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设计方案十篇

时间:2024-04-01 15:34:16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1

一、海量存储体系为档案数据提供了完善的载体平台

数字档案馆的档案数据管理、数据迁移和数据存储备份,需要一个安全的载体和平台。这个载体和平台,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必须满足“数据激增”带来的海量存储要求。随着档案资源建设成果的扩大,数字档案信息将呈几何级数增加。以某档案馆为例,现有馆藏纸质档案约500万份,计5000万页,以tiff格式存储,以每页30K大小计算,需1.6TB的数据存储容量;录像档案约1500件,计1100小时,以MPEG2格式存储,以每小时3.2G大小计算,需3.3TB的数据存储容量;录音档案约900件,计900小时,以WAV格式存储,以每小时590M大小计算,需0.5TB的数据存储容量。如此浩瀚的档案数据,如果载体平台没有足够大的存储容量,根本无法容纳。

其次,必须满足“数据无价”提出的安全存储要求。对档案馆来说,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要深入分析数字化技术,采用最适合的数字化流程处理档案信息,还要深入研究馆藏档案的内在价值,分清轻重缓急,实施海量档案数字化,并且要将数据利用定位,建设各级各类数据库,加上档案往往不同程度地涉及党、国家和军队的秘密,其价值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换句话说,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到所需要的软、硬件,就可以把信息网络搭建起来,但绝不可能用金钱买到需要的数据,数据的建设凝聚着心血、智慧和汗水。

第三、必须满足“数据流通”带来的快速存储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分布在各个网络节点上,通过虚拟链接,来实现数字档案信息共享。这就要求载体平台必须具有快速存储和响应的功能,防止出现网络信息拥堵现象。

海量存储体系的出现,完美实现了以上三个要求:一是容量巨大。海量存储体系超大存储容量和无限扩容的特性,为海量档案数据提供了广阔的存储空间。二是安全可靠。海量存储体系数据集中管理和镜像容错功能,为海量档案数据提供了安全的存储空间。三是快速响应。海量存储体系的光纤架构,以及其适应各类操作系统、各种存储设备和网络环境的高兼容性,为海量档案数据提供了高效的管理能力。正因如此,海量存储体系才备受各个行业的青睐,当然也是承载档案数据最为理想的载体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关键信息转变为数字形式,对存储系统性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据存储网络”的概念被提出,网络存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网络存储技术是指将存储设备直接接入网络或将存储设备组成专门的存储区域系统,通过控制结点或专用服务器进行数据管理。网络化存储系统具有快速、安全、易维护的优点,适应多种网络环境,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各类存储备份设备。从其架构上,主要分为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和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两大类主流技术。

NAS产品和技术较为成熟、使用维护简单,主要用于对备份和恢复速度要求不高的中小型企业。

SAN存储技术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一方面能为网络上的应用系统提供丰富、快速、简便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对数据资源实施集中统一、有效的管理,成为当今理想的存储管理和应用模式。目前,许多行业尤其是银行、电信等高端企业,在建造自己的存储体系时,都采用了SAN存储架构,SAN存储技术业已成为海量存储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海量存储体系为档案数据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档案馆在建设海量存储体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要把握技术的先进性原则

就存储模式来说,SAN、NAS结构同属网络存储技术,均优于DAS结构,而SAN结构是数据集中管理的高速存储网络,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之间通过光纤交换机互连、互访,其连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更是确保了存储的安全性。就存储设备选型来说,设备传输通道带宽和每秒I/O次数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在网站、数据库等小文件频繁读写的环境下,每秒I/O次数决定了设备性能;在视频点播、多媒体信号采集等大文件连续读写的场合中,传输通道带宽决定了设备性能,因此在选择存储设备时,要综合分析设备性能、数据特点和使用环境。另外,采用光纤硬盘的存储设备是未来发展趋势,其传输通道带宽是2GB/秒,在安全性、访问效率和速度、可扩容性等方面,均优于采用SATA硬盘或SCSI硬盘的存储设备。

2. 要增强设计的前瞻性原则

为提升系统的生命力,延长系统的使用周期,规划、设计存储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量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进程,预测未来几年的数据增长总量,保证存储设备磁盘容量能满足2~3年内数据增长要求;二是在设计存储系统结构时,因为SAN存储技术 “无限扩展、平滑升级”的卓越性能,要优先考虑采用SAN体系架构。即使现有经费不能构建SAN存储体系,或现有业务不需要SAN的优良性能,也要选择带有光纤通道端口的存储设备,以便今后业务发展时,能够融合现有设备,实现快速平滑升级,不会造成以往投资的浪费;三是要选择企业级的存储管理软件,因为数字档案馆意味着数据容量的急剧膨胀、数据响应的实时在线和数据应用的“无所不在”,这对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级的存储管理软件在数据的可用性、可靠性、实时备份及安全性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成效卓著的解决方案,其高兼容性和快速升级能力,更可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各类存储备份设备。

3. 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原则

一是存储产品在结构设计及硬件组成上,要采用冗余设计,不能存在单点故障,如选购带双阵列控制器、双光纤环路、双电源、风扇的产品,确保存储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是要有容灾备份系统。首先要有离线备份设备按预先设计的备份策略,对在线存储设备中的业务数据和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本地实时备份。其次要依托310网或军事综合信息网,在异地配置备份设备,采用VPN加密技术和专用存储管理软件的数据克隆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异地备份,构建异地容灾系统。

三是对于重要数据和关键服务器,要有自动恢复功能。当系统崩溃、遭到破坏或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通过本地或异地备份容灾系统,快速有效地恢复数据和启动应用,减少系统管理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切实保障业务数据和系统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4. 要遵循建设的务实性原则

首先应树立“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指导思想,整体设计规划要保证存储系统的先进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分期建设则在考虑有限经费的前提下,满足现有业务对数据存储的要求。在有经费、有需求时,再进行后续建设,从而实现滚动发展。

其次应考虑对已有存储设备和数据的无缝融合和有效管理,避免造成以往投资的浪费。比如许多档案馆有DAS、NAS结构的存储设备,如果与SAN存储系统结合,可构造高性能、大容量、多层次的存储库。DAS结构用来存储数据资源建设的过程数据,NAS结构用来存储多媒体数据,也可用作视频点播和文件服务器,SAN则作为关键数据的存储设备,并负责三类存储结构中数据的快速备份和有效管理。

2004年,某档案馆首次建成并投入使用海量档案数据存储备份系统,满足了该馆档案信息资源剧增的需求,切实解决了数据存储的安全问题,该系统具有如下性能:一是采用联想620R磁盘阵列实现在线存储,具有1TB的存储容量,可以存储3000万画幅扫描文件,通过阵列柜级联,存储能力可以扩展到16TB;二是选用STK L20-10 LT02磁带库实现离线备份,具有2TB的备份容量和灵活多样的备份策略,可以备份磁盘阵列和服务器中的重要业务和系统数据;三是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切实保障了数据存储的安全可靠和应用程序的快速重启,增强了系统的抗毁性;四是具有较高的扩展性,现有存储设备和重要服务器均采用光纤接口,备份管理软件采用Legato NetWorker 7.1企业级管理软件,增加光纤交换设备即可构成SAN存储区域网络,实现快速平滑升级。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2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档案工作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一定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真正搞好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建设。如何保证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成为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突出问题。

