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十篇

时间:2023-12-21 17:36:39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1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均衡理论 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基本含义与应用

均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理论得以统一的一般性理论和分析框架,所谓均衡,萨缪尔森作了如下解释:“在经济学中,其含义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化的经济力量处在一种均衡静止、不再变化的状态,其价格和数量使购买者和供应商达到愿望一致。”[1]均衡理论可分为两种假说类型:一种是如何建立均衡状态,即获取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小)值时的条件,这种类型的均衡分析又称为“最优化”问题,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成本最小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等,一般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说明,例如微积分的导数、线性函数等。另一种是寻找经济变量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所经历的途径[2],它研究参数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实现均衡的动态调整行为,例如当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化时,如何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当消费者(企业及政府)行为变化时,国民收入如何变化等,一般使用图形和文字说明。按照难易程度,这一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单个的、一般的市场入手,通过“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3],也会对特殊市场进行解析,例如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最后是对整个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中均有应用,其中消费者行为(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行为(成本最小化)、厂商行为(利润最大化),以及均衡国民收入属于第一种类型;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均衡及变动属于第二种类型(见图1)。

二、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教学难点与效果

(一)“教”的难点

1.类型区分。对于均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大都限于需求等于供给,但在不同的模型中,均衡的定义会有所区别,例如第一种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数理的观点求出极值条件而不仅仅是需求等于供给的简单理解,学生在区分类型方面缺乏经验,教师在定义诠释时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加。

2.学法分歧。均衡理论基本上是通过图形进行推导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图形分析并作必要的比较和归类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例如文科生)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倾向于死记硬背文字,而不去熟悉研究图形。这种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分歧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难”与“重”的把握。均衡理论的分析过程难易程度不等,由于学生普遍不容易吸收和理解稍有难度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减少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甚至避而不谈,而重点内容既包括简单的,又包括复杂的,如果教学内容只能简单不能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就达不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例如掌握供求变动的四种情形,对理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十分重要,但有的学生会认为太难而不去理会。

4.评判标准。均衡分析基于经济假说的系统建立,案例答案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换言之,案例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于问题的分析,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或是纯文字叙述,或是图形描述,或是数量模型计算,而有的学生趋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往往希望存在唯一的答案以供复习使用。

(二)“学”的难点

1,数量知识。均衡分析的核心在于通过模型(图形)或数学推导将各种经济变量联结在一起进行分析,整个过程逻辑性强,系统严密,本身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推理能力。但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对经济学中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一时半刻很难消化。

2.图形含义。无论是最优化分析还是市场供求分析,都依托了大量的图形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也以英文简写的形式出现,例如“P”可以代表价格或者产量、“S”可以代表供给曲线或者储蓄,“T”、“A”、“M”的含义分别是“总量”、“平均量”、“边际量”,学生容易混淆这类字母的经济含义,有的甚至不能将图形、公式的含义同教材上的文宇描述统一起来。

3.语言转化。均衡分析方法要求学生能从实际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有关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由于在陈述时往往需要转换为数学语言,由此推导出解值后又要还原为经济解释,例如对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的把握,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将MR(或MC)理解为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又要从微积分的角度计算收益(或成本)函数的导数得出具体数值,不少学生达不到语言转换的能力要求,在论述或计算时常常花大量篇幅同义反复却始终抓不住要点。

(三)教学效果

1.“教”疲“学”劳。如上所述,均衡理论涉及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微积分、英语、金融等综合知识,对初入大学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课程,大脑思考的负荷较大,整体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赶进度,又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安排大都是合班授课,两至三节课连上,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体力、脑力上的考验。

2.课堂气氛偏严谨。学生由于普遍缺乏微积分的解题经验,对均衡理论两种分析方法的掌握很不平衡:在涉及简单的市场供求均衡分析时,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普遍较高,踊跃发言,而在涉及导数、函数的数量分析问题时,只有极少数学生反应敏捷,能够与教师响应互动,课堂气氛变得沉闷缺少回应。

3.考核结果两极分化。均衡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框架,在卷面考试中占总分值的比例一般会达到50%―60%,题目形式以计算题、图形说明为主,因此,卷面得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学生对均衡理论的掌握情况。实践证明,学生的考核结果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得高分(优秀)与低分(不及格)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偏高(见表1)。

三、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限制数学难度

如上所述,均衡理论分为市场供求相等和极大化原理两大类型,针对市场供求均衡的这一类型,要尽量避免运用数学语言,多用文字阐述处理,辅之以必要的图表,从而克服学生因缺乏数学准备而面临的学习困难。在解决极大化这一类型的问题时,微积分的论证虽然不能舍弃,但可以限制在初级水平,例如一级导数的运用,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分析的严密逻辑性即可。

(二)经济实例导入

均衡理论中的数理分析,是降低学生理解力的主要原因,而案例尤其是经济实例导入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把这一原理与经济现象、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具备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行为,通过举例学生日常的消费行为解释偏好、效用及需求,更容易让其接受之后较为抽象化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又如宏观部分的均衡国民收入,可以通过引入央行加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理解。

