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的名言十篇

时间:2023-04-01 11:54:15

谦虚的名言

谦虚的名言篇1

1、谦逊是最高的克己功夫。——莎士比亚

2、谦逊是反省的最高贵的收获,它建立起对抗骄傲的防线。——温刹斯基

3、谦逊是藏于上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苏格拉底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林逋

4、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奥斯特洛夫斯基

5、谦虚与伟大是近邻。——谚语

6、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房玄龄

7、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孟德斯鸠

8、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9、谦虚日久人人爱,骄傲日久成孤人。——谚语

10、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弟子箴言·崇礼让》

11、谦虚谨慎和不谋私利,是人们所赞扬的美德,却也为人们所忽略。——莫洛亚

12、谦虚对于优点犹如图画中的阴影,会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 ——牛顿

13、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 ——普列汉诺夫

14、谦虚的人,快来,让我拥抱你们!你们使生活温和动人……你们想不使任何人感到惭愧。——孟德斯鸠

15、谦虚不仅是一种装饰品,也是美德的护卫。 ——爱迪生

16、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林逋

17、谦让是身体的良心。——巴尔扎克

18、谦让别人就是处世之道。——野口英世

19、谦和的态度,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人无往不利的要诀。——松下幸之助谨慎是勇敢的一部分。——佚名

20、谦卑的人会变得高贵。——达·芬奇

21、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徐学谟

22、器满则益,人满则丧。——林逋

23、气吞万里的海洋,何等浩潮壮阔!但它总是那么谦虚,始终把自己放得很低,因而能容纳百川的水流,吸收地球的雪雨。——中国锦言

24、你地位低微而显得谦卑,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当你受人赞颂而仍然谦逊,是一种伟大而罕有的行为。——圣巴尔拿

25、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是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26、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韩婴

27、谨慎的人对自己有益有德行的人对别人有益。——伏尔泰

28、谨慎的人眼睛也许永不闭上。——爱默生

29、谨慎和自制是智慧的源泉。——罗·彭斯

30、谨慎即良师。——格罗汉

31、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 —— 巴甫洛夫

32、君子戒自欺,求自谦。——海瑞

3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34、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 ——歌德

35、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 ——巴甫洛夫

36、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葛洪

37、力能胜贫,谨能防祸。——贾思勰

38、美功不伐,贵位不喜。——《孔子家语·弟子行》

39、美丽只有同谦虚结合在一起,才配称为美丽。没有谦虚的美丽,不是美丽,顶多只能是好看。——塞万提斯

40、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

41、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却是我的谦虚。——孟德斯鸠

42、高傲自大是成功的流沙。——阿比

43、对骄傲的人不要谦逊,对谦逊的人不要骄傲。——杰斐逊·戴维思

44、当自我不被考虑到时,便没有骄傲或谦卑的余地。——休谟

45、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46、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人的时候。——司汤达

47、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的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贝弗里奇

48、聪明人是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塞万提斯

49、不在受赞扬的时候,而是在挨责骂的时候能仍不失谦逊的人,才是真正的谦虚君子。——丁·保罗

50、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没有你,事情一样可以做得好。——迈兹纳

51、不能凭最初印象去判断一个人。美德往往以谦虚镶边,缺点往往被虚伪所掩盖。 ——拉布吕耶尔

52、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麽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 —— 斯大林

53、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54、浅薄无能的人,比谁都自高自大。——谚语

55、强辩者饰非,谦恭者无争。——林逋

56、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57、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富兰克林

58、让名者名归之,让利者利归之。——《弟子箴言·崇礼让》

59、让一得百,争十失九。——马总

60、人不应该有高傲之心,高傲会开花,结成破灭之果。在收获的季节,会得到止不住的眼泪。——埃斯库罗斯

61、人应该谦逊,但不能自卑。——姚乐丝·卡尔基

62、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断送了都不需要多长时间。就算你是一个极谨慎的人,仅须偶尔忽略,偶尔因循,那么好的名誉,便可立刻毁损。所以养成小心谨慎的习惯,实在重要极了。——戴尔·卡耐基

63、如果顺着自大的胡同走,就会进入无知的庭院。——佚名

64、如果一个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他自己所估计的要高得多。——歌德

65、善良和谦虚是永远不应令人厌恶的两种品德。 ——斯蒂文生

66、审慎的人做事总是按步就班。——朗费罗

67、虚则欹,中则正,满则震。《孔子家语·三恕》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扬雄

68、虚已者进德之基。——方孝孺

69、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70、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71、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线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徐特立

72、小心谨慎,不但可以防备别人侵犯自己,也可自防任性的放纵和腐败。——巴克

73、无论谁,在他接受用部属的鲜血、朋友的牺牲挣来的欢呼时,永远要记住谦卑。——艾森豪威尔决定结果的正是我们在处理表面上微不足道、枯燥乏味,而且不用麻烦的细枝末节时所采取的谨慎小心的态度。——贝弗里奇

74、我自知自己并非什么都通晓,故我应该谦虚。这一点足以令我感到自豪。——纳博科夫

75、我一辈子全靠谨慎小心,才躲过了许多奇灾异难。你要想安然无恙,也得处处小心才是。--谢德林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屈原

76、我们有望得到的惟一的智慧,是谦卑的智慧:虚怀若谷。——T.S.艾略特

77、我们应该谦虚,因为你我都成就不了多少。我们都只是过客,一世纪以后都完全遗忘。生命太短促,不能老谈自己微小的成就来教人厌烦,且让我们鼓励别人多谈吧。——戴尔·卡耐基

78、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

79、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 卢梭

80、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冯梦龙

81、为了彻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度的主观主义成分,我们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虚心。——邓拓

