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视行业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2-27 17:42:46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1

关键词: 中职影视后期制作 教师企业实践 反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职业教育的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有助于将行业前沿的发展情况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教育研究……要求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自主反思意识的确立,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解决自身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中职学校影视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应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全力摒弃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我校和厦门大拇哥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师资联合培养协议,旨在帮助学校影视制作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深入了解影视动漫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用人标准,熟悉影视动漫制作过程,掌握现代影视动漫制作技术,了解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状况,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换,达到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模式,强调产学结合,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到大拇哥动漫公司参与实践,有助于教师深入行业实际、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水平。

一、以企业实践,促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具有多重重要意义,既是锻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2]。企业实践主要进行影视后期制作及影视特效基础操作讲解,影视后期制作剪辑联系,影视特效案例制作等。从基础的关键帧动画、基础特效入手,结合经典动漫影视作品特效的讲解和训练,进一步熟悉影视特效制作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流程。通过企业实践,系统学习了影视后期制作Premiere和影视特效After Effects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动漫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方法。通过影视剪辑的练习和实训案例的制作,讲练结合,提升影视动画后期制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实践培训和教学期间的交流互动,要求每一位专业老师达到动漫行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并取得行业认证。要求所有教师对动漫行业、项目制作流程、岗位分工、各环节技术标准全面学习,并参与各种商业项目制作,达到真正“双师型”专业教师教学要求水平。

(一)将企业实践收获贯穿教学实践

影视制作专业知识是动漫制作中,原画、动画等环节都完成后的后期处理阶段才会用到的知识。课程学习时,应在影视制作的讲解中多运用动漫制作的素材、元素,提升学生对动漫专业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理解影视制作专业对动漫制作的支持作用。在企业实践时,通过专业行业教师的培训和影视动漫制作的实际体验,将所学知识重新归纳和整理,使更多的动漫元素融入影视后期制作和影视特效的课程,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制作水平。开展设计竞赛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竞赛,及时解决学生在竞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企业的多样化资源

在自学与教学时,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有限,通过课程培训,加强与大拇哥公司R凳诳卫鲜α系,多问多学,解决自学与教学中的专业问题,实现自我专业成长。

大拇哥动漫公司的培训,会同时有兄弟院校的教师共同参与,应抓住有利时机,与他们开展交流,针对课程的内容相互讨论。培训结束后,可继续利用资源,向同行请教,并与同行共同探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取等,优化专业课程。

(三)以企业实践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通过深入学习,形成影视动漫制作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动漫制作与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分析学生特点、研究教学理论,促进动漫制作专业教学内涵的提升。企业培训包括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第一阶段的初步学习能对动漫制作流程、动漫制作原理等有深入的了解。第二阶段则更具备专业针对性,与自身教学专业更相关,联系更密切。经过企业实践学习使教师对所教授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体悟。对于个人专业提升与教学设置的规划,以及动漫制作与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安排的实际运用,也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而有新的思考。

二、参加企业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提升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3],身为一线教师到企业实践,除了提升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外,更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反思学校教学情况和课程设置问题,将行业要求和教育教学相结合。经过企业实践并直接参与相关影视动漫作品的制作,对所教授的《影视后期制作》和《影视特效》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反思,增强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更全面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岗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近年来,具有一技之长中职生的就业率超过本科生。然而,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却存在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频繁更换工作、薪资待遇不高等问题,就业率上去了,而就业质量却不见改观。特别是极富创新性和科技前沿性的计算机学科,对毕业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企业实践的经历,帮组学校教师了解行业要求,并从行业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原本针对中职生影视制作类型的教科书的内容设置比较浅显,选取的案例和内容与现今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步调不一致。面对教材与行业的发展不统一的情况,到企业实践后,通过行业培训,结合中职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辑和安排,除了基础案例外,还适当补充一定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影视动漫的创作思路。

在培训过程中,行业教师的课程设置和实训案例可以作为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借鉴和参考,将企业实践中学习和实践的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如《影视后期制作》的培养,有关创意剪辑,即根据提供的一段音乐和三段视频,将视频剪辑成与音乐匹配的创意视频;如《影视后期制作》的培训,根据提供的不同视频,以及自身设置的不同分镜头脚本,剪辑出不同的短片;如《影视特效》的培训,除了基础训练,结合创意片头的制作,可从临摹优秀作品开始,慢慢进行创意制作;如运用大拇哥动漫公司的经典动画短片《小瑞与大魔王》中的镜头进行影视剪辑和特效制作。企业实践中的许多内容改进学校影视制作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与影视动漫制作专业结合得更密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环节更科学

影视制作课程是我校针对中职二年级动漫制作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影视剪辑和影视特效制作的基础操作,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教学环节主要是教师分步骤讲解,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分步骤练习,限制学生的创造力。

参加大拇哥企业实践后发现,动漫行业的发展和制作对技能性和创意性的要求更多,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改进传统的手把手教学的情况,增加激发学生自主创意的教学环节,改变传统实训周中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练习,增加综合视频剪辑、特效制作的综合视频案例制作。

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针对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与动漫制作行业企业发展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在课程讲授中注重技能的发展,加强实训周的技能指导,避免为了实训而实训,指导学生利用实训周,结合所学动漫影视制作知识和技能,制作属于自己的影视动漫作品。

(三)教学方法改更加有效

中职影视制作课程作为实践性和行业性强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技能掌握程度较高。而对于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对于技能性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着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排斥,教师基本采用传统案例讲解教学,学生听取讲解后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环节和学习的任务并不清楚,从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再加上传统课程的时间既定性,学习任务一定要在课堂内完成,造成学生的学习工作量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技能习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通过大拇哥动漫公司的企业实践,学校教师亲身参与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企业实践教学方式中,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与行业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影视剪辑制作和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影视制作技能结合影视艺术审美制作符合行业要求的影视产品,改变传统影视制作课程只重课堂学习,不重课后W习,只重基本技能,不重与行业衔接的现象,制定全新的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行业素养、学习能力的课程目标。

作为影视动漫专业课程的教师,由于教授对象为动漫与计算机使用专业的学生,因此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动漫制作与设计的知识,以便于融会贯通地进行专业教授,在动漫制作流程中运用影视制作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系统地学习,教师熟练了操作,深刻体会了影视动漫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能力,将更全面的知识及更好的学习方式传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0.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2

论文摘要:以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面临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有鉴于此,我院大胆改革,创新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影视创作还属于影视艺术的专业领域,被媒介长久羊断,90年代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仪使得数码摄像器材和非线性编辑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且出现大幅度降价,稍具规模的广告公司都有能力配备精良的数字摄录编系统,他们不再依赖专业电影公司和电视台的专业人士进行电视广告或宣传片的制作,在招聘员下时将日光投向那此不仪具有广告学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影视创作能力的求职者,在实际下作中要求员工不仅能进行电视广告创意写出文案,还要求他们能根抓文案写出分镜头脚本,绘制故事版,有此公司将拍摄交给影视公司进行,后期制作则由员工完成,而有此公司前后期制作完全由本公司员工完成。再如电视台在招收新闻记者时,除考虑相关的专业背景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根抓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要能采、能写、能编甚至能播。

而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均开设有与影视创作相关的短期培训班,而向社会招收学员,学员中除在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下作的从业人员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即将踏入社会和刚踏入社会的具有广告学、新闻学、艺术设计、文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wWW.133229.cOm于是开设有以上专业的各院校也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继开出了与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我校广告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进行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非影视艺术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带来的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教师方面,而对毫无影视艺术基础的学生,在课程目标、内容、侧重和深度上就很难把握;学生方面,一部分文科背景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他们渴望多学此文化理论,增强自己的人文索养和理论分析能力,一部分理科背景的学生则抱着艺术专业的理想甚至简单地与专业性院校的影视艺术类专业相比,希望通过开设影视制作课程迅速掌握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对影视制作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主要经验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经过了5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厘清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进而规范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教学实践

1.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

我们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不仅具有一定的影视艺术修养,还要具有一定的影视制作能力的电视广告创作、各类宣传片创作的专业人才,为广告学专业服务

2.厘清课程设置的特点

影视艺术类专业从整个影视学科的整体出发,培养通晓影视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全面人才;体例上,以整个影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和基本技能为主体,包括影视理论、影视历史、影视摄像、视听语言、影视剪辑、影视编导、影视照明、影视造型、影视美学、影视声音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从师资、学生的来源、教学条件都不全面和专业,因此不能要求学生能达到影视艺术准专业的程度,但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即能将文学的作品视觉化,写出分镜头脚本,同时使学生具有一般镜头叙事能力,完成影视作品的前后期创作。

