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海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1:39:24

写海的作文

写海的作文篇1

早上的海好象还没睡醒,风儿轻轻地摇着,浪花静静地拍打着沙滩。沙滩上螃蟹pk比武,浪花里鱼虾云游嬉戏。看!人们来了!他们拾贝壳,挖螃蟹……。海笑咪咪的看着他们,过了一会,海。好象觉得无劲了,变退了回去,此时已经到了中午。

人们都回家了,只有几只鱼船在那里捕鱼。远远望去,海上就有了几个红的,白的,黑的小点点。仿佛给海穿上了一条花裙子。海十分高兴,拍着手让自己涌出微微海浪,等待着人们的到来。

下午海滩上人山人海。海与顽皮的孩子一起玩耍,它飞快的后退,小朋友则嬉笑的追着它。海看到孩子们追上来了,突然来个小浪,把他们都推倒在浪花里。冲浪的人也来了,海更高兴了,为了让他们玩的更尽兴,它加大了浪花,把他们抬的好高好高。

天渐渐的黑了,月亮来了,它把海照的雪亮,银白银白的。海好象还没有玩够,用力的让浪花拍打着海岸。雪白的浪花,像一个个浪花骑士,骑着马飞快的冲向海边的岩石,随着一次次的撞击,就像中了箭一样摔了下来,不甘心的用最后的力量拥抱着岩石。

写海的作文篇2

小人鱼变成了泡沫,在空中她看着王子和新娘有多相爱,热泪盈眶。小人鱼的姐姐们都为小人鱼的傻而流泪,她们想:"唉,妹妹你何必那么傻”。姐姐们跑到巫婆那里,哀求着巫婆,巫婆说:“我可以答应你们,不过你们要有一个人丧失掉自己宝贵的生命。”大姐自告奋勇,妹妹们阻拦着,大姐说:“难道你们不想救小人鱼吗?我愿意用生命去救她,不要拦我。”姐妹们开始吵了起来,她们争先恐后,但妹妹们还是没有斗过大姐,大姐在她们面前消失了,但留下了一个精致的音乐盒,姐姐把遗言写在了音乐盒的下面,“大姐我虽然不能再和你们玩了,但大姐会一辈子守护着你们的,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要前进,只有你们的笑脸,大姐才会开心,小人鱼还小,你们要好好和她玩。”妹妹们拿着音乐盒回到了家里,她们又看到了大姐和小人鱼,她们笑了,都激动的涌向前,大姐说:“巫婆心真好,她怕你们不能接受现实所以没有要我死,而是让我继续和你们在一起,一会我要向爸爸说这件事,让爸爸把巫婆变回仙女,让巫婆也和我们玩,她也是一个好心人。小人鱼也接受了现实,她不在需要王子。另一个王子出现了,他是一个平民,虽然没有钱,但是他很爱小人鱼,小人鱼和他在一起也很开心,不久他们俩就结婚了,小人鱼成为了在幸福的人。

祝全天下的人幸福快乐!

指导人:孙红艳

写海的作文篇3

2.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 钱起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

5.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 岑参

6.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俄)莱蒙托夫《帆》

7. 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美)狄金森《蓝海》

8.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写海的作文篇4

一、教材分析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在情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意在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使小城更加美丽。海天辽阔,小城玲珑,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字词.会写本课生字。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本课分为两部分,感受海滨的美丽.

三、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滨的美丽

难点: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座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   板书时,教学滨字,前鼻音,形声字,表示水边,近水的地方。因此海滨指的就是海边。教读 海滨 ,所以其实这篇课文从海滨和小城两个地方展开了介绍。

2、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从课文中欣赏这海滨小城的美景了,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读之前,老师有几点自读要求。请一位同学大声、清晰的读给大家听。下面开始自读课文吧。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是海滨,哪一部分是小城?

(二)

、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读音

出示词语:

海滨  浩瀚  海鸥  胳臂

遍地   满载  栽树  理睬

每逢   榕树  石凳  咯吱

(1)

带拼音检查词语 提示最后一横行注意后鼻音读准确

(2)去拼音检查词语

(3)提示:第一行藏着一个多音字,出示 臂 的两种读音

(4)目光聚焦到第二横行 有两个形近字:载 和 栽

出示图片连线 区分两个生字的不同,再提及还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师板书生字,生描红、临写。

解决了生字词的难题,相信现在我们能顺利的浏览这海滨小城的风景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1、指名分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部分描写了海滨景色,哪一部分描写了小城景色?

