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礼仪的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8:07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教育;礼仪课程;中华美德

一、前言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个体成长全过程,但从当前情况来看,重智轻德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学生礼仪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阶段,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学生学习压力相对降低,是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而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吸收、践行礼仪知识上也更加有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对学生个人发展、学校整体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进步,都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当前,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多元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人和人之间更好地交往,也能在无形之中传播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但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大学都忽视了礼仪课程的设置,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礼仪教育功能定位不准、高校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具体功能。第二,大学礼仪教育的开展缺少社会支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弱。第三,大学礼仪教育的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教学效果较差[1]。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由上可知,礼仪教育并没有得到大学的足够重视,很多大学都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如今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国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是每一个大学生的责任。而在中华美德中,传统礼仪文化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强化和落实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2]。(二)对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礼仪素养、礼仪知识的掌握是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素质的根本方式。在当今校园中,经常会出现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现象,要从根本上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落实、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比如,恭敬、谨慎、勇敢、直率这些优良品质,都是对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懂正确的礼仪,就无法做到上述内容。(三)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试作用。在礼仪教育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礼仪教育会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试作用。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都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但是如果可以掌握礼仪知识,通过规范自身行为和自我言行,就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继而提高自信心,降低挫折感,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教育的基础,礼仪教育的落实可以充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带动其他教育发展,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五)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很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会出现不同的不适应情况,而在大学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在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而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现自我,学会与人的相处之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场合,有着良好礼仪素质修养的大学生可以更加顺畅地融入其中[3]。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根本,开设礼仪课程,可以充分发挥课程驾驭的主渠道作用,让礼仪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得到真正的传播。开设礼仪课程可以让礼仪教育得到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同时也能表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提高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开发、设计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在设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在其他课程科目中落实礼仪教育,让礼仪教育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播。高校要认识到礼仪课程作为专业系统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科学的建设,但同时渗透性的礼仪教育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二)重塑教师形象。在落实、开设礼仪课程的同时,还要重塑教师形象,各学科教师的礼仪素质都要提高,教育的过程就是互相影响的课程,教师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礼仪意识、礼仪行为。因此,高校教师自身都要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引领学生完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强化礼仪素质的培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认知,教师的形象不能忽视。当然,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礼仪文化的一种,通过学科课程间接地开展礼仪教育也是一种途径,这也是一种理想境界。高校也要精心设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约束,以此持续性、渐进性地落实礼仪教育。(三)加强礼仪实践设计、加强、落实礼仪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强化礼仪教育的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礼仪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教育形态。高校应该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落实礼仪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比如,百色学院开展“以礼仪文化打造和谐校园”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校庆80周年献礼项目,每年科技文化艺术节都举办服务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东盟礼仪大赛等大型礼仪类竞赛等,让大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礼仪实践活动进行参与。通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礼仪实践,可以让学生的礼仪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巩固,让礼仪实践更富有教育意义。(四)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在大学教育中落实礼仪教育除了要开设礼仪课程、重塑教师形象、加强礼仪实践之外,还要营造出良好的礼仪氛围,为礼仪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无形之中也会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礼仪氛围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校园文化等。礼仪氛围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强化隐性因素,以促进学生礼仪素质发展形成。比如:对教学楼走廊的墙壁、校园道路上的井盖、教室活动室的墙壁等进行装饰,绘制具有礼仪文化的壁绘,建立具有礼仪文化背景的雕塑,让每个区域都具有独有的特色,并且通过标语牌、名人名言、杰出人物画像等方式展示礼仪故事,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情趣。不仅如此,还利用院校制度,通过科学的组织领导方式、管理制度,打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和礼仪精神,以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实际调查表明,民主环境下,学生对礼仪规范的亲和度较高,而且学校的管理文化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因此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组织运行制度。(五)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社会个体化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连接纽带。作为礼仪教育最关键的基础,家长必须要认识到家庭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在日常礼仪规范教育的基础上,传播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落实修身励志的规范教育。同时,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日常生活规范教育。在家庭礼仪教育中,要由浅入深、由低及高、循序渐进地开展礼仪教育,从而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而懂得在社会中的立身道理。比如,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大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心理敏感期,家长要尽可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及时疏导、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协同家长在全校范围内以“勤、礼、孝”为主线,拟定具体“家规”,以此实现家庭礼仪教育规范化。(六)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现如今一些大学在进行礼仪教育时,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礼仪文化,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礼仪教育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十分广泛,包括待人接客、书信交流、人情往来,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这些内容早已有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礼仪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会让大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礼仪意识。比如,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开展礼仪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在这种特定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教育感染力也会得到大幅度增强,充分发挥其中的礼仪教育作用,还需要政府、社会、媒体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大宣传力度,让礼仪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比如,大学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在重阳节期间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活动,并且邀请当地的电视台等媒体,记录活动过程,以弘扬重阳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倡导孝敬老人,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通过给老人跪拜、献寿桃、登高拜祭、上香祈福、撞钟贺寿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和礼仪习俗,同时也让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传承。(七)开设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战略目标,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上述六点之外,还要积极开设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打造礼仪教育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不同的礼仪教育学习渠道。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备物品,落实网络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扩大礼仪教育的覆盖范围。比如,某高校开设了礼仪教育公众号,定期礼仪文化短视频,同时打造特色化的礼仪网络社区,利用校官方微博、校管网、官方公众号等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并且安排信息管理人员和礼仪教师对这一社区进行管理和建设。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的礼仪文化社区,并且根据社会发展时事定期变更主题,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将这一网络社区打造成了礼仪文化宣传窗口,成为礼仪思想教育的主要平台阵地。以河北大学为例,该校创建的礼仪文化网站被评为全国十佳思政教育类网站,在引导该校大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加强道德修养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2