3.规范课程教学的内容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有《电视摄像与编辑》、《电视广告制作》这两门和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电视摄像与编辑》是《电视广告制作》的先修课程,《电视摄像与编辑》教授的是影视制作的基木理论与基木技能,理论教学着重讲授不同镜头的艺术特性、画而造型的元索以及艺术特性、画而构图、固定画而及运动摄像的特点及影视剪辑学的相关理论,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是《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的后续课程,理论教学具体涉及到的是电视广告的分类及特点、电视广告创作的原则、电视广告创意的原则、电视广告视听语言的风格等等,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aftereffect影视特效合成软件的学习,主要通过该软件让学生掌握电脑合成技术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题化的电视广告创作实验

4.教学实践

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让学生进入到影视创作的学习状态,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并能较好的运用镜头叙事成为课程教学的关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和理论部分相结合,如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不同镜头的艺术特性,紧接着的实验项目就是摄像机的光学镜头,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光学镜头训练时能迅速领悟到理论课讲述的如广角镜头景深范围大、透视感强、强化纵深方向运动物体的速度、适合抢拍、抓拍等艺术特性。再如当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电视剪辑中动作的分解与组合,紧接着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就利用不同机位拍摄的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索材进行动作的分解与组合,这样一个环节下来,学生明自了电影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通过后期剪辑将前期不同机位拍摄的镜头进行分解与组合,通过画面完成一段情竹的完整表达,使观众的视点得到的解放。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得到了统一。

前后期制作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将电视摄像与编辑结合在一门课程中,而影视艺术专业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两门课开出,影视艺术学院之所以分得细是因为已开设有电影电视剪辑学、视听语言、影视编导等等影视理论方而的课程来指导实践性较强的电视摄像与编辑但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象影视艺术专业一样分得很细,过程拉得很长,我们要求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另外电视摄像与编辑木身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前期拍摄是为后期编辑作准备,而后期编辑也是为了完成前期创作的思维和理念。如果分为两门课,电视摄像使学生虽然掌握了电视摄像的艺术和技术,但不明自拍摄的镜头将作何用,不适合培养学生镜头叙事的能力,而电视剪辑部分讲授的内容大多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对电视剪辑的理论和技法涉及较少,软件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教导学生运用电视剪辑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进行作品的剪辑,培养学生剪辑的思维,如果要求学生将自己前期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就会发现前期拍摄的不少问题,如画而的构图不美,景别不够规范,拍摄的角度和机位应该调整等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画而感,同时对镜头叙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由此我院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一门的一独的课程开出,配备了一位具有影视制作综合能力的师资,既能进行电视摄像的教学也能进行电视剪辑的教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电视小短片的前期制作,包括剧木的拟定、分镜头的撰写及拍摄,然后要求学生将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同时让制作小组的学生发言谈创作的体会,让同学们对各组的作品互相作出评价,这一过程下来同学们很快对影视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把握,同时对怎样用镜头叙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字表达与视听语言的表达相结合。影视作品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视觉化除了在实题化作品上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外,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抓教师规定的主题即兴用一段文字表达与主题相关的一段情节,然后将这段文字视觉化,利用分镜头表达出来,这一训练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及《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均被采用,在《电视摄像与编辑》中会以约会、离别、感动等主题由学生先进行文字表达再将这段文字用分镜头表达出来,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要求学生将课前布置的30秒的电视商品广告的文案创意表达出来,少将其视觉化,同时请其他学生提出意见井进行修改。学生们在这个环节有着较高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能写能说,但画面感不强,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培养他们的画面感以及镜头叙事的能力。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在影视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如同影视艺术专业般在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上给学生全而细致的培养,作为任课教师要推荐一此与影视艺术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任课老师还要推荐一此好的影片给学生加强读解影片的能力,将影片中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如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中,仃课老师布置学生课外观摩经典影片,在课内针对其中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蒙太奇的思维、时空的转换、时空的压缩与延长,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运用等等,课外布置读解电视广’告,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教学中播放一则广告马上让同学们说出共有多少个镜头,背景音乐在什么时候响起的,里而时空压缩与延长的段有哪此等等,利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由提高学生读解影片的能力,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画而感、

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得到初步解决,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告学专业特色的影视制作课程教学之路,学生们可以自由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

在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中,我院的影视广告作品在湖南省分赛区取得了影视类作品的一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在全国的评比中又获得两个三等奖,影视作品的获奖等级在湖南省处领先水平。

从2004年开始我院陆续有学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导演系研究生。另外从事与影视创作相关下作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正逐年增多,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广告文案创意及分镜头和故事版的制作,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前期拍摄和后期有的在电视台从事摄像记者,有的在电视台从事后期编辑,有的利用学到的影视创作知识为单位创作企业形象宣传片或是情景式的培训短片。如在深圳某外资公司下作的三个2007届毕业生联合为该公司创作了一部企业形象宣传片,该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将该形象宣传片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形象推广片,并向我院寄来感谢信,信中说到“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这无疑是对我院广告学专业影视制作课程教学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张晓冬.影视艺术手段与教学[[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2)

[2]宋红岩.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影视语击的读解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3

制片人产生于电影产业,后来发展到电视产业。

电影片的制作经营管理同电影机的出现是同步的(早在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电影机以后,电影片的制作经营管理便提到议事日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同样,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同电视台正式开播是同步的(早在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并正式播出节目,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也就开始了,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不过在我国,虽然电视台是从1958年正式开播的,但是制片人是1985年才出现的,而且全部是电视剧制片人。电视节目制作实行制片人制是从1995年开始的,而且全部是委派制片人。中国的独立制片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在一些民营电视产业制作公司才出现的。

现在在我国,凡是电视台,都有“很多”电视制片人,而这些制片人基本上都是委派型制片人,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不符合电视产业发展的要求;所实行的“制片人制”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制片人制”,制片人既没有履行自己的权力(实际上也无权),也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实际上也不明白自己的义务)。我国制片人和制片人制的这种现状造成了我国电视制片人有六大弱势,即市场经济意识弱;抗风险能力弱;创新能力“弱”(因无权创新);竞争能力弱;应变能力弱;公关能力弱等。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上和实践的结合上明确电视为什么是一种产业;要尽快实现电视产业化的根本在于“转制”;要确立规范化的电视产业运营原则和技巧。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地建立“制播分离”制度,明确制片人的权利和义务,确立市场机制是检验制片人的唯一手段,实行优胜劣汰,用“大浪淘沙”的办法提高制片人的素质水平。

一、制片人

制片人是影视节目制作的经营者,他既不是直接的管理者,也不是影视节目制作的领导者。在影视产业内部,所谓领导者就是指影视节目制作方针的决定者(决策者);所谓经营者就是指影视节目制作各要素(资金和资金来源;导演;演员、设备等生产要素;剧组领导层成员)的运筹、谋划者;所谓管理者就是指实施已确定的影视节目制作方案的人。根据对影视产业领域内的领导者、经营者、管理者的这种界定,所谓制片人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节目制作(或生产)和流通实体的职业经理人。影视产业的这种职业经理人,即制片人,在素质上必须是影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通才,他们不是专家,但是应该精通影视节目制作和流通领域中各种基本知识。一位美国制片人对制片人曾做过这样的概括:“一个制片人应该是一部书,它必须有内容,有味道,这样别人才会去翻它,它才会激发人们的灵感,给人传授一些人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可见,制片人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是一个有组织才能的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同时,制片人还必须懂得做人的工作,善于调动包括导演在内的全体摄制组和销售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片人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执行政策的能力;制片人还必须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制片人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聚财能力和用财艺术;制片人还必须具有准确地把握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能力;制片人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推销意识和推销能力;制片人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制片人还必须具有全方位的法律意识;制片人还必须具有坚定的爱国思想和强烈的祖国意识。

制片人在资质方面,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严守法纪、诚实公正、清正廉洁、敬业奉献、服务社会。

其次,要有雄厚的基础知识。

比如要了解媒介经济学基本知识;要了解媒介管理学基本知识;要了解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广告法等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要了解科学思维和方法论方面的基本知识;要了解财政金融方面的知识;要熟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媒介产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媒介产业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媒介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媒介产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等等。

其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比如要了解新闻史基本知识;要熟悉传播学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广告学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公共关系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媒介产业方面的知识;要掌握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知识;要掌握传媒政策法规条例;要掌握媒介经营与管理知识等。

其四,要有很强的经营与管理的运作能力。

这种运作集中表现在八个方面:

第一,领导能力,即能够设计媒介产业的发展目标,保证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能够作出经营决策;能够利用各种发展机会,并能化解危机为发展机遇;能够影响和号召他人;能够识别和培养并合理使用人才;能够统帅并激励经营管理团队;能够为媒介产业发展制定可行的行动路线;能够对管理体系进行评估与改进。