指名回答,1-3段写的海滨  4-6写的小城

2、其实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句展开的,是哪一句呢?你找到了吗? 出示: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知道了这座海滨小城的两大特点:美丽、整洁。

3、下面请各位同学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体现了其美丽和整洁?

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4、这么美丽整洁的地方,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细细游赏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到街道的尽头,欣赏美丽的海滨景色。播放海滨视频,请生说说感受。

5、请生自读1-3自然段,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喜欢的理由。

6、指名说话,并指导读句。

7、带着喜欢、高兴的心情,再读1-3段,体会海滨的美丽。

(四)、总结

海滨绚丽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海滨的美丽与喧闹,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到小城里轻松漫步,感受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五)、作业

请生画一画、写一写海滨景色,来表达对海滨的喜爱、赞美。

写海的作文篇5

笔者常常思考:“语言文字训练”也好,“语言运用”训练也罢,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吧。学生拥有较高的语文能力要干嘛呢?于永正老师强调“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表达”。“表达”的最高形式当然就是“写”了。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命题――“写”语文!

“写语文”是相对于“读语文”而提出的。对于课堂教师来说,“写语文”就是“写课文”。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老师吓一跳:我们常常说学习课文或者读课文,哪里提到了“写课文”了?笔者是这样操作“写课文”的教学理念的:学生初步自主学习课文后,在教师的稍微指点下继续把握课文内容。接下来,教师不作更深层次的解析,而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所得所悟所思所疑――写课文!最后展示、反馈班级学生写出来的所得、所悟、所思、所疑。在反馈中碰撞、交融、提升,完成对课文的正确把握。这样的一个学习流程,既完成了学习课文,又锻炼了写的能力,或者说用写的方式学习了课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先学习生字新词,然后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老师稍作总结。第一课时大约还剩下15-22 分钟,让学生围绕“课文写得真美,我最喜欢哪一部分,说说理由”――“写课文”。写完后上交老师批阅。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展示反馈第一课时所写内容。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碰撞、融合、提升。

有的学生会写喜欢“美丽”,有的学生会写喜欢“富饶”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底部分,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面部分,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滩部分……有的学生会从内容入手,有的学生会学习表达方式(总分总)模仿写一段; 有的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自己的一次旅行……

下面,笔者分析一下学生所写的内容。

展示一:这篇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面、海滩、海鱼、海鸟。其中我最喜欢海鸟了。我想西沙群岛真是鸟的天堂,那么多的鸟蛋!如果我去那地方,我一定要捡很多很多的鸟蛋回来。只是不知道这些鸟蛋能不能孵出小鸟仔,如果能,那多好玩呀!我爱你,西沙群岛。

小作者很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个性化地介绍了自己喜欢的鸟蛋。结尾抒发自己的喜爱。很优秀的一个总分总的段落表达。

展示二:西沙群岛的每个地方都吸引着人的眼球。我觉得最诱人的应该就是第五自然段的海滩上的海龟了。你想想,成群结队的庞大的海龟爬满了沙滩,产下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海龟蛋!多么壮观啊!这么多海龟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那只老龟驮着唐僧师徒四人过河的情景。特别特别让人觉得好玩的是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个四脚朝天!我猜想四脚朝天的海龟会多狼狈,多慌张,多着急,多无助!如果有机会到西沙群岛游玩,我一定一定也要翻它个四脚朝天。

多么丰富、稚气、富有想象力的一段表达呀。回忆《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也想翻海龟的愿望让表达更加丰富灵动。

展示三:这篇课文写得真美,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上次我们一家人去湄洲岛黄金沙滩玩的事。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带上玩沙的工具奔赴目的地。沙滩上的游人特别多。我们马上选定地点,开始挖沙洞。我和爸爸分别从左右两端向中心挖进,准备汇合挖通。不一会儿,我的手指尖触到了爸爸的手指尖,爸爸提醒说:“小心,别急。”话音刚落,沙洞就莫名其妙地塌了,当然还伴随着妈妈夸张的尖叫声。接着 ,我们又堆了一个巨大的城堡。我们一家人还和这个古老的城堡合影了呢。后来,我们轮流被埋进沙粒里。只露出一个“贼头贼脑”。有个小弟弟路过我们身旁,兴奋地指着我们大呼小叫起来……最后,当然是游进大海,享受无边无际的海浪。那一天玩得不亦乐乎!下次旅游选定西沙群岛!

