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十篇

时间:2024-01-16 11:44:30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1

【关键词】血液透析 并发心力衰竭 早期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14-02

心力衰竭是临床尿毒症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能够使患者突然猝死。同时,也是尿毒症的一种可逆因素,早期有效的控制心衰可以使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血液透析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现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尿毒症并发心衰的患者,根据其病因情况,及时给予早期治疗,有效防治心衰的发生,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尿毒症并发心衰的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53例。年龄均在22-75岁之间,平均年龄(49.38±4.25)岁。

1.2 病因及诱因

本组92例患者中,均为慢性肾衰患者,其中狼疮性肾炎者8例,糖尿病肾病者8例,梗阻性肾病者6例,多囊肾者7例,肾病综合征者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者60例。

1.3 症状表现

在确诊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并发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咯粉红色或白色泡沫样痰、肺部音、咳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紫绀、端坐呼吸。

1.4 方法

早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血液透析治疗。药物治疗:应用地塞米松、西地兰、硝普钠、硝酸甘油以及立其丁等药物强心降压,减缓心率,有效控制症状。同时,积极做好血液透析准备,应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透析器,迅速建立血液通路。具体方法:应用序贯透析,首先迅速超滤30-60分钟,脱去水分1000-2000ml,再进行碳酸氢盐透析。对于心衰合并高血钾的患者,应该先采取单纯超滤,且在使用前2小时低钾透析液,同时做好心电监护,对血电解质水平变化进行定时检测,及时调整好透析液的HCO-、Na-、K-等离子浓度。对于重度贫血的患者,在透析中期可给予小剂量输血,或是静脉滴注白蛋白。

2 结果

本组92例患者中,85例患者经早期透析治疗,1-2小时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抢救成功率是92.39%。其中,治疗痊愈者18例,心衰缓解者12例,病情好转后出院,55例患者转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死亡者7例,死亡率是7.61%。死因分析:高血钾心律紊乱者3例,心衰者2例,呼吸系统衰竭者1例,消化道大出血者1例。

3 讨论

尿毒症并发心力衰竭的病因机制比较复杂,一般是因为尿毒症毒素、高血压以及贫血等因素,导致心肌损害、病变、代谢紊乱以及心功能衰退所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感染以及血容量过多等因素会导致心脏负荷量过重,从而促使心力衰竭的产生。因为尿素症患者存在少尿的症状,甚至处于无尿状态,对于利尿剂使用无效且液体受限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因此早期应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更为适宜。血液透析不但可以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尿毒症毒素,而且还可以迅速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水平的平衡,所以早期抢救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本次研究结果抢救成功率高达92.39%充分的证明了以上观点。对于尿毒症患者,通过强心剂、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及早采取血液透析,可以有效防治心力衰竭的症状,早期透析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及心衰的发生。早期治疗时,积极防治肺部感染,或是肺部感染很难控制时,结合预防性血液透析治疗,能消除患者肺内水潴留、酸中毒等病理因素,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尿毒症患者大部分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顺应性下降,对容量耐受性很差。本组研究3例患者由于贫血、低蛋白血症,在输注白蛋白或输血后,出现短期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致使大量组织液回渗到血管内,出现高血量综合征心衰而采取急诊血透。为此在根据病情需要输血或是白蛋白时,应尽量在透析过程中进行,同时计算好脱水量,进而避免医源性因素。总之,血液透析是尿毒症心力衰竭抢救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措施,早期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发生尿毒症并发心力衰竭的机率。

参考文献:

[1]唐玫,刘猛,于芳.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12(16):1532-1533.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2

关键词: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居高不下的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率已经成为困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主要问题。分析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唯一途径。现根据我院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治疗的情况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38例进行研究;方案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2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治疗方法的区别分为两组。

1.3纳入标准 ①年龄60~80岁;②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精神病病史;②治疗前接受过其他药物干预治疗;③病情危笃,无法接受干预治疗;④如纳入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经过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1.5退出标准 ①未按规定实施干预措施,无法判定疗效;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

