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11-27 17:32:56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1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理念的复兴,也就是意识内容具有一致性;二是形式、样式的复兴,主要包括工艺美术的品类(金属工艺、陶器工艺、玻璃工艺等)、造型及装饰风格。对于这种复兴,德国美术史学家温克尔曼的《希腊艺术模仿论》《古代美术》起到了理论支持的作用。在绘画领域,新古典主义深入人心,让人们重温了古希腊罗马精神的辉煌。这时期的启蒙运动更让人们巩固了民主的理想,所有这一切都使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念内容得以营建成功。于是一场全方位的、具有可视觉性的文化复兴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工艺美术也不例外。

陶瓷工艺方面。在法国,塞弗尔的陶瓷装饰往往以古典题材为主,陶瓷上的希腊神话、古典花饰、优美女性成为当时的主要装饰内容,这尤其在18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得很明显。在德国,自1765年开始,王室宫廷的器物装饰就出现了“古希腊罗马式”,即在器物上效仿古希腊罗马绘以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在器物的造型上也极尽模仿,王室甚至还烧制了一些带有神话人物、帝王、骑士、诗人、哲学家形象的瓷质纪念章,这些纪念章在装饰和造型上都类似古代钱币。在英国,韦奇伍德创办的埃多努尼亚工场生产了一大批模仿古希腊罗马陶瓶的陶器,使得古典主义瓷器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玻璃工艺方面。这时期玻璃工艺品已被广泛生产,玻璃工艺品造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古希腊罗马的特点,如采用对称和谐或同心圆处理手法代替罗可可式的不规则和花样变化,利用古罗马时代创造的热融镶嵌技法创造具有古典特色的玻璃工艺品。以捷克生产的《玻璃盖杯》为例,该物品在装饰上有罗马式的花样和人物,造型上也近似罗马的盛酒器皿,整体风格的规整、简洁、精致,更是与古希腊罗马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金属工艺方面。可以说,这时期的金属工艺已逐渐摆脱了罗可可艺术的束缚,从大量金属工艺制品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来看,它们渗透了一股浓重的罗马风,甚至有些工艺品就是古罗马银器的翻版。在餐饮器具方面,尤其是宫廷及王公贵族的餐饮器具,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古典式的韵味都极其明显,例如奥地利的《镶象牙浮雕银壶》,造型的华严、装饰的美观、壶体的变化都蕴含了古希腊罗马的气质。在陈设品和装饰物上,古典主义的意蕴也渗入其中,法国的金属工艺品《青铜人像》便是有力的证明。作品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纹质感、动态刻画都显示出这是一位古希腊的女神,这件工艺品不像18世纪的杰作。染织方面。

在室内装饰上,壁面上的帘缦、衣着的丝织群幔等常常饰有古希腊罗马时期常见的装饰图案,如花环、月桂、忍冬纹、天鹅形象等。在丝织物的整体调子上,改变了罗可可风格的繁琐、绚丽、堂皇,而代之以冷静、肃穆的色彩,增加了蓝、绿、灰等冷色调。这种为创造古典空间而进行的颜色变化也应属于复兴的内容。木工艺方面。新古典时期的木工艺基本上修正了罗可可的矫揉造作、豪华奢丽的风格,继而形成新古典风格。譬如,以直线造型取代了曲线,以对称构成代替了非对称装饰,以纹样的简洁明快代替了繁琐隐晦,这些都预示了罗可可风格的退场。家具的设计几乎都以古典家具为标榜,在造型、装饰上更是回归古典,家庭装饰中的柱头、半扶柱、檐板都模仿古希腊罗马风格,所以新古典家具的设计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古希腊罗马家具风格的模仿,以凡尔赛宫路易十六图书馆家具陈设为对照,应该不为过。综上所述,我们从新古典主义在意识理念上对古希腊罗马的传承和在工艺品的种类形式上对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模仿中可以看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出现给繁缛奢华、充满脂粉气的罗可可风格以冲击,并把古希腊罗马清新、静穆的经典之风重新洒向了世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艺复兴”。

作者:刘牧原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2

关键词 古希腊 古罗马 建筑 柱式

一、古希腊的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古希腊的神庙建筑,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成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围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N+1。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原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9世纪起,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古典文化时期达到成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至今仍是建筑界、考古界、艺术界人士以及热爱古典文化的人们的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现代希腊人的骄傲。雅典卫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岗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古代的文明。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杰出的创造就是剧场。悲剧和喜剧是希腊人本性的最现实的和最伟大的表现,也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和最高成就。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主要特点。

第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强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高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他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

第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是系列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二、古罗马的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建筑艺术。但是,与古希腊艺术通过崇拜神来肯定自我不同,古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崇拜现实的、世俗的人。古罗马建筑承袭了希腊建筑的柱式体系,尤其是科林斯式对罗马的影响很大,但罗马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建筑。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古罗马建筑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通过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它的特点:

第一: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态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实在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现实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新精神有了实质的依据。罗马人大量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的革新,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形式及风格,保证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第二: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它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天然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纪,已经既用于建筑拱券,又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头或三角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大理石板。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

第三:建筑体现时代烙印――野蛮、血腥、骄奢淫逸。帝国时期,奴隶制度日益发达,大批自由小农破产,成为无业游民。但是他们又是国家的公民或者是退伍的老兵,这个群体的意志对皇帝的废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任皇对他们实行收买政策,以生活上的补贴和打发无聊的娱乐生活笼络他们。于是,公共浴场在罗马各处兴建起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丰富,内部装饰也十分华丽。地上和墙面都贴着大理石板,镶着马赛克,绘着壁画,壁龛里和靠墙的装饰性柱子上陈设着雕像。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3

关键词:雕像艺术 古罗马 民族精神

作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灿烂光辉。虽然希腊罗马常常并提,但古罗马文明白有其不同于古希腊文明的独特个性,因为古罗马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古罗马曾发展为历史上一个强大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公元1―3世纪),它的疆域环地中海跨欧亚非三洲,包括西欧、南欧、中欧、北非、西亚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纳入其版图,显示出其民族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古罗马人民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并在文字、法律、政治、军事、建筑、农业等等实务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远影响直至今日,反映出其民族具有的强烈务实精神。今天,罗马城作为古罗马历史上的都城,依然散发着文明的不朽魅力。被赋予“永恒之城”的美誉。

