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9:12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1

关键词:基础;能力;创新;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48-02

一、做好基础的复习

每年的7道选择题均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以课改后的《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为蓝本,考查同分异构体,阿伏伽德罗定律,同位素、核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有机反应类型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内容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正误判断,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学键类型,弱电解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等。常考常新,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42分的答题。会对后面的做题节省好多时间。因此,在三轮总复习中要针对以上内容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分析点评、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注重对几年高考试卷的解读

几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在总复习综合提高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1.突出学科内综合。学科内综合是每次高考试题的最大亮点,Ⅱ卷试题没有纯知识点试题或模块试题,大多数试题把实验、计算、用语、概念、性质等知识交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内容有: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重点考查Na、Mg、Al、C、Si、N、S、Cl及过渡元素的Fe结构、性质、用途等。化学反应原理方面重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原电池的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化学电源电解原理的应用等。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6、27题表现突出。

2.试题突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新课程下的高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试题比重加大,在物质制备、提纯、含量测定、环保和物质性质探究等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化学观。高考化学试卷加大实验试题分析,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用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高考中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因此,在总复习中要注重既要抓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保存,常见气态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实验安全,仪器的洗涤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掌握,还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做好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

3.重视和强化化学计算能力,确定了化学计算的基础地位。几年来高考理综卷中并未单独设置化学计算题,而是将无机、有机、实验和简单计算相结合来强化学科内综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量的概念有所淡化,对化学计算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许多考生遇到和量有关的简单计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4.注重体现新课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的理念。

5.注重在整合的基础上创新。在化学反应原理考查时总是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常数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加工成15分的一道大题进行考查。

三、做好选修模块的复习

在选修模块的高考考查以多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我校从“新课标”实行以来,一直选择《物质结构》和《有机化学》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点的教学,教学生弄清基本概念。配合综合训练,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例如:物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的有:(1)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价电子构型。(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同周期、同族半径递变规律,电离能、电负性及其递变规律、最高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的递变规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还原性的递变规律。(4)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其本质、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特征。(5)等电子原理。(6)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7)分子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及其关系。(8)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9)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0)溶解性。晶体与非晶体:概念、分类。晶胞:定义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立方晶胞对质点的占有率配位数以及体积、密度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关系。常见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总复习中要抓好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具体包括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分子式的确定,烃和卤代烃的性质,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酚、醛、酮、羧酸、酯)性质及其联系,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通过以上基础知识及其联系的综合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有机模块。

四、高考预测与展望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在高考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侧重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能在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方面进行创新,力求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基本技能。

2.注重主干知识作用:近几年高考命题一直注重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的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图像分析,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分析、溶液酸碱性的计算与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转化与判断等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2

一、 重基础,再提高,全面反馈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总复习必须要全面系统,要作出全面反馈。复习中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着书本编排重讲知识或每课练,免得学生吃一遍冷饭,枯燥无味,消沉厌烦,费时费力效果又低。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地系统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且能进行灵活运用。笫一阶段的复习应该重基础、全面反馈、再提高、再发现。

小学数学期末总复习是学生完成数与代数、量与计量、几何知识、统计等知识后进行的,前后知识情况间隔达四个月,在复习前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首先应进行全面测试。即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于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六、七个中等难度的题目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的完成。教师通过批改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编写复习课教学计划,重点理清基本概念、基础计算、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方面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作一个小结。针对于学生全面试探反馈出来的问题,着手重点解决每一个部分知识中典型的综合的试题,理清每部分知识的解题思路。

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应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要点,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全方位出发,促提高,以练习为主要反馈手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让学生先练或在练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反馈,总结归纳。抓住学生薄弱环节,定向加固,使学生能够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全面基础知识和规律,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知识。如此训练,学生对总复习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使知识常用常新、常新常用,也给教师提供了重要信息,给学生自主复习的主动权。

二、 贴近实际,专题复习,加强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各个击破

针对于学生容易发生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们要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开展专题复习方式,各个击破的复习思路。

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相互出试卷检测,并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生主要目标: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运用;中等生主要目标:细心检查,努力提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目标:基础扎实,确立知识底线。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并即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

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在练习时,从专题知识出发(如应用题专题复习训练、几何相关知识、计算专题复习训练等)进行定向训练,精讲精练,加强普及提高,加强典型训练,及时反馈,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按类型做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角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

