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十篇

时间:2024-04-18 17:59:57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1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但这里的“中秋”不是指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它只是一个时段概念。然而什么时候才把八月十五约定俗成为一个民俗节日?迄今尚无定论。民俗学家多认为这一节日形成于宋代。事实上,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日月的关注。在古代帝王的礼制中就有所谓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不过此时的祭祀是一种自然崇拜。而真正把明月当成可赏可玩的对象,则是从魏晋时期才开始的。从《古诗十九首》到魏晋诗人们,多有对明月的吟诵。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时可缀?”(《短歌行》);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等等。在这里明月成了文人们的审美对象,他们借月抒情.拉开了唐代赏月之风的序幕。

从中唐开元以后至晚唐这段时间,一个以宴饮赏月、家人团圆为中心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已基本形成。虽然其玩月游乐的节日气氛和市井风俗的节庆内容,未能像宋代那样浓盛,然而就岁时节俗的构成成分来说,比如固定的节期(八月十五),固定的节庆活动内容(赏月、玩月、望月),显然已经齐备。由此可以说,中秋节作为华夏民族的民俗大节,形成于唐代,已不容置疑。至于“月饼”何时才被特定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土俗”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可见最迟在明代就有了以互相赠送月饼为中秋节主要节俗内容之一的事实。

民俗节日是一个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的凝聚点。中秋节较之其他民俗节日形成稍晚,然而其成因却源远流长,并且呈现出构成因子的多元化。远古时代,先民们在“万物有灵”思想的支配下,产生了自然崇拜。月亮的弦、望、晦、朔变化,以及它对人类生命节律的影响,自然成为远古人类天体崇拜的对象之一。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祭祀日月星辰的礼俗,现今北京的“日坛”、“月坛”就是明清时期祭祀日神和月神的地方。古代的祭祀活动多是和农业有关的,都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比如“春祈”,是人们在春耕前祈年求谷的祭祀;“秋报”,是丰收后酬神报功的祭祀。中秋是农业季节性和生活季节性的重要时段标志,按照古代节日日期“月内取中”、“异月同日”、“重月之首日”等特点,把“秋报”这一祭祀活动与秋获后的跳月狂欢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选择了一年之中月光最皎洁的八月望日这一天,相沿成俗,经过世代传承,发展演变为一个拜月祈年的民俗节日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岁时节日是一个文化符号,它除了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觉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产生一种四时轮回、规整有序的岁时观念。比如人的生理年龄,就是从“年节”这一节庆符号中获得的。在人类历史上,成熟的岁时观念是伴随着农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是依照农时的规律而展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岁时习俗。我国周代就已经有了关于岁时习俗的一整套祭祀礼仪和祭祀歌舞的庆典活动,这些岁时庆典活动,被当时的官方用时令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不同地区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内容进行操作。这样,通过官方的提倡和强制推行,在客观上就促进了岁时习俗向节日的转化。流传至今的元宵节、寒食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大部分传统节日,最初均为祭祀性节日,而中秋节就是一个农业祭祀性节日的转型,它经过较长时间的民间传承后,最终在唐代才转化为华夏民族的民俗大节。

一个民族节日的形成其构成因素是多元的。除了上边谈到的日月崇拜和岁时祭祀活动外,神话传说无疑也是岁时节日构成的重要精神依据。关于月的神话,最早莫过于“嫦娥奔月”。关于这则神话是否汉代方士的“仙话”,姑且不论。我们所关注的是“嫦娥奔月”和中秋节有无因果关系。换句话说,中秋节是不是为了纪念嫦娥?可以肯定地说,不是。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每当中秋之夜,阖家团圆,饮酒赏月时,就会联想到这则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想到因盗食不死之药而奔月的嫦娥,当然也会想到她的孤独和寂寞。就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的吟唱。神话的故事情节看似与我们中华民族求善求圆的民族心理相抵牾。中国人在人伦情绪上,特别看重乡土情结,乐于团圆,伤于离别。远在上古,人们在祭祀活动和年节期间,都会邀集亲人同祭、同食和聚饮。这种习俗随着祭祀活动的节日化,逐渐浓化了在传统节日中强调孝道,重视亲情,祈求团圆的文化情愫。所以宋代苏轼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浩叹。在中秋节俗中所包含的那种向往美好,祈求团圆的文化意蕴,却被“嫦娥奔月”这则神话从反面强化了,它引起了人们对于团圆的追求和亲情的呼唤。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嫦娥》诗所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见在中秋节的深厚文化积淀中,不可回避地早已渗入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内容。可以说,中秋节因为有了这则神话而更具文化内涵,而这则神话也以节日为载体而世代流传,永葆其生命的活力。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2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民间中秋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间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中秋的传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3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传统中秋节有哪些含义,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秋节有什么含义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传统习俗: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传统习俗: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传统习俗: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传统习俗: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秋节传统习俗: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4

