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商业规划十篇

时间:2024-03-01 17:47:21

街区商业规划

街区商业规划篇1

【关键词】特色商业街区;商业文化主题;历史文化内涵;商业业态

商业街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商业街规模大小不一,和经营的商品的类型有关,比如,经营服装的商业街和经营建材的商业街其规模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但商业街的规模必须体现市场需求和所经营的商品适合的经营规模。如果一个商业街盲目追求规模效应,那么商业街将会面临市场承接力不够引发的经营困境。

现代步行商业街的建设重点不仅仅表现在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关怀上,更为重要的是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与世界著名商业街接轨,成为北京第一金街的关键所在。

1.我国商业街的现状

1.1 现代商业街的内涵

现代商业街,有人称商店街,是指同类或异类的多家独立的零售商店,餐饮!娱乐!旅店等各种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形成商店集中区,有的商业街是一条或者若干条街区组成,商业街分为步行休闲街和各种商品类型的专业特色商业街,步行街以休闲为主要特征。有人将商业街列为商业业态的范畴,有人将其列入商业区或者商圈的商学范畴,但不管怎样,步行街是商业社会一个值得关注的商业现象,既与业态有关,也与商业区相关。商业街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当地居民!游客休闲!购物!娱乐!消费的汇集地;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象征。

1.2 我国商业街的现状

商业街在发达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了,可以说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佛里达大街、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美国纽约第五大道、韩国汉城明洞大街、日本东京新宿大街、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等。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由新中国建立时10.6%提高到了42.99%(2005年底),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8%左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商业街已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经营中的一个热点。我国较著名的商业街有: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苏州观前街、南京湖南街、重庆解放碑、哈尔滨中央大街、广州北京路、深圳东门、武汉汉正街、沈阳太原商业街等。

商业街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刺激了众多商家的竞争,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也成为一个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催化剂。

2.南浦-凤溪特色商业街改造前分析

2.1 改造的目标

南浦路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旧城核心商业区范围内,东临成青快速通道(凤溪大道),西至杨柳河,总长度约为900多米。改造前东段已形成以中低端餐饮为主的商业建筑群,但是餐饮业态单一、餐饮经营时间仅限于中餐和晚餐时段,同时西段待建开发商业用地由于对商业街区信心不足,迟迟未能动工。

凤溪大道与南浦路呈垂直相交,紧邻凤溪河。滨河景观改造已经完成,并且将鱼凫文化作为景观的元素,但是滨河景观与商业发展相背离,沿河餐饮基本以低端餐饮业态为主,店面店招杂乱,缺乏与凤溪河景观的互动,滨河商业价值未能体现。

这次改造希望通过对东段的打造强化餐饮商业功能、提升商业价值进而带动西段的商业发展,最终形成南浦-凤溪片区核心商圈。整个项目实施包括文化主题定位、外立面的改造、景观改造、业态规划等过程,力求通过树立鲜明的“南浦盛宴和鱼凫酒廊”餐饮文化主题,引入餐饮休闲多种业态,

大力发展以餐饮、休闲、娱乐为主,具有24小时活力的文化商业特色街区,从而有效促进南浦路西侧待开发地块建设,最终形成南浦、凤溪片区商业圈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2.2 商业街发展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奠定极核作用。南浦-凤溪商业街区位于温江旧城核心商业区范围内,有政府部门、商务办公、居住进驻其间,并紧邻大学城,发展并进一步形成区域性商圈的极核带动作用明显。

(2)自然环境优美。南浦-凤溪商业街区东临凤溪河,河边柳树成荫,已建好的亲水平台、鱼凫花池,形成了优美的滨河景观。

(3)历史文化优势凸现。温江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古鱼凫国的遗址所在地。同时南浦意为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所以,南浦是古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古有歌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凤溪商业街区兼具南浦历史文化与凤溪鱼凫文化,是商业街区独具的文化优势。

(4)发展潜力优势明显。南浦路西段的待开发地块主要为商业用地和商业兼容住宅用地,为南浦-凤溪商业街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预留空间,对塑造城市空间形象、丰富商业业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凤溪大道作为成都-青城山快速旅游通道的重要节点,对于丰富温江旅游内涵、吸引过往旅游人群具有重要作用和极大的潜力。

2.3 商业街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商业文化定位。南浦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在现状商业发展中未对其进行挖掘利用,在城市街道的发展进程中未能将南浦文化融入。

(2)缺乏对滨河景观的利用。改造前,凤溪大道西侧商铺与滨河景观之间的10米宽道路被用作停车位,阻断了商家与滨河自然景观的联系。

(3)商业业态单一、商业潮汐现象严重。南浦路主要以休闲、餐饮业态为主,营业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及下午用餐时间,其余时间街道人气不足,夜间经营时间较短。

3.商业街改造原则

3.1 规划适度原则

规划适度是指合理地规划商业街的步行长度、通行宽度、建筑高度、营业面积、业态分布、停车位等多种要素。特色商业街区的发展和繁荣是以上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规划适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利益均衡原则。旧城改造中的商业街区更需要把握规划适度原则,突出功能性、经济性、景观性,才能达到各个利益主体的平衡,从而创造出优质的消费环境。

南浦-凤溪商业街区的规划改造过程中经过政府大力协调、专家论证,充分考虑人步行的舒适度,起步区控制在400米的步行长度,同时对建筑的高度、天际线的丰富度、商家的业态、停车位、公共设施进行了综合规划,力求打造舒适、便捷、繁荣的商业环境。

3.2 文化特色原则

南浦-凤溪商业街区是温江区力求高标准打造的文化名片。为了充分挖掘南浦-鱼凫文化,在规划之初政府就集思广益,进行了专门的文化研讨,并将南浦-鱼凫文化充分体现在改造的每个细节中。从造型要素、文化景墙、诗词歌赋、广告推广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体现,力求创造“最温江”的特色商业街区。

3.3 强化功能原则

商业街区的基本功能是发展商业。因此,改造和再开发都必须围绕商业功能展开。人车交通组织、停车位、室外经营场所、公共设施等都要根据商业功能来配置,只有商业功能完善才能带来商业街区的永久活力。

根据南浦-凤溪商业街区的特点,鼓励发展文化特色餐饮。加强凤溪大道滨河景观与商业的联系,打造宜人的露天滨河商业带,将酒吧、露天咖啡、露天西餐等业态引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结合街区周边闲置空地加设停车场,强化商业配套功能。

3.4 创造效益原则

南浦-凤溪商业街区的改造设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旧城改造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通过混合商业街功能,丰富了商业街业态,凝集了商业街人气,提升了街区的(下转第58页)(上接第56页)商业价值。

4.商业街改造设计要点

4.1 平面布局

规划结合街道现状情况,营造开合有致的街道空间,形成T字形商业空间。在南浦路与凤溪大道交叉口设置“南浦盛宴”牌坊,吸引成青快速通道(凤溪大道)消费人群的眼球。沿凤溪河设置露天木平台,折柳行吟文化主题景墙,将柳文化、南浦文化等融入街区改造中。

南浦路西段分别由南浦盛宴、柳城聚席两座牌坊界定商业街空间,将围墙设计改造成文化景墙,将与南浦文化相关的诗词、图画以浮雕形式融入景墙,增强街道文化氛围。凤溪大道以鱼凫酒廊为主题,依托滨河景观,形成以折柳行吟主题景墙为中心的特色酒吧街。街道中设置有主题情景雕塑、风格独特的售货亭、啤酒桶花钵等。处处体现街道的休闲文化氛围。

4.2 空间形态

通过设置南浦盛宴牌坊集中视线,并在文化景墙后种植植物,弥补空间界面的单调。南浦路中间段人行道局部放宽,成为街道空间的高潮部分,为小型聚会、表演提供了场所。南浦路的最后一段以柳城聚席牌坊作为空间界定,看似前一段的收尾,又似南浦路西段下一步改造的延续。凤溪大道改造成全步行的滨河餐饮休闲景观带,在柳树掩映下具有艺术时尚气息的室外咖啡座、形态生动的街头情景雕塑、优美别致的家具小品构成了别有情趣的休闲空间。

4.3 建筑特色

南浦路外立面改造延续传统建筑风格,通过彰显传统建筑梁柱结构的外立面划分及空调机位的统一规划装饰,塑造立面层次丰富,符合南浦盛宴主题的街道空间。凤溪大道建筑通过外立面涂料装饰、门窗线条装饰、空调架的更换等简单的手法将其设计为造型大方、视觉感强的简欧式建筑风格。同时通过露天商业景观强调浓郁的滨河休闲文化,体现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强大包容性。

4.4 景观特色

景观设计注重街道整体形象塑造,充分利用地面浮雕、压印混凝土、灯饰照明、雕塑小品、绿化盆栽等景观处理手法,注重环境设施的尺度和细部的设计处理,设计独具特色的啤酒桶花盆和垃圾桶,在滨河平台运用木质材料,配以八角金盘、非洲茉莉等地方特色浓郁的绿化,使整个景观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艺术性。

5.文化理念导入

在旧城的复兴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商业与文化的结合,“以文兴商”是南浦-凤溪商业街区的文化商业结合模式。在丰富的南浦-凤溪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明确的商业文化定位促进特色商业街的形成和发展是本次改造的重点,并希望以项目启动区带动整个商圈的进一步发展。

在凤溪大道强调滨河的鱼凫文化,根据自建房空间尺度小、高度低、易于改造的特点,将其规划为滨河鱼凫酒廊,与滨河景观充分结合,发展露天咖啡、酒吧一条街,满足消费者亲近自然、热爱露天休闲商业的需求。在南浦路与凤溪大道交汇的节点重点打造具有古典文化风格的“南浦盛宴”牌坊,突出餐饮的商业特色。将原有闲置围墙改造成绿树掩映中的诗词歌赋浮雕景墙,地面浮雕不仅以古典的“南浦盛宴”印章为造型元素,而且突出温江区“花乡”主题,不仅丰富了文化元素,而且创造出“最温江”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有人气才有商气,在现有大型餐饮的基础进一步引入文化高档餐饮,以浓郁的文化特色引领餐饮商业的发展。养生、休闲中心的引入不仅深化了文化内涵,而且丰富了商业业态。

街区商业规划篇2

关键词:商业街;规划,人性化

城市商业区因其规模、丰富的物品、时尚的购物氛围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同时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街的发展和建设正因它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而受到消费者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1、城市商业街现状

(1)商业街分布不合理

现代城市商业街主要分布在老城区,老城区建筑物多,交通相对拥挤,再加上商业街的出现,明显加剧了城市的拥挤度,既不利于老城区市民的交通出现,又不利于充分发挥商业街的功能,最终降低了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高度密集的商业街给交通组织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部分城市规划人员把财力、物力以及工作经历一再放到老城区的交通规划上,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总是杯水车薪。关键问题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

(2)商业街的特色不鲜明

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差异和历史差异,都有自己的特点特色。但是如何将当地的特色体现在城市的商业街的建设规划上,未必每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者都有考虑过。大部分建好的商业街都缺乏历史传统,没有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

(3)设施不完善、规划不合理

各地新建的商业街,虽然在购物坏境上有所改善,但在设计的科学性、全局性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他们没有考虑历史形成的商业营销氛围;没有考虑购物顾客的导入与流向;没有考虑到未来的辐射发展。

2、商业区的选址及布局

商业街的选址是在城市商业街规划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选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街未来的兴衰。商业街的选址,首先要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相结合,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商业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商业街区的规划, 不能是简单的圈定一个区域,它必须被放在城市的总体范围内考量。在这个大前提下,再对形成商业区各要素的进行详细比对,考虑诸如是否有足够的人流量;是否有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是否有有时尚的消费观念的代表,是否有方便的 交通, 服务功能是否齐全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并逐渐形成符合大众需要的成功的商业街。

其次是合理的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商业街不但要从城市空间布局上予以考虑,还应处理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同时必须考虑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及配套。

3、商业街区道路及建筑立面规划

商业街去的道路不宜过长,应该充分考虑到顾客的时间和体能等因素的限制,一般应该控制在500 m到1000 m之间比较适宜,并在街区两侧由购物空间及非商业段落互相搭配,同时配上符合地区特色的文化雕塑及由植物花卉等构成的美丽街景。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调动顾客的购物情绪,避免由于单调的商业氛围使人产生厌倦感。至于路线的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太多的设计要求,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商业街区的作用,可以将商业街和附近的商业网点及具有特色的老街老巷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街区网。以南昌胜利路步行街为例,将胜利路步行街和打向南昌起义第一枪的中山路,名胜古迹滕王阁,以及附近有名万寿宫、有着江南民间集色古街称号的翠花街、珠宝街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商业氛围浓厚、文化内涵丰富,环境舒适优美,动能配套完善的商业旅游区。让胜利路从单一的商业街,提升到具有文化底蕴的大型现代商业区。

商业街的建筑不宜过高,另外所规划的建筑物应该和周围的小品、绿化设施统一规划。并要求建筑外广告牌的设计也要有统一、一致的风格。因多方位、多层次的考虑人的视觉、触觉因素带来的的心理感受,尽可能的突出景观性、功能性、安全性。如在街道的适当部位摆放盆栽、种植树木、灌木和花卉,创造轻松惬意的视觉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商业街区的建筑立面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从而提升商业街区所呈现出来的高文化品味。

