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与放射医学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3:53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1

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合物诊断疾病,对患者的病情、预后、临床治疗效果及脏器功能判断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核医学科应用的放射源为非密闭性放射源,如果放射源管理方式不当,则会对医务人员、患者等造成不利影响,故而需要提升核医学科放射防护与管理的重视程度。2016年1-9月收治于本院核医学科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240例,将其随机纳入管理组与常规组,比较不同防护与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9月收治在核医学科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240例,将其随机纳入管理组与常规组(n=120)。管理组男女比例7:5,年龄23 - 65岁,平均(49.05±2.14)岁。常规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23 - 66岁,平均(49.02±2.08)岁。组间各项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讨论意义。

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放射防护与护理,佩戴防护工具参与工作,穿隔离衣与铅防护衣,为患者实施放射检查前的身体指标记录。管理组实施综合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①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穿戴齐全各类防护工具,携带辐射报警器。工作台面铺设一次性塑料布,每次操作后要用便携式辐射监测仪检测操作台面及周围的核素水平,超标者及时用去污剂擦拭台面至达到安全标准[1]。②及时清理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弃物主要包含放射性固体废物,比如遮盖用的纸、手套等;可以建立全过程的?n案记录[2]。放射性液体废物,比如患者分泌物与排泄物等;可以建立放射性废弃池,核医学科具有专用管道予以处理[3]。③构建明确的护理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护理管理制度,具体包含查对制度、工作场所的防护监测制度,放射性事故的应急处理制度等[4]。护理人员进入科室前需要穿戴防护装备,且可以通过培训与考试的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制度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等,定期实施核素理论指导、放射性防护知识等培训。耐心讲解放射防护的知识。④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交流,通过治疗前护理与治疗后护理的方式实现全面护理干预。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为其讲解检查的流程、注射放射性标记物及患者用药后的正常反应等,使患者能够对检查的过程有所了解[5]。护理人员需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等,介绍核医学科的环境,保持良好的病房环境。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需要加强清洁管理。指导患者用药后停留在监督区,在药物>5个半衰期后,询问患者的个人反应[6]。实施PE-ECT检查后24 - 48 h内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核素的排泄,减少膀胱及其周围器官(性腺)对核素的吸收剂量。

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由患者自主评价,分满意、比较满意与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以SPSS 20.0软件实施数据计算与统计,实施两组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通过%与n的形式表达数据,予以x-检验,明确单因素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P

结果

两组临床护理满意率对比:常规组与管理组临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6.67%、9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医护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常规组中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7例,管理组中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1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放射源管理方式不当可能会致使工作人员或者公众受到核素的照射,对其健康会产生较大影响。对放射源需要实施科学管理,比如可以将放射源集中放置在房间内,外设监控器与防盗网,避免放射源被盗。同时,对高活室采用双人双锁管理模式,定期检测辐射剂量,不得让无关人员人内。需登记好储存的放射性核素与药物,具体包含核素种类、生产日期和使用情况等。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为患者讲解放射治疗的价值、常见的不良反应等,积极与患者交流,构建明确的护理管理制度,通过培训与考试的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制度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等,最大限度降低核医学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中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率。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2

关键词:放射免疫分析;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并进行医学研究的综合叉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图像融合技术和放射性靶向药物的发展,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涵盖了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核医学作为一门基础考查课程,成为医学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基础核医学理论部分知识点相对偏多、偏杂,绝大部分都是抽象概念,学生课后普遍反映比较难掌握。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之后临床核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但是,核医学课程课时普遍偏少,其中基础核医学理论部分课时不足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好核医学课时,在学生对于核医学技术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核医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和加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IA(Radioimmunoassy),放射免疫分析,是由美国科学家Berson和Yalow在1959年发明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方法。RIA是将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和放射检测的高灵敏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手段,灵敏度可达10-9~10-12g。放射免疫分析在实际临床应用上,是检测体内含量极低的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浓度的常用手段之一。放射免疫分析是核医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本科专业的核医学实验课程都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操作也不断规范化、自动化,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简单,容易掌握。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流程耗时较长,除了学生实验操作时间,还需要大量的孵育等待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介绍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核医学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实验课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核医学相关教学要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从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诺贝尔奖谈起,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验兴趣

放射免疫分析是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放射分析的敏感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是Berson和Yalow在1959年首先发明的并用于检测人体胰岛素浓度。由于放免分析方法的开创性设计及其在临床检验上的重要作用,Yalow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从诺贝尔奖谈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联系我国的屠呦呦女士由于在20世纪70年现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介绍屠呦呦女士多年来不求名利、潜心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志向和兴趣。