摘要: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礼仪具有美化学生形象、增强秩序观念、塑造性格、树立世界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礼仪教育。

关键词:体育礼仪;礼仪教育;体育教学

体育礼仪由礼仪派生出来,是礼仪在体育活动场合内的行为规范。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效果更为明显,是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进一步实施体育礼仪教育的基础。良好的礼仪是需要从小培养养成的,是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体育素质的重要一环。

一、体育礼仪的界定

体育礼仪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体现了人们对“更快、更高、更强”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体育文明的和人类进步的表现。何谓体育礼仪?黄寿军认为“体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应具备的相互表示敬重、友好、亲善的行为规范。”[1]主要是指仪容、仪表、语言、礼貌、礼节等。赵红红认为“现代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以道德为核心,按照以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表现公平竞争、律己敬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现代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2]强调通过体育仪式、体育标识、赛场规范和与运动员的礼貌礼节等形式来表现出来。

综合两者观点,体育礼仪分为两大块,一是内在形态的体育礼仪,是各国文化在体育中的延伸。比如我国体育中倡导的“义、理、敬、信”,是文化对体育者的熏陶并从人的内心发出的。二是外在形态的体育礼仪,是各个体育项目的具体礼仪做法,是公认的礼貌礼节的行为准则。因此,笔者认为体育礼仪,是以各国文化为底蕴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并遵循公认的礼貌礼节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体育礼仪并非简单学些礼貌礼节的手势、身势,而是要从民族文化出发的。因而,提高整个民族的体育礼仪就要从小学体育教育开始着手,从小抓起。

二、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首先,可美化学生形象,加强学生的秩序观念。例,提到韩国跆拳道、泰国泰拳、日本剑道,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他们的的礼貌礼节、挺拔的身姿和对敌手的尊重等。因为,仪表整洁、举止高雅、言谈得体、风度优秀,都反映了人的修养和精神面貌,给对手留下美好印象,能赢得公众好感。从小学生抓起,在体育教育时使他们明白友好交往是第一位的,比赛是第二位的。

并且,一场比赛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是靠一定程序和礼仪来支撑。体育礼仪连接了比赛各环节,维系了整个赛程。试想,在比赛过程中,不尊重对手不讲礼仪,出口辱骂或动手攻击对手,这场比赛留给观众的只会是运动员的素质差,即便赢得比赛也会被观众所不屑。所以,我们应该在注重成绩的同时,要注重体育礼仪的养成。