1.6治疗方法 两组均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治疗24个疗程。

1.6.1对照组 规范日常饮食,避免摄入高蛋白、高磷的食物,然后口服肾灵片(长春人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2021265,10s×4板)4片,静脉注射肾康注射液(西安世纪盛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0110Z,20ml/支)。

1.6.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透析治疗,同时服用尿毒清(江西共创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73256),服用5g/次,3次/d。

1.7观测指标 血蛋白定量、血尿常规、心电图、免疫球蛋白、肝肾功能、死亡率。

1.8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38例均为我院从2012年2月~2013年1月住院及门诊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见表1。

2.2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存活情况 对照组16例患者死亡9例(56.25%),治疗组患者死亡4例(25.00%)。通过分析患者死亡报告,所有死亡患者均死于尿毒症并发症,主要集中为心脑血管病症(见表2)。

2.5临床疗效 连续治疗24疗程(2年),病死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3 结论

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发病率与死亡率都非常高的病症,临床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与透析治疗两种[1]。药物治疗中,肾灵片有着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2],患者服用后不会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肾康注射液可以降低患者血清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提高患者体内血红蛋白指标。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该治疗方案疗效有限,患者病死率较高[3]。

本研究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寻求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首先采用早期透析的方式控制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然后联合尿毒清进行治疗。尿毒清是一种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等。本研究中,采用透析联合尿毒清治疗后,患者病死率为25%,与余雄生、何静等人[4]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从早期接受透析治疗,尽早的控制病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宋秀丽.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黄葵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8):2238-2239.

[2]李俊,罗燕.贝那普利联合黄葵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肾病轻中度蛋白尿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24): 28-29.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R6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74-02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腔内碎石术已成为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与开放手术相比,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严重并发症时有发生,感染性休克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较少发生,往往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来上尿路腔内碎石出现4例术后感染性休克病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8~61岁,平均47岁,单侧肾结石2例,双肾结石 1例,单侧输尿管结石1例。术前血常规均正常,尿常规白细胞++~++++/HP,其中有1例术前静脉应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1~3d,行MPCNL术2例(单通道1例,多通道1例),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1例,用气压弹道或钬激光碎石手术时间45-80min。术后3例均顺行置入F7双J管,穿刺通道均留置F16肾造瘘管,1例输尿管镜碎石组逆行置入 F7双J管,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术后 3-16d内4例均出现高热、寒颤、心悸、烦躁不安,体温达 39℃以上,血压降至80/50mmHg以下,心率110次/分,尿量减少,其中3例出现肾区钝痛不适,l例神志模糊,呼吸深长,有过度换气表现。本组4例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

1.2 治疗方法 诊断明确后立即采血进行血培养及中段尿培养与药敏实验,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待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再给予敏感抗生素,同时积极抗休克治疗,首先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根据生命体征、尿量等监测,决定补液量,酌情搭配晶体液和胶体液;及时补充碱性药5%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酸碱失衡;在补足血容量前提下静脉应用血管活性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本组均应用扩血管升压药如多巴胺,用输液泵控制速度将动脉血压提高至满意水平的最低多巴胺用量为最佳用量,其中2例单用多巴胺可取得满意的效果,1例需加用去甲肾上腺素;1例感染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注一次。经以上治疗,4例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尿量恢复正常,l6d内逐渐停用升压药,待体温和血常规完全正常,同时血和尿培养阴性后停用抗生素,血培养报告大肠埃希氏菌3例,克雷伯菌1例,后期根据药敏试验调整为相应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本组有 4例患者停用升压药后各项循环指标稳定,术后一周内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于术后12d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4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48-01

前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其病死率不断下降,其病死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医院相差甚远,约为1%~19%。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也随着增多。

目前临床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急救治疗方法----如我院80例DKA患者通过积极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治疗酸中毒等措如施进行抢救,总结治疗结果是80例病人经积极治疗后,72例血糖在2~20h内控制,75例尿酮体在24h内消失,66例于24h内纠正酸中毒,死亡2例。结论 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合理补液,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是DKA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下面将治疗方法和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的80例DKA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及分类标准[2],且尿酮超过(+),二氧化碳结合力

