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1:51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1

摘 要 由于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大大减少了少儿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少儿体能是少儿健康,是进行日常学习生活和一般运动的基础。少儿趣味体能训练的开展不仅仅在于改善少儿身体形态的发展,发展少儿身体机能,促进少儿运动素质的提高,还包括少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来更新更高的要求,少儿全面健康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关键词 体能训练 3-12岁少儿 健康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已远远超出了人们所意想的范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品、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造成幼儿营养过剩,并使生长发育失调,更加上缺乏体育锻炼等。部分孩子出现了诸如身体肥胖,心肺功能下降、厌食、惰性等困扰着每个家庭,使其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就是通过少儿基本体能训练带来的好处来说明少儿进行趣味性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增强家长以及孩子体能训练的意识。

二、体能课程设计与分析

体能课程设计是少儿趣味性体能锻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体能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学的统一,不但需要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而且需要适切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因此它的内容形式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跑、五花八门的跳、花样繁多的投、魅力无穷的球类运动和综合身体的技能运动,主要包括三个版块:

(一)热身准备阶段。

(二)针对六大素质和技能的锻炼。体能素质各因素,在人体运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它们相互影响、促进与制约。所以项目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一理念进行的,如表1。

(三)放松运动。少儿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之后,必须要对其进行按摩和语言交流等放松活动。对于出现的心理疲劳、心理过度紧张,可以在运动后放一些缓和的、富有节奏的音乐或采用暗示性的放松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少儿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智力、心理的发育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所以经常进行体能训练有利于增进少儿健康,增强体质及心肺功能;有利于调节他们的心理,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锻炼他们自信、坚强、勇敢等品质。在礼仪方面可以使孩子学会基本的礼貌,增强规则意识,尊老爱幼等等。对于厌食、拒食、积食的孩子,更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使孩子胃肠蠕动增加,胃肠消化能力增强,食欲增加,营养吸收完全,使孩子发育更好。综合来说体能训练增进少儿身心健康、改变身体形态、提高生理机能,使少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建议

1.首先家长要提高对少儿体能训练的认识以及了解它的好处。2.少儿在家或者在公园等场合进行体能锻炼,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并注意安全和讲究体能训练的卫生。3.在平常的体能锻炼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动习惯,注意动作姿势的规范性。4.少儿进行体能锻炼之后要注意营养的合理分配。营养是保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保持健康和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5.教师是组织者,同时必须是参加者。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趣味性体能训练活动和少儿一起走、跑、跳、投、登、攀、爬等,在行动上感染少儿,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模仿中学到正确的动作。6.少儿在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有相应的运动装备如运动鞋、运动衣等,在运动过程中要节量饮水,不要饮用碳酸型饮料。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卢勇绅.浅谈少儿体能训练的重要性[J].才智.2015.

[3] 南仲喜,玉林.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阮伯仁,沈剑威.体适能基础理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运动训练;一元训练理论;二元训练理论;哲学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106-03

2003年7月茅鹏在《体育与科学》第四期发表的“一元训练理论”一文中提出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并对概念进行了阐述。他同时强调了一元训练理论的重要性,并认为二元训练理论在训练工作的发展史中,越来越暴露出其收效的局限和偏差。之后,一些学者就一元训练理论如何指导训练实践展开相应研究。但是,撇开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对应的外在表现,一元训练理论和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带给运动训练实践的启示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本研究将从一元与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基础人手,探析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辩证关系及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指导作用。对客观认识一元、二元训练理论及更好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定位

整体论和还原论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体现了人类基本的两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原则和知识构造原则。整体论者是把复杂事物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功能角度提高整体,从宏观上把握整体,重综合,这是一种综合思维。还原论者是把复杂事物人为分解,把复杂事物简单化,通过分解后整体的部分认知,最终还原出一个整体,这属于分析思维。

一元训练理论是把运动员竞技能力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认识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技术与体能就象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人为地予以分离)。”一元训练理论把运动员竞技能力看作一个整体,要求运动训练从整体出发,发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运动训练如果把体能和技能等子能力割裂开来发展,将不利于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性的提高。一元训练理论是从竞技能力整体性出发,居高临下,从宏观上认识、把握竞技能力,注重竞技能力的整体性,处理竞技能力问题时,总是把它放到一个包容它的更大的系统之中,属于整体论综合思维方式。例如,刘大庆教授在对竞技能力研究中,强调在整体竞技能力发展的约束下,探讨各子能力问的互补效应。

二元训练理论是把运动员竞技能力分为若干子能力(如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等子能力)分别加以认识、提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复杂的整体简单化,从简单的个体或部分人手,通过部分的认知最终解决整体的认知。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将难以捉摸的复杂整体进行分解,在分别对部分的理解后加以整合的能力。竞技能力的复杂性,使得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者及教练员不得不把竞技能力肢解为各种子能力,将认识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和部分,从整体训练分解到器官、组织水平,通过各子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竞技能力整体的提高。二元训练理论从“部分”出发,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复杂的竞技能力系统。这种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去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属于还原论分析思维方式。例如,体能训练理论中,体能划分为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稳定等能力。训练中教练员通过各种能力的训练最终实现运动员体能的提高。

一元和二元训练理论是分别基于整体论和还原论,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不同思维模式下形成的理论体系。

2 一元训练理论的整体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还原论

一元训练理论的整体论把竞技能力看作一个整体,认为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不可分割的。竞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子能力之间不是孤立的,并有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另外,整体内的每一个部分都受整体规律的约束,整体规律决定着竞技能力整体的特征和每一个子能力的特征,整体规律在竞技能力整体内赋予每一个子能力的属性要远比这些子能力在竞技能力整体之外单独获得的属性大得多。这就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整体性发展,每一个子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竞技能力的整体规范下进行,否则,子能力的提高难以还原出提高了的竞技能力,同时子能力之间的发展会出现相互抑制的问题。

一元训练理论整体论从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出发,强调了运动竞赛是运动员之间整体竞技能力的较量,而不是力量、速度、技术和战术某一个因素的比较。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竞技能力整体功能的提高,而不是提高某一子能力。整体论综合思维方式强调部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了还原论的分析思维以个量分析为基础的线性方程的局限。一元训练理论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另外一种认识事物的思路,尤其是在对运动训练宏观控制和竞技能力发展方向性问题上,其价值是不能否定的。如,功能性训练理念体现了一元训练理论整体论,是典型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功能性训练强调训练从一系列的符合专项运动需求的身体运动的功能出发,强调运动的多关节,多肌肉,多解剖面,本体感受的活动,使神经肌肉等系统功能整体、协调发展。功能性训练理念转变了长期以来受片面二元训练理论影响下的结构论训练理念。

二元训练理论是把竞技能力整体分解为若干子能力,通过对子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竞技能力的整体提高。还原论方法是近现代经典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托夫勒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拆零”法。把整体分解不是目标而是实现对整体认识的途径。二元训练理论把竞技能力分解为多种子能力,并分析各子能力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为子能力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恰恰是二元训练理论的还原论,在运动训练理论的积淀中发挥巨大作用,并将运动训练转变成为一个对运动科学知识依赖极高的竞技活动。如,体能训练理论、技能训练理论等的发展,这是二元训练理论还原论的结晶,促进运动训练分工的出现,专业的体能、技术战术教练员,大大提高了训练质量。

整体不能简单归结为部分的总和。分类、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事物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是二元训练理论还原论难以回避的缺陷。“静止的、孤立的”的发展各子能力,然后将其“组装”起来,容易忽略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及竞技能力整体的发展。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在对运动和连续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一切人为的分类都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错误”。能否有效解决竞技能力的整体发展及子能力间的协同发展问题,是二元训练理论指导训练实践价值高低的重要标

志。例如,孙海平专门为刘翔设计的“起跨腿负重提拉练习”,在促进技术的同时提高了屈髋肌群的力量,有效的提高了起跨腿的整体能力。

3 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辩证关系

从整体和部分的系统关系视角,一元、二元训练理论即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补性,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一元二元训练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哲学基础,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发挥着各自的指导价值,但两者都具有指导实践的局限性。教练员如果过分的强调某一理论作用,有可能落入理论自身设定的逻辑陷阱。

一元训练理论的整体论在认知层面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它脱离不了二元训练理论的还原论实践的推动。整体发展离不开部分的发展,相反,部分的发展应该在整体的规范下才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益。因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即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一元训练理论为运动训练指明发展的方向,而在解决速度、力量、耐力、技术等具体问题上,显示了操作上的不足。如果没有还原论形成的知识的积累和结晶,是无从下手的。罗素的“假使一切知识都是关于整体宇宙的知识,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知识了。”观点进一步阐明整体论是难以摆脱还原论事实。例如,20世纪以系统论思想而闻名于运动训练界的模式训练方法,充分体现运动训练的整体观。但在训练实践层面中,实现对运动员整体控制必须运用具体的操作性方法。

以还原论为理论基础的二元训练理论,要求运动训练在强调子能力的发展服从整体竞技能力发展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子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薄弱子能力。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木桶理论给予的启示是系统的整体功能受到部分的制约,木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即短板效应。

运动生物学科发展的限制及其分析思维的局限性,二元训练理论在解决复杂联系的体能与技能子系统时显得力从不心。在此困境下,运动训练研究者和教练员寻求旨在把握整体性的一元训练理论有着一定的意义。二元训练理论离不开一元训练理论的宏观层面的指导。例如,竞技运动中,运动员体能的发展必须在项目运动特征的规范下进行,传统的躯干训练忽视了躯干在整个运动中的屈伸、扭转、稳定的整体功能认知,导致腰腹难以有效发挥其在运动中的功能。

4 一元、二元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实践的启示

以整体论为理论基础的一元训练理论,要求运动训练实践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体现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注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整体性,不能忽视子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强化训练的整体效益。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必须站在宏观的从面上,处理具体的训练实践问题。多年运动训练计划制定,在最终的目标下,肢解不同阶段中的训练任务,它充分体现了一元训练理论的整体论。此外,体能训练领域,核心稳定性概念的出现,整体论的训练理念。大多竞技运动都是机体的整体运动,一些教练员和运动员过多的强调身体某一部位力量的提高,而忽视了在竞技运动中各身体部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导致整体运动功能的下降。核心稳定性训练理念有效的解决了身体能力整体功能提高的困扰。

以还原论为理论基础的二元训练理论,要求运动训练实践不要忽视部分的重要性。在训练实践中,有时很难实现运动员整体运动能力提高的。在提高整体运动功能前,必须首先解决系统中薄弱关节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整体,容易导致整体难以快速提高的问题。例如,“100米成绩的提高是跑出来的”观念,由于过分强调整体性,忽略了力量对速度的制约,最终由于力量发展不足导致运动成绩的止步不前。孙海平教练在强调整体论的前提下,剖析力量和速度之间的紧密联系,改变了跨栏运动员忽视力量训练的传统观念,取得较好的训练效益。

一种新的训练理念的提出都是一元和二元训练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结合。其特征是在强调对竞技能力的整体把握的同时,又要注意整体规律约束下子能力的发展,获取运动训练的增补效益,避免出现整体和部分发展的脱节。训练实践中,过分的强调二元训练理论,容易导致片面追求子能力的发展而忽略子能力间的协同性问题,使得训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分强调一元训练理论的整体论,则容易导致忽略较弱的关键环节的提高,造成低效的重复训练。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身体训练哲学;武术训练;对比研究;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G 808.1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146-05 文献标志码:A

1.中西方身体哲学的差异

人类对身体认识比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要更早,不同人类文明,形成其特有的文化,世界上各个民族五彩缤纷的灿烂文化,其根源应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同。对自然认识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身体观,不同的身体观造就了身体训练哲学。身体训练哲学是指关于身体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同时探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和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身体训练哲学也是研究和指导身体训练的重要理论。

1.1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所谓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圈。由于中西方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几近截然相反的自然观。何裕民先生指出,应当从哲学和医学的视角论述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另q: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在认识自然世界视角方面,双方的出发点已经出现偏差。吕韶钧教授等从认识基础上深刻剖析: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分别以“元气论”和“原子论”为自然观的基础,形成了以“整体论”和“还原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在形成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方面,完全不同,可见,中西方对于自然的解释与认识是2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自然观。

1.2中西方身体观的差异

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载体,人类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交互过程,由于地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及历史的叠加,人们对身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会随民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一直在无形中被重视并且“敬身为大”。在儒家思想中,“孝”始于对生命身体的珍重,因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老子也有“贵以身为天下“以身观身”的观点。儒家的积极人世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从不同层面对“身心一元论”的格局进行了印证。

在西方传统思想中,身体与精神产生了对立,身体阻碍人类智慧提升。柏拉图把身体与灵魂相分离,认为离开灵魂的指引,身体本身是无法接近真理的;奥占斯则认为身体障碍了人类接近上帝;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不可信赖的因素,是获取知识、寻求真理、正义和美德的障碍。传统的西方视角偏袒灵魂,而有意贬低身体。笛卡儿把身体解释为机器,可以被机械地理解并被灵魂所控制,这强化了身体作为纯粹物质的经验主义身体观。可见,西方传统将灵魂凌驾于身体之上,并始终将身体置于“身心二元论”的格局。

