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浪动物的看法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5:30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1

关键词:流浪狗;宠物狗;动物福利;治理;社会问题

1 市民态度与南京市流浪狗保护现状

从问卷结果来看, 97.8%的南京市民会在身边看到流浪猫狗,其中经常遇见占42.86%,偶尔会看见占54.95%,这说明在南京市内流浪猫狗普遍存在于市民生活中。

而对于流浪猫狗的看法也因人而异,其中觉得“流浪动物可怜,希望他们能受到保护”的市民占大多数(82.42%),认为“流浪动物是移动的病菌,并有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是一种困扰”与“不关心此类问题”分别占13.19%和4.4%。

如果在路上看见了流浪猫狗,52.72%的人选择给流浪猫狗投喂食,这也是占比最多的选项,而仅次于后的选项是“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占比41.76%。。只有少部分的市民选择“把流浪猫狗送去收容机构”(3.3%)和把流浪动物带回家”(4.4%)。而剩下19.78%的市民选择了“其他”。由此三题可以看出,虽然流浪猫狗普遍出现在南京市民的生活中,但是只有60.45%的市民会选择帮助这些流浪动物,其中7.7%的市民选择为流浪猫狗安置住所并有长远的计划。仍有接近一半的市民选择视而不见。因此南京市内流浪猫狗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2 市民造成流浪狗的成因

2.1 弃养

流浪狗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饲主的弃养。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63.23%的市民没有养过宠物,而在剩下30.77%的养过宠物的市民中,13.19%的市民一直养到宠物去世,而有17.58%的市民养宠物的过程中中途送人/抛弃/交送给动物机构。可见宠物被抛弃是很常见的现象。而抛弃宠物的原因,可能是饲主自身经济条件的下滑,无力饲养;可能是宠物狗生育之后,小狗太多,又无力解决,只好扔掉一些小狗;可能是宠物狗自身带有某些恶习或者疾病;可能是饲主搬家或者家庭成员意见。由于缺少足虻某栉锕肥杖莼构,身边没有可以帮助饲养的朋友,法律缺失等问题,又或者饲主本身缺乏责任感,丢弃宠物狗成为流浪狗形成最主要的原因。

2.2 爱心人士

这是流浪狗形成一个很矛盾的原因,流浪狗往往会在一个社区里聚集。而这时候,就有爱心人士出来喂狗。这些爱心人士无力把流浪狗带回家饲养,但喂食的举动又会大大增加流浪狗的存活率。这样的善举,虽然是挽救生命的行为,但也会增加流浪狗数量,往往会使流浪狗越来越多,反而对社会的环境卫生,乃至居民安全造成危害。

3 从市民角度看流浪狗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对宠物狗饲养者的管理

流浪狗的主要成因就是宠物狗饲养者的遗弃。一些宠物狗饲养者缺乏责任意识,不定期为宠物狗注射疫苗,喜则养之,厌则弃之。即使全市要求办狗证,但情况依然不是很好。南京犬业协会副会长暨NGKC南京全犬种俱乐部副主席吴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犬只登记在南京遭冷遇,主要原因是犬只登记饲主的权利不明显,不少饲主认为登记只有交钱的义务,没啥实实在在的权利。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进行登记的犬只遗失寻回的几率很小,市民捡到狗后交付公安机关,植入的芯片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不登记的问责几率几乎为零。”而对于事后监管的问题,南京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二大队马峻副大队长表示,“对于饲主的违法不文明行为采取柔性执法方式为多,主要还是劝诫。严重的才涉及到罚款、没收之类的惩罚。”因此对宠物饲养者的管理并不到位。丢狗的处罚措施太低,市民丢狗没有压力,自然流浪狗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同时,南京市也缺乏对流浪狗饲养者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理性养狗、科学养狗的理念;缺乏对宠物狗饲养者加强科学养狗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人畜共生疾病危害的认识;缺乏对宠物狗饲养者加强文明养狗的法制教育,使其树立依法养狗的法律观念。如果我们能管理好宠物狗饲养者,能让他们不去遗弃宠物狗,就可以从源头解决流浪狗的问题。

3.2 流浪狗保护宣扬力度不够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被调查者中,收养过流浪猫、狗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其中,从他人手中继养及在路边捡回流浪动物的人占了多数,仅百分之四的收养者是通过本地流浪宠物收容机制领养的。逾九成被调查者认为解决流浪猫狗问题主要责任在于政府或全体市民,而认为民间义工组织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占少数。在关于南京市流浪动物治理方案的问题中,近八成被调查者对于有关政策没有了解,近四成对于本地流浪动物收容机构没有了解。多数(约56%)被调查者对于这些收容机构的了解停留在“偶然听闻、没有主动关注过”的层面上,而主要的了解途径在于收容机构自己的网络平台和本地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真正参与过机构举办的相关活动的只有6%的人数。市民有心出力,但奈何不知道官方做了什么,不知道民间组织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有几个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在哪儿。这就是流浪狗保护宣扬的力度不够。如果有更好的方式,让市民知道我们的流浪狗保护组织,相信流浪狗的问题能更好的得到解决。

4 从市民角度研究流浪狗保护对策

4.1 建立健全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动物保护,首先就要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动物保护措施,首先就要加快相关法律条文的建设。只有有了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我们的行政机关才好依法行政,我们的公安机关才好有法可依。对于养狗者,要加强管理。只要养狗,就要负担起应有的责任。一方面对于遗弃动物,虐待动物的人,加以惩罚,在源头上,减少流浪狗的数量,缓解流浪狗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实行节育政策,推广使用现代电子芯片系统。侧面减少流浪狗数量。

4.2 对市民宣传教育

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同样要分两面。一方面是针对宠物饲养者,另一方面则是更广泛的市民。对于宠物饲养者来说,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必不可少。既然饲养动物,就要让他们承担起责任,不能随便丢弃宠物、正确饲养宠物、即使为宠物注射疫苗。每个宠物饲养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相应的物质条件。对于普通市民,我们则更多的要对流浪狗的生存状况进行宣传,对于流浪狗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让市民接纳流浪狗,对流浪狗的生存状况有所关注,让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看到流浪狗的不好。同时,要让市民了解到官方对于宠物狗,流浪狗的处理政策。鼓励市民进入到流浪狗保护的领域,与官方与民间组织一起对流浪狗进行帮助。

5 结束语

解决好流浪狗保护的问题,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不仅仅有利于净化自然环境和社会风气,保护绿地面积,净化城市环境,还可以让广大民众意识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体现人道主义。解决流浪狗问题需要市民、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配合。这次借南京市市民关于流浪狗保护的调查,特地从市民角度分析流浪狗保护的现状、成因、当前保护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希望以我做起,从身边人做起,为南京市流浪狗保护提出更好的方案,也为其他城市的流浪狗保护提出方案建议。

参考文献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2

“现在基地每天要有每袋15公斤的喜悦猫粮近两袋子,宝路狂狗粮8袋子左右,压力很大。”这是一则出现在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网站上的求助信息。

该协会是目前唯一一家全国性小动物保护组织,救助流浪宠物是其重要职责之一。“艰难维持了15年,我们在没有政府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救助的流浪小动物,主要是猫、狗,数以千计。”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发起人、会长芦荻说。

但该协会也面临财力难以为继、管理松散的困境。“流浪动物救助无异于一个无底洞。在中国目前动物保护法规缺失的情况下,谁去做救助流浪动物的工作,几乎等于进入了深水区,步履维艰,难以抽身。”芦荻告诉《新世纪周刊》。

被遗弃的宠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区内,聚集了30多只流浪猫,这些猫主要由学生自发喂养。一对情侣买了猫食,马上引来10多只猫“聚餐”,而情侣一边看猫吃食,一边谈情说爱,这已是该校的一景。据统计,北京市区流浪猫的数量在50万以上。

住在北京后海龙头井街24号的82岁老人丁世英,60多年前开始养猫,目前家里救助收养了流浪猫250只,流浪狗8只,是民间救助流浪小动物的“名人”。很多在她家门口丢弃猫的人,都知道北海有个爱猫的“丁奶奶”,而对她的真实姓名反而少有知晓。

“为什么流浪猫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是养猫的人没有尽到责任。搬家了,宠物生病了,任何不方便的理由,都会成为主人丢掉宠物的理由。”丁奶奶说。

丁奶奶收留过一只大白猫,遭遗弃前它和主人住在胡同的平房里。后来主人搬家住进楼房,没有了鼠害的困扰,就将大白猫丢在丁奶奶家门口。

贵阳的刘女士把自己养的一只“折耳猫”扔到了高速路上。刘女士的这只猫得了重病,“反正也治不好的,高速公路上车速较快,能为小猫实行‘安乐死’”,她认为这是“长痛不如短痛。”

“如果宠物生了病,有时候看病的花费比新买一只宠物还要贵,一些养主干脆扔掉再买新的。”丁奶奶说。

生病是宠物遭遗弃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者是养主主动抛弃,或者是迫于邻居的压力。每一次公共卫生危机以后,流浪宠物的数量都会大量增长。“闹‘非典’那阵,是北京流浪猫增多的一个关键时期。”长期帮助丁奶奶照顾流浪猫的志愿者于鹏说。

隐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流动宠物市场也广为动物保护组织诟病。在这类没有纳入工商、农业部门管理的无序市场中,所售宠物并没有做过检疫防疫,健康状况堪忧的宠物被主人买走后。大多会因生病而被主人抛弃。

谁在救助流浪宠物

3月16日晚9点左右,北京市民张宜正开车行驶在三环辅路上,突然发现一个黑影窜至车前,他一阵急刹车,还是听到“嘭”的一声闷响。“我被吓得不轻,赶紧下车,才发现是一只猫跑到路上,被车撞了。”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流浪在城市各处的无主动物,已成为城市管理面临的一个难题,随地排泄的粪便构成环境卫生的污染源。处于自生自灭中的流浪宠物,也可能给人类造成疾病传播。北京市农业局兽医处处长王滨表示,流浪宠物的救助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应当将其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常规工作。2007年8月,北京市农业局首次公布十八区县无主动物收容救置举报电话。同时,各区县政府成立动物收容救置工作队,确定暂存场所。采取接报处置和定期分区域巡查的形式开展工作。

位于昌平的流浪动物救助中心,对于无法救治的患病动物,或者超过15天无人认领和认养的收容动物,专业兽医将对其实施安乐死。

“这么多猫短时间内被收容到一起,饲养条件很难保证。事实上,领养的人并不多,很多猫用不到15天就死掉了”,丁奶奶说,“政府应该发动群众的力量去救助,因为老百姓中喜欢猫、自发救助流浪猫的大有人在。”

每逢周末,慕名而来的爱猫志愿者会结合成小组,自愿来到丁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饲养流浪猫。于鹏还帮助丁奶奶建立了博客,及时更新这些流浪宠物的生活状况,并公开了接受猫友捐赠的账号、地址。

除了个人救助外,北京市还有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保护小动物协会、首都动物保护协会、“流浪天使”、“猫咪有约”、“幸运土猫”等民间机构和团体也在参与流浪宠物的救助工作。

