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22:14:56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1

“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无数的艰难险阻都在等着我们去战胜,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今天,我读了《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对于王家新的童年生活,而感到十分的羡慕。

小时候,我对人生道路这几个字不是很了解。认为是道路吗!总会有人领着我们走过的。然而,由今天看来,这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有了新的认为。在这山的那边,还有无数的高山,山上的路很平坦吗?不!山上还有许多绊脚石,一不小心就会绊倒,如果有人踢开绊脚石,艰难而又勇敢的爬上去,那就会见到广阔无边的大海。

在生活中,这句话有了灵验。记得在小学的里的有一天,班主任陈老师交给我一项艰巨的任务--画一张图画参加全国“双龙杯”书画大奖赛。我大吃一惊,傻呆呆的站在那里,但是很快醒悟过来。回到家,我茶饭不思的想着图画的内容,可是,万事开头难,我一直想不起来,脑子里空空的。这时,睡虫开始“上岗”了,我的眼睛像隔了一层雾,简直睁不开。但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一直想到深夜十二点钟,我的脑子里终于出现了我所满意的画,经过几天几夜的赶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给了老师一个交代,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人生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轻易被石头绊倒,会在悲痛的深渊里一蹶不振。而另一种人,跌倒了,重新在站起来,接受挑战,失败能激起人的斗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第二种人一样,勇敢的接受理想的挑战,用毅力爬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才能见到大海--一个全新的世界。

初一写的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2

有一天,我进入了梦乡,疲倦的我很快在梦的世界中漫游。我看见,眼前是我想象中的广阔、深邃、沉静的海,而脚下,正是软软的沙滩,那太真实了。

太阳,正在海平面上徐徐落下,海水被染得金黄,荡起的波澜上,分明有一层耀眼的镀金。海,这时是那么温柔,那么可爱,海面上非常沉静,没有一丝杂音。过了一会儿,太阳开始变红了,在海平面上,只剩下一半的脸蛋,天空也变得云蒸霞蔚。我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海,无疑是广阔的,它无边无际。放眼望去,只看到一条长长的,模糊的地平线。有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觉得这就是大海如此广阔的原因。海,正因为有宽广的心胸,才能如此无边。

太阳已经落下,天空显然暗了许多。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3

——题记

或许依旧浮云流水,或许依旧天空湛蓝,然而一路走来,我们记忆中留存最深的,却是昔日的残红。

我们都经历过挫折,明白那会带来怎样的痛苦,但是没有人忘记过痛苦,因为它是人生中的磨刀石。我们记住的痛苦比快乐深刻,因为痛苦比快乐更刻骨铭心;我们记住的挫折比成功清晰,因为挫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只是挫折后的一瞬间。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一首听厌了的老歌,说的是耳朵起茧的老话。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战胜挫折,要知道,风雨后若没有阳光,依然折射不出炫丽的彩虹。在我们准备好用微笑去迎接风雨,用激情去战胜困难时,总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摆在眼前——怎样战胜挫折。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4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遇到了很多座山,这些山都一一被我攀过.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更多山,只有攀过一座座山后才能看到美丽的大海!我看到了大海,它的魅力吸引了我,鼓励我努力奋斗

记得以前我胆子很小,一般都不敢举手发言,更别说在讲台上面队全班同学了!可是爸爸妈妈为了让我的胆子变得大起来,便和老师说上课要经常点我发言.刚开始,我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很小,老师便鼓励我.在这之后,我定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胆子变得大起来!

以后每一天回家,我都会带同学回来,让自己在她们的面前大胆的朗诵、回答她们的问题……就这样,一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放大胆之后,我的胆子真的慢慢变得大起来!那次上课,老师提出的问题,没人回答,我看了看,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我的右手,回答完之后,老师表扬我胆子大,肯开动脑筋,要同学们向我学习.在此之后,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从以前"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现在班上发言积极分子.还几次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难题,在全校师生面前大胆的自我介绍,在英语口语比赛上镇定自若……

学过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之后,让我明白了很多,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期望一举成功,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半途而废,而要承受住困难和挫折.现在我只想紧紧的拥抱这美丽的大海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5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最终是想要告诫人们:没有梦想,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但梦想也不代表着空想,需要实际行动来实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不怕失败,只怕没有承受失败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海底两万里2021暑假读书笔记800字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800字1今天我读了《海底两万里》,深有感触。

《海底两万里》讲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旅行的所见所闻。故事的起因是1866年所发生的一件怪事。当时不少航行船只在海上发现了一头大“海怪”,并有船只遭到“海怪”的袭击。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政府出资派出了一艘战舰对“海怪”进行追逐。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两位同伴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跟随“海怪”周游四海,探尽海底秘密,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因不堪海底世界过于沉闷的生活,他们设法逃走,重回陆地,并将“鹦鹉螺”号的秘密公诸于世。

