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十篇

时间:2024-02-28 17:37:16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思品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53-1一、课前准备――调查研究

在教学中有效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他们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还能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讲授思品课的过程中,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作了以下几项调查研究:

1.在学习《知耻近乎勇》之前,让学生在本班、本年级及校内外展开调查,发现哪些是值得赞扬的道德行为,哪些是应感到羞耻的陋习。

2.学习《多彩的情绪》这课时,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哪些人因为情绪积极,心态乐观而一直保持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3.学习《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时,让学生收集历史上、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他们的心理和品格修养,并用书面形式谈自己的体会。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是增强教学效果,求得讲课生动活泼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课堂形式――活泼多样

1.精心设计教学形式。

(1)把课前调查得来的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上课时,根据教材需要,让学生谈谈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和心得体会。如在学习《做人从知耻开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以及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树立起一个信念:自己要做有道德的人。这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2)组织课堂讨论,学、思、议结合。如在学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时,让同学们讨论“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与我无关”这一心理现象,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他们得出结论:遵守社会秩序,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讨论,同学们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懂得了要在生活中培养起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道德。

2.高度重视氛围渲染。

(1)讲故事、树立榜样。学生喜欢听故事,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征,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穿插师生讲故事,介绍名人、伟人、爱国英雄、特别是校内和身边同学刻苦成材的例子等等。

(2)利用歌曲,激发学习热情。音乐家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催人奋进、激动人心的歌曲。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有关歌曲让学生精神抖擞地唱,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当学生唱着那些激励人心的歌时,一种对国家的情感、一种作为中国公民的神圣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学习热情大大地被激发。这使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懂得:我是祖国的小公民,祖国经历的苦难与屈辱,在我们的心灵上打下了抹不去的烙印;而祖国迈开振兴的步伐,在征程中创造的辉煌业绩,都激发起我们内心的自豪和骄傲。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应该承担起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的重任。

(3)利用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强化观念,指导人生航向。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每课都有名言警句,但这远远不够。我们经常师生共找一些名言警句,甚至学生自己创作格言来激励自己。如学习《让人三尺又何妨》时,我请同学们搞一个活动,让他们四人一个小组,每组寻找或自创一条关于宽容谦让的格言。他们学习的气氛非常热烈,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如“宰相独里能撑船”,“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更加懂得了与他人交往要懂得宽容友善,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氛围感染,既调动了学生上思品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更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三、课后延伸――活动参与

生动活泼、新鲜有趣而又有意义的课后活动,是使教学逐步深入,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如:

1.配合学校、年级、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和经验交流会等。

2.配合班主任搞好操行评定工作,如在学习生活中,守纪律,做好人好事的就加分;违反纪律、有不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就扣分。这样,学生起初是为加分而表现很好,争做、抢做好人好事、守纪律;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就形成了。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敦煌古藏文文书;汉藏对音材料;唐五代西北方音;声母;韵母;声调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14-05

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书中有一类特殊的卷子,其中汉字旁边用藏文注音的,称为“注音本”,只用藏文音译全部或部分汉语文献的,称为“音译本”或“译音本”,这种卷子一般统称“汉藏对音材料”。①这类汉藏对音材料不仅是研究古藏语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依据,一直倍受音韵学界的重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很多语言学家和藏学家对敦煌汉藏对音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较早研究敦煌汉藏对音材料的是罗常培先生。罗氏所著《唐五代西北方音》②是第一部利用敦煌汉藏对音材料研究中国古代西北方言音系的专著。他把《切韵》作为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出发点,利用五种藏文对音译音材料③和一种注音材料构拟唐五代西北方音,与现代西北方音进行比较,探讨其语音流变,并结合音理分析,识别并解释了两种语言对音难免的音近代替现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唐五代西北方音》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和研究。他们根据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对《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汉藏对音材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逐步完善了敦煌汉藏对音材料音系的构拟。本文试就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声母、韵母、声调四个方面略作述评。

一、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探讨中古汉语方音,罗氏认为有两个方面的材料最为重要:一是汉字在外国语里的译音或外国语在汉字里的译音,二是保存方音性的汉字注音。④《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用到的汉藏对音《千字文》、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藏文译音《阿弥陀经》、藏文译音《金刚经》四种材料属于第一类,注音本《开蒙要训》属于第二类。而《唐蕃会盟碑》当时只有劳佛(B.Laufer)与伯希和(P.Pelliot)利用其汉译藏音部分讨论过9世纪的藏语音韵,其他材料只是零零散散地被人引用过。⑤罗氏整理这些材料,并拟测出其代表的方音系统。这是国内学者首次利用当时刚发表的敦煌吐蕃古藏文文献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且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至今仍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日本学者高田时雄根据新发现的材料,对罗常培的《唐五代西北方音》进行补充和修订,著有《敦煌资料による中国语史の研究——九·十世纪の河西方言》,⑥利用14种材料研究其中的音韵和语法现象。他所使用的材料,不管是数量上还是完备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唐五代西北方音》。

其实,除了罗氏和高田氏综合研究汉藏对音材料所反映的河西方言之外,国内外还有许多学者也对这些材料的整理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1920年,法国伯希和与马伯乐(H. Masperro)曾引用过对音本《千字文》的一部分。⑦1923年,日本羽田亨的《汉蕃对音千字文断简》释读、转写了汉藏对音,并确定了《千字文》的对音性质及与研究唐代西北方音的关系。1926年,托马斯(F.W.Thomas)与柯乐逊(G.L.M.Clauson)比定译音本《金刚经》,并注出了相应的汉字。1927年,柯乐逊比定《阿弥陀经》,且注出了汉字。柯乐逊还为《阿弥陀经》和《金刚经》做了汉藏互见索引。1929年,托马斯参照《大乘中宗见解》的译音本(ch.9,Ⅱ,17号)和重字,补全了其对音本(ch.80.xi号)的空白。财津爱象《敦煌出土汉藏对音の材料と〈韵镜〉との比较》⑧一文从汉语音韵史的角度,把《千字文》、《阿弥陀经》、《金刚经》三种汉藏对音材料分类组合与《韵镜》比较。1948年,托马斯和翟理斯(Lionel Giles)合写《一种藏汉词语写卷》,刊布了《藏汉对照词语表》写卷,比定出部分汉字。1958年,西门华德(Walter Simon)在《藏译汉文文献释读》⑨中介绍了《妙法莲华经》、《天地八阳神咒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道安法师念佛赞》、《寒食篇》、《杂抄》、《九九歌》等文书,并用拉丁字母转写出了其中的一部分。1960年,陈国(Csongor)著《在敦煌发现的用藏文译写的汉文文书》,⑩再次讨论了罗氏使用的汉藏对音材料。1982年,王尧在其所著《吐蕃金石录》中录写了《唐蕃会盟碑》四面的汉藏碑文,在藏文下注出了拉丁字母转写。111982年,周季文在《藏译汉音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校注》12一文中,比定了该写卷,作了《汉—藏索引》和《藏—汉索引》,第一次为藏文注了现代藏语的安多音和拉萨音。1984年,黄布凡撰《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订误》和《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综录及遗留问题》,对《藏汉对照词语》残卷作了深入研究和进一步订正。131992年,郑张尚芳补解和订正了前人研究《藏汉对照词语》残卷中的缺释与舛误部分,并分析了其反映的语言现象。142006年,周季文、谢后芳通过对18种敦煌吐蕃对音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成《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为藏语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财津爱象和匈牙利陈国的研究。罗氏写《唐五代西北方言》过程中看到了财津爱象的文章,对其文章提出了四点批评:没有收入《大乘中宗见解》;与《切韵》只是比较声母,没有比较韵母;没有认识到羽田亨和托马斯藏文转写方式的不同,未加以统一,照搬使用;藏文转写有讹脱之处。15罗氏又对其三种汉藏对音材料和《切韵》注音中的讹脱之处进行补充和订正。而陈国的研究则是建立在罗氏的基础之上,订正了罗氏《阿弥陀经》等材料的读音,是对汉藏对音材料的再研究,而不是音系的再构拟。高田氏评价陈国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原则的,与罗氏基于藏文转写来整理材料不同,陈国认为应当从《切韵》体系出发。他认为陈国有改善之处,但达不到取代罗氏著作的程度。16当然,与高田氏时期相比,二者都存在资料不足的问题。

