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培训十篇

时间:2023-03-19 04:46:52

心理健康培训

心理健康培训篇1

这些天的培训安排的很紧凑,学到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学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性教育课程,在这之前,我对艾滋病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刻,也没有想到近几年我国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尽然是青年学生,在他们对性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就这样因为自己的盲目从而步入了深渊 ,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

现在,我把培训中的一些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于孩子向老师、父母提出的一些性知识方面的问题,大人应该不要避讳,该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对于孩子来说,越早知道越好,因为知道知识了,才有能力去预防。

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把对学生的教育从教育慢慢转为心育的时候,学生就会多一些被关爱,多一些人格上的完善

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真心的回答,而且内容尽量是积极引导,但也要给孩子们呈现现实中的一些情况。不要完全呈现美好,让孩子们对不好的后果要有预期。

很多时候,来访者来咨询,在来访者问出问题之前,其实来访者内心已经有答案了,只不过他是想来诉说,并且希望能得到支持。

心理健康培训篇2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

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李慧君专家的理论课,最让我受益的是这句话找回职业生活的勇气和幸福感,需要获得对工作的投入感和掌控感。这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自我的努力与调节更加重要。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积极的自我认同寻找自我价值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用探究打败无聊,积极的自我调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调查表明,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自身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

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这一阶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能力不断完善,但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制力差,社会道德是非判断力以近期、自我为主的特点。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习无能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对我个人而言,收获确是丰富且充实的。这次培训不仅仅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每个讲座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此期间,我自学了网络课程,对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了解,使我意识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育人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师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一、通过培训,我认识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造成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如我班有个小男孩,长的活泼可爱,但是上课总是喜欢打断老师讲话,跟同学玩时又喜欢动手动脚去搞别人,因此经常遭到同学的打骂,还有,作业老是慢别人一拍,就此,我将情况向家长反映了几次,但家长却不重视,一段时间后其成绩及下降。后来我只好再次找来了家长,先教育家长要从小重视培养小孩的良好习惯,并告诉他其孩子智力很好,很有发展前途,应该用鼓励的方法让他改掉坏习惯。接下来我也找学生交谈了几次,跟他聊聊学习上的优点与缺点,让他要有信心地改掉坏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现在基本上能改掉上课不随便插嘴的坏习惯,对学习也有了更浓的兴趣,也变的更细心了。由此可见,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得到全面发展。。

二、通过培训,我体会到:

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如何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反过来说,教师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当我们心理健康时,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身的工作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做一个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通过培训,我学会了:

1、自我调节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要学会自我调节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以积极的一面去影响你的学生。

2、准确客观的自我定位,情绪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合理,定位越高,越难以实现,给自己带来的失望也越大,从而导致心绪不佳。

3、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使人忘却烦恼,愉悦身心。教师必须劳逸结合,适量参加体育锻炼以缓解工作的压力,释放工作中的不快心情,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4、用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5、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这一次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会将所学所感用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自己这颗种子能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3

7月17日至7月19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宁县教育体育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分别聆听了西北师大心理学院彭霞老师《心育有行、育心无痕》、丁艳芬老师《做阳光智慧的教师》、赵国军教授《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其辅导》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杨晓莉教授《中学生典型学习问题及其辅导》、姜艳斐博士《放松心情,迎接挑战》的精彩报告,通过三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感受颇多。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我也加深了对学生的认识,善于读懂学生的心:1、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2、懂得学生的情绪表达;3、判断学生的行为异常。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力图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并允许个性的张扬,允许权利的捍卫,允许爱好的发展,允许孩子自主的选择,使孩子的自尊自信得到充分发展。并在教育中积极地挖掘教育思想,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才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他们。

心理健康培训篇3

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C

证培训,听

了几位主讲老师精彩纷呈的课,收益颇多。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是针对所有人群的。

心理健康课并不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开设的,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

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所倡导的一些理念和我们必须要遵守的规则我觉得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习和内化的。首先当学生有困惑,向我们述说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倾听、而且要真诚地、耐着性子倾听,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给他们一个发泄的机会。同时当我们听到一些与我们道德观念或者常规相背离的一些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屏弃自己的观念,站在当事人一边进行换位思考,及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急于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给学生。这样我们所给的并不是学生