4、人文关怀

商业街在强调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性的同时,也要展现出自身的个性。为了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必须对绿地、花坛、步行道、街道照明设施、微型广场、艺术走廊、雕塑、路牌、广告灯箱等进行精心设计和建设。同时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商业街区还应规划各种类似于导向性标志、艺术座椅、公共厕所、银行自动取款机等便民服务设施。此外,在街道出口、上下台阶处要考虑残疾人的特殊要求,以及防火防灾、紧急疏散的要求。同时,商业街还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提供给客户足够的便利。例如,商业街管理部门可以与当地的文化、体育等部门联合以来,组织各类文艺汇演、体育竞赛,这样可以让顾客更多的感受到管理部门的人文关怀。这样做也可以使商业和文化体育事业相互协调发展。

我国一些商业街由于交通管理方面原因,往往禁止机动车在上商业街区通行,或是设置单行道的方式管理商业街区的交通。这样给许多拥有小汽车的人带了很多的不便。虽然在很多城市,公共交通和步行空间已被列为商业区建设,甚至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诚然,将商业区建成公共交通主导区和步行区主导的街区有利于改善交通管理,加强老城保护。但是这不是本质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是在新的商业街区规划的时候就因全面的考虑商业区的未来发展问题,在最初的平面布局上就应注意私家车的交通问题,至少因留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合理的布设各种停车场地或临时车辆停放点, 使尽可能多的人,感受到商业街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5、商业街区历史遗产的保护。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遗产被人们遗忘,被人们破坏,这是让人痛心的。城市规划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的规划及发展与历史文物的保护并不相冲突的,相反,历史遗产对于城市布局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商业区的具体规划中,把老城保护和历史遗产保护做为一项基本原则,应该维持地方特色和传统的过程。在规划商业街区时,应规划具有古文化特色的传统商业区,可以利用古建筑及历史遗产建设具有与该城市文化传统相关的特色商店,如老字号一条街、古玩、玉器商店等等。

总结

城市商业街区的规划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思的地方,这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我国未来的城市规划必将更趋合理、规范。

参考文献

街区商业规划篇3

第二条本规划由哈尔滨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规划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商业网点建设选址,均应遵循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域范围,市区总面积为4272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的规划城区范围(不含11县市),总面积为458平方公里(规划商业金融用地2327.3公顷)。

第四条规划内容

本规划所指商品市场是指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商业物流等经营性场所。

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对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商业街、大型零售网点、大型综合及专业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市场、商业仓储及配送中心等发展布局作出规划。

第五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6年至2010年,即“十一五”时期;远期为2011年至2020年。

第二章商品市场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商品市场的定位及理念

第六条商品市场功能定位:“立足哈尔滨、服务黑龙江、辐射蒙吉辽,面向东北亚。”

立足哈尔滨——满足哈尔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需要。

服务黑龙江——当好“龙头”,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服务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

辐射蒙吉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商品流通的主导作用,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

面向东北亚——实施“内外贸一体,两头在外,跨国加工,跨国销售”的战略,扩大商品对外流通的范围,构建东北亚贸易中心城市。

第七条商品市场发展重点

扩大消费品市场规模,重点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推动零售商业网络化。

加快生产资料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商业物流,推动批发市场规模化、专业化。

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推动农村市场连锁化。

第八条商品市场发展理念

树立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大交通的理念;树立科技网络的理念;树立旅游服务的理念;树立绿色生态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第九条商品市场发展策略:“依托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市场;

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外向经济;把握地缘特征,构建国际名城。”

优势产业——机电产品、工量具、轴承、汽车零部件、微型发动机、医药产品、亚麻制品、绿色食品、特色山货等是哈尔滨的优势产品,拥有广博的黑土地,是哈尔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优势产品特色市场,这是我市商品市场发展的重点。

品牌战略——我市不仅拥有“哈飞”、“东安”、“哈量”、“北大荒”、“双鹤”、“哈药”、“三精”、“世一堂”、“五常大米”、“哈啤”等很多知名产品品牌,而且拥有“中央红”、“松雷”、“红博”、“哈西服装城”、“曼哈顿”等一批流通渠道品牌,打品牌牌,这是我市商品市场发展的立足点。

地缘特征——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位居亚太经济发展区的腹地,是沟通东北亚、欧洲和太平洋的交通枢纽。同时拥有许多寒地资源,哈尔滨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努力挖掘寒地旅游资源,打造寒地商业特色,这是把我市构建成国际名城的优势。

第十条我市商品市场建设序列:繁荣江南,建设江北,发展群力,开发哈东,推动哈西。

第二节近期规划目标(2006-2010年)

第十一条商品市场发展目标——服务和谐社会、引导产业方

向、推动工业振兴、促进市场繁荣。

服务和谐社会——满足消费,扩大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引导产业方向——根据市场变化,为生产企业提供需求信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质量、运行速度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推动工业振兴——为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提供服务,扩大工业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工商互动,共同发展。

促进市场繁荣——发挥流通的主导作用,活跃城乡市场氛围,为促进我市都市经济圈的建设和东北亚贸易中心的构建奠定基础。

第十二条商品市场发展指标

(一)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786.7亿元增加到1400亿元左右,年递增12%左右。

(二)2010年,人均零售商业面积由2005年的0.48平方米增加到0.64平方米左右,年递增6%左右。

(三)2010年,全市商品流通业的社会就业率由2005年的10%提高到17%左右。

第三节远期规划目标(2011-2020年)

第十三条商品市场发展指标

(一)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1400亿元左右增加到4750亿元左右,年递增13%左右。

(二)2020年,人均零售商业面积由2010年的0.64平方米左右增加到0.95平方米左右,年递增4%左右。

(三)2020年,全市商品流通业的社会就业率由2010年的17%左右提高到29%左右。

第三章商品市场发展规划

第一节总体发展布局

第十四条商品市场发展空间布局:一带三主题,九区域八场区,十八个社区商业。

一带三主题:建设中山路现代服务业积聚带(一带),建设以中央大街为主线,以“索菲亚”广场为支点的旅游休闲型主题商业中心;建设以果戈里大街为主线,以新世界百货为代表的秋林地区品牌消费型主题商业中心;建设以靖宇大街为主线,以老店铺、名小吃、茶楼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型主题商业中心(三主题)。

九区域八场区: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香坊区、动力区、平房区、松北区各建设一个区域商业中心,呼兰区建设两个(呼兰老城区和利民开发区)区域商业中心(九区域);建设城乡路批发市场区、哈东批发市场区、先锋路批发市场区、哈西批发市场区、松北批发市场区、哈南绿色花园生活资料批发市场区、松北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区、哈南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区(八场区)。

十八个社区商业:在道里区顾乡大街、哈药路,南岗区学府路、和兴路、哈特地区,动力区和平路、三大动力路,香坊区菜艺街、中山路、红旗大街、公滨路与木材街,道外区东直路、铜锣湾地区(二商店),松北区前进、松浦、四环西部中心区,呼兰老城区,平房南部新区西江路建设十八个社区商业。

第十五条商品市场结构发展策略:“四控制、四发展、四建设”。

四控制:控制市级商业中心规模、控制大型商业网点数量、控制传统零售业、控制传统批发业。

四发展:发展新型业态、发展现代连锁业、发展区域商业中心、发展社区便民网点。

四建设: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建设特色山货批发市场、建设对俄轻工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东北亚贸易园区四个特色市场。

控制、发展、建设是商品市场结构调整、优化的客观要求,要采取立法、行政依法监督和服务的方法进行控制;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的方法进行发展;采取定位招商、市场化运作的方法进行建设。

第十六条大型网点数量宏观控制

(一)到2010年,我市大型网点数量的宏观控制

1.大型超市不超过24个,比“十五”时期增长60%。

2.大型百货店不超过14个,比“十五”时期增长40%。

3.购物中心不超过6个,比“十五”时期增长2倍。

4.大型轻工产品批发市场不超过12个,比“十五”时期增长50%。

5.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不超过15个,比“十五”时期增长50%。

6.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超过6个,比“十五”时期增长2倍。

(二)到2020年,我市大型网点数量的宏观控制

1.大型超市不超过51个,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1倍。

2.大型百货店不超过32个,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2倍。

3.购物中心不超过16个,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6倍。

4.大型轻工产品批发市场不超过48个,比“十一五”时期增长3倍。

5.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不超过36个,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4倍。

6.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超过44个,比“十一五”时期增长6.3倍。

第十七条大型网点选址控制

(一)大型超市

1.逐步搬迁沃尔玛万达店和中山店。

2.在中山路、红军街、宣化街、大直街、果戈里大街、经纬街、新阳路、友谊路、大新街、中央大街、尚志大街、田地街、南极街、大成街、一曼街、学府路、和平路两侧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型超市。

新建大型超市停车场面积不低于营业面积的50%。其中室外停车场面积不低于20%,保证周边具有一定的停车、换乘、配送货物等专用场地。

(二)购物中心

在中山路、红军街、宣化街、大直街、果戈里大街、经纬街、新阳路、友谊路、中央大街、尚志大街、田地街、南极街、大成街、一曼街、大新街、学府路、和平路两侧原则上不再新建购物中心。

新建购物中心停车场面积不低于其营业面积的40%,停车位500个以上。

(三)大型百货店

道里区和南岗区的商业中心区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型百货店。

(四)大型批发市场

逐步搬迁中心城区的大型批发市场,原则上禁止在二环以内新建大型批发市场。

第二节消费品市场发展规划

第十八条消费品市场总体布局

形成以3个主题市级商业中心为主导,以9个区域商业中心为支撑,以18个社区商业为基础,以36条商业街和专业市场为特色,形成多层次的市场格局。

第十九条消费品市场发展策略

突出商业渠道品牌,提升市级主题商业中心,发展区域商业中心,建设社区便民商业设施。

第二十条重点建设内容

一是推进道里区大商集团哈尔滨新一百、中央大街、万达购物广场、爱建百联购物中心商业的联动发展,构建我市核心商业中心,集中体现我市的繁荣繁华,使之成为旅游休闲型商业中心;

二是推进秋林地区和果戈里大街的商业资源整合,使之成为我市居民购物和品牌消费型商业中心;

三是推进靖宇大街商业设施的改造,使之成为独具我市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服务型商业中心;

四是推进红博世纪广场和开发区商业功能建设,使之成为我市现代化商业的标志性地区;

五是推进松北区和呼兰区的商业建设,探索城市新区商业发展的新途径。

第二十一条市级主题商业中心规划

——整合提升3个主题市级商业中心

(一)旅游休闲型商业中心

规划以中央大街为主轴,东起滨江铁路,西至哈药路,南起田地街和新阳路,北到友谊路,东西连接,南北贯通的矩形商贸区。

以中央大街为主体,以大商集团哈尔滨新一百(索菲亚广场)地区、爱建百联购物中心为辅,按照国际现代商业发展要求,结合兆麟地区改造,新建麦凯乐购物中心;结合透笼街区高危棚户区改造,建设义乌小商品市场;结合提高中央大街商圈品牌的知名度,新建东方巴黎、伊都锦、格力大厦等现代商业设施,拓展中央大街辅街。以开发多重功能为目的,重点引进符合现代综合消费和个性消费需求的新兴业态,吸纳集聚国内外的商业资本和著名品牌,形成具有城市标志性景观的新型“游憩商业区”。

在上述区域中,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并与金融、商务结合起来,主要服务国内外、省内外及本市消费者,预计日客流量达到50万。

区域内包含大型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文化娱乐、餐饮等商业设施,配套建设旅馆、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展示、图书报刊、邮电业等。

完善和提升现有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改造哈一百为都市型购物中心,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调整现有大众化商场,朝专业化、连锁化、专卖店方向发展;利用1-2年时间,以市场化手段整合、规划各类专业店和专卖店30—40个;调整、开设2-3家大型餐饮场所和特色餐饮楼宇;提高区域内宾馆档次。

在上述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型超市;搬迁哈一百透笼农贸市场;透笼海鲜批发市场;逐步把中央大街辅街低层的居民住宅改造为商服用房。

(二)品牌消费型商业中心

规划东起红军街,西至吉林街,南起花园街,北到民益街,融合地下商业街形成的正方体型商业区域。

该区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与果戈里大街有机结合,形成丁字形商业区,在该区域内形成以高档品牌服饰、珠宝首饰为主要经营内容,集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区,集中服务我市、我省和周边省市高档购物的需求。

该区域内,力争在“十一五”时期,拆迁现有哈尔滨电影院,在旧址新建30万平方米,集休闲、餐饮、旅游、文化、电影、图书、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服务广场,该广场要配置大型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停车设施,车位数量不低于500个。

该区域内,在近期(“十一五”时期)不再新建大型购物中心及百货店。原则上繁荣现有百货店,改造利用现有经营设施。

在上述区域中,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并与金融、商务结合起来,主要服务国内外、省内外及本市消费者,预计日客流量达到50万。

该区域内在现有700余个商业网点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发展40—60个专业店和专卖店,引进国际大品牌。

(三)传统服务型商业中心

规划西起景阳街,东至十四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使之成为独具我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地带。

靖宇大街是“哈尔滨老城”建设的核心,该商业中心的发展方向是突出道外区历史、人文、自然、民俗等文化特色,加强老建筑、老街坊、老商号的保护性开发。为充分开发“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再现老店铺、老澡堂、老戏院、老梨园等,以体现老哈尔滨商业景观的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在靖宇大街辅街建设2个特色街区:挖掘隐藏在民间的哈尔滨名小吃,汇集本地及全国各地风味小吃的中华老字号小吃街区;结合东北地区民俗风情,引入民间杂艺,集茶楼、演艺厅、传统洗浴等大众服务为一体的休闲娱乐街区,使该地区成为哈尔滨的“城隍庙”。

