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常用制度十篇

时间:2024-02-17 15:12:53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1

【关键词】公司法 股东结构 治理机制

一、前言

公司法是我国经济市场维持运作和良性发展的有效大法,其不属于国家行政法等范畴,但是这一法律却可以适用刑法、行政法相关法律法规来用于对违规市场的处罚。因此,可以发现,公司法其实是我国国家治理、民族统一、经济发展等重要事项的辅助性法律制度。其适用的范围主要是对公司结构、事项进行管理。该法律属于经济法律相关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范围内,公司法相关制度关系到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对于市场治理机制、股东治理机制的保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公司法中股东治理机制理论研究

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他们通过出资来开办公司,聘任管理者,帮助其进行整个公司的管理。根据委托理论,学术界认为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会产生利益纠纷,其原因就是在于管理者和股东处于两个位面,他们都希望从公司日常经营价值当中谋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就会导致管理者徇私舞弊事项的发生,从而损坏公司的长远利润。根据信号不对称理论来说,学术界专家都认为股东虽然是公司的出资人,但是其参与到公司当中的日常工作事项少之又少。因此,大多数的股东都不能够获取到公司日常经营的正确信息。而管理者处于信息的控制者层面,他们能够根据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顺利的操纵公司信息。因此,股东就处于了信息传递的劣势一方,管理者就处于了信息传递的优势一方。但是,毕竟公司是由股东所开办的,根据经济学理论而言,公司管理者的经营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因此,当处于信息优势和信息控制层面时,股东就需要想法设法的提高对其权益的保护,提高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层的日常管理。公司法在管理者和公司股东之间就扮演了这样一个约束和监管的角色,其通过规定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将会产生徇私舞弊的岗位之间进行分离。其还可以明确规定相关公司法律法规制度来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行为。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最终实现对公司管理者的控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公司法下我国股东治理机制现有的缺陷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范围内,对有关公司法律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并且,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政府有关部分也在大力整治市场,从而更加导致了公司法律制度连年更新,让很多企业不能及时依据公司法制定有关股东治理的相关机制。

从现有市场当中我国股东治理机制来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我国公司法律制度更新较快。更新快并不代表着一定是好市场。经常调整的公司法及其经济法律制度,让很多中小企业公司无法快速根据法律进行公司变革。并且在我国中小企业居多的情况下,其也没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去针对现行经济法律制度进行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

第二,我国公司法律制度有章可以,但落实不足。对于公司法相关制度,其不仅能够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而且能够约束公司股东的行为。一些股东为了有效的规避公司法对公司形成的约束,而放弃了这条具有关键作用,能够保障其经济利益的有效法律。这一现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公司价值大量减少,从而损害到了公司股东利益,最终导致公司的破产或被兼并。

第三,我国企业人员素质偏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试图以“人才强国”的理念来在现有世界环境当中把握关键的机会。但是,我国教育却是一种应试教育,让很多天生人才无法适应考试制度,而变成了我国现有低素质人才。

四、我国股东治理机制应有的改变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在公司股东治理中贯彻公司法相关制度。我们必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政府方面。对政府来说,我国政府应当减少对经济法有关法律制度的调整,在确保现有基础上,每年仅仅微调。制度的改革应当建立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之上,而不是要一味的跟国际法律相关制度相互接轨。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也应当改变现有应试教育的方式,改革为更加实用的素质教育方式,从而让我国公司人才逐渐增加,解决法律人才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

第二,企业方面。我国企业应当严格律己,恪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当经济法相关制度出现调整时,应在公司现有资源基础上积极的跟随国家改革的步伐,从而适应我国公司的整体发展。另外,我国企业也应当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聘请大学生的加入,为股东治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2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建设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仍停留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尽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有多年,但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旧是会计和财务不分、财务仅是作为会计的附庸而存在,其对象仅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已,而对如何按公司制度的要求筹集资金、用好资金、合理分配利润等,则研究不够。

二、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

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同,其财务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顺利进行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企业目标。公司共同的理财目标,一般可理解为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何种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要服从于出资者的利益。因此,出资者需要,服从出资者利益,实现出资者(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一)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框架

企业财务活动及其管理是基于一定的企业制度而建立的。在公司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作为股东的出资者,具有终极财产所有权;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董事会,其有完整意义上的法人产权;公司的总经理,具有公司的经营权;公司的财务经理,则具有公司决策的执行权和公司资金的日常管理权。在公司制模式下,股东作为出资者,为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一般通过间接控制,来行使其监督权,在财务上形成以出资者的管理主体的出资者财务行为;在公司内部董事会和总经理通过行使法人产权和直接经营权,全面而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在财务上形成的经营者为财务管理主体的经营者财务管理层次;公司的财务经理,行使财务决策事项的执行权与日常管理权,在财务上形成以财务经理为管理主体的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层次。

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三权的分离、有利于明确权责、有利于公司财务内部纺束机制的形成。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体系

1、出资者财务规范体系,主要是指股东在何时何种状态下对何种财务事项进行何种决策。一般而言,由于对剩余收益权的关注、有关公司分红及配股方案的决策,是出资者财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2、经营者财务的规范体系。

有关董事会的财务规范。董事会的财务规范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董事会的财务权限;二是董事会对经费管理者财务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有关公司经营者财务的规范。公司经营者受董事会委托负责日常经营决策与管理,它是公司重大决策事项的执行主体、同时又是日常非重大经营的管理事项的决策主体。应明确公司经营者在财务审批、签订合同、提供对外担保等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财务权限和为履行出资人受托责任所应承担的财务责任。

3、财务经理财务的规范体系。财务经理受公司经营者委托对公司的日常财务运作进行管理协调,主要有以下内容:

选择适宜企业特点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明确公司内部各有关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职责,建立财务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做好内部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建立内部财务管理的分项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益和利润分配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制度。

四、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确定、由总经理负责实施。一方面是由于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涉及生产经营方方面面,一方面是为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确定,由总经理负责实施。

2、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需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和配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基础上,应建立财务总监督制度,主持和监督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3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精细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财务职能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成为现代企业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提升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是全员的工作,而并非只是财务人员的工作,因此,在全员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同时,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将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潜在价值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企业经济制度的基石,为企业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铺展道路。

一、 概论

(1)企业财务精细化

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精细化管理发源于上世纪 50 年代,主要为在社会分工进行不断细化,尽可能的减少资源利用规模及控制费用的现代公司管理理念。财务是公司精细化管理非常关键的环节,即为借助对财务工作不断的细分尽可能的利用财务工作深层次价值,保证财务工作质量。一般而言财务精细化管理主要表示从财务工作不同角度、所有环节、所有工作者均将“细”当作落脚点,所有职位、所有工作,均营造产生与其保持一致的业务步骤及约束标准,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持续细分、不断归纳,推动公司所有生产经营工作均处于财务的限制管理之中,借助财务监督,推动财务管理及服务职能能够不断延伸,充分利用财务工作深层次价值。

(2)财务精细化的意义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发挥的作用,财务管理能够给公司负责人做出决策进行有力的帮助,推动公司负责人决策质量提高,推动公司顺利经营。但是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清楚展示公司运行质量,推动公司负责人在公司财务现状、经营趋势和投资现状准确把握,找到公司内部出现的不足同时制定解决措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推动财务人员非常清楚财务活动步骤,推动其积极履行权责,保证活动水平及效率;精细化管理可以清楚展示公司部分投资问题,推动公司负责人可以预先开展风险管理,避免没有必要的损失;精细化财务管理应当保证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公司控制及决策过程之内,推动工作者可以清楚认识公司经营,保持工作者自身热情,推动其对决策产生认同感,保证公司经营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3)财务精细的特点