82、为而不矜,作而不恃。——皮日休

83、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故,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谷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的母亲。——佚名

84、图大者,当谨于微。——吕近溪

85、通过别人的不幸事件而知所谨慎,这是好事。——赛勒斯

86、思想史上戴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者的才能成正比例,下谦虚则反比。——普列汉诺夫

87、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8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89、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魏征

90、要好好地记住:慎重要怯懦不是同义语,正如勇敢并不等于鲁莽一样!——艾森豪威尔

91、要谦虚。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学识。” ——巴甫洛夫

92、要学会做科学的苦工。其次,要谦虚。第三要有热情。记住,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

93、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但是你在接受指导之前,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千万别存有屈服感。 ——麦尔顿

94、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95、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让自己有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心灵上的谨慎和谦恭是惟一无二的美德。——司汤达

96、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学哉

97、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98、勇敢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谨慎。——英国谚语

99、勇敢而谦虚、谨慎,这是美德。——芬伦

100、有一分谦退,便有一分受益处;有一分矜张,便有一分挫折来。——《弟子箴言·崇礼让》

101、欲知已过,要纳谠言。——《太平广记·谄佞》

102、在顺境中要节制,在逆境中要谨慎。——佩里安德

103、真诚是玻璃,谨慎是钻石。——中国锦言

104、真理的最伟大的朋友就是时间,她的最大的敌人是偏见,她的永恒的伴侣是谦虚。 ——戈登

105、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106、真正的虚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不要听不进去。——邓拓

107、真正以谦虚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 ——丁尼生

108、真正有学问的人就你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同样,人类经过了一切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纷纭复杂的知识和各种各类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虚之外,找不到任何坚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就抛弃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认了自己本来的地位。——蒙田

109、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谚语

110、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赫尔岑

谦虚的名言篇2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谦虚的名言篇3

关键词:《道德经》;谦下;谨慎;不争;功成身退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59-03

《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也就是说,自满往往招致祸患,谦虚则常常带来益处。自古及今,关于“谦”的论述多之又多,其中与“谦”有关的词语就有:谦虚、谦逊、谦下、谦卑、谦和、谦柔、谦让、谦谨、谦慎、谦克、谦退、谦挹等等,这些都是告诫人们要戒骄持谦。《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书中详细论述了“谦”,对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仓颉篇》曰:“谦,虚也。”冯友兰先生认为,“虚并不是虚假的意思。《论语》说:‘有若无,实若虚’虚者对实而言。真正谦虚的人,自己有成绩,而不以为自己有成绩;此不以为并不是仅只对人说,而是其衷心真觉得如此。”[1]399

《周易・谦卦》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意思是说,天道下行以成就万物,地道卑下以生成万物。天道损害盈者而补充不足者,地道溢出盈者而流向不满者。鬼神损害盈满者而福庇谦让者,人道厌恶自满者而喜好谦退者。《颜氏家训・止足》云:“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谦卦艮下坤上,象征地下有山之义。高亨解释说:“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内高而外卑。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2]179《周易程氏传・周易上经下》曰:“以崇高之德,而处卑之下,谦之义也。”谦卦通过天地鬼神之道来说明“谦”是一种美德,《朱子语类》卷七十曰:“大抵人多见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持守谦德,就不会自满;不自满,便能“新成”。故《道德经》又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是说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深刻难以形容。如果勉强来形容它,那就是小心谨慎,像冬天涉足河流;戒慎恐惧,像畏惧四方邻国;庄重严肃,像做宾客;和蔼可亲,像冰之溶解消散;诚朴宽厚,像未经加工的材料;空旷辽阔,像幽深的山谷;浑朴敦厚,像浊水。在动荡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在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前行。能够保持这些道理的人,就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成就未来。春秋时期孔子持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谦卑居下,最终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演剧事业外,拜齐白石为师,学习绘画。他虚心求教,执弟子礼,经常为老师磨墨铺纸,最终在绘画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些都说明谦则受益的道理。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水盈则溢,人骄则退,国傲则衰。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皆如此。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法西斯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多行不义必自毙,战争以轴心国的失败告终。又如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不久便陷入战争泥潭,终以失败收场。骄盈则败,谦虚则胜。相反,一个国家若以谦卑之态对待他国,就会立于不败之地。《道德经》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正如《抱朴子外篇・刺骄》中所说:“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道德经》告诫我们:国家间交往应以谦下为原则。大国谦下,就会聚集小国;小国谦下,就会归附大国。修谦卑之德,然后各得其所欲。大国尤其要谦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大不欺小、强不凌弱、贵不傲贱。

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说文》曰:“谦,敬也。”侧重于内心的谨慎。谨慎不是胆小怯懦,而是戒慎恐惧之心理。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这种戒慎恐惧的心理,在态度上表现出来,即是谦虚”[1]404。可见,谦虚与谨慎有密切的关系。

老子认为,做事不仅在开始时要谨慎,结束时亦应谨慎。慎始慎终,才能无败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安稳时易于把持,未发生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裂,微小时容易散开。因此,事情要在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祸乱要在产生前进行妥善的处理。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任意妄为就会失败,执意把持就会失去。因此,圣人不妄为就不会失败,不把持就不会失去。一些人往往在接近成功时遭遇失败。如果人们都能像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失败了。大灾往往是由小祸引起的。所以《道德经》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是说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细处入手。圣人不自以为是,故能成就大事。轻易许诺的一定会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困难。所以,圣人在开始时就把事情看得困难,谨小慎微,最后就不会出现大的灾患了。

