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行业分析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4:27

影院行业分析

影院行业分析篇1

论文摘要:大学冲.结构性过剩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笔者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架构,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耳、业的内在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结构性过剩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大部分本科大学毕业生将来希望从事白领职业,相对于本科生,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于从事蓝领职业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要提高民族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自身的客观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笔者从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问题人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架构,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取蓝领职业的内在因素。

1研究架构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研究平台,搭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就业能力,再通过职业选择相关文献整合后建构出整体性的研究架构(图1),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行为模式。以下分别就各层面的假设做说明。

2研究假设

2.1行为态度

根据原始的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可知态度是个人对某种行为的信念也是决定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态度是依据人们对行为结果所产生的知觉偏好或厌恶的研究均支持在职业选择的内容当中,对于目标职务的喜好程度与正反向观感会影响求职者追求工作的强度。wWw.133229.cOm

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从事蓝领工作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职业的行为意图。

2.2行为的主观规范

个人的主观规范会受到重要关系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已婚的求职者在寻求工作机会时,动机与强度会受到伴侣与家人的压力影响职业选择的权衡,将兴趣与成就感涉及工作满意等考虑因素放在现实因素之后。套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在工作搜寻的内容中显示,男性感受到养家活口的压力会促使男性工作者在工作搜寻的态度较为积极。在大学生的职涯选择时。美国大学生往往较愿意从事具有独立创意、冒险性的工作。而相反,中国大学生权衡的因素中,职业选择同时要满足自己的期望与顾及家人的感受。

因此、本研究推导出假设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从事蓝领工作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行为意图。

2.3认知行为控制

在理论建构时曾阐述认知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两者关连性,内容上支持若个体的认知行为控制能力愈强,自我效能也会越高,反应出行为者本身自信心的强弱,因此认知行为控制能力越大成就出的行为可能性也越高。而高自我效能面对生涯选择时,焦虑感较低、对自己的认识较深入更比低自我效能者能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三: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蓝领职业的认知行为控制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行为意图。

2.4就业能力

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来看,就业力不是保证就业的能力,而是提高工作取得的可能性。主要是以个人自我认知的心理层面(我可以做的)与工作现场愿意提供的劳力缺口(a}司所需要招募的)的交集。这个层面有三个构成要素:

a.工作者对职场现况的认知与自己的因应方式。

h.工作者本身的属性,特质与专长。

c.工作者所拥有选择工作的工作弹性与转换工作的自由度。

在就业力衡量指标的层面当中加入系所专业领域与学校声望排名,保留就业能力的自信心与外部劳动市场因素。本研究欲比较高职院校中,就业能力是否会影响选择蓝领职业或非蓝领工作的行为意图(图2),因此提出假设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外部就业能力越高越会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非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

3研究变量的选定

自变量定义:

研究变量包涵了计画行为理论层面(从蓝领工作的意图、态度、主观规范与认知行为控制)与自我认知就业能力层面(包含学业成就、学校声望与自陈式就业能力)。问卷记分方式则依据理论采用liken量表分析,分数越高代表越同意该问项。

3.1行为意图

行为意图是个人想从事某种行为的主观机率也是测量个人想执行某种行为的程度。依据本研究的内容定义行为意图为:“欲从事蓝领工作的意图”。在问卷中共有三题,例如:我会

选择(5分代表非常有意愿、1分代表完全没有意愿;)以技术工人作为我的职业。

3.2行为态度

态度是依照行为结果的喜好而定。在问卷中则转化为符合职业选择内容的题项。例如:我认为成为技术工人是:(5分代表非常有价值的、1分代表非常没有价值的)。

3.3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测量个体从事特定行为时,重要关系人对该行为的感受与对行为者的压力。因此,本研究对主观规范的题项中包含了家人与亲友的压力,例如:我的家人认为我选择技术工人为职业是:(5分代表非常应该的、1分代表不应该)。

3.4就业能力

本研究采用等学者所建构的自陈式就业能力量表,题项中针对大学生在学校主修的科日与就业市场缺口是否互补、学院声誉对求职的影响力、对于就业市场的与就业现况提问。例如:我认为学校声望会是我找作的竞争优势(5分代表非常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以及我所就读的科系在专业领域中有,:1越的声望(5分代表非常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等等。

4研究过程

根据前文所描述的研究架构,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4.1问卷回收与样木特点

本研究共发放(400)份问卷,以河南职业技末学院部分学生为问卷对象,在扣除规则性填答、部分未填答之(128)份后,共获得(21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8%)详细样本回收情形见表1

4.2问卷信度检测

研究中所用的衡l量工具,必须具备良好的效度与信度,才能反映出实际的问题与情况,因此本节将就量表层面进行信度与效度两方面的分析,从而说明本研究所使用衡量工具的适用性

4.2.1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一种衡量工具的正确性或精确性,也是指对同一或相似母休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最常用来检定尺度量表的信度方法即为(a),其值乃用来衡量同‘概念下各项日间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当a值介砖0.70一0.90时表示衡最标的之信度为可接受,若a值大般0.90时表示衡从标的信度相当高本研究衡%ei变数之a系数值如表2所示,其中“行为意图”层面为0.957,“行为态度”层面为0.744,"主观规范”层面为0.780,“行为控制”层面为0.782,而“就业能力”层而为0.826;各变数之(a)值铃在0.7以上,显示同一层面中各项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均已达到可接受范围,亦即本研究所采用之变数量表信度大致良好。兹将详细信度分析见表2

4.2.2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一种衡量工具的使用是否妥当或有无偏差,问卷中衡量项目能够涵盖研究主题的程度,取决于研究者主观的判断本研究问卷内容中所有问项,都是依照相关研究文献搜集整理,通过仔细推敲,以及与指导教授反复讨论修改后而形成的在问卷正式发放前,预先邀请多位学生进行预试,以避免任何含混不清或误解之处,与确保问卷的用字、顺序与意义得适切性,因此本研究的问卷的效度应该是比较高的。

4.2.3因素分析

针对大学生对选择职业意图的影响囚索,使用spss14.0作为分析平台,通过主成分分析并配合最大变异法的转轴力一式。从数学的观点看,当问卷的kmo位大于0.5时,该资料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共萃取得到十个因素,累积变异量为67%

