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基因检测报告十篇

时间:2024-01-29 17:59:40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1

关键词:报告基因;荧光素酶;绿色荧光蛋白

中图分类号:R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9-0045-04

报告基因(report gene)是指一组编码易被检测的蛋白质或酶的基因,将其与目的基因融合表达后,可通过报告基因产物的表达来“报告”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这项技术灵敏度高、检测简便可靠、适于大规模生产,因而在监测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和药物筛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一般的报告基因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基因被克隆并且已知全序列;(2)宿主不存在报告基因产物或者不存在类似的内源性物质;(3)表达产物易被检测;(4)报告分子的分析结果应具有很宽的线形围,以便分析启动子活性的幅度变化[1];(5)报告基因在细胞或动物内表达对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或活性没有影响。现主要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报告基因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为例,综述报告基因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

1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

luc是能催化荧光素或者脂肪醛氧化发光的一类酶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主要分为细菌荧光素酶(bacterial luciferase,BL)、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FL)以及以海星、发光鱼、发光甲虫等为来源的荧光素酶,目前研究最广泛并且成为商品酶的是BL和FL。BL是由2个多肽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9×103,在还原性黄素(FMNH2)、八碳以上长链脂肪醛(RCHO)和氧分子(O2)存在时,发射出蓝绿光(450~490 nm)。FL由单一的多肽链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60~64)×103,在Mg2+、ATP、O2 存在时催化D-荧光素(D-Luciferin)氧化脱羧发光(550~580 nm)[2]。由于luc的检测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因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报告基因之一。

1.1基因表达研究

目前检测luc的灵敏度可达到10~19 mol且价格相对较低,是基因表达研究中首选的报告基因。娄桂予等[3]用luc作报告基因,研究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对人胆汁酸受体(FXR)转录激活的作用机制,发现HNF1α与FXR启动子区域-65到-48的反向半位点结合,发挥反式激活作用,从而调控FXR基因表达。徐春娥等[4]将获得的IFN-β启动子基因连入pGL3-Enhancer载体,用luc作报告基因构建了质粒IP-21,将IP-21瞬转入稳定表达有SARS-CoV非结构蛋白3a和7a的CHO细胞,观察3a和7a对干扰素诱生途径的影响。结果显示,3a和7a蛋白增强了荧光素酶的表达,说明3a和7a能有效激活IFN-β的启动子部分。

1.2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研究

作为一种酶性报告基因,luc对标记对象和宿主没有损害。特别是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发展使空间定位观察成为可能,为研究蛋白质的磷酸化、空间表达及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利用嵌合酵母活性转录因子(Gal4)-单纯疱疹病毒蛋白(VP16)-上游激活序列(UAS)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建立了检测γ-分泌酶切割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中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 Aβ)活性的方法,有效可靠,灵敏度高[5]。

1.3毒性物质检测研究

传统的利用luc检测毒性物质的原理是毒性物质可能会抑制发光菌发光,根据发光强度的变化判断抑制物毒性作用的大小。但此种方法应用范围较窄,实际操作受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luc报告基因插入某些特异性敏感的基因序列中,构建会发光的生物传感器检测环境中的毒性物质。目前美国Xenobiotic Detection System Intermational公司利用FL作报告基因开发出一种转基因细胞,用于测定样品中二恶英的总毒性当量(total toxic equivalencies,TEQ)。研究表明,二恶英类化合物(dioxin2like chemicals,DLCs或DXNs)产生毒性作用必须与机体细胞核内的二恶英反应增强子结合。根据这一原理,将FL融合入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1A1)作为报告基因,再转染入H4ⅡE大白鼠肝癌细胞系表达。当外源性DXNs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特异性地与染色体上二恶英应答区域结合,激活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FL基因合成荧光素,此时的荧光强度与DXNs物质的量成正比,就可根据系统的荧光强度分析DXNs的TEQ[6]。

1.4RNA干扰研究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方式。由于研究有巨大的潜力,Science杂志将其评为2001年的10大科学进展之一,并名列2002年10大科学进展之首。与此同时用luc作报告基因研究RNAi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尹志华等[7]用GFP和luc作报告基因,通过体外转录合成短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siRNA)和构建表达短发夹RNA(small hairpin,shRNA)的质粒载体2种方法,检测鼻咽癌细胞系的RNAi作用,获得了理想的效果。何国平等[8]将外源报告基因GFP和luc的表达载体与shRNA的质粒共转染HEK293H细胞后,观察shRNA对报告基因的抑制作用,研究在RNAi技术抑制外源报告基因过程中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发现在一定剂量范围内,RNAi载体抑制效应与干扰载体剂量大小相关,但当剂量加大到足以抑制外源基因表达时,抑制效应将维持在“平台期”。这为今后RNAi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

2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ourscent protein, GFP)

GFP是一种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体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7×103。它具有分子小,荧光稳定,检测方便,而且对活细胞无伤害等优点,成为众多报告基因中的后起之秀,被称为“活细胞的分子探针”。

2.1转基因研究

目前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GFP对目的基因的功能无影响,大量表达对细胞也无毒性,细胞仍能连续传代培养,GFP无论是作为瞬时表达还是长久表达的标记物都是安全的。而且通过GFP的荧光强弱反映表达产物的表达量,易检测,灵敏度高。David等[9]将GFP/β牛乳糖(lacZ)报告基因融入支架中再进入到线虫C.elegans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hsp)16基因,使此报告基因的表达在hsp 16启动子的转录控制下。目前已将表达hsp16-GFP-lacZ融合蛋白的C.elegans用于环境检测。Zhang等[10]将携带GFP表达构件的拟人免疫缺陷病毒注射入鼠受精卵细胞,然后移植入代孕母体的输卵管,获得了GFP转基因幼鼠。经过PCR扩增,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转基因整合率达到40%。实时PCR分析表明,整合GFP构件的拷贝数量约为40。原位荧光杂交分析表明,整合形式是随机的,但可遗传。这种多整合位点和多表达水平的转基因鼠成为实践和研究中的有效工具。Zhang等[11]利用未分化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成了表达GFP的猪克隆转基因胚胎。

2.2细胞定位研究

与传统的定位方法相比,GFP荧光反应不需要外加底物和任何辅助因子,也就不存在这些物质难于进入细胞的问题。这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对实验本身极为有利。李铁等[12]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了PS1/GFP融合蛋白,以GFP绿色荧光作为PS1亚细胞定位的信号,初步获得PS1全长蛋白质在细胞中定位的部分信息。鲁文果等[13]用GFP标记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研究它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初步得出小鼠胚胎干细胞有向神经细胞分化能力的结论。

卫星细胞在成体内主要参与成熟骨骼肌的修复。Day等[14]用nestin增强子和GFP构建了nestin-GFP报告基因,发现GFP表达受小鼠卫星细胞nestin基因调节,而且随着卫星细胞的激活,nestin-GFP表达量降低,因而能用nestin-GFP的表达来报告静止的骨骼肌卫星细胞的静止状态。为了研究星状毛囊滤胞增殖过度细胞(folliculo-stellate cells, FS cells)的功能和来源,Itakura等[15]制成了表达在S-100β蛋白基因启动子控制下GFP的转基因鼠,因而能在活体内检测FS细胞,成为研究FS细胞的优良模型。

2.3药物筛选研究

利用GFP作为报告分子,很容易从众多化合物中筛选与信号分子功能相似的化合物,使药物筛选过程简单方便、可信度高。Nagy等[16]介绍了Ah(ary hydrocarbon)受体激动剂的成像。Ah受体是一个配基依赖的转录E-GFP因子,介导多环和芳香卤化类的有机化合物如二恶英的生物学作用和毒性作用。用一个包含完整Ah受体应答E-GFP报告基因的HepG2细胞系,可筛选此受体的激动剂。目前还有报道,将GFP与其它荧光蛋白形成荧光共振用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实验。FRET是指激发态的荧光分子通过偶极作用把激发态能量转移给吸收分子的现象,能够描述荧光供体蛋白和荧光受体蛋白之间非辐射的能量转移。FRET是观察生物大分子的新技术,可跟踪结构变化、分子解离程度及生物大分子之间的距离,对其相应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随着使用材料、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近年FRET已用于药物筛选。Bevan等[17]报道了用GFP的FRET实验描述γ-氨基丁酸GABA-B受体的2个亚单位的相互作用,通过此模型能筛选相应受体的调节剂。由于白细胞间介素-3(Interleukin-3,IL3)mRNA存在失稳的多AU元件(AU-rich element,ARE),因而是固有易变的。Benjamin等[18]以GFP作报告基因将其融入全长IL3 3' UTR不翻译区构建了一个灵敏的报告系统,研究IL3 mRNA的退火和失稳。这个报告系统用来筛选和识别稳定ARE-mRNA的化合物。

3展望

报告基因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目前已在农学、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它是目的物定位、表达、转移的风向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报告基因种类的增多及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必将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丽香,童坦君,张宗玉. 报告基因的选择及其研究趋向[J]. 生理科学进展,2002,33(4):364-366.

[2]杨颖,张逢春. 荧光素酶的分类、结构与应用[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5):411-415.

[3]娄桂予,陈敏,陈彬,等. HNF1α对人FXR启动子的调控作用[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6,22 (12):966-972.

[4]徐春娥,付玲,侯丽华,等. 人IFN-β启动子基因报告质粒的构建及SARS-CoV3a和7a蛋白对IFN-β诱生作用的初步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12):6-10.

[5]刘忠华,阮燕,查芹芹,等. 利用Gal4/VP16-UAS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γ-分泌酶活性[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1-4.

[6]王承智,胡筱敏,石荣,等. 二恶英类物质的生物检测方法[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135-142.

[7]尹志华,任彩萍,李峰,等. 利用报道基因检测鼻咽癌细胞的RNAi干扰作用[J]. 癌症,2005,24(3):371-375.

[8]何国平,张思仲,王英成,等. 短发夹RNA介导RNA干扰的时间和剂量效应研究[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32(3):258-267.

[9]David H E, Dace A S, de Pmierai D L, et al. Construction and ecaluation of transgenic hsp16-GFP-lacZ Caenorhabditiditis elegans strain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J]. Environ Toxicol Chem, 2003, 22: 111-118.

[10] Zhang J Z, Guo X B, Xie S Y, et al.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mice carrying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ene by a lentiviral vector-mediated approach[J]. Prog Nat Sci,2006, 08(16): 827-833.

[11] Zhang Y, Pan D, Sun X, et al. Production of porcine cloned transgenic embryos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J]. Sci Sin(c),Life Sci, 2006, 49(2): 164-171.

[12] 李铁,李佳慧,宁丽峰,等. PS1/GFP融合蛋白对PS1的亚细胞定位的初步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6):17-22.

[13] 鲁文果, 王东, 陈红,等. GFP+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后存活与分化的研究[J]. 中国康复,2006,21(4):219-212.

[14] Day K, Shefer G, Richardson J B, et al. Nestin-GFP reporter expression defines the quiescent state of 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J]. Dev Biol, 2007, 304(1): 246-559.

[15] Itakura E, Odaira K, Yokoyama K, et al.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rats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in S-100 beta-producing pituitary folliculo-stellate cells and brain astrocytes[J]. Endocrinology,2007, 148(4): 1518-1523.

[16] Nagy S J, Liu G, Lam K 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Ah receptor agonists using a high-throughput green fluorescent rotein-based recombinant cell bioassay[J]. Biochemistry, 2002, 41: 961.

[17] Bevan N, Rees S.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of GFP and RCFP[J]. Methods Biochem Anal, 2006, 47: 361.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2

Detectionof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indifferentpopulationsof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revalenceof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indifferentpopulationsofChina.MethodsTTVDNAwasdetectedinseracollectedfromdifferentpopulationsbynestedPCR.PartialgeneofaTTVisolatewasdirectlysequenced.ResultsTheprevalencesofTTVinvariouspopulationswereasfollows:10.3%(31/301)ingeneralpopulationwhenreceivingphysicalcheckup;43.7%(14/32)inblooddonors;15.6%(5/32)inintravenousdrugaddicts;54.4%(6/11)inhemodialysispatients;65%(13/32)inprostitutes;25%(4/16)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C.Noneofthe11patientswithnonA-GhepatitiswasdetectedTTVDNA.ConclusionHighprevalenceofTTVinfectionwasfoundindifferentpopulationsofChina.

【Keywords】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NonA-Ehepatitisvirus

椐国内外报道,在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中约10%~20%为非甲~戊型肝炎,其中能检测到庚型肝炎病毒(HGV)者仅占2%~20%[1,2],且HGV的致病性尚有争议,提示存在新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1997年底,日本学者[3]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veDifferentiationAnalysis.RDA)从1名输血后非甲~戊型肝炎病人中分离到1种新病毒,称为输血传播病毒(TTV)。据报道[4],该病毒感染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有关,且在各型肝炎病人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为了解我国人群TTV感染状况,我们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了TTVDNA检测,并对其中1株TTVDNA部分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献血员、血液透析患者、吸毒者、的血清标本采自深圳、安徽、云南、青岛;常规体检人群、慢性丙型肝炎病人以及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采自北京。所有血清标本均直接送到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置-20℃下保存备检。

二、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EIA)检测甲~庚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指标;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nPCR)检测HGVRNA。TTVDNA检测参照日本报道的TTV序列引物,采用套式PCR法(nPCR),外引物为P1:5′-gcagcagcatatggatatgt-3′,P2:5′-tgactgtgctaaagcctcta-3′;内引物为P3:5′-catacacatgaatgccaggc-3′,P4:5′-gtacttcttgctggt

gaaat-3′。TTVDNA提取采用SDS-蛋白酶K裂解法。第一轮和第二轮的PCR循环参数为94℃,30秒;55℃,30秒;72℃,50秒,终末延伸5分钟,两轮均为30个循环。扩增产物经溴化乙锭染色,2%琼脂糖凝胶电泳,然后在紫外灯下观察鉴定。每次PCR均设阴性、阳性和空白对照。

三、PCR产物序列测定:扩增产物经0.7%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切下目的DNA条带,用原平公司纯化试剂盒进行回收纯化,采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直接测序,测序试剂盒购自Promega公司,测序仪为Bio-Rad公司产品。

结果

一、不同人群TTVDNA的检出情况:由表1可见,TTVDNA阳性率以最高,以下依次为血液透析病人、献血员、慢性丙型肝炎病人、静脉吸毒者和常规体检人群,11名非甲~庚型肝炎病人中未检出TTVDNA。

TTV与乙型(HBV)、丙型(HCV)、戊型(HE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合并感染情况见表2。TTV与HCV合并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是与HBV,与HEV和HGV合并感染较为少见。此外,还可见与HBV和HCV、与HCV和HGV,以及与HCV、HEV和HGV重叠感染者。单独TTVDNA感染仅占37.8%。