时刻谨慎虽不能保证自己无祸,但可以尽量少祸,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尤其需要谨慎。清代名臣张廷玉最终成为配享清廷皇家太庙的唯一一位汉臣,这与他处事谨慎不无关系。作为皇帝身边的一位文臣,张廷玉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处处小心谨慎,谨守黄庭坚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最终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重用。《论语・子张》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薛在《读书录・慎言》中指出,“一言妄发即有悔,可不慎哉?”俗话说,祸从口出,有时一句话不慎就有可能惹祸上身,所以言语一定要谨慎。《礼记・缁衣》曰:“谨于言而慎于行”,慎言还需慎行。慎言慎行,方无大患。《周易・系辞上》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论语・为政》中也有记载:“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朱子解释说:“程子曰:‘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愚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李也说:“人之立身,言与行而已。言慎则不招尤,行慎则不招悔,无尤无悔,品始不差,一有玷阙,他长莫赎。”[3]437孔子告诫子张,多听、存疑、慎言,便可减少过失;多看、存危、慎行,便可减少后悔。慎言慎行,禄位便在其中。可见,谨慎行事还是从政者谋求禄位的重要方法。《道德经》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凡事要小心谨慎,尤其对于为官者而言,更是如此。言语谨慎,就可避免祸从口出;行事谨慎,就可保证官道畅通。慎言慎行,便可少一些失败,多一些成功。

三、“夫唯不争,故无尤”

《玉篇》曰:“谦,让也。”“让,美德也,不让则非所以崇德。”[3]498侧重于由敬引发的谦逊退让之义。《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认为,“谦”由“言”和“兼”构成。意思是说话时兼顾对方的利益和要求,由此产生谦让的含义。在它的造字原理中包含着尊重对方的思想。因此,“让”蕴含于“礼”之中。张立文先生指出,“礼的主旨是引导人民守礼而不争,社会有序而不乱”[4],可见,谦让、守礼皆含有不争之义。因此,《朱子语类》卷七十又有:“谦是不与人争。”不与人争,反而能胜。《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与物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故接近于道。居住善于避高就下,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友善真诚,说话善于谨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做事善于发挥所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怨咎;不与人争,反而能赢。因此,《道德经》又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相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谦虚退让方能长保、骄傲自大必遭失败的道理。

战争中亦需不争之德。《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为配天古之极。”战胜敌人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慈俭让”三德来取胜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认为,持守慈、俭、让三德,方能做到“战则胜、守则固”。不与敌争,反能取胜。老子又以江海为例,来说明不争的好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谷交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处。所以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谦卑居下,通晓不争之德。

“不争”,并不等于“不为”,只是要求人们不扩展自己的侵占欲望。“先礼后兵,后发制人,当无所不利。”[5]《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私自占有,帮助别人,自己会更充实;给予别人,自己会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利物而不害,圣人的法则是施为而不争。可见,老子并非主张不作为,只是要求人们顺势而为、为而不争。为而不争,反而能有所成。战国时期的隐士黔娄便是这方面的典型。黔娄家贫壁立,却不为高官厚禄所动,隐居山洞,专攻道家学说,最终成为有名的贤士、著名的道学家。在现代社会,竞争不可避免,但这种争“并不是有心去争,并不是刻意去争,而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6]267。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发展;但竞争无序,又会影响到公平。“谦让正是在竞争与奋斗之间需要把握的道德边界。”[7]因此,《道德经》告诉我们:为而不争、不与人争与己争,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样不但没有怨咎反而会赢得进步。

四、“功遂身退,天之道”

《辞源》上认为,谦有谦虚、谦克之义。谦克,即谦逊有节,是指功有所成时有所节制。朱子在《周易本义・上经》中指出,“谦者,有而不居之义”;《陆九渊集・语录上》也有:“有而不居为谦”。可见,“谦”在某种程度上还含有功成不居、功遂身退的意思。这里的“不居”“身退”都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8]14。不显露锋芒,反能久藏。例如,《道德经》第九章中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意思是说,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显露锋芒,难保久长。金玉满堂,不能守藏。富贵骄纵,自取祸殃。功成身退,合乎天道。告诫我们,在功业有所成就时,要及时退让,急流中勇退,才不会招来祸殃。锋芒过于显露,就会遭到他人的嫉妒,甚至陷害,不如在适当时候身退。身退,并不是让人畏缩后退,更不是要人避世隐居,而是要以退为进。例如,“道”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不辞”“不名有”和“不为主”。故《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曰:“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却无私无欲,不自以为主宰。故能成就它的伟大。《道德经》第二、十、五十一等章中皆有相关论述。又如天地可以长久,圣人之所以“身先”“身存”,皆因其无私。故《道德经》第七章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长久,在于它不私己。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尊敬;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不正是由于它无私吗?所以能成就自己。

历史上有许多功成身退的例子。比如春秋末期范蠡辅勾践兴越灭吴,却在功成之时急流勇退,最终经商成巨富,获得“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美誉;汉代谋臣张良佐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也在大功告成之后及时身退,最终避免了彭越、韩信等人的悲惨结局;晚清重臣曾国藩因功被封侯拜相,可他毅然决然在功成之时选择身退,因此权倾天下却得以善终……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功成名就不难,难的是保持功业长久。正如《列子・说符》中所说:“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建立功名却不能持守,秦国丞相李斯便是典型。李斯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官运亨通,却没有在功成时身退,遭人嫉妒,最终被杀。《逸书》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物壮则老,物盛则衰,人在成功时,如果不懂得谦虚退让,而是一味骄纵的话,往往会招来祸患。例如,现代社会,一些人常常被胜利冲昏头脑,有钱有权有名之后,就自以为了不起,摆架子、逞威风,结果引来灾患、抱憾终生。《道德经》“功遂身退”的思想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功成名就时,不应居功自傲,而应及时退让。“‘退’的结果,实质上乃是一种‘进’,是摆脱已有之成功的拘束,走向更远大的前程,再建新的功业”[6]274。功成时身退,就不会为物累、为欲伤,就可以意静心安、心气平和,就可以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