第二,创新能力,即能够进行思维创新;能够进行观念创新;能够推动组织创新;能够进行文化创新;能够推动服务创新;能够进行管理工具创新;能够推动运营流程创新。

第三,执行政策的能力,即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能够运用辩证的方法,透视社会生活,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能够从传媒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把握传媒政策的精神本质。

第四,战略管理能力,即能够设定媒介产业的目标;能够进行战略分析;能够制定媒介产业总体战略;能够组织战略实施;能够监控战略实施过程;能够进行战略评估和改进。

第五,经营决策能力,即能够分析市场环境,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能够把握经营决策时机;能够整合经营要素资源;能够定位目标市场,挖掘市场潜力;能够评估和改进经营决策;能够规避经营风险。

第六,组织协调能力,即能够组织和领导团队;能够建立有效的运作流程;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协调内外部工作关系;能够组织重大的采访、组稿、编辑和出版等业务工作。

第七,公共关系能力,即能够适应政策和法律环境变化;能够进行政府公关;能够建立与公众和社会的公共关系;能够处理和协调媒介产业内部组织和人员的关系;能够建立与同行和合作媒介产业之间的关系;能够合理运用各种公共关系的方法与手段。

第八,编审能力,即能够捕获和准确审定重大题材内容;能够执行传媒政策法规,把握政治方向和舆论方向;能够在用字分寸的掌握上体现传媒政策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够探索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努力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制片人制

制片人制是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影视节目制作和销售的经营与管理制度的简称,或称影视节目经营与管理体制。制片人制有许多类型。如果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分析,影视节目经营与管理体制在其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两种类型,即“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制”。在我国,制片人制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出现多种形式的影视节目经营与管理体制,比如以导演为中心的“导演制片共同负责”的经营与管理体制;以制片主任为主的“制片导演共同负责”的经营与管理体制;以导演或制片主任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营与管理体制;委派型制片人制;独立制片人制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产业实施制片人制有它的必然性,或者说,实施制片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影视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影视产品生产协作性的要求,是国际视听贸易范围拓宽需求的要求,是影视节目制作时效性的要求,是影视节目市场发展走势的要求。尽管如此,实施制片人制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施制片人制的客观必然性才能显现出来,否则,制片人制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实施制片人制的基本条件主要是:第一,社会环境条件。它包括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国家对影视产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人们对影视产业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影视产业内部环境条件。它包括影视对媒介的性质和功能有了科学的认知;“制播分离”制度已经实施,并且已见成效;市场机制已对影视产品经营活动起调节作用。第三,人才环境条件。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才环境,同样,实施制片人制也不能没有人才环境条件。根据我国的实际,所谓人才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媒介产业经营与管理者队伍已基本形成(目前尚未形成);影视产品市场化经营的条件已基本形成;影视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市场条件……)已基本形成。否则,所谓制片人制只能是观念上的,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现实的制片人制。所以,要建立科学的制片人制度必须注意营造实施制片人制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人才环境条件。

三、实施制片人制应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根据我国影视市场和影视产业发展的现状,当前实施制片人制应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视产业化观念确立后的五大误区

1、产业=企业的观念和行为

产业和企业本来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无形资产被开发以后,人们对于什么是产业,什么是企业反而模糊了,特别是传媒产业被认知以后,这两个概念就更难以说清楚了。其实,企业和产业的概念是很清楚的。所谓企业一般是指经营某一种产品的“个体”,承担某一种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如工厂、矿山、农场、商店……);企业往往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企业只是表明经营过程,并不是时代的一种标志。产业就不同了,它的含义有三种:其一,产业是指财产,多指土地、房屋、企业等不动产;其二,产业是指从事产品经营的行业和部门;其三,产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联合体或经营同类产品的经济部门。

另外,产业是一种特定时代的标志,是一种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比如第一产业,它不仅是农业社会的标志,而且是农业社会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是指制造业,是工业社会的支柱产业,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指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支柱产业,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已进入了高技术时代。同时,产业意味着联合,意味着经济共同体将会形成。就传媒产业来说,它意味着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是必然的,这是规律,企图人为地利用“事业性”集团代替产业性集团是不可能的,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性”集团所走过的路程已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并不是说产业与企业没有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它们都是经营实体;它们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盈利;企业是产业群中的一个具体部门或个体组织,可以走联合的道路,比如组建企业集团,但是企业不能包含产业。

通过对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分析,可以使制片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管是大片,还是栏目或节目,其完整产品(走向市场)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因此,制片人要有产业化意识,协作意识,要逐步走向联合。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走联合的道路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也是其生存和壮大的前提条件。

所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独立制片人在内的所有制片人都必须在完成影视产业原始资本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影视产业资本的联合,这是影视产业发展和强大的基础和前提。

2、企业家=制片人的观念和行为

随着媒介产业的发展,制片产业再次升温,许多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都看上了“制片人”这个行业,纷纷向影视产业投资。现在,我国对影视产业投资的政策不断放宽,企业家们向影视产品生产投资是可以的,但是仅仅拥有资金的企业家是不能成为制片人的,只有经过特殊培训,达到了国家对制片人的素质要求,才能成为制片人。因此,一定要弄清楚资金的拥有者和制片人的区别,纠正资金拥有者就是制片人的错误观念。

3、制片人=领导者的观念和行为

制片人的任务是:对影视产品制作要素进行运筹、谋划,提出运营方案;聘任影视产品制作的管理者(经理),实施运营方案;研究领导者的决策,修改运营方案,保证坚持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可见,制片人是一位影视产业的经营者,他不是一级有决策权的领导者,那种按行政级别给制片人“定级”的做法是“官本位”思想在制片界的一种反映,是有碍制片人作用发挥的。

4、经营=管理=经营管理的观念和行为

经营是指对经营要素的策划、谋划和运筹;管理是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保证经营要素的有效结合和作用的发挥而对经营过程所作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经营管理就是指管理,并不是指经营与管理。在影视产业界,由于认识上的这种常识性问题,造成了制片人制的变异,造成了制片人素质和应尽义务的错位。

5、制片人制=制片人所有制的观念和行为

制片人制是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一种经营与管理制度,并不是一种所有制形式;制片人是指具有影视节目经营权的人,或者说是以经营影视产品为职业的独立个人,它同制度型的制片人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见,这是两个不宜混淆的概念。既然这样,为什么有人能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呢?说到底,还是人们关于影视产业知识结构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影视产业经营者的培训,不断提高影视产业经营者的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影视产业化实现的关键是实现转制

目前,我国现行的影视产业制度在所有制结构上是单一的国有影视产业制度;在影视产业制度的基础上仍然是计划经济;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实行人治。实践证明,这种影视制度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不符合影视产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化改革,建立以改革国有影视产业制度为重点,积极培育民营影视产业体系,面向市场进行机制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建立这种新型的影视产业制度,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建立新型的影视产业制度的依据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影视产业进行科学的资产剥离,保证影视产业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影视产业市场体系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4

[关键词]影视教学;教育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8-0085-04

[作者简介]葛春(1980―),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承担着向师范生教授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技巧以及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愿望等多重任务,可以说,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理应获得学生、教师、学校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公共教育学却处境尴尬。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课程资源不足,公共教育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受”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学实施难以对课本以外知识进行拓宽和挖掘以及难以将活生生的基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学习抽象的教育理论,很少能够将所学知识具体运用到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1]因此,许多学生学习的动力严重不足,对学习消极应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难以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成就感低下,最终形成了“学生不愿学,教师不好教”的尴尬的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其中把影视教学引入教育学教学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影视教学:一种特殊的案例教学

影视作品是历史情景的再现,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可以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教育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教育的真理蕴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许多反映人们生活的电影往往充满着教育学意义,它们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影视教学法属于一种特殊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以期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因此,作为特殊案例教学法的影视教学法可以界定为:通过影视作品提供具体的教育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教育情景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二、公共教育学中运用影视教学法的价值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各种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影视资源,其中不乏一些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影视作品。适当地运用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教育学教学的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氛围。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堂,学生不爱听,教师不爱讲,师生互相应付,师生间缺乏真正的认同。利用影视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与交流,从而获得相应的教育理念和分析方法。如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生动地反映出了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和学生问题,而且在影片中含蓄地反映了国家的法律和教育部的政策问题。这部电影开头非常幽默,学生很快就被其吸引,随着情节的展开,学生被电影的内容所感染,课堂氛围融洽,这为讨论后续的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其敬业、爱业的精神。优秀的影视作品营造的充满浓厚艺术氛围以及发人深省的故事情节、触动人性的人物塑造往往可以激发师范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愿望。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泛滥,而教师的职业地位较低,因此如果缺少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敬业精神,人们可能根本无法忍受教师职业的辛勤与劳碌。通过影视作品对教师角色的塑造和艺术加工,可将在校的师范生们带到特定的教育情景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接受心灵的洗礼、情感的震撼、理想的教育。[3]法国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成功塑造了一位优秀的代课教师克莱蒙・马修,在他的身上承载了教师职业应具备的一系列优秀品质。当马修面对着一群在其他人看来是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时,他没有屈从于当时的教育传统,而是打破常规地通过音乐教育来转化这些孩子,让这些孩子在歌唱中获得合作能力、提高自信心和确立未来职业理想。这部影片艺术性地告诉我们:教师应该爱每一个孩子、应该甘于奉献、应该对孩子们进行因材施教。