学习了课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次货真价实的习作训练。

展示四:学习了课文,我又学习了10 个一类生字,分别是:饶、屿、崖、威、武、卵、渔、栖、粪、辈。13个二类生字,分别是:蓝、懒、披、划、威、武、拣、颜、形、状、渔、料、辈。还学习了21 个词语。我觉得最好笑的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哈哈,会有那么多鱼吗?夸张得多精彩呀。

这个学生最实惠啦,汇报了自己学习了生字词的情况。真好啊!进入三年级,识字教学就是应该不同于低年级。应该更多地同“写”的训练结合起来。

大家想想,如果全班四五十篇这样的“写课文”习作,会是怎么样的!这些习作基本上涵盖了平常教师要分析讲解的课文内容。这样的“写课文”至少有以下几个训练收获:

1. 用“写”的方式完成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基本上杜绝了师生对课文的“解剖”。

2. 尊重、成长、成熟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

3. 以学习课文为契机完成了一次表达能力的训练。

写海的作文篇6

俄罗斯音乐家写西班牙、意大利,美国音乐家写古巴、墨西哥,德国音乐家写中国、苏格兰,与2007年8个法国人在上海,用《茉莉花》写中国情况不同、性质不同,怎能随意扯到一起。

当年,一些音乐家追求异国情调或对某国、某地情有独钟,谱写本土以外的音乐作品。其价值有时甚至高于本土音乐,这的确不新鲜、不稀罕、不奇怪。外国人写它国的风光、风俗由来已久,甚至早于19世纪。

一个国家的一个城市中的某个团体(例如歌剧院)或机构,委约一位外国作曲家写一部作品,这纯属个人或个体行为,是文化交流、文化市场互动,在今天自然不是新鲜事。例如美国人请谭盾写《秦始皇》,请郭文景写《李白》。但前提是,美国人先敲定要写、要演秦始皇、李白。而李白、秦始皇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诗人和皇帝。仅就题材而言,请中国作曲家写自然要比美国人执笔更好、更适宜。倒过来用江南民歌写上海、写中国,不起用中国作曲家反而请法国人上阵,怎能不令人质疑,这等于是将文化拱手出让。假如“上海之春”要写、要演一部关于法国题材的歌剧或交响曲,委约法国作曲家乃至旅法作曲家陈其钢,这都可以理解,大概也不会遭到质疑。

现在的问题:不是外国人不能写中国,至今有人这么说过吗?不是中国的音乐家缺少“真诚、坦荡、热情善意”;不是上海人气量小、素质差,见那5万美金装入外国人腰包眼红、故而在黄浦江边骂声连天……问题的症结是:首先,“法国作曲家了解上海乃至中国非常有限,写出的东西既不上海更不中国,且质量水准很有问题。”(引自2007年7月18日《音乐周报》头版头条紫茵撰写的《上海音乐界质疑外国人写中国》一文)这与美国人委约中国作曲家谭盾写《秦始皇》、郭文景写《李白》能相提并论吗?情况、性质完全不同。

其次,外国人(仅是一个团体,不是一个城市更不是一个国家)委约中国音乐家不论写什么体裁,都不是比赛性质更没有排除本土音乐家专为外国人设置项目,让他们写自己的国家,然后再为高额奖金埋单。这类、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现象,在美国、德国、荷兰都不曾发生。一般来说,他们更重视、珍爱自己本土的音乐作品、本国的作曲家。

第三,8个法国人去上海,颇像巴黎初赛胜出后来中国参加决赛的架势。据陈其钢说:“法国电台支付委约创作、抄谱和作曲家来中国采风、参赛的国际旅费”。之后,我们落了个“要外国人出人出钱为中国文化做事”的名声。实际上,我们需要他们这样为中国文化做事吗?为那些“不成熟、不完善的作品”付出5万美金,最后还算是外国人出钱为中国文化做事,这岂不是神经有毛病吗?!