1.流程化

在形式方面而言财务精细化管理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控制模式,能够结合专业化相关标准,推动职能导向慢慢朝流程导向转变,各个流程分工彼此独立同时存在紧密的联系,彼此推动。

2.系统性

财务精细化管理独特的控制方式造成其呈现了突出的系统性,从这一突出性质中,关注的为各个机构、各个职位和各个财务控制步骤彼此进行协作,强调的为精细化管理自身系统性不断提高。

3.人文性

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借助人的不懈努力,所以财务精细化管理应当从各个步骤营造产生怎样激励、怎样限制、怎样监督人的不同体系,所以,财务精细化管理即为人文性控制模式。

4.制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顺利进行应当借助不同完善体系的约束及管理,所以,从具体操作过程之内,公司应当拥有操作性比较高的机制不断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活动的标准性、规范性水平,同时在实际权责方面做出清楚明确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推动财务精细化管理活动能够从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上顺利开展。

二、 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中小公司通常而言基础比较薄弱,抵御风险的水平比较低,因此一定要特别关注公司财务管理,同时进行财务精细化管理,方可从白热化的竞争过程中站稳脚跟。由于市场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公司财务预算范围及目标面临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不过现阶段绝大部分中小公司负责人没有真正了解此类调整,依旧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落后观念,造成公司财务管理无法和市场规律保持一致,为公司造成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2)企业缺乏具体的财务管理目标

虽然保持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目的,不过从公司财务管理环节内,保持价值最大化实施难度非常的高。不过公司近期目标往往非常模糊,导致财务管理难度明显提高。从此类现象中,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将细节当作落脚点,除了能够真正延伸公司财务管理范围,同时能够给贯彻落实公司长远发展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3)手段普遍比较单一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谁能够拥有信息,谁就能够享受市场话语权。不过从信息搜集及利用角度,绝大部分公司非常被动,部分公司错误的表示,努力工作作用远远超过了信息,所以比较热衷于完善基础设施,在信息方面资金扶持水平较低。

(4)财务信息化水平低

由于市场水平明显提高,绝大部分公司慢慢采纳了成熟的管理技术,借助高新科技方法,推动公司可以和市场保持一致。不过中小公司因为基础比较薄弱,通常尽可能的开展成本管理,从财务管理角度效率非常低下,财务控制质量没有保障,同时无法合理搜集市场信息,和市场保持一致,导致公司负责人决策质量明显降低。

(5)财务管理手段单调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信息规模非常庞大,信息流通渠道同样复杂多样,原有的财务研究手段无法达到市场标准,不过当前绝大部分中小公司无法利用先进的财务控制模式,在公司内部开展全面预算及质量控制,造成企业无法借助合理的财务管理有效开展成本管理,造成公司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很多中小公司发展面临窘境。

三、 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建议

(1)提高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意识

中小公司一定要和市场保持一致,调整“会计即财务,财务即会计”落后思想,推动公司财务工作能够摆脱静态记账造成的束缚,合理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精细化公司财务管理,推动财务管理可以产生应有的影响,在公司内部开展全方位、总过程的合理管理,按照公司具体现状,对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不断进行细分,保证公司控制质量,推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2)加强企业各部门间的合作

财务精细化管理往往和公司经营所有步骤存在紧密联系,为综合性非常突出的控制方法,其中涵盖了成本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不同角度,所以应当包括公司不同机构在内,财务控制机构应当与公司另外的机构开展交流协作,推动成本管理和产品研制、推广、销售实现完美统一,贯彻落实财务管理全程参与,所以,精细化财务管理一定应当获得公司另外机构的辅助,方可推动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持续调整,不断增强企业自身控制能力。

(3)加强企业财务控制

一般而言公司财务精细化管理为非常繁琐的项目。第一,公司应根据“分解到项、总量控制、重点突出”这一方针不断调整财务预算,推动所有开支不断细化,避免产生资源浪费现象,在公司所有开支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第二,应当调整财务框架,推动公司可以结合外部环境及市场情况,合理开展转变,推动财务框架合理转变;第三,应当强调成本核算,在公司经营整个环节开展良好的控制及监管,不断减少公司费用开支,保证公司收益;第四,应当强调监督考核。通过公司预算审计、财务、劳资等不同机构营造产生公司管理监督小组,编订财务监督相关标准,制定奖惩体系,推动工作者自觉约束行为,推动公司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4)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公司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则一定应当重视提高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公司财务管理可以按照市场调整开展合理的调整。借助ERP系统,推动公司开展科学化控制,在公司经营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控制管理,借助成熟的信息化不断提高公司财务管理精细化、信息的网络化、业务的模块化、层级的扁平化和数据的一体化水平,借助高新科技方法、获取财务还有另外工作的信息,同时合理开展归纳、总结、管理及研究,给公司负责人做出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保证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同时可以开展集成化控制,减少信息流通环节内所要承担的费用及不足,保证公司信息流通效率,推动公司可以及时有效的应对市场调整,推动公司营造产生科学合理的公司经营体系及财务控制机制,推动公司财务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5)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公司财务精细化管理往往和专业财务工作者的奴隶息息相关。所以,公司应当特别重视储备大量专业财务工作者,推动公司财务精细化管理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应当特别关注培养公司财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推动财务工作者树立责任观念,推动其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清楚未来的工作目标及方向;其次,借助培训及奖励,推动公司财务工作者可以利用先进的财务控制工具及控制手段,在原有财务控制模式及手段进行合理的调整,给公司财务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6)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的内容

公司财务精细化管理非常关键的目的在于减少公司经营费用,给公司创造可观的收益。公司财务精细化管理首先能够不断调整公司生产经营环节,减少公司各项费用开支,降低财务支出水平,其次能够减少公司生产经营费用,给公司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减少费用并非唯一的目的,应当应当对资金进行合理调配来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公司财务精细化管理,应当和公司另外的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当保证财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同时在公司经营过程所有步骤开展合理控制。

结束语

企业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精细化财务管理是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的必然选择。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使管理者能够准确了解企业各部门的情况和企业发展的各个细节,能够拓宽财务工作的空间与范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和挖掘财务人员的工作潜力,能够发现其在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死角,促进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萌.浅析当前企业精细化的财务管理[J].China'sForeign Trade, 2011(22):53—56

[2]蔡洪清.浅谈如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财务与会计,2004(7).42.—43

[3] 钟令托. 加强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11:191—192

[4] 孙景平.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经营管理,2011:188

[5]侯江天.对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粗浅探讨.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11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4

关键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资金预算管理,风险较大

虽然目前许多的集团公司已建立了全面预算制度,但较多企业的预算编制侧重于对经营成果的预测和估计,对现金流量预算编制情况普遍较差,对集团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总体现金的收支情况和持有量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从而容易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

(二)资金分散管理,使用效率不高

集团公司下属控股或全资子公司普遍存在资金分散管理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开设多个银行账户,资金管理分散;二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金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形式松散,导致各子公司之间的流动资金处于分散状态,既不利于集团公司进行统筹规划,又导致子公司之间内部资金不能相互补充、相互调剂,导致集团公司整体银行贷款及财务费用水平居高不下。