表1不同人群TTVDNA检出情况

检测人群检测人数TTVDNA阳性例数(%)

常规体检人群30131(10.3)

献血员3214(43.8)

静脉吸毒者325(15.6)

血液透析病人116(54.5)

2013(65.0)

慢性丙型肝炎病人164(25.0)

非甲~庚型肝炎病人110(0.0)

表2TTV与HBV、HCV、HEV和HGV合并感染情况

合并感染组别例数构成比(%)

TTV+HBV+511.1

TTV+HCV+1533.3

TTV+HEV+12.2

TTV+HGV+12.2

TTV+HBV+HCV+36.7

TTV+HCV+HGV+12.2

TTV+HCV+HEV+HGV+24.5

单独TTV+1737.8

合计45100.0

二、1株TTV部分基因序列测定:为确定nPCR检测TTVDNA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对1株TTVDNA阳性的nPCR产物直接进行了序列测定,并与日本报道的TTVDNA序列(AB008394)进行了比较(图1),其同源性为98.7%。

Atttacagacccacaactactagtacacacagaccccacaaaag

B-------------------------------------------

Agctttgttccttactctttaaactttggaaatggtaaaatgcc

B-----------------------------------------g-

Aaggaggtagtagtaatgtgcctattagaatgagagctaaatgg

B---------c---------------------------------

Atatccaacattatttcaccagcaagaagt

B-----------------------------

1从我国分离的1株TTVDNA的部分核苷酸序列(B)与日本株(A:B008394)比较

讨论

1997年底日本学者[3]报道,从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病人中分离到一种DNA病毒,称为TTV,该病毒在暴发性肝炎和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病中有相当高的流行,并认为与血清ALT异常有关[4],为探讨非甲~庚型肝炎病毒提供了新的线索。对我国不同人群TTV感染状况检测结果表明,在正常体检人群中TTVDNA阳性率为10.3%,与日本(12%)[4]和英国(10%)[5]的报告接近。在正常人群中存在如此高的携带率,其意义有待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的TTVDNA阳性率为25%(4/16),与英国报告一致。本研究表明,TTV可与其他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也可单独感染,但绝大多数TTVDNA阳性者的血清ALT正常。有学者报告,大多数TTV阳性病例肝脏无明显生化或组织学改变,从而认为TTV可能与HGV相似,是一种与疾病无关的人类病毒[5]。

本次检测的丙型肝炎病人均有献血史,TTVDNA检出率为25%,中均无献血史,但TTVDNA检出率高达65%,提示TTV经血传播外,还可能存在性接触传播。非甲~庚型肝炎病人中未检测到TTVDNA,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

虽然所测定的TTVDNA部分基因序列的片段较短,与日本株的同源性为98.7%,表明该区段比较保守;本研究设计的引物适用于TTVDNA的检测。

对TTV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及其致病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innenJ,JrWagesJ,Zhang-KeckZY,etal.MolecularcloninganddiseaseassociationofhepatitisGvirus:atransfusion-transmissibleagent.Science,1996,271∶505-509.

2LearyTP,MuerhoffSA,SimonsJN,etal.SequenceandgenomicorganizationofGBV-C:anovelmemberoftheflaviviradaeassiciatedwithhumannonA-Ehepatitis.JMedVirol,1996,48∶60-67.

3NishizawaT,OkamotoH,KonishiK,etal.AnovelDNAvirus(TTV)associatedwithelevatedtransaminaselevelsinposttransfusionhepatitisofunknownetiology.BiochemBiophyCom,1997,241∶92-97.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3

一、工作目标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和现场检查方案。明确种业监管责任科室,健全种业市场监管执法队伍。

(二)落实农作物种业发展分管领导、种子市场监管分管领导,明确种业发展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种子行政许可管理部门、种子市场一线执法部门职责。

(三)对县域内所有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包装、标签等进行现场检查,对辖区内种子经营门店抽查覆盖率达到80%以上,被抽查门店经营的品种抽样覆盖率达到30%以上。被检查企业经营档案、包装、标签整改合格率100%,零售主体经营活动备案率100%。

(四)加强种子案件查处,对结案案件公开曝光并上传《中国种业大数据》、《县政务公开网》等信息平台。按时办结上级交办、转办、督办的举报案件,及时向相关部门书面反馈。

(五)建立种子生产经营主体许可、备案清单,并在本级农业农村部门官方网站公布。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春季种子市场执法检查专项行动

在春季种子销售旺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行动。

一是查主体,严查“四种”经营主体是否合法。

二是查标签,严查种子标签是否标注规范,重点检查使用说明、二维码等内容制作是否规范、合法,是否做到可追溯;

三是查审定和登记。检查主要农作物种子是否存在未审先推、越区种植、已撤销审定的品种违法推广销售等;检查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是否未经登记而广告、推广,是否未经登记而以登记品种的名义销售等。

四是查备案,严查经营门店备案信息是否完整真实,是否存在经营的种子未备案等行为;

五是查质量,随机抽取市场上种子样品,开展常规指标检测,对玉米、水稻种子开展品种真实性检测,玉米种子转基因成分检测;

六是查档案,严查经营门店是否建立、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或台账,是否开具种子销售凭证;

七是查网络平台。联合市场监管、网信办等部门,监控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违法销售种子行为。

(二)开展制繁种基地专项检查行动

在种子基地播种期前后,组织种业发展科和行政执法大队人员对辖区内种子企业的制种情况和落实基地情况进行排查,全面准确掌握种子生产者名称、品种名称、生产地点、生产面积等信息;在种子生产花期,对辖区内玉米、水稻制繁种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制繁种基地无证生产、套牌侵权、生产非法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

(三)开展种子入库和加工环节监管行动

在秋冬季种子入库期,组织种业发展科和行政执法大队人员对辖区内种子企业开展联合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生产经营资质、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生产经营档案、种子来源及去向、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全面排查无标识标签的“白包”种子,抽取样品进行品种真实性、种子质量指标和转基因成分检测,严把种子入出库关。

(四)开展非法转基因种子查处专项行动

一是强化制繁种生产环节监管,对备案制种田块实行全覆盖检查,开展转基因成分检测,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制种生产;二是强化流通环节监管,对辖区内种子企业、经营门店经营的种子开展转基因成分抽检,严查转基因种子非法销售,利用转基因试纸条快速检测手段,为农民提供检测服务;三是深入村屯开展入户倒查。要深入村屯开展以玉米种子为重点的转基因成分抽样检测。要追根溯源,严查非法生产经营主体。四是加大检查力度。采取明察暗访、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对涉种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五)要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提高案件办结率

认真对待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群众投诉的和举报的案件线索,符合立案条件的要依法立案调查处理,涉及外地或外省的案源,要按规定程序报告或移送;对经营和使用环节发现的假劣种子线索,要深挖源头,摸清假劣种子生产经营链条,实施溯源打击。对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重大案件,要商请当地公安机关提前介入,从物流信息、资金往来和账户凭证等方面固定证据。对涉嫌犯罪的假劣种子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全面做好我县2021年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特成立县2021年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明确主体责任

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要高度重视案件查处工作,对上级部门转办的、群众举报的和市场检查发现的案件要认真核查,依法处理,按时办结,及时反馈核查情况。

(三)严格规范执法

按照《种子法》《行政处罚法》《农业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等法规要求,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坚决做到公开、公正、文明和亮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四)加大宣传警示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抓住送科技、送法规、送放心农资等下乡进村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种子法》《行政处罚法》《农业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种子安全使用常识的宣传,提高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者、用种农户的法律意识和识假辩假能力。

(五)加强信息报送

《县2021年种子市场监管方案》于3月20日前在当地农业农村局官网公开;于3月30日前将扫描件报送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案件查处信息实行月报告制度,重大案件信息随时报送;于4月、5月、6月25日前将工作动态报送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于12月25日前报送年度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总结,并附1起办结的种业典型案例。

(六)设立投诉举报电话

为了便于社会监督和监管,特设立县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投诉举报电话: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4

关键词:欧盟;转基因生物;检测技术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1,2]。为促进转基因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相关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标识制度[3-5]。其中,欧盟是世界上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标识管理制度较为严格和完善的地区,也是第一个提出进行阈值管理的地区[6]。为了给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标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欧盟花费庞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转基因检测技术研究。构建了完善的转基因检测方法循环研制实验室网络和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研制机构[7,8]。在欧洲,执行转基因检测的机构组成了欧洲转基因检测网络实验室(EuropeanNetworkofGMOLaboratories,ENGL)。ENGL除了进行日常检测,还对欧盟设置在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ointResearchCentre,JRC)下属健康与消费者保护研究所(InstituteforHealthandConsumerProtection,IHCP)的欧盟转基因食物与饲料基准实验室(EuropeanUnionReferenceLaboratoryforGMFood&Feed,EURL-GMFF)研制和提供的转基因检测方法进行验证[9,10]。目前国际上研制的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和的转基因检测标准方法有一半以上来自欧盟,因此有必要对欧盟的转基因检测技术平台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在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健康及消费者保护研究所下属欧盟转基因食品和饲料基准实验室、意大利拉齐奥大区和托斯卡纳大区动物预防性实验研究院下属转基因检测国家基准实验室、翁布里亚区食品科技园(3A-PTA)内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Analysis)、洛迪省Tavazzano种子检测实验室等8家转基因检测相关机构(实验室)和单位进行的调研和考察,本文重点阐述了转基因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以及欧盟的实施情况。并结合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建议,旨为我国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抽样与制样

抽样是转基因成分检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环节。抽样要有代表性,要能准确反映出样品的总体情况[11]。欧盟国家转基因安全管理主要遵循预防原则,与我国采取的源头控制理念类似。以意大利为例,目前意大利尚未批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在转基因生物监控计划实施过程中,边境检查站、国家宪兵队和地区卫生部门等执法机构负责抽样工作,样品主要来自进口等环节;农业部执法机构抽检样品则主要来源于种子企业的种子库,基本不对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进行检测。因此,意大利转基因检测抽样主要是针对批次货物,不涉及田间种植样品。在典型情况下,欧盟国家执法机构的抽样工作参照《Rec.2004/787/ECTechnicalguidanceforsampl-inganddetectionofGMOs》进行[12],可以对多至109粒的样品进行抽样。多个取样点至少可以获得105粒种子,将多个取样点的样品混匀,从中取出3份各3000粒种子交给转基因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转基因检测机构将其中一份3000粒种子粉碎,取少量(至少包含105个粉碎的颗粒)粉末提取DNA,用于转基因检测(批次样品量大小及其组成,见表1)。通过了国际种子协会(InternationalSeedTestingAssociation,ISTA)认证的检测机构,在收样时遵从ISTA规范的规定,每份检测样品至少含有3000粒种子。种子检测机构一般将样品分为5份,并研磨其中2份用于转基因检测,因此,总收样量至少15000粒。在我国转基因检测工作中,种子类样品一般至少检测3000粒。对比来看,我国标准和欧盟的规范均能在95%的置信度下保证0.1%的检测灵敏度,我国做法是符合国际规范的。在计算种子数量方面,Tavazzano种子检测实验室的做法有自己的特色,在我国标准中,规定了不同作物种子的千粒重,而Tavazzano种子检测实验室采用了实测的值。在现实情况中,相同作物不同品种种子千粒重可能有翻番的差别,因此采取一个固定值有较大误差。在可能情况下,在相关标准制定和修订时应考虑这个因素。欧盟从事转基因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采用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标准通过了良好实验室管理规范(GoodLaboratoryPractice,GLP)认证,与政府实验室类似,其样品也来源于委托方送样,并仅对来样负责。

2转基因检测方法的认定

转基因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是获得准确可靠、具有可比性检测结果的基础[13]。JRC下属欧盟转基因检测基准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欧盟的立法提供技术支持,工作的重点在检测方法的研究和验证上,不从事一般的日常检测工作。依据欧盟法规,申请在欧洲释放的转基因生物,需要通过某一成员国主管当局申请。成员国主管当局在确认收到申请的同时,应在90d内作成一份评估报告。若同意申请,成员国主管当局应尽快将评估报告和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欧盟委员会和其他欧盟成员国。欧盟委员委托欧盟食品安全局(EuropeanFoodSafetyAuthority,EFSA)在医学、营养学、毒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如果欧盟食品安全局和其他欧盟成员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则应以书面形式批准转基因生物投放市场。与此同时,申请者需向欧盟转基因检测基准实验室(或称参考实验室)提交检测方法和对照材料,由欧盟参考实验室组织12家欧盟实验室网络成员,对检测方法进行循环验证。检测方法达到欧盟相关法规要求的,方可依据安全评价结果,给予授权。欧盟转基因生物授权程序,见图1。由于欧盟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并设置了标识阈值,因此提交给欧盟参考实验室的转基因检测分析方法均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依据欧盟对转基因检测分析方法最低性能要求的定义,欧盟对检测方法认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申请者提交方法文本的检查,第二阶段为检测方法的循环验证。在第一阶段,主要考察申请者提交检测方法的如下性能特性:(1)适用性;(2)可操作性;(3)特异性;(4)动态范围,即检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在线性范围内的转基因成分浓度区间;(5)准确性,±25%范围内;(6)扩增效率,标准曲线斜率在-3.6至-3.1之间;(7)相关系数,R2≥0.98;(8)重复性标准偏差,线性范围内RSDr<25%;(9)定量极限,RSDr<25%前提下小于法规要求的标识阈值0.9%的1/10,即0.09%或50拷贝;(10)检测极限,在95%置信度下,小于法规要求的标识阈值的1/20,即0.045%;(11)稳健性,即可以忍受检测实验条件的小的变化,在此变化下检测结果偏差不会超过±30%。在第二阶段,主要通过多实验室联合测试,确保申请者所提交方法符合欧盟要求,并且在不同实验室有同样性能表现。考察的主要指标为动态范围、再现性标准偏差和准确性。实验室联合验证中,在精确度方面,所有浓度样品的RSDr均应低于35%。当浓度小于0.2%时,RSDr在小于50%的范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在准确度方面,所有浓度样品的偏差不得超过±30%。

