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2:2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案例分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案例分析论文

篇1

[关键词]中职;建筑预算;工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94-01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年全国中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学习普遍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职业学校有的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学生不切实际地拔高要求,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有的教师则在备课讲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差异、接受能力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因素掌握不足,致使教和学脱节。

一、工程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建筑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施工、管理和预算等的技术型、应用型一线员工,这类人才既掌握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又具有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教师讲授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感到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d趣。中职生对实际的建筑工程分析好奇心强,如果发现工程问题能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建筑工程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预算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2.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建筑预算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性教学,创设现场教学的情境,如现场直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任务引导型教学、分组讨论式教学等。在上课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小组讨论,学生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会主动回忆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预算问题,教师结合实际进行点评,从而提高学生对建筑预算的认知。

3.启发正确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在建筑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尝试怎样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如何与教师同学交流、如何比较选择解决办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养成积极的思考探索的习惯。因此,通过对实际工程预算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预算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选题与准备。所选的工程预算案例应当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做到难易适中,还要能把已学知识和要学的知识贯穿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笔者在讲条形基础的工程量计算时,以学校正在开工建设的实训车间为例,将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各组对照施工图纸结合现场施工进度,分组解决条形基础的工程量计算,每组分析讨论一个方案,再对各组的方案进行点评修正,总结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

2.案例实施。工程预算案例教学应以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有效教学形式。在案例教学中,各个小组说明自己的方案特点、选择理由,然后教师进行简要的点评,理清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下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概括总结。在工程预算案例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概括总结,是整个建筑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经过教师画龙点睛的点评、恰当的总结和深化,才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理解怎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入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如要取得好的效果,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专业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工程预算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能对工程预算问题胸有成竹。这就要求预算专业课教师为“双师型”教师,不但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工程技术预算的基本能力。要实现专业课教师“双师型”,一方面,学校要创造条件让专业课教师走出去,深入建筑企业,参与具体工程项目的预算,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自身预算专业知识的积累,将其应用于工程预算案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情境解构重构

Abstract:as a basic course of building decor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de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content,break the principle on class + concentrated training curriculum mode and introduce of typical practical work project,creat teaching situation,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to every situation,make students become" Learn Method " from " Learn knowlodge ",realization of student occup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raise.

Keywords:project teaching, teaching situation, deconstruction, re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建筑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把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历史的发展,了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知识,理解建筑构造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建筑功能分析能力等,帮助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建筑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课程培养能力。

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分析建筑装饰设计师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建筑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而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本课程所能培养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

以接收任务书——导学——查阅资料——方案分析——方案分析讨论——方案分析报告的过程为导向,校企共同设计典型的工作项目,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生产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以工学结合为手段,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循环,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精心组织教学。

在课程实施中,以工作室为平台,创设职业氛围,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通过“先做——再懂——再做”过程,即:“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循环,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四)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手段,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设计方案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查阅设计资料、了解设计规范,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建设体现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

按照课程内容,以直观、实用为原则建立建筑设计资源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内容选取

本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设计方案的分析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前期建筑设计方案基本分析的能力,即建筑与空间、材料、造型、艺术、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因此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原理论课+集中实训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实际工作项目,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每个情境中,见课程解构与重构示意图。

(二).课程内容安排

《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输,而是在设计方案分析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具体的设计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就是设计研究过程,其学习状态表现为连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在课程组织方面,我们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以建筑装饰设计所需的建筑设计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能力培养目标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各情景项目教学内容安排”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讲演教学

精心梳理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程的形象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师生互动,通过讲授、提问、启发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能力和学习积极主动性。

2.现场教学

针对不同的项目,现场组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3.案例教学

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更清楚了解设计的背景和过程,获得直接的工程经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任务驱动

以常见的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校企合作开发设计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多项工作任务分析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5.边讲边练

每一个学习项目,均是教师先布置任务,讲解学习的内容、方法、重点、难点,资料查询、方案设计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6.交互式教学

良好的校园局域网络和丰富的网络课堂,使学生可在课余随时上网进行自学并提出疑问,教师可随时在网上进行答疑,实现师生交互式教学与学习。

(二).教学手段

1.多维立体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根据课程特点,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配有工程图片、动画模拟以及工程案例等多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扩大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建立工程案例库

收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了解不同设计阶段设计的深度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小结

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分析的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思考、掌握了工作的方法,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打破传统理论教学+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将基本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且每个项目突出一个能力培养主题,并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对项目进行序化。通过“先做——再懂——再做”的过程,实施“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循环,逐步实现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并适时引入企业的生产任务,借鉴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项目教学。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创设“工作小组”组织形式,实施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工作室营造了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向“职业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吉顶.建筑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冯美宇.建筑设计原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朱吉顶.建筑装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

[4]朱昌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

篇3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任务的途径是结合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课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具体连接,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质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必修课程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平平.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2002,(28).

