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与生物技术十篇

时间:2024-04-11 11:25:02

医药与生物技术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1

关键词: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措施

近年来,医药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产业,不仅使得医药生物产业发展迅速,也使得其成为相对活跃的产业之一。虽然医药生物产业目前发展的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才能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1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从全球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的运用,正在引发着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在2000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高达500多亿美元,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就占去了60%,实际上自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技术药品的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着。

2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较国外的发展情况而言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缩短了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在全球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3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如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生物医药产品的自主创新不足,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更好发展。

3.1自主研发产品能力有限,创新性不足

在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药物中,只有少数部分是自主研发,拥有产品的自主产权,而绝大部分则是依靠国外的医药生物技术进行产品的仿制,真正的自主创新其实很少,以至于出现药品研制上的重复,药品生产的过量等多种问题,再加上国内缺乏对医药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使得部分的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企业的利润不断减少,严重的出现亏损现象,最终血本无归。有的药品生产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选择企业着重于仿制药品的生产,因为仿制药品可以减少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对来说费用较少,而且盈利较快,风险也就相对较低,这种思想的循环使得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创新。

3.2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医药产品

这些年经过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专业人才的努力,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在研究方面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现实是很难将这种研究上的成果转化为医药产品。

3.3在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投资不足

从我国在医药技术研究中的投入资金来看,是远少于国外在医药领域的资金投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难有创新性的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本就是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产业,医药生物产业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势必会阻碍其研发过程的进展,从而影响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4我国医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力较弱

随着近些年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较多的生物制药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普遍的特点就是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弱,这显然对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4解决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每个国家、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对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中,要加快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自主研究与产业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端正态度,客观认识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在摆正态度的同时,总结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交流,积极吸取、引进国外的先进医药生物技术,自主研发创新医药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

4.2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从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性质可以看出,想要实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扶持医药生物技术项目,提高我们的医药生物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医药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4.3注重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实现上下游技术的完美衔接。

在加强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好高校的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合作桥梁,实现双方的完美衔接。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仍有些许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势不可挡,相信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实现创新性飞跃。

参考文献:

[1]田玲,张宏梁,孟群.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与措施[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S1:331-335.

[2]苟仕金,苟鸿鹰.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药业,1998,02:12-14.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2

1.1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生物技术专业近十年由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压力年年加大。在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问题仍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一般每年除了大约30%-50%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其他毕业生的就业往往趋向于散发状态。而且一般性生物技术企业多是参加大型综合性院校的就业招聘会,而不参加医学类就业市场,生物技术医药类企业多数是名为招聘生物技术专业,实则招收医学类、药学类学生,更是加剧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的恶化。根据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三年的调查,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的学生比例较低,大部分学生从事的行业与生物技术关系不大。因此,考取研究生也成为该专业大多数学生的首要选择,学校和专业教师也往往鼓励学生考研,从而使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生物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大大打了折扣,变相地转变研究生教育的预科培养。根据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近三年的调查,表明大约有80%以上的学生将考取研究生作为其毕业时的首选,甚至毕业后仍有不少没有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又重新加入再考研的队伍中。由此可见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1.2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后续问题

就业形势的差强人意带来连续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高考招生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青睐生物技术专业,这种现象在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尤为普遍。该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近几年一直不高,而这种现象又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部署,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向生物技术专业倾斜。同时由于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大部分生源需要从其他报考专业调剂,又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调剂到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感到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从心理上对生物技术专业认同感较差。这些调剂的学生中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学习风气,从而使专业的发展极其被动。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从诞生开始就显现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并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直接促成了生物经济产业的发展。2013年我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

2.1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医药生物技术将是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和开发领域,如何在医学院校做好做强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2.1发挥医学院校的医学教学资源优势

地方医学院校一般都有多年的办学历史,优势专业往往集中在医药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和药学等专业,而这是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充分挖掘医药学科的基础优势,结合目前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在生物技术专业构建了完整系统的“生物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计划与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生物、医药之间的交叉融合特点,除让学生学好生物基础平台课程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别安排一定比例的医学和药学有关的医药类板块,建立生物技术知识为主、医学和药学知识为辅、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生物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产学研结合,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联合办学

产学研是相互耦合、相互促进的,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创新的思维,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养体系,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优秀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往往站在医药生物技术科技发展的前沿,往往洞悉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充分挖掘办学驻地或者临近区域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资源和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实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融入他们对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理念,有助于培养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相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积极走出去,同山东省烟台市威海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具体规模,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分别从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技术专业专职教师中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通过互派方式,培养为“双师型”教师。这部分教师既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又熟悉生物技术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生产操作平台,他们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培养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重要参与者。熟悉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能及时掌握生物技术企业中生物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就会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深谙教育教学规律就能更好的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更为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接轨

卓越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时抓住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教学各环节前后衔接,形成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授课体系,并将国际上关于生物技术的新进展融入教学体系中;紧跟生物医药企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需求的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灵活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及时更新。在已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或医药研究所(公司)联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对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采用校企联合模式组织教学,在企业进行的教学过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2.5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分类培养我校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积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喜爱程度,进行分类培养,通过有类别的引导,培养他们成为生物技术产业中不同层次的人才。例如,热爱生物技术科学、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要及时把这部分学生引入教师的科研中,使其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研思维,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考取研究生,培养成为生物技术的高层次研发人才。近三年,我校药学院积极在生物技术专业中积极开展大学生早接触科研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经过统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基本保持有30%以上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联系专业教师,课余时间跟随专业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起到了很好的培养,参加的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其他对生物技术不是非常喜欢的学生甚至厌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难度,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产学研平台中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中及早进行实践锻炼,把所学知识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使他们一毕业就能有娴熟的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相对接的操作技能,在企业中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