3样品检测

欧盟转基因检测机构无论采用何种技术规范,参加何种体系的认证,出具的定性或定量报告,基本都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与常规PCR相比,荧光定量PCR显著减少了实验室PCR产物污染的可能性。这是因为PCR产物是转基因检测实验室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之一,而荧光定量PCR不需要电泳,因此反应结束后不需要开盖,避免了反应产物泄漏造成的污染。此外,与常规PCR相比,荧光定量PCR具有检测灵敏度更高、检测速度更快的优点。在意大利转基因检测国家基准实验室定性判断也是基于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进行,这种做法减少了实验室污染,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我国应在制定和修订的转基因检测相关标准时考虑增加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内容。EURL-GMFF是欧盟主要转基因检测方法的研制机构之一,核心检测室都有独立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控制系统。实验室内的气压分为+20mbar、+10mbar、0mbar、-10mbar及-20mbar等5个等级,EURL-GMFF采用的不仅是简单的正负压控制,还根据实验要求的洁净程度和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了细分。气压的多级控制事实上形成了实验室内部的连续稳定气流方向,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室洁净程度,从而保证了欧洲基准实验室方法研究和评价的准确性,这一点值得我国未来的基准实验室参考。除了拥有实验室正负压控制系统外,欧洲基准实验室大量使用了100%外排生物安全柜。同时,所有的PCR准备工作都在生物安全柜等专门的隔离的设施设备内进行。成本增加不多,但极大减少了污染的可能性。意大利转基因检测国家基准实验室虽然面积紧张,但仍然采用了DNA自动提取设备,自动分液机械臂,高通量自动进样荧光定量PCR仪等高端设备,以减少人员的操作误差和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未来转基因检测工作的发展方向之一,值得国内跟踪。根据意大利转基因检测国家基准实验室介绍,其在DNA提取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CTAB法,也采取了3种不同的商品化试剂盒。由于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原料中提取DNA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定量时必须采用与标准相同的DNA提取方法。欧洲基准实验室公布的方法均是基于CTAB的方法,特别是IRMM提供标准物质在质量百分比换算到拷贝数百分比时需要一个矫正系数,这个系数的获得与CTAB法的提取效率相关联[14,15]。如果实验室贸然使用了非标准方法,而没有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可能造成较大的定量误差。非标准方法的使用不仅在政府检测实验室中存在,而且在企业转基因检测机构也同样存在,如意大利的一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等在样品量大时为了加快检测速度,使用了快速荧光定量PCR技术。欧洲基准实验室公布的转基因检测方法都公开在网站并不断更新(gmo-crl.jr-c.ec.europa.eu/StatusOfDossiers.aspx)。如果成员国在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欧洲基准实验室没有公布,则该国可以组织验证,并由该国国家基准实验室。在突发事件的检测中,立法机构可以临时新的检测方法,并直接授权检测机构采用。这一点与我国做法类似,但具有更高的灵活性。理论上转基因检测技术可分为通用元件筛查、目标基因检测、载体特异性检测和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4个水平。但绝大多数检测机构均只进行通用元件筛查和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而且以上检测均是以通用元件筛查为基础,在通用元件筛查结果呈阳性的基础上,再根据通用元件的信息进行所有可能的转化事件的检测,如果筛查结果均为阴性,则不再进行事件特异性检测。检测流程如图2所示。从以上分析可知,通用元件筛查的结果是欧盟转基因检测机构判断样品是否含转基因成分的关键。同时,不同机构筛查的转基因元件有所不同,转基因检测国家基准实验室筛查的元件最多,共筛查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PAT基因、NPTII基因和CP4-EPSPS等5个元件,而Tavazzano种子检测实验室仅检测CaMV35S启动子,选检NOS终止子。根据公开信息可知,这种策略有较大的漏检风险。在欧盟采用的定量标识中,如果采用相对定量PCR技术,仅能标识标准曲线最高和最低浓度范围内的含量,如采用5%的标准物质,连续稀释至0.1%,那么仅能给出5%-0.1%范围内的值。超过标准曲线最高点的测定值仅能标识为>5%,低于标准曲线最低点的测定值仅能标识为<0.1%。在没有扩增信号的情况下,结果表述为<LOD,在有扩增但含量低于定量极限的情况下,结果表述为<LOQ。根据以上所述,我国与欧盟在转基因检测技术方面的对比,如表2所示。

4结果的表述和不确定度

任何定量的结果,均应提供测定值及测定值的不确定度,转基因含量的定量也不例外[16]。不确定度的计算大体可以分为Bottomup和Topdown两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不确定度来源清晰、可分别测量的工作和来源复杂不可分拆的情况。在欧盟转基因检测工作中,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研制事实上采用的是Bottomup方式,分别测定各测量、加工步骤产生的不确定度,并最终合成到总的不确定度中。而转基因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的来源则非常复杂,包括了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不同仪器设备产生的不确定度、不同试剂产生的不确定度,不同操作人员引起的不确定度等(图3)。这些不确定度有些来源于系统误差,有些则是随机因素引起。在系统误差难以测量的情况下,可以将所有的不确定度当作随机误差引起的B类不确定度进行计算。JRC在《GuidancedocumentonmeasurementuncertaintyforGMOtestinglaboratories》中推荐了两种转基因检测不确定度测定方法[17],分别适合单个实验室内部确定和利用检测方法循环验证数据测定。在采用没有多家实验室循环验证数据的方法的情况下,可以由单一实验室的历史数据来确定该实验室采用该方法的不确定度。但由于欧盟基准实验室公布的方法均经过多家实验室的循环验证,代表了该方法在一般实验室使用的情况,并公布了包括检测方法在各实验室使用结果的验证报告,因此可以直接计算出该方法在一般转基因检测实验室使用的不确定度。多数转基因检测实验室选择了利用循环验证报告直接计算本实验室数据的不确定度。事实上,参照《GuidancedocumentonmeasurementuncertaintyforGMOtestinglaboratories》还可以利用检测方法的验证报告计算该检测方法的LOD和LOQ。因此,这个指南解决了转基因定量检测的主要数据处理问题。置信区间事实上是根据t分布计算的。根据《GuidancedocumentonmeasurementuncertaintyforGMOtestinglaboratories》可知,在扩展系数取2时,利用这种方法测定的不确定度事实上是测定值的双尾95%置信区间。这个计算方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当该区间的下限超过0.9%时,实际上是有97.5%的概率大于0.9%的欧盟标识阈值,这种做法实际上比法律要求的更高,欧盟的转基因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际上也承认这个缺陷,但由于这个方法来源于欧盟推荐的文献,因此他们必须采用。我国将来如采用定量检测和标识,应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5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的启示和建议

5.1建立我国转基因检测方法的实验室循环验证制度

科学、有效的转基因检测方法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欧盟在转基因产品授权程序中,突出强调检测方法的审查与循环验证,制定了专门的文件对检测方法性能要求、认定及验证程序进行规定,并将检测方法是否符合欧盟监管要求作为是否给予授权的必要条件。我国对转基因生物实施全程监管并要求对列入标识目录的进行标识,检测方法是我国安全监管和标识制度实施的基础。目前,我国对于申请安全评价的转基因生物没有明确法规要求研发机构提供阳性样品,对其提供的检测方法,仅进行文字材料审查。这些无法保证提供的方法满足我国转基因检测机构的使用和安全监管需求。建议将提供阳性样品和检测方法作为申报安全证书的必要条件,并开展提供的检测方法的实验室循环验证。

5.2提高我国农业转基因检测能力建设水平

通过几年来的建设,我国转基因检测体系基本完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欧盟检测实验室及化学类检测实验室相比较,整体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检测通量还很小,检测成本偏高。因此有必要参考欧盟检测实验室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提高我国转基因检测能力水平,同时加快推荐配套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设。我国目前尚未设置转基因产品标识阈值,现今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零阈值的定性标识导致实际操作困难。因此,有必要参考欧盟经验及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调整标识制度。同时对各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进行进一步提升,大力加强转基因定量检测支撑体系建设。在检测技术方面,我国主要采用定性PCR检测方法,此方法具有对设备技术要求简单,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在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检测技术水平和监管要求的提高,其不足之处也有所体现。一是与普遍采用定量检测方法的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检测结果无法比较、互认,不利于贸易争端的解决;二是进行凝胶电泳增加了检测步骤,易产生气溶胶污染;三是在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方面与定量PCR有差距。另外,我国大部分检测机构都配备了定量PCR仪,掌握了实时荧光PCR检测操作技术。因此,建议推进定量PCR在我国检测机构中的应用并逐步替代定性PCR,推进转基因检测与国际接轨。此外,由于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既是保障转基因定量检测准确可靠的基本前提,也是转基因检测工作的核心。因此,建议加强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研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物质,以促进转基因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的发展,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和安全评价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JamesC.2014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1):1-14.

[2]盛耀,许文涛,罗云波.转基因生物产业化情况[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12:1479-1487.

[3]刘培磊,李宁,周云龙.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5):49-53.

[4]卓勤.各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概况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4(8):16-20.

[5]TwardowskiT,MalyskaA.UninformedanddisinformedsocietyandtheGMOmarket[J].TrendsBiotechnol,2015(1):1-3.

[6]韩永明,翟广谦,徐俊锋.欧盟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体系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482-1485.

[7]佘丽娜,李志明,潘荣翠.美国与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政策演变比对[J].生物技术通报,2011(10):1-6.

[8]孙彩霞,刘信,徐俊锋,等.欧盟转基因食品溯源管理体系[J].浙江农业学报,2009(6):645-648.

[9]Barbau-PiednoirE,StragierP,RoosensN,etal.Inter-laboratorytestingofGMOdetectionbycombinatorySYBRgreenPCRscreening(CoSYPS)[J].FoodAnalyticalMethods,2014(8):1719-1728.

[10]Angers-LoustauA,PetrilloM,BonfiniL,etal.JRCGMO-Matrix:awebapplicationtosupport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detectionstrategies[J].BMCBioinformatics,2014,15:417.

[11]EmslieKR,WhaitesL,GriffithsKR,etal.Samplingplanandtestprotocolforthesemiquantitativedetec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canola(Brassicanapus)seedinbulkcanolaseed[J].JAgricFoodChem,2007,11:4414-4421.

[12]RegulationEC.787/2004.TechnicalguidanceforsamplinganddetectionofGMOs[S].OffJEurCommun,2004,L348:18-24.

[13]ZhangD,GuoJ.Thedevelopmentandstandardizationoftestingmethodsfor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andtheirderivedproducts[J].JIntegrPlantBiol,2011,7:539-551.

[14]TurkecA,KazanH,KaracanliB,etal.DNAextractiontechniquescomparedforaccuratedetec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inmaizefoodandfeedproducts[J].JFoodSciTechnol,2015,52(8):5164-5171.

[15]TurkecA,KazanH,BaykutA,etal.EvalutionofDNAextractionmethodsinordertomonitorgeneticallymodifiedmaterialsinsoyfoodstuffsandfeedscommercialisedinTurkeybymultiplexreal-timePCR[J].JSciFoodAgr,2015,2:386-392.

[16]BurnsM,ValdiviaH.AproceduralapproachfortheidentificationofsourcesofuncertaintyassociatedwithGMquantificationandreal-timequantitativePCRmeasurements[J].EurFoodResTechnol,2007,1:7-18.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5

[关键词]果蝇S2细胞;荧光素酶;启动子;报告基因;转染

在研究基因功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基因的调控机制,而基因的表达产物复杂且难以对其定量和定性,要在细胞生长周期的任意点了解细胞的基因表达产物更是非常困难。但报告基因分析系统的发现给基因调控与表达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近年来,报告基因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报告基因是一种编码某种易于检测蛋白质或酶的基因,通过它的表达产物来标定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因此,对真核基因调控的了解可以不通过直接测定调控元件调节转录速率的能力,而是把顺式调控元件与报告基因的序列连接起来,在基因转录的过程中测定报告基因转录产物的表达量,从而判断相应的顺式作用元件的调控能力。作为报告基因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由原核基因编码的基因产物必须区别于转染前真核细胞内任何相似的产物;(2)细胞内其他基因产物不会干扰报告基因产物的检测;(3)报告基因编码产物的检测应该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灵敏度高、可信性大及检测方便且适合大规模检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启动子分析、监控转基因及其表达、细胞的信号转导与药物的筛选等多种细胞事件[13]。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来源于北美萤火虫,能催化萤火虫的氧化性羧化作用,同时发射出光子,可被光度计捕获定量。LUC的分析具有快速、方便、线性较好等优点,正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报告基因。pGL3系列的质粒就是带有LUC报告基因的质粒载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系列的工具载体研究果蝇中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其中pGL3Control带有SV40的启动子和增强子。SV40是一种猴病毒, 它的增强子/启动子区域可使其在大多数细胞株中有高度的组成性表达,因而广泛用于构建真核基因的表达载体,因此pGL3Control可作为检测体系中的阳性对照。但由于SV40启动子在果蝇S2细胞中不表达,所以我们将果蝇actin 5C 蛋白的启动子(pac)[4]构建到质粒pGL3Basic中,得到了高表达LUC的重组载体pGL3pac。这一质粒的构建可为研究果蝇中基因的调控方式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为研究其他报告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提供借鉴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质粒及试剂大肠杆菌DH5α(作者所在实验室保存),质粒pGL3Basic(Promega公司),pAc5.1/V5His/LacZ(Invitrogen公司),限制性内切酶XhoⅠ、HindⅢ及T4连接酶、DNA聚合酶(TaKaRa公司),小量胶回收试剂盒(TaKaRa公司),中量质粒抽提试剂盒(Invitrogen公司),LUC检测试剂盒(Promega公司),S2细胞Schneider培养基(Invitrogen公司),胎牛血清(Gibco公司)。

12 方法

1.2.1 pac启动子的获得 以pAc5.1/V5His/LacZ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上游引物5′GCGCCTCGAGCTTCAAGGAATTAATTCTATATTCT3′,下游引物5′GCGCAAGCTTGGTCTCTGGATTAGACGACT3′(划线部分分别为Xho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PCR反应参数为:95 ℃ 5 min;94 ℃ 1 min,60 ℃ 1 min,72 ℃ 2 min,共30个循环; 72 ℃延伸10 min。

1.2.2 重组质粒的构建鉴定与中量抽提纯化 PCR产物分别经XhoⅠ、HindⅢ双酶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割胶回收酶切片段,与同样经酶切、割胶回收的pGL3Basic质粒于16 ℃连接过夜,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涂布于含氨苄青霉素(终质量浓度为50 mg・L-1)的固体培养基上,37 ℃过夜培养。挑阳性克隆提取质粒,酶切和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质粒经中量质粒抽提试剂盒提取纯化。