其次,塑造学生的性格、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高峰期,好奇心强,模仿力强,这时我们若加强体育礼仪教育就能塑造好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例如,中国武术强调“武德”,就是一种世界观的教育。通过体育礼仪教育和比赛,培养学生宽容待人、平等心、坦诚面对对手和赛果。“胜不骄、败不馁”这种气度不是朝夕间能养成的,是需点滴积累的,是需在成长中参悟的。这种积累和参悟正是民族文化和气质的再现。

因此,我们要在体育礼仪教育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不傲慢的“尊重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宽容心”;既不盛气凌人又不卑躬屈膝的“平等心”;诚恳待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修养相互统一的“真诚心”。

第三,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是人与人心灵相通的窗口,是不同信息相互交流的媒介,更是增进友谊的纽带,它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超越了不同民族语言、信仰的障碍。但是,体育运动仍然是对抗激烈的竞技,为了获得胜利,运动员间难免有不符合礼仪的过激举动。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的理念中必须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纠正学生在体育比赛中的不良行为,使他们体会公平竞争的获得胜利的真正快乐。因此,在比赛中,要表现出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对手的尊重和理解,出现“胜者钦佩败者、败者为胜者荣”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不是孤胆英雄式的一个的作战,更是和自己的队员共同协作、密切配合的战斗。即便是一个人的赛场,他的身后仍然有默默支持的教练团体、队员团体、家人团体,这些都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来维持。所以,体育礼仪能有助于学生注重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理顺各种关系,消除人际间障碍和矛盾,利于他们的成长。

最后,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体育礼仪具有教化作用,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例如,学生通过参与或观看一场好的比赛,能够从裁判员严肃的宣誓,获得“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的心灵感悟。又如,裁判员在公正执裁时的不畏强势,彬彬有礼。这都是极好的、活的示范。每一场公正、严明、友好的体育比赛都深刻地影响参与者和观看者,对学生更具榜样作用,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他们心中留下一片圣土。

因此,从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礼仪教育是从外在和内在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的方法

体育礼仪是一个综合了各种竞技项目、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底蕴的较复杂的一门课程。要求人们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各种竞技相互表现出来,又要求在各种竞技项目中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绝不是同义反复。体育礼仪是铰链,一头紧扣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头紧扣着各项体育竞技。要通过体育礼仪把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通过各项体育项目表现出来(例如乒乓球),形成自己民族的打发和风格。另一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比如,中国的乒乓、南美足球、美国的水上项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如何使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通过一个适当的体育项目表现出来?这都需要从学生的体育教育着手、注重体育礼仪,发现本民族在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绽放点。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一要在体育课前、课中、课后的常规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严格教学中的体育礼仪规范。二要在课中注重学生良好的仪态培养,注重学生的形体美、精神美、运动美。站直、坐正、行走轻盈。三要提高体育礼仪的思想性,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拼搏的品德。

其次,开展具体体育项目学习礼仪教育。开设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等兴趣小组,在教授学生各项目的打法和规则的同时注重各个项目的礼仪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礼仪教育是以育人为目标的,在内容上把“礼仪培养”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掌握符合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谦虚礼让、与人为善、谅解宽容,讲礼仪、重形象,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外在的礼仪形象同内在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成为一种自觉的礼仪素养。(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农校)

参考文献:

[1]冉婷.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1.3.14

[2]吴发志.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1.8.10

注解: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3

【论文摘要】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文章认为礼仪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道德是礼仪的灵魂,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载体。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导向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发生积极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要顺利地走向社会,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前提下,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部分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的。因此,在大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应该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大学生真实感受到道德是他们的个体需要,人格魅力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礼仪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1.1礼仪中的德育内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把“礼”看作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教导人们惟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诸如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苟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里的礼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也指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和接人待物之道,同时还指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用礼仪中的德育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效果可能更理想。

1.2礼仪与道德密切相关

1.2.1礼仪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

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的外在表现。它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德成于中,礼形于外”,这说明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1.2.2道德是礼仪的灵魂

人们称赞礼仪,是看重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内涵。讲究礼仪除了注意礼仪的外表形式以外,更要注意道德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和水平。孟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礼仪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公德是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礼仪则是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结果,是完美的社会公德的集中表现。