第一,会计信息化的特征。一是无纸化与多元化。会计信息化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完成,则必须将所有的会计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和输出。在该过程中除了交易中使用的发票和合同等纸质档案,其它信息在进入计算机处理过程以后均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磁性存储介质中,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没有纸质介质参与,同时这种无纸化的特点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多元化。使会计信息已经不是简单的账务数据,还包含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参考信息、人事数据、企业运行趋势、决策分析等。二是智能性与开放性。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自动根据会计数据的发展趋势和状态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在会计数据表现出非正常趋势时还可以发出警报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实现与其它管理系统的对接及整合,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与互通,使多方面数据综合分析成为可能。随着计算机AI技术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操作过程将进一步减少。同其它系统之间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三是高速性与准确性。会计信息系统是依赖计算机系统实现的,计算机对各种数据的处理具有高速性与准确性。在将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除出来的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还能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将其从数据状态转化为信息状态,使得会计信息化系统比传统的手工系统和电算化会计系统更加高效。

第二,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一是安全方面。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许多会计档案资料已不仅仅是账表等的有限形式,还包含计算机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和计算而得出的参考信息等。因此,保证会计信息档案的安全将是会计信息化工作中的首要问题。完整性问题。会计档案是连续的纸质档案,而会计信息化档案不仅包括会计工作的相关档案资料,还包含相关财务软件的运行环境、软件配置情况、版本信息、数据库相关信息等诸多资料。因此会计信息化档案的保管不仅要将数据保留,还要将其它相关的信息进行保存,这些方面的资料缺一不可。易篡改问题。会计档案在保管时必须保证其没有经过篡改,传统的纸质档案由于其材质的特性决定了如果被修改就会留下痕迹,因此保留下来的会计档案数据不容易被篡改。而电子档案的特性则使其可以被修改而不留下痕迹。泄密问题。会计信息化档案作为企业财务的重要数据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保证会计档案中的信息不被非法访问。计算机信息的特性,使得对会计信息档案的复制窃取变得更加容易且不易发现,同时,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没有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简单的复制数据库文件即可很轻易的获得会计信息化档案资料。计算机病毒问题。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计算机病毒日益猖獗。会计信息化档案是以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上的,当前的计算机病毒不仅可以破坏数据和网络通信功能,而且可以从被感染的计算机中获取系统控制权,直接将档案文件通过网络发送给病毒的支配者或监控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不仅如此,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感染率正在日益提高,感染途径也从以前的存储介质传播发展到现在的在网络上传播。同时,大量的专用病毒和间谍软件的出现也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二是维护方面。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维护要求其操作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软件的相关使用与维护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与计算机硬件知识,这使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维护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存储介质。会计信息化档案主要是电子档案,对电子档案的保存需要使用一定的存储介质。对于存储介质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购置价格,而且要考虑到存储介质的维护成本、可靠性、保管环境要求等多方面因素。计算机财务软件标准不统一。当前企业常用的会计软件之间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从界面外观、操作菜单分布到数据存储方式及存储结构都不尽相同;各会计软件开发商之间没有统一的开发标准。因此,在对档案数据进行操作时很可能由于会计人员对不同版本的软件不够熟悉而导致人为性错误。同时,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变化以及其它经济法规的出台,也会导致财务软件版本的不断变化。电子档案数据的日常处理。计算机数据不同于纸质档案的数据保管。通常的纸质档案在完成后只需要进行归档保存,而会计软件对会计数据多采用数据库存储。企业的财务人员一般只会使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而不懂得相关数据库的维护操作知识,这就会造成会计软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用会计软件的相关设备与环境。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一定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即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调用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所以会计信息化档案不仅包括了计算机中存储的会计资料和信息,还包括这些资料与信息的使用环境、还原方法、相关的数据库信息和会计软件及版本信息等。

第三,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对策。一是安全方面改进。确保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完整性。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许多软件和硬件设备更新换代。会计信息化档案在保存的同时,应当对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也进行备份保存。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对硬件设备进行封存以备日后使用。在备份数据方面,应当保证定期备份数据的持续性,除了备份数据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汉字操作系统;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财务软件的销售公司名称、地址、电话与联系人以及相关软件系统的配套说明书及使用手册等。防止档案数据被篡改及泄密。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权限分级、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授权管理;加强档案的借阅修改手续管理;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的操作日志。通过操作日志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掌握借阅人员对档案的使用情况,监督和控制非法操作;根据会计信息化档案的载体特性,采取一定的物理保护措施并采用AB备份法进行备份;对传输、存档的会计信息化档案要进行一定的加密;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适当运用第三方软件。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病毒也日益呈现多样化、免杀化、智能化、高破坏性的特点。据数据显示:我国计算机病毒感染率正在逐年升高,传播介质也更加突出了多样性的特点,但杀毒软件的查杀率却明显地下降。病毒呈现出“免杀性”。由此可见,作为存放和处理会计信息化数据的计算机及服务器应当有专人管理,采取物理上隔绝,

财务信息只接人财务系统内部局域网与公共互联网,并定期用最新的病毒库查杀病毒。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在相关的计算机上使用移动存储介质,严格病毒查杀和人工检查,防止财务系统专用的计算机感染病毒。二是维护方面改进。存储介质的选择。会计信息化档案保存所使用的存储介质,要在保证存储数据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存储成本,并选择使用更加方便的介质。一方面,现代计算机常用的外存储设备为硬盘,因其存储量大、擦写方便等优点,被各种计算机设备作为外存储器使用,但硬盘是磁性介质,对使用和保存环境要求较高,因此硬盘只适合作为计算机组成部分使用。同时。硬盘的单位存储量成本较高,不适宜做长期和大批量的数据保存。另一方面,光盘作为一种光存储介质,其存储容量大,DVD光盘甚至可达4GB到8GB,而且造价低廉、存储时间长、保存方便、对环境要求低,因此对数据的存储一般应以光盘存储为主,并采用AB备份法,对档案数据进行备份。在储存光盘时应当通过内环进行固定和架空存放,并定期对光盘进行复制备份。财务软件版本的统一。在财务软件的选择上,不仅要看软件的功能,还要看软件的开发者是否具有可靠的信誉、足够强的资本和能力。此外,还应注意会计信息化档案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同时,会计信息化档案不同于通常的会计电算化档案,其还包含通过会计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而得出的参考信息以及企业运行和决策的信息等,因此在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存档的时候,应注意这些信息与会计数据的对应关系。电子档案数据的日常处理。常见的财务软件为了保证软件的处理速度与效率。都会采用大型商业数据库作为电子档案存储的数据源。该类大型商业数据库一般都有较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如果仅靠财务软件的数据管理功能,会使数据库不能发挥其原有的设计效率从而产生数据处理瓶颈,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已经分离存储的档案读取困难和软件运行速度变慢,甚至出现数据错误,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的保存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指定熟悉数据库管理的人员专门负责数据库服务器的管理和维护,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优化。除了对正在使用的数据库进行维护外,还应按期对已经备份存档的档案数据进行检查和核对,以便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会计软件的相关设备与环境。版本较低的软件也不能在新的计算机上进行安装和运行。这就造成了许多软件和数据虽然进行了备份,但在以后进行恢复读取的时候却无法还原出备份时的软硬件环境,给恢复工作造成麻烦。因此,如果档案需要存储的时间较长,应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更换的时候做好记录,并将淘汰替换下的软硬件和相关说明文档一并存档。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3

1 电子档案安全储存遇到的问题

1.1 硬件系统方面的问题

在电子储存中硬件设备是一切储存的基础,是支撑系统运行的关键物理设备,常见的硬件设备有运行整体系统的服务器、档案管理人员所使用的终端电脑、储存档案信息的存储设备以及交换机和网络线路,硬件设备的安全可靠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电子档案安全储存。在现阶段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人们会采用备份的方式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处理,但还是会出现不可预期的情况,比如说雷击、地震、起火等情况的危害,使得硬件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系统整体瘫痪,严重威胁到了电子档的安全性。