二、介绍放射免疫分析原理,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

一般本科生的临床核医学实验都是安排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所以关于放射免疫的基本原理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实验课教学时,根据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组成和说明,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试剂使用等内容的理解。在原理介绍时,突出强调放射免疫分析的关键特点――标记抗原与限定量抗体的竞争性反应,使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之间的区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在指导实验操作的同时,加强核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放射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性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的操作手法来说就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由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宣传的影响,公众对于射线和辐射普遍有恐惧心理,谈核色变,临床本科生也不例外。虽然核医学实验所用的放射性物质的量都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依然会存在心理阴影,经常出现学生之间互相推诿、不愿意操作放射性核素实验的现象。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放射性,消除恐惧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课的任务。笔者在讲授实验课程时,将放射免疫试剂盒的放射性活度与人体本底放射水平做了类比:实验所使用的试剂盒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微居里,折合到每次取样的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00贝克,而正常成年人自身本底辐射大约为4000贝克,所以试剂盒的放射性对于人体是安全的。在做对比的同时,会涉及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居里(Ci)和国际单位贝克(Bq)之间的换算,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讲解,在消除学生对于放射性恐惧心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活度以及放射医学发展史的记忆和掌握。

实验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的理解和把握,避免因疏忽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使用的是125I标记的抗原,属于非封闭源。可以通过提问及提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概念封闭源与非封闭源之间的区别理解。由于临床核医学所涉及的放射药物大都是非封闭源,所以重点放在非封闭源使用的安全防护方面,结合发生过的临故引起学生的警醒,加强个人放射防护安全意识。实验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枪头、试管、废液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也是放射防护的重点之一。在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室要求分类处理各种不同废物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的记忆。

本教研室所开展的临床医学本科放射免疫分析实验都是检测甲状腺素,但学生往往会将治疗甲状腺疾病的131I和125I相混淆。因此,介绍实验操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试剂盒的有效期,从而引入125I的半衰期知识,提问学生几种常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使学生加强对于半衰期的记忆。此外,还可以引入半衰期长短与放射性药物用途的关系(短半衰期做治疗,长半衰期做检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

四、在结果测量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核医学仪器的了解

在核医学理论课程中介绍相关的仪器,仅仅介绍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学生难以有感性认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实验,测量免疫复合物放射性活度,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核医学仪器,加深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学习不同仪器(固体闪烁器和液体闪烁器)检测原理的区别,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各种不同射线特性差别的认识。

各种医学知识都是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之上,核医学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核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课程的每一分钟,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参考文献: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扩大,放射诊疗设备在医疗和科研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给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fal。如何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医院建设和医疗安全行为,也直接影响到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但目前许多医院放射防护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较淡薄以及放射防护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因此,放射工作人员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加强该专业学生的放射防护意识对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放射线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人类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X射线应用早期,由于不知道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潜在危害而受到了过量的照射,不少放射科技师、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随着对医用射线辐射危害的认识增多,放射防护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放射工作从业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充分掌握是放射防护工作的基础,要加强对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法规、标准及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认识到医用射线的辐射危害和放射防护的必要性,明确放射防护的职责和义务,自觉做好放射防护工作,从而达到规范管理与科学操作。

2 放射防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放射防护知识掌握欠缺

目前,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在一份针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调查显示:有些医疗单位和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不强,尤其随着放射设备的不断改进,部分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有所下降;近年来,放射设备使用单位配置了多种大型放射诊疗设备,但因放射防护监督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使得放射防护管理监督力度不够。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培训,培训时间每2年)5d,而实际情况是近50%的从业者未遵循该规定,这既与放射防护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有关,也与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密切相关。培训前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相关知识的知晓为盲区,尤其对电离辐射基本知识和放射应急知识的知晓率偏低,提示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的能力和防护意识还需提升。

2.2 放射防护技能掌握不到位

放射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效果与其掌握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对放射诊疗的危害和注意事项认识不清,就不能在工作中自觉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极易因操作不当带来放射危害,还威胁到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健康与安全。此外,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也会使放射工作人员在面对紧急情况和特殊事件时处理能力不强,导致综合处理问题能力降低,容易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影响到诊疗工作的质量和速度。如无法准确分析报告结果、主观臆断以及不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关操作,从而影响对一些临床问题的预防、判断和妥善处理,也不能及时为医生提供正确诊疗信息,给治疗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课程教学十分必要。

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需加强的内容

3.1 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在统一规范与约束全社会的放射防护与安全行为方面,我国的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并初具规模,其体系可以分为4个层次: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两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②国务院颁发的与放射防护相关的行政法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制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③我国政府各有关部、委、局制定的部门规章,主要的规章有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原卫生部颁布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④技术标准,是为贯彻执行前3个层次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大量有关放射防护具体技术规范和要求,是放射防护监督执法和监测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由4个层次构成的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是需要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3.2 对放射防护基本知识的认知