说到雕塑艺术,人们一般首先会想到希腊。的确,罗马雕塑艺术与希腊相比不免显得暗淡,但这并不能说明它自身造诣不高。古罗马雕塑艺术仍然是极具成就的,特别是雕像艺术,作为罗马雕塑艺术的代表,它具有鲜明的特色,并拥有自己的独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明成就的重要载体,它所反映出的罗马历史文化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所揭示出的古罗马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极其深刻的。下面就选取几件具有典型意义的古罗马雕塑艺术作品,剖析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母狼铜雕――艰辛开拓的神话

在今日的罗马街头最为常见的一种雕塑或图案形象就是一头母狼的形象,她四肢端立,头部侧转,有时还会看到她丰满的下有两个吮吸乳汁的小婴孩:罗马人对这只母狼似乎特别钟爱,并将她绘入了城徽中。了解罗马历史的人都知道,罗马的起源传说与一头母狼有关。她哺育的这对婴孩就是罗马的建造者。母狼形象的原型是一尊青铜雕像,藏于卡比托林博物馆,作于古罗马共和初期(约公元前500年),作者不详,两个婴孩儿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那尤奥略的补做。母狼雕像有一种敦厚质朴的风格,写实中透出理想。母狼身型比例准确、姿态稳健。紧张的肌肉、扭转的头、竖立的双耳和张开的嘴无不透露着野性与机敏,而丰满的、坚定而慈祥的目光又流露出母性的宽厚与执着,让人感觉到她对婴孩儿的庇护是如此坚固。这种对现实生物的生动刻画在希腊雕塑中是不易见到的,反映出古罗马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他们坚韧质朴的精神取向。

单独的母狼雕像本身并不带有叙事性,只是一匹健硕威严的母狼而已。而后来加入的两个婴孩则为她赋予了特定身份,雕像本身于是成为了某个特殊事件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既饱含温情又充满野性。关于这个故事.讲述已经很多,这里不再重复,只说一点。这其实是一个充满血腥的故事,起因及结局都包含兄弟反目自相残杀,雕像中的这对孪生子即是如此,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罗马立国的尚武精神和他们执着的性格。在这个故事中,最感人的情节莫过于本会吃人的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被人类自己遗弃的婴孩。艺术扫却了残忍的杀戮,只捕获住生命的顽强。将其定格为永恒的瞬间,震撼着人的心灵。

值得注意的是,这尊体现罗马精神的母狼雕塑并不一定是当时的罗马人自己所作,其冶炼技术和装饰风格具有显著的伊达拉里亚文化特点。罗马与伊达拉里亚有何渊源呢?伊达拉里亚曾是罗马的近邻。其起源可能来自东方小亚细亚的古代民族与意大利本土民族的融合,其文化带有一定的东方色彩。伊达拉里亚人建立国家早于罗马,并在其文化的鼎盛阶段统治过罗马,罗马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年一公元前509年)的第五位国王塔克文・普里斯库斯(老塔克文)就是伊达拉里亚人,他在伊达拉里亚鼎盛时期成为罗马国王,对罗马城的真正建立起了关键作用。在他之前。罗马其实还称不上一个真正的城市,是他将当时伊达拉里亚的先进文化,如工程建筑、生产技术、工艺风格以至典章礼仪等,带到了罗马。伊达拉里亚文化是罗马最先接收的外来文化.对罗马人注重实际技艺的传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塑造和巩固罗马民族精神的一支重要力量。

老人肖像――执着传统的升华

在罗马托尔隆尼亚宫收藏有一尊老人肖像,是罗马肖像艺术步入炉火纯青之际的标志性作品之一。这尊雕像约作于公元前80年代,形态非常逼真,神情充满个性,宛如生活中的一位老人。这又不同于希腊雕塑的那种理想化塑造。罗马人有崇拜祖先的传统,要留下先人容貌以供后人瞻仰祭拜。最初的做法是在刚死去的先人脸上翻制蜡像,以求逼真酷似。后来开始依照蜡像雕刻石像。这样。经过两三百年的实践摸索,罗马人终于塑造出了写真与传神兼备的肖像,这尊老人肖像就是其代表。它的外形很逼真,绝非理想完美的类型,同时他的神态又表现出罗马精神理想中的那种坚韧气度。这就是罗马雕像艺术的最大成就:既“酷肖逼真”又“气韵生动”。这与罗马民族重视维护传统的执著精神相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脚踏实地,从不放弃对现实的守护:他们力图展现现实本身的价值,因此,他们还创造出一种新的雕刻方法,即人物眼部瞳孔的雕刻,使神情刻画更加生动传神。

拉奥孔群雕――人本主义的张扬

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拉奥孔群雕,是文艺复兴时期才被发现的。以前人们一直把这尊雕塑归于希腊范畴,因为它对人体的塑造特别具有希腊特征,直到近代人们才确认它作于罗马的提比略(公元14―37年)之时。它被誉为“希腊化”雕刻的代表作,融古典的高贵与巴洛克的热烈于一身,是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古典文化精神本质的体现。同母狼与婴孩的雕像一样,拉奥孔群雕也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特洛伊城的祭祀拉奥孔为救特洛伊而泄露天机,因此受到天神的惩罚,他和他的儿子被蟒蛇吞噬……群雕表现的正是这时的搏斗与挣扎。在“仰慕古典传统的无数艺术家和学者的眼中,拉奥孔群像最为惊人之处是它以炉火纯青的技法完美地表现了人的动态与感情,其丰富、深沉与典型皆非当时可见到的其他古典遗物所能企及。所以歌德评价拉奥孔说:人类对自己和别人的痛苦有三种感觉,即畏惧、恐怖和同情。雕刻能表现其一已很不容易,而拉奥孔群像却包含了三种不同的感情。……按文艺复兴时代形成的艺术观。完美的艺术表现.特别是以人体形象为主的艺术表现,它同时就意味着人本主义精神亦即古典文化精神的高度发扬。”(朱龙华《罗马文化》第241页)

人本主义精神是希腊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至今依然为世人所倡导。古罗马对人本主义的传承源于鼎盛时期的希腊,那时的罗马正处于伊达拉里亚时期.通过伊达拉里亚的中介作用,希腊的民主政治思想开始传入罗马。这种思想与罗马民族质朴务实和坚韧执著的精神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共鸣,它们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奠定了罗马以后发展道路的基础,并终于造就了一座“永恒之城”。

参考文献

[1]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3.8.