3展望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3

一、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数量少,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

生物医药技术科研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目前的生物制药企业,虽然大都设有研发机构,但往往没有名符其实的学术带头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生物医药技术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偏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中试环节薄弱,产业化所需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我省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企业研发意识落后,缺乏创新思维和专利保护意识。我省生物制药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生物医药产品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生产的无序竞争状态,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思维和研发意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

生物医药研发体制尚未与国际接轨,缺乏利用全球研发资源的机制。我省医药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打破原有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尚缺乏在全球化过程中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机制和经验。

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

1.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和财税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搭建省内外沟通、合作桥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生物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加大政府扶持资金集中使用力度,鼓励和支持我省更多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完成境外或境内上市融资。

2.选择好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在重大新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学习发达国家医药企业成功经验,走集中化和差异化相结合战略,将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服务上,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立足我省实际,主要集中力量开发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相关药物及产品,产品类型包括基因重组治疗类蛋白、治疗性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类药物、疫苗类产品、核酸及核酸类似产品、生物诊断试剂类产品及现代中药等。

3.实施园区战略,完善生物技术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机制。借鉴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经验,建设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引进国内外大资本、大企业。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基地建设,通过政产学研金介有机结合,建立生物医药研发战略联盟,健全生物医药产业链,壮大我省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形成生物医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使一部分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先发展起来,着力在抗癌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及消化系统药等方面形成我省的特色和优势。

4.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新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新药研发的能力,开发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药。另一方面,我省生物医药领域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拥有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试验阶段的新药,为达到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医药商品、缩短新药进入市场时间、及时收回投资的目的,应在转让药证和实施战略联盟上做出选择。中小型医药生物技术公司在开发出新产品后,支持其与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销售能力强大的大公司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分享各自优势资源,以达到快速研发、规模生产并成功营销的目的。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4

1.1企业发展规模需求

目前江苏省共有医药企业345家,其中苏南217家、苏中70家、苏北58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区内产值超过1000万、高新区外产值超过3000万、利税率超过20%、研发经费投入超过产值的5%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一半以上,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状态,其中苏南地区5个城市就占了全省的70%。在销售收入方面,苏南地区在全省遥遥领先,人人超过苏中和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虽然医药企业数量远比苏南地区少,但是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却是苏南地区的3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苏中地区有几个规模大、销售收入排在全省前列的医药企业,最具有代表的是扬子江药业集团,它的规模和销售额不但在江苏省是一枝独秀,而且在全国医药企业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是,江苏省具有较大规模的医药企业和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药物太少,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是小规模维持性运转。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的345个医药企业中,只有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突破了10亿元,达54亿多。但是,从江苏省的总体情况来看,“一小二多三低”现象突出:一小:企业规模小;二多: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三低: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具有较大规模的医药企业和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药物并不多,大部分的医药企业是小规模地运转,与整个国家的情况非常相似。这样的企业在我国进入WT0、医药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的时候是缺乏竞争力的,并且大量小企业的存在反而会分散有限的资源,增加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不利于实现省内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十一五”期间,政府应当考虑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利用新药产业化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的方法,让有能力发展起来的企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其更优更强,而经营不善能力不强的企业,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杠杆逐渐淡出或被有能力发展的企业合并,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1.2医药产品发展需求

从医药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提示我们要加强生物技术药的发展。图1显示了江苏省进入国家火炬计划中的各类药品在3年中的净产值的总体情况,即投入与产出之差,从量上反映了这几类药品产业化的总体情况。其中化学药的项目数占了绝大多数,总的净产值也相应较多;生物技术药和中药由于项目数较少,总的净产值也较少。从该图可以看到,省内在进入火炬计划的药品中化学药仍然为重点,这是由于化学药的研究开发主要以追踪仿制为主,医药企业在药品研制的过程中相对于生物技术药而言:技术需求低、研究周期短、经费投入少、承担风险小【1J。因此出于经济的考虑,医药企业更愿意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化学药上,这样一方面的确促进了省内化学药产业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生物技术药和中药的过少投入却不利于这些约品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药,2001~2003年期间呈现下降趋势。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生物技术药在医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际和国内的其它省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这一领域,其它省市的火炬计划中纳入了大量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的药品,而省内生物技术药的发展仍然滞后,长期如此必然会导致在生物医药领域落后于其它省市。在中药方面,火炬计划中的相应产品项目尽管逐年增多,但增长有限,而销售净产值却增长较为迅速,产业化进程良好,显示了可喜的发展态势。我们应该继续发挥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以质优价廉的产品,占领市场。资料来源:江苏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图2反映的是江苏省火炬计划中的各类药品在3年中的平均净产值的情况,扣除了项目数的差异,从效果上反映了这几类药品的产业化情况。从总体情况来看,化学药和中药的产业化情况较好,其中化学药和中药的平均净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产业化成效显著。而生物技术药呈下降趋势,表明省内在生物医药领域投入还相对比较薄弱,影响了生物技术药的产业化进展,有必要在未来的几年里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入,加强生物技术药的研究,以推动生物技术药的发展和产业化。从销售额来看,化学药占领了主要的市场份额,而生物技术药、中药较接近(见图3)。化学药在省内各类药物中一直占大部分的份额,但与国际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省内的这些化学药并不占优势,发展趋势也趋于平稳。而生物技术药和中药在各年都只占了很小的比例,项目数和销售额总量都反映出是省内的弱势,但从平均销售收入来看,生物技术药和中药与化学药相当,有一定的强度,而且发展趋势也开始处于上升的阶段。也就是说,虽然省内的生物技术药和中药被评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并不多,但被评为高新产品的这些药品获得了很大的市场认同,销售收入在同类产品中也有竞争优势。应该在这些产品上加大投入,同时进行技术改造以使这些产品进一步成熟,形成省内的特色产品。

