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家具十篇

时间:2023-04-06 13:37:12

软体家具

软体家具篇1

关键词:个性化;软体家具;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63-01

一、软体家具的概念

广义上的软体家具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含有软性材料或构造的个性化家具。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的今天,软体家具因色彩清雅、线条简洁,适合置于各种风格居室,显示出独特魅力。按照主要使用材料和加工工艺不同,家具可分为木质家具、金属家具和软体家具,软体家具主要包括布艺家具和皮制家具。个性化软体家具主要指的是以海绵、织物为主体的家具,例如沙发、床等家具。软体家私属于家私中的一种,包含了休闲布艺、真皮、仿皮、皮加布类的沙发、软床。现代家私分类更为明细的一种家私类型。软体家具的制造工艺主要依靠手工工艺,由此来满足产品的个性化。

二、个性化软体家具的意义与发展

软体家具因舒适、美观、环保、耐用等优点,在市场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潮流。软体家具主要包括布艺家具和皮制家具。我国软体家具市场成长迅速、潜力巨大,市场销售额已占据家具行业的半壁江山。随着科技含量增加,软体家具将利用更少的自然资源,提供更长使用期,为人们创造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契合了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软体家具因其环保、耐用等优点,在市场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潮流。

三、个性软体家具的创新性

通过对家具卖场软体家具的市场调研情况,结合软体家具设计实例,分析研究软体家具设计和应用的现状,提出当前软体家具在材料、功能、色彩、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分析。

(一)材料创新

现代软体家具制作材料可谓是五花八门。在调查中发现,软体家具企业非常迫切地需要新材料的供应,个性化的产品除了在造型上要有新意,还要在材料上有新意,“材料创新”的地位已经超越了“造型创新”的地位。可以说,“新材料”是软体家具行业未来五年到十年的热点主题,材料创新将会是今后的一个大趋势。现在,需求在提升,家装在提升,整个设计思路在提升,从而材料也必须提升。

(二)功能创新

软体家具设计界越来越认同并接受一种新的设计观念,那就是:设计新家具就是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这一理念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功能的创新不仅仅在装饰性和精神层面增加其功能,并且也要关注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满足他们的功能与审美需求。此外,为了适应不同的居室环境,跨休息、储藏、健身等类的多功能型家具也将是未来家具功能设计的发展方向。

(三)色彩创新

色彩与材质是家具造型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远看颜色近看花”,一件家具给人的第一印象首先是色彩、其次是形态、最后是材质。色彩与材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视觉上、触觉上给人以心理和生理上感受与联想。从色彩构成的角度来说,平面图形的色彩忌讳度过娇艳、单调和混乱。色彩构成在现代软体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是必不可缺的。色彩构成的运用与现代软体家具设计的色彩运用又有所区别。很显然,脱离了所在环境的软体家具设计是无理的,软体家具是整个环境的一份子,就单从色彩方面讲,软体家具的色彩也是依存于整个环境而定;所以,色彩单一的软体家具在整个现代环境的色彩体系中就不显得单一,更多的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创新的本意就是“以人为本、推陈出新”。现代软体家具的创新性有区别与其他家具设计的造型,不止要考虑造型的形式美,更需要考虑功能的依附,材料、功能、色彩、结构造型上的创新,脱离的这些因素的软体家具的设计就好似空穴来风,脱离了设计的实际意义。相信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软体家具的创新性越强,创新性给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环境的装饰和人们的视觉力。

参考文献:

[1]胡景出,方海,彭亮.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朱介英.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软体家具篇2

关键词:新型溴系阻燃剂,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建筑材料的需求增长迅速。由于溴系阻燃剂具有非常出色的阻燃性能,在电子产品、纺织品、塑料等产品中大量使用。据统计,2005年-2010年,中国每年溴系阻燃剂的产量为7.0×107kg-8.7×107kg,未来还将以7%-8%的速度增长[1]。研究表明某些溴系阻燃剂对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较大的危害。斯德哥尔摩已把六溴联苯、八溴联苯醚、十溴联苯醚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禁用名单[2]。

软体家具包括沙发、床垫、汽车内饰材料,主要成为聚氨酯。2010年11月上海静安区一正在进行外墙节能改造的教师公寓发生大火,造成了58人死亡。2013年12月广州建业大厦发生火灾,损失4000万。这其中聚氨酯材料的燃烧占据了大部分原因。由于聚氨酯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众多厂家都把提高其阻燃性能列为重要目标。国外对溴系阻燃剂的添加有严格的限制,而国内标准制定滞后,目前还没有对软质聚氨酯使用何种阻燃剂提出具体的要求,这就加大了溴系阻燃剂滥用可能性,软体家具中随着使用过程溴系阻燃剂有可能接触到人体,造成潜在伤害 。 因此建立软质聚氨酯材料中的溴系阻燃剂检测方法非常有必要。

1 实验部分

1.1原料与试剂

聚醚多元醇(PPG-5623,羟值28.0 KOHmg/g,官能度为3,中海壳牌),白聚醚(POP CHF-628,羟值28.0KOHmg/g,官能度为3,江苏长化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80/20,官能度为2,上海巴斯夫),二月桂酸二丁基锡(PUCAT L-33,佛山市普汇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辛酸亚锡(YOKE T-9,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硅油 L-540/STL DR, 2,2’, 4,4’,5,5’-六溴联苯(BB-153)和1,2-二溴-4-(1,2-二溴乙基)环己烷(TBECH)(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去离子水(自制)、甲醇(≥95% AR)、乙醇(≥95%,AR)、丙醇(≥95%,AR)购自广州化学试剂厂。

1.2仪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7890A 5975C,美国Agilent公司),超临界CO2萃取装置(美晨高新分离技术公司研制),旋转蒸发仪(RE-52AA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3 阻燃FPUF的制备

将PPG、POP和适量去离子水加入1000ml塑料烧杯中,然后依次加入适量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硅油、辛酸亚锡和阻燃剂,用机械搅拌器高速搅拌2h,使其混合均匀,料温25℃,最后加入TDI 80/20,高速搅拌均匀4~5s立即倒入模具中自然发泡[3],模温25℃,固化24h。泡沫密度控制在50±2kg/m3。

1.4 样品前处理

1.4.1 超临界萃取:将样品用剪刀剪碎,准确称取1.0g,用轻薄无纺布包好,放入萃取池中。采用不同的温度、压力夹带剂进行萃取条件优化,收集萃取溶液。定容至100mL,取1mL至样品瓶后进行GC-MS分析。外标法计算加标回收率。

1.5 色谱及质谱条件

色谱条件:HP-5 Trace Analysis 5% Phenyl柱(30 m x 250 μm x 0.25 μm),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00℃保持1min,然后30℃/min到300℃用于2min,运行时间10min。进样口温度280℃;载气为高纯He,流量3Ml/min;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μL。

质谱条件:电子轰击电离(EI)源,电离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最大值270℃;四极杆温度150℃,最大值200℃。

2结果与讨论

2.1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2.1.1 萃取温度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较高的萃取温度对较大分子量或极性较强的化合物提取效果较好。溴系阻燃剂的分子量较大,TBECH为弱极性分子。在20℃~60℃之间,随着温度升高,两种化合物的萃取效率逐渐升高,60℃条件下的萃取效率明显由于其他温度条件下的提取效率。因此选择在60℃条件下进行超临界萃取。

2.1.2 萃取压力

本文在萃取温度60℃,CO2质量流速为8g/min,夹带剂为甲醇(流速为3mL/min)、萃取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改变压力对提取物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化合物的萃取效率随着萃取压力的加大而提高。但萃取压力超过30MPa时,萃取效率接近稳定状态,且更多高沸点化合物会带出来,因此本文选择最佳萃取压力为30MPa。

2.1.3 萃取夹带剂种类及含量

实验发现,未加入任何夹带剂的条件下,即使在在上述萃取最佳温度60℃、最佳压力30MPa的条件下,BB-153和TBECH的萃取效率也仅仅达到32.8%和32.5%。由于TBECH和BB-153均是弱极性的化合物,分别以甲醇、甲苯和正丙醇为夹带剂进行提取发现,提取效率:甲醇≈甲苯>乙醇。

最终优化条件为萃取温度60℃、压力30Mpa,CO2质量流速为8g/min,夹带剂为甲醇(流速为3mL/min),萃取时间为60min。

2.2 定性与定量

将标准样品按照GC-MS条件进样,得到BB-153、TBECH的全扫描质谱图,BB-153和TBECH的保留时间分别为7.657min和5.141min。BB-153的定量特征离子峰为 m/z 627.5,TBECH的定量特征离子峰为m/z 267.0和187.0。

2.3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回收率

甲苯作溶剂,两种化合物均配置成0.1、0.5、2、5、10、20、50μg/mL的标准溶液。准确吸取1mL标准溶液至样品瓶中,在色谱条件下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0.9999,以信噪比S/N=20时对应的物质浓度为检测限,结果见表1。

2.4 实际样品的测定

应用本方法对市场上购买的阻燃软质聚氨酯泡沫(阻燃海绵)进行溴系阻燃剂含量检测,未检出两种化合物。

3结论

本文以软体家具用软质阻燃聚氨酯泡沫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可能添加的新型溴系阻燃剂通过气质联用法进行检测。通过优化超临界CO2提取的参数条件,建立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软体家具中的BB-153和TBECH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环保,适用于软体家具中溴系阻燃剂的检测。

参考文献:

[1] Jiang Y Q.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romine retardant worldwide. [J].Chemical Techno-Economics 2006 24(9):1419.