另外,方言材料方面,因为当时没有敦煌方言资料,《唐五代西北方音》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书后所附《方言字汇》,选取其中的六种,包括兰州、平凉两种甘肃方言,西安、三水两种陕西方言和文水、兴县两种山西方音。罗氏用这六种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音对比,探求从中古到现代西北方言的演变规律。关于高本汉对汉语方言记音的准确性,兰州大学张文轩教授曾经著文归纳了高氏所引兰州方言例字读音的声韵特点,指出了与今天兰州方言的7个共同特点和15点明显差异,分析出差异的原因是“发音人发读书音或口音不纯”,或“考虑古音差异而强生分别造成的”,当然也有记音的错误。17因此,罗氏利用高氏所记方言资料来探讨现代西北方音语音流变的方法是否可取,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罗氏曾经谈到自己“所用的方法是先拿这几种汉藏对音的材料同切韵比较去推溯它们的渊源,然后再同六种现代西北方音比较来探讨它们的流变。”18耿振生认为,罗氏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特点:第一,有明确的地域观念和时间观念,他把这几种材料里的对音都看作是唐五代时期的西北方音,而不是笼统地把研究对象的语音现象说成“汉语”或“共同语”。第二,在汉文典籍与对音文献的关系上,重视汉文典籍中的音韵系统的参照作用,不是一味相信对音。凡是对音与古音文献的归类相矛盾的,有时要从对音的不确定性上找原因,不轻易否定汉语文献的音类划分。第三,对于近似音替代的原因分析比较透彻。他还指出“罗氏在研究中没有注意到西北方音与共同语的区别”,对音材料中“《唐蕃会盟碑》是唐王朝中央政府与吐蕃王朝会盟的文书,汉语这边的语音应该用共同语,不大可能用西北方音。真正属于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可能只有前四种”。而高田时雄则把敦煌的对音材料分为中原地区方言和西北方音两部分。19罗氏和高田氏的研究时间前后相差五六十年之久,不可否认前者的研究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会有不完备之处,后者对汉藏对音材料的研究比前者更进了一步。另外,笔者的理解是:这与学者们的思维方式、研究思路及对西北方言的认知程度有很大关系。国内学者多用归纳法,如罗氏从汉藏对音材料本身出发,列表与文字相结合详细描述其语音现象,并比对《切韵》系,归纳其语音特点;国外学者多用演绎法,如高田氏,他首先假设当时存在一种语音体系,再以此体系作为比较的基础,利用汉藏对音材料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二、 有关声母问题

罗氏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声母归为6组29类,认为这一系方言与《切韵》声类最大的不同有七点:第一,舌上音混入正齿音;第二,正齿音的二三等不分;第三,摩擦音的浊母禅邪匣变入清母审心晓;第四,床母大部分由禅变审,但澄母却变为照母的全浊;第五,轻唇音非敷奉大多数变与滂母同音已然露了分化的痕迹;第六,明泥两母因为后面声随20的不同各分化为两类;第七,y化的声母并不专以三等为限。这七点是四种藏音所共同具有的。21高田氏将河西方言声母归纳为5组26个。22另有几个重要问题下面分别讨论:

(一)全浊声母是否送气问题

罗氏发现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里全浊声母字除十一字保持浊声本读外,其余的都变成次清了,算是“特殊的变化”。他又结合《千字文》、《阿弥陀经》、《金刚经》三种藏音里全浊声母读作送气音的情况,推论唐五代西北方音里全浊平声变次清、仄声变全清已经开始了。23张清常先生注意到唐五代西北方言的另一项材料——天城梵书《金刚经》对音残卷中,全浊声母并、定、从、群的对音同次清声母滂、透、清、溪相同,认为可把中古汉语全浊声母拟作送气声。24邵荣芬利用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发现浊音清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并且“浊音仄声字都和全清互代,表明所变的清音都不送气”了。25刘广和先生根据不空的汉译梵咒材料讨论唐代8世纪长安音声纽,考订了全浊声母送气的事实,证明了罗氏的观点。26高田氏则认为,《大乘中宗见解》中全浊声母不分平仄,全部用送气音转写,是例外。同时,他发现在《开蒙要训》注音材料中浊音字有时用清音字注音,但通常是不送气音。27这和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部分浊音字有向全清发展的趋势。马毛朋先生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通过分析渭南方言存在的气嗓音现象,结合浊送气辅音和其后元音的声学特性,为唐五代西北方音全浊送气提供了语音学、声学依据。28围绕全浊声母是否送气的文章还有很多,但各抒己见,目前还未达成共识。

(二)喻三喻四问题

唐五代时喻三喻四是否有分别,也可通过汉藏对音材料进行考察。罗氏发现对音材料中喻母四等除了三个字例外,无论开合都读y,喻母三等开口有的读y,有的变为·(表示喉部破裂),合口写作’w 、’u或w。综括大多数例证,罗氏认为“喻三等读’w-,四等读y-”,29即云母、以母是有分别的。与此不同的是,邵氏根据敦煌俗文学的别字异文中喻母云、以互代的例子,结合在汉藏对音《千字文》里云母和以母都有读’w-、y-的情况,得出“云、以已经不能分辨”的结论。30高田氏与邵氏的观点基本一致,他还进一步说明云、以母藏文转写的不同,并不是声母本身的差异,而是反映出后续介音音色的不同。31台湾学者卢顺点根据罗氏书中所用到的四种汉藏对音材料,分析了晚唐喻三、喻四字发生腭化的程度。喻三字20.8%有腭化情形的,喻四则为98%。32当时方言中喻三喻四是否有差别,目前仍存分歧。