1.3医药知识产权需求

以江苏省1999~2003年5年中每年销售额为榜首的药物进行知识产权情况的调查(见附表),结果在这5年中有4个年份年销售额居于江苏省首位的药品都是仿制国外拥有知识产权的通用名化学药,只有2001年的生物技术药——“促肝细胞生长素”例外,目前该药在国际上尚未查到相关的专利。由此可见,化学药虽然是江苏省新药销售的主力军,但同类产品的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基本都已被大量申请,因此江苏省的化学药新药虽然销量很好,但与国际国内的同类产品相比大部分属于“模仿性创新”药物,缺乏原创性。虽然当前无论是在江苏省300多家还是在全国范围内的6000多家医药制造企业,几乎都以生产通用名药物为主,不过这种情况将会随着政府系统范围内的保健项目改革,医院采购程序的改进而逐渐改变【2】。品牌通用名药物之间的激烈竞争将会使厂商所获得的利润大大降低,只有努力开发创新药物才能从中获得收益。相对而言,生物技术药虽然目前在新药中所占比例很少,甚至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由于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是几乎所有学科中距离发达国家前沿水平最近的一个学科,因此生物技术药也是医药企业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最有条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一个品种,一旦研发成功,凭借其原创性高、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将会成为制药企业长期盈利的品牌产品。

2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措施

2.1整合资源,调整结构

基因组密码破译的结果表明,人类的疾病多直接或间接地与基因有关,人类疾病是基因组信息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概念已经确立。可以预测,生物技术药将迅猛发展并成为医药产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相比较于国外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内在这一领域依然落后,但就生物技术药与化学药的发展程度相比,差距要小得多,而且在某些方面已有很好的态势。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生物技术药为重点,是在客观分析形势后,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带动医药产业整体发展而进行的战略部署。根据目前全国及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中化学药和中药所占比例较大的现状,我们可以以化学药、中药为主流产品,以生物技术药为新的增长点的格局,构筑产业融合和发展平台,形成区域集聚优势,最终促进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集群的崛起。【4】

2.2重点扶持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企业

目前江苏省具有较大规模的医药企业和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药物并不多,大部分的医药企业仍然是小规模的重复生产。这样的企业在我国进入WTO,医药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的时候明显缺乏竞争力,而且大量小企业的存在反而会分散有限的资源,增加低水平的重复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因此,在今后一段期间,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法,重点扶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前景明朗的企业。让有能力发展起来的企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帮助和支持他们更优更强,而经营不善能力不强的企业,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杠杆逐渐淡出或被有能力发展的企业兼并15】,最终在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中造就出几个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和规避产业化初期的不确定风险,而且可以通过一些大型企业的迅速崛起,带动省和国家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2.3促进学科技术的交叉渗透融合

未来医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将越来越依赖于生物学与化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融,这已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种共识。由于科学越来越技术化、技术越来越科学化,高技术也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科学一技术一开发一生产不再是串连延伸而是平行发展的关系,这在当前生物医药发展的前沿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就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新技术。这些都将为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产生长远和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求研究者和生产经营者都要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目标所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出发,善于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应面向市场,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步伐。促使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把经营机制引入科研体系中,扶植与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研究单位和企业的结合势在必行。这并非简单的结合,而是智力、资金的相互渗透、相互投资。企业要想获得超常效益,应早期投入并承担风险。但研究机构应有整体效益意识并注重效率,对企业的投入要用好资金,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由于目前未能很好地理顺相关体制,未能很好地合理分配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因此“产、学、研”成功结合的例子很少,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医药生物技术的及时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对此,政府可以发挥其他任何各方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2.5政府构建综合配套的发展平台

医药产业是典型的创新一资本推动型产业,政府应从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4个产业环节人手,构建集创业孵化区、科技产业区、贸易商业区、配套服务区4个功能区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以此作为产业模块的发展平台,兼顾科研与产业化的关系,推动基地和产业共同发展婀。产业模块包括:①企业群体:由化学、生物和中药制药三大领域的国内外生产型企业组成,是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的主体,也是医药产业基地创新体系的主体。②研究开发:建设医药产业创新一产业化研发中间试验平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集成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的资金、资产和资源,为医药产业发展服务。⑧孵化创新: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医药产业基地将建设医药企业专业孵化器,建设适合试验和生产用的标准厂房,为企业提供流程服务。④专业服务:依托高校或研究院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健全为医药产业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基地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水平。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生物信息中心、新药筛选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专业服务体系和服务于医药产业的专业中介机构。⑤投资平台:创新的产业化离不开金融的强大支撑,因此,基地产业发展需要利用多种渠道,建立一个能有效整合政府、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资金的金融支撑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以资金为纽带,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医药企业实现产业化,同时增强这些企业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形成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为医药企业孵化等提供风险投资。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5

关键词:亚太传统医药网;传统医药;网络,信息平台

传统医药是人类文明的灿烂瑰宝。近年来,当“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潮流渐渐兴起,传统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传统医药研发、医疗与产品也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传统科研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利用先进技术创建现代信息传播与交流渠道、促进传统医药研发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契机。

亚太地区的传统医药享誉世界,亚太地区各国对发扬传统医药、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联合国亚太技术转让中心(UNAPCTT)的倡导和发起下,“亚太传统医药网(APTMNET)”应运而生,并一步步从最初的构想到初步建设成形,并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它是旨在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传统医药研发与产业合作和交流的国际性传统医药综合信息网络平台。