4.3研究分析与假说检定

4.3.1相关分析

表3为本研究中行为意图、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与就业能力等变数两两之问的相关分析,由相关分析的结果皆能符合先前的假设1,2,3,但行为意图与就业能力之相关系数则未达显着水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厂

4.3.2回归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研究的结果是否支持研究模型与相关假设,因此对模型中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知,本研究结果支持假设一、二、三、但不支持假设四,现将本研究假设得验证结果汇整于表5

5研究结果

根据受试者在问卷的得分情形计算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并以研究法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考验研究假设,研究结果如下:

5.1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

根据回归分析,1值为10.773,影响结果为显性。因此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正向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旅领职业的行为意图,早现支持结果研究支持在职业选择的内容当中,对于目标职务的有好程度与正反向观感会影响求职者追求工作的强度。

5.2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

根据回归分析,值为11.596,影响结果为显性。因此,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呈现支持结果个人的主观规范会受到重要关系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已婚的求职者在寻求工作机会时,动机与强度会受到伴侣与家人的压力影响职业选择的考量,将兴趣与成就感涉及五作满意等考虑因索项次放在现实考虑因素之后。

5.3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认知行为控制强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

根据回归分析,值为6.321,影响结梁为显性。因此,大学生对从事蓝领职业的认知行为控制强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蓝领职业的行为意图,呈现支持结果计划行为理论建构时曾阐述认知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两者关连性,内容上支持若个体的认知行为控制能力越强,自我效能也会越高,反应出行为者木身自信心的强弱,因此认知行为控制能力越大成就出的行为可能性也越高而高自我效能而对生涯选择时,焦虑感较低、对自己的认识较深入更比低自我效能者能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影院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因素分析;结构维度;回归方程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问题。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随之出台。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曾经历过“行业办学校”、“企业办技校”的培养制度,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样的培养制度逐渐改变,形成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成为“两张皮”的状态。校企合作始终存在职业院校热情主动而企业却稍显冷淡与消极的情况,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比较滞后,自1996年出台《职业教育法》8年以来,还没有正式对该法进行修订。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如何能够形成长效机制,是当前职业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要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应当厘清相关的影响因素,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影响因素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才能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进展。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最早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1],以弗里曼(Freeman)、多纳德逊(Donaldson)、克拉克森(Clarkson)、琼斯(Jones)、科林斯(Collins)、卡罗尔(Carroll)、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为代表的一批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发展并逐渐完善了利益相关者理论[2]。贾生华、陈宏辉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3]。李福华认为,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四个层次。[4]根据Mitchel对利益相关者属性的合法性、权力性、紧迫性之定义,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校企合作中具备相应合法性,直接或间接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包括人力、实物、资金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对校企合作目标的实现施加影响,同时其活动受到校企合作过程的影响,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组织),包括职业院校、企业、政府、学生、中介组织(如行业组织)等。为了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编制了调查问卷,对影响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士。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05份,有效问卷193份。有效样本中的政府部门被试是来自中山市的工作人员,共计30个样本(15.54%);企业样本来自于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士,以及前来该校进行人才招聘的企业人士,共计51个样本(26.42%);职业院校的被试包括广东(7所)、湖南(3所)、辽宁(2所),天津、安徽、福建、江西、陕西、四川、河北、湖北、山东、云南、浙江等(各1所)共计14个省份23所学校的82个样本(42.49%);教育研究机构8个样本(4.15%);行业协会共计8个样本(4.15%);其他性质的机构样本14个(7.25%)。各样本分布以及对校企合作的关注时间如表1所示。

(二)研究步骤

1.深度访谈。深度访谈职业教育专家、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专业主任、校企合作企业代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35名,以了解影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相关因素。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您认为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您认为影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因素有哪些?”“您认为影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最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等。

2.编制初始问卷。整理深度访谈结果,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归类整理和汇总,并对项目频次和重要性排序,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类,发现这些项目分布在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政府推动力、学校教学质量、学生职业素质、企业文化、企业合作态度、企业合作的收益、校企合作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制50条项目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调查初始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一般”,2=“不太重要”,1=“非常不重要”。

3.预测与正式施测。通过对6位职业教育专家进行初始问卷的项目内容评估,将8个在“命中目标程度”和“表述合适程度”的均分

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自编问卷的结构维度分析

使用因素分析法进行自编问卷“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调查量表”的结构维度研究,使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正式施测所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962,Bartlett球形检验P值为0,因此拒绝球形假设,说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各变量不是相互独立的,适合于做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实测的42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没有设定因素个数的情况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5个,累积解释方差率为73.809%。根据各因子中题项的负荷量大小,剔除掉负荷量

2.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一阶5因子进行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846,Bartlett球形检验P=0,说明数据适合于做因素分析。未经最大方差旋转,只能提取一个因子,特征根为3.848,方差的总变异量解释率为76.961%。使用Lisrel 8.80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假设模型拟合指数如下(见表3数据所示),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良好,一阶模型较好于二阶模型。检验后的一阶模型和二阶模型的结构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二)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检验

1.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各因子均分

根据以上探索性因素分析可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问卷的5个因子分别是: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社会环境、企业因素、政府作用。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这5个因子的均分,结果表明:政策法律法规因子的得分最高,其次是职业院校、政府作用,社会环境、企业因素均分较低。

2.问卷得分最高的10个项目

对所有项目进行均值统计,按照分值大小进行排序,得分最高的前10个项目按照均分值高低排序如表4所示。其中S1、S36、S8、S9、S4这5个项目分布在政策法律法规因子;S27、S26这2个项目分布在职业院校因子;S12、S3这2个项目分布在政府作用因子;S20这个项目分布在企业因素因子上。

(三)相关分析

对5个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五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630~0.842之间。其中政策法律法规和政府作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2,企业和政府作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0,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9。如表5所示。

(四)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五个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长效机制总分作为因变量,预测长效机制的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知,回归方程经检验有效(p

四、信效度检验

(一)量表的信度较高

对37个项目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调查”总量表以及各因子形成的分量表进行Cronbach’s α信度和分半信度检验,总量表Cronbach’s α信度为0.978,分半信度为0.910。各分量表的信度分布在0.736~0.970之间(如表7所示),表明该量表的信度较高,内部一致性较高,性能稳定。