[2]朱文秀.高职教育中《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5).

[3]陈敬武,宗志荣.适应社会需要,探索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

[4]唐艳娟,江煜.浅谈工程经济学的八种教学技巧[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6)

[5]田红艳.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篇4

而将案例巧妙的引入教学活动中即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而想要真正达到案例教学预想的效果,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才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房屋建筑学》为例,介绍具体教学案例设计、实施步骤以及教学效果。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由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两大部分组成,该课程是通过对建筑构造理论知识的掌握能使学生具有设计小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授说教式的“填鸭式”教学,课堂多是枯燥、空洞的,学生吸取知识效果不佳,并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殊性,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建筑工地的实践经验,认为案例教学法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通过实验班的试用发现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本人对于《房屋建筑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做以下几点总结。不足之处望指正。

1 《房屋建筑学》教学案例的具体设计

1.1 案例情景设计:例如,假设在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生活区东北角空地上建设一综合楼,建设场地是一幅中间高,两侧低,高低差达5m,填土深度达十几米的松填地段,东西方向宽约50m,南北方向长约70m。该综合楼完成功能为一层生活区(包括水泵房、学生食堂、教师食堂,库房及其他生活服务区);二层为活动区(包括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馆、篮球馆等);三层为办公区(包括教师办公区、学生社团办公区等);屋顶为不上人屋面。

1.2 案例问题提出:根据场地情况及建筑功能要求,分析场地已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间的平面关系组织场内各种交通流线、布置道路、出入口等合理确定建筑物平面布置;根据各层功能要求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环境条件及使用要求,解决建筑物在高度方向的布置问题;从该建筑物使用功能和美观角度做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根据建筑物功能类型做好抗震、防火等设计。

1.3 案例实施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参观、考察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实际问题收集相关资料,规范,强化感性认识;然后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组织课堂讨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该案例。

1.4 案例实施过程:学生通过调研、查阅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建筑设计前期难题,并提出初步设计方案。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所作设计方案进行阐述,说明设计观点,以及设计依据,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最终在不断的修改完善后即可上板作图,审定成图。

1.5 案例成果评定:教师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最终的设计图情况进行总结评定,结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分析、对比、讲解。对学生的成果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合理处给予肯定认可,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多次反复,不但理论能很好的联系实际还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6 案例教学效果: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规范,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初步设计。

2 《房屋建筑学》教学案例的实施步骤

2.1 精选教学案例。精心选编适用于教学的案例这是实施《房屋建筑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并真实有效的工程实例,进一步删加、润色,形成适于教学的案例。

2.2 展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运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来展示教学案例,教师对案例做些基本的介绍,并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课堂讲解。学生应人手一份文字资料,便于课下继续探讨。

2.3 讨论与分析案例。案例分析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房屋构造原理、建筑设计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真正参与起来,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

2.4 总结和评价案例。教师这个阶段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讲述自己对该案例的理解与设计想法,并和学生展开讨论。

3 案例教学法在《房屋建筑学》应用的效果

《房屋建筑学》课程较为枯燥,理论、记忆内容较多,案例教学利用案例为学生制造真实情景形象、生动,改变了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案例教学在《房屋建筑学》上应用有一定的效果,通过案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绘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前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方向。

篇5

关键词: 工程案例 教学法 课堂教学 实践能力

引言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以后,被运用于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的教学之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管理案例教学法。目前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并被逐步引入到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当中。工程案例是将发生于工程实践中的客观事实,经过文字、数据、图表、动画等方式进行概括、整理,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案例材料。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和专业教学经验,就案例教学在建筑电气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建筑电气专业是工程性非常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管理及建筑相关的智能化产品研发的电气工程师。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以讲授各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学生以学习理论为主,对工业、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式片段教育行为,学生难以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践”的指导思想,毕业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工程案例呈现的是工程现场所遇见的实际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关心在现场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处理后的效果如何?如果是他本人会采取何种措施来处理,有什么理论依据,会不会比现场实际处理措施要好?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针对性强,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突破了“空中楼阁”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2. 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压力,经常感到困惑的是“我学习这些课程有用吗?”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会导致学风下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建筑电气工程关注的心理,开展工程案例教学,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讨论甚至辩论的过程中,会极力回忆所学知识和理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得到教师的点评,并与现场实际比较,这样,使学生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知度,从而较早思考自身职业定位。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大学的几年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同时应该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包括解决技术难题时思维方式的培养,这要靠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去试着想问题、找问题、提“假设”、找证据检验假设,于是逐渐学会了如何找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与教师同学交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比较解决办法等等。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因此通过教学中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程案例教学方法正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二、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在讲授建筑电气专业多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下面以《电气照明技术》课程为例,简要介绍进行工程案例教学三个环节的有关实施情况。