1.2 治疗方法

采用双通道输液方法,输液总量按原体重的10%计算。先补0.9%氯化钠液,开始500ml/h,共4h,其后4h补250ml/h,所剩液体24h内输完。当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时,换用5%葡萄糖氯化钠液或5%葡萄糖液。心、肾功能不全者输液量和速度酌减。同时每小时静脉注射胰岛素0.1u/kg,直至血糖10mmol/L左右,尿酮体消失后改为皮下注射。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消除诱因,积极治疗合并症。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血糖、尿糖、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肌酐、尿素氮并记录出入量等。

2 结果

80例病人经积极治疗后,72例血糖在2~20h内控制,8例在24~54h内控制,血糖浓度8~14.9mmol/L。75例尿酮体在24h内消失,3例5~6d后消失(血糖浓度8.2~11mmol/L),2例10d后消失(血糖浓度7.8~10.3mmol/L)。66例于24h内纠正酸中毒;12例于30~72h内纠正酸中毒;死亡2例(占2.5%),其中死于并发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1例,1例因大面积烧伤致败血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目前,我们认为DKA的成因一方面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高血糖不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另一方面是对抗胰岛素分泌的升糖激素如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由于胰岛素及升糖激素分泌双重障碍,结果造成血糖进一步升高。同时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给酮体产生提供了大量前体,最终形成酮症酸中毒。由于临床检测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对DKA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及时抢救和预防。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补液是治疗DKA患者极其重要的一个措施,DKA时由于高血糖致尿糖增高,渗透性利尿以及大量酮体从肾脏排出带出水分等原因患者脱水常达100ml/kg体重以上。因此应根据病情早期补液变化,以改善组织器官灌注,降低血糖,改善肾功能,纠正酮血症[3]。DKA时失水多于失钠,经过积极的补液及胰岛素降糖治疗,引起血浆渗透压变化加上输入生理盐水等可使血钠浓度上升。若血浆渗透压高于155mmol/L,此时应适当输入低渗氯化钠液或提早应用5%葡萄糖加胰岛素治疗,并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通过胃管内注入纯水,以免出现高血糖高渗状态(HHS)。每小时予小剂量胰岛素静注能稳定地控制血糖,这样能避免病情反复,又能防止低血糖及由此而导致的脑水肿。血糖下降速度一般要求每小时3.3~5.6mmol/L,如果血糖下降

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由于DKA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任何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的因素均可成为DKA的发病诱因,因此要多结合病情作鉴别诊断,还需与低血糖昏迷、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鉴别,其防治首先应强调预防,预防DKA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在于:(1)长期坚持严格控制糖尿病;(2)及早防治各种诱因,包括感染等,随时警惕发生本症,做好预防工作。在临床上,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常识,掌握饮食控制,降糖药及胰岛素应用方法,对预防DKA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山东.糖尿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5

中图分类号:R473.5;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13-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是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是护理糖尿病足的关键,对住院患者进行有效的诊疗护理和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教育,对防治糖尿病足有着重要意义,我科用中药浸泡的方法治疗41例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取得优良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1例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35~72岁,平均61.2岁,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标准,病史4~16年,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2%~16.0%,糖尿病足0级5例,I级10例,Ⅱ级16例,Ⅲ级6例,N级4例,吸烟22例,嗜酒10例,高血压病28例。

2 结果

综合治疗护理1~3个月,空腹血糖4.3~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4.3%~6.0%,治愈29例,好转8例,无效4例。

3 护理措施

2.1 局部常规消毒,清创溃疡面护理

根据伤口渗液量调整换药时间间隔,指导患者卧床,抬高患肢,坚持少走路,足部及伤口不受挤压。

3.2 中药浸泡患足

中药处方:银花50g、30s、苦参50g、丹参50s、红花20g、赤芍25g。加水3000ml煮沸10min,用干净消毒盆盛装,自然冷却至40℃左右温水浸泡足部,20~30min/次,浸泡结束后,立即作局部常规消毒。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活血通脉的作用,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烫伤,及时做好局部清洁消毒是本治疗方法取得疗效的关键。