全书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引人入胜。文章想像力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所展现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美丽更是令人趣意盎然,而且还可以使读者从中学习到有关海洋生物、气象、地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可见作者文笔细腻,构思奇巧,其作品既引人入胜,又很有教育意义,适合各种年龄的读者。而且,作者的幻想并不是异想天开,都是以科学为根据的。书中很多在当时没有的器材,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实有之物。

《海底两万里》中,一些句子运用的非常好,比如:“最下层的深渊里是怎样的情形呢?海底二万二千海里或一万五千海里的地方有些什么生物和可能有些什么生物呢?这些动物的身体构造是怎样的呢?”这三句话运用了排比式连续发问,引起我们的兴趣,并跟随阿龙纳斯教授直到揭开怪物的真实面目。还有比如:“尼摩船长的手抖起来,几滴眼泪从他的眼中流出来了。”这句话对尼莫船长的动作、行为的妙写尽管简洁,但有力地凸显了他的内心世界。尼莫船长表面冷漠,但面对离开的同伴时,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了。这样精彩的句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再说了。

读完《海里两万里》后,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海洋里的知识,也知道了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很多新事物会层出不穷,但也不要异想天开,不要被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所迷惑,正如尼莫船长的名字一样,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就是“子虚乌有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800字2《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由来可是本人历经千辛万苦才弄来滴,也不知是哪天突发奇想了?自己穿着一身全白色的衣服,就带着自豪感和大步伐迈向了本市一家大型书店——三毛书城。

在那里逛了一圈一圈一圈再一圈直到我晕了为止。终于在外国文学的一个架子上找到了。顿时,我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苍天啊,大地啊。终于找到了。

说实话,我对书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但是毕竟这是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便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看书了、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咳咳,一听便是很有深度的作者。

文章一开头以一只类似于鲸鱼的“怪兽”为开头,使得坐船的人群人心惶惶。然而主人公阿龙纳斯教授却不惧危险。要将谜底揭开,忠心的仆人康塞尔也一直伴随左右。后来船还是被撞翻了,阿龙纳斯教授和康塞尔被一位不明国籍的尼摩船长所救,在船上,教授先生完成了他的研究,并增长了学识,还认识了一位擅长捕鱼的加拿大人。后来阿龙纳斯先生,康塞尔和加拿大人,决定逃出这艘船——鹦鹉螺号,谁知遭遇险境,还好三人成功逃出。

对于文中的人物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尼摩船长。他和他的船员都充满着神秘的气息。文章到最后还是没有交代尼摩船长来自哪一个国家,为什么对军舰有着如此深的仇恨。宁可自我毁亡。但是文尾对于尼摩船长看着那照片的表情,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位表面冷酷无情,无血无肉的冷酷船长,在深深的心底还是有着赤子般的跳动的心。

文章通过主人公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以及加拿大人向我们显示了人们反压迫的力量,那是一种骇人的力量,我个人觉得文章通过加拿大人间接性的告诉了我们这种反压迫的力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们对于爱的渴望,对于家人的思念,对于爱的尊重与信仰。但是我觉得作者也不忘揭示下自私的想法,记得文中这样写到过:加拿大人想这么多的珍珠,无法带到陆地上,而是在海中,那要他们有什么用?

同是海底那美丽的“奇观”,也同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章以阿龙纳斯教授的视角,在探索着神秘的海底。有巨大的乌贼,神奇的海底猎场,等等等等。海底是一个神秘而又诱人的奇境,但是它又无不散发着危险的气息,警告人们不许轻易接近它。

《海底两万里》在向我们介绍海洋的时候也在告诉人们这其中的个中故事。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800字3风从东方而来,徐徐拂过我的脸庞,带来了海的气息。你说,是不是有一艘“鹦鹉螺号”在那片蔚蓝的王国之中自由畅游?

尼摩船长说:“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如果非要说什么主子的话,那应该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是国王,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嚣张跋扈、为所欲为。

在1867年第二届巴黎世博会,凡尔纳第一次见到了潜艇。从此,一本风靡全球的《海底两万里》诞生了。

尼摩船长可以说是个天才。他连同少数志同道合的同志,制造了“鹦鹉螺号”,驰骋瀚海里。

他彬彬有礼,对待俘虏相当优越。他带着阿龙纳斯教授、康纳斯和尼德进行海底探险,给他们展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对待他们,他像是他们的朋友,一个博学的朋友。

在采珠场,他帮助可怜的采珠人回到陆地,并赠送给他一大袋珍珠。他帮助长须鲸,与狡诈的抹香鲸搏斗……他的怜悯之心在这些地方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让阿龙纳斯教授等人对他改变了看法。

他对自由万分崇尚,为此,他甚至不愿靠近他所谓的“肮脏的大陆”一步。然而,这自由也只是建立在小集体的利益上,他也有他自私的一面。如在“水中人”一节中,尼摩船长对阿龙纳斯等人说:“你们来到我的艇上知道了我的秘密,那是我一生的秘密!您以为我会再把你们送回到陆地上去吗?那永不可能!现在我所以要把你们留在这儿,并不是为了你们,实在是为我自己!”

