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地设十篇

时间:2023-03-20 10:52:50

天造地设篇1

2、登上玉山之巔,往四周眺望,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天造地设的景色。

3、这对新人真是天造地设,珠联璧合。

4、这对新人郎才女貌,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偶。

天造地设篇2

凡是见过陆毅和鲍蕾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天设地造的一对。相似的精致外形,相投的脾气禀性,相同的职业圈子,相映的气质光芒……还不止这些,在纷繁躁动的娱乐圈,在欲望横流的都市中,两个人以爱开始,相守十年,走入婚姻后,依然彼此专注,情深绵绵。别说是时常要面对各种诱惑和干扰的熠熠明星,就是普通人家寻常百姓,又有几人能拥有这样的情感婚姻?

走近他们,你会发现,答案其实并不神秘――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当然,再加上一点点缘分,和一点点运气,就让他们从牵手开始,一起走到了今天!

倾听心声,相信直觉

爱情需要缘分。他们的相遇,决定于一次意外的选择。生长在北方冰城的鲍蕾,上中学时学过两年美术,高考时本来打算报考上海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凑巧的是那年上海戏剧学院在哈尔滨设有考区,而且考点就在她家楼下。占了天时地利的鲍蕾决定去试一试,结果考上了。而她的同班同学里,有一个男生,长得跟她有点像,名字叫陆毅。

爱情的萌动缘于一次考试。第一学年快结束时,老师要求大家准备一个小品,他们不约而同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的小品搭档。考试结束后,老师的一句话勾起了他们的情愫:“陆毅、鲍蕾,我看你们很有‘夫妻相’啊!”从此,每次排戏老师都安排他俩演情侣。爱情就这样悄然发生了。

说到这里,似乎没有什么戏剧性。这样的缘分,在我们年轻时,大都遇到过――俊男美女,两情相悦,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随着迈出校门,阅历增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能走入婚姻的却寥寥无几。可陆毅和鲍蕾不同。不同在于,每当身边有不同声音时,他们都能安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比如最初跟陆毅确定情侣关系,鲍蕾周围许多人都反对。就连同在上戏学导演的妹妹鲍莉,也不认同姐姐的选择:“他太帅了,通常这样的男人都会花心。就算他无意,也挡不住别人有情,我担心你以后受到伤害。”但鲍蕾的心里却始终重复着一句话我就是爱上陆毅了,不管怎么样,就是要跟我喜欢的人在一起。幸运的是,在后来的点点滴滴中,鲍蕾发现,陆毅竟然是这么靠谱的人。

直到现在,鲍蕾认为自己对陆毅的感情没有太大变化,十年前的心思和十年后的一样。但这中间,有一件事让她震动,并且每每提及,都会感慨。

那是陆毅演完《永不暝目》的肖童以后,被誉为“中国第一小生”,当他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他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大名鼎鼎的前辈、同行、老师、朋友都告诫他:一定不要把他和鲍蕾的关系公开,否则一定会影响事业发展。可是陆毅谁的话也没听,偏偏就在自己最红的时候,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女朋友是鲍蕾,“我爱她,我要跟她结婚”。鲍蕾说,就在那一刻,她在心里最终坚定了一件事:这个男人,我会跟他一辈子,照顾他一辈子。

静水深流,暗香浮动

陆毅说,如果要选择一个词来描绘两人的感情,他会选“依恋”。彼此认定对方,投入喜怒哀乐种种情感,这些投入和付出渐渐形成习惯,又反过来变成彼此的情感需要――得到是一种需要,付出同样是一种需要。所有的需要,十年历程,最终都化成依恋。

两个人,其实可以就像一个人的两半,不能分离。

静水深流,暗香浮动。用这句话描述两人的感情,似乎更贴切。陆毅和鲍蕾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心动魄。

没有故事,才最踏实,如果总有那么多故事,没准就出事了。这是陆毅的观点。不过,没有故事不等于生活不精彩。相反,可能是从事艺术工作的原因,他们早早就懂得了一个大多数人要到中年之后才懂得的道理――要享受生命的细节。说起来,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幸运。学校里受到的专业培养,让他们体会到了细节的美好和意义。他们保留了这种体验,并形成了生活习惯。至今,随便拈几片记忆的细节来回味,都让人情不自禁地心颤――比如,鲍蕾19岁生日那年,陆毅说生日的前一天,两人一定要分开,鲍蕾在心里还纳闷到底是为什么。第二天的生日聚会上,陆毅送给她一条洁白的长裙,亲手做了贺卡,还腼腆地告诉她:“为做这张贺卡,我想了好几天,画了整整一个晚上。”这张精致的礼物鲍蕾一直小心地保存着,时不时会拿出来看看。

毕业时,他们去北京演出话剧《家》。正赶上冬季流感,两人都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演出一结束,同学们都各奔东西。因为生病,他俩走不了,住在简陋的招待所里,整天昏昏沉沉,卧床不起。鲍蕾每次从梦中醒来就硬撑着起身为陆毅倒水送药,摸摸他的额头,或用冷热毛巾为陆毅敷敷额头。陆毅好一些时,也会逼着自己爬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到街上为鲍蕾买些她平时爱吃的小食品和水果。鲍蕾把苹果一片片削好,亲手喂给陆毅吃,两个人就在静谧中默默地彼此照顾。

天造地设篇3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概况;意义

中图分类号:S727.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4.034

Abstract: The five phase of the Three North Shelterbelt Engineering of Tianjin was introduc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as analyzed, it ha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ity's forestation work.

Key words: Three North Shelterbelt Project; phase five; survey; singnificance

1 三北防护林工程背景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决定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86―1995年,天津市编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工程建设范围为全市所有十二个涉农区县; 1996―2000年,编制实施了三北三期工程,工程建设范围为全市所有十二个涉农区县; 2001―2010年,编制实施了三北四期工程,工程建设规划范围为宝坻、武清、宁河、静海、东丽、津南、西青、北辰等八个区县,2006年开始又将宁河、静海、东丽、津南划入沿海防护林工程区建设范围。

三北五期工程2011年正式启动,目前天津市三北五期工程(2011―2020年)范围包括宝坻、武清、西青、北辰等4个区,规划造林1万 hm2,其中防护林8 064 hm2,用材林1 736 hm2,经济林200 hm2。防护林中,防风固沙林2 603 hm2;农田防护林5 461 hm2,全部是平原地区人工植苗造林。2011―2015年规划造林6 690 hm2,其中:乔木6 432 hm2顷,灌木258 hm2。2011年规划造林1 832 hm2,2012年规划造林1 501 hm2,2013年规划造林1 348 hm2,2014年规划造林1 055 hm2,2015年规划造林954 hm2。2016―2020年规划造林3 310 hm2,其中:乔木3 213 hm2,灌木97 hm2。

三北五期工程的前五年,与“十二五”规划在时间上相契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叠加。这期间,天津市按照来天津考察时提出的要求,启动了美丽天津建设工程,并将“四清一绿”(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绿化美化)纳入天津市一号工程。通过实施“一环、两河、七园”等市级重点造林工程(一环是指外环线外侧绿化、两河是指独流减河和永定新河绿化、七园是指七个郊野公园),有力地促进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丰富了三北工程的建设内容,特别是通过郊野公园建设以及小城镇绿化建设等工程,使民生林业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三北工程建设相关政策。在市政府批准的《2011―2015年天津市造林绿化规划》中,确定了林业用地政策、造林补助政策、林木管护政策、种苗扶持政策以及林下经济政策等,特别是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划定了生态建设保护红线,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在造林用地以及林地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工程区范围及基本情况

2.1 工程区区域范围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北依燕山,东临渤海,位于北纬38°34′至40°15′,东经116°43′至118°04′之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区域包括宝坻区、武清区、西青区、北辰区4个区,规划区总面积389 567 hm2。

2.2 自然地理条件

地貌类型:建设区域地貌类型有平原、洼地,绝大部分海拔在20 m以下,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区域内河流纵横,坑、塘、洼、淀星罗棋布。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11 ℃,≥10 ℃以上有效积温4 000~4 300 ℃,全年无霜期185 d左右。年均降水量为600 mm左右,全年日照时数为2 770 h。