3.3 强化对糖尿病足预防知识的教育

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对他们做好宣教有充足时间,有了相关知识,才能有良好行为状态。范丽风等经调查后得到结果是有近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不足,半数以上患者对防治糖尿病足的足部护理知识缺乏,足部护理行为不良。所以指导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如何保持足部卫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鞋袜以及正确掌握修剪趾甲的方法,以及冬天如何保温,预防冻伤或烫伤等就显得非常重要。

3.4 严格控制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才能促进伤口愈合,朱嘉雯等调查有62.7%的患者不知道长期高血糖的危害,53.2%的患者不了解血糖控制不良,治疗不当可导致的并发症发生,与患者反复说明严格控制血糖的必要性,使其了解血糖或尿糖与饮食的关系,自测血糖及尿糖能即感知病情变化,争取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环节,同时指导患者如何认识低血糖,做好预防措施,避免产生畏惧心理。

3.5 健康教育

吸烟和嗜酒是糖尿病足产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戒烟戒酒是必须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耐心,主动参与诊疗及护理,保持积极乐观情绪。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以及传授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使家属理解并配合患者治疗,帮助解决现存的护理问题,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模式及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对继发感染模式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继发感染的患者,其中观察组35例,使用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对照组39例,未采取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在有感染征象时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其余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结果 7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发生率为:自发性腹膜炎37.84%、肺部感染25.68%、尿路感染18.92%、胆道感染14.86%、肠道感染14.86%、败血症12.16%、真菌感染8.11%,死亡率分别为57.14%、47.37%、0、0、0、100%、100%。两组继发感染: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真菌感染对照组分别为48.72%、35.90%、20.51%、15.38%,观察组分别为25.71%、14.29%、2.86%、0,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控制失败率对照组分别为63.16%、50.00%、100%、100%,观察组分别为44.44%、40.00%、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以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最高、预后差,继发败血症、真菌感染预后极差、死亡率最高。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即使发生,亦有助于感染控制。

关键词 继发感染 重型病毒性肝炎 药物治疗 预后

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是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采取抗感染干预措施对继发性感染有积极的作用,对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有明显作用,我们2000~2004年进行临床观察74例,设对照组3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2000~2004年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方案标准,年龄21~43岁,平均33岁,男54例,女20例,急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8例,慢性重型肝炎63例,并按病情分早、中、晚期,均无糖尿病、严重心血管病史,排除入院48h内发生感染的病例。对照组39例,早期不采取抗感染干预措施,严格无菌操作,有感染征象需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观察组35例采取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其余治疗基本相同。治疗前两组在年龄、病情上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1.2 抗感染干预措施

1.2.1 一般措施 单人病房,谢绝探视,保持室内卫生,每日空气消毒2次,地面消毒2次,被褥床单定期更换,患者经常翻身预防褥疮,调节室温以患者舒适为度,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应严格洗手、戴口罩,对医疗物品或用物定期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

1.2.2 口腔护理 3%碳酸氢钠液含漱,每日4次,不使用牙刷,及时处理口腔溃疡等疾病。

1.2.3 补充足够热量 每日2000kcal左右,酌情输白蛋白、新鲜血浆。

1.2.4 口服乳果糖 以每日2~3次软便为宜,不能耐受者口服氟哌酸0.4g tid或黄连素0.4g tid。合理应用免疫调节剂胸腺肽100~160mg静滴,每日或隔日1次,或胸腺肽1.6mg皮下注射,每日1~2次,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1.3 观察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做血、尿、便、痰和胸腹腔积液等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配以胸片检查,综合判断感染。

1.4 临床转归判断标准 治愈:感染完全控制;好转: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化验、胸片等指标改善;死亡:感染恶化直接导致死亡。