(三)简明图形教学

均衡理论的深浅难易与图形描述的复杂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图形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图形的简单性。简洁明了的图形,配以几个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从而克服不愿研读图形的惰性。二是图形的对比性。在均衡分析中许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消费者均衡与生产均衡的形状,各个市场的供求曲线,等等,通过图形对比,学生不但能及时温习前面的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

(四)概念对比教学

在均衡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首次接触许多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是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例如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预算线与等成本线(见表2),这些概念要么文字表述类似,要么图形相近,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性错误,因此需要在授课过程别加以比较对照,区别这些概念各自所涉及的变量和内涵的不同,对英文简写也加以比较。

(五)增加实训过程

均衡理论的课堂实训,是指由教师布置特定主题,学生独立完成图形并进行观点说明,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对复杂的均衡理论普遍缺乏自信,如果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图形绘制,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还能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例如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4],从而实现自我能力认知、自我肯定的目的,减少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

(六)适量课后习题

我认为,课后习题的传统教学法在均衡原理的学习阶段有其必要性:一是数学公式的熟练程度与习题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均衡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将微积分的导数与经济学的边际结合起来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惯将数学融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二是概念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完成各式各样的判断题、选择题才能真正巩固,例如均衡价格和数量如何随着需求或供给曲线的变动而相应变化,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必须通过画图分析才能确保结论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辞典[Z].京华出版社,2001.

[2]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高职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最优配置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立学科,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引导作用。课程内容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以经济个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厂商如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资源配置这一中心展开分析,从中阐述了市场的供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如何使资源在一国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这一中心展开,从中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IS-LM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成功做法,借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国际惯例,而且也需要正确地看待西方经济学,搞好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本文主要谈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及教材的思考。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国内各大院校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外国原版教材,包括影印版、翻译版。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曼昆毕业于哈佛大学,才华横溢?,属于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他的研究范围偏重于宏观经济分析。该书是为大学新生编写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语言生动。该书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格林斯潘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曼昆的“经济学10大原理”,为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提供了便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另一种是国内学者编写的,国内教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西经教材,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高鸿业版和李版的西方经济学微、宏观部分。这种教材的体例形式是在对其基本内容阐述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分析。而以上这些教材主要是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目前高职类教材基本上类同于本科教材,并没有很好的为高职生编写的,适应高职学生教学特点的教材。

(2)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境。经济学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和模型,和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现实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相关内容。而我们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案例为蓝本,大多描述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缺乏根据我国经济情况为研究对象的实例。这样就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障碍。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的建议

(1)有选择的进行教学。《西方经济学》具有庞大的体系内容,而高职院校的学时有限,不能对所有理论都面面俱到,应该有针对性地适当选择教学内容。对于理论性特别强、难度比较深的理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要直接摒弃。教师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要注意设置密切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宏观经济部分,教学要求应以相关的概念掌握为主,让学生对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有所掌握,而不是机械式地利用数学知识去推导理论的结论。另外,对于与相关专业课联系较强的理论要重点选择讲解,这要求教师在针对不同的专业上,对教学内容也要有所选择。

(2)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应以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对于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理论,建议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比较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明白经济运行的规律,对于实操性较强的知识,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去完成相应的项目,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以尝试设计实践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合适的教材对于改善经济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教材编写的方向,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删掉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避免了内容的繁杂性而导致的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从大的框架下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案例,如每个章节前面增加导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每章结束后,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配合相应的题目加以巩固。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1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改的背景

1.1 学科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开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经济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以便做出最优决策。

从现实的教学来看,学生对经济学有较大的兴趣,但在学习中普遍反映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存在对学科理论理解的障碍。西方经济学是通过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原理,导致其概念、原理、分析方法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并且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相差很大,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1.2 教材使用现状

目前在中国的大学里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采用西方原版或翻译版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此类为完全西方的版本,主要在少数重点大学里使用。

第二类,中国自己出版的,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和《西方经济学》(精简版),此类教材内容体系与上述第一类基本相同,都是传统《经济学》的改编,不同之处在于进行了整理,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并加上了适当的评论,但理论体系和内容与国外大学中的经济学教材基本相同。

第三类,国内一些学者所编的其他教材,内容或简或繁,或难或易,这类教材基本上算是对前两类教材的一个补充,在内容上或偏重点不同,或完善若干理论,或增加相关案例等。

以上所举的三类教材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实际上都是第一类,三类实为一类,这一类就是“西方的经济学”。

1.3 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学学科发展不够成熟,只好采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虽然可以使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西方世界,快速地赶上西方国家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水平,但这一课程也有着自己本身严重的缺陷,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方国家自己也承认,目前的经济学只是“科学主义”的,却难以说是一门科学,在西方尚有大量不能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如边际定价理论等,更何况是在与西方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中国。

第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发展得越来越精深复杂(如高微、高宏),而实用价值却不断下降,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与教学内容似乎纯粹是为了培养“经济科学家”,从而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第三,从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来看,这些理论名副其实,具有鲜明的“西方”特色,而缺乏中国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它是社会科学,但又披着科学的外衣;它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偏偏前面又加有“西方”两个字;中国经济创造了三十年奇迹,但却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这是目前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那么我们未来的经济学教材应该是什么样子?主要给学生讲授哪些理论和知识?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教改的重要任务。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参考,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整理,主要进行的工作是对原有理论部分加以阐述,内容进行调整合并,使基本理论得以保留,仍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使之符合经济学教学需求。通过这样的调整,使经济学理论体系更完善、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更易于理解。把整个经济学体系分为两个部分,分为《西方经济学》上下册。