中西方对身体的认识方式不尽相同,中国古代思想家,是直接由人自身启发对宇宙思考,中国讲究“顺应天命,天人合一”;而西方古代的思想家则是始于探索自然,最后回到人自身,崇尚“挑战极限,征服自然”。中西方身体观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理解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的区别。中国依据“阴阳论”,逐步发展定型为。元气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精气神学说”;西方则摹霸素论”起步,然后定型为“原子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细胞学说”。

1.3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比较

中西方传统思想对身体认知的偏差,促使中西方对身体运动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由此而形成的身体文化,中西方身体运动形式截然不同,身体运动形式决定了身体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特点。在2种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身体观,即中国的“精气神学说”和西方“细胞学说”,促使中西方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同时也是训练的对象,分别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对立”的自然观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会相同。这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形成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还原论的“科学”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身体与内心互为表里,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身体始终与外界的环境和内心相互融通。身体感知外界的信息,同时身体表达了内心世界。身体是沟通自我与外界的渠道,认为身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同时也强调身体的完整性和对身体的尊重。在身体营养方面,孔子追求“食不厌精”;在身体的尊重方面,韩信视为“跨下之辱”;在身体的功能方面,王阳明则认为“万事皆备于我”。中国人对待身体从来都以身为本。可见,身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本体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修炼的过程,注重对人格的塑造,注重对身体的规训。在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主要依靠主观的感知与体会进行训练和传习,例如武术中的桩功要求心静、体松、气沉、凝神等练功要领,并都有阶段划分,功夫程序中要求由静入定、由定入空的功力层级划分,这些练功要领都是以主观感知来判断。虽然这些技术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层级划分,但是这些划分阶段、层级都是依据主观经验的提炼,在客观方面,无法对其主要标准身体指标上进行量化;因此,训练的技术动作和竞技结果方面很难有可操作的标准。例如传统的太极拳推手,并不只是比武竞技的项目,而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而存在,主要感受双方劲力的变化。这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哲学思维催生了“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朴素哲学思想决定了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的基准,西医为西方身体训练理论解释范式上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使其趋向“科学”。其中,被公认为西方运动训练理论先驱的有3位,即运动医学之父赫罗狄库、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这3位古代学者是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奠基人,他们的理论构建了西方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主题框架。同样,古希腊奥运会则从身体实践方面总结出成熟的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体系。直至今天,西方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依然较广泛地借鉴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运动训练理论,其方法包括合理饮食、系统训练、充足睡眠,其中清洗肠道、出汗、放血是平衡体液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的引领下,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进入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中,这种人为的身心二元分离奠定了西方世界对于身体的理性思维,并促使对身体与性灵的认识,分属于不同的现代学科,进而建立了直观分解为基础的“身体观”,使身体成为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心灵的问题则隶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这种分解的“身体观”为西方现代体育学科范式的形成和理论认识奠定了学科基础。今天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仍然存有西方身w哲学的缩影,高度、速度、远度、重量、分数、点数等成为竞技体育量化评判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其优点是这种量化的思维和评判方式促进了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公平和公正;但这种身体哲学却把西方体育引入了“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2.中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

2种文化背景下,身体训练哲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身体训练方法,它们相安无事、并行不悖地存在了近千年。随着近代世界格局的变迁,二者得以谋面,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在与西方身体训练比较时,我们自身存在优势;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被排斥在世界主流文化之外,中国的身体训练理论和方法,不能被世界所认知,就不可能被认同,更不能像西方体育的各种训练方法那样,被全世界所推崇。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不可能由别人来开发整理,必须认识到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任重道远,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者,每一个人都该担负这样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然而,在近些年,运动训练理论不断更新,国外的新理论不断被引入国内,例如核心训练理论、悬吊训练法(SET)、肌筋膜训练理论、动力链理论、身体功能训练理论,这些新的训练方法被国内运动训练专家们顶礼膜拜。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优势,发现依托西方的现代体育科学的训练理论正在不自觉地向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靠拢、转化、融合。可见,这些被国人引进的西方训练方法似乎可以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找到影子。当中国教练员与中国学者对西方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津津乐道时,这也在倒逼我们去反思如何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优势基因,挖掘整理中国武术和养生项目中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现代体育训练服务。这也正是吕韶钧先生呼吁的,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身体训练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在内容上坚持传统观点,在理念上坚持国际语境,建立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训练新模式。

2.1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处惊人地相似。例如风靡一时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在深入对比之后发现,“核心力量”与中国人的“气存丹田”具有异曲同工的妙用,“以不动之腰脊运动之”中,腰脊的“不动”,反映了在运动中核心区的稳定作用,“催”手足的运动则反映了核心力量提高运动效能的作用。中国人的训练关注于身体内在训练的“写意性”,而西方的“核心力量”更注重训练手段的“写实性”。

传统身体训练中对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理念随处可见,特别是武术的功法中有静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例如平衡动作功法、铁板桥功法、睡罗汉功等功法;有动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鲤鱼打挺、龙穿虎坐、端腹、栽碑、抢背等动作。与“核心力量”理论相比较,传统武术所强调的“整劲”“丹田”“以气催力”等概念确实有殊途同归的效果,确实反映了武术前辈们的“先知先觉”,这些认知与理念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传统武术功法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相比较,二者运动原理相同,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就是要求腰部力量的稳定性,胯部的松活,身体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太极拳“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理中说的腰,包含腹前的丹田、腰后的命门所在的关键部位。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及核心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运动员,这说明武术的身体训练早已经具备西方训练新发明的“核心力量”,从武术理论上不难发现,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有学者从现代体能训练的角度将武术功法中腰功的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进行对比,认为2种训练都是针对脐下的臀、髋周围的核心区。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特征将其训练方法归为3大类:调整自身肢置使核心区肌肉受力的训练法、身体应对不稳定条件下维持核心稳定力的训练法、增强核心区稳定性与核心区肌肉作为主动肌时的训练方法。通过以上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对于核心力量的分析与总结,然后对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进行梳理,该学者引入了“腰马合一”理论、“丹田”理论和“三节”理论3个与核心力量有关的传统武术功法训练理论。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与手段中归纳了3大类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一是以调整自身肢置而训练核心区肌肉力量的卧虎功和面壁功;二是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提高稳定性的水中抗阻训练、一线穿、梅花桩等;三是变化外力使核心区稳定性与动力性增强的抖大杆、扎大枪等3套训练手段。当我们对核心力量进行整体认识之后,我们再回归到传统武术中去寻找我们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发现129个拳种中无穷无尽的身体训练理论、方法、手段对于现代竞技体育身体训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2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动力链理论

人体运动动力链理论认为参与完成人体动作的组织结构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链条式结构,每一条完整的动力链由肌肉链、骨关节链和神经肌肉链3种次级结构构成,肌肉链在神经肌肉链的控制和调节下收缩和舒张,为骨关节链提供机械运动的动力,3条链相互协同配合而完成目标动作。目前,在功能性力量训练理念基础上形成了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悬吊训练等具体的训练方法,能有效地解决竞技体育中的“弱链接”现象。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中国武术“内三合,外三合”。因为武术更多地讲究的是劲,劲在身体内有清晰的劲路。“劲”就是动力的传导,“路”就是动力传导的路径。劲路与动力链理论有一种中西方身体训练的不谋而合。例如,武术的劈挂拳讲究大合大开、猛起硬落、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的动作特点,这些技术动作对现代体育项目的许多“鞭打”“蓄劲”有很强的启示,对于加发力的训练,提高动作效能,增强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都有积极的意义。其实用动力链理论就是巩固神经肌肉链对于动作模式、增强肌肉链的动力、提高骨关节链做功效能。又如太极拳拳谚说道:“劲起于根,顺于腰,达于稍,腰一发力,力达四稍。”其实质是要求人体各部位的发力顺序正确,实现力量顺达,这“动力链”理论强调的动作模式极为相似。对于传统的太极拳的发劲,老拳师们一般不讲发的大与小,而讲发劲发的整。这里的整就是整体,不是注重局部的快慢,而是整体的协调与配合。集全身之力发于一点,才会显得威力无比。太极拳讲究“一身备五弓”,太极拳平时对于“弓”的训练,就是改善动力“弱链接”的方法。

2.3中国传统身体训练中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关注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追求动力链的高效、动作模式稳定、整个运动过程能量传递的效率与经济性、训练产生的身体素质长效性。笔者在张英波教授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中亲身经历了专家们对运动员进行从前链到后链、从侧链到旋转链、从短链到长链的训练过程。中国武术注重整体。例如,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动作是三体式站桩,动作外形简单;但是讲究的是桩功的内劲,特别强调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通过意念反复地内视身体,理顺劲路(动作模式训练),达到出拳发劲时动力链的稳定与高效。这就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理念:在不利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成为上下肢运动的支点,从而提供发力的动力,并使得其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优异的运动功能效益。不论是体能方面还是技能方面,竞技体育中都有传统身体训练的身影。摔柔项目都把“听”劲作为其核心的技术训练,就引进了太极拳站桩功法,且效果显著。我们还可以将桩功、拍打功、靠桩、太极推手、太极拳听劲等功法训练作为专项体能训练,为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的训练寻求突破点。此外,传统功法中的眼功训练方法、泅水术的训练方法、硬功训练方法、轻功训练方法、导引养生功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现代运动项目特点和规律与射击眼力训练、水上项目体能训练、格斗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从而极大地完善训练方法与手段,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做出贡献。

康复训练在对运动损伤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干预作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康复训练始终贯穿于人体的康复过程。打破以往的先治疗再康复的理念,在损伤治疗于康复之前、之中、之后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中国传统武术经典著作中有着丰富康复医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人身穴道并治疗法》《拳经》《少林寺伤科妙方》等著作,其中有大量阐述经络、穴位、脏腑、气血、导引等方面理论,对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治疗运动员损伤时,传统正骨理筋的手法来处理肌肉和韧带的局部撕裂、整治脱臼错位显得更便捷、更有效;因为传统正骨理筋手法,可以消除肌腱与健鞘、肌肉与筋膜的粘连,分解人体组织中产生的结块,增强营养的输人与代谢废物的排出,达到活血化淤的作用。这样可以促进组织的新旧交替,加快变性组织修复,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这应该成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新的技术资源。

当今多赛制的竞技体育,已经让运动员在面对训练与比赛的矛盾时,难堪重负,许多运动员的损伤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比赛的机会。预康复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受伤的部位与因子,进行提前训练以达到预防的作用,不至于等到亡羊再去补牢;而是通过提高固定肌的稳定性作用,提高协同协调作用,提高拮抗肌的放松作用,来巩固正解的动作模式,避免了运动的代偿与动作效能的流失,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运动损伤。这似乎与中医养生理念提出的“上医治未病”不谋而合。从身体功能训练与中国传统武术比较发现,科学水平越高,越是发现东西方的人体科学惊人地相似,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是逐渐的弥合、趋近。目前,在运动损伤的诊疗中,己经引入了中医的推拿、按摩、针灸、火罐、针刺等多种手段,但对武术伤科、气功、药功、按摩、正骨的认识还不够。这也是许多学者慨叹的:懂传统武术的人不懂现代竞技体育,懂现代竞技体育的人不会传统武术。复合型人才可能会在体育领域中的创新力取得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些需要这2个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才会有更好的结合。

3.结束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肌筋膜训练法、悬吊训练法等方法不胜枚举,细细推敲这些“洋方法“洋手段”时,才发现有些是民族传统体育身体训练的某一个理论,或者是我们拳谚中要求的某一个口诀。由此可见,在中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过程中,西方体育对中国身体训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个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2种文明孕育出的身体训练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如果把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精华进行开发和整理,有着比西方训练理论更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4

高校体育 中长跑 教学新模式

一、前言

中长跑项目包括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两个组成部分。中距离跑包括男子、女子800米跑和1500米跑;长距离跑包括男子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女子3000米跑、5000米跑和10000米跑。对于高校体育中长跑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来说,中长跑项目的开展遇到诸多的瓶颈,致使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水平相对不高,各项成绩也较差。在诸多制约因素当中,训练及教学的主体――学生及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是制约高校中长跑项目开展和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中长跑项目对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的身体满足不了中长跑项目的要求,学生对中长跑项目不感兴趣,加之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比较大,训练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大部分参加训练的学生不能坚持到最后,参加训练的大学生不能转变成为高校中长跑运动员。

体育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体育领域的新名词,它是从教学模式中演化出来的概念。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类体育教学活动的范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多,对不同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异同也有诸多的阐述。

