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4-02-22 17:59:51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重要性;科学方法

谈起幼儿教育,大家并不陌生,幼儿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通过为孩子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提高其科学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70%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以下方面的表现优势:天然的早期化、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性、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三分之二,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六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将很难把握未来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1)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很大,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好问、认识具体形象、模仿性强、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化,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

(2)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说,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发幼儿的智力: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提高幼儿记忆力;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3)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婉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又可以使人潸然泪下。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的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音乐欣赏;综合能力

“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

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

专业人士提出幼儿教师综合音乐能力普遍存在的“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幼儿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片面,所传达的内容欠规范、欠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某幼儿园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上音乐欣赏课,欣赏曲目是由电子琴演奏的一首英文儿歌《Row row row your boat》,电子琴的演奏没有速度、强弱、音色的变化,单调、单薄、机械且空洞,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凭空启发孩子们想象许多音乐表达所未涉及的内容,如黑黑的森林、笨重的大熊、大熊的凶恶、少数猎人划船、众多猎人划船、猎人的机智等。显然,这个教师虽有较好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但缺乏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又如某幼儿园在每天早上晨练音乐中选用了京剧音乐片段,期望小朋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慢慢熟悉和喜欢包括京剧在内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不足的是所选京剧音乐仅有旦角的过场锣鼓,锣鼓乐中还伴以旦角“吚——啊——”的起板声,天真的小朋友分不清男女角色,在女教师的带领下,快乐地走着已成定势的极端女性化的花旦圆场步,带上云手和亮相,女性味十足。长此以往,孩子们会误以为京剧就是阴柔的、女性的,小男孩可能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和气质,对男孩的性别成长不利。如果多选一段武生的锣鼓音乐,教以武生的动作才适宜且完美。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在音乐综合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责无旁贷。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与情感体验、表达的融合,最终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认清幼儿音乐教育个性特点,提升

对幼儿教师音乐综合能力需求的认知

幼儿音乐教育有鲜明的个性 一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3~6岁的幼儿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兴趣,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的启蒙和教育,不论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在3~6岁间的不同年龄层,分别又在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与打击乐演奏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高峰阶段。二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自己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审美感动”的过程实现的,以音乐作品作为媒介,以审美感动作为手段,以求达到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幼儿园音乐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许卓娅教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总结为 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爱玩、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学活动须顺应幼儿的天性。“玩中学”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幼儿音乐活动中音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要具有游戏性。幼儿园音乐活动要讲究教学形式的综合、教学过程的综合及教学目的的综合,即教学形式上要歌、舞、乐融合或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创作、表演、欣赏融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学目的要兼顾“娱己”和“娱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角色的多元化,能让幼儿乐在其中,帮助幼儿自然进入音乐天地。学习材料和提供方式要有整体性,比如,讲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可表达“坚定”、“灵敏”、“跳跃”、“俏皮”等,而不能只停留在“停止”等仅与时值有关的音乐知识层面;比如,让幼儿表演唱时,要让幼儿有机会全面模仿、学习和表演整个节目,而不是更多地去要求幼儿练习某个细节的音准和节奏等。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有听辨活动、歌唱活动、欣赏活动、节奏(打击乐)活动及韵律活动等,要求真正调动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枯燥、机械、强制性的反复训练,避免以孤立要素作为对象,避免分析性的理性训练。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幼儿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身体、乐器及媒介进行艺术表现,表达音乐感受,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等,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目标设计尤为重要。如选取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活动内容。具体要求如下。歌唱:选曲歌词要有童趣且易于记忆,富于美和想象,内容适用于动作表现;曲调音域要窄,节奏简单,旋律平稳,结构工整,短小,歌词关系简单。律动: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风格鲜明,速度适当。节奏:适合的乐器,适合的音乐,适合的配器。音乐欣赏: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欣赏音乐作品、讲授简单的音乐欣赏知识。用于活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作品,另一种是辅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幼儿歌曲外,适合幼儿欣赏的完整作品是有限的,节选和改编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片断可以满足幼儿音乐欣赏的需求,选择时要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辅助材料主要是指动作、语言、视觉三种材料,例如适当的舞姿、相关的故事及图画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单一的音乐技能是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判断作品与幼儿年龄适合度的能力等。二是表现音乐,把视唱、练耳、歌唱、乐器(含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音乐创编、律动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何幼华在为曹冰洁的《走进幼儿音乐世界》所作的《序》中总结了曹冰洁老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归纳为“感觉”、“操作”、“创造”六个字,“感觉”即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对美的感受,曹老师在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时最重视幼儿对音的辨别,爱听、感受才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操作”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即幼儿在理解、感受音乐之后,用乐器、绘画、语言、体态等方式表达、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曹老师非常重视音乐素质培养与音乐兴趣培养相结合,这对缺乏一定音乐素养的教师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曹老师的音乐教学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层次与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与目标。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掌握全面、灵活的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重视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

为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发展出发,合理设置幼儿音乐课程,选择最适宜的音乐和方法,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尽可能全面地、正确地、完美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同样要求我们在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全面考虑专业目标、专业特点、未来工作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一门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的课程,在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构建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分类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和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音乐欣赏理论。包括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欣赏心理,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功能多元化,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二是声乐作品欣赏。包括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和风格,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声乐体裁。三是中、外器乐作品欣赏。包括中国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队概述,舞曲、特性器乐体裁,大型器乐体裁,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四是综合艺术形式。包括歌剧、舞剧、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全面,欣赏内容与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学校的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课程内容可以很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及其他专业的同名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基础层和一个综合层:第一个基础层是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式,了解一般欣赏音乐的过程和条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意识,建立一套较完整、系统的欣赏音乐的思维模式。第二个基础层是学习掌握常见的音乐知识,如人声的分类、常见的演唱(演奏)形式、音乐体裁、音乐的结构、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欣赏积累等。综合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按不同角度分类的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的分类特征,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并能反过来验证上述分类的特征,能将不同分类、不同感受的音乐或音乐片段,根据幼儿园活动的要求与特点,泛化出新的构想与创意,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感受水平与新的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如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晨景》,音乐本身是描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在幼儿的年龄段,他们难以在音乐中感受太阳升起的情景,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扮演小苗儿,在《晨景》向上的旋律、温暖的轰鸣中慢慢成长,非常合适,作为小苗的幼儿在缓缓长大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地、充分地体会音乐给与的温暖和旋律的向上感,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极为有益。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音乐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音乐的质量。《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必要的手段。只要充分把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一定可以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4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今时展变化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战。党中央指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新途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科学引导、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新特点

1.思想意识开放独立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从众,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进行独立判断。他们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学习方法也与之前大为不同,他们能积极思维、充分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心理要求。他们一方面渴望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的说教、“灌输”比较反感和抵触。

2.乐于创新,不因循守旧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90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和知识更加丰富,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传统的“传道授业”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打破旧传统,标新立异,激情飞扬的渴求和期望。

3.乐于从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

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他们兴趣广泛,乐于从不同渠道的亲身体验和与别人的交流中吸收知识。实践体验性课程可以更加积极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夯实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和思想认识水平不断调整和发展。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还存在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之处。