1 建设目标

由UNAPCTT提出,经科技部确认,亚太传统医药网的总体建设目标包括:

(1)促进亚太地区在传统医药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药物的研发与加工、传统药物质量控制及标准化、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2)促进各成员国在以上领域的文化与信息传播和共享;

(3)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传统医药技术交流与转让、加强专家交流和组织相关培训;

(4)加强亚太地区传统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技术与产业合作。

2 建设内容

2.1 网站资源建设

网站信息资源是开展服务的基础,我们根据社会和用户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栏目的建设,为信息增值服务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1)网站首页――主要内容包括APTMNET的统一网标、节点网站(国别)名称、各国或亚太地区传统医药动态信息及新闻、各国或亚太地区传统医药发展概况、网站导航和相关链接。

(2)传统医药资源――重点介绍各国(地区)传统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海洋生物资源基本信息,并配备图片。同时介绍各国(地区)医药资源分布状况、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情况及主要供应市场,介绍各国(地区)医药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建设传统医药资源数据库、传统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

(3)标准与法规――介绍各国(地区)传统医药政策、法规与标准、各国(地区)传统医药管理机构等。

(4)企业与产品――主要用于促进各成员国传统医药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收集各国(地区)传统医药企业及其产品信息,对重点企业和主要产品,可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示,并进行广告链接。

重点各国(地区)传统医药市场动态信息。

重点建设企业产品数据库、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和功能食品数据库。

(5)教育与培训――介绍各国(地区)传统医药教育体系、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适时开发传统医药网上教育。重点建设传统医药教育机构数据库。

(6)传统医药研发――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反映各国传统医药研发资源,包括研发机构、人才、成果、专利、科技文献等。

反映传统医药可持续利用技术,包括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技术和自然哺育技术、采收和加工技术、生产制剂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

反映传统医药新技术,重点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

重点建设研发机构数据库、研究专家数据库、成果专利数据库、科技文献数据库、传统医药可持续利用数据库。(7)热点追踪――围绕全球关注的传统医药热点主题和各国(地区)发展传统医药的重点计划,动态跟踪报道。(8)门户导航――集成国内外传统医药网络,开启知识宝库大门,提供通往浩瀚医药世界的途径。

2.2 网站功能开发

网站功能开发上,亚太传统医药网中国站和各节点站将以为传统医药业内人士服务为目标,重点开发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和教育培训等系统功能,实现:

(1)网上信息系统――供用户传统医药产品供求、技术转让、投资与引资信息,促进经济技术合作。

(2)网上咨询系统――即依托网站,建立专家系统,开展网上咨询。

(3)网上采购系统――供用户开展电子商务与电子交易。

(4)电子邮件系统――各国(地区)节点站可依托该系统开展服务,也可独立开设各自的电子邮件系统。

3 网站技术方案

(1)网站系统的开发,我们采用安全性高、可移植性好、运行速度快的Java/Jsp 技术来进行开发。

(2)采用统一的网站内容框架。包括确定中国站和节点站共享的基本栏目和基础数据库,统一制定共享的基本数据库结构,统一制定会员管理数据库。

(3)各节点站域名可实行双名解析

中国站将统一处理APTMNET所有节点站的DNS解析,并统一制定各节点站二级域名(如国名.省略)。各节点站同时可拥有自有独立域名(独立申请)。

(4)各国节点站在软、硬件配置和网站制作上采用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

(5)通过标准浏览器完成所有前端工作。

(6)所有WEB页面统一设计并动态生成数据。网站所有信息全部存放于大型数据库中,逐步共同建立跨国界的网络平台。

(7)软、硬件平台:

操作系统:WINDOW 2000 SERVER

主要开发语言:Java/Jsp

数据存储:MYSQL数据库

4 网站建设成效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6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现状;发展策略

一生物医药行业涵义及特性

(一)生物医药行业定义

生物制药是指在制药工业过程中主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综合应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先进技术,以组合化学、基因治疗、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高科技产业,是一个由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共同支撑的体系。

(二)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

1.行业进入壁垒高

高技术: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高投入: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通常需要大笔资金。政策严格管制: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2.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3.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

4.高收益

生物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开发研究一种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复杂、难度高,因此产业化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国际专利的新药并不多,大多是买进专利或者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药物,原创药物的研发非常薄弱。因此,导致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产能相对过剩与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面临跨国制药企业的严峻挑战

外资医药企业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原料药的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资转变,是跨国制药企业投资中国的三大新动向。我国生物医药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外资制药企业所占据。与跨国制药公司相比,由于我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处于劣势,缺乏拥有核心技术与专利的拳头产品,因此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三)仿制药品的威胁竞争

虽然我国近几年已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但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由于国内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庞大需求,仍然推动着我国生物仿制药行业加速发展。在制药行业,一旦仿制药上市参与竞争,那么在一年之内,它就能攫取原研药高达80%的市场份额。仿制药价格通常比原研药低15%,而如果有更多的仿制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药价的下跌幅度可能高达60%或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将不得不与生物仿制药进行竞争。

(四)人才、资本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

重视生物医药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以形成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成功的关键;伴随当前外资企业并购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造成的最大损失是未来的巨额利润――知识产权。这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生物药品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化政策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物医药产业必然将会成为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扶植发展。同时生物医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需要多类学科的合作及严格的准入审批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针对核心、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为企业国际认证和药品注册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效研发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宽多方位的融资渠道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形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如国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出资与地方合作,采取股权合作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政府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优先审批、上市。

参考文献: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7

一、行业现状

(一)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1、医药工业总产值251亿元(90年不变价),比*年增加141亿元,*-*年的平均年递增速度18%,完成了“*”计划年递增18%的目标。