2 结果

2.1 74例重型肝炎继发感染模式与临床转归 见表1。

表1 74例继发感染模式与临床转归 (略)

2.2 两组继发感染模式构成与感染控制情况 见表2。

表2 两组继发感染模式构成与感染控制情况(略)

注:两组比较, * P<0.05

对照组有14例先后发生2种及2种以上继发感染模式,观察组仅2例发生2种及2种以上继发感染模式,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最高、预后差,败血症、真菌感染死亡率最高,肺部感染以肺炎最常见。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真菌感染等严重感染发生率(P<0.05),即使发生,亦有助于提高感染控制成功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胆道感染发生率有一定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能与严重感染发生率下降,造成统计学上差异及对照组严重感染发生率高,掩盖了临床症状,造成漏诊有关。

3 讨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主要与患者本身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和某些医源性因素有关 [1,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生是由于重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肠道黏膜屏障作用减弱,肠内细菌移位及通过血液感染、淋巴感染以及腹腔穿刺消毒不严等引起。另外腹水的存在为腹腔感染创造了条件。但原无腹水的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SBP,据报道占24.2% [3] 。SBP在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最高,可引起内毒素血症,直接或间接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肝损害,并促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4] ,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影响较大。提示针对SBP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败血症是最严重的继发感染,预后极差,死亡率高,也可能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终并发症之一;败血症也可以在其他感染的基础上发生,多在住院后发生,属医院感染 [2] ,提示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要高度警惕败血症的发生,严格控制医院感染。

对于重型病毒性肝炎昏迷患者要注意肺部感染的存在,多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特别是医院内感染,对尿路感染和胆道感染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胆道系统感染表现为胆管炎和胆囊炎,易导致腹膜炎、败血症,对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由于重型肝炎患者全身情况差,机体抵抗力严重低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可并发严重的真菌感染,病死率极高,对重型肝炎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5] 。

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医源性感染。乳果糖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致病菌生长及肠内细菌移位,胸腺肽有较好的调节免疫作用,提高抵抗力,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积极处理口腔疾病有助于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等不但提高全身抗感染的能力,亦能使抗生素有效地发挥作用。早期实施抗感染干预措施能减少感染的发生,即使发生亦有利控制,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治疗难度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姚集鲁.病毒性肝炎研究.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6-127.

2 翁心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一些共识与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389-390.

3 顾长海,王宇明.肝功能衰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2-389.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7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尿病,在国内发生率为1%-5%,GDM易并发高血压、感染、羊水过多、产后出血等症、易发生酮症酸中毒,GDM对母儿影响极大[1]。我们通过积极治疗与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经验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2006年1月~2012年10月住院分娩产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31例,年龄22-44岁,孕期(35±4)周;检查: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者。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标准为:空腹5.6mmol/L,1h10.3mmol/ L,2h8.6mmol/L,3h6.7mmol/L。如其中有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者,即可诊断为GDM。

2 治疗措施

2.1.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糖代谢异常的疾病,长期患病可以影响心,肾,眼等全身器官,胎儿畸形发生率高,胎儿巨大,胎死宫中,孕妇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均会明显地增加。

因此,凡有糖尿病的妇女计划妊娠前必须到医院做全面、详细的孕前和产前检查,了解目前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以确定糖尿病患者能否妊娠以及分娩的时间,方式等十分必要[2]。

2.2 糖尿病患者妊娠前处理

糖尿病患者成功妊娠的关键是要有计划地怀孕,孕前要严格地控制血糖,尤其是从受孕到分娩这段时间内,需要非常严格地控制糖尿病病情,使母儿预后良好。

2.2.1孕前应予系列有计划的教育与指导: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能否妊娠及妊娠前后的处理进行详细的指导,患者血糖,尿糖控制满意,全身情况允许可于计划受孕前3个月停服口服避孕药,糖尿病已控制并维持良好者才可终止避孕。同时全面评价有无血管并发症,权衡对母儿影响和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2.2.2积极控制并维持血糖代谢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受孕前血糖水平及孕早期血糖与自然流产及胎儿畸形发生密切相关,妊娠前应将血糖调整到正常水平,并根据当时情况调整控制饮食,胰岛素应用。