柴科夫斯基写《意大利随想》、格什温写《古巴序曲》、门德尔松写《苏格兰》交响曲、写《大地之歌》,他们的作品即没有受到该国的非议,也没有收取人家的奖金。

何训田先生(上海)的观点是:“上海之春”应该有个主旨,应该宣传自己的本土文化;从“法国作曲家写中国”作品看,他们自身的和我们中国的两种语言和音色完全没有融合。我们自己办的音乐节要国际化,把中国排除在外就太离谱。这个项目,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哪个国家会这么做?

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也一直强调:“继续重视和努力提升上海本土原创音乐文化”。这个理念已经得到上海政府和音乐界的热烈响应。

写海的作文篇7

一、在阅读中有效吸收写作知识

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要有坚实的写作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写作经验,然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写作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指导学生 。

1.捕捉文章的“闪亮点”

在阅读《海燕》这篇课文时,与学生共同探讨、品味文章的“闪亮点”,启发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本文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如用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用大海象征人民群众的力量,用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的假革命者;有的学生说,本文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为了表现勇敢而乐观的海燕,运用了大海的变化来烘托,运用了海鸥、海鸭、企鹅来作对比 。还有的学生说,文章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琅琅上口,很有激情。这是因为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才能达到的效果,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林黛玉”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认识到文章的美妙之处。在这欣赏品味中无形地把这些可借鉴的写作知识有效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2.欣赏文章的写作特色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以针对课文中某一方面的写作特色,有重点的欣赏。比如为了让学生重视写作上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专门揣摩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在阅读《孔乙己》一文时,刻意引导学生欣赏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的两句话:“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和“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引导学生领略一“排”,一“摸”,用之形象传神之所在,“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己穷酸而又好炫耀的性格;而“摸”字却彻底地“摸”出孔乙己穷困潦倒而又无可奈何的性格。使学生领悟到课文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效果,就会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注意遣词造句,用心推敲,从而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

二、在课外阅读中拓宽写作思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拓宽写作思路的重要源泉。在阅读内容上,要求学生要打破“学科”的界线,不能只限于文学作品,只要有兴趣就去读。只有博古通今,知晓内外,才能在比较和鉴别中吸取“精华”。在阅读方法上,要求学生注意浏览和精读的运用。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要用浏览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猎取更多的知识。遇到精美的作品要认真细读,逐字逐句地去读懂,弄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揣摩文章精彩佳句,欣赏文章的思想魅力等,并写一些心得体会。总之,只要教师有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去指导学生阅读,经过艰辛的耕耘后,一定能换来丰收的喜悦,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不断拓宽,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的。

三、在阅读摘抄中积累写作材料

阅读、积累、写作三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吸收,积累是储存,而写作是倾吐。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多读多吸收,而且要吸收得精当,要储存得牢,储存得丰富,做到厚积才能薄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没有丰厚的积累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来。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常言道:“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广博的课内外阅读中,要把繁若星辰的精言佳句,精彩片段牢固积累下来,作阅读摘抄是很必要的。因此,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到精彩处要记录下来,引起自己心灵共鸣处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作文材料库”。只要有充足的作文材料,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

四、在阅读中拓展想象,培养写作技能

写海的作文篇8

当时家里还没有空调,小屋里非常热,但他天天坚持写到深夜。写完多少,他就往壁柜里面藏多少,家里人一直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写呢?因为海岩只读了四年书,连小学都没毕业,他怕别人说自己“不务正业”,怕别人说自己“好高骛远”。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海岩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衣警察》,共47万字。

有一天,父亲在壁柜里找东西,无意中发现了这些手稿,就问:“海岩,这是谁写的?你是不是在写东西啊?”海岩只好承认了。于是,父亲成了第一个读者。过了几天,他问父亲:“写得怎么样啊?”父亲说:“什么怎么样?写的什么乱东西?我要不是你爸,根本就不看。”

隔了两天,父亲问:“后边的书稿呢?”海岩暗自高兴,看来父亲是感兴趣了,是想继续看下去。于是,海岩带着书稿,满怀希望地找到了某青年出版社的一个副总编。副总编问:“你写没写过短篇呀?你写没写过中篇呀?你写没写过散文啊?”

海岩说:“都没写过。”

“那你参加过我们社或者其他社里举办的创作培训班吗?”

“没有。”

“那你给报纸写过什么小通讯或小稿吗?”