1.2.3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载体

从“礼”和“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者,敬人也。“仪”是道德行为,是表示尊重的形式。人的道德素质沉淀于内心世界,但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2礼仪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施

2.1当代大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讲究礼仪是一个人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重要方法。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美德就就会变样,率直会变成粗俗,温和会变成诌媚,学问会变成迂腐,胆量会变成野蛮。

2.1.1弥补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欠缺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中的过度溺爱,容易形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大多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生活能力低下、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低下、意志品质薄弱、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差、集体观念薄弱、合作意识及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意识较差、对父母及社会索取多于付出,这种状况的后果不堪设想。

2.1.2弥补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欠缺

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衡量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导致在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没有把一些必要的礼仪训练纳入到学习过程中,养成教育欠缺。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与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的行为、意识、情感脱节。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只限于学校里的考试成绩,不仅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反而助长了虚假浮华之风,使学生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恶劣习气。

2.1.3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加之网络的普及和其虚拟,使一部分一些同学网络聊天时使用不礼貌的语言进行发泄,部分缺乏自律的学生就把这些不礼貌的语言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这些都对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2.2高校德育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的理论效果

邓小平在1980年就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时就明确提出,要把“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作为德育教育最基本的内容。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菜辱观,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道德教育离不开礼仪的教育,礼仪是德育的基础,它使德育教育更具可操作性,既容易被接受,也能够使人们的道德情操逐步升华。

2.2.1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2.2.2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礼仪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实践“三a”原则,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能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3高校德育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的实践效果

礼仪文化的核心是以修身为基础的,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会尊重人。反思高校德育教育,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礼仪教育缺失,可操作性的礼仪、礼貌、礼节等细节讲授过少;可操作性的礼仪行为训练更少。我院从升本以来,在大学生中开设了《礼仪基础知识选修课,虽然课时不多,但取得的效果的确不小。

2.3.1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改变

思想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确的思想会促使人们做出正确的反应,错误的思想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反应。有同学说:以前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只有“以我为中心”的待人接物观,漠视一些礼仪。现在认识到待人接物时应“以交往对象为中心”,尊重和理解他人,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以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同学说通过学习认识到:离礼仪有多远离成功就有多远。待人宽厚、谦和,从思想上重视、理解、敬爱他人,时刻为别人着想,不用言语伤害他人,这些都是礼仪对我的影响。有同学说:学习礼仪对思想是一种洗礼,它改变了许多原有的思想观念,对思想方面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它就像一个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我出门在外要做一个符合大学生身份的人,一言一行不能给我们大学生丢脸。

2.3.2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有同学说:自从学了礼仪,认识到个人仪表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仪表不仅可以给自己信心而且也是对别人尊重的表现,所以,一改往常随意懒散的作风。同时还会对他人宣讲学到的礼仪知识,纠正他们在日常行为中的不足之处。有同学说:学了礼仪后,发现自己的缺点一一曝光出来,自己的缺点怎么那么多呢?以前怎么没有意识到呢?决定改掉以前的一切,从以下几点做起:与人为善、礼尚往来、衣着整洁、尊重他人、乐于帮助别人,言谈举止大方得体。

2.3.3对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直接有效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4

一、提高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对每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礼仪,社会成员的交往需要礼仪。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礼仪教育是落实德育必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的需要。礼仪教育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多,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点,法制教育等等;但各项内容都体现着共同的本质。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德育工作中某些方面说教式教育多,实效性稍差。我们深知德育工作只有体现为具体行为时,才能看到德育教育的成果。换句话讲,德育工作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规范人的行为条文,而是体现某种道德的行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礼仪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礼仪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礼仪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

二、礼仪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

要使礼仪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把礼仪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而不能将其看成短期行为。要有教材,专职教师,还要有课时按排及教学计划,并辅助于考查的手段。教师一方面要讲授礼仪教育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似训练,即感性的,直接的,艺术的教育。学生通过学习仿效,使“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浑然难分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正那种认为礼仪只是外形的摹仿的肤浅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礼仪的实质是内容的表达。通过礼仪课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礼仪规范方面的认识,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中得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得以纠正。