想要,学生原本想敞开的心扉又给关上了。

二、孩子在一个集体中必须有安全感、爱与归属的感觉。

一个孩子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中必须有安全感,才是他感到幸福的

前提。爱与归属同样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孩子只有感受到被爱以及在一个班

级中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即他能够感到在这个班级中有自己的位子并对班级有所

贡献,那么他才真正有了归属感。我们要努力做到“班集体就是他的家”。

如果我们没有在孩子的关键期做到我们该做的事情,那么再进行补偿就会

事倍功半,因为我们已经“错过农时”了。问题孩子的出现的背后必然有一个

或两个问题家长,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家长的影响力比家长远远要大得多。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何正真了解学生的内心,与学生拉近距离也同样需要各种技巧:

1、同感

(要有所感,要用语言让学生明白,引发学生对其感受进一步思考)

2、真诚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言行沟通协调技术)语言的声调效果十分明显,教师应该

巧妙的运用自己的声调,真诚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更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他将心理辅导课分为五个阶

段:一是暖身阶段;二是深入主题;三是活动体验;四是分享感受;五是总结。通过对实际课例精心点评,让我认识到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让我感受到

不管是心理健康还是有心理缺陷的人通过上课都会感到自身认识的提高。

最后两天的培训更是让我感受颇深,周红五博士的精彩讲课博得了大家的

阵阵掌声,这掌声充满着敬佩,充满着深深的同感,充满着话语的幽默等等,

在笑声中培训一点也不累,更令人敬佩的是周博士连续几个小时站着还能充满

着激情,并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名言:

1、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是学生提问得最多的。

2、青少年的话都是真话并不是一定都是真实的话。

3、在同一个团体中,同样的行为并不一定代表同样的意思。

4、人的个性并没好坏之分,有助于有阻于你的个性发展。

5、一个人对自己的完善是生带来死带去的。

6、青少年学生没有早恋只有初恋。

7、学校所有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等都必须建立在广博坚实的科学

基础之上。

8、扼住生命的咽喉就是扼住生命的每分每秒。

9、做优秀的老师的第一要素:眼睛永远看着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10、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喜怒哀惧,但是只要我们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所有的喜怒哀惧都要为了我们所要面对的学生。

心理健康培训篇4

最近参加了xxx市中小学教师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 感受颇多。先听了刘老师的《师德修养》杨老师的发展心理学,周老师的社会心理学。她们都通过不同案例结合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过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变得眉目疏朗了许多 。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是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好后面的培训课程,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心理健康培训篇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座谈会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座谈会总结一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已经开展了好长时间了,对于一名非专业人员来说,我有点力不从心,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创设育人情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和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疏导。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空,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高一二班学生某某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不能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材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座谈会总结二

今天我听了讲师王xx的心理健康讲座,感觉受益匪浅收获良多。王老师从化解心理压力、自我调整、预防和面对心理问题三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感觉老师讲的贴切实际,很实用。

今天刚好是5月20日,讲座开始,王老师与大家做了热身活动“爱的鼓励”,鼓励学生向自己表白,活跃了全场的气氛。王老师首先从怎么化解心理压力讲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压力过大的情况,压力过大通常表现为失眠,注意力难集中,易怒,紧张等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整的方式化解这些压力。自我宣泄,情绪转移,爱好减压,运动卫生是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对美好事物的想像等。压力无处不在,有的人被压力击跨,一蹶不振,而有的人过得更有意义,更有效率。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前者消极面对压力,而后者却对压力进行有效的运用。所以,当你心里有压力时,一定要学会自我缓解,释放压力。

怎么预防和面对心理问题呢?首先不能随便复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其实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学生不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所导致的,当苦闷遇到孤僻的时候,也就是严重心理问题滋生的时候。其次,活得有自制我,有信心,不随便胡乱比较。这是保持一种健康心态的生活方式。改变自我情绪,增加自信心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自己找一句座右铭或对自己说一些自我肯定的话,以激励自我。只有相信自己,才能笑对人生。

通过听这次讲座我们都从中了解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要怎么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和谐的人。 

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座谈会总结三

近日,参加了电大《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学习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通常人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通常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心理健康培训篇6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培训篇7

【关键词】 培训动机;心理健康从业者;影响因素;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8-0533-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8.001