在此基础上,完善承德广场,改造三马地区,发展“广场商业”;开发沿江地带,实施总部经济;充分利用恢复滨江关道署的条件,整合“太平陶瓷地区”商业布局。

该区域内,预计日平均客流量15万,旅游季节超过20万人,该区域集中体现我市商业历史文化底蕴。

第二十二条区域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规划建设9个区域商业中心

(一)道里区——以大发市场为基础,半径1.5KM范围内,在新阳路与建议街交叉处建设一处8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在面粉厂原址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北京华联购物中心,形成以大发综合批发市场与民用建材等专业市场相结合,大型超市相配套的区域性商业中心,规划商业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内。预计客流量达到10万,服务人口超过20万。

(二)道外区——以永平小区为中心,半径1.5KM范围内,以家乐福永平店、黎华商城、千禧太阳购物广场、维也纳音乐广场为内容,提升服务功能,该区域内不再新建商业设施。规划商业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内。预计客流量达到8万,服务人口超过20万。

(三)南岗区——以会展中心为基点,半径1.5KM范围内,以红博广场、家乐福会展店、华旗饭店为内容,在长江路与红旗大街交叉处附近,建设一处2万平方米的大型百货商店,形成与目前商业设施相配套的现代化区域性商业中心,规划商业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内,预计客流量达到10万,服务人口超过20万。提升服务功能,远期发展为市级商业中心。

(四)香坊区——以安埠小区为中心,半径2KM范围内,以通乡商店、安埠商厦、好又多超市为内容,充分利用现有商业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在该区域内不再新建大型百货店和超市,规划商业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内。预计客流量达到8万,服务人口超过20万。

(五)动力区——以乐松广场为中心,半径3KM范围内,不再新建大型商业设施,提升松雷商厦动力店服务功能,激活巴黎广场的经营,规划商业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内。预计客流量达到10万,服务人口超过20万。

(六)松北区——在江湾地区以“荷兰你好”为中心,半径1.5KM范围内,预留商业用地50万平方米,近期内根据人口居住数量可设立一处大型超市。远期再规划建设一处10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预计客流量达到15万,服务人口超过20万,提升服务功能,远期将太阳岛月亮湾地区建设发展为我市现代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七)平房区——以新疆百货商场为中心,半径1KM范围内,在该区域内设立一处规模在6000平方米以内的大型超市和规模在10000平方米的新疆商厦,配套相关商业设施,规划商业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内。预计客流量达到7万,服务人口超过20万。

(八)呼兰区——以呼兰第三百货商店为中心,半径2KM范围内,在该区域内设立一处规模在6000平方米以内的大型超市,规范现有商业设施,规划商业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内。预计客流量达到8万,服务人口超过20万。

(九)呼兰区——在呼兰利民开发区北海路附近,力争“十一五”时期,规划建设一处占地120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Mall),该中心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为一体。主要特点是商业空间步行化、室内化,公共空间社会化。预计客流量达到30万,

服务人口超过50万。近期在该区域内高校积聚区周边建设一批生活服务网点,服务于大专院校,各网点距学校直线距离须在500米以上。

上述9个区域位于居民聚居区、商务集聚地、公共交通集散地周边,主要服务本区居民,区域内包含区域购物中心、超市、百货店、文化娱乐、餐饮等商业设施,停车场面积不低于营业面积的40%;整合、布置各类专业店和专卖店,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商业集中地;调整、开设一定规模、有特色的餐饮场所。

在哈西开发区、群力新区、哈东开发区预留用地180—200万平方米,作为哈尔滨远景发展的商业用地。

第二十三条社区商业规划布局

本着均匀分布、就近方便的原则,以现有商业网点为基础,规划建设18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分别为:

(一)道里区顾乡大街——以顾乡大街和菜库街交叉口为基准,半径1000米内。

(二)道里区哈药路——以哈药路和民安街交叉口为基准,半径600米内。

(三)南岗区学府路——学府路和学府二道街交叉口为基准,半径800米内。

(四)南岗区和兴路——以现有乐买超市为基准,半径500米内。

(五)南岗区哈特购物中心——以现有哈特购物中心为基准,半径600米内。

(六)动力区和平路——和平路和民生路交叉口为基准,半径600米内。

(七)动力区三大动力路——三大动力路和旭升街交叉口为基准,半径1000米内。

(八)香坊区菜艺街——以菜艺街和公滨路交叉口为基准,半径800米内。

(九)香坊区中山路——中山路和六顺街交叉口为基准,半径1000米内。

(十)香坊区红旗大街——以闽江路和红旗大街交叉口为基准,半径1000米内。

(十一)香坊区公滨路——以公滨路与木材街交叉处为基准,半径1500米内。

(十二)道外区东直路——以哈东站为中心,半径1500米内。

(十三)道外区铜锣湾地区(二商店)——以二商店为中心,半径1500米内。

(十四)松北区前进镇——半径1000米内。

(十五)松北区松浦镇——半径1000米内。

(十六)呼兰区老城区——在东直路至建设路段,半径1000米内。

(十七)平房区南部新区——位于西江路,半径1000米内。

(十八)松北区四环西部中心区——半径1000米内。

上述区域位于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段,保障该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主要服务当地消费者,预计客流量达到5万,每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规划商业面积2—2.5万平方米,网点30-40个。

每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设置1-2家超市、1-2个农副产品市场、1-2家医药店、4-5个餐饮等商业设施,配套安排生活服务、图书报刊、邮电业等。

我市社区商业发展的重点是连锁方式进社区,充分考虑经济核算,实现消费、服务集聚,小店铺大服务。

控制大型超市的数量和集中度,避免过分竞争;调整现有农副产品集贸市场,逐步朝生鲜超市方向发展。

第二十四条街坊商业集中地规划布局

规划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住宅小区建设1个街坊商业集中地。街坊商业集中地是社区商业中心的补充,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

街坊商业位于小区内部或小区交通便利的地段,保障该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主要服务当地消费者,预计客流量达到1万人。

规划商服面积占该小区住宅面积的7—9%,主要设置1-2个食杂店,设立具有服务功能的社区会所1个,设立有特色的简餐、快餐场所2-3家,设立生鲜超市1个,服务居民日常生活。

街坊商业要重视社会服务功能,尤其是家政服务进社区,充分考虑我市人口结构和老龄化,体现人文关怀。

在新建设的小区中,建立邻里型商业,严禁开发商私建、乱建和住宅混建的商业设施。

第三节商业街的规划布局

第二十五条规划中山路现代服务业一条街

规划南起公滨路,北至河沟街,长3611米,充分利用现有保利大厦、玛克威大厦、松雷大厦、迪康大厦、常青大厦、齐鲁大厦、烟草大厦、奥威斯大厦、北亚大厦和黑龙江电视台旧址、省政协旧址等设施,采取政府引导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50万平方米的资源,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

主要建设以生产和市场服务类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业,房屋中介、租赁、各类事务所,法律服务、财务服务、广告、分销服务、会展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

预计形成后,近期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税收50亿元;远期年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税收200亿元。

第二十六条完善一批特色商业街

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利用1—2年的时间,完善下列特色街:

(一)道里区中央大街欧陆风情一条街。

(二)南岗区果戈里大街酒吧一条街。

(三)道外区靖宇大街中华老字号名店一条街。

(四)南岗区建设街俄罗斯风情一条街。

(五)香坊区安埠小区内高丽一条街。

(六)香坊区安埠小吃一条街。

(七)香坊区果园街啤酒一条街

(八)南岗区南通大街现代科技一条街。

在上述区域内,各类商业网点店面要符合整条街的风格,经营产品要符合整条街的定位。

近期在松北区江湾地区建设绿色食品一条街,远期建设万国风情街。

第二十七条整合一批专业街

采取限制与鼓励相结合,用定位招商的办法,吸引相同业态集聚,进行街道品牌化运作。逐步迁出非同类业态。在近期内,打造36条专业街。每条专业街设置2—3家快餐店,规模在300平方米以内。

(一)道里区

1.地段街(透笼街—友谊路)乐器一条街,规划长度800米。

2.买卖街(森林街—透笼街)化妆品一条街,规划长度800米。

3.乡政街(埃德蒙顿路—车站街)黑白铁加工一条街,规划长度700米。

4.电车街(地段街—兆麟街)机电产品一条街,规划长度400米。

5.民众街(通达街—康安路)建材一条街,规划长度850米。

(二)道外区

6.景阳街(南坎街—南极街)文教用品一条街,规划长度440米。

7.南和街(南极街—南马路)塑料制品一条街,规划长度320米。

8.南极街(南安街—景阳街)茶叶一条街,规划长度360米。

9.沟沿街(北马路—大新街)家电一条街,规划长度350米。

10.北头道街(大新街—江畔路)渔具一条街,规划长度350米。

11.庆中街(大新街—江畔路)宠物、渔具一条街,规划长度380米。

12.庆丰街(大新街—钱塘街)古玩、渔具一条街,规划长度340米。

13.东直路(北四道街—北七道街)婚纱礼服一条街,规划长度1200米。

(三)南岗区

14.上夹树街(教化街—瓦街)医药批发一条街,规划长度800米。

15.河沟街(国民街—果戈里大街)鲜花一条街,规划长度220米。

16.大成街(宣庆街—十字街)体育用品一条街,规划长度680米。

17.比乐街(中山路—果戈里大街)美容美发用品一条街,规划长度500米。

18.巴陵街(果戈里大街—平准街)广播器材一条街,规划长度700米。

19.宣德街(革新街—大成街)汽车装饰用品一条街,规划长度850米。

20.鸿翔路(赣水路—长江路)高档餐饮一条街,规划长度520米。

21.嵩山路(长江路—淮河路)特色餐饮一条街,规划长度1100米。

22.黄河路(嵩山路—红旗大街)名菜餐饮一条街,规划长度1200米。

(四)动力区

23.鸿福街(幸福路188号—木研街)橱柜一条街,规划长度520米。

24.亚麻街(和平路—亚麻头道街)亚麻制品一条街,规划长度500米。

25.哈平路(哈平路—哈平殡仪馆)殡葬用品一条街,规划长度300米。

(五)香坊区

26.红旗大街(安埠街—公滨路)手机维修一条街,规划长度320米。

27.东门街(公滨路—安埠街)公滨路废旧物品一条街,规划长度330米。

28.通天街(公滨路—安埠街)医疗器械、GMP药品一条街,规划长度800米。

29.三辅街(中山路—新地街)餐饮娱乐一条街,规划长度1020米。

30.六顺街(中山路—菜艺街)特色烧烤一条街,规划长度750米。

(六)平房区

31.公社大街副食品、土特产品一条街,规划长度800米。

32.东宁街生活服务一条街,规划长度700米。

33.木材五公司餐饮服务一条街,规划长度600米

(七)呼兰区

34.风华街(南大街—南二道街)纺织用品一条街,规划长度500米。

35.东直路(南二道街—南三道街)个人通讯器材一条街,规划长度400米。

36.光安路民俗用品一条街,规划长度500米。

第四节人防地下商业街的规划布局

第二十八条人防地下商业街的规划布局

根据“平战结合”的要求,结合城市地铁建设规划,在现有18条人防地下商业街的基础上,拓展地下空间,建设人防地下商业街,逐步实现地上地下贯通,扩大寒地商业规模。近期规划建设以下项目:

(一)拓展会展中心地下空间,在黄河路建设地下商业城,规划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二)建设6处人防地下商业街:

1.兆麟街(田地街—经纬街)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

2.松花江街(教化广场—松花江街)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3.文教街(革新街—文教街)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4.西大直街(北方剧场—海关街)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

5.顾乡大街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6.幸福路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远期规划建设学府四道街、哈电表厂门前等地下商业街,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元化经营、“平战结合”的寒地商业特色。

第五节地铁站点商业布局

第二十九条地铁站点商业布局

(一)在地铁1号线的16个出口处,根据人流预测情况,适当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小型商业网点,方便周边居民及流动人口的购物需求。

(二)在地铁1号线黑大站点附近,规划建设1处集超市、影院、酒吧、美食中心等于一体,规模在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以满足该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第六节餐饮服务业的规划布局

第三十条餐饮服务业

(一)餐饮业

在中山路、红军街、宣化街、大直街、经纬街、新阳路、友谊路、田地街、南极街、大成街、一曼街、大新街、学府路、和平路、宣化街两侧不再新建大型饭店(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

新建大型饭店停车场面积不低于营业面积的40%。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统一配送、定点销售、规范管理”的思路,近期在主要居住小区内设置300—400个“早餐工程”网点,每个网点规划占地面积8—20平方米。远期每个居住小区内设置2—3个“早餐工程”网点。

(二)美容美发行业

贯彻执行商务部制定的《美容美发业管理条例》,从规范低端企业行为入手,改变行业面貌。发展以连锁化方式进入社区。

(三)沐浴业

控制大型沐浴场所的发展速度,4000平方米以上的沐浴场所近期控制在50个以内,远期控制在100个以内。

新建大型沐浴场所停车场面积不低于营业面积的40%。

(四)洗衣行业

鼓励以连锁方式进入社区的品牌洗衣店的发展。

第七节专业市场的规划布局

第三十一条汽车交易市场

(一)乘用车市场

1.整合机场路汽车4S店一条街,规划起点为伊春路,止点为机场高速入口处,全长4000余米。利用2年的时间,在现有72家汽车专卖店的基础上,发展30-40家4S店。