放射防护的基本概念包括:放射防护的目的、辐射的类型、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办法等,这些概念是放射防护的基础,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1)控制辐射照射的目的。在不牺牲或不过度限制辐射给预防、诊断和有效治疗疾病带来明显益处的情况下,把可能存在的危险降到最低。

(2)辐射的类型。X射线、Y射线和粒子辐射,其中粒子辐射包括a粒子、a粒子(电子)、质子及中子当k、寸。

(3)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正当性、最优化和潜在危害告知义务与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4)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尽量减少源的强度和照射野面积;缩短受照时间(时间防护);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空间防护);利用屏蔽物进行防护。

(5)常见放射防护的屏蔽材料。①屏蔽a粒子最好选择铝、有机玻璃或混凝土一类的低原子序数物质;②屏蔽X射线和Y射线的材料分为2类:1类是高原子的金属材料,如铁、铅、铀,1类是通用的建筑材料,如土、砖、混凝土等,实践中,一般都选择铅和混凝土;③屏蔽中子通常用石蜡、硼或含硼塑料板等轻质材料;④个人防护用品是由含铅(或等效物)材料制成,一般有铅眼镜、铅胶背心、铅胶围裙、铅胶衣以及铅胶手套等。

4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内容及方案

4.1 不同临床专业应用医用辐射的放射防护知识要点

(1)医用诊断X射线的放射防护。X射线诊断是应用最广泛的医疗照射,常用的DR、CT、牙片机以及乳腺机等都属于X射线诊断设备,每家医院都会有X射线诊断设备。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不仅要保障X射线工作者的放射安全与健康,减少操作者受到的职业性照射,同时更要保护好受试者,使其避免接受不必要的照射。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操作要求和受检者的防护要求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核医学诊疗的放射防护。核医学是利用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及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与其他医疗放射活动不同的是,核医学会涉及到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品和放射设备一样,也是核医学放射防护的重要环节,而且放射性药品是临床核医学中辐射危害因素的主要根源[oz}

核医学的防护与一般X射线诊断及CT检查不同,核医学工作中不仅会受到外照射,还可能将放射性物质导入人体内受到内照射,而且还存在着患者排泄物的放射性影响因素,因此核医学内照射的防护基本原则和防护有效措施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3)放射治疗中的放射防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射线,和各类射线装置如X射线治疗机或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束、质子束及其他离子束等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按照放射线在组织中的射程,放射治疗又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不同于影像学利用放射线成像间接服务于临床,放射治疗患者接受的剂量是影像诊断的上万倍,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放射治疗的实施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放射治疗应遵循的原则、肿瘤放射治疗防护的特殊性、远距离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特点、放射治疗设备使用场所的要求以及国家对放射治疗相关人员的要求。

(4)介入放射学的防护。介入放射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西方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用穿刺插管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采集细胞,或开展灌注、引流、血管栓塞以及扩张成形等微创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简便、创伤轻、痛苦小及临床合并症少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发展趋势很快,已成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介入放射学是操作者和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最大的医用电离源之一。操作者和患者都置身在介入设备的机房内,有些患者皮肤所受的剂量接近癌症患者分次放射治疗所受照射的剂量,如果操作不当或使用不适当设备,会给操作者和患者造成严重的放射损伤。因此,关于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对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单位的要求,对介入放射学设备、机房和人员的要求,介入手术过程中辐射剂量控制。

4.2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放射防护教学的课程设置

在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大纲中,无关于放射防护的专门课程设置,可在不改变当前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在“临床医学工程学”和“医学影像技术”这两门课程中增加放射防护相关课程。

“临床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重要分支,其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现代工程学和管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研究和解决医院诊疗技术相关的工程学问题,是支撑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应用技术学科[0。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讨论临床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临床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内外临床工程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因此,在目前临床工程学课程中的生物体的物理特性和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中增加放射防护管理的内容,主要介绍放射防护的基本概念、我国放射防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

“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影像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介绍医学影像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和成像方法。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各种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成像原理和应用特点,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医学影像仪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了解医学成像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仪器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打下宽厚的基础。该课程介绍了影像诊断设备、介入放射设备和核医学设备,因此可以分别在这些设备的授课内容中增加X射线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的放射防护内容。

放射防护的教学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理论教学后,还应在本科生的实习计划中增加了解放射防护的内容,使学生在医院的实习活动中,了解放射诊疗过程中的放射防护。

5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的初步效果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是目前医院放射工作者的重要来源,在本科阶段就应接受基本的防护教育,使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具有自觉的放射防护意识,采取正确的放射防护措施。尤其是在见习期间,在还未接受国家规定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前,就具备了在校期间放射防护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参加工作后的规范操作,为以后接受放射防护培训,提高放射防护培训的效果打下基础。