二、现阶段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训练保证

现阶段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基本处于“教――学”的模式,单纯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衔接和配合,缺少相关科研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科学意见。科学的训练和训练周期的制定、训练状态的确定、运动恢复的调整等都应该通过严密的、科学的监测和跟踪检测来完成。造成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资金投入满足不了训练的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限制、缺乏相关的监测设备等都可能是导致高校中长跑训练缺乏科学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忽视技术的重要性

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讲,技术、速度及耐力是影响中长跑项目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受我国传统中长跑训练观念的影响,训练偏向于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提高,忽视了中长跑技术的训练。因此,赛场上出现许多跑步姿势各异的运动员。中长跑技术的重要性在于正确的跑步技术可以使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能量储备的作用发挥最大化,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完成同样的移动距离。当下高水平的中长跑训练越来越重视中长跑技术的更新和变革,使技术更加的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力求把技术的作用发挥最大化。高校中长跑训练应更加重视技术的训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忽视技术的重要性。中长跑技术观念落后、缺乏与高水平领域的交流等是造成忽视技术的原因。

3.缺乏运动后恢复和健康训练的指导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则是训练的必要保障。在大强度和大周期的训练模式下,必须要注重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他可以有效地保证以后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后续训练的训练效果,使有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保护身体,减少运动损伤。高校中长跑教学及训练相比专业中长跑训练来讲属于半专业训练层次,高校教练和运动员普遍不重视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方面,常常忽视准备活动、训练着装及放松活动。高校中长跑训练对运动恢复和健康训练重视不够也是导致运动成绩提高慢、运动员易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4.不重视训练后的营养补充

中长跑训练会过多的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水、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长时间、大强度的耐力训练必须科学、合理、适时、适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在高校领域,中长跑训练后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恰恰是薄弱环节。教练很少或者没有进行科学的营养补充计划,运动员也不具备训练后的营养补充的意识和行为。多数是从平常的饮食中得到补充,大部分饮食以外的营养补充没有科学的根据。没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来进行营养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不能足量的、及时的得到补给。

三、构建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依据

1.构建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科学性

包括运动员选材、身体机能的评定、生化指标的检测、中长跑训练、运动恢复及健康训练在内的中长跑训练全过程都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科学性作保证,根据科学的训练计划,在整个训练周期中,从始至终都要严格以科学的依据来实施训练,逐步完善技术。根据每次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根据科学的监测和比赛时间来调整每个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训练强度、训练量;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训练后的营养补充。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根据科学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情况、训练和恢复情况、饮食营养状况,这对于训练效果和成绩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2.结合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来源主要是通过普通学生选拔和体育特长招生来完成。因此,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不能用一种教学和训练模式来对所有运动员来实施中长跑训练和教学。这样会使一部分运动员“吃不消”,一部分运动员“吃不饱”,能力稍差的运动员会出现“厌训心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难度太小,水平高的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就不会太高。适宜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提高训练和教学的效果,增强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相对比较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相对较大,这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提高训练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对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适合中长跑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和训练激情,从而弥补中长跑项目本身特点带来的缺陷。因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考虑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和中长跑项目的项目特点,通过好的训练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训练状态,提高训练成绩。

3.根据中长跑项目规律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其事物存在的规律性。中长跑项目也是如此,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因其项目的规律性而具有特定的规律。只有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体质,增进身体的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成绩。因此,应该按照中长跑项目的规律来选择、设计和实施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模式。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的制定必须以中长跑项目的规律为制定标准,根据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规律来有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训练及教学模式,根据中长跑项目的身体活动规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和能量供应变化规律来设计训练及教学模式。

四、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及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长跑训练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运动员中长跑项目理论能力的提高。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对于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于训练实践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作用,高校中长跑训练更应该强调运动员训练理论的重要性。采用中长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和教学模式,用中长跑训练实践层次的逐步深入带动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以中长跑训练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训练实践能力的提升,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促进训练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

2.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比赛成绩,为学校取得好的成绩。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体质水平和比赛成绩来体现。比赛成绩的优劣很重要,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训练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这又涉及到比赛心理状态训练的问题。比赛的训练及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多运用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来组织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还可以培养运动员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取得有意优异的比赛成绩。比赛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但在应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地点,要根据训练周期及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有选择的应用。

3.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

综合训练法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根据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侧重点,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充分运用各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中长跑的各种教学模式如长短距离结合训练模式、渐进训练模式、多次训练模式等训练及教学模式的长处汇集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适用范围更广的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各种教学模式不能共存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有选择的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结合运用,使训练及教学模式与训练内容形成最佳的组合,提高训练效果。

4.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

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主要从满足运动员的情感体验入手,为运动员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中长跑教学氛围,减少运动员心理上的枯燥、乏味的训练感觉。增强运动员中长跑学习兴趣,提高训练乐趣,以促进心理动力的内化。使运动员愿意进行中长跑训练及教训,运动员的情感体验中更多的是快乐、满足和成就感,减少运动员痛苦、单调、乏味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实施中,利用一些趣味性的、非常规的方法进行训练,这些非传统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运动员训练的情感体验,以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心态来完成中长跑训练及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

[2]冯晓劲.对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1).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体育行政管理;二元训练理论;一元训练理论

1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夺取金牌总数第一;田径、三大球等高含金量项目的表现,尽量好一些;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金牌不是评价奥运会的唯一因素,却无疑是主要因素之一;高含金量项目水平对评价体育强国更有重大意义。)历史上曾经百多年饱受屈辱(包括 “东亚病夫”的蔑称)而当前正在崛起中的中华民族,能够在奥运大平台上展示出这样的软实力,对于人民增厚平等和自尊感,以进一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这是百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体育为国立功,此其时矣!能不能做到,就在于能否理顺关系,团结和协调全国的有关力量。作为体育战士,就像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一样,这是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即使需要克服再大一点困难,花尽最后一点精力,也是心甘情愿的。在这样的形势下,能否做到、做好,关键就在于体育行政领导了。

2

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百来年,运动成绩水平有了大幅度进步。促使成绩水平进步的主要原因有二: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训练方法的改进。

运动竞赛的胜负,基本上由投入和训练方法这两大因素决定之。“投入”的对立面,就是“投入不足”;如果不存在“投入不足”,就看谁的训练方法更先进了。www.133229.CoM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训练方法决定了运动成绩水平。刘翔的辉煌和中国田径大多数项目的沉闷,首先就在于,各自所采取的训练方法大不相同。在这里可以看到:训练方法的能动性和重要性。

几十年来,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体制上,中国主要靠国家行政,西方主要靠社会。在大量的低含金量项目上,中国夺得了国际优势;这主要靠“充分投入”,超越于西方的“投入不足”。在高含金量项目上,西方基本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国在训练方法上的落后,就暴露出来了。高含金量项目成绩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看,主要是训练方法的差距。新中国建立已近六十年,训练方法的差距,不能继续简单地归结于历史原因,而应该主要地归因于行政管理。

3

国际体坛与中国体坛,在行政管理上存在明显区别:国际体坛的训练工作,理论对于实践,虽然具有影响力,却并无行政约束力。中国体育行政所认定的训练理论,对于训练实践,却具有很大的行政约束力。

国际体坛与中国体坛训练理论的核心内涵:“运动成绩由体能+(加)技术构成”,这是全面化的“二元理论”。“体能与技术是同一本质的不同侧面,两者不能彼此分离”,这是专项化的“一元理论”。不同理论决定了不同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训练大方法。

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体坛与中国体坛领导层所认定的训练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二元训练理论”。同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开始,在中国民间,还逐渐孕育出系统形态的“一元训练理论”;而国际体坛则尚无。

由于行政管理方式上的不同:国际体坛的训练实践中,存在着进化运动(主要由于教练员对训练工作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中国体坛的训练实践,则基本上不存在进化运动。

无数事实表明:国际体坛训练实践进化运动的发展走势,是从“二元训练理论”潜在地趋向于“一元训练理论”。而中国体育行政却仍然持“二元训练理论”。这就在相同理论认识的掩盖下,运行着相反的实践动向。不但如此,中国体育行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民间的“一元训练理论”萌芽,还进行了有规模、有声势的“大批判”;这就更加加大了对于训练进化运动的阻断力度,加深了与国际训练实践相反的发展动向。

上述差异,就使中国体坛的训练方法,对国际体坛处于“被迫尾随”的局面。这在高含金量项目上,尤其明显。时间的流逝导致积重难返,以至于不得不采取引进洋教练的办法。由于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认识,而引进的选择和实行也难免认识的影响(如期望被引进者“态度谦虚、便于领导”等等);所以,这种引进,只能缓解、并不能扭转“被迫尾随”的局面。

4

来者不弱,弱者不来。对于奥运赛场来说,胜败可能就在毫厘之间。对于赛场上的中国选手,增强一点就可能获胜,坑害一点就可能落败。(对于小胜、大胜、惜败、惨败……等等结果差别,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体坛无数实践事例证明,“二元训练理论”可以坑害选手,“一元训练理论”可以增强选手。(刘翔的扬威全球,中国足球的屡战屡败,就是最鲜明的例证。)对于业外人士,不能苛求辨别这一点;对于体育岗位上的领导,若始终不能辨别这一点,将无以对历史交代。能不能辨别,对备战北京奥运会是现实的重大问题。

5

作为“一元训练理论”的原创者之一,几十年来,我从未停止过一次次向中国体育行政领导进行申述。因为,作为已被打入另类的“一元训练理论”,在体育行政未解除批判态度——在实践者存在害怕沾边的条件下,是不可能获得与“二元训练理论”平起平坐的学术竞争地位的。而人为制造着的这种学术壁垒,对中国体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这些申述,绝大部分杳无回音。少数几次,有好心的领导答复我:交给“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去了。于是我们看到,在创新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者之间,横亘着不止一道闸门:体育行政、以及为行政决策服务的“有关部门”。

6

这个有关部门我以为是体育的学术庙堂。它能够促使训练方法进步吗?能够欢迎或至少是容忍新生的“一元训练理论”吗?让我们来看看历史和现实:

第一,在新中国体育史上,从朱建华、崔文华到刘翔……有哪一桩重大成功,是在中国体育学术庙堂的经典精神(“二元训练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有哪一桩不是反映专项化征途上的里程碑——突破“框框”取得的?突破谁的“框框”?不就是“体育学术庙堂”自己的“框框”吗?

第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元训练理论”在中国民间刚刚萌芽的时候,不就是由体育学术庙堂打头,才搞出来这次“大批判”,欲一举浇灭这个“星星之火”的吗?四十多年来,不断地打击压制“一元训练理论”的多少次申述努力的,不仍然是这个学术庙堂吗?

第三,由“二元”走向“一元”,虽然是国际体坛训练实践进化运动半世纪来的发展大趋势。但是,在国际体坛理论界,迄今尚无成形的“一元训练理论”呈现(主流理论仍然是“二元训练理论”)。在这样的学术形势下,中国体育学术庙堂,谁敢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眼前得失,主持正义,揭竿而起,欢迎创新理论呢?更何况其背后,还存在着深刻的学术“范式”问题。

7

科学创新,必然激起是是非非。这是否能由原来的学术权威进行公正的判断呢?

库恩引用大科学家普朗克“悲伤的”话语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并不是靠使它的反对者信服和领悟,还不如说是因为它的反对者终于都死了,而熟悉这个新科学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托马斯.库恩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36页。)库恩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艰巨研究中得出:具体的认识,是与认知思维的“范式”密切联系着的。沉陷在旧“范式”中的、过时的“科学家”,即使已经接触到了新鲜的事实,也不可能认同创新的科学真理。科学创新,首先要突破认知思维的旧有“范式”。

可见,依靠原来的体育学术庙堂权威,来推举创新的训练学理论,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我国体育学术界的独特问题,而是世界科学界认知运动中的一项普遍规律。

四十多年来,“一元训练理论”得到无数的、显著的实践事实的证实和支持,却不能获得我国体育学术庙堂的认可,这正好证明了库恩的结论。同时说明,“一元”、“二元”两种训练理论,并非简单的、浅显的认识区别;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范式”鸿沟,它们是不可通约的。

体育行政对于训练理论的重大论争,需要从“范式”演进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对待。对于创新理论,不能漠不关心,不能下意识地拒斥,更不应该简单地交给学术庙堂包办,而应该敏锐地尊重训练实践的判别。科学真理是必须依靠实践、而不是依靠原来的学术权威来进行识别判断的。只有实践,才是最公正、并负有最高判断责任的法官。实践标准,这是进步的动力。这就需要给予创新和实践相互间,结识、结合、互动的自由和方便;需要给予、而不是扼杀有关的条件和机会。

8

压制创新、特别是封闭实践者对于创新思想的可能接触机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严重失误之一;允许、欢迎并鼓励理论和知识的创新,藉以尝试解决实践难题,这正是现代文明的伟大内涵之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精神状态,需要改进和改革。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古国(考古新发现又前推了几千年)。这是同它的优秀的民族精神状态分不开的。中国儒家,主张仁爱、教化、威权、宽容、自强、贡献社会,在这样的精神主导下,历史地成就起伟大的民族。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唯上、唯书”,讲究大一统,就是一个突出表现。创制,被规范为“上面”的事情。这就严重地抑止了创造性、特别是中下层的创造性;严重削弱了核心竞争力。