(二)结构效度符合理论构想

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紧迫性等三个属性,对职业院校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假设分类,认为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社会都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职业院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直接参与者,政府和社会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和影响者,政策、法律法规是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根据该理论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设计,对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所提取的5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4.864%,这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项目分布在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社会因素、企业因素、政府作用等五个维度,与理论构想一致,研究的结论符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本研究用Lisrel 8.8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检验的结果显示一阶模型匹配系数良好,原因在于一阶5因子虽然相关,但是如果将他们合成为一个维度来建立二阶模型,其拟合程度要比一阶模型差,因为5个因子有些项目的内容相差较远,将这些内容相差较远的因子合成为一个大因子,效果要弱一些。

五、结果与讨论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分布

有学者从校企合作的系统出发,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内部因素包括校企合作内部驱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分配机制等。[7]也有学者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企业规模、所有权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培训替代四个变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影响显著。[8]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和结果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分布在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企业因素、社会因素、政府作用这5个方面。得分排在前10位的项目有5个分布在F1政策法律法规因子上,有2个分布在F2职业院校因子,有2个分布在F5政府作用因子上,有1个分布在F4企业因素因子上。本研究回归方程显示,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作用排在前三位的变量依次是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企业因素,其后是社会因素和政府作用。

(二)政府要“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霍丽娟等人认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依次是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实现、缺乏合作机制、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以及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9];现有规定对企业的利益驱动不够,对其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规定不明[10]。首先,在本研究的回归方程中,“政策法律法规”是第一个进入本研究的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从政府有效介入的视角出发,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都与政府推动作用、人大立法等作用密切相关。目前,国家也正在进行《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因此,本研究的结果也从侧面论证了政府应“有效介入”即推动校企合作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有效介入的形式也非常值得研究。本研究认为,政府要主动介入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建设、管理体制建设、校企合作督查和评价机制建设[11],政府要发挥协调、管理、监督、评价的作用,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和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三)企业的主体作用要被重视和激发

从本研究的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企业因素”是在“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之后第三个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企业是校企合作中除职业院校之外不可忽视的另一个主体。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指出,校企合作无法给企业带来净收益,所以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12],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认为,企业很愿意发挥自身优势,将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也追求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即文化融合[13]。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要激发企业参与其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四)职业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参与、推动作用,但是职业院校在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比如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存在衔接问题,“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技术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因此,职业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和技术服务水平、社会服务能力问题亟待提高。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如把企业引进校园,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14],或者在专业镇的产业园区建立产业学院的模式[15],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探索,对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16-21.

[2] 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4.

[3] 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3-18.

[4] 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36-39.

[5]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2-76.

[6]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74-275.

[7] 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156-157.

[8] 张利庠,杨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56-59.

[9] 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10] 王伟.关于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99-101.

[11] 沈绮云,万伟平.政府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职教论坛,2014(25):71-74.

[12] 梁卿等.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取向:反思与重构[J].职教论坛,2014(7):15-17.

[13] 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影院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教育生态 ; 职业技能竞赛 ; 影响力 ; 测评 ; 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ZYLX121313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7-02

从生态学角度看,一方面,有机体必须依赖周围环境,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才能生存下来,另一方面有机体又通过存在影响或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以职业院校为基本种群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环境内,职业院校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软硬件条件为依托,与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的功能统一体。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能量转换载体的功能系统。随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局面的初步形成,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生态必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探析,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理论实践价值。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

影响力,一般是指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是指职业技能竞赛主体(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等)通过宣传、组织、实施(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相关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作用的力度。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现实效果是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促进作用;其终极效果应该是让学生主体受益,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评价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效果的“指示器”和“晴雨表”,是对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发展的观测和综合分析,是排除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影响,以研究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作用呈现的规律性。通过影响力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相关主体,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发展的差距,调整决策与实施方案,从而促进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由五个缺一不可的因素构成,这五个构成要素是:规模、时间、内容、导向和效果[1]。

1.职业技能竞赛规模。职业技能竞赛规模是决定其影响力范围和边际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技能竞赛最大的影响往往来自于“规模影响”,规模影响是形成外部影响力与内部持续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从职业院校内部技能竞赛系统看,师生是最大的参与主体,是决策规模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职业技能竞赛系统看,则更关注其外部性,组织部门、参与院校、企业、媒体数量等因素对影响力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2.职业技能竞赛时间。职业技能竞赛时间包括竞赛时点、组织周期及持续时间三方面。“时间”决定着“影响”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所历经的过程,时间影响决定职业技能竞赛的轰动效应与持续效应。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制度化周期运作的竞赛安排产生的持续影响力及由此产生的长期促进作用。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内部系统中,我们更关注与竞赛相关的技能训练在实训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判断技能竞赛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3.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设施、操作流程等,是影响力的载体,是影响产生的最基本的因素,没有内容,影响无从谈起。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主要关注技能竞赛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技能操作与社会实际岗位的契合程度,以及定期组织的技能竞赛与社会最先进技术、技能的更新速率。

4.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影响的指向性,是竞赛组织者期望实现的目标。导向决定了竞赛服务对象,是对预期效果的期望,是确保影响力正确与否的基本条件。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教育、教学、教研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5.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即其影响作用发生的有效性,是衡量影响力水平的尺度和客观结果。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除了关注比较的结果(获奖情况)对职业院校形象的影响外,主要关注职业技能竞赛对师生成长的影响及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分类及其功能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职业技能竞赛也作为规范职业技能培养、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根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作用的范围不同,影响力主要分为社会影响力(外部影响力)和教育影响力(内部影响力)[3]。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

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师生的“比武”,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检阅,是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集中有形展示,对于促进全社会关注、支持职业教育,关心、关怀职业院校发展,重视、吸纳职业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正是这种外部影响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

教育影响力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作用于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的全部影响。根据影响力作用的层次,参照加尔东的社会结构层次理论,可分决策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2]。

1.决策影响力。主要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及专业建设层面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职业院校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2)促进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改造,突出专业的职业性、应用性特征;(3)促进职业院校明确教学重点、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据行业与企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规范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建构、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精英影响力。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对参与人(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的影响力。竞赛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是职业技能竞赛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也是受职业技能竞赛影响最大的群体。对指导教师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职称职务等各方面;对参赛学生的影响也包括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就业能力等方面。

3.大众影响力。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所有普通师生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只有让职业技能竞赛惠及所有普通师生,才真正实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功能。