“北京市至少有3000人在做救助流浪宠物的工作,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部分力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统一收容处置”,芦荻告诉《新世纪周刊》。

养主须承担责任

丁奶奶每月的退休金是1500元,而每个月为维持这些遗弃宠物的生存却需要花费8000多元。“1只猫一天要吃掉一块钱的猫粮,250只猫就是250块,另外每天还要消耗30元的猫砂。”

这并不包括给猫注射疫苗和做绝育手术的钱。一只猫需要打两针疫苗,120元。每只公猫的绝育手术要花200元,母猫是250元。“正常情况下,一只猫一年生3~4胎,每胎6到8只,而小猫长到8个月后就有生育能力。一定要给流浪猫做绝育,这是舍小善为大善。”丁奶奶说。

为了节省开支,丁奶奶自备药品,自己医治生病的猫咪。救助流浪猫除需要财力支撑外,还要付出巨大的心力。平时没有人帮忙时,丁奶奶每天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中间请了两个保姆,一个受不了这么多猫的气味,一个被猫咬走了,一个礼拜内走了俩”,丁奶奶说。

位于海淀区西玉河村的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救助基地,收养了400多条流浪猫和500多条流浪狗。再加上20多个办公人员的工资,该协会运行一年需要130万元。“20D了年,协会收到会费37万元;各类社会捐助58万元,尚有30多万的经费缺口。”芦荻说。

然而,在据称是“中国最大的猫咪资讯华人门户网站”“猫咪有约”论坛上。却出现许多关于小动物保护协会的争论。有网友发帖称“虽然我十分不愿意这样说,但有很多次,我们看到的卢老师所谓的基地是脏乱差。病了的动物没人管,死了就扔掉”。

“流浪动物的问题,光靠救助是治标不治本,关键是要堵住产生流浪动物的源头。”丁奶奶说。

提高宠物养主的责任意识是当务之急。“应该把养宠物看成一件严肃的事,要做好接纳一位新的家庭成员的准备,养之前一定要慎重。”丁奶奶呼吁说。

芦荻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动物保护法,对养宠物的人没有约束,他们爱扔就扔,应该建立惩罚遗弃宠物行为的制度。在美国、英国、香港等地区,已经出台反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

曾有专家建议,北京市应尝试建立“社区猫”制度:将做过绝育的流浪猫统一备案,佩带标志项圈和微芯片。重新放回社区,由社区管理部门统一喂养和监护,执行控制老鼠繁殖和鼠疫传播的使命。但目前这种制度在北京尚未成为现实。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3

后来,善良的海丽每次遇到那些流浪汉,都央求妈妈给他们买一点吃的,开始时妈妈都慷慨解囊,后来次数多了,妈妈只好无奈地说:“孩子,咱们家并不富有,没法帮助所有的人。”听了妈妈的话,海丽很难过,她说:“我要想办法给那些可怜的人东西吃!”妈妈摇摇头说:“孩子,你还小,办不到的。”海丽的眼里顿时涌出了泪水,倔强地说:“不,我要试试看!”

海丽想,虽然我买不起食物,但不是可以种吗?她把目光投向了家里的那块院子,要把院子改造成菜地,种出蔬菜送给那些流浪汉。在征得爸妈的同意后,海丽开始挖地,播种,除草,建栅栏,当别的孩子还抱着洋娃娃玩儿的时候,海丽却像模像样地种起了蔬菜,爸妈有空也来帮忙。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她的“海丽的菜地”收获了第一批蔬果,海丽高兴极了,她把收获的半袋胡萝卜和土豆都送给了街区那个叫比利的流浪汉。

不过,海丽并不满足,因为她的菜园很小,没法给更多的流浪汉提供食物。这时,她的邻居被海丽的爱心感动了,慷慨地献出了自家的空地,帮助海丽扩大了菜地。从此,海丽一有空就在菜地里侍弄蔬菜,收获后再分发给街上的流浪汉们,这样一种就是四年,当地的流浪汉都和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成了好朋友。

虽然能够为流浪汉们提供食物了,但海丽发现,流浪汉们大都露宿街头,雨天怎么避雨?雪天怎么御寒?她对妈妈说:“流浪汉们应该有个遮风避雨的家。”妈妈劝她打消念头:“孩子,你已经做得够多了,咱们可没法给流浪汉们提供住处。”这次,小海丽还是抬起头,倔强地看着妈妈说:“不,我要试试看!”

海丽开始寻找造小屋的材料,当地一个建材商得知小海丽的行动后,答应只收取她一半价钱的建材费,家人也帮她在小区回收牛仔布和木头。当别的孩子还在玩搭积木的时候,9岁的小海丽已经扛起电锯,在爸爸和邻居的帮助下,建起了小屋。两个星期后,一个长方形的可以搬动的小木屋真的诞生了。将小屋运上街头的那天,轰动了整个街区。

在小海丽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海丽的队伍,有人捐钱,有人捐物,人们开始关注起身边的流浪者。海丽的善举经媒体报道后,很快就在不少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家印度媒体称赞海丽是个伟大的孩子,一个法国姑娘在脸书上鼓励她:“海丽,你是个孩子,但你比更多的成年人懂得爱与同情,你是我们的榜样。这个世界需要你!”如今,海丽已经利用在网上众筹得来的钱给流浪汉们造了十多座小房子,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亲切地称呼小海丽是给世界带来爱心和温暖的“小天使”。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4

关键词: 流浪动物 伤人 赔偿

近几年来,各地出现了不少“疯狗咬人”事件,这些疯狗一般是无主的流浪动物,被害人轻则致伤,要付出几千元的治疗费用,只能自己承担,重则失去生命,一时间流浪动物伤人的问题被提到了法治日程上来。流浪动物给社会的环境及人安全问题都提出了思考,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流浪动物?依照《民法通则》和将于2010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受害人应该得到侵权责任人的赔偿,而实际上,受到因为遗弃、逃逸的流浪动物咬伤的人却只能自己承担费用,这显然与立法者的初衷是不相符的。面对这些流浪动物给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应该找到何种解决办法呢?

一、流浪动物伤人的原因

近几年在各个角落里,出现了许多的流浪猫和流浪狗,它们聚集在一起,栖居在某个无主的房屋、垃圾箱、社会公用设施中,成群结队地寻觅食物,也在不断地繁殖。这些流浪动物影响到市容市貌,威胁社会环境卫生,更令我们害怕的是这些流浪动物也危及了人的生命健康。造成现在街头巷尾流浪动物伤人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如下两点:

(一)饲养动物的主人随心所欲,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意识。一些人没有责任心,由于生活条件变化,不能获得比较好的住房和居住的生活条件,也可能是孩子不喜欢这个宠物了,不再允许家里饲养动物,而遗弃这个动物,还有可能是不能承担不起动物登记、防疫的费用。无论何种原因,都是动物主人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是对社会不承担法律后果的表现。

(二)行政机关对于动物管理力度不够。虽然各地方都制定了关于管理动物防疫的规章制度,但实际执行却很困难。政府缺乏管理家庭饲养动物的一整套的执法体制,导致了在这一方面处于无秩序状态。正是行政机关没有惩罚和管理措施,导致遗弃动物的人无所畏惧。一些人也不管从哪里抱来的动物就当宠物养,行政部门不会主动上门登记检查,他们更不会主动地到动物防疫部门去检查,一旦发现宠物疯了就遗弃,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市场上很多动物没有经过检查,也没打过防疫针,市场交易也很简单,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

二、遗弃动物伤人的法律规定

法律虽有明确规定,但赔偿难以实现。《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将于2010年7月正式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十章第八十二条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分析这两部法律条文我们会发现,对于动物伤人应当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对于被遗弃、逃逸的动物虽然已经脱离了原主人的控制,一旦给造成损害,原主人还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法律条文规定得很明确,可是流浪动物伤人后,我们很难找到原主人或者是饲养人,这样的官司是只有原告,而找不到被告,而《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否则不予立案,诉讼不能成立。法律条文明确而具体,却在实践中很难适用,失去了立法的意义,违背了立法者的初衷。

三、解决流浪动物伤人的赔偿的建议

尽管《侵权责任法》对于流浪动物伤人的赔偿主体作出了规定,但目前在我国很难找到原动物饲养人,法律的规定失去了它应用的效用,并不能解决实际的损害赔偿问题。

(一)行政机关必须对动物进行信息管理和防疫。为防止饲养动物主人心存侥幸,对遗弃动物和非由第三人故意使得动物逃逸的情况,一经查出就给予处罚,并且赔偿因此所给他人及公共利益的损害。现今我国的动物信息管理并不规范,许多动物丢了也很难找,只能贴出的体态、特征、种类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电子芯片的方式,将动物身上的芯片信息输入电脑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动物的主人和动物的一切相关信息,我国应该学习吸收先进技术。对于找不到主人的流浪动物,行政机关必须采取措施,以履行管理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保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对于没有恶疾的无主的动物应该统一安排在流浪动物收容所,以待想养宠物的人来领养,费用应从行政机关对饲养动物主人收取的信息管理和防疫费用中支出;对于疯狗等危及人身安全的流浪动物,没有争议的是击毙。

(二)流浪动物伤人责任应分段。流浪动物伤人,本是遗弃动物主人的责任,但如果找不到原主人,在现代社会当这种社会现象危及人身权时,政府就有义务承担教化和治理的义务,因流浪动物伤人的法律赔偿责任此应分清责任阶段。如果主人故意遗弃、放走动物以造成伤害的,受害人可以在行政机关的帮助下,查找动物原主人,要求损害赔偿;对于已被收容的动物伤害或者经查动物并未进行信息登记找不到主人,应该行政机关要求赔偿。虽然分段的法律责任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法律,前者属于民法的范筹,后者则归类于行政法,但这样的责任区分有利于受害人权利的维护。既可以增强动物主人社会责任心,又可以保障社会环境的安定,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够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受害人及近亲属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首次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要求精神赔偿。在流浪动物伤人的事件中,以疯狗咬人为多。按照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来看,一个家庭一旦遇到严重的伤人事件就会遭到巨大的精神打击,精神损害赔偿也能抚慰受害人近亲属。因此,当被动物咬伤严重时,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总之,各地区家庭饲养的动物越来越多,街道也出现了成群的流浪动物,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以重视,悲剧将不会停止上演,与此同时,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也不能保障。只有认真履行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责,对造成流浪动物伤害的原主人进行有效的登记,才能保证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潘志玉.饲养动物致害责任探析[J].政法论坛,2007,(4).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5

关键词: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严禁虐待动物、普法 教育 及宣传

一、在《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现阶段倍受人们关注的保护客体

今年九月,我国公布了《动物保护法草案》。人们对此草案的出台形成了两个派系,赞成及反对的声音来自全国各地。这两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看法及立场,即动物保护法是否应纳入我国 法律 体系以及人对动物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应受法律限制。这其中包含了对虐待宠物的惩罚和屠宰牲畜应采取人道手段以及如何来处理那些流浪猫狗等一序列问题的规定。