在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工作者(General Practitioners)、私人精神科医生(Private Psychiatrists)和公共精神科医生(Public Psychiatrists)[1];在国内,心理健康服务的从业者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心理学专家、心理工作者、医生和教师等[2]。随着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不断发展,资格认证系统的逐步建立,出现了大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短期培训。然而各地培训、考试的标准不统一,对考生的要求条件不同,这就使得参加培训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求助者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不合格的心理服务人员可能会加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2]。由于许多从业人员的自身需求及水平不同,参加培训的动机也就不尽相同。当今大量的专业与非专业、兼职与专职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培训,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探讨从业人员培训动机对于更好地了解培训现状,提高培训人员素质,都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培训内容的合理设置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研究主要从人口学因素、职业压力、所在机构评估检查方式等多方面考察培训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提高培训人员素质和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中,心理健康从业者包括医疗系统人员(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通科医生兼职或转做心理咨询和治疗者)、教育系统人员(在大、中、小学中的心理咨询人员)、营利性心理咨询诊所中的人员、分散在各行业的非专业人员(企业人才资源中心、监狱、行政企管部门、司法部门、军队中的心理咨询人员)。

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宁夏、甘肃、河南、广西、广东、陕西、四川、青海、重庆、贵州、云南、新疆等)进行抽样。每个省选择两个城市,各城市调查40~50人。根据方便取样的方式由当地同行专家尽可能按照以下方法抽取调查对象。(1)教育取向从业者:大学、中学(重点、非重点)各1~2所,该校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全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负责人;(2)临床取向从业者:省、市、自治区综合医院、精神科专门医院各1~2所;(3)社会取向从业者:私人开业、企业自办机构中抽取负责人1人,专业人员2~3人。总共发放问卷2000份,4个月内总共返回问卷1391份,返回率70%。其中,男性519人,女性864人,缺省8人;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心理学专业504人,教育学专业242人,医学专业349人,其他专业258人,缺省39人。从业时间平均为(67±106)个月;每周接待案例的小时数平均为(8±19)小时。

1.2工具

采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自编的调查问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该问卷主要涉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管理与培训方面。编制过程如下:首先,选取与心理咨询、治疗相关内容编制成题,由1名专家统稿形成初始问卷;其次经研究小组2次讨论形成问卷初稿,进行小样本试测,根据试测反馈意见,修改题型,小组成员进一步讨论修改后形成预测问卷;再次,进行小样本测试,根据反馈意见,由2 名专家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修改和统稿,形成最终问卷。其中,3个量表涉及培训动机,均采用1(没有)至5(总是)点计分。

1.2.1 培训动机量表

共7个题项,测量心理健康从业者参加心理培训的动机,诸如提高业务水平、开业、换工作、培训他人、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了解他人。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67。

1.2.2 职业压力量表

共13个题项,测量心理健康从业者参加职业压力,诸如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领导不重视,专业工作负担过重等。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82。甘怡群等(2007)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健康从业者的职业压力现状,发现职业压力分为三方面: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单位支持,工作负担过重[3]。

1.2.3机构对专业工作的检查评估方式量表

共5个题项,测量心理健康从业者所在机构对专业工作的检查评估方式。测量主要根据来访者家属反馈,根据来访者反馈,同事间互评等进行评分。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69。

除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外,还设置了可能与培训者动机有关的题目,包括从业者职业压力、从业者的收入、兼职或是专职、有无证书、参加培训的次数、所在机构的评估方式、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

2 结 果

2.1培训动机统计描述和因素分析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动机的量表各条目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提高业务水平(3.9±1.0)、提高自我(3.7±1.1)、了解他人(2.4±1.2)、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2.4±1.2)、培训他人(1.9±1.1)、开业(1.6±1.0)和换工作(1.5±0.9)。

将动机的各条目进行主因素分析及斜交旋转,得到2个维度,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5.7%。第1个维度包含开业、培训他人、换工作、了解他人,第2个维度包含提高自我、提高业务水平。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在2个维度上负荷都较高,因此将其单独列为第3个维度。3个维度分别命名为: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工作需求。

2.2不同人口学从业者培训动机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女性在提高自我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上的动机均高于男性。不同专业从业者在提高自我和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rkey HSD事后检验表明,在提高自我动机上,心理学专业和医学专业的从业者的动机高于教育学专业者和其他(P

2.3培训动机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对培训动机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整个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选取了可能对培训动机存在影响的相关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专业相关因素,职业压力和检查评估方式;非专业因素,参加培训的次数和月收入。各因素与培训动机的相关性如表2所示。

选取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标准为0.05,结果如表3。回归方程有效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继续教育培训的动机。调查发现,我国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培训动机按高低依次是: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了解他人、培训他人、开业

