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校十篇

时间:2023-03-28 15:15:09

衡水学校

衡水学校篇1

衡水中学校园标语

1.20天大于三年,20天约等于一辈子。

2.比自律、比早起,比速度,比投入,比状态,比声音,比勤奋、比效率,比士气,比

付出,

3.比人格,比坚持,比成绩,比名次。

4.闭上眼睛就睡,睁开眼睛就学。

5.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

6.不抛弃,不言弃,沉着冷静。

7.不做懒汉,不留遗憾,不忘责任,不落埋怨。

8.不做退缩的懦夫,不做平庸的草菅。

9.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全力以赴,无悔无怨。

10.冲出教室,跑步进入食堂,节省更多时间可以学习。

11.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抬头一次。

12.低头需要勇气,抬头需要实力;低头做事,抬头做人!

13.对高考,把握珍惜;对未来,充满期待;对学习,永不言败;对班级,充满热爱;对

批评,充满感怀;对同学,充满友爱;对老师,充满崇拜;对三闲,坚决拜拜。

14.放飞青春,勇攀高峰!

15.高考没有彩排,人生不能重来。

16.高考是纸老虎,一切不成定局,一切都在变化中。

17.厚积十载苦谁知,薄发一朝甘自尝。

18.激情备考,科学备考。

19.坚持到底,永不言败。

20.今日疯狂,明日辉煌。

21.静下心来做人,潜下心来做事!

22.预习到位,听课到位,回答到位,记录到位。

23.鲲鹏展翅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4.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

25.没有高考,他们这些贫穷的孩子就很可能没有一个非常好的人生。

26.每日三思:我来学校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

27.明天,就是高考。

28.宁吃百日苦,不留终身憾。

29.拼在高三,赢在高考。有为才有魅力,成绩是硬道理。

30.拼直到赢,拼直到成。

31.勤学苦练,万念归一,血拼到底,我必成功。

32.勤学勤思勤问,百炼成钢。

33.青春是用来拼搏的,青春是用来实现梦想的。

34.让错误数量越来越少,档次越来越高。

35.如果能在这个炼狱里生活下去,以后走到社会,走到哪里都可以适应。

36.十二载潜心铸剑,今朝及锋而试!

37.时时有事做,事事认真做。

38.手中不能无书,等待不能不学。

39.书大写人生,奏凯歌响亮。

40.态度决定一切,成绩证明实力。

41.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思想。

42.万念归一,用虔诚追求高分梦想!

43.忘时忘物忘我,一鸣惊人。

44.问天下,谁敢敌手?

45.我很坚强,我很努力,我能成功,一定成功。

46.我们累但充实着,我们苦但快乐着,我们奉献但幸福着

47.我们要用最响亮的口号迎接朝阳,我们要用最踏实的努力追求梦想。

48.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

49.我为成功而生,我为青春二战。

50.我自信,我拼搏,我出色,我成功。

51.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总结了,就会用了。

52.想到就一定说到,说到就一定做到,做到就一定见到(成绩)。

53.向沉着、刻苦、坚韧、自强要30分。

54.学练并举,厚积薄发,谱写人生新篇。

55.学生的天敌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

56.学生跳出题海,老师跳进题海。

57.血狼精神,与我同在!

58.永远,永远,永不放弃。

59.用汗水书写无悔的青春。

衡水学校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资源共享

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义务教育发展不仅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关键,更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和各级政府肩负的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缩小了学校间教育发展的差距。那么,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信息化途径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消除或缩小校际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

一、提高校长信息化意识,强化学校信息化应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本人的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管理风格都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当从校长入手,只有校长的信息化观念得到升华,才能促使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得到实际提高。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较单一,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校长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改革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升级教学信息化层次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它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增强和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来看,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造成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区学校的教师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参加教育培训和学习机会也较多,能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而较落后、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得的教学资源就很有限,学校信息化设备短缺,与外部交流的机会也比较有限,农村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非常有限。

因此,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个人能力与信息化素养水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信息化素养,灵活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才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深入推进。网络教研的开展,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为农村教师与优秀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对教师专业成长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研过程中进行学科协作教研,自定义或邀请其他教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等线上教研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际间师资不均衡的现象。