2.2.3口服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均能通过胎盘,导致胎儿低血糖,且有不少降糖药可能致畸,同时双胍类降糖药具有导致胎儿乳酸中毒等作用,所以妊娠期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应于怀孕前停药,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3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期处理

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妊娠早期给予积极的治疗,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水平达3个月以上,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率均明显下降。

4.护理措施

早期干预,加强血糖监测及护理,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4.1 我院产前检查于24-28周进行GDM筛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帮助孕妇提高自我监护的能力,注意预防各种感染。

GDM孕妇确诊后,除常规产检外,须加强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定期进行B超检查;糖尿病孕妇一般在怀孕37~38周终止妊娠,决定阴道分娩者,严密监测血糖。

4.2饮食指导:合理的饮食是成功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即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又要满足孕妇营养及胎儿生长的需要,饮食应少量多餐,营养均衡,忌食甜食,可选瘦肉、鱼、蛋、奶。合理搭配膳食纤维,绿叶蔬菜,豆类,谷物及低糖水果。坚持低盐饮食,体重增长整个孕期10kg-12kg为宜。

4.3运动指导:适当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代谢紊乱,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同时运动可减少胰岛素抵抗,运动适合于无心血管、产前出血、先兆流产等疾患的孕妇。活动方式以散步为宜,易在餐后1h进行,持续30min左右,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 结果

31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均未发生感染及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巨大胎儿4例、羊水过多1例、早产儿4例,无重度窒息儿,新生儿体质量1120~4350g,均存活。平均住院7 d;31例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出院。

6 结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属高危妊娠,妊娠期复杂的代谢改变使母婴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尽早地对GDM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对控制病情及降低母婴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3]。

参考文献:

[1] 朱翠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护理研究,2007,20(21):151.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8

关键词:肝性脑病;肝昏迷;护理

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肝昏迷,如:急性肝衰竭所致的昏迷,病死率高。慢性肝昏迷主要与肝硬化有关,可通过早期诊断、优质护理和综合治疗而预后良好。肝昏迷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及神经系统表现分为四期,即: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和行为失常为主;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如果我们在临床护理中能及时发现昏迷前期症状,就为早期治疗提供了最及时的信息,以便及早消除诱因,合理用药,阻断肝昏迷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促进康复。现就我院收治的肝昏迷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9年至2010年间总共收治54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慢性肝昏迷的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15例,年龄35岁~71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34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转危为安,9例因肝昏迷死亡,11例死于其他并发症。

2观察及护理

2.1加强巡视细心观察是发现昏迷前期的关键

肝昏迷前期主要表现在情感、性格改变及行为异常,只要加强巡视,严密观察,通过与患者交谈均能发现异常。例如:肝硬化患者张某某,平时少言寡欲,不开玩笑,我们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异常兴奋,话语增多,讲一些与病情治疗无关的话,当时我们就意识到患者处于昏迷前期,立刻报告大夫采取措施。还有在查房时发现患者衣冠不整、错穿衣服,当众大小便及反应迟缓等等表现,都能及时通知医生立即进行抗昏迷治疗,去除诱因等得当措施,使病情得到很好控制[1]。

2.2黄疸变化的观察

黄疸是血液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其深浅是肝细胞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护士在观察黄疸时要注意光线影响,在自然光线下观察。肝硬化患者皮肤多黝黑,重点要注意连续对比的观察,通过对巩膜、皮肤、尿液颜色的全面观察,即可判断黄疸是否变化。黄疸逐渐加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报告大夫,积极防止肝昏迷的出现。