2、医药工业增加值84亿元,比*年增加49亿元,年递增速度19.1%。

3、医药工业资产总量328亿元,比*年增加140亿元,年递增速11.7%。

4、医药出口产值9亿元,比*年增加5亿元,年递增速度17.6%。

5、医药工业利税29亿元,比*年增加13亿元,年递增速度12.6%,其中利润16亿元,比*年增加5.5亿元,年递增速度8.8%。

我省医药已进入全国医药的先进行列,发展成为全国的医药大省。“*”期间,广东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比同期全国医药工业产值发展速度16%,高出2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2.18%、12.47%和11.76%,分别排居全国的第2位、第1位和第1位;工业增加值、综合经济指标效益、劳动生产率分别排居全国的第1位、第1位和第2位。广东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整体素质提高

广东医药行业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年统计,在医药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38%,集体经济占18%,外商投资经济占27%,股份制经济占17%。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广东医药发展的生力军,比“*”末的20%提高7个百分点。

我省医药行业打破地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形成了一批集约化、规模化、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高科技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国家中山健康科技产业中心基地、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中心佛山生产基地、*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生产基地等,逐步成为医药经济的新产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全国“中成药工业国有企业(50)强”中,广东就占有10强。

(三)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科技教育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广东医药行业利用人缘、地缘和政策的优势,发挥*、*“两个窗口”的作用,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坚持“唯条件论、不唯成份论”的思想和“大医药”的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内联横向经济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相关产业向医药产业转移,参与医药经济建设,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争取股份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等等,多渠道、大规模的投资,为广东医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年统计:固定资产原值44亿元,比*年增加31亿元,增长1倍多。

广东医药行业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科技投入比重有所增加,产学研横向联合进一步拓展,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转化率提高。据统计,大多数医药企业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各级专业医药研究单位62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其中部级中心4家;部级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形成了医药新产品开发体系。

“科教兴药”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医药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省有药学专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3000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6500人,各类在职培训年均达到7万人次。全行业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3290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41.52%;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22210人,中级以上职称10966人,高级职称1773人,其占全行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17.3%、8.54%和1.38%,比95年提高5.51%、2.52%和0.61%。

全行业强化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医药GMP的力度不断加强,逐步向国际制药标准接轨。至*年统计,全省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共完成技术改造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引进了60多条生产线,1266台套设备和仪器,生产环境、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省医药行业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8个、部优质产品奖76个、省优质产品奖398个,优质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重点考核品种质量稳定提高率95%左右,产品质量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95%左右。在GMP改造方面,有25家企业通过GMP达标,25家通过GMP认证。

广东医药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产、学、研工业体系和遍布城乡的流通构架体系,发展成为医药生产经营大省。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散,竞争能力不高。我省医药企业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整体结构过于分散,占工业企业总数64%的企业,产值仅占总产值14%左右,不利于量大面广的品种实施社会化大生产,也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工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广东医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低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大大过剩,原料药自给能力低,原料药工业与制剂工业不配套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成药工业重制剂加工轻前处理提取,影响了质量和疗效,制约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药械比例与发达国家药械比例1:1水平差距极大,医疗器械工业的规模、质量与水平赶不上临床的需要。

3、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技术结构整体水平低下,自主开发能力低。医药工业投入仅为年销售额的1.58%,低于全国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开发创新能力水平低,“*”、“*”期间,全省开发的新药品种208个,虽然为全国总数的10%,但70%以上为水平不高的四、五类品种,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引进的。发酵技术、合成工艺、制剂技术水平等与先进水平有差距;医药生物技术、制剂控释、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等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更为突出。

技术装备和生产质量管理无论是生产硬件还是管理软件,多数还达不到GMP、ISO认证标准的要求。

4、产品出口能力差。我省医药产品出口一直徘徊在占总产值5%左右。*年产值居全国第2位,但产品出口排在第8位,出货值为9亿元,还不足总产值5%。这种情况不利于广东医药产品市场的拓展,制约了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国际国内市场与技术发展前景

(一)发展趋势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到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的面貌。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社会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草药市场。这为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国际国内市场预测

1、国际市场

*年-*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约为5.5%,*年全球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预计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今后5年内将以8%的速度递增,*年将达5400亿元左右。医药发展的重点是:

(1)老年人用药需求量增大;

(2)高效、特效的新药加快开发上市,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缓释等药品将进一步发展;

(3)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治疗用生物药品、诊断试剂、疫苗将迅速发展,并扩大市场份额;

(4)非专利药品稳步增长,特别是刚过专利期的药品因仿制增长较快。

2、国内市场

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医疗体制的改革,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将快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预计“*”期间年增长12%。

三、“*”医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在《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74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为原则,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以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广东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二)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年)

(1)医药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到370亿元,年均递增15%;

(2)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10%;

(3)出口产值达到2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年均递增23%;

(4)医药工业实现利税37亿元,年均递增5%,其中利润20亿元,年均递增5%;

(5)医药工业销售率保持在95%以上;

(6)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7%;

2、技术进步指标(*年)

(1)高新技术产品占本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

(2)技术装备水平5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50%;

(4)部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10个;

(5)中级及高级人才占职工人数15%。

3、结构指标(*年)

(1)本行业重点调整企业20个,产值占全行业70%;

(2)大型企业重点产品200个,其中超亿元以上25个,占全省医药产品产值的45%;

(3)重点发展扶持项目18个。

(三)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广东医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九大转变:

1、产品结构从以中、西药制剂为主逐步向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产品为主转变;

2、企业结构从以老、小、散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3、产品市场从以省内、国内为主逐步向省内、省外、国外发展转变;