(三)精、见二系合流问题

较早发现精、见相混的是罗常培,由于五种汉藏对音材料只在《大乘中宗见解》有一例,他没有确定精、见二系相混的性质。但是联系《开蒙要训》注音里“以从注澄,以照注从,以徹注清,以清注穿,以审注心,以邪注禅及以晓注心诸例”,罗氏肯定了见组声母三四等也开始有腭化的趋势。33后来的研究者对此问题的态度不一。邵氏虽然在敦煌俗文学的别字异文中发现了精系与见系相代的例子,但他认为这些例子大部分是不可靠的,其余的一两个例子不足以判断当时见系字已经腭化。34丁治民、赵金文二位先生几乎穷尽了敦煌诗中的别字异文例,发现了精、见二系合流只有八例,分析了在文献中未见二系合流证据的原因,即五代后敦煌等西北地区丧失了中西文化交流出入口的功能,从而造成历史文献的断层。35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还在研究腭化这一音变现象,但汉语的腭化问题仍是一个老难题。

三、 有关韵母问题

(一)模、鱼、虞韵

罗氏研究发现前四种汉藏对音材料里,“模母除唇音字外还没有变u,鱼韵也游移于i、u之间并没同虞韵完全混淆。不过鱼韵在《阿弥陀经》、《金刚经》里i多于u,在《千字文》里i与u不相上下,在《大乘中宗见解》里却u多于i:由这两音的消长上看,恐怕从五代起,鱼、虞渐有混而不分的趋势了。在现代西北方音里,模韵已全变[u],鱼、虞两韵也已合而为[y],不过因为受声母的影响各方面却微有参差”。40高田氏将模韵的情况进一步作了细分,“唇音字全部用-u来写”,《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道安法师念佛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也用-u来写,其余的用-o。鱼韵和虞韵的情况区别得很清楚,鱼韵用-i(-yi)、-u(-yu)两种标记法,而虞韵大多用-u。41而且罗氏认为鱼韵字读-i或 -u找不出分化条件,这个观点高田氏也赞同。邵氏所写敦煌俗文学的别字异文中,鱼、虞两韵有一部分字相混,同时,鱼韵与止摄开口字相通,虞韵与止摄合口字。邵氏的解释是“鱼一部分字读-i,一部分字读-u,找不到条件,说明对音不一定可靠”。42 另外,美国语言学家米勒也关注了罗氏书中提到的汉语效、流摄字和韵尾元音-i、-u的藏文转写,论述了汉藏对音材料中书面藏语 -u 和中古汉语-i的对应关系、语素d[a]、藏文的小词尾Cu(即“辅音+u”)、汉语ü的藏文转写等问题。43

(三)入声韵的收声

关于汉语入声韵的收声,罗氏认为咸深摄收-p,山臻摄收-t,宕江梗曾通摄收-k,但是在这四种藏音里它们写作-b、-r(-d)、-g。对于入声收尾到底是不是浊音,52罗氏引用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观点,并推想上古音的入声收尾有浊音和清音两套:浊音的*-b、*-d、*-g比较容易丢掉或变成部位相近的元音,所以在中古时代就渐渐地消灭了;清音的*-p、*-t、*-k在中古时代大部分方音还都照样保存着,但是一部分方音却变成浊音的-b、-r(-d)、-g——现在所讨论的四种藏音就是属于这一系的。他的结论是:如果这种假设可能,藏语译音的-b、-r(-d)、-g就不一定是-p、-t、-k的替代音。53邵先生则认为藏语译音的-b、-r、-g就是汉语-p、-t、-k的替代音,他解释道:“藏语译音用b、g而不用p、k对译汉语的-p、-k,那大概是因为在藏语里b、g可以作尾辅音,而p、k不能作尾辅音的原故。至于用r而不用d对译-t,就更不难理解,因为塞而不裂的-t用r对译实际上比用d对译更切合些。”54

四、有关声调问题

另外,有关全浊上声字是否已经变为去声,罗氏认为《开蒙要训》中上去互注的例字反映了唐五代西北方音里已经发生浊上变去了,并拿唐代李涪《刊误》中“上声为去,去声为上”的例字做旁证。61邵氏肯定了当时敦煌一带方言浊上变浊去的事实,62但是注音本《开蒙要训》不能作为浊上变去的直接证据,其原因为,与浊上、浊去互注的例字相比,清上、清去互注的例字更多一些,并不能说明浊上已经变去,可能如唐代某些诗歌用韵中的上去通押现象63一样。

纵观我们所用到的敦煌汉藏对音材料,尽管它们不能完全详尽如实、准确无误地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但藏文毕竟是表音文字,可以记录唐五代西北方音,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地表现了其语音的某些特点。有了这种记录古代方言语音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再结合《切韵》系韵书进行研究,解决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敦煌汉藏对音材料是弥足珍贵的。这里我们只是简要概括了敦煌汉藏对音材料对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价值,当然还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研究古藏语,甚至研究日本汉字音,现在已有学者在做这方面的尝试。64

[注 释]

①周季文、谢后芳:《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二,1933年版。

③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自序第1页说“本书里所用的汉藏对音材料一共有五种”,正文第2页又说“有四种汉藏对音的文件”,差别在于后者不包括《唐蕃会盟碑》拓本。这里用的是第一种说法。

④212329333740444953555861 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第1~2页、第16页、第28~29页、第26页、第144页、第30页、第153页、第38~42页、第39~42页、第62页、第68页、第69页、第62页、第67页、第122~129页。

⑤18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自序》第1页、第2页。

⑥日·高田时雄:《敦煌资料による中国语史の研究——九·十世纪の河西方言》,创文社1988年版。

⑦法·马伯乐著、聂鸿音译:《唐代长安方言考》(Le dialecte de Tch’ang ngan sous Les T’ang BEFEO,XX,2,1920),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⑧财津爱象:《敦煌出土汉藏对音の材料と〈韵镜〉との比较(其一)》,《东洋学丛编》1,1934年。もと《怀德》10,1932年。

⑨Walter Simon. A Note on Chinese Texts in Tibetan Transcription, BSOAS 21.334-43,1958。

⑩B. Csongor, Some Chinese Texts in Tibetan Script from Tun-huang,Acta Orientalia Hung (Budapest)10.97-140,1960.

11王尧:《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44页。

12周季文:《藏译汉音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校注》,《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13黄布凡:《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订误》,《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综录及遗留问题》,《民族语文论丛》1集,1984年。

14郑张尚芳:《补〈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订误〉》,《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15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第28~29页。《敦煌资料による中国语史の研究——九·十世纪の河西方言》,第11页,李无未《日本唐五代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5期)对此也有论述。

16222731384145高田时雄:《敦煌资料による中国语史の研究——九·十世纪の河西方言》,第12~13页、第108~109页、第69~75页、第102~107页、第180~181页、第116~119页、第10页。

17张文轩:《高本汉所记兰州声韵系统检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9耿振生:《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284页。

20声随即韵尾。

2447张清常:《唐五代西北方言一项参考材料——天城梵书金刚经对音残卷》,《内蒙古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25303442485462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国语文》,1963年第3期,第193~217页、第202页、第204~205页、第210页、第211页。

26刘广和:《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语文研究》,1984年第3期。

28马毛朋:《唐五代西北方音“全浊送气”现象的声学依据——来自渭南方言的启示》,《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8~65页。

32卢顺点:《论晚唐汉藏对音资料中汉字腭化情形》,《大陆杂志》81卷5期,1990年。

35丁治民、赵金文:《敦煌诗中的别字异文研究——论五代西北方音的精见二系合流》,《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6这里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作n,为藏文字母繴的拉丁字母转写,《唐五代西北方音》的n本文均作。

3950王新华:《唐五代敦煌方音研究》,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论文,2008年。

43米勒(R. A .Miller)著、史淑琴译:《关于敦煌汉藏对音的几个问题》,《西北方言与文化研究集刊》,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原题为“Some Problems in Tibetan Transcriptions of Chinese from Tun-Huang”,载《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 )》第26期,1967年,第123~148页。

46Walter Simon. A Note on Chinese Texts in Tibetan Transcription, BSOAS 21,pp.334~343,1958.