2.3认真注意诱因观察及早去除诱因,肝昏迷的发生多伴有诱因,如果我们能及早注意到诱因的存在,而及早防治,就可以避免肝昏迷的发生发展。肝昏迷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大量利尿、大量放腹水、消化道出血、感染、大便不通畅、镇静药使用不当、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大量进食蛋白质等。在我们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针对以上诱因采取了以下措施[2]。

2.3.1利尿要缓和,利尿剂从小计量开始,逐渐增加,认真准确地做好出入量记录,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放腹水时量不易过大以免诱发肝昏迷。

2.3.2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尤其注意低血钾症的产生,每日尿量超过500~700ml,应补充氯化钾。另外,还应观察是否低氯、低钠及碱中毒等情况。

2.3.3忌用吗啡、苯巴比妥、磺胺等对肝脏有害的药物用胰岛素一定准确计算药量,抽吸准确,按时给药,以免计量过大致低血糖昏迷且不易与肝昏迷鉴别。

2.3.4降低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氨水平,慢性肝昏迷80%以上为氨中毒或氨与其他毒性物质协同作用所致。氨水平增高可能是氨的生成和吸收过多及氨清除不足。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摄入蛋白质饮食应适量,忌食入高蛋白饮食,如肉丸等,对低蛋白血症者,适当输入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对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改善肝功能,均有较好作用,但不宜输入库存血,因库存血含氨,可增加血中氨浓度。建议每日蛋白摄入量在40~60g,以植物蛋白为主,给予低脂易消化,富含丰富维生素,无渣软食。每日热量维持在6.3~8.4KJ的热量。

再次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保持大便通畅清洁肠道以清理肠道积血积粪,利于清除体内含氮物质,可降低肠道氨的吸收。灌肠液微弱酸性,如:食醋加温开水或生理盐水、乳果糖等,忌用肥皂水,因氨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加。另外也可以口服乳果糖10ml,3次/d,酸化肠道,还要积极控制感染,减少肠道内细菌的产氨。

最后认真观察及早发现肝昏迷的其他并发症:如肺炎、自发性腹膜炎和败血症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因这些并发症均可增加昏迷预后的严重性。因此对肝硬化者只要在护理上加强责任心,通过细致的观察昏迷前期症状,去除诱发因素,及早治疗,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肝昏迷,提高生存率。

3体会

通过对54例肝昏迷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笔者体会到抢救肝昏迷患者必须做到四及时一实施,即及早发现肝昏迷征兆、及早控制病情发展、及时去除诱因、及早治疗、实施优质护理,做好上述五点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肝昏迷,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2008年28例均为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其中女23例,男5例;年龄19~49岁,平均27岁;所服毒物种类,敌敌畏17例,敌百虫3例,乐果6例,氧化乐果2例;服药量为30~130ml,入院时间服毒至就诊时间30分钟~5小时,符合有机磷中毒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25例,抽搐13例,呼出有大蒜气味、瞳孔缩小28例,全身大汗22例,休克7例,呼吸困难频率30次/分14例,肺部湿音9例,动脉血氧饱和度90% 20例,全血胆碱酯酶(chE)活力测定30% 7例、50%20例。

治疗方法:确诊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迅速清楚残留毒物,反复洗胃直至洗出胃液澄清无味为止,同时更换衣物,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②特效解毒剂、复能剂,解磷定首次剂量1.5g静滴,以后1g连用3天。阿托品首次5~10mg静脉注射,其后改用2~4mg每5~30分钟静脉注射1次,达阿托品化后逐渐减量维持5~7天。③对症治疗常规吸氧、补液利尿、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等处理,休克者抗休克治疗。

结 果

治愈26例,死亡2例,病死率7.14%,2例均为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不及时死亡,治疗期间阿托品用量75~295mg,平均118mg出现阿托平过量5例,经停用或减量用阿托品,补液利尿及用镇静剂好转。