注重单元试卷、综合试卷、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复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本张试卷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一次书面自我评估。在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即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补缺、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再进行定向突破。训练中必须要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鼓励学生争取记录好人手一册“总复习错题集”,灵活运用错题集,经常翻阅分析,力争错误不再重犯。集中补“缺陷”,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三、找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和局限性缺陷

综合提高,内化知识结构,增强主体全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最后一阶段必须处处时时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经过去伪存真,去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整理,逐层让学生这个主体去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思考、探讨、总结,灵活运用,找到学生掌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缺陷,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阶段必须要恰当组织复习,要避免学生重复做大量已掌握知识部分的习题,把精力集中在未掌握知识部分上,真正起到学生缺什么,教师就补什么、强化什么。

为及时检查学生综合素质情况和应变能力,在小学数学总检测时仍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演练、诊断性测试。为此,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挑选、组织、编排、翻新、综合、内化学生能力,编制成质量高、目标性强、检测点准、灵活开放的测试题,学生感到每一题都是有价值而舍不得放下的试卷。在综合检测试验后,教师对主体作出全面反馈,就可以进行最终的知识结构调整内化手段,进一步调控学生的全面复习。

检测之后,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洞查、记录学生的缺陷,及时对症下药,并在下一次检测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此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的查漏补缺,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能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来。

然而,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基础性综合性强的复习,对不同的学生既要统一要求,又要顾及差异,正确处理好“培优辅差促中间”的关系。同时进行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教导学生正确对待知识掌握和检测效果(分数)的关系。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3

一、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

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就要是做好并切实抓好小学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复习,数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是学生实施数学进行运算和推理的基础,是学生小考备考和总复习的基石 ,更是建立六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源泉。复习六年级数学基础知识准备小考,主要应该注意按照以下要求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必须紧扣数学教材进行复习,依据数学教材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反复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老师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上采用的方法:突出数学复习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教师还要根据双基知识帮助学生自我总结知识新意,引导学生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双基复习的效率。

第三 ,从六年级数学的复习步骤上看,系统复习是做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复习的依赖,教师要引导在学生弄清系统复习中的知识结构,从数学的知识结构中寻找数学知识的性质,由其性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进而由熟练运用复习方法进化成掌握数学能力。在针对数学每章每节的系统复习当中,要想让学生在短期清楚地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教师一定要首先腾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寻找自己数学知识点的缺陷,针对这些影响成绩的缺陷展开系统复习。学生在查缺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复习的重点放在弄清数学的要领和定义 ,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上面。系统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由复习情况加以辅导,及时与学生沟通复习心得,及时了解并反馈复习信息,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类总结数学的各章节知识,弄清各章节之间的数学结构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结论并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运用,适当练习,不要往深和难上引导学生 ,否则一些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压力进而怠学。系统、基础复习要依据知识的纵横关系把各章节串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清楚掌握其中的共同和不同,归类总结 。

二、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综合题的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数学知识系统的进行的第一阶段部复习,而综合题的训练也是数学第二阶段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就是纵深展开数学某个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方法,灵活综合成试题,用数学知识的内在深入剖析数学技能,进而督促学生集中训练一些典型的综合题。引导学生从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上总结解答综合题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解答综合题的能力。

1、选好综合题专题,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综合题复习首先要按照确定好专题。六年级数学备考的综合题训练可按照以下专题题型进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和小考新题型。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综合题的知识,总结综合题的规律,概括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在综合题的复习教学里引导学生解答、分析综合题之后,总结、归纳本综合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知识基础和知识重点,梳理出学生对综合题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均是常见的数学思想。

2、精选例题,培养数学思想

解答纯数学的综合题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综合题的训练时要注意精选例题,提高学生解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挖掘综合题训练的功用,既要大幅度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又是使之成为学生应对数学考试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挖掘综合题的解答与演变过程,在解答时训练学生学会熟练运用数学知识的点、线、面的转换,使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充分训练综合知识技能并纵横联系。这方面选用与生活中联系密切的题目,比较吸引学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避免题海战术,掌握解题方法;

教师在训练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要注意不要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一定不要采用题海战术,教师要根据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复习情况,制定和选用合理的综合题题量用于引导学生分析数学综合题,提高数学复习和训练效率。对可变性强的综合题,变式训练学生练,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感知数学综合题的思维和思路、方法。教师训练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问题反馈。

4、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题的训练和复习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要把自己的训练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各种综合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自身解综合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以收集训练资料,精制题目和批改学生的习题,巩固训练成效为主。教师精选综合题要注意:第一,要选择针对性强、典型性突出,规律性明显的综合习题;第二,综合习题的难易度要有层次,使学生由浅到深训练;第三,综合习题要可以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灵活运用综合知识解答试题。