最后,它能够开阔在校师范生的视野,使其养成关注教育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影片《美丽的大脚》讲述的是一名乡村教师、一名北京支教教师和一群孩子们的故事。这部影片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给观者以震撼。在教育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观看、思考与讨论,将会加深在校师范生对教育的育人、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的理解,理解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4]

三、公共教育学影视教学法的实施

(一)优秀教育影视作品的选择

影视教学法实施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影视案例,这将最终决定教学的效果。在选择影视作品的时候,我们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首先是影视作品的典型性原则。影视作品在选择时应注意其典型性,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使其与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其次是影视作品的时效性原则。影视作品都是经过高度概括、凝练并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产物,其思想性、教育性往往蕴含在影视艺术的表现符号之中,因此若不能及时地结合教学去讨论作品,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挖掘出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意义和规律,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教育情境或问题就会随着播放的结束而失去意义,这将导致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是影视作品的教育性原则。要让影视作品成为公共课教育学的有机课程资源,通过作品中所传达的教育力量使师范生发生情感、价值观以及行动上的改变。

最后是影视作品的有限趣味性原则。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考虑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感染力的影视作品,但是这种趣味性是在坚持教育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前提下的有限的趣味性。因为,若教师过于看重影视作品的趣味性,就会造成案例的主题不明显、价值导向不明确等问题,从而造成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偏离和教学效果的不佳。因此,趣味性原则可有限度地考虑,但不能过于看重。[5]

(二)影视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在选择好影视作品,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后,我们就应当开始对影视教学进行组织和实施。关于影视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我们很难确定一种标准化的程序,但如果将其看做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它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影视作品呈现前的准备

在从事影视教学时,教师一般应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检查一下影视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影像设备是否正常、同学们的基本到课情况、简单介绍今天放映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提出需要大家思考的教育问题以及使学生明确本次影视教学的目的和后续作业要求等。当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影视教学才能够顺利地按计划进行。[6]

2.影视作品的呈现

在影视教学中,在将与本次影视作品相关的教育理论、原理、方法、基本问题和学习任务等明确告知学生以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课前选好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可以整部完整地放映,也可选取其中的部分进行放映,这取决于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与影视作品间的联系紧密程度等。

3.影视作品呈现后的分析与讨论

在影视作品呈现以后,教师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就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讨论和相互交流。比如可以请学生们分析讨论本影视作品给我们呈现了哪些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哪些重要的教育信息和教育社会事实,面对这些信息或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来应对和解决等。

4.对讨论分析的总结和课后任务的布置

通过对上个环节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对分析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结论对我们当下教育或对自己个人的启示。一般而言,在请同学们当堂总结后,最好要求学生下课后能够以观后感、教育启示等书面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

四、影视教学运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影视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提出的概括性的、总体性的要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都应当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期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协调发展。影视教学资源虽然具有娱乐性、生动性等特点,但是它的使用必须符合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刻意追求课堂愉悦的氛围而牵强附会、随意播放。

(二)影视教学要注重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影视教学是通过呈现直观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情境来开展的教学方式,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性认识并加深对教材中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播放影视作品前或播放后应当进行适当的语言讲解,这将有助于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并促使学生对相应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情境进行审视。但是,由于每一部影视作品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其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在影视播放的过程中最好不要频繁地停顿或讲解,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进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造成影视教学效果的不佳。[5]

(三)影视教学需要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探索

影视教学法是多媒体设备在大学课堂中逐渐普及后产生的一种较新的方法,它并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因此为了更好地使用这种方法,师范院校教育学公共课教研室应当对它进行专门的实践研究探索。具体而言,教育学公共课教研室应当加强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共同探索不同章节内容与相应影视作品间的联系。此外,教研室还应当组织教师们就开展影视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开展讨论和摸索,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影视教学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改进教师的影视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影视教学能力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教研室也可以组织教师以研究团队的形式申报和开展教育学公共课影视教学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从而使影视教学的实践探索走上科学化、应用化的轨道。

(四)影视教学法要有计划、有限度地使用

影视教学虽然具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融洽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激起敬业精神等优点,但不能过于频繁地播放电影,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有计划、有限度地使用。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或非教学重点内容应避免使用,以免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一般而言,影视教学所占用的时间不应超过“教育学”总课时的20%,即按照一个学期48课时计算,每学期播放影视作品的次数应控制在3到4次,时间上不超过10个课时,如果超过了这个上限就会有喧宾夺主、冲淡教育主题的危险。

总之,将影视教学法应用于教育学教学是一次课堂教学的革新尝试,为教育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途径,有助于改变教育学教学的尴尬处境,使其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教育社会情境和问题的模拟、体悟、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师范生们获得分析教育现象、理解教育事实以及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社会情感、价值观念和职业理想等得到升华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贾卫红.公共教育学的尴尬与出路[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142.

[2]张家军,等.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

[3]李静.论影视作品案例在《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4):53.

[4]杨凤林.《教育学》教学运用影视作品分析的尝试与反思[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63.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5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人文精神 媒介素养 启发 互动式教学

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特征

“全媒体”是新闻传播视野及媒介传播领域中的常用术语,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视、户外电视、3G等新兴媒介传播技术,融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所形成的全方位、融合式的媒介传播态势。当今时代无疑正处于这样一种全媒体日益盛行的情境之中。本雅明曾提及的“影像时代”“视听时代”“读图时代”已经日益成为人们所熟知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种影像资料纷繁复杂、各种文字和图像信息扑面而来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马尔库塞指出:“在大众传媒所造成的单向度社会中,古典的优秀艺术正在当代社会逐步失效,现代艺术所蕴涵的反抗精神正在被高度同一化,这其实是一种对自由与个性的扼杀。”①电影电视等影像资源唾手可得,大学生们已不再以一种充满仪式感和憧憬的心态去看电影或电视,这由此也导致了他们从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到观影心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及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电影的最初形态,纪录片以其与生俱来的真实本性,一直承担着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为人类发展史留下有迹可寻的资料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卢米埃尔兄弟最初在拍《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纪录短片时的杂耍心理,还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的忠实纪录心态,都体现了他们采取纪录片这一形态的共同目的:就是让电影在直观形态上更加接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性。随着纪录片拍摄技术及内容的日益丰富和完善,特别是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出现,电视纪录片也成为纪录片领域的一种重要形态。只是当我们置身于“全媒体”的时代氛围之中时,无论是罗伯特·弗拉哈迪所建立的人类学纪录片风格,还是格里尔逊所树立的“我视电影为讲台”等纪录观念,都受到了“眼球效应”的极大冲击。当电影大片盛行,在带给人们银幕无穷无尽的视觉奇观的同时,也使摄影机不会说谎的“真实的神话”破灭,改变了电影的语言属性,并改变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和观影心理。电影纪录片的非娱乐化特色使其沦为“故事片的穷兄弟”,同样,电视纪录片则更多向栏目化、专题化靠拢。为了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纪录片开始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变成了对新、奇、特的追求,有时会一味地将视点放在对眼球的刺激上,这也容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混淆了纪录片的本来面目,使真实沦为附庸。

因此,在影视专业的纪录片教学中,对其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纪录片分析课主要包括纪录片欣赏和纪录片评析两部分。目标是引领学生了解纪录片,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纪录片的历史、基本特征,掌握纪录片的基本结构、基本分类和一般制作方法,并能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纪录片,能够完成纪录片节目的前期策划与构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可以说,以往的影视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的制作能力即技术方面的能力。但在当下电子技术发达,DV普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手持DV进行拍摄的时代,纪录片也从神圣的殿堂走进了民间大众,纪录片课程的教学目的理应更加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建立纪录片的真实与原生态意识。通过观看和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纪录片拥有其他形态的影视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认识到纪录片是富有启发性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拥有认知世界和自我的强大功能。