(三)资金监管不力,存在安全性风险

目前集团公司对资金的监管普遍存在问题。一是集团公司缺乏资金管理相关制度文件对子公司资金实施有效的监控,未建立和完善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管理,导致子公司资金使用具有较大随意性,而集团公司无法对下属公司资金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存在较大风险;二是子公司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对现金存放、网银支付以及资金管理漏洞等方面缺少资金安全意识教育。三是对公司资金的回收能力、转流能力以及变现能力缺少实时监控,未建立资金成本意识。

二、集团公司加强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高集团公司对资金的监管力。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层级较大,各子公司企业文化和经营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集团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实时掌握子公司资金存量和流量,监控经营活动中的大额资金支付,既有利于保障资金安全,防范风险;又有利于集团内部形成统一的经营目标,树立资金成本意识。

(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业务不同,对资金需求程序也不同,在经营过程中,时常出现部分子公司资金短缺而向银行借贷,同时部分子公司却有大量资金闲置。通过集团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使内部资金在短缺公司与结余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既有利于盘活下属企业闲置资金,又有利于降低集团公司整体经营成本。

三、改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建立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集团公司与下属子公司之间要统一思想,正确理解和推动资金管理工作上来,充分认识集团公司资金集中能发挥资金聚集的优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在充分认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与改革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资金管理制度,对子公司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来约束经营行为,管控财务风险,有力的保证资金的安全、科学、高效使用。

(二)预算管理,设立资金收支计划

集团层面将预期未来收益、投资计划、支付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现金流量预算体系,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把握集团整体货币资金最佳持有量,避免资金的闲置和短缺。

集团要求分、子公司、职能部门根据公司整体预算编制年度资金计划;每月按上、中、下旬编制划入划出用款计划。集团通过汇总资金计划,了解分、子公司用款情况,同时也能预测集团未来一段时间的资金余缺状况,提前做好资金安排和调度,再区分资金用途,按照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控制和管理手段,进行筹资方案或投资方案设计调度和使用资金。

(三)创新管理,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统一银行账户管理。集团应对下属公司的原有银行账户进行清理,所有银行账户由集团进行集中管理,下属分、子公司如无特殊情况外,一般仅保留基本账户和纳税专户。由集团根据总体筹资战略需要,综合考虑金融机构实力和服务水平,选定的合作银行开户,开通网上银行,纳入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集中回款管理。由集团根据下属企业收入、支出情况核定一定数额的营运资金,超出定额部分,由银行定期自动从下属企业银行账户中划入集团母公司账户。如果企业发生对外支付的金额超出核定的营运资金,分子公司可向集团提出资金下拨申请,经集团审批后划入企业账户后对外支付。通过对集团下属企业的大额资金的实时监控,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资金风险。

建立“资金池”,成立结算中心。在各分子公司推行“网上银行”,统筹调度资金,在集团内部建立“资金池”、成立内部结算中心、形成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内部结算中心定位于非独立核算、非盈利主体。其主要职责集银行金融管理和集团资金管理于一身,对外具有金融管理职能,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集团融资规模,保障集团整体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对内具有资金管理职能,负责集团公司资金的归集、调拨、筹资、投资等,如:制定资金集中管理的工作流程,负责下属公司资金集中和拨付等结算工作,监控集团下属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审查、汇总集团下属资金收支预算,预测资金需求,保持资金供需平衡等。通过对资金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现资金合理搭配,防止资金沉淀,加速资金周转,为集团下属各公司正常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监管,实行资金日常风险管理

加强资金日常管控也是资金管理重要一环。本文所指的资金日常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严把审批程序关。对分、子公司日常经营性资金实行自主管理,总量控制;对投资性资金实行专项资金审批,专款专用;对具有预付款、代垫款性质的资金,集团应严格控制审批流程,控制资金成本。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5

分公司的财务权力是管理资产,财务责任是实现利润,实现利润后根据薪酬制度兑现有关管理和生产人员的利益。总公司对分公司财务管理通过授权控制、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监督等方式,安排分公司的财务责权利体系。

一、授权控制

总公司对分公司在一定授权范围内相对自主经营,在授权范围以外的财务事项,则要报总公司批准,形成总分公司之间的授权控制制度。

1、授权管理资产

总公司对分公司资产管理的授权,是设立分公司而自然产生的授权,其对应的责任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良好使用,使资产保值增值,通过运营资产创造利润。但此授权也不应是完全授权,分公司资产处置的权力应受到限制。

2、资金支出授权

对资金支出的授权。此授权依总分公司财务管理分权程度不同而不同。最大范围的分权,是使分公司按照模拟法人的方式运做。在这种模式下,分公司可以拥有正常情况下完全的资金支出审批权。当然,在分公司非正常情况下使用的资金或者大额的资金,比如技术改造、大额合同、大额预算变动、资产处置等,则必须报请总公司审批支出。

对分公司资金支出最小范围的分权,是使分公司按照车间的方式运做。这种模式下,分公司相当于总公司的一个大的车间,只是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被充分授权,其资金支出审批权的范围,只限于零星的小额支出。

对分公司资金支出的授权,使分公司拥有部分财务支配的能力,因此必须对分公司财务支出进行监控。常规的事前控制方法就是要分公司实行预算制度,使资金“算了再用”;总公司也可以据此了解各分公司预算资金盈缺状况,在各分公司内合理调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常规的事中和事后控制则依靠健全的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

二、预算管理

总公司授权分公司管理其资产,对应的责任是通过经营资产实现利润,因此总公司于财年预算前要向分公司协调确定利润目标,以量化规范总公司对分公司权责利安排;分公司应据此编定销售、生产、成本、费用、采购等业务年度和各月预算,并把各业务预算分级归口落实到车间、班组直至个人,形成有效的分公司内部各级责权利体系;分公司再依据各业务预算编定资金预算和预计报表等财务预算,总公司可以据此掌握各分公司预计资产负债和损益状况,进行资金的预算平衡和合理调度。

预算管理体系运做的核心是责权利体系,所以必须要保证每一个层次责权利安排的有效。在分公司层面,是总公司检查并考核其年度经营目标,通过合理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激励和约束分公司总体经营;在分公司车间层面,是分公司检查并考核其成本控制、费用支出、材料耗用、设备管理等日常财务目标,同时也要对车间层面制定和预算权责相匹配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依次向下,对于必要的预算控制项目,要落实到相关的个人。

三、会计核算

对分公司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严格进行会计核算和控制。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会计核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在总公司,一种是下放到分公司。集中的方式可以使总公司及时掌握所有财务信息,便于总公司管理,但却不利于调动分公司的积极性;相反,下放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却有碍于总公司了解详细信息,如果完全下放(即分公司自行设定财务部门和人员),还可能增加总公司的审计成本。所以,如果采取下放的方式核算,则应由总公司向分公司委派财务会计人员,即会计业务下放,而会计人员集中。另外,良好的计算机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将弥补下放核算方式总公司不能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的不足。

四、审计控制

应建立对分公司的财务审计制度,形成对分公司的审计控制。对分公司的审计控制应包括会计审计和预算审计两个方面。会计审计主要检查会计核算和控制体系,主要是对分公司会计核算体系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会计报表的真实性等进行审计,是针对会计系统的审计;预算审计是对分公司预算编制汇总体系的合理性、核算统计系统的完备性、预算执行和考核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的检查和评估,是一种管理性审计。