土壤:建设区的土地是在深厚沉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沼泽土等。

植被:植物区系以华北区系为主,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的种类最多,其次是百合科、莎草科、伞形科、毛茛科、十字花科及石竹科。草本植物种类多于木本植物。

水文:建设区河流众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海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蓟运河、独流减河、潮白河、青龙湾河等。近些年由于连年干旱,加之上游节节拦蓄,地上水出现危机,有时竟成季节性河流。

2.3 社会经济条件

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环渤海的中心,正在努力建设北方经济中心。2014年天津市常住人口1 516.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 016.7万人。天津市辖16个区、县,其中有农业的区县有10个。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 72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5万元,全市一般公共财政收入2 390.4亿元。

2.4 林业资源条件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区有林地面积为64 067 hm2,其中:林分53 448.4 hm2,经济林10 618.7 hm2;灌木林地767.7 hm2;四旁折算面积12 388.4 hm2;疏林地20.2 hm2,未成林造林地2 439.2 hm2,苗圃地969.9 hm2,无立木林地69.5 hm2,宜林地10 853 hm2;森林覆盖率为16.45%,林木绿化率为19.87%。

工程区现有林木总蓄积547.7万m3,其中防护林蓄积458.1万m3,用材林蓄积87.3万m3,特用林蓄积2.3万m3。

3 工程建设方针与思路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美丽天津建设纲要》的要求,结合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实施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贯穿“大绿、大美、大生态”的理念。围绕道路、河道、城、镇、村、湿地和郊野公园,实施大规模造林绿化,使天津市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林木空间布局趋于合理,林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绿色生活空间,为实现美丽天津建设目标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到2020年,在天津市三北工程区建成带、片、网结合的三北防护林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做出贡献。

3.1 建设方针和理念

(1)突出生态林业建设,发挥林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护岸护路等功能,高标准构筑森林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2)丰富三北民生林业建设内容,突出郊野公园和城市绿道系统建设,为市民提供以森林为主体的多种生态产品。

(3)加强经济林建设,突出林地的生产经营等功能,积极培育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3.2 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天津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意义重大。首先,由于天津所处的生态区位非常重要,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紧邻首都北京,正在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特别是当前天津市正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一带一路”等叠加机遇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天津市三北工程经过近30年的建设(原来全市有农业区县均在三北范围),工程区林木资源增长幅度较快,但与天津市的生态地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天津市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非常必要的。工程区范围内的4个区位于天津市非常重要的生态区位,宝坻、武清、西青、北辰等4区位于天津市津西北的沙区,沙化土地总面积占全市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8%,是津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的主要实施县区,担负着天津市防沙治沙的重要任务,目前还有沙化土地一万多公顷,治沙任务依然较重,同时这4个区也是西北季风造成风沙侵袭市区及滨海新区的主风口。所以实施三北五期工程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改善天津市乃至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目前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严重退化老化,湿地萎缩、功能退化。改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林业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针对天津市森林资源偏少,森林质量不高的实际情况,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并将后两年的任务列入“十三五”造林绿化规划一并实施,努力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2.2 贯彻落实生态宜居城市定位 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决定了要打造宜居生态城市,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就必须全面提升造林绿化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天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全市将大力实施环城镇、环村庄“两环”和沿公路、铁路、河道“三沿”工程以及郊野公园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绿道系统,丰富市民出行方式,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形成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化景观逐步改善的良好生态格局,这是天津市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城乡居民对环境改善的热切期盼。

3.2.3 继续实施美丽天津建设 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提出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的要求。为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天津市实施了 “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全面开展了绿化美化行动 ,取得了良好开局。三北五期后五年,是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的关键五年,绿化美化作为美丽天津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在巩固“美丽天津一号工程”造林绿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道路绿化、河道绿化、村镇绿化以及郊野公园建设等绿化工程,逐步实现“大绿、大美、大生态”的生态格局。

3.2.4 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强调要努力增加森林碳汇,到2020年,实现森林面积增加4 000万hm2和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的林业“双增”目标。

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8座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天津市正在积极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编制了《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天津市将继续在三北区域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努力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减轻碳排放压力。

3.2.5 启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国家木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的核心和主体,是国家应对木材安全的重大举措,对改善天津市生态环境、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发展现代林业、提高蓄积储备功能、带动农民收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北五期的后五年,天津市将在滨海新区、蓟县、宝坻区和武清区进行第一批试点,然后在宁河区、静海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进行第二批试点。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等集约经营措施,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储备培育大径材,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业生产能力,增加木材供给,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天津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森林生态功能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容玉祥.彭阳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79.

[2] 金祖达,方国景.浙江省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天津农业科学,2015(1):118-123.

[3] 李建东.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思考[J].草业科学,2014(12):2195-2197.

天造地设篇4

关键词:新天地;石库门;里弄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hanghai xintiandi commercial successful cases, discussed the new world in this life. Then from building design view,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w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finally describes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construction views, and proposes some ideas and opinions. This paper claims function replace continue building life, agree with the new style transformation pattern, praise highly functional composite creating a speci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space, and then remind designers alert the bad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tide.

Keywords: new world; Stone-ringed door; lilong

1.引言

“没去过新天地,不算去过上海”,上海新天地如今成为了上海新地标。游客只要来上海基本都会去新天地走一圈,尤其是老外,新天地已经成了很多游客的首选消费场所。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原卢湾区太平桥地段,占地4hm2。东至西藏路,南至合肥路,西至马当路,北至太仓路。新天地是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购物功能,把这片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2.新天地的前世

上海新天地是以上海石库门建筑为改造载体,首先谈谈新天地的前世――石库门建筑。上海石库门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太平军动乱,导致大批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当时很多商人(尤其是英国人)看到了投资价值,建设大批量高密度的简陋木屋,出租牟利,这是上海石库门建筑的雏形。1869年后,随着上海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开发商在其土地上开始建造砖木立贴式结构的西式联排住宅。为了吸引中国房客,石库门设计也吸取了很多江南民居的特点,前有天井后有客堂,形成了老式石库门建筑。这就是上海新天地的前世――石库门建筑(图1)。

解放后,石库门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产权归公,人口增长,形成了多户合用一个石库门单元的情况。如此而来,石库门建筑很快超负荷运作,加上低廉租金无法对建筑进行合适到位的修缮维护,很多石库门建筑就此开始衰败。到了90年代,石库门所在地段经济价值大幅提升,石库门的业主就更加任由自行衰败,就等着土地二次开发机会,加剧了石库门建筑的进一步老化衰败,导致很多建筑基本失去了保留的价值。

新天地的石库门住宅,从功能上分析外铺内里,在街坊的周边形成了开放界面的沿街商铺,为居民提供日常服务。从内部空间来看则较为封闭,内部道路像鱼骨一样,主弄连接城市道路,支弄连接各家住宅,较为私密,很多里弄的故事都在支弄上发生。

3.新天地的今生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香港瑞安集团聘请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对原太平桥地段进行整体规划,并取得了卢湾区太平桥地段的开发权。新天地作为了整个改造的第一步显得尤为重要,瑞安特意挑选了美国旧房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对新天地进行整体规划改造设计。设计从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及建筑功能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要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新世纪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最后决定在整体规划上保留改造北里大部分石库门老房子为餐饮建筑,穿插少量现代商业购物;南里则以全新的商业购物中心为主,配合少量保留改建的石库门餐饮建筑和新建的高端居住建筑。

4.新天地的规划设计

4.1 总体布局

新天地有北里和南里组成,一条南北步行道贯穿南北,连通北里和南里,成为核心的组织框架。北里主要由修复改造的石库门建筑组成,东侧保持原有石库门里弄肌理,西侧临马当路则是一栋商业办公楼。南里除少量沿兴业路保留少量石库门建筑外,主要由一栋大体量的商业购物中心和服务公寓组成。商业购物中心临马当路而建,与北里形成统一的现代商业建筑立面。(图2)