早在2008年,我国就动物保护法律建设性问题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性研讨会,这体现了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动物的保护及管理。加强动物保护的法治建设,既可以体现我国对动物保护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 经济 建设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状态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其对整个社会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动物保护法在欧洲国家已有一两百年的 历史 了,他们这些国家在动物保护法律方面比我国先进,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也比亚洲国家的人们要强些。毕竟他们在这个法域里是比较成熟的,人们的意识也就 自然 而然形成了一般共识。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到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只有:1、《刑法》,只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及违反此法的相关刑罚处罚【3】;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4】。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 发展 ,对一般动物的保护意识也开始在大众中逐渐得到认同并受到关注,动物保护法也因此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我国《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将受此法保护的客体大多数理解为狗狗猫猫,即家养宠物以及生活在居民环境周边的流浪猫狗这个范畴,同时《动物保护法》对此类动物所作出的篇幅也最多。这种现象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动物保护法要保护的一般是那些生活在我们人类生活周围的动物。根据就近原则,这些动物是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可以接触得到的,并且经常受到人的行为影响的动物。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化、人性化地协调人的行为与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些就近的动物之后才有可能关注别的领域里的动物。因此,《动物保护法》草案出台后,人们最关心及争执最激烈的也就是这些家养的宠物猫狗与流浪猫狗的问题。至于应以何种人道的方式宰杀那些被饲养在棚里的动物(即后期成为人类肉类食品的动物),人们现阶段不是很关注。这是因为这些动物已被商业化了(即从这些动物的出生到死亡),确切地说它们是生产线上有生命的产品。因为不管是在国内国外,人们一般看不到它们的生命过程(即从开始的饲养棚到最终的宰杀场),所以即便宰杀过程很残忍,人们对此也感触不深。例如法国鹅肝残忍的制作过程【5】。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等待宰杀的那些动物它们其实也是有血有肉、有神经、知疼感喜的动物。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眼不见,心不烦。而关于对所有野生动物的保护则有赖于国家的相关法规及条例的健全(如禁止猎捕猎杀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及违反者应受到何种处罚等)。  因此,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自然就是那些宠物猫狗方面的问题了。但流浪猫及流浪狗其实与人们所饲养宠物的特性相差并不大,所以它们同样能牵动那些关注动物福利人士的心,同时它们的存在也会令那些受到干扰的人们或是厌恶那些流浪动物的人们产生反感。当然,《动物保护法》实际需要调整的及涉及保护的客体超出了这些人目前关注的范围,即涉及面更广,而不只是这些接近民生的动物【6】。

二.如何正确看待《动物保护法》超前说与滞后说

 动物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保护它们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虐待,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文明。不仅欧美各国有动物保护的法律系统,我们的亚洲邻国以及香港特区和 台湾 地区也都有动物保护法。我国虽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但其主旨纯属保护和更好地利用“资源”,与保护动物受到适当照顾、免受虐待与痛苦无关。所以自从《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中国国内民众及国外人士对我国即将颁布此法道出了不同的心声。

(一)《动物保护法》在中国实施持超前说观点者的理由及论据:

我国有部分学者及部分民众认为,此《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在我国现阶段不合时宜,脱离了中国国情。“动物被赋予权利,有其必备的历史条件:首先是中产阶级兴起,一些动物由役畜变为宠物,人与动物的情感联系加强了;其次是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使人权有了一定保障,然后始能惠及动物;第三是保护动物权利的社会共识,没有保护动物权利的社会共识,法律就不会得到普遍遵守。不具备这些经济社会条件,即使进行立法,最终也是纸上谈兵。选择一个国际场合公布立法建议稿,体现了法律专家的‘国际视野’,但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专家可能忘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有8亿农民,而农民与动物关系复杂,其中既有人对动物的悲悯,也有人对动物的工具性、物质性利用。在城市,人的权利意识刚刚觉醒,人对动物的权利意识自然还很淡漠。保护动物权利,需要价值观念、法律制度作为前提,但真正的基础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对动物权利与福利的保护,是在人权得到保障、福利国家成为现实之后,人的权利和福利向动物世界的自然‘溢出’。中国刚刚解决人的温饱,人的就业、居住、卫生、出行乃至丧葬问题成堆,要同时承认和保护动物权利与福利,确实不切实际。 所谓法律,并非人的发明创造,它应该早就存在于社会风俗、习惯、道义中,立法只是对法律的‘发现’。如果城乡居民爱那些动物,在迫不得已时必须按照习惯处置那些动物,而法律专家弄出一部法律禁止那样做,那么很多国人就会一夜之间变成法律上的罪人。这样的立法,显然就不是对法律的发现,而是一种专家专断意志,是对西方制度的生搬硬套。这不是说,中国不应当立法保护动物,而是说,中国城乡之间、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都不宜出台法典式动物保护法,对人们要求过多过猛。可以针对动物实验、 工业 屠宰、动物园及演艺业等,先行出台行业性动物保护规范,有条件的可以专门立法。城市可以完善养犬法,可以将养犬法规拓展为保护宠物的法规。但所有的这些法律都一定要有可操作性【7】 ”。

(二)《动物保护法》持滞后说(即支持实施此法的学者)之所见:

动物福利法在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年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动物福利作为道德问题在西方成为社会意识和广大公众关心的社会运动却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而动物法作为一门学科更是近几十年才新兴的法律分支。所以动物法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今在中国,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动物法和动物权利在中国现阶段太超前,为时过早。“人们认为现在制定动物福利法不现实,即使制定了也无法实施。人们常常说,人的福利、人的法律及权利还顾不过来呢,哪能顾得上动物。然而,动物保护立法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实施,不仅在欧洲各国,而且在许多亚洲国家均有动物福利法,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就为时过早、超前呢【8】”?常纪文教授主张中国在努力考虑和探讨制定动物保护法的同时,需要对动物的地位进行广泛的公众讨论和知识界的探讨,相信对动物福利理念的公众探讨和普及教育将有助于中国的立法,同时也将确保普通国人和知识界重新认识动物作为有感知生灵的地位并接受作为伦理道德关注的动物福利是21世纪中国社会进步的上一个台阶的新观点。“不管我们现在是否贫穷,不管人权得没得到保护,我们都要人道地对待动物,这也是人权保护的一种延伸【9】。”

(三)笔者本人对此所持的观点:

在此,笔者本人也非常赞同常纪文学者的观点。在欧洲传统的道德观是基督教的道德观,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动物和人类是上帝在不同阶段先后所创造出来的,都同是“上帝的造物【10】”,从这个信仰上来说,这两者的关系从“在上帝面前平等”演化成“生存权的平等”。在上帝面前,人和动物都是他创造的生物,人与动物在世界上均应有生存权。虽然人类强于动物,但强者应该保护弱者是人类文明进化高尚之处。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中,以天地人和为人类思想最高境界。印度名人甘地曾说过:“一个国家的伟大程度和道德进步的标准可以用她对动物的态度来衡量”。结合国外在此法领域的成熟发展以及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思及对生命的重视,显然我国在现阶段出台《动物保护法》是比较滞后的。尽管我国经济整体水平还不谈不上发达,但出台一部《动物保护法》难道就会阻止或影响中国现在经济增长的步伐吗 ?在笔者看来,人道地对待动物与我国经济状况绝不是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体。打个比比方来说,这就像我们对幼儿的教育一样,不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也不会明白大人的话以及不识字和分不出人间是非而不给他们交流和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还是很乐意地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明白人们的语言及风俗习惯,让他们能在我们父母及社会现有的条件下快乐及健康成长,而不是等他们自己具备了这些自身条件才积极地配合他们。同理,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经济不发达,所以不能在此法领域效仿西方发达经济国家超前颁布动物保护法。动物保护立法绝不意味着向西方盲目靠拢,这些理由都是说不过去的。任何法律的颁布实施到该法的稳定与成熟都是需要经过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动物相对我们人类而言是弱势群体,很多情况下它们的生与死掌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中国是时候该填补这个法律的空白领域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众人拾柴火焰高,法律的完善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当人类的行为违反人类道德,仅依靠道德及社会舆论又无法制止这种行为的蔓延及恶意传播时,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让法律成为其最后一道阀门也是最难逾越的屏障。所以保护动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人类义无反顾的责任。

三、如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体现动物的法律地位才能更确实有效地保护动物的生存权

(一)动物的法律地位在一些国外法律体系中的体现:

    在动物福利立法建设中,动物应该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受到保护。《德国民法典》规定“动物不是物”【11】,这一定语没有全面的解释清楚,动物在人类的法律体系当中它到底是什么。又如《俄罗斯民法典》规定:“动物是物权的客体,并不意味着权利人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役使动物,而应该受到合理限制”和“在行使权利时,不允许以违背人道原则的态度残忍地对待动物。在动物受赔偿的问题上,要注重动物的生命价值,不能单纯地以动物市场的市场价值来界定赔偿标准【12】”。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是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动物究竟是继续作为法律关系保护的客体加以保护,还是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来加以认定。因此动物能否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成为了法学讨论的焦点,学者观点大致有三种:1.是动物依然是法律关系的客体;2.动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3.动物是类主体或是准主体。不难看出此三种观点是基于不同的思考方向而形成的。

(二)笔者本人对此所持的观点:

笔者则认为动物不可能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因为法律毕竟是人的法律,法律关系是由人类行为而形成的关系,即由人类相互行为所产生相应后果的各种法律状态。而动物怎么可以和人同为法律关系主体呢?动物的权利最终还是有赖于人的行为及意识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动物只能属于被人类所保护的客体这一形式体现在法律当中。因此,动物成为法律保护客体的规定应该在不同的相关法律部门中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如《刑法》、《民法》、《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各地方政府单行条例等等法律法规,其内容应相互一致,不得相互抵触。也可以考虑是否将虐待动物行为列入我国刑法领域或单独进行立法,以此来规范及制止残忍虐待动物的行为,更有效地保障及保护动物的生存权。保障无辜的生命免受来自人类无理和非人道的侵害及剥夺。

因此,也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才能确实保护动物的生存权不受人类无谓的侵害及剥夺。在诸多国际社会动物保护法中,禁止虐杀动物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底线规则,其理念是尊重动物的生命及保护动物的权利,并将保障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纳入到法律和司法制度中来,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使人类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而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保护自然),最终是出于对人类全局的,长远的生存利益的终极关怀【13】。” 现在生物物种在逐渐消失,对整个生物金字塔即食物链来说都是一个阶梯式的毁灭,也就此可断言:“在世界上生物消失之日,即是我们人类的灭亡之时。” 毕竟动物为我们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及牺牲是无法用统计学里的数字来恒定及衡量的,从物质的供应到精神的供应…是无法估量的。 例如导盲犬对残疾人的帮助、警犬对国家警务工作及边防工作的贡献、看门犬对单位及家庭的财产安全起到的作用、宠物在带给人类的精神快乐的同时人们也被他们那忠诚及知足的特性所影响着从而优化及促进了我们人类性格的不足及缺陷…等等。

四、我国动物保护立法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及为何地方性《饲养宠物法规》难以见效?