[2]

http://chm.pops.int/Implementation/NewPOPs/The9newPOPs/tabid/672.

软体家具篇3

内容提要: 公法领域存在大量软法,软法治理需要遵循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硬法综合软法的特性进行互补才能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让权力得到合理控制。公软法形式与内容需要规范化,权力控制树立法治理念,强调软法法律责任追究,如此才能生成一个健康的软法治理的和谐社会。

权力是一种力量、资格及能力,正当地使用这种力量可以或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所以需要控制。长期以来,“通过硬法的权力控制”成为法治领域权力控制的唯一途径。然而,政治社会大量存在的贪腐现象也拷问着孤独的硬法斗士。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软法的权力控制”才能成为一个正当性命题,因为软法特别是公法范畴的软法(简称公软法)能在硬法触角涉及不到的领域保障人权。

一、通过软法的权力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硬法的刚性不足以满足治理的需要。人类文明史以降,权力控制从未如愿。硬法刚性主要表现在稳定性、法定性等特征,但成文的硬法却委身于人类社会之一隅,不能适应变化无常的社会发展。法律从出台那一刻起就过时了,这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现实。权力的能动性使硬法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例如,硬法具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权力控制在硬法中表现明显,但只表现在宏观领域,微观领域的权力滥用硬法则鞭长莫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也许是硬法在权力控制上失效的生动写照。硬法在控制权力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软法则一直脱离了人们的视野。这其中,一些软法越过硬法、滥用权力、违背公法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软法纳入法治轨道,规范化、阳光化、科学化无疑是必要而迫切的。软法在权力控制上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软法的权宜性、时效性、工具性、选择性顺应了治理需要。软法能够弥补硬法控制权力的不足,发挥软法控制的特有作用,如存在于硬法尚未足够成熟的领域(表现在文本上就是硬法中存在的弹性条款、政法惯例等)与硬法实施的细化领域(如地方政策)。因此,通过软法的权力控制势在必行。

二、通过软法的权力控制的逻辑结构

1.控制的形式

在国内公法领域,软法控制权力的形式是多样的。由于软法掺杂了很多舆论压力和道德自律甚至宗教等因素,因而能在许多硬法无法控制权力的领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软法控制权力主要通过政法惯例、弹性法条、公共政策三种公法范畴,各自又分为若干种形式,并且具体名称多样。政法惯例分为宪法惯例、立法惯例、行政惯例、司法惯例、政治惯例,具体表现有格言、原则、习惯、先例等等;弹性法条主要存在于各类硬法当中,如宪法、行政法当中,还包括整部法规都属于软法的柔性法律文本,如企业促进条例;公共政策包括国家性政策、社会性政策、政党性政策,具体表现形式有文件、通知、命令、通告、办法、意见等等;在我国,政党有其独特的政治地位,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其内部的章程、法规等软法都具有公法的性质。

2.控制的途径

权力的控制包括控制权力的错位、缺位、越位、不到位等。软法对权力的规制内容分为三种,其主体分别是人民、社会、国家。

首先是以人民权利控制国家权力。人民控制权力的途径和渠道在硬法上需要增加和增强,如人大代表选举、村民自治等等需要强化和改进。软法通过人民控制权力的方式符合宪法以及政府对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参政议政的规定与鼓励,其中典型的模式就是协商民主,公民都有机会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反馈等等,成功的例子是浙江温州的民主恳谈模式。这是通过软法控制权力的根本,也是在软法领域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最佳途径。

其次是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在一元制社会中,国家是唯一的权威主体,社会和人民都受到国家的“管制”。公共治理时代的来临,社会获得了在治理过程中与国家平等的地位,集中表现就是各种社会团体对国家主体权力的监督、国家公权力运作的参与等等,如企业协会要求国家制定保护民族产业的相关规定、新闻媒体对公权力运作的监督等等。

最后是以国家权力制衡国家权力,就是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相互权力监督。国家机构之间具体又分为横向的部门权力监督和纵向的上下机构之间的权力监督。在规定国家各主要机构职权上宪法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因为我国目前并没有违宪审查制度,行政诉讼也仅仅是针对行政法领域具体事项的规制,所以,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监督一些方面只能通过行政的力量来调整。各级法院的财政甚至人事都受到各级政府的一定程度的控制,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政策时如果违宪,地方法院并不能起到监督行政部门权力的作用。

3.控制的目的

权力的控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权,达到正义、秩序、效率、自由四个法律的基本价值。正义指正当性,秩序指事务的安排有序性、稳定性、规律性等,效率则指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的一种行为方式,自由是终极追求。四个基本法律价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同时存在一定价值冲突,但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4.法律责任

软法的责任追究机制以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他律分为舆论压力、激励机制、身份认同、取消群体资格等;自律分为权威、群体普遍认同的规范、规范信仰等。舆论压力表现在社会成员的谴责或赞同,如某政府官员生活作风不好,即使工作上尽职尽责政绩出色,如果经过媒体报道,此政府官员将丧失担任国家公务员的资格。软法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也是一种主要的软法责任机制,如行政指导对企业投资基础设施的奖励措施规定,这对政府权力限制的同时也是一种行政权力行使的保护。取消群体资格主要存在于非国家的制裁力量,如律师协会针对违规律师的吊销执业资格。国家强制力的间接影响也是软法得到实施的一种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普遍被看作软法,其条例的贯彻实施就是国家强制力的间接影响。

自律型软法法律责任类似于道德。例如,我国建立了首长问责制,出现重大事故首长必须首先承担责任,虽无明确的规定出现重大事故首长必须引咎辞职,但还是有的官员由于高度认同此类软法的规范,该规范意见内化为其为官处事的原则,在其管辖范围内出现重大事故时自动提出辞职就是软法法律责任机制发挥作用的表证。实质上,软法的法律责任追究可以分为人身罚与激励。人身罚包括人格罚与身份罚,软法当中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当中的社会成员成分,具体表现就是舆论压力、道德批判等等;身份罚主要是资格罚,比如受到排挤,取消群体成员资格。激励是软法与硬法法律责任追究最大的区别,由于软法根本上不具有强制力作后盾,所以软法不剥夺群体成员财产,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奖励等形式加以引导公民、组织行为。

三、通过软法的权力控制的问题及其消解

现阶段,公法范畴的软法存在形式不规范、权力控制途径弱化、内容规定缺乏理性、责任追究机制缺乏四个方面的不足,这都需要进行反思与重构。

1.失范软法形式的矫正

软法控制权力的形式不规范。在软法的生成与实施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为权力是否得到合理正当的安排提供了失范的可能性。如创制主体权限越位、缺位;创制动机假公济私,扩大本部门权力;创制过程不透明,存在一言堂,暗箱操作;无外在监督机制,权力失去必要监督;机制不规范,权力未得到正确使用。形式的失范需要制度的架构。

在具体制度安排上,软法的形式需要规范化,如创制程序、实施程序上的制度安排,程序本身也要通过硬法来加以规定,制定相关法律,授以权限。不成文软法需要成文化、明确化。软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名称等需要得到有权机关的确认。这些都牵涉到软法立法技术,需要进行研讨和规范化。