51孙伯君:《12世纪河西方言的通摄阳声韵》,《中国语文》,2012年第2期。

52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带音”和“不带音”,本文均作“浊音”和“清音”。

56W.South Coblin .T he Phonetic Values of the Tibetan Letter r in Tibeto-Chinese Transcription Texts from Dunhuang,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Volume 32.2—October 2009.(史淑琴译《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藏文字母r的语音价值》,《现代语文》,2012年第5期。)

57这里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作“’”,为藏文字母纈的拉丁字母转写,《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本文均作。

59王新华:《敦煌变文“一”字的通假与变调的序列》,《文史哲》,2005年第4期。该文引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重写元音的例子”,证明“当时上声字的读音最长”。

60例子详见周季文、谢后芳《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关于此问题的进一步论述详见拙文《藏文后加字的语音意义——敦煌汉藏对音材料为中心》(待刊)。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3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思想上不断进取,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教学上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四项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以大局着想。工作中,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由于本人工作表现好和成绩突出,多次被教育局、教办、乡党委政府、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发展。工作从来没有迟到、早退、旷课、旷工的现象。团结同志,帮助同志,关心热爱帮助学生,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学生,总之,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业务能力等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 教育方面

1、本人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具体体现在,能利用教学知识产生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诚实、诚信的习惯,通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教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诚信待人的良好习惯,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班主任工作:能根据班内学生实际和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认真制定班务工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对班队干部的建设,充分发扬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对推选出的班队干部进行认真的培训,指导他们做好班务工作,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同时对他们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不论在纪律、学习、劳动等方面都起好模范带动作用。对班内的学生,既对他们严格要求,又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

关心帮助住校生,尤其是小六新生,刚从村小回到完小,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到校的第一天,我就到他们的住处,教会他们如何收拾、整理房间,每天深入寝室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经常是深夜学生入睡才回家,很多家长都说颜老师的关心,使他们对子女在校学习非常放心,我不仅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还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也教育他们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如何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学生尽快适应在新环境下的学习生活。深入到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向,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部分学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了解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与家长交流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情况。能充分利用“天天读”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以上内容制定班规,约束学生的纪律、言行。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学习知识的方法,每周进行一次主题班会,由学生自己组织,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利用主题班会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深入到班了解班内情况,对班内的组织纪律情况,学生到校情况,卫生情况等了如指掌,充分利用黑板报向学生介绍一些书本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织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班内的清洁卫生、纪律、学习情况等名列全校第一,学生学习风气浓,班风纯正,由于各方面成绩突出,担任班主任的初05级1班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对于一个班集体,班主任既是领导者,又是组织者,一个班集体的好坏,光是班主任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平时的班务工作中,经常与各科任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各科在纪律、学习上的情况,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等都在班主任的掌握之中,发现学生有偏科、差科及时与科任老师取得联系,找出补救措施,通过以上工作使大部分较好的学生都在各种测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二、教学方面

本人在教学工作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特别是新课标颁布后,认真研读了新教材和新课标,了解掌握了新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并根据高中考的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备课中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教材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的解题方法等,对例题做到精选、精讲,解题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书上较易的例题组织学生自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然后由教师点评该题的解题思路、注意事项,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和效率,课堂教学中,做到表达准确,语言清晰,教态自然,板书整洁规范,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形式不拘于书本上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突出创新理念,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对作业的习题,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题,有少部分习题可作为课堂练习处理。对部分有一定难度和技巧的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帮助他们正确解题,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补充部分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对作业中存在问题及时点评,并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防止以后再次出现同类错误。对练习册做了较详细的批改,并对有一定难度的题进行了认真分析、讲解,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讲解,给出多种思考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充分利用晚自习和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部分差生多给他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每章结束都进行单元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每章的单元检测题能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认真组题、认真考试、认真批改和认真点评,真正做到通过检测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并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在以后教学中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别人好的经验和方法,在各年级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教研活动,了解重点小学的教学情况,借鉴他们的好的教学方法,教材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学生作业、习题、考试的要求等,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扩大学生视野,同时还特别注意两类学生的培养和提高。对优生,要求学生不能仅满足课本的要求,在课本内容熟练的基础上,重点放在能力、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上,着重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并注意提高学习效果,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差生,重点放在基本知识上,要求不宜太高,多给他们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对他们的一点进步给予肯定,指出他们的闪光点。XX-XX年度我承担小六语文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语文平均成绩为77.1分,下期语文为66.28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二位,被学校表彰为“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为“优秀”;XX-XX年度上期我承担小六语文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语文为78.5分,下期承担小六语文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语文平均分为76.3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三位,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为“合格”;XX-XX年年度我承担小六语文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上期语文平均分为68.2分,下期语文平均分为75.3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三位,被明德乡党委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年度考核为“合格”。

三、教研方面

1、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兄弟学校的好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技巧。如何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到校外参加的教研课,注重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好在哪些地方,有哪些不足,二是通过大家的讨论,从中学到这节课为什么好,为什么不足,这对指导以后的教学大有好处。

2、组织教研活动情况:我担任教育科研和文科教研组长工作,积极组织组内间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学习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集中研究讨论了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处理方法,各抒己见,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中,初中小学都使用了新教材、新课标,对新课标的理解,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拘于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在组内研究讨论这些问题。针对新教材、新课标,还特别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了新课标准解读,新教材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教材中练习题、习题的处理技巧,在内容的处理上,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结合,减轻学生学习新教材的困难,新教材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组织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方法,真正达到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或“社会实践”等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研究能力,也进一步了解知识是来源生活,但又服务于生活,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性的目的。积极安排组内教师的研究课,示范课,对讲课内容在讲解前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练习题的设置等方面,我每次都认真组织,亲自指导,特别是如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何分散教学难点,更是讨论的重要内容,每次听课后组织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认真讨论,集思广益,使教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锻炼和培养了大批教师,为提高该校文科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受到学校领导好评。

3、指导年轻教师的工作,近几年来,由于语文组新增了部分年轻教师,这部分教师如何顺利地适应中学语文的教学是摆给他们的一个难题,如何将一点点知识,要一节课内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如何把握在课堂上讲解内容的深浅等给予指导帮助,要达到比较恰当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青年教师研读大纲,新课标和教材,掌握这些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导写好教案,帮助他们从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怎样做班务工作,如何钻研教材,教法的选择,板书设计,如何备课,教案有哪些内容要写,教材的处理的技巧,课堂提问的艺术等进行指导,并且细致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这些青年教师有的已成长为教学上的骨干。