4.2 空间设计

新天地首先改变了外铺内里的格局,在内部引入步行公共空间。一条南北步行道贯穿南北,成为核心的空间组织要素。其余步行路连接城市道路和主步行街,原有石库门狭窄私密的里弄空间被完全打开,形成了尺度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餐饮的石库门建筑则沿步行街依次展开。北里东侧延续原始石库门里弄肌理,窄巷高墙,尺度稍有压迫感,高端餐饮、会所藏匿于此。在新天地游走,很多游客消费的是新天地的空间。这种消费的特征就是,在这一地区游荡、观赏的人群要远多于直接进入到这些商店、饭店中付钱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人,而且,他们可以在这里消磨半个、一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而不需要为这种消费花费哪怕一分钱。他们消费的是这里的氛围与这里的空间,直至希望将这样的空间不断地重复生产而能被重复地消费。这就是我们建筑设计追求的场所精神,室内外建筑空间依托于人的活动并服务于人,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4.3 交通组织

新天地最重要的交通组织是强化了步行街的功能,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北里东侧建筑里弄保持原有骨架,一条南北支弄平行步行街串联东侧里弄,打破了原有里弄内里封闭的格局,东西通过里弄相连。设计还强化了主要出入口,太仓路核马当路黄陂南路路口建筑适当后退,形成出入口广场。在兴业路路口处,北里具有过街楼的入口形态,南里则较为开放。为聚散人群,丰富空间关系,步行街的内部特定部位也进行放大处理,形成2个广场。北里位于中段,围绕喷泉雕塑形成一个广场。南里则在商业中心入口处,步行街转折处形成了一个商业展示广场。另外交通组织上一个重要设计要点是人车分流,内部均为步行空间,所有交通运输全部靠周边道路解决。

5.新天地的建筑设计

5.1石库门老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上海新天地对建筑设计包含了对石库门老建筑的保护与改造以及新建一部分新建筑。对老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总的目标还是修旧如旧,所以建筑改造完成后与原有石库门建筑外观没有太大区别,形态、体量以及材料颜色等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而且质量更为考究,还原了石库门老建筑的本来面貌。具体保护和改造方法可以分为如下3种类型。

第2种是保留外墙和屋顶外观,内部全部拆除重新设计改建,该类型以梧桐居(哈根达斯)为代表。这排石库门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荷兰式屋顶,特别有意思的是这排建筑是东西向建筑,坐西朝东,在石库门建筑中特别罕见。设计保留了整排东向石库门墙面,屋顶则拆除原有老化木结构,以钢结构取而代之,但维持原有的屋顶形式(图4)。内部则打破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以现代混凝土结构重新设计建造。从实际内部也可以看出空间非常现代开敞,仅有少数几根混凝土柱子作为结构支撑。

第3种是基本全部拆除,只保留比较有价值的石库门墙面,该类型以西班牙餐厅LUNA为代表。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过度使用且缺乏维修后已经破旧不堪,而且除门楼以外建筑几无价值。所以设计只保留北面一排三个和南面一排7个石库门墙面,其余部分全部拆除,后以现代混凝土结构重建。为保证外观的原滋原味,设计和业主特意从档案馆中找到了原来法国建筑师设计的图纸,然后根据图纸的外观进行恢复修建外立面。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目标,设计决定全部采用原有的砖瓦作为外立面的材料。要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腐蚀,很多砖瓦早已不堪重负,风化非常厉害。为保存原油的建筑特色,设计和业主专门从国外进口一种昂贵的防潮药水,对原有砖瓦进行修复加固处理,最后再以传统手法砌筑,恢复石库门建筑的本来面貌。这也就是新天地建设成本如此昂贵的一个主要原因。

5.2新建建筑的挑战

在老的石库门建筑周边新建一部分建筑具有巨大的挑战,主要有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处理好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协调好新天地与周边高层商业办公楼之间的关系。在新老建筑关系上,设计追求国外老建筑改造的一个基本概念,即新的就是新的,老的就是老的,新旧对比而存在。如Luna餐厅在设计中,西北面正对太仓路入口设计一小部分弧形现代玻璃幕墙建筑,新旧对比,与石库门建筑形成强烈反差。另外北里的西侧和南里的西侧南侧新建了一个大体量的商业中心,手法采用玻璃幕墙体系,与石库门老建筑并存,使石库门老房子更加显有历史感、沧桑感。在协调新天地和周边高层商业办公楼之间的关系上,主要就是利用现代大体量的商业中心作为过渡空间。商业中心体量大,但高度不是很高,正好作为新天地石库门老房子和高层商业办公楼之间的过渡空间。这个手法在太仓路新建朗廷酒店的时候也被灵活运用,在巨大体量朗廷酒店靠近太仓路新建了一个小体量的2-3层的小建筑进行高度过渡,减弱了对新天地老房子的视觉压力(图5)。

6.对传统建筑改造的看法

6.1建筑寿命与功能寿命

建筑设计寿命一般为50年,很多老建筑的使用寿命甚至上百年,但建筑的功能寿命可能很短,5年或者10年后使用功能不满足要求了。如果功能达不到要求,拆除重建的话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目前一般优先主张,进行功能改造,新天地也是同样的改造思想。原先石库门老房子缺乏修缮,如果还是全部回归居住功能的话成本非常昂贵,而且极有可能5至10后又陷入改造怪圈。不如在旧建筑外壳中植入崭新的功能,进行更有市场价值的资源调配,不失为保护老建筑的一个良方。

6.2历史风貌区的改造手段

所谓历史风貌保护区首先是因为该保护区内存在着必须予以保护的部级或市级历史文化建筑。为了使这些建筑在旧城改造后不至于被淹没在与之极不调和的环境中因而在它们周围划定一个风貌保护范围以保护其环境风貌。新天地改造以兴业路一大会址为核心,把紧邻的石库门建筑外观风貌如实的保留,而且还保留了北里大片石库门老房子的空间关系。风貌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建筑有重大的区别,历史文化建筑很多时候是要保护其原貌,包括内部结构、空间关系等等。有很多人认为新天地改造相当失败,破坏了原有的结构和内部空间,但历史风貌保护区重点保护的是风貌,追究神似,从这点来讲,新天地无疑是成功的。

6.3居住功能的还原和功能复合

为恢复部分原地段的居住功能,新天地在南里靠东侧也新建了少量居住建筑,进行建筑功能复合,希望产生有趣的建筑场景。但实际来看,一是对象早已不同,黄金地段针对的全部都是高端人士,物是人非,相对较为私密,功能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无法达到设计的设想。另外,住宅出入口单独对外,内部却为商业广场,更加加剧了住宅的独立性。笔者个人认为,设计基本的设想还是很有价值,对城市来讲,功能复合可以创造出很有特色、富有活力的街区。从实际设计来说,大可以把住宅出入口开向内部广场,并形成特有的邻里交往空间。

6.4新天地全国克隆潮

当上海新天地取得巨大商业成功后,各地陆续挂起来新天地的全国克隆潮,出现了杭州新天地、南京新天地等都冠以“新天地”头衔的开发项目,但实际上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模式很难复制。第一必须要有浓郁的商业背景资源,上海新天地背靠淮海中路,特有的商业地理位置成就了新天地。第二必须要有合适的历史保护街区,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背景。第三老建筑必须是没有太大但还有一定外观保留价值的老建筑,有保留价值的内部空间不适合商业开发,但没有保留价值的绝对没有传统老建筑的味道。所以说全国各地的新天地很多时候只是打了“新天地”的活招牌,属于商业运作的概念抄袭。最可怕的是举着“新天地”的旗帜,大规模的拆除文物建筑,号称保护性拆除,这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天造地设篇5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74.10%,其中前4个产业占51.49%。

1.北京市

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9.86%。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73%,其中前4个产业占53.68%。

2.天津市

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7.39%。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58%,其中前4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55.99%。

3.河北省

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42.75%。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的74.39%,其中前4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占53.67%。