1. 选题与准备

所选的工程案例应当真实、有针对性、有系统性、有时效性、难易程度恰当,能揭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引入、消化和吸收新知识,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

笔者在讲到“照明器的平面布置”问题时,以我院新建的教学综合楼的平面为例,要求根据提供的建筑平面布置图,选择光源及照明器的类型和数量,设计该层的平面布置图。在上课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设计一层平面,要求学生去现场查看,总结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收集光源、照明器的设备资料,收集相关最新的工程规范的资料,并写出设计提纲,为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 案例实施

工程案例中应构建理论知识体系,课堂上概要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同时引入工程图片加以说明。案例讨论过程要提倡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争论的关键,及时予以引导,步步深化。采用提问、主动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上述案例中,课堂上首先听取各组的简短方案发言,接着教师开始分析设计过程,理清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国家工程规范、标准下,有步骤地进行照度计算、设备选型。工程设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范中关于“照明节能”的强制性条文。启发学生对比照度计算方法,对光源、照明器的选型展开讨论。由于讨论内容超越了课本,将复杂的工程数据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并看到了所学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兴趣十足,发言踊跃,甚至能提出工程实际中某个方面的不足之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概括总结

工程案例课堂教学的概括总结,是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也才能实施由点带面,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如何将这些平常分散学习的东西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及应用效果。同时逐步接触到现行的工程规范,了解当前照明节能的新技术。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用AutoCAD设计的工程图纸及施工完成后的图片。这样的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对专业学习充满兴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使工程案例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要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作业,可选择典型案例,如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工程的设计过程、参数选取,从而避免过去照搬公式、不明白参数的含义、会做练习不会设计的局面。

三、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逐步完善的措施

工程案例应用于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未来工程人员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入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授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能对工程问题信手拈来,引用恰到好处。一个没有较多工程经历的教师,本身就是与实际脱节的,很难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工程案例教学中也很难有底气地引入好的工程实例。一个没有扎实专业功底的教师,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诸多的专业理论,不能将理论系统化,不能举重若轻地从多个角度来剖析案例。因此要求专业课教师为“双师型”,即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的任职资格。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必须明确的方向。一方面,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法,提供青年教师实践的机会,积累工程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了解本专业理论水平的最新动态,将其应用于案例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切对于教师本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教学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工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专业是交叉学科专业,涉及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覆盖了现代建筑内所有的强电、弱电系统。因此在工程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如上述案例中,要求学生有建筑、结构、电气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其次是对学生素养方面的要求。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工程案例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学生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情况,选题要难度适中,并在课堂上采用启发、互动的方式,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和交流,获得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四、结束语

工程案例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为全面提高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创了一个好的教学形式,经过两届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当然,这一方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我们日后不断地完善。中国的教学体制正面临着理论联系实际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挑战,研究和推动工程案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今天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谢秀颖.电气照明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苗张木.试论工科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交通高教研究,2002.(1):36-38.

[3]冯静.基于准案例教学法的工科教学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69-72.

[4]许朝阳,朱卫东.工程专业教学案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4(3):52-54.

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 建筑设计 影响 体现 应用价值 分析

近年来,建筑设计领域开始大刮“中国风”设计热潮。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中国元素的最典型象征,开始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建筑室内、室外设计过程当中。对于一个建筑设计项目而言,应当如何恰到好处的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建筑设计与中式风格之间的有效融合,同时赋予整个建筑项目崭新的生命,这一问题备受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本文结合上述背景,以恩平市温泉项目以及档案馆综合大楼项目设计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古时历朝历代对于建筑室内外设计的研究已逐步成熟,同时也建立了比较丰富的理论体系,相关经典且广为人知的范例同样众多。在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体系作用之下,所推崇的主要思想为“天真”、“自然”、“质朴”、“平等”。在这一思潮作用之下,我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室外设计,还是室内设计,均特别追求对“疏朗简朴”之风的营造。在室外设计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设计风格的当属回廊、庭院。上述两类设计要素是可以说是整个室外设计中的“点睛之处”,能够显著吸引受众的关注。而在室内设计的过程当中,可通过对传统文化代表符号以及相关家具装饰色彩的应用,达到引入中式风格的重要目的。