1.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缺乏互动,灵活性不强

与现代教育方式相比,传道授业的传统教育把传和授作为教育的主要精髓,把知识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时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方法不注重教育客体的需求和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育中强调服从教师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度不高,易产生倦怠感,也就无法提升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内容针对性不强

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统一的教材与课程无法在内容和层次上有所区分和侧重,无法从源?^上把握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所需要的是自身贴近现实、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可效仿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

当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喜欢通过从自身的体验中接受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中很难融入学生自身体验,无法让学生从实践和体验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三、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接受主体,如果接受到的是不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因循守旧的刻板教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失去他们对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因此,探索符合时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与时俱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则不佳。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新时代建设者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是要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管理约束型”教育方法转变为“引导建构型”教育方法。只有通过多种方法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心、入脑,从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四、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特点

“访谈活动”是根据现阶段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载体的尝试,是创新教育方法的大胆探索,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益补充

“访谈活动”改变了单向的思政教学模式,可以将书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与访谈嘉宾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与访谈嘉宾的对话交流中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规划大学生生活,使思想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以升华,真正得到心灵的震撼,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2.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教育模式出发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从大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问题,从身边和社会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中获取资料,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解决方案,互动性强是其突出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课堂教授,师生之间互动性比较弱。而在“访谈活动”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与访谈嘉宾之间、学生与作为主持人的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通过思想交流、经历分享产生心灵碰撞,并获得相互促进,学生是活动的发起者和设计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3.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现实,具有较强的可效仿性

“访谈活动”开展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子资源,将他们的成长轨迹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结合不同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从访谈主题的选择、访谈嘉宾的选择、访谈内容的设计中融入学生观众的需求,让成长轨迹契合度高的身边的优秀人物和成功经历为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榜样。如果校内资源不能满足需求,还可邀请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走入校园,分享人生经历和提供中肯建议,在平和自由的气氛中达到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和励志作用,访谈活动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贴近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去研究和看待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能从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感同身受。

4.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便捷灵活性

访谈活动的组织策划一般由一线思政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活动的选题内容就以当前学生思想状态的热点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访谈嘉宾的特质,并在访谈主题、访谈提纲和嘉宾的沟通方面采用灵活便捷的方式,不需耗费太多人力、物力,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满足访谈活动场所的需要。因此“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教育模式在活动策划、活动制作实施、场所选择等方面具有便捷的灵活性。

五、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笔者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并对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了系列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欢迎。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确定访谈选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向在“90后”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新生的思政工作重点应放在适应性方面,放在专业思想教育、身心适应性教育、集体归属感教育等方面,因此可选择学习科研优秀、实践优秀、学生工作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优秀学子访谈”、邀请学院专家教授针对专业思想教育进行“专家教授生涯访谈”;二年级思政教育应当满足不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牢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树立学生自信。可以开展主题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榜样的力量” “心灵港湾心理健康访谈”等访谈活动;大学三年级工作应以规划引导以毕业分流去向为导向,按生涯规划目标进行学生分类,对各类生涯规划进行剖析,如“研究生备考访谈” “职业生涯规划访谈”;大学四年级工作特色――毕业远航,面对就业压力及毕业分流可以进行“就业创业优秀学子访谈”“优秀毕业生访谈”等访谈活动。

2.访谈嘉宾、访谈主持人与观众可形成双向教育系统

访谈活动的主持人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担任,在访谈活动举办前,先根据选题制作调查问卷广泛征求观众的意见和问题,带着问题与访谈嘉宾进行多次沟通,根据嘉宾特点和观众问题形成具有逻辑性故事性的访谈提纲,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最关注最疑惑的??题,同时作为主持人思想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和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并通过与嘉宾的互动传递给学生观众。

3.延伸“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模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

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结合,更加促进了思政教育的贴近性、便捷性。“访谈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影像资料按内容或风格进行分类和后期制作、加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借助新媒体手段并入校园网,方便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观看和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也让“访谈活动”的影像持续升温。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调研学生对访谈活动的反应,对访谈活动的德育效能进行测评,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导向,对“访谈活动”进行改进。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学生工作 谈话艺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品格修养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更为神圣的使命,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还是学生权益的维护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平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而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就是谈话教育,通过教育的语言技术。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最终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实现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融合、升华,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谈话教育是一项极具技巧和影响巨大的交流艺术。下面笔者从谈话前的准备、谈话过程的艺术及谈话后的小结和观察三个方面探讨学生管理中谈话教育的艺术。

一、谈话前的准备

1 谈话时间的选择

谈话教育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当其时,可一语千金;背其时,则一文不值”,因此,谈话时机的选择一定要恰当。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应及时找学生谈话,让他及早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当学生内心忧虑、遭遇困惑、需要排遣时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当然对情绪激动的学生,可以等其冷静后,再选择合适的谈话时间。

2 谈话地点的确定

谈话地点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时,可以选择在教室等公共场合表扬,以产生积极影响,树立典型;而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选择办公室或相对小而安静的场所进行一对一谈话,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说理型的谈话,可以选择在寝室、食堂等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

3 谈话主题明确

谈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近期的思想状况等因素,尤其是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略差,思想尚未成熟,更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谈话。明确谈话的主题即谈话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忌无主题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兜圈子。谈话时要围绕主题展开话题,不要牵涉太多,既要让学生心领神会,又要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让谈话过程是一次教育,更是一次师生感情的交流。

在做好上述谈话时间、地点和主题准备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好谈话前的心理准备。就是辅导员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基础来进行谈话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高职学生年龄偏小,理性思维还不够健全,辅导员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建立了真挚的情感,师生间的谈话交流才更顺利、更有效,学生才会从心底接受老师,信任老师。跟学生交谈要有意识地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谈话者的自尊,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良师益友,遇到问题才会主动找辅导员倾诉,师生关系也才会更融洽。

二、谈话过程的艺术

谈话的过程是谈话的重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良好,但能力有所欠缺,自觉性有待提高;思想健康,思维活泼,但对道德体系和三观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问题,导致了他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不高,所以辅导员在与高职学生的谈话中,要做到用合适微妙的语言感化他,教育他,实现教育的目的。下面从谈话的语言语气、神情、肢体动作等几个方面研究谈话教育的艺术。

1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语言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性格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语言语气。对于自律性较差、经常违纪的学生,语言要严肃诚恳,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逻辑性的分析,让学生主动认识到错误,再运用人性化的诚恳教育,让学生茅塞顿开,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而对于性格比较内向、敏感的学生,要用细腻的情感、友善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及温馨的环境进行诱导,让学生没有思想包袱,慢慢地敞开胸怀,主动分享他的喜怒哀乐。语言的运用还要详略得当,不能翻来覆去地重复或颠三倒四、偏离主题。

2 与高职学生的谈话中,不仅要运用合适的语言语气,还要做好面部表情的配合及协调的情态。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表情要温和、友善、有亲切力,这样可以使学生跨越心理的隔阂,敞开心扉向辅导员倾诉。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要面带微笑,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眼神要充满关切、体贴,目光要集中,表示你对所谈内容的关心和关注,对学生的话很感兴趣,不能游离不定,让人感觉捉摸不透、烦躁不安、对谈话不关心,从而影响了谈话的顺利进行和谈话效果。当然对态度过于恶劣或者犯了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谈话时也要严肃认真,形成威慑力,让学生感觉到对事情的重视程度。