第一,《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部分在现有基础上分为八个部分:导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一般均衡和效率;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二,《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在现有基础上分为八个部分: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

3 教改后新教学内容的特点

3.1 新教学内容的优点

第一,新教学体系仍保留很强的理论性,相比原教材也更加系统,内容更加全面,可消除原先教材中理论罗列的凌乱感。

第二,增加大量案例,使经济理论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用感。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具体问题的工具,通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反过来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兴趣。

第三,既具有西方教科书的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中国创新特色,使中国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学教科书。

3.2 新教学内容的缺点

第一,篇幅加长。以西方经济学原来每学期42课时算的话,课时会不够,这就需要教材和教师的灵活安排。实际上在现有经济学教材基础上教师的授课安排也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并不成为问题;此外还可以把一些理论进行精简或重写;第三种解决方案是部分章节作为自学内容,如“导论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第二章第五节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等。

第二,未加入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案例部分。在教材中可增加大量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和案例,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的管理体制、发展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新教学内容可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加强。

4 实践与尝试总结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较多的改革与尝试,如在课程开始部分讲经济学发展历史等,但受到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与课时量的限制,所进行的改革只能是局部性的,在小范围内小心尝试。虽然如此,但相关实践活动也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积累了大量经验,并有信心会使教学改革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下册[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4

    1.教学内容不合理。《西方经济学》教学主要偏重于西方经济理论的讲述,这些理论不仅抽象,而且多包含大量的图形分析和数学演算推理,加之当前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研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考研试题愈加偏向更多的数理推导,也使得在该课程的教学上数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的定性分析。这就使学生普遍感到《西方经济学》内容繁杂,理论深奥,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畏难情绪,该现象在文科背景下的学生尤其突出,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各高校基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即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上仍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围绕经济理论进行填鸭式的数理推导,图形分析,从而忽视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尤其是本科生自身没有太多的经济社会经验的储备,只能死记硬背理论、囫囵吞枣,很难理解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内涵,随着课程的推进,所学经济学理论的增多,往往出现前后章节知识无法很好融会贯通,甚至“一锅粥”的现象。

    3.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激励性。以我校为例,对《西方经济学》学习效果的考核是通过总评成绩反映的,总评成绩有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考勤,占总成绩的2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通过闭卷考试方法考查。由于期末成绩占得比重大,很多学生平时课前不预习,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做不到查缺补漏,作业也是互相抄袭,应付了事,寄希望与期末“临阵磨枪”式的突击复习,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西方经济学》教改的具体实施措施

    1.明确教学目的,调整教学内容。经济学是一门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在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要避免将经济学学成是“黑板上的经济学”。因此,该课程在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要提示学生制度的差异,国情的不同,甚至社会文化的不同,都会带来经济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启发学生比较研究的兴趣,强化对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增强对经济学理论的把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供求定理时,鼓励学生观察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讲到市场论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价格弹性理论,分析不同商品,不同商家的市场营销战略存在差异的原因;又如在讲到恩格尔定律时,启发学生思考恩格尔系数能否作为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黄金指标,如果不能,与学生探讨恩格尔系数在我国出现“水土不服”的原因。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一方面使学生准确掌握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恩格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和准确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有适用条件的,经济学定理不是经济学公理,这就更突出了分析经济问题时“中国国情”的重要性。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采取“重点各异”的理论教学。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全面的掌握经济学理论;而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在微观经济学部分侧重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的相关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简单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数学工具问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情况来定。如管理学学科下的很多专业,文科背景的学生较多,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只使用图表等简单的数学工具,着重对经济理论的定性分析,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而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其后续专业课以及职业特点对数学工具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熟练的运用数理推导和图表分析问题,因而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数学工具的分量。

    2.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图表和公式,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往往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体会不到《西方经济学》的实用价值,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惰性。因此,应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2.1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借鉴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经验和方法,将课堂模拟实验引入教学过程中。课堂模拟实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经济社会的某些经济活动,通过收集数据、归纳整理、观察趋势、进而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规律。课堂模拟实验对师资、设备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上,可以由浅入深,从简单的场景入手,随着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丰富,慢慢增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训练学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2.2加强案例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为案例教学和学生分组讨论带来了便利,因此应加强案例教学。但应当明确的是,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举例说明。案例教学是从案例的讨论中得出概念、原理、理论等。而我们以往在概念、原理、理论讲解完毕后,通过某些例子来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应用的做法,只是举例,而非案例。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英文中,“案例”与“例子”是有明显区别的。“案例”为“CASE”,其重要的理解在于“SITUATION”,是情形,是一种情形的例;而“例子”为“EXAMPLE”,是指代表同类的另一种样式的例,强调了同类和不同样式,所以举个例子说明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做到精心选择案例,积极、有效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制作PPT在课上进行展示、辩论,最后认真客观的总结评述。首先教师要对大量的案例进行不断地筛选、更新与精炼,使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综合性。根据教学需要,案例可以是现实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普遍关注的经济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吃透”案例,以便在案例讨论时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问题——思考——探索——再思考——解惑”的积极状态中。其次,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讲授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保证学生较好地发挥在案例教学中的主动性,应在课前将案例素材教给学生阅读,准备。最后,要注意把握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以往的传统课堂讲授中,“满堂灌”式的讲述使教师处于主动,学生因机械地接受而显得较为被动。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是案例课的积极参与者,从最初的案例阅读、对问题的思考、分析,PPT的制作,到课堂陈述自己的结论、辩论,以及最终对案例的再思考、观点结论的再修正,均要求个人或小组各成员参与其中,共同努力达成。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学生以及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的要求较传统教学模式要高,能够更有助于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把握,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其团队合作意识。