从建筑设计的研究领域来看,我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当中大量的设计元素均可被挖掘出来,加以利用,赋予其独特的时代性特征。这一点,在建筑室内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具体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潮作用之下,对于伦理秩序思想的关注是极为突出的,这一文化元素直接对整个建筑室内设计空间利用以及有着特殊性的影响。例如,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作用之下,建筑设计师往往会于厅堂位置布设大量的绿色装饰(可以是家具,也可以是绿色植物)。经过设计阶段的巧妙安排,不但可以起到调节室内环境空气状态的目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质朴归真”的设计风格。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互结合的过程当中,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即可,其关键在于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合在一起,以传统文化元素及符号作为背景,使受众在室内外环境中,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与魅力所在。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分析

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整个建筑项目以全新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这一点是现阶段建筑设计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1)温泉项目;(2)恩平市档案馆综合大楼项目实例的分析,针对上述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温泉项目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分析

传统文化元素在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已于大众头脑中形成具有观念性的符号,合理应用这部分符号能够与受众的审美情趣相契合。在建筑室外设计中,可采取直接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形象完全引入设计区域当中,以完整的故事情节,达到烘托传统文化特色的目的。以恩平市温泉项目为例,“”两字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这与整个温泉项目所宣传的“乡土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是完全吻合的。上述因素也决定了,在该项目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整体设计方案需要确保对项目所处区域既有地形及地貌特征的应用,最大限度的保留温泉项目周边的原生态绿化,同时需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打造相应的特色服务区域。例如,在温泉“泉来运转”服务区域当中(如图1所示),整个区域设计的主题就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特性。在该区域当中,设计有暗红色拱形桥梁,共游人行走。同时,游客还可乘坐在水床上,漫游在拱桥下方,配合周边生态型的植物,使受众感受到有如身处江南水乡的独特感觉。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传统文化元素包括“拱桥”、“亭台”等。

(二)恩平市档案馆—综合大楼项目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分析

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当中,通过对“简洁”性造型以及为例材料的应用,配合独具时代感的装饰技术,可起到营造一种“和谐”、“平静”建筑空间的目的。以恩平市档案馆—综合大楼项目为例,在传统文化元素作用之下,不但需要充分体现档案馆作为政府部门机构的正规性,同时也需要在建筑设计风格与整体规划方面,充分体现岭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具体来说,在充分结合档案馆正规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对于传统岭南文化特色的体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建筑项目的选址工作,体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性;(2)在充分结合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景观特色引入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实现空间布局的群体性以及组合性特征;(3)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合理应用,在充分借鉴古代楼阁亭台建筑原型的基础之上,赋予整个建筑物形体的“空灵性”;(4)通过对灰塑、砖雕、木雕、匾名对联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赋予整个建筑物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征。按照上述方式,最终所成型的恩平市档案馆—综合大楼设计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2)。实现了传统文化特征与时代特征的充分融合。

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

三、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完善,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建筑设计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与系统的要求,同时,社会大众对于室内、室外建筑设计的关注程度显著提升。在建筑设计需要满足物质舒适性的同时,还需要特别重视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满足。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尹翠君,任立昭.广西茶山瑶传统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z2):47-49

[2] 林冬娜,卢筱艺,陈奥彦等.岭南传统园林空间精神的解析和重构——广州大学城赛时管理中心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0,(12):86-91

[3] 柳忱,刘鑫.从与商业地产传统住宅地产的差异看建筑设计怎样更好的配合商业地产[J].民营科技,2011,(3):321

篇7

关键词: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场地设计”一词最初来源于风景园林学的范畴。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的注册建筑师职业认证制度,推动了场地规划与设计课程在各高校的设立。2000年,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将场地设计课程列为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如今,依托建筑学及城市规划教学体系的场地设计课程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体系,其内容侧重于工程性和技术性。

一、场地设计的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1.场地设计的课程定位及性质

本课程定位为建筑学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提升建筑学教育水平的特色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场地设计有一个初步及全面的认识,在掌握一般场地设计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具备进行一般场地设计的能力。其次,场地设计是注册建筑师和注册规划师的必考科目,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场地设计的课程设置也是与注册建筑师认证体系接轨的。

课程主要从设计操作的角度出发,对场地和场地设计的概念做了界定;对场地设计的阶段划分、场地设计的相关领域做了讨论和分析;对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别讨论了它们与场地设计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和具体的设计方法等。场地设计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着重提高室外空间思维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小场地空间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竖向等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布局,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打下专业基础。