1.2 电子系统的问题

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一道完成了电子档案的存储工作,现代电子档案的存储工作也是以操作系统以及相应软件为基础进行运行的,虽然电子系统已经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造作平台流畅性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却一直存在着安全漏洞,而这些安全漏洞往往也就成为了黑客攻击的目标,给电子档案造成不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另一方面,电子病毒一直都是安全电子存储的危害因素,在电子信息告发展的现阶段,传输速度显著提升,这在方便了人们交换信息的同时,也使得电子病毒一旦被触发就会在短时间飞速传播,造成大范围网络用户遭受损失。最后,电子档案的管理平?_,能够够对多人进行开放,只要能够具有相应的管理权限就能够对现有的电子档案进行修改,有些档案存储单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出现了误删除档案的情况,还有一些单位在管理权限分配上不合理,给了费管理人员进入电子档案系统恶意篡改档案的可乘之机。

数据库是电子档案的根基,是安全防护的重点所在,在日常的安全防护中面临着种种问题:首先,数据库中存储着大量信息,人们通过访问的模式获取信息,这种可访问性是必备的基础条件,却也造成了电子信息可能被复制的可能性。其次,零散的数据所具有的价值不大,但是当大量数据聚集到了一起就会使得数据库产生大量的价值,容易被人觊觎。最后,为了数据库的安全往往会设置初诸多的安全关卡,这就给数据库的正常访问造成了不便,而且这些关卡对于网络技术高超的人,突破起来并不是难事。这些因素给数据可防护,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1.3 档案数据的长期安全存取问题

现代数据存储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数字档案的长期存储问题。据了解,磁带寿命是3至5年,光盘也不过30来年,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温度、湿度、磁场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计算机语言更新很快,平均每三个月就会有一种新的问世,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难说若干年后,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另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计算机设备才能浏览阅读,这个特征对数字档案长期安全存取带来一些问题,如果设备更新,数据记录存储格式发生改变,或者设备发生故障或系统瘫痪,数字档案就无法浏览,在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数字档案信息难以互换,技术设备更新时,如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数据也无法读取等。

2 解决途径

2.1 谨慎选购数字档案载体及其读取设备

不要选购处于技术创新阶段的电子档案载体及其读取设备。因为此时的载体及设备的价格昂贵且相关标准尚未统一,盲目采用可能会导致档案信息无法通用的严重后果。要选购处于技术成熟期和技术兼容期的档案载体及其读取设备,这样可以延长档案信息存取设备的有效使用期,并确保新型存取设备对旧型档案载体的兼容性。

2.2 合理选用数字档案管理软件

不要使用测试版本软件,也不要继续使用已淘汰的软件。最好是可以由多个操作系统支持的应用软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升级BIOS软件版本或安装新型电子档案读取设备的驱动程序的方法,让过时的操作系统能够使用某些新型信息读取设备。但受计算机硬件条件的限制,这些方法很难100%成功。

2.3 恰当进行数字档案迁移或载体转换

2.3.1 检测新型信息存取设备对旧型档案载体的兼容性。通过新型信息存取设备直接读取各种类型的旧型电子档案载体上的信息来检测其兼容性。只有100%地兼容,存取设备才能够代替旧信息存取设备。在此前提下,旧型档案载体可以继续保存下去,而不必进行迁移或载体转换。

2.3.2 储备少量处于淘汰期的旧电子档案信息存取设备。旧型信息存取设备淘汰,而新型信息存取设备不能够100%地兼容旧档案载体,是档案必须进行迁移或载体转换的标志。在数据迁移或载体转换初期,应储备少量旧型档案信息存取设备,以备迁移或载体转换时读取旧型档案载体上的信息之需。

2.3.3 储备适当的新/旧信息存取设备接口转换设备。如果新型计算机系统上不再提供旧型信息存取设备也不能够读取旧型档案载体上的信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使用新/旧信息存取设备接口转换设备,如IDE/SATA接口转换设备,接口转换设备延长了旧型信息存取设备的生命周期。

2.4 定期进行备份

针对与各种不可预期出现的状况,还可以采用备份的方式防患于未然,在具体的操作环节,要做到对重点档案进行多次备份,对于数量巨大的普通档的档案进行定期更新备份,一旦发生意外能够启用备份档案,保证档案存储的安全可靠。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可靠性建模 可靠度分析 某襟翼系统

中图分类号:V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053-01

国内外产品研制、生产、使用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产品的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的。认真做好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工作,是提高和保证产品可靠性的根本措施[1]。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可靠性模型,模型建立得准确与否是可靠性设计和分析准确与否的关键步骤。然后,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可靠度分析,从而影响设计过程和评估设计效果。

可靠度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可以对单方案产品可靠度分析和优化,也可以分析各方案的可靠性水平,而进行权衡择优。

1 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建模是可靠度分析工作的基础。可靠性模型包括可靠性框图和相应的数学模型。下面介绍一下本文用到的各类型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可靠性数学模型和失效率公式[2]。

(1)n单元串联系统

此类系统可靠性框图、可靠性数学模型和失效率公式如图1:

其可靠性数学模型:

(1)

其失效率公式:

(2)

(2)两个相同单元并联系统

此类系统可靠性框图、可靠性数学模型和失效率公式如图2:

其可靠性数学模型:

(3)

其失效率公式

(4)

3、两个单元旁联系统

此类系统可靠性框图如图3:

两个单元为不同单元,其可靠性数学模型为:

(5)

其失效率公式为:

(6)

两个单元为相同单元,其可靠性数学模型:

(7)

其失效率公式:

(8)

2 某襟翼系统可靠性模型

某襟翼系统有3个模块组成:襟翼执行机构、动力源和电源模块,其中动力源模块为热储备模块(2个液压源并联),电源模块为冷储备模块(主电源与应急电源旁联)。这3个功能模块共同完成同一功能,从功能角度来看为串联关系,即襟翼执行机构(1单元)、1个热储备模块(2、3单元并联)和1个冷储备模块(4、5单元旁联)串联。参照表1常用模型进行组合,该系统可靠性框图如图1。

该系统在选择电源时有两个方案,即热储备模块均采用相同单元,即故障率,冷储备模块有两个方案可选。

在方案1中,冷储备模块采用不同单元,为非相似设计。冷储备模块部分为旁联设计,主电源比应急电源工作时间长,采用主单元可靠性高于备用单元可靠性的方案,即故障率。

在方案2中,冷储备模块亦采用相同单元,故障率。

假设系统内各单元寿命均服从指数分布,该系统通用可靠度数学模型如下:

(9)

各单元寿命均服从指数分布,系统故障率为每个串联模块的故障率的加和,因此该系统故障率公式如下:

(10)

在方案1中,热储备模块采用相同单元,即。冷储备模块采用不同单元,应急电源可靠性水平低于主电源,即。其数学模型、故障率公式化简如下:

(11)

(12)

在方案2中,热储备模块和冷储备模块均采用相同单元,即,,其数学模型、故障率公式化简如下:

(13)

(14)

3 系统可靠度分析

分析1:系统故障率公式构成分析

从系统可靠度通用公式中可以看出,系数为1、系数为2/3,从公式结构来看,占得比重要高,因此,单元1采用可靠度高的产品比热备份模块采用可靠度高的产品对于提高系统可靠度的效果要好。