2.整合先锋路汽车4S店一条街,规划起点为红旗大街,止点为龙凤路,全长3500余米。利用3年的时间,在现有42家汽车专卖店的基础上,发展50-70家4S店。

引导机场路、先锋路两侧的非乘用车销售网点、逐步搬迁到松北非乘用车市场。

3.规划在松浦镇新建松北汽车4S店销售市场一条街,长度3000米,利用3—4年的时间,发展30-50家4S店。

(二)非乘用车市场

道外区非乘用车汽车市场,规划位于龙凤路两侧,规划长度2000米,利用2—3年的时间,发展30-50家非乘用车专卖店。

松北区非乘用车汽车市场,规划位于松浦镇东北亚园区三环路两侧,规划长度4000米,利用2—3年的时间,发展30-50家非乘用车专卖店。

第三十二条汽车配件市场

(一)整合南岗区宣化街、宣威街、新宣化街高档轿车配件专业市场,此区域不再开设汽车修理厂。

(二)完善通达街(大直街—前进路)重型汽车配件一条街。

(三)完善学府路(京哈公路—103国道口)汽车轮胎专业市场。

(四)完善河鼓街(前进路—达道街)汽车轮胎市场。

(五)新建呼兰区造纸路(呼兰桥—南大街)综合性汽配市场。

(六)新建平房区迎宾路微型汽车零部件经销一条街。

第三十三条二手车交易市场

市区二手车交易市场,规划在二环路以外的区域,重点在先锋路、哈平路、松北区三环路出口处附近区域建设。

新建二手车交易市场面积不少于1万平方米,具备集中交易、提供相关服务的基本设施和条件。

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总量近期控制在5个以内,远期控制在15个以内。

考虑到交通环境的因素,逐步搬迁机场路二手汽车市场。

呼兰区、11县(市)二手车交易市场在近期内可分别设立1个,远期可分别再设立1个,总量控制在2个以内。

二手车经销企业不宜在繁华商业区、旅游景点、党政机关、学校附近、人口密集区和道路狭窄、容易造成道路交通堵塞的地区设立;“十一五”时期重点在先锋路、南直路、哈平路、松北镇202国道东西两侧区域发展。

第三十四条特殊行业市场

(一)拍卖业

市区拍卖行年发展控制在20%以内;11县(市)可以设立拍卖企业分支机构。阿城市、双城市拍卖分支机构可分别设2个;五常市、尚志市、木兰县、巴彦县、通河县、依兰县、延寿县、宾县、方正县的分支机构可分别设立1个。

(二)旧货业

市区内建设2处大型综合旧货市场:建设位于道外区港务局的信誉闲置用品市场,对入场经营者的管理和服务措施要到位,推行网上旧货市场信息查询服务,并逐步推行网上旧货交易;在香坊区公滨路与铁东街交叉口建设旧货市场,规划营业面积不小于2万平方米。

在平房区、呼兰区、道里区各建设1处中小型旧货市场;适度发展寄卖、收售旧货等。

(三)典当业

在“十一五”时期,我市典当行年户数发展控制在10%以内。

(四)租赁业

积极发展大型租赁集团,支持便民租赁业在社区商业服务中心适当发展。

第三十五条古玩、民俗用品市场

(一)完善道外区北头道街大罗新古旧藏品交易市场。

(二)在东大直街与极乐寺附近建设1处古玩、民俗用品市场,规划占地面积3000—4000平方米。

第三十六条花卉、宠物市场

(一)完善道外区花鸟鱼市场。

(二)发展动力区哈平路哈尔滨花卉大市场。

(三)建设松北区松北镇郁金香花卉大市场。

(四)建设动力区朝阳镇宠物市场。

第三十七条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在二环以内、三类以下街路地区,以社区为第一节点,每4000户、2公里间隔设置1个绿色回收站,建筑面积50平方米,并设置全市统一制作的绿色回收标识,做到不占道、不扰民、不污染、全封闭。禁止在党政机关、工矿企业、铁路沿线、学校、医院、文物古迹、军事重地、休闲广场等地或周边设立回收站(点),原有的回收站(点)要在2年内限期迁出。

根据实际状况,每个行政区域在城区边缘(三环外)建设1—2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规划面积5000平方米。

第三十八条加油站

规划新建加油站94座,江南六区增加59座,其中南岗区12座,道里区13座,道外区1座,平房区11座,动力区8座,香坊区14座;江北增加35座,其中松北区20座,呼兰区15座。

具体布局根据实际状况,城区内每个加油站服务半径不低于0.9公里,中间设有隔离带的道路可不按服务半径测算,两站车行距离不低于1.8公里。

第三十九条医药商店

鼓励连锁经营医药商店进社区,重点推进新建社区的医药网点的建设,大力发展医药连锁经营,逐步向农村延伸,5000人以上的社区至少配置1处医药网点。

第四十条邮政服务

完善邮政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配套建设邮政服务网点,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住宅小区设置邮政服务网点1个,与社区服务网点相结合。

第八节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规划

第四十一条生产资料市场整体布局

我市批发市场的布局思路是“退二进三”,发展总部经济。近期整合一批,远期中心城区的批发市场全部搬迁到三环之外。

按照政策引导、逐步改造、规范管理、调整提高、局部逐步搬迁的方针,对影响整体交通环境和城市面貌的市场限期整改或逐步搬迁,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层次,促进城市商业布局合理化。

第四十二条逐步搬迁一批批发市场

(一)逐步搬迁哈尔滨古铁市场,迁往哈东开发区。

(二)逐步搬迁南极小商品批发市场,迁往哈东开发区,将原场地作为商业预留用地。

(三)逐步搬迁双合盛装饰材料市场,迁往哈东开发区。

(四)逐步搬迁更新钢材市场,迁往哈东开发区。

(五)逐步搬迁中马路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迁往哈东开发区。

(六)逐步搬迁市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迁往二环路以外。

(七)逐步搬迁前进钢材大市场,迁往102国道哈达屯附近。

上述市场逐步搬迁后,以建设绿地、停车场、公交车辆回车厂、客运换乘枢纽为主,适当开发建设商服及住宅设施,容积率不超过有关规定。

四十三条规划建设6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区

(一)哈东批发市场区,位于道外区哈东站以北,北树三道街以东,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以吸纳老城区各类外迁批发市场为主,建设占地40万平方米的南极商贸批发市场及各类批发市场,成为哈尔滨市批发市场的集中区。

(二)先锋路批发市场区,位于先锋路两侧,用地面积50万平方米,以生产资料批发为主,生活资料批发为辅。

(三)哈西批发市场区,位于哈南编组站北侧,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

(四)松北批发市场区,位于松浦镇三环路北侧,集家具、小商品、机电、鞋帽、服装等,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主要服务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需要。

(五)松北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区,结合松北前进物流园区建设,位于哈大高速公路西段,规划三环路、四环路之间,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主要服务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

(六)哈南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区,结合哈南龙运物流园区建设,位于学府路哈南物流中心北侧及西侧区域,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

第四十四条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

按照局部改造,整体优化,形成规模优势,提高竞争力的原则,提升一批专业市场。

(一)金属材料市场

1.北方钢铁市场,位于道里区金属路8号,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经营板材、型材、螺纹钢等建筑材料。

2.先锋钢材木材批发市场,位于先锋路130号,主营钢材、木

材批发,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

3.龙港钢材市场,位于道外海员街1号,主营钢材、木材批发,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

4.235处钢材市场,位于公滨路162号,主营线材、螺纹钢、管材,占地5万平方米。

5.省昌进金属材料中心,位于道里城乡路,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6.钢材批发市场,位于动力区朝阳镇新立村,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

(二)招商制建材家具市场

1.大发家具装饰材料新城,主营家具装饰材料,占地6万平方米。

2.前进环保装饰材料市场,位于前进路57号,主营地板、木材、小五金、油漆、陶瓷、洁具等建筑材料,占地5万平方米。

3.禧龙陶瓷批发市场,位于先锋路8号,主营陶瓷,占地17万平方米。

4.哈尔滨哈平建筑材料批发市场,位于哈平路156-2号,主营木材、板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占地2万平方米。

5.黎华家具装饰材料城,位于东直路1号,主营家具、办公家具、橱柜、建材,占地2.6万平方米。

6.先锋石材批发市场,位于先锋路218号,主营人造石、天然石、台面、橱柜,占地1万平方米。

7.哈漆石材批发大市场,位于先锋路14号,主营石材及加工,占地2.1万平方米。

8.太古商城,位于太古街与承德街交汇处,主营陶瓷、卫生洁具、餐具,占地1.3万平方米。

9.红旗家具装饰材料城,位于红旗大街400号,主营家具、建材,占地10万平方米。

10.松北黎华建材基地,服务哈大齐工业走廊。位于松北大道211号,主营洁具、五金综合、门窗、地板、橱柜、建筑材料,占地0.4万平方米。

11.韩国装饰材料城,位于香坊区延福街,主营装饰材料,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三)轴承专业批发市场

——香坊轴承专业批发市场,位于横道街66号,现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近期进行扩建,远期使之成为国内最大的轴承专业市场。

(四)轻合金专业批发市场

——在平房区铝材厂附近,建设1处轻合金专业批发市场,近期规划面积1万平方米,远期规划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轻合金专业批发市场。

第九节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

第四十五条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目标是形成有区域特征和品种特征的农产品市场交易格局,建成一个有区域特征的中心批发市场,同时进一步提升郊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化水平。

我市产地批发市场布局是在现有批发市场的基础上,综合功能组团布局,原则上三环以内不再新建大型农产品产地市场。

第四十六条重点建设4个特色农产品市场

(一)绿色食品批发市场:规划位于哈西批发市场区内,规划占地8万平方米,主要经营品牌大米、大豆、豆油、面粉、特色乳品,逐步建设为辐射东北亚地区的大型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

近期预计年交易额10亿元,远期年交易额超过30亿元。

(二)特色山货批发市场:规划位于哈西批发市场区内,规划占地5万平方米,主要经营天然蘑菇、木耳、山野菜、榛子等我省特色山货,逐步建设成为体现东北特色的山货批发市场。

近期预计年交易额5亿元,远期年交易额超过25亿元。

(三)绿色农产品批发中心:位于道里区城乡路248号,规划占地39万平方米,主要经营农产品、粮油、肉类、禽类、副食品,发挥南菜北运、北菜南运的功能,辐射俄罗斯。

近期预计年交易额15亿元,远期年交易额超过40亿元。

(四)绿色蔬菜水果大市场:位于松北区万宝镇葡萄园园区,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投资2亿元,形成集生产、销售、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市场。

第四十七条近期规划完善9个农产品产地市场

(一)道里区新发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二)道外区万宝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三)南岗区王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四)道外区团结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五)平房区平新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六)香坊区城高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七)南岗区红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八)道里区榆树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九)完善双城新胜禽蛋大市场,在现有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再增加3万平方米,年交易额由现在的13.9亿元,增加到15亿元。

上述市场主要经营地产农产品,以蔬菜、瓜果、粮食为主,成为

北菜南运的专业基地。

第四十八条规划建设8处畜牧产品批发市场

(一)道里区新发畜牧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二)道里区乡政街东北绿色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

(三)平房区畜牧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四)道外区民主畜牧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五)动力区龙园畜产品专营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

(六)香坊区幸福畜牧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七)呼兰区黄牛市场,规划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八)松北区对青山畜牧交易市场,规划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第四十九条规划建设3处水产品批发市场

(一)道里区太平镇水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二)南岗区王岗镇水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三)松北区松北镇水产品大市场,规划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第五十条完善哈达农产品市场

完善市场二期工程,以蔬菜花卉、绿色食品、种子、树苗、粮油、调味品、土特产品、农资为主,逐步开展果品、蔬菜的清洗、分装、整理等深加工业务,成为省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设施最先进、门类品种最全、商品交易及交易金额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

第五十一条规划建设1处农产品拍卖市场

规划建设绿色花园批发市场,规划面积5万平方米,位于哈南编组站、学府路西侧、规划三环路附近,主要进行农产品拍卖。

除具有集中交易功能外,还兼有商品整理、质量验证、加工包装、信誉担保、价格维护、储运、结算服务等多项配套功能。

同时规划发展期货贸易和期货市场商业布局,开展远程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网上交易等业务。

第五十二条早(夜)市和摊区规划布局

在规划期内,要重点清理无证占道的市场;按照安置下岗再就业的有关要求,规范早(夜)市和摊区,明确经营、管理主体,制定《哈尔滨市早(夜)市和摊区市场管理办法》。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实施“退路进厅”,提升“菜篮子”工程的档次。

近期要把早(夜)市和摊区与“退路进厅”有机结合,逐步减少占道市场,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早(夜)市和摊区退出二类街道;在2010年前,早(夜)市和摊区退出三类街道。把早(夜)市和摊区逐步纳入社区商业。采取政策扶持、联合经营的方式,建设服务半径为700—1000米、服务人口为1-2万人的街坊生鲜超市100处,每处规划营业面积为1500至2000平方米,吸纳早(夜)市和摊区经营的生鲜食品,解决再就业问题,方便社区居民生活。

远期,所有占道市场全部纳入社区商业和街坊商业之中。

第十节商业物流的规划布局

第五十三条逐步搬迁一批空车配货网点

近期逐步搬迁、取缔位于道外区大新街、东北新街、三马地区、道里区康安路、动力区三大动力路的所有空车配货站(点),远期逐步搬迁、取缔市区二环内的所有空车配货站(点)。

第五十四条商业仓储中心的布局规划

规划9处仓储中心

(一)在道里区西部,职工街与老机场路两侧,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现代化仓储物流集中区,用地面积37.3万平方米,通过提升仓储、运输的功能服务,为区域内的批发市场群及大型连锁超市服务,实施分拨配送,提供增值服务和高端化的信息系统服务。