2.场地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场地设计的设计规范、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功能分区、交通分析等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小空间设计。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高档售楼处示范区的作业,使学生熟练运用设计规范、设计步骤、空间布局等进行合理的场地设计,提高学生的空间布局能力和动手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精彩案例分析和现场参观,让学生逐步掌握售楼处示范区方案的立意构思、优化比较、修改深入以及最终表现与表达的方法与步骤,掌握基本的设计原则,尤其是建筑设计的空间组织原则。

二、场地设计课程中教学方法的设想与探讨

1.场地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

第一,理论讲授与学生分析的国内外经典案例报告相结合,教学中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难点,留给学生作业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在布置作业时注意与相应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第二,理论课与设计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运用,将理论讲解结合设计实例进行教学。分析与其他专业科目、注册建筑师的关系,做到内容上的接轨。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PPT案例分析、场地调查,小组长的主导与组员的团队配合,每个成员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体现出小组整体的协调和统一。第四,实行大作业练习及考核,即教师布置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实践训练,提供给学生大周期的实践进行详细设计思考,指导学生完成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逐一解决。第五,作业成果可通过SU或者3D的模型建造、路径动漫等进行展示,会更为直观,增加可实施性。

2.场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第一,场地设计课程的改革不仅是自身的改革,而且还影响到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场地设计的理念贯穿在建筑设计的各个课程中,这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建立完整和科学的学科教学体系。第二,场地设计课程最好选择实际的场地环境,更便于学生进行基地踏勘与分析,有利于全面观察真实复杂的场地因素,使学生了解场地设计的全过程及每一个细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进行地形三维可视化方案,应加入模型推敲分析,从场地出发寻找建筑的形式,直观地推敲建筑和场地的相互制约和决定关系。

总之,以场地作为建筑学设计学习的切入点,使学生建立场地和建筑有机相融的设计观,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场地特性的方法,寻求建筑与场地对话的途径,进而使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明晰,也更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特点,利于建筑学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杨希文.《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1-152.

篇8

关键词:方案汇报重要性;设计软件;汇报过程解析;总结反馈;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建筑需要不断创新。不能简单机械的复制。建筑设计是研究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是综合建筑地点、建筑类型及建筑造价三方面关系的产物,是建筑物在建造之前,建筑师按照规划条件、建设任务,在图纸上模拟建成后的建筑物,周密考虑,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规划局、开发商、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各样的要求。

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经济等各个专业共同完成,是个复杂体系。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每一个项目的建筑设计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最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过程。如何总结建筑方案,如何沟通交流又是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本文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方案汇报这一方面,解析汇报过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需要运用计算机绘图和展示设计成果。建筑师经常运用软件有,黑白二维平面图常用绘图软件AutoCAD、天正;彩色平面图绘图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IDRAW、Freehand;三维设计软件sketchup、3Dmax、Rhino(犀牛);成果汇总软件PowerPoint、InDesign。建筑师在各种软件的辅助设计下,充分表达出项目的设计构思、设计思想理念,创造出图文并茂的设计成果。

其次,建筑设计方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汇报的好不好,一是展示汇报人的能力,二是是否能够完美表达设计成果,三是关系到能否得到委托方的认可。任何有工作经验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想要汇报的好,首先要写好汇报材料,经过实践和总结出一套汇报的过程。图1是归纳的三个步骤:

图1

下面以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方案为例,解析方案的汇报过程。

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委托方听方案汇报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建筑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总结出甲方关心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

1.1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中要表达清楚,整个设计的基地的地理位置,基地的现状分析。

1.2相关规划要求、设计任务解析;

这个项目可不可以做?市场情况怎样?能够做什么?以居住小区设计为例,建筑师要提出的问题归纳为:

a如何实现本地块的价值?

b规划和建筑如何吸引顾客,体现自身地块的建筑特色?

c如何与周边环境有机的结构?

d建筑本身如何舒适、绿色、生态可持续性?