我国的动物保护、管理立法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一部综合性的动物保护基本法,动物保护法制系统性不强,制度建设不周全,难以对所有的动物予以应有的保护;二是立法目的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了几千年的怜悯生命的道德传统,没有体现

五、依据本国国情,通过完善我国国内立法及借鉴国外经验来促进和协调动物和人的和谐相处

    笔者拙见如下:

1. 加大司法力度,对于无谓虐杀动物者应一律追究行为人的 法律 责任。毕竟法律的颁布是为了实施以限制及禁止某种行为的发生而不是为了流于形式。

2. 启动群众监督制度,实行匿名举报电话及邮件,制定奖惩制度。发动群众的监管力度及积极性。

3. 明确动物保护法的职能机构及司法程序。

4. 结合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饲养宠物法规》来限制及规范饲养人的饲养行为,使其饲养行为符合我国的相关政策。

5. 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严格的城市居民饲养宠物的相关数据并存档,每年向中央相关职能部门汇总一次,这样就可以知道我国宠物的整体数量及其变化,从而有效地预防及控制宠物过多繁殖。

6. 严格审批动物及宠物繁殖基地公司的成立。即繁殖基地的繁殖计划也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宠物以及流浪动物数量的急增。制定一套严格的动物繁殖基地经营法规体系来控制各繁殖机构盲目进行繁殖计划。

7. 繁殖基地应按规定将出售的宠物动物进行归档,并上交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登记,这样有利于明晰宠物的个体流向,形成一个联锁档案机制。

8. 没有被注射疫苗的宠物猫宠物狗严禁在市场上待售,被出售的宠物狗或猫应佩戴标有宠物身份代码的胸牌(即宠物在出售时,胸牌已在网上注册并登记了买主的信息)。

9. 进行法治宣传及编制相关教科书, 教育 我们的下一代如何正确了解及尊重 自然 界的一切生灵,毕竟教育从娃娃开始抓起是关键。突出人与自然的重要性,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的对人类的益处。

六、如何规范人们饲养宠物之行为及如何处理好“寄”生存在人们生活周边的流浪猫狗

    人们是否应该有养宠物或动物的权利以及人们是否有反对养宠物或动物的权利呢?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只要饲养人所养的宠物或动物没有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时,他人是没有权利来反对饲养人的饲养行为的。因此,目前动物保护法急需处理的动物问题首先是那些被人类饲养的宠物以及寄生存在人们生活周边的流浪猫狗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两类动物呢?

(一)首先应规范对宠物的饲养及管理(即对宠物狗及猫的规范管理).

对于被人饲养的宠物,除了需要我们对国人进行教育外,用法规来规范饲养人的饲养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即严格又要可行的法规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各地区都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来规范此类行为,即便是有也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实施及操作,主要原因是法规制定不合理,民众不愿配合,司法力度不强。其次是饲养人的饲养意识比较散漫及薄弱,也没有饲养人应尽的责任及义务的概念。根据我们立法的原则是既要保护人类及人类环境又要保障动物应有的生存权。笔者拙见如下:

1.  对职业性饲养动物人的资格及场所的规定及限制

2.  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来限制被饲养的动物数量。

3.  饲养人必须为动物提供足量的、质量好的、适合卫生的食物和水及提供适宜宠物场所供其休息及活动。对宠物不能进行心理吓唬。

4.  对宠物的管理(办证、及收费政策应该改革、打疫苗、绝育应纳入到强制行为)。

5.  对宠物培育机构及销售市场的数量的限制及经营规范的规定。

6.  对宠物 医院 的资格审批及经营性质的限定及按规范职业。

7.  宠物致人伤害的应该如何赔偿及如何界定赔偿义务人。可结合我国现行《民法》的相关规8定来认定及处理,及时用可行的法律条文来替代不可行之法条

9.  规定及明确饲养人对饲养场所及环境卫生应尽的责任及义务。

10. 应禁止各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宿舍饲养宠物。

11. 饲养人不在居住地且家中无人看管宠物时,应该实施寄养行为。

如何认定遗弃宠物行为及应如何加大处罚力度,除非这种遗弃行为属于法律   所规定的例外情节。

12. 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处理因饲养宠物行为而产生的邻里关系。

13. 要对饲养人人群进行医学知识科普宣传及相关《动物保护法》法规宣传。

(二)流浪猫-流浪狗――应该如何进行人性化安置及处理?

流浪猫流浪狗的问题比较特殊,其特殊性在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类的生活垃圾而存在,且这些流浪的猫狗生活在人类边缘,容易接近我们人类, 因此大多数这样流浪的猫及狗都乐意接近人,接受人们给他们喂食物这一行为。也因为其中有许多是被人们所遗弃的宠物。例如北京著名的收养流浪猫300多只的丁奶奶【19】。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像丁奶奶这样关注这些小生命的个人及群体是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了 中国 人在自身 经济 改善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份额外的善心及爱心去关注这些流浪的动物,这也表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内在修养及善良意识在不断的提高。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及安顿这些流浪的猫及狗呢?笔者拙见如下:

1. 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新增一个特殊部门,即流浪动物防控部门。招收具有兽医资格的人员为国家特殊性质公务员。用于专门处理流浪猫流浪狗的绝育及疾病救助。如何控制流浪猫流浪狗数量的问题其实就像我国二十年前实行人口计划生育的情况一样,绝育是最关键的一环,不管是雌雄的流浪猫及狗,只要被人  抓住后送至救助所,在动物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绝育手术,待其伤口痊愈后放归自然,这样即保障了动物的生存权又控制了流浪动物的增长势头,实行几年后,流浪动物的数量自然呈下降趋势。

2. 每个城市都应该安置几个由政府出资的流浪猫狗固定救助所,每个救助所里应该有2-5名受领国家薪水的兽医执业。

3. 对于在一定的领养期限内无人领养的生活不能自理的流浪猫狗,可以实行人道的安乐死。但对有野外生存能力的流浪猫及狗,如在绝育后无人领养,则应放归自然,而不主张人为的安乐致死!否则这将有勃于《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出发点。同时也违反了人类情感及道德。

4. 对于对生活不能自理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的流浪猫流浪狗,应制定有关实施安乐死的条件及要求,并应该有两名医生在场,实施安乐死的兽医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及程序来执行,并留根存档,以便统计。

5. 严禁国人食猫肉狗肉。一是狗猫身上的细菌,许多对人体是十分致害的细菌及寄生虫,如“裂头幼的成虫寄生在犬科、猫科动物的小肠、且成虫在猫体内寿命可达3.5年,偶然寄生在人体……”。食猫肉对国人的身体健康也存在隐患,而且容易传染给家人及朋友。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城市边防应该把好城关卡口,禁止放行装有流浪猫或狗的车辆流通关卡,一经发现,立即扣押车辆及相关人员。通知相关部门后,应将装有流浪猫及狗的车开回原省市,并对整批流浪猫在采取绝育措施,在认养期限过后,将剩余的全部放归自然。并对涉及人员给予相关规定的刑事处罚。

6. 制定对被收养的流浪猫及狗应进行登记及拍照留档制度,对领养人进行必要的回访制度。

7. 政府的这个职能机构在各个地区均可以设置流浪动物的捐款基金帐户,有这么一个平台让有爱心人士及有能力的人士为此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及贡献,这样一是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来可以唤起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这个救助流浪动物捐款基金帐户由专员负责管理,并由相关部门定期进行严格审核。

8. 政府应鼓励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建立及肯定其所实施救护动物行为的效果来以此推动及推广对动物保护的宣传。

总言之,笔者对《动物保护法》在中国开始实施总体上持赞同态度,强调的是《动物保护法》应着眼于“保护”二字,既然以《保护动物法》为名来提倡及促进动物的福利,那么就不能弃我们立法的宗旨而不顾。从宠物这方面来讲,笔者个人并不赞同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饲养宠物(如猫和狗),原因是城市居民的邻里生活相互关联。家庭或个人的生活空间一般是有限的,常年生活在缺少阳光及新鲜空气的环境中,也不利于宠物的健康生长。如果对宠物猫狗不加以卫生防范,有些寄生虫是很容易传染给人类,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许多属于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经济损失。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进步与 发展 【20】。”  另一方面人们养宠物即耗资又费时。再说无论是猫猫还是狗狗,他们身上的寄生虫及细菌都有这样那样的机率传过给人类,对人们的本身健康而言也极为不利。“let's stop keeping pets-让我们停止养宠物【21】”。笔者认为是:如果没有足以提供宠物生活的好环境,如果对于已经有了宠物的人们来说,笔者还是坚持以尊重生命来论事,要以负责的态度照顾宠物。因此笔者建议,如果没有足以提供宠物生活的好环境及没有足够的时间的人们,在还没有养宠物的人们最好别养宠物,养宠物千万不可心血来潮。如果已经饲养了宠物,则请让它们成为你最后的宠物,并对它负责到底。《动物保护法》在保护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来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利、顾及动物的福利,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此,《动物保护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22】。”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6

关键词:流浪猫;损害赔偿;侵权

一、问题的提出:以因喂养流浪猫而被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为例

案情概要:2012年6月4日,肖某遛其所饲养的狗时未拴狗链,在路过乔某家门前的公共通道处时,肖某所遛的狗与一只猫发生撕咬,之后肖某为保护自己的狗将猫踢开,不料被猫抓伤。随后,肖女士和居委会人员找到乔女士,因曾在乔家看到过伤人的流浪猫,认为伤人的流浪猫实为乔女士收养,要求其赔偿全部损失。在赔偿要求被拒绝后,肖女士一纸诉状把乔女士告上法庭,要求乔女士赔偿。一审判决:被告(乔女士)作为流浪猫的饲养人应当对流浪猫进行管理,故负70%的责任,赔偿原告(肖女士)医药费及交通费共计1300余元。后乔女士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改判为两人各承担50%责任。乔女士拿到判决书后表示,自己就不应承担责任,因此不服二审判决,将向上一级法院进行申诉。

二、本案的分歧意见与问题的焦点所在:

本案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猫狗斗,偶然伤人”的案件,但在一审、二审判决后却引来社会激烈争论,各种意见纷至沓来。第一种意见认为乔女士应该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而承担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乔女士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一款的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承担责任。第三种意见认为乔女士不应该承担责任。该种意见认为乔女士非常的冤枉,乔女士喂养流浪猫的行为是出于“爱心”,不应该为自己的爱心行为而买单。有网友调侃称,如果这样的判决成立的话,将是更大的灾难,比如说对路边的乞丐进行施舍,难道还要对乞丐伤人承担责任吗?

三、对本案的技术分析和法理评析

本案中的乔女士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这其实是一个法律规范的技术运用问题。如果乔女士的行为在民法上符合某一侵权法条文的构成要件,那么乔女士的行为就构成侵权行为,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反之,则不应当承担责任。

(一)本案能否适用《侵权责任法》七十八条的规定

乔女士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法》七十八条规定的责任,争议比较大。在正确适用该法条时先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本案中的流浪猫是否是《侵权责任法》七十八条中所说的“饲养的动物”?二是乔女士是否是本案的责任主体,即是否是饲养人或者管理人?