二、产业市场优势

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30个产业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10个产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15%),医药制造业(14.04%),食品制造业(12.4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7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0.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71%),金属制品业(10.68%),专用设备制造业(10.28%),饮料制造业(10.2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94%)。前9个产业市场占有率均在10%以上。

1.北京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5.7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6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46%),专用设备制造业(4.15%),食品制造业(3.91%),医药制造业(3.79%),饮料制造业(3.5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5%)。其中,前4个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

2.天津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62%),医药制造业(4.28%),金属制品业(3.9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98%),橡胶制品业(2.9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82%),家具制造业(2.80%)。只有一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

3.河北省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6.66%),食品制造业(6.19%),医药制造业(5.9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92%),农副食品加工业(5.22%),饮料制造业(4.67%),造纸及纸制品业(4.64%),金属制品业(4.45%),橡胶制品业(4.15%)。其中,前6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见图1)。

三、产业竞争优势

1.北京市

竞争优势系数(单位投入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以全国同行业为1)较高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824,全国第二),烟草制品业(1.3962,全国第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223,全国第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849,全国第八),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460,全国第九)。

2.天津市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791,全国第一),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4470,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787,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768,全国第四),农副食品加工业(1.1875,全国第四),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389,全国第六),金属制品业(1.0844,全国第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705,全国第六),医药制造业(1.0349,全国第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123,全国第七),通用设备制造业(1.1367,全国第七),饮料制造业(1.0362,全国第十)。

3.河北省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9880,全国第一),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902,全国第二),食品制造业(1.3282,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05,全国第二),橡胶制品业(1.1308,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010,全国第六),农副食品加工业(1.1662,全国第七),通用设备制造业(1.0204,全国第八),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082,全国第八),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428,全国第九),家具制造业(1.0188,全国第九),烟草制品业(1.1708,全国第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157,全国第十)(见图2)。

四、综合分析及结论

1.总体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最大的是河北(总产值占京津冀地区41.14%,增加值占42.75%),京津的贡献不相上下(总产值,北京占29.01%,天津占29.85%;增加值,北京占29.86%,天津占27.39%)。分产业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较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4个产业创造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出的一半(总产值的53.30%,增加值的51.4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河北贡献最大(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65.14%),北京次之(20.31%),天津最小(14.5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天津贡献最大(59.28%),北京次之(37.21%),河北最小(3.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0.13%),河北次之(30.75),天津最小(29.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6.93%),天津次之(31.15%),河北最小(21.92%)(见表1)。

2.京津冀三地比较,制造业30个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差异,天津市最小,河北省最大,北京市居中。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北京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14%),极差为5.67%,标准差为1.72%;天津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31%),极差为5.51%,标准差为1.25%;河北省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最小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5%)(见表2)。以上表明,京津冀制造业30个产业市场占有率之分布特征:天津市较为集中,河北省较为分散,北京市介于天津市与河北省之间表明天津的制造业基础较好。

3.京津冀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低。京津冀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以机电制造业最具竞争力;而河北则以资源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轻纺制造业(见图3);京津冀机电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均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北京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京津冀资源加工业中,河北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天津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京津冀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有一定竞争力。京津冀轻纺制造业中,河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及纺织业具有较强竞争力(见图4)。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

[2]武义青,贾雨文.经济系统运行效能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国务院第一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天造地设篇6

关键词:生态观;绿色设计;生态平衡;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70-01

绿色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产品设计的必然趋势,它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善待环境,形成可持续的设计观,并引导人们实现绿色的生活方式,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是由于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国和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有很大差异,使得国内的设计师在面对绿色工业设计的问题上能有更高层次的理解,这也是国内发展自主创新设计的大好时机,应该深入理解古代的造物观,生态平衡观,从思维方式着手才能真正走出中国自己的绿色设计的道路。

一、生态保护观

中国从古至今的社会人口之众,生产规模之大,资源消耗之巨,如果没有一系列优良的设计来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不足以支撑局面的。庞大的生产规模必然需要丰富的能源供给,这就会产生一个和当今类似的问题,能源燃烧以后必然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古代的设计者也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设计出一系列绿色,无污染,零排放的生产生活设备。苏北里下河地区至今仍流传使用着一种风车叫做“八桅风车”,其工作原理虽然类似于西南地区的“侧转式”风车和荷兰风车,但有点非常突出,可以在全风向气候条件下工作,无论风从哪边来,都能吹动风帆、带动转轴、提供可持续工作动能,进行无间歇式工作。“八桅风车”已使用百年以上,依然运转正常,历久弥新,还在为村民提供舂米、磨面、榨油等很多粮加工生产的能源,还在常年的排涝、抗旱的农田水利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生态利用观

中国古代设计者将过分雕琢视为“俗不可耐”,追求自然古朴的天然意趣,讲求自然造化,充分利用自然存在之物进行设计,在原材料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巧妙的艺术加工,形成浑然天成的自然情趣。在制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原材料的色泽纹路,通常不加修饰,体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的意蕴美。《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成书于春秋末年,反映了先秦时代造物思想及技术水平。该书对“工”的看法是“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强调“天”、“地”、“材”三种自然因素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了人与自然材料的关系,不能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自然的客观性,人应该在尊重客观自然的基础上能动地利用自然。产于广东端州的端砚,是历史悠久的石雕工艺,端砚的雕刻工艺与端溪石料完美结合,端砚雕刻利用端溪石料石质中天然形成的“眼”,也就是斑点,创造出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三、生态和谐观

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对待自然的态度可以用“生生和谐”和“天人合一”来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究天人之际”,自然与人的关系一直是包含传统设计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主题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平衡思想的核心,最早正式提出这一词的是张载,他说:“儒者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其实早在张载正式提出之前,就已体现在古代造物设计的许多方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人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和谐共生,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类的宇宙观,同时也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想象力和哲学思想。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天地之间的万物,与人都是统一于一体之中的。山水自然象征天地根本的“道”,置身于山水自然,从大自然中悟“道”,以淡泊宁静、无为而为的心灵自然,以山水自然为体悟对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二合一”。古代设计者将自己对于自然的感悟融入设计中,呈现出整体、协调、祥和的井然有序状态,人文和自然生态完美统一,是中国设计的理想境界。

四、总结

中国的三元诗性人学,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对于自然的顺应和合理的利用在传统适用功能设计上表现出的是淳朴,深邃,祥和的气质和精心设计之后操作简单,经久耐用的特性。无论是生产生活用具还是宫廷的装饰工艺品,都充分考虑到了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的排放,节约利用树木,矿藏等自然资源,合理地利用水能,风能,光能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能源。对于“绿色设计”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古代设计者们的思维方式,造物理念,以及他们对于造物和生态之间的理解,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到形而下的构造,选材,操作,功能,装饰等都对当代的设计师有指导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天造地设篇7

关键词:建筑顶部造型;城市设计;城市天际线;区域风貌

前 言

作为城市地表之一,建筑屋顶对于建筑自身以及城市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来考量建筑顶部的造型,显然与建筑单体设计突出个性的视角不同,它的设计应始终以整个区域设计风格的协调为基础,每一栋建筑最终的成败与否都关系到城市风貌资源的储备及发展。随着当下城市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引导控制日趋科学与理性化,建筑顶部造型也通过与城市设计的配合以及与大环境的互动融合,对场所文脉、时代背景等产生更加生动的投射和反馈,它的出色与否,对建筑本体、场地及区域的长期发展也将产生更为复杂和深远的影响。

1 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实例

某商务区项目占地面积1.1km2,总建筑面积367万m2,项目建成后主要功能是商务办公、宾馆酒店、高档公寓、商业等。城市设计是整体把握建筑及其场所塑造具体化的关键环节,它的实践者也通常以一个不同学科间“协调者”的姿态出现,并尝试以更具前瞻性的途径来实现发展的优化。这其中,区域风貌始终是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在该项目中,规划部门严谨遵循城市导则,启动了非常详细的专项学术研究来进行相关设计控制,这一长期的综合研究与协调过程,都为最终形成宏伟别致的区域风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首先,从整体造型构思来说,在城市设计的初期,该区借鉴了澳大利亚悉尼Dr.Mary Booth公园以及美国费城特拉华湾、巴尔的摩内港等地的成功经验,提出近水与亲水、景深与层次的概念,并依此理念设计了“一带三庭”的整体空间模式(如图1所示)。