[2]杨共乐,陈凤姑,走进罗马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

社,2001.5.

[3]Cloade Moatti.郑克鲁译,罗马考古――永

恒之城重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

社,1998.11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4

关键词:古典时期 X形椅 折叠椅 西方家具

作为折叠椅的前身,X形椅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古埃及时期便出现了一种可折叠的矮凳及可折叠的X形礼仪椅。在历史的演变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它被冠上各种名称:但丁椅、剪刀椅、拿破仑椅、礼仪椅、折叠椅、X形椅等等。名称千差万别,功能也大相径庭,但却始终没有离开基本的“X”形椅腿元素,因而在文章中将其统称为“X形椅”。

一、西方古典时期X形椅简介

在被西方学术界称为“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X形椅”曾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高度的重视,甚至成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古希腊、罗马的“X形椅”(图1、图2)分为可折叠和不可折叠两种,椅腿分为交叉式的动物腿形和笔直的交叉形,座面都用皮绳或皮带织成,材料上多采用青铜制作。椅子是凳子的发展,X形椅则是由早期的折叠凳发展而来。这种折叠凳小巧轻便,便于携带,最初是一些时常外出的人使用,由于其方便性,渐渐为权贵们喜爱,通过改良,加上靠背、扶手,甚至饰以华丽的装饰,成为古代军队指挥官的专座,在罗马的平民法庭上也出现了这种X形椅。

“X形椅”名称来自于其交叉的椅腿形式,区别于其他类别椅凳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时期,“X形椅”能成为权贵的专座,权力地位的象征,一方面是由于其独特的功能美:可折叠、易携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椅叉的形式美。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在后来,为了强调这种交叉的“X”结构,出现了把两侧交叉的椅子腿转到正前方交叉的“X”形椅。

折叠凳因其独特的可折叠性而受到喜爱和重视,这点不难理解。但仔细观察古典时代的X形椅,我们会发现这些椅子很多只是做成了X形状,功能上并不能折叠,有的甚至用青铜制造,也提不上轻便,此时的X腿已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然而不能折叠的X形椅仍然层出不穷,十分流行,这个现象不由得让我们产生思考:为何这种“X”形的椅子能从伟大的古典时期流传盛行到文艺复兴时期,并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与天性稳重威严的四脚方椅分庭抗礼呢?

二、西方古典时期X形椅成因分析

人类造物的动力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分为审美的和功能的。以需求为目的的造物设计思想直接受到人们所属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一个时代的宗教文化、世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这个时代人们独特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并最终将其映射到艺术品或是器物的风格上。同时,一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又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制造出适合于社会各阶层生产、生活和审美所需的器具。文化与工艺技术共同作用,影响了一个时代艺术品及器物的形式与功能。

古典时期“X形椅”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利用和高度重视,其成因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代精神与风俗概况脱不了关系。下面,将从古典时期的世俗文化背景和工艺技术水平两个层面来探讨—下其中的内涵。

1.古典时期世俗文化影响下的X形椅

欧洲有句谚语:“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从中一来可以看出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人的光荣与骄傲,另外也可窥见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代特征。古希腊人是一个理性而积极的民族,他们热爱美好的事物,尊重知识,向往民主与自由,他们在诗歌、戏剧和建筑上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古罗马人则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他们黩武好战,崇尚英雄主义,有着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群体精神,热衷于建造宏伟壮丽的建筑。

古希腊“尚美”。在希腊字母中,“\”示遮蔽,“/”表示光,两者交叉,表示光明对黑暗穿透和展现。“X”还十分神秘,它常常用来表示未知、无限,数学中就通常用“X”表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对“X”形态的使用十分符合希腊人崇尚美、向往自由的秉性。这一时期的家具表现出自由活泼的气氛,线条简洁、流畅,造型轻巧,力学结构和受力状态良好。当时流行甚广的“克里斯莫斯”椅,就有着四条做成马刀形曲线的腿,支撑着一个编织的座面,整体上雅致优美、结构匀称,成为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有名的一把椅子。正是这种对优美曲线的偏爱,使得古希腊时期出现了有着交叉动物腿的“X”形凳,并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而广泛应用。

古罗马“尚武”,他们很喜欢建造各种雄伟壮丽的建筑来彰显国力强盛和经济繁荣,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斗兽场、万神庙等等宏伟的建筑。在家具领域,古罗马大部分继承了古希腊的艺术,并在此程度上有所创新。这一时期的“X”形椅,少了希腊时代优美轻巧的特质,椅腿线条略显粗壮,材料上也多用青铜制造,更显稳重。古罗马人重视力量与剑术,全民皆兵,对于他们而言,血刃拼搏、荣立战功是获得政治地位和社会声誉的前提。“X”形椅交叉的椅腿更像是两把交叠的利剑,代表着力量与威严。在罗马共和时期,“X”形椅广泛出现在平民法庭上,成为执行官的座椅,象征着尊严和高责。此外,在罗马数字中,X表示十。而“十”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数字,基督教中基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十字架是基督教的重要圣物之一,罗马人对于“十”的膜拜与喜爱自然会拓展到“X”上。

2.古典时期工艺技术水平影响下的X形椅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对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性能的认识为基础的。当人类造物设计艺术发展到一个阶段,人们总是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选择最实用的材料制造适合于社会各阶层生产、生活和审美所需的器具。

古希腊文明是在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华,经历了数千年的锤炼才形成的。古老的文明古国埃及对古希腊文明有深远影响。用于木工的工具,在埃及早已发展的十分成熟,在第五王朝时期的墓中发现的绘图中,就展示了木工们使用锯子、木槌、凿子、弓钻和摩擦器加工木材的情景。到第十八王朝,人们已经学会将金属贴到木头上加固,利用金属钉连接结构。发展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木工的工具袋已经相当完备,对金属的利用也很是熟练。