二、人文精神下的影视媒介素养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的全面冲击之下,高校影视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影视作品赏析类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提高学生分析影视语言、解读影视语言等专业基础能力。同时,在正确解读影视语言的前提下,应透过表象寻找本质,注重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体察多元的社会文化,开阔视野,提升对于文化的体察力和对于社会事件的洞察力,最终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影视作品通过连续运动的图像、声音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其直观可感的形象令许多人认为对于影视作品的掌握是无师自通的,人人都能看懂影视作品。但是如果要真正上升到艺术层面去解读影视作品,自然需要对影视语言及其结构进行专业、精密的读解,特别是那些隐晦地表达深刻主题的影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和接受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情节理解上,仅有少部分学生会从人物设置、结构及流派风格上进行分析。显而易见,如果对影视语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就无法领会电影所传达的丰富内涵,更不用说去解读那些结构较复杂的影片了。例如,在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这部纪录片中,就采用了“自我反射式”拍摄手法,二次曝光、多画格及动力蒙太奇的影像剪辑方式。如果仅以文学或戏剧的方式来解读这部纪录片,观众无疑会觉得眼花缭乱,或者仅仅认为这是生活的碎片化表达,难以剖析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同样,当他们面对印象派、先锋派、城市交响乐、超现实主义、人类学等各种流派风格的电影时,或许连最基本的故事内容层面的读解也难以进行。因此,影视专业的教学设计,需要广泛涉猎影视美学、大师研究、电影批评、视听语言、中外电影史等相关知识,避免学生因方法论及影视媒介素养的欠缺而导致认知的盲点。

结合纪录片分析这一课程,则需要在解读经典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同时,贯穿对于纪录片美学特性、发展简史及思潮流派的讲解,令学生深化对影视技术与艺术发展历程的认知,特别是对纪录片的各个流派,如超现实主义、人类学、真理电影、直接电影等流派风格和美学理念的领悟。同时,激发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分析纪录片作品的艺术内涵之上,分享其中所隐含的人文精神的演说,构建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如《北方的纳努克》《话说长江》《望长城》等人类学纪录片,对其深刻内涵的解读要建立在考古、探险、民俗和历史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成果之上;而对伊文思的《风的故事》的解读,则更需要对先锋电影、超现实主义、玄学与梦境等影视知识的熟知,才能准确把握其对于纪录片美学的开创性意义。纪录片分析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与时代密切结合,针对当下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现象梳理,力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将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影视思维与文化理解。

三、《纪录片分析》课程设置的视域调整

影视艺术专业教学并非单纯地放映和观看影片,更要注重影片的示范性和对学生解读影片和分析影片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丰富和更新教学手段,规范有效的教学模式,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规律。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对纪录片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1.用启发式及互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的核心。启发式教学法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而言,更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纪录片分析课为例:第一,在观摩经典纪录片之前,先提出关于影片背景、导演风格、视听语言特色等不同层次的思考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摩、分析影片,之后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既可以侧重某个方面来谈,也可以综合阐释,教师加以适时的指引、总结,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并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第二,列出影片目录,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目进行观摩和分析,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这对于拓宽学生对于纪录片的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很有帮助。

2.通过以点带面的导演风格分析来激发创新

导演及其风格分析是纪录片分析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将某位电影大师的全部作品进行一一解析则过于复杂,应通过选择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世界纪录电影之父伊文思的纪录片为例,其在6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有60多部纪录片作品,风格多样,影响深远。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选取其不同时代的代表作进行重点分析:上世纪20年代伊文思先锋纪录片的代表作《桥》和《雨》;三四十年代伊文思奔走在世界各地,支持世界正义事业的代表作《四万万人民》《西班牙土地》;二战后,在他人生的中段,带有反思和回归性质的《当塞纳河遇上巴黎》;70年代受中国政府之邀而拍摄的《愚公移山》;80年代末将超现实主义和玄学、梦境融入纪录片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由此,学生在震惊于其复杂多变的影像、风格各异的剪辑方式的同时,对导演的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生命意义的求索等方面也津津乐道,对大师的艺术风范和美学风格记忆犹新。教师通过补充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业界看法及在理论史上的意义等话题,自然建立起学生对导演作品脉络的梳理及对导演在电影史上重要地位的理解。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纪录片分析的常见方式是从理论到案例,或从案例到理论。笔者认为,在理论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插入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开展实践创作,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纪录短片的创作,并与理论相互印证,通过对理论和案例的研究,有意识地避免叙事上的偏差。例如,在课堂上对《球的故事》《上海第三药店》与《中国》三部纪录片长镜头运动方式及解说词的使用进行比较之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就某一题目拍摄一部纪录短片,其中要使用到长镜头的记录方式。笔者从学生的课后作业来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作业中大幅度减少了对解说词的滥用,并明显地意识到了运动的长镜头的使用方式,并能够逐渐建构起自身对于蒙太奇的剪辑和长镜头理论之间各自优势的系统认识。

4.多媒体技术的灵活使用

全媒体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当今时代是一个“图像霸权”“影像消费”的时代,纸质印刷媒介作为一种传统媒介越来越受到影像媒介的制约和挤压。当代大学生更侧重于图片阅读和影像阅读,也更乐于接受如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纪录片教学,应将影视视频资料与PPT文字展示、板书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同时,在影片解析过程中配合精彩片段、拉片和截图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和感性认知相结合。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整理和提供网络视频的地址,甚至建立远程服务器,进行教学资料和视频内容的上传、下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以做到对教学进行扩展和补充。

注释: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6

关键词:影视制作;专业能力;能力分析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影视产业的红利正在逐渐消退,影视制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却在日益增加。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除了基本影视专业技术外,影视制作专业人才在其他相关领域也需要涉猎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1研究背景

因为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影视制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影视制作从业人员必须改变以专业技术为主要的学习目标,以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方向发展为核心能力。因此,必须提供课程所需的教学环境,配合适当的评价机制,使得从业人员具有的能力符合影视制作产业的要求,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影视制作结合了多种媒介,如数字电视、网络广播、互动多媒体等,具有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资料等多种表达方式。影视制作专业人才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影视制作行业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本文探讨了影视制作专业人员所需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影视制作专业的发展。

2影视制作业发展概况

2.1中国影视发展史

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1]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经过了90年代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领域终于在21世纪得到了繁荣。到了2015年,各级电台电视台基本实现数字化。[2]进入21世纪后,全球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而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也开始与之融合。当前的电视产业主要包括前期制作工作(构思创作、现场录制等)、后期编辑工作(编辑混录、审片修改等)、发行、内容放映和新媒体互动等部分。中国的电影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产业的制作流程包括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等过程。

2.2影视制作产业人力需求分析

(1)影视制作产业概况。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全球及中国影视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显示,[3]2013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41部15770集。2014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29部15983集。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2014年我国全年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2015年,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说,中国影视行业从业者人才缺口大概20万。可以看出影视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这其中当属特效剪辑师、栏目包装师、动漫复合人才、微电影制作最为缺乏。《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传统媒体保持增长,但是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2015年,互联网媒体市场占比已经上升至51.8%,进一步拉大了与传统媒体的规模差距,传统媒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4](2)影视制作能力内涵。在媒介技术更迭加速的大背景下,影视制作专业人员必须适应随之而来的媒体变革与创新,影视制作专业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和基本影视编辑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相当的专业能力。第一,产品。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影视制作人员应积极导入新的产品,主动审视自身拥有的资源,了解时尚风潮,调和理性与感性,提升美的概念及素养,熟悉新媒体环境下影视画面的编排,发挥现有资料的优势,用生动的影像吸引大种的目光。针对不同的节目内容进行策划,这是跨媒体平台的新媒体传播市场应该做的创新策略,需要提升产品的能见度。第二,形式。影视制作人员应了解传播理论的演进,了解信息时代传播的行为模式,了解网络影响传播的模式,了解媒体与传播的互动关系。当前影视受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电影院、电视机等,手机、手表、眼镜等也可以成为接收节目的途径,影视制作人员应熟悉相关网络通信设备的原理,熟悉应用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操作,并需要针对新载体制作合适的节目内容。第三,市场。数字媒体的传播一日千里,在全球市场化的环境下,影视受众对于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配置行销资源、树立自身品牌和特色才能从全球市场获利,开拓市场也是影视制作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熟悉市场分析、能够完成产品及消费者调查、具有一定的创意才能、拥有影视产品营销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够正确拟定市场销售的正确方向、内容与发展,并评判其优劣。第四,组织。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冲击下,现有的组织、制度也需要创新改革。为了适应新的要求,新媒体相关部门的成立、新媒体资料库的成立、跨平台合作部门等都体现了组织部门的创新,影视制作专业人员如何适应这些创新也是一种挑战,对新媒体知识掌握得越多,竞争力就越强,沟通协调能力与管理能力也是必不可缺的,具体表现为熟悉影视制作业务计划内容与程序、具备评估管理制度与生产效率的能力、能够协助办公室或作业现场正常运作等。第五,数字媒体技术。影视制作人员应具有电脑基本素养,除了会使用常见的软件外,图像处理、电脑绘图、2D动画制作、3D动画制作、版面编排以及影像编辑软件都要了解并会应用。政府策略是推动数字媒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变的过程当中,影视行业不断推陈出新,熟悉相关的软、硬件平台是对影视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只有为自身注入活水,才能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的新发展。

3结语

影视制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应从不同专业的角度来探讨,不同的职业应具有不同的专业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应适应数字媒体发展的需求,以便在影视制作行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谢明香,欧阳宏生.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6):125-129.