五、结论

建立有效授权控制制度、预算管理管理、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以及审计控制制度,将形成对分公司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6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股权结构 制造业上市公司

一、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真实交易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理论上,盈余管理包括操控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条途径:前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操纵会计数字改变财务信息,称为应计盈余管理;后者则通过安排真实的经济业务,以使预期财务报表使用者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称为真实盈余管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监管法规的日渐完善,公司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有着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的趋势,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已不再是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唯一手段。会计盈余是预期财务报表使用者最为关注的会计信息,而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根基,因此研究股权结构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真实的经济活动影响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降价促销、过度生产以及削减必要的研发支出或者期间费用等。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其行业内竞争十分激烈,已有证据表明,制造行业拥有更多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空间,并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基于以上原因,研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设计

(二)变量设计。

其中,CFOt表示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PRODt表示当年生产成本,包括当年营业成本和存货的变动额;EXt表示当年可操控性费用,包括当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St表示当年营业收入,St表示当年营业收入的变动额,St-1表示上年营业收入的变动额;At-1表示上年期末资产总额;et表示残差项。

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bCFO)的降低、异常生产成本(abPROD)的提高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abEX)的降低,则表示公司的利润被调高;反之,则表示利润被调低。在此基础上,借鉴Cohen等(2008)将这三个指标之和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指标,即RM=-abCFO+abPROD-abEX。本文同时使用三个个体指标和一个总体指标来计量真实盈余管理。由于abCFO、abPROD、abEX和RM既可以为正又可以为负,代表对利润的影响方向,本文以绝对值|abCFO|、|abPROD|、|abEX|、|RM|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

2.解释变量。股权构成方面,本文选取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方面,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平方;股权制衡度方面,选取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

3.控制变量。为使研究结论更准确,本文参考其他文献,选取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假设。

1.股权构成。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主要包括国家股和国家法人股两部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首先,存在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在财务和政治上已经得到巨大的支持。其次,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得到完善,国有股东面临着来自上级和证券市场的双重监管,使得国有股东更多地暴露在“聚光灯”下,其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而且从制造业的行业细分来看,国有股份大于30%的上市公司大多集中于专用设备制造、铁路船舶及航空航天制造、金属和石油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空间相对要小。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H1:国有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逐年提高,股份的流通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程度,使得公司治理从外部市场上得到更严格的监管,从而减少真实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提出假设: H2:流通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研究表明,高管持股可以使其个人利益目标与公司整体利益目标趋同,从而管理层更加重视企业的长期价值,避免管理者的短视行为,高管持股比例越高,则从公司的长期发展中获益越大,这样可以减弱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内部人控制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因此,提出假设:

H3:高管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机构投资者可以使市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从而有效监督管理层,抑制管理层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公司业绩越好,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收益就越大,因此,机构投资者具有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动机,监督和制约管理者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H4: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2.股权集中度。股权集中度代表公司权力的集中程度,并且决定公司权力的分配状态。股权集中度可以分为三种状态:股权高度分散,各个小股东没有条件也没有意愿对公司实施有力的监督,导致公司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管理层成了实际的控制人,这样的结果是,管理层会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目的地安排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活动,进而影响财务报告;股权相对集中,各个股东内部形成较好的制衡局面,起到互相监督并抑制内部人控制的作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将减少;股权高度集中,控股股东凭借其对公司的超强控制,指使管理层为其谋取私利,中小股东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本文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H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U型关系。

3.股权制衡度。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股权均衡的情况下,同时存在相对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当他们持有数量相当的股份时,会形成相互之间制衡的情形,从而更有效地对管理层实施监督,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他们对控股股东的制约能力越大,因此,制衡型的股权结构会抑制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H6:股权制衡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四)模型设计。本文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4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股权结构的7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4个控制变量,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Total-RM代表真实盈余管理,分别为|abCFO|、|abPROD|、|abEX|和|RM|。

三、实证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在上文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整理得到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数据和真实盈余管理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1.国有股比例(STATE)与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指标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个体指标中的异常现金流量、异常可操控性费用负相关,但不显著。以前大多研究表明,国有股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存在正向关系,但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采取偏离公司正常的业务活动来管理盈余,影响公司的现金流而损害公司长期价值,其风险和成本也是巨大的。对于存在国有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国有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所处细分行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空间相对较小,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成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正在日趋完善。因此,假设1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

2.流通股比例分别与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指标、异常现金流量以及异常可操控性费用在5%水平显著负相关,与异常生产成本负相关但不显著。流通股比例越高,越能够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假设2得到验证。

3.高管持股比例(MS)的系数分别为-0.042、-0.056、-0.043、-0.123,且均在1%水平显著,假设3得到验证,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激励作用和治理效用已初见成效,能够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 4.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S)与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指标、异常可操控性费用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与异常现金流量正相关但不显著。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与原假设相反。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与大股东相比其持股份额相对较少,机构投资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另一方面,说明机构投资者更多是以交易而非监管为目的持股,过高的监管成本使其更加关注公司的短期获益,反而促使公司管理层通过真实盈余管理粉饰业绩以迎合其需求。

5.从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指标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FIRST2)的系数符号分别为负和正,并且在5%和1%水平上显著。个体指标中的异常生产成本、异常可操控性费用与总体指标结论一致,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异常经营现金流量不具有显著关系。总体上来说,假设5得到验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U型关系。

6.股权制衡度(ZH)与真实盈余管理4个指标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并没有起到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可能的原因是,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差悬殊,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而第二大股东在上市公司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对控股股东很难真正地发挥监督和制衡作用。

7.从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指标来看,公司规模、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这三个控制变量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t检验,系数分别为-0.011、0.855、0.011,资产负债率在10%水平显著,系数为0.043。说明规模大的公司有着相对较好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更完整,真实盈余管理的空间可能性更小;同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着以债务契约动机和以达到业绩指标为目的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四、对策与建议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7

关键词:国有公司;财务监督;财务监督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作为所有者权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监督权一直就是出资者用于维护自己经济利益必须掌握的重要权力。企业产权关系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使财务监督权的归属与使用成为出资者维护自己资本权益的难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监督体制以及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财务监督权配置、监督程序、监督方式和方法,主要从财务收支角度监督和约束公司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财务行为,维护终极所有者和法人财产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国有公司作为一种以国有资本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其在产权关系方面的先天性缺失,使政府机构成为事实上的掌管国有资本权益的代表和对经营管理者执掌财务监督权的代表。当现实中的财务监督体制不能完全有效地遏止部分经营管理者侵蚀国有资本权益时,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监督体制,加强财务监督,约束不同层级的者或经营管理者的财务行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财务监督体制与一定企业的产权制度相联系,它保证企业财务运行正常、既定的财务关系得以维持,是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从构成内容上看,财务监督体制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基础上,为了维护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利益,在企业不同财务监督层次之间,设置财务监督机构、界定监督权责、规定监督程序和监督方法的制度。

二、我国国有公司现行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高层重大财务决策的有效监督。现行国有公司财务决策管理体制下,公司内部的重大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贷款决策、对外债务担保决策和企业并购或重组决策等,只要通过董事会讨论决定,即可付诸实施。在董事会开会讨论过程中,董事们常站在经营者的位置上作出决策。监事会参与现场会议全过程,履行监督职能,但监事会成员无反对表决权,只能进行事后评判式监督。从监督结果看,在国有公司重大资产流失案件中,政府部门、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有效代表国有资本出资者利益进行监督。