和换工作。因素分析发现培训动机主要有3个方面: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工作需求,其中最大的培训动机是提高自我。反映出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对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的强烈需求。整体上看,心理健康从业者在继续教育的培训动机上,主流是积极的,并非只为获得证书或资格而培训。进一步对培训动机的个体差异分析发现,女性在提高自我和解决心理问题上强于男性;在不同工作取向上,社会取向的从业者在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和工作需求动机上要强于其他取向的从业者。在提高自我动机上,专职者强于兼职者,有证书者高于无证书者,医学与心理学专业者高于教育和其他专业者。可见,参加培训的提高自我动机的强弱与其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存在正相关,专业化程度越高,自我提高的动机越强。但现今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的准入标准低,专业上没有严格要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人员都可以准入[4]。建议在培训人员的准入上增强专业化要求,参加培训者需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严格受训者资格审查是提高培训声誉,获得更好培训效果的一个途径。

影响中国心理健康从业者培训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压力是动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各项动机上都具有预测作用:专业能力的不足能够预测提高自我的动机,缺乏单位支持能够预测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动机,工作负担过重能预测工作需求动机。面临不同压力的从业者会通过参加培训来减轻自己这种压力。所在机构的评估检查方式不仅对从业者的压力具有影响[5],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健康从业者参加培训的各种动机。这说明所在机构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对于从业者参加培训有很大的促进发展的作用,从业者会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应对评估所产生的压力。参加培训次数的多少对3种动机都具有预测作用,这其实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参加培训越多,越能体会到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动机也就越强,导致心理健康从业者更为积极的参加培训。我们预期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动机产生影响,但结果发现收入对动机并没有影响。这说明大多数从业者接受心理咨询培训的动机并不含有直接的功利性(开业或换工作等),而主要是考虑到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并亟待提高的实际,以及应对各种压力,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现实[6]。有相关研究也发现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所存在的问题:大家普遍反映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欠缺,自身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督导[7]。

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是否有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动机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以往的研究很少探讨。研究发现从业者中社会取向者最为强烈,女性强于男性,其他专业者强于心理学等专业者。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培训动机,许多人参加培训的目的旨在解决自身在工作或生活中所遭遇的心理问题。相关研究也表明心理咨询报考者自身就存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8]。因此,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值得重点关注。这对于整个国内心理健康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心理咨询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培训内容的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培训学员的心理动机,加大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方面的知识内容和技术内容。除此之外,在培训方式上应当尽可能了解学员本身的心理问题与需要,开展自我心理调节的训练,教授怎样来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尝试解决培训参加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个人成长与个人发展是心理咨询教育与培训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咨询师自身成长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从事心理健康服务与工作[9]。

参考文献

[1]Younes N,HardyBayleMC,Falissard B,et al.Differing mental health practice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private psychiatrists and public psychiatrists[J].BMC Public Health,2005,5:104.

[2]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3]甘怡群,钱铭怡,陈红,等.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的职业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7,30(5):1046-105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Hannigan B,Edward D,Burnard P.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Finding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J].J Ment Health,2004,13(3):235-245.

[6]赵白帆,刘梅.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2,16(6):40-42.

[7]李晓虹,杨蕴萍,李波,等.北京市199名心理门诊从业人员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410-413.

[8]李强,许丹,高文.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个人经历的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学杂志,2008,22(2):152-156.

心理健康培训篇8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

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人格上的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会更加深远。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些教师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比如,仍有不少教师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认为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类似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我们要经常想到学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应该享受到老师给他带来的,慈母般的爱,必要时给某个学生要有身体的接触,比如说学生扭扣掉了,在教室里帮他缝上,他会感到很幸福,在其他学生面前感到很骄傲。别看我学习不好,看老师多喜欢我。

老师大部分,都有偏向心,有的学生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心理健康培训篇9

下面就谈谈这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学习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收获: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教育缺乏科学地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白玉萍教授讲的《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的讲座。给我印象深刻,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听了那么多的例子,我一次又一次的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个细心,耐心,有爱心的班主任,不做造成学生心理畸形的罪魁祸首。

小学工作是艰辛而又烦琐的,尤其是我们班主任。所以,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就很重要。教师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感染学生,因此必须学习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技巧,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机能。总结教授们在讲座中提供的方法,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愉悦充实每一天。笑着过是一天,愁眉苦脸地过也是一天,那何不微笑着接纳一切,如果一天是快乐的,那么无数个一天组成的你的一生也是快乐的。