1.2.3 S2细胞培养及瞬时转染 S2细胞由本实验室冻存,使用Schneider培养基,补以10%胎牛血清。S2细胞培养在28 ℃无CO2培养箱中,根据其生长状态,按一定比例每3 d传代1次。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时进行瞬时转染分析。转染时在12孔板中接种1×106个细胞,加入1 ml含10%胎牛血清的Schneider培养基,置28 ℃无CO2培养箱中培养6~16 h[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达(2~4)×106ml-1],在1.5 ml Eppendorf 管中准备以下试剂:溶液A,12 μl 2 mol・L-1 CaCl2,5 μg重组质粒,1 μg pAcLacZ质粒,加入双蒸水至总体积为100 μl,混匀待用;溶液B,100 μl2×HBS。将A溶液缓慢加入B溶液中,轻轻混匀,室温放置30 min,以形成Ca3PO4DNA复合物。将Ca3PO4DNA复合物逐滴加至细胞上,混匀后置28 ℃无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Schneider培养基给细胞换液。细胞转染48 h后裂解细胞,先吸去培养液,用PBS洗2遍,在每个培养孔中加入200 μl Reporter lysis buffer,保证充分覆盖细胞,冻融1次以确保细胞裂解,将细胞裂解液移至1.5 ml Eppendorf管中,振荡10~15 s,离心(12 000×g,2 min,4 ℃),转移上清于新管。制备好的细胞裂解液可用于测定或贮存于-70 ℃备用。

1.2.4 LUC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测定 取制备好的细胞裂解液进行LUC和βgal活性的测定。LUC活性测定前取20 μl平衡至室温的细胞裂解液,加入80 μl LUC底物,迅速混匀,置光度计中,记录读数。βgal活性测定根据分子克隆的方法,在每个用于测定转染细胞裂解物的Eppendorf管中加入100×Mg2+ 3 μl、1×ONPG 66 μl、细胞裂解物30 μl、0.1 mol・L-1Na3PO4 201 μl,混匀。置37 ℃保温30 min,以500 μl 1 mol・L-1 Na2CO3终止显色反应。置酶标仪上,在波长420 nm处读光吸收值来表示βgal的活性,以共转化的βgal活性作为内源对照,以/βgal活性的值为系数,比较各组在转化效率相同时LUC活性的相互关系。以没有任何插入片段时pGL3Basic的LUC活性为1,比较加上插入片段pac启动子后的LUC活性增加的倍数,即LUC的相对活性,以反映LUC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

2 结

2.1 重组载体的构建鉴定与纯化以pAc5.1/V5His/LacZ质粒为模板,通过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PCR扩增获得pac启动子2 500 bp基因片段(图1),用XhoⅠ、HindⅢ双酶切后克隆到载体pGL3Basic中(图2)。提取重组阳性质粒,XhoⅠ、HindⅢ双酶切后得到2 500 bp的基因片段(图1)。经测序鉴定,阅读框架不变。鉴定完成的重组质粒经过质粒中量抽提试剂盒提取纯化,得到符合转染所需的高纯度高浓度的重组质粒pGL3pac,经测定其260 nm的OD值,计算得到其浓度为0.99 μg・μl-1,A260 nm/A280 nm为1.81。

2.2 S2细胞的瞬时转染分析转染结果显示,pGL3Basic和pGL3Control中LUC的相对活性无明显差异,提示SV40启动子在果蝇S2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而pGL3pac中插入了pac启动子,LUC的相对活性明显增高。pGL3pac在果蝇S2细胞中LUC的活性是pGL3Basic LUC活性的近2.7万倍。见表1。表1 瞬时转染后各组分酶活性值

3 讨

LUC是现在常用的一种报告基因,因其无放射性、检测快、灵敏度高、半衰期短、线性好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构建了pGL3pac这一重组质粒,使得在果蝇S2细胞中能够高表达LUC,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了一个好的工具。首先,它可作为基因启动子分析研究中的阳性对照,通过与该重组质粒的转染结果比较,从而判定不同顺式作用元件对转录的影响。其次,我们可以将目的基因某一区域的启动子元件插入到重组质粒pGL3pac启动子的上游或下游,通过LUC表达量改变的放大作用,进一步分析这些启动子元件的生物学作用,找到在转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启动子序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了解特定的反式作用因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再次,还可以将目的基因自身的5′端或3′端的UTR序列插入到LUC基因的上下游,通过检测LUC的水平,为翻译水平的调控提供依据。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在重组质粒利用中量试剂盒抽提纯化时,想得到浓度高的产物,应注意在菌液的培养量和培养时间上进行调整。因实际环境的不同,按照操作说明所示的条件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质粒量,通过增加培养的菌液量和延长培养时间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所得的质粒是细胞转染所需,故在抽提纯化时应特别强调无菌的原则。第二,在转染实验中,重组质粒pGL3pac必须共同转染表达另外一带有报告基因的质粒以衡量转染效率。我们选择了pAcLacZ,该质粒含lacZ基因,能够表达βgal,利用βgal水解底物ONPG的能力计算出βgal的活性,以此作为内源对照衡量不同组分的转染效率。这个质粒与目的质粒的转染比例对于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βgal的活性在0.2~0.8之间符合线性范围,所以可根据这一要求摸索合适的转染比例,通过实验可得出两者在5∶1浓度比时较合适。另外,还可以选择带有其它报告基因的质粒载体,如phRL是一种带有海肾荧光素酶(RLUC)报告基因的质粒载体,如果选择phRL作为共转质粒则可通过在一管细胞裂解液中先后加入不同的底物,用同种仪器测定酶的活性即可,因其测定的两种酶的活性在同一数量级而且减少实验步骤,使实验数据更加可靠,实验过程更加简便[5]。第三,我们是通过瞬时转染得出结论,为排除一些因素的影响,转染实验必须重复3或4次,本实验的转染数据即是3次实验的平均值。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pac替代pGL3Control中的SV40启动子,主要是因为果蝇actin 5C蛋白组在果蝇体内为组成性表达且不需诱导,因此,利用pac作为替换启动子,不仅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而且可简化实验操作。这一质粒的构建不仅为我们在细胞水平利用报告基因系统研究果蝇中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提供工具载体,而且它的构建方法提示我们可通过相同的途径构建适合转染不同类型细胞的带有报告基因的质粒载体,作为相应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LOUISE H. Reporter gene technology:the future looks bright [J].Biochem Pharmacol,1999,58:749757.

[2]GAMBHIR S S,BARRIO J R,HERSCHMAN H R,et al. Assays for noninvasive imaging of reporter gene expression [J]. Nucl Med Biol,1999,26:481490.

[3]LECLERC G M,BOOCKFOR F R,FAUGHT W J,et al.Development of a destabilized firefly luciferase enzyme for measurement of gene expression [J].Biotechniques,2000,29:590596.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6

××××年上半年我区防病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精心制订工作计划,认真组织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防治工作为重点,带动肠道传染病控制及计划免疫开展,全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各项防病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万以下,无暴发疫情发生,防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学管理,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

为保证本单位出具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公正性,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根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通知,我们积极进行换证的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克服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人员少等种种困难,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原创: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订了严密的控制措施,形成了五个方面的质量体系文件以及各种有关质量的规章制度,通过管理评审和内审表明,该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能够对所有影响实验室质量的活动进行有效和连续的控制,于二月下旬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我区的计量认证进行复评审,通过艰苦卓越的不懈努力,于四月下旬顺利通过省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确保卫生检测质量。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禽流感防制工作成效显著

为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非典疫情,我区制定下发了《××××年度全区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和《贾汪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有效加强疫情报告的法制化管理。根据上级要求,我区于去年月份和今年月份两次启动了非典应急防控体系,加强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做好各项“防非”物资储备工作,坚持小时疫情值班和应急处理小组值班制度,实行非典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开展了非典疫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及因病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为了能够及时快速处理疫情,提高疫情处理质量,我们于月号假日期间组织了非典疫情处理模拟演练,并且顺利通过市卫生局组织的模拟演练,得到“反应快速,技术过硬”的高度评价。通过演练,有效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今年年初,全国发生了数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预防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中心多次组织人员进行人禽流感知识的培训,并负责对全区各单位成立的应急处理大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储备充足的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有效的预防了全区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

三、依法加强了传染病管理的各项措施,有效控制了重点传染病

在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努力抓好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及其它重点传染病的防制,全区目前无霍乱疫情和暴发疫情发生。

⒈疫情报告管理: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号令)要求,我区依法健全了疫情管理组织,制定了疫情报告制度,加强了疫情报告人员的业务培训,共组织乡级人员培训期约余人,并组织了两次模拟疫情报告测试,全区家医疗机构于三月初如期实现了各种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因病死亡病例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我中心还安排专人负责网络直报的卡片审核工作,确保疫情报出后小时内及时审核,截止月中旬,全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种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其中病毒性肝炎例,淋病例,梅毒例,麻诊例,菌痢例、肺结核例,与去年同比上升的传染病有病肝、菌痢、淋病、肺结核上升幅度分别为、、、。

为发现和掌握急性传染病人就诊后未依法报告的数量,病种和其它信息,第一季度对区人民医院和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共查出乙类传染病例,报告例,报告率为。

⒉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

对某些重点防制的病种进行定期、定点的监督,研究掌握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全区目前共登记腹泻病人例,霍乱病原检索例,检索率为,占总人口的‰。霍乱外环境水检索份,海产品及凉拌菜检索份,均未检索到霍乱弧菌。通过每旬对区属三家医院(人民医院、大吴、青山泉)、麻诊、新生儿破伤风进行主动监测,全区共报告例,麻诊例,均已上报并进行了流调采样工作。

为做好今年霍乱防治工作,切实落实各项霍乱防制措施,我区印发了《贾汪区腹泻病防制工作预案》,各医疗机构做好了肠道门诊开诊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房屋嗽薄⑸璞浮⒁┬档龋⒂×月×日准时开设肠道门诊,我中心及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霍乱病防治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疫情处理小组。各医疗机构在参加市疾控中心举办的肠道门诊培训班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员培训工作,参培率以上。

四、加强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建设,做好预防接种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对照市局制定的计划免疫规范化接种门诊分级验收标准,积极准备,加强软、硬件建设,各接种点配备专题宣传画板,全区统一配备了微机,并完成了计划免疫软件系统的安装、培训及儿童接种信息的录入工作。目前全区已正常使用卡。为推进我区规范化门诊验收工作,选择了耿集镇作为计免甲等规范化门诊建设的示范点,召开全区计免甲等规范化门诊建设现场会,为各地门诊的建设提供了样板。我区自查的基础上,上报市局五家接种门诊作为首批甲等规范化门诊的复验单位,有四家通过市局验收。

为提高群众对计免知识的了解,我区于×月×日计免宣传周期间,利用版报、标语、宣传单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共发放宣传单千余份,解决群众咨询约余人。为提高全区计免人员业务素质,我中心于三月份组织全区计免人员约余人进行专题培训工作,并对考试合格人员发放培训合格证。

我区继续加强接种率月报制度,各接种门诊均能做到“五及时、四相符、三一致”,提高门诊接种率,上半年各疫苗接种率均超过。

五、结核病、性病、艾滋病防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我区自去年月开始实行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今年截至月底共登记结核病人人,其中菌阳例,菌阴例,结核性胸膜炎例,新发登记率为万,新发菌阳登记率为万,其中治疗管理例,菌阳例,菌阳病人检出率为。为加大结核病人发现力度,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区围绕“控制结核病,让每一次呼吸更健康”为宣传主题,利用广播、报刊、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单余份,使群众了解到国家关于结核病治疗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了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控制学校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效发现青少年中的结核病人,在去年开展大中专院校、中学生检测工作的基础上,我中心继续组织专业人员对部分学生进行检测,上半年共接种人,强阳性人,阳性率为,未发现一例肺结核病人。对于强阳性学生均进行了免费胸透、肝功能检查及预防服药,并定期随访复查。

我区今年无艾滋病新发病例及感染者,对既往报告的病例均已进行流调和管理,并按有关程序进行了告知,目前全区的两例感染者均死亡。

六、开展寄地防常规工作,加大消毒与媒介控制力度

对“三热”病人进行血检是发现疟疾病人的一个最直接手段,自月份以来,全区共开展“三热”病人血检人,血检率为,上半年无疟疾疫情。消除碘缺乏病是地方病防制的一个重点,我中心每月都对居民用户食用盐碘含量进行监测。目前共对九个乡镇个村居民进行监测,共采样份,合格碘盐份,合格率为。

为掌握本区四害密度,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提供根据,依照工作计划,我中心每月开展鼠密度调查。上半年共布夹介,有效夹个,鼠密度为,月每旬开展蚊、蝇密度监测,并及时上报报表。

为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就医者安全就医,四月下旬,我中心组织开展了对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进行了消毒质量检测活动,原创: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空气、物体表面、人员手及器械等进行了消毒效果监测,同时对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索证登记、毁型、消毒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共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七、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分析

⒈存在问题:我区的防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如:个别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建设标准不高,腹泻门诊流于形式,腹泻病人登记率、检索率偏低,距上级要求的检索率达到登记率的、总人总的‰的目标有一定差距;结核病人转诊率不高,个别单位受经济利益驱动,截留结核病人、痰检率低,痰检质量不高,治疗方案不正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有待加强,个别医疗单位传染病诊断不规范,误诊误报率偏高,疫点流调处理质量不高等问题。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7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on protein interaction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yeast two-hybrid system in vivo analysis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is a genetic approach. In the paper, advantages, limitations and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s the principle of this system are introduced.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蛋白间相互作用

Key words: yeast two-hybrid;protein interactions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321-02

0引言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研究逐渐从基因组时代转到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众所周知蛋白质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内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的遗传学方法,而过去也有许多方法用来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但都是体外研究方法如交联、免疫共沉淀、亲和层析等,这些方法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还需要纯化蛋白,同时要求蛋白质间存在比较强的作用力,而酵母双杂交系统操作是在核酸水平上进行,是在酵母细胞内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还能检测到蛋白质间微弱的相互作用,无需对蛋白质进行纯化,因此自从该技术建立以后,得到了迅速广泛的应用。

1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酵母双杂交系统由Fields和Song[12]等于1989年首先在研究真核基因转录调控中建立,此系统是在酿酒酵母体内分析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真核生物转录调控过程的认识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理论依据为典型的真核生长转录因子,如GAL4、GCN4等都含有两个可分离的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 domain,简称为DB)和转录激活结构域(transcription-activation domain,简称为AD),前者负责识别DNA上的特异序列,并使转录激活结构域定位于所调节的基因的上游,后者与转录复合体的其他成分作用,启动所调节基因的转录,这两个结构域结构上相互独立但功能上又相互依赖,一个完整的转录因子必须同时含有这两个结构域,否则将无法完成转录激活功能。酵母双杂交是将BD的核酸序列与诱饵蛋白X的核酸序列结合构建成BD-X融合表达载体,X往往是已知蛋白,将AD的核酸序列与猎物蛋白Y的核酸序列结合到一起构建成AD-Y表达载体,之后将这两个质粒共同转入同一酵母细胞内表达,如果X和Y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与他们分别融合的BD和AD在空间上就能充分接近,呈现出完整的转录因子活性并激活相应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单独的BD和AD均不能激活报告基因。通过检测报告基因表达与否,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X和Y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当把Y变成基因文库或cDNA文库时,就可以直接从文库中找到与X相互作用的蛋白的DNA序列。