加强平时习惯养成教育,使之习惯成自然。只有经常性的教育与训练,学生才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某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如果延续多次成了一种习惯,往往成为下意识(潜意识)的行为。为此班里要有礼仪规范监督员来监督同学日常的礼仪规范。每周一的升旗、集会,课上起立,课下活动,都要有人监督检查,班与班之间开展评比。学校还可成立礼仪表演队,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因为群体的礼仪行为是社会的行为,不可能等待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完成了由思想仪行为这理想过程之后再去讲礼仪。通常是先有了群体礼仪规范,然后每个人在执行规范过程中去提高自己的认识,以适应礼仪规范的要求。总之,把学礼仪,用礼仪贯穿在教学生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与约束相结合,使之养成习惯,自成方圆。

三、礼仪教育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从而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学习“礼仪教育”要重在实践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5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1   一位全国特级教师贝新茝的报告让我记忆犹新,她曾经是化学老师,后来却成了一名礼仪老师,而且是全国第一位礼仪特级教师。

  那一次化学课,贝老师去上课时,看见了令她吃惊的一幕,一个男生正歇斯底里地冲课代表怒吼,并把分发的试卷撕碎,扔到了女孩脸上……贝老师要求男生道歉,否则就停止这个班的化学课,哪怕校长来做思想工作,结果那名男生最终都没有真正的道歉。这件事给了贝老师很大的启发,她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做人比成绩更重要,于是她自费去北京培训机构学习了礼仪课程,和校长请求后开始了她礼仪课程教育的道路。下面我把贝老师在报告会上提出的礼仪内容进行介绍:一、教师礼仪。她先问了在场的老师们开会时,是否把手机打到了震动?培训时的心情,是自愿的吗?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那这次培训就等于是受罪。老师们都笑了,反正都是要学,是心怀抱怨学,还是心甘情愿学,是把学习当做受罪还是当做乐趣。我想这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了认识,认识决定了行动,行动决定了结果。

  贝老师讲了升旗礼仪,使我第一次对升旗仪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曾调查过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什么是肃立?大部分人都没有明确的概念,我在周一升旗仪式后也问了我们班里的同学,他们有的说就是很严肃,很严肃地站立。那到底什么是肃立呢?具体指什么呢?学生说不上来。贝老师说肃立具体说就是要挺胸、收腹,两脚自然并拢,面向国旗,随国旗升起,目光随着移动。还要要心怀对国旗、对祖国的崇敬。我升旗时也注意观察了学生的手的位置,和站姿,很多都没有做到肃立的要求。如果我们像贝老师这样给学生具体的讲解,学生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贝老师还调查发现,其实站得最乱的是老师的队伍。这怎能不让我们深刻地反思呢?

  贝老师介绍了很多待人接物的礼仪:

  1、我们沏茶时,茶叶怎么取?很多时候不注意,我们就把茶叶用手抓一下,有时手也不洗,就放进去。

那沏茶要沏多少?待客时我们很热情,热情洋溢,水倒满甚至都溢出。茶凉了,要怎么知道凉了呢?有一位老师在讲课时问学生:你怎么知道茶凉了呢?结果那个学生回答说:尝一尝。这位老师没有回应,忽略过去,就说同学请回。那这个老师给全班同学的信息就是客人的茶凉了要尝一尝。通过贝老师这样生动的讲解,我才知道沏茶倒水有学问,以前真的不太懂,也不注意,现在知道了茶叶不能下手抓,茶要倒七八分满,端茶要端下半部分,双手送上,茶凉了不能尝一尝,可以摸一摸试一试。   2、递物接物礼仪:递物接物要双手,贝老师在上课进行了一个实验,把一把刀放在桌子上,让学生递给她,那个女生心怀敬意的双手捧着着刀递过来,但是刀尖是对着老师就递过来,这虽然是些小细节,但能看出一个人的文明礼仪,贝老师通过这样模仿演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很容易懂得了以后再送尖端物品时,尖端要转向自己。