无论何时何地,自私是永远不被认可的。世博会上,各国文化、科技的交流也都是想借鉴些许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

世博会上展现的各种新奇发明,如同尼摩船长,带领着我们去探索各种不同的领域。即使“鹦鹉螺号”潜入1600米的海底,潜艇的钢板和厚玻璃全被压弯了,他也依然选择前进。

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教授实际上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他们之间的对话都很富有哲理。无论其他人怎样看待尼摩船长,他对自由的向往与他的探索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进。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800字4《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第二部作品。当我捧起这本书美读时,我就好像走进了奇妙而神秘的海底世界。

1866年,海上出现了一个行动敏捷的“庞然大物”,人们认为它是一条独角鲸,一个学富五车的科学家阿龙纳斯教授要把它除掉,最后,知道了这条独角鲸是一艘鹦鹉螺号的潜水艇,这艘潜水艇上的船长尼摩是一位国籍不明的人,他把阿龙纳斯教授、阿龙纳斯教授的伙伴尼德·兰和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康塞尔一起囚禁了起来,没让他们离开潜水艇。

之后,他们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发现了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尼摩船长心地十分善良,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地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有一次,在南极缺氧的时候,潜水服的储蓄罐里只剩下一丝空气了,但是尼摩船长并没有吸最后的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空气给了阿龙纳斯教授,他为了别人而牺牲了自己,他的壮举让我顿时泪流满面,心生感动和震撼!

有一次,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去采珠,他们在途中看到了许多稀有的珍珠,尼摩船长带着阿龙纳斯教授去了一个海底岩洞,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珍珠,这颗珍珠是尼摩船长自己养的,阿龙纳斯非常佩服尼摩船长。

还有一次,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伙伴们看见了一个巨型海马,他们到了小艇上,尼德·兰猛地用鱼叉叉那只海马,海马挣扎了一番就死了。回到船上,阿龙纳斯教授还和他们一起吃了一顿海马肉呢!

……

终于有一天,阿龙纳斯和他的伙伴一起逃出了鹦鹉螺号,但是,阿龙纳斯很想念善良多才的尼摩船长。

读完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我十分佩服作者写作的高超技巧,它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我喜欢看《海底两万里》这部书。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800字51866年的一天,海中莫名其妙地发现了怪物,怪物袭击了成百上千条船只,法国政府决定派出“林肯”号来追击怪物。海洋动物专家阿隆纳克斯教授跟随“林肯”号出发,结果,在船上碰见了他的两个好朋友,分别是鱼叉王尼德?兰和孔赛依,他们跟随全体船员出发远征。最终他们碰到了怪物,但是子弹、炮弹、鱼叉,对怪物根本没用,怪物用强大的高压水枪击中了“林肯”号。阿隆纳克斯教授被强大的水流击入水中,当他将要绝望的时候,一只强壮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住了他,他转头一看居然是孔赛依,孔赛依告诉阿隆纳克斯教授:“‘林肯’号船上的舵、螺旋桨、木质甲板、栏杆、桅杆、帆布都被怪物打烂了,看来想要回到‘林肯’号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他们被一排巨浪,冲到了怪物身上,孔赛依和阿隆纳克斯教授昏了过去。

第二天他们醒来的时候,却发现尼德?兰也在怪物的背上。尼德?兰告诉他们,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章鱼或独角鲸,而是一艘地地道道的潜艇。他们想跟里面的人取得联系,可是一行行铆钉严丝合缝的“躺”在他们的前面,孔赛依急得又咒骂又跺脚。突然,潜艇上的盖板打开了,里面探出一个人头,他看见他们惊讶了一声又消失不见了。过了片刻之后,七八个蒙面人将他们押进了又黑又神秘的潜艇,关进了一个房间。一位船长走进他们的房间,他们都很愤怒,就用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各自从头到尾讲了自己的经历,可是那位船长说了几句他们听不懂的话,就把门关上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奴役进来了,尼德?兰非常愤怒,紧紧地掐住了奴役的脖子,死不放手。一会儿,船长又进来了,他用法语对尼德?兰说:“尊敬的尼德?兰先生,请您保持冷静!”他们都惊呆了。从那以后,船长跟他们成了好朋友。于是他们跟神秘的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他们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登上了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领略了美丽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然而,船长为什么要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呢?“鹦鹉螺”号潜艇最终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这一切都是个谜。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6

