现在,是女生谁还不会哭?

只有未到伤心时。

常常喜欢捧着一本言情小说,手里还拿着一小片叶子或一个树枝?摇来摇去,在书的面前哭得稀里哗啦,那时候心里的郁闷一扫而光,就如黛玉一样,读出了“葬花吟”、见了宝玉,心情才转忧为喜吧。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至今还是想不明白林妹妹为何会这样想,也有时候想不明白,这又是何意思,我在想:也许是我太笨吧。

一首悲伤的曲子在心中徘徊,也洒不掉头上的乌云。我希望在12天之后,我心中没有悲曲,而是一首悠扬的舞曲来庆祝我考试成功。

黛玉葬花篇8

黛玉,一个用泪、用诗合成的尤物,令人欲语还休;红楼,一部旷世残卷,令人百看不厌!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至今无法超越。《红楼梦》更是一部奇书,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嗟叹。

??红楼梦的万丈光辉离不开里面的那些风华美丽,各具灵秀的女儿们。“唇不点而朱红,眉不画而墨翠”的宝钗,“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豪爽可爱、憨卧青石凳的香云……十二金钗,囊进大观园中女子之灵秀,而十二金钗中最让我心灵震撼的却是“娴静如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

??我是忠实的《红》迷,尤爱黛玉。每到最悲恸之处,必是因她。黛玉葬花,黛玉焚诗,宝玉宝钗洞房花烛之时——黛玉气绝身亡之刻,无论已读了多少遍,仍是每读一回就伤心得不能自已,泪水长流,深深叹息,甚至夜不能寐。

??黛玉,泪与诗的结合,泪与诗的化身。

??几世几劫前的?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转世投胎为美若芙蓉气若香兰的女儿,得名黛玉。淡淡的笼烟眉,淡淡的含情目,淡淡的笑与愁,淡淡的衣衫衬着袅娜的身影,柔若水,轻似风,飘逸如仙子。

??又因住在潇湘馆,得名“潇湘妃子”,淡美,适她。

??潇湘馆前千竿竹。竹的清淡雅致,孤傲灵秀,和着主人的性情。

??要用尽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前世的恩情,而前世的恩人,却是今生今世至爱之人。因此黛玉是善感的,多泪的,真正水做的骨肉,她的泪就是她的情,从一遇到宝玉就要开始偿还,从刚进到贾府就因宝玉为她摔玉而开始流泪,直至气绝身亡。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枕上袖边唯指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黛玉的泪,滴透了落花,打湿了就帕,凄美了绝世的容颜,浸着诗稿,点点滴滴,融尽了相思、期盼和感伤。

??黛玉的泪,纯真、晶莹、剔透,滴滴都是为宝玉而流,为今世的知己,前世的恩人而流。

??黛玉冰雪聪明,才华横溢,每次结诗社,她的诗总是如一枝独秀,脱颖而出:“半掩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心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 她的诗一如她的人,不似宝钗的浑厚方圆,却是清新飘逸,别有境地。

??黛玉自幼父母亡故,寄人篱下,因此性格有些孤僻内向,在她的诗中也有一种幽幽的哀愁,是宝钗那种富贵人家女儿所不能比拟的。

??黛玉表面上看“小性,爱恼人”却只因天真率直,不善迎合,而内心对待每个人都是真诚热情的,湘菱学做诗,宝钗敷衍推脱,她却认真指点。路遥知马力,日久才能见人心,最初嘀咕黛玉“小性爱恼人”的湘云,终识得了她的真,从开始的生疏,冷嘲,到后来二人在凉如水的夜色中对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忘不了,黛玉洒泪葬花,感伤自己的生世,忧虑自己和宝玉的未来——美的让人心痛的《葬花吟》——“原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

??忘不了,当黛玉知道了宝玉宝钗即将成婚,知道了自己爱情的梦想全部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知道了自己和宝玉的心心相印到头来只是一场空捞牵挂,知道了“木石前盟”终究还是抵不过“金玉良缘”……晴天霹雳,断然焚诗!哪些诗凝结了她多少的爱、恨、哀、怨,是她常常半夜披衣而就,呕心沥血的成果,更是她与宝玉爱情的结晶,然而一切都将随风飘逝了。

??忘不了,黛玉香销玉殒前的最后一句话——“宝玉,你好……”没有说完就带着满腔的爱和怨呜呼身亡了。

??她,终是将一生的泪都还给了宝玉。潇湘妃子,终是“质本洁来还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篇9