三、跨越数字鸿沟,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校际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上存在着差异,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口号,网络同步课堂就是基于目前教育不均衡而推出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它借助领先的互联网通讯技术,配合摄像机、电子白板等硬件外,实现名师课堂的远程在线直播和实时互动,并可同步录制整个授课过程,以供学生后期点拨学习,从而实现学校间优秀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资源薄弱学校缺师少教,课程开设不齐的y题。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同步课堂的交流而提高授课水平,缓解师资水平不均衡的严重性。

衡水学校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04-02

当前,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发展观,其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现有条件下,全局实现我国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比较困难,然而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如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地区等)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

2010年9月无锡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和《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及诠释》(简称《指标及诠释》)。以这两个文件为标志,“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验与实践在无锡市全面启动。在此,笔者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探索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途径。

一、“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内涵

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阶段说”把教育均衡发展划分为低水平均衡、初级均衡、高级均衡、高水平均衡四个阶段:低水平均衡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初级均衡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追求教育过程和条件均等阶段;高级均衡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内部建设,追求质量均等的阶段;高水平均衡是指教育资源在社会和学校得到合理优化配置,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

无锡市经济相对发达,义务教育处于与高级教育均衡相当的发展阶段,当前正在努力追求实现高层次、高标准的高水平均衡。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高位均衡发展阶段。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丰富内涵:

一是发展阶段方面,无锡市义务教育现已能够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充分享有受教育权利和均等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通过深化改革,机制创新,学校办学各有特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发展各项指标实现总体均衡。二是发展内容方面,教育在总量和结构上与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平衡,义务教育公平体系逐步完善,确保高位均衡发展的公平与平等;关注学生认知力、创造力和意志力的发展,树立有责任公民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确保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鼓励学校立足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创造条件提供适切而有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特长和潜能。三是发展目标方面,积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提出高位均衡发展,既说明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处于比较高位的水平;又表明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服务于江苏省“两个率先”的社会发展目标,向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二、高位均衡发展机制及功能

从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发展目标看,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超越了着重于“物”的满足的初级均衡阶段,教育资源优化已经完成。而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中倡导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受到诸多复杂的认识、意志、情感、欲望、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制约。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的发展机制属于社会机制,即义务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的表现,是基于义务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连结方式而建构起来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具体而言,实现高位均衡发展,应以在教育决策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下提供制度、规范、人员、物质等作为条件保障而展开。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能发挥至少三项基本功能:一是优化整合功能,能够基于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将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规则制度整合成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既是优化基础上的整合,也是整合中的进一步优化。二是能动发展功能,机制一旦建立,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对象,同时其自身还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能随着系统要素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控。三是动态育人功能,机制在自身能动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和教育系统的所有成员还具有影响力和教育性,帮助促进观念改变和素质提高。

三、高位均衡发展的机理

1.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要素

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由四个要素构成:

(1)目标。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各要素中,目标起着导向作用,能否最大化地实现发展目标是衡量其他要素价值的标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保证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是构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目标。

(2)运行主体和客体。运行主体指构建和运转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力量,运行客体是机制主要作用的对象。机制构建初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运转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部门,客体是各级学校的师生。随着机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运行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会逐渐模糊,主客体呈现出交互融合的状态。

(3)运行动力。机制作为一种活动的存在,必须具有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源于全体学生(家长)希望从教育中追求更高水平的社会化,获取更好质量,在社会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的竞争心理。

(4)运行内容。运行内容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机制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对特定领域或范围施加影响。

以上四个要素整体运作形成的组织结构与常态关联构成了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机理。

2.高位均衡发展机理模型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理模型由圆锥体A-BOC和圆锥体A’-BOC组成,两个锥体共用一个圆面BOC。模型囊括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要素,初步解释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运行方式,为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提供了分析模型和框架。该模型揭示了以下三点:

(1)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在双圆锥体中,端点A代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即机制运行目标之一的教育质量;端点A’代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机制运行的另一个目标――教育公平。

(2)高位均衡发展机制的功能、内容和作用。从功能看,机制(BOC)在高位均衡发展体系中发挥着“优化整合、能动发展、动态育人”的支撑作用,整体目标指向“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从内容看,圆面由行政决策机制、师资配置机制、教师(校长)流动机制、有效教学机制四个部分组成。行政决策属于指导性机制,指明高位均衡发展的方向,为其他机制实施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师资配置属于基础性机制,为推进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人员和物质保障;教师(校长)流动属于关键性机制,是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教学属于表征性机制,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形成学校特色主要依赖并表现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3)高位均衡发展的动力。线段EF代表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的动力。发展初期,动力的提供者和实施者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研究部门。