3 谈话时辅导员的肢体动作及谈话时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谈话时辅导员的一举一动都至关重要,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切和重视。与学生谈话时,身体要坐直,而不能斜坐着或身体后仰靠在椅子上:当倾听时,身体应稍微向前倾,体现出你的关心和对谈话很感兴趣,适当的时候还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目光正视学生,不要做与谈话无关的事情,比如一边抽烟,一边谈话或者在和学生谈话的同时和同事聊天,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尴尬而产生自我封锁心理,不愿和辅导员倾诉,从而使谈话陷入僵局,达不到谈话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重视谈话时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般保持在1,5米左右,这样既能使学生准确获取辅导员发出的信息和暗示,又能使辅导员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心理学研究得出谈话时学生最好坐在左前方或右前方45度角,这样的方向交流起来更有亲切感,而不是正对面坐着,那样学生会有一种被审讯的感觉,不利于谈话教育的良好开展。

三、谈话后的小结和观察

高职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所以谈话后还要做好谈话小结,对谈话的内容进行整理保存,它不仅对下次谈话有极好的参考作用,全程记录学生各方面的变化,还使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谈话的技巧,形成系统的谈话教育方法。在谈话结束后,还要对谈话对象进行观察,一方面可以检查辅导员谈话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巩固谈话效果。

其次,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进一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只有具备较好的个人综合素质和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以丰富的经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信服,谈话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辅导员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这样谈话时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运用适当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感化学生。辅导员只有不断探索对高职学生谈话的艺术。才能进一步提升谈话艺术和谈话效果,拉近师生距离,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激情也有平淡,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烦恼的忧伤,而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又有其特殊性,高职学生年龄尚小,处于青春期末期,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所以辅导员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要以真心、贴心的话语教育鼓励他;学生取得成绩有了进步时,要用真诚、期待的言语祝福勉励他。只有通过交流谈话,才能有效实现师生情感、观念的交流沟通,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高职学校辅导员要不断学习心灵交流的艺术,真正做好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和学生权益的维护人。

参考文献:

[1]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2]许伟智.德育工作者谈话教育的语言艺术[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6

案例开发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在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案例开发应为案例教学服务,应关照师范生的特点,应实现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1为案例教学服务

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业技能和班主任工作等。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类院校的标志性课程,对于师范生意义重大,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以及提高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等。但是,目前教育类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问题。为克服教育类课程脱离教育实际的弊端,教师教育领域可以借鉴医学教育、法学教育和商业教育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成功教学实践,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实现真实情境的模拟,缩短学生入职后的适应期限。

王少非认为,从目的看,当前实践中的案例开发有三种类型:指向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指向于教学知识基础开发的案例开发和指向于教师反思的案例开发。教育类课程的案例开发应属于指向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其关注开发的成果———各种各样的案例。如若没有案例开发的过程,案例教学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2关照师范生的特点

师范生是案例开发的主要受益者,案例开发理应关照师范生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师范生处于教师生涯发展的职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

师范生阶段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获得教育教学方面的技能技巧,初步培养教育教学机智。在职前教育阶段,技能课程的开设、教育见习与实习等可为师范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这些方式受各类因素的限制较大,很难保证其长效性和长期性。在教学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就可以随时为师范生提供“临床情境”,弥补技能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的不足。

那么,教师发展哪个阶段的情境是师范生最需要的呢?根据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是职前教育中最适宜的案例素材。第一,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提前经历角色转换,在阅读、分析新任教师所面对的困境与冲突中,开始学习“像教师一样思考”。第二,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获得知识转型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的物质存在形式向心理存在形式的转化”。第三,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更加全面地看待教育教学工作,体会教育活动的复杂性。

3实现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随着人们对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教育实践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案例开发也应力求实现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第一,案例开发让一线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处于无声状态,他们默默地接受着所谓“专家学者”的指导,一味地迎合大众对教育的期望,这种生存状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很艰难的。教师教育者应该尊重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把这种心声形成案例,传达给师范生。

第二,案例开发促进教师教育者的发展。目前,大学中的大多数教师教育者缺乏一线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很难触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真实问题。通过案例开发,教师教育者可以走近一线教师,聆听和感悟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现状、存在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教育者加深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更好地教授教育类相关课程,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者科研水平的提升,使他们更多地、更真实地研究中小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第三,案例开发促进师范生的成长。教师教育课堂是为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开设的,用于教师教育课堂的案例都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素材。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进入课堂后,师范生可以置身相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避免就理论学习理论的现象。

总之,案例开发加强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二者向着双赢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双赢也为师范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实现一线教师、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的“三赢”。

二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类课程案例开发的流程

新任教师的教育叙事是高师教育类课程适恰的案例来源,那么,基于新任教师教育叙事的案例开发模式也是高师教育类课程的一种适恰开发模式。根据以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为素材的案例开发的特点,案例开发流程可分为六个步骤:确定备选主题;建构访谈问题并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整理分析和评估访谈资料;形成案例并进行相关评鉴。

1确定备选主题

先有主题,再寻找故事,是教学案例开发的常见模式。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类课程的案例开发也可以遵循这种模式。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是有特定目的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案例的主题必须与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题相匹配。备选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抓住这些备选主题,才能开发出适应时代需要和师范生需求的良好案例。由于目前关于教育类课程的知识内容的讨论还在进行,所以可以把以往教材都涉及到的内容作为备选主题。

2建构访谈问题并选择访谈对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构访谈问题是进入研究现场的前提工作,若做不好这项工作,就将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根据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访谈可分成三种类型: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这三种类型也分别被称为“结构型”、“无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收集案例素材的访谈提纲应为半结构型的,主要问题包括:在教学经验中是不是曾碰到过什么事件让您印象深刻?在当时,您是采取何种方式处理问题?这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如何等。

在未进入研究现场前,无法预测研究对象的回答。进入研究现场后,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随时进行提问。这些提问一般是涉及案例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对案例开发来说,拟定访谈提纲是一个较容易的过程,但是,研究者需要有一个预设的提纲,这个提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详细的案例素材。

建构访谈问题和选择访谈对象可以同时进行。根据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访谈对象的选择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具体包括滚雪球或连锁式抽样;机遇式抽样;目的性随即抽样;方便抽样和综合式抽样等。各种抽样方法都具有优点与缺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具体的抽样方法。选择好访谈对象后,需要及时与他们联系,并把访谈提纲事先告知他们,接着就可以约请他们进行访谈了。

3进行访谈

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后,研究者就可以进入研究现场了,即开始访谈。这一环节是搜集案例素材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研究者一定要启发新任教师说出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教育教学故事。

受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是把事件描述得很简略。这时就需要访谈者运用头脑中事先预设的提纲,引导这些新任教师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丰富。也许有些老师想不出来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这就需要利用一些访谈技巧,如列举其他教师的相关事例。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要及时记录,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追问,以便收集到最大量的一手信息。

4整理分析和评估访谈资料

收集案例素材的过程结束后,需要及时对案例素材进行整理与分析。整理即把收集到的素材以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分析即通过对比确定开发案例时需要用到的材料;评估即通过各种途径确定案例素材的真实性。