由南北方向的带状绿地、亲水平台、内湖及彩带岛形成一条滨水带;沿滨河西路设置三个城市“中庭”作为区域内颇具序列特征的公共开放空间,其中的中部中庭包含两个独立地块。从空间效果来看,将城市中庭和生态绿带以一种艺术化与立体化的手法贯穿全局,使区域整体产生了颇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三个城市中庭也分别赋予了不同的主题,这样就使本身缺乏独特区域风貌的建筑场所具备了别具一格的空间特征,为建筑单体与区域的组合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背景和衬托条件。而要进一步形成打动人心的建筑风貌还需要对城市天际线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作为对建筑单体,尤其是建筑顶部造型设计调控的理性依据。

随后,建设工作进入了专项设计阶段,展开了包括交通规划、地下空间规划、景观设计、城市色彩控制以及城市照明设计五大专项,并创造性地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第二轮城市设计,在这一阶段适时引入了城市天际线及建筑顶部造型研究这一专项,配合各专项设计综合汇总,并结合对天际线的考虑进行更为详细的建筑物顶部造型调控。

2 城市天际线与建筑顶部造型的关联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也就是许多个体印象的叠加。倘若要使一个人在环境中生活游刃有余,这种公众意象是必需的。在一些著名的城市设计案例中,这种城市意象是清晰而明快的,“张弛有度”、“虚实有理”、“高低有序”是理想城市天际线的审美标准。如芝加哥、纽约等著名现代化都市,天空中的建筑轮廓已经在悠长的建设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成为勾绘整个区域风貌重要的视觉特征,具有鲜明标志性的建筑顶部造型便是城市天际线中最重要的点缀及形成立体天际轮廓的关键点。

城市设计处理空间形式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尺度的大小,更在于处理空间形式的方式。阐释建筑顶部造型与城市天际线的形成关联,其实应从非常人性化的尺度来进行研究,也就是当人身处场所之内及周边,在该区域天际线可视的移动过程中,如进入城市的高速公路、江河航道、空中航线等,以及城市的不同高点如高层建筑、观光点等足够欣赏区域风貌的位置来对其进行鉴赏。建筑顶部的造型是否提高了区域辨识度,在满足整体区域造型协调、空间层次丰富的前提下,能否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高峰,与临近区域的整体的尺度关系(如图2所示)等都是城市天际线造型的考察标准,也是建筑顶部造型具体化的重要前期工作。

在中央商务区的建筑单体设计启动之前的第一次城市设计中,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来预设这个问题。综合来讲,序列开敞空间已经起到了缓冲高层建筑群压迫感的作用,又为整体空间的立体构成提供了舒缓的基底环境。线性道路景观,以及不同表皮的建筑单体将串联成流动的空间风貌,在此空间造型的基础上,通过城市通道人的视角考察天际线的造型,能够预设有效的城市轮廓,本着韵律、节奏和有序的原则描绘出理想化的区域天际线造型,并能够落实相应的建筑制高点(如图3所示)。

城市设计导则要求沿海河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面向水面一侧建筑高度逐渐降低,有利于滨水景观资源的共享。参考黄金分割的比例,规划了一个主峰,两个次峰三座地标建筑,形成城市天际线的三个高点。层层退台式的建筑高度变化,让城市的天际线拥有丰富的纵深变化和更好的视觉效果。在规划中,采用由滨水地区向地块中心高度依次上升的原则,结合退台、架空等设计手法,力图将最好的景深关系体现在方案中(图4、图5)。

通常,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建筑,往往被称为“地标”。作为城市五大意象元素之一的“地标”,它的作用是从一大堆可能的视觉对象中被挑选出来并突显出一个单独的元素,是一种外部的点状参照物,突出的空间可见性造就了地标,对于这类地标来说,最关键的物质特性就是唯一性,或是某些在周边环境中显出独特、令人难忘的外观。于是,多数情况下,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顶部造型可以衍生为该建筑的形象代表,因为它的轮廓代表着该建筑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概念,这也是优秀的建筑设计在城市中生根发芽并成长为城市文脉一部分的过程之一。为了能更现实地落实城市天际线的预设,对建筑单体设计提出了建筑顶部造型的类型,这也为后期的具体修改和调整打下了协调基础(图6)。

3 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的确定

在该地区整体设计工作之后,项目进入到第二轮城市设计阶段,各专项工作开始各自展开实施,并通过交流和汇总工作,完成相互之间的配合调整。在涉及到建筑顶部造型的相关专项中,如交通设计、景观设计和城市色彩等,结合建筑单体的初步设计方案,为实现一步一景的理想区域轮廓线开展了进一步的现实模拟,这包括汇总地块和建筑方案、绘制整体的区域建筑风貌图、在交通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整合的基础上,在重要道路进行天际线的人视角模拟,建筑色彩的赋予以及建筑方案的深化设计等工作,都为理想化的区域天际线形成垫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也为建筑顶部造型的具体落实提供了更为全面理性化的科学依据。在交通专项与景观专项的配合研究中,在人行视角下置入阶段性建筑方案进行城市天际线的现实模拟演示,在中心景观大道及生活景观通道的视角模拟中,建筑顶部造型的具体效果在其中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来,并形成整体建筑风貌的阶段性轮廓。

在城市色彩专项中,不同的区域及建筑体量给予了不同的色彩定位,也从侧面影响着最终的城市风貌形成效果及建筑顶部造型的最终确定。在进行这些综合性工作的过程中,项目统筹人员依照地块顺序来汇总建筑顶部造型的修改意见,并制定更为具体的指导方案来推进建筑顶部造型的详细修改工作,各个单体建筑的顶部设计,严格依照区域整体的预设轮廓完成设计和方案修改,以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区域景观文化。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工程和整个建筑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建筑作为区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表达方式,必须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在我国当今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应特别关注新建筑、新景观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作为建筑外在表达关键形式之一的顶部造型,在具体设计中应恰当处理形体、符号、尺度、颜色和气质这五个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使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在现代城市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小嘉.当代建筑屋顶造型表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天造地设篇8

[关键词]园林设计 欲望 技术 道的生成

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颗具有东方神韵的明珠,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它以其诗情画意的气息显现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传达着造园者的人性和修养,生成着一种思维的秩序和艺术的特质——道。

一、欲望的显与隐

古典园林的生成首先源于人的欲望。不可否认人在不同阶段欲望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欲望是可以升级的,当人对当前居住环境满足后又会产生对新环境的欲望,由本初的欲望到另一阶段的欲望,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循环而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循环过程,下一个过程所追求的精神欲求高于上一层次的欲望。我想园林设计的出现就是人对更高层次的居住与环境的思考,不再满足于一个居住的住所而追求一个诗意的居住地,这种队当前欲望满足时提出新的欲望,是人的一种欲望诉求。人所欲望的场地不在局限于一个可以寄居、安身的场所,迈向于对生活环境美的精神追求,可行可居可游成为人生活的导向。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农家小院的清幽,到“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士大夫宅第的幽雅,再到“穿花夺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穿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的私家园林的深邃、高雅,至皇家园林的“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在这一上升的过程中,园林设计的得以显现,欲望在设计中得以显现,欲望成就了设计。这是一个古典园林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满足欲望创造欲望的过程,这种欲望的无止境,生成了极具人文气息和具有潜在精神意义的文化信息载体。当这种极具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园林设计展现在受众面前,供人观赏、陶醉、研酌时,其所表达的是受众对其的折服,欲望被设计所遮蔽。真可谓“欲望成为了设计的显现和遮蔽”,同时这种欲望的显与隐成就了古典园林设计的辉煌盛世。