    2.3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教学。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出高校,入高校”就造成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完全胜任全部的实践教学工作。而且,很多教学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和实验室中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学要“接地气”,必须要“走出去”,也就是要与企业开展定期的多层面的交流。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指导,学校也能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咨询服务,达到“双赢”的效果。此外,在教学中还可采取“引进来”的方法,聘请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践工作,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尽早接触实战,参与实践,为将来毕业走上社会尽快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5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138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254- 02

1 正确运用西方经济学

因为西方经济学属于从国外进入的一门学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认识态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最早认为西方经济学仅仅是国外的经济理论并对其全盘否定和盲目排斥,到后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照学照搬并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教学和传播的道路上也是历经艰辛。为了能让西方经济学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和指导,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

从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来说,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并为这个历史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来说,西方经济学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意义上是多年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用于今后的经济指导[1]。我们要客观地、完整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为研究前提,对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这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克服研究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2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以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首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认识,趣味性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比探究理论知识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也对学生课外的资料查阅等没有进行要求;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较少,理论联系实践,师生互动,课堂内外教学、学校与社会互动等无法实现,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推动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

其次,课程教学因其特点局限了人才培养途径,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就更无法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得多数学生无法掌握和吃透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应增加多样式的教学训练,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表达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本质上仍属于纯理论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完善工作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就要通过相关案例对其进行现身说法,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配置和互补,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3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3.1 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

为构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理论的概括,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困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教师可搜集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辅的指导,通过相关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 结合图形的教学演示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的知识点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进行较好地知识传输。教师可以采用几何图形、图表数据等不同的训练形式强化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知识点的表述和解答。通过几何图形进行知识点的描述,可以代替复杂的文字表述。通过运用直线、曲线、曲线与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等,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大致描绘。教师可通过具体训练,观察学生在制作图形时的错误和不足,并要求他们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去思考问题。图形训练的方式非常灵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不断地根据知识特点改变相应条件,增加图形的复杂程度,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和规律,真正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3.3 加强计算和数据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知识点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分析,如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量化表现为数学的计算公式和表达式。通过进行数学计算可以使西方经济学各量化关系变得更为简洁和精确。经济学中的计算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而是要充分理解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发展规律,然后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此外,通过科学计算后,还要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是要通过计算结果找出所体现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轨迹。

3.4 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

教师可选定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几次讨论课,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头进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合作与独立思考能力,再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进行各组的集中讨论。可采用选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结合各组的综合意见,由教师进行指导讨论。作为集中讨论的焦点,教师所选讨论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定要选择当前的热门问题或与学生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设定,不但要求各小组围绕主题发表观点和见解,还必须形成总结性的讨论结果并形成书面文字材料,纳入平时的教学成绩。通过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3]。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淑缓,王雪松.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方法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2).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6

因为西方经济学属于从国外进入的一门学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认识态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最早认为西方经济学仅仅是国外的经济理论并对其全盘否定和盲目排斥,到后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照学照搬并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教学和传播的道路上也是历经艰辛。为了能让西方经济学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和指导,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从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来说,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并为这个历史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来说,西方经济学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意义上是多年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用于今后的经济指导。我们要客观地、完整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为研究前提,对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这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克服研究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2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以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首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认识,趣味性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比探究理论知识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也对学生课外的资料查阅等没有进行要求;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较少,理论联系实践,师生互动,课堂内外教学、学校与社会互动等无法实现,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推动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其次,课程教学因其特点局限了人才培养途径,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就更无法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得多数学生无法掌握和吃透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应增加多样式的教学训练,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表达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本质上仍属于纯理论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完善工作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就要通过相关案例对其进行现身说法,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配置和互补,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3.1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

为构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理论的概括,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困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教师可搜集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辅的指导,通过相关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结合图形的教学演示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的知识点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进行较好地知识传输。教师可以采用几何图形、图表数据等不同的训练形式强化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知识点的表述和解答。通过几何图形进行知识点的描述,可以代替复杂的文字表述。通过运用直线、曲线、曲线与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等,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大致描绘。教师可通过具体训练,观察学生在制作图形时的错误和不足,并要求他们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去思考问题。图形训练的方式非常灵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不断地根据知识特点改变相应条件,增加图形的复杂程度,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和规律,真正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3.3加强计算和数据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知识点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分析,如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量化表现为数学的计算公式和表达式。通过进行数学计算可以使西方经济学各量化关系变得更为简洁和精确。经济学中的计算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而是要充分理解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发展规律,然后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此外,通过科学计算后,还要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是要通过计算结果找出所体现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轨迹。