[2]…《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5》总报告[EB/OL]….….

[3]…全球及中国影视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EB/OL]….….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7

1.引言

在正投影图与透视图中加绘阴影是建筑学、环境艺术及工业设计等专业大学本科学生的必修专业技术基础课——工程图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正投影图、透视图上加绘阴影是表达设计思想的有效手段之一。提高阴影加绘能力,是提高设计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

2.阴影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阴影理论是在画法几何理论与透视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的阴与影的作图问题。它主要包括在正投影图中加绘阴与影的正投影的方法;与在透视图中加绘阴与影的透视图。

3、阴影学习中学生易混淆的问题

阴影理论的抽向性,学生很容易出现对加绘阴影的理论方法产生混乱,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对作出的结果不知如何检验是否正确。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好如下几方面问题。

3.1在正投影图中加绘阴影的理论与画法几何的关系

在深入的学习之前,首先要着重剖析阴影的绘制理论与画法几何的理论的关系。阴影理论是在画法几何知识基础上,研究空间形体的阴与影的正投影,画法几何的基本知识都适用于阴与影的投影的求作;这是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否则会出现求阴影时画法几何的理论不敢应用的情况。

3.2在正投影图中加绘阴影的难点剖析

在正投影图中加绘阴影,难点是直线的折影点的学习与理论应用。折影点问题中,通常采用虚影的方法来求作;常采用虚影的方法求作。既求出直线的一个端点的虚影;不可忽视承影面是两个平面、直线的两端点的影子分别落在了两个承影面上。若不加强理解与剖析,极易造成解题错误。对于初学者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但准确剖析学生出错误的原因是教学的关键。我们研究的落影是将空间问题转化到二维平面上来研究。所以,要从其空间状况为出发点,探讨其在平面上的表达方法问题;折影点是一重要的知识点,因而针对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讨论;从空间到平面进行剖析,使学生达到了透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些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另外,我们在学习中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阴影篇研究的是在正投影图中加绘阴影的正投影,而学生正确构思出一形体的阴与影的空间状态会更难;被动地学习对教学效果的实现是不利的。因而,我们采用了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了日光下阴影的测绘,对落影的折影点等教学重点与难点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3.3在透视图中加绘阴影的理论与透视学的关系

绘制透视阴影是在已画成的建筑透视图中,按选定的光线求作阴影的透视,不是按正投影图中的阴影求其透视。而透视学则是根据建筑形体的正投影图求作建筑形体的透视图。这是二者的重要区别。透视学的相关理论,如灭点的确定应可以应用。图1的阴影加绘中,建筑形体的灭点也是在选定的光线下阴影的灭点。图1台阶的阴影透视图的绘制,是在求出台阶的透视图之后,根据选定的光线进行阴影透视图的求作与加绘的。因此,可利用透视规律,利用已知的灭点进行求作。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自然光线下的建筑形体的阴影进行了实际测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8

关键词:摄影摄像;媒体;行动导向;真实项目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于2009年9月成立,经过三年的发展,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并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使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团队当前的工作任务。通过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最终确定了两条发展路径,第一条发展路径是积极向同类院校学习,到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了解其他高校摄影摄像技术相关专业的发展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和专业建设经验,并应用到摄影摄像技术的专业建设中;第二条路径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依托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自身优势,加强与山东省各级电视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各级电视台的实践拍摄之中。“校媒融合”的全面推进使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依靠媒体平台进行摄影摄像实训

我院与安丘电视台合作开展“全台合作模式”,与济南电视台合作开展“栏目合作模式”,与山东教育电视台开展“立体合作模式”,与山东电视台合作开展“引进合作模式”。

安丘电视台为了解决全台拍摄人员紧缺的问题,每年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中选取10人进入电视台进行实习。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较早接触到电视台的实际工作。但因为学生的课程尚未结束,学生接受的课堂教育不完整,专业知识不系统,因而专业知识无法发展为一个有效的体系。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与安丘电视台开展阶段性派遣学生实习的“全台合作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其无法作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方案出现在摄影摄像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因而只能作为一种临时的补充方案。

在济南电视台大型真人秀《硬汉主播团》第一季和第二季中,摄影摄像技术专业10余名学生全程参与了节目的拍摄过程。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与济南电视台进行阶段性派遣的“栏目合作模式”,由于学生的上课是以学期为单位的,而栏目的需求是短期的,有的是一周两天,有的是集中录制一个月,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秩序出现了严重混乱。因此,课题组认为“栏目合作模式”也只能作为一种学生实习的补充方式。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与山东教育电视台进行的“立体合作模式”,是对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有益探索,不仅学生能够进入山东教育电视台实习,而且教师也可以来此进行实习。教师通过实习,能够及时得到了解专业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及时更新。但山东教育电视台每年接纳的实习教师和学生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这种实训方式无法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与山东电视台合作的“引进合作模式”,通过山东电视台在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演播室录制《天下父母》《一线生机》等节目,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这对提高学生演播室的实战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引进合作模式”只能短时间内对部分学生进行实训,无法作为常规的教学规划纳入到摄影摄像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二、依靠校园电视台进行摄影摄像实训

通过多次摄影摄像实训与媒体实践融合的探索,我们发现与电视台的合作对摄影摄像实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法满足摄影摄像实训的常规化,实践地点和内容质量的可控性也无法保证。如何让学生既能学习到传媒行业的最新技术知识和操作经验,又能保证专业教学时间、地点和内容质量的可控性,是摆在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团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对国内高校摄影摄像相关专业的实训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的高校借助校园电视台开展校内实训。2015年,随着校园电视台的成立,我院学生可以分批在电视台实习。我院将电视台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在校园电视台播出,电视台设置的栏目板块也为实践课程提供了选题实践的方向,真正完成了向“校媒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过渡。

学校电视台的建立,虽然实现了摄影摄像实训时间和地点的可控性,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内容安排,但如何提高摄影摄像实训的质量,成了一个新的问题。质量问题摆在摄影摄像技术团队的面前,而且大量占用教师的课余时间,使其疲于应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016年,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负责人在日照职业学院参加专业建设会议期间,找到了解决摄影摄像实训质量问题的一把钥匙。

日照职业学院采用的“真实项目”教学法,利用真实的项目带动专业的发展,同时采用模仿真实项目的过程,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借鉴日照职业学院的“真实项目”及“教学工作室”的教学改革经验,我院构建摄影摄像实训与媒体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型,模型的关键在于真实项目再现。真实项目再现保证了教学的与时俱进,同时保证了教学的实战性和教学的可行性。真实项目是学校或教师从电视台或广告公司等单位拿到已经做过的作品作为真实项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真实项目再现,这样避免了理论实践的分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透彻地理解日照职业学院“真实项目”的理论基础,我们查阅文献,了解到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人首先提出并积极实践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双元制”的教育体系。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主张激励学生,强调实际工作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三、依靠教学工作室进行摄影摄像实训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和日照职业学院的实践经验为摄影摄像技术实训指明了新的方向。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可以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实现摄影摄像实训要求的时间、地点的可控性,以及内容和质量的可控性。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践经验,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现有教学体系与行动导向教学法之间的冲突。

传统教学方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思路完全不同。传统的学科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所以我们之前所有的教材和思维模式都是首先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与之矛盾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两者的思路完全不同。以“电视摄像”课程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首先讲解构图,接着讲光线,然后讲色彩,最后讲解场面调度和分镜头设计。讲到光线这一部分时,教师讲完理论之后让学生进行有关光线的实训内容,其他内容也是讲完理论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实训,最后进行一次综合的拍摄练习。而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另外一种思路:教师提供教材、拍摄提纲和拍摄案例,让学生自行完成,最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则把控拍摄的流程和最后的拍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法将学生完全看作是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其只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疑难解答。