(二)对公司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违规获取个人财务利益的监督不到位。对公司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违规获取个人财务利益的监督不到位表现在:现行财务监督体制对国有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职位消费未设置有效的监督关卡,造成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资金不是流向生产经营,而是流向少数高层人员的畸形消费;现行财务监督体制对经营管理层暗地里利用国有公司的人才、资金、产品、市场和技术等谋取个人利益的监督存有缺陷;对国有公司高层设立“小金库”,私分公款,难于实行财务监督。

(三)对经营管理者隐瞒真实信息不能及时实行有效监督。主要表现在对关联方交易、公司利润信息和信息掌握的监督三个方面。经营管理层利用会计资料生成技术,虚增业绩,特别是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利润,蒙蔽政府职能部门和国有控股公司的相关利益人;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生成技术原因和公司经营管理层的主导作用,国有公司年度会计报告资料在经过人为修饰后,往往变得让人难于相信,而这就造成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国有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委托制度不能有效维护出资者利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按照规定由社会中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在现行体制下,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中介监督组织,获取业务的方式不是提高审计鉴证质量、提供可资信赖的审计报告或鉴证评估意见,而是千方百计与有权力委聘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搞好关系,以此取得国有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鉴证业务的长期委托聘用合同,造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竞争的不正常,迫使许多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公司的意思违心发表审计意见。

(五)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尚未成型。一方面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目标依公司负责人的意志而转移,因而缺乏规范的财务监督目标。有些公司,在负责人或经营管理层变更后,对财务监督的取向及由此带来的财务监督机构的职能、任务和权限界定随之变化;另一方面在内部财务监督问题上,部分国有公司没有把切实维护法人财产所有者利益或公司整体利益(以下简称法人财产所有者利益)作为设计监督体制的重要目标,也没有拟订相关制度予以保障。

三、国有公司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设计框架

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已成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研究,已经成为财务理论界共同关心的事。在财务管理理论方面,已基本认同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个理论分支。在出资者财务理论中,财务监督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确立。在经营者财务理论中,财务控制理论也为共同认可,对于经营者财务监督问题,理应给予明确肯定。本文仅对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进行框架设计。

(一)组织机构。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组织机构是内部机构。在国有公司冗长的委托链中,除了最初的委托人(全体人民或股东)到最终的人(资产的使用者或经营者)外,中间的委托人或人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委托人又是人。这种委托链决定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双重身份:其一为公司总部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具有出资者监督和经营管理者监督双重身份。主要表现在拥有法人财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公司总部,他们是下一层级的监督权力机构,必须成为出资者财务监督指令的执行机构。而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高层,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时时不忘从其本身利益角度,实行一定范围内以其利益为主的财务监督行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具有双重身份,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其二为公司内部不同层级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具有监督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双重身份。根据委托理论,上一层级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既是下一层级监督组织机构的权力机构,又是上一层级监督指令的执行机构。从公司财务监督运行的实践看,公司内部每一层级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都具有这种双重身份。因而,国有公司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

1、董事会及其办事机构。董事会作为公司经营管理最高层,是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的代表者和拥有者,掌管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决策和财务决策等权力,理所应当是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最高监督权力机构。从接受政府的委托角度看,董事会扮演双重角色,要代表出资者在公司履行监督职能,同时又要代表经营管理者在公司履行监督职能,这是两种财务监督体制相互交叉的重要连接点。在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时,既要利用出资者赋予的权力,监督公司经营管理执行层维护国有资本权益,又要作为经营管理最高层,监督经营管理各层努力工作,满足公司全体员工的利益需求。董事会下设哪些履行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职责的办事机构,直接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目前,尚无公认的模式可以照搬,需根据公司不同情况而定。

2、总经理及其班子。在国有公司中,总经理及其班子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负有监督下属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财务决策的职权。总经理作为执掌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权的高层人员,需要从公司整体角度,规划财务运行和财务监督,配备专门负责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考虑所属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财务人员的安排,并通过制定公司内部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收支,给财务监督机构提供监督依据。

3、隶属总经理及其班子的专门财务监督部门。公司财务部门是隶属总经理及其班子的专门监督部门,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财务事项的操作和处理,同时负有对公司日常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职责。

4、公司职能部门和子(分)公司的财务机构。从国有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看,职能部门、下属子(分)公司是否设置财务机构,由公司经营管理层确定。一般来说,层级较多的国有公司,都采取下设财务机构的分散核算形式。因此,这些财务机构同时又是监督机构,要执行公司年度预算和上层财务指令,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财务事项实行监督。

5、其他专门监督机构。主要是公司内部的一些非专职从事财务检查监督工作的组织机构。

(二)监督程序。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监督程序与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从上到下的层级监督,其顺序是:公司最高层董事会财务决策指令和财务监督指令;总经理及其班子接受董事会指令、向下具体实施指令并负责组织实施;总会计师接受指令、向财务机构监督指令;财务部接受指令、向下属财务机构指令,进行财务收支的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子(分)公司派出财务机构或委派财务负责人接受指令,进行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

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监督程序与公司内部的委托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从上到下,层层进行监督是常用的监督程序。但是,有时为了工作需要,公司高层监督权力机构可以越级直接对不同层次职能部门和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等下属进行检查监督。

(三)运行方式。一般来说,出资者财务监督体制所用的监督方式,在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中都能使用。不同的是,经营管理者比较喜欢采用直接派员对所属职能部门和子公司(分公司)进行事中监督。这表现为在公司内部实行会计委派制,派出财务机构或会计负责人,对内部各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现场监督,使下属财务活动尽可能置于高层的控制之中。

国有公司内部会计委派制,根源于在不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从而不能完全避免下层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于委托关系在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同样存在类似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实行内部委派会计制度,可以防范下属经营管理者发生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保证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的运行不偏离高层意志。从现实角度看,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度,下属会计人员相对独立,不受下属单位经营管理者的约束,有利于委派会计挺直腰杆站在公司整体利益立场上,对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规范下属单位及其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收支行为,有利于公司资金的整体调度和使用效益,实现公司整体财务目标。

(作者单位:1.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2.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敬国.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与制度设计[J].经济师,2008.8.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8

一、 思想认识方面

公司综合部的一大功能就是服务功能,其主要任务是为公司领导、各部门员工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所以,20__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强化服务功能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20__年对工作的思想认识有所提高。我的工作比较庞杂凌乱,甚至有一些琐碎。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后勤保障方面,有的事情虽小,但其影响面很大,一个饮水机坏了,整个屋子人没水喝;缺少打印纸可能一份重要文件不能及时出稿;突然断电整个公司人无法工作。这些事情可能简单,人人能做,但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做好,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既然重要,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好。

二、 办事效率方面

思想上认识明确,行动上当然有所表现。工作效率对每件工作都很重要。但我之所以把办事效率单独作为一条来总结,是因为工作效率对我这方面工作非常重要,同样是办公设备坏了,大家肯定说修,但我的认识是快修,有的事情是高效率才能彰显它的价值和意义。为提高工作效率,我的方法是日常性工作未雨绸缪,部门领导安排的偶发性事情高效解决。确保公司工作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

三、 主动性方面

许多工作只有积极主动,才能从容自如,要不然会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份内之事,不要领导交办,更不要领导催办。领导交办的事,不推不拖,各部门和个人的事情同样不推委、不敷衍,能解决及时解决,不能解决及时汇报。