二、物化是如何发生的

“技术是一种物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将人所欲望的审美和功能要求用技术的方式表征出来,承载着物的功能和人的情感,园林设计亦如此。造园是将人所欲望的生活环境生活情境经过构思规划而物化的产物,造园是一种技法的展现,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书法、绘画统称为四艺,四者互通,造园技艺很多手法来自于书法绘画技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园林设计中空间的忽张忽合,忽张忽弛相呼应;“点墨之间见万丈高,尺寸之间见百里远”不也是造园中以小见大,用一种抽象的手法来创造一种称之为“意”的无限的想象空间;园林的空间序列讲求多空间多视点,步移景异,不正是散点透视的绘画方式?“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有诗词的韵律,美如画的景色,如此诗情画意的来抒写个园,单从技术上讲,将诗词书画炉火纯青的技艺展现于造园中。园艺之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计成的《园冶》,是一部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详尽的整理记载了园林设计的营景之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技艺的精髓,是欲望的完美展现,也是造园的精华,是最终和最高目的的审美旨趣,因技之精而成意境之美,是技是道?古典园林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技巧,但当这种技术通达了美的意境,较之技术本身便更上一层,这不再是纯技术型的而是技术所成就的艺术性效用,是在精神上对美的关照,技而进乎道。

三、美的关照,道的通达

(1)何谓道

“设计是一种欲技道的创制活动”,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大道,这种大道涵盖了设计中遵循的一般规律,智慧和最终形成的道路。总之一个“道”字的丰富内涵寓意万千,道者路也,真理之路,智慧之路,艺术精神。这里狭义的将“美”认为是一种大道,将美的创制与道等同,那么首先就要对美有一定的认识。说文中是最早对其作出含义解释的:“美者,甘也,从羊大”,同时又认为美与善同意,这是对美最质朴的解释,西方哲学家将美引申为感觉学,将美定义为纯精神的活动,既然是谈设计,那么就要从设计自身出发,思忖设计与美的关系,设计之美即艺术与美,引德谟克利特的一句话“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便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这确实是鞭辟入里之论,同样设计之物之美也要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体现物之物性,人之人性,才是设计之道,由此来看我们又回到我们最初的设计之道这一问题。单是想要产生出在优雅精致美好的意义上的东西还不能称之为美,美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引导设计的智慧。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存在于象天法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匠美。由技术以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使物释放物之物性,使人彰显人之人性,这便是设计的过程。园林设计融合了诗情画意之美,融合了人的生命感悟,融合了对美的关照。园林设计是将人意欲的景因技物化而来的全盘美化、一束花的历程、实境。这种美的创制就可谓之大道,这种美的生成也是“道”,前者是路,是途径,后者是艺术精神,二者皆可谓“道”,都蕴含无上的智慧。

(2)人本——道的通达

《中庸有言》“率性之谓道,”设计中遵循人的人性才能叫做道,古典园林设计中无处不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园林设计中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诚然,既然是设计就要在智慧的指引之下,以技术为支撑,由技入道,来言说美,体悟道。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法人法天地法自然。法天象地法天象地是在哲学思想上的一句深刻总结。古人认为天地宇宙运行演化之中有一种无形的“道”在支配着万物四时的行进,而从天地之无为中,体会到天地无为而能主宰万物的现象中,创造出了道家思想。“天地之行,冥冥中的一个“道”,就是法天象地的根本,所以法天象地者,行其道也”。不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谈论法天象地,我们将其哲学思想将一个层面来理解,法天象地是指为天地之缩影,而天地,也可看作人身之放大,所谓‘天法象我,我法象天’。这样就又归属到人这个较小的宇宙。那么这句话即可理解为法人法自然。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也讲究天地人合一谓之“道”。《庄子达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神奇浪漫的思想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始终。不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遵循着人园合一的原则,以人为尺度,园拟人化,人拟园化,融入的是生机,人与园的互动。人进入其中,体会到的时一种种浪漫的情节,利用花木山石的象征意义,富于园林生命和情感。说到浪漫自然少不了山水之景,“一山三水”“山为造园之骨,水为造园之脉”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园林设计中的山和水并非高俊巍峨,气势磅礴的真山大河之水。只是一种象征,造园之山即为石,但用石十分讲究,“瘦漏透皱怪”,是选石造境的标准,各有其意,瘦显示挺拔的身骨,漏显示畅通的血脉,透显示的是剔透的意态,皱是一种多变的英姿,怪自然是奇异之型奇异之态。园林中的水本虽静却赋予灵动,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映成趣,处理上有着丰富的变化。如苏州园林,山水十分写意,极具抽象,以小见大,尺寸之间见万丈远,都在受众的心中人格化,用一种人格化的处理营造人性化的意境。

皇家园林颐和园,是对人内在的模仿。“园林的布局和景点命名以人体内景图为本,智慧海喻人脑,排云殿喻咽喉,云锦、玉华殿喻两耳,宿云檐喻人的面部,知春亭喻人的心脏,龙王庙喻人之肾,以人的人体为本来修建这这座旷世园林”,其智慧在于使人游览之时“达到呼神存真,六腑安和,五脏生华,返老还童”的境界,如此意境如此智慧真可谓是大道之途.它所体现出来的是在满足人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需要,在满足人当时欲望的同时引导人更高的审美需求。这种对人体的模仿并不空洞而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其空间布局顺畅自如,别有一番趣味。古典园林中的法人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对人的关怀,法的是人性,展现出来的是人情,将人的最本真需求物化,呈现在世人面前,将人与欲的这种虚拟对话形式,展现成人与物的面对面对话,人的活动体现在物中,物体现出人的人性,同是又散发出自身的本性来言说着自己,人又活动在眼前的这个物于人共同承载的场所中来构筑城一个新的场所,是人与人所欲场所的一个互动。古典园林的设计主体是人,同时也是为“人”而设计。本着为“人”而设计的理念,将人作为设计的尺度来衡量设计,把握住了设计的灵魂,设计的理性,用理性的设计照亮人性,不失为“道”的生成。

古典园林设计的核心问题,始终是意境问题,它是个体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造园是一种人品、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就因为它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才是一种“道”的外在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在形而上的层面。中国园林称为“得意”的就是这样一种极高境界,所以我们常说中国园林是性灵的。园林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旨趣。这种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正体现出一种精神品格。在传统文化的文化视野中,其正可以反映人心、人性的寄托,以此为旨,体现人格的理想。造园作为全面的艺术,也正是体现出收放有度、张驰有节、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张璪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就是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整体性的思维,即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然后再宏观地把握最本质的东西, 中国人一直在研究宇宙本质——道 。中国人思维是整体的,为提高境界艺术家都注重画外功夫,求得就是整体意境的提高,所以造园和中国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了一个造园家的全部修养,包括学识,人品,甚至知识结构乃至对生命的感悟。

结语:古典园林设计是欲技道三者的显现。作为设计活动,它必然存在欲技道三者之间的融合,而人是这个过程的创作主体,人将自己的欲望,在智慧的指导下与诗意相联系,并通过技术将其物化,出现了园林这个场所,实现了三者之间的交流和转化,同是也满足了人的本初的欲望,传承论文化得精髓,展现了高层次的审美情趣,确为大道哉!

参考文献:

[1]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0.

[2]徐观复.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3]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艺术问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昀.颐和园总体布局的意义[J].华中建筑.1992.