整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在整理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发现遗漏的信息,及时约请研究对象继续进行访谈,收集更加详细和丰富的信息;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预设自己写作案例时需要交代的事情,如何交代等问题;评估的过程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多方检验,力争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材料。

整理分析与评估案例素材是案例开发准备工作与写作案例工作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具有双重意义。这一环节做好了,一方面可以让准备工作得到圆满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让案例写作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5形成案例并进行相关评鉴

案例写作工作是整个案例开发的核心环节。为了写出良好的案例,首先需要确定案例的结构,案例的内容要素应包括“五W”(when、where、who、what、why),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展、行为与原因;案例的结构要素应包括标题、引言、背景、事件(问题)、反思与讨论和附录。

案例写好后,并不意味着案例开发工作就结束了。研究者还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获得案例的反馈信息是进行修改的前提。这种反馈一方面来自案例使用的教师教育者,另一反面来自学生。在获得反馈信息中,可以问以下问题:针对教师教育者———案例内容能否符合您的教学与职前教师的需求?案例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案例内容文字是否有需修正之处?您觉得案例内容的讨论问题是否有助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案例教学时您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您觉得应如何改善;针对学生———案例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案例内容文字是否有需修正之处?你觉得案例内容的讨论问题是否能帮助你进行思考?你觉得教学过程的互动对你的思考有帮助吗?

经过各种反馈信息的验证,研究者再次修改后就可以形成案例定稿了。至此,案例开发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总之,我国个领域的案例开发工作都刚刚起步,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多问题还有待专业学者和实践者去面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Sykes, G. & Bird, 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2(1).

[2]曹长德.合作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及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68.

[3]朱迪思·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熏芳.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特征研究;调查研究

“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是积极正面的教育,是精心设计组织的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也正是我们对辽宁省实验中学60多年办学特色的总结与发扬。我们通过梳理校史,通过对实验中学校友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提炼“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在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个要素上的特征,最终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概括。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如何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提供抓手。

一、通过梳理校史,访谈调查,高度概括“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特征

在对校史进行科学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内涵有了适切的把握,对教育特征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纲挈领地把握特征的实质,我们约谈了老校长、教育专家及优秀校友,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价值维度上提出了“三个统一”,认为“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统一——既关注学生的三年,又关注学生的一生

高中阶段,学生在学校只停驻三年,但学校要力求既关注学生在校的三年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质量,又关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学习和事业;既关注学生在校三年身心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又关注在校三年为学生一生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要确立分数和能力不使偏废的教育思想。对分数负责,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良性发展,也是我们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必须履行的职责。高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是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平台的基础。对能力负责,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不让学生留有“高分低能”的遗憾,不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兼顾分数与能力,这是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更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负责。

其次,要明了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的关系。全面发展要求加强通识教育,学有所长要求有自己的专长,对于学生发展来说,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重视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有所长;既要重视通识的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的拓展;既要重视学生的视野,又要重视学生的精专。

(二)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有社会责任感

高中时期是学生志向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形成良好的人生规划,成长为志存高远的青年人。同时,高中时期又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青年时代就树立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高远理想。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价值维度上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既重科学精神,又重人文关怀

科学求真,利在成长,人文求善、求美,利在成人,二者不可偏废。如今的社会,“术业有专攻”者不乏其人,可社会各界都在抱怨人情的淡漠与疏离。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功利之心过盛,只重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因此,学有所成之人必须不仅要具有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要具备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益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文情怀。

二、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提炼“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访谈对象确定为实验中学毕业的历届校友,我们依据学校发展的四大阶段(1949年建校到1961年;1962年到1978年时期;1979年到1999年改革开放前期;2000年到现在),从每个时期的毕业校友中选取10人为访谈对象。在选取受访者时,我们尽量兼顾到受访者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地位。

访谈导入为“致校友的一封信”。第一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哪个人(或哪些人)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请受访者谈谈这些人身上具有哪些特质。第二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生活的日子里,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教育事件有哪些,并谈谈这些教育事件具有哪些特别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三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成长的岁月中,自己是怎样做的,才使其受到的教育内化成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积极力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者特征

1.思想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教育理念、思想开明,对教育事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一项的频次最高。科学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是实验中学多年来成功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2.注重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引领,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一项频次数与“超前的教育理念”一项并列第一。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一定是真正立足于学生本位,真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的教育。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才使得他们所实施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真正使教育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积极力量。

“教师对学生宽容、尊重、支持”、“教师注重引领学生认识人生意义”分别排在第二、三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更注重对学生人生发展规划的引领。在青春期这一人生转折的关键期,学生得到了老师及时、深刻而有效的教育,必定会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3.教育教学能力的卓越性。“授课生动、深入浅出、揭示本质、透彻非凡、课堂气氛活跃”和“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深厚”两项也获得了较高的频次。校友们对实验园不同时期的名师记忆犹新,这些老师“课堂设计严谨、教学语言优雅、思维敏锐、对问题犀利地分析解读”,“以辩证的思想将理论诠释得透彻非凡,深刻的逻辑思维的引领与推导,从本质的推演到联系实际的阐述,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总结”。

“教师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式”、“教师在班级内有感召力”、“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思考,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等项目都得到了校友们的肯定。

4.个性鲜明,品德高尚。“敢作敢为、正直”、“刻苦、勤奋、勇于奉献”、“严谨求知、专注、务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几项频次也很高。教师个性品质中正直勤勉、奉献务实、公平正直、严谨坦诚的特征,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由衷的钦佩和信服,具有这些品质的教师往往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措施特征

1.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一项频次数遥遥领先。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实验园开展的课外活动内容迥异,但宗旨却从未改变,那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文化课成绩曾帮助他们顺利走进知名大学,但在工作岗位上,帮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却是出众的个性品质和骄人的能力才华。

2.联系实际、注重能力的实践课程。“学科活动课、创新课”频次数也很高。校友们列举的特色活动课、创新课包括汽车的构造与驾驶、滑冰课、游泳课、军事课、阅读课以及一直到高三仍坚持安排的系统正规的体、音、美及综合技术课。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体验空间,大大缩短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也从实用的层面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受益匪浅,为日后在专业上的成长打下了难能可贵的基础。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实验中学一直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上讲台做小先生”的教学方法,到“课前即兴演讲、课堂课本短剧表演”的教学手段,再到“全班上阵、全员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园的每一堂课都在激发每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勇于质疑、积极讨论、充分表达、动手实践、科学论证。

4.“名人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与“自我管理为主”的班级教育模式。“名人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实验中学的优秀传统,校友们提到1961年在学校礼堂聆听雷锋同志的报告,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雷锋同志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思想和精神,曾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座右铭,长期鞭策着我们后来的成长和进步”。用英雄模范人物教育学生,是实验中学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可以作为特别值得肯定、值得借鉴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特色之一。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实验中学始终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办学特色。从实验园走出去的学生,到了大学和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突显出实验学子的优势,不仅成绩好,更主要的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展后劲十足,适应力强,有创新精神,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受教育者的特征