(二)在道里区群力乡南部,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建设现代仓储物流区,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为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和道里高新产业区服务。

(三)在动力区哈阿公路西侧、拉滨铁路东南侧,利用原有的日杂仓库、烟草仓库及工业建材和化工仓库,形成综合型的大型仓库集中区,用地面积107.8万平方米。为动力工业区和区域内的批发市场和大型连锁超市提供服务。

(四)结合平房南部工业新区的建设,在其规划区东侧,铁路西侧,结合铁路专用线建设为开发区配套服务的仓储物流区,用地面积157万平方米。

(五)在松北区滨洲铁路线与哈大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块内,规划现代化仓储物流集中区,用地面积32.8万平方米,为松北区提供生产生活物资的仓储运输,服务于区域内的批发市场群及大型连锁超市。

(六)在呼兰区的利民开发区东北侧,哈伊公路西侧,规划1处现代化仓储物流集中区,用地面积36.3万平方米,兼具整个开发区的生产和生活仓储运输和物流配送功能。

(七)在呼兰区铁路东侧,高压线南侧,规划工业区北侧,结合铁路和工业区规划1处仓储集中区,用地面积58.4万平方米。

(八)建设位于先锋路1号的神通物流仓储中心,规划用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主要服务市内的各市场。

(九)将现有危险品仓库逐步外移,规划阿什河东侧预留2处危险品仓库用地,分别为油库区、易燃易爆仓库区,每处用地30万平方米。

结合城市发展和分散布局的地区市场,近期(“十一五”时期)规划保留部分功能作用明显、设施相对完备的小型仓库,进行统一的现代化设施配备与管理。远期将影响城市布局的中心区内的小型仓库拆除。

第五十五条商业配送中心的布局规划

规划7处配送中心

(一)龙运配送型物流中心,位于京哈公路出口东侧,用地面积160万平方米。为动力工业区和开发区哈平路集中区原材料及产品提供物流服务,兼具哈尔滨市生活物资南向的储运和销售。

(二)北亚配送型物流中心,位于化工路与先锋路交叉口东北侧,用地面积215万平方米。成为道外区建材工业区和化工工业区原材料及产品的物流储运疏散中心,兼具哈尔滨市与东北黑龙江腹地生活物资东向的储运和销售。

(三)新香坊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位于香坊区东侧,哈绥铁路南侧,用地面积232万平方米。

(四)松浦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中心,位于四环路南,滨洲铁路西侧,用地面积80万平方米。

(五)松北配送中心,位于松北镇,占地5000平方米。

(六)哈尔滨龙运配货市场,经营范围公路货物运输、空车配货、仓储、停车场,位于道外区滨江街。

(七)哈东国际工贸物流配送中心,主要服务哈东国际工贸区和哈东批发市场区,位于道外区哈东批发市场区内,具体面积根据哈东开发区控详规划确定。

此外,在重点建设上述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上,还将在平房区建设哈尔滨生态旅游观光园,在动力区建设机电工业配套园、在安通九道街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在孙家站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在松北202国道东侧、铁路西侧建设物流客运中心,在呼兰区建设君逸经贸仓储物流工程和虹润汽车仓储物流中心等。

第十一节市辖县(市)商品市场发展规划

第五十六条县(市)商品市场发展规划,突出加强农村市场的建设,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按照《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来确定,划分为西部经济亚区、南部经济亚区、东部经济亚区。

西部经济亚区包括双城、阿城、宾县、巴彦4县(市);南部经济亚区包括尚志、五常、延寿3县(市);东部经济亚区包括依兰、方正、通河、木兰4县。

(一)市县(市)联动,推动西部经济亚区商品流通的协调发展。以哈尔滨市区为核心,梯度发展,分层次做好零售、批发市场布局,形成市、县(市)、乡(镇)、村四级网络,实现日用消费品分销流通,特色农产品集中辐射,区域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完善县(市)商品市场的载体建设,依托县(市)支柱产业资源,确定发展重点。近期,双城市重点规划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面积2.5万平方米,储肥3万吨,辐射50公里;建设双泰蔬菜批发市场和南门永和水果批发市场,筹建4处综合大型商场;在西郊现木材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扩建成占地5平方公里,年贸易加工木材500万立方米的木材交易市场。阿城市重点规划建设金源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发展超市15处;依托现有优势龙头商业企业,完善农村市场,建设50个连锁销售网点。宾县、巴彦县拟重点规划建设县镇商业网点设施,依托农副产品、旅游、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资源,突出专业市场建设。

(二)突出特色,增强南部经济亚区商品流通的发展功能。以尚志市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策划区域市场的发展方向,调整现有市场的组织结构,合理布局商品市场,建立以发展农村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尚志市商业物流中心,成为南部经济亚区商品的集聚和辐射地。依托旅游、绿色食品等资源,抓住滑雪旅游和“大冬会”的机遇,发展寒地旅游商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特色专业市场。近期,尚志市重点在东浦区规划建设尚志长江商贸城,总规划占地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67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在尚志镇建设黑龙江珠江批发市场,规模20万平方米,投资2745万元;建设5000平方米的粮食批发市场和4000平方米的山产品批发市场。远期,在尚志亚布力镇规划建设亚布力旅游商贸服务中心。五常市重点规划繁荣建设大街主商业区,发展开发大街和广场大街2个副商业区,在广场路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万米超级市场;在五常镇建设农药、化肥、农机具、建筑材料、文化电子信息、餐饮一条街;在五常一粮库投资5600万元,建设大米销售中心;在杜家镇、五常镇、背荫河镇、拉林镇建设4个绿色蔬菜批发市场;在牛家镇建设瓜果批发市场;在小山子镇、沙河子镇、向阳镇各建1处特色山货批发市场;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在五常镇万宝山村规划建设占地3.7万平方米的商品物资储运配送中心;将华联商场改造为副食品配送中心;在五常肉联厂建设肉食品配送中心。延寿县重点规划建设和完善2个县级商业中心,在同庆商业区建设2处规模1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在开发区商业区建设1处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城镇休闲购物中心;建设和完善区域商业中心3个、社区(集镇)商业5个、商业街6条;积极发展商业物流,规划建设区域配送中心;利用国家粮食储库等物资集散地的有利条件,规划筹建物流园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东部经济亚区商品流通的发展能力。以依兰县为核心,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商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市场定位,建立满足和方便农民需求的目标市场,形成供应网络。借助水路和公路交通方便的条件,按照市场流向,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煤炭、石材、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联系,实现商品双向流通,增强发展功能。近期,依兰县、方正县拟重点规划建设县镇商业网点设施,突出专业市场建设。木兰县重点改造兴兰综合市场,扩建1万平方米,投资500万元;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综合市场,总规模1.8万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建设大牲畜交易市场,规模1.5万平方米,投资5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规模2万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通河县重点规划建设8处商业网点,用地25万平方米,总规模17万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建设“三农市场”,规模1万平方米。

(四)加大农村市场建设力度,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流通网络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把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收购结合起来,促进商品双向流通,力争用3年的时间,在我市市域内实现“千百十一”工作目标。即2000个左右村级农家店、100个乡级农家店、10个区域配送中心、1个市级配送中心,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逐步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远期全市将形成统筹发展、城乡结合、安全高效、质量确保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县(市)商品市场体系(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应根据本县(市)城镇总体规划,由商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于2006年完成制定的近期和远期规划。

第四章构建哈尔滨都市商圈推进对俄经贸战略升级

第一节都市商圈构建

第五十七条总体框架:圈层结构,双向流通,集合发展,网状辐射。

圈层结构——形成以3个市级主题商业中心为核心层,9个区域商业中心为中间层,市域内各批发市场为边缘层的空间结构。

双向流通——形成以国内外、省内外、城镇乡村、优势互补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集合发展——形成以各种业态组合、各类市场捆绑的“一站式”的发展模式。

网状辐射——形成以各网点的辐射节点相联和延续的网状辐射态势。

第五十八条发展思路:优化空间布局,确定目标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扩大流通规模。

优化布局空间——提升核心层,完善中间层,建设边缘层。

确定目标市场——分析自身优势,搞好市场调查,锁定目标市场。

完善组织结构——鼓励流通企业整合资源、联合经营、有序分工、功能互补、集团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规模优势。

扩大流通规模——引导流通企业由管理型向效益型转变,适度发展商业网点规模,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扩大商品流通渠道,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

第五十九条基本对策

(一)提高认识,形成构建都市商圈的合力。

(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三)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节推进对俄经贸战略升级

第六十条提升对俄经贸战略

建设4个出口加工区。

南部在新香坊建立对俄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5.36平方公里;北部在松北区建立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对俄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东部在宾西建立宾西对外贸易产品加工区,规划面积26.8平方公里;西部在哈尔滨开发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上建立对俄合作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99平方公里。在空间布局上形成梯形结构。

在实施对俄经贸战略升级中,要以构建完善对俄经贸“大通道”、“大通关”为目标,加强商品流通的载体建设。

(一)建设俄罗斯商贸城,位于松北区哈尔滨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内,规划面积136万平方米,主要经营东北亚地区需要的服装、纺织品、家具、小商品、小家电产品、建材、家具等。

(二)规划在松北区哈尔滨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内,建设中海建材市场,规划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建设曼哈顿轻工电子市场,规划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建设环宇家具市场,规划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建设志华商贸城,规划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建设环球花卉市场(暂定名),规划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建设市政科技大市场,规划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

(三)在香坊区对俄园区内,建设轻工产品批发市场,占地20万平方米。

第三节发展外向型市场

第六十一条建设3处外向型市场区

(一)规划建设东北亚采购中心(北方香江),位于群力顾乡新区,规划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预计年交易额可实现200亿—300亿元,将形成面向俄罗斯,通过远东市场辐射独联体其他国家及东北亚经济圈其他国家的地区性国际采购中心。

(二)中外合资哈尔滨东北亚国际商贸城,位于松北开发区大耿家转盘道以西,紧邻202国道(哈黑公路),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6.8亿元人民币,主要设有建材家居市场、农副产品市场、药材市场、玉器大市场、大型超市、宾馆饭店、旅游购物中心、物流中心、客运中心、俄罗斯步行街等,形成集商品批发零售、仓储运输、内陆口岸、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多用途、外向型、现代化大型国际商贸中心。

(三)规划建设哈东国际工贸区,位于哈东开发区,规划面积2800万平方米,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建设具有经济贸易、物流配送、旅游工业功能的生态型国际工贸基地。主要规划建设市场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市场物流园区引进义乌小商品城、哈药物流中心,同时作为南极小商品批发市场、哈尔滨鞋城等市区二环内专业市场搬迁的承接载体。工业园区依托科教园区,围绕工业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与专业产品批发相关联的加工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第五章哈尔滨市商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节发展商品市场体系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六十二条发展商品市场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建设秩序。制定《哈尔滨市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管理办法》,该《办法》出台前,市规划部门在审批商业建设项目时,需征求市商务主管部门意见,确认是否符合商业网点规划;《办法》出台后,在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增加商业网点建设选址审批窗口;地下商业街的开发由人防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行业管理。

(二)强化政府引导,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制定商品市场准入标准,编制年度《商品市场发展报告》,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听证制度。

(三)创新招商模式,引入“商业地产开发商”制度。成立由市商品市场体系(商业网点)建设办公室与高资质的社会商业机构合作的“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建设提供决策信息和服务。

(四)加强基础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商业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完善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大型商业设施的交通组织。

(五)建立专项基金,扶持特色项目建设。建立商品市场建设发展专项基金,做好商品市场建设的规划、市场信息的、商品市场发展的战略研究,为招商引资服务。

(六)组建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组建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能力。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市场规划的实施。成立市商品市场体系(商业网点)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节商品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第六十三条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一)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商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力度。将商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重点商品流通设施、商业街(区)的建设与市政设施的改造、交通环境的改善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二)加强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新型商品储备体系。引导重要商品经营主体建立必要的商业储备,可以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鼓励经营主体投资储备设施,商业储备可以采取经营主体建立储备、联合储备等多种方式。

(三)结合商品市场布局规划、国家及各地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构建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物流资源,开发建设若干辐射全省、全国乃至连接国际市场的物流平台;以区域批发市场和产地初级批发市场为基础开发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四)提高商品市场体系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电子商务与商品市场信息平台的建设,构筑商品市场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哈尔滨商品市场现代化设施建设,重点促进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在商品市场领域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开拓商品市场发展的新空间。

第三节发展现代商业物流的措施

第六十四条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

(一)积极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市场。树立现代物流意识,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二)努力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

(三)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

(四)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

(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拓创新,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物流服务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鼓励哈尔滨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速实现国内外物流市场服务一体化。

第四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措施

第六十五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措施

(一)精心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制定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确立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

(二)强化竞争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经营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三)整合现代服务业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积极盘活现代服务业资源,加快现代服务业企业内部改革,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加大与东北地区企业的合作,强化规模经济效应。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政府依法监督和服务水平。重点扶持先导型、全局性、创汇型现代服务业,政府部门要加强系统内、各部门之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要规范服务市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和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建立以信息化为关键环节推动城市现代化,增强城市吸引力;积极为现代服务企业创造良好条件。

(六)加强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工作。建立现代服务业经常统计制度和跟踪监测、预测分析制度,加快现代服务业各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

第五节推进连锁服务业进社区的措施

第六十六条推进连锁服务业进社区的措施

(一)促进连锁业实现跨区域发展,加快重组步伐,帮助社区连锁服务企业树立品牌优势,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二)建立合理的法制框架和优惠政策,规范社区连锁服务的发展方向。对社区连锁服务提供各种投入以直接支持社区连锁服务的发展。

(三)完善社区连锁服务业市场体系。完善社区劳动力市场和社区服务市场,建立相关的配套服务。

(四)贯彻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准确定位,发展连锁经营,实施早餐工程。同时应避免恶性竞争,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突出特色,以满足消费需求。

(五)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加强培训,造就一批连锁服务专门的管理人才,努力提高连锁经营规模化程度。

第六节推进农村市场建设的措施

第六十七条推进农村市场建设的措施

(一)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农产品商业物流。

街区商业规划篇4

关键词:历史文化;业态;商业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l walks of life with the functional form of adjustment to revive and activ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case gradually increased,But also facing theoretical weakness, method is simple, the lack of local defects,O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 buildings lack effective format control means,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the commercial single, short state。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Huzhou garment district organic renewal experience,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yer-by-layer classification mode, step by step, interlocking,The" Culture " and" Business" the perfect unity,Namely, enhance the public cultur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and activation of the center area of the commercial atmosphere,enlarge the soci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Make its become Huzhou city cultural landmarks.