4、论文方面:积极参加各种教研论文的评选活动,将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经验积累整理成教育教学的经验文章。XX年11月,论文《以人为本,探究创新》在《中华素质教育文库》征文活动获三等奖。XX年8月,论文《以人为本,探究创新,终生发展》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同年9月论文《以人为本,以德育人》、《自主探索,开放创新》获全县德育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 XX年7月我撰写的论文《生命、生成、发展》获全县中小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但是,我知道,虽然我在以前的工作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但这还不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还要更加努力的搞好本职工作,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园林,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

1现代主义设计的世界背景

1.1包豪斯产生的时代背景自18 世纪80 年代以蒸汽机用于纺织业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国家无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还是政治体制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部分的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感到无力适从,主张逃避工业化现实,幻想回到工业社会之前慢条斯理的生活节奏中,尤其憧憬物质虽不丰裕但精神充实、信仰虔诚、道德完备的中世纪。他们所表露的避世心理最早见于18世纪末的英国园林设计。当时的英国园林艺术崇尚情感表达,一些建筑采用哥特式假废墟造型,表达了对过去田园牧歌般生活环境与重视道德修养社会风气的怀念以及对工业时代的抵触。这种厌世怀旧的情绪从18 世纪末英国自然风致园中蔓延开来一直延续到19 世纪上半叶,其影响范围包括了文学、美术、诗歌、音乐、舞蹈等,形成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反映了社会中、下阶层对启蒙理想普遍失望的情绪。

1.2包豪斯的形成与发展对园林设计领域有明显的影响,普遍认同有两个时期:一是从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萌芽到包豪斯成立的过渡时期;一是战后在美国继续发展的时期(随着包豪斯的核心成员大批移居国外,德国的现代主义立即在国外被广泛采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芽从新艺术运动后期的“青年风格”运动开始。该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被视为德国现代主义设计之父的彼得・贝伦斯。

2包豪斯思想在现代主义园林的体现

2.1功能主义最早从理论上探讨现代主义园林的是英国的唐纳德。他认为功能是现代主义园林最基本的考虑。功能至上要求园林设计应首先满足人的理性需求如休憩、娱乐和健康等。由于他的功能主义思想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界尤其包豪斯的主张十分接近,在1939 年他受到Gropius 邀请来到哈弗教学从而影响某些学生对园林设计的历史传统提出质疑并进行批判性地探索。之前巴黎美术学院(Beaux Arts)的传统教学思想一直是园林设计系的权威。这种传统过于强调设计对艺术性的直觉感知如浪漫的、神秘的、忧郁的等从而体验到“美”。

2.2社会化的民主特性。由于工业化,现代主义运动必然带有民主色彩,其历史意义在于把千年来为权贵服务的设计立场改变为服务大众的设计。包豪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发展其社会主义立场是明确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艾克博在设计实践生涯的早期尝试为社会较低层次的大众市民进行一些大规模的园林设计。

2.3对材料应用重视的包豪斯其教学体系有着明确的工业化立场,基础课程强调理性的、科学的了解和掌握新材料与新技术,尤其建筑设计的剧烈变化完全来源于新材料和新建造技术的发现。受包豪斯精神影响,40 年代园林设计出现了使用的新材料如玻璃、耐风雨侵蚀的胶合板、彩色混凝土等,并开始尝试用各种颜色的合金铝材做园林构筑物。但是,园林的材料革新只能部分地借鉴新工业材料或建筑材料,只在园林构筑物和地面铺装等硬质景观上。

2.4新的形式语言。虽然包豪斯倾向理性的功能主义,甚至密斯明确表达观点,认为把形式作为目的就是形式主义,他拒绝讨论“形式”这个问题。但是,一个好的设计仍应将高度的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完美地结合,这是毋庸置疑的。

2.4.1平面构图的新形式。1925 年巴黎装饰艺术展中古艾瑞克安“水与光之花园”的展出及之后Noailles 别墅花园的实施,通常被视为现代主义园林在突破传统形式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尽管他的设计没有以功能为目的的包豪斯准则,也没有脱离地平面上升到三维层面,只是吸纳了立体派和风格派的形式元素而关注场地平面构图的视觉效果;但是能够将所处时代绘画艺术领域的最新语言引入园林设计中,已是园林创作形式方面的真实进步。

2.4.2空间造型的新形式。包豪斯对现代主义园林的另一重大影响来自现代主义建筑领域。由于密斯的巴塞罗那展馆成为现代主义空间的经典原型,设计的出发点来自场地原有果树形成的网格和建筑内部空间。庭园的中央比较空,这是他惯用的“占边把角让心”的手法,中心四烈的合围形成一系列互相咬合的不同形状与功能的矩形,引导人在场地中行走时体验“步移景异”的变化而不会感到一眼望尽的无趣。另外,对空间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建筑与园林是一整体的空间观念(往往建筑室内空间的秩序成为园林设计的出发点)。包豪斯的教学方法是反对只在平面上构想而强调动手制作模型方式以突出显示空间的第三维。

3新现代主义园林――简约派

20 世纪60 年代末现代主义的简约派十分活跃。它的特点是以尽量简化的形式表现更清晰的意境和更直观的感受,也称为极简主义。简约派建筑师的先驱首推包豪斯的支柱人物密斯,他的less is more 的设计原则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如飞利浦・约翰逊、贝聿铭、安藤忠雄等,也影响了园林设计领域对简约风的探索如彼得・沃克。密斯最早倾向简约派探索的作品是1924 年设计的乡村砖别墅。布局紧凑的风车式发散的平面构图容易令人联想风格派早期杜斯伯格的一些平面构成作品。虽然这个方案没有机会实现,但至今仍被人仰慕并研究。

4结语

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刚向世界打开一条门缝,劈面而见的是“现代建筑死亡了”的否定论断,适逢西方后现代主义潮流的高涨期而撇下“现代主义”不做研究。今天的年轻设计工作者倾向追逐当代流行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晚期现代主义等新潮流而忽视了“现代主义”的文脉关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探讨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包豪斯与园林设计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尤其在今天设计专业细化的教育界,包豪斯的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观点仍值得提倡,包豪斯的与时俱进的积极顺应社会需求的开拓精神仍须要继承。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北窗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王晓俊编著.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5

一、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在众多教材资源中,我们应当瞄准那些人物故事性强、道德意义阐释效果较好的文章题材,在深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以“表演课本剧”形式为例,对一些人物角色较多的课文,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无论是教师要求学生“扮演”指定角色,还是学生自告奋勇“扮演”喜欢的角色,要提前给学生“演员”和“观众”准备的时间,这种准备其实就是课前预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对整个“剧情”有一个提前的预知,甚至通过学生自己的视角,已经对故事情节和表达的德育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为该堂语文课的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堂“演出”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演员”尽可能贴近角色,用心“演出”;引导学生“观众”仔细观察,注意细节。在一“演”一“观”之间,德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将有效凸显出来。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阐释课本剧的道德意义,实际操作中,可以由“演员”分别总结所演角色的人物特点,表现出的“善”或“恶”、“好”或“坏”的人性“本色”,并说明自己对这个角色的道德评价;也可以由“观众”按照一定的顺序,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本剧中某些人物、某些情节的认识,对整个故事的总体评价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事先做好的教研材料,结合学生们的道德理解,对该语文教材文章进行客观准确的总体评价,真正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达到道德教育效果。