(三)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的关系

毫无疑问,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评价中,应该突出教育影响力的作用。然而,社会现实却不容乐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社会普遍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过分看重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作用,是当前职业技能竞赛中“应赛教育”、“培养错位”、“比赛经济”等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在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测评中弱化了社会影响力的影响,以期发出正确的决策信号。同时,在教育影响力内部,我们更加关注决策影响力与大众影响力,因为教育应该是公平的,影响力测评指标同样应该释放促进教育公平性的信号。

三、基于职业教育生态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

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的动态平衡系统,系统中人、事、物在时、空、量、序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一)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指标

以下我们主要着眼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系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构成要素,结合影响力分类,依据主成分因子分析及生态位态势分析原理,确定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子[4],具体指标如下:

(二)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1.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

根据上述指标及影响因子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以下评价模型[5]:

影响力绝对指数Y=S+AP (1)

其中:S=∑SiWi (2)

Si=∑SijWij (3)

P=∑PiWi (4)

Pi=∑PijWij (5)

A为量纲转换系数

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主要运用于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系统单元(职业院校)的时点评价与动态评价。

2.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相对指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Yi=(Si+AiPi)/∑(Sj+AjPj)

其中,i、j=1,2,3……n,Yi为系统单元(职业院校)i的影响力相对指数,Si为系统单元i的状态指标值,Pi系统单元i为趋势指标值,Sj为系统单元j的状态指标值,Pj系统单元j为趋势指标值,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主要用于系统单元之间的横向比较与定位研究。

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指数的实证分析

以下以笔者所在职业院校及同省三所同等院校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计算分析(以下指标考察期为1年,趋势指标量纲转换系数设为1a):

本校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 Y=S+AP=0.52675

本校与同省其它三所同等院校对比资料如下: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的对比分析,本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同等四所院校中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都处于低位,尤其是与A院校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B院校状态指标较高,但趋势指标最低,说明该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趋势趋缓,而本校在趋势指标上高于B、C两所院校,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学校应该抓住这一趋势,从而实现赶超。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消除“为荣誉而战”的竞赛思维,努力回归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教学功能,以提高大众影响力的决策思维构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体制与机制。

2.建立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评价制度,保证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对口率与岗位技能实操率,大力推进技能竞赛进专业教学计划、进第一课堂工作,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

3.建立职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青蓝工程、专业教师轮岗等组织、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工作,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机制、成果运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际教学过程,使职业技能竞赛真正成为推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

[2]李援越,吴国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失衡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3]李媛媛.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

[4]颜爱民. 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影院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多点执业;独立性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45

自2009年全国多座城市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以来,众多城市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医师多点执业实施预冷,后续政策能否顺利推行,不仅取决于有关政府部门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与医院和医师息息相关。医师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如何选择第二、三执业医院都受政策和所在医院背景的影响。因此,对医师多点执业影响要素进行研究能够探索多点执业推行的难易程度,进一步明确政策制定中的细节问题,为今后改善工作提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国内11个城市作为样本区域进行实地调研,样本城市问卷合计发放602份,共回收598份,有效596份,回收率为99.34%,有效率为99.67%。

1.2 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收集医师个人基本情况、所在医院、科室情况等信息,探讨影响医师多点执业选择的客观因素。医师性别、年龄、婚姻、学历、职称、行政职务等情况见表1。被调查医院的级别、类型、性质、病床数、成立年限及医师所在科室情况见表2。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 影响因素列联表独立性检验

通过Pearson Chi-Square检验,其中医师性别、工作科室、医院级别和医院类型四个因素对医师多点执业的选择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35、0.007、0.046,小于α值0.05,认为此四个因素与医师是否多点执业显著相关。由独立性检验可知,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进行多点执业;在医院级别方面,中间级别医院的医师更倾向于多点执业,且综合性医院相较专科医院的医师多点执业意愿更强烈;在工作科室方面,大外科和口腔科医师较其他科室更倾向于多点执业。

2.2 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利用SPSS11.5,以受调查医师多点执业意愿为因变量,以其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称、行政职务、所在科室、医院级别、类型和医院性质作为自变量,建立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最终模型纳入了医师性别、医院级别、医院类型三大方面,各自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Wald观测值所对应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α,均拒绝零假设,即与LogitP的线性关系显著,可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

LogitP=1.048-0.705GENDER(1)①

LogitP=1.048-0.705GENDER(1)+0.623LX(1)②

LogitP=1.048-0.705GENDER(1)+0.623LX(1)-0.283JB(1)③

LogitP=1.048-0.705GENDER(1)+0.623LX(1)+0.407JB(2)④

LogitP=1.048-0.705GENDER(1)+0.623LX(1)+0.340JB(3)⑤

LogitP=1.048-0.705GENDER(1)+0.623LX(1)+0.900JB(4)⑥

①式反映了医师性别对于是否多点执业的影响,参照水平为男性,可见女性较男性使Logit平均降低了0.705个单位,结合发生比,女性是男性发生比的0.494倍,因此男性更倾向于多点执业。②式反映了医院类型对多点执业的影响,参照水平为专科医院,认为综合医院医师更倾向于多点执业。③④⑤⑥式反映了医院级别对多点执业的影响,参照水平为其他,JB(1)是三甲医院,JB(2)是三乙医院,JB(3)是二甲医院,JB(4)是二乙医院。结合发生比,可以认为三甲医院医师不如其他医院医师倾向于多点执业的执行。由④可知三乙医院医师相较于其他医院医师更倾向于多点执业。根据⑤可知二甲医院医师相比其他医院医师更倾向于多点执业,但不及三乙医院医师的意愿强烈。由⑥可得二乙医院医师较之其他医院医师更倾向于多点执业,且意愿比三乙医院医师强烈得多。

结合上述分析,研究认为医师性别、医院级别和医院类型对医师在宏观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多点执业都有影响,且男性、综合医院以及处于中间级别的三乙、二甲和二乙医院医师有较高的多点执业意愿。

影院行业分析篇5

摘 要 对医院财务的活动分析出,可以检测财务管理状况,找出存在问题,进而促进医院工作效率,保障计划与预算的实施效果。充分掌握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活动分析方法,并合理使用,这是医院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的管理技能。本文论述了活动分析的定义,并就活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活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 活动分析 财务管理 作用 方法