“X”形椅一般是有四条椅腿,两两交叉连接,然后连接到一个共同的座面上。寻常的四方椅,只需要简单的榫卯结构即可作出坚固的连接,材料上全部木材即可。而制作“X”形椅则需要建立一个可旋转的铰链结构,使得椅腿可以相对旋转。这样一来就需要有特别坚硬的轴心,用以连接交叉的两条椅腿,以及适宜钻孔的木材。在当时木工水平高超和金属材料广泛利用的环境下,制作可折叠的椅子变得十分容易,这成为“X”形椅广泛流行的强有力技术支持。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5

关键词:玻璃器;装饰工艺;地域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61-01

现代社会生活中,玻璃的实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要是没有玻璃会是怎么样,我们几乎生活在被玻璃浸润的文明中,但是,玻璃是怎么样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的?关于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前,最早的玻璃发现是在古埃及,大约五六千年,古埃及的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发现在有亮晶晶的东西,然后经过古埃及人的一次次实验,用苏打和沙子的混合物的提炼烧制,终于玻璃器皿烧制成型,玻璃,英文“glass”,在古代中国,对于玻璃也有很多称谓,最早关于玻璃材料名称的文献是战国的《尚书・禹贡》,书中称谓玻璃为G琳,古人把似玉的玻璃也一并归入其内,西汉以后开始有了琉璃的称谓,但是琉璃河玻璃在构成上还是有所异,玻璃和琉璃有什么差异呢,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讲到,琉璃是原始玻璃,琉璃和玻璃在材料的角度考虑的话是同义词,琉璃属于低熔点玻璃,琉璃一词在古文献上出现的要比玻璃早。

玻璃材料的特性导致玻璃装饰工艺的多样性和造型的丰富性,玻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特殊材料,不论是材料的性能还是颜色都具有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玻璃的装饰工艺主要从造型和色彩上体现,玻璃的透明性是其独具特色的个性,给人一种纯洁晶莹的审美感受。人们在玻璃装饰工艺中利用其材料特性,形成了丰富的工艺手段,套料工艺、热熔工艺、吹制工艺、灯工工艺、窑制工艺等。同时玻璃材料的颜色特性也赋予它丰富的色彩,玻璃在烧制过程中颜色流动的不确定性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的玻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附于器物,形态受功能的制约,随着人们对玻璃材料的认识改变,现在玻璃不仅仅是功能的制品,更是一种艺术体现的载体。

不同的功能需求扩展玻璃造型和装饰的更大可能性,但是根据地域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玻璃的装饰工艺也有所差异。我们先从古埃及的玻璃说起,尽管最早的玻璃可能在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制造,但是考古发现真正可以确定时间的最早玻璃器是在古埃及发现,埃及人在公元前约五千年前就用玻璃质的溶液在陶器上装饰。玻璃器皿的出现要晚于玻璃首饰,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是人类历史上运用玻璃材质制作生活用品的时期。玻璃器皿的工艺最早是使用“砂核法”,即将罐中融化的溶液围绕在以铁棒为柄外着沙土的芯核,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玻璃料形成之字或羽毛形状的装饰,冷却后掏去砂核,这个工艺延续使用了将近两千年。因为古埃及的王室贵族非常喜欢玻璃制品,这就促进的玻璃的发展,玻璃因为具有稀少和美丽的颜色而被宠爱,在新王国时期的玻璃颜色起初只有蓝色和绿色,后来又逐渐增加白色黄色红色灯色彩,但是较为常使用的是蓝色,因为蓝色比较稳定。在埃及玻璃工艺制作中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是波状纹,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们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力,赋予形象奇特的装饰充分表现埃及人的智慧创造,古埃及的精美玻璃制品反映了人们在成功掌握制陶技术以后,又探索不同材料不同制作工艺的结果,这是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进步,也为今后玻璃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古罗马的玻璃是从埃及引进和传入的,那时候的罗马帝国属于全盛时期,埃及艺人在罗马建立玻璃工厂,古罗马的玻璃工艺非常发达,他们继续使用古埃及玻璃浇铸法制作,另外开始使用模具,在工艺上也日趋多样化,如模具成型、吹制、吹模、切割、缠丝、镀金和包金等,特别是吹制玻璃的发现和使用时这一时期革命性的创举,这一时期的玻璃器皿的装饰也日趋奢华,展现的令人惊异的技术。

古罗马的玻璃工艺中的镂雕技术也运用广泛,很多玻璃制品是把一个玻璃瓶镂空成笼形灯罩。这种技术在当时是拍案叫绝的,可惜的是,现在这种技术没能流传下来,也很少有人知道了,这是玻璃工艺史上的一大遗憾。古罗马时期的玻璃色彩技术也掌握的非常突出,黄金和玻璃的结合是罗马时期最高技术水平。到了五世纪以后,罗马的玻璃工艺逐渐衰退,随着贸易的发展,以威尼斯代表的意大利玻璃艺术发展起来,威尼斯玻璃制作由于其造型样式别致,风格独特,再加上对外贸易的发达所以很快在全球畅销和传播。威尼斯的玻璃制品主要是以珐琅彩绘式的玻璃器为特点,然后加上彩绘涂金上釉等方式,他的主题题材主要是古代神话、寓言故事、肖像以及罗马式装饰花纹为主。威尼斯玻璃工艺制作的最大成就就是开始使用的技术要求很难的吹制玻璃,这种工艺使得玻璃本身材料的透明和本性表现,还有就是古罗马时候就开始使用的繁花工艺手法在威尼斯的玻璃装饰中也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创作出了仿玛瑙玻璃,另外威尼斯的玻璃还在用了再后玻璃中央嵌入金叶片的制作手法,此时的玻璃刻花工艺也开始兴起。威尼斯玻璃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今后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玻璃的兴起和发展。