2.权力控制途径的缺陷与修补

软法控制权力的途径需要强化。公民政治素养、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政治体制改革等因素决定了公共治理背景下权力能否得到合理控制。我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市民社会尚在发育,允许公民参与治理渠道虽然需要增加,但公民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必要的。社会主体控制权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与国家机构之间权力设置不平衡不能相互制约都放纵了权力的恣意。

软法权力要得到控制,就要在软法的创制、实施全过程采取协商民主模式,扩大民主参与,保证软法的合意性、科学性、客观性。同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达致实质上的权力之间的制衡。

3.权力控制目的的理性化

软法权力控制的理性不足。软法本身的存在主要依赖于工具理性,其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先天性不足似乎与通过软法达到权力控制的目的存在着根本性冲突。软法在现实中往往作为权宜之计,工具理性掩盖了目的的正当性,由此产生了软法的模糊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等缺陷。这也为权力的自由裁量、滥用埋下了隐患。

目的理性体现在实质理性。软法内容是对权力分配、权力解释的具体安排,由于一般软法形成条件不成熟,内容上缺乏科学性、确定性在所难免。如内容上缺乏实事求是,没有经过调查,主观成分较多。这些需要通过目的理性加以转变。

在理念上要确定软法的法治理性。法治理性必须强调软法的目的,保障人权,实现正义、效率、秩序、自由基本价值,坚持法治原则,注重法治精神。公法范畴的软法还要在观念上取得与硬法同等的重视地位,不能再把软法排除在法律范围之外。其次在控制途径上强调权力制衡,这既要保障权力的合理合法使用,也要控制权力的恣意妄为。

4.弱约束力等待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软法最大的特征在于其约束力弱,而其最终法律效力的实现靠的不是国家暴力作为制裁手段。公软法另一个特征就是国家主导,而采取软法的领域往往是强制制裁不适用,此时存在政府逃避责任、权大责小、权责不明确、自由裁量空间过大等缺陷,缺乏责任追究机制。

因此,需要确立软法的责任追究机制。软法的外在制度安排是保证软法有效运行的可靠基石,可以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司法审查制度,针对公法范畴的软法加以法律上的监督,纳入法治轨道,其权力设置上的缺陷将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救济。

软体家具篇4

论文关键词 软法 传统法概念 公共治理

一、软法的内涵及特征

“软法”(softlaw)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国际法的研究领域,通常是指那些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又能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国际文件,例如联合国大会或其他国际会议所通过的决议和宣言、国际组织建议采用的标准和建议等。豍

20世纪70年代以后,软法逐渐从国际法领域拓展到国内公法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社会危机之中。一方面,民间力量崛起:公众期望参与公共治理的社会责任感日益强烈,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深切。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技术兴起为公众参与公共治理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国家治理日渐衰落:国家行政权力滥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管理效率低下且政府的公信力逐渐丧失。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国家法所不能填补的空白越来越多。因此,法学家们开始探索公域之治由国家管理模式向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软法日益受到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什么是软法”这个问题,如今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说法。国内外学者多引用法国学者francis snyder于1994年对软法作出的界定:“软法是原则上没有法律拘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范。”豎与此界说相似的,还有西方公法学者linda senden所提出的界说:“软法是载于文书的行为规则,不曾被赋予法的拘束力,但可能有某种间接的法效果,它旨在产生或可能产生实际效果。”豏这两种界说都侧重于软法的特征角度,明晰了“软法”之所以“软”是因为其没有法的约束力,之所冠以“法”名是因为其可以产生一定的法效果。但“特征说”却没有解释“为什么软法没有法的拘束力却可以产生法效果”,在思维方式上似乎跳过了重要的逻辑环节,因而显得抽象。除了以francis snyder为代表的“特征说”以外,西方学者对于软法概念的界定还有渊源说和机构化的纬度说等,因不具有代表性在此不再累述。

相比西方,我国公法学家对于软法的研究开展得略迟,但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界说。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北大软法研究中心罗豪才教授提出的“公域软法论”。此界说认为:“软法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被用来指称许多法现象,这些法现象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作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可以有效约束人们行动的行为规则,而这些行为规则的实施总体上不直接依赖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豐与西方的典型界说相比,此界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认为,软法并不是没有法的拘束力而是软法的拘束力不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并且强调软法是处于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概念,更注重软法存在的现实意义。

以上诸多界说,或抽象或具体或侧重于软法的学理意义或侧重于软法的现实价值。但是其核心却大同小异,即认为软法是没有严格法的约束力却在事实上能够产生一定法效果的行为规范。

综合这些界说,笔者发现软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软法的制定主体具有多元化。制定软法的主体大多不是正式的国家立法机关,而是社会性的人类共同体。如公法人、社会自治组织或混合组织等。因此,软法反映的意志一般是国家意志以外的,与国家意志不想违背的,范围更加广泛的社会公共意志。

2.软法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这是软法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法的最显著的特征,因为软法的制定主体并非国家正式立法机关,所以其并没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软法对人们的行为没有约束力,软法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监督、组织内部的纪律等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产生间接的法效果。

3.软法具有高度的民主协商的特征。一方面,软法的形成并非单方“一锤定音”的意思表示,而是具有开放性、共同性的过程。所以,软法更能吸收公民的参与,体现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治理与自我管理的精神。另一方面,在运行的过程中,软法与严格意义上的法相比,呈现出一种非司法中心主义的特征,即因软法适用而产生的纠纷一般不进入严格的司法程序,而是通过民间调解、仲裁机构的仲裁或者当事人之间的协调磋商解决。

4.软法能够产生间接的法效果。笔者认为这是软法区别于道德、习惯和行政命令等的重要特征。软法一般表现为成文的引导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行为规范。对于社会上的个人而言,它所产生的效果是与法是相似的;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它所产生的效果与法是相关的。在公共治理领域,软法起着一种辅助实现法律价值和达成法治目标的作用。

由软法的特征看来,其与法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那么软法到底是不是法呢?这个问题恐怕自软法兴起之日起就引起了法学家们的讨论和关注,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二、“软法是不是法”的讨论进程

在反对“软法亦法”的阵营里有这样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坚守传统的国家法概念,认为软法不完全符合法的特征。根据传统的国家法概念,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豑国家强制力保障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后盾。只有当制定法的主体是国家时,法才会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软法的制定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能是社会自治组织、混合组织等各种形式的人类共同体。并且,软法是开放的、协商的,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获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而软法不是法。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想要证明“软法亦法”首先要厘清“软法是什么”。然而当今学术界对“什么是软法”的界定各异:有的界定强调软法是指实效性上的软法,即虽然有制定法,但其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受到重视,执行也明显不力;有的界定则认为软法是指法律形式上的软法,即认为有些规范虽然不具有国家正式制定法那样的正规形式,却仍然在发挥着很强的社会调整作用,因之也应当与法律作同样对待。显然,这两种界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前者仍然在传统国家法的概念范围内讨论软法的概念,而后者则跳出了传统的国家法概念。可见,软法学者内部对“软法是否存在于传统法概念视角下的”都各执一词。在如此学术背景下,“软法亦法”根本无从谈起。

而坚持“软法亦法”的学者们认为,“软法亦法”的证成存在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域之治由管理向治理转型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趋势呼吁软法之治,需要我们重视软法的重要性。虽然,软法不能容纳在传统国家法概念下,但这并不能说明软法不是法。因为传统国家法概念不一定就是最为正确的对法的界定。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所以,软法学者一直在为“软法亦法”的成立寻找新的法概念。

姜明安教授认为“什么是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哈特综合这些看法归纳出的法的特征最值得采信,应该作为评判“什么是法”的一个标准。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中通过“三个反复发生的主要议题”大体阐述了法律的这样三个特质:第一,“法律在所有的时空中所具有之最为显著的一般性特征即是:其存在意味着,某些类型的人类举止不再是随意的(optional),而是在某种意义下具有义务性(obligatory)。”豒即法律通过施加外在的约束力去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二,“正义一方面是特别适合于法律的美德,而另一方面又是诸美德中最具法律性格的。”豓即法律以“是否符合社会中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正义”为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三,“法体系是由规则(rules)构成的。”

即法律既然要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就一定以若干规则的形式出现。按照哈特所归纳的法的特征,软法不仅姓“法”,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开。

另外,有不少软法学者以卢曼的“法的自创生系统理论”作为软法成立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法系统的本质不是命令,不是强制,甚至不是它的规范功能,而是它独有的“合法/违法”的编码机制。根据此界说,强制力根本不是法的必要因素,只要具备明确的“合法与违法”的二元编码机制,能够就某行为作出“法上的正确和错误”的规范认定,那么这些规则就是法。根据此界说,软法就成功地规避了“没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这个弱点,顺利跻身“法”的行列。