4、制药工业从化学合成制药为主向生物技术制药为主转变;

5、新产品开发从仿制为主向创新转变;

6、药物制剂从普通剂型向新型药物制剂转变;

7、中成药工业从传统的制造向现代化的生产转变;

9、中药材从原始的、分散的农民种植采集向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生产转变;

10、医疗器诫从普通器械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及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转变;

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大类,中分类行业主要包括: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生物药品、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容器)等工业及医药商业。其中化学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品为四个主要行业,*年产值占医药行业总产值分别为65%、18%、8%和4%,*年计划调整为51%、22%、15%和7%。广东医药工业主要产品及技术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水平。

(一)产品结构调整

1、化学药制剂

广东医药工业以(中、西)药品生产工业为主,中、西药制剂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档次、整体实力都处于全国前列。化学药品工业主要剂型粉针、水针、片剂、大输液、胶囊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71%、2.51%、8.72%、2.34%、13.58%;中西药制剂单一品种产值超千万元的制剂产品86个,其中超亿元的10个,排前十名的产品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的7.14%。

发展配套制剂生产的原料药新品种和加强新制剂开发,是我省医药发展的出路之一。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释药系统,如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口腔粘膜给药、吸入给药、鼻腔给药、透皮控释制剂、注射液的新载体、靶向给药和触发释药等,对独创的且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专利或保护品种,要加强系列剂型的开发,每个原料药品种至少要有3-5种剂型以上,一个企业生产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品种,至少也要有2种以上的剂型,使我省制剂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对第一类产品,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控、缓释药系统制剂及填补国内空白的药物制剂;

(2)对第二类产品,如普通药物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大输液、粉针剂),不再批准新建生产线,鼓励符合GMP的生产企业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2、中成药工业

我省中成药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年中成药产量占全国的15%,中成药产品单品种年产值超亿元的有6个,500万元以上的有128个;主要剂型冲剂、蜜膏、胶囊、分别占全国的27%、21%、39%,居全国第一位;片剂、糖浆、丸剂、散剂和胶囊为全国的15%、16%、20%、13%和14%,居全国第二。

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在加入WTO后最具有优势、最有发展前景、也最可能在世界范围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产业,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快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中药出口的竞争力。采取相应的区域产业政策,引导、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中成药工业的发展。做强做大一批中药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中成药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按国际标准进行二次开发,使中成药品种得到国际认证,成为国际市场产品。二次开发的中成药应成为广东出口药品的主要品种,*年争取“广药”出口产品产值提高到15%以上,争取有2-3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

(1)对中药现代化产品,实现农工商相结合,推动中药种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抓紧中成药工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是对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进行现代化改造,组建省中药现代化中药研制开发体系。

(2)发挥“广药”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我省的特色药材,建立5-10个中药材GAP产业基地,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广药指纹图谱,使广药走向世界,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第二类普通中成药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鼓励中成药有效成分的提炼、纯化及分析技术开发,不再批准新建普通中成药制剂生产线,鼓励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3、化学原料药

广东原料药生产基础较差,但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如头孢曲松钠、头孢硫脒、头孢拉啶等7个头孢类,产量占全国同品种的28.7%,肌苷年产量占全国的75%,红霉素、氨基酸系列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1)指导、扶持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抢仿发达国家过期的专利药品。

(2)集中力量扶持已形成规模的头孢类产品。扶持新菌种、高产菌种的开发。

(3)发展B-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酸系列产品、维生素类的烟酸和烟酰胺(维生素PP)、核酸类药品等四大类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4)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磺胺类、安乃近、氨基比林、氨替比林等第三类产品。

4、医药生物技术

广东现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有近20家,主要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及*、*两个经济特区。目前广东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同属国内先进行列。生产规模上,拥有*的*、*、*,*的*、*、*,*的南方等一批大型生物工程企业;生产水平上,大多数企业基本上符合GMP,生产设备及检测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硬件设施和投资环境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产品开发和技术水平上,国内目前已批准试生产和生产的基因药物,广东占有多数,如α1b干扰素、γ-干扰素和碱性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五个生物工程产品,占全国(批准上市)生物工程药品的50%,其中α1b干扰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一类新药,α1b干扰素和乙肝疫苗两个品种市场占有率40%以上。据预测,生物技术制药将以年均20%速度发展,目前,我省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属国内一流,生产规模也是全国最大,随着我省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优势。

*年生物技术药品计划年产值达50亿以上,形成3-4家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生物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产品是国际上重点发展的产品,必须重点扶持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重点推进一批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等生物科技园的建设,形成我省较大规模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5、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产业,“*”期间,医疗器械发展速度为年递增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比例由1990年的1∶60发展到现在的1∶14。目前,广东能生产38个门类、500个品种、近1000个规格的产品,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形成了以大型精密医疗诊断设备、医用监护仪器、超声诊断仪器三大类产品体系(这三大类产品产值占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介入疗法导管、遥控后装机、X-刀等产品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伽玛刀处国际领先地位。直线加速器、医用监护仪、超声诊断仪等高技术和常规器械类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30%的市场份额。

(1)*年全省计划开发20个以上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新品种,产品超800种,产品出口比例达30%以上,器械与药品的比重上升到1:5。

(2)逐步实现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重点扶持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引进急需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工作。

(3)鼓励发展植入、进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如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等。

(4)限制发展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生产能力饱和的产品生产线。

(二)技术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制剂新技术(重点发展缓、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光电一体化技术、以及医药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技术等。

(三)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集团。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有效方式,重组和发展若干个大型集团,实现集约化经济规模。大力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的药厂,整合医药行业秩序,保证医药产业的有序发展。