通过分别对本科生在接受放射防护课程前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升高,电离辐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基本知识、放射应急知识及放射卫生相关法规标准的知晓率从34.88%一51.38%增加到87.55%一91.63%。而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同样可以增强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在日常工作、教学及科研中更主动地采取放射防护措施,从而明显降低个人照射剂量;经过培训后,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职业照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从(0.98 ± 0.08)m5v降低到(0.53 ± 0.09)m5v。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4

第一条为加强核事故医学应急管理工作,减少和控制核事故的辐射危害,保障核电厂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根据《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可能或者已经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重大辐射后果和人员健康影响的核电厂核事故的医学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国家对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实行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第四条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贯彻执行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方针。

第五条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的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和卫生医疗单位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平时做好医学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核事故时组织实施医学应急救援。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指导地方核事故应急医疗救援工作;

(三)负责向国家核事故应急机构提出核事故时的卫生防护与医学应急救援建议;

(四)组织审查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方案,检查医学应急响应准备情况;

(五)负责国际间的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组织工作;

(六)负责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信息。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设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卫生部核应急办)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宣传贯彻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方针政策;

(二)在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下做好医学应急准备工作,指导、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医学应急救援措施;

(三)组织医学应急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检查有关单位的应急卫生防护与医疗救援训练和演习;

(四)负责医学应急救援时的组织工作及其后果的卫生学评价等。

第八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专家咨询组和顾问组,聘请有关专家(兼职)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提供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技术建议与咨询;

(二)协助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做好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方案的评审工作;

(三)指导并参与核事故应急放射卫生防护与医疗救援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四)参与核事故后的卫生学评价工作。

第九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设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中心,其主要职责是:

(一)开展核事故应急卫生防护与医疗救援方法、技术的研究,在卫生部核应急办的领导下做好部级医学应急救援的准备和响应工作;

(二)负责实施各级医学应急机构技术骨干培训和演习;

(三)负责起草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方案;

(四)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和交流,建立相关数据库;

(五)参与放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和长期医学观察,指导抗放射性药物的贮存与使用;

(六)参加制定核事故时保护公众的剂量干预水平和导出干预水平导则,协助核设施所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实施核事故卫生防护措施;

(七)指导和必要时参与核事故现场的放射性污染监测;

(八)负责日常的值班工作,通讯联络,资料接收、传递;事故时的医学应急救援情况通报,总结报告的起草,并能随时转为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指挥中心。

第十条核电厂所在地的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的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的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制定地方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并报卫生部核应急办备案;

(三)组织、协调和指挥辖区内各核事故医学应急单位做好核事故现场受照人员的救护和医学处置的准备与救援工作;

(四)根据核电厂周围人口的密度,建立核电厂周围30至50公里范围内的放射性背景资料、人口分布、居民健康情况、饮食和生活习惯、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技术力量的分布以及气象、交通、通讯能力的资料数据库;

(五)开展核电厂运行后周围公众的放射卫生评价,定期对生活饮用水、食物以及主要居民点近地面空气等进行监测和评价;

(六)定期向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中心提供有关调查、监测和评价资料;发现问题随时报告;

(七)开展对核事故可能波及地区的基层卫生医疗单位有关人员的放射卫生防护技术培训,对核电厂周围居民进行有关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

(八)完成卫生部核应急办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十一条核电厂运营单位按国家规定编制的核事故应急计划应包括详细的场内医学应急方案,并在提请国务院有关部门审评的同时报卫生部备案。

第十二条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有关专业机构,为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技术后援单位。

第十三条全国各级、各类卫生医疗单位必要时都有承担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义务。

第十四条抗放射性药物由国家医药管理局根据地方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工作的需要负责组织生产和供应工作。

第三章应急准备和响应

第十五条核电厂运营单位在进行核电厂选址和设计工作时,应当进行放射性本底、周围公众健康情况的调查和卫生学评价,并将调查、评价结果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指定的其它部门。

第十六条各级核事故医学应急计划应当相互衔接、协调一致,其主要内容是:

(一)目的、基本任务;

(二)应急响应组织、职责、程序;

(三)烟羽应急计划区和食人应急计划区的范围;

(四)干预水平和导出干预水平;

(五)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详细方案;

(六)医学应急准备所必须的设施、设备、器材和其它物资;

(七)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之间相互配合、支援的事项及措施。

第十七条各级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根据各自的职责,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组建应急专业组,做好应急响应准备。

第十八条参加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定期参加核事故医学应急演习。

第十九条各级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在接到发生核事故的通知时,应立即按规定的响应程序进行工作。

第二十条各级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应与卫生部核应急办和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中心建立约定的通讯联络方式。