四、机制内容的实施

1.行政决策机制

《意见》是无锡市“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依据《意见》制定下发的《指标及诠释》主要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两个方面制订了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16项主要建设指标。在保证教育公平方面,确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做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统一规划,学校布局统一调整,教育经费统一安排,师资队伍统一管理;对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实行政策倾斜,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明确规定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在全市建立“教师交流长效机制”;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鼓励学校特色办学等等。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要求各学校全面执行江苏省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全面提高装备管理和使用水平;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建立合理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整体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2.师资均衡配置机制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较慢、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加优质教师资源的数量,让教师资源配置趋于均衡,最终提高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一是明确政府责任。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统筹规划,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使城乡每所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达到“规范化”,为顺利推行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做好政策准备。二是改革办学评估制度。逐步取消重点学校评选制度,取消重点校、普通校之分,逐步统一义务教育各阶段学校的办学标准。三是发挥职称评聘作用。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四是撬动绩效工资杠杆。区域范围内对义务教育师资实行统一工资标准,视情况根据各地消费水平作出微调,保证更多优质教师资源留在农村。五是加强薄弱校的师资培训。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种措施,促成城乡手拉手、学校结对帮扶,提高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现有师资水平。

3.教师(校长)流动机制

无锡市教育局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使城乡、校际之间师资水平真正趋于相对均衡。一是加强领导。无锡市于2010年2月开始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校长)校际流动的长效机制。各市(县)、区教育局根据不同区域的教育实际,制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校长)校际流动的工作意见或操作方案,把各镇(街道)、学校交流的目标任务纳入到年度绩效考核之中。二是方式多样。加大校级领导任职和后备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开展以“校”为主的交流;推进不同办学水平学校之间干部的双向挂职。三是规范务实。各市(县)、区制定了科学的工作程序,保障区域内教师(校长)流动工作扎实有效。四是自主操作。以“抬高底部”来缩小校际差距,加大城区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的交流合作力度,促使乡镇学校以及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相对均衡。

4.有效教学机制

衡水学校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教育质量均衡为根本目标,以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均衡为突破,以建设教育现代化区县为统领,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长效机制,办好义务教育学校,推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坚持促进均衡发展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健康、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3年年底,实现区内初步均衡;到2015年年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各学校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生源分布、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学校办学各具特色,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

三、基本要求

(一)教育机会均衡

1.0-6岁儿童家长普遍接受科学育儿指导,小学适龄入学儿童均接受学前三年教育。

2.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9%以上,小学、初中年巩固率分别达99%、98%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年巩固率95%以上。区内基本无择校现象,城区、农村超班额班级分别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5%。

3.严格执行省、市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有关要求,安排符合条件的学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对于安排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学校,在经费拨付、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套政策,确保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良好的就学条件。

(二)办学条件均衡

1.基本形成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的学校布局结构。

2.完成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3.建立均衡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长效机制。

(三)师资队伍均衡

1.所有教师具备教师资格,城乡中小学教职工执行统一编制标准,生师比符合省定标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教师配备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

2.城乡学校教职工工资和政策性津贴、补贴均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不同学校间教师平均收入水平基本一致。

3.城乡学校间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基本一致。

4.各级名师、名校长在不同学校间、特别是城乡学校间分布合理。各学校教师参加业务进修机会、获各类表彰机会均等,年度内接受各级教师培训比例基本相当,受表彰人数、层次在不同学校间分布均衡。

5.城乡教师、校干交流机制健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优秀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农村学校接受优秀教师交流机会均等,每年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人数不少于全区教师总数的5%。

(四)管理水平均衡

1.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各项教育政策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制定并有效实施薄弱学校消除计划。

2.各学校都能有效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3.学校管理干部队伍水平基本均衡,学校负责人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先进,引导学校形成发展特色和优势,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均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4.各学校重视德育体系建设,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有特色、有成效。

5.各学校建立科学、高效、个性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严格落实课程方案,按要求开足、开齐各级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城乡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合格率均达到100%。

6.城乡义务教育段学校数字化校园比例均衡。

(五)教育质量均衡

1.建立并有效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学校间办学水平无明显差异。

2.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城乡学生品德素养、学业成绩、实践技能、学习能力、艺体技能、健康水平等综合素质基本均衡。