Key words:History and Culture;Format;Commercial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17(5)

1 研究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始终是摆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业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注入新的商业业态的方法来激活历史街区重新焕发青春,本文即以湖州历史文化街区――衣裳街区为例,通过对历史街区业态的层层分析和研究,达到提升地区整体功能品位,带动和引导可开发项目的落地,形成商、文、旅互动效应的目的,使衣裳街区成为湖州传统地方文化为特征的现代商业区(图1)。

2 项目缘起

衣裳街区是湖州市区仅存的两处历史街区之一,随着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明确了街区建筑的保护模式,物质性规划亦告一段落。但今后街区如何更好的发掘、利用传统价值,充分体现出两个上位规划所要求的历史文化特色,尤其是如何更好的使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所确定的各类建筑,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以街区内建筑物的合理利用和分布为重点,探索一条符合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道路,对街区内每栋建筑物如何使用提出建议,为街区的运作提供一些决策依据。

3 商业业态的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布局是城市文化战略的一项新举措,本次规划采取了逐层分级解析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力求将“文脉”与“商脉”完美的统一起来。

3.1 衣裳街区概况

衣裳街位于湖州市中心区,南临江南工贸大街,北接红旗路,全线长度约330米,呈现“撇”字形走向,其间保留了大量的清末民初建筑群,是《湖州市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中划定的历史街区(图2)。

3.1.1 衣裳街区历史沿革

衣裳街区明清时期因此地开有众多估衣店而得名衣裳街。明清以前,衣裳街店铺众多、民居、河道互相掩映,具有标准的中国式江南水乡的特质,衣裳街内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清代起,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宗教、建筑等开始传入中国,出现了相当一批中西合璧的建筑。湖州以南浔的私家园林为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而湖城的衣裳街以其西方的宗教建筑和思潮、先进设备和时髦的休闲娱乐方式、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不断渗透、融合为特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元城市文化。现状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点12处(图3)。

进入90年代后,湖随着州城市开发力度的增大,城市实现了从市河到苕溪的跨越,目前正在向太湖时代迈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衣裳街地段大部分房屋都已陈旧、破败,加之相关服务设施不尽完善,成为城市核心区中的一处伤疤。

3.1.2 衣裳街区的现状情况

衣裳街区占地面积10.85公顷,主要为居住、商铺和文保单位三类用地;常住人口约3200人,人均用地面积约34m2。现状衣裳街区共有建筑总面积约10.97m2,主要用作居住、商业、办公、医疗、宗教、市政、商住混合七种用途(表1)。

衣裳街区业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购物,一类是餐饮,其中又以购物为主。从现场统计的情况看,服装类商户在所有商户当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达到69%,目前,衣裳街主要以要经营低档服装为主,其他业态作为服装街配套设施点缀其中,规模较小,多为散户经营。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时间的断裂

历史上的衣裳街喧嚣热闹,每个时代都是湖州的商业中心,但是现在却成为老城区黄金地段的“洼地”,未能担当起在中心商业区地段所应担负起的责任。外地游客即无法从经营产品上识别出历史的痕迹,也无法从整体外观上识别历史原貌(因为大量的违章搭建、广告设置、建筑物破坏严重等造成了街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3.2.2 空间的分裂

长期以来,衣裳街作为一条街,只是利用了界面建筑的功能,缺乏向巷弄延伸,使得人们只知有衣裳街,不知有衣裳街区。线性的街和面状的区存在着空间上的分裂。

3.2.3 交通的割裂

该街区位于老城区内,区域内有三街、十四巷、二桥、二溪及十八处河埠码头。道路等级偏低,宜为步行交通。但是由于该路段紧邻湖州中心商圈,街区内部道路与周边城市主次干道均直接相交,加之湖州摩托车数量较多,造成了人车混杂的状况,带来了交通隐患,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停车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大削弱了旅客的购物意愿。

3.3 业态布局的逐层分级模式

本次研究在上位规划――《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衣裳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直接指导下,首先从用地性质上对街区进行初步梳理。其次针对衣裳街区街巷功能特征,在用地布局基础上,通过延展街区,深入确定每条街巷的主导功能,以此作为具体确定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依据。最后在街巷功能的主导下,从历史挖掘、现实需求、租金负荷三个角度综合确定建筑物使用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确定各个建筑物使用功能时,我们首先考虑恢复历史上位于该街区的老字号,有条件的要恢复它的原址、原貌、原品,无条件的可以保留字号,转换经营品种;无字号的引进现代湖州名品(图4)。

3.4 功能业态布局

3.4.1 用地功能梳理

本次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衣裳街的用地布局进行了梳理:

――规划保持现有的传统风貌和基本的街巷格局,保护和整治竹安巷以北、红门馆前街与市河之间的、以老式宅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群,修复重要的文物景点,整治各街巷和沿河建筑立面,使地段的历史风貌得到全面保护和恢复。

――充分利用地段优势和级差地租,逐步调整用地结构,适当完善一些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设施。既平衡一部分用于保护与整治的资金,也可提高地段的吸引力和活力。

――在核心保护区内保留一定比例的原有居民和老住宅,借以维护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补充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拆除违章搭建的破旧房屋,清理河道,整治环境设施,梳理出更多有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

规划衣裳街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体现市井商业的繁华与喧闹;馆驿河头则以文化休闲为主,体现江南水乡的清闲幽雅;虹门馆前则以居住和文化展示为主,体现传统居住的从容闲适(图5)。

3.4.2 街巷功能组织

衣裳街的街巷是构成街区的骨架,至今保持着原有的尺度和功能。充分体现了街区的风貌特色,也是衣裳街区的重要交通空间和居民的交往空间。

规划根据现有街巷的等级、尺度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街巷功能进行功能的划分和组织(图6)。

3.4.3 商业业态引导

本研究通过对衣裳街区现状业态布局的解读和对衣裳街传统业态的进一步挖掘,对街区建筑物的业态类别进行了策划。针对不同的业态,用不同的色彩体系进行识别。共分成5个大类,22个种类,小类将店名和类别交叉配置。在大类中,用中国红表示传统服饰,用琉璃黄表示文化休闲,用香樟绿表示文化展示,用青瓦蓝表示传统工艺,用玫瑰紫表示饮食文化。具体分类体系见表2:

规划街区的居住建筑主要集中布置在红门馆前东侧和团结巷周边地区,在市河西侧,居住建筑主要坐落于包安弄、小弄、两侧。传统服饰类主要放在沿衣裳街两侧,沿袭原有业态,以服装类销售为主,兼有饰品、酒店、绸缎、地方小吃等业态组合,形成复合化的功能的历史老街。文化休闲类主要放在沿馆驿河头两侧,包括了茶楼、湖剧馆、古籍书店及印刷馆、青年旅馆、各类工艺馆等,充分体现安逸闲适的氛围。文化展示类主要结合名人故居和历史事件发生地集中布置。传统工艺类主要放置于街巷弄堂内。饮食文化类主要集中在衣裳街两头和中段(图7、8)。

3.5 相关措施与建议

3.5.1 采取租售并举的开发方针

历史街区改造的前期投入资金是较大的,为此很多地方想通过商铺一次性出售方式套取收益,但易引起业态的失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历史街区的复兴;若不进行出售,高企的运行费用又难以支撑,总是处于两难境地。本次研究提出了租售并举的方针,更进一步确定了租售比应控制在3:7左右才能兼顾近远期利益,这不仅为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也使整个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3.5.2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管理者与经营者相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因为这类地区的组织和构造形式,包含着一种促销思想,即要让消费者在购物场所尽可能停留较长时间。该模式可保证和提高管理水平,并以一个统一的社会形象面对消费者,同时由于各零售商分别经营自己的产品,可以充(下转56页)(上接21页)分展示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经营风格。

3.5.3 在具体项目经营上,遵循主体突出,多项经营的原则

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都可以采取以一种为主,多种销售产品共存的业态模式。既保证经济上的合理性,又充分的展示了街区生活的多元化,这是策划中的一种弹性控制,是实现经济、社会、政府多赢的较佳方式。

4 实施效果

衣裳街区保护性开发和业态策划,逐步恢复碧澜堂、同丰楼、青莲茶室等传统老字号,基本形成了以传统老字号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商业街区,与现代化的步行街区交相呼应,既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激活了中心区的商业氛围,放大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湖州城市的文化地标。

5 结语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近年来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这与社会发展中大众文化消费的增长而引发的对文化遗产认知要求的增长分不开。本文结合湖州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控制实践,介绍了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研究的理念和内容,并结合实际展示案例,对业态的方法与手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商业业态的布局不仅是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管理的一部分,还与经济学、民俗学、消费者心理学、环境景观设计以及博物馆业、传媒业、旅游业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学科的合作是其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期望本文对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布局理念和方法的探讨能够给予借鉴与帮助,也为中国大部分城市提供一种历史街区业态布局创新的范式。

参考文献:

[1] 王蕾,马建峰.上海豫园中圈功能业态定位相关研究[J].理想空间,2011(10).

街区商业规划篇5

关键词:社区商业布局 沿街线性 组团式 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空间布局模式,按照坐落形态主要分为沿街线性、组团式和混合式三种。本文从三种模式的布局形态和空间取位以及在运作中的利弊作比较。同时,展示出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实典型。

一、沿街线性社区商业

(一) 沿街线性社区商业的布局

所谓沿街线形指,商业店铺顺应居住社区的主要人流方向,将商业服务设施结合街道、住宅布置形式密集排列,平面形式按照街的形态展开,整体空间形态呈现出沿街线形水平延伸的生长趋势。由于这种布局便于处理居民住宅与商业设施的关系,便于处理人流、车流、物流的关系;并且在设计、规划、建设的实务操作中简单、明确、易行。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大部分社区商业布局均取这种形式。它被视为常规、实用而传统的布局形式。比较典型的案例如位于深圳宝安区的桃源居,其社区商业空间沿着社区道路呈线形布置,居住区周边步行半径内拥有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内部的场所设计可把人们的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无处不在的社区邻里关系。

(二)沿街线性社区商业布局的优缺点

(1)优点

由于线性社区商业主要是利用住宅底层,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建设用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在住宅底层安排商铺的方式,可以提高建筑的层数和容积率。线性式布局店铺沿街聚拢,沿街展示面大,空间秩序感强,能起到吸引和引导人流进入的效果。线性商业设施顺应道路走向布置并与小区入口广场结合,或者在小区临近干道的地方单独辟地独立建设,商业店面立面连续,可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立面,有利于丰富和美化城市环境面貌;同时,沿街线性社区商业一般空间较小,划分灵活,其整体形态具有很强的规模适应性,从街坊、小区到大型居住区都可根据规模灵活配置,特别符合社区商业要求的便利、人性化的经营特征。

(2)缺点

因受限于建筑空间、楼梯位置、结构形式等方面因素,对空间和规模有要求的商业功能,如综合超市、银行等,就不适合设置在“线性”商业空间中。线性社区商业形态规模不适宜过大,大尺度的建筑容易破坏空间界面的连续。线性商业无法形成放大节点式公共空间聚集人流,向更大的商业规模发展,对商业业态的复合式发展不适宜。

线性空间的特点就是“长”,街道由连续的商业店面排列组成,商业平面布置较呆板,社区商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因而形成单调的商业空间;单一的线形空间很难让居民在此停留,且社区商业空间中供居民休憩、休闲的设施较少,对社区氛围的营造效果不佳。

二、组团式社区商业

(一)组团式社区商业的布局

(二)组团式社区商业布局的优缺点

(1)优点

中心组团商业通常位于社区商圈的中心位置,它的规模大,功能综合,辐射范围广,空间向心性强,能够形成中央核心带动效应;聚集人流甚至吸引相邻多个社区的居民;空间渗透能力较好,以高度集中的商业运作模式服务社区中各个组团。

中心商业组团由一组商业建筑在独立地段围合而成,独立空间的设计使得社区商业有了内街和内广场,商业空间新颖,因此有可能充分满足各类商业服务设施布置的功能要求,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住区商业“小而散”的形态,解决了沿街底商与住区居民的矛盾,另外一方面创造了轻松休闲的购物环境,成为社区居民交流娱乐的场所。

(2)缺点

组团式社区商业的建筑尺度和街区规模不易控制,容易造成建筑尺度的失控和街区商业效益的不均衡发展。中心商业组团一般集中于一组建筑中,其开发建设面积较大,在社区建设前期阶段,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经营效果欠佳,容易形成闲置,造成浪费。