医院财务活动分析是以医院会计核算资料和财务会计报告为主,结合医疗统计和其他有关资料,检查医院经济活动过程中计划、预算执行情况,通过与本单位以前年度或最好时期相应指标的比较,或与同类医院相应指标的比较,以评价工作业绩,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工作的方式与策略,提高医疗行为的服务水平。对医院财务的活动实施分析,能够综合衡量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审核医院计划、分析计划实施结果的利弊以及原因,并利用分析出的原因的来进行研究,找出核心矛盾,解决重点问题,进而促进医院工作效率,保障计划与预算的实施效果。

一、活动分析的作用

医院财务的活动分析作为一项目专门业务,指的是把财务报表里的许多独立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根据功用分成不同的类别,分析出相关信息,同时计算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与风险系数。再将这些信息汇总,提供给报表使用者,比如医院的领导层、债权人、财务人员、政府部门等,提供综合的、多种类的财务数据,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医院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运行请款。其作用可以详细分为以下几点:

1.评价计划、预算执行情况,促进计划的落实

医院的工作计划与财务预算,是医院业务与财务活动的方向与标准,全力实现目标与执行预算是全体员工的工作重点,活动分析利用分析审核、检测计划、观察执行状况,分析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归纳,进而确保医院计划与预算的更好进行。

2.促进医院将政策法律与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医院各部门的所有业务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财务规章制度,活动分析利用对会计、统计、业务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探究医院在实施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合乎法律,执行相关的财务规章是否到位等,有没有非法提高收费标准、多收费、收取红包等现象。利用对财产物资与资金情况的分析,检测医院资金、物品的使用情况,能够揭示医院的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进而归纳经验、总结教训,敦促医院提高法制观念,确保国家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得到充分的遵守执行。

3.提升医院管理者的能力与水平

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医院的运行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提高。目前各个医院往往还残留着管理人员能力不强、素质较低的现象。活动分析要先在资金活动上开始,接着分析人力、物力、财力使用效率。实时归纳经验、吸取教训,寻找差距与不足,分析解决方法,促进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升。财务活动分析不单能明显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并且能够在工作中锻炼与提升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4.激发医院潜力,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活动分析不单是对医院运营管理的效果实施评价,更关键的是分析论证业务活动产生某个结果的原因、影响因素、实现条件,检查出其中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加快资金的运行,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降低物资浪费,开发医院潜力,多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医院经济效益。

5.为医院管理者提供进行决策的依据

医院是包含多部门、多业务的社会服务机构,为了让医院健康运行,并提供优良的、价格合适的医疗卫生服务,就要持续改善医院的财务管理。财务活动分析按照掌握的信息、业务等实行对比,分析情况变化,探究原因,提出对策,为医院管理者地决策提供资料与依据。

二、医院财务活动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

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比较分析的主要形式为:一是本期实际数和本期计划比率、二是实际执行情况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三是本期实际执行和本期计划对比分析;四是本期实际的执行数和同类医院先进水平的比较分析。

2.比率分析

若想深入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及财务控制,需要借助趋势分析与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财务活动分析中,比率分析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形式。财务的比率分析消除了规模的影响,能够对不同医院的收益状况及潜在风险进行对比分析,利于领导的决策行动。另外,比率分析法还能得出医院的某项投资,在一段时间内收益的变化,并能比较不同医院在同一时间的收支状况。

3.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是一种连环代替的方法,主要指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某项指标时,对每个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确定,并指出该因素对该项指标的影响、影响程度。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某一项计划的执行情况、预算的完成情况、资金运转情况等,多是由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每一项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有所区别,它们之间又有必然联系。若想得出某个因素的影响能力,就需要应用因素分析法。

三、结论

关于医院财务管理活动的分析,不但可以提升医院的业务管理水平,并且能够对业务活动的成果实施及时的分析,寻找存在的弊端,并采取改善方法,提升医院资金设备的使用率,激发医院的运营潜力,通过资源资金资产的充分利用,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提升。所以,充分掌握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活动分析方法,并合理使用,这是医院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的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影院行业分析篇6

Abstract: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ospital business income at Yimeng in Inner Mongolia, and builds factor index of outpatient service and inpatient income of 4 areas and analyzes by using multi-factor analysis. Hospital business income of 4 areas is mainly inpatient income.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essential drugs system, improve the reimbursement ratio of medical insurance, implement the clinical pathway, and promote public hospital reform.

关键词: 东北三省一盟;医院;业务收入;因素分析

Key words: Yimeng in Inner Mongolia;hospital;business income;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168-02

0 引言

业务收入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高低的反映[1]。“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卫生事业高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中国卫生事业改革攻坚年。本文就2010年-2011年中国东北三省一盟地区医院业务收入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分析,以期找出影响4地医院业务收入的因素,为进一步深化全国医院改革、优化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经营的管理。

1 研究方法

以2010年为基期、2011年为报告期,根据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的原则,各因素的排序应使相邻两变量的乘积具有独立意义[1],建立多因素指数体系。

1.1 门诊收入=门诊人次×每门诊人次费用

门诊收入总指数:

∑q1p1/∑q0p0 =(∑q1p0 /∑q0p0)×(∑q1p1/∑q1p0)

增长额:∑q1p1-∑q0p0

门诊人次变动影响指数:∑q1p0/∑q0p0

增长额:∑q1p0-∑q0p0

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变动影响指数:∑q1p1/∑q1p0

增长额:∑q1p1-∑q1p0

1.2 住院收入=出院病人数×平均住院床日×日均费用

住院收入总指数:∑q1m1p1/∑q0m0p0

增长额:∑q1m1p1-∑q0m0p0

出院人次变动影响指数:∑q1m0p0/∑q0m0p0

增长额:∑q1m0p0-∑q0m0p0

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变动影响指数:

∑q1m1p0/∑q1m0p0

增长额:∑q1m1p0-∑q1m0p0

出院者平均费用变动影响指数:∑q1m1p1/∑q1m1p0

增长额:∑q1m1p1-∑q1m1p0

2 结果

2010年-2011年中国东北三省一盟地区医院业务收入多因素分析法分析结果见表1、2。

3 讨论

2011年较2010年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东北三省一盟4地医院业务收入相比:

3.1 从表1、2看,4地医院业务收入主要以住院业务收入为主。

3.2 门诊业务收入分析。从表1看,①门诊收入。4地门诊收入影响指数均超过110%,增加额绝对数内蒙古主要由于门诊人次增加所致,其余3地以门诊人均费用增加所致。②门诊人次。4地分别由于增加3105271、3748072、2553448和2878249人次,影响指数超过105%。③门诊人均费用。4地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均高于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应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合理检查治疗,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3.3 住院业务收入分析。从表2看,①住院收入。4地住院收入影响指数均超过118%,从增加额绝对数看,内蒙古、辽宁和吉林3地由于出院人次增加所致,黑龙江则以日均费用增加所致。②出院人次。4地医院出院人次分别由于增加214357、377117、259496和264946人次,影响指数超过109%。③平均住院日。4地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缩短0.1、0、0.3和0.2日,吉林缩短平均住院日最多,辽宁未有变化,但4地医院平均住院日尚有下降空间。④日均费用。4地医院日均费用影响指数均高于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2011年较2010年比,4地医院业务收入均以住院收入为主,内蒙古主要由于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增加、辽宁和吉林主要由于门诊人均费用和出院人次增加、黑龙江主要由于门诊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增加而分别增加门诊和住院收入。4地医院应进一步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推行临床路径,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注:本文数据来源《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采用excel处理[2].

参考文献:

[1]杨梅芬.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医院的业务收入.中国卫生统计,2012,29(4):590-593.

影院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电影消费方差分析SPSS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作为当代重要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新颖独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大。大学生对电影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不仅反映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与偏好,也对带动周边电影及相关行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使我们特别关注大学生电影消费的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研,收集相关数据,能够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电影消费状况,并根据SPSS分析结果,为大学生电影消费、周边院线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建议。

二、大学生电影消费描述性分析

采用随机抽取安徽财经大学男女大学生31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电影消费相关数据,总体了解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通过SPSS描述性分析及频数分析,可知被调查者中:

从观影频率看,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有影院观影经历,34.2%经常去影院观影,53.9%偶尔去影院观影,而很少去者仅占11.9%;从观影方式看,由于方式便捷且成本低,经常用手机端、电脑端观影者居多数,占比分别为41.3%、29.0%,而影院观影者占比为28.1%;从每学期观影次数看,不观影3次以上占比45.8%,1-2次占比46.5%,从不观影占比7.7%,不去影院观影者为较少数;从每学期电影消费金额看,消费0-200元的人数占比86.5%,200-500元占比10.6%,500元以上占比2.9%,被调查者消费状况较合理。

对数据进行交叉分组,通过交叉分析卡方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的情况下,概率P值小于0.05。因此应拒绝零假设,认为每个月生活费不同的人每学期电影消费不同,每个月生活费越多,每学期电影消费也越多。由此可见,一方面大学生在电影消费时充分考虑到了自身实际消费能力,一方面大学生电影市场还有很大空间。

三、大学生电影消费影响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来探究各变量的相关关系、解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潜在维度以及电影消费的影响因素等。

1.单因素方差分析。原假设为不同性别对大学生每学期花在电影上的消费的方差没有显著影响。以大学生每个学期花在电影上的消费为观测变量,性别为控制变量,得到结果: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概率P值0.001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为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每学期的电影消费的方差没有显著影响。以大学生每学期的电影消费为观测变量,年级为控制变量,得到结果: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概率p值0.808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

综上分析可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每学期电影消费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每学期电影消费则没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得到结果:性别为男、女的样本数分别为124、172,其中女生每学期电影消费均值为180.2326,低于男生242.74219,因此性别对大学生电影消费有影响且对男生影响更大。不同性别下大学生每学期电影消费的方差齐次性检验值为13.795,概率P值为0.0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故认为性别下大学生每学期电影消费总体方差有显著性差异,满足方差分析前提要求。

2.多因素方差分析与检验。以每学期生活费和电影消费为控制变量,以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品消费为观测变量,建立固定效应饱和模型。其中零假设为“不同生活费水平没有对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品消费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电影消费水平没有对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品消费产生显著影响;每学期生活费水平和电影消费对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品消费没有产生产生显著的交互影响”,在主体效应的检验中,因变量为每学期电影衍生品话费。

、、的概率p值分别为0.000、0.053、0.231。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的概率p值小于0.05,则应拒绝原假设,因此生活费水平差异显著影响电影衍生品消费;同时,由于的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不同电影消费水平对衍生品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的概率p值大于0.05,不拒绝零假设,不同生活费水平下每学期电影消费不显著影响衍生品消费。

另外,(0.147)和调整的(0.123)反映的是多因素方差模型对观测变量数据的总体拟合程度,它们越接近1,说明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越高。在该问题中有两个控制变量,所以应参考调整的,可以看到该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并不理想,从侧面反应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产品消费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四、对大学周边影院及相关产业的建议

1.针对观影偏好,吸引目标受众。大学周边电影院线以在校大学生及青年教师为主要目标客户,这一点不同于普通院线。制定适宜价格,对电影票的价格推出优惠政策及梯度价格,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到院线观影,同时引导大学生健康适度消费。各院线应针对大学周边所分布影院专门制定排片计划,既要考虑到大学生观影偏好及季节差异,也要契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及时间安排。上游影片制作方应侧重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校园、科幻、悬疑、喜剧等题材进行影视创作,既符合大学生观影口味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价值观,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2.提升服务水准,改善观影体验。从反馈数据来看,大学生对环境设施、观影体验、服务质量等方面要求较高。周边院线应根据大学生主流偏好,进行重新包装设计并引进先进观影设备,从而改善观影体验。对于工作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周边院线运营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院线应该打造富有特色与时代感的观影氛围,提高院线辨识度与影响力,给予观影者全新体验,赢得消费者认同。

3.优化营销策略,创新电影产品。隨着移动终端高度普及,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在移动终端上付费观影,既便捷又实惠,这使得大学周边院线上座率受到一定冲击。大学周边院线既要依托全新移动平台进行营销创新,同时要发挥传统院线优势,寻找传统影院的新增长点与盈利点。周边电影院线应加强与高校学生团体协作沟通,加大新片在校园推广力度、推出如以“破壳日”、“毕业季”为主题的趣味观影活动、适量派发观影优惠票及免费票,吸引在校大学生参与,增强大学周边院线的影响力与认可度。调研显示65%受调研者在去电影院之前确定观看影片,其余受调研者则是在电影院做出选择,对于前者与后者要采取不同的营销措施,前者应侧重于媒体宣传,后者侧重于阵地宣传。针对电影相关产业,则应树立品牌意识,确保影片总体质量,整合全产业链,针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及需求,开发创新衍生品及服务,促进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典. 当前我国大学生电影消费研究[J]. 电影文学,2017,(02):26-28. 