3.4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7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科学教育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产生于西方社会,但对于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习理解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应用实践来分析我们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现象和问题,然而,一直以来,我们重理论轻实践的灌入式教学使学生养成逻辑及泛化倾向,为了便于说明和分析问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在微观经济学讲授完边际效用和总效用后,有这样一道简答题:“请用经济学理论解释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却非常低。”大部分学生用一句中国的谚语回答,因为物以稀为贵,就没下文了。总之普遍的学生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这种简单的固化思维、单一的辩证逻辑思维影响了对学习西方经济学(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内容多、理论抽象,学生兴趣不足:西方经济学理论较抽象、内容较繁琐,但课时有限。教师如果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教学质量规定来授课,任务就难以完成,如果匆匆忙忙讲授,就会使学生学习起来囫囵吞枣。

2、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因课时少,经常会出现应该两节课讲完的知识,缩短一节课,这样一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思维形成等把握很有限。

3、理论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相背离。

三、西方经济学科学教育模式构建的建议

1、强调课程内容的适时性与趣味性,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深知课堂无趣乏味给学生带来的苦恼,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将社会上时事发生的事件与理论相结合,同时也注意将死板的理论知识趣味化,几年来积累了许多有趣又使学生很好接受知识的经验,比如在讲到寡头市场的竞争时,讲到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和阿里巴巴融资的快的打车软件为争夺市场的大战;讲到非价格竞争中非产品影响时,通过用现代化的通讯与多元传媒方式举例讲授,如微信营销的快速发展,清扬洗发水为大规模占领市场的电视剧--无懈可击之高手如林的热播及世界杯时那些精明的商人举办啤酒之夜的狂欢,无一不引起学生的掌声。在讲到MP、AP和TP的关系时,通过庙里的和尚抬水的例子淋漓尽致的讲述先增加达到极值后递减的过程,最后引申到管理学的理论更是达到极致;在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用陈佩斯吃面条的小品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讲到科斯定理时用牛群到毗邻谷地里吃谷的例子讲述;讲到均衡时用让学生一部分扮演买者、一部分扮演卖者进行演示;讲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时,举办拍卖会等。另外在学生易于识记上也注意总结,如讲到需求价格弧弹性的特例,有完全无弹性和完全弹性,分别是垂直于横轴的线和平行于横轴的线,为了方便记忆,让学生将其想成一堵墙和跳水板;学到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时,分别想到大学生扩招和冬天用煤等。同时还有很多的经济学视频来调节课堂气氛,以及课间时间播放一些在经济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企业家故事、各种时事发生的事件、有教育和人生指导意义的视频缓解上课的紧张气氛,同时调节身心,使学生深爱课堂,也喜欢这门课。

2、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3、构建立体化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有其方便授课不用一直写板书的利处,但也有一些弊端,长期使用一方面会使老师缺乏思维的逻辑性、连贯性,因为照着幻灯片讲授即可,一方面学生看着也缺乏亲切感,所以讲板书与课件结合适时的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调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独立学院来讲,我院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一直名利前茅。所以每年到四六级考试前期,大部分学生就开始分散注意力想学英语,则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上课提出问题,然后每个班级以宿舍为单位讨论(为引起学生重视强调计入平时成绩),下节课随机叫某组派代表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归纳,简短的时间使学生很快记住理论。对于应试教育的考试环节,利用“名人效应”来鼓励优秀的学生讲课后题。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几个特别突出的学生,利用其影响力来讲解,实践表明效果非常好;最后是考试,提倡学生用自我回顾教学法,告诉学生考试题型及重点部分,自己出题自己考,

四、结语

经济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生命力在于应用,经济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为经济实践服务,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科学的教育模式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等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8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理;市场机制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改革的成效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公共选择理论在西方国家历经多年,不断发展,其对于政府管理的效用也得到了实际佐证。就中国而言,虽然我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有所差异,该理论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其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政策失灵,权力寻租等思想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泛滥,深化政府机构的有效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二、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又被称为公共选择,或者新政治经济学,它是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①。它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引入政治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政治过程。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18世纪和19世纪,在科学思想浪潮的推动下,触摸到了公共选择,但是当时并未形成公共选择理论。一般意义上认为公共选择理论诞生于20世纪中期,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盛行,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导致政府巨额亏空及持续的通货膨胀,这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公共选择理论也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理性选择理论,它本质上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性分析,争论的焦点在效用的衡量准则,社会福祉函数和投票规则这三个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经济人”假设,方法论个人主义和交易政治②。

三、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倡导自由经济的回归,因为虽然市场存有缺陷,但这并不是将问题交由政府来解决的充分条件。市场有缺陷,但是政府同样也存在失灵或行为失效的时候,并且政府管制也不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往往趋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导致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低下。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相关内容,政府的行为失效大致有这样几点:政府行为的失误,政府运行的低效率,政府的寻租现象,政府规模的膨胀。