[关键词]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主题表达

提起海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的“麦地之子”,这位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的“诗歌王子”,以短短的七年创作时间为我们留下了几万行优秀的诗篇,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遗憾与困惑。如一颗流星,海子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一生,在一瞬间照亮了诗坛的沉寂,随之又引起了诗坛的喧哗与骚动。十多年来,关于海子的死以及他留下的一些优秀诗作,引起了诗坛长久的争议。随着这些争议的掀起,海子及其诗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铭记,并一直广为传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还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因其离海子自杀时间只两个多月,所以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该诗的主题,旨在揭示该诗的多主题倾向,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和读者。

一、对失恋感伤情绪的深情咏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海子卧轨自杀只差两个多月的时间。根据张应中先生的推断,构成这首诗的起因可能是海子不成功的初恋。“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与女生B发生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1986年分手,B于1987年毕业后去了深圳发展。海子虽然与初恋女友结束了恋爱关系,但仍保持着友情性质的通信往来,特别是海子去世前一段时间。”[1]张应中先生还在文中列举了海子在这前后期间所写的诗歌加以佐证:“第一首《遥远的路程》(1989.1.7)说:‘我站在元月七日的大雪中,还是四年以前的我’,‘四年多像一天,没有变动’,四年前的一九八五年初,海子与B正处于热恋之中。第二首《遥远的路程》(1989.1.22)说:‘我坐在水上给你写信’,(《折梅》1989.2.3)又说:‘寂静的太平洋上一封信’,‘是她写给我的信’”。[2]根据张应中先生的推测,再结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无疑是比较确切的。不难看出,该诗所表现出来的感伤情调正可以作失恋解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诗人经历了失恋的阵痛,终于想从失恋的悲伤中站起来了,终于想重新追寻自己的新生活了。或许,诗人是因为物质的贫困导致的失恋,诗人通过这“一劫”,终于悟出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才开始准备试着放弃自己以前浪漫的玄想,开始准备“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从小生活在农村,经济贫困让他饱受了饥饿之苦。即使参加工作了,依然监守着贫困。在执教政法大学期间,诗人曾因为无法满足母亲索要80元肥料钱的要求而发愁(见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正因为物质贫困,海子才想到要在尘世中获取幸福。因而,诗人在第二节热情洋溢地写道:“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由于诗人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因而他获得了短暂的幸福与满足,这瞬间的安慰让单纯的诗人欣喜若狂,竟然想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显然,这些幸福的感觉是诗人心态放松之后的结果。在第三节,诗人还是抑制不住心中喜悦的冲动,甚至想“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甚至打算祝愿自己的“情敌”(“陌生人”)与前女友“终成眷属”。然而,诗人终究无法走出失恋的阴影,这一切达观与快乐都不过是他自己的“虚设”,这只是他在“下决心”的时候心中的意想而已。诗人不可能忘掉那份逝去的恋情,就像他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尽管他要自己强作欢颜,可他的内心却是极端的痛苦,所以,诗中这些看似快乐的语言与心态不过是忧伤之情的另类表达罢了。这有点类似于诗歌中常见的“以乐写哀”的例子。

二、对孤苦生存境遇的有力揭示

海子被文学史家定位为“后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之一[3],他早期的诗歌清新透明,后期的诗歌却十分的晦涩难懂。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是其后期诗歌中最为好读的篇章。在海子的心中,一直存在着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精英意识,试图拯救这个世界。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就是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4]他还说:“我要探讨的是,在时间和生活中对于神的掠夺是不是可能的?!”[5]在海子的心中,似乎有一个农业帝国,那里山明水秀,给人以无限慰籍,因而,他早期的诗歌中无不充满着“天空”、“土地”、“村庄”、“麦子”、“农妇”、“风”、“夜”、“月亮”、“大海”等意象,早期的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意识和乡愁意识。”[6]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海子所向往的“农业帝国”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不得不宣布破产。因而,诗人长期以来的精神信仰也不得不宣告破产。由此以来,诗人心中便深感极度的空虚,生存境遇也随之孤苦起来,诗人一度所向往的远离尘嚣的美好生活与世俗所拥挤的现实相去甚远,他一直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可尘世却对他穷追不舍。根据海子的好友西川介绍,海子在政法大学期间,一直孤独地生活着,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后的这些年,他只看过一次电影……”[7]然而,诗人毕竟不能免俗,他所居住的地方本是一块世俗之地。诗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以反讽的笔调,在看似快乐的叙述中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哀伤与绝望的情绪。开篇时,诗人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从明天起”而不“从今天起”呢/?显然,此时的诗人心中还充满着矛盾与困惑。因为他从明天起打算做的那种“幸福的人”,并不是他心中最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他需要的幸福不是尘世之中诸如“喂马,劈柴”之类的日常生活,也不是诸如“周游世界”的物质享受,也不是诸如“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浪漫情绪,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种精神的超脱。显然,诗人所追求的幸福在现实之中是注定要碰壁的。因而,他也只能用语言幻想自己能够获取到“超物质”的超凡脱俗般的“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此表现自己不愿流俗,愿永葆精神的绝对洁净美丽的超越情怀,从而有力的揭示了诗人孤苦的生活现实和生存境遇。