1.人生目标明确,积极、乐观、自信,对美好事物抱有积极追求的坚定信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会取舍”一项的频次数最高。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并不缺乏上进的活力,却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所以他们最容易彷徨、迷茫。而那些走出实验园,并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事业中获得成功的佼佼者们,都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这一过程。他们在实验园里最先学会了取舍,最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使得他们随后的努力和付出都更加专一而有实效。

2.善于思考、独立自主,并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自主独立、有创新意识、见解独到”一项频次数同样最高。“积极思考、热衷讨论,团体协作能力”一项也得到大家的认同。校友们提到,“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们热烈地讨论问题,在不断的质疑中发展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我在实验园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受益终生的最宝贵的思维品质”;“自主独立并不意味着孤军奋战,学会与人合作,感受集体的温暖,是建立健全人格的积极外因,会让你终生受益”。懂得竞争与合作的真谛,并能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杰出人才,是不同时期校友们共同认可的成功法则。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因素分析

中D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6-0116-07

高校教师教育者是培育基础教育新型师资,引领在岗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其胜任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整体进程。目前,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入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受高校教师教育者岗前培训学院化 [1 ]、对接基础教育贫瘠化、自身专业发展机制缺失化的影响,高校教师教育者整体胜任状况堪忧。调查显示,73.5%的高校教师教育者不熟悉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进程,80.4%的教师教育者不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73.7%的教师教育者没有接受过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题培训,68.2%的高校教师教育者不了解自身应具有的岗位素养,对于在哪些方面、采取何种方式实现专业发展多处于迷茫状态。胜任特征作为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胜任能力的核心要素,对深化理论研究、引领实践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均承载着逻辑原点的角色和功能,亟须探索阐明。

一、过程与方法

1. 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初步量表的制订

胜任特征词典是胜任特征的概念框架及其行为指标,是辨别和获取胜任特征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参考。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和教师团体焦点访谈等方法搜集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通过专家特尔菲法和借鉴已有胜任特征词典释义的基础上,编制《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初步量表》。

(1)利用文献研究提取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 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较少,缺乏有针对性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测量模型。本研究以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胜任力、专业素质)、师范生教师胜任特征(胜任力、专业素质)、师范院校教师胜任特征(胜任力、专业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共622篇,经逐一筛选分析,共提炼出155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章。以同样的关键词,利用“读秀图书”、“超星图书”等电子书搜索引擎,查找到相关书籍著作7册。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梳理、分类、筛选、解析与提炼,获得责任心、学术功底、教学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26项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

(2)利用团体焦点访谈提取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 从参加“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4年年会”的全国百余所高校300余名代表中,按高校所在东、中、西的区位不同,随机抽取教育学院管理者、专任教师各10名,组成团体焦点访谈小组,集中对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胜任高校教师教育者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岗位素质?在这些岗位素质中哪些最为重要?

访谈结束,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发现,尽管各访谈对象所在地区、学校性质不同,但对于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能力要求却基本一致,均突出强调了因材施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调控等能力素养。同时提出了文献分析中未涉及的5项岗位特质,分别为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行动力、沟通技能、学科前沿知识和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3)制定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初步量表 综合文献分析和教师团体焦点访谈结果,共获取31项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在参考Spencer教授编写的通用胜任特征词典、徐建平的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及段华平的师范大学教师胜任力词典的基础上,对每项胜任特征进行描述性定义,并分为5个层级评价指标,形成了《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初步量表》。

2. 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要素的确定

(1)确定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即效标,是指区分优秀绩效与一般绩效的标准 [2 ]。根据特定的绩效评价标准,在行为事件访谈中,一般把访谈对象分为绩优组和普通组。本研究在教师团体焦点访谈的最后,请专家小组分别对优秀和一般的高校教师教育者给出了判断标准和指标。专家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对于高校教师教育者来说,其绩效高低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效果与奖励、教研成果数量及水平、指导本科生论文情况、同行评价等。

(2)选择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由绩优组和普通组构成,每组10人,共20人。绩优组是在参考绩效标准的基础上,由高校教育学院等相关学院领导提名和同行推荐确定;普通组则遵循随机与便利的原则抽取。为确保访谈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同时考虑学校区位、类别、访谈对象年龄、性别及专业背景等,被试的选取应实行双盲设计,即访谈者与受访者均不清楚绩优组和普通组的区分。

(3)准备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访谈工具、测量工具及统计工具。主要包括录音笔、签字笔、记录本、《高校教师教育者行为事件访谈提纲》、《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录音转码工具Nvivo8.0、数据分析工具SPSS19.0。

(4)实施行为事件访谈 访谈者应按照与被访者提前协商好的时间、地点,依据预先设计好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实施访谈,访谈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访谈过程中应首先告诉被访者本研究的目的,以消除被访者疑虑,使他们在完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接受访谈。访谈者应要求被访者分别描述自己近半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三件成功和三件失败的事件,包括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背景、起因,事件所涉及的相关人或群体,当事人是怎样说或怎么解决,遇到了哪些困难或障碍,最后结果如何,哪些特质对处理这件事起到促进作用等。访谈者可以根据被访者的描述,探测性的询问一些问题,引导被访者在描述每一事件时,能够尽量准确回忆当时的对话、行动和感受。

(5)访谈录音文本转录 通过对访谈者录音整理后,得到20份音频样本,其中谈话最长的59分钟,最短的23分钟,平均34分钟。其中1份音频损坏,予以剔除;2份录音由于被访谈者口音太重、语速较快,文本数据缺失严重也被放弃,最终得到有效录音17份。然后由访谈者本人将访谈录音导入Nvivo8.0软件,在慢速播放的模式下,将访谈录音转录为访谈文本,并对照录音多次核查文本。校核完成后对17个录音文本进行逐一编号,并打印出纸质文本。

(6)胜任特征编码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进行胜任特征编码。首先,组织编码人员对《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词典》进行多次学习讨论,使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的文字表述更加具体、贴切;然后,选出一份访谈文本,依据《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词典》中所列出的胜任特征及其分级标准尝试对访谈文本编码,在两个编码结果达到高度一致后,再对剩余的16份访谈文本实施独立编码。同时,对在访谈文本中出现的独特特征进行补充编码,并添加到编码词典中。

(7)数据处理 主要是统计访谈文本中受访者行为和语言的编码结果。统计的基本指标为访谈文本的长度、各胜任特征要素在不同等级上出现的次数 [3 ]。例如,根据《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编码词典》,被访者在“行动力”分量表上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在等级1上出现2次,在等级3上出现3次,在等级4上出现1次,在等级5上出现4次。那么,这一胜任特征发生的总频次就是1+3+1+4=9次,平均等级分数(总分数/总频次)就是(1×2+3×3+4×1+5×4)/9=4,最高等级分数就是5×4=20分。

根据文本编码的结果发现,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又新增3个胜任特征,即基础教育素养、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发现某些胜任特征的定义有重合和不准确等缺点,如专注与坚定信念定义存在重叠而予以合并,亲和力在访谈文本编码中未出现而予以删除。最后,通过专家小组对每项胜任特征定义、等级划分进一步完善与规范,最终得到34个有效胜任特征。