(一)政府行为的失误

政府行为的失误主要在于背离公共利益,一是制定出失误的公共政策,二是做出偏差的行为。首先,根据“经济人”假设,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是一个政治人的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人,他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和选择偏好,因此在制定公共政策和开展行政行为的时候都会加有个人偏向,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会作出偏离公共利益的选择。其次,即使在上述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偏差,但是由于选举制度和运行规则的缺陷,也会影响到最优政策和行为的出现。最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官员可以在民众未知的情况下制定出有利于私人利益的政策,并且由于这种双向信息沟通的缺失,监督这个环节容易流于形式,被掌权者所控制。在当前,例如发改委腐败窝案,由于涉事官员,制定出有利于自己和相关利益集团的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再加上政府机构的封闭性,信息不对称,民众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二)政府运行的低效率

政府在对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低效率的状态。首先这是由政府提供相关公共产品的垄断性所导致的。由于具有垄断性,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因此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部门之间不存在相互竞争,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竞争压力,工作积极性不高。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也处于一个相对垄断的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监督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官员提供的信息,监督的缺失亦是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由于政府提供的是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往往在供给时不计投入,同时,公共产品又具有非市场性质,政府对投入与产出缺乏严格的成本收益计算,公众对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无从了解,因此政府官员没有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动力。

(三)政府的寻租现象

寻租问题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塔洛克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寻租是一种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这说明寻租是通过政治活动进行的,它的存在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寻租是一种非生产的逐利活动,其实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因而并未增进整体的社会福利。由于公共权力在市场的不当介入,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利益集团对政府官员进行贿赂,为了个人私利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政府官员会出现了,干预市场秩序的动机。放松政府的管制作用,限制政府干预的范围,规范政府行为是解决寻租的有效方法。十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清理官场诟病,与此同时,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地位,这说明政府了解到权力寻租的危害,正积极降低这种危害的程度,这也就需要更加有效的理论和手段来继续深化改革。

(四)政府规模的膨胀

由于政府所管理的内容增多,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政府的规模也出现膨胀的态势。这体现在两点上,第一,政府人员增多,机构臃肿;第二,政府部门的支出不断增长。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来,由于个人行为决定了集体行为,个人行为动机决定了集体行为动机,政府官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会追求个人名利声望的效用最大化,必然会导致政府扩张。随着国家的发展,需要管理的方面日益增多,与之相关的部门也就会相应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的准入和推出机制又比较特殊,因此,人员激增,机构臃肿。随着政府机构的不断扩大,所需预算资金也讲究越多,同时部门支出也相应增长。虽然建国之后政府机构多次改革,但是单纯的精简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政府的规模,加之公共支出的预决算制度存有缺陷,政府规模不断膨胀。

四、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启示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必然的。政府作为改革大军中的主导者,其自身的管理改革一直为大众所关注,也是一大改革重点。自新中国成立,再历经改革开放,我国政府管理多次改革,在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虽然公共选择理论也存在缺陷,但是在当下对我国的政府管理改革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早在20世纪末期的时候,我国就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主要归于社会管理,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上来。虽然经过改革,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旧是不到位的,在现实中,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还是很多,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的现象也很普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侧重于关注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视有所欠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是掌舵者而非划桨人,应该逐步退出企业大军,除了一些战略性项目外,让国企退出原应竞争的领域。政府应做好一个宏观调控者,为国家政治经济都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而非管制型政府。

(二)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提供服务的垄断地位

长久以来,政府一直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处于一种垄断地位。由于缺少竞争,由于权力寻租和信息的不对称,这种垄断会为公职人员利用职员提供土壤,同时也会增加“服务成本”,降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由于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政府又居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因此,引入竞争机制需要格外的技巧。对于战略性和不宜公开的公共服务,可以在政府机构内部设置多个竞争部门择优选择,而对于应该市场化化的公共服务,可以采取招标,外包,向企业购买等多种方式。将部分职能交由市场来完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和公职人员腐败的机会。

(三)加强内外监督,增加腐败的机会成本

政府政策的失误,运行的低效率,权力寻租这些都与监督不得力有重要的关系。由于政治活动中政府官员具有“经济人”倾向,加之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不对称监督难以落到实处,因而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一个内外双循环的监督系统亟待建立,从上级,到上级部门再到专门的监督机构一整套的内部监督,再到人民群众和大众传媒互联网的监督,双管齐下。另外,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官员总是在腐败的可预期效益大于成本的时候选择,因此增加腐败的机会成本很有必要。一方面,监督可以纠察腐败行为,也可以对未发生的不法行为起到威慑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保障公务人员正常合法利益实现,让绝大多数人失去腐败动机,其次对优秀的公职人员进行奖励,倡导良好的行政生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让腐败成为一种高成本和代价的行为,最终得不偿失。

(四)加快制度建设,构建法制社会

公共选择理论并不把希望寄托于公职人员的道德觉悟上,它认为制度才是约束不法行为的法宝,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制度来对政府和公职人员进行约束,“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于决策程序规则和监督机制,都应该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此来改变传统的由上级来考察的局面。法律这根准绳就是一个触电线,无论谁碰及,都要受到相应的惩处。构建法制社会的思想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延伸,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利保障。制度的建设程度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重视国家制度规则的选择和创新,尤其应该将政府的一些公共决策和行政管理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积极改善我国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提高我国政府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是无可厚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控制好政府干预市场的范围和力度。尽管该理论多有裨益,但是它诞生于西方国家,受西方的政治文化环境影响,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我们可以借鉴,加以运用,但是不能够照搬,否则不仅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政府管理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合力,依旧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 邵军,吴祥福.公共选择理论文献综述[J].专题研究,2010(11)