组团式社区商业虽然核心组团商业地内部所达空间范围有所扩大,一定范围内商业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是相对分散状态,与消费市场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不够,未形成规模效应;各商业空间的互通性仍较薄弱,商品流向仍呈单向性。

三、混合式社区商业

(一)混合式社区商业的布局 混合式是指社区商业空间在规划之初就有合理的定位,根据居民需要在业态设置、形式上复合化,是各种布置形式的组合。这类模式包涵一个居于社区中心的主导空间,多条线性轴线以这个“面”状的主导空间组织并向外延伸,共同构成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其特征是多种业态、形态复合,购物、休闲、娱乐、交往功能空间都有合理的安排,且常常与公园、水体、学校、运动等其它功能空间一体布置。

混合式社区商业业态产生丰富的购物空间,混合式的社区商业形态使社区和城市之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典型案例如重庆鲁能新城社区,总体规划采取街区式规划设计理念,商业规划首创中国 BLOCK 商业街区,规划布局有两大集中 BLOCK 商业中心,三条 BLOCK 商业带,形成 2 点 3 带的商业规划格局, 形成 “混合型”布局模式。

(二)混合式社区商业布局的优缺点

(1)优点

由于一些大型社区向城市近郊扩展,区域商业配套设施没有全面规划,因而为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混合式”社区商业改变了传统社区商业的领域边界与中心感,商业布局表现在空间组合上提供单面底商、商业内街与团组式商业的结合,有利于形成明确的商业服务中心,且不同布局形式业态有所侧重,在商业功能、居民的需求互动中寻求最佳商业发展方式。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多种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邻里交往场所,可以成为居住社区文化和特色的重要体现。同时与城市关系空间界面环境景观渗透融合,使得城市与社区的关系更加协调。社区居民的交流比较频繁,提高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关键性因素。

(2)缺点

街区商业规划篇6

一、商业项目会审

建立商业项目联合会审制度,由区经委牵头,通过各职能部门联合会审,加强对商贸服务业业态调控。

(一)会审原则

1、根据《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及各街镇(工业区)的商贸服务业专业规划,对大型商业投资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进行会审,控制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布局。

2、新建大型居住区商业配套设施的建筑方案设计进行会审。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既要集中配置便利店、室内菜市场、大众化餐饮(早点)、大众化理发、书报店、药店、洗衣店、维修回收站等必备性商贸服务业业态,又要控制延街小商铺建设。

3、重点商业圈和主要商业街的设计方案必须进行会审。使我区主要商贸服务业设施体现总体规划的设计理念。

4、对新城和各镇的商贸业规划进行会审,以达到对商业面积的“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目的。

(二)会审范围

1、新建、增建大型商贸服务业态方案。

2、新建住宅小区的商业设施配套方案。

3、新、改、扩建商业用房的设计方案和业态布局。

4、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或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三产项目(不需新建商业用房)的项目论证。

5、重点商业圈、主要商业街、新建住宅小区、旅游开发区、工业区的商业布局方案。

(三)会审主体

1、设立区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会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区经委、发展改革委、建设交通委、规划局、房地局、环保局、招商局(区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工商分局。

2、由各街镇(工业区)牵头所在地市政、环境、土地、工商等组建商贸服务业投资项目评估小组。

(四)会审方法

1、各街镇(工业区)的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由街镇(工业区)预评估小组直接对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本地区商贸业规划布局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估。区属公司的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由区属公司和项目所在街镇(工业区)预评估小组进行沟通,共同对项目进行预评估。通过各街镇(工业区)及区属公司预评估筛选出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向区经委申报。

2、对各街镇(工业区)及区属公司申报的商贸服务业项目,由区经委牵头,组织联席会议单位召开区商业项目联合评审会议,对项目内容进行评估,并确定该项目能否准入。

3、区经委代表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会审联席会议出具业态认可意见,分送区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交通委、规划局、房地局、环保局、工商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职能部门按照业态认定意见办理相关手续。

二、立项审批

(一)商贸服务业项目立项审批

按照《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经委<关于完善和加强工商领域投资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通知》金府办[2006]4号要求,区经委与区发展改革委协商一致,对商业项目的立项作如下界定:

区发展改革委审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的项目及六类经营性投资项目。

区经委对现有商贸业服务业用房的改、扩建;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或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新开设的商业设施(不需新建商业用房),从业态布局出发,进行审核立项。

(二)立项审批受理

在区审批中心受理服务窗口受理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受理通过项目会审的商贸服务业审批项目,由区发展改革委和区经委按职责负责立项审批。

街区商业规划篇7

城中区是西宁市千年历史发展的发祥地,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自古中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改革开放30年来,城中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一个老城区,有限的发展空间也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难题。今年,西宁市委、市政府为中区发展制定了“扩区提位”的发展战略,将城南新区、总寨镇101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和南川西路办事处26平方公里行政区域纳入中区管辖,调整后的新中区面积由原来的24.3平方公里增至151平方公里,摆脱了原来“地盘少,空间小”的地域束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展思路:一轴两片

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中区发展拓展了空间,不仅有利于中区争取项目,扩大投资,改善城区面貌,更有利于中区坚持农工商贸并举,提升产业层次,全面发展区域经济。8月22日,城中区四大班子及2。家部门、单位入驻城南新区,标志着城中区酝酿已久的“扩区提位”发展战略,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从今天起,城中区将在这151平方公里上,书写新的历史华章。

今后,城中区将全力打造“一轴两片”经济发展格局,即以南川地区为“轴”,加快南川沿线生态景观建设,打造绿色长廊,让南川成为城市的“肺叶”。以老城区和新区为“两片”,在老城区继续加快“一个中心、两大商业圈、四条特色商业街”的建设步伐,建成功能齐全、三产发达、城市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城区,在城南新区以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快建设集休闲、旅游、度假、会展经济为一体的现代化宜居城区。

“一个中心”水井巷商务中心区

水井巷地区有着颇为深厚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的商市风貌和商务活动聚集的趋势,让它具备了成为青海省重要商务区的优越条件。

商务中心区的规划范围是东到南大街、南到南关街、北到西大街、西到水井巷,总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几年后,南关街东段、北斗宫街两侧、人民街、民主街部分地区以及水井巷等小片区将被陆续开发。天桥、鹏程以及青海人民剧院、建行等开发商和产权单位都将投入资金,分片开发。目前,现有的水井巷市场已全部退市还路,改造一新。

市场的改造及片区的开发,势必引来新的项目,再次聚集人气、商气和财气,城中区将借此机会打造出一个现代商务中心。

“两大商圈”西门口和大十字

说起西门口和大十字,大多数青海人都知道。作为西宁市的中心区域,繁华的商业和聚集的高人气,让西门口和大十字地区成为商家的“宠儿”、市民购物的必到之处。

西门口和大十字两大商圈一直以传统商贸为主。近几年,城中区通过招商引资,初步建成了以西大街百货、王府井百货、地下商城及三丰商贸为主的西门口商圈,今年还将有一批高档写字楼、购物广场和商业街区陆续建成。大十字商圈在大十字百货的基础上,太平洋购物、亚都百货等已基本形成商圈,今年进一步做好兴旺商务大厦、凯达二期和天桥世纪广场的启动以及王府井百货扩建、影视中心改造等项目。

届时,西宁市中心购物场所的档次和规模将进一步提升,西宁市民的购物环境将更加舒心,购物将更方便。核心街道:四条特色商业街

城市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街道景色,而城中区将依托已经形成的特色街道,打造全新的商业街。

特色餐饮街。以七一路旧城改造、滨河路海德堡小镇的建设为龙头,打造七一路、滨河路餐饮街,尽快形成餐饮业经营氛围。目前已开工建设的总投资约117亿元的七一路餐饮城,今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建成4栋连体高层,继续延伸和完善七一路新大地餐饮街。

休闲娱乐街。以长江路小西门南北两侧的改造和青海湖大厦开发为龙头,加快明瑞金都、长江大厦拆迁建设步伐,打造休闲娱乐街。同时,总投资45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的青海新闻大厦文娱城,已对外开放营业;总投资约15亿元的青海湖大厦商务酒店今年计划投资4500万元,目前已经竣工,一座规模3.8万平方米的四星级标志性商务大酒店将为广大游客提供服务。

珠宝饰品街。南关街已有二三十家珠宝首饰经营店,珠宝街已初具规模。今年重点对南关街开展了街景改造,改善外部环境,使街景与珠宝行业相融合,突出珠宝街特色,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品牌服装街。北大街、解放路服装街通过危旧房改造,在沿街商铺增设服装专卖场,引导服装知名品牌设店集中经营,打造名街名店。其中,总投资1.2亿元,今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的北大街精品服装城,经营面积约9000平方米,业已对外营业。

城南:打造旅游休闲区

作为新划入中区的城南新区,今年也将实施一批三产项目,以项目聚拢新区的人气,打造旅游休闲区。

商务中心和商务会所――总投资25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的卧龙山庄国际商务会所已经开工,建成后,一座3800平方米的国际商务会所将展现在市民面前。

西宁自然公园,总投资约60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公园建成后,市民和游客会从中领略到黄河奇石、西宁明清老宅院和民俗文化的魅力,它将成为西宁古城文化的观赏基地。大型温泉度假村,总投资预计22亿元的城南温泉度假村,规划建设总占地4800余亩。其中,高级商务酒店、高尔夫练习尝高原体育公园等设施,在不久的将来会让市民和游客享受到国际化的服务和娱乐项目。

街区商业规划篇8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商业特色街区的管理,维护商业特色街区良好的社会秩序,创造优美整洁、安全有序的购物、休闲和旅游环境,促进商业特色街区的繁荣和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市区范围内(不含萧山区、余杭区)商业特色街区的管理。

凡在商业特色街区内居住、办公,以及从事经营、购物、旅游、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商业特色街区,是指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具有餐饮、购物、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特色功能的商业街区。

商业特色街区(以下简称街区)的具体四至范围由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或者开发区、度假区、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统称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范围予以公布。

第四条街区管理应当遵循属地管理、高效、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杭州市人民政府贸易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街区的专业规划、特色定位、商业网点布局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街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人民政府可以组建街区管理机构并具体负责街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街区内的相关管理工作。

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街区管理机构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街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街区管理机构对街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与绿化、公共秩序与交通安全、公共设施、商业经营等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街区管理经费的投入,街区管理机构实施日常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第九条各行政管理部门对街区管理中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并将行政许可结果定期抄告所在地的街区管理机构。

第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根据《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的规定,在街区内依法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

第十一条街区管理机构对街区内的违法行为应当进行劝阻或者予以制止,并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移交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将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结果定期通报所在地的街区管理机构。

第二章市容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街区良好的市容环境卫生。

街区内禁止下列影响公共场所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在建(构)筑物外墙、市政公用设施、管线和树木及其他设施上非法张贴、涂写、刻画;

(二)在临街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和橱窗内吊挂、晾晒和摆放有碍市容的物品;

(三)随地吐痰、便溺,或者乱扔、乱丢、乱倒各种废弃物;

(四)施工场地不按规定采取防止扬尘污染措施,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五)在喷水设施中洗澡或者洗涤物品;

(六)其他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十三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损毁或者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封闭街区内的环境卫生设施。

第十四条街区内的单位应当按照《杭州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门前三包”责任工作。

街区管理机构负责检查街区内责任单位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具体执行情况。

第十五条街区内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户外广告及公共设施的设置,应当与街区的特色定位、总体环境相协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街区内建筑物原设计风格、色调,不得擅自在临街建(构)筑物上插挂彩旗、加装灯饰以及其他装饰物。

第十六条街区内临街建(构)筑物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建(构)筑物外立面进行清洗、粉饰,保持建筑物的整洁和美观;出现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保持原有风貌。

街区内的业主、商户装修临街建筑物的门面,应当与街区的特色定位、总体环境相协调。

第十七条街区内的下列活动依法需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事先书面征询所在地街区管理机构的意见,由街区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一)进行建(构)筑物临街立面装修;

(二)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

(三)设置景观灯光设施;

(四)占用、挖掘道路;

(五)设置户外广告,或者设置公益性宣传牌(栏)、宣传标语;

(六)其他影响街区景观的活动。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保护街区内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街区内禁止下列影响周围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一)违反规定标准安装空调、冷却、废气处理设施;

(二)在施工、商业或者娱乐活动中违反规定,产生噪声、废气、废水等环境污染;

(三)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或者恶臭气体的物品;

(四)其他影响周围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爱护绿化,保护各类绿化设施。

街区内禁止下列破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一)在草坪、花坛等公共绿地内设摊、搭棚、堆放物料、倾倒垃圾、取土堆土、排放污水污物或者晾晒衣物;

(二)在树木上钉钉、缠绕铁丝,或者吊挂、晾晒衣被等物品;

(三)践踏绿地、攀折树枝、偷取花草,或者擅自采花摘果、剪取枝条;

(四)擅自砍伐、迁移、截锯树木;

(五)其他破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第三章公共秩序与交通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在街区内从事下列室外公共活动的,应当依法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或者备案手续,并报街区管理机构备案:

(一)举办展览、咨询、文艺表演、影视拍摄、体育等活动;

(二)在公共广场举办公益活动、商业促销活动;

(三)举办其他文化、商业、旅游等群众性聚集活动。

未经依法批准,擅自举办前款规定的活动的,街区管理机构应当进行劝阻或者予以制止,并可责令举办者清理现场,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举办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街区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

街区内禁止下列妨碍公共秩序、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

(一)违法乞讨钱财,或者进行恐怖、残忍表演;

(二)进行卜卦、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或者;

(三)违反规定携带犬只出户;