通讯联络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可靠的通讯手段,确保专用线路在事故期间绝对畅通无阻;

(二)各通讯联络点、联络人、替补人应定期进行通讯演习和检查,以保证事故时的通讯联络畅通;

(三)用于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的设施、设备和通讯联络系统、辐射监测系统以及防护器械等应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第二十一条核事故医学应急状态分下列四级:

(一)应急待命出现可能导致危及核电厂安全的某些特定情况或者外部事件。核电厂内医学应急组织和人员进入戒备状态;人员到位,设备、仪器等应急物资准备就绪。

(二)厂房应急事故后果仅限于核电厂的局部区域,核电厂场内医学应急人员按照场内核事故医学应急计划的要求采取医学应急响应行动,并通知场外有关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组织。

(三)场区应急事故后果蔓延至整个场区,场区内的人员采取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行动,通知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厂外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组织可能采取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行动。

(四)场外应急事故后果超越场区边界,实施场内和场外核事故医学应急计划。

第二十二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根据核事故发生、.发展的情况适时选用隐蔽、服用稳定性碘制剂、控制食物和饮用水源等防护措施。

控制通道、撤离、避迁等防护措施的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

第二十三条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的报告办法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二十四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的有关情况告知当地公众,告知的方式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五条进入核事故现场的核事故应急响应人员必须服用稳定性碘制剂、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穿着防护服装,尽可能地避免过量的照射。

第二十六条在核事故处于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时,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应根据核电厂或地方政府的要求决定是否赶赴现场协助工作。

在核事故处于场外应急状态时,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应在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派出人员赴现场指导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行动,必要时直接派出救援力量参加医学应急救援工作。

第二十七条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有关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

第二十八条场外核事故医学应急状态的终止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场外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情况决定。

第二十九条各级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应做好核事故医学应急状态终止后受污染地区居民的健康监护工作。并对受过量照射的人员进行医学随访观察,根据病情确定观察时间。

第三十条核事故医学应急状态终止后,核电厂运营单位应向地方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提交详细的事故报告。

地方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应及时向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提交场外核事故应急工作的总结报告。

第四章培训和演习

第三十一条卫生部核应急办负责制定各级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培训计划,编制统一的培训教材,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地方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应根据卫生部核应急办制定的医学应急救援培训计划制定当地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三条核电厂运营单位应当对职工进行核安全、辐射防护和核事故医学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

第三十四条各级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应在国家和地方应急组织宣传教育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医疗、卫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对核电厂附近的居民进行核安全、辐射防护和核事故医学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

第三十五条卫生部核应急办负责组织不惊动公众的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演习,每三至四年进行一次。

第三十六条医学应急培训、演习后应当进行评估,并由卫生部核应急办做出书面总结,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向国家核事故应急组织报告。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对在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条例》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不履行其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并不执行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命令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条例》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九条各级核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在核事故场外应急准备工作中所必需的资金,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安排,不足的部分按照《条例》规定的渠道上报。

第四十条本规定也适用于可能或者已经发生重大辐射后果和人员健康影响的核供热站、固定式反应堆等其它民用核设施事故以及国外核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管理工作。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5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 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6

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

(一)放射治疗;

(二)核医学;

(三)介入放射学;

(四)X射线影像诊断。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执业条件

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

(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

(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

(四)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

(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人员:

(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

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

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

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

4、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具有:

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核医学医师;

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

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核医学技师。

(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应当具有: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影像医师;

2、放射影像技师;

3、相关内、外科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应当具有专业的放射影像医师。

第八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设备:

(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至少有一台远距离放射治疗装置,并具有模拟定位设备和相应的治疗计划系统等设备;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具有核医学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

(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具有带影像增强器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数字减影装置等设备;

(四)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或CT机等设备。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备并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辐射检测仪器和个人防护用品:

(一)放射治疗场所应当按照相应标准设置多重安全联锁系统、剂量监测系统、影像监控、对讲装置和固定式剂量监测报警装置;配备放疗剂量仪、剂量扫描装置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设有专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装、注射、储存场所,放射性废物屏蔽设备和存放场所;配备活度计、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仪;

(三)介入放射学与其他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场所应当配备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下列设备和场所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

(一)装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的设备、容器,设有电离辐射标志;

(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四)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按照有关标准的要求分为控制区、监督区,在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

第三章放射诊疗的设置与批准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设置放射诊疗项目,应当按照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的类别,分别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和设置放射诊疗项目申请:

(一)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工作的,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二)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三)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同时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的,向具有高类别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第十二条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医疗机构应当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申请进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带回旋加速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出具的预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经审核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申请进行卫生验收:

(一)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申请;

(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资料;

(三)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

(四)放射诊疗建设项目验收报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带回旋加速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和设备性能检测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在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前,应当提交下列资料,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放射诊疗许可申请:

(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

(三)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四)放射诊疗设备清单;

(五)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第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应当即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资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对合格的予以批准,发给《放射诊疗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规定(见附件)。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办理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手续。执业登记部门应根据许可情况,将医学影像科核准到二级诊疗科目。

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或未进行诊疗科目登记的,不得开展放射诊疗工作。

第十七条《放射诊疗许可证》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校验,申请校验时应当提交本周期有关放射诊疗设备性能与辐射工作场所的检测报告、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资料和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医疗机构变更放射诊疗项目的,应当向放射诊疗许可批准机关提出许可变更申请,并提交变更许可项目名称、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等资料;同时向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提出诊疗科目变更申请,提交变更登记项目及变更理由等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审查决定。未经批准不得变更。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原批准部门注销放射诊疗许可,并登记存档,予以公告:

(一)医疗机构申请注销的;

(二)逾期不申请校验或者擅自变更放射诊疗科目的;

(三)校验或者办理变更时不符合相关要求,且逾期不改进或者改进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业或者停止诊疗科目连续一年以上的;

(五)被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第四章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二)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三)组织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五)记录本机构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设备和检测仪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二)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验或者校准用于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检测仪表;

(四)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

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不得购置、使用、转让和出租。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同库储存;储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泄漏等措施,并安装必要的报警装置。

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有专人负责,有完善的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和检查的制度,做到交接严格,检查及时,账目清楚,账物相符,记录资料完整。

第二十二条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第二十五条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

实施检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二)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三)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四)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五)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进行健康普查的,应当经过充分论证,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应当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应当报卫生部批准。

第二十八条开展放射治疗的医疗机构,在对患者实施放射治疗前,应当进行影像学、病理学及其他相关检查,严格掌握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对确需进行放射治疗的,应当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并按照下列要求实施:

(一)对体外远距离放射治疗,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在进入治疗室前,应首先检查操作控制台的源位显示,确认放射线束或放射源处于关闭位时,方可进入;

(二)对近距离放射治疗,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使用专用工具拿取放射源,不得徒手操作;对接受敷贴治疗的患者采取安全护理,防止放射源被患者带走或丢失;

(三)在实施永久性籽粒插植治疗时,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随时清点所使用的放射性籽粒,防止在操作过程中遗失;放射性籽粒植入后,必须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确认植入部位和放射性籽粒的数量;

(四)治疗过程中,治疗现场至少应有2名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并密切注视治疗装置的显示及病人情况,及时解决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严禁其他无关人员进入治疗场所;

(五)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放射治疗操作规范、规程实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疗计划;

(六)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验证治疗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离计划现象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本科室负责人或者本机构负责医疗质量控制的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开展核医学诊疗的医疗机构,应当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规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体、设备、工作场所和环境;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对接受体内放射性药物诊治的患者进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众受到超过允许水平的照射。

第三十条核医学诊疗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废液及患者的放射性排出物应当单独收集,与其他废物、废液分开存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和处置放射事件的应急预案;发生放射事件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防止事件的扩大和蔓延。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发生下列放射事件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如实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

(一)诊断放射性药物实际用量偏离处方剂量50%以上的;

(二)放射治疗实际照射剂量偏离处方剂量25%以上的;

(三)人员误照或误用放射性药物的;

(四)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和污染的;

(五)设备故障或人为失误引起的其他放射事件。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定期检查放射诊疗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放射诊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等情况;

(二)放射诊疗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的落实情况;

(三)健康监护制度和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放射事件调查处理和报告情况。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授权实施检查、检测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检查时,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

(二)未办理诊疗科目登记或者未按照规定进行校验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放射诊疗项目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使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违反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有关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购置、使用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的;

(二)未按照规定使用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进行检测和检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的;

(五)发生放射事件并造成人员健康严重损害的;

(六)发生放射事件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

(七)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放射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放射治疗:是指利用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治疗肿瘤等疾病的技术。

核医学: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诊断或治疗疾病或进行医学研究的技术。

介入放射学:是指在医学影像系统监视引导下,经皮针穿刺或引入导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对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以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技术。

X射线影像诊断:是指利用X射线的穿透等性质取得人体内器官与组织的影像信息以诊断疾病的技术。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7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8

医学物理学是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以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核医学以及其他非电离辐射如超声、微波、射频、激光等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应用过程中的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和辐射防护与安全等为其主要内容[1]。发展至今,医学物理学在医疗服务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与放疗科。医学物理师(MedicalPhysicist)与医生、技师相配合,从事临床诊断和治疗,甚至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而开发新的诊疗设备与技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医学物理人才现状