3.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班级、教师满意度较高,城乡学校均能达到90%以上。

四、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能力。区、镇两级财政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利用好上级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并保持稳定增长,新增教育经费要优先用于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收益、公益金等要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办学条件均衡水平。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统筹本级财政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积极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投入,整体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要按照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将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维修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纳入到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框架内统筹考虑,制定薄弱学校消除计划,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办学条件达标,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区财政将依据各镇、街道、开发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力度和工作程度,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资金支持。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在学校规划、用地划拨和建设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到2015年年底,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各镇(街道、开发区)要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制定计划、落实资金,加快建设和改造步伐,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构建支撑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实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重点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水平差距,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推送渠道和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服务。到2015年年底前,全区建成“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学校达到80%。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区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园区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研方式、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四)实施城乡教育队伍均衡发展工程,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政策,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建立稳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补充招聘机制,建立保障中小学教师校际、学段、学科均衡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部分教师占编不顶岗现象和挤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现象。组织实施农村紧缺教师配备计划,足额配备农村中小学紧缺师资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保健、安全管理人员。要摸清底数,制定规划,加快建立区级统筹的教师调配、使用机制,组织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计划”,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并有效实施。重视提高教师待遇,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适当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建立城乡统一的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机制,引导学校建立并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要以深入实施队伍建设“双名”工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校本研修”工程为载体,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挖掘优质资源开展智力支教,发挥各级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开展送教下乡、送教研下乡活动,健全和完善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之间的校际教研和联片教研制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严格实行学校职称聘任有关规定,自2013年开始,2001年9月以后任教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评中高级职称必须具备1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规定比例内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例。

(五)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现对教育质量均衡的有效引导。

1.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通过排查摸底各年龄段适龄儿童人数,合理调配各学校划片范围,做到全区范围内基本无择校。规范办学行为,不得设立各种形式的重点校或重点班,不得在适龄儿童少年进入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在学籍注册、经费拨付等环节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办学规模,控制班额和班级数量,城区、农村超班额班级数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5%。

2.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指标生分配比例。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落实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加强义务教育段学校考试管理和研究,切实发挥考试对教学的诊断、评价和促进作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年度检测、公告制度,建立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各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开发区)及中心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不下达升学指标,不统计,不公布升学人数、升学率等信息,不依据升学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不单纯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

(六)继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加强对学校的课程管理,建立并落实课程实施评估制度,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和省定地方课程,着力开发学校课程,不断完善三级课程体系。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对学校开展一次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保证区域内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合格率达到100%。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微技能研究为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建立育人为本的课程文化。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加强技术类、实践类、艺体类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七)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教育创新作为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全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总动力,遵循教育规律,加快学校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教育思想建设,提升校长办学理念。将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作为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区域内校际均衡的重要举措,启动市级规范化学校复评工作,积极开展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按照《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制定义务教育段学校创建省市级规范化学校的详细推进计划,并根据推进计划做好调度督促工作。到2015年,全区60%的义务教育段学校要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知行合一的育人文化。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段学校普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校长教育思想建设,配合省、市“名师名校长工程”,提升校长素质和管理水平,打造出一支专家型的校长管理队伍。以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市级规范化学校复评工作为契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区域内校际均衡。

衡水学校篇5

误区1:将“教育均衡”等同于“教育目标”

认为办好教育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换句话说,只要教育“均衡”了,教育目标也就实现了。显然,他们对“教育均衡”与“教育目标”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

解答:教育均衡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实质反映教育的公平。 “目标”,辞海解释:组织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和结果。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即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应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根据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层面讲,教育目标应是向家长和社会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机会,如果仅仅提供相同品质的学校,无法满足家长的需求,更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教育均衡重在政策的落实,是办好教育的起点;教育目标重在目的和结果,即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等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人才。

误区2: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单理解为平均发展、均等发展

均衡发展就是平均发展、均等发展,这一认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根源大概与校长们没有进行过深思,于是从文字上望文生义有关。其实,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解答:均衡发展的过程,是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从不均衡逐渐走向均衡,然后均衡再次被更高一级的发展需求打破,出现新的不均衡,并在更高层次上再次从不均衡走向均衡。高水平均衡阶段,教育资源极大丰富,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别进一步缩小,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从而获得成功。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竞争机制,不断激活学校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阶段发展,是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