《论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认识民众也是知识和智慧的创造性源泉,缺乏民主思想。这与“唯上智与下愚不易”是一致的。久而久之,这就不仅是“认知”问题,也是“秩序”(面子、排场)、甚至是“政治秩序”的问题了。结合着对“内圣外王”的讲求,不但是创造性,甚至连知识,也似乎变成统治者和上层的专利了。并认为:若民间搞起创造性,就有“僭越”的嫌疑。若允许、鼓励创新争论,就会予人以“乱糟糟”的印象,予人以社会不稳的危险印象。

这与所有权问题是一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归属于最高统治者。他可任意地予取予求(没收),而民众和臣下的财富,均须仰赖于最高统治者的恩惠,是不具有法律保障的。郑和下西洋,秉承的完全是皇帝的意旨;这与哥伦布的自主创新,并且同国王签订有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其后果也就完全不同了。

在欧洲中世纪,也存在过与中国传统相似的问题。所以,哥白尼等科学家,正是由于其发现、发明、创新,遭受了残酷的惩罚。然而,经过政治和社会变革,西方的这类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经过文艺复兴等文化运动,群众思想也已基本解放。这就进入了现代社会: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蒸汽机到电算机,风起云涌;从《国富论》到《资本论》,都可以自由出版流行。这就出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空前涌现的历史时代。作为下层职员的亚当•斯密,可以被英国首相尊奉为先生;革命导师马克思,可以被西方社会评价为千年知识分子的首席。

在我国,面临任何难题,群众总是盼望圣人和救世主的出现,而不是解放自己的创新精神去解决。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其制造业内容,却主要是仿制和组装型制造,而并非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制造。其要害,就在这里。

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召唤。这既是重大的经济改革和建设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改革和建设问题。陈云同志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15字箴言的核心,就是要改革民族的精神状态,使普通人也能够焕发出自由的精神,进行独立的思考。

9

训练工作由认知、操作、反馈观察三个环节构成。反馈观察就是再认知,三环节实际是两因素。

历史上,训练工作表现出经历训练、经验训练、科研训练三种状态:“经历训练”就是第二次照着第一次重复,徒弟照着师傅重复。“经验训练”就是重复中有改进,而并非简单的重复;它的持续运行,就会演化成训练方法的进化运动。“科研训练”就不是谈重复,而是按科研规律,进行训练工作的认知和操作;这就有可能实现训练方法的改革和跨越。三种状态的区别,是由认知状态的不同所决定的。

从大面上看去:国际的训练工作,主要处于“经验训练”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所称道的“二元训练理论”缺乏科学性,从而缺乏由理论认识指导训练革新的机会;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训练理论不具有行政约束力,允许实践中存在进化运动,这就可以在经验中进步(不顾与其所称道的训练理论是否相背)。我国的训练工作,主要处于“经历训练”状态。其所以如此,主要由于在行政干预下,“二元训练理论”具有极强的行政约束力。

然而,同时我国民间,还存在“科研训练”的星星之火。例如,六十年代的南京体院体操班;又如,崔文华、刘翔等训练工作之辉煌成功。这些训练,与“一元训练理论”是符合的,与“二元训练理论”是抵触的。在民间一隅逐步系统发展的“一元训练理论”,是我国的一项独特优势。若把它贯注到大面训练的“认知”环节中去,有可能将“经历训练”改革为“科研训练”。这就可以争取到更多一点的“增强”,更少一点的“坑害”。对于备战北京奥运会来说,这是不容忽视的。

当前我国训练方法发展的关键,在于坚决贯彻“政业分开”,解除对训练创新的束缚。这就是:行政管理尊重创新和教练员自主权,取消阻碍创新的行政干预。例如,训练工作是否需要由行政来规定方针?如果说需要,这只能是目标性质的方针,这就是“身体健康”和“更快、更高、更强”这样一类。而不能制订限定着训练方法,却反把目标蒙蔽的“方针”。训练工作属于复杂巨系统,它十分需要多环控制,使各个环节均具备自主的灵活控制能力。如若全国统一限定(规定)训练方法,就把单环控制强加给训练工作,使方法凌驾于目标之上;除非聪明的教练员在“下有对策”掩护下进行自主调节,就必然会导致落后和失败。

10

近现代的各种机具装备,迅速地发展着“工作能力”:像“万吨水压机”,突出表现了某种单一的“能力”;像“无人驾驶作战飞机”,突出表现了复杂的“智能型能力”。这个“智能型能力”是以机具内部的智能化为前提。

运动训练所发展的“体力”,由于是由人体所发出的,其本质都属于“智能型能力”。不仅是对外反应,而且同时是内部调整改善。不光篮球、足球等项,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智能型能力”,即使是赛跑、举重等项,所比赛的也都是复杂的“智能型能力”:刘翔比赛能力的“智能型”,十分明显;王军霞之被称为“东方神鹿”,崔文华之被称为“笑面虎”,从群众的称谓中,也均透露出其能力的智能性质。即使是人体一条腿的蹬伸,均需要生理、生化和组织结构等等层面的无数种因素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复杂配合。竞赛中胜出的能力,就反映了这种配合的更高的巧妙性;训练,就在于如何智能地提高这个巧妙性。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知识和智慧(特别是科学前沿知识和哲学智慧)之富集、综合、研究。“三从一大”单一强调对于训练耐受性的无节制的蛮拼,排斥多侧面、多层次知识和智慧的选取、富集、运作,这是非常不符合人体特性的。堵塞、排斥多种相宜措施,促使整体向低智能型偏转,阻碍运动能力的可能发展高度。退一万步说,“三从一大”即使作为可供选择的训练方法的一种,其选择,也只能由单个教练员自己作出,而不能由行政、特别是总局这样的国家一级的体育行政来规定。以免排斥了创新所必需的每个教练员的自主权,从而消失了灵活性、智慧性等等。

11

科学创新的推行和流行,要求创新思想和实践者相互间,自由方便的:结识、结合、互动的可能和机会。这就需要方便地跳越原学术权威,而不是支持原学术权威构筑更坚固的闸门。如果创新观点任由原学术权威给予封杀,那么,出现活跃的创新局面是不可能的。过去半个世纪里,我国体育行政所主导的训练工作的凝滞状态,就已经充分地给予了证明。

我对备战奥运会的具体训练情况缺少了解。但是,仅仅从媒体报道的无心透露中,就可以看到,众多的国家队仍存在由于“二元训练理论”而自我坑害的情况。如果能从“一元训练理论”给予改革,将会有效、有力、现实地提高各自的成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国家利益就是召唤,不容许以自谦来回避。为此我写了:《迎北京奥运训练方法紧急献策》,力求说清楚两种理论在具体训练方法上的不同表现,急切地盼望能够到达各位教练员的手上,以供自由选择,提供结识、结合、甚至互动的机会。该文虽蒙《体育与科学》杂志刊载,但是,我担心刊物的印数有限,而训练实践群体又缺乏阅读风气,相互间本缺联系。若非体育行政有意搭桥,这个《献策》根本无法及时地、广泛地到达训练实践群体的手上。机缘尽失,“供自由选择”就无从谈起。同时,也无从消除害怕沾边情绪。若能由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参考观点予以印发,表明体育行政对于“双百方针”的醒觉,对于学术创新的态度转变,表达出对创新尝试的鼓励和支持。不仅对这件事情有益,还会有效地激发训练实践群体和科研队伍的广阔的创新积极性。

12

行政管理还需要负责任地抓好宏观调控,注意解决宏观调控缺失的有关问题。例如:

1、鉴于体育总局对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信息,非常闭塞梗阻,影响工作。谨建议总局设立关于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信息网站,包括信息流通、历史信息、信息分析等分支,为领导了解情况以及与多方面的沟通服务。

2、孙海平教练突出的创造性成功经验,不仅需要从训练方法的角度,而且非常需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给予总结和推广。梁松利等自由教练,训练出了世界水平的成绩,这也是超越干预,发挥教练员自主权的成果,显现出训练进化运动的可喜迹象;同时,也显现出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这些,都需要及时、深入地总结,以改善宏观管理。

3、“一元训练理论”强调“运动训练全周期”,重视前期(童少年时期)的正确培育;“二元训练理论”则无视之。

《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7期朱步冲报道:1月28日,21岁的埃塞俄比亚女运动员特鲁纳什•迪巴巴以14′27″42的成绩,打破室内5000米世界纪录,轻松夺得波士顿室内田径邀请赛冠军,其姐姐获得亚军。其另一位姐妹则获得2006年全国3000米铜牌。她们的家乡比库齐,诞生了包括“男子5000米和万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凯内尼萨•贝克勒等众多高手”。这是地处海拔3000米的一座小镇,交通闭塞,10年前才开始用上电,年人均收入不到100美元(迪巴巴现在年收入达100万美元)。迪巴巴从14岁开始训练,现在,比库齐至少有200名青少年进行田径训练,其中接受纽约一家运动基金会帮助的有25人。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作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的埃塞俄比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田径运动当之无愧的霸主”,是和先进的“前期培育”,并得到国际帮助分不开的。这种成功经验(训练的、就业的、经济的),值得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予以吸取。

显然,比库齐的田径开发,注入的人员和资金都非常有限。具有比库齐相似条件的地点,在我国并不稀缺。如果利用派遣志愿者、或特选工作人员的方法,去进行开发,并不困难。(若从本地培养教练员,则更易坚持。)问题在于,体育行政在管理环节中,是否给予关注,并且是长期的(非短期的、或时断时续的)给予关注。

我国的各个运动项目,均需要重视落实“从娃娃抓起”的精神,在“前期培育”的正确性这一点上,展开与强大对手的竞争。为此,需有重点地建设好各自的、必要的“前期培育”基地,以引导群众性童少年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并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事业。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以其独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然而在体育赛场短暂的比赛之间的背后,是运动员大量长时间枯燥的运动训练,实际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是人类竞技体育历史的重大进步,因此对于运动训练理论各方都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基本概括和分析,来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一点儿有益的建议。

一、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归纳

(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定位

从国际层面来看,各国各派学者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总体而言在国际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来看运动训练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从实践的角度对于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细节进行研究从而力求得出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有机关系,这一种研究思路的优点在于使得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比较趋于细节化,对于各个竞技体育项目而言都有各自的运动训练理论,在子学科的层面上显得非常的完善,但是对于各个子学科内在的联系研究显得不足,从而很少有对于相似运动项目的宏观性研究;而另一种运动训练理论的思路则是从运动整体的高度来探求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高度整合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各个子学科,从而在宏观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训练的理论,但是缺点在于如果某个方面的理论不能够实现一定的图片就有可能出现“木桶效应”,从而导致整体上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宏观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在建立拥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兼顾了国际上两种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思路,离去在宏观和细节两个方面都对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有所突破,不过相对而言侧重点还在于宏观的研究上,但也同时注重对于各个子学科的精细化研究,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二)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划分

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我国对于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划分可以从两个标准来进行,首先是从运动训练的总体组成上来看,对于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安排以及符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别研究;其次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将适用于全部项目、部分项目和个别项目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一般训练、项群训练和专项训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出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提出的分类训练学的观点开始,在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内,我国的项群训练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目前而言已经囊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等多项重要内容。相比而言后一种划分以及理论的建立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必须说明的是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前提是依照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对于全部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划分,在上世纪这个观点出现之后,进而细分为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这两个大的标准,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在学者的丰富治下,进而建立了主导竞技能力的理论概念,从而使得我国的体育项目分类更加的科学和合理,也是的我国的学者、教练和运动员对于不同乡群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就能够使得训练方法的制定显得更加行之有。

二、我国现阶段运动训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固有特点,在两种研究思路的冲突下,会导致某些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使得某些运动训练实践方面的经验无法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比较明显的就是我国运动员比较常用的高原训练理论体系,由于该运动训练方法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上很难给予明确的指导,尤其是在高原绚丽安的下山时间的选择问题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是这确实影响平原比赛成绩和对高原训练效果的评价的最核心的标准,一旦选择不好,对于运动员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指导和深入,而国外引进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依附于国外成熟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之上的,因而还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困难之外,在实践方面我国的运动训练的手段方法也是比较缺乏的,国外已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某些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其他的领域比如身体恢复等方面,而且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实践研究的进展还是非常不足的。

三、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未来发展的建议

运动训练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内容是认识和解释运动训练的规律,而这样一个理论的产生又是以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鉴于国际上的两条不同的研究思路,我国应该一方面对综合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专项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不断填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空白,提高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我国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应当继续秉持宏观上的对于所有项目的高度整合下的一般理论研究以及在微观上针对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的专项性研究的精细化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的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下,应该将所有项目先整合起来,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子系统,通过运动训练的实际经验总结的需求,综合将上述划分出来的子系统进行应用,使得宏观上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现实中的运动训练实践能够做到同步,这也为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支持。针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笔者认为科学性和实效性应成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焦点和研究发展趋势.我国应在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上具有科学性,高新科技仪器应广泛地应用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训练理论的内容才能更加贴进训练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那些与运动成绩、恢复手段密切相关的训练问题和技术问题,这样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才会更好、更健康、更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余良华.体育意志“三重根”[J].体育学刊,2009,(2).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7