当然,谦还应守持在一定限度内,过谦、虚谦都不是真正的谦,而是假谦。例如,《周易程氏传・周易上经下》曰:“凡人之谦,有所宜施,不可过其宜也。”《朱舜水集・杂著・慎》云:“慎者,美德也,而过用之,则流于葸。”《归有园麈谈》有:“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谦应出于真诚,生于内心的恭敬,那种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外貌之谦乃是虚伪。”[9]214西汉经学家刘向认为,真正的“谦”足以让人守身、守国,甚至守天下。他在《说苑・敬慎》中指出,“《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可见,谦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伦理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应当常怀谦慎之心,常修谦敬之德,常思骄纵之害。

总之,《道德经》告诫我们:不骄傲自满,故能去旧更新;慎始慎终,便可减少失败;不与人争,就不会有怨咎;功成身退,便不会招致怨恨。这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

[3][清]李.二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张立文.管子道德和合新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0(2):6-18.

[5]陈碧.《周易》重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4(5):18-19,26.

[6]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陈碧.《周易》谦卦的哲学、伦理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4(1):65-67.

谦虚的名言篇4

妈妈常对我说:“自满使人招来损害,谦虚则会获得益处。自满使人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谦虚才能让人不断进步,不断有所得!”

四年级一次英语期中考试,我居然考了一百分,我沾沾自喜,一向严格的爸爸对我说:“千万不要骄傲,要谦虚,不然别人就会趁你骄傲的时候,轻易地超过你。记住,一定要谦虚!”当然,我对爸爸的话左耳进,右耳出。

此后,我放学一回家就吃,有时还边吃边写。

时间飞逝,一转眼,到了英语期末考试时,我觉得自己一定能考好。

试卷一发下来,一张只考了85分的试卷映入我的眼帘,天哪,怎们都是些不该错的呀?我开始怀疑考试时是不是在睡觉……

谦虚的名言篇5

我这样说,无意于贬斥甚至否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承上文“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问题是“谦虚”一旦过了头,一旦被人为地扭曲,变成畸形谦虚,就会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虚伪。(以退为进,指出畸形谦虚的害处。)相传清末李鸿章有次出访美国,回国前的答谢宴上,他说了这样几句话――为表鄙人酬谢之心,在下特备几杯薄酒和几样粗茶淡饭,请各位赏脸。第二天,美国新闻界原文发表了李鸿章在宴会上的讲话。结果,李鸿章设宴的酒店老板控告李鸿章诬蔑他的人格,诋毁他酒店的声誉。除非李鸿章能说出他酒店的茶是怎样粗的,饭又是怎样淡的,否则,李鸿章要赔偿其损失。最后,事情只得以李鸿章出钱赔偿该酒店的“名誉损失”作结。(事实论据典型,极具说服力。)这件事听来像一个笑话,但细想起来,说明滥用谦虚,过分谦虚,就会使人变得虚伪,流于圆滑。(承上议论作结,说明滥用谦虚,过分谦虚的恶果。)

今天,我们正处于经济振兴、知识爆炸的时代,各方人才一涌而出,而其中的部分被“谦虚”这条绳索缚住了手脚,在“中庸之道”上兜圈子,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才能也难以施展。结果,不仅个人理想无法实现,也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幸。(把畸形谦虚放在时代大潮中进行剖析,进一步揭示其危害。) 是千里马,就应该长啸;是雄鹰,就应该疾飞!(在分析畸形谦虚的恶果和危害的基础上,发出动员号召。对偶句的运用,显得铿锵有力,精辟深刻。)为什么要用谦虚捆缚住我们的手脚?为什么要给我们奋飞的翅膀背上沉重的谦虚呢?(连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对“出头鸟”的动员号召,振聋发聩,很有力量。第二、三段从反面论证了“出头鸟”值得歌颂的原因。)

“出头鸟”首先要有自信。改革的大潮呼唤着具有自信的青年,我们应该脱颖而出,抛弃庸俗的谦卑遗风,站出来让时代挑选。有本事,不妨自道;有才能,不妨自荐。(承上进一步说明“出头鸟”应具备自信这一条件。)也许有人会说:“你也太狂妄了。”但是,我要对这些人大喝一声:“好,你不狂妄!你谦虚!那么改革大业,你能带头弄潮吗?科学技术,你有创造发明吗?”(驳斥一些人对“出头鸟”的错误认识,立中有破,出言不凡,咄咄逼人。)

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这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话很“狂”,但充满自信。)你能说阿基米德这是狂妄吗?(一个反问句强调这不是狂妄,是自信。)如果不是这种近似狂妄的自信和执着精神,他还会有那名垂青史的阿基米德定律吗?(用反问句假设阿基米德失去自信的结果,强调其对于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作用。第四、五段从正面论证自信力对于“出头鸟”的作用。)

当然,敢于表现自己并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恰恰相反,那是切合实际的自知之明。(把议论向纵向再推进一步,指出自信力是建立在自知基础上的,告诉人们不能夜郎自大。)顾炎武说:“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引用名言说明自知的含义。)这话颇有见地。因为人一旦失去对自己的正确估价,就免不了“自小”或者“自大”。我认为,在对自己正确估价的前提下,应该敢于做“出头鸟”,做“头雁”。敢于表现自我,这正是当代有志青年的高贵品质,是新时代的流行色,也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光明之路。(说明“出头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要敢于表现自我。论证既中肯,又适时收束,照应上一部分。)