首先,本案中的流浪猫是否是“饲养的动物”?这一问题需要先限定“饲养的动物”的含义。所谓“饲养的动物”,是指由人工喂养和管理的动物。人工喂养的条件是人们对动物的占有和控制。所以,饲养的动物是为某人所占有和控制的动物。①一般认为构成饲养的动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它为特定人所有或者占有即为特定人所饲养或者管理;(2)饲养或管理者对动物具有适当程度的控制力;(3)该动物依其自身的特性,有可能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4)该动物为家畜、家禽、宠物或者驯养的野兽、爬行类动物。其中关于第三个条件的争议比较大,有的学者认为那些本身不具有对他人人身或者财产造成危险的可能的动物,如家养的金鱼,则不构成“饲养的动物”。②另有的学者认为,动物的危险性并不限于攻击性和难以预见性的动物行为。即使是奶牛、绵羊或者卧倒在道路、轨道上引发了交通事故,也属于动物危险实现。笔者比较倾向于前者的观点。本案中流浪猫虽然经常得到乔女士喂食,但是乔女士并没有对着流浪猫占有的意思和管理控制的事实,所以本案中的流浪猫不构成“饲养的动物”。其次,乔女士是否是本案的责任主体?关于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义务主体,目前各国的法律规定不一致,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与饲养的动物之间的物权关系,即物权所有者(在某些特别情形为占有者)对物有占有的意思和拥有控制力,才对该动物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在本案中,乔女士因其并没有对着流浪猫占有的意思和管理控制的事实,不构成法律上的占有,所以乔女士不是本案的责任主体。

(二)本案能否适用《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规定?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一般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

首先,过错不仅是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也是规则的最终要件。从主观标准说来看,过错一般应当在综合行为人在当时具体情况下的年龄、性别、健康、个人能力等主观因素的情况下,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在本案中,肖女士是否有对损害结果的出现的合理预见的可能?这应该从肖女士的喂养行为会不会给该小区带来危险、增加危险和维持危险来判断。肖女士只是出于爱心偶尔的去喂养该猫,该流浪猫本来就生活在这里,所以肖女士的喂养行为并没有给该小区带来危险、增加危险和维持危险,因此肖女士对该损失结果的发生并没有预见的可能。其次,从客观标准说来看,即依据客观标准来判断被告是否能预见风险、是否有能力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从而衡量过错之有无。在本案中,肖女士在喂养流浪猫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注意义务,因此也就没有违反注意义务,也就不存在过错,那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更不用考虑,,肖女士已经不是《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责任主体。

(三)本案的应有结论:该损害赔偿责任应当由物业公司承担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肖女士不是本案损害发生的责任主体,那么该损失赔偿责任应当有谁来承担呢?

在2008年,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的一桩流浪猫伤人判决,与本案有很大的相似度。 本案能否从上述案例中得到启发,根据本案的另外一个法律关系,即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而向物业公司主张民事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主体是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因此,在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前必须先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小区是否是公共场所?一般来说,小区都是小区中人员的流动量比较大,除了业主的出入外,业主的亲友、服务人员如快递人员,都会经常进出小区。因此,小区是向不特定的人开放的,因此小区是公共场所;二是物业公司是否是小区的管理人?在物业公司进驻小区时,物业公司的身份就是与业主签订物业管理合同中小区管理人。综合以上二点,物业公司可以成为《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主体。

本案中,肖女士是在自己的小区里被“流浪猫”致害,物业公司作为该小区的管理人,应该负有消除小区里的安全隐患的义务,保障业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及时对可能伤人的流浪宠物进行处理,防止伤人。本案中的物业公司没有及时履行对流浪猫管理的安全保障义务,应该承担流浪猫伤人的民事责任。

注 释: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7

照顾一条小狗12年:最短的时间里懂得了人的一生

落座不久,张广霞拿起手机翻开相册和记者分享起了她家的“伴郎”伦伦。

伦伦身穿黑色礼服,脖子里扎蝴蝶结,打扮优雅整洁,神态淡然,俨然一副贵族绅士派头,被身穿洁白婚纱的新娘抱在怀中,步入婚礼殿堂……

整个画面温馨异常又令人忍俊不禁,伦伦全名李大伦,是张广霞一家喂养的一条博美犬,今年已12岁,新娘则是张广霞不久前大婚的女儿。

“婚礼很忙,打算把伦伦放在老家,女儿怎么也不同意,一定要它来参加。12岁相当于人类的八十多岁高龄吧,骨头不太好了,经常膝盖疼,牙齿也掉了几颗,但总体健康状况还不错。”

12岁的伦伦与张广霞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为相互密不可分的一名家庭成员。伦伦进入张广霞的家庭最早是因为张广霞夫妻二人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女儿,女儿14岁时,张广霞带回这只金色博美犬。

“独生子女,伦伦算是她的小伙伴,陪伴了她的成长。另一方面照顾小狗也锻炼了女儿,给小狗洗澡、喂食、修剪指甲、体会它的痛苦和喜怒,让孩子学会了为他人着想。”

犬类一岁寿命大致相当于人类七岁,伦伦从童年到青年中年老年,从谈情说爱到生儿育女的过程被张广霞见证,“可谓用最短的时间,见证了人的一生,所有的生命过程和人都是一致的,其中的故事反而给了我们很多关于生活的思考。”

伦伦前后共有两位“妻子”,四五位“女朋友”,“大都分离了,有的过世,有的送回了老家,每当我们谈起‘你的媳妇娃娃来看你了’‘你的女朋友妞妞……’伦伦立刻竖起耳朵就要站起来,有时候则眼神伤感。”

如同人类青年时期的男性,博美犬伦伦的初恋是双腿细长像鹿一样优雅的猎犬妞妞,爱情无疾而终;与同种族的媳妇娃娃生下三子,孩子被送给两家主人的亲戚;追求过年幼的露西因年龄差距佳偶未成;后又与白色博美犬生下五个“女儿”,而这名“妻子”则因与主人的另一名大型犬争宠被对方撕咬至死……

“伦伦也被追求过,像人类的男性一样,他对主动的女性感觉不大。也有情敌,两人因为圈地和‘女朋友’厮打的很厉害,伦伦脸上都挂了彩,一道大伤疤……”,张广霞谈起自己狗狗的情事哈哈大笑。

年后高龄的伦伦开始不断生病,先是“老年病”疝气动了手术,后来又有几次膝盖、脊椎出现问题。“动手术的时候需要签字,像人一样有生命危险,在医院住了十天。”这十天张广霞一家焦虑不安,“医生每天会发送照片,描述它的伤口恢复、饮食状况和大便情况。”

流浪猫“帝国”: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自己的狗提前让张广霞一家感受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见证了生死无常。“当你生病时,伦伦会趴在你脚下哀伤的望着你,你看到另一条生命的接近衰亡,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也会反观自己的生命。”

与流浪猫的交往则更让张广霞明白万物有灵,人类对待生物的平视,在地球上生存该有的谦卑。

张广霞所居住的小区,时常有大量的流浪猫出现,张广霞每月购买猫粮送给这些流浪猫,十公斤撑不到二十天,一月就是几百元的花费。

平常,流浪猫们基本定时出现在张广霞门口,有流浪猫生育了孩子无力抚养便叼给张广霞,请她帮助救治,甚至连附近省府大院内的一只刺猬产下孩子也送到张广霞门口。

2013年,张广霞收留了一只病弱的流浪猫,用木板箱铺满棉絮在居民楼楼道内为其做了一个家。“流浪猫体质很差,宠物医院诊治也无效,我先生是医生,给它注射青霉素,我们每天喂它食物,就这样挨过了冬天。”

2014年初,流浪猫自己失踪了。“动物们感觉自己大限将至都会自己主动离开,选好地址,挖一个坑,将自己葬在那里。”不过,半个月后,流浪猫又回到了楼道,身体状态恢复了不少,“它们自身有自愈系统,难关过去便又回来了。”

就这样,过了一两个月,济南停止供暖,天气突变,寒冷状况下,流浪猫身体状况变差,日渐衰弱,每天路过,流浪猫伸出脑袋和她招呼都已疲惫至极。在某个夜晚,张广霞睡不下,前往楼道探望,流浪猫探出半身和她双手相握,触摸之后身躯立刻疲软下来,浑身的毛发内全是水珠,昏迷过去,第二天离世而去。

“它可能是撑着一口气想见最后一面。”张广霞将其葬在经十路一片树林的树下,“埋葬它时,一直在想,如果我们人有这么一天,也是希望被埋葬到土里的。”

附近的动物世界里,张广霞是个被熟知的名字,它们有特殊的信息和她交流。法桐上掉下雏鸟,摔断翅膀,猫儿便叼到张广霞门口让她救治;小区内有人养鸡,夜晚被黄鼠狼咬死,流浪猫连夜叼到张广霞门口,当做送给她的礼物。“经常有猫从垃圾桶内捡到食物和礼物,送过来。”

有一次,张广霞实在救助一位流浪猫母亲的孩子无效,小猫去世,流浪猫在她家周遭哭吼几天。“动物之间也有特殊的信息,它们和我们人类的交流,它们也有生存需求,也有感恩的回报,反而教导我们和人相处的方式。”

关怀动物就是关怀自己

在张广霞的记忆里,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印象最深的不止是邻里因为一起救助流浪动物、将遗弃动物合力送至收留站,而是家附近一位捡垃圾的老太太。

老太太年近七旬,丈夫为医药部门退休职工,无儿无女,独居在此,每日打扮整齐、佩戴围裙手套前往整条街道的垃圾桶内捡拾废旧物品变卖。

“非常有体面,有尊严的一位老太太,楼道内的废旧报纸她从来不会捡拾,只有垃圾桶内被丢弃的物品才是她的捡拾范围。相处久了之后,我们都会把物品打包好,放在垃圾桶附近。”老太太生活清贫,每每捡拾到还算新鲜的水果、食物总要喂给附近流浪猫,“身后常年有几只猫跟随着她。”

在张广霞看来,爱心、慈善不分阶级和财富,不分境遇年龄。我们都是这个地球上的一分子,对动物的平视和平等,一份对动物的温柔慈善之心即是对同类的关怀观照之心萌芽的开始。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8

——题记

笨笨,愿你一路走好

云之梦

笨笨,

你就要走了,永远的走了。

请你不要难过,也不要流泪,

天堂里很美也很舒适,那里也有吃的喝的,

还有你的伙伴,你去吧,高高兴兴的去吧!

虽然我也舍不得你走,但我却无能为力,

只能在你弥留之际,和你说说离别的话了。

笨笨,

请你不要难过,也不要流泪,

也许你太老了,我不知道你究竟活了多少年,

也不知道你的家到底在那里,

更不知道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是谁?