分析2:两个方案可靠度比较分析

两个方案中单元4的可靠度高于单元5的可靠度,因此,

可以得出,即

因此,不考虑功能模块时序性和方案经济性等的情况下,方案1的系统可靠度低于方案2的系统可靠度。

当考虑功能模块的时序性时,单元4的可靠度足够高、质量足够好,在系统使用寿命中单元4没有发生故障或很少发生故障,没有用到单元5或用到单元5的时间很短,单元5采用可靠性高的产品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另外,采用不相同单元作为备份提高整个系统的设计独立性,因此,方案2中系统在设计的独立性方面和经济性方面要高于方案1。

参考文献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油罐;液位测量;传感器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1 系统描述

目前,油库油罐自动测量系统主要采用ENRAF公司和ROSEMOUNT公司的自动测量系统,两者产品的基本功能和构成方式大体相同,主要由液位、温度和压力等测量仪表以及罐旁显示单元、现场总线通讯接口、控制操作站、数据服务器、测量软件等组成。

油罐自动测量系统通常采用混合法油罐计量方式,由先进的高精度液位和静压力测量仪表共同组成。它利用先进的伺服或雷达液位计测得油罐准确的液位;利用智能压力传感器准确测量油罐底部的压力;利用多点温度传感器测得平均温度,即可推算出油料体积、密度和质量,测量原理如图 1所示。

测量系统硬件由液位、温度和压力传感器以及信号接线端子、现场通讯单元、协议转换器、现场控制操作站(SCADA系统)、网络交换设备等组成。各油罐安装的液位测量传感器通过现场总线接口与现场通讯单元的底层总线相连,实现各油罐液位、压力测量等信号的综合采集。油罐自动化测量系统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压力测量准确度。压力仪表的准确度都是相对于满量程,仪表量程与罐高一致,以保证低液位时的测量精度。温度测量点根据不同大小的油罐进行设置。10000、20000立方油罐设5点温度测量;5000立方罐设3点温度测量;1000立方罐设2点或1点。

2 油罐自动测量系统方案对比

2.1 ENRAF液位计方案

ENRAF液位自动测量系统中主要由油罐测量传感器、现场接线盒、通讯单元CIU、MODBUS网关、交换机和测量软件等组成,其中每一个油罐采用进口超高精度伺服液位计、静压力表和多点温度计进行油料体积和质量的测量,如图2所示。

信号采集方式:采用ENRAF专用接线盒将ENRAF-BPM现场总线和多套液位计、多点温度计、压力变送器相连,由罐区专用防爆接线箱将液位测量信号通过专用信号电缆直联到信息中心的CIU输入接口,CIU最多提供四个接口与罐区相连。利用CIU的两个输出接口(RS232或RS485可选)进行油罐自动测量系统的集成,实施的具体方案为:一路输出接口在信息中心与液位测量控制操作站相连,运行ENTIS库存管理软件,显示各油罐的液位等信息,保持原液位测量的全部功能;另一路输出接口在信息中心通过网关和数据库服务器直联,实现油罐信息集成,满足油库信息建设要求。该方案能提高油罐自动测量系统冗余度。

在多罐区集成测量中,也可通过访问ENTIS库存管理软件生成的数据库文件(Access数据库),实现液位测量集成,该方案将要编制数据库访问程序,测量系统冗余度相对要弱。

2.2 ROSEMOUNT液位仪方案

ROSEMOUNT液位自动测量系统中主要由油罐雷达测量传感器、现场接线盒、通讯单元FCU2160、MODBUS网关和交换机、测量软件等组成,其中每一个油罐采用进口超高精度雷达液位计、静压力表和多点温度计进行油料的体积和质量测量。

雷达液位自动测量系统信号采集方式:采用ROSEMOUNT专用接线盒将TRL/2现场总线和多套液位计、多点温度计、压力变送器相连,由罐区专用防爆接线箱将液位测量信号通过专用信号电缆直联到信息中心的FCU2160输入接口,FCU2160最多提供四个现场总线接口与罐区雷达液位传感器相连。利用FCU2160的两个输出接口(RS232或RS485可选)进行油罐自动测量系统集成,实施的具体方案为:一路输出接口在信息中心与液位测量控制操作站相连,运行TankMaster测量软件,显示各油罐的液位等信息,保持原液位测量的全部功能。

另一路输出接口在信息中心通过MODBUS网关和数据库服务器直联,实现油罐信息集成,满足油库信息建设要求。该方案能提高油罐自动测量系统冗余度。

在多罐区集成测量中,,也可通过访问TankMaster自动测量软件的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接口,实现液位测量的集成,该方案将要编制OPC接口访问程序,测量系统冗余度相对要弱。

3 实现功能

3.1 储油罐实时监测与计量

储油罐状态实时监测:储油罐液位、界位、温度、平均温度等多参数及状态实时监测;收发油作业状态实时监测。

储油罐状态实时报警:高低液位预报警、报警,水位超高预报警、报警;温度上限报警;压力上限报警;混油报警;泄漏报警等。

储油罐实时计量:依据液位、界位、罐容表和体积修正系数计算油料容积;依据容积、密度和密度修正系数,计算油料质量。体积、质量棒状图和数据表显示,液位、温度等参数的数据表、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

3.2 系统参数设定与修改

储油罐区参数设定和修改:储油罐数量、标号设置,油料种类增减、运转状态设置,标准密度设置,通道定义、通讯参数设置,储罐分区管理定义等。

储油罐参数设定和修改:储油罐高度、安全高度、油料种类、液位和界位基准零点、液位和界位高低报警值等设定和修改;储罐容积表设定、修改和自动修正。

3.3 储油罐信息自动管理

基于系统数据库,实现储油罐信息自动存储、查询、统计、分析、预测、报表生成、预览及打印等功能。该功能主要由设置在信息中心的油罐信息控制操作站完成,也可在权的其它SCADA工作站进行储油罐信息自动监测、显示和管理,工作站的报表生成、预览及打印功能由系统授权决定。

3.4 油罐液位计通讯状态显示

在油库管理系统中,为了及时了解油罐自动测量系统通讯设备的工作状态,在上层网络平台上将设置通讯设备状态SCADA工作站,通过SCADA系统和现场通讯单元(CIU或FCU)的通讯,实时监测液位测量系统的通讯状态,并加以显示,提高了液位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综合监测能力。网络运行状态监测信息能通过SCADA界面显示网络拓扑结构和运行状态,实现状态信息的存储、查询等功能。

结语

本文以ENRAF和ROSEMOUNT公司油罐自动测量系统为例,分析了油罐自动测量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组成;针对两者传感器的不同功能特点,重点研究了两个公司自动测量系统的基本测量和系统实现扩展测量的方案;给出了储油罐实时监测与计量、系统参数设定与修改、储油罐信息自动管理和油罐液位计通讯状态显示等重要功能,对油库多油罐系统进行综合监测与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ENRAF,Instruction manual series 880 CIU Prime,November 2003.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云存储;档案;管理;信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08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云计算是计算机存储概念的延伸,侧重于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云存储是集数据存储与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在档案管理上带来了重要的变化,使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变为可能。数字档案主要指的是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利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获取、存储、处理及数字档案信息的技术。

1 云存储对档案管理的影响

1.1 云存储的海量存储性可存储大量的档案信息

档案资料存储是一项工作量大、数据繁杂、内容丰富的一项复杂性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更是一项令人头疼的问题,海量数据占据的存储空间更多更大。而计算机云存储具有可扩容性,通过容量的扩展,可以存储海量信息及缓解计算机存储空间不足的现状。