在发达国家,医学物理师早已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岗位。医学物理学科毕业的学生同时是精通物理和熟悉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物理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很多大学设有医学物理学专业。以2007年数据为例,每百万人口中医学物理师的人数已经达到13人,而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医学物理工作者不到0.8人。而放疗科中,放射肿瘤学医师与医学物理人员之比,我国31个省平均比分别为:1986年是10∶1,2001年是8∶1,2006年才达到4∶1[2],明显低于国外水平,可见我国医学物理师需求巨大,对医学物理师的培养也日益迫切。

2医学物理师的作用与职责

2.1作用

在肿瘤治疗中物理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师在保证辐射安全,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3]。在肿瘤放射治疗中,放射肿瘤学医师对整个放射治疗过程负责,而物理师则处理物理学的数据与保证实施过程的准确性。

2.2职责

2.2.1掌握原理熟练操作熟悉各种放射治疗设备的原理与结构,并能能独立操作与指导他人正确操作和熟练使用。

2.2.2设备维护定期校检各种放疗设备的基本指标,并能指导维修工程师正确调试与维护保养,保证各种放疗设备的正常使用。

2.2.3优化治疗方案掌握并能熟练操作TPS治疗计划系统,充分发挥其全部功能,在掌握治疗计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能独立或配合医生制定临床治疗计划,并能优化治疗方案。

2.2.4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放射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能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与实验室管理,进而分析实验误差。

2.2.5辐射防护监与应急掌握与宣传国家有关剂量防护法规和剂量防护知识,完成工作人员的剂量防护监测并登记备案,懂得应急放射性事故处理工作。

2.2.6宣传专业知识定期进行物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科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医学物理师的培养应该能够胜任以上工作,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一名合格的医学物理师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并且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来补充,特别包括影像解剖学与病理学的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只有满足以上要求,才能够确保放射治疗过程中计划实施的正确性。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9

核医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其检查项目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同时还涉及核物理、辐射生物学效应、辐射防护等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核医学功能影像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尤其在肿瘤学、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及时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同时紧扣临床实际应用,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核医学功能显像优势,在有限的学时内,精简内容,重点讲述核医学优势项目,如:(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多模式教学

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2],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促进教师知识扩展

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篇10

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中,计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常规X射线机、数字X射线机等X射线摄影装置利用X射线穿透不同人体组织的衰减不同的特性,反映人体组织密度和形态的不同,实现人体组织成像。X射线的辐射输出的质、输出的重复性、输出的线性,以及X射线管的电压和电流等计量参数是X射线摄影装置的成像质量的重要保障。医用诊断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通常称作CT机),用探测器测量X射线通过人体脏器断层时沿X射线路径的总的衰减系数,将射线强度转换成电信号,经数字化后由计算机处理、计算出与人体某一层面上脏器的每个体素相关的吸收系数,进而用不同灰度的图像显示人体脏器的形态和密度。CT机的主要计量参数有剂量指数、CT值及其噪声等等。

2核医学成像的计量特点和主要参数

核医学成像的主要成像装置有单光子发射型CT(通常称作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CT(通常称作PET)。它利用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对特定放射性核素药物的选择性吸收或不吸收,储聚或排泄等代谢功能的特性,给病人口服或静脉注射含有特定种类、特定活度和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采用探测器来探测示踪剂在人体内的特定器官聚集、发射出的单光子(γ射线)射线并转化成电脉冲信号,记录下这样γ射线信号的大小和空间分布,进行数据处理和重建图像,得到反映人体脏器形态和组织功能特征的医学图像。示踪剂聚集多的部位发射的单光子射线能量强,呈现较亮的图像,通常称之为“热点”;反之,则称之为“冷点”。核医学成像装置的计量参数有示踪剂的放射性活度;装置的最大计数率、旋转中心漂移、固有能量分辨率、固有均匀性、空间分辨率和线性等;图像的断层热点源分辨力、断层冷点源分辨力,以及断层图像均匀性和线性等等。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的技术特征来看,示踪剂进入人体发射出的射线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应尽量少,尤其应当灵敏、准确地计量这样微量的单光子射线能量产生的微小电脉冲信号,应当将计量结果对应的热点、冷点转换成真实、清晰的图像。相对于其它医学放射成像中的计量技术而言,核医学成像计量是更微量、更准确的计量技术。

3计量技术在核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3.1放射性核素药物活度计量的重要性和计量技术