三、对人类存在价值的终极追问

文学(诗歌)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它既要揭示人类的生存境遇,又要对存在作出终结关怀,扣问人类的生存意义。海子正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与追问。

在阅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我们不妨放开眼界,把该诗看成是诗人对人类存在的一个隐喻和象征性的描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该诗的前两节,诗人为我们展示的不过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不仅有物质的感官享受,还有友情的温暖。这一系列的生活场景,或许是诗人一直不曾具备的,这是多么和谐生动的生活场景!在对这些场景的描绘中,诗人海子饱含深情的歌咏与描绘的,其实并非是世界个别具体的幸福生活,而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诗中的“我”,在此时是人类的化身。诗中的欢乐也是超越了“小我”而上升为“大我”立场的欢乐。诗人此时成为了人类的代言人,他站在人类的高度来关注我们所应有的“幸福”。然而,这样的“幸福”在哪里呢?很显然,在尘世中,更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对别人(自己)的祝愿之中。因此,诗人热情洋溢地写道:“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这里,诗人表面上是在“愿你”,事实上诗人也是在“愿我”,“愿我们自己”,只不过,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罢了。于是,诗人不无失望地安慰自己:“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失望(绝望)之中,为自己描画了一幅美丽的 “乌托邦”,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就是这样,诗人以婉曲的笔调,感伤地摹写出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又随之把它轻轻地否定和毁灭。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美好愿望的生生灭灭之间,人类社会得以向前发展进步,人们也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痛并快乐着”生活。——人们渴望的幸福,看似切近,实则遥远。它仿佛在你眼前,然而,又永远不会真正地兑现。它能够给你的,或许只能是永远的在自我安慰与追寻中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巧妙地用一系列象征意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祝福,充满着对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

后记: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对待任何事物,换一种眼光和角度,所得的结果也就大为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亦然。文学(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除了表现美,抒发感情以外,还要表达一种“思”——它要给人以启迪。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满足感官上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思维上的启示与精神上的提升。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恰好是具备这样的高度的。

参考文献

--------------------------------------------------------------------------------

[1] 张应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索解》,载《名作欣赏》2002年1期。

[2] 同上。

[3]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518页,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之《海子简历》,三联书店1997年版。

[5] 海子:《沙漠》,见程光袆主编《海子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7

美丽的黄金海岸

快乐作文平桥分校  区一小  三(10)班  胡力加

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们终于要去美丽的黄金海岸旅游啦!这可是我期待已久的旅程!

黄金海岸的水清澈见底,我又看到金黄金黄的沙滩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脚印,看见了这样的景色,我也想快点下海去玩。

套上游泳圈,我们下了海,在海里开开心心地玩耍。在海里时,我们不小心游到了海水较深的地方,我们的脚尖都着不了地了。于是,我们只好拼命地打着水,想游到海边,可我们还是在原地不动,且差点被海水淹没,还多亏那一个个浪头最后把我们送到了岸边。我们刚上岸,又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浪打了下去,还喝了一口海水,啊!好咸!我想我的朋友一定也是这样的吧。我们还没爬起来,又被一个个贝壳扎了手,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8

关键词:《情史》 海洋叙事 “抢婚” 鱼雁传书

《情史》全称《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由明代冯梦龙辑录历记小说编纂而成。全书共分二十四卷,每卷标一总称,所收故事凡八百八十二篇,故事内容上起周代,下至明朝,汇集了两千年形形的男女情爱之事,以及当时社会中的一些传闻轶事。通观《情史》辑录的作品,“与海洋有关系的,一共7篇”[1],依照编排次序分别为《鬼国母》《蓬莱宫娥》《焦土妇人》《海王三》《猩猩》《虾怪》《鱼》,七者相较,与海洋关联性最强的当属《鬼国母》与《海王三》。

《鬼国母》与《海王三》均属笔记体小说,篇幅短小,故事情节大体类似,但又同中有异,各有特色。冯梦龙辑录《情史》时分别将其编入“情幻类”与“情妖类”,由此可见两篇小说所带有的奇幻色彩,但仔细阅读之后,则不难发现超现实描写背后所隐喻的现实世界。