[2]崔凝凝. 电影产品因素对大学生群体观影行为的影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影院行业分析篇8

一、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简介

附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年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因素(力量)可分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进入、替代产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议价力量共五种影响行业竞争力量。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言,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从事相同产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不止一家,因此多家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客户,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就电影市场而言,随着院线制的形成,电影企业间的竞争将从原来基本没有,变得越来越强烈。

由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成功,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市场的价值得到巨大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其他投资者的加入。这些新加入者既可以给该行业注入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也会给原来的企业带来压力,威胁他们原有的市场地位。由于进入门槛的降低,政策的进一步透明,电影市场的投资价值日渐显现,高达2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使电影市场成为投资资本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将是院线制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功能相似,能够满足消费者相似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提供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就会成为相互的替代竞争者。作为提供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企业,其替代的竞争者有很多,比如电视传播企业、音像制品行业、互联网、酒吧舞厅等各种大众娱乐场所,这些替代者均构成了对电影行业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的供应商会在两个方面制约企业的经营。一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地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其次提供的生产要素成本会影响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所以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的能力、价格谈判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需要考虑的竞争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供应商是上一级发行商或制片厂,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的多少、用户的实际购买能力将决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引起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用户可以是下一级的发行商,也可以是电影院,他们的竞争实力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随着院线制的发展,作为用户的电影院在院线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二、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以一个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例)

1.传统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注:从1993年起国产影片可以直接向市县电影公司发行)

2.传统发行放映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分析

上图概括了一个省级电影市场在传统的发行放映体制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省级电影公司,还是市级电影公司,均面临着波特理论的多种力量竞争。结合当前院线制改革的实际,重点分析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各级电影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

(1)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抑制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传统的发行放映机制下在一个地区只存在一个电影公司,形成了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高度垄断的行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级电影公司安于现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这种垄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电影市场整体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难以体现

由于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地区电影市场,这使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从1993年起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试图突破垄断,但限于行业内部的重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3)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

从行业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是全方位的,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4)电影院的竞争地位较低

从竞争模型中可以看出下一级发行放映商选择的市场供货渠道单一,电影院没有选择发行商和影片的余地,造成购买者特别是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强

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因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运行机制下,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为地区发行放映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其他三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地区发行商能够基本控制当地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局面;但就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抵御替代品的能力是不强的。

三、院线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

1.院线公司运作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2.以院线公司为运作机制的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院线公司是对电影发行放映经营者的重新组合,简化了中间发行渠道,逐步形成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实体。这种机制的改变,必然使得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发行商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与其他竞争力量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改变。

(1)在一个地区市场中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以上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由此大大削弱了发行商独家垄断而形成的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对于打破市场垄断,增强市场活力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院线公司不能走老路,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提升营销手段,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院线制形成的初期,由于市场规划还没有系统地建立,各院线公司应注意避免早期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明显降低

由于地区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其他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的门槛。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市场信息是共享的,游戏规则必须共同遵守,这客观上削弱了原有企业的在位优势,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风险;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这也是潜在竞争者“借船出海”的一种途径。

(3)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相对减弱

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的相互替代竞争,在任何运行机制下都存在。成功的院线运行效率高,针对性强,能够牢牢锁住某个细分市场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有较强的抵御替代产品的能力,所以院线制建立后,替代产品在某些细分电影市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小。

(4)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影院与院线公司基本上是契约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了原来机制下影院必须完全从属于某级发行公司的状况;同时这种契约关系不是终生制的,影院在合同终止后有选择其他院线的权利,正如图中出现的虚线箭头表示影院可以“跳槽”,因此院线公司有必要处理好与加盟院线的关系,像对待顾客一样,重视加盟影院的满意度。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院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5)影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

影院行业分析篇9

一、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简介

附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因素(力量)可分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进入、替代产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议价力量共五种影响行业竞争力量。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言,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从事相同产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不止一家,因此多家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客户,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就电影市场而言,随着院线制的形成,电影企业间的竞争将从原来基本没有,变得越来越强烈。

由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成功,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市场的价值得到巨大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其他投资者的加入。这些新加入者既可以给该行业注入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也会给原来的企业带来压力,威胁他们原有的市场地位。由于进入门槛的降低,政策的进一步透明,电影市场的投资价值日渐显现,高达2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使电影市场成为投资资本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将是院线制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功能相似,能够满足消费者相似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提供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就会成为相互的替代竞争者。作为提供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企业,其替代的竞争者有很多,比如电视传播企业、音像制品行业、互联网、酒吧舞厅等各种大众娱乐场所,这些替代者均构成了对电影行业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的供应商会在两个方面制约企业的经营。一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地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其次提供的生产要素成本会影响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所以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的能力、价格谈判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需要考虑的竞争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供应商是上一级发行商或制片厂,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的多少、用户的实际购买能力将决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引起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用户可以是下一级的发行商,也可以是电影院,他们的竞争实力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随着院线制的发展,作为用户的电影院在院线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二、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以一个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例)

1.传统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注:从1993年起国产影片可以直接向市县电影公司发行)

2.传统发行放映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分析

上图概括了一个省级电影市场在传统的发行放映体制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省级电影公司,还是市级电影公司,均面临着波特理论的多种力量竞争。结合当前院线制改革的实际,重点分析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各级电影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

(1)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抑制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传统的发行放映机制下在一个地区只存在一个电影公司,形成了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高度垄断的行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级电影公司安于现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这种垄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电影市场整体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难以体现

由于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地区电影市场,这使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从1993年起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试图突破垄断,但限于行业内部的重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3)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

从行业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是全方位的,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4)电影院的竞争地位较低

从竞争模型中可以看出下一级发行放映商选择的市场供货渠道单一,电影院没有选择发行商和影片的余地,造成购买者特别是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强

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因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运行机制下,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为地区发行放映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其他三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地区发行商能够基本控制当地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局面;但就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抵御替代品的能力是不强的。

三、院线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

1.院线公司运作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2.以院线公司为运作机制的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院线公司是对电影发行放映经营者的重新组合,简化了中间发行渠道,逐步形成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实体。这种机制的改变,必然使得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发行商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与其他竞争力量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改变。