“也没有。”

“哦!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不看了吧。馒头得一口一口地吃,碉堡得一个一个地拿,仗得一个一个地打。你呢,先从小的学起,然后再去攻长篇这个堡垒。你说对不对?”

海岩只好把书稿抱了回来。可他不死心,这47万字毕竟是自己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啊!于是,他又把书稿寄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

海岩等了三个月,既没有回话,也没有退稿,便去找总编。总编的办公桌上堆了很多稿子,海岩一眼看到,自己的书稿还没拆封呢!

总编问:“你写的是什么啊?”海岩说:“我写的是警察。”“那你寄到群众出版社去吧。我们这是一个文学出版社,我们这儿不大出这种写警察的东西。何况邮寄来稿的采用率,也只有千分之一。”

“写警察的东西就不是文学吗?”

“群众出版社更乐意出这些东西。要不我们帮你寄?”

海岩说:“书稿已经在这里躺了三个月了。这样,你先少看一点。如果你咬一口,觉得是石头,就不往下咬了;如果觉得是馒头,你就再咬一口。”

总编反问:“你就这么自信?”“看完一章,你觉得不能往下看了,你就退回给我。也有可能你看完第二页纸,你就会觉得咬到馅了!”总编同意了。

隔了一个月,海岩得到了出版社的通知:长篇小说《便衣警察》于1985年出版。

《便衣警察》出版之后,引起了轰动,获首届金盾文学一等奖、全国首届侦探小说佳作奖;电视连续剧剧本《便衣警察》获飞天奖、金鹰奖和金盾影视剧本奖。

此后,海岩连续8年保持每年80万字的惊人出版量。他的代表作还有:《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如果要评出个“最勤奋作家奖”,海岩大概是当之无愧的了。

前不久,杨澜采访海岩之后,在总结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时写道:“他的经历证明,只要你是有心人,这人生啊,敢情就没有什么是被浪费的。”

写海的作文篇9

开幕式上,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王岩镔宣读了柳斌杰的贺信。柳斌杰对已成功举办了八届的上海书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是上海市培育的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已经成为引领城市阅读风尚、构建书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上海这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的上海书展,是“十”召开前国内举办的一次重要文化活动。柳斌杰希望,上海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继续在全民阅读活动上下功夫,努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为建设“书香中国”,推动中国新闻出版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韩正在贺信中表示,读书塑造城市的精神和气质,决定市民的素质和修养。他希望,上海书展能继续坚持高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突出倡导阅读、引领阅读、推动阅读的功能定位,同时,更加注重丰富书展的文化内涵,持续创新为读者、作者和出版者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努力办成真正有品质的文化大展。

杨振武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2012上海书展组委会,对多年来大力支持上海书展发展的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和各工作部门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向远道而来出席上海书展的主宾省河北省,以及海内外嘉宾、全国出版界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杨振武表示,将充分利用上海书展高度集聚的文化资源,充分延展上海书展的文化交流效应,让市民共享全国文化发展改革的成果,把上海打造成全国出版业的福地和百姓读书的福地。

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品牌和示范平台,2012年上海书展以向党的“十”献礼为主线,汇集上海和全国近500家出版社,参展图书品种15余万种,在保持和强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全面展示反映中国社会发展成果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出版物,精心策划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主题活动,在盛夏的上海掀起一场全民阅读的新高潮。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主持开幕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方世忠代表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组委会向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晓明授予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主宾省牌。

四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聚首上海书展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8月15日,上海书展的重要活动之一“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以“文学写作与阅读生活茅盾文学奖得主四人谈”为主题,邀请王安忆、莫言、刘震云和毕飞宇四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以及学者陈思和、主持人曹可凡,围绕当下的阅读、写作与生活等话题交流。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论坛并致辞。

写海的作文篇10

关键词:上海情结 经验世界 人文关怀

王安忆是上世纪70年代末登上文坛的,她的成名作是《雨,沙沙沙》,之后继续创作了“三恋”、《好婆与李同志》、《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多部小说,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极大的反响。王安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风格和观念不断变化,不断追求“崭新的东西”,不可否认她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多产多变的作家,但在其创作不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中对上海的书写是贯穿始终的。