两则故事的开头在中国古代涉海小说中极为常见,即海商在海上遭遇风暴或强盗,得以幸存漂流至海岛,其精华部分则在于人物上岛之后的经历。《海王三》讲述了海王三的父亲王某,长期在泉南经商,有一天在海上航行时遭遇风暴,“航巨浸,为风涛败舟,同载数十人已溺”,王某“得一板自托”,随波漂流至一座“幽花异木,珍禽怪兽,多中土所未识”的小岛。岛上有一“容貌颇秀美,发长委地,不梳掠,语言可通晓,举体无丝缕”的奇异女子,将王某“留与同居”,“度岁余,生一子”。此后王某偶然得船,遂携子逃走,女子伤心欲绝。其子长大后,“楚人目为海王三”。[2]《鬼国母》故事情节与《海王三》大致相同,讲述“数贩南海,往来十余年,累赀千万”的建康巨商杨二郎,“淳熙中遇盗,同舟尽死”,杨二郎“坠水得免,逢木抱之,浮沉两日,漂至一岛”,岛上“男女多裸形”,杨二郎与岛上最尊者鬼国母结为夫妇。一次鬼国母将他带出岛屿时,杨二郎竟意外逃离,返回人间,与家人团聚,调养数年后终于恢复本形。有研究者将这一类故事称之为“海上女儿国抢婚”文化背景下的“岛女繁殖叙事”。关于“女儿国”,《山海经》、《异域志》等典籍均有记载,尽管《海王三》中岛上只有一女,《鬼母》中岛上是以鬼母为尊的男女杂居,但都是以女子为主要岛民,所以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众多小说记载中的“女儿国”的变形。男女双方的结合女子占主导地位,故称其为“抢婚模式”,这在故事中是有所反映的。《海王三》中尽管没有明写岛女如何强迫其与自己同居,但王某流落荒岛后知自己“业堕他境,一身无归,亦将毕命豺虎,死可立待”,为了保命,只好“姑就之”,与女子在洞中共同生活以后,行动也并不自由,岛女“朝夕饲以果实,戒使勿妄出”。《鬼国母》大致类似,鬼国母尽管是以商量的口吻问其是否愿往,但杨二郎知其“无计逃生”,只好答应。相比较而言,《海王三》中的女子尽管王某不能判断其为人还是异物,但至少“女容貌颇秀美”,而《鬼国母》中的女子则是鬼女,令人可怖,因此自愿的可能性更小。两则故事的结局也大抵相似,王某在岛上遇到船只后,毫不犹豫携子逃跑;而杨二郎也在一次外出时趁机逃离鬼母回到家中。可见他们从内心就不愿留在岛上,与女子的同居生活也是迫于无奈。

当然,尽管在上面的分析中反复强调“抢婚”的故事内核,但是作为《情史》里的重要篇目,我们还是能看到其中“情性”和“人性”的书写。无论是《海王三》里的王某还是《鬼国母》中的杨二郎,尽管是被迫与女子成亲,但也能感受到女子的脉脉温情。《海王三》中的岛女不仅容貌秀美、言语相通,还“朝夕饲以果实”,颇有贤妻之范,而王某就是在其外出采果的时候逃跑的;《鬼国母》中的鬼母受邀赴宴,杨二郎也要求同往,鬼母以其凡人之体为由拒绝后,最终在其“累恳”之下还是答应了,这才让他有了出逃的机会,可见鬼母对杨二郎还是相当“宠爱”的。而男子出逃后,女子的反应也很相似,岛女是“呼王姓名骂之,极口悲啼,扑地,气几绝”,王某的离开让她陷入巨大的悲哀与绝望,可见其用情至深;鬼母也是“在外招呼,继以怒骂,然终不能相近”。男子最初尽管是受强迫,但也并非毫无感情,王某离开后,还“从篷底举手谢之,亦为掩啼”,可见对岛女还是有不舍与眷恋。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责备男人负心,毕竟能回到“常人世界”还是值得庆幸的。这些女子不同于人类,但她们对于男女情感的重视,以及对孤寂生活的恐惧,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其“人性”的一面。

另外,两则故事的环境设置也值得探究。《海王三》的故事撇开“抢婚”的背景来说,也算作带有一定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二人生活的小岛十分秀美,“幽花异木,珍禽怪兽,多中土所未识。而风气和柔,不类丝矫所至,空旷更无居人。”而他们生活的山洞也是“深杳洁邃,晃耀常如正昼”,这些并不让人觉得可怕,反而令人对下面发生的故事有一种奇异美好的期待。《鬼国母》的设置则要可怕的多,尽管作者未对岛上洞中的环境未作过多描述,但岛民都是以鬼魂的形态出现。我们可以推测,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风暴、礁石、海盗都可能成为海上事故发生的原因,无数人就这样葬身鱼腹,因此大海也是冤魂集中的区域,因此古人有了对“鬼国”的想象。