总之教师根据训练选择有典型的综合题,根据综合题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举一反三,以精取胜 。

三、学生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在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中充分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而形成数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数学思维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须采用合适的策略与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编织成知识体系,将数学思想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汇集成数学能力,以便于应用能够随意自如。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4

【关键词】复习;基础;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52-02

数学教师经常有这样感叹,“复习课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无生气,像木头人,教师提一下,动一下。”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单元的结束、学习阶段的结束、学期的结束时,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上这样的课。复习就是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但是一到复习课,大多数教师习惯性地先复习概念等基础知识,再做试卷,最后分析、讲评、订正,重点讲解容易出错的题及难题。有些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稍作变化,学生又不会做了。那么,究竟该如何上好复习课,进行有效复习呢?

1 重视基础,全面反馈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总复习必须要全面系统,要作出全面反馈。复习中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着书本编排重讲知识或每课练,免得学生吃一遍冷饭,枯燥无味,消沉厌烦,费时费力效果又低。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地系统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且能进行灵活运用。笫一阶段的复习应该重基础、全面反馈、再提高、再发现。

小学数学期末总复习是学生完成数与代数、量与计量、几何知识、统计等知识后进行的,前后知识情况间隔达四个月,在复习前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首先应进行全面测试。即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于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六、七个中等难度的题目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的完成。教师通过批改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编写复习课教学计划,重点理清基本概念、基础计算、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方面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作一个小结。针对于学生全面试探反馈出来的问题,着手重点解决每一个部分知识中典型的综合的试题,理清每部分知识的解题思路。

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应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要点,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全方位出发,促提高,以练习为主要反馈手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让学生先练或在练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反馈,总结归纳。抓住学生薄弱环节,定向加固,使学生能够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全面基础知识和规律,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知识。如此训练,学生对总复习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使知识常用常新、常新常用,也给教师提供了重要信息,给学生自主复习的主动权。

2 贴近实际,各个击破

针对于学生容易发生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们要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开展专题复习方式,各个击

破的复习思路。

(1)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相互出试卷检测,并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生主要目标: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运用;中等生主要目标:细心检查,努力提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目标:基础扎实,确立知识底线。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并即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

(2)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在练习时,从专题知识出发(如应用题专题复习训练、几何相关知识、计算专题复习训练等)进行定向训练,精讲精练,加强普及提高,加强典型训练,及时反馈,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按类型做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角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

(3)注重单元试卷、综合试卷、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复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本张试卷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一次书面自我评估。在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即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补缺、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再进行定向突破。训练中必须要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鼓励学生争取记录好人手一册“总复习错题集”,灵活运用错题集,经常翻阅分析,力争错误不再重犯。集中补“缺陷”,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3 综合提高,内化知识结构

“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最后一阶段必须处处时时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经过去伪存真,去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整理,逐层让学生这个主体去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思考、探讨、总结,灵活运用,找到学生掌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缺陷,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此阶段必须要恰当组织复习,要避免学生重复做大量已掌握知识部分的习题,把精力集中在未掌握知识部分上,真正起到学生缺什么,教师就补什么、强化什么。

为及时检查学生综合素质情况和应变能力,在小学数学总检测时仍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演练、诊断性测试。为此,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挑选、组织、编排、翻新、综合、内化学生能力,编制成质量高、目标性强、检测点准、灵活开放的测试题,学生感到每一题都是有价值而舍不得放下的试卷。在综合检测试验后,教师对主体作出全面反馈,就可以进行最终的知识结构调整内化手段,进一步调控学生的全面复习。

检测之后,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洞查、记录学生的缺陷,及时对症下药,并在下一次检测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此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的查漏补缺,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能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来。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考教学

但是,目前的教学存在着“课课为营,各自为政”的倾向:一是对单元内容缺乏系统分析,对整个单元中知识的新旧、难易、相互联系及制约关系搞得不清,分析得不透;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不顾及教材的特点,孤立地研究一种教法,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材中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这种公式化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教学上的费时费力和人才开发上的困难。