1851年英国伦敦的水晶宫博览会对于玻璃艺术在内的装饰设计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经过水晶宫博览会设计师和艺术家对手工艺和机械生产的产品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玻璃作为水晶宫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让玻璃的装饰走进了公共场所,玻璃七品的形态也表现出了自由舒展流畅美观的形式,刺激一大批的玻璃艺术家的产生。如法国的玻璃艺术家加来和美国的玻璃艺术大师蒂法尼都是以玻璃等为题材设计的玻璃艺术家,加来几乎就是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同义词。套色玻璃器皿是加莱玻璃艺术是上的最大成就,他在雕刻的基础上还采用了新的酸腐蚀技术进行抛光打磨,这两种技术加起来使得玻璃作品便面产生凹凸不平的变化,而其透明特性又使得玻璃器产生厚薄不同色彩迥异的效果。因为加莱是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他对自然的热爱是他的主要设计创作灵感,他并尝试在玻璃上获得油画的诗情画意的玻璃视觉效果。

美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蒂法尼,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玻璃创作的技术,形成了自己的“FAVRILE”花瓶系列,这些系列有孔雀、水仙、晨曦、玛瑙等,蒂法尼主要的是玻璃材料本身的特性表现,重视以材料为基础的工艺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表现时代的审美。芬兰人对玻璃这种材料变现非常青睐和重视,芬兰的玻璃制作主要有色彩玻璃、挤压玻璃、玻璃艺术品和玻璃装饰品等。芬兰出现了一大批的玻璃艺术家,最著名的就是阿尔托,并且他设计的蓝甘叶花瓶也是芬兰玻璃艺术的代表。

回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玻璃艺术主要表现使用的需要而设计,到了1962年美国的利特顿打破了这一局面,他倡导玻璃的艺术表现,用玻璃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观点,打破了传统的玻璃设计观念,制作手段和工艺也逐渐多样化。利特顿还发动了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这是玻璃艺术史上的一次改革,尽管这个运动把传统和现代玻璃画了一个鸿沟,但是现代玻璃艺术的发展还是传统工艺的继承,是古材料迎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设计。

参考文献: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6

关键词:人体美内涵;人体美本质;赞美人体美;艺术作品中人体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67-01

人体之美不仅仅存在于事物的表面之美,还有其深层次的内涵之美,以及美之所以称之为“美”的本质所在。

一、人体美的多角度内涵

人体美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内涵,关于人体美,不同的领域对其有不同的界定,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释其内涵:

(一)社会学角度:所谓人体美,是指人体在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健康状态下的合乎目的的协调、匀称、和谐和统一。

(二)生物学角度:健美人体是指健康状态下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过程和社会适应等层面上的全方位的合乎目的的协调,匀称、和谐和统一的人的有机体。

(三)美学角度:人体美指人体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狭义的人体美多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形体、容貌、身体而言,人体美包括内在美与外在美。

二、人体美的本质:比例、对称、协调、统一

(一)比例对称

“黄金分割”定理:是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发现,它侧重于从数学关系去探讨美的规律,并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它们的比例近似等于8:6的关系,在人体上存在着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二)协调统一

黄金分割定律不仅在人体中适用,在建筑以及工艺美术等这些其他的造型艺术中同样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多姿多彩的艺术殿堂自然也不会缺少黄金分割的元素,例如在摄影、名画以及雕塑、建筑等作品中都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比例分配布局,以达到美的效果,从而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三、“人体”是一种“美”

人体之美是世间无与伦比的美,关于“人体美”,古今中外名人大师一直都没有停下对其赞美的步伐。而人体之美,更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真理。

(一)刘海粟早年的一句名言:“人体美是美中之至美”!

(二)罗丹说过:“人体是最美的艺术品”。

(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和解剖学家达・芬奇有句名言:“人体是大自然中最美的东西”。

(四)“人体是高于一切其它形象的最自由最美的形象。” ――黑格尔

四、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人体美”

(一)古希腊罗马人体美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为沿海国家,俗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希腊罗马地势多山,陆地狭小,土壤贫瘠,岛屿林立,邦派众多,由此发展了他们的航海事业,引发了他们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海盗式的掠夺,从而产生了人们对于武力的重视,所以古希腊罗马人注重体育训练,把的、健康的体魄作为一种美的传统,因此“人体艺术”在那个时期成为当时的艺术主流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都有对“人体美”中“比例、对称、协调、统一”原则的借鉴与体现。

(二)作品体现

1、绘画领域:拥有几何风格的瓶画,分为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狄奥尼索斯渡海》为黑绘风格,运用黑色与陶土的赭红色进行色彩上的协调与统一。

2、建筑领域:古希腊古典时期的《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古罗马的凯旋门、纪念柱、万神庙都有对“人体美”本质的体现。例如万神庙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多利克柱式柱身粗壮,上细下粗,是对刚强、硬朗、朴实的男性之美的借鉴。爱奥尼亚式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是对优美修长富有装饰意味的女性美的借鉴。科林斯式柱身更加细长,装饰风格强,给人以纤巧细腻的感觉,也是对女性之美的借鉴。

3、雕塑领域: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初期,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表现运动中的人体,人物塑造严谨和谐。希腊化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拉奥孔》都是对人体美的展现。

总之,人体是美的,人体美中“比例、对称、协调、统一”的本质内容是古希腊罗马艺术乃至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与地域的造型艺术中都不可或缺与遵循的规律。因此说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人体美的精髓还会在造型艺术中愈发光彩!

参考文献:

[1]肖京华.美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胡敏.略论人体美观念的历史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7

马克西姆考入列宾美院的那一刻,就奠定了他此后人生的辉煌,他与后来的恩师梅尔尼科夫一样,是一位极为热爱绘画的学生,而在绘画艺术上的天赋又是那样的引人瞩目。2001年,人民画家,科学院士,苏联国家奖金和列宁奖金获得者梅尔尼科夫看中了马克西姆的勤奋好学,让他进入自己领导的大壁画系就读,从此马克西姆成为了“梅尔尼科夫的关门弟子”。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梅尔尼科夫1919年2月22日生于俄罗斯波克罗夫斯克。1946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1953年任油画系系主任,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副主席、院士,人民艺术家,在列宾美术学院任教近半个世纪,是当代俄罗著名艺术大师,现实主义学派巨匠。曾多次获前苏联国家奖勋章,并荣获国家艺术最高奖――列宁奖章。马克西姆身上有着太多太多与恩师的相同点,同为少年天才,又同在年轻时代就得以进入俄罗斯艺术的最高殿堂学习,都善于用丰富、饱满的画笔表现景物的特点。不同的地方在于马克西姆比恩师年轻时更加具有才华,甚至可以这样说,马克西姆是在艺术上最有可能超越恩师梅尔尼科夫的人。