讨 论

尿毒的早期治疗措施篇10

【关键词】 老年人;特重度烧伤;治疗

老年特重度烧伤患者因机体功能衰退, 当发生特重度烧伤时, 死亡率会显著增加。吉林油田丛威自2000年1月-2013年5月共收治50例老年特重型烧伤患者,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性18例,年龄61~79岁, 烧伤面积为51~94%, 其中并发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1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0例、2型糖尿病9例、糖尿病5例。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抗休克治疗 对于处于休克期患者, 休克期第一个24 h内液体扩容时, 晶体与胶体总量按照1.8~2.0 ml/kg·1%进行补液, 第二个24 h内晶体与胶体的总量应该为液体总量的半量, 晶体与胶体量比例为2:1~1:1。每日补充液体量为80~100 ml/kg。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根据每小时尿量来调整, 使尿量维持在1~1.5 ml/kg·h。

1. 2. 2 抗感染治疗 早期感染多发生在伤后7d内。患者体温出现明显变化, 且常伴有寒战、烦躁、谵语、幻听、幻视, 或神委靡不振、嗜睡、定向力障碍, 患者食欲下降、腹胀、尿量改变, 出现多尿或少尿, 心率快达100次/min以上、呼吸困难症状者, 应积极使用抗生素, 要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制度, 尽量避免细菌的入侵。

1. 2. 3 营养支持治疗 早期给予鼻饲能全力, 待患者可进食后给予高蛋白饮食。静脉输同型红细胞、血浆或者人血白蛋白同时,静脉输脂肪乳剂、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

1. 2. 4 治疗伤前疾病及防治并发症 对于术前并发慢性疾病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予以扩冠、营养心肌及对症治疗, 并发高血压病患者给予降压及对症治疗, 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予以止咳、平喘药物, 对糖尿病患者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另外还应控制输液的速度, 避免菌群失调, 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药物。

1. 2. 5 创面处理 烧伤创面特别是深度烧伤创面是主要感染源, 应给予正确的外科处理, 早期切痂、削痂植皮处理。预防感染, 抗生素的选择应该针对致病菌, 及早用药, 因此要反复检查细菌培养以掌握创面的菌群动态和其药敏情况, 一旦发生感染, 及早用药。

2 结果

治愈42例, 死亡8例, 其中, 2例死于心衰, 2例死于肾衰竭, 2例死于肺内感染。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机体功能衰竭减退, 免疫力、抵抗力下降, 当发生烧伤后会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疗烧伤过程中都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给予治疗。烧伤早期易出现休克, 但休克期会因组织液的回收, 导致发生心衰, 适当应用利尿剂有助于老年患者的治疗, 尽量使用山梨醇或甘露醇, 避免速尿。早期于伤后6~8h即给予静注甘露醇,可起到增加尿量、保护肾功能作用,并使组织水肿减轻。对老年患者而言, 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心衰的意义更大。利尿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应注意监测并及时纠正。抗感染是治疗严重烧伤的重要环节。积极预防感染, 多翻身, 避免创面受压导致创面加深, 应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回报前经验应用抗生素, 尽可能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小、有效、安全药物, 定期对创面、呼吸道的分泌物细菌培养, 另外在使用抗生素时注意是否出现真菌感染, 因老年患者多数伴有慢性疾病, 体质衰弱, 免疫力对伴有慢性疾病患者, 应根据换则和伤前所患疾病, 针对性给予治疗, 避免慢性疾病加重, 本组40例患者伤前并发疾病均得到较好控制, 病情监测对治疗特重度烧伤老年患者非常重要, 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尿量、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等方面 [1] 。

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建立静脉通道, 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相应的规范化护理, 休克期适当利尿、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 [2]、积极治疗等措施有利于重度烧伤的治疗, 严密监测病情、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治疗重度烧伤有重要意义。积极预防感染, 多翻身, 避免创面受压导致创面加深, 积极预防应激性溃疡、坠积性肺炎 以及褥疮的发生 [3], 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等, 对患者减轻痛苦、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光夏.防治烧伤感染还需要新理念新措施.中华烧伤杂志, 2005, 21(2):83-84.

[2] 曾纪章,黄晓元,杨兴华,等.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中的应用.中华烧伤杂志, 2005, 21(5):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