(1)在一个地区市场中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以上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由此大大削弱了发行商独家垄断而形成的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对于打破市场垄断,增强市场活力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院线公司不能走老路,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提升营销手段,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院线制形成的初期,由于市场规划还没有系统地建立,各院线公司应注意避免早期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明显降低

由于地区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其他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的门槛。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市场信息是共享的,游戏规则必须共同遵守,这客观上削弱了原有企业的在位优势,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风险;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这也是潜在竞争者“借船出海”的一种途径。

(3)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相对减弱

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的相互替代竞争,在任何运行机制下都存在。成功的院线运行效率高,针对性强,能够牢牢锁住某个细分市场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有较强的抵御替代产品的能力,所以院线制建立后,替代产品在某些细分电影市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小。

(4)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影院与院线公司基本上是契约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了原来机制下影院必须完全从属于某级发行公司的状况;同时这种契约关系不是终生制的,影院在合同终止后有选择其他院线的权利,正如图中出现的虚线箭头表示影院可以“跳槽”,因此院线公司有必要处理好与加盟院线的关系,像对待顾客一样,重视加盟影院的满意度。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院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5)影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

影院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收入;患者人数;患者人均费用;贡献率;弹性系数

统计指数是研究现象差异或变动的重要统计方法,他起源于18世纪欧洲关于物价波动的研究,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各领域。统计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①运用统计指数可以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在数量上变动的方向和程度,②运用统计指数可以分析复杂现象总体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变动,以及他们的变动对总体变动影响程度[1]。

医院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门诊收入和住院部收入,这部分收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为医院的决策运营提供真实可靠地依据。以下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我院2013~2014年业务收入进行分析,资料来源,我院统计报表,见表1。

1综合指数

公式[3]:

∑q1p1-∑q0p0=(∑q1p0-∑q0p0)+(∑p1q1-∑p0q1)

∑q1p1/∑q0p0=(∑q1p0/∑q0p0)×(∑p1q1/∑p0q1)

1.1门诊收入分析

门诊收入变动:绝对数:∑q1p1-∑q0p0=6694.75 万元;相对数:∑q1p1/∑q0p0=120.45%。

门诊人次数变动对门诊收入的影响:绝对数:∑q1p0-∑q0p0=3875.97万元;相对数:∑q1p0/∑q0p0=111.84%。

人均费用变动对门诊收入的影响:绝对数:∑p1q1-∑p0q1= 2818.78 万元;相对数:∑p1q1/∑p0q1=107.70%。

各因素间关系: 绝对数:6694.75=3875.97+2818.78万元;相对数:120.45%=111.84%*107.7。

1.1.1门诊总收入 2014年门诊收入比2013年增长6694.75万元,增幅为20.45%。

1.1.2门诊人次数变动对门诊收入的影响 由于门诊患者人数的增加,而使得2014年门诊收入比2013年增加了3875.97万元,增幅为11.84%。

1.1.3人均费用变动对门诊收入的影响 由于人均门诊费增长了而使得2014年门诊收入比2013年增加了2818.78万元,增幅为7.7%。

结论: 门诊人次数与门诊人均费用的增长共同造成了门诊费用的增长,但门诊人次数的增长对门诊收入增加的影响程度大于人均门诊费用变动对门诊收入的影响。

1.2 住院收入分析,方法同上

1.2.1住院总收入 2014年住院收入比2013年增加了9760.89万元,增幅为16.40%。

1.2.2住院人次数变动对住院收入的影响 由于住院患者数增长使得年收入增加收入为6939.76万元,增幅为11.66%。

1.2.3人均住院费用变动对住院收入的影响 由于人均住院费用增长而使得年收入增加了2821.13万元,增幅为4.24%。

结论:住院患者数与住院患者人均费用的增长共同造就了住院收入的增长,但住院患者数的增长对住院收入的影响程度大于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变动对住院收入的影响。

2贡献率,弹性系数[2]

医院业务收入

医院业务收入=住院收入+门诊收入

2014年医院业务收入=108719.46万元

2013年医院业务收入=92263.82万元

2.1贡献率 住院收入贡献率=住院收入增加量/医院业务收入增加量=59.32%

门诊收入贡献率=门诊收入增加量/医院业务收入增加量=40.68%

表明医院业务收入中,59.32%来自于住院收入,40.68%来自于门诊收入。即医院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住院收入。

2.2弹性系数 住院收入弹性系数=住院收入增长速度/医院业务收入增长速度=0.92

门诊收入弹性系数=门诊收入增长速度/医院业务收入增长速度=1.15

表明住院收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医院总收入增长0.92个百分点。门诊收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则能带动医院业务收入增长1.15个百分点。即门诊收入对医院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住院收入。

3讨论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首先我院门诊患者数,住院患者数的增长对医院经济效益的影响幅度要远大于患者人均费用的增长,属于良性循环,对医院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门诊人均费用与住院人均费用的增长无疑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间接地给医患关系带来隐患[4]。当然,这两项指标的增高并非完全是因为绝对费用增高造成的,就住院患者而言,由于我院一些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运用,例如内窥镜在手术中的运用,这些新技术,新项目的收费标准也较此前的同类型项目的收费标准高,但新技术,新项目的运用对于患者而言却是创伤小,愈合快,虽然费用较高,但选择这些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却较多,故而对人均费用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建议医院在提供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严格控制药占比,以及控制各项检查费用,以降低患者的人均费用,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5]。

其次,住院收入对医院业务收入的贡献较大,但门诊收入对医院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医院的宣传力度,在立足本地区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周边及外省市的患者,例如,血管外科,内窥镜技术等,在提高医院社会效益的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总之,医院经济效益和医疗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医疗质量是不可取的,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患者的大量流失,最终将造成经济效益滑坡,医疗质量下降,但是,单重医疗质量而忽视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取的,在目前医疗补偿机制还未完善的情况下,最终会导致医务人员收入降低,医疗培训减少,从而影响医护队伍的稳定性,最终仍将导致医疗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下滑。因此,决策者因针对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的各因素,加强指导和监督,对患者而言力求做到疗效高,疗程短,费用低;对医院而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良好的声望,吸引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以增加门诊和住院患者总数,并适当降低患者门诊和住院费用,这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医院步入良性循环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飞.高级统计师实物教程[M].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2012,1:20.

[2]刘飞.高级统计师实物教程[M].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1:17,91.

[3]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3: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