2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特点和优点

酵母双杂交系统与其它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方法相比其主要表现在[5,14]:①发现和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转录因子功能是在融合基因表达后,在细胞内重新组建转录因子之后发挥作用的,不需要分离纯化蛋白质,这就避免了在提纯蛋白过程中可能引起蛋白变性,因此保持了蛋白的生物活性,能更真实地反映体内相互作用的真实情况。②可以直接从文库中获得相互作用蛋白的核酸序列。③能敏锐地通过报告基因检测到蛋白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是一种研究蛋白间相互作用非常灵敏的技术。④酵母双杂交系统可采用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类型和分化时期材料构建cDNA文库,能分析不同亚细胞部位和功能的蛋白质。⑤常用酵母细胞作为报道株,具有直接进行选择的标记基因,易于转化、便于回收扩增质粒,同时酵母的内源性蛋白不易同来源于哺乳动物的蛋白结合等特点和优点。

3常见问题及改进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自从建立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而且对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位有非常严格地要求,同时转化效率偏低[1,2,5,8]。

3.1 假阳性现象假阳性就是指待研究的两个蛋白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报告基因被激活,假阳性发生频率较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某些蛋白质本身具有转录激活功能如转录因子,就无需BD和AD相互作用就能激活报告基因表达或者是在酵母表达时发挥了转录激活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原宿主内不在同一种组织或细胞内表达,或者是在发育的不同时期、同一种细胞的不同区域表达,利用此系统分析把这些在生理状态下是不可能碰到一起的蛋白拉到一起进行相互作用而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某些蛋白表面含有的多种蛋白质低亲和力区域,也会导致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生假阳性结果;酵母细胞内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会把两个原本无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拉到一起,从而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针对这些缺陷,可以通过做严格的对照试验排除假阳性,应对诱饵和靶蛋白分别作单独激活报告基因的鉴定,也可以采用双筛选系统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1]。

3.2 假阴性现象假阴性是指两个蛋白本应发生相互作用,但报告基因不表达或表达程度非常低以至于检测不出来。原因是有些融合蛋白的表达对细胞会产生毒性,这时应该选择敏感性低的菌株或低拷贝数的载体去避免;也有可能是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较弱,这时应选择高敏感的菌株及多拷贝载体去避免;还有就是此系统分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定位于细胞核内,这就造成此系统对所有蛋白质并非都适用,对于核外蛋白就不能用此系统分析相互作用,因为它们的相互作用不是发生在核内,如果用此系统就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同时许多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翻译后加工如糖基化、二硫键形成等,这些反应在核内无法进行,另外在酵母中大量表达融合蛋白有可能会影响目的蛋白的修饰和折叠,尤其是在研究异源蛋白相互作用时,它们的正确折叠和功能有赖于其他非酵母蛋白的辅助,因此不能正确修饰和折叠的蛋白质也会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3.3 转化效率如何提高转化效率也是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时应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双杂交系统筛库过程中转化BD-X载体和AD-Y载体时可以依次转化,也可以共转化,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共转化更具有优势,首先它比较节省时间,工作量也没有依次转化时的工作量大,其次共转化还可以减弱或消除融合表达蛋白大量表达对酵母产生的毒性,尤其对一些低表达量的基因进行筛库时,就更应该提高转化效率,才有可能筛到与目的蛋白有作用的蛋白质,利用酵母的有性生殖即酵母接合型的引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双杂交的转化效率。

4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产生以来,主要应用在以下几方面:可用来寻找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新蛋白[3,4,6],这是双杂交系统最广泛、最有价值的应用。比如将感兴趣的目标蛋白基因克隆至BD载体,而将要筛选的cDNA库克隆在AD载体,共同转化酵母宿主菌,如果cDNA序列编码的某一段蛋白能和靶蛋白形成聚合体,就会激活报告基因,这样就可以找到一个与靶蛋白结合的新蛋白,目前使用双杂交系统已经筛选到许多新蛋白,而且在不断扩大;确定功能已知蛋白间的相互作用[7]或已知有生理作用的蛋白间的作用位点、结构域、关键氨基酸残基[1,2],通过构建待测蛋白的缺失突变体,检测不同缺失突变体报告基因的表型可以判断出在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功能结构域,之后在功能结构域内进行DNA点突变,改变其氨基酸残基,以确定突变体能否使报告基因表达,就会找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必需氨基酸;验证通过其他方法发现的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即以功能未知的新基因去筛选文库,然后根据钓到的已知基因的功能推测新基因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还应用于绘制蛋白质联系图谱等许多方面。该系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如信号转导、蛋白质功能、癌基因研究、细胞凋亡研究、细胞周期与分化、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药物设计等领域[8-11,15,16],但是此系统只能反应蛋白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而在生物体内的真实情况是不是正如实验所显示的还没有报道,因此实验结果还需要其它研究方法来验证。有研究指出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获得的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估计会有近50%的假阳性[13],尽管如此,酵母双杂交系统还是大大推动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细胞内从基因水平分析蛋白与蛋白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灵敏而有效的方法,此技术已经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自从该技术建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基于酵母双杂交系统建立的新技术有酵母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酵母双杂交系统等,随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的深入和一些宝贵经验的积累,相信该系统将来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娄鸿飞,张志文等.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1,36(11):1-2.

[2]林存刚,徐慧等.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及其应用进展.微生物学杂志,2005,25(6):85-89.

[3]王烨,李峰等.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NAP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20(2):52-59.

[4]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42-246.

[5]张迪,霍克克,顾科隆等.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进展.高技术通讯,2000,10(3):98-101.

[6]阎晓宇,姚潇,黄留玉等.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痢疾杆菌侵袭素IpaC 相互作用的蛋白[J].遗传学报,2004,31(4):369-374.

[7]袁顺宗,吴军等.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成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研究P311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序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4):1428-1431.

[8]Bryan C Barn hart,Justine C Lee,Elizabeth C Alappat,et al .The death effector domain protein family[J].Oncogene,2003,22(53):8634-8644.

[9]Chomchan P,Shifang L,Miranda G J,et al. Analysis o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mong 12 Proteins Encoded on Rice Grassy Stunt Virus Genome[D].Wisconsin:Abstracts of 20thAnnual Meeting of ASV,2001.

[10]Choi R,Stenger D C,French R.Multiple interactions among proteins encoded by the mitetransmitted wheat streak mosaic tritimovirus [J] .Virology,2000,267(2):185-198.

[11]Fields S,Song O.A novel genetic system to detec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Nature,1989,340:245-246.

[12]Mrowka R,Patzak A,Herzel H.(2001) Is there a bias in proteome research Genome Res.11 (12),1971-1973.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8

关键词: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应对策略;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67-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8

一、引言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是反洗钱义务主体在与客户开展金融交易过程中,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识别和发现存有洗钱及相关犯罪嫌疑的异常交易的过程。总体上说,世界各国的反洗钱制度大多数都以可疑交易或者可疑行为报告制度为中心,要求金融机构报送有洗钱迹象和可能的交易行为的有关信息。可疑交易报告是国家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情报来源基础,有效的可疑交易线索为司法机关启动洗钱案件调查和侦查程序提供信息支持。

从本质上讲,可疑交易是与涉嫌洗钱等犯罪相关度较高的资金交易。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多样化和电子化,洗钱分子通过金融机构实施洗钱犯罪的手段日趋复杂、转移犯罪所得的方式更加便捷。特别是随着反洗钱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以及金融机构反洗钱意识与合规水平的逐步提高,洗钱者为掩饰其洗钱动机和行为,必然会不断设计和实施更加多样、复杂的洗钱手段,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调适功能的自组织系统。可以说,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最特殊环节,其有效性最终决定了金融机构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

一般而言,金融机构报告可疑交易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四个因素:可疑交易的固有特征、报告规则、识别方法以及金融机构的报告意愿。可疑交易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隐蔽性、手段的专业性、判别的主观性等特征属性,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自觉适应反洗钱形势发展需要,采取先动哲学的可疑交易报告态度,主动开展洗钱类型特征、洗钱活动规律、洗钱风险演变趋势等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创新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策略与方法,有效改变目前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庞大而情报价值较低的被动局面。

二、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基本策略

(一)现状分析

洗钱是一种有规律的犯罪活动,并具有一些相似的异常特征。《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分别要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当将共计48种交易或者行为作为可疑交易进行报告。在反洗钱工作的起步阶段,监管当局制定的这些列举式识别模式有助于经验不足的金融机构更容易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金融机构通常将管理办法所列举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予以量化、编码,由识别系统根据客户业务发生的时间、次数、金额等交易数据,自动提取并直接通过“总对总”方式上报。例如,某商业银行将第十一条第一款“短期内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者集中转入、分散转出,与客户身份、财务状况、经营业务明显不符”的报告标准模型化为如表1所示的8条识别规则。

事实上,管理办法所列举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通常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分析两部分内容。另外,第十四条还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其他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有异常情形,经分析认为涉嫌洗钱的也应当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由表1的模型定义可见,这些筛选规则将标准中的“短期”设定为10个自然日,将“集中与分散”的可疑特征描述为借贷方账户数的显著差异以及借贷方发生额的基本平衡。由于模型参数的刚性,以及模型定义中较少考虑客户的经营性质、经营特点、资金往来等因素,可疑交易的错误否定(将可疑交易误认定为正常交易)和错误肯定(将正常交易误认定为可疑交易)问题不可避免。显然,金融机构这种基于客观标准而导致的机械性、粗放性、防卫性报送行为违背了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设计的初衷。

(二)应对策略

从洗钱犯罪的操作手法和异常资金的归集路径看,可疑交易可能存在于金融机构的各项金融业务以及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由于非法交易常常与合法交易交织在一起,特别是那些看似合法交易的非法交易更具有欺骗性,要求监管机构制定一个绝对而完备的可疑交易判断标准、期望金融机构识别和发现所有的可疑交易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因此,金融机构在制定反洗钱策略时,需要合理保证与统筹兼顾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针对性、完备性和准确性。其中,针对性是在洗钱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合理调配资源,有效发现与特定严重犯罪有关的洗钱活动;完备性是金融交易监测范围应覆盖金融机构各项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错误否定的风险;准确性是在提交报告前应尽可能多地排除错误肯定,即以最少的可疑交易报告量包含尽量多的涉嫌洗钱交易。

1.实施风险管理,增强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针对性。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采用的交易方式与支付手段、面对的交易客户等多种多样,对应着高低不一的洗钱风险。在可疑交易监测分析过程中如果不从内部控制上来管理洗钱风险,不辨主次地平均用力,则金融机构既会增加合规成本支出,又不利于其报告质量的整体提高。为此,金融机构首先要加强反洗钱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的教育和培训,减少执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与实践的认知障碍,提高反洗钱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政策水平和可疑交易识别能力。其次是将风险识别和评估贯穿于金融机构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以及开展交易的全过程,并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洗钱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第三是对所有可能面临洗钱风险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这些业务既包括传统的柜面金融业务,也包括非面对面的网上金融业务、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结算业务等。

2.完善方法体系,保障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完备性。金融机构应根据所监测分析领域的业务特点,优化、扩展“基于规则”识别方法,综合考虑识别手段、识别模式、识别对象、识别流程等因素,探索交易主体导向和交易行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形成多样有效的可疑交易识别方法体系。在识别手段方面,不断完善系统自动监测功能,同时强化以客户为基础的人工分析。在识别模式方面,除了将规律性规则用于交易数据过滤与识别外,还要根据对交易主体自身的行为规律特征及其周围同行的规律特征的综合比较来发现异常或排除误报。在识别对象方面,按照交易、账户、客户、组织的层次关系,构建金融交易信息的多维数据立方体,从不同的概括层次上把握可疑交易的特征。在识别流程方面,强化信息共享与分工协作,形成自下往上情报汇集和自顶向下证据确认相结合、条线式分散识别与各条线关联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基于新的反洗钱监管理念,金融机构不仅需要关注法规体系中规定的可疑交易特征描述,更需要深刻领会自主识别报告制度的实质,即在充分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判断交易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因此,金融机构一是整合在各种业务往来中获取的客户身份、资金交易、财产关系等信息资源,充分剔除由一线人员发现或由信息系统筛选但有足够理由排除的可疑交易。二是建立面向反洗钱的信息共享与信息整合机制,为识别、分辨可疑交易线索提供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同时降低在报送跨行可疑交易时获取交易对手信息的难度。三是发挥金融行业信息管理优势,逐步实现可疑交易监测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或其他业务系统的功能集成与数据共享,并及时更新与补充新的洗钱交易特征、黑名单客户、高风险客户、洗钱特殊地区等信息。

三、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技术方法

(一)方法综述

能够在众多交易信息中迅速发现、判断、认定一笔“重大涉嫌洗钱可疑交易”是反洗钱的核心工作。汤俊(2008)将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归结为基于场景检测和基于异常检测两类[1]。场景检测主要针对过往发生案件的一些特征进行统计,并将所得到的规律性规则用于对交易数据的过滤与识别,只要达到量化标准的上限,即认为洗钱行为“重现”而加以报警。异常检测是将客户交易放到一个交易发生的上下文环境中进行分析,其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数理统计、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描述用户行为模式轮廓,以此作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判断依据。

上述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方式以金融交易主体为核心,其识别与分析的依据是交易特征及历史交易特征等。关于交易主体,高增安(2007)将机构账户按照交易层、账户层、组织层、链接层进行分类[2]。类似地,张成虎、赵小虎(2009)将金融交易信息分为交易层、账户层、客户层、机构层等四种类型[3]。交易层信息是整个交易信息的基础,每笔交易记录包含交易主体、账户、时间、交易性质等丰富信息,本层面主要分析的是单条交易记录的可疑性。以账户为主体,将交易层信息进行归并,构成账户层,本层面分析的是账户所涉及到的全部交易。按照家族树(或机构结构树)来整合、聚集个人客户(或单位客户)所有账户的交易记录,形成客户层(或组织层、机构层)的交易信息。