二、分析问题

2.1相关理论知识解析

对现行的居住小区规范中专业术语、条款进行梳理、总结出本次设计的理论知识依据。利用数据表格、简图、计算公式等把复杂的设计规范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清楚。如图2、3

图2

图3

2.2国内、国外案例解析

居住区设计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已经建成的案例,建筑师在研究案例中积累成功经验和不足。在新的设计中不断的创新,设计出符合本地块的设计成果。

三、解决问题

3.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考虑对现有地形的利用,以便减少填挖方量。详见图4

图4

3.2设计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见图5;

图5

设计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日照分析见图6;设计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设计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计算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图6

3.3详细方案设计汇报内容

3.3.1彩色总平面图

在规划部门提供的准确的地形图,如实反映需要设计的地块周边的现状情况:

a标明规划东、南、西、北的范围,各类规划控制线;

b标明规划建筑性质分类,各类建筑位置、层数、间距系数,建筑退让各类规划控制线的距离,道路名称、道路宽度,市政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场站点,机动车停车场位置;

c确定主、次要出入口方向、位置,标明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

d标明室内外坪标高及参照点,室外坪须用绝对高程,注明建筑物的高度,以此作为日照分析的依据;

e确定地下设施范围、地下设施出入口;

3.3.2主要经济指标

用地平衡表、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公建一览表,指标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详细标明,配套公共设施必须在图中定性、定量、定位。

3.3.3建筑功能、交通流线、日照、消防、绿化、分期开发等各类分析图;

建筑的功能分析图,常规的做法就是不同的建筑功能填不同的色块来区分;交通流线分析用于表达人流、车流的流线关系,多用箭头、虚实线条表示;日照分析地点设置:选择所在城市后,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程序自动计算出经度、纬度等信息;时间设置:设置当前日照分析标准的时间参数及计算精度;系统设置:对日照系统参数进行设置,包括图面标注文字高度,图形单位和正北方向,日照时间及阴影颜色等;标准设置:增加、修改、删除、设置日照分析标准; 消防分析就是表示出消防出入口,消防通道及消防登高面等满足消防相关规范;绿化分析多用不同线型的圆圈,色块表示景观节点;分期开发分析就是把分期建设的区域范围表达清楚。

3.3.4建筑单体平面图、建筑立面、剖面;

建筑平面图,又可简称平面图,是将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墙、门窗、楼梯、地面及内部功能布局等建筑情况,以水平投影方法和相应的图例所组成的图纸。用建筑语言准确表达建筑的各层平面图、建筑的立面造型,反应空间形态、层高的剖面关系。

3.3.5建筑效果图

效果图解是通过图片等传媒来表达作品所需要以及预期的达到的效果,从现代来讲是通过计算机三维仿真软件技术来模拟真实环境的高仿真虚拟图片,在建筑、工业等细分行业来看,效果图的主要功能是将平面的图纸三维化,仿真化,通过高仿真的制作,来检查设计方案的细微瑕疵或进行项目方案修改的推敲。

3.3.6三维动画的展示

三维动画利用相关软件、电脑虚拟数字技术,很好地表达了设计委托方的诉求。在三维建筑动画中利用电脑制作进行鸟瞰,俯视,穿梭等任意游览,表达建筑物的细节。三维技术在设计的楼盘环境中利用不同的场景,了解规划小区周边的环境,虚构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美景。

3.3.7方案设计回顾和总结

经过整个汇报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把方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重要的问题、需要面临的困难再回顾和总结,起来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束语:作为一名建筑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项目,与不同类型的甲方沟通交流后,体会到建筑方案设计中汇报的重要性,本文是个人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写出与大家交流共享,不足之处请见谅和海涵。

参考资料:

篇9

关键词 建筑物 维修 工程成本 策略

一、建筑物维修工程成本分析的价值

建筑物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营造阶段,多注重机能、成本、美观、进度与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而经常忽略后续营运维护阶段中维护经济性的规划或管制,最终产生庞大的后期营运维护成本。由于政府财政更为合理化发展,补助公共建筑预算也会相应地减少,这些建筑的维护规划难度日益升高,短绌的预算、维护预测模型的缺乏,加上对预防规划与策略的漠视,直接导致近期公共建筑加速劣化与公共安全危害等重大管理问题,需要各界的重视。以大学校园建筑为例,其可划分为行政、教学、运动休息及住宿等板块。其中,学生教学楼是提供学生学习以及学生课外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之一,且为学校建筑中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硬件设施,是学校建筑维护管理对象的研究重点,如何将既有教学楼进行妥善维护以发挥其效用,是学校建筑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针对某教学楼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教学楼的组成构件及营运维护管理特性,并以生命周期成本统计分析来达成以下目的:第一,探讨大学教学楼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比例,以反馈至生命周期阶段的设计、施工和经营维护管理;第二,借助教学楼构件维修金额比率、周期及趋势,了解其特性与维修维护的重点项目;第三,拟定关键维护维修项目的维护管理策略。