为使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祝泽小学于9月19日——26日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

活动中,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精心设计内容,广泛宣传传统节日,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各班级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主题班会。特别是六年级很有创意。活动以智力比拼的形式进行,老师巧妙地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的最多。获胜者老师给大家分发奖品——圆圆的月饼。同学们惊奇地接受这节日的礼物。品尝着甜甜的月饼,分享着节日的祝福。

与此同时,各班还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图过程中,同学们小组间团结合作,利用周围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

学校广播站则播出了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中秋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节目中通过讲中秋的故事、说中秋的习俗、赏中秋的诗篇、送中秋的祝福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到了中秋节的美好氛围。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5

关键词:节日;文化内涵;习俗;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C953;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28-03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节日作为中国民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拥有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中华文化受到国外文化的迅猛冲击,不断进行自身的演变。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同属于东亚儒学文化圈。在儒家文化元素的共同基础上,两国的节日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差异,拥有各自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观。韩国在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和本地的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韩国特色的风俗习惯。中韩两国在节日文化发展和面临的文化冲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通过两国比较重要的节日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的分析并进行文化内涵比较,借鉴韩国经验,可为我国节日文化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节日文化品位。

一、中韩两国的节日内容差异

任何节日都会出现一定的节日习俗及其特定的庆祝方式。中韩节日习俗的庆祝方式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从主要活动说起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概言之,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国的节日习俗逐渐演变为以吃喝饮食为主,而韩国的习俗在吃喝饮食的同时主要以祭祀为主。

(一)以团聚、休闲娱乐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具有祭祀功能的节日有清明、上元节等,在其他节日当中也有祭祀成分,但显然相对较弱,并不成为节日当天的主要风俗,如春节、中秋节祭祀可在节前进行。所以以团聚、休闲为目的成为节日活动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我国任何的传统节日不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立夏、夏至、重阳和腊八祭等,家人团聚并且进行相应的活动都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从这些节日来看,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逐渐趋于大多是以团聚、休闲娱乐为活动主题。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节期间,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是新旧历交替的日子,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春节还有很多脱胎于农事祭祀的习俗娱乐活动,如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中秋节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中秋节赋予的涵义便是家人团聚,共赏圆月。中秋节当天,外出工作的人一定要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晚上全家人一起团聚吃饭,吃月饼共赏明月。吃月饼是我国中秋节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月饼形如圆月,内含美味的陷料,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贻”的诗句。可以说全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已经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活动。赏月期间家人之间互相讲讲工作生活中的事情,互相沟通。假如实在不能团聚,就通过赏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传统中国节日具有典型的农事祭祀特点,如春节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如守岁、拜年、贴春联、燃爆竹等。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对传统习俗认识的改变,目前很多习俗都已经废弃或改变了表现形式。如最具春节民俗特点、从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演化而来的燃爆竹,由于国家2006年公布实施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影响,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颁布了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各项管理规定,在净化了城市空气环境的同时,无形中淡化了传统春节习俗,“没有了年味儿”成了近些年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话。由于国家法定春节休假7日,中秋节1日,很多人都放弃中秋的家人团聚,而春节也因时间短,形成我国特有的以“回家”为目的的春节人口大迁移,回家看望父母妻儿成为节日的终极目标,“上元节”庙会等很多习俗在很多地方都已淡化或消亡。随着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淡化和消亡,其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不会被新一代年轻人理解和接受。