天造地设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关术;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以人为本;天人舍一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造物设计家。他关于造物设计的思想大皆收录在其晚年所著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其平生自认得意之作《闲情偶寄》中。综观李渔的《闲情偶寄》,不难发现,李渔凡言居室、器玩之物设计时处处标举“宜”,论女性服饰装扮时也时时倡言“宜”。

所谓“宜”,多见于古代典籍中,如《礼记·王制》云:“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其中《礼记·王制·正义》对“宜”即解释道:“云‘宜’者,令诛伐得宜,亦随其宜而告也。”《尔雅·释天》日:“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孙炎注解“谓之宜”为“求便宜也”。由此可知,古代“宜”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名,再逐渐引申为一般意义的“适宜”之“宜”。

作为“适宜”之义的“宜”在《闲情偶寄》中便多次出现,成为李渔言说其造物设计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李渔的这种以“宜”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造物设计思想,我们称之为“宜”论造物设计观。那么,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美学内涵为何?其造物设计理论有何当代意义?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略抒己见。

一、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多元向度

李渔的造物设计思想中既表现了作为设计家巧夺天工并融造化人工为一炉的巧思匠心,也流露出江南文人寄情山水欲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雅适情怀,这种儒道互补的心灵境界和流衍不息的好生之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多元相济并存的思想向度。总体而言,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多元向度主要表现在造物设计之适用、造物设计之节俭以及造物设计之审美等三个方面。

1.造物设计适用论

毋庸置疑,追求物的适用性是一切造物设计的第一要义。古语云:“天覆地载,莫贵于人”,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凡造化人工皆当首求人与物之安。换言之,适用性当是一切造物设计实践必须首先遵循的原则之一。李渔在《闲情偶寄》之“居室部·房舍第一”中开篇即言:“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凡人居处之房屋,如同已身所穿之衣服,不论精粗贵贱,重要的是夏天穿着要凉爽,冬天穿着要暖和。正因为如此,李渔亦进一步认为“‘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壮则壮矣,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在他看来,堂高檐宽的大屋虽然外表豪华壮丽,却只适宜在夏天居住而不适宜在寒冷的冬天居住。此处的“宜”意即适宜、适用。李渔将所造之物对于人的适用性升华到了造物设计第一要义的位置,足见其对于造物设计内涵的准确认识和深切体悟。而李渔以“宜”为核心的造物设计思想即由此生发并一超直入物我相宜相济相生的新境界,从而奠定了传统造物设计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新格局。

李渔不但在理论上主张造物设计从适用性出发,而且还将这一主张贯彻在其造物设计实践之中。譬如,在设计窗栏时,李渔首要考虑的则是窗棂栏杆的坚固性,认为“制体宜坚”,先待材质坚固方论其工拙。又如,在设计墙壁时,李渔强调墙壁“宜坚”,因为墙壁坚固是整个房屋坚固的基础。在此,“宜”之涵义有两重,一方面是作为设计的对象应当依其适宜之性;另一方面是所设计出来的成品应当适宜于鉴赏者或使用者的心态,此两方面的意义皆体现了李渔深得造物设计之义理。

然而,一物有一物之性,一事有一事之理,只有顺其性理,方能使设计制作出来的器物具有适用性。既然窗栏“制体宜坚”,那么如何使其坚呢?对此,李渔提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因为在他的造物设计观念里,“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

就木器而言,要顺其性,就必须合榫使就;就山石而言,虽然其美俱在透、漏、瘦,但“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否则与石性相悖,何谈相宜?何谓“宜然”?即山石之设计与其外环境相得益彰,甚至相映成趣;如此方契合鉴赏者之心!由此可见,为了顺其物性并适人心,李渔强调设计造物的尺度要把握得当。

此外,在物性与物性的相合关系上,李渔也透露出“宜”的思想。他说:“贮茗之瓶,止宜用锡。”因为用锡作瓶,“茗”的气味不溢泄,而其他的磁铜等器,其性不与“茗”相合。对于用来插花的瓷瓶之胆,李渔认为“宜用锡”,因为用锡则不会散发腥味。

李渔不仅遵循物性,还重视事理,即设计造物的事理逻辑。在言及园亭的营造时,李渔提出“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的观点。在谈及房舍的高低起伏之势时,李渔突出“因地制宜之法”,即“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而对于房屋的窗柱设计,李渔提出“虚实相半。长短得宜”的原则,因为“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薮”。

在顺从物性与事理的同时,李渔还考虑依循人的心理需求。在人的身材与所着衣装的大小比例关系上,李渔明确地指出要“相体裁衣”,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衣与人相称的效果。针对富贵者欲显其身份、地位及富裕却不顾房屋是否与自己相宜而喜好建造高堂大屋的风尚,李渔以批判的眼光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即认为“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而“相称”其实就是“宜”论最为明显的体现。

由上述可知,无论是“制体宜坚”的原则,还是为了顺其性而不戕其体而提出的“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的观点,无论是“因地制宜之法”,还是“相体裁衣”、“房舍与人,欲其相称”的思想,都或暗或明、或隐或显地表明李渔是从造物设计的适用性角度来言说其“宜”的造物设计思想的。这显然是其“宜”论造物设计观的核心向度。

2.造物设计节俭论

当设计制造的器物以其适用性满足了人的基本使用需求外,造物设计家还需考虑物的经济节俭问题。诚如其言:“盖缘身处极贫之地,知物力之最艰,谬谓天下之贫皆同于我,我所不欲,勿施于人”,李渔对造物设计过程中材料、工艺流程、工时等所费多寡是非常计较的。为此,在这一向度上,李渔也时常闪烁着“宜”论的思想光芒。

在材料的运用上,李渔提出“用之得宜”的原则。在李渔看来,只要合理运用材料、巧用材料,即使是普通、廉价之物,“其价值反在参苓之上”。正如其所提倡的,李渔在进行具体的造物设计时,就曾利用木板、青砖、枯枝、山石、纸笺、碎瓦、竹子、木柴等普通、廉价之物完成众多令人抵掌叫绝的设计。例如,李渔所津津乐道的“梅窗”,便是他取斋头淹死的榴、橙枯木数茎设计而成的天然之窗。

不仅如此,在工艺流程及工时上,李渔认为工艺流程的繁简、工时的多寡等都要严格控制,否则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房屋地面的装饰上,李渔提倡用三合土铺地,因为这样“筑之极坚,使完好如石,最为丰俭得宜”。在女墙的建筑设计上,李渔批评自顶及脚皆砌花纹的做法,因为他认为其不只是极险,还大费人工,从而主张“丰俭得宜,有利无害之法”。而对于当时苏州流行的兼具十幅与八幅两种形制的“百裥裙”,李渔建议在外穿十幅,在家穿八幅,这样就“得丰俭之宜矣”。

李渔融合自己的人生体验阐述造物设计要经济节俭时,处处紧扣一个“宜”字,从而提出“用之得宜”、“丰俭得宜”或“丰俭之宜”的原则或观念,给人以强烈的生活朴实感。就此一向度而言,也较为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

3.造物设计审美论

作为文人造物设计家,李渔在造物设计实践中会无意识地流露出人文主义的情怀,以一己之审美情趣及艺术涵养来评判或提升造物设计的美学标准。为此,在环境设计、室内装饰与陈设以及妇女服饰装扮的审美评介上,李渔多处运用“宜”论,鲜明而具体地体现了其“宜”论造物设计观。

在环境的设计上,李渔讲究诗情,注重画意,对意境的营造可谓苦心孤诣。李渔为了借景而设计的便面窗,四面皆实,独虚其中,用于游船之中,“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人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不但娱己,还可娱人。通过这一便面窗,人与自然相映成趣,融为一体。此处,李渔在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的“虚实相宜”思想与传统书法艺术中所谓“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虚实意境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虚实相宜”的思想在李渔的便面窗设计中隐而不显,那么在其处理房舍的“向背”问题时则显露无疑。李渔说:“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尤是也。如东西北皆无余地,则开窗借天以补之。”这种虚实相宜的设计方法,不仅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舒适,同时还使得房屋的内外环境在时空幻化上多添了一层意趣。

关于掇山垒石,李渔在“居室部·山石第五”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在这里,“位置”一词似就具体掇山垒石这一艺术创作活动而言;其“得宜”则指恰到好处,亦包括掇山垒石的分寸感与技巧。李渔认为,一花一石必须安置得当,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的情思与性灵。在李渔眼里,山、石已不再是毫无生气的自然物,而是融入了造物者神情与性灵的有灵之物。在此,外界的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互融通,合为一体,其意境自在其中矣。