(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

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努力发展成为我省医药生产力布局的龙头和全省医药经济的支柱。有步骤地将珠江三角洲的部分项目向山区转移,重点是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指导和扶持山区药厂对当地特产药材进行加工生产,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及推动医药经济发展。

五、结构调整的措施

1、鼓励创新

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医药产业。设立医药基金,建立健全医药风险投资的市场运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

2、强制推行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ISO900体系的认证

国家有关部门已制订出实施GMP的规划,按不同剂型规定不同时期完成,必须严格执行。

加强打击假冒伪劣药品的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保证医药市场健康有序,避免地方保护现象的出现。

3、加强宏观调控,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医药行业对总量进行宏观调控,从严掌握新开办制药企业的条件严格控制企业数量,移植产品,必须有利于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鼓励符合GMP的合法医药企业之间开展委托加工。

医药企业要主动适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原则下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4、扩大市场,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坚持“新产品、新技术、外向型”原则。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放在首位,优先支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中外贸易合资企业,把一部分制剂加工能力转移投资到国外去,带料加工,开拓国际市场。

5、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鼓励、支持、引导各种资本投资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发展基地。一是鼓励中药工业企业建立主要原料基地,中药商业企业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二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重点是利用山区私营企业家的乡土情结,引导他们回家乡兴办药材生产基地;三是吸引外资来粤合资或独资开办中药企业,生产、收购、加工中成药,中药材出口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8

近年来.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很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中国医药工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年均增幅为23%。预计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7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12580亿元,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11年,中国可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IllS,‘叫旦是,由于业内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对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少进行探索性实践,导致高速发展的医药产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负效应。低碳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于我国医药产业突破创新瓶颈。取得历史性突破是一个新的契机。在低碳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中国医药产业有可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我国医药产业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医药制造业的很多研发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部门。它们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有比较活跃的团队。目前,不少医药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有的已经在向其他国家出口。其次,要看到我国的医药制造业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即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市场需求恰恰是驱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市场规模庞大,其研发成本更容易分摊。这意味着改变依靠传统产业的老路,走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我国医药产业要想抓住这个契机,关键不仅在于积极进行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还在于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并重构。因为,价值取向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精神驱动力,是创新行为的最终依据。

二、传统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反思

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中。技术创新本身不是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的,这~过程蕴含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医药技术创新实践中,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分为物质价值取向与精神价值取向两大类。进而可以继续分解为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等。各种价值取向之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有所侧重,主次分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认为医药技术创新追求的核心是经济价值。与此相对应.医药行业内对技术创新效果的评价,只看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对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医药工业中的技术创新主体长期对技术创新负荷的其他价值视而不见,使技术创新的负价值.特别是在生态领域、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负价值全面爆发。

(一)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对立.忽视生态价值取向。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本应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为医药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管理、保护并且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但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主张对人对自然改造的随意性,纵容对自然开采的掠夺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更多关注新技术应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对于这一技术会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中国头孢氨苄的年产量超过两千吨,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未来还将持续增长.但是传统的化学法生产头孢氨苄会排出较多的废气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另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植物类药渣的排放量就高达65万余吨,目前这些药渣多以堆放处置为主.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耗去大量资金。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严重的污染。阢。蜘传统医药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负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生态价值的忽视受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核心是“主客二分”。所谓“主客二分”。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笛卡尔把“思”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突出强调.人的理性使人高于其他存在物,把人从万物当中区分开来.成为和自然相分离的主体,自然成为与人这个主体相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被简化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展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的利益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出发点和目的.人与自然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给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重要的影响。在医药技术创新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从而在创新过程中简单、粗暴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过度强调医药技术创新主体的“主体性”.不知不觉地助长了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对生态价值视而不见。

(二)重“物”轻“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异化。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要求创新过程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结果不能违背人的价值,人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存在和发展,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达到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和谐统一。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药技术创新能否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在人的文化、心理、认识、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最终引致了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使人的主体地位削弱,在精神上感受到自身意义和自我价值的缺失,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比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用于基因治疗的药物研发成为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成就。这类药物的应用不仅可以给研发主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帮助人类弥补个体缺陷,从表面上来看的确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问题在于,人类基因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人会更加幸福、人类社会更加完美,更不意味着人类获得更好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基因技术的创新也会对人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以往的社会规范和生存规则带来强烈冲击。哈贝马斯认为,基因干预技术与人种身份的自我鉴定、人性的自我认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优生为目的的基因干涉限制了其他个体对自己生命方式的选择,因为个体的自主选择是以完全自主地拥有自己的身体为前提的,身体是实现个人存在方式最基本的媒介。一旦前辈对他们实施基因干涉的话。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哈贝马斯禁不住大声询问:“这是谁的力量.这是对谁的控制或对什么的控制?”陆1嘲正因为如此.早在上个世纪.胡塞尔就指出技术在根本上排斥了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使人落人“不幸”的时代。他认为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技术)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技术)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I•l㈣马克思也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的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lYJ州}

三、低碳模式下我国医药工业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重构

纵观人类的技术发展史,不难发现,要想使某项技术创新活动不产生任何负价值是不可能的。但调整好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弱化技术创新的价值异化问题,使其负价值最小化、正价值最大化却是完全可能的。在低碳发展模式即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惟经济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统一,要实现这种协调统一,关键在于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弗洛姆指出,现有的技术之所以不人性、不人道,根源在于其技术活动背后的价值理念。旧唧嘞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重构已经成为医药工业技术创新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重构并不否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重构后的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经济价值取向,更应该强调人文关怀、关注生态平衡.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社会和谐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缓和医药技术创新在生态价值危机和人文价值危机这两方面越演越烈的趋势。