此外,银行洗钱“黑名单”中所包含的有洗钱嫌疑账户往往彼此关联,隐蔽形成洗钱犯罪网络。在金融交易网络中,结点通常代表交易主体,带有方向及权重的边体现了交易主体之间的联系及强度。Goldberg等(2005)通过在现实世界实体层面上重构交易数据来支持FAIS系统进行复杂交易网络的分析[4]。Jedrzejek等(2009)针对贸易洗钱等金融犯罪的分析而提出了用于表示资金流动、发票单据、商品或服务的链形图[5]。针对金融交易网络分析,Xu、Chen(2004)提出了改进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识别洗钱犯罪网络中的最强关联路径[6]。薛耀文等(2006)提出了在复杂金融网络中基于成本约束的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智能节点洗钱路径的计算方法[7]。杨冬梅等(2007)建立并分析了金融网络中洗钱资金转移路径的可疑模型,以期分离出洗钱可疑路径集合并从中找出洗钱关键直接路径[8]。张成虎等(2009)通过图形遍历方式和金融交易权重分析策略的组合来发现交易关系异常特征[9]。

通过金融交易网络的关联分析来识别可疑及欺诈行为、发现隐藏组织结构或关联群体、模仿团队行为及预测洗钱行为等。FAIS系统中应用称为NetMap的关联分析工具来辅助发现洗钱线索。Kovalerchuk、Vityaev(2002)提出了称为混合证据关联技术,可将贸易交易数据中的多项事实证据以及领域背景知识等关联起来,以自动发现可疑的洗钱或欺诈模式[10]。

(二)方法建模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以反洗钱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息分析技术为手段,对监测范围内的金融交易实施可疑交易的在线监测与人工分析。其中,监测范围应覆盖金融机构所有可能面临洗钱风险的业务环节。在线监测指金融机构应根据所监控的业务领域和金融产品特点,实现和优化可疑交易自动识别功能。人工分析指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可疑交易人工甄别流程,特别是对于利用技术手段筛查出的异常交易数据,须结合客户身份识别、行业特点分析及相关交易背景进行人工分析、审核和判断后才能报出,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

基于前文分析,可将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任务归纳为四个要素,即识别方法、交易特征、交易背景、异常交易模式。其中,识别方法有场景检测、异常检测、关联分析等三种;交易特征揭示了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及用途;交易背景包括交易主体类型、层次结构、所在行业等背景资料及历史交易统计信息;异常交易模式刻画了不同洗钱行为的可疑交易特征,可来自于领域专家的经验总结或智能系统的自动归纳发现。可见,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是基于交易特征与交易背景并应用特定识别方法来判断交易是否异常或可疑的过程。

为描述方便,以P::=+表示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模式。其中,“::=”为定义符号;“+”为可疑交易模式的并列;字母P、M、C、B分别对应了异常交易模式、识别方法、交易特征、交易背景等四个要素。各要素的典型特征值分别为:M={s-场景检测, u-异常检测, l-关联分析},C={m-金额, f-频率, d-流向,p-性质, u-用途},B={t-交易期间,b-背景资料, s-历史交易统计信息}。

表2的左列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作为可疑交易进行报告的18种交易或者行为,右列是对应的可疑交易识别模式。实际上,这些分析模式是对可疑交易描述的高度抽象,如p1101的第一部分可解释为“利用场景检测法筛选出短期内交易主体在金额、频率、流向等方面呈现异常的交易”,表1的识别规则可视为该模式的实现模型;第二部分则可解释为“对于筛选出的可疑交易,利用异常检测法,综合考虑交易性质与用途、客户背景与交易历史等因素,判断其是否可疑”。

本文所提出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模式将有助于可疑交易模型的分析、构建、实现与评价。但需要指出的是,表2给出的模式存在着表达上的模糊性和语义上的歧义性等问题。另外,尽管许多交易模型在全球都会被认定可疑,但由于各国监管要求不同,各银行的业务领域和产品不同,可疑交易模型的数量、高发领域及组合也会具有不同特点[11]。因此,下一步将重点集中在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交易特征及交易背景的要素特征上。

参考文献:

[1]汤俊.国际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综述[J].华南金融电脑,2008(8):79-82.

[2]高增安.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张成虎,赵小虎. 基于链接分析的洗钱交易识别研究[J].上海金融,2009 (8):78-83.

[4]H.G.Goldberg,R.W.H.Wong. Restructuring Transactional Data for Link Analysis in the FinCEN AI System[J].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5(5):81-85.

[5]C.Jedrzejek, J.Bak. M.Falkowski. Graph Mining for Detection of a Large Class of Financial Crimes[D].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ual Structures, Moscow, Russia, July 2009:26-31.

[6]J.J.Xu,H.Chen.Fighting Organized Crimes: Using Shortest-path Algorithms to Identify Associations in Criminal Network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4(38):473-487.

[7]薛耀文,张朋柱,范静.基于成本约束的智能洗钱效用与路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S1): 1165-1171.

[8]杨冬梅,吴冲锋等.金融网络中洗钱资金转移路径的可疑模型—概率视角[J].上海管理科学,2007(6):42-46.

[9]张成虎,赵小虎. 基于数据挖掘的洗钱交易识别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9):123-126.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9

一、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意识,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最大程度地减少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和服务模式。

2.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

4.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85%以上。

5.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6.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率分别达到90%以上。

7.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达到85%以上。

8.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及18月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9.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率下降50%。

二、策略及措施

(一)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广泛社会动员。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和社会支持。

1.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各地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规划中,制订本地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多部门协作

卫生系统内部应建立以妇幼部门为主,疾控、医政、规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作机制,明确职责与分工。积极与妇联、计生、民政、财政、教育、共青团、文化、广电、公安等部门协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减少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及综合的关怀与支持,推动工作全面开展。

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各种传媒、学校课程、讲座及咨询热线等形式,在妇女人群中普及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结合孕产期保健、婚前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在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病房、产房、婚前保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等多种场所,对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儿童家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重点指导。

(二)在生殖保健服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生殖健康医疗保健服务中,应该关注妇女艾滋病感染的可能途径和感染状况,将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感染以及减少艾滋病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与生殖健康医疗服务密切结合。

1.提供艾滋病预防信息及服务,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在生殖保健服务的过程中,结合婚前保健、妇女病查治、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感染防治、计划生育等医疗服务,主动为接受医疗服务的妇女及其配偶/提供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妇女对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避免艾滋病感染的危险行为,增强防护意识;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对有高危行为者,动员其接受艾滋病检测和进一步的咨询,预防配偶/感染,最大程度地减少育龄妇女的艾滋病感染和传播。

2.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减少非意愿妊娠

应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及预防的信息、相应的避孕咨询及服务、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等,帮助选择安全的方式,制订适宜的家庭生育计划,为发生意外妊娠的妇女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的非意愿妊娠。

(三)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以妇幼保健网络为平台,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常规化工作机制,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到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以妇女、儿童和家庭为中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怀和支持体系。

1.提供咨询与检测服务

医疗保健机构应在提供孕产期保健的同时,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信息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前咨询,建议并动员孕产妇接受艾滋病检测;提供艾滋病感染危险行为相关信息,进行危险行为评估。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务。强调孕期尽早检测,尽快明确感染状况。孕产期保健艾滋病检测和服务流程见附件1。

根据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提供检测后咨询服务。解释检测结果;提供预防艾滋病感染和改变危险行为的信息;提供避孕、孕产期保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转介服务等指导。

2.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保健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孕期、产时及产后的常规保健和随访,加强孕期保健、安全指导、营养支持、艾滋病相关症状体征监测、住院分娩、喂养指导、产后避孕、心理支持、家庭防护指导等服务。对选择终止妊娠的孕妇,提供人工终止妊娠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指导。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产后纳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追踪管理。

3.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密切监测艾滋病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条件地区进行CD4细胞检测。根据感染孕产妇的疾病发展程度、免疫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兼顾孕产妇自身健康和预防母婴传播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方案(见附件2)。

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确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及时、全程、规范用药。在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充分告知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家人坚持规范应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及相关信息,提高用药依从性;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孕产妇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免疫状况,密切关注耐药性及药物副作用,加强抗病毒药物应用后的随访,必要时进行处理或提供转介服务。

4.提供适宜的、安全的助产服务

动员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适宜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损伤性操作,减少在分娩过程中的儿童感染机率。

5.婴儿喂养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对人工喂养的可接受性、适宜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并进行婴儿喂养的科学指导与随访,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喂养导致的母婴传播,并保障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6.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保健

有针对性地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按照国家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免疫接种,在未完成免疫接种程序时,应注意避免与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人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随访服务,使其于12月龄和18月龄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婴儿随访和检测服务流程见附件1。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开展婴儿早期诊断检测,以便尽早提供相应服务。

7.提供关怀和支持

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应根据本机构服务的特点和内容,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咨询、心理支持、综合关怀及转介服务等,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影响,减少歧视,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组织管理及服务能力建设,保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顺利实施。

明确组织分工,加强机构建设,开展人员培训,规范实验室检测,提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的服务能力,保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各项措施的实施。

1.组织与分工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组织协调下,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技术指导工作,组织部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写培训教材进行师资培训;对各地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检查和工作评价;负责信息收集和分析;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的科学研究等。

各省、市、县级妇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

各省、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技术指导,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工作的进展进行督导检查及人员培训;负责本辖区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工作。

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服务,参与并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

2.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所有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要求及服务流程提供服务。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管理、技术以及基本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能力。

3.人员培训

对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知识及服务技能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妇幼卫生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或由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家-省-市(地)-县(区)-乡-村的逐级培训。

4.规范实验室检测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建立符合要求的艾滋病初筛和确证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点,完善检测制度,规范检测操作,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分工协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检测流程。

5.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遵照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通知主管领导,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取得联系,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进行登记并正确使用预防用药及接受流行病学监测。

三、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及管理,提高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信息资料包括相关报表和各类登记。报表包括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等系列个案登记卡。各类登记包括包含艾滋病咨询检测记录的婚前保健门诊登记、孕期保健门诊登记、分娩登记和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孕产妇的检测结果报告单、保健手册、病历记录、随访记录等。

对所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婚检妇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并填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相关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上报流程及要求详见附件3。

四、监督指导与评估

建立国家、省、市(地)、县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评估体系。卫生部及部级技术指导部门,负责制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方案,定期进行抽查和监督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及国家督导方案制订本地区督导方案,定期组织自查和监督指导,评估辖区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不断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质量。

附件: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2.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应用方案

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附件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图1孕产期保健艾滋病检测和服务流程

图2产时保健艾滋病检测和服务流程

(适用于未能及时获得确认试验结果者)

图3婴幼儿随访和检测服务流程

附件2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应用方案

一、没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既往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一)建议方案。

孕期:自妊娠28周(或妊娠28周后发现感染尽早)开始口服齐多夫定(AZT)300mg,每日2次,至临产;

临产后:立即口服AZT300mg,奈韦拉平(NVP)200mg以及拉米夫定(3TC)150mg;之后每3小时服用AZT300mg,每12小时服用3TC150mg,直至分娩结束;

分娩后:产妇继续口服AZT300mg及3TC15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周。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同时口服AZT4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不足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4周。

对于孕期未发现、临产后才发现感染的产妇,也应及时按照建议方案,自临产后的药物方案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分娩后才发现感染的产妇,产妇本人可以暂不应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婴儿则应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开始应用单剂量NVP以及4周AZT,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同建议方案。

(二)最低限度方案。

产妇临产后:立即口服奈韦拉平(NVP)200mg,一次;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

二、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或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参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2007版)》相关内容。

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服用AZT4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需持续4周。

附件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一、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

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时限

(一)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表1–Ⅰ、表1–Ⅱ、表1–Ⅲ)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于次月5日前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本机构填写部分)上报至本辖区的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收集、整理、汇总和审核后,形成“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汇总)表”(表1),于次月15日前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系列个案登记卡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表2–Ⅰ)应于获得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确认试验阳性结果后5日内填报。对既往已确认感染者,本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中了解其感染状态后5日内填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表2–Ⅱ)应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出现妊娠结局或产褥期(分娩至42日)后5日内填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表2–Ⅲ)应于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满1、3、6、9、12、18个月后5日内填报。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各级随时报告的各类“个案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婚检妇女、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登记卡进行审核,并逐级上报,于接到报告后10日内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

表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汇总)表

(由妇幼保健机构汇总)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年月

编号项目人数指标说明

1.婚前保健接受婚前保健人数男由表1–Ⅰ汇总获得。

2.女

3.接受艾滋病咨询人数男

4.女

5.接受HIV抗体检测人数男

6.女

7.HIV抗体阳性人数男

8.女

9.孕期接受初次产前保健的孕妇数由表1–Ⅱ汇总获得。

10.接受艾滋病咨询孕妇数

11.接受HIV抗体检测孕妇数

12.HIV抗体阳性孕妇数

13.住院分娩住院分娩产妇数

14.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

15.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

16.仅产时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

17.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

18.仅产时HIV抗体检测阳性产妇数

19.HIV抗体阳性产妇总数

20.住院分娩活产数

21.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

22.非住院分娩非住院分娩产妇数由表1–Ⅲ汇总获得。

23.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

24.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

25.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

26.仅产时HIV抗体检测阳性产妇数

27.HIV抗体阳性产妇数

28.非住院分娩活产数

29.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

30.地区产妇总数

31.地区活产总数

填报时间:填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

表1–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由婚前保健机构填写)

市(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年月

编号项目人数

1.接受婚前保健人数男

2.女

3.其中接受艾滋病咨询人数男

4.女

5.其中接受HIV抗体检测人数男

6.女

7.其中HIV抗体阳性人数男

8.女

填报时间:填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

表1–Ⅱ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由助产机构填写)

市(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年月

编号项目人数指标说明

9.孕

期接受初次产前保健的孕妇数指初次接受孕期保健服务的孕妇人数。

10.接受艾滋病咨询孕妇数以艾滋病检测相关告知登记或咨询登记或其他记录资料为依据。

11.接受HIV抗体检测孕妇数孕期初次接受HIV抗体检测的孕妇人数,以艾滋病抗体检测结果报告单为依据。

12.HIV抗体阳性孕妇数包括所有在孕期检出的HIV抗体阳性孕妇,无论其妊娠结局如何。

13.住

娩住院分娩产妇数包括在本机构住院分娩的所有产妇(含≥28孕周引产的产妇)。

14.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的人数,依据孕期告知登记、咨询记录及相关信息资料为依据。

15.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的人数。

16.仅产时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未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仅在住院分娩时才接受艾滋病咨询的产妇人数,以产时登记或出具相关信息材料为依据统计。

17.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未接受HIV抗体检测,仅在住院分娩时才接受该检测的产妇人数,依据分娩登记及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单填写。

18.仅产时HIV抗体检测阳性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未接受HIV抗体检测,仅在住院分娩时才接受该检测、且结果阳性的产妇人数。

19.HIV抗体阳性产妇总数在本机构住院分娩的所有HIV抗体阳性产妇人数,无论其在孕期还是产时检出。

20.住院分娩活产数包括所有住院分娩活产数。

21.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在本机构住院分娩的HIV抗体阳性产妇分娩活产数。

注:如果1个孕产妇在孕产期多次接受咨询、检测,则仅上报1次。

填报时间:填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

表1–Ⅲ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由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填写)

市(县)年月

编号项目人数指标说明

22.非住院分娩非住院分娩产妇数由三级保健网络常规上报数据获得。

23.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在孕期接受过艾滋病咨询的产妇人数,以“围产保健手册”记录为依据。

24.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在孕期接受过HIV抗体检测的产妇人数,以“围产保健手册”记录或“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单”为依据。

25.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在孕期未接受HIV抗体检测,仅分娩时才接受该检测的产妇人数,依据“围产保健手册”记录或“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单”填写。

26.仅产时HIV抗体检测阳性产妇数在孕期未接受HIV抗体检测,仅分娩时才接受该检测,且结果阳性的产妇人数。

27.HIV抗体阳性产妇数指非住院分娩的所有HIV抗体阳性产妇人数。

28.非住院分娩活产数指非住院分娩的所有活产数。

29.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指非住院分娩的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

30.辖区产妇总数由三级保健网络常规上报数据获得,为辖区内住院分娩与非住院分娩的产妇人数总和。

31.辖区活产总数由三级保健网络常规上报数据获得,为辖区内住院分娩与非住院分娩的活产数总和。

填报时间:填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

编号:———

表2–Ⅰ、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保密)

省(自治区、市)县(市、区)医院(妇幼保健院)

一、基本情况

姓名:身份证号:.