最后,赠给那些有才能却依然徘徊于谦卑之中的人们一句话――朋友们,朝着太阳奔去吧,为了人类的幸福之花快点开放!挡住太阳的树叶能怎么样?树枝能怎么样?拨开它们,向着太阳,努力奋斗吧!(发出号召,收束全文,既含蓄隽永,又富于表现力。)

谦虚的名言篇6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再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不要骄傲要谦虚谨慎,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可是,当时的我却是一个得到一点点的进步或是考了高分我就会打心里的开心与骄傲的人。数学考试我考了96分在班级排名地4名,我唱着小曲高心地回了家,似乎在回家的路上白云再对我微笑,进了家门就对奶奶喊:“奶奶,我考了96分不错吧!在班级排名第4名。”奶奶说:“你才刚读几年书啊!有一点变化就骄傲,要一直保持下去。”我说:“已经很好了,烦死了。”我放下书包去看卡通片喽!反正明天是休息天,作业不做了。”我开心的跑跳到大房间去了。

但是,接下来的几次单元测验我考得不则么一理想,班级排名倒数第5名,老师甚至把妈妈叫到学校来,妈妈看到我的卷子后,毫不留情地在老师同学面前狠狠地批评我。当时,我真想钻到

地缝里,可是我钻不了。

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像放电影哪样,放出早上我出丑的那一幕,外面的星星好像也在嘲笑我。

我发誓,我再也不骄傲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上课认真听讲,不懂谦虚问老师和同学。在这次的期中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

从中我悟出个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经常用这句话来对照自己。在取得好成绩是必须谦虚谨慎。

谦虚的名言篇7

〔论文关键词〕谦虚;谦虚行为;说谎观念;亲社会行为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新的领域,它的研究目的在于使积极成为重点并不断扩展——积极的情感、积极的行为、积极的人格力量和积极的制度。积极心理学家更致力于研究“积极”性格品质,包括一系列被称为人类性格的方向的心理强度——创造力,谦卑和谦逊以及好奇心,开放的心态,热爱学习,深刻,勇敢,坚持,正直,审慎,自我约束,喜欢美丽和优秀,感恩,希望,幽默和高尚等。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的重要道德素养。几千年来,谦虚在推动中华民族迈向文明,走向进步,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在当今建立健康祥和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历程中也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把握和认识“谦虚”的含义,了解谦虚行为的产生,关注谦虚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继承与发扬谦虚的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一、 谦虚的概念

1.谦虚内涵之古今对照

谦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典型人格特征之一。“所谓谦虚,便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是卑己尊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朱熹说:“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以卑释谦。可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在远古,对谦虚的认识与理解大抵相同。即谦虚有两部分内容——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简言之,一是卑己;一是尊人。“卑己”就是谦虚中较低地看待自己,是低己的部分;“尊人”是较高看待别人,以人为师的部分。谦虚这一传统概念在当代社会中固然存在其进步意义,然而我们更应该认识符合现代社会的谦虚的新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观念的不断加深,人们崇尚在竞争中个性的张扬,推崇自我推销展示的方式。然而在“自荐”过程中刻意融入行为主体的主观思想,夸大事实,便导致浮夸、虚假现象层出不穷,形成一种风气。这使得人们丧失了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被一种歪曲的价值取向所左右。不切实际的“夸己”行为,必将导致“卑己”的另一个极端,即妄自尊大的“傲己”现象的出现。

“卑己”与“傲己”正是两个极端,都不是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及对待他人的正确方式。谦虚要求道德主体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他人。

谦虚并非需要“埋没”自己。孔子说:“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就是说应该主动使自己的才能为别人所了解。取“卑己”而代之的肯定不是“傲己”。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的才干与行为,前提应该是建立在自爱基础上的对自己的尊重。只有尊重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样,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正确评价他人。“尊己尊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谦虚”美德的准确内涵。而有人认为,“尊己”就是骄傲。事实并非如此。此“尊己”之“尊”实为“敬”,是指行为主体的内在志趣,而非对待他人的外在关系;是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价值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对自身内心潜在的修养,并把这种修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从而实现尊人。“尊人”则是这种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表现。

2.谦虚观念之中西比较

《易经》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句话的意思是,谦虚有道德的人,总是以谦逊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其身。儒家思想也告诫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可以说“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虚也是做人的一条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谦虚品质,就无法具有外在的真诚恭谨的表现。所谓“谦虚”就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

而谦逊的含义在英文化中就是“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扬”,因为西方式的谦虚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谦虚”与雷切(leech)提出的“谦虚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之“谦虚”主要体现在“贬己尊人”。“贬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西方社会人们惯常遵循的“尽量贬低自己,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的“谦虚准则”在中国社会不仅不适合,反而常常构成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

二、谦虚的研究

1.谦虚观念的相关研究

所谓谦虚,指的是虚心,不自满(《辞海》,1979)。谦虚行为是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虚、安慰、同情等(《心理学大词典》,1989)。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儿童对谦虚行为的定义与评价是儿童道德判断与推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谦虚行为的研究日益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国内外都有学者对谦虚观念及谦虚行为进行了研究。