摘 要 质是量的根本,没有质也无法发展成量。在新世纪到来后,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开始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根据体育运动训练内容创设了相应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通过以体育运动训练组织、体育运动比赛等形式进一步的证实了量与质的关系,这对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一步的完善了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对此,本文针对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量与质的关系展开研究。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训练理论 量与质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界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的训练模式不再仅仅只有肢体教学,还有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教学。由于我国整体体育运动训练学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较晚,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上还非常薄弱,这使得体育运动的训练环节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但是,在伴随我国对体育运动训练的不断重视后,许多地区都相继开始了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并在其中融入了量与质的理念,使体育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理念运用于实践当中,使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更科学合理。

二、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量的关系与发展

(一)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因此在理论基础上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这导致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只能停留在传统的训练模式上,缺乏专业的理论运动指导。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由于各种国际体育赛制的训练需求,我国开始重视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并在近几年中不断的有多个版本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开始发行,这也表明着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开启了发展之路。从体育运动整体来说,体育运动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其中包含了体育运动一般训练理论,体育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群体运动项目训练理论等,这些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至今为止已得到了有效的创建与完善,并在体育的不同运动形式中有提出不同的理论体系,如体育运动竞技理论体系等。

(二)能够根据不同体育项目训练方式运用不同的训练理论进行指导

体育运动包含了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在运用体育项目理论指导体育运动训练方式时,可将体育项目作为理论指导切入点,形成一套有效的项目教学法。目前,体育项目理论教学在我国已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其能让体育运动训练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教学,掌握不同体育项目的训练规律,并有明确的指导方向,使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指导。同时,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能够使体育运动训练指导具有明确的计划,并能够通过项目教学能有效创新传统的体育训练教学方式。

(三)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构建

体育运动训练不在以往的研究方式中主要是对体育项目进行反复的尝试,再加以验证。在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至今,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开始实现高速发展,同时,在体育运动的专项运动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最大的特征主要体现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上:第一,在体育运动能力上,以经济能力为理论中心。第二,在体育运动项目上,围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了体育运动群训练的研究。第三,围绕体育运动的不同运动场所与形式,构建了体育参赛理论。由此可看出,体育运动训练的逻辑理论是促进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质,也是前提,是提高我国体育运动训练水平的核心所在。

三、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质的关系与发展

(一)体育竞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质的明显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体育竞技上,从我国近几年所参与的奥运会、锦标赛等体育竞技比赛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体育运动中质实现了高速发展。并且在体育项目的整体实力上正在逐渐提高,由此可看出,我国开始对体育运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完善,对体育的资源配置也进行了优化与改善,充分发挥了体育资源的整体作用,使我国的体育实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开始递增

我国体育竞技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不仅仅是因为新教学方式的引进,更主要的是因素是因为我国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的多年探索与创新,根据国情发展以及现有资源来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创造出了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最终结果,并将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专业的完善。从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的不断递增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内容普遍倾向于体育运动的训练实践应用领域,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来衡量运动员的体育竞技能力,不仅具备了完善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实际运用知识,同时,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下,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还具备了普遍和特殊两种状况的结合理论,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当中的量与质都得到有效的运用与完善。

(三)体育运动训练形式更具科学性

在中国奥运会来临后,我国的全体人民都已开始进入期待当中,这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奥运会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中的影响力,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体育领域的发展,也是检验我国体育能力水平的重要平台。在面对机遇时,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成为了提高体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训练做好项目备战已成为每位国家运动员十分重视的事情,而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则是提高我国体育竞技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面临多个国家的挑战下,我国必须要走出传统理念,在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上进行突破与创新,不断摸索体育运动的训练技巧与规律。为了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训练水平,我国在2008年时期,开展了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训练模式,使每位运动员能够避免盲目性的训练方式,根据不同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形式做到针对训练。这项质的改变为我国后期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验证素材,也成为了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重要完善点。

经过我国对体育运动训练方式的多年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训练量大、运动强度高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重要方式,若体育运动训练量少、强度低则无法引起运动员机体的应激反映,但是,负荷过大的体育运动训练方式也会给运动员带来疾病以及机体伤害。因此,这要求着体育运动训练需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至今,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衡量方式不再仅仅只体现在运动强度上,而是通过定量来合理规划训练方式,并有其他学者曾提出,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可用数学学科来进行衡量,以此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这些方法的研究能够明确表明,我国对体育运动的训练模式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并且已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更具备科学性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竞技体育的来临后,我国的体育项目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为了使体育当中的各个项目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指导,我国需加强对不同单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征发展单项体育训练模式,从而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业性。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量与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两者缺一不可,从量发展至质是持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得到有效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席玉宝.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概念、地位和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03):121-122.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体能概念 体能分类 体能训练

1.引言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界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消失”阶段,运动训练过程就应分为“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准备期”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比赛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产生了“二元训练理论”,被国际体坛理论界所广泛接受,成为主流训练理论。其要义如下:运动能力(运动成绩)由“体能”和“专项技术”两个“元因素”构成。80年代中后期,“体能”这一词汇在我国各类体育报刊和文献上开始出现了,也是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近年来,我国各类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中都陆续开始强调“体能”的训练。但是,人们对于体能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且分歧较大。

2.“体能”的不完全概念集

2.1体育词典中的体能概念

关于“体能”,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1]解释为:“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两部分构成。

2.2运动生理学书中的体能认识

《运动生理学》[2]认为:“通常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其实,国内外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身体素质就是体能。

2.3运动训练学书中的体能概念

《运动训练学》[3]认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指出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练习的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学》还认为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力求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其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体能训练是基础,其他的训练应该建立在体能训练基础之上。体能训练还分为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又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

2.4“一元论”的体能认识

2003年,学者茅鹏等认为,传统的“二元”理论将“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分离,认为体能是基础,技术只能在体能基础上发展,在训练中必须先体能(身体素质),后技术。[4]其固化了教练员的训练思路(训练指导思想),阻碍了现代运动训练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体能是“涌现”式的,“用进废退”,不能用“积累”、“储备”、“消耗”等类简单化概念进行描述。并进一步指出,“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在训练中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技术与体能,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可人为地予以剥离。[5]他将这一新理论定格为“一元训练理论”,使体能目标和技术形成融合在一起,寓体能于技术,要求“体能技术化”。[6]

2.5体适能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概念――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其分为运动体适能(sport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健康体适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前者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这是运动员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后者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这是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7]

3.对“体能”概念的反思

3.1在竞技运动领域

关于“体能”的概念所描述的事物本质属性及外延的准确性问题,一直以来为各条战线上的训练学理论界专家学者所关注。“体能”概念的多义性造成了学术观点的多样化,甚至许多学者陷入了“一元”讨伐“二元”的队列中,好在还有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时兴的“板块训练”、“小周期训练”。

在国内,运动训练界、理论界对运动员体能的概念认识不尽一致,直接影响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影响我国整体竞技运动水平的参差不齐。典型的如让国人又爱又恨的足球与失落的女子中长跑和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刘翔与女子网球的崛起等。理论要来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商业化运作与体育赛事紧密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竞赛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项目的赛事越来越频繁,由传统的大周期的赛会制变成了现代的小周期的积分制(主要是球类),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已经不能胜任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指导工作,尤其是在准备期的“体能”训练理论方面,如球类项目在一个星期内就有1―2场(多至3场)的比赛(如CBA、NBA等),田径项目约20天就有一场赛事,等等如是。随之在运动训练界,传统大周期训练理论渐被板块训练理论及现代小周期理论所蚕食取代。

纵观国内运动训练界、理论界的质疑与争论,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失败和一些项目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结合国际上的运动训练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视角看,我们很有必要首先搞清楚“体能”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便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操作。

3.2在学校体育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体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职业岗位对于体能开始有了不同的要求,开始了不同的职业工作需要不同的职业实用性体能。翁惠根等人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积极举措和改革取向。[8]姜生成研究指出,“岗位主导”是把体育引向以培养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为重点。[9]现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针对职业实用性体能的教学还是相当匮乏,其主要原因还是要归咎于现今“体能”概念的含糊,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界对于“体能”概念认识的不足。没有对“体能”概念的清楚认识,就不可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就不可能做到高校体育教育实用化、社会化。唯有在明确“体能”概念的基础上,分清“体能”包括健康生活性体能和竞技运动性体能之外,还应有职业岗位性体能的补充,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4.对“体能”概念及其训练的再认识

其实,从上文提及的不同体能概念中可以看出,体能是有机体所表现出来基本活动的一种能力,正常个体体能间的差异仅仅是其活动能力的大与小而已,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能力(包括“先天”和“训练”获得)也仅是超群而已,表现为“更高、更远、更强”,正所谓“你有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

4.1“体能”概念新释

4.1.1概念

“体能”是指与有机体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几个功能系统表现出的能力,包括:运动系统(肌肉、骨骼、韧带)、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

4.1.2分类

从现实情况即机体对体能要求的大小程度来划分,“体能”应包含健康生活性体能、职业活动性体能与竞技运动性体能(运动员体能)。其中,良好的“健康生活性体能”可让身体应付日常生活(除工作之外活动)不易产生疲劳,包括闲暇活动及突发事情;良好的“职业岗位性体能”可提供职业岗位活动所需的某些特定素质并能延迟或缓解部分职业病的发生;良好的“竞技运动性体能”可确保运动员维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其目的在于取胜及创造记录。三者本质一样,都是表现为对活动能力的系统支持,从体能要求上来说应该是递进的,后者要求都比前者高,其中竞技运动性体能在功能上表现为更高更强,并在机体形态上会有特殊的要求以适应运动项目的特性。

4.2体能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厘清

4.2.1体能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与时俱进”的。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传统大周期训练的“先体能后技术”不可取,在训练中应注重体能与技能的和谐发展,追求“体能技术化”。但体能就是体能,技术就是技术,虽两者同是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但两者本质毕竟截然不同,不应存在所谓的“本是一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能发展对技战术不断革新的迎合。

4.2.2体能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体能要求,不同的技战术对体能要求也有所区别,在结合运动训练学规律进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把握项目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章钜林,束纫秋,韦纫秋等.体育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3]田麦久,刘建和,延烽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185.

[4]茅鹏.训练理论统制挡住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5,(3):1.

[5]茅鹏,严政,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4):7.

[6]茅鹏.训练理论统制挡住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5,(3):4.

[7]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体育学院学报,2000,(1):1.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9

摘要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新兴的体能训练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预防运动损伤。体育院校作为国家体育人才的主要培养组织和机构,有众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体育院校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对于体能理论的传播和丰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院校功能性训练课程

近年来,随着体能训练新理论的发展,功能性训练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研究主要从功能性训练的概念及特点、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依据、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可能性等角度分析,探讨体育学院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可能性。

一、功能性训练概念及特点

功能性体能训练起源于理疗和康复治疗领域,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最早是由Gray在1997年率先提出的[1],指出功能性训练应突出身体动力链的作用,避免单一地训练某环节的力量,将人的身体运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动力链,强调各环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注重人体运动模式的建立;通过对人体不同动作的分析,寻找其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模式练习、躯干稳定性练习和常见伤病预防性练习。功能性训练特点主要是强调关节灵活性与稳定性、强调训练的多维度、多关节、强调身体动力链、强调身体平衡能力。

二、体育院校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丰富体能训练理论

传统体能训练将平衡能力、柔韧性、协调性等看作综合素质,是速度、耐力、力量等主要运动能力的补充素质。功能性训练认为平衡性、柔韧性、协调性运动员体能素质的基础,是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得以发展的基础素质,只有建立良好的基础运动素质模式,运动员的其他素质,包括专项素质才具备了发展的根基,功能性训练是基础力量素质到专项素质的关键过渡。功能性训练重组体能结构,与传统的“三从一大”原则相比,更加重视训练质量的提高(表1)。

表1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区别

功能性训练特点 传统体能训练特点

将人体看成一个完整的动力链 局部、单一、割裂的肌肉力量练习

动作幅度灵活多变 动作幅度固定

重视神经肌肉控制,提高运动质量 忽视神经肌肉控制,强调大负荷

动作复杂 动作简单

多维度,全方位 我黄矫

训练方法趣味性强 训练方法相对枯燥

深层小肌肉群 大肌肉群

支持面不稳定 支持而面稳定

(二)符合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研究也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平均发病率达到90.1%,另外,随着年纪的增大,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也越高, 并且男生发病率比女生高。功能性训练中的FMS测试能够帮助发现人体运动模式薄弱部位,找出潜在的运动损伤;其中的力量训练具有改善运动模式,预防运动损伤,提高专项技能的功能。两者结合,通过前者检测人体潜在的运动损伤,通过后者制定相应的针对性训练,能够使身体整体损伤率下降30%,提高体能素质,为更水平的体能训练及专项技术创造科学的体能基础。