四、 工作实绩方面

1、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公司的资产管理工作在相关领导的指导下,通过近两年的不断完善制度,已初步做到采购程序规范,领用手续齐全,日常管理到位的局面。今年资产管理主要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1)新置资产 首先,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强化领用制度,做到谁领用谁签字谁保管,使每一项资产有其责任人,有效杜绝资产流失。其次,严格执行资产的采购制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般资产由部门申请,部门领导审批,财务副总及总经理审批程序,对手续不齐全的资产申请一律不予办理。第三配合财务部门做好资产的核对汇总工作,对每一项资产报批完毕后及时入帐,在年终做好该年度新置资产的帐目表。

(2)原有资产 对公司以前的资产主要做好核对工作,保证每年做一次大范围的普查,把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领导;同时做好原有资产的维护工作。

2、后勤保障方面工作

(1)对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公司成立2年来,各种设备不断增加,部分易耗资产逐步进入老化期,设备问题影响正常工作,部门报修按流程审批通过后,积极联系厂家或经销商进行维修,确保公司的工作不受影响。

(2)办公易耗品的保障。公司现有近七十台计算机,十几台打印机,各种易耗品打印纸、碳粉、计算机配件等需求较大,积极保障好这些常规易耗品的供应。

(3)日常办公用品的保障。依据公司各项工作的需要,制定办公用品的采购计划,报分管副总和总经理同意后做好采购、保管、领用等管理工作。为各部门做好服务工作。

(4)做好公司水电暖的报修工作 水电暖问题影响公司正常工作,坚持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工作思路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争取创造一个高质量的服务体系,保证公司的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3、公司建设方面

(1)公司根据发展需要上半年成立了2个新部门并对办公室做了调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依公司领导的安排,新装和改造了部分办公场所,添置许多办公设备,改造了线路、调整了工作电话。使大家工作几乎没有受影响的情况下完成了此项工作。

(2)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综合部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购买了摄像机。按照领导的要求对公司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录制保存,并配合相关部门录制公司产品及集抄系统操作教学片工作,08年中旬在5。12大地震后,公司积极相应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积极参与了对灾区的援助,组织了一批高科技教学设备赶赴都江堰捐赠,我有幸参与了公司的这次捐赠仪式,并用摄像机记录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4、考勤管理工作

08年是公司建设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的一年,考勤工作是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员工日常管理的重要举措。为此公司实行了上下班打卡的考勤制度。在考勤的日常管理中主要作了以下工作:员工的日常公事外出请假以及异常打卡情况进行登记;员工的加班换休登记工作;对日常打卡情况进行监督;对打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请假迟到早退旷工等情况,制考勤月报表。由于这项工作涉及每个人的利益。在做这项工作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由于这项工作是从无到有,从出现问题到逐个解决的渐进过程,通过近3个月的磨合,基本上形成较完整的制度.

通过这项工作加强了公司工作纪律。5、车班管理工作

公司成立以来由于车班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内部管理和人员管理比较混乱,各项制度不健全,由此造成车班在工作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自从三月担任部门主管后,部门领导将车班管理工作划分到我的职责范围内,在部门领导的支持和车班负责人的协助下针对车班出现的各种管理漏洞进行了分析和建议并制定了很多管理条例,分别对车班的车辆管理制度、报账过程、车辆定员、驾驶员服务意识等各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通过以上整顿到目前为止车班还未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车班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6、其他工作

(1)积极参加公司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

(2)协助好部门经理做好公司的一线部门安全考核考察工作。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依照公司领导的要求,每年对一线部门实施安规考试。

(3)认真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4)办公室的外勤工作。

(5)配合一线部门工程物资采购,每项任务均能及时完成,从而不耽误影响公司对外工程实施.

五、20__年工作收获

08年我亲历了综合部各项制度和体制的不断完善,员工不断成长的整个过程,并有幸参与了部分管理制度的起草、合同管理软件的设计参与、运行等相关的理论支撑工作等,通过部门经理扎实的管理和部门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综合部在夯实08年的工作成绩上将会更加努力的在各方面管理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敬业精神尚可,但工作主动性不足。

过去我在工作中的开拓创新的意识,在现在的工作中少了一些,多了些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习性。也多了一些自己感觉到是事倍功半的东西。二是对一些行政工作只限于宣传、上传下达有关文件精神和听领导的安排,而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开拓创新,搞出特色上,没有自己的工作创新思路。

2、与同志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不够。

在工作上有时候和其他部门的员工之间相互通气不够,相互不甚了解各自所做工作的具体情况,或者是了解不多。这样一来,就使得员工之间产生了误解,尤其是在涉及到为一线工作的一些事情,由于不清楚各自工作安排情况,所以不好帮忙,给一线的办事人员带来一些不便。二是在生活小事上,好认死理,爱钻牛角尖,使个别员工认为自己不好接触,深入了解情况少,服务一线部门,指导帮助不够。

在结合一线部门的工作如何能更好的为他们服务好的想法不多。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对一线部门无关自己工作以外的事过问很少,关心少,对一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没有出主意想办法去帮助解决。三是对一线部门的管工关心不够。没有站在稳定公司大局的角度去深入他们中间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的要求,提出自己的建议。

总的来说20__年的工作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也有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工作的发展,同时与公司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格格不入。都有待坚决克服。同时肯定还有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和问题,因此所有对的、错的、成功的、失败的都是宝贵的财富,带着这些财富,投入自己最大的激情和热情到新的一年甚至在今后的工作中去。

七、20__年计划及个人发展计划

1、 踏实认真,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在新的一年中,将紧紧围绕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开展后勤保障服务工作,20__年工作将会更加繁忙,任务大,需要不断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忙而不乱的开展各项工作,不能因个人原因耽误公司生产经营。在对物质采购方面我将从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到采购计划的下发,采购价格的控制到交货期和质量的控制等,都严格管理,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另外,除一线部门的各类材料采购工作外,还将对公司各部门办公用品设备各种耗材及日常杂品的采购工作,将尽职尽责,不懈努力的完成。

2、 千方百计,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工作是不断的花公司的钱,但怎样节约,怎样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产品,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新的一年中我将继续不断的努力为公司节约采购资金,为工程降低成本。在采购过程中,坚持延续充分调研,货比三家,调查市场行情,收集有关厂家的资料等,在分析、权衡、综合评价质量、价格、交货时间、售后服务等因素的基础上与供应商议定最终的价格,最后达到质量高,价格低的目的。

3、 努力做好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各部门的相互接口关系,及时主动地提供信息,交流情况,以便及时协调工作,提高服务效率及工作质量,严格执行工作联络单, 如遇特殊情况下的沟通:如历史遗留问题、争议较大、意见分歧的问题在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要及时呈报部门领导协调解决。

八、部门发展建议

工作3年来自己在行政工作中的一些实践,提出以下行政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成功的知名企业都是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是这些成功企业的共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且有很好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软件设施,也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同样,部门其实就是一个公司小的缩影,因此部门中也需要对制度建立、健全。

2、坚决的执行力

实际中发现,在建立健全了相关和理规章制度,而且制度比较细化,也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开始实施的时候制度确实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是一段时间后感觉制度就不存在了,没有人遵守,也没有人监督执行了。最终回到了没有建立制度这之前的状况,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坚决的执行力,缺少监督、执行的人,没有人愿意去做恶人,执行制度时一再迁就,致使制度最终逐渐弱化、消失。