3. 构建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

根据前文所确定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要素结合胜任特征已有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是多维的,由多个因子构成。

假设2: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为二阶结构,较少一阶因子可在较多二阶因子上聚合成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

(1)设计并回收调查问卷 以《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词典》为基础,采用李克特5点等级量表形式,设计并发放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原则,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个省;然后,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从每个省相关高校中各选择两所院校,最终形成了由东中西3个省、6所高校组成的高校教师教育者样本,通过实地发放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14份,剔除问卷中答案呈一定规律的、整份问卷答案相同或有明显逻辑错误的无效问卷12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02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17%、94.39%。

(2)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胜任特征模型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此确定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结构。

(3)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胜任特征模型 利用结构方程对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模型进行验证,以检验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架构拟合度、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结果分析

1. 行为事件访谈的结果分析

(1)访谈长度分析 行为事件访谈法要求所有访谈文本在时长和字数上保持大致均等,以确保胜任特征的编码及评分不会受到外在因素(如受访者语言表达、研究小组成员的记录等)的影响,从而保证我们对访谈文本的编码及评分差异仅由受访者本身岗位能力高低所致。通过字数、时长和每秒字数三项指标对绩优组和普通组的访谈文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文本字数与访谈时长在绩效分组上并无显著差别。这表明:访谈长度并不会影响绩优组与普通组在胜任特征上的差异。同时,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如表1,有3个胜任特征在频次上与访谈长度显著相关;有5个胜任特征在最高等级分数上与访长度显著相关;而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与访谈长度的相关性较低,只有2个与访谈长度显著相关。因此,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这一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一结果与目前关于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也表明受访者胜任特征要素呈现的频次基本不受访谈长度影响。

(2)胜任特征评价法的信度分析 归类一致性是指不同编码人员在对相同访谈文本的编码中,归类相同的个数及其占总个数的百分比,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4 ]:

CA=2S/(T1+T2)

其中,S表示编码人员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T1、T2分别表示编码者1和编码者2的编码个数。根据编码的结果,计算两名编码人员归类一致性为 65.14%,总编码信度系数为78.9%。这表明:两名编码人员的编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编码结果比较可信。

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法进一步分析两位编码者对每项胜任特征评价的频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平均等级分数只有2个,频次有3个,最高等级分数有3个胜任特征之间编码的相关性不显著。这再次表明:两名编码者的编码一致性较高,编码具有较高信度。

(3)胜任特征的差异检验 为检验本研究所采用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词典》中胜任特征是否具有内容效度,即是否能对高校教师教育者的绩优组与普通组进行区分,我们以平均等级分数为指标,对绩优组与普通组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绩优组与普通组在因材施教、基础教育素养、自我反思等24个胜任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绩优组24个胜任特征平均分都普遍高于普通组,这说明,在这24个胜任特征上,绩优组比普通组的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可将这24个项目作为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如表2所示。

2. 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1)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19.0对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问卷的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的结果如表3所示,偏度和峰度统计显示样本在0.05置信区间内通过正态检验。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利用Spss19.0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问卷整体 Cronbach’s α值达到0.832,分别删除各问题项后,问卷整体信度降低,所以保留各问题项,而且分别删除各问题项后Cronbach’s α值都明显高于0.7,由此可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有关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利用,本研究调查问卷是基于国内外通用胜任特征词典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5 ],同时,在问卷设计中广泛征询了教育学、管理学专家及高校教师教育者群体的意见,并对个别题项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和完善,足以确保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3. 探索性因素分析及命名

(1)探索性因素分析适用条件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胜任特征结构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之前,应先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目前,一般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型检验来判断调查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6 ]。

检验结果显示KMO为0.808,大于0.8,适合作因素分析;Bartlett卡方值为1 759.665,自由度为78,显著性概率为0,因此拒绝巴特利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该数据非常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因素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2)因素命名 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项目负荷矩阵显示,各项目共同度达到有效性标准,都在0.4以上。同时,各因素方差解释比例分别为20.11%、18.92%、17.27%、8.93%、7.89%,5个因素之间方差解释比例具有较强的均衡性,总方差解释比例达到73.12%,符合统计学要求。

根据对各胜任特征的定义和解释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因素1涉及以人为本、探究观、因材施教及终身学习4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反映了高校教师教育者的教学价值观及其对职业的总体认识,与高校教

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思想有关,因此,因素

1被命名为“教育理念”。

因素2涉及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教育素养、程序性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策略性知识5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体现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育者所应具备的知识,不仅应具有学科专业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素养及学科前沿知识。因此,因素2被命名为“知识体系”。

因素3中包括的6个项目,分别是教学调控能力、科研功底、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胜任特征项目反映了高校教师教育者课堂教学、科研创新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是其日常科研、教学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因素3被命名为“教学科研能力”。

因素4中主要涉及5个项目,分别是责任心、自信、奉献精神、灵活性与艺术性、坚定信念。主要与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个人品质及个性因素有关,因此,因素4被命名为“个人特质”。

因素5中包括的4个项目,分别是自我反思、职业规划、成就导向及应用性研究。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教育者应不断完善自我,对自身职业有明确的规划,同时还应进行经常性的应用性研究,不断自我反思,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因此,因素5被命名为“专业发展”。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由5个维度、24项特征构成,如表5所示。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LISREL8.70程序对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各项拟合检验指标均在允许的范围内,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理想,无需修正;这一由教育理念、知识体系、教学科研能力、个人特质及专业发展5个维度构成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

三、结 论

高校教师教育者是肩负师范生培养、在岗教师专业提升重任的高校特殊群体,当下这一群体的专业发展研究可谓盲区。本研究以其为对象,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行为事件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进行了探索,构建出包括教育理念、知识体系、教学科研能力、个人特质及专业发展五个维度胜任特征模型。这一系统化模型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为深化高校教师教育者研究、促进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开展教师教育者政策决策与咨询,提供了重要支撑。

由于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前瞻性和条件性因素,在后续研究中需着力完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研究范围。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本研究访谈与问卷取样仅集中在几所学校进行,如果研究范围更广一些,在更大区域板块内构建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其结果将更具有说服力与代表性。二是增加编码人员。在行为事件访谈文本编码上,应继续增加编码者,选择编码一致性更高人员进行正式编码,加强胜任特征编码培训,提高编码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径言.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特征、困境与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5(3):13-18.

[2]李中国.科学课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1:20-22.

[3]王莹彤.中学科任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建构与测评[D].苏州:苏州大学,2009:23-25.