《红楼梦》,一部面带笑容的悲剧。《红楼梦》不但描画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子由草木开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并且还胆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权贵阶级的和堕落,指出它们的种种做假、诈骗、贪得无厌、腐朽和罪恶。它不仅指出这一亲族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同时也暗中示意了这一亲族隶属的阶级和社会形态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热烈地爱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决心反判那一个接近死亡的封建权贵阶级的贰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决的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会形态制度。一边儿是木石前盟,一边儿又是珍宝姻缘。一边儿是封建社会形态下务必寻求的功名光环,一边儿是心驰心里向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出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稀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所有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临封建礼教下的种种压迫使受害和冷漠,甚至于以性命的支付为代价,质本洁的寻求始末不弃。我们兴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刻,看见了导致悲剧的一个关紧因素:林黛玉的纯洁高尚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初的世俗格格不入,没有办法与社会形态“合成一体”,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表现出来,也是她悲剧的着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经过,是她的个性表现出来的焦点存在的地方。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坦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鲜明可爱鲜妍能几时,一旦飘泊难寻找。花开易见遭遇灾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掉泪,洒上面的天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着看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没有办法清楚她的思维头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自个儿身后的情形,没有办法消除心中挂念,又流泪不止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稀玉挨打后,工于心数、精于处世经验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子,并且还用训教的话口儿箴规稀玉改弦更张。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稀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僻高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球都哭成了桃儿普通,她的哭不是缺乏力气,她以哭这种独有特别的情意体验认识来诚恳公开支援稀玉,默默抗争封建礼教,因为这个只有它们二人的心才贴得近来,爱得最深。

黛玉葬花篇10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读后感及启发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及启发范文1“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世人都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主人公贾宝玉,应该说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

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盖头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老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

红楼梦读后感及启发范文2《红楼梦》一部中人物的杯具,一部作者的杯具。曹雪芹不仅仅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并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请。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仅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我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空枝见血痕。

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貌的,我能够经过自我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及启发范文3大观园里斑驳的树影,寂静的幽亭犹在,却觅不到曾经的绯影衣香,一颦一语,漫天落英的飘散,诉说了谁的忧伤。花开,一个美丽的开始;盛,一个繁荣的象征;谢,一个个生命的离开;葬,一段感情的消逝,更是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陨落。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梦里花落的多少日夜,是谁感叹又是谁无奈。花会再开亦会再败,谁也扭转不了这世间的生死轮回,我忧伤,等依安慰。依不在,谁能懂我心扉。多么美的青春,多么美的人世,却没有你的陪伴,我惶恐,我徘徊,我等待,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情丝,断,给悲伤一个完美的终结。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未被温。”桃花散去千秋梦,也换不回曾经一点情。酒不醉人人自醉,心不颤抖人自颤,潇湘馆的声声夙怨,怡红院的阵阵叹息,淹没了一个世界的温情。青灯照壁,泪眼朦胧,任雨敲打着窗,我沉沉入睡,听不见耳旁你的呼唤,你的叹息,我就这样离开,不,我没有离开,我从未离开。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已隔绝了我们的世界,我在这头葬花,那一边是谁的欢声笑语浸入耳边,鲜血揉满手帕,我已无力再去挣扎,花瓣翩翩飞满天,我给她自由,给她寻找幸福的权利。满头的悲愁,剪不断,理还乱。焚诗、葬花,为你而牵挂,那漫天的桃花又是怎样的孤独。花落于天思寄土,人落于情不妄人。我将离去,你挽留不了,我亦留不住脚步,就由时光带走一切,从此不见、不见……

美梦终究成为一场空,韶华落尽,黛玉离开,宝玉出家,金簪葬雪,人泪葬花,空留宝钗独守空房,昔日遗腹已长成人,今日谁与相告,一切已非旧时风景。家族堕落,更变朝代,人已逝,梦已空。“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梦里几度回红楼,诉不完离殇,剪不完忧愁,还是年少,只能懂所谓的落魄忧愁,也许只有人到中年,才会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受吧!

红楼梦读后感及启发范文4《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

它以宝黛感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个性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联,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就应是比较灰暗的,正因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爱正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

黛玉遇到悲哀事,也总喜爱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爱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正因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应对不愉快的事情就应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用心的态度呢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红楼梦读后感及启发范文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是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那里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等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