礼仪就在我们身边,在小事中,在细节中。我想我们的班会课中也可以像贝老师这样让学生模仿着练习,并给他们正确的指引,学生一定会很喜欢这样的课。   贝老师还讲了学生上课礼仪,要学会倾听,要有正确的坐姿。上课时,老师一个劲地要求做好,认真听,可是孩子们真的知道怎样做吗?我想当学生很随意,心不在焉上课时,不妨停下来,让学生眼睛看着你,然后把腰挺直,离开桌子,两脚着地放好,这样再继续讲课,假若一会学生的眼睛又不看你了,那就是又三心二意了,那就再停下来,时间久了,慢慢学生注意力就应该有所提高,就学会了倾听。贝老师还讲了周很多在细节处注重礼仪的故事,比如接见外宾刮胡子的事,为参观长城的外宾清理马路的积雪,招待外宾的包子,周要先调查一下有没有对海鲜过敏的,从这些细节中,从周的身上,我们看出细节就决定了成败。。”在《礼记.冠义》中这样写道:“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大家放松一下,一起读一下。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仪是从正容貌,修整服饰开始的,贝老师又讲了体态礼仪,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是坐着,出去大部分要走着、站着,要训练站姿、坐姿很重要,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贝老师还讲了对小学生进行安静教育,小学老师要常常给学生一个动作,请不要大声喧哗,是什么动作?嘘!她还讲了一个案例,去桂林开会时,在机场先是来了一群外国的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很活跃,蹦啊跳啊,特别开心,但是他们说话时却是悄悄凑到耳边,有一个大声说话的,另一个人就:嘘!他们带来的是特别活跃的气氛,但是没有特别大的噪声。后来又来了一个中国艺术团,都是成人,他们来了就大声喊,大声叫,一下子变得很嘈杂。我想若是从小就接受了安静教育,成人后在公共场合应该不会这样大声喧哗。

  贝老师的报告让人听得很轻松,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我们所忽视的文明礼仪是那么重要!作为小学老师,要从细节做起,今后应更多给予要给学生礼仪的指引!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2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不体现礼仪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时下我国正在迈向国际现代礼仪显得尤为重要,身为国家的主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有道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一个人要是没礼仪就立不了足,一件事没有礼仪也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就会不得安宁,可见礼仪是有多么地重要。

  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良好的礼仪修养对于商务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在现代中国,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越来越频繁。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进步的重要标志。 礼仪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顺达,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精神风貌和繁荣昌盛。因此不难看出,现代社交礼仪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而且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知识。 纵观当今社会,生活礼仪无所不在,因此如何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礼仪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一课。

  首先,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礼仪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礼仪的非比寻常,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是一个人对基本礼仪的认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显示,我不得不折服于礼仪的重要性。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拥有良好的礼仪修养。

  其次,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再次,注重细节,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最基本细小的动作,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特别在学习这些礼仪当中,我知道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着不同的服装,做不同的打扮装饰,与容貌、肤色要相宜,所用的配饰一般不要过多且色调要注意,还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修饰,要使自己在不同环境注意合体。另外在举止行为方面上,我们更是得要注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在坐下的时候的坐姿,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要是平时我们在这方面肯定都没有去在意,学习了这门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多么的大大咧咧,不注重形象,特别是在求职的时候,要是你坐的姿势,就看出了你的紧张以及认识,给考官们对你的印象,或许这么个坐姿就会让你失去这份工作,因此我们知道坐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学习这门课,我还学到很多很多的礼仪知识,让我终生受用。