二、学习研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抒发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寄托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对这些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开展主题研讨形式为例,在一些古文或诗歌等课文题材的教学过程中,文章虽然文字简约,篇幅简短,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意义深远。对这些题材的教学,单靠教师的讲解,讲字面的文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达到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效果,却不能实现高质量的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主题学习研讨活动,设立若干针对性较强、有利于理解文章道德主题的议题,引导学生们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列席某些小组的讨论,聆听学生们的见解;也可以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适时提出观点,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归纳有利于指向文章道德主题的有效观点,也要注意归纳矛盾性、争议性较强的观点,总结和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总结各自支持的不同观点,为讨论后总结做好准备。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陈述,并结合已掌握的不同观点和课前准备资料,对研讨议题做出最终陈述和道德评价,使学生个人见解与正确的道德观在研讨中实现顺利“接轨”,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创新形式,将道德教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6

由来已久的收集视野

最初,收集境外档案纯属偶然。1998年,上海市档案馆在美国举办了一场展览,展示馆藏民国时期各界名人的珍贵手迹。在参观的人群中,有一位华人当即表示,如果上海档案部门感兴趣的话,他有东西要捐赠。双方接触后,一拍即合。同年明,档案馆专程派员赴美,接受了一批中国近代名人的档案资料的捐赠,计有信函、藏书、报刊、照片和实物,多达千余件。自此,人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移向境外。

此后,上海市档案馆利用中法开展文化合作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收集人员前往塞纳河畔的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和南特档案馆,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带回了一批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法租界档案的目录,以及部分反映上海租界重大事件的档案文献,其中有关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事件的新史料还曾在《档案与史学》杂志上披露。

境外收集也没有一味的台近求远。自2001年起,档案馆工作人员曾多次前往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和收藏机构,用复印或手抄等方式,收集了不少有关近现代上海的档案和档案目录,内容涉及中共党史名人,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上海租界等。

如果说最初在境外收集的档案多少是对已有馆藏作拾遗补缺的话,此后的收集工作开始有意识地围绕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展览而展开。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的2010年,档案馆的收集人员前往德国联邦档案馆,不仅收获了马克思给友人的亲笔手稿,《共产党宣言》的初印版,还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意外发现了一段珍贵视频,那是瑞士著名记者沃尔特·保萨德1938年访问延安时拍摄的为八路军将士讲课和八路军战士训练情景。回国后,就在大家探讨如何与瑞士人作进一步洽谈时,2011年5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负责人又神秘地出现在上海,在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和地区档案馆处执委会举行的“绿色档案建筑”研讨会上,出人意料地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了沃尔特·保萨德拍摄的那段珍贵视频的复制光盘!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前夕,2009年至2010年,研究人员两次造访英国国家档案馆,收集了晚清时期上海租界变迁的有关档案60余卷(件),尤其是收集到了1896年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事件的有关档案材料。

吹响重新集结的号角

2011年,“积极拓展档案收集渠道,有计划、有重点地征集散存在境内外的涉及上海的珍贵档案,征集‘境外的上海城市记忆’”作为强化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被明确地写入《上海市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集结号吹响了。

然而,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以往收集工作实践的延续和推进吗?瑞士人沃尔特·保萨德拍摄的有关抗战时期延安的视频,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1938年的风采,目睹了艰难抗战中的八路军英姿,更重要的是让档案人感悟到更尖锐的问题。

现有的收集成果不可谓不突出,收集工作的视野不能说不宽阔,问题是,年复一年的档案收集主题不甚确定,收集内容呈现一定程度的碎片化也是不争事实,简言之,收集工作缺乏规划。

如果我们沿着沃尔特·保萨德的视频资料继续延伸,我们将不难发现: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来华的外国记者何止一个沃尔特·保萨德,包括大名鼎鼎的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在内的外国“老记”还大有人在。这些有着敏锐嗅觉的外国记者曾冒险般地用镜头对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聚焦着引领未来中国革命的领袖们,“何不以‘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主题收集一批珍贵档案,并在合适的时候举办一个同名主题的展览呢”,不知是谁的提议启发了众人的思路。于是,你一言,我一句,汇聚相关专题的档案材料纷纷被提及:有想起馆藏外文报刊中的外国记者报道材料的,更有想起曾在胡佛研究院档案馆里“邂逅”由外国记者拍摄的反映延安生活和中共领导人的视频……渐渐地,围绕这一主题,大家觉得大有文章可做,大到可以成规模,可以成系列。更重要的是,大家意识到确立一个富有意义的收集主题,对开展收集工作是多么重要。很快,一份有着朱纪华局馆长“有方向、有目标、有主题地组织实施,使境外档案收集工作项目化”批示的汇报材料下发到每一位收集工作人员手中。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境外档案收集由此进入了新的征途。一项名为“全球视野下的上海档案史料”的研究课题开始立项,对已收集的境外档案史料的梳理工作已经启动,一张着眼于境外档案收集工作开展的征集网络开始悄悄撒开……更重要的是,一份基于档案收集项目化这一指导思想的收集方案也已酝酿形成。

在方案中,通常每年确定一至两个收集项目,每一个收集项目是由若干的收集重点组成,正是这些围绕同一主题的若干重点形成了系列化。以“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这一主题为例,围绕该主题展开的收集工作构成一个收集项目,这个项目系由一个个收集重点组成,该重点可以是人物、事件,或者其他,如今在该项目中我们选择了以人物为重点,即外国记者譬如沃尔特·保萨德、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围绕每一个人物的档案资料分布情况、各收藏机构及其档案情况、收集策略等,制定相应的收集计划,这份计划的关键在于具有可操作性——一份可供精确查阅的档案目录是必须的。

我们计划逐年充实每一收集项目的内容。一旦条件成熟,即启动其他主题的境外档案收集项目。

第一现场的查阅“全记录”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7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坚持把深化学习教育放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首要位置,切实把严的要求立起来、数起来,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要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和党的纪律规定,重点研读《谈治国理政》、《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论述摘编》。要用好中组部、中纪委编写的《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和《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警示录》等正反两方面的“活教材”,认真学习焦裕禄、谷文昌、龚全珍等先进典型事迹,以、、苏荣及市、县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为戒,深刻汲取教训。

二、学习安排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理论学习要注重把搞好专题学习研讨与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突出主题、聚焦问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个人自学基础上,重点分3个专题开展学习研讨,每两个月学习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集中学习3次,每次明确1个主题。具体安排如下:

专题一:“严以修身”专题学习(6-7月)

1、6月下旬集中学习: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主题学习研讨。

2、7月上旬集中学习:围绕“站稳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主题学习研讨。

3、7月下旬集中学习:围绕“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树立良好家风,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主题学习研讨。

专题二: “严以律己”专题学习(8-9月)

1、8月上旬集中学习:围绕“严格遵守,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团结,不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主题学习研讨。