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岁)

民族: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其他

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大专或大学、硕士及以上、不详

职业:

学生(研究生、大学、中学)、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

农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不详

婚姻状况:未婚、已婚(初婚、再婚)、同居、离婚、丧偶

孕产情况:孕次、产次、现有子女数

现住址(详填):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

户口所在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

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非必填):

孕产妇/婚检妇女属于:本县区、本市其他县区、本省其他地市、外省、港澳台、外籍(国家)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情况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期:婚前检查、人工流产、引产、孕期保健、产时、产后、其他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时间:年月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

注射、性传播、采血(浆)、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职业暴露、不详、其他

相关危险行为(多选):

与HIV感染配偶或男友的性生活、多性伴、商业、注射吸毒、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

纹身或穿耳等身体刺伤、意外伤害、职业暴露、医源性感染、不详、其他

三、丈夫/性伴情况

姓名: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岁)

民族: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其他

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大专或大学、硕士及以上、不详

职业:

学生(研究生、大学、中学)、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

农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不详

HIV检测情况:不详、未检测、检测,结果:不详、阴性、阳性,确认感染的时间:年月、不详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

注射、异性传播、同性传播、采血(浆)、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职业暴露、不详、其他

相关危险行为(多选):

无危险行为、多性伴、、同性、注射吸毒、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

纹身或穿耳等身体刺伤、意外伤害、职业暴露、医源性感染、不详、其他

四、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情况

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时期:婚前检查、人工流产、引产、孕前、孕期、产时、产后

艾滋病检测前咨询情况:未咨询、咨询;艾滋病检测后咨询情况:未咨询、咨询

报告单位(盖章):报告医生:

联系电话:填报日期:年月日

备注(非必填):

编号:———

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保密)

省(自治区、市)县(市、区)医院(妇幼保健院)

姓名:身份证号:.

一、本次妊娠、孕产期保健及分娩情况

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年月日,预产期:年月日,初检孕周:周

妊娠结局:分娩、自然流产、人工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孕周:周、其他

是否失访:未失访、已失访,失访时期:孕周或产后周

孕产期异常情况(多选):未发生、早产、中重度贫血、妊娠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滞产、产后出血、

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肝病、妊娠梅毒、其他

分娩方式:阴道产、择期剖宫产、急诊剖宫产、不详

分娩时间:年月日时分,孕周+天,总产程小时分

分娩地点:市级及以上级助产机构、县(区)级助产机构、乡(街道)级助产机构、家中、其他

产科操作(多选):无、侧切、人工破膜、胎吸或产钳、宫内头皮监测、不详、其他

会阴裂伤:无、Ⅰ度裂伤、Ⅱ度裂伤、Ⅲ度裂伤

分娩胎数:单胎、双胎、三胎、其他(多胎请另附本表分别填写围产儿、新生儿有关内容)

孕产妇结局:存活、死亡,死亡原因、不详

围产儿转归:活产、死胎、死产、七天内死亡、不详;

围产儿异常情况(多选):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围产期肺炎、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其他

随访情况:孕期随访次

二、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用药、未用药(跳至“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

开始用药时间:孕期,孕周、产时、产后

孕期:未用药、用药,用药方案:+++,漏服情况:未漏服、漏服次

产时:未用药、用药,用药方案:+++,漏服情况:未漏服、漏服次

产后:未用药、用药,用药方案:+++,漏服情况:未漏服、漏服次

停止用药情况:未停药、已停药,停药时间:孕期,孕周、产时、产后天

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进行过检测(检测填写结果,未检测用“/”表示)、未进行任何检测(跳至“四、新生婴儿情况”)

相关检测

检测孕周/时间检测结果

孕周检测结果

孕周检测结果

孕晚期孕周/产时检测结果

产后周

白细胞计数(109/L)

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

血小板计数(109/L)

血红蛋白(g/L)

血糖(mmol/L)

谷丙转氨酶(ALT)(u/L)

谷草转氨酶(AST)(u/L)

总胆红素(T.BIL)(μmol/L)

血肌酐(μmol/L)

血尿素氮(mmol/L)

CD4细胞计数(个/mm3)

CD8细胞计数(个/mm3)

病毒载量(拷贝/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梅毒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

检测方法: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其他

TPPA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RPR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滴度:未检测、1:8以下、1:8~1:64、1:64~1:128、1:128~1:256、1:256以上

其他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e抗原(HBeAg)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丙肝HCV-IgG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HCV-IgM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四、新生婴儿情况(如有多个活产婴儿,请分别填写婴儿基本情况及用药情况)

姓名:性别:男、女出生日期:年月日

出生体重:克出生身长:.厘米随访情况:随访中、已失访

存活情况:存活、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年月日

预防接种情况: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第一针、卡介苗、不详

五、新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用药、未用药(跳至“报告单位(盖章)处”)

开始用药时间:年月日,停止用药时间:年月日

用药方案:++,漏服情况:未漏服、漏服次

报告单位(盖章):报告医生:

联系电话:填报日期:年月日

备注(非必填):

母亲编号:———

儿童编号:————

表2–Ⅲ、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保密)

省(自治区、市)县(市、区)医院(妇幼保健院)

母亲姓名:身份证号:.

儿童姓名:性别:男、女出生日期:年月日

民族: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其他

现住址(详填):乡(镇、街道)村(门牌号);联系电话(非必填):

随访日期:年月日儿童月龄:月随访人姓名:

一、感染妇女情况

(一)随访情况:随访、未随访、已失访,失访原因

(二)存活情况:存活、死亡,死亡原因、不详

(三)转介服务:未提供、提供,转介原因,转介机构

(四)避孕情况:未避孕、不详

避孕,避孕方法(可多选):安全套、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不详、其他

开始应用避孕方法时间:年月

二、儿童情况

(一)随访情况:随访、未随访、已失访,失访原因

(二)存活情况:存活、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年月日

(三)转介服务:未提供、提供,转介原因1,转介机构1

转介原因2,转介机构2

(四)生长发育:体重:不详、.千克,年龄别体重评价:下中上

身长:不详、.厘米,年龄别身长评价:下中上

身长别体重评价:下中上

(五)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其他

(六)辅食添加:未添加、已添加,月龄开始添加

(七)疾病情况(多选):未发现、病理性黄疸、上呼吸道感染、病理性腹泻、肺炎、贫血、

佝偻病、中重度营养不良、不详、其他

(八)相关症状(多选):未发现、间歇或持续性发热、持续性咳嗽、皮疹、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口、咽部念珠菌感染、肝脾肿大、不详、

其他

(九)预防接种情况:

卡介苗:未接种、接种、不详

乙型肝炎疫苗:未接种、接种,(第1/2/3针)、不详

脊髓灰质炎疫苗:未接种、接种,(第1/2/3剂)、不详

麻疹疫苗:未接种、接种、不详

百白破混合制剂:未接种、接种,(第1/2/3针)、不详

其他:未接种、接种,、不详

(十)HIV检测:未检测(跳至13、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处)

已检测,检测时间:年月日

(十一)HIV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其他

(十二)HIV检测方法(多选):DNAPCR或其他早期诊断、抗体筛查、抗体确证试验、不详、

其他

(十三)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

未应用、应用,开始时间:年月日

是否停药:否、是,停止时间:年月日,

停止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备注(非必填):

报告单位(盖章):报告医生:

联系电话:填报日期:年月日

四、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登记卡(保密)填卡说明

(一)本登记卡中,未标明“非必填”的项目均为必须填写项(跳转项目除外)。

(二)本登记卡中,未标明“多选”的选择题,一律为“单选”。

(三)本登记卡中所有的日期均为公历日期,年份4位、月份2位、日期2位。若月份或日期不足2位时,则月份或日期的第1位填“0”。月份、日期均不详时,填写“07”月“01”日;已知年份、月份,仅日期不详时,填写“15”日。

(四)编号:

第一部分,6位,行政区划代码,按国家统计局公布标准执行;

第二部分,3位,医院助产机构编码,由当地卫生局统一编制;

第三部分,4位,填报年度编码,填写填报所属年份;

第四部分,3位,个人顺序编码,按每个医疗助产机构填报顺序依次编码。

每个婚检妇女、每个孕产妇的每一次妊娠须对应一个唯一的编号。

(五)省(区、市)、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请据实填写,注意与编码第一、二、三部分内容一致。

表2–Ⅰ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

一、基本情况

姓名:请填写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的姓名,与身份证(或户口本、军官证等有效证件)上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必须填写,既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码,也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码。如果确实无法获得身份证号,则:

前6位填写填报县(市、区)的行政区划代码;

第7-10位填写出生年份;

第11-12位填写出生月份;

第13-14位填写出生日期;

第15-18位填写:自9999开始依次逆序编写,如9999,9998,9997等。

出生日期:请填写公历出生的年月日。如确实无法获得,请填写周岁。

民族:请在相应民族前划“√”。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文化程度:请在相应文化程度前划“√”。文化程度是指孕产妇/妇女接受国内外教育所取得的最高学历或现有文化水平所相当的学历。文盲/半文盲:指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能写便条的人;小学: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小学程度的毕业、肆业生,也包括没有上过小学,但识字超过1500个,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便条,达到扫盲标准的人;初中: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初中程度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技工学校,相当于初中的,填写“初中”;高中: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专程度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技工学校,相当于高中的,填写“高中”;大专或大学: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通过自学经过国家统一举办的自学考试取得大学专科或本科证书的,也填写“大学或大专”;硕士及以上: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毕业及在校生。

职业:请在相应职业前划“√”。

婚姻状况:请填写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时的婚姻状况。未婚:指从未结过婚。已婚:指办理了国家法律婚姻登记手续,并且没有离异或丧偶。其中,初婚指第一次结婚;再婚指离婚或丧偶后再次结婚。同居:未办理国家法律婚姻登记手续,但同居共同生活。离婚:因各种原因,夫妻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者并且未再婚。丧偶:配偶去世未再婚。

孕产情况:孕次:填写所有的妊娠次数(含本次);产次,填写既往满28周后妊娠终止的次数,不考虑妊娠终止方式及妊娠结局(不含本次)。

现住址:请详细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现居住地址,具体到门牌号。

户口所在地:请详细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户口所在地址,具体到门牌号。

工作单位:请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工作单位名称,如果没有工作单位,请填写“无”。

联系电话:请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联系方式。

孕产妇/妇女属于:请在相应的类别前划“√”,用于标识孕产妇/妇女现住地址与医疗助产机构所在辖区的关系。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情况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期:被确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时期。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具体时间:尽可能填写孕产妇/妇女被确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具体时间。月份不详时,填写“07”月。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根据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妇女的高危行为和危险因素判断其可能性最大的感染途径。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注射:包括静脉或肌肉等注射,特别是有过共用注射器经历的,不包括单纯口吸、鼻吸等不刺破皮肤、粘膜的吸毒方式。

性传播:指通过与异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采血(浆):指献血/血浆等。

输血/血制品:指输受过全血/成份血/血浆/血制品等。

母婴传播:指感染孕产妇/妇女的母亲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妇女在母亲妊娠、分娩、母乳喂养等过程中被感染。

职业暴露: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等有关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传播。

不详:指感染途径无法判断。

其他:上述未列举,但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接触史。如在此选项前划“√”,应在后面空白处进行说明。

相关危险行为:可多选,请在适合的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与HIV感染配偶或男友的性生活:指配偶或固定性伴已被确认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多性伴:指非商业性的有一个或多个非婚异性性伴。

商业:指或。

注射吸毒:同前所述。

有偿采供血:指有偿地献(供)血或血浆。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同前所述。

纹身或穿耳等身体刺伤:指纹身或穿耳等使用锐器刺伤皮肤的行为。

意外伤害:指可能造成感染的意外的伤害。

职业暴露:同前所述。

医源性感染:因为就医、就诊(包括手术、口腔、内窥镜等所有侵入性操作和各类手术)而受到感染。

三、丈夫/性伴情况

姓名:丈夫或性伴的姓名。如丈夫及性伴超过1人,可另附该张表格上报。

出生日期:请尽可能填写丈夫或性伴的出生日期。如确实无法获得,请填写实足年龄。

民族:请在相应的民族前划“√”。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文化程度:请在相应文化程度前划“√”。具体说明同前。

职业:请在相应职业前划“√”。

HIV检测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选择不详或未检测者跳到“相关危险行为(多选)”处。尽可能填写其确认感染时间,具体说明同前。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请在相应感染途径前划“√”。具体说明同前。其中,

异性传播:指通过与异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同性传播:指通过与同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相关危险行为: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说明同前。

多性伴:指非商业性的有一个或多个非婚异性/同性性伴。

同性:指与同性之间的。

四、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情况

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时期:请根据本次接受服务的时期,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婚前检查的妇女怀孕,则按孕妇登记,在“孕期”选项前划“√”。

艾滋病检测前咨询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艾滋病检测后咨询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联系电话:请填写填报单位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指填写本登记卡的日期。

备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婚检妇女完成本登记卡即结案。

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

姓名:请填写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姓名,与表2–Ⅰ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与表2–Ⅰ的身份证号一致。

一、本次妊娠及孕产期保健情况

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请填写公历日期。末次月经时间指最后一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