误区3:均衡发展就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

说到教育不均衡,校长们都满腹牢骚,认为过去对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在政策、经费及资源等方面倾斜太大,落后地区及薄弱学校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优质学校是长子,我们(薄弱学校)则是后娘所生。现在国家既然提倡教育均衡,就应该重点扶持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对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应进行限制。在他们看来,均衡发展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平均主义。

解答:其实,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类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式发展。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同样需要发展。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而是要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因为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长期、深刻的历史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促进教育均衡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误区4:均衡发展就是优质学校带动落后学校的发展

我们所调研的学校,大多与城市优质学校建立了“集团学校”,城市优质学校对他们进行对口扶持。在与我们的交流过程中,有的校长抱怨“集团学校”只是个名,没有对他们起到实质性的帮扶作用;有的认为支持力度不够,希望能实现经费、教师资源等共享。在他们看来,均衡发展就是优质学校带动落后学校一起发展。

解答:首先捆绑与帮扶不是一味依赖,而是重在建造自身的造血功能。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不是“一刀切”,要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我。

一点思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的确,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自身素质,决定一个学校的命运。一位优秀的校长,不仅有公心和高超的管理艺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去影响教师,用不断成就名师来成就自己,学校永远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一位平庸的校长,不求创新,但求无事。只知按“既定方针办”,机械重复往年的工作,死守“传统”,不敢越雷池半步,学校死水一潭!上面提到的校长们对教育均衡发展认识上的误区,虽不能说平庸,但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教育的隐忧,校长们的理论水平的确有待进一步提高,也给我们社会提出了一个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实现教育家办学,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

衡水学校篇6

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学校间的发展千差万别。一些学校规模庞大,生员数量较多,教师学历水平高,接受外出学习的机会多,学校接受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能力强;相反,还有一些学校地理位置偏僻,教学楼长期缺乏维修,教学设备老旧却不能及时更新,教师队伍缺乏活力,生员数量较少。以绥化市北林区的小学为例,教育资源优良的小学有靖宇、英俊等几个学校,他们自然受到家长们的偏爱;但也有像训华小学等一些人们不太认可的学校。学生按照户籍所在地入学,自然不能人人都去理想中的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仅仅面向符合条件的学生,其余学生只能“望校兴叹”。教育资源配置高的中小学只面向学区内的适龄学员,该部分学生享受较好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反之,教育资源薄弱学校的学生则失去了共享的机会,这是社会人才培养中的极大弊端。

二、绥化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

绥化市是传统的农业城市,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城市超越农村之势,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城镇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是2.54:1,1999年该比例达到2.65:1。[2]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体现出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根据经济发展带动教育发展的原理,城市内的义务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

引起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规划和分配教育经费上存在严重偏颇。由于教育中心向城市转移,大量教育经费也被投入到城市的中小学,少量流入农村学校,城市的义务教育日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日渐衰退;教育政策的导向性让一批重点学校应运而生,教育经费自然流入政府大力扶植的学校,普通学校获得的经费相对较少。

三、绥化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

绥化市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赫尔曼提出了教育公平的三个阶段:起点均衡、过程均等、结果均等,这一理论成为衡量教育公平的标准。[3]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的最终目标。教育均衡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实现:教育设备标准化建设;实行师资交流政策;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给义务教育群体中的弱势人群更多的关爱。

(一)大力推进市域内中小学教育设备的标准化建设

绥化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实事求是制定中小学设施建设的标准,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致均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资,帮助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到标准;同时,避免对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过度投资,以缩小校际差距。在改造薄弱学校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校校合并”的途径,使弱势学校融合优势学校的教育资源,改变弱势的现状,均衡各校间的教育水平,提高办学质量。

(二)实行师资交流政策

在缩小硬件差距的同时,绥化市应制定师资交流政策,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师资水平的差距,进而平衡城乡、校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首先,各校间应该加大教师间定期的互换交流活动。优秀学校教师每学期轮流前往弱势学校任教,弱势学校教师互换到优势学校。优秀教师定期互换岗位有助于缩小校际教学水平的差距,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软件差距。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奖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帮助薄弱学校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进行嘉奖,如一次性发放奖金补助,或者将教师轮岗定为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再次,定期举办教师交流座谈会。师资交流不仅可以体现在互换教师上,还可以体现在交流思想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举办论坛或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帮助薄弱学校教师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在思想上快速成长。最后,教师培训机构也可以邀请优秀教师培训薄弱学校的教师。在帮扶中,各学校间的教师素质渐渐拉平,达到一致,最终实现教育软件水平的大体一致。