2、8月下旬集中学习:围绕“遵循组织程序,不超越权限办事,服从组织决定,不欺骗组织、对抗组织”主题学习研讨。

3、9月中旬集中学习:围绕“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让他们擅权干政,不让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主题学习研讨。

专题三:“严以用权”专题学习(10-11月)

1、10月上旬集中学习:围绕“坚持用权为民,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敬法畏纪,为政清廉”主题学习研讨。

2、10月下旬集中学习:围绕“坚持民主集中,自觉接受监督,不搞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主题学习研讨。

3、11月中旬集中学习:围绕“从实际出发,敢于担责,为官有为,做大德安”主题学习研讨。

三、学习形式和要求

(一)精心学习。采取集中学习、考察调研、专家辅导和研讨发言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认真做好个人自学。班子成员除参加集体学习外,还应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三)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学习专题,结合工作实际,自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虚心向基层和群众学习。

四、学习管理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77

课程建设研究是国内教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2006年春,周碧荣教授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设计。2009年秋,教育部领导编写和使用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已经四次修订,是大学生必修课所使用的教材,在教学改革上各地均进行了很好探索与研究。学院围绕教材、教法,于建院以来坚持改革与探讨,在各级期刊发表了20余篇教改论文,为进行该课程总体设计改革奠定基础。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加大对教材的教法、考试改革,提高大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注重修养,必须进行该课教学整体设计。因此,该课程整体设计是呼之而出。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具体意义阐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对大学生人格、能力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该“课程设计”把传统的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分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四大模块,扣住知识点、加大能力训练,对大学生理论上弄懂、思想上弄通、方法上学会,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此课程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充满生机和活力。课程设计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加大教改和教改活动载体的优化,将学生调查、传统教育、挫折教育、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教学实践系统打造了一个平台,使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与感染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此课程设计还加大了考试改革力度,将修养、表现、亮点、考勤、纪律等纳入成绩考核,更加突出个人能力的培养。

完善此课程整体设计,并且实施,能够提升我院课程建设改革的档次。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有力地锤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学水平。课程建设的经验与论文于各级刊物发表,有利于宣传和推销学院改革,扩大学院认知度。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

此课程整体设计解决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四观的知识交叉现象,组合知识,分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四个模块。

四个模块(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为载体)如图1。

具体表现模块是:大学生人生观(含绪论、理想信念、人生目的与态度);大学生价值观(含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传统、创造人生价值);大学生道德观(含道德传统、公德、职德、家庭美德);大学生法制观(含法律意识、公共生活、职业活动、婚姻家庭)等法律规范,贯彻以能力为本位,加大能力训练,实施教学。

此课程设计打破教材为中心教学观,突出能力目标定位,以大学生的这四观教育为基本教学内容,加上所用到的相关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立德树人;可以提高学习、交往、自律、心理等素质和能力,适应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能增强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的是非判断、自我约束和示范能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营造学校和社会道德环境;能激发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选择,策划成功人生设计;能学习掌握一般法理和法律规范,遵法守法,做维护法律尊严的模范。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

课程设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的必然,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策略:

第一,n程内容设计。将该课程分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四个模块进行整合。

第二,能力训练设计。根据模块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求,加大和落实能力训练活动设计。

人生观模块:专题研讨“大学变化与适应”,能对大学新生在“转折与适应”中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专题研讨“对德才关系及立德树人看法”,学习“思政”课意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新形象;专题研讨人生观与大学生成才,学生能分析自身的现状,结合实际设计自己大学发展目标及措施。

价值观模块:“价值”理论学习与训练,一方面是革命传统讲座,提高对“核心价值”的灵魂主题、核心等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老区文化与我成才,使学生对老区文化有一定了解;演讲:“人生的价值”,学习和践行“八荣八耻”,选择正确人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提出实现途径。

道德观模块:调查与判断校园中不道德现象,认识功德与个人道德修养关系,提出自身修养打算。还可以请企业家作创业与职业道德修养讲座,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认识,提出建议。

法制观模块:社会调查:调查收集守法违法正反案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组织一组关于“劳动法”、“婚姻法”方面案例,课堂讨论、学法,能掌握《劳动法》《婚姻法》等基本规范。开展“学法律、析案例”的比赛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带头学法、守法并运用法理分析一般案例。

第三,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进度表设计”,(于教法、活动等载体予以落实)如表1。

第四,课程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理论素质的高低,通常是通过考试成绩来体现的。他们的整体素养、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就很难通过考试展现出来,为此一系列考评改革的实施,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实践,使学生考评贯穿于整个学习全过程。

这门课程分为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内容包括课堂纪律表现、课堂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专题调研、汇报材料、学习心得、善行好事。期末注重对能力目标实现的综合考核。带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发放问卷调查,使教学有针对性;优化各种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结合有趣的活动完成相关作业,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特色与整体教学效果

本课程设计改革特色鲜明:一是理念富有特色,体现以德为首的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本位课程观、以能力为本位质量观等;二是设计富有特色: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能力目标、模块设计、能力训练设计、进度表设计、考核设计等,将教学做结合。

本课程设计与实施,对同类其它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做到以完善教学体系为突破点,以注重教学研究为着力点,促进请进来、走出去教学质量;促进了政治、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改革,使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整体教学效果:学院思政教研室的教师们从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从进行这门课的课程改革开始,校外专家、企业家、督导及学生们的认可度和评价是比较高的。每学期学院督导处都进行多次教学检查,听老师讲课,组织大学生座谈并对授课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测评,使得整体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9

修改前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3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2.过程与方法: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明确正确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忠实履行义务的3方面要求;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我们每一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以忠实的态度去履行义务。那么,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引导学生阅读课件显示材料: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国家。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杨善洲义务植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为什么法律鼓励做的,我们要积极去做?你知道我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哪些吗?你能举些具体的事例吗?(讲究卫生、节约能源、从事各种公益活动等。)

3.结合教材明确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凡法律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遇到落水者是否施救,认识到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律具有补充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对杨善洲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法律鼓励的要积极去做。】

活动二: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材料“小月家面粉加工厂过了纳税期,税务机关没有催缴纳税,小月家是否主动纳税”。通过学生的讨论后明确纳税是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去做的。

2.结合教材图片及文字,分组抢答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的行为还有哪些?(依法服兵役、遵守交通规则、保护野生动物等。)

【活动目的:根据是否纳税的讨论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归纳出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

活动三:

1. 学生分组讨论国内某些以爱国名义日系车和日本工厂的行为受法律制裁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2. 通过讨论明确法律禁止的公民要坚决不做,列举生活中法律禁止做的事情。结合教材认识到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活动目的:让学生懂得凡是法律禁止做的行为,要坚决不做,否则,将会触犯法律,受到法律制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巩固新知:完成课件展示的练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教师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教师小结:我们要自觉地忠实地履行义务,就是要做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做到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才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五)作业:复习本课内容并预习下一节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学生通过杨善洲事迹、是否纳税和打砸日系车受惩这3个材料的讨论分析,认识了公民应如何正确履行义务。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准绳,提高公民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践行义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忠实履行公民的义务。