1.2 云存储资源共享性有利于各部门利用档案信息

档案管理单位,将档案资源存入云存储中,通过云技术,能够实现不同机构间的信息调用与资源共享,避免了档案信息数据的重复存取,避免了大量繁复的劳动。云存储的资源共享性,不仅包括档案的数据存储,还包括各种部门对各种数据的调用与存储,有利于对固定资产数据进行管理,包括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数据、资产明细、资产盘点情况数据及月度资产变动数据。所有的有关固定资产情况数据,量大且繁杂,归类存储以后,实现网络数据共享,其管理部门可以适时实现对企业固定资产情况的摸底与盘查;又如:在社会医保信息查询方面,部分医保人员为了及时掌握自身医保情况,往往需要对医保信息进行了解,实现医保信息云存储的资源共享以后,可以使医保人员在家,或者在其他移动终端,轻易地根据个人信息情况调出医保信息,随时随地掌握医保档案信息,即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劳动量和社会资源;再如:在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查询方面,住房公积金信息实现云存储以后,可以异地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移动网络等载体,快速地查询到个人公积金账户信息,这是云存储资源共享性带来的便利。

1.3 云存储降低了纸质档案的维护费用

纸质档案在运营维护上的工作量是极其巨大的,传统的档案管理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例如:云南省农科院的固定资产、医保信息、机关车辆、职工住房公积金及劳资系统等档案资源,其数量庞大,所以占用空间较大;在管理方面资源耗费大,如档案材料在建档过程中,需要根据档案内容进行分类分级进行立档,这即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作量;纸质档案在保存上,需要防老化、防潮、防虫等,虽然都有相应的保存技术,但是均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去管理。纸质档案保存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档案材料的价值,而在对档案材料进行翻阅与查找过程中,档案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老化、脆弱现象,长期翻阅会加剧档案材料的损毁与老化,针对这种情况,还需对档案材料进行维修与补救,这为档案材料的后期维护增加了费用。而在修复上,如加膜、修裱、去污等,各种不同的修复方法,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档案材料的补救,面对数目巨大的档案材料,需要巨大的费用支出,纸质档案材料的维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资金。而云存储取代传统的纸质档案后,各部门大量的档案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上,节省了纸质档案占用的空间,电子版档案信息也节省了大量纸质档案的维护费用。

1.4 云存储服务提高了计算机服务器的可靠性

档案信息涉及个人隐私,而云存储不仅是一台服务器,也是一个系统,涵盖了网络设备、档案管理系统、公用访问接口、客户端等重要部分。云存储平台对大量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存储性能。在保存数据的服务器中,存在影响服务器安全的各种因素,如异常死机、操作系统瘫痪、异常停电、网络中断、病毒攻击等情况。服务器如何保证本机上的数据的安全性能,并且不丢失或者少丢失,还保持尽快恢复云存储的功能。针对这些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云存储对上述出现的异常情况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措施,如对云存储数据资料的备份、恢复等功能,可以避免异常死机或停电造成的数据丢失现象;对黑客攻击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设置防火墙、杀毒软件、用户端控制登录等办法,保证云盘数据的安全性;对于停电等原因引起客户端无法登录的问题,云存储服务器配备了稳压器及UPS设备,能够在停电状态下的持续供电,能够避免异常停电带来的损失;这些措施提高了服务器云存储的可靠性。

1.5 云存储服务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

云存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其具有随时随地调用异地信息的功能,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云存储除了信息调用便捷,数据的计算与排查也变得轻而易举,例如:查验机关车辆信息,只需满足云存储入口要求,就可以在千万台车辆中快速查找到需要查验的车辆信息,使信息检索十分快速准确便捷,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

2 数字档案的云存储建设

2.1 数字档案的可行性

云存储技术在档案管理上已应用多年,尤其是近年来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目前,我国云计算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云南省农科院在数字档案管理上,通过云存储功能,全部实现了档案管理数字化,并且建立了档案管理网络以及各种终端用户登录入口(如图1所示),并加强了服务器的保密功能,使档案管理工作精确、严密,方便了各部门使用档案信息,得到了各界的认可,使数字档案管理更具可行性。

2.2 推进建设的可行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存储功能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档案信息的使用也越来越便捷。大力推进云计算技术,将其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是由云计算本身的特点、由其潜在的优势、数字档案云存储的需求及各部门与广大群众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数字档案云存储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中的系列难题,如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查找搜索困难,调用不及时,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等。

图1 数字档案云存储建设程序流程图

2.3 数字档案云存储发展构想

云计算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对海量档案信息的管理,这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也转变了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方式。随着全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南省的数字档案管理逐渐与全国档案管理接轨,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未来数字档案云存储技术发展上,这是势在必行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把全国各地的档案信息集中到一个强大的“云端”,即云存储器上,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7

同有飞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有科技”)专注存储三十年,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在大数据时代成功转型为大数据存储架构提供商,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重新定义DT时代存储。

数据改变未来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拥有数据就是拥有价值。在政府、科研院所、金融、社保、医疗卫生、教育、能源、制造、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广电、互联网等行业,数据业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相应地也对存储系统提出了多样化需求。卫星导航、气象计算、生物计算、行为预测、人脸识别、商业智能、虚拟现实等大数据应用层出不穷,人们对于“数据智能化”的需求也越发强烈。DT时代的数据中心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业务应用处理愈发繁复,需要底层设备感知应用,智能调配,高效响应的需求渐成业界主流。因此,数据中心现代化已成为必然选择,数据存储成为顺应信息时代变革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有科技坚持立足传统、打破传统,让数据改变未来。

传统的数据中心一般按照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四层进行规划设计和部署。在这种方式下,数据中心面临来自业务应用的诸多挑战:总体落后、灵活性差、资源调配能力低、自动化管理程度低、缺乏改造规划、人员培养难。DT时代数据中心,伴随着业务应用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对数据中心有新的要求:感知化、智能化、高效化、模块化、虚拟化、高可靠、高冗余、绿色节能。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同有科技凭借对市场的判断和对行业用户应用的需求,开发设计出一系列智能高效存储系统和解决方案,满足DT时代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等更新应用的不同需求。同有科技拥有全闪存、多控虚拟化、分布式集群等核心技术,为各行业云中心、大数据平台提供信息系统核心基础架构。

同有科技云计算时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通过多控存储平台,存储虚拟化、存储双活和远程容灾等技术,实现多站点间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动态调度,帮助用户构建跨区域的云数据中心。

同有科技努力为推动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实现我国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型做出贡献。

应用定义存储

在传统的IT时代,无论是厂商、渠道还是用户,对于应用都没有进行明确、精准的定义和分析。在面对存储时,无论是强调极高的性能、极大的弹性,还是提起极强的可靠性、易用性等,都仍然停留在以产品为中心的阶段。然而,在DT时代,应用的特点、方式、规模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产品为中心的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时展与用户需求,以应用为中心的存储变革迫在眉睫。

在大数据存储创新道路上,同有科技有清晰明确的价值主张,与众不同的产品理念。同有科技认为,应用为王,应用是存储需求的起点、核心和终点,大数据时代的应用需要被量化、计划并进行规划。同有科技把握应用规律和需求,并将感知、智能、高效融入到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中,这正是同有科技先进的创新之处。

同有科技在集中存储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技术细节,同时打破传统需求局限,以用户的业务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开发出一系列具备按需交付、可定制、自动化的大数据存储系统。

现今用户要求存储设备的需求大都具有感知、智能、高效的特性,正如同有科技对产品的追求一样。感知引擎使得应用在桌面端的展示、在服务器端的运行、在网络链路上的传输、在控制器上的负载变化能被自动感知。智能引擎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应用,提供自动化、定制的IO控制器资源、带宽资源、空间资源、安全资源,彻底实现传统计算和存储的解放,成就按需交付的数据中心。