三、体育院校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可能性分析

(一)体育院校教师方面的优势

近几年随着功能性训练的广泛传播,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体育学院的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贡献非同一般。关于开设功能性训练的任课教师的选择,不仅可以从参与功能性训练研究的教师中选取,也可以从体能训练或体操教研室的教师来选择:或组织一部分专业教师到国家体育局进行相关培训学习,来进行功能性训练的传播。

(二)体育学院学生方面的优势

对功能性训练方面的学习,主要从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方面来进行,理论课方面对于所学者要具有一定的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基础;实践课则要求所学者具备良好的心肺功能和一定的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跳跃等运动素质,而体育专业的学生较好的具备了开展功能性训练所必须的各种条件。

(三)体育学院场硬件方面的优势

开展功能性训练课程所用到的器材主要有弹力带、瑞士球、壶铃、平衡盘、哑铃、海绵垫、TRX训练带等,场地为平摊的木质地材为宜,而体育学院一般都具有这些基本的条件,能为功能性训练课程对硬件的要求提供便利。

(四)体育院校有科学的训练体系

现行体育学院已经具备体育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训练硬件设施,具有有效的教学、训练、管理措施,有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功能性训练课程的设计、开展、评价可以借鉴已有的运动项目,如武术、体操、体育舞蹈及球类项目等。

四、小结

近年来,针对功能性训练的研究如火如荼,功能性训练也应用在诸多体育项目如体操、赛艇、游泳、羽毛球、田径、网球、篮球、排球、武术、滑雪等,学者们也普遍认为功能性训练整合和利用了先进的训练理念,相比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则显得更多更灵活、更有针对性,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全身肌肉的整体工作能力和力量传递效率,对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体育;奥运会;训练方法;一元训练理论;二元训练理论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5-0001-07

2008年8月24日,历时16天的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这是一届人文、绿色、科技奥运,组织工作几乎达到零缺陷(各层次志愿者就有170万人)。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一万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45次打破世界纪录,127次打破奥运会纪录。国际奥委会主席卢格说:“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第29届奥运会标志着世界各民族朝向和谐共处的大方向,大踏步地前进着。现场有近500万观众,全球电视观众约45亿。普天同庆,到处产生欢乐。美国花样游泳代表队在入水前亮出鲜明的条幅:“谢谢你,中国”,表达了各国运动员的共同心声。奥运会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促进了中国了解世界。中国人民和政府由衷地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以国家体育局为核心的体育系统,功不可没,永载史册。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写文章评价北京奥运会说:“奥运会成为能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造成切实影响的事件之一”,“权力和影响力正在向东方转移”。以色列总统佩雷斯为北京奥运会作赞美诗:“胜利,但没有杀戮;失败,但没有仇恨;希望,而没有遗憾。在和谐天空下,我们一起衔着橄榄枝回到家乡。”

中国代表团取得51块金牌,排名世界第一,实现了历史的突破。然而,刘鹏团长在新闻会上,清醒地、务实地指出,中国还不是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为什么?主要由于高含金量项目水平低迷,差距太大。以田径、游泳和三大球这五项为例:中国代表团在85块金牌中仅获1块(由于刘子歌的新跃进才避免居零);而美国获23块,澳大利亚7块,俄罗斯、牙买加各6块、肯尼亚5块;差距多少倍地悬殊。中国田径奖牌数居世界第35位。田径与三大球金牌同为零。游泳依靠刘子歌的1块金牌,方与其它8国同列金牌榜第6位。

高金低迷,主因何在?不容不搞清楚。这显然是个体育业务问题;其核心,是训练业务问题。这说明,在高含金量项目上,中国的训练方法,严重地落后于国际体坛。这是由于体育行政在训练业务大方向上,不能辨别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违背科学发展观,无法逃避客观规律的惩罚。对于这个体育部门的当家问题,亟需研究决断,不能继续迷糊下去。

1 高金低迷,列届一贯

高金低迷不是北京奥运会首次出现,而是列届奥运会一贯的现象。兹将自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起,列届奥运会这五项所获金牌数列表如下:

2 决定运动成绩的根本原因

运动成绩由两大因素从根本上综合决定:“投入”和“训练方法”。“投入”导源于人文认识,由社会和政府决定。“训练方法”导源于实践,由教练员主导,在实践比较和历史发展中产生进化运动;并由于科学研究不同程度的介入,而或快或慢地影响着进化运动的发展速度。

运动项目一开始由于休闲娱乐的需要而进入社会生活,在发展中因应于观赏的需要而形成社会职业。从事者的训练投入,起步于随兴和非充分,历史地逐渐发展到高度充分的程度。

低含金量项目在今天国际体坛,主要还处于休闲娱乐阶段。训练投入有限,训练方法尚未形成有规模的进化运动,或仅处于进化运动的初级阶段。某个国家若瞄准形势,大力加大投入,有可能超越训练方法问题,而夺得金牌。

高含金量项目在国际体坛,已经较长时间地进入职业阶段。(即使尚未进入职业阶段,也已取得广大参与者,形成稳定的竞赛制度,并早已出现职业教练。)训练方法的进化运动,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进展。某个国家,若非取得先进的训练方法,仅仅依靠加大投入,不可能问鼎奥运金牌,甚至很难涉足奥运会的奖牌和前八名。

3 训练大方法、训练小方法和所对应的训练理论

训练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训练大方法”和“训练小方法”两个层次。“训练大方法”构建训练实践的大框架;“训练小方法”贯串于训练实践的全过程。“训练大方法”驾驭着“训练小方法”,由它自己对于人体发展的适应程度,而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先进性。“训练小方法”充实着“训练大方法”,由其细致缜密和有效程度,而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先进性。

训练的对象是人体。在人类社会中,人体由于其常见性,它的科学性反被漠视。实际上,人体是超级复杂的适应巨系统,是已知宇宙中最精密尖端的实体,它的科学性是最为高级的;而且是迄今尚非科学研究所能充分认识的。由于人体自身极其高级的科学性,致使任何训练方法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取得“成果”;因此,任何训练方法都可藉由“成果”而宣称其科学性。这就使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难于分辨。

“训练小方法”的效果较为具体;缜密或粗糙,较易观察检验出来;因此,对它的鉴别,相对地较为容易一些。“训练大方法”的效果,既较为深沉、绵远和抽象,又往往同“训练小方法”等其它因素纠合在一起;因此,鉴别起来较为困难。这就使得很差的“训练大方法”,也能在历史上长时间地获得赞美、认可和存活。“训练大方法”的鉴别、选择和发展,迄今主要是在进化运动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地进行着的。

不同的“训练大方法”,各自有其所对应着的“训练理论”。有趣的是:即使在实践进化下,某种“训练大方法”正在逐渐淡化、显著地边缘化、甚至已趋于淘汰;但它所对应的“训练理论”在理论界的地位,往往还能继续维持着;还能继续保持“科学训练理论”的外衣,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在国际体坛,理论界和实践界相互游离。训练理论只具有影响力,并无行政约束力;这就为实践中的训练方法进化运动,保留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4 训练方法的掌管体制和进化状态

在国际体坛,体育行政不干预、不掌管训练方法,训练方法直接由教练员掌管。各个训练组和训练队的主教练,具有完全的、充分的业务自,这就畅开了训练方法进化运动的大门。

在中国体坛,体育行政直接干预、甚至掌管训练方法。教练员缺乏业务自,实际成为训练操作员;这就把训练方法进化运动的闸门,关闭死了。

国际体坛畅开训练方法的进化运动,中国体坛关闭训练方法的进化运动;天长日久,两下的差距,日益扩大,特别是在训练大方法方面。因此,尽管中国在低含金量项目上可以大面积地夺取金牌,而蹊跷的是,在高含金量项目上,无法进入世界一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足球。体育行政极为重视,投入尽量加大,对训练方法的掌管最为直接(如制订“体能测试标准”等等),抓紧、抓严,几十年坚持;然而,中国足球水平,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亚洲巅峰,一跌、再跌,至为凄惨。

从根本上看,“训练大方法”的进化,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实践比较、理论识别:

“实践比较”是点滴的、逐渐的、缓慢的;经过很长时期,才能得到显著进展;然而,却总是不停地、不可违抗地发展着。

如果能从先进理论人手,引导出所对应的先进训练方法,那么,就可以争取到体育运动的跨越式进步。然而,训练理论同社会文化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纠缠和关联,在传统思维方式下,很难变革;迄今,体系化的训练理论革新,非常罕见。

上面说的是总体的、大面上的状况。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中国这样伟大的国家里,无论怎样一刀切地严抓、狠抓,总会有星星点点的不同发展。实践创新会不时闪现;理论创新也并非没有可能。

5 两种训练理论

迄今,在传统和变革中,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种训练理论。限于篇幅,不可能展开叙述,但可以把对立点简要地标示出来。

传统的、主流的训练理论,于上世纪中期在前苏联产生。这个理论以“二元”为根本,衍生出“大周期”等关键内容,不妨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它认为运动能力由“专项技术”和“全面身体素质”(运动素质、体能)两种元因素相结合而成;因此,训练工作应该由“身体训练”(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两大训练体系综合构成;它反对训练工作“专项化”,更反对“早期专项化”。两大训练体系在“年度”范围内,过渡、连接、安排成“大周期”;这是运动成绩或然进步的基本框架。它认为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超量恢复”,从而引导出训练掌握上的“大运动量”。从根本上说,它认为运动能力是由独立存在于躯体内的物质因素(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等等)决定的;它的思想方法基础,就是主宰国际科学界几百年的“还原论”。“二元训练理论”被国际体坛普遍接受,迄今仍是国际体坛的主流训练理论。但由于西方体制,它在国际体坛(包括前苏联),并无行政约束力。

这个理论在“学苏联”、“一边倒”的大背景下传人中国,被尊奉为“科学训练理论”。中国体育行政依据它先后制订出了“以身体训练为基础、以专项技术为指导”,“三从一大”等训练方针,赋予它极大的行政约束力。在各个训练组和运动队,执行不执行“训练方针”,甚至会上纲到路线高度,牵涉到有关人员的前途和命运。

虽然如此,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哲学思想指引下,在训练经验和科学前沿知识的交汇下,在走向世界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强烈志愿下,我国民间还是有人发现“二元训练理论”从根本上搞错了;于是,萌芽、原创出“一元训练理论”。

“一元训练理论”发现:“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等等体能因素,是臆造的、客观不存在的(从而发现“二元训练理论”是对“还原论”的曲解);“体能”和“技术”是同一本质的不同侧面,运动能力的“元因素”并非两个、只有一个;训练工作应该“专项化”。它发现: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不是超量恢复,而是人体生命有序状态的调整;训练掌握应该“到位”,而非大运动量。

由于“二元”被否定,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大周期”。那么,训练安排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一元训练理论”发现:运动能力并非固态存在,而只能存在于“体力波”运动中。(“体力波”由运动能力波峰和身体健康、这两者的波浪运动来标志。)这就引导出了训练安排的基本规律。它的操作形式,以“训练小周期”为主要标志。“训练小周期”,通常由作为自然规律的“体力波”,与作为社会生活常规的星期制,两下结合而成。其时间长度,依项目和运动员特点的不同而不同;但大多采用“几天”时间进行设计。[即使马拉松这样的项目,作为完整单元周期(从一个全程强度到下一个),其长度也可以掌握在个把月上下。]这就为“滚动式快速进步高潮”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滚动式快速进步高潮”,在“二元训练理论”的“大周期”框架中,是不可设想的。

“一元训练理论”发现:由于生命运动“全周期”的存在,决定了“运动训练全周期”的存在。童少年阶段,应该是技术生发、特别是优质技术生发的合理起步阶段;若予丢失,就无从争夺技术优势。

“一元训练理论”并不摒弃“还原论”;但认为仅仅依靠“还原论”,不足以构筑训练理论的基础。(这与医学是类似的。)面对着以“大脑皮层――基因”复杂调控网络为信息核心、以成百亿可灵活变化的细胞为实体基础的人体,“一元训练理论”发现:训练中贯串着物质、能量和信息运动,而以信息运动为主导。(训练的本质,就在于输入信息以促使人体有序状态进行调整。)训练及其反应,都是人体整体性的。因此,训练工作必须同时以“整体论”作为理论基础。例如,“整体自洽”,就是训练效应的一个基本特点。若迷失这个特点而采取:大运动量训练、超长距离训练、超长训练课、厚实训练法……等等举措,所获得的结果,并非所主观追求的“体能储备”,而只能是运动能力的自我矮化。

国际体坛没有理论形态的“一元训练理论”。然而,进化运动却促使其训练实践远离“二元训练理论”而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这是几十年发展走势的客观的、鲜明的特点。这就在国际体坛,普遍地出现了潜在的、隐含的、局域的、实践形态的“一元训练理论”;并由于其潜在、局域(零碎)等性质,限制着实践效果。

体育行政若能吸纳民间的自主创新,早就具备训练理论优势,非常有利于我国训练实践超越。然而,“一元训练理论”之萌芽1964年刚一发表,即遭大批判夭折。“二元训练理论”对训练大局的控制,反而更为强固。原研究者退而蜗作纯理论研究。

6 准高含金量项目的辉煌

体操、跳水、举重三项,不妨看作准高含金量项目。在1984年迄今的历届奥运会上,基本上均有金牌进账,处身于先进水平之列。在北京奥运会上:体操双获男女团体冠军,并获全部14块金牌中的9块;跳水获全部8块金牌中的7块,被称为梦之队;举重获全部15块金牌中的8块(若非参赛人数限制,还会获得更多)。三项共获金牌24块之多,接近我国金牌总数的一半。从“训练大方法”观察,辉煌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呢?