从本质上讲,谦虚行为是一种说谎行为。谦虚行为的研究源于对说谎的理论研究。说谎(1ying)或言语性欺骗(verbal deception)是发展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课题。其经验性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hartshorne &may,1928;piaget,1932)。作为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先驱者,皮亚杰(piaget,1932,1977)对儿童的说谎概念发展及其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他在有关儿童“说谎”概念的研究中,直接问儿童什么样的表现可理解为说谎。儿童的反应表现出一种系统的发展趋势:年幼儿童把“说谎”和其他言语行为(如骂人)相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把不好的(坏的)言语说成是说谎。而有意性对这些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中的一部分。后来,儿童在定义说谎的概念时将坏言语排除,但仍然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因素。皮亚杰在研究中发现,年幼儿童的有关说谎与说真话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言语违背事实的程度以及说谎是否受到惩罚。如果言语与现实相违背的程度大,或者受到了惩罚,儿童往往把其判断为说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儿童晚期。皮亚杰发现,只有到10~11岁的儿童才开始把说话者的有意性作为道德判断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有意欺骗的行为更坏。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说谎的定义开始接近许多成人的定义。

自皮亚杰研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谎的研究没有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研究者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兴趣,有关说谎的研究又重新掀起了热潮,人们对有关说谎的发展才进行了严格的研究。布西(bussey,1992)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能正确判断在各种情况下是否说谎和说真话,并对说谎给出更消极的评价。布西(1999)进一步发现学前儿童对亲社会和的说谎作出不同的评价。彼得森(peterson,1995)、西格尔(siegal)及彼得森(1996,1998)的有关年幼儿童如何理解谎言和失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熟悉的情境中,4岁和5岁儿童及一部分3岁儿童能够理解谎言和失误之间的区别。

国内也有学者作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傅根跃、陈伟伟(2000)对7~11岁儿童进行谦虚道德评价的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没有谦虚观念的儿童人数比例显著减少,9岁和11岁有谦虚观念的儿童比例显著高于7岁儿童,且11岁儿童出现了一种后谦虚观念——认为人做了好事就应该承认,没有必要谦虚。傅根跃、陈伟伟(2001)对小学儿童进行了谦虚行为的发展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谦虚行为不仅与年龄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傅根跃、王玲凤(2005)对小学儿童在集体或个人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体观念对11岁儿童在说谎概念的理解上产生显著影响,他们在集体情境下更少将主人公的话判断为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对个人真话的评价越来越消极,对集体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他们更多地从诚实和为集体两个方面陈述评价的理由。

2.谦虚的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谦虚观念的建构。为检验东西方对于谦虚概念的差异性,萨拉·考克福斯凯(sarah kulkofsky,2006)等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个实验室研究,以测量欧裔美国学生与亚洲学生在被公认的谦虚信念与自我关系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谦虚的概念对在西方和东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自我有着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在美国长大但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人们身上得以体现。显然,在东亚文化背景下,谦虚自我与相互依赖、自我批评及自我改善的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西方文化中的谦虚自我似乎与其独立和自我增强的文化规范不一致。

莱科(k. lee,1997)等进行了有关加拿大与中国儿童说谎观念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儿童在亲社会行为情景下对说真话的积极评价低于加拿大的儿童,而对说假话的消极评价则高于加拿大儿童。而在行为情景下,两国儿童对说真话与说假话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莱科等(2001)对中国大陆、台湾、加拿大儿童进行了谦虚观念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台湾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在亲社会行为情景下说谎的评价逐渐提高,而对亲社会行为情景下说真话的评价反而降低。加拿大各个年龄的儿童,对亲社会行为情景下说假话都给以消极评价,对亲社会行为情景下说真话则给以积极评价。傅根跃、莱科等对加拿大与中国的成人也进行了有关说谎观念的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成人把亲社会行为情景下说假话界定为说谎;中国成人对亲社会行为情景下说假话给予积极的评价,而对同样情景下的真话给予消极的评价。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了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对说谎观念理解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文化环境更为提倡“谦虚”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谦虚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国学者比较一致地赞同源自《辞海》的解释,谦虚即虚心,不自满。但国外学者在谦虚概念的界定上却存在着多种意见分歧。如茱莉娅·德里弗(julia driver)认为,“谦虚就是低估自我价值”。欧文·弗拉纳根(owen flanagan)说,“谦虚的人能精确地感知自身的成就及价值,但却不高估它们”。而有学者指出,“谦虚就是要充分尊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们对何为谦虚持有不同的看法。概念的界定是相关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因此明确及整合谦虚概念将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行,这也成为谦虚研究的首要任务。

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对谦虚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开发出了一些测量谦虚的工具,包括自陈式问卷及开放式测量等,其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是惠茨通(whetstone,1992)等的谦虚反应量表(mrs)。多数开放式测量是根据谦虚行为的出现及道德判断来衡量谦虚水平的。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然而我国学者对谦虚的研究更多地在于探索古籍及文化中所存在的谦虚现象,强调谦虚的价值及意义,而对谦虚测量工具的开发关注更少。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能促使我们更快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会偏向于与该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特性,这于学术研究的测量工具亦相同。基于此,谦虚量表的本土化,或开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谦虚量表,将是今后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谦虚的名言篇8

——题记

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人,他就会让自己变的谦虚。让自己的心缩小成一颗石卵,虽然小,但十分结实,抵挡住了任何利器,谦虚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的一生。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走在去晋国的路上,前面出现了一条小河,三五成群的鹅在水中嬉戏,波光粼粼中可听到鹅的叫声。这时一个小孩子拦住孔子的去路,看你的样子很有学问,那我考你一个问题:“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笑了笑,漫不经心的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一脸得意地说:“那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脸红了,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

一代名师孔丘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承认自己不如一个小顽童,其谦虚的作风、无与伦比的气度,令人赞叹。谦虚正向我们走来!