我只知道,九年前你忘记了回家的路,

你难过是到处寻找,可就是找不到你的家。

你到处流浪,身上脏了,没有人为你洗澡

肚子饿了,没有人给你饭吃。

我不知你流浪了多久,也不知你走了多少路。

有一天,你流浪到了我家的门口,

也许你很饿,就在我家的垃圾池里找寻食物来充饥。

我看你的样子,又脏、又瘦、又可怜,

我好同情你,就把你领进了家门,喂你食物。

正巧,我家也有你的同类,它和你长的一样,

只是比你漂亮一些,粗壮一些。

它见你来到了我家,就跑上前热情的招呼你,

和你高兴的一起玩耍。更巧的是,

我家的狗叫笨笨,你也叫笨笨。

每当我叫我家那只笨笨的时候,

你总是高兴的先跑到我面前,

看到你很懂事的样子,我不忍心再让你去流浪了

就好心的收留了你,为你修剪毛发,

洗去身上的污垢,把你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因为你和我家笨笨是同名,为了防止

你们两只笨笨把名字弄混了,

我还给你起了个名字,叫二笨,

我家的那只笨笨改成了大笨。

虽然在你和我家笨笨一起吃饭的时候,

我家的大笨总是抢你的食物,不让你吃,

但我总是护着你,单独把你叫到一旁去喂你吃。

你知道我对你好,每次饿了,你都会找我要吃的。

也许,你真的把我当成你的主人了吧

记得你七年前你在外面玩的时候,被人偷走了,

我发现你丢失后,急的到处去找你,

但还是没有找到,我心里很难过,

以为你就这样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可是,没想到,过了两个月后,

你又风尘仆仆的、浑身脏兮兮的流浪回来了。

当时,我好高兴、好开心,

你终于又回到了我们家,回到了我的身边,

我和家人又可以关心你、照顾你了,

你又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从此,你再也不敢到门外玩耍、逗留了,

总喜欢在屋子里陪着我,也许你是怕再去流浪吧!

现在,眼看着你就要离开人间了,

可我却爱莫能助,无法再留住你的生命了。

我知道,你也很难过,因为我看到你眼里流泪了。

笨笨,不要难过,也许你太老了,

老的连路也走不动了,牙齿也都掉光了

无法再吃饭,更无法再啃骨头了。

我知道,你的精力已经耗尽

你的寿命已到极限,你只能去天堂转世了。

笨笨,不要怕,你去吧

天堂里很美,你到了那里,一定会更幸福的!

笨笨,我们的缘分已尽,

你不要难过,也不要流泪了。

我知道你想和我告别,却说不出人类的语言,

所以你才用你那,最珍贵的眼泪和我告别的。

我懂了你的意思,你想说:谢谢我对你的收养之恩吧。

笨笨,其实我也不想让你离开,

但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

有生就会有死,谁也改变不了的。

我现在能为你做的只有默默地看着你,

依依不舍地留着眼泪来为你送行......

笨笨,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你:

愿你一路顺风,一路走好,来世再见吧!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9

关键词:立宪主义思想;社会救助制度;流浪乞讨

中图分类号:D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2)02-0121-11

一、西方流浪乞讨社会救助的回顾

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济贫事业相关联。在国家兴起前,教会和城邦是济贫事业的承担者,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国家权力才逐步取代教会的作用,产生由国家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流浪乞讨者与国家权力之间关系随国家形式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一)早期至中世纪:从宽容到控制与隔离的济贫之路

有关帮助人的思想在西方早期的宗教著作中随处可见。“一些来源于犹太教传统的基本思想拓展了帮助全人类的内涵,这些基本思想包括:人性的弱点;通过服务人类来服务上帝的责任;人们对他人判断的不充分性;爱是至高无上的。”在宗教的教义中,社会最下层的存在以及他们的乞讨行为,有着宗教上的意义与价值,正是贫苦人的乞讨,提供了一般人布施的机会,使其得以通过善行来洗脱罪恶。

因此,在社会历史的早期乃至中世纪的初期,基于宗教思想对于人们施舍的责任与精神价值的提醒,教徒捐献食品、衣物、住所甚至钱币给教会,教会承担着照顾贫苦无依者的职责,宗教团体对穷人、乞讨者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救助和服务。当宗教主宰私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环境下,穷人被认为是值得帮助的人,社会对贫穷和乞讨均采取宽容态度。

从14世纪起,由于人口渐增,潜在的贫穷人口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威胁,解决贫穷和乞讨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家权力逐渐进入原先由教会主导的济贫领域。当处理贫困问题不再是宗教领域的事,而是属于世俗权力之范畴时,国家承担了流浪乞讨者的管理与救助之责。

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对穷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作与自立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思想,个人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贫穷和乞讨不但不再为社会所容忍,反而被视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甚至是一种犯罪。“对社会地位低下的阶级来说,劳动是一种义务,游手好闲的状态成为一种轻罪,因此流浪者必须受到追捕。”社会对贫穷与行乞的态度逐渐由宽容转向控制与隔离,社会的济贫政策也发生了改变,一系列法令的出台意味着对流浪乞讨的蔑视和控制有了国家的强制力。例如,1349年英国出台的劳工条例中,乞讨不再被认为是值得同情的行为,而是个人懒惰、好逸恶劳和意志薄弱的象征。条例除规定劳工必须接受政府限定的工资额外,还禁止人们给乞讨者施舍。1359年和1375年伦敦市政府规定禁止身体健康者乞食。1388年《安居法》规定禁止所有乞丐和劳动者流动,否则按流民罪处以枷刑。

(二)16-17世纪:血腥惩治下的济贫政策

近代欧洲社会进入了由农业社会向城市工商业经济过渡进程中的“原始工业化”阶段,由此引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结构变迁,物价大幅上涨,农民流离失所。当社会不规则的动荡影响王权的统治时,社会秩序的维持成为济贫工作最主要的目的。而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愈加稳固,对贫民和流浪乞讨者的控制愈甚。

流浪乞讨者首先被分为本地与外地、具有劳动力与不具有劳动力、值得帮助与不值得帮助而进行不同的对待和管理,对那些不能劳动或维持家庭生活的残疾人或精神病患者允许获得公共食品和医疗,对这些无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者政府提供救济;而流浪者是指漂泊不定、没有资格获得帮助的人,对流浪或拒绝劳动的贫民一般被作为犯罪处理。处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考虑,流浪者的出现遭到了当权者特别严厉的目光。国家采取了一些政策加以控制,并试图用高压手段加以解决。通过严刑峻法严惩懒惰的无业流民和乞丐是当时的主导措施。如英国亨利七世时期规定当局对所有流浪者和可疑的人一律予以追捕,所有无法工作的乞丐都要回原籍。爱德华六世通过的法令,规定所有能劳动而不劳动者皆为流浪汉,如果健康流浪汉被捕,罚做两年奴隶,在胸上烙个“V”记号,如果逃跑将判终生为奴,胸上烙个“S”记号,再次逃跑将被判处死刑。伊利莎白时代,随着流民人数的增加和社会日益不安定,动乱频起,血腥立法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572年法律规定,凡无乞食证的年龄14岁以上乞丐,首次被捕时要受到鞭笞,并打上烙印,再次抓获时就要宣布为叛国犯,第三次被捕时就毫不留情地处以死刑。15世纪末和整个16世纪,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整个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仔细研究那些针对乞丐和流浪者的法律,人们会发现,几乎一直无法为人们提供工作的政府别无办法,只能对“受贫穷所迫成为流浪者的乞丐”采取镇压的办法,或者用严厉的手段对所有侵扰社会秩序的人实行禁闭。

在镇压倾向逐渐压倒慈善态度的情况下,流浪乞讨者作为社会“无益之人”通常受到地方政府的竭力驱逐,或者被迫在一个封闭的地方参加劳动。1656年法国路易十四通过赦令,创立巴黎总收容所,“命令将所有健全和不健全的乞丐,不管性别,都关押到一所收容所里。”在收容所里乞丐们被迫接受强制性的劳动。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贫民习艺所的记载,将其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监狱’,一些体力较好的妇女、儿童、老人,被派做梳毛、纺纱等较轻的工作,而那些由于受惩罚而来的人则必须做极为繁重的工作。这里的秩序是靠用鞭子惩罚来维持的,至于鞭打多少则取决于监督官。”这些收容所以威迫的手段试图将“无用之人”改造为有用之人,并攫取廉价劳动的价值。

(三)18世纪-20世纪:新济贫制度到现代社会救助

18世纪后期,贫困、流浪乞讨依旧是社会的突出问题,但是一种新的趋势出现了,面对贫穷及其后果――流浪和乞讨,在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人们中出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态度:贫困不再被认为是懒惰和堕落的后果,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就业不足等被看成是造成贫穷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必须为不幸的市民提供生存的机会:或向其提供工作,或保障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拥有生存的手段。这种转变体现在英国1782年的《吉尔伯特法》中,该法规定习艺所只收容老弱病残和孤儿,身强力壮的贫民由各教区安排院外救济,在获得就业前提供衣食救济,由此,习艺所性质由工作济贫改为收容救济为主。该法对贫民的惩罚和规管放松了许多,国家似乎承认了劳动权和生存权。

19世纪中叶西方一些国家陆续制定新的济贫法。其宗旨是禁止对任何有能力工作的人提供救济,减少贫困资助的吸引力,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将救济对象严格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幼身上,缩小救济对象的范围。可以看出,法律赋予行政机关提供流浪乞讨者最低的生存保障。但是,新济贫制度对穷人救助还是附加了很多限制。由于规定接受救济的贫民必须接受三个条件:丧失个人声誉,丧失个人自由,丧失政治自由,实施济贫法给穷

人带来的耻辱感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大众文化中。这一时期,宪法虽然在法国、美国等相继制定,但显然宪法的制定并没有给包括流浪者在内的贫民以实实在在的权利保障。相反,由于制宪初期的普遍看法是,如果一个人不能自食其力,那么他就缺乏足够的道德和能力,因而也没有资格行使政治权利,“在某种意义上,宪法并不只是因为公民身份就自动赋予权利;相反,自食其力是合格公民的起码条件,也是获得宪法权利的必要前提”。对那些无业的、失业的流浪者,是不能让他们来决定关系到国家和未来的重大问题,在政治选举中,他们是没有普选资格的一群人。

19世纪末开始,由于工业的发展,生产线的增多必须以工人的流动性为前提,过去固守一方边境,驱逐外来的移民和流浪者的做法已不合时宜,对流浪乞讨者的驱逐和限制逐步消除,传统的依据出生地原则只对本地穷人和流浪乞讨者施予救济,而排除外来乞讨者的济贫政策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居所地为原则的济贫政策逐渐施行。

20世纪初欧美国家出现了义务性救济体系的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真正的救济法律得以通过。而社会保险也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失业问题被承认是由于缺乏工作机会引起的,工作保险金的收取使构成权利之一的赔偿成为可能。每个人有工作的权利,每个人同时也有权利获得一份工作,之前被排除在权利之外的背井离乡的流浪乞讨者成为潜在的受法律保护的劳动者。随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享受社会救助的范围一直扩展到了流浪者。当一个以义务性救助为特征的福利国家开始构建时,流浪乞讨者流动的自由已变得完全合法。