比如公司规定办公室区域不允许抽烟、员工上班一律穿着工装佩戴工牌,那就必须指定人员每日作监督检查,发现违章即作相应经济处罚并作公布、通报,此项工作不能间断,必须长久持续下去。每一个经讨论后决定成文并组织实施的制度都必须有这样坚决的执行力,久而久之,企业会形成一种制度文化,当再有新的制度要实施时,员工会非常自觉的遵守执行,新员工进入公司也会很快融入到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中,如果没有坚决的执行力,就难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管理。综合部在公司就是制度的建立、执行部门,既然建立就必须执行,那么执行力就是综合部需要考虑的最大问题。(建议部门针对各项制度拟定执行人员,严格监督制度的实施)

3、

明确岗位责、权,形成岗位责任制在部门工作中有时会发现,当某一件事在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了,想找责任人时,好像参与的人都有责任,又好像参与的每一个人都没有责任,实际上是“集体负责=集体免责”的现象。如果没有明确岗位责、权,形成岗位责任制,这种现象就会时有发生,整体管理水平很难提高,增加了员工不作为的风险。因此,建议对每一个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作岗位描述,明确岗位责、权,形成岗位责任制。如没有明确责任就无所谓负责,无所谓负责就没有工作绩效目标,也就没有工作压力,没有工作动力,开展工作就更谈不上效率了,工作常会发生重复、遗漏、推诿现象,也使员工容易产生挫折感。

同时,明确岗位责、权,形成岗位责任制,可以为公司定岗、定编,确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良好的依据,另一方面,从而可以使公司各部门的工作分配、工作衔接和工作流程更加顺畅。

4、企业文化建设——以“心”留人

综合部在去年曾经在企业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成功的企业会得到一个结论,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的灵魂,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元素的问题,而在行政人事方面我则认为是:以人为本。

我期望综合部能为公司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平台,为公司留住人才,要想留住人才那么必将以留心作为公司的人本追求。留人不是目的,留心才是根本,人在心离,离心离德,只空留一具躯壳,一旦如此表现在工作上不是得过且过就是心不在焉,不是事不关已就是不闻不问,更有甚者损公肥私。人在心在,同心同德,能和公司共守一份心灵的契约,彼此信任,表现在工作上能真正自动自发地努力,能心怀感激地工作,能无怨无悔地投入。心在人离,心存感念,身在他处也能想念公司,关注公司、支持公司、宣传公司。公司留人,通过留心来留人,公司以事业来留心,以待遇留心,以感情留心,以诚留心,以心留心。

5、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和人员培训

部门以身作则继续严格遵守公司车辆管理规定及用车程序,严禁公车私用现象产生。车班是公司对外的一个窗口,为不影响公司形象必须对车班驾驶员进行礼貌用语和礼仪培训。使每次接待任务都能得到良好的评价,从而树立公司形象。

6、加强公务接待管理

公务接待既易产生浪费,又是较难控制的公务消费之一。为做好这方面的节约工作,在接待用餐方面,综合部应向相关主要领导提出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明确领导接待用餐要降低标准。拟定建立《公务接待制度》,规范接待流程,统一接待标准。在食宿安排上,坚持“突出特色,厉行节约”的原则,突出本地风味和特色,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的。

7、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9

【关键词】全面预算;全面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流程

一、全面预算管理涵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全面预算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而编制一个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科学性、准确性很强的预算就是一年成功的开始,对于企业来说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年度预算是企业经营年度的重要指导文件,制定全面可行的年度预算,以年度预算作为年度工作的重心,在评估绩效时以完成年度预算中确立的目标为标准,以年度预算统领企业的年度经营行为,有利于企业实现更好的业绩。

下面以M公司的全面预算编制进行分析。

二、全面预算编制流程

(一)M公司背景

M公司是于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中央直管的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在国家计划和中央财政实行单列,享有对外融资权、外贸经营权、煤炭出口权。M公司以能源为主业,集煤矿、电厂、铁路、港口、航运为一体,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M公司负责统一规划和开发,实行矿、路、电、港、航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并开展与上述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投融资、贸易等业务;开发和经营房地产、物业管理以及科技开发等相关实业。目前,M公司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0家,职工约9万人。截止2002年底,总资产1026亿元。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多年,公司于几年前年开始运行ERP系统,公司的所有活动都可在ERP系统上反映。

(二)M公司的全面预算编制

M公司通过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对公司全部活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发展战略和长期经营计划是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M公司经营预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生产成本预算、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预算。资本预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债券投资预算。筹资预算根据资金需求、相关文件、期初结款余额、利率等编制而成。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损益表、预算资产负债表。

M公司全面预算的编制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即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自上而下地统领各部门进行预算,具体可归纳为两上两下的模式。M公司在预算编制中主要采用“增量法”,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法”或其他预算方法,但要经过M公司预算管理小组的批准。

M公司的具体编制流程如下:

1.9月到10月初确定重要年度预算指标,并下达到个子公司。

根据对市场和销售的预测,由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常设机构制定出下一年度总的煤炭销量、发电量等业务量指标,同时要根据业务发展战略和年度计划拟定经营指标体系,并经上述预算目标分解到各子公司。

2.10月编制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年度预算初稿。

子公司预算管理常设机构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预算目标编制各自的预算草案;集团公司财务会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编制集团公司的预算。

3.11月汇总年度预算初稿,并进行讨论(第一次预算平衡会)。

子公司的预算草案要经过其预算管理决策机构的批准,由子公司预算管理小组负责上报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常设机构;集团公司财务会计部汇总子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预算草案,并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

4.确定修改后的年度重要预算指标,并下达到各子公司。

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常设机构根据预算平衡会的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汇报,向预算管理小组汇报。报告中要包括修改后的集团公司预算目标和各子公司预算目标等。

5.编制修改后的集团公司。个子公司年度预算二稿。

子公司预算管理常设机构根据下达的修订后的预算目标和指标,各子公司对预算进行修改;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常设机构根据需要派人员现场走访子公司,对子公司的预算编制进行实地考察。

6.汇总年度预算二稿,并进行讨论(第二次预算平衡会)。

集团公司财务会计部汇总修改后的子公司预算和集团公司预算,进行第二次的讨论与研究。

7.确定再次修改后的年度重要预算指标,并下达子公司。

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常设机构根据第二次预算平衡会的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汇报,向预算管理小组汇报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8.编制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年度预算终稿。

子公司预算管理常设机构根据第二次预算平衡会修订后的预算目标和指标,各子公司对预算进行修改;子公司完成年度预算宁经预算管理决策机构批准后上报集团公司。

9.汇总M公司年度预算终稿,并下达到子公司。

集团公司财务会计部汇总子公司预算和集团公司预算,最终形成M公司年度总预算,在经预算管理决策机构批准后下发到各子公司并执行。

三、M公司的全面预算编制需要完善之处

1.避免各部门编制预算时多报预算金额的现象

由于预算数据是每个部门考核、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预算管理小组审核预算时,通常会削减预算金额,因此不少部门在制定预算时,都有将预算金额故意扩大的倾向,以使得来年的预算金额比较充分。这样人为加大预算,造成部分项目水分过大,预算管理小组工作量加大等不利情况。

M公司同样也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很多部门制定预算时,就是在上年基础上上浮一定的百分比,且第一次数据上浮比率较大,目的是让财务部门砍掉一些后,本部门来年还有充裕的预算可用。这不仅加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而且容易使得整个公司的预算数据偏大,预算目标容易达成,影响全面预算的控制、考核功能的发挥。

2.防止预算编制方法简单化

M公司主要采用的增量预算法,并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使用零基预算法或其他预算方法。增量预算法由于工作量小,历史数据便于采集,在实务中经常采用。但是增量预算法也有其不足:(1)它假设经营活动以及工作方式都以相同的方式继续下去;(2)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3)它鼓励将预算全部用光以便明年可以保持相同的预算。

因此,M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在预算编制工作开始之前就向各部门明确,预算的编制方法切忌简单化、模式化,而应根据预算项目的特点采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如:弹性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并做好各部门预算编制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M公司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控制、监督等作用。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各方面业绩评价的重要基准,是发挥大财务的监督、控制职能的重要手段。预算编制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预算执行的质量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同时,全面预算的日常执行、控制、月度分析也缺一不可,只有进行严格的执行与控制,以及专业的月度分析,才能使得编制完的全面预算真正发挥作用,使得企业的各项资源得以正确的配置与使用,从而使得企业在良好的轨道上运营。

参考文献

[1]姚长兴.试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4).