(二)以祭祀为主题的韩国传统文化节日

韩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我国大同小异。韩国的春节是阴历的1月1日,韩国称“雪日”[2]。韩国也有进行祖上祭祀和拜年等儒教中心的风俗,在一年之始祈愿新年的平安和丰收,信仰一年的开端必须要好、以家庭为中心的名节、尊敬长辈的文化、偏爱白色文化等都是两国间春节的共同观点[3]。在春节的前一天,韩国的家庭会将整个家族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做祭祀的食物。韩国人非常重视礼节及长幼尊卑的民族,所以为祖先准备的祭祀食物也非常用心讲究也很漂亮,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春节这天早上,全家早早起床,穿上美丽的韩服,祭祀祖先。祭祀时,在写着祖先名字的灵位上供上各种食物后,后孙们倒酒行礼,向祖先表达后孙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一年期间的平安和健康。韩国重视礼仪,这些活动的准备及进行均细心神圣。比之中国目前主要通过手机、电话等进行拜年的方式,韩国身体力行的民俗活动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无疑更能体现其对本国文化内涵的重视和发展。

在韩国中秋节算是最重要的节日,在韩国也叫秋夕。秋夕早晨,韩国家家户户都会摆好水果酒、松饼、芋头汤及各式各样的水果祭拜祖先,祭拜祖先时,兄弟们到大哥家里祭拜祖先[4]。祭奠开始时,男人们都要恭敬地站在祭桌前,主祭的家族长子要先把家里的大门打开,以表达请祖先们进来喝酒之意;然后回到祭桌前,烧香、献花与献酒带领家庭其他成员叩礼;然后占卜问祖宗是否已经享用完祭祀的食物,若享用完毕老大再率领家庭成员叩礼,恭送祖宗,这样祭祀完毕后才可以吃早餐。这也是韩国中秋节非常重要的活动。

韩国的端午节又叫端午祭,也正是被世界人民都熟知的世界文化遗产。韩国端午祭是指在韩国江原道江凌市举办的以祭祀为内容的重要民俗活动,江陵端午祭是儒教、佛教、巫俗等融为一体的节日,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是完全不一样的的节日,韩国的端午祭就是以舞蹈萨满祭祀与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内容构成[5]。端午祭包括许多的祭祀形式。据记载,韩国每年的端午祭都有上百个巫师参与,且在端午祭这几天中共举行的巫祭就有50多次。

二、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差异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我们的节日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千年当中我们的节日文化经过沉淀、积累和蜕变,有些节日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节日经过时间的推移已经少了原来的面貌,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一)节日文化传承的心理差异

中国的节日众多,一类是经过时间的积淀最终留下来的传统节日,例如我们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另一类是是后来经过时间的推移因国家政策或受到外国节日影响而设立的节日或者纪念日,包括情人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等。

当传统节日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不难看到两类节日之间的对比,国人对新兴节日的热情远远高于传统节日的热情,甚至可以说传统节日受到了冷落。情人节、平安夜、圣诞节等等这些洋节日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在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同时却将庆祝西方节日成为了自己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外国文化的进入是西方节日进入我国的客观原因,以商家、媒体为代表的传媒对这些节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人对待节日态度是最好的心理解释了。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老化也是节日传承中的另一个问题。以春节为例,每到春节大家讨论的最多的就是这年味越来越淡了,人们对过年好像也仅仅是简单的亲人之间的团聚以及吃喝玩乐而已,人们已经找不到过春节的传统含义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前春节做新衣等传统习俗因日常化使得人们对一些习俗已经渐渐失去了兴趣。

韩国不论是在礼仪文化还是在节日的文化传承上都有很大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拥有自己的特色。韩国对节日文化习俗的保存算是非常完整的,其中包括节日的各项活动,如祭祀即使再繁琐也不会将这些活动取消,因为从韩国人心理来讲,祖先留下的不管是精神还是财富都非常的宝贵,是一定要传承下去的。这些从对儒家礼仪的遵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鞠躬礼、敬语,这些都是只属于韩国人的特色。

韩国的许多民俗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韩国的许多风俗都已经出现了“超中国化”现象。如中国的端午节逐渐融入韩国的文化,演变出韩民族自己的节日民俗[6]。“江陵端午祭”除了荡秋千、摔跤、长跪比赛,还举行假面舞剧、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比赛以及独特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等有一套完备的程序迎神和送神,2005年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秋节从农历的八月十五到十八日,是韩国的法定节日,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韩国和中国的中秋节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不一样。韩国人极其重视孝道,中秋节是否回去见长辈已经成了衡量女子是否孝顺的重要尺度,并且庄重的祭祀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对端午节的重视。