(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大力倾斜。市行政部门要统一协调,确保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全部到位。切实落实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个大局的前提。没有绥化市政府和下属各地区政府的财政支持,缩小教育差距就将是一句空话,无从实现。其次,根据各学校实际,吸纳优秀师范毕业生来校教学,扩大教师队伍,解决教师缺额问题。与此同时,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通过教育理论讲解、网络远程培训和外出访问名校等措施拓展教育视野,改变教师的陈旧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此外,还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教学设施和设备,避免出现先进教学设备闲置的现象,避免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统一学生水平考核制度

统一绥化市各地区的学生考核方式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校际之间的教育不均衡导致了学生成绩的千差万别。同一层次相同的考试有利于发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不足。学生的总体成绩反映了各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校通过差距可以发现本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优势,大力推广,共同借鉴;对于劣势,弥补不足,积极改进。统一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统一学生水平考核制度是教育公平的另一种体现。

(五)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衡水学校篇7

一、农村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办学条件不均衡。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建的实施,交通便利、规模较大的学校办学条件长足发展,学校部室建设达标,学校的软硬件和附属设施建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设施相对齐全。但是,地处边远偏僻的小学校和教学点的基础设施仍很薄弱,没有像样的部室,校均电脑台数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师生数少,教育资源不足,没有办法开足开齐全部课程。活动场地少,这样也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隐患。

(2)师资配套不均衡。目前,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优秀年轻教师大部分调入城区学校。留下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精力不足,教法陈旧。结构不合理,缺少骨干教师及专业合格教师,专业培训不足,难以胜任。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普遍缺合格专业教师。教师配置数量在不同学校之间有差异。农村部分教师对微机十分陌生,远程教育在一些学校成了摆设。

(3)管理水平不均衡。有部分学校领导不与时俱进,不更新观念,用过去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4)教学质量不均衡。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导致各学校教育质量差异明显。小学质量检测,个别学校长期处于后进位次。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外流到民办学校,影响本地教育发展,影响教学水平提高。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农村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

二、促进农村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长期、动态的辩证过程。条件均衡是基础,教师资源是关键,生源均衡是突破口。

(1)强化政府教育职能,完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有经费作保障,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集中配置教学设施,实现资源共享。集中财力和物力办好合格学校。

(2)控制学生辍学。确保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学校要采取了一定措施,教师分片包干,做学生家长工作,“两免一补”向家庭困难和留守儿童倾斜,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补助贫困生。对农村留守儿童,教师采取家访,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3)加大远程教育作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学校要加大力度安装远程教育工程设备,弥补现代教学设施不足。详细制定计划,发挥远程教育工程作用,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建立“校园网”工程,架设学校、教师和家长、学生的桥梁。

(4)采取多种对口支援,重点扶持,实施镇际人群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名师大赛”、“送教下乡”和成立联谊教研小组等活动,统领各学校教育工作,共同发展,对口支援。教研活动在平等、民主氛围中进行,各校分享彼此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行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互动中求发展,在交流中求进步,在民主中求生存,各校教育资源共享。深入开展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缩小办学差距,使广大农村学生就地获取接受优质教育机会。

(5)缩小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多投入教育经费,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构建以龙头学校为依托的大校本教研机制,提升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合格学校建设,稳步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缩小校际间差距。