基于多年的专业经验积累,同有科技建立了一套专业的存储生产力方法论,深刻剖析用户业务实质并加以量化,高效发挥存储的效能,为用户建立弹性、高效率、高收益的存储系统。

基于同有科技完善的数据存储和数据保护产品,结合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和数据存储需求,同有科技推出一系列贴合应用的解决方案,覆盖云数据中心中数据库、服务器虚拟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业务需求,能满足不同应用系统对存储系统高性能、高可靠、大容量等需求,建设应对不同业务、不同等级的数据存储、备份、容灾完善的数据业务系统。

其中,支撑云计算平台的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通过与Openstack等云管理平美结合,按照客户的特定需求和应用场景提供不同应用所需的存储资源,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可实现云数据中心建设目标,提供大数据分析基础架构。

我国发展大数据拥有丰富的社会数据资源和巨大的潜在应用优势。从国家战略、人民需要、市场需求考虑,大数据广泛服务各行各业,从而促进各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大数据培育发展制造业新业态。针对大数据应用,同有科技的存储产品可与Hadoop等大数据分析平台结合,有效解决海量数据存档、数据加工处理、业务数据挖掘分析等业务难题,为客户提供海量、安全、高可靠、低成本的数据存储能力。

随着全球企业IT向DT转变,闪存的利用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为了满足密集处理型业务极致性能需求,针对频繁交易的核心数据库系统,同有科技提供了一系列闪存解决方案,能够消除存储瓶颈并始终如一地提供微秒级的响应速度,和250万的IOPS数据交互能力,从而帮助客户大幅提高关键业务应用程序的性能。

助力企业转型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产业格局面临巨大变革。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我国面临加快发展重大机遇。抓住机遇,就能成就稻萸抗。同有科技凭借大数据应用的创新技术、完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为多个部级机构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为帮助企业转型,同有科技以软件定义为基础、贴近应用为核心、满足客户需求为方向,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已经服务政府、科研院所、金融、交通 、医疗、教育、能源等多个行业用户。

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同有科技提出独特的服务理念,从用户的应用出发,为用户打造全方位的顾问式服务。

在需求调研和方案设计阶段,同有科技深入了解用户业务特点和数据类型,与业务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一起确定需求,再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为用户打造最贴近应用的解决方案。

在实施阶段,协助用户把控全局风险点,根据系统运行状态优化实施方案,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SAN;存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2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Lenovo SAN Storage Technology

Wu Chunshan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Yangzhou22512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standardized the concept of SAN technology,the basic construction principle,and then introduced the Lenovo Group and HDS companies to develop applications optimized for the new SAN storage technology,and then through the Lenovo Group and Y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actual cooperation cases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is new type of SAN storage technology.

Keywords:SAN;Storage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事业单位对数据存储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存储技术不断改进,快速发展,得到了多方面的推广和应用。联想集团进军存储业务,为中国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存储解决方案、本地化的技术支持和快捷的技术服务体系。联想集团立足于满足国内用户的存储需求,提出了“简约存储”的理念,推出Lenovo-HDS光纤存储,成功利用品牌和产业界合作,迅速拓展中端市场。目前在政府、电信、金融、企业、能源、数字图书馆、广电等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二、联想SAN技术分析

(一)SAN技术的概念

SAN技术(Storage Area Network)与通常所说的LAN和WAN有些类似,也是利用交换机、集线器等设备进行连接和组网;不同之处在于LAN采用的是以太网、令牌环、FDDI等协议,WAN采用的是帧中继、DDN等协议,而在SAN上采用的是光纤通道的协议如FC_AL等等。SAN是位于服务器的后台的一个网络,与服务器通过光纤通道结构连接,为服务器对存储设备的访问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性能。SAN是针对大容量服务应用环境下的存储解决方案,它是位于服务器后面的存储网络,所有的服务器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对任意的存贮介质进行读取和写入,而且通过采用特定的网络传输介质使得SAN可以扩展到广域,实现异地备份和恢复。由于SAN技术是建立在1Gb/s的光纤通道上面的,因此可以消除原来采用SCSI线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时的NFS和I/O瓶颈,可以说,SAN是存储技术上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SAN系统构建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必须在方案设计上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高可用性。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在线安装和调整,尽量对现有的处理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同时,存储管理软件安全性能应在数据的传输、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应用存储系统管理和操作员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并满足学校要求的安全机制。

2.可管理性与系统高效原则。

为保证数据存储的可管理性,减少管理的复杂性。采用先进的硬件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软件,采用统一的管理机制,保证大数据量的一致性备份和高速切换。必须提供高效的存储设备管理能力和数据备份功能。

3.可扩展性原则。

存储系统需采用先进技术,以利于整个系统的平滑升级。同时,必须考虑到今后存储环境的变化和灾难恢复系统建立的需要。

4.系统一致性原则。

系统中涉及多个软硬件子系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同一家厂商的产品或同一个项目集成商,有利于今后项目的扩展、升级管理。

5.系统成熟性原则。

存储备份系统的软硬件必须稳定可靠,不能存在单点故障。

6.投资有效原则。

系统方案应具有高性能价格比,具有较高实用性。

(三)联想集团的SAN的设计

为应用而优化的存储器,这是联想集团的合作伙伴――HDS公司为客户提供存储解决方案的基础指导思想,也就是说,HDS提供了硬件的存储系统平台的同时,帮助客户分析系统和应用、分析数据,掌握存储发展趋势,结合HDS综合全面的软件和服务,本着务实的态度,为客户定制一套真实可行、完备和可靠的存储系统解决方案。联想的SAN技术遵循以下原则分配存储服务器资源:

端口资源:按照应用划分,不同的应用按照核心的关键程度决定是否使用单独的物理FC端口。

Zoning划分:建立基于SAN交换机的Zoning分区,根据应用分类原则划分。

通过应用HDS的专项技术,HSD和SANtinel和虚拟端口技术,结合Zoning技术将集中与存储服务器物理端口上的应用以逻辑链路分开,实现底层隔离相互不干扰,这样保证SAN中各种业务和数据的安全性。

三、联想SAN技术应用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此次项目中,联想集团的合作伙伴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需要建设一个安全稳定,高性能,易于管理的存储系统。

(二)设计思路

在项目的规划阶段,针对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联想集团制定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器通过与光纤交换机接入全光纤存储构成SAN存储系统。

2.采用一台高性能的HDS AMS200光纤存储设备,作为核心存储设备。

3.设计存储设备为全光纤设备,即外部为FC接口,内部也为FC接口,考虑今后学校的应用需要有基于盘阵的镜像和快照等功能的实现,当然同时也可接廉价SATA,以节省投资成本。

4.主机到磁盘阵列为光通道,数据直接写入盘阵,对以太局域网无影响。

5.采用独立的存储管理软件来控制存储系统。

6.采用远程B/S架构的管理监控软件,可远程控制存储运行状态。

(三)项目实施展的SAN存储系统的网络拓扑图

四)项目实施

在确定好项目的具体需求并构建了项目规划拓扑图之后,就可以着手实施具体的项目工程。整个实施过程所包含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建设的内容。

(1)部署一套重要的存储、备份基础设施,以支持数据集中存储管理,海量存储空间扩展、应用系统高可靠性实现、数据快速备份、灾难恢复、异地容灾。

(2)结合应用系统,构建全冗余的SAN系统,在连接层、存储层、备份层全部采用冗余设计。

2.项目建设的目标。

(1)所有应用系统、重要数据自动化集中存储管理。

(2)减轻应用服务器的负载,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3)简化备份复杂性、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4)确保数据多级、多介质存放安全,并有效集中管理。