二、立宪主义思想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演进的意义和影响

现代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确立奠基于立宪主义的思想,纵观西方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立宪主义的思想与制度深深地影响着流浪乞讨者的地位变迁和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演进。

(一)流浪乞讨者从受助的客体转变为享有救助权利的主体

立宪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享受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禁止将任何人当作公权力的客体来看待。在的平等理念下,流浪乞讨者成为社会平等主体的一分子,作为受救助者,其权利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我们知道,平等权在形式上是一个法律问题,本质上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特定的身份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社会成员被区分为两种团体:一种是有身份尊严的市民;另一种则是流浪的贱民与卖艺人、犯罪团体等,通常这些人被视为无用之人,政府随时采取的是管制和干预。对贫穷与贫民的压制使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成为社会边缘团体,而“当流浪者同互益世界彻底决裂时,他打破了社会秩序,成为了一种令人惊恐不安的相异性的携带者,……在这个由封建领主制关系交织而成的社会里,没有任何阶级地位,因而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不属于任何社会集团”。

社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法律上权利和义务的不同。由于立法者在订立规则的过程中,并不是把权利和义务直接分配给具体的人,相反,立法者首先要确认和设立若干的社会地位,进而把某些权利与义务与某种法定地位相结合。这种情形决定了长达几个世纪里,流浪乞讨者的社会边缘地位和政治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即使到了19世纪,经过启蒙思想的洗礼,法律上赋予行政机关提供行政给付的义务,但流浪乞讨者作为受救济者,仍然仅是客观法秩序规范的客体,并未成为权利保障的主体。政治上只要被认定为贫民并接受救济,即丧失选举权;法律上,能否获得社会救济给付完全操控在国家公权力手中,其自由权与平等权当然不受保障。与当时依身份保障权利相符的是,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法律上,流浪乞讨者都不被承认是市民社会的成员。

20世纪国家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宪法保障人性尊严、个人自由、平等权的价值,禁止将任何人当作公权力的客体加以对待,要求社会救助的受领者与其他国民在法律上应受同等对待。因此,西方国家民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选举权逐渐扩展至不分种族、不分性别的全体公民;另一方面,政府对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介入越来越深,流浪乞讨者的生存权利和工作权利被逐步地加以肯定。“所有在世上一无所有、被禁止乞讨的人们都有权利要求工作谋生存”,“社会必须为不幸的市民提供生存的机会;或者向其提供工作,或保障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拥有生存的手段”。当生存权和工作权成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此举意味着流浪乞讨者作为社会的贫困阶层,在其无力解决自身生存需求时,有权请求社会救助,享有社会救助成为流浪乞讨者的一种权利。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宪法所建构的政治秩序下,各个人不再是受统治的客体,而是以主体的地位构成政治秩序的要素,并参与政治秩序的形成。流浪乞讨者因而拥有了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主体地位,成为受救助主体的平等一员。

(二)肆意限制流浪乞讨者的人身自由被视为违宪

自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以来,法律下的自由这一范畴和理念便一直成为西方制度正义和政治生活最为显著的特征。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的设计,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变成了全人类的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保障自由是立宪主义之要旨。卡尔・施密特曾经指出,自18世纪以来,西欧和北美宪法的基本特征首先在于包含着一个自由的保障机制,“对基本权利的承认,权力分离,通过公民大会实现立法过程的最低限度的参与”。基本权利的宣告意味着一个普遍的自由概念的确立,而分权原则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这一自由原则具有组织上的保障,以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

按照近代以来重视个体价值的自由主义的观点,在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上,国家权力行使应该为个人留出不受干涉的领地,“近代政府作为一种市民社会的联合体,应当建立三个理性原则:作为一个人,联合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自由的;作为一个国民,则都是平等的;作为一个公民,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基于这样的原则,“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处罚下的物质力量或者是公正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以它为准绳。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据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加以干涉,唯一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然而,国家权力以强制性为其显著特征,强制性无疑是必要的,但它又是危险的。在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未受到控制时,它犹如自由流动、高涨的能量,其结果往往具有破坏性。在权力不受制约可以通行无阻的社会制度中,政府权力的压制往往表现为社会上的权势者压迫或剥削无权势者,权力的这些特点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流浪乞讨者的不合法管制尤为突出。

如前所述,传统的对流浪乞讨的社会救济的特点是在救济的同时,采取强制收容、强制劳动的措施。西欧多达几个世纪的济贫制度,行政机关在对流浪乞讨者提供一定行政给付的同时,附加的是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控制和严厉管制。强行驱逐、强制收容、强制劳动的措施,违反了个人的自由意志,构成对流浪乞讨者尊严的侵害,而受助者接受救济则丧失政治权利更是国家权力的滥用之至。

国家的法秩序下,一方面公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若个人对社会、对他人不会构成危害,国家无权只为矫正教化国民而剥夺其自由,任何违反人性尊严,非法限制和剥夺公民自由的恣意妄为的行为都构成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行使在国家的福利理念下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即它不仅要消除各种不平等现象,在法治的原则下保障社会平等和公民自由;还要从事社会福利活动,确保任何人类尊严所需的东西都得到保障。这也就决定了国家对需要帮助的国民伸出援手的同时,不得以违反人性尊严的方法,来训诫改造受其救助的国民。由此,以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的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挥别了几个世纪以来对流浪乞讨者的威权与压迫的色彩。立宪主义下的个人自由的保障与国家权力的规范行使,使现代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不再附加苛刻的条件及控制。

(三)人权内涵的丰富推动流浪乞讨救助理念与实践的发展

就立宪主义的核心价值而言,追求自由与保障人权始终是立宪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基本人权的保障,是整个立宪主义思想与制度的最高指导理念。随近代立宪主义向现代立宪主义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人权保障背后的深层含义:每个国民均享有权利,国家扶助无能力自立者,使其不致因物质基础之欠缺,而无法实现其自由权利。可以说,立宪主义的宗旨在于保障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在符合其人性尊严和人权的社会条件中生活。而这充分体现在现代宪法对社会权的保障以及人权从“自由――生存――发展”这一不断向前推进的代际演进上。究其实质,人权内容的不断丰富对整个社会救助制度发展有着实质性的意义。而就流浪乞讨的社会救助而言,人权尤其是生存权内涵的丰富推动了救助理念的更新和救助实践的发展。

众所周知,早期的生存权规范是把生命权作为生存的基本形式,并将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生命权被认为是存在于政治国家产生之前,是一种前社会、前国家和前宪法的权利。政府的成立和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保障这类权利的存在。”国家对生命权的保障的形式是抑制自己不予干涉。

但是,仅仅通过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而使人得以生存是不够的,生命权不仅意味着生命不可被随意剥夺,还意味着享受适当的帮助从而能够有尊严地活着。特别是对生活贫困者和社会弱者而言,如何帮助他们生存是国家思考和致力解决的问题。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通过立法将生存权确定下来,《魏玛宪法》第2编第5章“共同生活”规定:经济生活秩序必须与社会正义原则及维持人类生存目的相适应。所谓社会正义,在于保障所有社会成员能够过上体现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魏玛宪法》在法制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确认了生存权,并且赋予了生存权内涵,即生存权不仅仅是人活着的权利,而且是能够体面地生活,能够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地生活的权利。德国《魏玛宪法》的制定与主义的落实,对于传统社会救济制度所植根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权力义务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当众多国家将生存权入宪,此举意味着国家必须积极干预来确保其国民能够实现“像人那样生存”,对贫困者提供物质生活上的帮助成为国家理所当然的义务。

显然,与生存权内涵发展相适应的,是对社会贫困者与流浪乞讨者的社会救助从传统的消极救助措施走向现代日益制度化的积极救助。传统的对流浪乞讨者社会救济措施均属消极性的慈善施舍,而且救济的前提是把流浪者视为“有问题者”,救助的动机多以此作为防堵灾民、贫民闹事或道德教化等的社会控制手段,与人性尊严为基础的生存权保障理念大相径庭。现代的社会救助理念转为积极性与多样性的维护最低生活水准,一方面,国家提供符合人性尊严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使受助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不至于生活困顿而流落街头;另一方面,国家还要注重贫困的预防与促进贫困者能力的发展,在提供给付的同时,协助有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者发展技能,使受助者在陷入困境时,既能尽速获得有效救助,早日脱离困境,又能尽快恢复自立自足的生活。

三、以视域检视我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历史流变

(一)古代至民国时期的济贫实践及其特点

与西方国家相似,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自古有之,我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欧洲相比较,虽然文化、社会背景不同,但从国家救助流浪乞讨者、开展济贫事业的动机以及国家权力行使的方式上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方面,自汉朝以来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我国济贫制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待流民乞丐,统治者一方面施以仁政,采取积极的抚恤、救济和安置政策,另一方面,政府采取禁与堵的措施,运用强制或武力镇压的手段禁止其迁徙流动。如汉代在函谷关设立关卡,禁止人们任意出入,只有灾荒年景,才允许流民进出。元朝时期普遍对流民乞丐采取“封瘭不发,驱之出境”的办法。为了确保流民乞丐服从管制,“统治者规定,各地不准收留外来流民,并对敢于收留、接济的人以严惩。”《唐律》规定,“诸部内容止它界逃亡浮浪一人,里正笞四十”;元朝甚至规定:“停留逃民,资给饮食者,皆死律论。”对不服从安置的流民乞丐,封建政府就予以残酷镇压,毫不留情。明代时期,大批流民在荆襄山区集结,朝廷视若“腹心之疾”,立即在山西、山东、河南、直隶等地设置“抚民官”捕捉流民,强制其返回故里。

总体而言,在儒家的济贫思想中,注重的是社会整体和国家控制,而较少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义务。因而,封建政府在管理流民乞丐问题上更多地是从维护统治秩序方面着眼,而不是从民生角度出发。

古代的济贫政策较为注重运用政府行政手段,而没有采用立法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到了民国时期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西方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下,194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社会救济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救济的对象与救济方法,但是受救济的对象仍被视为政治与社会安定潜在的危险分子,因而对其实施的仍是带有行为教化、道德教化与强制色彩的矫正救济。通常做法是对于那些懒惰成习或无正当职业的游民设置习艺所予以收容,强制劳作并授以必要的知识及技能,养成其劳动的习惯。露而对于乞丐,只要其被收容进院,首先就得接受感化教育,而后根据不同年龄参加不同程度的劳动,即便是老弱病残,只要能工作的,都得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民国时期虽然对流浪乞讨者以及贫民提供了一定的实物救济,但是机构留养收容、强制劳动以及劳动改造是仍然是救济方式的主要特色。

(二)新中国时期的流浪乞讨救助制度走向及评析

收容救助制度是新中国自成立伊始就一直采取的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对策,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以强制为特征的收容遣送达到顶峰并走向变异。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问题开始突出,流动人口剧增,为此,1982年国务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办法》,规定收容遣送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的