1960年,“一元训练理论”的始作俑者主持江苏省体操队,与教练员、运动员相结合进行了三项训练改革:1,全年训练专项化;2,以不停的教法研究,不断向技术优势进军;3,选拔十来岁的优秀苗子进队。由于这三项训练改革,迅速夺取了男女团

体全国双冠军,并使优势一直持续到始作俑者被批判下台。这是体育界由理论带动实践改革的第一个实例。这个理论虽遭大批判,这套实践经验却传遍了全国体操界。(“二元训练理论”就此基本上被逐出我国体操训练舞台。)这就使中国体操与国际体操,基本上站在相同的训练大方法平台上,并且还具有优势。中国跳水界由于与体操界的密切联系,这三项训练改革,也进入了跳水界;再加投入优势,使中国跳水在国际上更显辉煌。

1976年,中国举重界组团访问保加利亚,带回了“专项化”训练改革经验。(抛弃“二元训练理论”而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由此,中国举重从曲折中重新奋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严政研究员把“一元训练理论”进一步贯彻到江苏举重训练实践中,培养出中国举重史上第一位大体重级别(108公斤级)世界冠军崔文华,受到全国举重界的重视。新贡献、新创造、新发展的积聚,使中国举重不断前进。举重与田径同属高强度体能类型,一个雄视全球,一个低迷不振,就是由于分处不同的训练理论轨道。一

体操、跳水、举重三个项目,与前述五个高含金量项目,其表现为什么如此不同呢?主要是,这三个项目的训练大方法,早已经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一元训练理论”的轨道上了。训练理论轨道的不同,使双方成果悬殊。

7 田径游泳巨星璀璨

由于我国田径一贯地、普遍地低迷,不时有人祭起人种论。然而,由于朱建华、刘翔等巨星的崛起,并由于弗里曼等人的事迹,使人种论不攻自破。那么,田径巨星是如何崛起,又为什么与我国田径界的一片低迷,如此地卓尔不群、泾渭分明呢?

田径巨星是在体育行政鞭长莫及的地方,由敢于创新的杰出教练员用“下有对策”,艰苦耕耘培育成长的。审视他们的训练大方法,都已经抛弃“二元训练理论”而潜移到“一元训练理论”的轨道上了。这与中国田径训练大方法之普遍地被束缚于“二元训练理论”,是根本不同的。

中国田径管理中心,已经发现了刘翔训练的成功。但是,只是在“训练小方法”的层次上给予认知,并未提到“训练大方法”的层次上给予研究。这样,就发现不了“二元训练理论”的差错,觉察不到“一元训练理论”对训练改革的关键性意义,错失辨别良机。(从报道看刘翔训练,乃是“一元训练理论”的一个典型。可是意外还是难免。“一元训练理论”的“体力波”学说,高度重视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刘翔训练的一个突出经验;然而,刘翔却由鞋子磨破脚后跟开始,以至发展到令人震惊的北京奥运会退赛,实属不经意间导致的一个深刻教训。)

“二元训练理论”的“大周期”学说,提供运动成绩“或然进步”的框架。成绩在尚似较高的水平上徘徊,被美称为“成绩稳定”,看作一种“成功”。可是,不论从奥运会需要,还是从“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来看,均沉陷在次级水平上了。实际上这不是“稳定”,而是“停滞”。“一元训练理论”认为,对于适龄运动员的训练来说,“成绩进步”是一个原则:进步是正确的,不进步就不是正确。成绩徘徊的所谓“稳定”(停滞),实际是训练工作与运动成绩构成了一种不正常的平衡关系;训练中含有“干扰因素”,阻挡住前进步伐,踏步不前。若不能识别出“干扰因素”,予以排除,成绩就无从再提高。这就“绊”住、“坑”住了运动员。这些“干扰因素”,可能是:技术上存在偏差和弱点;体能训练手段偏离技术特点而繁重无当;……更可能是“大周期”的坑害,对“体力波”规律缺乏认识,没有能找到可争取进步的、合适的“训练小周期”。

22岁的张文秀,链球成绩2007年9月大阪世锦赛是74.39米,北京奥运会是74.32米(是中国田径可贵的两块铜牌之一),基本“稳定”。23岁的刘春红,2007年9月泰国清迈世锦赛69公斤级抓举121公斤、挺举150公斤(试挺155公斤未成功);北京奥运会69公斤级抓举128公斤、挺举158公斤;显著进步。倘使张文秀具有刘春红的进步幅度(5.5%),则北京奥运会成绩便是78.48米;即使以刘春红在清迈挺举155公斤计算进步幅度(3.6%),则北京奥运会成绩也将是77.07米;均显著超过北京奥运会女子链球冠军米安科娃(白俄罗斯)76.34米的成绩,奥运金牌就拿到手了。(田径领域又一个“刘翔”就出现了。)掷链球和举重的“训练小方法”,是大不相同的,不能比附;然而,两者的“训练大方法”,是可以比较和借鉴,以促进转化的。已经知道,我国田径束缚在“二元训练理论”上,而我国举重已建设在“一元训练理论”的坦途上了。中国田管中心若能带同链球界一起俯下身子探求和研究举重的“训练大方法”,将会是促进链球(以及其它相关项目)训练改革的一条可取的途径。(举重训练大方法如:训练小周期的组织;每周不缺比赛强度;每天多课次,每课时间短、次数少、强度高;体能训练手段形式趋近、趋同于专项技术;等等。)

周春秀获得铜牌,这是中国田径在北京奥运会仅获的两个最高成绩之一。她和教练以及合作者们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是值得尊敬的。然而:男子马拉松冠军卡马乌(肯尼亚)的成绩是2°06′32″,打破奥运会纪录,接近世界纪录;这说明,北京奥运会的气候等客观条件,对于马拉松来说,基本上还是不错的。周春秀的成绩是2°27′07″,比她自己的最高成绩低了7′16′,说明并未充分发挥。周春秀在2008年4月20日“好运北京”测试赛的成绩是2°37′49″,她说这是一次全程训练。那么,赛前的“全程训练”,究竟应该怎样掌握呢?在“二元训练理论”看来,专项发挥是“消耗”,应该尽量避免(可利用跑得慢、跑得长等方法);在“一元训练理论”看来,专项发挥是“涌动”、是“到位”,是争取比赛发挥的前提。(例如,加布雷塞拉西2006年9月24日的成绩是2°05′56″,接下去11月3日是2°06′52″,相隔个把多月的两次比赛均获冠军,成绩基本持平;“全程训练”的这种“涌动”方式,对于继续前进是有利的;到2007年9月3日,他就再以2°04′26″创世界纪录。)看来,是“二元训练理论”的“防消耗”观点,绊住了周春秀。若能以“一元训练理论”的“涌动”观点来掌握赛前的“全程训练”,北京奥运会上能与卡马乌的发挥程度相贴近,那么,冠军38岁的迪塔(罗马尼亚)的2026'44"的成绩,对于周春秀来说,就并非很难超越了。(田径领域的另一个“刘翔”也就出现了。)

日本4×100米接力取得铜牌,是一个不小的突破。这是对包括技术研究等多方面,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以途中跑技术为例:日本于1991年东京世锦赛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前蹬动力”,迅速采纳融入训练实践中;中国民间于1982年南京国际邀请赛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前蹬动力”,却被讥为常识性错误而遭抛弃。从中,可看出两国田径主管方面着力点的不同,以及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态度不同。(前不久在电视节目中,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生对于“前蹬”,仍然指称为“制动性阻力”。

研究生教育竟落后于当代科学发现二十多年,并看来还要继续。)

中国游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外籍教练鲁道夫引进下和我国教练员的创造性努力下,积极进行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的训练改革,成绩水平显著上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队夺得4枚金牌,是迄今七届奥运会之最好成绩。然而,由于认识问题并未深刻解决以及其它具体原因,到2007年3月的世锦赛上,中国游泳代表队仅获1银1铜,出现了16年来最差成绩。正当艰困无望之际,北京奥运会上却取得1金3银2铜的上佳成绩。什么原因呢?

张琳夺得男子400米自由泳银牌。突破奥运会上男子无奖牌的历史。张琳400米自由泳2007年5月下旬在07全国冠军赛的成绩是3′50″15。07年11月在陈映红教练的带领下,去澳大利亚师从丹尼斯进行训练,成绩水平突飞猛进。到2008年2月“好运北京”公开赛,成绩升至3′45″04,到北京奥运会再升至3′42″44。较之2007年,提高了7.71秒。刘子歌夺得北京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金牌并创世界纪录。刘子歌的教练金炜曾师从澳大利亚名教练、今年78岁的肯,伍德。刘子歌也曾在金炜带领下去澳直接接受过伍德的指导。中国国家游泳队前总教练陈运鹏说,刘子歌的技术结构与伍德的得意门生斯基佩尔,几乎如出一辙。刘子歌200米蝶泳从四月初选拔赛到奥运会仅仅五个半月,就提高了3.58秒。张琳、刘子歌的这种“高速度大幅度进步”:对于“二元训练理论”的“大周期”学说,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一元训练理论”的“体力波”学说,却正是应该争取的。可以说,中国游泳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可喜成绩,正是训练改革的成果。[据报道,国外游泳每周都有“提纯”训练(比赛强度训练),这种进展,与“体力波”学说中的“波峰”涌动论点,是基本契合的。]

中国游泳之所以在墨尔本世锦赛出现16年最差成绩,是与“二元训练理论”的“大周期”学说的侵害分不开的。吴鹏是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200米蝶泳银牌得主,原本是北京奥运会夺牌希望所在。吴鹏墨尔本成绩是1′55″52,北京奥运会是1′54″35;成绩基本“稳定”,而名次却退居第四。从中,可以看到“大周期”学说阴影的继续,害苦了吴鹏,也害苦了中国游泳。可见,中国游泳训练中,既有“高速度大幅度进步”,也有“徘徊式稳定”;二元训练理论”的根底仍然是巨大的。

巨星辉煌和大面积低迷的分野,关键就在“训练大方法”的不同。这个问题不弄清楚,无法向前发展。

组建我国第一家私人游泳俱乐部的刘子歌的教练金炜,同胡鸿飞、孙海平等杰出教练一样,都是富有全球视野和自主创造性(独创性)的。这些,正是我国教练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积极发扬的精神气质。这些,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

8 三大球的徘徊

三大球是中国人在体育项目中的最爱。体育行政对三大球做尽了工作。然而,长期来徘徊不进。(只有中国女排分别在第23届和第28届得过金牌,其它所有各届、以及所有其它各项目,都是零金牌。)从训练业务上看,根本原因就在于体育行政推行“二元训练理论”。这个问题不认真研究,崛起无望。

中国女排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金牌,这是引进大松博文的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的训练改革的成果,却被转嫁到“二元训练理论”的“三从一大”身上。结果是,既有改革收获,又继续留有“二元训练理论”的羁縻。这样,就给教练员、运动员套上了难题。在教练员、运动员的顽强努力下,争取到了可贵的成绩;然而,伤病缠身、一传不稳、强攻不强、打法趋老;终于,在本届奥运会上跌入第三。一贯微笑示人的和教练,接受电视采访时竟泪流满面哽咽到不能讲话。这令我们由衷地敬佩,深深地同情!