(二)节日文化发展的心理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源于农事,以纪念、庆祝、宗教为本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大迁移大流动,传统节日逐渐演变为以团聚为主要表现的新形式。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的很多节日被赋予新的作用。不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很多地区目前将它们发展成为拉动旅游产业发展、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平台,一些少数民族也将自己的节日进行改造,将节日变成赚钱的工具,而且这种现象在当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国的通过节日来拉动经济是以破坏节日性质为前提的,它没有将节日的发展引入有益的方向。

韩国方面虽然也通过发展节日来发展经济,但是他们却是以弘扬自己优秀节日为前提的,例如申请端午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端午祭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之后已经成为世界人们所熟知的节日,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人民所熟知的节日活动,人们都希望有机会到韩国去一睹韩国端午祭的风采,从这一层面来说韩国的端午节既得到了有益的发展,也相应的拉动了本国的经济。

三、结论

中韩两国文化同源异流。从两国节日活动的差异中不难看出,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很多具有生活气息和人文意义的节日文化和活动逐步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对中国节日态度的转变,一方面显现出了中国生活节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透漏出中国人民对自己老一辈所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否尊重的民族心理感情。而韩国人不仅在完美继承的同时,还创造出符合自己风俗习惯的民族活动,这些不仅显现了韩国人民的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尊重里显现出了属于韩国人民自己的风采。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根本出发点在于对节日文化及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发扬。任何一种民俗习惯均有其历史渊源及其表象活动的内在含义,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内在本质及其在中华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才能对各种文化习俗进行善意的改良和引导发展。如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春节燃爆竹的民俗活动对于春节的重要性,部分城市开始制定春节期间有限度的城市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这些都是从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的一个良好开端。以国家行为为基础考察节日文化及习俗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是引导我国节日文化良好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节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会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渐淘汰。传统节日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会受到外来节日文化的侵蚀,但也在同化着外来文化。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观念的深刻影响,很多群众自然地调整其节日文化倾向和活动内容,尤其是在新生节日、外来节日的强势吸引下,把其节日热情大多投入到新节日的文化活动中,从而导致传统节日的哀落[7]。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需以中华文化内涵为根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为指引,克服传统节日文化的弱点和缺陷,同时吸收和借鉴韩国对节日文化的保护措施和民众认知水平,如此才能保证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实现文化现代化,推动中国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利华.论文化价值观的性质与作用[J].理论学刊,2013,(6):65-69.

〔2〕高静.中韩春节民俗对比研究[J].兰台世界,2013,(4):143-144.

〔3〕梁民廷.利用岁时风俗进行多文化家庭的相互间文化理解的教育方案研究-以韩国、中国、越南的三大节日为中心.世界文学比较研究,2013,44(00):85-137.

〔4〕姜营.中韩同源节日对比研究[D].东北:黑龙江大学,2012.

〔5〕李慧,姜晓字,唐乾芳.中韩端午节异同比较.商情,2013,(1):83.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6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2021年重阳节的各地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年重阳节的各地习俗,请您阅读!

重阳节的各地习俗【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重阳节的起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登高是重阳重要的活动。重阳节又有“登高节”之称。登高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山、登塔。

重阳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载显示隋代的风俗与后世很相似。

到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的风俗很盛行,《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明《五杂咀》认为,重阳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7

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春节期间,妙峰山景区将举办隆重的新春祈福活动。

妙峰山为游客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祈福纳祥活动。届时游客们可以尽情参与从除夕之夜开始的“撞吉祥钟”、“敲太平鼓”钟鼓齐鸣迎新春 “打金钱眼”和“福树挂福条”等祈福活动。最具有特色、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妙峰山传统吉祥物“福花”和“开光娘娘护身符”,让游客在妙峰山祈福、把福运带回家。游客们祈福纳祥之后,还可以在景区购买一些妙峰山玫瑰系列特产——“玫瑰精油”、“玫瑰黄芩茶”、“玫瑰饼”、“玫瑰酱”、“玫瑰”酒等馈赠亲朋好友。如有幸还可以观赏到到妙峰山雪景和雾凇,从而领略妙峰山独特的自然风光。

妙峰山桃花节、丁香节 4.1-5.10

四、五月正值妙峰山山花烂漫之时,山桃花、山杏花争相开放,白色、紫色的野丁香花香气袭人,白色的山茉莉花、粉红色的映山红花等各种野花争奇斗艳,竞现迷人风采。各种山花依山势,自下而上逐层阶梯式开放,正所谓“人间四月芳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