那么,如何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我们针对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情况,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是按数学教材的结构特点,构建了“四四”单元教学模式。“四四”即四类教材、四种课型、四种教学模式、四个教学目标。二是按数学知识的构成,构建了计算题、应用题、概念、定律(性质)、几何求积计算、法则的教学模式。经过八年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数学教学的新局面,全面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四四”单元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材按照知识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四类教材:①起始教材;②并列教材;③递进教材;④后继教材。伴随这四类教材而来的是四种课型:①基础课;②迁移课;③转化课;④训练课。适应这四种课型分别有四种模式。同时要达成四个教学目标(侧重点):①思维的抽象;②思维的迁移;③思维的转化;④思维的深化。

1.基础课教学模式。

起始教材一般是单元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初步引入课。如:“9加几”、“乘法的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等等。这类教材一般位于各个单元之首,后继的知识总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延伸而构成新的内容。因此,起始教材的教学是学习其余各类教材的基础,故名基础课。针对起始教材抽象性强,儿童的抽象思维弱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创设思维意境―积累感性经验―抽象概括结论―应用原理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迁移课教学模式。

在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及难易程度上与前面教材基本上相同的教材,我们称之为并列教材。例如:“8加几”、“7加几”等教材均为“9加几”的并列教材。学生在学习并列教材时,对它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都不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并列教材时,可放手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某一课中的思维方法迁移到本节课来,故名迁移课。在迁移课里,我们设计了“思维再现―模仿学习―练习巩固―形成技能”的教学程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转化课教学模式。

在前面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一点”而形成的教材,称之为递进教材。它是前面教材的发展、拓宽、延伸。如:“小数乘法”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一点――“小数点”而形成的新知识,故把“小数乘法”称之为“整数乘法”的递进教材。绝大多数递进教材,其教学过程需要转化到某一旧知去认识它。教学重点恰在转化之处,所以将递进教材的教学取名转化课。绝大多数递进教材新知识的成份较小,因此教学的难度较少,极适合于学生的尝试自学,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借鉴了“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了“准备练习―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组织讨论―教师讲解―巩固练习―课堂评估总结”的教学程序。

4.训练课教学模式。

教材的基础知识、例题之后设计的练习称为后继教材,教材中的练习是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宽和深化。如:有些题目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这是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一题多变、多解,这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这是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训练等。后继教材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化及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训练。所以将完成这类教材的课称为训练课。针对训练课的特点。我们构建了“激情学标―基本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创造训练”的教学程序,并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

(二)我们按照小学数学知识的构成分别构建了计算题、应用题、概念、定律(性质)、几何求积计算、法则的教学模式

现将各种模式简介如下:

1.计算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的计算题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出现,新旧知识递进性较强,我们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构建了“建立迁移的心向,打下迁移基础―利用迁移规律,总结计算法则―尝试计算法则,加深知识理解―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的教学程序,它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任务下活学活用已学的计算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

2.应用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复习导入―理解新知―练习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总结”。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解新知,这一环节包括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验算写答案四步。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概念教学模式。

概念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其功能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念的能力,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定律(性质)教学模式。

定律(性质)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引导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巩固练习―检测矫正”。其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二、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成效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为龙口市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主要体现在:

1.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群体。

“四四”单元教学模式将教材科学地划分为四种类型,为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材提供了线索和依据,促使教师深入地研究教材的内在联系,透彻地把握好教材,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大量涌现,优化了教师群体。

2.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由于我们构建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科学、实用,教师能够较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使全市的课堂教学日趋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教学质量反而有了显著提高。从实验点校的调查情况看,按我们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分别可以提高10%左右。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6

【关键词】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但切忌“公式化”而失去灵活性。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教材和受教者。因此,要根据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而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如果要想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就应该针对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情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是可以按数学教材的结构特点,构建“四四”单元教学模式。“四四”即四类教材、四种课型、四种教学模式、四个教学目标。二是可以按数学知识的构成,构建计算题、应用题、概念、定律(性质)、几何求积计算、法则的教学模式。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数学教学的新局面,全面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一、按照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特点构建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材按照知识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四类教材:①起始教材;②并列教材;③递进教材;④后继教材。伴随这四类教材而来的是四种课型:①基础课;②迁移课;③转化课;④训练课。适应这四种课型分别有四种模式。同时要达成四个教学目标(侧重点):①思维的抽象;②思维的迁移;③思维的转化;④思维的深化。

1.基础课教学模式。

起始教材一般是单元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初步引入课。如:“9加几”、“乘法的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等等。这类教材一般位于各个单元之首,后继的知识总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延伸而构成新的内容。因此,起始教材的教学是学习其余各类教材的基础,故名基础课。针对起始教材抽象性强,儿童的抽象思维弱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创设思维意境―积累感性经验―抽象概括结论―应用原理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迁移课教学模式。