  最后就是明理诚信,宽容大度。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我们也需要有一颗能够宽容别人的心。宽容是人类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光要掌握比较专业的知识,更应该礼仪修养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总之,现代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职业竞争中,学历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归属于你的礼仪举止是一个国家,只有人人以礼相待,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创造出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真正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否得体,得体的礼仪举止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3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讲文明、懂礼仪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和修养,把礼仪教育视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倡导和实施。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他们文明礼仪素养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二、国内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及在校园里实地观察发现,在大学校园里面,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带着早餐进入教室,座位上遗留下早餐食品的垃圾,校园内随意乱吐乱扔,衣着暴露、服装怪异,宿舍里瓜子壳、烟蒂子等垃圾满地,臭袜子、脏衣服随处乱丢,课堂随意接听电话、讲小话、玩手机游戏,随意旷课、早退,考试作弊,校内遇见老师视而不见,对老师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等等,以上现象显示出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尊重他人意识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形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改变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分析。寇琳等主要从高校礼仪教育不足,家庭教育不足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重点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理论知识上面,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再加上不少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不注重教育训练孩子的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力,再次社会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社会浮躁的风气,使很多人变得非常现实,急功近利,对礼仪修养这样的隐形利益看不见,这对处在对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使得礼仪修养偏低。 [1]周亚楠等提出大学生自身原因是礼仪修养缺失的首要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体系的缺失是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2]许华强提出高校普遍忽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重视专业理论技能,轻视人文素养培养,教育方式僵化,未能与时俱进,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实现某些思想道德的规范的目的。陈晔提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从,误将西方社会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性论”和“个人功利”主要行为标准,则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相去甚远。

从以上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学校对文明礼仪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完善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及不懂得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滑坡,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李佳认为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5]张艳芳提出“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李小妲等提出“礼仪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礼仪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礼仪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不尽人意,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刻不容缓。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还体现在公民的文明素质上。文明素质越高,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越大,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不仅符合时展的需要,也利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其次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种压力,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礼仪素养教育,他们不仅能获得展示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可以成为大有希望、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要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的大环境。

张艳芳在《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亚楠等指出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和谐社会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面宣传报道文明的人和事,引导大学生积极效仿,从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李佳指出实际训练是大学生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亲身感受礼仪的魅力。

曲雪苓认为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对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对于好的、文明行为给予表扬,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同学,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们所研究的文明礼仪理论基础都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礼仪和西方的礼仪文化,而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现代的文明礼仪文化进行自我更新、吐故纳新,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实践始终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着,是我们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提高大学生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同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用文明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参考文献: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8

一、当前小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礼仪教育的实施在小学教育中未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实施礼仪教育必须依靠必要的载体及阵地给予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散见于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制》中,虽然有一些课文渗透了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但比例较少,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需求。实际教学中,缺乏固定的课程时间,没有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导致小学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随意性强;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缺少受过专业系统训练、功底深厚、训练方式科学的礼仪课指导老师;在教育观念上,学校、教师、家长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礼仪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

2. 礼仪教育存在简单化的问题

目前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一些学校流于下发文件、开会、提口号、贴标语等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往往只有一个大方向,要求比较笼统,内容比较空洞,缺乏操作性,实效性不强。同时,一些教师教育方法简单,不能很好地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卡、压、盯、训等简单甚至是生硬的、粗暴的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3. 学校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不足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还不能很好地将校内的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不足,使礼仪教育未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系的教育网络,全员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

二、小学生礼仪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小学生礼仪行为的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

1. 社会未形成浓厚“尚礼”氛围给小学生礼仪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由于文明礼仪教育的欠缺,导致许多人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在当今整体礼仪修养水平不高的社会环境中,部分人将礼仪看成是繁文缛节,认为礼仪过分追求规范、程序、礼节,约束了人的自由,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认为讲文明礼仪是思想僵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等,给礼仪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2. 应试教育对学校礼仪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放松了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目前,各种教育途径如何协调一致,采取什么方法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等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育内容零散,随意性强。其次,教师一门心思放在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上,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教师无暇顾及礼仪。

3. 礼仪教育忽视了对小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

目前小学礼仪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遵循礼仪习惯养成规律来开展礼仪教育。首先,没有从正确的认知向正确的行为转化,将“礼”变成“行为”。由于一些学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只注重礼仪规范的空洞说教,方法简单生硬,学生对礼仪行为规范相关知识的认识不全面、不到位,对礼仪内涵缺乏深入了解,更没有内化、认同,出现认识与行为相脱节的现象。其次,没有从正确的行为向稳固的习惯转化,将“礼”变成“习惯”。目前一些小学的礼仪教育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未能严格督促和及时评价反馈,缺乏持续训练,没有在形成习惯上下功夫。