(一)构建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倡导技术创新的生态和谐。技术本身具有生态价值。所谓技术的生态价值,是指技术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界的手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71恤,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医药技术创新活动,不能推卸其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责任,其创新成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体现出技术应有的生态价值。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需要强调生态价值取向,提倡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使医药技术创新变成一种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所谓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是指医药技术创新在其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合理地考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它是一个多目标的创新系统,其最本质特征是在传统技术创新获取经济利益目标上。增加了促迸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双重目标。

第一,在自然生态协调层面,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创新要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和谐,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技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主张通过合理的技术创新方式,消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这个层面。医药技术的生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医药技术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二是医药技术为人类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物质手段;三是医药技术进步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提供前提和保证。为了实现以上要求.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医药技术创新成果从生产到使用直到废弃处理,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者危害最小。(2)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资源的利用率。(3)医药技术创新过程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在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尽量做到消耗的能源最少。(4)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应尽量提高可回收再利用率。

第二,在社会生态和谐层面,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协调。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产业结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进一步实现从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和谐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这种生态化转向有助于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利益公平、合理分配,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当医药技术创新与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以及其他诸要素协调发展时,医药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才更扎实,其动力也更强劲。在此基础上.医药技术将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其社会负价值将不断降低。这样,才能保持医药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构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倡导人性化医药技术创新。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更好地促进•92•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都渗透着人的发展问题.都是人的发展的不同形式和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内容和中心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所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有序,最终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技术创新。所谓人性化的医药技术创新,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诠释,要求在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考虑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创造人文价值,从而实现人类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协调。具体说来,人性化的医药技术创新应该追求以下几个层次的价值:

第一.人性化技术创新在工具层次上的价值:表现在医药技术创新能提高生产率的、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物质财富等方面的手段价值、工具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并非绝对没有体现人文价值取向。毕竟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医药技术创新确实能提高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物质财富。毋庸置疑,这一点是人性化技术创新在工具层次上的价值取向。工具价值不能代替人的本质力量去实现其目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它对于目的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人性化技术创新在精神层次上的价值:医药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提高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的物质过程,它同时也一个精神过程。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就凝聚着人类的精神再造,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享受。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凝聚可以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享受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医药技术创新会导致医疗保健的改善,这种改善在本质上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因此,人性化技术创新应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还能够使人性更加完善,使人格更加丰满。

第三,人性化技术创新在本质层次上的价值:医药技术创新在实现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后,最为根本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讲话中曾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祸害。你们在埋头于图标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帅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并不会陷入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因为,按照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思路,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而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把自然当做征服和统治的对象,事实上。医药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必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医药技术创新应该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消除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虽然在追求的过程中完全消除对立和冲突是不可能的,然而就人的不断发展而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人类。每一步创新和发展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与环节,这就要求在每一个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时时关注技术的目的与价值走向。

(三)实现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医药技术创新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下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种种价值困境,构建与低碳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正确价值取向,需要实现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要坚持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医药技术创新活动中,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都要兼顾。另一方面,在坚持多样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各种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和谐互补,避免出现各种价值取向的相互替代甚至相互对立。做到这两个方面需要医药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以及人文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具体说来,这种合理的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9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部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三)实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工程。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结成知识产权联盟,配合政府做好专利技术信息服务和咨询工作,跟踪收集专利技术信息,并以技术信息服务为手段,间接引导、协调各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组成专利维权联盟,协调促成行业内的合作研究。从而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和共享专利。

医药与生物技术篇10

目前在国内许多省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都已是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福建省医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建设尚未形成支柱产业。这与改革开放的省份地位很不相称。越来越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为该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将其培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福建医药发展优势

福建省医药工业从产品结构看,已有一批优势产品脱颖而出。如福兴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那霉素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卡那霉素B为全国独家生产;硫酸奈替米星年产量为全国最大生产厂家之一;福建省厦门迈克化学实业有限公司近几年定位于医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特别是在专利药的非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五十多个国家近二百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加工生产的治疗爱滋病原料药“齐多夫啶”等产品都具有高附价值,为巴西政府招标产品,全部出口巴西。

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是福建省医药工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借助中药现代化发力,加速福建省医药发展,加快提高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水平。

(一)抓住中药提取、饮片、成药3个环节,全面提升中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发一批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二)发展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三)支持有效单体、单味、复方中药等提取物开发生产,对地道药材,实行中药标准物提取产业化生产。(四)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地道药材为重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点。(五)中药现代化需要有关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平台,使其成为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的核心,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种植――加工(饮片)――提取(分离纯化)――新药研发生产的产业链。该省中药材、海洋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品牌中成药品种,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议步伐是振兴和发展医药工业的大政方针,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生物医药是福建省医药“十五”发展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发展医药新产品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是其近期重点突破的科技领域。目前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等科研院所。基本具备了从克隆目的基因、基因重组、构建工程菌、培养、纯化制剂等全面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能力。神经生长因子(NGF)已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二类新药“重组人料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重组人料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还有一批国家一类、二类生物制品新药的诊断试剂也已投入生产。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新型复合型干扰素等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也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

福建省制药企业众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单位不少,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十分分散。根据福建省现有专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单位的先进技术、科研力量,采取多种形势构建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这个“科研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因工程药物,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重点放在单克隆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以及抗艾滋病药物等研发生产。

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加大力度扶持福建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采取有力招商措施,力争在“十五”末到“十一五”初引进1―2家跨国制药来闽办厂,引进先进现代微电子技术开发生产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开发生产基因诊断芯片、基因诊断试剂、药物制剂新剂型。“十五”末到“十一五”福建省医药工业的10家省重点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亿元以上;14家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3―5亿元以上,并使其医药工业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