为了保证进入人体的示踪剂放射性核素活度准确,达到对人体的伤害少而又有足够的活度保证成像质量的目的,医院的核医学科都配置医用放射性活度测量仪,简称工作活度计,用于定量确定放射性核素活度,作为确定核医学成像计量参数的依据,是核医学成像质量保证的重要设备,是核医学成像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工作活度计的计量技术应用主要是对工作活度计进行检定/校准。工作活度计由井型高压电离室、电流测量电路系统等部分组成。测量时将待测的放射性核素放入井型的电离室中,核素发出的射线在电离室中对气体产生电离,在电场的作用下而产生电离电流经过电子测量电路的处理,显示出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对工作活度计校准是采用标准活度计比较法校准工作活度计的基本误差。标准活度计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活度计相同。校准工作活度计的过程是取被检核素放射性溶液、稀释制成放射源后,用标准活度计测量该放射源活度值AS作为标准值,用工作活度计测量10次,取平均值为珘A,用式(1)计算工作活度计的基本误差E。

3.2断层成像计量参数和成像质量的计量校准

目前,医院使用的核医学成像装置大多数是国外产品,普遍是按照制造商设定的自校程序检测最大计数率、固有能量分辨率、固有均匀性、空间分辨率和线性,以及旋转中心漂移等计量参数。由于制造商提供的自校程序都是固定、不可更动的,尚难对这些计量参数进行调整、选择,或变更校准程序。然而,对核医学成像中直接反映人体组织变异结果、组织形态分辨能力的项目,如断层热点源分辨力和断层冷点源分辨力,断层图像均匀性和线性等等,制造商没有提供校准设备和校准服务。核医学成像装置没有进行成像质量参数校准,不利于保证应用核医学成像进行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此,我们对核医学成像装置进行校准方法研究和校准实验,主要技术方案是以制造商自校程序为基础校准与成像质量密切相关的计量参数,以校准放射性同位素液体活度和应用模体校准、验证成像质量。研究和实验得到医学工程人员和核医学临床专家的支持,研究和实验结果得到重视,对促进了核医学成像装置的质量控制有较好作用。本文以校准一台单探头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为例,叙述研究和实验情况。

3.3以制造商自校程序和医院日常质量控制检测为基础,校准与成像质量密切相关的计量参数

校准过程的环境条件是:温度(20±3)℃,大气压(80~110)kPa,相对湿度≤65%,无其它放射线及放射核素对测量结果产生附加影响。按照该装置自动测量程序,旋转中心漂移校准结果是为1.2mm,固有积分均匀性为2.0%,固有能量分辨率为8.9%;符合该断层仪的正常使用条件。

3.3.1校准断层图像检测用放射性同位素液体活度和成像质量

3.3.1.1校准放射性同位素液体活度校准和应用模体的注意事项我们采用符合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要求的SPECT性能检测模体,见图1。模体中注满经过活度计量校准的放射性同位素液体,放入检测断层热点源分辨力、断层冷点源分辨力,断层图像线性分别使用的插件,见图2、图3、图4。完全液体的部分用于检测断层图像均匀性。实际使用的示踪剂99mTc,其活度应经过活度计计量,定量可在(370~740)MBq((10~20)mCi)之间,校准值作为确定该装置自动测量程序中部分测量条件的依据。在将99mTc液体注入模体前应先将其在其它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在将插件逐个放入模体的过程中逐步适量添加液体并充分搅拌,以保证模体内表面和插件所有表面在液体注入的全过程中接触到的液体浓度尽可能均匀、无附着气泡。安装好插件并注入99mTc液体后,模体的盖板应密封严密,外表面应无影响成像的液体沾染。模体水平放置在扫描床上,中心线与扫描床面的中心线相一致。

3.3.1.2图像扫描和重建图像,分析成像的校准结果。按照该断层仪的图像扫描程序,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设置窗宽为20%,预置计数≥500k/帧,360°/6°采集数据,每个断层采集大于1M计数,矩阵128×128,探头旋转半径25cm;层厚、探头旋转速度、放大倍率和滤波函数等均采用常规条件。在图像扫描和重建图像后的断层成像见图5~图8,并分析成像的校准结果。图7断层冷点分辨力(1)断层成像均匀性的分析在模体均匀性层面成像(见图5)作面积不小于200mm2的ROI(感兴趣区),测量像素值计数的最大值Nmax和最小值Nmin,按公式(1)计算均匀性。U=(Nmax-Nmin)(Nmax+Nmin)×100%(2)分析、计算结果为3.8%。(2)断层热点分辨力的分析调整窗宽和窗位,在热点源分辨力成像(见图6)上读取可分辨的热点最小直径,分析、计算结果为11.4mm。图8断层图像线性(3)断层冷点分辨力的分析调整窗宽和窗位,在冷点源分辨率成像(见图7)上读取可分辨的冷点源最小直径,分析、计算结果为7.3mm。(4)断层图像线性的分析调整窗宽和窗位,在线性成像(见图8)上观察32个正交排列的热点源,在整个横断面上应完全水平、垂直对准并清晰显示,该图像无明显伪影和失真。

4检测方法对保证核医学成像装置的质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