[4]杨文军.小学班主任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34-37.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校园危机;师生冲突;有准备教育谈话;关怀反思状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7-0004-03

2013年,我们的校园危机管理团队处理了众多危机事件。在工作总结时,我们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进入危机事件多发时期,师生冲突将成为危机事件主要原因[1]。从网络报道看,校园危机近年来呈现急剧增长态势,且由于学校应对方式和媒体曝光效应等原因,每次校园危机事件都将大众目光聚焦在教师某些教育行为上[2]。校园危机需要全体教职员工一起,从平时点滴工作做起,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危机管理模式。我们在2014年初开展教师有准备教育谈话研究,研究成果《有准备教育谈话:设计与实施》刊于本刊2015年第六期,该文发表后,很多同行来信询问具体操作,现就有准备谈话的理论和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师生谈话的问题

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是:上课前每位老师都要精心备课,课后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教学研讨。开展教育谈话的难度和艺术性不亚于教学活动,却少有教师在教育谈话前进行准备。当前学校教育单纯强调学生遵循学校规范和要求,教育谈话随意性大,教师缺少深思熟虑的省思和计划,具体表现出情绪应对、经验应对和风险低估等问题。

(一)情绪应对

教育谈话往往发生在学生行为与学校规章相冲突,教师开展教育惩戒工作时。学生违规行为背后都与其正常需求o法满足或者没有被照顾到有关。比如学生有异往、掌控生活、追求成就和个性等需求,这些需求表达有时会与强调规范的学校制度相抵触。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一般会站在学校制度维护者的立场,关注学生行为对错,忽视学生需求满足,教育谈话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情绪化反应,表现为顶撞教师或沉默不语,学生内心充满委屈、不平和愤怒。在这样的对峙中,教师自身也会陷入恼怒、焦虑和沮丧等情绪漩涡,师生关系陷入对抗、逃避或僵持状态[3]。

师生沟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调动大量认知资源,形成智慧的处理方案。在大脑中,完成这项任务主要依靠叫做“新皮层”的大脑皮层发挥作用。“新皮层”能够综合我们自身和学生情况,考虑过往、当前和以后情况,做出较为理智和恰当的反应。可是当我们淹没在情绪浪潮中时,大脑中一个叫做“杏仁核”的部位会立刻接管所有能量和信息,干扰“新皮层”大脑功能,让我们出现自动化反应,这样情况叫做“情绪劫持”。此时教师的反应没有经过理智思考和反省,很难保证具有教育性和智慧性,甚至可能加剧师生冲突。

(二)经验应对

我们对于教师角色的认识主要来自社会教化。虽然社会民主和平等步伐不断加快,当代中国实际的教学思想和师生关系依然采取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比如课堂重教轻学,教师习惯按照教材宣讲;教育管理倾向于灌输和训斥,学生较少有机会提出异议,难以进行平等协商[4]。这些理念会在教师头脑中形成教师应该如何和学生应该如何的行事规则,比如教师应该对学生讲道理,应该维护学校纪律,应该保持自身尊严;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应该服从教导,应该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规则在日常教育中能够维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

教师和学生的行事规则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间反复联接后形成的固定通路。一旦通路建立,工作经验就会转变为思维定势。这意味着我们对学生和事件形成了相对恒定的看法和认识,无论学生发生什么改变,事件有多么复杂,我们依然主要依靠头脑中的想法和认识,对当前的情境做出经验性判断。教师开展教育谈话时,面对学生行为与我们自身思维不符时,经常发出“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和“现在的学生都是怎么了”的疑问和感叹,进而去寻求支持我们原有想法和信念的信息,却较少灵活地调整自身思维。固化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无视当前的实际情况,成为师生沟通的阻碍。

(三)风险低估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风险评估上人们普遍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认为负性事件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概率要比正性事件低;认为非连续事件再次出现的概率要比连续事件低;并且始终对自己的判断保持过度自信倾向。教师职业具有一些特殊性,比如工作对象是较自己年幼且对自己具有依赖性的青少年,工作场所具有封闭性和稳定性,工作性质和节奏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周期性,工作任务较少创新和挑战,日常人际交往范围较为同质和狭窄。这样的工作特征和生活状态可能加剧教师的认知偏差和归因偏差,使教师进一步低估校园危机发生的概率。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人口流动加剧,社会充满竞争,家庭结构呈现多样化,学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都变得疏远,学生在自信、乐观、复原力和坚韧等心理资本上都较为脆弱,心理保护性因素较少,在短时间高压力和高焦虑状态下,出现极端和冲动行为的概率正在加大。如果教师在教育谈话中没有危机意识,谈话不但无法化解危机,还可能会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学生和教师都将沦为受害者。

二、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模式

让很多教师认识到平常谈话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就能极大地提升教师的危机风险意识。以往教师的教育谈话往往处在无意识的自动反应状态,有准备教育谈话能够促进教师将自动反应状态转化为关怀反思状态。为了帮助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谈话行为,我们开发出“停、问、陪、转”的有准备教育谈话模式。

(一)停

所谓“停”指的是教师遇到学生表露出某些危机征兆时,能够识别到危机信号,并且对教育行为实施调控。我们团队对近两年来网络报道校园危机事件和我市学校危机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校园危机事件具有冲动性和突发性,要想降低风险几率,需要对事件和当事人进行缓冲,可以从事件、改变、感受和行为四个方面识别危机。

从事件上看,当学生处于冲突(包括师生、亲子、同学)、压力(学业、考试)和挫败(评比、考核、竞争)等事件中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感受上看,当学生长时间表露出无助(谁也帮不了我)、绝望(我永远也考不出好成绩)和悲伤(我好难过)的情绪状态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行为变化上看,当学生突然变得冲动或沉默、失眠、远离喜欢的活动和爱好、出现自伤行为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言语上看,当学生总是提到死亡、来世、长眠、远行等和死亡有直接或象征关系的话语时,危机发生风险高。教师需要停下来辨识当前情境和学生情况,初步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危机当中。

为了更好地识别危机征兆,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情绪和认知,从自动反应状态转化为关怀反思状态。这样的调整和变化需要时间和工具,为此我们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帮助教师调控自身的状态。这些问题包括:我和学生现在心情平静吗?现在的时间和地方适合谈话吗?了解学生哪些情况有利于谈话?我准备通过谈话解决什么问题?谈话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样的方式和语气比较适合解决问题?我准备好开始谈话了吗?等等[5]。我们总是请教师采用关怀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却少有人对于关怀和耐心等态度做出细致的行为描述和解释。通过这样的自我提问,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调整自身,进入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状态。

(二)问

面对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教师往往会从两个方向开展谈话。一是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开始批评,不给学生解释机会。二是追问问题发生原因,通过“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承担错误责任。以上两种谈话都会引发学生的抗拒,无法表达教师想要提供帮助的态度。我们建议教师谈话主要问事情、问心情和问可能性。

所谓问事情就是给学生一个从他的视角解释自身动机和想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能不能和老师说说?然后积极倾听,切忌做出任何是非曲直的判断和假设。问心情是教师表现关怀和共情的过程,教师可以问:这件事让你感到很伤心(愤怒、委屈等),是不是?让学生感觉教师关注他的体验和感受。这两类问题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学生情绪,为教育谈话奠定良好的关系和基础。

问可能性是教师对危机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题主要根据简式健康量表(BRSR-5)设计。简式健康量表由台湾大学医学院李明滨教授等人研发,题量少使用方便,被称为筛检个人精神症状的最佳“心情温度计”。其题目包括:感觉紧张不安;觉得容易苦恼或容易动怒;感觉抑郁和心情低落;觉得比不上别人;睡眠困难,譬如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有自杀的想法。中国社会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具有污名化倾向,忌讳谈论自身心理,尤其是负面感受。为此教师需要将这些问题转为融合到学校生活的话题中来,进行间接性风险评估。