衡水学校篇8

平衡计分卡的评估维度主要包括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四个维度中,财务维度是中心,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三个维度是影响绩效的动因。财务维度评估的是企业一定期间内的财务成果和短期指标,内容包括企业的盈利收入、投资回报等。顾客维度是从顾客的角度对一个企业的生产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关注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问题来达到增加企业的盈利,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顾客维度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老顾客保持率等。平衡计分卡是在传统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内部流程维度就是平衡计分卡与传统绩效考核方法的最大区别所在。内部流程维度是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对企业产品的研发、营销、售后服务流程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产品生产能力、产品生产周期、产品研发时间等。学习与成长是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进行评估的一个维度。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目标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学习与成长维度的评估内容包括员工培训、员工满意度等。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是指在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高校管理层通过对绩效进行考核、分析和实施,根据绩效分析结果制定绩效改良战略,使得高校内的所有工作都可以系统有序地开展,达到完成战略目标的最终目的。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其财务绩效考核与企业财务绩效考核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与企业相比,高校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因此,在制定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战略时要注意与企业的区别。目前,平衡计分卡在国外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确定高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应用平衡计分卡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提高高校的绩效管理水平、实现长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平衡计分卡在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重视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导致财务管理长期存在资金统筹不到位,管理混乱、预算不合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高校财务资金的利用率低下,资金浪费严重的局面。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有利于规范高校的资金管理制度,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快高校发展战略步伐的目标。首先,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绩效考核水平。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绩效进行考核,考核视角涵盖高校的财务和非财务情况、内部和外部情况、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角度全面均衡。其次,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有利于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是平衡计分卡评估的两个重要维度。选择平衡计分卡作为财务绩效管理工具的高校必须重视高校内部的运行情况,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最后,选择平衡计分卡作为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工具可以及时反馈高校的发展情况,高校管理层可以根据反馈情况及时对高校发展战略作出调整。同时,平衡计分卡不仅会对高校的短期目标进行评估,也会对高校的长期目标作出衡量。因此,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中,对于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保证高校的长期战略发展计划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平衡计分卡在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障碍

虽然与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相比,平衡计分卡更具有先进性和长远性,但是在将其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第一,从外部阻力来说,财务人员对平衡计分卡的认识不足,财务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不足、高校不重视都是造成平衡计分卡推广阻力的重要因素。首先,财务人员对平衡计分卡的作用认识不充分是造成平衡计分卡无法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财务人员作为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人员,如果对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作用不了解,利用平衡计分卡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财务绩效管理制度就无从说起。其次,教职工和财务人员对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不认可、不执行也会造成平衡计分卡的推广障碍。最后,高校的不重视导致平衡计分卡无法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适用传统的财务绩效管理方法。由于高校对于平衡计分卡的不重视,导致许多高校的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不愿意涉及这个领域并作出相应的投资。第二,从内部原因来说,平衡计分卡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指标数量非常多,却缺乏定性指标的量化标准,也没有针对考核信息如何改良战略实施目标的指导。因此,平衡计分卡可以向高校管理层提供非常多的指标信息,却对高校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其次,平衡计分卡评估的是高校本身的绩效情况,没有将对手的绩效情况列入考核范围内,也就是说平衡计分卡没有将所处环境的竞争情况以及风险威胁考虑在内,忽视了部分变动因素的影响。最后,尽管平衡计分卡极大地改善了传统绩效管理方法的滞后性,但是对于预测高校的未来发展情况仍然有些力不从心。

4平衡计分卡在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衡水学校篇9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社会公平

建国以来,针对新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和祖国建设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轨迹总体上采取了国家主导、效率优先的义务教育发展与变革取向。从1986年我国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底实现基本普及的目标;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如期完成,我国义务教育整体上由“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从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从全面普及到城乡全面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伟大壮举。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入学率、升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目标。但也出现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社会对教育不公平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

面对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2010年1月4日,教育部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的目标。

1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推进,我国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中小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从总体看,距均衡发展特别是区域间的均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推进均衡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和认识上的误区急需理清或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切实际,求全求大,盲目整合。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并校扩大规模等同起来,不顾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盲目撤并,城镇同规模或自然环境不同地区同标准,有的地区甚至将所有中学全部集中于县城,将扩大学校规模与均衡发展相混洧。

二是标准滞后,自行其是,标准化学校不“标准”。目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最突出的地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这部分地区财力有限,教育投入欠帐较多,办学条件较差,如没有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作指导,仅根据各地自身财力或意愿来建设,可能出现不标准的“标准化”学校,导致新的不均衡现象。

三是重校舍建设,轻仪器装备。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只注重校舍建设,建好教学用房,将规划内服务半径的学生集中起来,就算完成了均衡发展,对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技术装备没有同步规划配备,甚至学校用房建成后仍不急于配备。

四是将硬件均衡或是将校舍的均衡等同于均衡发展,忽视软件建设和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的均衡,最关键的是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而有些地方只热衷于建房子,“房子”建起来就认为实现了均衡,对如何实现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热情不高。

五是先硬件,后软件,将改善办学条件与提高办学水平割裂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是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提升办学水平。实际工作中,有些人认为只有先改善办学条件,各项硬件均达到优质校或“重点校”的标准后,再抓软件建设,研究如何提高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涵发展。