中国女足不受重视而能自主时,曾获得过世界亚军;被足管中心高度重视、在训练大方法上进行直接驾驭后,就一再惨跌。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女排夺银,中国有贡献;他们能充分发挥郎平教练的作用,这种认识水平和态度值得借鉴。美国女足夺冠,其主教练皮娅,就是一年前中国刚刚解聘的多曼斯基教练的助理教练;可见,中国足管中心之不能识人、用人。

“一元训练理论”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争夺技战术优势”。中国男足之所以投入最多失败最惨,训练业务上的根本原因,就是足管中心强制推行“二元训练理论”。其中,包括放弃争夺技战术优势。在富有高超复杂技术人才传统的中国,足协却根本不把梅西这类技术型人才,作为发展目标。业务方向搞错,满盘皆输。(中国盲人足球首次参加残奥会便夺银牌,充分说明中国人富有掌握球艺的才能。中国足球衰败不堪,完全由足协荒唐的业务决策所致。)

中国篮球情况与之相似。因此,虽经几十年艰巨努力,仍然不能摆脱世界二流地位。当欧洲、南美篮球迫近并挑战美国之际,中国被拉开的档次却不能弥合。不用说没有科比那样的技术型高超人才,也没有可与欧洲的帕克、南美的吉诺比利相比肩的人才。这首先也是业务发展目标问题。

“一元训练理论”还有一个关键内容是“运动训练全周期”。就是说,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抓技术起步、抓优质技术起步。“一元训练理论”并指出,优质技术必须在儿童少年群众性竞赛游戏中,“内生”发展出来。中国三大球与欧美的差距,主要就是技术差距。究其根源,就在于缺乏群众性的儿童少年竞赛性游戏。在北京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崭露头角的西班牙17岁后卫里奇,路比奥,球风华丽诡异,能在美国如林高手面前频频出招成功,被称为“神奇小子”;若非具有充沛的童少年技术训练基础,这是不能想象的。中国少体校系统秉承“二元训练理论”,训练工作以所谓的“全面身体素质”和“基本功”作为基础。这样做,偏离了技术发展规律,给运动员的技术本体添置层层“伤疤”,绊住、坑住了技术水平。中国原本应该富产科比、梅西、玛塔型人才;然而,迄今却远离这样的人才!

“一元训练理论”的始作俑者在多方面人士的热情帮助下,经过十年奋斗,与协作学者们共同研究出国外迄今尚没有的“适宜形式儿童篮球”,并在多所小学试行成功。这是一种先进的小学生竞赛游戏形式。在有关小学校的支持下,培育出课余儿童球队,费尽辛苦周折,于1987年7月23日,在国家体委体育馆进行汇报表演。由这种竞赛游戏“内生”出来的漂亮球艺、活跃身姿,令在场观看的几千儿童欢呼雀跃。几十家媒体到场,中央电视台当晚播出报道。国家体委处以上领导受邀莅临观看,徐寅生副主任当即给予高度肯定,并号召向足球、排球等项目推广。然而,由于群体处处长坚持部门利益(坚持原所推行的、本质上成人化的所谓“少年篮球”),硬是将“适宜形式儿童篮球”压制、湮没。二十年时光虚度,中国篮球徘徊依旧,能不令人叹息?

9 对训练理论和实践的行政管理和服务

训练工作需要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北京奥运会我国代表团的辉煌成绩,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行政失误也会造成严重后

果,高金低迷证明了这一点。

国际体坛尚无理论形态的“一元训练理论”,其训练实践远非完善,其成绩并非高不可攀。我国民间原创了成体系的“一元训练理论”,却长期处在被抑地位。这是振兴我国高含金量项目的现成宝藏,呼之即出。宣传、辅导、使之融入广大教练、教学、科研工作者和运动员们的共同奋斗中,如虎添翼,则高金辉煌,指日可待。当前的关键,就在于改善对训练理论和实践的行政管理。谨提出下列建议:

9.1 体育行政公务员提高理论知识修养

体育行政的各级公务员,要通过综合分析洛杉矶23届以来列届奥运会的训练准备和比赛实绩状况,对照有关知识,提高自己对训练业务的理论知识修养,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其中,首先包括了解和研究“一元训练理论”。国际体坛从实践进化入手,虽然局域、零碎,却已经多角度地在实际运用中得益;我们应立即扭转自戕局面,抢先用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并在发挥中展。只有了解和研究它,才能发挥和利用它;也只有了解和研究它,才能批评和发展它。

9.2 行政对待训练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取消管治型态度,采取服务型态度,这是基本的原则。要取消由行政制订“训练方针”,超越实践效果先验地判定训练方法优劣,……等等这些管治型做法。要建立和完善:登记、修史、年度讲评、奥运会届度讲评、每年宣布排名表、热情而不嫌烦地对待自下而上的咨询、适当展开培训……等等这些服务型做法。

采用目标管理法。以目标和实绩区分训练实践,不以主观好恶区分。尖端运动员从培养到成功,是非常艰难的。他们以成绩作贡献,也只能局限在短暂年代里。对于他们,尤其是他们的教练员和其它有贡献的人员,应当明确地预先悬置能打动人的奖励办法,以资激励。

要力促各体育院校和科学研究所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训练实践,藉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像清华大学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那样直接置身于一项或数项奥运备战的做法,值得提倡和表彰。并求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充实和发展学术建设,去假、除空。)

9.3 要大力促进各项目(首先是重点项目)群众性竞赛游戏的开展

关键是促进开展,用服务型态度促进开展。要切实防止“制订训练大纲”等等管治型做法。已经颁布的“训练大纲”等等,要宣布废止或取消其官方地位,只供平等讨论和选择的参考。要明确每个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和自。

特别是,要大力促进小学和初中群众性竞赛游戏的开展。要求一切有条件的市、县、乡、学校,每学期、至少是每年度举行含有一项、数项重点项目的运动会,从而促使奥运精神、全民健身和终生体育,生根发展。省级体育行政要将开展状况记入年鉴。

对于田径、游泳,要从6岁起,建立分年龄的纪录制度。并建立分年龄的前10名档案制度。国家、省、市、县、乡、学校,都要建立;逐年积累成忠实的史料。要建设社会监督制度和风气;对于弄虚作假者,要进行处理,载入黑名单、存档、存史。

要各省在有条件的市、县、乡,在辖区普遍推行“适宜形式儿童篮球”。按学期、至少是按年度开展竞赛。竞赛要建档并上报。要建立由社会捐助(包括体育投入)的专项基金,由有威信的社会人士组建机构进行管理,并建立帐目公布及社会监督制度。要进行足球、排球等项目的“儿童适宜形式”的研究和推广。

体育行政要分工专人管理群众性竞赛游戏开展事宜。并可用“志愿者”等形式辅助之。要促进有关优质硬件的研制、供应;这同时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9.4 怎样对待运动技术和选拔

各项运动技术,包括走和跑,由于发生在人体,都是科学性极强的问题。体育界、包括体育科技界,往往简单化地去进行认知和处置,这是不妥的。可能形成偏差,甚至长期、大规模的偏差。(我国对从小学直至专业队,曾经推行“后蹬跑”作为首选“基本功”,就是极深刻的教训。)从当初迈,约翰逊跑技的看似异类,到现在一定程度的普化;从美、澳等国游泳,近年来高度重视技术改进研究,由之参与促进了大批世界纪录的诞生;从这些事例,都可以看出运动技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为了争取技术进步:除了改变对技术定性的轻率态度,加强科学研究以外;尊重群众中的创造,也是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人体本身客观的科学性,群众中可能会随机地出现非常精妙的技术。应该加以爱护,不要随便给予打击;要等待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选拔问题也是这样。像菲尔普斯腰长腿短,又有“马凡氏综合症”嫌疑,儿时并有“多动症”;崔文华身材偏高,而且腰长腿短;梅西太矮……。这些优材,在一刀切的所谓“科学选拔”工作方式中,是很可能误被抛弃的。

9.5 怎样争取重点项目的训练突破

要培养和爱护教练员。由于人体的复杂性,训练工作不可能完全科学化,必须由教练艺术进行补充;再加教育、团结、激励等等不可缺少的社会性工作因素;均构成教练工作高度的复杂性、艰巨性。教练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对教练工作不能一刀切。教练工作是“个体化”的,要允许不同教练持有不同特点。

由于教练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竞争”就成为进步、进化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奥运精神的核心。对于需要重点突破的项目,应该尽量组织平行的、不同的训练队组,形成竞争。如果我国能够有:得到充分支持、可自主开展工作的十位“孙海平式教练”、十位“金炜式教练”、十位“梁松利式教练”(其中可包括外教)……那么,把中国田径、游泳搞上去,就不再是梦想;而是下届或再下届奥运会上,国人和普天下共同欣赏的事实了。如果各大体育学院各自培养一位、数位具有重点突破能力的教练员,我国总的“重点突破”能力,将会成倍增长;如果再能够培养一位、数位具有相应能力的科研人员,那就更好了。这一切,本来是专业院校作为学术单位,所应该努力的。

要在体育科学学会设立各重点项目的专业委员会,使之成为部级科研工作者、部级教练、直至小学热爱专项的教师们,便于进行学术交流和业务联系的一条纽带。

要尽量收集可信的训练资料,编印流传。要把几十、上百所体育院校和科研所,发动和组织起来,把各项目训练的历史发展资料,编辑成册;尤其是收集、编辑新鲜资料,编制相应的多媒体资料。

同时,更要重视现实的、生动的训练实践。例如,牙买加的短跑,就值得高度重视。要派出由科研人员和短跑教练综合组成的调研组,进行个把月时间的蹲点调查;并可结合再到美国进行对比调查。要写出报告迅速出版;并以多种形式将生动的调研收获,传递给参与重点攻关的单位。还可以促进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有实力的单位,综合外语(包括文学写作)和体育力量,派出他们自己的、独立的调研组。这些不同的调研,便于互相比较和充实,防止失真,闹成笑话。

除了一时性调研,对短跑这样的关键项目(又是中国体育的积弱点、攻关焦点),对牙买加这样的短跑先进国家,应该努

力建设起:从小学以至职业队和科研机构的、各层次的、多项业务的、每年往来的、长期协作的密切关系。

9.6 对于训练理论的管理和服务

训练理论是学术事业,应高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允许和鼓励自由讨论,允许等待历史的检验。褒优贬劣应该做,应以褒奖为主。做法要科学和艺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检验中如发现缺漏和不当,要给予补办或。要带头并带动社会学术力量共同来做,允许不同评价的自由展开,以促进公开、公平、公正。这样,才有利于培育积极而又宽厚的学术风气,有利于一代代学子的成长。体育需要多学科的学术参与,要努力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宽度。

对训练理论研究,体育行政要建设起:登记存档建史、举办讨论会、举办论坛、发行刊物、建立网络、推荐书籍出版、举办讲座、举办报告会……等等促进举措。要欢迎对于研究作品的他荐或自荐,沟通应答,以畅视听。[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后,我们均即时发表综合研究文章,为解决高金低迷献策。这些文章,受到众多文集编辑者们的欢迎,邀请入编(例如被编入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当代思想宝库》)。而体育行政对此却毫无反应。这使我们感到迷惑、惊诧,难以理解。希望本文不要重复这个命运。]

对于行政赞赏和心仪的训练理论及其进展,不妨推介、甚至大力推介,但也仅限于“推介”。(可以宣传,但不可赋予行政约束力。)对于所不赞成的训练理论,不妨提请有关学者或学术组织“评议”,但也仅限于“评议”;切不可利用行政力量进行大批判,给予棒杀。这样,才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力地促进学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原创发展,有利于我国体育学术的繁荣兴旺,有利于为奥运和全民健身服务,有利于为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服务。

鉴于理论研究的艰辛,应该建立鼓励和表彰措施。但必须建立在较长时间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避免或力戒出错。对理论研究工作者所需的:信息支持、研讨参与机会、硬件支持、发表和出版支持等,应努力给予帮助。

9.7 怎样把理论创新导入训练改革实践

可以看到,教练员对于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存在着实际困难。对此,需要院校教师、研究生、博士后或科研所专业人员,作为中介,进行引导和过渡。可以利用工作组、协作组、志愿者等等形式,给予促进。也可考虑利用市场经济的精神,予以促进。

美国和澳大利亚,围绕一些重点训练,往往拥有阔大的科研和协作力量。这形成了:“范围阔大的智力群体”与专狭的“训练焦点”,密切配合互动的“作用力场”。例如,仅以0.01秒之差屈居女子50米自由泳亚军的美国托里斯(托雷斯),一人的训练就拥有不同的教练和服务人员9人,进行配合;41岁的她,年龄显然处于劣势;何以能取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成果?就显出了这种“作用力场”的智力优势。[这样的事实,也说明:大量的训练工作并非完善。“非完善”,主要是在“训练大方法”和“训练小方法”的“实时认知评估和前进设计”环节上。在此“环节”的“发展力度”上展开竞争,正是训练竞争的聚焦处。]给重点攻关训练,配备平行着的科研服务组;使之具有密切的、却不具备实践约束力的交流职责和功能;这样,使研究与训练平行发展(研究内容切实化与训练工作研究化相结合),以促使研究工作与真实训练,产生高度密切、而又避免相互干扰的互动关系。这可能是提升重点攻关“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组织工作。

好事多磨,实践中需要处处小心,防止偏差。

9.8 就重大训练事项(如重点项目训练计划)征询训练学人士

可由办公室出面,征求不同训练学派代表性人士的意见。仅供参考,并无实际约束力。但需存档,供事后对照检验。借以时日,可判别得失和发展趋势,由学术途径争取实践超越,避免绵延多届奥运会的长期性学术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