预产期:请根据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计算并填写预产期。预产期计算公式: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月份数减3(或月份数≤3时加9),日期数加7即为预产期的日期。应用公历日期计算。

初检孕周:请填写孕产妇第一次接受孕产期保健的时间。孕周自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开始计算。

妊娠结局: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分娩指妊娠满28周(196日)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娩出。自然流产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无人为因素情况下,妊娠终止。人工终止妊娠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人为干预的妊娠终止。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是否失访: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失访时期请填写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孕周或产后周数。

妊娠结局为“自然流产”、“人工终止妊娠”或“其他”者,不必填写本登记卡的其余部分,填写完“是否失访”后,跳至“报告单位”处,并结案。

孕产期异常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疾病需经过乡级(含)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断。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早产: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196-258日)间分娩者。

中重度贫血:指妊娠期红细胞计数RBC<3.0×1012/L,血红蛋白Hb<90g/L的贫血。

妊娠高血压疾病:指妇女妊娠期特有,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胎膜早破:指在临产前胎膜破裂。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滞产:指总产程超过24小时。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的过程。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妊娠合并糖尿病:指妊娠前已有糖尿病以及妊娠后才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

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前或妊娠后才发现患有心脏病。

妊娠梅毒:妊娠前或妊娠期间感染梅毒。

分娩方式:请在相应选项前划“√”。阴道产指从阴道分娩;择期剖宫产指临产前的剖宫产;急诊剖宫产指临产及临产以后的剖宫产。

分娩时间:指胎儿娩出的时间。阴道产填写总产程。孕周以及总产程的计算同前所述。

分娩地点: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产科操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会阴裂伤:请在相应选项前划“√”。Ⅰ度裂伤指会皮肤、粘膜、系带、前庭粘膜与阴道粘膜等撕裂,未累及肌层和筋膜;Ⅱ度裂伤指皮肤、粘膜及肌肉(会阴深、浅横机、肛提肌)与筋膜裂伤,但括约肌是完整的;Ⅲ度裂伤指除皮肤、粘膜、会阴体撕裂外,还包括括约肌完全裂伤,甚至阴道直肠隔及部分直肠壁裂伤。

分娩胎数: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孕产妇结局: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死亡原因请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填写直接致死疾病名称。

以下涉及多胎围产儿及婴儿的信息,可另附该表上报。

围产儿转归: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活产指,妊娠28周后,胎儿脱离母体时,有过四种生命现象(包括呼吸、心跳、随意肌收缩和脐带搏动)之一者;死胎指,妊娠28周后胎儿在子宫内死亡;死产指,胎儿在娩出过程中死亡;新生儿七天内死亡(即早期新生儿死亡)指,活产儿在出生后未满7天死亡。若发生七天内死亡,则无需在“活产”选项前划“√”。

围产儿异常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早产儿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时的体重<2500克;围产期肺炎,包括胎儿期和围产期的肺炎,可在宫内感染,也可能为产时吸入由胎粪及病原体污染的羊水而感染。新生儿窒息指,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内仅有心跳,未建立起正规呼吸运动者;出生缺陷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发育异常,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若有并请填写具体出生缺陷诊断;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随访情况:请根据孕期随访次数填写相应的数字。如果没有随访,请填写“00”或“0”。

二、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请根据孕产妇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未用药”,跳至“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处。

开始用药时间: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孕期开始用药,请填写相应的孕周,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孕期指妊娠至临产前;产时指临产开始至分娩结束(胎儿胎盘娩出),若分娩方式为“择期剖宫产”,则从剖宫产前2小时开始计算;产后指分娩结束以后。

用药方案:请填写应用药物的3位缩写名称。常用药物缩写包括: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茚地那韦——IDV,利托那韦——RTV等。分孕期、产时、产后三个时期填写,各时期说明如前所述。

漏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分孕期、产时、产后三个时期(各时期说明同前所述)填写,若有漏服,请填写该时期具体漏服的总次数。

停止用药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停药,请填写具体停药时间,各时期说明及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

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

请根据孕产妇孕产期检测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孕产期的任何时期均未进行过任何一项检测,则选择“未进行任何检测”,跳至“四、新生婴儿情况”处。

检测孕周/时间:填写相应的数字。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

检测结果:请按照本登记卡要求的检测结果单位填写相应的数值。某项未进行检测的,请以“/”填写。梅毒、乙肝及丙肝的检测情况及检测结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四、新生婴儿情况

如分娩多个新生婴儿,请另附该表分别填报。

姓名:请填写感染产妇分娩婴儿的姓名,与“出生医学证明”的姓名一致。如果尚未取名,请描述为“感染产妇姓名+之子/女”。

性别:请在相应性别前划“√”。如果两性畸形,选择显性的那个性别。

出生日期:请填写婴儿出生的公历日期。

出生体重:请填写相应数值,出生体重指婴儿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单位为“克”。

出生身长:请填写婴儿出生1小时内的身长厘米数值。

随访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存活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新生婴儿死亡,请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要求填写直接致死疾病名称。

预防接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五、新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如分娩多个新生婴儿,请另附该表分别填报。

请根据新生婴儿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未用药”,跳至“报告单位(盖章)”处。

开始/停止用药时间:请填写相应的公历日期。

用药方案:请填写应用药物的3位缩写名称。常用药物缩写如前所述。

漏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有漏服,请填写具体漏服的总次数。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联系电话:请填写填报单位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指填写本登记卡的日期。

备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表2–Ⅲ、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

要求在儿童满1、3、6、9、12和18个月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及所生儿童提供随访服务,每次随访填写一张本卡。

母亲编号:请填写儿童母亲的编号,注意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编号一致。

儿童编号:前4段编号(即编号的前16位)与母亲编号一致。最后1位按本次分娩婴儿出生的次序填写:若为单胎,填“1”;若为多胎,则第一胎婴儿填“1”、第二胎婴儿填“2”,以此类推。

母亲姓名:请填写儿童母亲的姓名,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请填写儿童母亲的身份证号,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身份证号一致。

儿童姓名:请填写儿童的姓名。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性别: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出生日期:请填写婴儿出生的公历日期,与表2–Ⅱ婴儿出生日期一致。

民族: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现住址: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联系电话: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随访日期:请填写进行随访的日期。

儿童月龄:请填写随访时婴儿的实足月龄。

随访人姓名:请填写随访人姓名。

一、感染妇女情况

随访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已失访,请填写失访原因。

存活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转介服务: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果提供了转介服务,请具体说明转介原因及转介机构。

避孕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避孕方法,请具体说明。

二、儿童情况

随访情况:填写方法同前所述。如已失访,请填写失访原因。

存活情况: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转介服务: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生长发育:请按登记卡单位填写相应的数值。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及身长别体重的评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2005年版)进行。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及身长别体重若低于2个标准差(<–2s),评价为下;在上、下2个标准差之间,(≥–2s~<2s),评价为中;等于或高于2个标准差(≥2s),评价为上。

喂养方式: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纯母乳喂养指,只用母乳喂养婴儿,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或药物外,不给婴儿任何其他液体或固体状食物(包括水);人工喂养指,完全采用配方奶、兽乳或其他母乳替代品喂哺婴儿;混合喂养指,以母乳喂哺婴儿,但同时还以其他液体或固体状食物(包括水、配方奶、其他兽乳或母乳替代品等)喂哺婴儿;其他指随访期间婴儿的喂养方式发生改变,请具体说明由何种喂养方式转变成何种喂养方式以及每种喂养方式持续的时间。

辅食添加: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添加,请填写开始添加的实足月龄,填报一次即可。

疾病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疾病需经过乡级(含)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断。若选择其他,请具体填写疾病的名称。

病理性黄疸:具备下述任何一项即为病理性黄疸:①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上呼吸道感染:指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俗称“感冒”。

病理性腹泻:指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肺炎: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标准为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1-4个月时<90g/L,4-6个月时<100g/L,6个月-6岁时<110g/L,6-14岁时<120g/L。

佝偻病:指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中重度营养不良: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达到四肢皮下脂肪明显减少或头、面部皮下脂肪明显减少、消瘦、皮肤失去弹性的程度。

相关症状(多选):请根据儿童家属主诉及查体所见,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预防接种情况:请根据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如接种了其他疫苗,请详细描述。如果婴儿预防接种疫苗的种类不同于国家免疫规划中疫苗的种类,请详细说明。例如,如果婴儿接种了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需要详细说明。

HIV检测: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检测,请填写具体日期。若未检测,跳至“13、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处。

HIV检测结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HIV检测方法(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已停药,请填写停药时间和停药原因。

备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非转基因检测报告篇10

一、监测点的设立

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将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卫生院定为腹泻病人监测点;将区内农贸市场、酒店、四十米路海产品批发市场和区内养殖场定为海(水)产品监测点;将有可能受污染的水源设立为水样监测点。

二、职责分工

1、各监测点具体承担监测任务。

2、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辖区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的督导,每年开诊时和开诊中期全面检查1次。

3、市、区在抽查时,将随机抽取医疗机构每月连续3天的门诊病例登记资料。

三、监测内容与任务

监测工作以腹泻病人为主,同时采集海(水)产品为主的食品和水体等外环境标本。

(一)常规监测

1.疫情报告

1、霍乱病例的法定报告

(1)病例发现:可以用胶体金试纸条、制动试验、PCR等方法作为初筛。“逢泻必登、逢疑必检”,以县为单位腹泻病人的检索率不低于腹泻病人总人数的10%。

(2)病例报告:2小时内(2小时、6小时)

(3)个案调查:调查结束后2天内填写《霍乱病例个案调查信息一览表》(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病原学检测、密切接触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等)

2.暴发疫情监测

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发现有与霍乱病例症状相似的多例病例时,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务人员发现霍乱暴发、流行疫情时)

实验室人员发现分子分型一致的多个菌株,要及时告知流行病学专业人员,以便调查核实。

(二)腹泻病人及外环境和食品监测

1、腹泻病人:各医院、卫生院于5月1日开展腹泻病门诊,腹泻病门诊应严格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的规范要求设立;对疑似病人及具有一定临床或流行病学指征的急性腹泻病人一律采集粪便送检,发现疫情后应转为“有泻必检”。监测对象以成人为主。当标本数量达不到要求时,也要采集一般性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粪便标本送检质量必须符合要求。各实验室对可疑菌落,均要同时进行O1群和O139群血清凝集试验。(医院、平民医院独立检测,其他医院、卫生院腹泻病人粪便样本均送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标本的采集:

标本采集的好坏,对整个检验工作的质量影响很大。粪便标本的采集应争取在发病早期,服用抗菌药物之前并尽快送到检验室。标本以腹泻病人粪便为主。采便方法可用棉拭子采取自然排出的新鲜大便,亦可用直肠棉拭子或采便管由插入直肠内3~5cm处采取。采用后者应注意棉拭子大小适宜,避免采便量过少。一般要求水样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指甲大小的粪量,病人的呕吐物、沾染粪便的衣物和尸体的肠内容物亦可作为检材送检标本时应填写“标本送检单”,写明姓名、地址、发病时间、采集时间、临床诊断等。标本管或小瓶贴上送检号和姓名标签;2、海(水)产品等食品:选择1-2家水产品批发市场,餐馆1-2家,开展水产品监测。即贝壳类(海蛎、蛏、蛤、蚮、螺等)、甲壳类(虾、蟹等)、两栖类(甲鱼、牛蛙等)、鱼类及其他海(水)产品,每份采取样本50克左右,记录采集地点和销售地点,尽可能登记上一级批发和/或养殖地点。流行季节每月检测50-80份,并根据流行病学的需要,采检一定数量的可能受污染的其他食品进行检测。

3、水体:采集海水、江河水和其他容易受到污染、容易造成人群感染的水体;每月采30-50份。水体标本采样时,现场收集每份水样的pH、水温、采样点环境温度三项基础指标。pH测定用范围在5.5-10.0的pH试纸,水温和环境温度以普通酒精温度计测定,并记录在采样送检单上。

4、公共厕所:发生疫情时要在疫点、疫区、交通要道和外来打工者聚居地等公共厕所采集腹泻病人新鲜粪便进行检测。

5、霍乱病人和带菌者追踪监测:发现霍乱病人和健康带菌者,必需及时追踪传染来源,除采检粪便外,对病人的饮用水、剩余食物及采购点的可疑食品等也应进行采样检测;同时对病后可能造成的污染物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避免产生新疫点。

四、监测时间及要求

1、各监测点要有一名领导具体负责霍乱监测和防治工作。

2、监测时间

监测时间为5~10月份,从5月1日起开始监测;发现霍乱疫情或在外环境中检出霍乱弧菌(CT+)菌株,应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3、疫情报告制度

监测点与非监测点均应严格按照《霍乱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实行霍乱病例和病原携带者网络直报制度,同时电话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监测数据报告制度:各监测点指定专人负责上报监测数据。各设区市也必须收集、汇总辖区内县(市、区)上月监测数据,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

五、菌种管理

霍乱弧菌菌株管理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的规定与要求进行保存、运送与管理。各实验室必须设立霍乱菌株记录数据库,填写霍乱菌株登记表,记录菌株的来源与去向(包括上送及销毁等)。

1、县区检出首例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带菌者的O1和O139群霍乱弧菌,应立即上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及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复核、分型和药物敏感性实验。

2、县区从海水产品等食品和外环境中检出的O1和O139群霍乱弧菌也应立即上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及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毒力基因检测。

3、非首例O1和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应妥善保存,并在1周内分批送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

4、外环境、食品及动物等检出的霍乱弧菌,应全部送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然后全部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

5、严格执行霍乱菌种保存、运送、管理、销毁等规章制度,每次移交菌种均应填写交接记录。

6、医疗机构检出的O1和O139群霍乱弧菌,应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鉴定,并负责收集和管理,不得擅自处理。

7、各级医疗单位、研究所及省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卫生部批准均不得保存菌株。

六、结果与评价

1、霍乱监测结果与评价

1.1.霍乱疫情报告及时率;疫情调查处理率、及时率。

1.2.送检腹泻病人登记率、合格率。

1.3.疑似病人和霍乱病人菌株鉴定正确率。

1.4送检海(水)产品、水样等外环境标本登记率、合格率;检测正确率。

1.5.每月标本监测数量达标率。

1.6.监测内容月报表及年总结上报的及时率、正确率。

2、腹泻病门诊结果与评价

2.1.门诊腹泻病人登记率、合格率。

2.2.疑似病人粪检率、送检率、报告率。

2.3.疑似病人留验率、治疗隔离率。

2.4.霍乱病人治疗隔离率、出院合格率。

2.5.采样用具(保护液、棉拭子)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