通过前文论述可以看到,《海王三》与《鬼国母》均将海洋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加以处理,海洋环境由此成为《情史》中海洋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以海洋生物作为故事的主角,也是《情史》中海洋叙事的重要形式,这类故事以《鱼》最为典型。

《鱼》选自《情史》第二十三卷的“情通类”。“情通类”专讲异类及异类与人的情事,正如该类下属篇目《相思石》中的评语所言:“万物生于情,死于情。人于万物中处一焉,特以能言,能衣冠揖让,遂为之长,其觉性与物无异。”在这种“泛灵论”的指导下,书中的花鸟鱼虫皆具感情,俱可与人进行交往,因而故事情节颇具灵异色彩。《鱼》由两篇故事组成,均以“大鱼”为叙述中心,在古代海洋小说中,“怪鱼”或“大鱼”是常见的描写对象。这两则故事不同于以往小说注重对“大鱼”形体上的怪异、可怕进行大肆渲染,而是写它们为人类传递书信,奇幻中更显人情味。

第一则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写一条小龙化作大鱼为有情人传书,显然是由中国古代“以鱼传书”的典故想象而来,真切动人。第二则故事中的鱼使者更为神奇,可以飞入云端为人传书,这并非小说家的凭空现象,也有文化传承在其中。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鱼和鸟是可以互相幻化的,比如《山海经》中的北方禺神,即可为“鱼身”,又可为“鸟身”。再有《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可见鲲鹏本一体。因此有学者推测,古代文化中,鲤鱼传书之外还有鸿雁传书,雁乃鱼的化身,鸿雁传书可视为鲤鱼送信的变形。这则故事里说:“鱼飞入青天,轻于片,往来甚速。”可为佐证。

冯梦龙在辑录《情史》时,将七篇与海洋有关的篇目分别归入“情幻类”“情疑类”“情妖类”与“情通类”,四卷均为《情史》中神异色彩极为浓重的部分。通过上文对《海王三》《鬼国母》的论述则可以看到,与前代相比,海洋元素在明记小说小说的创作中所占比重虽然明显增加,商人们的航海活动也已逐渐作为故事主体情节进行描写,但商人航海活动所处的海洋环境依然具有浓厚的神异色彩,仍未脱离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海外仙山”的范畴。而《鱼》等以海洋生物为主体的小说,更是以“泛灵论”作为创作基础,与魏晋志怪小说一脉相承。《情史》中海洋叙事的神异色彩由此可见一斑。

在冯梦龙所生活的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已经进入尾声,新航路的开辟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欧洲人通过与大海一次次的惨烈搏击,最终撕下其神秘的面纱,基于对海洋全新的科学认识,流传千年的海皇波塞冬等一系列海神最终退出欧洲文学的舞台,1719年4月25日,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问世,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以及航海探险小说的开山之作,西方文学中的海洋叙事由此实现了质的飞跃。反观中国文学中的海洋叙事,却始终未能从神怪小说的藩篱中挣脱出来,以至于发展至近代社会时,当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作的《海底两万里》已经通过博物学家阿龙纳斯的视角对海底景物进行极为科学理性的描写分析,并且借助潜水艇、潜水服等现代设备在海底尽情遨游时,同时期的中国海洋叙事依旧沉浸于“海底龙宫”“避水珠”的窠臼之中。明代之后中国海洋观念海洋观念的缓慢发展,在文学作品的海洋叙事中暴露无疑。陆地的尽头是大海,只有勇于面对海洋,科学认识海洋,才能使东方的一片蔚蓝承载起中华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倪浓水.“海上女儿国抢婚”文化背景与《情史》“岛女繁殖叙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9

论文关键词:《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硬汉,悲剧意识

一、硬汉形象

在海明威的这两部小说里,可以发现作者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形象,都是极具勇敢斗争精神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没打到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在海上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与它搏斗了三天三夜,“有一回,那条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脸朝下,眼睛下给划了一道口子。鲜血从他脸上淌下来……”[1]70,好不容易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把大马林鱼征服了,又迎来了许多鲨鱼,“老人把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叉点扎进去,拔出来再扎进这鲨鱼的黄色猫眼。鲨鱼放开了咬住的鱼,身子朝下溜,临死时还把咬下的肉吞了下去”[1]128,筋疲力尽的老人最终回到岸上时,巨大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圣地亚哥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却仍然没能把大马林鱼带回来,但是他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在与鲨鱼搏斗时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1]122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人去奋斗,去拼搏。