② 袁政.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参考文献:

[1] 邵军,吴祥福.公共选择理论文献综述[J].专题研究,2010(11)

[2] 李陈筛.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3] 袁政.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4] 王宁.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9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服务外包逐渐成为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升产业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江西服务外包产业在客户资源、布局、品牌、市场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为此,江西要把握住机遇,从促进合作、统筹规划布局,打造服务外包的国际品牌、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入手,推进经济发展,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产业 集聚

服务外包产业概述

外包(outsourcing),在英语中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的缩写,可直译为“外部资源利用”,是针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寻求资源(insourcing)而言的。服务外包作为外包的一种类型,国内外学术界对服务外包概念的理解很多,暂无统一、准确的定义。关于服务外包较普遍的表述是指企业将信息服务和商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实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即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服务外包按业务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KPO)。信息技术外包是指企业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提供商向其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服务,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ITO的主要业务范围有IT系统操作服务、IT系统应用管理服务和IT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包括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是指一个或多个原本企业内部的职能外包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由后者拥有运作管理这些指定的职能。BPO业务范围包括:需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知识流程外包是业务流程外包的高智能延续,是BPO最高端的一个类别,一般来说,它是指将公司内部具体的业务承包给外部专门的服务提供商。包括研究类、分析类、市场进入类等。相对于传统的ITO来讲,BPO和KPO是服务外包未来的发展方向。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国际化水平高的特点。目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对江西省相对落后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而言,是一个前景可期的新兴产业,也是升级产业结构的大好时机。

江西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的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江西服务外包作为江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江西服务外包产业自2005年起初显规模。尽管起步较晚,但在过去4年内保持约29%的高速增长,至2008已经达到约41.2亿元的产业规模。从服务内容来看,软件及信息服务即信息技术服务(ITO)相关业务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软件产业外包所点的比重较大,约为87.3%。目前已经形成以先锋、金鼎、思创等多家重点软件企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见图1)。

(二)存在问题

虽然江西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规模、水平和方向上已有一定的特点,但是,江西在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缺乏客户资源。与领先的同行相比,江西服务外包公司项目承接渠道少,缺乏客户资源,尤其是国际大型客户资源。目前,江西大部分外包业务仍主要从日本公司分包,江西企业尚未建立起直接、深入和战略性的客户关系,大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尚不具备国际营销的经验和能力,严重阻碍其未来发展。

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但目前江西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缺乏品牌。尽管江西政府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了宣传活动,但未能有效消除国际客户对江西省服务外包公司的顾虑。与其他国家的优秀外包企业相比,江西省服务外包行业缺乏一个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本地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因此,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品牌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江西省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品牌建设活动。

市场不够规范。江西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

江西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

(一)促进合作并帮助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重点培养几个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领先的跨国公司建立合资或进行其他方式的合作,以获取国际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同时,支持有条件的本土服务外包领先企业探索走出国门,对国外公司或者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进行并购。与行业协会、领先的全球企业或咨询机构合作,为并购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二)统筹规划布局

江西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重点城市,要抓紧组织编制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明确服务外包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立足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管理营运中心等,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挥基地城市的带动作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要重点规划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成果优势、技术优势,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产业发展。

(三)打造服务外包的国际品牌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江西服务外包品牌;增强企业实力,充实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江西品牌的整体形象。制定江西的总体外包品牌战略,制定针对全球外包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宣传要点,出台具体举措提升对江西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能力及优惠政策的了解。

(四)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成长,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优惠政策在现代服务外包行业的覆盖面,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分类优惠政策。大力改善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条件,鼓励银行向软件出口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服务外包企业在税收、外汇、海关、工商等方面享受软件企业同等待遇,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免征关税,国家重点软件出口企业免征所得税;外包企业实行网上报关,经核准,凭海关手续办理结汇和退免税手续;将服务外包纳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考核奖励体系。

参考文献: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缺点篇10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尚不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本源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却脱胎自前苏联在20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于受到先验论的教条主义思想束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是以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来裁剪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社会实践。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深受其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后,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断融合吸收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描述,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开始产生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他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上都有很大不同,甚至有些基本的观点还存在冲突,所以他们之问的融合还需要很长的道路。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一,部分理论和社会现实不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过渡性,同时颂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出现衰退,反而出现了长期的稳定和繁荣,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不仅让学生难以信服,甚至还会使部分教师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产生怀疑;第二,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缺乏对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比如经济增长问题、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国际贸易的平衡问题等,政治经济学都难以给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2、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唯一的研究对象可以使得其理论体系简单而完整。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理论开始把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并引入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当中,其研究对象也从一元变为了二元。二元的研究对象需要有两条线索贯穿整个研究体系,两条线索之问的主从关系、结构安排难以处理,使得整个研究体系的逻辑线索变得不再清晰。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冲突的现象,相同的范畴、内容和理论在此处肯定,彼处却又否定诸如利润、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部分是进行批判,到社会主义部分又进行肯定降低了政治经济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信服力。