二、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

(一)生命周期成本的定义

生命周期成本的推算,是建筑物求取经济寿命的重要参考指标,其目的是使建筑物能以最适度的投资获得最有利的经营成效。因此,所谓生命周期成本可以定义为:为了选出节约能源的最佳方法,由系统筛选出最有效的方法。

(二)生命周期成本项目

公共建设生命周期成本项目基本可以分为:1.取得成本,指购买行为、行政组织、工程施工、设备装设、教育、改变计划、交通。2.营运成本,指人事、运用、消费、废弃物处理、生产损失、其余区域维护。3.维护成本(定期),指设备寿命、预防维护、修理费用、直接人事成本。4.维护成本(不定期),指设备寿命、不预期故障、平均修理费用、每年区域费用。5.替换或报销。

三、建筑物个案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以某大学为例

本研究针对某大学化学馆1980~2010年的各阶段生命周期的历史资料整理统计的方式,搭配合理的假设推估构建单一大学实验型教学建筑物完整生命周期成本的深入探讨;经由个案分析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数据,找出以往维修制度下的维修更新费用趋势。案例具体发现如下。

第一,个案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显示,规划阶段成本若依据现行法规推算为0.12%较所有国外研究低一半以上;营运维护阶段约占整个生命周期成本3/4,不考虑人事费用的负担外,属水电费占整个生命周期成本48.21%最高,相较于国外研究30.8%高出一半以上,平均每年每人负担水电费达8,429元,每年每平方公尺为1074元,需要有计划地投入经费,进行规划及维护维修更新,检讨节能设计及水电设备定期维护检修的必要性,以达节能之效。

第二,依据案例特性归纳实验教学建筑物的维修问题类型,提出各类维修更新成本趋势。现行制度下每年大型维修更新费用为235元/m2,加上紧急性小型维修费用后每年为303元/m2,平均每年维修更新费用占兴建费用的2.69%。

第三,从案例房龄5年为区间统计,屋龄6~10年间维修费用13,567,308元最高(占总维修费31%),屋龄26~30年间7,736,672元次之(占总维修费17%),再次之为26~30年间4,432,576 元(占总维修费10%);建筑躯体除了兴建6~10年间因设计不当及施工不良造成支出高峰外,于屋龄21~30年间经费分布平均且以隔局变动为主,建筑设备以屋龄26~30年更新设备为最高,初期增购设备需求次之。

第四,依案例各维修分类支出成本统计,以建筑躯体占58%为最高,建筑设备占32%次之,实验性教学设备仅占10%,造成建筑躯体经费最高的主因是设计不当修改及格局变动整修。其次是建筑设备未进行定期维护,坏了才修为经费支出略低的情形。第三是建筑外部影响建筑价值、电气容量检讨及给排水卫生设备的改良将影响建筑物实际使用机能,应更特别注意管理。

第五,案例实际维修更新费仅占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24.67%,搭配配置变动情形、使用情况及维修更新费用做一分析,非属常态性维护及机能老化更新修理的项目占其47%。其中,又以设计不当(17%)、使用变更(11%)及新增教学设备(8%)为主要内容,实际影响维修费用反映除了门窗材质设计错误外,实验计划画变动更新频繁,加上因人员增加、研究计划扩充,造成使用需求大幅度且随意的变更平面配置、未有定时保养维护的机制等问题。综观个案实际维修更新轻忽定期维护保养,且未经整体检讨进行整修等,为导致建筑物加速老化且不堪使用的要因。

四、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以生命周期成本的观点,探讨某大学化学楼维护成本与策略,借助历史资料对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以及营运阶段维护成本的趋势、周期与维护关键项目。最后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并尝试建构维护成本预测模型:

第一,维护维修的趋势、周期与关键项目分析。分析结果证明,营运维护在生命周期阶段中占重要的比例,该阶段的维护成本趋势及周期分析结果,维修高峰期约发生在房龄15~20年间,约每5年有大型维修情形出现。研究建议完善的维护计划方案以5年为评估基准,以配合维修周期性的变化事前做好管控。学生宿舍的关键维修项目为机械设备、建筑装修和电气三大项。建议督促规划设计阶段检核设计及材质的选用,施工阶段质量的加强考核,以及营运维护阶段重点维修项目的审核,以反馈至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

第二,维护成本分析与非例行维修成本预测模型。由历史维修资料归纳分析后,依照成本特性及分布状况分为例行性维护、非例行性维修及需求增加三个成本要素。本研究提出非例行维修成本预测模型,采用多年的统计平均数据与马可夫链应用预测模式推估维护成本,改善传统的经验法则,避免发生预算不足而延迟维护。

第三,维护管理策略。在实践中,通过对维护维修累计次数、金额分析,针对A/C/E所提出的维护管理策略,提供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控方法,经由历史维修数据的呈现,研拟出关键维修项目管理策略,以便于相关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作者单位为重庆先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王瑾(1974―),女,四川内江人,大专,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会计。]

参考文献

[1] 杨英姿.浅谈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环节中控制开发成本[J].山西建筑,2011 (08).