在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及难易程度上与前面教材基本上相同的教材,我们称之为并列教材。例如:“8加几”、“7加几”等教材均为“9加几”的并列教材。学生在学习并列教材时,对它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都不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并列教材时,可放手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某一课中的思维方法迁移到本节课来,故名迁移课。在迁移课里,我们设计了“思维再现―模仿学习―练习巩固―形成技能”的教学程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转化课教学模式。

在前面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一点”而形成的教材,称之为递进教材。它是前面教材的发展、拓宽、延伸。如:“小数乘法”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一点――“小数点”而形成的新知识,故把“小数乘法”称之为“整数乘法”的递进教材。绝大多数递进教材,其教学过程需要转化到某一旧知去认识它。教学重点恰在转化之处,所以将递进教材的教学取名转化课。绝大多数递进教材新知识的成份较小,因此教学的难度较少,极适合于学生的尝试自学,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借鉴了“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了“准备练习―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组织讨论―教师讲解―巩固练习―课堂评估总结”的教学程序。

教材的基础知识、例题之后设计的练习称为后继教材,教材中的练习是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宽和深化。如:有些题目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这是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一题多变、多解,这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这是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训练等。后继教材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化及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训练。所以将完成这类教材的课称为训练课。针对训练课的特点。我们构建了“激情学标―基本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创造训练”的教学程序,并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

二、按照小学数学知识的构成内容构建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按照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容分别构建计算题、应用题、概念、定律(性质)、几何求积计算、法则等教学模式。

1.计算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的计算题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出现,新旧知识递进性较强,我们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构建了“建立迁移的心向,打下迁移基础―利用迁移规律,总结计算法则―尝试计算法则,加深知识理解―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的教学程序,它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任务下活学活用已学的计算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复习导入―理解新知―练习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总结”。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解新知,这一环节包括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验算写答案四步。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概念教学模式。

概念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其功能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念的能力,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定律(性质)教学模式。

定律(性质)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引导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巩固练习―检测矫正”。其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5.几何求积计算教学模式。

几何求积计算教学的基本程序是:“直观认识,形成表象―识图作图,掌握本质―推导公式,解答例题―练习巩固,个别辅导―考查测试,独立完成―反馈矫正,评估总结”。其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参与推导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能力。

6.法则教学模式。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7

关键词: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 课本 基础 自评 讲评

综观近三年来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覆盖面大,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的测验题、识记题、基本实验操作题较少,化学理论和物质性质、化学实验、计算、推断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题较多,体现了高考化学命题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命题思想。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到位: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通过复习将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中更应该以打好基础,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为首要目标,具体复习方法如下。

一、阅读教材,以本为纲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复习的关键是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如果一味地看书,不细读、精读,就势必产生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的观点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加以归纳。如在阅读摩尔、反应热一章时,可列表如下有了上述网络和基本概念的有效储存,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迅速将知识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抓好基础,全面复习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工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如磷酸式盐和碱的反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涉及量的关系的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纳与某些混合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花精力。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举例来说,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重点应是第一节“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注意到。但对后面第四节学习“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需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即可。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抓住基础,理解基础,掌握基础。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自找苦吃。

三、适时练习,注意总结

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绝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存在哪些问题,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四、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我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模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120分钟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类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受益。

五、认真考试,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坚定信心,胜利在望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8

我们知道,逻辑性强,精确性高,将观察实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初中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仍然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困难。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及时、细致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与梳理,便可以使其建立起一套高效立体化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文旨在以浮力为例,探讨在物理学习中对知识的分析与点拨。

一、基础知识点点拨

对于物理学习而言,打好基础是关键,因为就平常的测验以及中考而言,物理中的难题都是通过基础知识变化而成,有的是多个基础知识点的叠加,有的是知识点的引申。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基础知识进行细致的总结与点拨,对其反复强调,对基础知识点进行拓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让原本单薄的知识点变得更加丰满,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学生更好更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例如在浮力这部分知识中,浮力的产生原因是其基础知识点,围绕这一基础知识点,可以变化出很多题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知道,所谓浮力,指的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即F浮=F上-F下。其压力差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浮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即F浮=F上。对于沉浮状态有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等状态,其有不同的条件,比如漂浮的条件是,F浮=G物,ρ物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道题:

已知两个正方体物体A与B的质量皆为m,边长分别为 ,b,密度分别为ρA与ρB,且物体A悬浮在水中,物体B漂浮在水中,如果将物体A垂直叠加在物体B上,两物体之间的压强是多少?