马克西姆在列宾美院的指导教师为c.H.列宾,A.K.贝斯特罗夫,B.c.别西科夫,A.A.帕干肖恩。三位导师教授了马克西姆更高的绘画技艺,这对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动静结合画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2005年在列宾美院苦练绘画的马克西姆,交出了自己学生时代最令人关注的作品――毕业作品《歌曲》。这幅作品被国家认证委员会评为优秀作品。这是马克西姆灵性初现的一刻,如同他的恩师梅尔尼科夫一样,他多年的积淀在这一刻爆发。在评论马克西姆的毕业作品《歌曲》时梅尔尼科夫说: “马克西姆是非常优秀的,他的风景画我认为是非常出色的,他将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梅尔尼科夫认为马克西姆是个有天赋的学生,并对他的印象派风景画给予特别的赞许。

回想梅尔尼科夫年轻时的名作《林间漫步》以画家贯常的青绿色的冷色调,再现人与自然同在时宛若诗一般的情绪。人行林深处,阳光撒下来,斑驳摇曳,素雅淡逸,如清歌一曲,如明水过石。马克西姆的作品和恩师相比,也一样抒情,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比梅尔尼科夫更加浓重的抒彩,而且马克西姆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进更加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看马克西姆的画是很要下一下功夫的,若是你看到这样一幅作品,最初以为是工作人员将画放反了,世界都是向着地下生长的,那么请你仔细的看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世界的一个角落,泛起涟漪的波纹,一圈一圈的散开,本来一切的不合理一下子变得合理了,这是一幅水面的倒影,世界映在水面上,一个小小的鱼漂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世界在水中打起转来,静处不那么死板,动处又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再看看马克西姆的另外一幅作品,房屋、原野、枝丫着生长的树木,一片萧瑟之景,但是静下心来观赏,你发现在一层层油彩的勾勒下,这片冬天有了生机,天空的云彩仿佛变幻莫测,时时刻刻像在移动,你甚至能感觉到风的吹拂,树叶好似活了一般,枯萎的枝丫上在冒出点点的绿色。这就是马克西姆的功夫,一位风景魔术师。

2005年马克西姆在圣彼得堡有奖命题绘画大赛中获得冠军。2006年起任圣彼得堡画家协会会员并在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任教。2007年马克西姆获得俄罗斯艺术学院授予的奖章及被“俄罗斯美术学院250周年”授予纪念奖章。同年在列宾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毕业。2008年在列宾美术学院大壁画教研室任教并参加组建俄罗斯帝国国家苏维埃代表及俄罗斯联邦大会委员会组建的肖像画廊。马克西姆接管了恩师梅尔尼科夫的大壁画教研室,是列宾美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如今也还未到而立之年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8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文艺复兴产生原因一、物质基础

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商业城市的兴起,手工工场的发展,经济繁荣。

二、文化基础

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

三、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人才优势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

五、地理位置

意大利相对邻近东方,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六、导火索

黑死病在欧洲流行。

七、深层原因

教会严格控制人们思想,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

文艺复兴作品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彼特拉克《歌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文艺复兴的影响1、文艺复兴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

2、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

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主要原因①意大利半岛最早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具有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天主教会控制下的陈腐、呆板的生活。

②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迹,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人们正是在研究、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与教会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表象,实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9

【关键词】 若斯坎;文艺复兴;意大利建筑;比较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14世纪的意大利呈现出了经济繁荣的态势,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对现世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神权下的禁欲主义的厌恶使得一些思想先进的市民和诗人们率先开始对基督文化进行反抗。他们主张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通过这些文化来彰显他们追求人文主义的精神思想。于是,一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形式,实则是鼓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1]33-37

由于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思想的复兴,因此在艺术创作方面,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的影子。其中建筑尤为明显,艺术家从尚存的古典建筑中去寻求灵感,借此来探寻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可以说,意大利建筑成为了这一时期建筑创作的完美范例。文艺复兴初期,以伯鲁乃列斯基为代表的建筑师们几乎是在套用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只是在其基础上稍作调整。这样一种建筑风格直接与中世纪近百年来采用的哥特式风格形成了强烈对比。如果说带着一个个尖顶、直指苍穹、充满神秘与崇高感的哥特式建筑象征着宗教的崇高地位与神权至上的思想;那么与之相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则多采用穹顶,散发出一种和谐典雅的气氛,使人觉得它们更加容易亲近。而进入文艺复兴中后期,随着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复兴,建筑风格开始更加自由,在晚期甚至形成了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手法主义”――追求新颖独特,以自由甚至不合逻辑的结构秩序来增加建筑的体积感和动态感。

作为视觉艺术的建筑直观地反映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虽然不如建筑艺术那样直观,但也同样可以反映时代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创作摆脱了中世纪的某些束缚,诸如节奏模式、等节奏、定旋律原则及毕达哥拉斯律制等,并使用了伪音,扩大了乐音的范围,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强调了词曲结合的意义等。[2]106-107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音乐流派,本文将重点介绍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个重要乐派佛兰德乐派及其代表人物若斯坎。若斯坎的音乐创作形式自由多样,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其在这一点上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探究若斯坎的音乐创作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在形式与精神上的异同,有助于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

一、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标志着人性的解放,标志着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这一点在中世纪的各类艺术中均有体现。在音乐领域中,艺术家们放弃了中世纪神秘主义的观念,使音乐“具有着清晰、简朴和真诚的美的感染力”;在创作技法上,手法更加丰富,逐渐脱离传统的教会音乐创作的一些规范,并形成了一些新的创作理念和技法, 使音乐艺术进入到一个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3]203-204作为这一时期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人物,若斯坎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强调模仿对位技术, 同时充实和声音响, 作品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2]106-107