(5)采用集中、简化的管理方法,避免人为错误及自然灾害的破坏,提高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6)缩短备份/恢复工作的时间,提高服务品质。

(7)数据的异地备份/恢复、系统灾难恢复。

(8)系统整体达到高可靠性要求,力求系统永不停顿、数据永不丢失。

(五)实施效果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存储项目实施两年了,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起到了教学应用的良好示范效果。

四、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发展,SAN存储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改进,并且逐步成为网络存储系统的主流架构。联想集团通过与国际知名科技企业的合作,不仅对SAN存储技术进行了创新,而且对其“客户为本,简约存储”的战略目标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广旭,郭延红.IP-SAN存储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1217-1218

[2]李琼,汪审权.SAN存储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3,29,19:165-167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9

关键词:SAS技术 IP-SAN 云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050-02

1、引言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加上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网络教育等的快速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呈现了跨地区的多校区数字化管理模式,体现着学校核心工作的教学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学校各方人员在获取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的手段和方式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亦发生重大的改变,而能支撑这种改变的技术核心是高效、安全的云存储网络。此外,为了适应高校多校区办公的工作模式,需要教学管理信息存储网络能够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协同工作。

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建设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使高校校园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网络存储技术来保证数字化校园海量信息的存储安全,并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是跨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本论文基于作者长期从事学校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入手,分析研究了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云存储网络系统的建设方案以及核心技术,设计了适用可行的结构框架和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测试意见和升级拓展思路,可供高校数字化校园动态管理进行参考和推广。

2、建设方案及核心技术

数字化校园建设跨校区云存储网络设计与实现与数据备份和容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存储网络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加入备份与容灾后的网络拓扑结构和模式,避免重新开发时资金的重复投入。

目前高校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存储网络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大幅度的增加存储空间以满足各种数字资源的存放问题,而且这些服务每年对容量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如果要在校内架设镜像站必然对数字化校园存储网络的容量提出很高要求。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的前几次设备的资金投入往往比较充分,但却无法应对今后的增长需求,况且数字资源本身也有其自身特点,一味的追求用高速和高稳定性的FC磁盘无疑也会造成浪费。设计一种能适合今后发展需要的廉价的云存储网络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存储网络建设的基础。

目前国外大型企业、公司、学校等对存储网络有着很高的要求,存储技术和实施方案已经从直接存储模式(DAS)和网络存储模式(NAS)向存储区域网络(SAN)发展,从设备的层面来说,FC-SAN的优点毋容置疑,但相对于一般高校数字化校园管理设备来说,光纤的造价往往过于昂贵,通常只能在建站初期实现第一步的资金投入,后期维护和升级往往比较困难,无法将FC-SAN的优势继续发挥出来。此外,不同SAN厂商的产品在管理方面的兼容性也不尽如人意,为今后的扩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在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数字存储与存储容量、造价之间找到平衡点,本方案着重从IP-SAN的理论层面纳入进行论证,利用已经成熟的TCP/IP和iSCSI协议构建兼容性强而造价相对低廉的IP-SAN云存储网络,并通过建立IP-SAN+NAS的混合模式将原有早期设备合理的融入到新的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存储网络中。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系统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是多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它的实现要以WEB2.0技术、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P2P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存储网络化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架构跨校区数字化校园云存储网络,主要采用SAS技术及RAID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下,通过SATA硬盘组建RAID 6磁盘阵列,建立基于iSCSI协议的跨校区IP-SAN网络,利用IP-SAN存储网络技术实现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建设。

本方案较好的解决了高校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存储设备在容量、安全性、扩充性、成本和今后的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着力解决校园存储系统的选项工作,用于提高用户的访问性能和服务种类,并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管理不断增长的电子数据信息量的要求。

3、框架设计与实现

要满足多校区、廉价和云存储三个方面的要求,并能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服务,可以选择IP-SAN结构的存储网络,整个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整个网络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代表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每个校区的内部结构类似,以主校区为例,又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域为IP-SAN区域,以SAS技术构建的存储阵列通过存两台内置双四核处理器和iSCSI HBA适配卡的储服务器构建成廉价的海量存储设备,存储服务器之间实现热备份功能,运用iSCSI协议双端口接入两台千兆的以太网交换机,实现与服务器/主机群的连接,两台以太网交换机彼此进行冗余配置,服务器/主机通过双网卡与双千兆交换机连接。

第二部分为局域网,服务器与工作机、检索机通过千兆交换机实现连接,再通过路由器接入校园网,提供不同的数据库服务,这部分的网络结构与原来各个校区的网络结构一致,不同的只是交换机和路由器已经能够提供千兆的连接带宽。

在两个分校区与主校区之间,IP-SAN的交换机使用路由器通过租用的100Mbps电信Internet通道直接进行连接,由于主校区和分校区都在一个城市内,通过Internet连接时经过电信内部路由器跳接的次数并不高,虽然不能保证实时传输的性能,但连接带宽往往较高,而且费用较低。各校区之间也可以通过光纤专线实现连接,但考虑到专线费用昂贵而且带宽较低低,两端还要使用转换器/路由器将TCP/IP协议再次封装为专线的E1或E2协议后实现连接(即使使用FC-SAN,FC交换机也需要转换器将FC协议转换为V35串口或TCP/IP协议后才能再次封装为E1或E2协议而无法直接转换或两端直接连接,所以FC-SAN跨校区的带宽也不高,造价则因为需要多个转换器而更昂贵),并不适合数字校园存储的造价方面的要求。分校区按相同的方式构建IP-SAN存储网络,其目的主要用于容灾和数据异地备份,此外还负责对视频数据进行智能缓冲,在播放软件的支持下对分校区重复点播的视频进行缓存,减少对校区之间带宽的占用。此外,分校区也设立了服务器用于实现容灾功能,在主校区出现故障后利用备份数据和服务器将云管理系统切换到当地的服务器继续进行。

进行数据备份时,采用从主校区存储设备直接镜像到两个分校区的存储阵列的方法。

这个基于IP-SAN的云存储网络构建好以后,每个校区都有各自的分云数据中心,校区内部服务可以形成云内互联,而校区与校区之间形成云间互联,又与每个服务终端形成云-端互联,这样就形成了“资源虚拟化、管控自动化、IT能力服务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跨校区管理私有云应用平台,这个平台有全局的智能联动管理“CLOUD OS”,对所有校区的计算、存储和网络三大IT基础资源池进行全局的调度和资源编排与交付,此外,还根据各校区用户、业务系统的不同互访需求,实现网络层的资源隔离和安全访问控制。

4、测试优化与升级拓展

这套存储系统建立后,在正式投入前还需要进行检测,从局部的阵列性能优化测试到全局的虚拟用户网络负载测试对整个存储网络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到系统潜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和优化。

测试平台作为一个单位分别放置在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分校的存储网络通过路由器与主校区IP-SAN中的千兆交换机实现连接,应用服务器分别找到各个校区的存储服务器分配的iSCSI存储阵列。通过测试进行相应的软硬件选项与配型,最终完成整个云存储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资源优化。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的各种系统(包括软硬件和基础设施)是一大笔资源投入,在建成后一般经历3-5年硬件系统就即将面临逐步老化与更换,而软件技术则不断面临升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增加的业务需求也对资源扩展产生考验。而此IP-SAN云存储网络系统在传统架构基础上纳入了云计算模式,将不断产生的业务需求作为服务构架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租用第三方云设施的方式,剥离了云存储系统中与数字化校园管理核心业务无关的因素(如IT基础设施),如需自己重新建设,可按需获得。

在此云存储网络系统建设中,网络是最底层的管道,因此采用“网络先行”的思路建设,在进行网络构架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实现了网络层的云就绪,以承载未来云计算IT平台的动态需求和最终成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东华.构建网络存储方案.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4月:1008一8008.