三、对“软法是不是法”之讨论的反思

纵观国内学术界关于“软法是不是法”的讨论,不难发现其争议的焦点在于“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是否是法概念所必需的构成要素”。笔者认为,随着法治国理念的深入,公民的自我管理意识越来越高并且自我管理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法律应该日渐为民主服务而不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如果一味强调“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是法律的重要特征势必会阻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因此,笔者针对学术界关于“软法是不是法”的讨论,就“学术界应该如何看待软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方面,应当对传统的国家法概念进行修正。“软法亦法”的成立必须以突破传统的国家法理念为前提。时下,虽然软法学者大力倡导法的多元化理论,但是此理论并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统编教科书依然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定义法为“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在此大学术背景下,传统的法概念已然深入人心。“软法亦法”成立的土壤稀薄。

然而,法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给法概念的革新提供了条件与可能。我们应当顺应时展的需要,寻找法概念改革的契机,以积极而严谨的态度对传统国家法概念进行改造和修正,使其符合民主法律制度构建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传统法概念进行修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漫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笔者认为,在传统的法概念未得到修正,新兴且为学界广泛认同的法概念尚未创制出来之前,应该将软法视为传统法概念的类比概念。“软法”并不是“软”法。它与法相关、相似,却不是法。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瘦西湖是扬州著名的景点,它之所以得名“瘦西湖”是因为当地人觉得其风景可以与杭州的西湖媲美,但清瘦过之。豖笔者认为,“软法”这个词的由来与“廋西湖”相似,软法是以法为参照系类比产生的概念,类比的基础是“软法”的重要性以及软法与法的相似之处。

关于软法与法的相似之处,笔者赞同罗豪才教授的观点豗,认为有以下三点十分重要:首先,软法与传统的国家法一样,必须在宪法的框架下运行。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软法无效。其次,软法的实施体现了或多或少的法律价值。如“学校校规”作为软法的一种,其中规定“学生考试不得作弊”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实现特定学生群体范围内的正义。而“正义”正是法价值的一个方面。最后,软法的目标与法是趋于一致的,软法运行于社会交往的各个领域,填补着传统国家法所不能调整的空白。其存在有利于维护和拓展公民的民主、自由等权利,规范和监督公共权力,促进社会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实现法治目标,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

软体家具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国内房产政策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定制家具和电商模式的日益兴起,家具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再加上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让家具企业内部问题重重:实际销售和销售计划、生产计划偏差过大,导致企业成品和部件库存大量积压;靠经验估算制定采购计划,造成生产与采购不匹配问题频发;客户的异型改制方案不能及时由门店传到生产单位,客户满意度直线下降;人工排产导致生产计划滞后与延迟,订单不能按时交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弱,信息资源无法做到共享,降低了运营效率……

面对家具企业的诸多发展瓶颈,鼎捷软件为家具生产企业和家具流通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多营运中心的管理架构体系,构造了以供应链、分销零售、生产管理、财务一体化为核心,协同HR、BI、OA等无缝集成的一体化管理体系。鼎捷软件通过提供家具行业专属ERP管理软件,使得家具生产企业和家具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并深挖其潜力,大大缩短了原始信息从传递到决策的反馈时间,管理层与基层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通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掌握终端,建立实时互通的分销渠道及终端门店管理体系

鼎捷软件的POS门店经营管理终端系统,可与集团营销中心(区域销售中心)实时联通,自动、及时上传门店销售数据,自动随时接受上层销售中心销售政策,更新并调整POS销售作业。

POS门店经营管理终端系统支持连线自动联通、断线本地销售数据缓存及连线后自动回传断据,可以满足家具行业前台销售收银作业需求,具有收银销售和预订货订单多种店面销售形式。

POS门店经营管理终端系统支持门店退、换货及门店维修管理流程,支持店面库存管理及多店间库存调拨作业,支持门店销售报表分析,支持门店形成采购计划,向上层销售组织要货,并自动汇总及营销总部。此外,该系统还能实现门店现金自动结算及结算,并向总部结汇。多品牌、多业态的集团营销体系管理

鼎捷软件的产品可以实现总部统一商品资料及商品策略制订,商品资料及商品策略自动下发到经营终端。

该系统能够自动收集渠道及终端销售数据,总部及分区域多种价格策略可以灵活定义;总部及分区域可以实现统一营销/促销计划管理,并且支持多种灵活搭配的促销方式;具有集团统一会员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功能;可以自动收集下属终端的要货计划,实现商品自动分配及铺货计划管理;促进集团销售分析、销售预测计划模型的建立。鼎捷软件的产品可以对新店开店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并可与B2B和B2C电子商务平台无缝集成应用。

集团型多区域多层级物流配送管理

借助鼎捷软件的产品,企业总部储运中心和多区域分储运中心可以实现多级配送管理;总部及区域可以动态平衡物流需求;企业可以轻松实现自有车队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发送管理、自有车队车辆及司机的管理、运输路线规划及配送点装卸顺序管理,并可依据要货计划、配送计划自动形成相应出货及装车。此外,鼎捷软件的产品还可以生成第三方物流发送计划,对第三方物流运输费用进行核算。

建立高效协同的研发设计和多品种生产运作管理体系

鼎捷软件的产品可与设计软件协同集成运作,支持从门店设计和工厂生产的有效协同,并可通过PDM/PLM,快速将3D/2D图档转化成物料清单和工艺。

鼎捷软件的产品支持客户的订单多层BOM选配管理,在可变型产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客户的需求,可以产品多属性配置器为主要工具,进行产品快速配置,或通过对产品部分或局部的修改,进行相关功能、结构或参数的设计,并且在配置后自动产生料号、BOM等资料。

鼎捷软件的产品还可以支持异型改制和生产的协同,快速了解异型订单状况;依据MRP结果自动生成生产计划和采购建议;进行生产排程管理和工序级生产控制;其电子看板管理功能可以实现对生产进度的可视化跟踪;支持生产过程中的快速条码报工管理;支持板式家具的包件条码管理和出入库控制;支持实木家具的单件条码管理和出入库控制;支持酒店办公家具和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支持办公家具的快速选配件设计和生产管理;支持整套家具的配套生产和发货管理;支持家具企业的生产产值管理和现场报表生成;支持车间生产管理看板和计件工资管理;支持家具行业的边角料管理,提高木材的利用率。

自动核算,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集团化财务、资金统筹管理

鼎捷软件的产品还具有以下功能:与业务各管理系统完全无缝集成的业务、财务一体化整合管理解决方案;业务管理单据直接生成结转应收付管理及凭证;生产成本依据生产实际发生自动核算实际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费成本、其它成本);全面预算管理支持预算编制、预算事中控制及预算分析管理;预算控制与业务单据无缝集成;构成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支持直营门店、加盟门店终端财务自动核算方式;支持门店核算日清日结;支持现网银集成化应用;支持集团各法人间内部交易管理;具有集团财务报表自动合并分析功能;支持按区域分区逐级合并、自营及加盟、合资体系分别合并,多业态、多品牌纵向等多种财报合并方式。

联邦家私作为家具行业的标杆企业,以自身成功的信息化之路完美阐释了鼎捷软件家具行业解决方案的价值。

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常青树的联邦家私于2008年6月开始携手鼎捷,启用客制化的TOP-GP ERP管理软件构建集团信息平台,向信息化迈进。

软体家具篇6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影响指数;测评模型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4-0177-006