(四)违反规定燃放烟花爆竹;

(五)其他妨碍公共秩序、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协助公安机关维护街区内的治安秩序,设置和完善治安监控、防盗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正常使用。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公安、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第二十三条街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设置和完善消防设施,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消防设施正常使用。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街区内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第二十四条公安、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街区管理机构负责制订、实施街区交通管理方案。进出街区的所有车辆和行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街区交通管理方案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属于规定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的步行街区的范围,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公告。

在步行街区内,除执行公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和工程救险车以外,其他车辆在规定时间内禁止通行;确需进入的车辆,必须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和路线通行,并在规定的停车场地停放。

对车辆擅自进入步行街区或者在步行街区内任意停放车辆的行为,街区管理机构应当进行劝阻或者予以制止。

第二十六条街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公安、规划和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要求和规划功能,对街区内的室内外停车场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街区内的室内外停车场由产权单位按照规划功能使用,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改作他用的,应当限期恢复使用功能。

第四章公共设施管理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街区内的公共设施。禁止有损或者有碍于公共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街区内的道路、地下管线、环境卫生设施等公共设施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和产权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公共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发现公共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修复。

街区管理机构可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委托,对街区内的公共设施实行一体化、专业化维护。

第二十九条街区内公共场所的雕塑、景物小品等公共休闲设施由街区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

第三十条街区内设置各类导向标志或者解说标牌的,应当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多国语言标识。

第三十一条街区内的夜景灯光应当符合城市设计和街景规划,与街区的总体环境、格调相协调。夜景灯光的设置按照《杭州市夜景灯光设置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街区内的公共设施不得随意迁移、改动。确需迁移、改动的,应当依法报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事先书面征询所在地街区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五章商业经营管理

第三十三条街区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对外宣传、推介街区,组织、支持商户开展主题商业文化活动,提高街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三十四条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协助贸易、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街区的发展规划、市场调研、业态布局和业种引导、经营秩序管理等工作。

第三十五条街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和指导街区内的商户制定街区商业经营管理公约,引导商户参加或者组建相关的行业协会,实行自律管理,维护业主、商户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调解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街区良好的经营秩序。

第三十七条在街区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文明经商、诚信服务,保持街区的业态定位,创建经营特色和服务品牌。

街区内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无照经营;

(二)擅自超出商场、商店的门窗、外墙摆卖物品或者进行其他经营活动;

(三)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价格欺诈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四)低价倾销、贬低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经营行为;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街区商业规划篇9

1、改造前街的整体布局。街东侧100余米,是以经营火锅为主,火锅在南昌市的消费者当中有相当的知名度,川味麻辣、清淡鸳鸯风味火锅,适应各类口味的消费者。沿街房屋大部分是在1990年前后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沿街房屋都比较陈旧、墙面污浊比较严重,有碍市容观瞻的乱搭、乱吊、乱挂、凸出墙体防盗窗等现象随处可见,沿街招牌规格大小不一,五花八门,生意清淡,每当夜幕降临时,整条街显得很萧条,人行道坑洼不平,与南昌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需要已不相适应。

2、东湖区党政领导的决策过程。2003年,区委、区政府将打造风味小吃街列入工作重点。这是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产富区”、“商贸富区”的经济发展思路,以发展区域性经济为主线的具体体现。根据东湖区商业发展规划,结合南昌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响应、商家参与,有效地凝聚了各方面力量。在以精品火锅为龙头,创新火锅特色,引入地方各种知名小吃、烧烤,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条以火锅为主,小吃为辅,以娱乐、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行业并存,联动发展的商业街。有利于做大、做特、做精、做强,并与其它商业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利于商业街功能的完善和品位提升;有利于引导相关经营的企业(业主)的集中,提高聚集效应。

3、街改造后的整体情况。商业特色街的改造坚持政府、业主共同建设的原则,按照完善功能、整治拓新、加大宣传、凝聚商气的要求,对整条街进行全面改造。建成后的风味小吃一条街全长400米,形成了一条以火锅特色为主,风味小吃为辅,融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一条商业特色街。总投入约270万元,其中社会投资约120万元,主要用于部分产权单位的立面改造、店堂、店面、招牌的装修,下水道的改造和制作过街牌楼。政府投资约150万元,主要是用于区属单位住房立面改造,人行道、车行道、沿街下水道的改造,景观灯的安装。整个资金筹措采取政府为主,产权单位、商家、个人为辅的办法,本着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由政府牵头协调,确保资金全部用于该街的建设上,以达到商业街美化、亮化的目的。

改造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沿街房屋立面的美化、亮化,人行道铺设彩色地砖和花岗岩地板、改造下水道、新栽行道树,车行道将不同程度拓宽。沿街招牌统一规划、制作,安装了新颖别致的景观灯,制作造型新颖的过街牌楼。据统计,拆防盗窗(网)200余户,粉刷沿街房屋立面约10000平方米,彩色地砖铺设1800平方米,花岗岩石板800平方米,新的路沿石850米,新栽行道树160余棵,铺沥青3000余平方米,安装景观灯55盏。

商业特色街的改造改善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改善了整条街的经营状况,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我们协调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调整了经营结构,如今,火锅等风味小吃餐饮店已由原来的8家增加到37家,日均营业额提高了200%以上,有效地聚集了人气、商气,促进了风味小吃一条街的繁荣与发展。

商业街商业布局

建设改造后的街,对东湖区乃至南昌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模式,已成为领导思路的新特点、花园城市的新亮点、商业发展的新热点,为下一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管理机构已应运而生

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并列入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要把东湖区建成“首善之区”,建成南昌市的商贸中心,并对“三产兴区,商贸富区”提出了优惠的招商政策,制定了东湖区商业发展规划,使进入东湖区的商业企业有稳定的经营环境、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丰厚的经济回报,这是商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而且,相应成立了街业主管理委员会,以求商家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和自主决策,真正做到诚信守信经营,随着目标和总体规划的实施和逐步实现,将为发展提供政策、组织和规划保障。

2、商家看重风水宝地,广大消费者纷至沓来

通过整条街的综合改造,火锅等特色行业将不断发展壮大,部分业态将随着市场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现代餐饮业,风味小吃休闲娱乐行业,将集聚,进行新的组合,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昌市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时期,经济的持续增长,文明城市的创建,都为南昌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而广阔的空间,街的建设,顺应了南昌地区发展的趋势,也为其自身经济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南昌市民逐步喜欢吃火锅,特别是年轻一族,对火锅的风味、特色和整条街的良好氛围是情有独钟。区委、区政府打造火锅街目的,就是提升火锅街的品位,成为南昌市第一条火锅特色街,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赏心悦目的餐饮、休闲环境,提供一个人们互相交往,感受都市繁荣和社会文明的人文氛围,依靠各具特色的商业服务吸引更多的本地及外地来昌的游客。

3、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已逐步形成聚集效应

火锅街的建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融入全市经济发展这一大环境跨入了一大步。以周边良好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构筑现代服务餐饮业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风景点完美结合。在精心培育和打造中,已明显地提高了聚集效应。以火锅街为龙头,形成适度规模,并向西发展,形成小吃专业街。东湖地处南昌市的黄金地段,人气旺、商气浓,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优势,而且是南昌市的商贸中心,因此,有利于推动商业街的发展。

商业街发展思路

经过有序引导,合理布局,归行划市,以现有的传统行业布局为基础,使已形成集餐饮、火锅、小吃特色为一体的风味小吃一条街,为了进一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整条街的品位,还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1、提高层次。目前,市专业火锅街还没有,现在的火锅店是档次不高、层次不齐、特色单一,没有形成规模经营。随着火锅小吃专业街的建成,消费水平在提高,消费层次在扩大,而且,针对不同消费层次,形成相应的特色火锅店。从发展趋势看,以后将形成大众化消费和较高品位消费的火锅街,要不断引入省内外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店入驻,要在经营规模、提高档次和改善口味上下功夫,以适应各类消费者和省内外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街区商业规划篇10

得名于东晋,距今已200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街(东段)东起灵应桥,西至象山北路,全长约400米,地处象山北路、环湖路、民德路、叠山路之间,周边有两湖、画苑、佑民寺、八一公园。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沿街居住人口稠密,人气旺盛,临街店面110家,主要业态有火锅、餐饮、小吃、集贸市场、超市、干鲜果、美容美发等。

1、改造前街的整体布局。街东侧100余米,是以经营火锅为主,火锅在市的消费者当中有相当的知名度,川味麻辣、清淡鸳鸯风味火锅,适应各类口味的消费者。沿街房屋大部分是在1990年前后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沿街房屋都比较陈旧、墙面污浊比较严重,有碍市容观瞻的乱搭、乱吊、乱挂、凸出墙体防盗窗等现象随处可见,沿街招牌规格大小不一,五花八门,生意清淡,每当夜幕降临时,整条街显得很萧条,人行道坑洼不平,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需要已不相适应。

2、党政领导的决策过程。2003年,区委、区政府将打造风味小吃街列入工作重点。这是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产富区”、“商贸富区”的经济发展思路,以发展区域性经济为主线的具体体现。根据商业发展规划,结合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响应、商家参与,有效地凝聚了各方面力量。在以精品火锅为龙头,创新火锅特色,引入地方各种知名小吃、烧烤,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条以火锅为主,小吃为辅,以娱乐、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行业并存,联动发展的商业街。有利于做大、做特、做精、做强,并与其它商业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利于商业街功能的完善和品位提升;有利于引导相关经营的企业(业主)的集中,提高聚集效应。

3、街改造后的整体情况。商业特色街的改造坚持政府、业主共同建设的原则,按照完善功能、整治拓新、加大宣传、凝聚商气的要求,对整条街进行全面改造。建成后的风味小吃一条街全长400米,形成了一条以火锅特色为主,风味小吃为辅,融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一条商业特色街。总投入约270万元,其中社会投资约120万元,主要用于部分产权单位的立面改造、店堂、店面、招牌的装修,下水道的改造和制作过街牌楼。政府投资约150万元,主要是用于区属单位住房立面改造,人行道、车行道、沿街下水道的改造,景观灯的安装。整个资金筹措采取政府为主,产权单位、商家、个人为辅的办法,本着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由政府牵头协调,确保资金全部用于该街的建设上,以达到商业街美化、亮化的目的。

改造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沿街房屋立面的美化、亮化,人行道铺设彩色地砖和花岗岩地板、改造下水道、新栽行道树,车行道将不同程度拓宽。沿街招牌统一规划、制作,安装了新颖别致的景观灯,制作造型新颖的过街牌楼。据统计,拆防盗窗(网)200余户,粉刷沿街房屋立面约10000平方米,彩色地砖铺设1800平方米,花岗岩石板800平方米,新的路沿石850米,新栽行道树160余棵,铺沥青3000余平方米,安装景观灯55盏。

商业特色街的改造改善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改善了整条街的经营状况,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我们协调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调整了经营结构,如今,火锅等风味小吃餐饮店已由原来的8家增加到37家,日均营业额提高了200%以上,有效地聚集了人气、商气,促进了风味小吃一条街的繁荣与发展。

商业街商业布局

建设改造后的街,对乃至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模式,已成为领导思路的新特点、花园城市的新亮点、商业发展的新热点,为下一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管理机构已应运而生

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并列入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要把建成“首善之区”,建成市的商贸中心,并对“三产兴区,商贸富区”提出了优惠的招商政策,制定了商业发展规划,使进入的商业企业有稳定的经营环境、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丰厚的经济回报,这是商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而且,相应成立了街业主管理委员会,以求商家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和自主决策,真正做到诚信守信经营,随着目标和总体规划的实施和逐步实现,将为发展提供政策、组织和规划保障。

2、商家看重风水宝地,广大消费者纷至沓来

通过整条街的综合改造,火锅等特色行业将不断发展壮大,部分业态将随着市场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现代餐饮业,风味小吃休闲娱乐行业,将集聚,进行新的组合,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时期,经济的持续增长,文明城市的创建,都为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而广阔的空间,街的建设,顺应了地区发展的趋势,也为其自身经济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市民逐步喜欢吃火锅,特别是年轻一族,对火锅的风味、特色和整条街的良好氛围是情有独钟。区委、区政府打造火锅街目的,就是提升火锅街的品位,成为市第一条火锅特色街,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赏心悦目的餐饮、休闲环境,提供一个人们互相交往,感受都市繁荣和社会文明的人文氛围,依靠各具特色的商业服务吸引更多的本地及外地来昌的游客。

3、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已逐步形成聚集效应

火锅街的建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融入全市经济发展这一大环境跨入了一大步。以周边良好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构筑现代服务餐饮业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风景点完美结合。在精心培育和打造中,已明显地提高了聚集效应。以火锅街为龙头,形成适度规模,并向西发展,形成小吃专业街。东湖地处市的黄金地段,人气旺、商气浓,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优势,而且是市的商贸中心,因此,有利于推动商业街的发展。

商业街发展思路

经过有序引导,合理布局,归行划市,以现有的传统行业布局为基础,使已形成集餐饮、火锅、小吃特色为一体的风味小吃一条街,为了进一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整条街的品位,还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1、提高层次。目前,市专业火锅街还没有,现在的火锅店是档次不高、层次不齐、特色单一,没有形成规模经营。随着火锅小吃专业街的建成,消费水平在提高,消费层次在扩大,而且,针对不同消费层次,形成相应的特色火锅店。从发展趋势看,以后将形成大众化消费和较高品位消费的火锅街,要不断引入省内外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店入驻,要在经营规模、提高档次和改善口味上下功夫,以适应各类消费者和省内外旅游者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