伴随谦虚走来的还有名医扁鹊!

魏文王的大殿上,编钟齐鸣,文王大病初愈,龙颜大悦,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谦虚的回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不解的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一代名医扁鹊,深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崇敬,人们称他为“能生死人”的“神医”。在他行医经过的共约四千化里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的原因除了他精湛的医术,还有他虚怀若谷的胸怀。

谦虚的名言篇9

关键词:中韩 跨文化交际 言语 差异

一、引言

中国和韩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韩流”已在中国盛行了很长时间。韩国以神曲“江南Style”为代表的音乐文化和至今长盛不衰的韩剧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甚至有向“大妈”及阿姨蔓延的趋势。中国则借助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使中国的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影响韩国。

从历史上看,中韩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韩国的语言文化曾受到过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韩国语言和文化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吸收融合了不少西方文化的内容。从地理位置上的隔海相望和经济上的密切往来来看,探讨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概说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文比较倾向于前者。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区域跨国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层面的表现是经济往来增多,政治文化碰撞加大,突出的表现就是互学语言,因此产生跨文化交际。不过,常常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交际方面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成为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虽然在交际中言语交际是很重要的形式,但非言语交际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言语交际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非言语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三、中韩言语交际对比分析

(一)中韩称赞语与称赞应答语对比[1](P21-25)

1.中韩称赞语对比

称赞语是一种礼貌用语,对称赞语的使用会受到身份、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时间、地点、谈话内容也会影响称赞语的使用。

(1)类型对比

称赞语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显性称赞、隐性称赞、提及但不做称赞、不提及。前两种类型是在中韩言语应用中差异比较明显的类型。

韩国留学生最常使用的称赞语都是显性称赞语。在中国学生、韩国学生、韩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称赞语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最常使用的称赞语都是显性称赞语,并且使用显性称赞语比率最高的是韩国留学生,最低的是中国学生。由于使用称赞语的目的是取悦他人,使人们内心高兴,这种称赞的心理愿望大家都会有,韩国留学生也不例外。韩国留学生经常使用像“漂亮”“不错”“好”“厉害”“年轻”等显性称赞语。韩国留学生使用称赞语比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他们学习汉语有关,他们用汉语来表达对他人的称赞之意,更喜欢用最明确、最直接的显性称赞语。

中国人喜欢隐性称赞。一般不用直接的赞美言语来称赞对方,听话人要通过语境来领会其中的意思,被称赞者不用做出明确的接受或拒绝的答复,避免了必要的尴尬。韩国人一般在年龄相仿且熟悉的异性朋友之间使用称赞语。在隐性语使用中,中国人多采用“个人评价”“感叹”和“比喻”,韩国人多用“个人评价”“幽默”“请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幽默”方式的隐性称赞时,韩国人一般在年龄相仿且熟悉的异性朋友之间使用,而中国人用这种称赞方式会被当做侮辱。从整体来看,中国、韩国都比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意会”,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体现了中国、韩国社会趋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2)语言形式对比[1](P53)

称赞语在句式上具有极强的可预见性。中国人、韩国人最常用的句式是“形容词感叹句”“形容词补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在称赞语主语人称的使用方面,中国人、韩国人使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句法结构较多,一般不用第一人称结构。在词汇方面,一般都是表达称赞的形容词。由于中国与韩国同属于汉语文化圈,在一些文化背景上都有相似的地方,差异仅有疏异。

2.称赞应答语对比[1](P56)

(1)中韩称赞应答语使用类型基本相似

中国人和韩国人在应答的类型上有一些共有特征。中国人和韩国人在面对称赞时都会用以下几种常用称赞应答语类型回应:感谢、赞同、不赞同、夸耀、谦虚、回赞、质疑、转移、忽略、符合回应(感谢+回赞)。

(2)单项度上中国人喜欢“一致策略”,韩国人喜欢“谦虚策略”,均倾向于复合策略

在应答语的类型中,感谢、赞同、夸耀的应答就是采用了“一致策略”,因为对称赞完全接受和同意。不赞成、谦虚、回赞、质疑、转移、忽略的应答方式,采用的就是“谦虚策略”,对于称赞采用委婉的回应。而“融洽策略”应用在谦虚和回赞的应答语中,这些应答语兼顾了一致原则和谦虚准则。中国人使用“一致策略”比率要高于韩国人,“谦虚策略”的使用率却低于韩国人。中国人更注重保全对方的面子,不喜欢威胁他人的面子以免造成尴尬。韩国人比较喜欢用“谦虚策略”,可能是与在他们以往的学习中常用谦虚的称赞语应答方式有关。另外,中国人和韩国人都喜欢用一种复合式的应答策略,如“一致+谦虚”“一致+融洽”和“融洽+谦虚”的复合,都是先同意他人的赞美,然后再转移话题,既符合一致原则,还不失礼貌。

(二)中韩礼貌语对比[2](P11)

由于韩语是黏着语的一种,常会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加上词缀来表达尊敬,与汉语截然不同,汉语用一些表示尊敬或谦虚的礼貌用语词汇;而韩语则是用词汇加语法的方式表达。

1.词汇形态特征对比

礼貌用语可分为敬语和谦语。谦语是在日常交往中谦虚的言辞,在中国人们经常都会“自贬”和“自谦”,对自身的“贬低”与“谦虚”,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抬举”。词汇方面,韩语的名词性谦辞有它固有的词,还通过加词缀的形式来形成词语。在代词的使用上更加完善,意义上的分化更加细致,可以分为尊敬他人和贬低自己或他人两种形式,并且数量上比较多;汉语的代词有限,除了“您”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外,其他代词都没有这方面的意思;韩语还通过用助词来表达对人的尊敬,数量没有代词那么多,汉语没有这样的现象。在动词方面,汉语在其前面加“请”来表示尊敬之意,有时也用“主从式”构成敬语动词;韩语也采用表示尊敬意义的词来派生一些动词表示尊敬。