2 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转变观念、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注重监测、积极引导等方面入手,科学、有序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地区在制定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尊重民意,尊重教育规律。切忌不同民族地区、不同自然环境地区一个标准进行调整,切忌不顾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急于扩张而出现的辍学现象,切忌不顾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硬性撤并,切忌因条件不具备而盲目集中带来交通、食宿等安全隐患。

二是尽快制定出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本建设标准,以指导各地在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既要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盲目调整,也要避免因指导不力而出现的标准过低、落后现象。

三是软硬件兼顾,侧重补短板。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学校布局时,要将硬件建设与软件同时规划,同时推进;学校管理者要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狠抓管理和教育质量。学校建得再漂亮,如没有好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仍吸引不来好学生。

四是完善经费投入制度,增加“软件”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央、省级经费分担比例,对规模小(如在校生不足200人)的学校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拨付专项经费,以确保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重点扶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位于中部地区但未被列入国定扶贫县而经济发展水平又不高的地区。在扩大“特岗计划”等措施的同时,设立中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确保这些地区的教师有精力、有能力进修提高。

衡水学校篇10

一、不均衡发展已造成我区教育的两极分化

我区并非经济发达区,因而政府对教育的有限投入只能顾及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则无能为力。长此以往,自然形成了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并由此进一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师资水平、教育环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因当前我区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无法与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相提并论,这种不均衡态势还在恶化。于是,当城内的幼儿在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时,农村的孩子则与泥沙小狗为伴;当城内的中小学容量严重超标、人满为患时,农村学校则因生源严重不足致使大量教学设施闲置或得不到有效利用(比如多数的村班少于20人,最少4人,超过40%的村校实际已经闲置,总体利用率不到50%),而且更多学生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到占有绝对优势资源的学校学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农村学校举步维艰,城内学校优势明显,教育的天平进一步倾斜。事实证明,教育不均衡造成的两极分化已成为制约我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不均衡发展已造成教师队伍和社会的不稳定

一方面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生源的急增需要更多教师,另一方面相对完善的办学条件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但吸引学生同样也吸引教师,以及优厚的福利待遇和课外的“有利可图”使得农村学校辛辛苦苦培养的大部分优秀教师被吸纳到城区学校,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同时,又进一步拉大了这些学校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办学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教师队伍不稳定由此产生。近年来也因农村幼儿教师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幼儿教师上访不断,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那么,怎样促进我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呢?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一)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首先应制定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规划,在“两免一补”落实和全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所有农村儿童读好书问题,建立资助农村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援助体系,建立以区为主,乡镇、学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的教育管理网络,正确划分乡镇、学校管理职责,把乡镇辖区内的学校发展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考评体系中。

(二)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

这是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参照城区学校的标准建设农村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寄宿规模,完善寄宿条件,让广大农村学生在集体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以弥补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合理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含幼儿园)的布局,打破村村之间、乡镇之间行政区化的限制,以“规模、效率”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撤、并、扩等措施,相对集中办学,形成全区一盘棋,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道路,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区孩子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三)以战略眼光发展农村幼教事业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区农村幼儿教育工作无论是园地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呈萎缩趋势,成为制约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快农村幼儿教育改革步伐,正确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出路问题,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成为农村幼教发展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要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让城乡基础教育实现起点上的同步,为广大农村儿童创造良好的入园条件。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农村幼儿免费教育。

(四)稳定和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采取积极的对应措施,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实际收入差距和农村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导致教师们不愿在农村任教师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1.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实行特殊的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2.对在农村学校连续任教15年以上的教师实行额外加薪,激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逆向流动。

3.规定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后应在农村学校任教五年以上作为向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流动的基本条件。

4.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并降低中、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5.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村小每班应按两人计编。

6.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免费培训制度和免费考试制度。

7.建立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制度。

(五)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当前,我区师资配置存在着明显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城内和重点学校教师超编严重与农村师资紧缺并存;农村中小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课教师奇缺,而城内和重点学校这类教师富余;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严重不合理导致整体水平远逊于城区和重点学校。不合理的教师资源让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更加失衡,差距越拉越大。所以,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选配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课教师,以推进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

(六)加强农村学校自身建设

加强对校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迅速提高农村学校决策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给学校和校长更多办学自,让农村学校通过创新管理缩短与城内学校的差距;搞好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加强校本培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优质教育惠及全区每一个孩子。

(七)调整评估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