传统教学方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之间的教学形式完全不同,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注重课堂考勤和教案。在行拥枷蚪萄Хㄖ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去校园的任何地方查找资料,进行拍摄和编辑。所有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创作中进行的,经常使用的拍摄技巧会被反复练习,不经常使用的拍摄技巧学生可以不必关注,而教师的任务是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并对结果进行控制。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而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其主要任务是设计并监控任务流程。

传统教学方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静”:按时上课、按时下课,不准说话,不准看手机,认真听讲;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动”:接到任务后,没有固定的上下课时间,为了解决任务,可以讨论、外出拍摄以及寻求各种帮助。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知识体系完整、逻辑清晰,非常适合理论知识的传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是目标明确,实战性强,非常适合实训技能的训练。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如利用教学工作室整合媒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摄影摄像实训教学,利用学分制缓解传统教学体制与行动导向教学之间的矛盾。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团队最后确定了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真实项目教学的改革方向。虽然选择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但我们仍然清醒、谨慎地意识到,要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需要尽量弥补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传统教学方法仍然要作为补充使用方法而存在。

参考文献:

[1]胡迎春.职业教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翟海魂,石伟平.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9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中国教育技术的转变,投影仪及多媒体的使用逐渐发挥其视听俱佳的教学功能,试图通过阐释图影技术在教学中对于师生双方的优劣势分析,呈现视觉传达在广告学专业中的“观看之道”。

关键词 图影展示;广告学;视觉

在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应用的今天,数字教育也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应用在教学环节中,将生动的案例以图像、文字、影像的方式结合理论,讲解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立体感以及感性思维上升理性思维的过程,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与收获。

对于广告学专业而言,广告本身丰富的视觉效果,在授课的过程中,仅依靠老师的口头讲述,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广告的神奇效果,于是配合理论结合广告的色彩,图形,影像等表达元素传达一些抽象的概念,诸如企业目标、品牌形象产品特性以及产品附加的心理价值等。因此,图影展示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有着必要而充分的作用。

1图影展示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1对于学生而言,图影展示的优势

对于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而言,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从而借助理论及技术操作能力帮助学生能够胜任日后从事广告行业的相关实际业务。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一些符合理论的典型性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而由于广告本身就是视觉系的作品,仅仅凭借老师的口头阐述很难还原广告的视觉效果及其传递的消费诉求、情感表达。

谈到广告,绝大部分是靠视觉的传播进行的,例如报纸杂志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等,不同媒介的图像说服方式不尽相同。视觉效果在广告的说服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

在教学中,广告学专业也需要依靠广告的视觉效果来向学生阐述广告学的相关理论。

例如:在广告学课程中,讲述经典广告创意法时,列举了几位广告行业的大师们的一些经典的广告案例,进而阐述这些大师们关于广告创意方法,如李奥﹒贝纳的固有刺激法;罗瑟﹒瑞夫斯的独特销售建议法;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等。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大师们的创意方法,会使用图影展示的教学环节,向学生们呈现大师们创作的经典案例,作为辅助工具来理解这些创意方法。

总之,在广告学专业的教学中,运用广告作品的展示较传统的黑板教学更能形成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传统的广告学专业教学中,教学主要围绕老师的口头讲授而展开,教学的过程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在当今的多媒体教学中,图影展示逐渐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教师再结合教材的同时,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接受,并且学生喜欢的学习工具辅助于教学中。转换了原来的被动学习的形式,逐渐形成了当今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互动式教学。教师以图影案例作为引导,让学生阐述对于案例的看法,从而形成学生主动思考,建立自己的专业性思维的过程。

在今天的视觉信息传达过程中,图影的功能被逐渐的放大,从微博用一幅图就能传递信息,140个字符内就能表达清楚你的想法,就可以看出,我们正是处于一个被称为“读图时代”。对于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们而言,这种简洁明了的信息传递方式更是深受他们的喜爱。因此,对于他们从小接受信息的“去繁就简”的心理接受中,能够吸引他们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更多的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这些特点,在今天广告学专业教学中,图影的展示更能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自主思考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专业视角,而老师在教学环节中,也应注意引导式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

尤其对于广告学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应用性较强,要求在教学中浏览大量的广告案例,经典的以及较新的优秀的广告案例,而其广告媒介的分类也比较丰富,如平面广告、影视广告、广播广告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领会广告创作过程中实际考量的因素及实际操作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践训练,完成学生在广告专业学习中的任务。

1.2对于教师而言,图影展示的优势

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随后,各国纷纷加入了这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活动。于是,这两年,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成为各所学校,老师们纷纷讨论的话题,“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2]

随着新的教育方式的出现,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在教学经验与教学方式中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教育技术的发展,配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对于知识的绝对掌控地位,教师单方面的进行传授,内容限于课本以及相关的书籍,学生仅仅依靠教材进行学习,课堂效果略显呆板,且不生动。对于教师而言,其自身的教学方式受一定的教学资源的限制,有时很难调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很难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教学优势。

而在图影展示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与时俱进的科技方式,增加了课堂授课的容量及趣味性,调高了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不仅对于自身理论方面的提升有所帮助,同时能够提高自己对于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熟能生巧之功效。

因此,在图影展示的教学中,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师随时关注行业内的动态及业内的发展趋势,也需要教师不断调高自己对于教学技术方法的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与此同时,对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尤其是广告学这种应用型学科的教师而言,图影展示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于教材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的晦涩的口语化的传授能力,而且要求教师不断地与行业内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行业内的业务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如何去判断和解决实际的专业性的问题。

另外,图影展示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解决特别复杂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抽象性的概念,很难通过口语化的传授方法讲述,而图影展示的多媒体教学本身的优势就是具有内容直观、感知材料丰富的特点,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彻底的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抽象信息在大脑中转为形象信息的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得教学过程中难点和重点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3]

尤其是对于广告学专业,涉及比较多的交叉学科,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对于不同学科的晦涩难懂的理论,更需要图影展示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理解广告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微妙的联系和差别,体验广告学专业的神秘性,为教师对于知识点的传授提供了便利性。

图影展示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的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讲授中,已经是箭在弦上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技术方式了,但是一种新的事物的出现必然存在着两面性,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图影展示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规避。

2图影展示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的弊端

2.1对于学生而言,图影展示的劣势

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使用图影展示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的课件教学,会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忽略了动手记笔记,抓住课堂重点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喜欢趣味性较强的图影环节,忽略了自己动脑以及动手的意义。

其次,对于图影展示的这种教学方法而言,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喜欢这种相对来说轻松的环节,对于一些必须掌握的逻辑性较强的理论部分,就略显没有耐心,不愿意主动接收信息,长期以往,对于图影展示的教学方法产生一定的依赖感,放任自己的不动脑筋,不假思索。

因此,再借助图影展示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图影是作为引导学生的工具,而不能成为学生逃避理论知识的工具,同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看待图影展示带给他们趣味学习的观念,避免学习上的惰性增长。

2.2对于教师而言,图影展示的劣势

对于教师而言,图影展示的教学方法虽能够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但是教师长期依赖图影展示的教学方法,也使得教师失去了一些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时间,过多的依赖于图影的功能和讲述。虽然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但是同时也容易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本末倒置。

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条理清晰的教学思路以及言简意赅的板书,在图影展示中也是必要的。一味的依赖于图影展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渐渐失去了对于课堂的主导性地位,反而容易受制于图影展示的教学方法。

对于辅助教学的新的教学手段,今天图影展示的方法,甚至投影仪的教学环节,成为教师越来越依赖的工具,甚至有些教师在电子设备出现问题,无法使用的时候,课堂的教学工作无法继续,这都成为今天教师在教学中的漏洞,因此正确看待图影展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新旧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教师长期的实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来激励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职业操守。

3结语

在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未来需要长期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图影展示的多媒体教学发展在未来也一定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依赖于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性,也需要注重教育流传下来的不可缺失的教学精神及治学理念。

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的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在教学中,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板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性的梳理理论知识;而在一些较灵活的案例讲解时,例如广告创意学这门学科,就需要借助于图影展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等多维度的分析理解案例,充分掌握创意在广告学中的产生及策划的奥秘。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意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内容要言简意赅,避免面面俱到,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学习要点。

(2)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达到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止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导致的教学失误。

(3)处理好教学方法和课堂气氛的关系。

在教学方法选择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引导性的教学,课堂的活跃性以及学生的反应,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一味的迁就学生的理解和听课习惯,而是要让内容成为主导性因素,方法成为手段,学生获益才是目的。

就目前存在于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来看,仍应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理念,发挥不同的教学方法的长处,弥补之间的短处,实现教学中的传与授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慧.浅谈广告图像与视觉说服[OL].百度文库.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OL].枫叶教育网fyeedu.net/info/196839-1.htm.