一、前 言

约瑟夫・奈(Joseph S.Nye)1990年提出的“软实力”(soft power)[1]概念如今已成为各国官方、学界和民间话语的热词之一(1),而在中国语境之下则衍生出了另一个更炙手可热的话题――“文化软实力”。(2)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后,总书记又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报告中多次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提并论。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更是明确地将“文化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从而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与文化软实力概念在国家政治话语中不断上升的影响力相得益彰的是,学界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探讨亦可谓热火朝天,且颇具“显学”之势。(3)这其中,对于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的研究也正日益受到学界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知网上这类学术论文共有50余篇,涉及国家、区域(省)、城市、企业、高校等10余类研究对象。(4)然而遗憾的是,在探讨国家层面的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测评指标体系的14篇文章中,大多存在对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内涵认识模糊、交替使用“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的现象,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同时,多数学者的论述缺乏相应的指标选取原则,进而造成指标体系建构的随意性。即使少数学者对指标确立原则进行了专论,但也因重合度过高、概念性谬误和显失完整性而大打折扣。此外,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界定方面,也普遍存在概念模糊、重叠度高、以偏概全等问题。为此,本文拟在重新审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渊源、内涵实质、指标确立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指数测评模型的构念。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脱胎于西方语境、典型而地道的中国术语,与奈的“软实力”概念不仅有着历史上的渊源关系,而且所指亦大体重合。尽管奈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对于“软实力”的定义和来源给出了不尽相同的解读,但却一以贯之地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写于1990年的一系列文章中,奈列举了美国软实力的五大资源,“美国文化”就是其中之一(5);1999年奈在《软实力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2]一文中将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吸引力;2002年在《美国霸权的悖论》(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3]一书中,奈则将文化、价值观并列为软实力最重要的资源。在2004年的一系列论著中[4][5],奈又将软实力的资源界定为: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2008年在《公共外交与软实力》(“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6]一文中,奈进一步将文化细分为“高雅文化”(high culture)和“大众文化”(pop culture),并将其与外交政策、国内价值观和政策并列为软实力的四大来源;在2009年的《智慧之道:软硬实力的结合》(“Get Smart: Combining Hard and Soft Power”)[7]一文中,文化与价值观、政策再次被奈列为软实力的三要素。可见,“文化”是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而“文化软实力”也无疑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与不竭源泉。值得注意的是,在奈的软实力话语体系中,其“文化”内涵不仅指涉美国的“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还包括二者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此外,奈所谓的软实力其他资源,如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等,实际上都可以归属于文化的范畴,而外交政策则属于软实力对外传播的路径之一。

遗憾的是,作为“软实力”概念的开山鼻祖,奈却没能解决文化或曰文化资源何以“软实力化”这一根本性问题。那么,国家文化资源是如何实现软实力化的呢?与任何形态的资源一样,文化资源即使具有特定的稀缺价值,在没有得到有意识的传播或“运营”的情况下,也不会自发地成为一种软实力。是谓“藏在深闺人未识”,又何来软实力可言。因此,文化软实力化的第一步便是文化资源以适当的形式和路径得以传播,从而为“客体”所知。具体而言,文化传播既可以通过教育、外交、传媒、民间交流等方式向客体灌输无形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可以通过贸易,以有形的商品或文化产品向客体展示主体文化的魅力。是故在资本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化其实就是文化资本化的过程,即文化资源以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形态而市场化,从而为“客体”所有。文化只有通过赋“神”于物的资本化过程,才能将无形变为有形,产生更持久的影响,真正为“客体”所迷,进而达到软实力化的目的。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正是通过好莱坞大片、迪士尼、国际贸易、各式教育“产品”等载体而得以全球化,最终变成美国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最后,文化软实力化的另一重要特点则是在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过程中必须能够给文化主体带来“收益”。这种收益既可以是以金钱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是以名声或国际国内的认可作为回报。换言之,不能产生“收益”的文化资源,更确切地讲,不能产生实际“收益”的文化资源,是无法转化或上升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诚然,文化软实力化产生的“收益”具有一定的双向性,能给主体和客体都带来一定的“好处”,但这种双向性却是严重失衡的。对主体而言,这种“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既有经济上的收益,也能使客体对其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文化维度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和依赖性。尽管客体也通常能在被软实力化的过程中有所“收益”,如个人或群体能力的提升,但最终可能沦为另一文化的“代言人”和“传声筒”,从而丧失自我的文化传统、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观。

概言之,我们可以将国家文化软实力界定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的文化资源经由国际国内的传播,并以赋“神”于物质或非物质文化产品的方式被资本化后,通过教育、贸易、外交、传媒、民间交流(6)等官方或非官方的途径对国内外受众产生的潜移默化式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输出一国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并表现为能给国家带来经济上的和国际国内认可等象征意义上的双重“收益”能力。

相对于奈和国内学者有关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的定义,本文的界定在三个方面与现有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是揭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其实是文化资源软实力化的动态过程,即国家文化软实力化须经历传播、资本化、产生收益的“三步曲”;二是全景式展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化的基本路径,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有赖于官方或民间通过教育、贸易、外交、媒体宣传、往来交流等途径的推动;三是基于一个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统计分析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外传播中产生的经济和象征性收益,从而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指数的量化测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指标确立原则

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本[8],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庞杂而系统的集合体,为了全面、科学、真实、准确、高效地评价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状况,计算出其影响指数,有必要在选取指标时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对此,国内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专门探讨(见表1),而大多数学者则要么轻描淡写式地一笔带过(如刘一奔[9]、罗能生等[10]、熊正德等[11]),要么干脆避而不谈(如赵乙萤等[12]、罗能生等[13]、李晓宏等[14])。亦有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的相关概念如文化资本的研究框架和测量体系做了探讨。[15]

从表1不难看出,在有关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所依据的原则上,学界并无统一的标准,且有些所谓的“原则”,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不具有“原则性”,而是属于研究方法的范畴。有的“原则”则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如林丹等的“数据可操作”、“指标可评估”、“标准可实现”三原则其实就是同一个概念,即指标的可操作性或可行性。还有些“原则”,如林丹等的“资料科学性”原则和杨新洪的两个“五大原则”,与指标本身并无直接关联,而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理念。孙亮的“深层性”和“生成性”两原则不仅抽象模糊,且容易造成误解,而其“民族性”原则仅适用于中国语境,无助于利用同一量表横向测评不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影响指数。此外,林丹等将指标筛选和指标权重确立原则分而论之的做法亦略显多余。通过对其论述的缜密分析不难发现,二者实质上都是针对指标选项本身而言的,并无二致。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动态发展性及其评价指标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因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且如果指标重合度过高,将会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效度。基于上述分析和对表1所列原则的整合,本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的确立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审视它们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化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取评价指标,对指标权重进行科学地赋值,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从而使每一个指标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层次性,都能真实地、客观地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某个要素的本质属性与综合水平。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任何评价体系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指标体系的全面、完整将有效避免评价结果以偏概全,从而确保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提升受多重因素影响,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建构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指数评价模型时,必须全方位地考虑这些因素。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是指所选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的数据能够准确、有效地获取和收集,并且数据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应用于实证研究,并能得出权威、可靠的评价结果。为此,在数据获取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官方权威数据或经过缜密、科学设计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和数据。

(4)动态性原则。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与当下的积极建设与传播密不可分,且其受关注的重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国际竞争方式等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选取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时,应瞄准未来的指标动态调整,使共时的静态分析能变成历时的动态映射,亦即能使整个指标体系充分地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使之能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5)独立性原则。指标的相对独立性既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一国文化软实力的状况,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免指标体系过度膨胀化的问题。为此,应尽可能确保选取的指标相关程度低、不交叉重叠、不存在明显的交互影响,从而使每一项指标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某个特定要素。

四、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指数测评模型

要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指数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评,除了要准确地把握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遵循一套科学缜密的指标选取原则外,首要的便是厘清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即确立其一级评价指标。对此,学界虽不乏探讨,却大多囿于“以力释力”的模式,即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分解为不同的“次级文化力”或“次级软实力”。如林丹等[20]、罗能生等[10]、熊正德等[11]、李晓宏等[14]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分解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整合力、文化辐射力等亚类型的“文化力”或“文化维度”。无独有偶,孙亮将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化解为发展模式软实力、核心价值观软实力、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软实力、外交软实力、传播软实力等六大要素。[18]然而,这些所谓的“次级文化力”或“次级软实力”要素不仅概念抽象模糊,量化测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各自内部并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从而导致各要素之间交叉重合度高,与下一级指标之间的关联度亦较为松散,颇有文字游戏之嫌。杨新洪曾尝试从价值指标、实物指标、相对指标三个层面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统计评价模型[16],并聚焦于从文化产业或文化事业之维对文化软实力进行考量。[17]此举虽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规模,却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谬误,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与一国文化软实力的真实水平相去甚远。沦为此列的还有赵乙萤等有关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度的探讨[12]。此外,还有的学者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机构和同业的竞争状况,政府行为等五个方面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状况。[13]然而众所周知,波特的钻石模型通常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且从其二级和三级指标内容来看,该文最终也主要囿于对文化产业的衡量。可见,其对波特钻石模型的应用未免略显牵强和“水土不服”。