2.语法形态特征对比[2](P58)

韩语是黏着语,助词和词尾比较发达,因此在表达敬意和歉意的时候,多借助于非独立性的语言要素,汉语是孤立语,在表达敬谦时大多用词汇和语调。

在敬语语气表达上,汉语和韩语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通过句式转换来实现谦敬的语义功能;在涉及他人动作行为时,都不用命令、禁止的语气,而用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意图,不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人。不同点是:汉语用语气表达敬意时,有固定的语气词,如“吧”“呢”“罢”,这些词可以弱化语气,不会让对方感到被压制;韩语则会用表示推测、商榷、意愿的句式来表达祈使或命令的语气,这在韩语里是一种谦逊的方式。汉语里,人们用由“请”“让”“叫”构成的谦语句表达对人的尊敬,这些是汉语独有的,韩语里就没有这种句型。汉语还有一种语法形态,就是用重复来表示尊敬,如谢谢、久仰久仰、恭喜恭喜等。但是韩语中重复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因此很少用重复的形式表达尊敬。

(三)中韩委婉语对比[3](P15)

1.构成数量对比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呈井喷趋势,中韩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词涌入外来词,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数量上,汉语词汇中外来词占的比例在10%以上,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数量最多的是英语外来词。虽然汉语中外来词的数量在不断上升,但是从总体来看,韩语中外来词数量更多一些,韩国词汇中外来词占55%以上。

2.修辞格使用对比

在汉语中,为了减轻直言所带来的尴尬,缩短说、听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们经常用歇后语来表达委婉的意思,汉语中的比喻、谐音等都是为歇后语服务的。韩语中不存在用歇后语来表达委婉的情况,一般用贬词褒用来表达委婉,这与韩国人注重礼节有一定的关系。在韩国,人们注重礼节,在语言使用习惯上,长辈之间、同辈之间、晚辈之间的用语都有严格的区分。中国也存在贬词褒用的情况,用这种方法表达委婉称呼,古代常用来称呼中国妇女,比如“糟糠之妻”“贱内”“内人”等,在现代社会,女人对丈夫常常也贬词褒用,比如称呼“笨蛋”等。

(四)中韩禁忌语对比[4](P47)

中韩两国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入影响,两国在禁忌语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两国在禁忌语使用方面也有极大不同。韩国除了语言方面的禁忌语以外,还会对行为禁忌语有一定的规范。

1.称谓禁忌语

在称谓上的禁忌,中国和韩国大体相同,都有对统治者、圣人的禁忌语,对长辈、祖先的禁忌语,起名时都要避讳这些现象。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就有了在称谓方面的禁忌,忌讳已故的人,忌讳统治者和神明,忌讳祖先、父母的名字,还有一些其他的避讳。韩国在三国时代也有对皇帝名字或圣人名字的避讳现象。但是在对“已故之人”,中国和韩国的避讳有所差异,中国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不灭,提及已故之人的名字,会触动灵魂,会受到伤害;还有人认为提起已故之人的名字会有不干净的现象发生,会受到污秽东西的影响,所以中国人对已故之人的名字有一定的避讳。而韩国对于“已故之人”名字的观念并不明显,只是在提及时在前面加一个“故”字,为了与现在的人加以区别,同时还表示对已故之人的尊敬。

2.动物禁忌语

对于动物方面的禁忌语,中韩有所不同。例如对“老虎”的禁忌中,古代中国用“大虫”“大猫”来代替,体现出一种委婉的语气;而韩国则用“山君”“山神灵”来代替,避免直接说出对象,还增加了一种尊敬和敬畏的感情。两国公民对动物的认识也不同,中国人认为老鼠是害虫,对老鼠没有什么委婉语,只用“耗子”之类的“卑曲语”。而在韩国“老鼠”是他们敬畏的对象,人们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如“鼠生员”。[4](P52)

3.性别歧视语

中韩都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两国在女性歧视语方面又有所不同。汉语中关于女性的歧视语很多源于动物的比喻,如“母老虎”“贱蹄子”;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母夜叉”“破鞋”;源于谐音,如“鸡”。而韩国的女性歧视语大多通过直接表述,含有历史典故或者比喻,用到的词缀相当多,表示对女性的歧视和谩骂。例如“小姐”这一词,中国古代指富家千金,但解放后“小姐”一词逐渐被纳入歧视语的行列;在韩国历史上,被称为“妓生”,这词源于汉字,但这种称呼也正在逐渐消失。

四、结语

中韩虽共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在言语交际上仍然同中有异,主要表现在称赞语、礼貌语、委婉语、禁忌语之中。在非言语交际方面,目前资料非常稀缺,可供后续研究的空间极大。从“韩流”这一现象观照,似乎出现了非语言行为的“韩向”同化性,在服饰、相貌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鸟叔”神曲的风靡则是言语跨文化传播的巅峰代表。中韩的文化交流似乎呈现着单向性,比如《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在中国的风行,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1]吴惠珍:《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吕承英:《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南桂仙:《汉韩委婉语对比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李炅秦:《中韩禁忌语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参考文献:

[1]李莉莉.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赵宁.浅谈中日非语言交际[J].文学界(理论版),2012,(8).

谦虚的名言篇10

人们在实践中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成功来自谦逊。

为什么成功来自谦逊呢?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着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尤其不能骄傲,格言曰:“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