农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

来到妙峰山人们自然会想到“妙峰山庙会”。妙峰山庙会,是为碧霞元君的参拜者服务的民间慈善组织,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1925年4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曾组织顾颉刚、庄严、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到妙峰山调查庙会期间的风俗,共计三天,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民俗学田野作业,顾颉刚等人的学术考察方法,被后人称为“田野调查”从而开创了“民俗学文化”的先河。学术界公认顾颉刚对中国民俗学的开拓性功绩,妙峰山也因此而获得了“中国民俗学发祥地”的美誉。现今,民俗学已成为热门学科,每年庙会期间都有研究民俗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以及外国朋友来妙峰山做志愿者,目的就是了解妙峰山庙会文化内涵。吴效群教授追踪采访香会组织,和香会组织交朋友,用了近10年时间发表了《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香会组织行香走会的全过程和香会的“组织结构及会规”,现今,“妙峰山庙会”已纳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妙峰山景区有责任对庙会进行传承和保护。

庙会将延续传统民俗庙会的风俗,充分展示民俗文化的特征,完整保留展示庙会全程。活动内容:文场、旱船、兵部杠箱、中幡、秧歌、高跷等。除传统的民间花会表演外,还有施粥布茶、舍馒头、舍缘豆等传统民俗活动。妙峰山庙会完整地保留了延续400多年明清时期庙会的历史风貌,体现社会的平安祥和、无私奉献的宗旨,构成京城民俗文化展示的一大奇观。

1、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庙会期间将有近百余档传统民间花会朝顶进香、酬山赛会进行民间文艺表演交流切磋技艺,演员身着古装、扮脸谱、用地道的香会语言再现明清香会盘道、打知、换帖、叫门、参驾等内容。

2、旅游商品展卖:庙会期间将组织近百余种具有门头沟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土特产品进行展卖,如妙峰山玫瑰制(食)品系列,当地特产,如薄皮核桃、蜂蜜、杂粮,以及具有当地特色旅游纪念品等。

3、妙峰山庙会今昔图文展:1924年美国新闻摄影记者“西德尼·甘博”等一行人用照相机和古老的影音设备记录下了当时的庙会场面这些资料已经成为妙峰山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妙峰山展览室您可以尽饱眼福。

4、“撞吉祥钟敲太平鼓”并佩戴“带福还家”绒花的传统:庙会期间将为游客提供系福牌、走福路、逛福院、画福布、福树系福条、带福花等丰富多彩的祈福纳祥活动。组委会将极力邀请知名民俗学者和媒体考察及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遗产,使本届庙会真正体现尊重传统,体味民俗,传承文化。

妙峰山玫瑰节 5月下旬至6月底

5月下旬北京市门头沟妙峰山玫瑰节开幕,妙峰山风景名胜区以“古刹、奇松、怪石、玫瑰花”而闻名。届时素有“华北一绝”的妙峰山近万亩玫瑰将逐步迎来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紫红一片,香飘满谷,蔚为壮观。漫步山间小道,弥漫山谷的玫瑰馨香扑面而来,紫红的玫瑰花映人眼帘。这也是游人观赏玫瑰花的最佳时节,踏着晨露上山,披着朝霞徜徉在花的海洋中,一睹玫瑰的芳容。届时游人在园中可自采玫瑰,晾干泡茶,也可向当地的花农讨教自制玫瑰酱等。景区特制的玫瑰食品可供游人购买品尝,如玫瑰饼、玫瑰酱、玫瑰黄芩茶等。

妙峰山的玫瑰花以品种纯正而驰名,玫瑰花大、瓣厚、色艳、香浓、味甜、品质优异,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妙峰山的玫瑰花已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其香气清淡悠远,是玫瑰的上品,珍贵的香料。