4. 家庭教育不当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家庭教育不力或失当是影响小学生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对子女迁就溺爱,致使孩子行为散漫,不懂礼让;有些家长本身缺乏礼仪知识,不注重自身修养,本身礼仪素养不高,未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另外,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往往比较多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当孩子在家庭生活和交往中出现失礼的行为时,没有及时地纠正不良行为,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礼仪知识和提高礼仪素养的机会。

三、小学实施礼仪教育的对策探讨

1. 明确礼仪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位置,确保礼仪教育得到重视

礼仪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其德育内涵非常丰富。小学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要把礼仪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德育计划中来,加强礼仪教育。要根据小学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根据实际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固定时间,做到教材、师资、课时到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手段,广泛地开展礼仪教育。

2. 改进礼仪教育方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

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养成,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礼仪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如采取讲故事、模仿学习、玩游戏、表演节目、举行竞赛、岗位体验等方式进行礼仪教育。

3. 加强礼仪课程群建设,提高礼仪教育系统性和持续性

在小学礼仪教育中,礼仪教育课程是教育目的实现的中介,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课程群,增强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有效实现礼仪教育目标,如开发小学礼仪教育认知课程、小学礼仪教育活动课程和小学礼仪教育隐性课程等。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9

一、对大学生来说礼仪到底是什么

在一般性的表述之中,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三个,即礼仪、礼节、礼貌。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视为一体并混合使用。其实,从内涵上来看,三者不宜简单地混为一谈。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一,礼貌。它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它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其二,礼节。它通常是指人们使用于交际场合的,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它实际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它与礼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其三,礼仪。它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之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规范化行为。显而易见,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具体的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

不过从本质上讲,三者所表现的都是对人的尊敬与友好。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往往还可以对礼仪这一概念作出种种不同的殊途同归的解释。有位礼仪学大师讲得好,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即尊重别人的选择”,尊重了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站在哪个角度来看礼仪,它都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作为。

二、对大学生来说为什么要重视礼仪

其一,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其二,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其三,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大学生强化文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体表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养、文明素质教育。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大学生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要摒弃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粗俗的东西。、

三、对大学生来说礼仪应用的原则

一是律己的原则。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二是敬人的原则。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三是宽容的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拥有宽容的心态,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会容易理解别人,容易接受别人,容易欣赏别人,容易善解人意。

四是平等的原则。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

五是真诚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对礼仪的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意义

1.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更好的学习和活动氛围。所以说礼仪教育对于社交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越来越需要礼仪。虽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任何人都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以获得身心上的满足。有多方面因素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的心理,如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不断依附其他人。往往这种人的心理素质稳定性较弱,办事浮躁,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个性发展的重要过渡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真正了解和丰富自我有着重要意义。自觉执行礼仪教育中的礼仪规范,能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获得成功。

2.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对于青年学生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化的进程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实中我们对礼仪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存在一些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归根到底是普通高校并没有将礼仪教育深入到大学生内心深处。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意义。

3.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是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锋队,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变革中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与时俱进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辅导员老师的道德礼仪修养。教师的言谈举止在大学生眼中往往是最重要的,倍受学生关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大多数学生在意教师的每一言和每一行,并且会加以评论。教师的好的言行举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瑕疵的礼仪教育也会误导自己的学生。所以高校教师要起好表率作用,爱护每一位学生,每时每刻都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和会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

2.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组织相关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礼仪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所以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应开设专门学习礼仪的课程,多举行有关于礼仪教育方面的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进礼仪课堂和有关于礼仪的活动中。可以让全校师生一起寻找在礼仪教育、人际交往方面做的不到位和有欠缺的地方。可定期组织关于礼仪教育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3.加强有关于礼仪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学校的广播、官网、微信平台等渠道进行一些关于礼仪教育的宣传活动。专业性地认识礼仪,带动大学生学习礼仪的积极性,了解礼仪、学习礼仪,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心中有“礼仪”。大学生要在自己所在集体中告知其他人有关于礼仪的重要性,明确态度。礼仪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影响他人对自身的看法。若各高校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教会大学生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进行良好的沟通,怎样和他人一起专心学习和工作,这样自身的人际关系会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加强班级团结,促进集体中各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礼仪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认识到礼仪教育存在的意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目前我国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服务,使大学生礼仪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玉平.现代礼仪[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