若斯坎音乐中的情感充斥着人性中的喜怒哀乐,充斥着对现世生活的思考与热爱。因此,他的音乐往往能够通过质朴的旋律使人产生共鸣。以他的作品《耶和华作王》为例,整个曲子没有采用复杂错综的节奏,曲调低沉平缓,每个音节的节拍较长,空白休止较多。因此,很容易就渲染出了一种寂静悲伤的氛围。但同时也不乏情绪波动之处,在歌词“主啊,大水扬起,大水发声”一段,旋律从一个向上跳进八度的主题开始,其他声部犹如波浪式地相隔半小节依次模仿,接下来又是同样呈现波涛汹涌的感觉。[4]35-38总体来说,若斯坎没有采用固定严格的音乐技巧和方式,而是使自己的旋律配合歌词与自己想传递的情绪进行变化,将音乐不仅仅作为一种为了追求崇高神秘思想的形式艺术,而是将其看作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音乐的旋律旨在传达人的感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已经开始偏向于“情绪说”,这也标志着人性的主导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

同一时期的建筑大师们开始关注古典建筑风格,他们在意大利修建了一大批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他们希望借此来打破之前哥特式建筑注重雄伟、宏大、严格遵循某种形式、为神权服务的建筑特点,并希望以更加简单和纯粹的古典建筑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美学的理解。其中早期的建筑大师伯鲁乃列斯基为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奠定了重要基础。伯鲁乃列斯基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富裕家庭,因此他有机会从小就接触古典文化,并在之后去罗马考察了大量的古罗马建筑遗迹。由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以及罗马之行一段丰富的考察经历,他坚定了复兴罗马建筑的决心。哥特式建筑采用的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的建筑形式,突出一种神权至上和庄严宏伟感。而伯鲁乃列斯基则决定采用圆形穹顶,使得建筑表现得更加具有亲切和安宁感。然而如何将穹顶建造出来,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修建佛罗伦萨大教堂时,由于主教堂内的八边形空间,其跨度已扩大到138英尺6英寸,一般的方法显然无法建出穹顶。伯鲁乃列斯基从万神庙中汲取灵感,万神庙的大穹顶让他意识到建立一个没有中心支撑结构的大穹顶是可行的。与此同时他想到了将侧推力分解在庞大的墙体之中。正是这一点,使得他不必再建造鼓座。他在已有的八边形的每一个角上建造一个主肋,再在主肋之间设置一对较小的肋。这样,就有了24根肋,以一种自我支撑的方式建造起了尖拱状的穹顶。这一穹顶的建成,标志着伯鲁乃列斯基对古典建筑形式的成功复兴,以致于他在今后的柱式设计中亦希望将这一简单纯粹的建筑形式发扬光大。建筑师在此后又重新发现了古代的比例与权衡,并将之应用于圆形的柱子、扁平的壁柱及简单而粗拙的伸出物上;然后,又细心地区分了各种柱式,并对它们之间的各种不同了如指掌(瓦萨里)。与若斯坎试图打破以往的音乐规范一样,伯鲁乃列斯基在柱式上的选择与排列亦是对严格固有排列定式的挑战。如洗礼堂与圣米尼阿托教堂,每边长十个布拉齐亚的立体空间是凉廊的基本单元,并将这一单元重复了9次。每个立体空间单元上均有灰色石块制成的穹顶,它们与周围的白墙形成反差,看上去十分随意的蚀刻线脚和这种没有华丽形式与装饰的柱式排列方式反而让人感到轻松欢快,容易由空间读出建筑师想表达的情绪。就这一点来看,其与若斯坎所想推崇的音乐“情绪说”不谋而合。比较二者不难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伯鲁乃列斯基与若斯坎,都希望摈弃掉以往严格的艺术范式与秩序,通过探寻最能表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简单形式,来抒发一种人文主义关怀。

二、自由主义

与人文主义相呼应的另一种时代精神正是自由主义精神。在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方面,自由不仅仅表现为艺术家们创作时的精神与思想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为他们在自己作品中大胆的形式创新。若斯坎将世俗音乐曲调也作为他音乐创作的核心主题,他的《Missa”L’homme arme”super voces musicales》就是此类型弥撒曲的代表作。[3]203-204这首作品中,在卡农形式中,女高音声部是作为相对独立的主要声部出现的,其他的声部起到了对位和衬托的作用。这种形式打破了流传已久的比较死板的音乐形式,从而使得复调音乐冲破了一些束缚,更加专注于音乐进行的流畅和可听性。[5]95-98

而在建筑艺术方面,进入文艺复兴后期,也开始出现了以米开朗琪罗作品为代表的“手法主义”建筑。最能体现其自由建筑风格的作品就是劳伦齐阿纳图书馆中连接阅览室和门厅的一个大楼梯。米开朗琪罗一方面继承着伯鲁乃列斯基的老圣器收藏室的风格,同时又希望通过装饰赋予它更加自由的形式。于是他用了一种组合柱式的手法进行装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那些优雅漂亮的檐口、柱头、基座、门、壁龛、陵床等,在这些细部的处理上,他极大地偏离了以往建筑师们按照比例、柱式、法则所制定出的循规蹈矩的建筑美学形式。并且在这座楼梯的设计上,在踏步的处理中,他采用新奇的休息平台的设计。在平台中的很多细节处理上,他也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独特的建筑语汇和手法。米开朗琪罗在那个时代开启了一套既相似于古罗马建筑风格、又富有“自由”思想的创作手法,以致于在后来有更多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循着他的步伐进行更加大胆的创作。瓦萨里曾指出:“米开朗琪罗与那种由比例、柱式和法则所规范的建筑学已经相去甚远。”他的大胆创新,是开始尝试将建筑艺术当成一门真正的创作艺术。虽然很多是有悖常理的尝试与创新,但于整个建筑发展史来讲,确有极高的价值。除了他的单体建筑很值得玩味以外,他参与设计的大型市政工程卡比多广场也折射出了“自由的思想”。而整个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使用的巨柱,这些巨柱贯穿了两层楼高,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柱子间形成的空间与前面提到的伯鲁乃列斯基的凉廊的基本空间单元形成了鲜明对比。米开朗琪罗的空间更加通透宏大,更加开放自由;而伯鲁乃列斯基的质朴简洁,带着极为强烈的安宁感与关怀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艺术家们和晚期的艺术家们虽然均致力于对哥特式建筑的变革和对古罗马风格建筑的复兴,但是他们自身的风格与思想也在不断演变,演变的进程就如同若斯坎笔下的音乐一样,充满着情绪和曲调的变换。所以不得不说,文艺复兴时期自由主义是可以与人文主义比肩的时代思想。