观赏玫瑰花的最佳之地:一是妙峰山森林公园玫瑰种植(观光园)基地;二是妙峰山景区的西侧——玫瑰花圃,专供游客欣赏。

盛夏纳凉目的地—妙峰山避暑节

7.15——8.31日期间

妙峰山主峰海拔1291米,是京西小西山的第一高峰,也是距京城最近的千米山峰,距北京市中心55公里。景区以“古刹、奇松、怪石”而闻名,奇岩怪石,苍松古树,环境幽美,风光壮丽,景区山场广阔,山清水秀,野谷深幽,林木繁茂,峰高谷深,灌木群英,生机盎然。又因其地理位置和海拔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小气候,夏季日平均气温较市区低5—10℃,夏暑来临之季,山下烈日炎炎,山上沟谷之中云雾缭绕,绿树荫下丝丝凉风拂面而过,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京郊最佳避暑纳凉之地。史料记载,自辽金时期妙峰山地区就是皇家夏季避暑狩猎的首选之地。

妙峰古道映秋韵 十月群山枫染红—妙峰山红叶节 10.1-11.15

妙峰山风景区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随着季节的变换,各种植物互相更替演变,“春桃、夏玫、秋枫、雾凇”形成了四季花时,可谓“四面有山皆如画,一年无日不看花”。

秋季,天高气爽,随着气温昼夜温差的加大,瞬间妙峰山变得五彩缤纷。漫步于百年古道矗立于千米山颠,碧空下红、黄、绿的树叶相互映衬,正是枫叶当红,翠柏仍绿;眺望群山,色彩叠嶂。妙峰山树种多为野生,除元宝枫外,另有黄栌、橡树、柿叶、松柏等树木的陪衬,是北京地区少有的景致。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8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2021中秋节月饼的种类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中秋节月饼的种类有哪些,请您阅读!

中秋节月饼的种类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为苏式糕点,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松酥。苏式月饼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焙烤工艺加工而成。值得注意的是,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了。

晋式月饼

是以山西地区制作工艺和汉族风味中秋节食品为代表的月饼种类,配料上以油、糖、蛋为主,经包馅、成型、烘烤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价值,是北方食品文化传统技艺的活化石。其性质古朴,口味淳厚,酥绵爽口,甜而不腻,以“酥绵、利口、甜香、醇和”的口感特征著称于世。

滇式月饼

滇式月饼属于滇菜系,是汉族传统糕点,其中的云腿月饼和鲜花饼是滇式月饼代表,滇式月饼主要起源并流行于云南及周边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各式月饼,其主要特点是馅料采用了滇式火腿,饼皮疏松,馅料咸甜适口,有独特的滇式火腿香味。

潮式月饼

潮式月饼又称朥饼,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糕类名点,属酥皮类饼食,是中国四大月饼流派之一。潮式月饼与其他月饼相比,从外形上很好区分,是圆形的,并且有的月饼可以无馅儿。

徽式月饼

是徽州汉族特色的月饼。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皮酥馅饱。徽式月饼的皮还是油酥皮,馅十分有特色,用的是菜和油、糖,这款月饼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含量无疑会稍多些。

广式月饼

这是目前在祖国大江南北流传最广的一种月饼,以皮薄、馅足、松软、香甜,上档次的特点,赢得老少男女们的一致喜爱。威震四方的五仁月饼即是出自此派系。

秦式月饼

秦式月饼主要出自陕西的节日食品,其代表为西安的水晶月饼,特点以冰糖、板油出头、皮酥馅甘,甜而不腻。陕西月饼是以鲍鱼月饼、茶月饼、玉米月饼、无糖月饼等为主要特点,荤素兼备,以素为主,糖、油、胎料比较突出,馅心多放青红丝、玫瑰、桔饼等果脯。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英语拼写为:mooncake(月亮蛋糕)。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节习俗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9

一、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二、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四、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第一主题:话说中秋1、中秋节的由来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1、设计别致、精______月饼图案2、举办月饼宴

三、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2、同学/:请记住我站域名/们之间交流。

四、小结

一、实施成绩:四年级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小学学校中秋节实践活动方案

(2)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了解起源中秋节的月饼

(4)了解诗歌的中秋节

三、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协作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训练去收集信息,能够处理信息。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活动更多的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幸福。

3.通过显示,演讲和其他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活动:四(2)班

活动时间:三月到五月

过程:

开放班有活动确定研究主题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

老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为中秋节的传说是多方面的,你想知道什么?

生:(大声说道:想要到)课件中秋节的照片。

师:看这些图画,刚才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对,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从今天开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中秋节文化,关于中秋节的事。你想知道些什么?