一、上海情结形成的原因

首先,一个作家的创作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首先要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王安忆在淮海中路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在弄堂里,成长在市民堆。王安忆对她少年的弄堂生活经历说:“我实际上是生活在小市民堆里的,我对这里的生活有自己的情结,我在他们中间长大,我观察他们,我向他们学习,这组成了我整个六十年代的经历。”[1]上海的水土养育了王安忆,上海的文化熏陶了王安忆,淮海路的弄堂生活成为了她创作中最重要的经验世界。

其次,一个作家是活在文学史之中的,他必然会吸收借鉴前人的成果,再形成自己的风格。谈到上海书写,张爱玲是不可忽略的大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张爱玲的作品在大陆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此时的王安忆便发现了一个更符合自己艺术个性的“文学史经典”――张爱玲。她对文学史中的张爱玲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解读,通过对张爱玲的评论,王安忆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养分,以至于九十年代的创作大量叙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是站在张爱玲的起点上,但如今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不同于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是独特的。

二、上海情结在不同创作阶段的表现

1、创作初期想像中的上海

王安忆的早期作品如《69届初中生》、“三恋”等小说,小说中主要是展示上海青年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变化,对上海没有做正面的书写,只是一些只言片语,作者主要是把上海作为一种游子心中那份浓浓思乡之情的精神寄托。从这一点来看上海的生活经历对王安忆的创作影响是很大的,即使初期的创作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对上海的那种情有独钟的感觉还是挥之不去地藏匿在作品中,显现在知青们的身上。如雯雯、南南、桑桑都是上海弄堂儿女的代表,纵使他们生活在农村,她们的身上永远都渗透着上海的生活方式和上海的文化精髓。这个阶段作品中的上海只是作为一种主观想象而存在。

2、作为舞台背景的上海

王安忆认为上海文人要记录上海生活,书写上海精神风貌。在一些作品中如《流逝》、《鸩雀一战》、《好婆与李同志》等城市才显山显水起来。《流逝》中对欧阳端丽的精打细算做了仔细的描写,书写她在精打细算过程中的感觉,很感性很真实,都是一幅幅日常生活画卷组成的,欧阳端丽的一家代表了上海这座城市如水一样不断地流淌生存。上海在王安忆的笔下就是通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来体现的,这些作品把上海作为一个舞台背景来呈现,讲的都是这座城里的人和事,但恰恰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让这个城市变的有血有肉,有特色,有底蕴,有它自己独特的人文气息。

3、《长恨歌》中的上海

在《长恨歌》里,我们可以看到油烟弥漫的弄堂、品味悠闲的咖啡厅、代表着经济实力的爱丽丝公寓,也可以看到三五人围炉闲谈。就在这样多重镜像中,上海这座偌大的城市慢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王安忆选择了一位弄堂女性――王琦瑶来表现上海这座城市。她曾经说:“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 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 我要写的事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2]王安忆认为女性是最能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的,小说通过王琦瑶这位精明、务实、时尚、漂亮的“上海小姐”在弄堂里的日常生活来慢慢展现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小说有意的避开那些风云变换的历史,把镜头转移到弄堂这个小天地内,让读者体味到的是充满日常气息的上海。

三、上海情结的价值和意义

1、对“海派”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当代海派文学的领军人物当属王安忆,从80年代到90年代她的作品中对上海书写的分量越来越重,直到《长恨歌》把上海完全作为书写的对象。评论界不得不将她与海派文学联系起来。王安忆的海派小说在精神层面与海派文学是不同的,海派作家大都回到个人的小天地中,表达的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个人对人生的恐惧感、虚无感。但是王安忆在转型期的上海中采取理性的态度,努力发现上海这座城市真实可靠的精神实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对上海人文的关怀。深刻的人文关怀是衡量作家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王安忆作为一个当代作家,一直坚持对人的关注,作品主要体现为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主要是通过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习惯来体现的,王安忆对弄堂中那些平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之事的细致描写表明了作家对市民文化的关怀。王安忆大量描写上海底层人们的艰苦生活,充分肯定他们的生存价值,充分尊重他们,尊重生命,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虽然文学史中的王安忆是不断转变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那么一些不变的因素,而上海情结是一直都深藏在作家的经验世界之中的,上海弄堂的生活经历、上海市民文化的熏陶都对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注释:

[1]王安忆《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193页

[2]齐红,林舟. 王安忆访谈[J]. 作家,1995, (10)

参考文献:

[1]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