对影视行业的理解篇10

关键词:电影史 应用型 艺术素养 创作取向

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影视教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并且迅速发展。目前全国高等学校中开设影视专业方向或专门院系的已达到600多所,影视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应发生变化,尤其突出的是不少院校都着重强调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影视专业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最初的审美教育、理论教育转变为对影视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在理论教育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避免纸上谈兵的理论空谈,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创作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成为最终能完成各类作品的优秀影视创作人才。

一.电影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作为影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程,电影史课程一般都定位于基础理论教学,于大学一年级时开设。它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获取中外电影发展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电影流派和电影作品,并把握电影艺术观念、技术和风格的演变,形成较好的电影艺术素养,开拓艺术视野。

电影史中各种概念、流派、导演、作品等基础知识是一种专业常识,是形成创作素养的重要基础,但是传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形成了明显的应试心理,大一学生还没能充分意识到专业常识的重要性,所以常常不看作品,不去直观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付考试,但是考试一结束大部分知识就会忘得干干净净。等到大四学生进行毕业创作时,根本意识不到大一所学的电影史知识有什么作用。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理论教学为目的的传统电影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或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电影史课程应该定位于对学生创作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通过电影史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电影语言的发展流变,了解电影技术手段的更新,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及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电影史教学不能只注重常识的讲解和灌输,更重要的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创作热情和基本素养。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淡化传统教学中对专业术语、各类常识概念的简单灌输,强化电影创作在技术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发展变化,注意与《视听语言》、《摄影基础》、《影视剪辑》、《影视声音》等平行课和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着重介绍电影史中题材内涵、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剪辑技巧等方面的流变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在教学方法上则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得电影史课程能够在学生创作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真正发挥作用。

二.电影史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观:拓展视野、扩大影片观摩范围。学习电影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电影”和“拍电影”。电影史教学内容基本要讲解中、西方近百年的电影历史发展,其中涉及的作品数量也是电影学专业各门课程里最多的一门,老师在教学时往往会以所使用教材中涉及的影片作为基本推介对象。而由于写作者的背景不同,电影史教材中的影片数量和片目也不尽相同。例如国内目前的常用教材限于篇幅,其中涉及片目就比较少,很多重要的电影导演往往只提到一至两部作品,如奥逊・威尔斯只介绍其最著名的作品《公民凯恩》,这样的影片范围就比较窄,学生如果只了解教材上涉及的几部作品,很难全面掌握电影史的真实面貌。笔者在教学时特别强调以电影作品为本,结合各时代电影发展变化脉络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推荐相关作品,如某个导演某个流派的其它代表作品,或与其作品手法接近或直接借鉴的影片等。而学生的观影视野扩大后,对电影作品和导演的认识会更深刻。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观摩影片的习惯,笔者利用课外时间为大一学生安排一周两次的观片课,观摩后组织小型的讨论会。这种集体观片的方式使学生更易投入也更易接受老作品。

2.比:与当代作品进行比较学习。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是被称为视听思维的一代人,他们在视听时代成长起来,从小接触了大量被称为“视听盛宴”的影视作品,对影视作品的观赏要求非常高,所以在电影史教学中要注意当代学生的特点。

笔者在介绍电影史经典作品时会尽可能的从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寻找到向老作品致敬的段落,或者受到过去流派和导演影响的作品,将当代影视作品与老作品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作品《战舰波将军号》中著名的剪辑段落“敖德萨阶梯”时,笔者找来1987年的美国影片《铁面无私》和2009年的合拍片《十月围城》作为比照,这两部作品为了调动观众紧张心理,都模仿了“敖德萨阶梯”段落中处理“婴儿车滑落阶梯”的平行交叉剪辑这一手法。再如,现代电影叙事的奠基者格里菲斯1915年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距今已逾百年,该作品中运用交叉剪辑创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一伟大技巧,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主流类型电影如灾难片、科幻片、动作片等在营造紧张氛围调动观众兴趣时的必用手段,甚至被称为好莱坞电影的“万用灵药”。所以在讲授格里菲斯的贡献时,笔者结合近年来作品中使用“最后一分钟营救”手段的典型片例,使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过去的电影手段都会过时,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

通过和当代影视作品的衔接对比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学习和研究老电影的价值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即使是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语言也仍然有它的价值,甚至可以不断被模仿、借鉴和翻新利用。

除了注重电影技巧、电影语言的对比学习之外,笔者也强调将结合电影史知识与当前影视创作的热点相结合。例如学生对近几年来成为国内电视剧主流的宫斗剧、家庭剧、爱情剧如《甄执》、《因为爱情有多美》、《回家的诱惑》、《女人的颜色》、《贤妻》等都比较熟悉,但是对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审美习惯和传统价值观却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其实这些电视剧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中国“影戏”主流传统中情节设置的基本模式,如以女性作为核心审美对象、人物设定二元对立、惩恶扬善的道德教化、主人公命运的“奇巧”安排等。在讲授中国电影史早期“影戏”主流传统时,笔者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将早期“苦情戏”的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体现出来的情节模式和伦理道德传统与当前各类宫斗剧、家庭伦理剧相结合讨论,对此类电视剧作品的剧作模式和价值观念进行评价,寻找当前电视剧中出现大量“苦情女主角”和乐此不疲“勾心斗角”情节的根源,并从中发现中国观众审美习惯和价值观的变化,最终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心理对影视创作的深远影响。

3.评:增加学生短评写作环节,实现与作品的“双向互动”。传统的电影史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推荐经典作品之后基本都是在课堂上观摩一些片段,然后结合教材上已经形成定论的文字进行讲解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需要进行思考,也不会提出“异议”,从而容易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笔者结合观片课安排,增加学生对重要作品进行分析评论的环节,让学生从自我观影经验出发,对影史经典作品进行研讨,并要求学生将对每部指定作品的评论形成个人短评文字集。短评写作环节的增加使学生可以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双向互动”,而不是简单被动接受作品,也使得学生养成以专业角度研究作品的习惯。

4.拍:对经典电影进行仿拍。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主动性特点,让学生挑选电影史上经典的电影镜头或段落进行仿拍。例如,在学习西方先锋派电影运动时,学生们对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的认识都稍有偏颇。这些电影基本排除叙事,或以纯视听语言的方式来形成节奏感,或以表现人的梦境和潜意识为目的,学生们往往认为这些电影毫无观赏价值而不愿意花时间去观摩。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这类电影可能是无法作为常规电影进入市场,但是对电影语言、表达形式的探索有很强的实验性,早期电影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破传统语言约束进行自己的尝试,而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最初阶段恰恰需要这种探索精神。所以笔者在教学时会建议学生去模仿或借鉴纯电影中的视觉节奏,拍摄自己的“纯电影”,或者试着记录自己和同学的梦境,了解潜意识。

又例如在讲授20世纪20年代的纪录片运动时,要求学生观摩荷兰导演伊文思的纪录片作品《雨》,然后以“风”为题材完成一部仿拍作品。通过仿拍,学生对该片的组织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经典带来的价值。

此外,在讲授电影史上关于蒙太奇和长镜头这两种艺术手段的争论时,笔者建议学生直接动手设计一个场景,然后分别用这两种手段进行拍摄,并进行比较。经过实践后学生得以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体验两种手法各自的效果,从而更深刻认识到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各自存在的作用与价值。

三.电影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创作价值取向的引导与培养

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山教授曾说过电影史课程应该是“培育学生具有战略性眼光和能力的高端智慧。如果没有前二者作为基础,也就是没有终极理念和恒久的内驱力作为可持续的基本能量,就很难培养出扎扎实实的、没有一点儿泡沫的真材实料的电影高端人才。”[1]“当我们的电影走出国门时,我们有没有根基和世界对话?拿什么与世界对话?这不只是知识架构问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价值取向问题。”[2]

所以,在电影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对学生创造价值取向的引导与培养。例如笔者在世界电影史教学过程中着重补充介绍了邵牧君老师在《西方电影史论》中概括的技术主义传统和写实主义传统,有意识的与学生探讨不同传统的价值及意义。通过好莱坞类型电影了解商业电影的娱乐价值和市场价值,也通过西方的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等流派和中国的“影戏”主流传统了解电影同样可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书写,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判断。为了引导学生形成较好的创作价值取向,教学中着重强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我普通人”的艺术主张,让学生学会从日常新闻事件中寻找创作素材。经过多年的潜移默化,越来越多的同学进行毕业创作时选择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社会中的各类普通人如民办教师、农民、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人物形象,对当前社会底层人物有了明显的人文关怀意识,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当前电影史教学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立足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战略性眼光,并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作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陈山.以师感生[J].北京教育德育,2014,(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