[2]林许岸.网络数据安全策略的研究与实施.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年第14期.

[3]王佳隽.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应用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20期.

储能系统设计方案篇10

【关键词】沥青 大罐加热维温 导热 油系统

沥青是一种由复杂 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和这些碳氢化合物的非金属(氧、硫、氮等)衍生物所组成的混合物,属于有机胶结性工程材料。它具有良好的黏附性、热可塑性、防水性、电绝缘性和对化学试剂有惰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化工、水利及民用工程建筑中。根据沥青的性态特征,沥青通常情况下以液态形式储存在高温储罐中。由于沥青在温度过高易出现老化现象、流动性受温度影响较大且导热性能较差。如何正确选择沥青加热维温方法同时确保足够的流动性和沥青品质。下面结合在建某炼化项目的沥青储运设施,对沥青储罐加热维温方案进行研究。

1. 沥青特性及技术参数

该套储运系统接收上游常减压装置生产的沥青。共设置有1×104m3拱顶储罐12座。沥青来油温度170℃,密度为0.962t/m3。年周转量210×104t/a,年周转次数21次,按照年生产时间350天计算。其中10座储罐用于储存合格成品沥青,2座储罐储存不合格产品及组分产品,储存天数16.67天。具有以下粘-温曲线(图1)。

由此粘-温曲线可以看出该沥青在温度低于130℃时,粘度>800cp,流动性急剧降低;130~150℃粘度适中,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但液体粘度随温度变化速度较快;温度高于150℃后粘度较低,粘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其粘度-温度曲线见图1。

图1 沥青粘-温曲线

2. 储罐加热维温基本原理

一般储油罐的加热维温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低温油品通过加热提高温度,降低粘度增加流动性;一是通过提供热量维持油品温度。

该套储运设施中,油品来油温度较高,因此只需考虑维持介质温度保持流动性的方式。即通过加热器补充油罐与空气热交换造成的热量损失。油罐的散热主要有三种,一是罐顶的热损失,二是罐壁的热损失,三是罐底的热损失。

按照传热学计算公式:

其中,

Fa、Fb、Fc――立式保温出罐罐顶、罐壁、罐底面积 m2

Ka、Kb、Kc――立式保温出罐罐顶、罐壁、罐底保温传热系数W/(m ℃)

各层的传热系数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1)罐壁传热系数

考虑到保温层的热阻比罐壁、罐壁至周围介质的外部放热系数大得多。一般罐壁的传热系数可近似取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

δbao――保温层厚度 m

λbao――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 W/(m ℃)

(2)罐顶传热系数

a1a――从油面至气体空间的内部放热系数,W/(m2 ℃)

δc――罐内油面上气体空间层的厚度,m

λc――罐内气体空间中的油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相当热传导系数 W/(m ℃)

――顶板、污垢等的热阻总和,其中δi表示各层的厚度(m),λi表示各层的导热系数W/(m2 ℃)

a1a――从油面至气体空间的内部放热系数,W/(m2 ℃)

a1a――从油面至气体空间的内部放热系数,W/(m2 ℃)

(3)罐底传热系

a1c――从油面至罐底放热系数,W/(m2 ℃)

D ――罐底直径,m

λe――土壤热传导系数 W/(m ℃)

――罐底热阻总和,其中δc表示油泥沉积物、底板等各层的厚度(m), λc表示各层的导热系数W/(m2 ℃)

一般情况下,以上三个传热系数,罐壁和罐底的传热系数较容易取得。对于罐顶导热系数,如罐顶考虑保温则也可按照罐壁导热系数的近似求法进行处理,如罐顶不保温,可参考相关经验值。

3. 加热维温方案

经过计算,本项目1×104m3拱顶沥青储罐降温速率1.93℃/d。考虑三种不同维温温度进行比选::170℃储存维温热负荷400kW/座、160℃储存维温热负荷370kW/座、150℃储存维温热负荷350kW/座;

表一 维温方案比选表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工艺方案 所有12座储罐均不考虑降温可能,由供热系统提供热量保证产品出罐装车、装船温度与来料温度一致(170℃)。 沥青储存前5天(约1/3储存天数)采用降温操作,温度降至160℃后开启维温加热设施,对储罐进行维温操作:1/3储罐降温、2/3储罐维温; 沥青储存前10天(约2/3储存天数)采用降温操作,温度降至150℃后开启维温加热设施,对储罐进行维温操作: 2/3储罐降温、1/3储罐维温;

所需热负荷 4800kW 2960kW 1400kW

沥青的储运过程中150℃其流动性可满足要求,为提高项目的可靠性, 综合考虑, 建议采用维温方案二:先降温后维温160℃。

4. 加热方式的选择

通常沥青储罐维温加热有多种方式。按照加热的操作方法分,有直接加热和外循环热油加热。外循环加热的方式流程复杂,如果直接加热可满足要求,一般不选择外循环加热。按照加热范围分,有全面加热和局部加热两种。温度较低时,沥青的流动性极差,因此,对于沥青的大型储运设施而言,只宜选用全面加热。按照供热热源分,有蒸汽加热、电加热、导热油加热,以及较少适用的超导加热等加热方式。下面将对加热热源进行比选。

表2 加热热源比选表

加热方式 特点

蒸汽加热 对于炼厂而言,方便易得,在高压情况下,方可实现温位高。已发生水击等问题。

电加热 使用方便、无污染、热效高、升温快、易于自动控制,但耗电量大,且沥青易出现局部老化现象,

导热油加热 温位可选择,热效高,易于自动控温,, 对沥青加热升温均匀,速度快, 可进行全面加热和局部加热、也可根据情况进行一、二次加热。但一次投资成本较高。

超导加热 属于新兴元件。热效率可高达92 % 以上,沥青均匀升温速度快, 无污染,可靠性未得到验证。

对于本项目而言,炼厂具有高压、中压等多种品质蒸汽可供使用。新建一套导热油系统在场地、费用上均有实现的可能。因此下面对这两个方案进行比选。

1)一次性投资对比:

导热油站投资400万元,导热油购置费160万元,共约560万元,蒸汽系统无需另外增加投资(装置已设计蒸汽系统);

2)能耗对比:

经计算,重油系统各罐组热负荷2960kW热负荷(),需要蒸汽9t/h,按照相关能耗折算指标,相当于能耗32500MJ/h;

导热油加热+导热油站耗电总能耗相当于16460MJ/h;

按照标煤800元/吨估算,节省燃料费约375万/年,1.5年所节省的燃料费即可抵消建设投资。

3)安全性对比:

导热油对管材无腐蚀,蒸汽对管材腐蚀较严重;导热油为纯液态,蒸汽给热过程中存在相变,运行过程中易产生段塞流,造成管道的振动和冲击,对管道产生结构性破坏。因此,蒸汽加热时,管道易因腐蚀或其他原因造成裂口。如出现裂口,蒸汽进入170℃油品中将引起爆沸,对储罐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引发火灾,其经济损失及安全危害巨大。目前国内已有几起类似事故。

4)运行损耗:

导热油一次注入,正常运行过程中,长期有效、无需补充和更换。蒸汽存在运行损耗,需要及时补充。

综合以上,本项目最终建议新建一套导热油系统对沥青储罐进行直接维温加热。

5.结束语

导热油系统作为一种国内外比较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是目前确保沥青储运的质量,安全可靠、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十分适宜的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