《永别了,武器》则讲述一个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抢救伤员,爱过一个人,受过一次伤,目睹军队里种种残酷状况后毅然脱离部队,永别战争。亨利原是个热衷参战的热血青年,即使受了重伤后仍想回到前线:被一颗大型迫击炮弹打中,导致“左右大腿、左右膝盖和右脚上多处负伤。右膝和右脚有深伤。头皮炸伤……”[2]64,亨利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姿态。重伤过后,亨利目睹了身边的战士一个个战死,好朋友雷那蒂口中“我不思想,我只是开刀”后终于放弃了作战,与爱人凯瑟琳一同逃往瑞士。

在海明威笔下的亨利和圣地亚哥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众人眼中的英雄、硬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亨利与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亨利是力量上的无所畏惧奋勇直前的硬汉,而圣地亚哥老人则是精神上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英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就是圣地亚哥的个人信仰。

二、真性情

老人圣地亚哥热爱大海,热爱钓鱼事业,尽管他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了,但他不顾其他渔夫的嘲笑,坚信着自己可以钓到鱼。圣地亚哥对鱼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他热情的赞美着这条大马林鱼,执着的:在海上与大鱼搏斗时,“我巴望也能喂那条大鱼,他想。他是我的兄弟”,[2]78“于是他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它吗?不配,当然不配。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2]94,“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更崇高的东西,老弟”[2]112,可见圣地亚哥十分了解鱼的行踪习性,由衷地赞美鱼的坚强执着,这是一种纯真热烈的情感,英雄主义的赞歌。

而《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在意大利救援队期间,认识了一位英格兰护士凯瑟琳,两人最终陷入热恋。亨利在受重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照顾。在随意大利部队撤退目睹战争残酷的本质时,凯瑟琳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撑。亨利对凯瑟琳的感情至真执着,尤其是两人商量逃往瑞士后,凯瑟琳在医院怀孕难产,亨利受尽了煎熬,“可怜又可怜的好凯特啊。这就是你同人睡觉的代价。这就是陷阱的尽头。这就是人们彼此相爱的结果”[2]330,亨利看着备受折磨的凯瑟琳开始这样自责,可见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之深,又如:“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是的,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我告诉你……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没事。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嗨,那怎么办呢?倘若她死去呢?”[2]330这一段亨利痛心疾首,不厌其烦地反复问自己,可见亨利担心凯瑟琳已麻木得不能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执着感情呢!

古谚云: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英雄总是在强大的外表下隐藏着最真的性情,最深的感情,圣地亚哥如此,亨利也如此。只是,一个面对的是大自然,一个面对的是自己的爱人。

三、悲剧意识及其根源

比较《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海明威的小说结局都充满着悲情的味道。《永别了,武器》是一种圆满中的遗憾,亨利好不容易脱离了军队,摆脱了战争,又拥有了完美的爱情,最后凯瑟琳难产,妻子婴儿都离他而去,可怜的亨利又一个人活在世上;《老人与海》则是一种遗憾中的圆满,圣地亚哥经历了三天的海上磨难,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等啃完,但他坚持与鲨鱼们搏斗,虽然只带回了一副极大的空骨架,但是圣地亚哥不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让遗憾中增加了些圆满。

综观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透出的的悲剧意识,这和海明威本身的生活背景、自身的创作背景分不开。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说,“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3],海明威将写作与大海上的航行作比,应该锲而不舍、离群索居,《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1]27,引以自喻,在这种孤寂的生涯里,一个人不甘寂寞,勇敢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使结果未遂,“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海明威自身的经历来看,他曾经积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一战中受过重伤,双腿几乎要被截肢,在美国疗养期间,他受到了一位英国护士的悉心照顾,两人相爱并订婚,可惜后来这位护士另嫁他人,海明威伤心欲绝。海明威的自身经历与《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亨利与凯瑟琳相爱并在一起了,但最终难产而死,似乎作者有意将故事结局设定为悲剧,亨利终究还是一个人孤独于世,其中有对战争的痛恨,还有对那位英国护士的悲痛与记恨。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篇10

我终于看到了大海

今天,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段100字的作文,题目是《我终于看到了大海》,我想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写出下面这些来,我希望可以得到广大网友的一点意见!

大海,是变化无常的,一会儿宁静,一会儿狂暴。而我看到的大海,是开朗而有趣的。浪一个接一个地向海滩奔来,正在冲浪的我被浪花“悬”了起来。大海,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它仿佛在与我嬉戏。浪花一个比一个大、高、壮,一次比一次壮观。我笑着笑着,突然,海水冲进了我的嘴巴。呀!好咸!这大概是带还与我亲热的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