集体备课研讨

袁桂利:集体备课是我县初中思想品德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它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组织了中心教研组部分骨干成员就嫩江县白云学校孙明涛老师一节教学设计《忠实履行义务》进行了集体研讨,通过研讨,对这节教学设计进行了不断修正、完善,使之更富操作性、更具实效。下面是这次研讨纪实:

孙景东:孙明涛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是成功的,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鲜明特色,许多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导入是否能更新颖些。一堂课能否成功,课堂导入十分重要,这节课的导入感觉很常规,没有新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导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一些每年征兵的新闻报道,并让学生回答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权利还是公民的义务?并依此引出课题《忠实履行义务》。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知道了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可谓一举两得。

孙雪垠:我赞同孙景东老师的意见,导入方式的确有点过于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导入的事例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认为还是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作为例子导入更好。

袁桂利:两位老师在导入这个环节提出的修改建议很有见地。的确,导入是课堂教学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注重实效性的同时,一定还要有趣味性,做到趣味与实效相结合,这样的导入才算得上最优化。

孙雪垠:本节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但从环节和理念上看,设计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常规教学中只有细致的“备课”,才能教出让学生满意的好课。从基本环节上看这节设计缺了几处关键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更有利于教师掌握教材,只有掌握教材内容,才能运筹帷幄,进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情分析能让教师在备课前,更具体地了解不同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既为达到优良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又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基;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学效果达成的有效手段。如果一节好课没板书是缺陷,没好的板书设计是缺失。它是一节课知识脉络梳理的有效手段,又是学生复习旧知的依据。所以,我认为在此设计的基础上增加这3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具实效性和操作性。

孙明涛:这的确是我在设计上的一个疏漏,正如孙雪垠老师所说,教材分析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学情分析是教好一节课的前题,板书是梳理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这是今后我们在设计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孙雪垠:思想品德课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的一个学习过程。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操作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多角度、多层面、多手段地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智慧,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紧跟教师思想,在心情愉悦、情感交融的同时提升自已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以单一的、传统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孙景东:这节教学设计的确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两处环节我提出以下修改意见,供商榷。

其一在讲“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这一问题时,我觉得不应该直接让学生举例子。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哪些是法律鼓励做的,哪些是法律要求做的,哪些是法律禁止做的,教师应该直接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去分析,然后再要求学生举具体的事例,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其二在讲授“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时,我感觉教师在重点强调二者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的补充作用,并针对遇到落水者是否施救这个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思想教育融入进去,教育学生法律鼓励做的要积极去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袁桂利:引导学生认识履行义务时,也可借用名言警句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就 “勿以善小而不为”,引导学生去讨论,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法律鼓励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一观点,这样效果会更好。

修改后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忠实履行义务》一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这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统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它从宏观上介绍了有关权利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二者的关系。后几单元都是以本单元阐述的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因而本单元在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能只索取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二、学情分析:

这一框题的教学任务是公民的义务。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到履行义务的3个层次,可能较为模糊,法制观念和义务观念也了解甚少,缺乏责任感,因此本节课,旨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履行义务,做个遵守法律、道德高尚的中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3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明确正确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做负责任的公民。

四、教学重难点:如何忠实履行义务的3方面要求,对待要求的态度如何;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五、教学方法和用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利用自学法、分层分组法、情感激励法,情景创设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另有4名学生受伤。

教师导言:这段视频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张丽莉老师在最危难的关头,用最美的身躯,挽救了学生的生命,这是什么?这是大爱。这份爱来自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我们每一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以忠实的态度去履行义务。那么,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并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用5分钟时间静心通读教材本节内容,包括“相关链接”。再用5分钟时间细读课本正文部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并做相应的圈点、勾画。

(三)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层分组,设立学,负责总结归纳,可以轮换。学生分组汇报问题讨论结果,其他组完成不同意见的补充。教师引导。

案例一:

1.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其余略,同修改前教案设计活动一。)

教师运用“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就 “勿以善小而不为”进行小结和德育渗透。

【活动目的:运用杨善洲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法律鼓励的要积极去做。】

(案例二、案例三同修改前教案设计活动二、三。)

(四)巩固新知:(时间关系自选择,可留为课后验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1.教师请学生分组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注意多引导后进生回答);2. 教师补充小结:我们要自觉地忠实地履行义务,就是要做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做到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才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六)布置家庭作业:复习本课内容并预习下一节内容。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大学生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75

随着新课标与新课改的深入,各高校也逐渐开始进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所以,本文以具体的教学情况为基础,对研究式学习中的“问题教学法”进行了教学探究。

1 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指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特定专题展开研究,同时主动地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使用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学习方法,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及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机会。

所谓问题教学法指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进而使学生获得自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2 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教学法就是学生按照对教材的认知,通过预习笔记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想法向教师提出问题,而教师则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将典型问题都归纳出来,然后进行课堂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本文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种教学方式谈谈个人的看法。

2.1 提出问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问题教学法中这一点也是重中之重。通过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形成了以问题为核心的寻找、发现、探索、分析、解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任务从被动的接受、服从与执行转变成主动的去发现、研究、解决。学生将通过这一过程获得发现问题的满足感。如在学习《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社会公德在经济社会中是否被削弱了?家庭美德对人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出现不遵守职业道德却获得丰厚利润的情况?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困惑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能从中看出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秀之处。

2.2 讨论问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共同对问题进行讨论,在问题教学法中这一点是关键。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能够提高自身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活动也会因此变得更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而开展问题讨论对于教师来说其实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一过程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按照学生的提问,整合出符合学生讨论的内容,同时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恰当的引导,保证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跑题、偏题或思想狭隘等情况出现。此外,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很多要求,如教师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可研究性与层次性等特点。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讨论能够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讨论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获得问题的答案,而是要通过探讨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主动性思考和积极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一点,就是进行讨论的问题必须在于教材内容相符的基础上,尽量的贴近生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讨论的欲望。

2.3 解决问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培养,而这一点也恰恰就是问题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要想顺利的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它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激发出来并确保这种兴趣的持续性。教师要通过环境、多媒体设备、语言、甚至是动作等措施来创设问题情境,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语言。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快速的进行回应,并对其进行鼓励或适当的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中最简单的问题情境创设,就是教师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

2.4 课程实例

在学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这节课时,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道德在当今社会是否已经不重要了?为什么有的人不遵守道德纪律却仍然能够获得成功?”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准备了这样一个材料供学生进行讨论:一个女生在日本留学,期间进行勤工俭学,到西餐厅做洗餐具的工作,餐厅规定是必须洗涤四次,这个女生认为洗四次太麻烦,而且基本没有人对此进行管理,所以每次工作只对餐具进行两次洗涤,在上大学期间被发现了两次,换了两次工作。学生们有的认为这个女生的做法是不道德,有的学生确认为既然洗两次的效果和洗四次没多大差别,那么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而对于这一事件,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加强餐厅的监管力度,有的同学认为应该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入手。通过这些讨论,学生们不但对相关知识有了了解,同时提高了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总结

综上所述,问题性是研究型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学生就是通过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逐渐转变成富有主动性的探索与研究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在面临挑战性的同时,获得成就感,这些则会成为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其实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