3、研究方法落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长于逻辑推理,但缺乏实证研究,较少注意前提假定是否符合实际,也少注意结论是否能够通过经验检验,这使得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成为空中楼阁,削弱了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说服力。

(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属于学科层面,它的不完善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理论发展的不完善意味着市面上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教材,没有令人满意的教材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几个方面互为依托,互相影响,每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使得其他方面产生新的问题。

1、教材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革新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从内容的编排方式来划分,可以把这些《政治经济学》教材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延续传统的一导两块编排方式,即导论、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以谷书堂(1992)、吴树青01993)、魏埙(2002)、蒋学模(2005)程恩富(2007)、张彤玉(2009)、柳欣(C2009)等为代表;第二种是突破传统的编排方式,把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权合在一起,以张维达、逢锦聚、程恩富等为代表。两种编排方式各有所长:第一种编排方式能够较为完整地表述马克思列宁的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缺乏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分析和指导,并且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内容的叙述逻辑常常不一致,在理论体系上不够一体化;第二种编排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体系较为完整,能够较好地融合现代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但是这种编排方式也有缺陷,主要问题就是内容庞杂,并且会使学生分不清哪些是原汁原味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这两类教材除了上述差异外,还存在一些共同问题:第一,社会主义部分内容不稳定,经常随着中央的文件精神变化而变化,近乎沦落为政策解释学,缺乏学科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认为这个不是科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第二,批判性强,客观性不足。资本主义部分内容过多的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及矛盾;社会主义部分则主要是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将两种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与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光明。这种写法缺乏客观公正的分析。第三,知识陈旧。各种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基本内容都来自《资本论》,所以内容上大同小异,难脱案臼,缺乏突破性的理论创新。《资本论》是十九世纪的理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用《资本论》已经很难解释现在的很多复杂的经济现象,比如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问的短期替代效应,国际汇率的复杂决定过程,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等等。

2、教师方面。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理论经济学领域地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2006年高校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后,政治经济学并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导致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学生大幅减少。受此影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课时数量不断受到压缩,部分高校管理类专业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部分高校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中不再要求考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发表渠道越来越窄,经济类刊物收录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愈来愈少,在某些经济学评奖活动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甚至会被排斥在外。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及学术边缘化的影响下,教师队伍日渐萎缩,梯队培养后继乏人,使得政治经济学的师资力量不断削弱。

同时,由于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客观上要求讲授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授课技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主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然而,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责任心不强。不少教师以完成课时量为教学目标,认为自己只要完成教学课时数和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过问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理论功底不扎实。部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教材,既不去钻研马克思、列宁的原著,也不去梳理近几十年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理论素养低下,课程讲授只会照本宣科,不能予人启迪,难免枯燥乏味;第三,教学方式落后。不少教师在教授政治经济学时,不思提高教学技能,增加教学手段,只会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来教授学生,单向灌输,缺乏互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加上考核方式单一,造成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3、学生方面。大学生来高校学习深造的主要目的是就业,所以他们在课程的选择上非常功利,对就业和前途有帮助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理论色彩浓厚的课程则不感兴趣。他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时,也会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门课程对我有什么帮助?教师的标准答案不外乎三条:第一,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有助于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第三,有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师所站的立场和学生不一样,不容易体会学生的强烈需求。在就业的压力面前,学生会觉得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如一门实用性的技术,经济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如其他经济类课程,社会主义信念的增强解决不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问题。怀有这类想法的学生占有大多数,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修学分成为他们前来听课学习的唯一目的。

除了功利性因素之外,由于课程本身的因素,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还会遇到以下困难:第一,认识问题。部分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将政治经济学简单理解为带有政治色彩的经济学,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没有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第二,政治经济学本身比较抽象,相对难以理解,同时由于学生们在思维方式上难以一下子转换过来,不会用形而上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因而难以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第三,在整个经济学类的各门核心课程中,政治经济学与其他课程之问的内在逻辑和联系非常弱,在基本范畴、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其他课程都有很大差别。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难以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融合起来,使得政治经济学作为基础理论的地位流于形式,未能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素养方面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

(一)不断发展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滞后于时展是其理论不够完善的根本所在,政治经济学只有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发展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大力发展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摒弃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其他经典作家对我国的错误影响,还原马克思《资本论》最真实的本源;其次,要克服教条主义倾向,以中国经济运行实践为基本出发点,以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为导向,为经济学科其他理论提供理论支点和智力支撑;第三,要大胆借鉴其他学科和经济理论已有的学术成果,在不削弱政治经济学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政治经济学;第四,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探索,不能只简单讨论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及其灭亡的必然性,更要关注如何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科学规律,及社会主义经济如何与资本主义开展竞争和合作。

(二)不断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队伍是保障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而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将极大地提升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激励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增加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其次,要为教师搭建好学习交流的平台,鼓励政治经济学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和兄弟院校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交流与学习,为本校政治经济学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第三,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研究,并把科研成果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以科研带动教学,提升教学的水平和层次;第四,要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要求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中国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三)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技能,是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而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客体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由于缺乏互动,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厌学的心理,而创新教学方式的关键就在于要增加互动,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

第一种适合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是一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来解释抽象理论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融入生动有趣的案例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增加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