[2]吕燕.浅议企业预算管理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广西烟草,2006(2).

公司管理常用制度篇10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规避对策;市场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1 绪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下来之后,市场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作为上市公司来讲,势必比一般的公司会遇到更多的风险,其中的财务风险当然是最重要的。事实上,财务风险一直是一种客观的风险存在,因为只要有财务活动,就肯定会涉及到财务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也正因为财务风险的独特性,人们也一直都非常重视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更应该如此。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之中,对上市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财务风险的性质以及根源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减少损失。

2 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特点

上市公司是那些可以面对公众发行股票,并可以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之后,股票可以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进行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必然是要以股东的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将企业的资本运营作为最基本的对象,这同样也是企业组织各项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普通未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有所不同,它有着自身的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首先,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是将对资金的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来进行的,对资金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筹资过程;其次,上市公司比较偏重于处理以货币形式为表现的各种关系,无论是筹资、投资抑或是各种经营活动,都是这样。能否有效的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整个上市公司的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再次,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比较侧重于综合性,它的人财物以及供销的状况都可以及时的通过财务信息进行反馈,从而辅助公司实现全面化的管理,除此之外,企业的生产效益、发展过程中投资的可行度以及对资金的调动,完全都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的相关指标体现出来;最后,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动态化的管理活动,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很复杂,上市公司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也肯定会受到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会是公司的财务决策变得非常复杂化。

3 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3.1 没有相应的问题管理机制

所谓的财务治理机制,主要是一种财务制度的安排活动,同样是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存在有许多的问题,譬如说内部人的控制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对大股东进行约束,也没有对小股东进行相关的保护工作,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了非常大的侵害,而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其相关的制度也没有应有的执行力,这些都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的主要表现。

3.2 资金的运营结构存在很大问题

当前的上市公司在资金运营过程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的总体负债率过高,这就会无形之中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扩大,再加上市场的需求以及债券的优先性,促使很多上市公司不得已选择一种较为冒险的方式来进行资本结构的建设,这当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破产可能性;其次是内部负债结构存在很多的不科学性,流动负债的比例非常高,企业在后期资金周转的过程中,也肯定会存在一系列的周转风险;最后,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合理,缺乏资金运营的动力,这样肯定会给企业带了非常大的损失,也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很大的失真现象

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在开展重要决策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但是由于再近些年间,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直没有得到非常好的落实,上市公司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有很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种失真是多重因素制约的,主要包括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相关的核算过程不够准确等等,这些都可能会使会计信息出现很大的失真。

3.4 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没有奏效

当前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表现非常突出,财务工作的处理质量不断的恶化,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并不高,存在极大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企业投资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活动中缺乏了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投资行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在无形之中就加大了投资过程的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公司的财危机

4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风险的主要原因

4.1 宏观的市场环境逐渐变得复杂化

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依托于宏观的市场经济以及法律环境,这些因素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宏观大环境的不利变化当然会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影响,也会增加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譬如说,如果物价水平不断的上升,当然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不断的攀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经济的利率以及汇率发生很大变化,企业的借款成本就会瞬间提升,公司肯定会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但是如果汇率下降,一些涉及到出口产品的企业肯定会面临销售回款的骤减;如果汇率上升,那么在境外贷款的企业,他们的还贷风险就会增加,这些变化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4.2 公司财务管理状况过于混乱,没有遵守相关的规范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都根据自身的状况制订了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主要作用是为了协调企业发展过程之中各个利益关系主体,从而也可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如果没有相关的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就会流于混乱,财务激励机制也不会起到任何的有益影响,而财务信息当然也会出现很大的失真现象。当下的上市公司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混乱性,权利以及责任分配不够均衡,权责不明,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很多上市公司,忽略证监会的相关制度,盲目的为其他企业担保,使自己担上了非常大的债务风险。[1]

4.3 监督职能的缺乏

上市公司不重视监督职能的发挥,也是它们面临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不真实,公司不得已,必须对财务工作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没有做到位,轻视财务管理的作用,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其加强控制,这是造成上市公司的财务工作不够真实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有的上市公司甚至认识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很多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往往是由高层领导说了算,财务管理应有的监督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这种监督效力的弱化,肯定也会形成管理风险的增大。

5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规避对策

5.1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他们的风险管控意识

为了更好地应对财务管理风险增强财务管理人员风险管控意识,并提高他们的的素质,特别是对经营者,必须要是他们树立起风险意识,加强对他们的风险教育。众所周知的是,在当下这种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的学习进步才有可能不落于人后,知识的更新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而创新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符合当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越高,上市企业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就会越低,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如果越低的话,那么企业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肯定会增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仅要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要提高他们的风险控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将财务风险的意识贯穿到企业财务处理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之中,甚至贯穿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保证企业全体人员都能有着很好的风险意识,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做出努力。[2]

5.2 建立和健全完备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时监测的机制就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预警机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机制需要应用在企业的全部财务管理活动之中,将它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有效防御系统。这主要是由于这种预警机制根据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情况,运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有效方式,来灵活的发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报警服务。这种预警体系完全可以辅助上市公司尽早的发现财务风险,从而在风险扩大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规避。

5.3 明确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效果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公司的资金挑断裂而形成的现金流量风险,上市公司必须要加强对其资金的管理控制,这些控制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的管理、日常的管理以及对风险的有效管控。我们以对资金的预算管理为例,在管理的过程中,公司的财务部门应该制定出一套科学细致的预算计划,这样可以对一整年的运作计划有了非常明确的了解,还可以对公司的日常运营活动根据计划做出控制,防止出现不和规范的资金流动状况,从而最大化的减少风险的产生。[3]

5.4 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

完善的监督体系是规避企业运营风险的一个有效措施,为了减少风险,公司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证监督作用能够实现,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成本有一个日常的记录,为了保证财务成果的有效和准确性做好基础。作为管理人员来讲,必须要主动的承担责任,积极的指出财务管理活动之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财务管理的职能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而减少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6 结语

上市企业会面临着比传统的未上市企业更大的财务风险,而在当下,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有很多的矛盾和问题,譬如说没有相应的问题管理机制资金的运营结构存在很大问题、会计信息存在很大的失真现象以及财务风险的控制没有奏效等,在今后的财务管控活动之中,有必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控制,降低风险,比如说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他们的风险管控意识、建立和健全完备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明确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效果以及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等等,从而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惠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与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