就本题而言,其具体的解题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物体B所承受的压力为物体A的重力,GA=ρAgv;然后计算受力接触面积;接触面积不能直接从题设中看出来,只能通过题设条件进行推理算。从悬浮与漂浮来看,ρA>ρB;通过质量相同,可以推算出,VA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运用浮力的知识点,笔者在对学生讲解该基础知识时,结合压强以及以往的中考题型,进行了知识的叠加点拨。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学生,学习物理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试题目大都是对基础知识的变化考查。

二、难点知识点点拨

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该部分最为重点的内容。之所以难,是因为该知识点的变化以及拓展较多,通过一个知识点可以变化出多种题型,学生如果没有熟练地掌握与理解这个知识点,在面对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时就很难找到切入点。教师在进行难点讲解时,要抓住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帮助学生找到其关键的解题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是一个公式的引申,或者是对某个题型的变化,使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高效的知识模式。

例如在浮力这部分知识中,阿基米德原理是难点,其内容是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

许多习题都是围绕这一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变换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于该教学难点进行点拨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对这一公式更深刻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信冷静地分析问题,把握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内容。

如下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水中浸没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小。

D.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就此题而言,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可得:

第一,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以及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第二,物体所受浮力与深度、物体密度、物体质量均无关。

所以A、B、C项均不正确。体积相同的木块与铁块浸没在水中,V排以及水的密度ρ相同,所以两者所受浮力也相同。所以D选项正确。

对本题而言,重点是考查阿基米德原理,只是让学生得出答案是不够的,还可以对该题型进行变换,以该题为依托,进行讨论。

比如可以提出问题(密度小的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较大?质量越大,其浮力越大?体积相同的两个球体,内径为外径R,分别在内径r的空心处灌入水银和水,问谁受的浮力较大?),让学生分析这些说法是否正确,旨在对该题进行引申与点拨。

三、易错知识点点拨

每一部分知识之中都存在易错点,也往往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初中物理来说,将易错点梳理通顺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将容易混淆的易错点有条理地进行疏通理顺,帮助学生攻克物理难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前文所述,在浮力这部分知识中,物体的沉浮条件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并容易进入误区的难点。鉴于此,笔者对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使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物体上浮条件:F浮>G,ρ物

物体下沉条件:F浮ρ液

物体悬浮条件:F浮=G,ρ物=ρ液

物体漂浮条件:F浮=G,ρ物

通过总结,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识记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失分出错。结合题型,针对易错点进行点拨,学生方可牢固掌握知识点。当再面对相关物体沉浮状态的题目时,学生一般就能迎刃而解,可见这种点拨效果显著。

四、技巧知识点点拨

就解题而言,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题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变。题目的多样化,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有些题目并不是仅仅熟练掌握知识点就可解答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对知识点拨外,还应该对解题技巧进行点拨。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解题技巧,并将其总结传授给学生,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高效的解题方法,优化其解题思路,帮助其快速巧妙地解决物理问题。

以浮力为例,笔者根据教学测验,以及以往遇到的题型进行研究,对有关浮力的计算题的解法随堂进行了总结:

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法:若已知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便可根据F浮=G排=ρ液gv排求出浮力。

二是受力分析,压力差法:如果已知或能求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可根据F浮=F上-F下=(P上-P下)S,求出浮力,对于复杂的变化,还须进行受力分析。

三是显重差法: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显重的差值等于浮力。即 F浮=G空-G液。

五、结束语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五年制高职是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1]。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指五年制高职前两年的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它是衔接初中与高职教学的重要一环。基础课程教学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对学生高职阶段能否顺利开展学习及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随着时展,受五年制高职学生群体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生源质量等情况变化的影响,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亟待改变以往那种“应试性”、“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新颖独特、采取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重在实效的教学模式。此外,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还应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实际情况,增强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由此,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随即拉开大幕,关于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随之深入开展。本文拟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展开调研和思考,提出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以增强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要进行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先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在掌握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国内相关研究情况,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验证和不断改进,这样才能做好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笔者在“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有如下特点:(1)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师对教学热情不高,业务素质和能力不够,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总体不高。(2)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佳。(3)学生素质总体偏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甚至一些学生有厌学情绪。(4)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评价方法等方面不能与现阶段五年制高职学生很好地对接,给五年制高职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中表现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如下改革建议:

1.以形式新颖、生动活泼、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内容多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讲解,很难引起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因此,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形式灵活新颖、生动活泼、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抓住”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教授基础文化知识,为学生将来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将来专业,在基础文化知识讲授的同时引入专业知识,或者将基础文化知识融入专业背景之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接触专业知识或职业熏陶。例如,在教授语文课程知识的时候,让经济贸易类专业学生练习写作经济贸易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应用文体(如经济调查报告等),教师给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在讲授数学课程知识的时候,让财会专业学生试着练习计算利息率等,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财会专业的实训题目,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任务。在讲英语课的时候,可以让学习商务英语的同学翻译商务活动中的订单等,让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学会相关英语知识,达到英语课程的学习要求。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将来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进行“预热”。

此外,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还可以采取其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最富于变化性的东西,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直接关系师生互动,影教学质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我们不必穷尽搜罗所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把握住确保教学效果的几点基本遵循,以之为标准检视各种教学方法即可。这几点基本遵循是:(1)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始终“抓住”学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五年制高职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兴趣淡薄甚至厌学,对于这样一群学生,任课教师能够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老师走”,那么,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2)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用尽可能简单明了的阐述讲明知识点、讲解知识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领悟、明白。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差,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只有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内容讲起,才能让学生逐渐明白有关知识。在讲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对某一知识的讲解应该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内容入手,而且有时要不止一遍地重复讲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逐步理解和领悟教师所讲内容。(3)课堂教学一定要增强互动性,善于启发学生开展深入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五年制高职学生注意力经常不集中,为此,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教师多和学生交流,能有效扭转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态势。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4)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来校上学还需要接受文化素养的熏陶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素养培育对一个人成才更加重要。从宏观上说,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还肩负着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有用之才。

2.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强调夯实基础,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和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的地位应当强化。五年制高职学生比三年制高职学生少学了高中阶段的基础文化知识,其前两年的学习相当于高中三年的学习。如果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前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抓紧,那么其文化基础必然打不牢,必然影响其后三年的高职专业课程学习。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中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各有不同,每周开设学时数量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大部分少于周总课时数的一半,即50%。我们认为要重视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应当保持基础课程时数占周总学时的50%―60%。只有基础课程课时数得到一定保证,才谈得上强化基础课程教学、打好基础文化知识基础。

此外,在对基础课程设置强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夯实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基础,需要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共同努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则更需要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班主任和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导和培养,因为许多基础课程中包含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

3.以组织编写适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的教材为目标推动教材改革。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校所用教材大多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这套教材共有五册,不仅具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还能够进一步承担知识内容功能,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入手,使教材选题更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和实际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省、各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情况的变化,这套大多数院校统一使用的教材显现出了不适应各校五年制高职教学实际情况的特点。因此,为了增强五年制高职教学效果,必然要求使用一本适合各个学校五年制高职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课程教材。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在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教学规律和经验,组织本校教师编写符合本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贴合学生日常生活、难度适宜的基础课程教材。所编写的教材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教师在充分研究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应该适应课程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形式活泼新颖,实践性强,富有创新性等。经过本校教师共同努力编写出来的教材,供本校五年制高职学生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因为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基础,学生使用起来自然比较适应。因此,一套好的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材,必将促进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4.做好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评价方法改革,增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评价内容、结构不合理,课程评价方法简单,类型单一,因此,课程评价体系亟须改革。“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不能仅凭一张试卷成绩就给学生定位,应当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能力提高紧密结合。最大可能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合理地分配成绩比例,把学生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训情况和作业情况作为平时成绩,提高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这样才能调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考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2]。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评价存在严重的重知识、轻技能、重期末、轻平时等问题,课程评价中理论知识考核占绝对优势,甚至没有其他考核形式并存。“现行课程评价方式大多是笔试,对于口试、操作、演示等形式采用较少。课程评价形式单一,无法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不仅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而且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3]。此外,现行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每学期结束主要以期末成绩“一锤定音”,很少采用等级评分、模糊评分等方法,课程评价类型单一。

鉴于五年制高职教学特点,对于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评价应坚持鼓励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知R基础差,素质低下,敏感而易冲动,有激情而缺乏耐心,总体而言较为幼稚,但是有很强的自尊心。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应密切把握学生自身特点。在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鼓励,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在评价中还应注意公平、公正、公开,让学生体会到评价机制的公正性、合理性,便于其建立对课程学习的信赖感。课程进行评价还应注重学习活动的发展性、导向性,因为课程教学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评价机制的可操作性,任课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评级方法。

五年制高职基础课程教师可以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评价方法,或者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设定不同配比进行综合评价;或者在课程学习评价中采用个人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马良生.论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5-10.