中秋节的各地民俗文化篇10

中秋节活动方案一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在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展示中秋节和谐、美好的文化魅力。结合我区开展辛亥首义百年纪念活动实际,开展中秋节日各项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热爱传统节日、尊重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2周年营造热烈喜庆、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机构

总指挥:陆先泽丁元法

副总指挥:刘绍萍

组员:胡江陵杨丹周其国艾洁陈云彪张定

三、活动安排

1、开展以爱我中华、报效祖国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请高一、二年级选取部分班级(不低于3个班)精心选择历代咏月名篇佳作,组织学生开展中秋诗文朗诵会、诗词赏析讲座等主题班会活动,活动时间为第二周班会课;并以咏月为主题开展中秋诗歌创作征集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该项活动要求参与的班级要有相片电子稿、征文文稿并于9月12日上交政教处。

2、高二年级开展以传承文明颂中秋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请高二年级各班班主任精心安排有绘画、文字处理功底的学生制作一期格调高雅、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黑板报。引导学生在板报中了解中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节日民俗,继承传统优秀美德。该项活动政教处将于9月9日进行评比和拍照。

3、开展以团圆、感恩为主题的中秋网上寄语活动。高一高二各年级要组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媒体,上网寄语、留言,发送手机短信,抒发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党、感恩祖国的肺腑之言。向外地及国外的亲人传达节日的问候,表达企盼团圆的思念之情,在人人思亲情、家家思团圆的氛围中,提升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该项活动请各班班主任收集好的寄语,以电子稿的形式于9月12日上传政教处。

四、活动要求

1、精心组织,落实到位。要把开展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内容,作为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抓手,加强班级、年级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活动有声有色。

2、鼓励创新,增强实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角。结合各班实际,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和现代学习生活方式相适应,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中秋节活动方案二一、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秋节的来源及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二、活动准备:

资料搜集,做课件、歌曲《明月几时有》

1、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

(1)可选内容:

中秋节的美丽传说(向家长了解,到有关网上查询。)

月饼的文化(收集形式:网上收集,上街调查,向家长了解)

有关中秋有诗词歌曲(向家长了解,到有关网上查询,在书籍报纸中查找,到磁带店等相关商店寻找。)

(2)时间限制:三天内

(3)展示形式:图片、诗朗诵、语言汇报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补充资料,制作课件。

三、活动流程预设:

1、活动一: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1)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2)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3)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2、活动二:月饼的文化

(1)学生汇报有关月饼的文化。

(2)汇报:同学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月饼,可以从种类、味道等方面去说。

(3)教师展示:

3、活动三:中秋节的诗词、歌曲、歇后语

4、活动四:地方习俗大家看(教师资料袋:中秋节的地方习俗)

四、活动意义:

中秋节在中国是一个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在日益重视传统的当今时代,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如何让儿童也在传统节日中尽享游娱之乐并受到有益的熏陶,让新一代的儿童感受由一种传统节日带来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怀,一次主题班会课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中秋节活动方案三为进一步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营造欢乐祥和氛围,扎实推进各项文明创建工作,根据上级工作部署,社区文明办决定在中秋、国庆期间以中秋过大节,家家都团圆为主题,广泛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3日10月7日

二、活动内容

1、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吟诵中华经典,朗诵中秋诗文、传承文化血脉,汲取思想精华,增强爱国情感。

2、结合中秋、国庆,广泛开展扶贫济困,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切实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以及困难居民。要组织志愿者上门看望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给他们献上一束花,送一份月饼,致以亲切的节日问候,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关心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特困家庭等困难居民,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开展生活帮助、亲情关爱、文体活动等,和他们一起过中秋、吃月饼,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组织广大志愿者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高尚品质,在节日期间,广泛开展健康义诊、电器维修、家政服务、法律咨询、爱心家教等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公民道德,争做合肥好人。

3、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精心设计开展活动项目载体,广泛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各类节庆文体活动,通过组织举办中秋文化庙会、民俗文化展、中秋团圆宴、中秋赏月、社区邻里联欢、民俗讲座、游园会、灯谜竞猜、书画比赛、经典诵读、节日联欢、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让居民们亲身体验中秋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家家思团圆的氛围中,融入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民族大义。

三、活动要求

1、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活动影响力。各社居委要积极通过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悬挂横幅等宣传途径,营造舆论宣传氛围,提高社区居民对活动的知晓率和认同度,争取以高参与率和高影响力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