基于前文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的重新界定以及确立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拟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指数的一级评价指标分为以下几项: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贸易、外交、传媒、民间交流等(见表2)。

由于通常意义上作为文化软实力内核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制度文化等都是以上述某一种或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或以它们为载体,因此,表2所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规避“以力释力”所带来的概念模糊性问题,从而使整个指标体系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这一分类标准也能确保各层级指标间的相对独立性,还能根据指标测评内容的年度变化进行影响指数的动态调整,为根据需要国别文化软实力年度报告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影响指数模型。这样,我们不仅能做到对不同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共时的静态横向对比,也能以历时的视角窥探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动态发展历程,从而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科学合理、可靠可行的参考,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诚然,表2所示的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指数模型中的指标难免挂一漏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评价指标量表都无法包罗万象,关键是每一项指标的选取都应该是上一级指标的核心因子。如此,才能在量表有限的空间内测评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层面。

四、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21世纪,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将比任何时候都更能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因而也备受各国决策者们的青睐。从研究之维观之,文化软实力是一国文化资源软实力化的动态过程,它以赋“神”于物的方式被资本化后,通过官方或非官方的多种途径对国内外受众产生潜移默化式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输出一国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因此,文化软实力并非一个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动态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的指标体系得以量化。在指标的选取上,我们要抓住各层级指标的核心要素,而不应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以避免细化指标的过度膨胀和交叉重叠。此外,指标权重的确定也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并能在实证研究中得到检验。限于篇幅,笔者拟就上述量表中的指标权重、评价方法及相应的实证检验另撰专文进行论述。

注释:

(1)如在Google搜索中输入“soft power”一词,共找到约261,000,000条结果,而在百度搜索中输入“软实力”一词时,也显示约有26,800,000个相关结果(检索日期:2014年5月20日)。

(2)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显示,王沪宁1993年首次提出文化是“软权力”(soft power)的观点。“文化软实力”一词则最早见于2005年2月27日《光明日报》上叶辉的《文化软实力成为浙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文。

(3)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显示(检索日期:2014年5月15日,检索年份不限,资源库为全部“文献”),以“文化软实力”为主题的文献有9756篇(其中2007至今共9698篇,占总数的99.4%,除2014年外,年均1340篇)。而以“软实力”为主题的文献则多达31680篇(其中2007年以来共30140篇,占总数的95.1%,除2014年外,年均4182篇)。

(4) 检索设置为:年份不限、精确,并以主题、关键词、篇名、摘要的方式分别检索“(文化)软实力+评价/评估/测评/测量/指标”“(文化)软权力+评价/评估/测评/测量/指标”“(文化)软力量+评价/评估/测评/测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检索结果进行合并,并删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重复等明显无效的条目。限于篇幅,本文仅关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

(5)另外四种资源是:意识形态、美国的社会制度、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跨国公司。

(6)本文所谓的“民间交流”是指诸如旅游、演出、民间团体互访等不涉及教育、贸易和传媒的非官方往来。

(7)因考虑到不同层面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设计上的差异性,本表只统计了有关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而未纳入区域(省)、城市、高校、企业等层面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设定的原则。此外,文中对指标确立原则一笔带过的情况也未纳入本表格。

参考文献:

[1]Nye,Joseph S.“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 Vol.80,1990:153-171.

[2]Nye,Joseph S.“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 [N].Time Magazine,Feb.22,1999.

[3]Nye,Joseph S.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2.

[4]Nye,Joseph S.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5]Nye,Joseph S.“Soft Powe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9, 2004,(2):255-270.

[6]Nye,Joseph S.“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 [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16,2008:94-109.

[7]Nye,Joseph S.“Get Smart:Combining Hard and Soft Power”[J].Foreign Affairs,Vol.88,2009,(4):160-163.

[8]许德金.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国家文化资本论(上)[J].江淮论坛,2013,(5).

[9]刘一奔.关于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研究[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0 ,(12):8-10.

[10]罗能生, 谢里.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J].求索, 2010,(9):22-24.

[11]熊正德, 郭荣凤.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1,(9):16-26.

[12]赵乙萤,等.经济实力外化与文化软实力增长的 综合测评[J].统计与决策, 2011,(14):89-92.

[13]罗能生,等.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7):1146-1151.

[14]李晓宏,赵红.基于国家安全视角的文化软实力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 ,(23):89-99.

[15]许德金.国家文化资本的研究框架与测量体系建构:国家文化资本论(下)[J].江淮论坛,2013,(6).

[16]杨新洪.关于文化软实力量化指标评价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 2008,(9):44-48.

[17]杨新洪.关于设置文化软实力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其路径问题研究[J].统计教育, 2009,(3):18- 25.

[18]孙亮.“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构成要素[J].理论月刊, 2009,(5):145-147.

软体家具篇7

近年来,我国家居设计发看犯远速,从简单的模仿阶段逐步转变为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中式风概而软装肺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融合则体现了人们的个性化追求,表达了人们对于端庄典稚、内敛含蓄等东风审美境界的追求。基于以上,本文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概述入手,分析了软装饰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融合,并探讨了二者的装肺融合途径。

关键词:

软装饰;新中式;室内设计;融合

一、前言

室内设计是改善家居环境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简单装修,重在装饰”的设计理念深\气心,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艺术性、参与性和互动隆越来越注重,通过软装饰在不需重新装修的基础上就育旨够给室内空间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基于以上,求二简要研究了软装饰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融合。

二、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

相较于传统的中式室内设计来说,新中式室内设计厉潞中融人了众多现代元素,从而形成了带有传统意味同时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装饰厉潞。新中式室内设计并不指的是传统装饰元素简单的堆砌,其更加注重对传统之北的理解和认识厂降传统元素和现代工艺有湘1融合厂降传统优秀的室内设i文化语言与当代室内设计的时尚生活理念相融合,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入手,;糙具有东方神韵的室内居住空间。

三、软装饰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融合分析

软装饰指的是利用相关饰物、家具的摆放及配置来对房屋进行个全化改造的手段,软装饰中可采用的饰物和家具十分广泛,例如电视柜、窗帘、茶几以及手工艺饰品等都可以作为软装饰的物品。软装饰刘于材半习要求较低,其更多的是`种个全化的体现,因此经济险良好,有效节省了装修时间[1]。随着设计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刊室内空间的点缀,从而使室内装饰更加符合人们的精神追求,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而言,如{陋过有效的室内点缀来营造一种温文尔雅、含蓄内敛的带有东方韵味的室内空间环境至关重要。传统的装饰方式消耗较大,软装饰的出现则给新中式室内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将软装饰与新中式室内设计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软装饰应当以新中式室内设计厉淞为基础和依据,通过合理的搭酉薛口条例来祠托新中式厉潞,软装饰并下是室内设计的主体,其起到的是点缀、完善和补充的作用。通过软装饰的细节呈现来展现新中式室内设计效果,营造淡雅、端庄、迷气的东方魅力。

四、新中式室内设计与软装饰融合的途径探讨

1、装饰品设计

在新中式室内设计中,装饰品起到点缀的作用,其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能够烘托室内氛围。从摆设方面来看,中式饰品的布置要突出主次,以饰品颜色、材质、灯光辛附等为基础,对主要的装饰品进行突出,从而形成整个室内的视觉中心厂降其他装饰品放置在辅助的位置,这洋不仅能够增加室内空间的层次险,还能够避免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从风格定位方面来看,新中式室内设计中的装饰品有着众多选择,就平面装饰品来说,可以是书法、剪纸、照片等等,就立体装饰品来说,可以是灯笼、窗花、陶瓷•木雕、唐三彩等等,此外,还可以是一些有着收藏价值或历史意义的老物件,例如老式留声机、马灯等等,同时在新中式室内设计中可以添置文竹、水仙、兰花及树桩盆景等绿色植物来进行点缀,增加室内空间的生机与活力[2]。这些装饰品的设计属于软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虽然不多,但重在气氛的营造,往往有画龙点睛之致。在设计的过程中,装饰品的大习嘎与室内空间和家居大小相适应,数量不宜过多,避免杂乱之感,体积不宜过大,避免不协调之感,总的来说,在进{装饰品设计的时候要与新中式整体风格和室内空间环境相互协调。