篇10

关键词:环境噪声 预测 软件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事业迅速发展,道路通车流量激增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交通噪声污染。公共道路的交通噪声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其沿线居民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在于:预测和评价噪声源对相邻所关注对象的影响,并且基于该评估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给出以RAYNOISE声学计算模拟软件支撑下所得的预测计算结果。

2.RAYNOISE声学模拟软件的简介

RAYNOISE声学模拟计算软件是由在声学振动软件开发领域中比较著名的比利时LMS公司出品的,主要用于协助声学工程师进行建筑声学模拟计算的辅助设计。该软件的模拟计算是基于镜像声源法和声线跟踪法,是可用来分析任意封闭空间、开放空间或者半开放空间的声学相应特性的高级计算软件。RAYNOISE能精确模拟声学传递的物理过程和结果。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中,可以根据建筑形状和表面特性,计算建筑的声学特性,并进行各种后处理显示。

3.RAYNOISE在环境噪声预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案例

3.1 案例概况

本案例中的研究对象为某软件园区,该园区划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成为生态、文化、产业、科研、创新的都市综合聚落群。园区主要功能包括科研办公、酒店娱乐、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园区通过规划中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区域主干道实现与外界交通联系。

本案例中的主要噪声来自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噪声;通过对园区各功能的合理规划及降噪措施,尽量减小和有效地控制噪声辐射的范围及程度,使园区内科研、办公、居住等噪声敏感场所获得安静、舒适的声环境条件,保证园区声环境质量。

3.2 软件模拟计算:

为了对高铁、高速公路及高架桥的交通噪声对本规划方案声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预测,采用RAYNOISE声学分析软件对不同条件下园区的声环境进行模拟。

1)按高铁噪声的等效连续噪声级(昼间平均声级)分析园区声环境质量

模拟条件:

 昼间(6:00至22:00)

 假设高铁架高8米,时速260km/h

 声源强度:包括轮轨噪声、牵引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的高铁昼间等效A声级

模拟结果见图1。

图1:模拟高铁采用等效噪声级时的园区噪声分布图

结论:

 距高速铁路最近处的建筑外等效连续噪声级约为50 dB(A);

 距高速公路最近处的建筑外等效连续噪声级约为60 dB(A);

 高架桥两侧建筑处的等效连续噪声级约为63dB(A)。

2)高铁列车通过时的噪声分布模拟:

模拟条件:

 高速列车通过时

 假设高铁架高8米,时速260km/h

 声源强度:高铁考虑轮轨噪声、牵引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

模拟结果见图2。

图2. 高铁列车通过未做园区绿化条件的园区噪声分布图

结论:

 距高速铁路最近处的建筑处噪声级约为78 dB(A);

 距高速公路最近处的建筑处噪声级约为60dB(A);

 高架桥两侧建筑处的等效连续声级约为63dB(A);

对于本案例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可以看出,本方案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高架桥的噪声至最近建筑物外已有足够的衰减,衰减至最近建筑处的等效连续噪声级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2类声功能区标准,即环境噪声限值≤60 dB(A)。

鉴于高架桥距两侧建筑较近,其突发噪声衰减至两侧建筑出的噪声级高出2类声功能区标准,建议对高架桥及两侧建筑采取适当合理的隔声措施。如对两侧建筑围护结构进行隔声设计,或根据建筑类型、与高架桥之间的关系设置隔声屏障等,避免高架桥交通噪声对两侧建筑形成噪声干扰。

在软件园前期的规划中,建议将对噪声敏感居住、办公等建筑区块尽量远离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高噪声交通体;将对噪声不敏感度的商业建筑布置于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与敏感建筑之间作为噪声缓冲区;同时充分利用园内植被、树木、景观等作为天然屏障,降低噪声传播强度,通过计算、模拟、分析、评估等手段制定合理隔声降噪措施。

4. 结语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RAYNOISE软件可以协助声学工程师进行声学模拟计算,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模拟计算不仅使研究效率大大增高,同时也可给研究者提供定量的、直观化的结果,帮助声学工程师对所研究对象进行预测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3]张新华,辜小安,邵龙海《声学仿真软件在噪声预测和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