2、多与他人交往。长期独处的人容易患抑郁症。心理健康的人需要有一种归属感,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在朋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

3、投身于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如果你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那么正好;如果你还不太满意自己的职业,那么也请你尝试着爱上它,都说日久生情,如果突然之间让你离开教育岗位,我想很多人都会不适应的吧,假使你不想离开这个岗位,那就请你好好珍惜它。

4、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记住三不要。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明明是学生犯了错,自己就气得不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迁怒学生的事情也不要做;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对自己做得不够好的事情耿耿于怀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可能是一大批或许多批学生。这句话听来叫人不寒而栗。教师其自身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掌握有关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把握好学生的心灵气象,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听了赵晓颖的讲座《小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原因分析与策略应对》的讲座,案例展示。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了解,使我们清楚地知道今后工作中要发现的问题,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要积极主动地解决的问题。这其别是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消融学生逆反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讲座到活动都给我们很深印象。这对我今后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以后会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人际关系不协调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克服障碍,健康成长。

三、营造培养健康心理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要有这样的观念: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要建立一种和谐合作的关系。

①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方面,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另一方面,要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要善于相互沟通。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去探求知识。作为教师要乐意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切不可伤害学生,要满足学生人格尊重的需要,要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②保持良好的教学情绪。要用自己的真诚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用自己的饱满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相信我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偶发或突发的事件,如果学生情绪反常或发生过错时,我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拿出相应措施,作好应变处理,决不能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自己的情绪,破坏教学的气氛。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在和谐的氛围里,学生参与自己有兴趣的学习活动,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觉性、创造力和坚强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对于班主任而言,首先就是要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所作所为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喜欢模仿甚至盲从他人,常常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当作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具备甘当人梯和红烛的献身精神,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我当班主任已有23年,回顾自己走过的经历,我始终把教书当成了自己最钟爱的事业,怀着对得起学生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从中体会到了献身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六年级学生在毕业时写下:兰老师,您从一年级一直教我六年级,6年啊谢谢您!是您让我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人爱我,不厌弃我,我才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您就向我的妈妈,老师的爱最伟大,因为老师爱的是别人的孩子。作为班主任还有什么比听到这些话更开心的呢?我感觉到,作为老师,有时只要那么一点坚持,改变的可能就是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这段难以忘怀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人师、作为班主任的巨大幸福,同时也激励着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教师要有爱心,要有真诚的爱心。

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语道出了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伟大用爱诠释教育。没有爱的心灵,是贫瘠的沙漠,不可能长出红花绿草般的美德;没有爱的教育,是干涸的河床,不可能绽放心灵的浪花。做了二十三年的班主任深有感悟。只有成为一个好教师,才能培养出好学生。一个名师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爱,则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1、要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校地处铁道北,学生家庭都很贫困。我校留守学生较多,作为一位老师更应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学生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导致孩子养成不爱学习,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课余时间、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谈心、多次家访。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鼓励、组织留守学生们多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迷上打游戏等不良的嗜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多引导他们多读书等进行有益的业余活动。

2、要从生活上关爱学生。

教师要关爱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保持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处处为学生着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处于困境时,教师能及时予以伸出援助之手,一句热情中肯的评语、一次诚心的交谈、一个会心的微笑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要从心理上关爱学生

作为班主任,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最大限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真心,是缩小班主任和学生之间距离的最好方法。在与孩子接触过程中,我成了孩子们最亲近的人,更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我班小明一次信上写着:老师,我想问问您,是不是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不想上学了读到这儿,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就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我留心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帮他树立自信心。一学期下来,他的学习成绩果然进步很快。此时的我才真正感悟到班主任适时的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当我领着他走在路上时,很多人会问,这是你家的孩子吗。小明会故意拉紧我的手,身子向我靠得更近了,无形中告诉人家,我们就是母子。

六、开辟有效沟通的多种渠道。

通过本次培训我更加意识到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的沟通过程,有效的沟通又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从课堂语言方面,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新异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使用鼓励、尊重、商讨的话语方式,并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及时反馈,鼓励评价。教学反馈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对各种反馈的信息要采取及时的措施,评价时要做到及时、公正,并通过及时公正的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反馈评价时要运用激励机制,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地信任学生;训练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达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心理健康培训篇10

【关键词】胜任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培训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 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是培训工作的必要环节。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效果追踪机制,能够掌握和跟进受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