[2]杨小彦,刘元.如何提升高职五年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2016(09):86-87.

质点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10

一、如何看待一轮复习

在高三总复习中,生物一轮复习时间长、内容多、任务重,它如同建筑结构的钢筋框架,直接关系着整座大厦的质量和成败,生物一轮复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生物一轮复习具有时间长的特点。从时间上来看,生物一轮复习时间占高三总复习时间的三分之二。由于现在高考内容有基础化的倾向,所以基础知识的强化至关重要,这也就决定了生物一轮复习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从而保证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其次,生物一轮复习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既然生物一轮复习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那么也就需要其必须覆盖高考范围的全部内容。生物一轮复习是对每个学科构建框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每个学科的内容具有整体认识,以便为之后的复习奠定基础。可见,顾及整体、内容全面也是生物一轮复习不可忽视的特点。

第三,生物一轮复习兼具强化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双重使命。从复习要求和目标来看,生物一轮复习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内容的灵活多变,要求学生在具备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宽知识面,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也是生物一轮复习的重要使命。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生物一轮复习是高三总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生物一轮复习的特点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每一位高三老师和同学都必须要做的事情。笔者将在下文中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与大家分享。

二、生物一轮复习的方法

如上文所述,生物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复习和基础能力培养,基于此,在生物一轮复习中需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单元知识整合,即以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线索,构建单元基础知识体系。二是单元知识及能力过关,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联系重点、热点,进行知识和能力并行的训练和考核。三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在生物一轮复习中宜采用以下五个具体方法。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高考规律

高三生物备课组在新学期开学前就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研究了新课标、山东各地教材、考试大纲、上年考试说明和近几年山东、全国理综卷以及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生物高考试题,分析了相关评价报告,形成指导性意见。新课标和考试大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吃透精神,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只有吃透《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才能找准一轮复习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才能瞄准高考的方向。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关系。《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的指南,亦应认真研究和体会,在复习中应兼顾《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如存在《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前者应服从后者,如遇《考试说明》表达不具体时,则应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复习。

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应该主要把握课标教材所传达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而不是要涵盖所有的教材内容。高考侧重考查大纲所规定的核心概念和主知识,综合科目考试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注意以核心概念辐射联系边缘概念,以主干知识辐射和联系分支知识,形成点线统一的网络系统,而不能把精力完全集中到某一分散的知识点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物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依据《课程标准》,应全面把握课标教材的结构体系,而不是拘泥于所谓的正文、正题。任何学科大纲教材都是按一般认识规律和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编排的。受教师、学生认识和教材书面限制,课标教材所要传达的有效信息采取了不同的表达和结构形式,如有前言导语、正文、结语;有插图、数字统计、小字说明、文后注释;有教法学法提示或课间课后练习、作业等等。新高考虽不特别注重考查知识覆盖面,但十分注重考查课标教材自身固有的结构体系,导语、正文、注释、图表、提示、结构、背景结构,甚至封面都可能被用来作为高考命题的素材或载体。依据大纲复习必须全面关注和利用好大纲教材所反映的所有结构信息。

2.降低复习难度,夯实基础知识

一轮复习的成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基础知识复习的成败关系到一轮复习的成败。近几年高校连年扩招,高考录取比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把难度降下来,重视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素质教育和高考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或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恰恰相反,综合考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足以应对高考,没有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也难以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师生互动中、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中、在题目训练中对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近的分析、综合,才能促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狠抓教学常规落实,以落实求复习效益提高

无论多么科学的计划,多么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落到实处,最终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落实就是质量,落实就是效益,落实就是生命。要提高教育和教学成绩,落实教学常规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切实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和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多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集体备课制度是提高高三教学成绩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开阔教学思路,以促进各科共同进步,从而取得学科成绩大面积丰收。

其次,扎实落实好学案导学,努力提高学案的编写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学案的导学作用,加强课前针对性预习环节,适当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备课组长要做好分工,团结合作,严把质量关。要注意学案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和科学性,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用优质学案引领我们的一轮复习,提高预习与复习效率。

第三,落实作业合作和批改制度。做作业是生物一轮复习的重要的形式,学生平时复习的成果要通过作业来巩固和强化。在作业的制订和批改中,应做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科特点而定,作业题量要适当,周期要短,目的要明确,内容要精,针对性要强,热点问题要找准,批改要及时,反馈要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