(三)陪

我们对近期学校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出现冲动的意外行为往往在没有人陪伴的时候,比如去办公室、回教室、到寝室、回家和上学路上等时间段。很多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结束以后,往往主观认定谈话已经取得成效,一句“以后不能这样了”就让学生独自离开。危机事件的发生有着复杂因素,学生可能已经累积了大量涵盖自身、家庭和学校等问题的风险因素,化解需要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一次谈话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找学生谈话前后,应该找人或自己一直陪伴他,直到顺利转交给其他人。

有时候为保险起见,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安全约定,请学生承诺自己在某段时间内会维护自身安全。如果有自伤自杀或伤人想法,需要拨打约定好的联系人电话。这样的安全约定最好采用书面契约形式,通过两个人的签署仪式,加强学生自身保护意识,同时也为将来发生意外提供教师积极处理的行为凭证。

(四)转

由于普通教师能力有限,我们对于教师危机管理的职责定位为早发现、早预防和早转介。当教师通过前期谈话,尤其是采用简式健康量表进行评估以后,确认学生处在危机风险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进行干预和处理,而是实施转介。

学校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台湾研究者开发出生态合作取向的校园三级辅导模式,并用“红黄绿”交通标志来说明各级的主要职责:绿色代表初级发展性辅导,可融入平常教学和常规学习,达到观念倡导与问题预防的作用,属于全校性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黄色代表二级介入性辅导,需要针对高风险人群实时注意、及早处理,需要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参与;红色代表三级处遇性辅导,针对已经超出学校教师能力范围的严重问题,联合社区、医疗等地方资源,采取紧急与密集处理[6]。

教师转介从工作层面上包括从初级性辅导转介到介入性辅导,进而转介到处遇性辅导;从工作对象上包括转介给学校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的监护人、地方专业的危机应对组织和机构。因此学校需要建立高风险学生的转介机制,提供教师可以转介的资源与人员。学校危机管理强调资源整合与人员合作,因此危机的早风险、早预防与早转介不单是教师的素养问题,同时涉及学校的体制问题,需要从系统和生态角度进行全局和宏观的制度建构和完善。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写到: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然而规定却没有明确何种方式才是所谓的“适当”。于是很多教师都发出了“今天,我们还敢批评学生吗”的疑问和感叹[7]。脱离具体情境谈论是否敢批评学生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并无助益,重要的是如何让教育教学时常处在关怀反思状态,做出具有智慧性的教育反应。“停问陪转”技术我们在校园自杀守门人培训中做过大力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8]。如果我们能够让每一次教育谈话都做好充分准备,相信校园危机事件会大大减少,和谐友善的校园风气也会慢慢营造和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晶.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系统观视角下的学校危机干预[M].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22-32.

[2]石益平.谁来挽救教师声誉[J].人民教育,2015(9):6-7.

[3]徐莉亚,赵晶.情绪工作视角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3):77-81.

[4]田国秀.师生冲突:从权力失衡到权力平衡[J].人民教育,2014(2):40-43.

[5]徐莉亚,赵晶.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69(6):44-45.

[6]王丽斐,杜淑芬等.生态合作取向的学校三级辅导体制:WISER模式介绍[J].辅导季刊,2013(6):4-11.

[7]宗集.今天,我们还敢批评学生吗?[J].人民教育,2015(3):8-9.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贫困农村小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然观察;访谈

随着这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结束,中国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甚至突出了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农村教育,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改而改变多少,这在贫苦地区体现得很明显。

一、问题提出

2013年2月25日-6月28日,我在重庆市奉节县长安土家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分校之一的川前村小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在整个实习期间,我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之后对教师、部分学生极其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整个中国贫困农村小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性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我的调研指向了中国贫困农村小学生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现状,但是中国的贫困农村何其多啊!所以我决定“一斑窥豹”,决定透过重庆市奉节县长安土家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分校――川前村小,进行调查,力图找到折射出的普遍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法与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观察的时间长达4个月,贯穿与小学生一学期从起始到完结的整个过程的观察。在每个班随机抽5名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按照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所研究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前者观察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被试的活动,从内部观察并记录背时的行为表现和活动过程;后者正好相反。观察按照观察者是否对被试进行控可以分为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前者观察者对周围条件、观察环境、观察对象等观察变量走出一定的控制,采用标准化手段进行观察;后者则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在完全自然环境下精心地进行观察。

由于川前村小的规模很小,学生人数在一百人上下,而作为学校代课支教的教师之一,我直接参与到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内部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而为了让学生们的行为不受限,发现更多的问题,而且学校的条件不适合标准规范的试验观察。综合学校的综合情况,我确定采用参与观察和自然观察。我观察的对象分为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观察角度包括教授科目、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创新性、体罚等含侮辱性质的教学现象、辅导情况、备课情况、反思情况;学生观察角度主要是课堂行为表现。

2.非结构型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讨论而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2]访谈法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谈天”或者一般的交谈,他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并有严格的设计和编制原则。访谈法可以获得直接、真实可靠的信息和资料,而且克服了调查问卷回收率低的问题,不收书名语言文字的限制,对于文盲或文化程度低的调查对象也合适。

我采取的是非结构性访谈。相对于结构性访谈,非定向性访谈只要求访谈过程围绕一定的调查主题,按照粗略的访谈提纲进行,适合个别或个体访谈。它的好处是更全面地深入地收集资料,灵活性强,调查者的创造性较大。

(二)访谈过程

1.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

第一,“两个维度”的确定。访谈提纲的设计,是基于四个月的观察后得到的结果进行的。观察的结果为访谈问题的设计提供依据,而之后确定了访谈提纲的“两个维度”――学校教育维度和家庭教育维度。因为农村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其局限性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而且能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两者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二,“三个主体”的确定。确定了维度之后,每个维度下则有他们的主体,比如学校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而家庭教育的主体就有学生和家长,所以我之后就确定了“三个主体”――教师、学生、家长。

第三,访谈问题以及顺序的确定。在“学校教育”维度的教师部分主要涉及教师的教授科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流动情况(校际间支教、交流、脱产读书、在编不在岗、借调等情况;教师替换频率)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教学创新性(是否和如何鼓励学生创新思考)、体罚等含侮辱性质的教学现象、教育培训的频率、效率和感受、对于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和平时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的关系的认知、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看法。这一维度的学生部分则包括创新思维(对创新的认识;如何创新;对于创新的态度、对于周围同学和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的情感态度、对于学习负担的感受、学业负担的具体体现以及产生原因、减负的最好方式、对学习价值的态度、人际关系、对学习负担的感受和归因、对于考试成绩的归因、对于如何减负的看法、对于教师更替的感知。在“家庭教育”维度的学生部分则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对于家人外出打工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感想、与父母联系的频率、是否会主动与家人谈心、家长体罚等家庭暴力现象。家长部分则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关心孩子的程度(与家联系的次数)、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外出务工给孩子带来影响的看法、是否和如何督促孩子学习、道德教育的次数和方式、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对孩子人际关系的了解程度、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和对学业负担的看法、对于减负的看法。

2.确定访谈对象

我先随机在学校里随机抽取了20名小学生,对他们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访谈。而且全校除了我之外的9名教师都是我的访谈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