三、同一时期的东方世界

在文艺复兴同一时期的中国,则经历了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与西方思想趋于人性、趋于自由不同,这一时期的中国反而走向越发封闭的状态。这一点在城市建设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元代最具典型性的城市建设就是元大都,大都城的形制为三套方城,分宫城、皇城、大城三部分。其中,宫城和皇城是其主体部分。元大都在建设时首次先测量出了全城的几何中心,并在几何中心上修建了能代表“礼制至上”的钟楼和鼓楼;而在街道划分方面使用的是十分规整的棋盘状,将居住区分为50个坊,各坊以街道为界限。总的来讲,元大都采用的依然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手法,意在凸显皇权。同时它也很明显地向封建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进行复归,如“国中九经九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周礼・考工记》的思想在元大都中均有体现。同时它的城市建设还信奉了道家风水学说,比如北边只开两门,避免破龙脉正脊之气。元大都的建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依然是十分封闭的,对礼制和皇权极度崇拜,而很少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所以反映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上才会出现这种带着强烈政治意义色彩的建筑或城市形态。明清紫禁城的建设几乎是对元大都的延续,只是城市布局重点更加突出,主次更加分明,造型更加华丽,然而封建礼制思想却没有发生改变。相比于建筑的封闭,同一时期的音乐艺术更加开放自由。在元代,出现了《青楼集》这样的以记录青楼音乐为主的音乐集。《青楼集》所描述的元代青楼音乐,可以说囊括了各类音乐表演形式。但无论是戏曲,还是说唱,亦或是其他种类的音乐艺术,所用的音乐,大多来自于民间,是流行于城市市民阶层、社会影响深广的民间俗曲。[6]25-28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相比建筑艺术更加自由,更能反映人性,是雅俗共赏的音乐。虽然其在形式上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若斯坎等人创作的音乐形式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即将重点放在了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的情绪与思想。

四、小结

无论是意大利建筑师们创作建筑艺术,还是若斯坎创作美妙的音乐,他们都将人文与自由的精神折射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去。他们开始尝试在作品中打破以往固有的套路和美学形式认知,表达自己真正的情绪和思想。从这一点来讲,文艺复兴时期时的艺术家们正是那个时代的变革先锋,他们以其作品引导了整个时代思想的大变革。

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也在不断变化。早期的伯鲁乃列斯基严格遵循着古罗马的建筑手法,而晚期的米开朗琪罗的建筑风格则更加自由和大胆。早期的若斯坎作品中仍然有对形式的追求,而后来的他则采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情绪”。由此可见,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自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也正是这样的变革才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虽然同一时期的东方思想较西方来说更加封闭,但是仍然能看到雅俗共赏、真情外露的音乐艺术形式。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都标着人性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参考文献:

[1]周巩固.基督教与经院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9(5).

[2]宋润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流派[J].社科纵横,2006(12).

[3]葛姝亚.若斯坎音乐创作精神内涵的文化分析[J].作家,2011(18).

[4]范茏.若斯坎德普雷的音乐绘词法初探[J].肇庆学院学报,2014(01).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篇10

意大利的国土形状像一只伸人地中海踢足球的大皮靴,位于“靴尖”的西西里岛的形状正好像一个大足球。

庞贝城灭亡之谜

庞贝是意大利古罗马时期的一个繁华城市。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喷发使庞贝城遭遇灭顶之灾。火山喷出黑色的烟云,炽热的火山灰石雨点般落下,有毒气体涌入空气中。庞贝城只有四分之一的居民幸免于难,其余的不是被

火山灰掩埋,就是被浓烟窒息,或者被倒塌的建筑物压死。

在意大利,有看不完的古迹、听不完的音乐、踢不完的足球、尝不完的佳肴。

辉煌的建筑艺术

米兰大教堂:位于米兰市中心,是世界第二大教堂。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气魄灰宏、精湛华丽,堪称建筑史上的杰作。

动动脑一

教堂顶耸立着135个尖塔,每个尖塔上都有精致的人物雕刻。这块碎片中的3个尖塔隐藏在哪里呢?请从图片里圈出来。

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以宏伟、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供古罗马人观看角斗士格斗和斗兽表演。

罗马斗兽场外墙最上层竖有旗杆,穿上绳子就能张起巨大的遮阳篷,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像迷宫一样的地下室是安置动物和角斗士的场所。

罗马斗兽场遗迹,位于罗马市中心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的教堂广场上,建于1173年。当建到第三层时,塔身开始倾斜。后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防倾斜措施,但全塔建成后依然是倾斜的。

动动脑二

目前,比萨斜塔高54米,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4.5米,如果把斜塔扶正,那么它的高度为多少?

A.小于54米 B.还是54米 C.大于54米

世界级的文化巨匠

意大利是个艺术国度,它的绘画、建筑和雕塑艺术辉煌夺目。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被称为“艺术三杰”。从不同白勺角度看她的笑脸会有不同舌勺感觉。有些角度看是笑的,有些则没笑。如果把她的眼睛遮住,她的嘴巴是笑的;把她的嘴巴遮住,她的眼睛没有笑。蒙娜丽莎的微笑真饷很神秘啊!

动动脑三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由意大利著名画家创作的油画,画中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你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

A.彼特拉克 B.达・芬奇 C.米开朗基罗 D.拉斐尔

足球王国

意大利是世界一流的足球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联赛,共获得过4次世界杯冠军。足球在意大利非常受欢迎,据说10个意大利人中就有7个爱踢球。

1.球迷们总是喜欢用各种特别的方式给自己的球队加油。你知道意大利球迷的脸为什么常常涂成绿、白、红三色吗?

2.一只用黑白皮子缝制的足球,黑皮子是正五边形,白皮子是正六边形,每块黑皮子周边缝了5块白皮子。已知整个足球面上有12块黑皮子,那么白皮子有几块?

招牌美食――比萨和意面

比萨饼的发源地是意大利那不勒斯,而不是比萨城哦!

意大利面的形状非常多,除普通的直身粉外还有螺丝型、弯管型、蝴蝶型、贝壳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