变革不断的加剧,社会问题凸显。大规模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的公共秩序带来了冲击。于是,中央政府在强调社会稳定的总目标下,把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当作管理的重点,收容遣送的对象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其他流浪乞讨者,变为流动人口,而在性质上,收容遣送变成单纯的治安管理手段,与收容审查越走越近。收容制度最初的制度设计上是一种救济制度,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演变成了一项限制公民基本宪法权利的制度。“《收容遣送办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它授予了行政机关可以在行为人没有触犯任何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不经过司法审判程序便可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而收容遣送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行为,却缺乏基本的程序性规定,最终使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被剥夺,致使这一行政强制行为游离于法律之外。

纵观我国传统的流浪乞讨救助历史,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措施,更多的是承载着维持政权稳定的功能。在大多数情形下流浪乞讨者往往被视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其意愿与人身自由被任意地侵犯,其个人尊严与自主能力丝毫未受尊重。在欠缺主义的理念下,流浪乞讨者与具有违法犯罪倾向者二者之间的模糊界限更是被刻意地维持,在没有犯罪行为的情形下,却可以违反个人的自由意志,肆意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对受救助者施予所谓的收容和行为矫正救济。这般做法实与秩序的迟滞有很大的关连。2003年随着我国人权保障的入宪,流浪乞讨人员的权利保障迎来了曙光。

当收容遣送制度最终被认定为违宪后,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2003年8月1日实施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不仅体现的是制度的变革,而且反映了国家与公民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可喜变化。从宪法保障基本权利的主旨看,现行救助制度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给付保障了流浪乞讨者的基本生存权。公民依据宪法生存权的保障直接向国家请求给付,在理论上早已存在,但是在传统救济中,突出维护社会秩序之功能,国家的给付职责往往履行不到位,甚至走向变异。《救助管理办法》第1条规定:“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本办法。”在这条规定中,很显然立法的目的是在于救助和保障个人权益,而不是突出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在流浪乞讨社会救助的制度性规定中,人权保障被置于首要位置,依据《救助管理办法》第7条以及第11条之规定,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只要符合“生活无着”这一条件,就有获得国家和政府救助的权利。这种救助涵盖了食物、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权利。在救助的责任的承担上,政府基本承担了从经费保障到提供服务的全部责任,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反映了社会救助新的理念。

第二,从主义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及人性尊严的保障来看,现行救助制度肯定了流浪乞讨人员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并对政府权力的行使施加了必要的限制。如受助人员不受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拘禁或者变相拘禁;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女性受助人员不受调戏。此外,受助人员按性别分室居住,女性受助人员应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这些规定显示国家公权力对流浪乞讨人员采取的一切措施,逐步受到依法治国原则的约束。在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上,公安机关淡出救助管理领域,排除了管制的成分,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救助,彰显了救助的人性化。

第三,尊重了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意愿。《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凡符合条件的,只须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均可根据自愿原则,决定是否接受救助,且来去自由,救助站和受救助人员身份平等,救助站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既不是施舍,也不是恩惠。流浪乞讨人员是否申请救助完全由自己决定,任何人和任何机关不能强迫其进入救助站;救助届满前,受助人员可以随时自行决定离开救助站,救助站不得限制。现行救助制度赋予了受救助者选择的权利,将流浪乞讨群体置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如果说我国以前的救助制度更加强调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对整体利益的服从,而对个体权利的重视则相对不足,那么现行的制度则逐步地体现了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对流浪动物的看法篇10

【关键词】流浪 精神病患者 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03-02

我院是收治精神病患者的专科医院,同时承担辽阳地区流浪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随着流浪精神病人救助工作的日益完善,有许多街头流浪的精神病患者,由“110”警察、“120”医护人员及救助工作人员联合送到我院治疗,在流浪人群中33%~50%是重度精神病患者[1],流浪精神病患者肇事暴力犯罪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5倍[2],流浪精神病患者躯体疾病明显多于有家庭的精神病患者[3]。收治的患者往往病史不详,缺乏主诉,给安全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对收住我院强制治疗病区的50例男性流浪精神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护理措施,保证了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护理质量,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保证了流浪精神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我病区的街头流浪男性精神障碍患者为护理对象,年龄、地址、病史等均不详,诊断:精神障碍待查。

由于长期流浪,患者入院时多伴有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重度贫血等多见[4],本组合并肺结核3例(占6%),性病2例(占4%),软组织感染1例(占2%),皮肤损伤20例(占40%),重度贫血1例(占2%)。

精神病患者在法律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加上精神症状的支配,可能发生攻击他人、毁物、自杀、自伤等意外事件[5],本组入院前发生暴力行为25例(占50%)。

由于收住的患者存在以下特点:(1)姓名、年龄、病史均不详,病情复杂多变,由于长期流浪,营养状况差,也有些患者伴发其他疾病,如智力发育障碍,严重躯体疾病、传染病、皮肤病、外伤等。(2)受精神症状支配,精神过度紧张或抑制,不能配合检查、治疗和护理。(3)无法联系家属,患者不安心住院。(4)合并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患者,因为入院时不能明确诊断,患者之间缺乏防范意识,也给隔离工作带来困难。入院时15例均是脱衣、蓬头垢面、消瘦外观,这些给临床护理带来困难和风险。

1.2 方法 将50例患者收住封闭病房,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实施安全护理对策以及心理护理。

1.2.1 安全护理对策:做好病人入院护理评估

本组流浪精神病患者均为“110”巡警协同“120”医护人员联合护送入院。对新入院患者,当班护士都要进行严格的护理评估,同时与护送人员一同检查患者随身是否携带危险品(如刀、剪、针线、绳等)或贵重的物品,并在收容治疗登记表上详细登记他们被发现时的地点、衣着、行为表现,是否有伤人毁物行为等,并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完好,有无骨折体征,测量生命征详细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精神状态及是否伴有躯体疾病等,认真登记护送单位及联系电话,以备查询和联系。同时接诊医生要填写危险性评估表。

1.2.2 住院期间的安全护理

1.2.2.1 危险区域和重点时段的管理

病室布置力求简单,禁止放置各种危险物品,针线等禁忌品应在护士看护下使用,定期检查患者是否有收藏危险品,每周一次大检查,平时随查随收。危险区域包括铁门前、窗口、厕所、洗漱间、小病房,这些部位是精神科病房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午班、夜班护士30分钟巡视一次病房,白天保证有一名护士及一名护工(护工均为男性)在病房内,及时疏散患者,避免患者在这些地方聚集;重点时段包括开饭、发药、外出检查等,我们通过增加这个时段工作人员数量等措施来加强防范,护士排班采用APN连续性排班,保证重点时段至少有二名护士在班。患者外出检查时,易出现外走,我们医院有二名专职护送人员和护士共同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时检查是否藏匿危险品,保证了安全。

1.2.2.2 加强夜间安全护理

每个班次的夜班有2人值班,其中1名护士,1名护工,30分钟巡视一次,重点观察患者是否真正的入睡,交接班时应清点病人总数,接班者看到每个病人,进行床头交接,人数清点无误后交班者才能离开。我院有安装监控设备,保证了患者的一举一动都在护士的监护之下,确保患者安全。

1.2.3 受精神症状支配患者的监护

流浪精神病患者以兴奋症状为主,他们应激成分高,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且危害严重[6],本组50%的患者有暴力行为,针对有暴力冲动倾向的患者,各班护士给予加强巡视,保证患者的动态情况在工作人员视线内,力争将冲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对情绪不稳定,激惹性增强的患者,密切观察其言行,判断患者有无发生自杀、攻击和暴力行为等的危险信号,采取有效干预。如极度兴奋躁动患者,控制其活动范围,单独进餐并有专人护理,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有逃跑企图的患者在提示板上注明,并在四防登记本记录,护送检查时增加工作人员随行,被约束的患者单独居在一室,避免遭受其他患者攻击和伤害。针对患者精神症状表现,给予三班评估。

1.2.4 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的护理

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护理需要综合医院协作才能完成,本组有3例疑似肺结核患者,请综合医院医师会诊,2例确诊后安置于小房间单独隔离,由工作人员定期到防疫机构取抗结核药物,给予综合治疗。1例右小腿软组织蜂窝组织炎合并部分皮肤破溃,由外科医生切开感染病灶,护士每日给予换药。本组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均得到妥善治疗,愈后良好。

1.2.5 药物治疗的护理

对于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关键,由于患者无自知力,认为自己没病,拒绝治疗,因此护士要严格执行发药制度,由于患者姓名不详,护士应熟记床号、容貌、采取集中专人监督下定时服药。发药时有严格顺序,专人组织管理,让患者排队服药,至少2名护士参与,一个发药,一人监督,病人服药后认真检查口腔及患者双手、口袋、口杯,合作者先发,不合作者后发,对拒绝者给予劝说喂服或报告医生予鼻饲或改为注射药物。病情好转后给予健康教育,讲解治疗方法,药物名称、药物疗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严密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本组有2例患者服药后即跑到厕所呕出,护士发现后及时给予制止,进行班班交接说明,在提示板上注明,服药时安排在最后服用,服药后由护士监护10分钟后方能离开,确保药片咽下。注意观察药物副反应。我院每个患者都有建立药物副反应监测记录,由一名护士每天负责观察、询问患者服药的感受,并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是否出现便秘,静坐不能、动作迟缓,痉挛性斜颈、嗜睡等。异常用+(轻度),++(中度),+++(重度)表示,正常不记,有++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2.6 心理护理

流浪精神病患者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性不良,退缩懒散等,再加上长期缺乏监护人的关怀,心理更需要关爱,因此需要护士给予更多的同情、关怀和照顾,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我们改变传统的精神科“看管式”管理,在病房大厅安装电视,每天组织患者观看轻松的电视节目、玩扑克牌、下棋、听音乐,丰富其精神生活。每天至少安排一名护士在病房,贴近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运用语言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快消除戒备心理,适时询问患者姓名、家人地址、从家里出走时间、电话号码等,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家人。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7]。每日督促患者整理床单,训练其动手能力,防止终日卧床,预防衰退。

2 结果

患者能在督促下料理个人卫生,能配合治疗和护理,无出现严重伤人,自伤等意外,无发生躯体并发症,治愈32例,好转18例其中家属接出院15例,救助站护送回原籍10例,25例仍然留在强制病区继续治疗。

3 讨论

安全护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8],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实施安全护理尤为重要。我院将安全护理策略运用到流浪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中,50例男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护理,辅以心理护理,从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对危险区域和重点时段的安全护理等,构建起安全的氛围,进一步保证了患者安全。

总之,男性流浪精神病患者,他们属于特殊弱势群体,且有相当部分的患者联系不到家属只能留在医院,给医院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精神病人,不歧视他们,让精神病人生活得更安全,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社会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McQuistion HL,Finnerty,Hisrcowitz J,et al.challenges for psychiatry in serving homeless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J]. Psychiatr Serv,2003, 54:669-676.

[2] Haddad MB.Tuberculosis and homel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4-2003[J].JAMA,2005.,29(3):2762-2766.

[3] 杨勇.流浪与非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对比研究[J].华西医学,2008,23(3):548-549.

[4] 邱友胜,方亚明,秦性好,等.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患者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421-423.

[5] 刘理燕,张倬秋.从2例纠纷案例谈精神科护理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68.

[6] 刘宪英.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预见性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