2、灯具设计

在新中式室内设计与软装饰融合的过程中,灯具的设计至关重要。从造型上来看,可以选择一些复古•实用造型的灯具,也可以选择时尚、流行造型的灯具;从种类上来看,当今市场上灯具种类繁多,有工艺烛台、壁灯、吊灯等等;从才可质上来看,有木质灯具•塑料灯具、金属灯具、水晶玻璃灯具等等。灯具不仅有照明作用,同时有装饰的作用,在软装饰与新中式室内设计融合的过程中,要刘这两种作用全面考虑,要根据灯具所在空间来合理的选择灯具的造型、材质及种类,以客厅为例,客厅坏死家居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灯具的时候要注意与客厅整体的格调和环澎目协调,给仪种舒适、大气、自然的感觉,在迭择新中式厉淞灯具的过程中,过于平淡则不能凸显个性,过于华丽则会造戊臼理上的负担,因此应当注重与空间整体的协调性,注重光线的柔和及舒缓[3]。

3、布艺没计

布艺也是一种重要的软装饰品,通过义布艺线条及色彩的配置能够改善整个空间风格,在颜色的选择上,应当注重与室内颜色的协调,保证窗帘、地毯、沙发以及纺织品等花色和色调的相近和厉潞的统一。对于新中式室内软装饰来说,可以采用龙凤、自然植物花草、水墨画等图案的布艺材半习,可以采用淡雅的山水图来做壁纸,营造一种清新、高雅的格调和感觉,可以将带有花鸟图案的纺织物在沙发、窗台等位置装饰,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神韵。此外,在布艺没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反差法来制造觉焦点,例如选择与沙发颜色差别较大的靠枕等。

4、家具设计

传统中式风格的家具有着庄重、优雅的特点,而新中式厉潞中的家具大多使用了后现代设计方式,带有着时尚气息而之下失之化特色,使得整个设计更加灵动写意#[]。在新中式厉淞室内软装饰中,家具的设计要避免过于古板和沉闷,可以是传统的主题,但在家具材半习的选择上可以古今搭配,凸显传统题材,同时带有现代气息,例如通过木制、藤条等材质与玻璃•不锈钢等现代材质相互搭酉睐构建家具的造型,通过这对比化的设计来展现新中式风格,从而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软装饰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低碳生活观念的普及,软装饰愈加受到重视。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来说,其与软装饰的融合能够丰富室内空间层次,烘托室内氛围,更能呈现出一种带有时代气息的东方神韵。求二主要从装饰品设计、灯具设计、家具设计以及布艺没计等四个方面探词了新中式室内设计与软装饰的融合,旨在为相关室内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沈亚倩,张陶,平晓清,高爽,梁列峰.夏布布艺软装饰在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13,05:41一44.

[2]张厚裙,李光耀.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软装设计与应用研究I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4102-103.

[3]王小宇,刘丹,袁园.探析新中式室内软装饰设计[Jl.现代装饰(理论),2015,09:39一40.

软体家具篇8

【关键词】软装饰;审美价值;实用功能;舒适性

所谓“软装饰”,就是指利用那些易移动、易更换的家具、布艺、墙壁装饰物及装饰工艺品、地毯、工艺摆件等,对室内进行二度的陈设与布置,达到营造家居氛围的效果。软装饰是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提出来的,是建筑视觉空间的延伸和发展。它是装饰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的支节,并非独立存在。同样,它和建筑装饰有着紧密地联系,是建筑装饰的艺术表现和表达的产物。在一些公用空间内,软性材料可能只是作为点缀、缓冲出现,至于私密空间,则几乎全部以软性材料为主题,塑造出居室应有的温暖,因此,软装饰在家居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软装饰在家居中的审美价值

软装饰由于在用色和用料上的多样化,可制造出或清新自然或典雅华丽或情调浪漫的气氛,对于生活环境有着不容忽视的移情作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1.色彩美。色彩是居室设计的灵魂,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也会有相异的情感因素。家居环境是私人的空间,可以根据业主的喜好和审美观,在软装饰的选择和运用上,综合利用色彩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和面积对比,创造出协调统一的整体美感效果。家居环境的气氛,更多是依靠软装饰的整体色彩效果烘托出来的,如当选择主家具色为偏黄的暖色调时,家居的其他装饰,应该向偏橘黄、黄绿等黄色系靠近,可以将少量的小型饰品选择鲜艳的对比色来调整家庭的色彩。总之,设计师要在塑造不同气氛的同时使室内环境的整体色彩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视觉美感效果。

2. 材料美。“材料的质地是美感体现的一个方面,善于发现材料的自然美并加以发掘,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材质美的表现得当,往往较之图案纹样更有魅力,因为材质本身就是一种不是装饰而又是装饰所无法企及的美的装饰。”不同的质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有时还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联想层面的情感;不同的材质的结合运用也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软装饰因其材料的特殊性,比其他装修手段更实惠、更便捷,替换周期相对更加短暂,而且可以情况进行任意组合和搭配。但是,无论配饰如何变动,软装饰应与家居背景相协调,这就要求业主拥有较高的审美观,方能体现出主人的个性品位。

二、软装饰在家居中的实用功能

在装饰设计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与外形有关的结构、构造、材料、表面肌理、质地、颜色及表面装饰等,应满足人的识别、使用、生活 、居住等需求。” 因此实用功能也应该是软装饰的一个基本的要素。

1.软装饰的分隔空间作用

现代居室设计的趋势是争取流动的具有可变性、参与性的空间,而软装饰的利用,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手段。用帘帐、织物屏风划分室内空间,是我国传统居室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和使用质量。当人们在与自己身体比例协调、具有安定性、私密性的空间内,会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感到舒适安逸。例如,在卧室内的大空间里利用床架和帘帐创造一个小的私密空间;由于织物的透气性和纱帐的半透明性,使这个睡眠小空间不是完全封闭沉闷的,既舒适温暖又保持了空间的通透和开敞。

2.软装饰的装饰和调整作用

软装饰的铺设受建筑结构的制约性不大,色彩、图案、质感等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弥补硬装的不足和缺陷。如果房间不够明亮,可以挑选具有光泽的反光布来装饰墙壁、天花板和木材家具,窗帘可以选用布质组织较为稀松、布纹比较简单的印花布,并保持窗帘和墙饰图案的统一,使人的视野更开阔。如果房间显得空旷,可以选择布纹较柔软、蓬松的材料,具有吸光质地的材料来装饰地板、墙壁,而窗帘则选用与地板和墙壁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材料和颜色,使其,改变房间空寂、单调的感觉。显得太窄的则可用横式条纹和图案装饰墙壁和窗帘,在狭窄的两端使用醒目的图案,可以利用材料的反差、对比,如在铺有木板、亚麻地毯的地面上铺放软质地毯。

3.软装饰的隔音效果

实验表明,软装饰材料具有一定的隔音效果。在卧室,为了保证宁静的休息环境,应选用质地厚实的窗帘帷幔织物,减少外界噪音。而铺设地毯,其柔软的触感不但能产生舒适温馨的感觉,还可消除脚步的声音,有利于人们休息。在居室内摆放一些大叶植物,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还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户外传来的噪音。

三、软装饰在家居中的舒适性

在家居设计中,要注意舒适性的充分体现。家居环境的舒适性包括触感舒适和视觉舒适。软装饰具有柔软的质感,所以又能相当有效地增加舒适感。织物生来就具有与人的肌肤亲近的本质,触感舒适的织物的柔化了室内空间生工业硬的线条,赋予家居空间温馨的格调。

家居环境的不同空间,都应该结合使用人群的特点,给人视觉舒适的感觉。客厅属于家居环境中的公共空间,在软装饰的选择中,宜以适合大众审美的中性系列色调为主,用透光性强的棉、纱等布料做窗帘,营造庄重、简洁、大方明亮的视觉效果。卧室是完全的私人空间,可将窗饰与床上用品统一考虑,选择厚实避光的布料、纱、帘双层,营造温馨、浪漫的气氛。书房适宜简洁、淡雅的图案,营造文化气息和个性化的氛围。