在室内装饰方面,李渔也可谓用心经营。关于厅壁的装饰,李渔主张“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对于书房壁的设计,李渔强调“最宜潇洒”。在蕉叶联的设计上,为了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李渔建议“蕉色宜绿,筋色宜黑,字则宜填石黄”。在李渔所述设计方案中,著一“宜”字,境界全出矣。

室内陈设可以说是明末清初文人十分重视的一门艺术,因为它关涉到文人的情怀意趣。而作为文人造物设计家的李渔也不例外。在室内器物的陈设上,李渔均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位置器玩,与位置人才,同一理也。设官授职者,期于人地相宜;安器置物者,务在纵横得当。……他如方圆曲直,齐整参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时制宜之法。”在李渔看来,器物的安置要纵横得当,因时制宜。

为了进一步表明其意,李渔极力地反对器物八字形、四方形、梅花体等排偶陈设之法,提倡“与时变化,就地权宜”的当行之法,如“宜作品字格”、“宜作心字及火字格”等。对于心字或火字格的摆列之法,为了获得参差错落的艺术效果,李渔强调“宜疏密断连,不得均匀配合”。

此外,在妇女服饰装扮的审美论述上,李渔也时时显露其“宜”论设计思想。在“声容部·治服第三·首饰”篇中,关于丽人晨起簪花,李渔倡导随其所好,“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性插戴,自然合宜”,于是人与花之间达到了“两相欢”的效果。而“两相欢”则是“宜”的具体表现。对于妇女的头饰簪,李渔觉得其颜色“宜浅不宜深”,其形体“宜结实自然,不宜玲珑雕斫”,因为这不但能彰显妇女发黑,还能增添妇女的靓丽容颜。

在“声容部-治服第三·衣衫”篇中,对于妇女之衣,李渔主张“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而衣服如何与貌相宜呢?李渔继而说明:“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至于妇女下体之服,李渔则认为“宜淡不宜浓,宜纯不宜杂”。在此,李渔几乎处处强调一“宜”字,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其“宜”论造物设计思想。

二、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美学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说,造物设计是一种关涉人的活动,是一种“为人”和“人为”的具有社会性的创造活动。“为人”是自造物设计之目的来说的,体现了造物设计行为的目的性;而“人为”则是就造物设计之过程而言的,体现了造物设计行为中人的主体性。

自造物设计之目的来说,李渔在造物设计之适用、造物设计之节俭及造物设计之审美三个向度上所建立起来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其最终的旨归不在别处,而在于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造物设计思想。

然而,由于李渔生活在“一个由礼教道学权威及传统所构成的社会逐渐转变为着重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世界取向的时代”,并受到明代中叶以降社会上所掀起的追求个性解放、心灵自由的民主思想影响,这种“以人为本”的造物设计思想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实用主义造物设计思想的新特点。换言之,李渔的这种“以人为本”的造物设计思想有着新的突破。其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关注的对象不是抽象的大一统之人,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尤其是像李渔这样有着人文理想与情怀的“失意”文人。

其二,对个体的特性及实际生活需要所采取的态度不是忽视,而是关怀与重视。例如,对于丽人清晨起来往头上插花,李渔提倡随其所性,“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性插戴,自然合宜”;为了蔽风、隔蚊,李渔提出“帐宜加锁”。

其三,设计的器物不是单方面地满足“人”的“物需”,而是要充分地考虑满足“人”的复杂多样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譬如,为了满足人们经济节俭的需求,李渔提出“用之得宜”、“丰俭得宜”的原则或观念;为了表现人的意趣及精神风貌,李渔主张掇山垒石要“一花一石,位置得宜”。

其四,在处理设计与“人”的“生活”的关系上,不是将其隔离,而是将其紧密相连。如:关于房舍大小的设计,李渔摒弃主人的身份地位、富裕等外在条件,提出“房舍与人,欲其相称”;关于妇人之衣的装扮,李渔认为“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即与人相称。

而以上四个层面,用一位研究者的话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及其环境中注入艺术、文化的审美内涵,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追求精神的享受,创造一种既符合适用需要,又适于消闲遣兴、怡情养性,充满逸趣幽韵的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就造物设计之过程而言,李渔以“宜”为核心而展开的造物设计思想如“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因地制宜”、“丰俭得宜”、“虚实相宜”、“浓淡得宜”、“自然合宜”、“宜结实自然,不宜玲珑雕斫”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欲达到一种妙肖自然的理想境界,用李渔自己的话来说,则是“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

而这种境界实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宜,相与为一的境界,简言之就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换言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李渔追求的是二者的相宜和谐,即“天人合一”。这正如我国著名学者陈望衡所言:“李渔把天地之大美的造化看作是美的最高形式,肯定人与造化神游合一是美的真谛所在,并把造化视之为古今第一才人,应该说是个卓异的美学见解。”

三、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理论意义

将“宜”运用于对造物设计问题的论述并非最早出现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早在《考工记》中就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观点,即考察审视材料的外在特征(如曲直等)与内部特性,来整治金(铜)、木、皮、玉、土等五种材料。虽然其没有直接提到“宜”,却隐含着与物性相宜的思想。纵观我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史,有不少典籍曾以“宜”论述过造物设计问题,如《淮南鸿烈》就说:“故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斫,工无二伎,土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职事不熳”,“因时变而制适宜”。从此一层面言,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可视为对传统造物设计思想的继承或延伸。但是,李渔以“宜”为核心来展开自己的造物设计思想,其涉及的层面之多,领域之广,却是前无古人的,换言之,他是有开风气之先之功的。

天造地设篇10

12月28日中午,家住家园的跟往常一样,做完上午的工作就回家自己炒菜做饭。不同的是,厨房的灶具已更换一新。告诉记者,他们小区液化气转换工作已全部完成,目前大家都已使用上新喷头的天然气灶具。

天然气改造进度在加快

天然气改造是我市一项民生实事工程,早在2005年,我市就曾编制城市天然气利用规划。前几年率先使用管道煤气的也仅有东洲花园、锦绣家园、锦都豪苑等小区,多数居民仍在使用瓶装液化气。使用天然气的社区更是少之又少。2011年,我市成立了天然气公司,加快了管道燃气时代的进程。

据了解,目前天然气管道改造所涉及的老社区有:家园属于液化气转换小区;已完成配套设施安装工作。近日,市天然气公司正在为、和等用户办理开通申请,预计春节前这些小区可以用上天然气。

市天然气公司市场营销部主管丁杭美告诉记者:“燃具改造和燃气改造需要同步进行,煤气灶具和天然气灶具因压力不同,喷头要进行改造。”

由于市区由老小区、新社区和旧村改造等具体情况不一样的社区组成,在天然气开通工作上需具体分类安排。“天然气管道改造是根据各管线单位的申请,经建设局审批后再统一组织实施,住宅区的改造是由社区或村委会申请,经建设局审批后实施的,新建小区经天然气公司和建设局联审联批后,再由建设局发放施工许可证。”市天然气公司回复称。

使用天然气也需注意安全

据市天然气公司调查,今年以来,我市尚未发生恶性的燃气爆炸事故。

“天然气不仅在费用上要比液化气相对低些,安全系数也相对要高一些。由于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可充分燃烧,因此还不会污染环境。”丁杭美说,即使相对安全程度高,但用户还是要规范使用。“用户需扩大管道气使用范围,安装、改装、拆迁固定的管道气设施,请到市天然气公司办理申请手续。客户自行安装、改装、拆装燃气管道、燃气表,均属违规行为。”

使用天然气需要注意事项:

1.严禁将户内天然气管道埋入墙体内;

2.有燃气管道设施的厨房不能改为卧室、书房、卫生间;

3.严禁私自安装、改动天然气管道及设施;

4.改造前请准备好带自动熄火装置的天然气灶具和相应长度的表后管。

做到爱护管道设施“六不”:

1.不要敲击、碰撞户内及户外管道燃气设施;

2.不要在管道上挂物;

3.不要在管道燃气设备周围堆放杂物和易燃品;

4.不要在地下燃气管道及其设备周围搭建建筑物和构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