软装饰中易于更换的部位还可以根据季节更换不同图案和颜色的装饰品,如更换窗帘,床罩等。由于人会对色彩产生冷暖感觉,夏天用偏冷色系的窗帘,会使人感觉凉爽;到了冬天,则可以换成偏暖色系的窗帘,让人联想到太阳的光芒,营造温暖氛围。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软装饰的越来越了解,软装饰装饰风格和装饰材料上要求越来越严格;软装饰的饰品搭配也要求越来越个性自主。只有从人各个角度出发,研究不同人的生理,机能,审美,爱好等需求,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居室软装饰;只有把人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才能使设计人性化。作为一个设计师,要结合室内环境的总体风格,充分利用不同装饰物所呈现出的不同性格特点和文化内涵,使单纯、枯燥、静态的室内空间变成丰富的、充满情趣的、动态的空间。随着软装饰的种种特点在步步完善,我们应该相信软装饰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冯信群.住宅室内空间设计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软体家具篇9

在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倡导产业升级、拉动内需的新的发展时期,2011(春)深圳国际家纺布艺暨墙纸家居饰品展览会将成为家居装饰业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标志性展会。

用展会发掘潜在需求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五星级”的家庭环境,中国室内装修、装饰的市场容量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尤其以窗帘布艺、家具、家居饰品、墙纸、灯饰、地毯等产品构成的家居类产品的消费需求近年最为火爆。广大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消费同时产生两个方面的诉求:其一是越来越重视其装饰功能与文化艺术功能;其二是越来越重视其整体风格的协调性、配套性。短短十年间,从整体家居、整体家纺到近年整体家居软装饰概念的产生,在数亿城镇居民为主题的中国家居整体软装配套消费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而随着中国今后长达数十年的城市化浪潮的展开,其前景更是无限广阔。

深圳国际家纺布艺暨墙纸家居饰品展以前一直致力于以窗帘布艺为主的家居纺织装饰产品品牌的打造、时尚消费的引导。最近以来主办单位洞察市场的先机,对展会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2011年3月展开始更名为家纺布艺暨墙纸家居饰品展,在国内率先兴办以家居整体软装饰为主题的专业展会,打造国内软装饰第一展,将充分满足和发掘广大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为广大的参展商、买家、室内设计与装修装饰业界人士带来巨大的商机。

展会促进产业资源整合

窗帘布艺、墙纸、家居饰品、地毯、艺术家具等家居软装饰产品从生产的角度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在过去其产品研发、流通渠道是割裂的。然而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它们都是同属于家居软装饰范畴的商品,它们共同为营造消费者个性化的家居文化艺术氛围服务。要满足消费者对整体家居软装饰产品的配套性、协调性的新的市场需求,必须从设计研发、生产合作、流通渠道等各方面进行整合。

历届的深圳家纺布艺展已经充分地在家居纺织软装饰行业中确立了其引领时尚、引导消费的地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展会引入墙纸、饰品、艺术家具等相关家居软装饰行业题材,打造中国软装饰第一展,已经是水到渠成。展会主办单位提出的这一从市场消费需求出发的新的办展理念,得到了家居软装饰范畴的不同行业的生产开发商、经销零售商的广泛认同。全国各地的家纺布艺协会、墙纸协会、家居饰品协会、室内设计师协会纷纷Ⅱ向应,成为本届家纺布艺暨墙纸家居饰品展的协办与支持单位。

全国家居软装范畴的包括家纺布艺、墙纸、家居饰品艺术家具、遮阳、窗饰配件以及近年出现的以整体家居为各大品牌企业纷纷积极报名参展,这不单使展会内容更为丰富、亮点纷呈,立体、多样、时尚,而且通过展会各种活动的安排,大家居相关产业企业、商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更深的层次上交流、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开辟企业、行业发展的新天地。

2011(春)深圳国际家纺布艺暨墙纸家居饰品展在国内开创了家居软装饰相关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先河,使展会布艺墙纸珠联璧合,家具饰品交相辉映,将带动家居软装饰相关行业设计、研发、生产与流通渠道的变革与创新。而这最终将让广大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用实惠的价格享受到称心惬意、协调和谐的家居生活。

展会将成时尚风向标

软体家具篇10

关键词 软装设计 艺术装饰品 文化消费 新兴消费心理

一、软装设计的概念界定

软装设计又两层含义:

其1:软装设计是相对于硬装设计而言, 软装是指可以移动位置和容易更换的装饰类别物,如家具、窗帘、沙发靠包、台布、床上用品及艺术装饰品与绿植等,从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以及家居的摆放和风格的定位提升整体家居空间的层次和效果,是硬装视觉空间的延伸和发展。

其2:各类装饰物通过无序或有序的排列设计后呈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现象称为软装设计,体现了新兴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软装设计营造一种家居空间的语言功能,与人建立起一种“物人对话”的关系。不同材质、风格、肌理、颜色的软装设计物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反映出使用者的个性特征、生活品味、思想状况以及人际关系。

二、软装设计的历史

在国外,软装设计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装饰主义运动,也被称为装饰派艺术,它几乎和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同时发生,无论从材料使用或设计形式上都明显的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家居审美意识的不断觉醒,经过10年的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形成了早期的软装饰艺术,秉承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美国家长期以来的设计传统立场:为富裕的权贵服务,其对象是资产阶级而非为大众服务,设计产品主要集中在豪华和奢侈的产品艺术品设计上,比如家具、纺织品、陶瓷制品、玻璃制品、装饰雕塑、绘画等。其特点是注重家居设计的整体感,通过空间、灯光、家具和室内装饰陈设等因素排列组合表现设计风格。但是这场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的战争的原因,软装设计艺术在二战时已不再流行,但是从6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迅速复兴和发展,时至今日,欧洲国家的软装设计艺术已经相对非常成熟,专业设计力量强大,设计对象已经从权贵转变到为大众服务。

在中国,软装饰艺术可以追溯到距今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于原始的审美意识,北京山顶洞人用磨制的石珠、兽皮等装饰居住的山洞。中国人由席地坐改变到垂足坐,是世界上唯一改变过起居习惯的民族,室内陈设装饰因此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为席地跪坐,以“主席”为中心;第二阶段以低坐具而坐,以床榻为中心;第三阶段为高坐具,以桌椅为中心。不同阶段的装饰陈设截然不同,北京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反映了室内陈设的变化,但是封建社会的软装饰设计同样是为权贵服务,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而近代中国软装饰设计发展的比较缓慢,只有少数具有小资情调的人重视软装饰的品味,近10年前,伴随经济的发展,软装设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售楼处、家居卖场、酒店的精美软装设计唤醒了人们的居家软装设计意识,尤其是近几年全国软装发展迅速,市场前景无限,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的软装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专业的整合力量。

三、软装设计的功能和作用

伴随着家居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于软装设计的认识逐步增加。很多消费者认为装修本身是一项“遗憾工程”,无论当初设想的多么全面,也总存在不近人意的方面,而软装设计的灵活、随意、可更改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弥补硬装修的局限性,软装设计艺术已经成为营造消费者“专属生活”的重要方式,让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其主要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在:

1.对家居消费者而言:

经历了早期的装修热潮后,人们的审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渐渐意识到大量奢华装修材料的堆砌反映的是对不健康生活的追求,而健康、生态、个性的软装设计主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活习惯设计自己的家,在满足生活功能需求的同时融入了独一无二的生活的记忆符号,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层次和心理感受, 改变生活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

2.对家居设计产业而言:

专业家居软装设计逐渐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可以说,软装行业的发展已经将整体家居行业带动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不只国内的设计行业因为家居软装设计师的加盟而得到了整体的提升,家居产品的销售行业也因为专业家居陈设软装的设计引导消费的力量而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本身起步较晚的国内软装市场逐渐向成熟、专业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家居软装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国内的软装市场相对国外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是在新消费群体的需求下迅速生长起来的行业,但是近几年来都是按照百分之几百的速度增长,按照全国的房地产需求来计算,软装市场预估可达2.7万亿,这个天文数字也让软装看起来格外诱人,但是目前国内的软装重点集中在工程项目上,相对于民用市场而言目前的消费能力只是冰山一角,80后作为新兴消费群体对生活文化、品味和自我精神的追求改变了原始对产品、功能消费的简单理解,文化消费和生活消费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购买意识。

从整个家居产业模式来看,国外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推出了商品住宅全装修模式, 目前已经基本没有了家装公司这样的行业概念,但是软装设计非常受重视,国外的软装饰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40%左右,按照这样的推算,国内的家居软装饰品占家庭支出的5%-10%左右,市场空间相当巨大,家居陈设软装设计引导客户整体消费成为必然趋势,以此引发的装饰设计公司、配饰产品设计师、家居产品经营者的专业家居陈设软装需求,必然成为一种更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室内装饰中陈设的审美意向与价值作用》 丁􏰁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