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22 18:01:32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1

关键词:中学生 早恋 原因剖析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使得他们容易对异性产生朦胧而又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符合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但是中学生由于成长和发展的局限,对于这种情感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如果没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就容易误入情感的歧途,付出惨痛的人生代价。[1]

1 对“早恋”概念的再认识

1.1 对“早恋”概念的界定

“早恋”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听到的一个敏感词汇,也是令教育管理者和班主任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一般而言,早恋主要是指恋爱主体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这里的恋爱主体主要是指在校的中学生。认为“早恋”是成年人对中学生异往产生恋情现象的反省式、演绎式、批判似的定性表述,是成年人对中学生异往及中学生恋爱的误解之后,制造出的一个不科学概念。

“早恋”是产生于当代中国的本土概念。在现代欧美国家,中学生已是避孕药具的消费者,成年人理解并尊重中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并认为恋爱是他们生理成熟的表现,对于中学生恋爱问题西方国家与我国呈现的差异,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在此就不详细论述。总而言之,“早恋”作为当代中国的本土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对中学生“早恋”的认识。[2]

1.2 对“早恋”概念的反思

我认为,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生理成熟的年龄普遍提前,而社会性成熟的年龄普遍推迟,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中学生在来自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产生对异性的好感、爱慕,甚至互生情愫是人之为人的正常反应。基于“早恋”这一概念本身就表明倾向是坏的、错误的,“早恋”标签的背后其实是先入为主的专断式的教育观,这种错误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被偏见蒙蔽,造成误解和伤害,从而造成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紧张,最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因此,我认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应该慎用“早恋”,从观念上逐渐加以剔除。著名性教育专家闵乐夫主张使用“中学生恋爱”这个中性概念,我觉得颇为妥当,没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定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将学生和家长,老师放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才能够创造有效的沟通环境。

2 “中学生恋爱”行为的原因剖析

2.1 个体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矛盾

当青少年成长发育进入12岁左右的青春期,性器官和性特征都逐渐发育成熟,出现了性好奇、性幻想、性学习、性渴望、性尝试、性冲动、性宣泄和对异性的爱慕、关心,恋爱的需要逐渐开始形成。这种需要是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成长成熟所必经的阶段和过程。

首先从生理成熟的角度,精神分析学认为,12―20岁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力比多的压抑逐渐解除,生殖器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口唇和等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人的异性恋。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恋爱年龄不断提前,这与中学生的生理性成熟前提具有关联性。其次,从社会性成熟的角度看,恋爱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情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情感上越来越倾向于友谊的发展,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关心和理解。特别是来自异性的关注和鼓励,异性会让他们觉得更值得信赖。但有时候中学生很容易将友谊或对异性的好感误认为是爱情。[3]

2.2 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及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多元化和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中学生面临着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当今中学生了解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这也使其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冲突的外部环境。人体绘画、人体雕塑、通俗歌曲、言情小说、爱情诗以及有关的电影、电视等这些大众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性信息大量涌现从客观上满足了人类性学习动机的需要和性经验的建立和积累,也在客观上对中学生性成熟的前提提供了外部环境。

“中学生恋爱”行为其背后有很复杂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原因,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形成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我对于中学生恋爱原因的粗浅分析,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3 对教育者的启示

3.1 不可回避的“爱情”

中学生恋爱是一个中,不关乎道德、法律和个人品德。因此,作为教育者也应该持有中性的态度――不批评不苛责但也不默许不纵容。中学生恋爱是一件自然而然不可回避的事情,批评或默许,苛责或纵容都是教育者的一种回避,教育者应该是中学生恋爱问题的参谋者和引导者,教育者不再回避学生的“爱情”,教师和学生才有了沟通互动的前提。

3.2 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中学生恋爱”一般的结局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失恋的痛苦,对学习的影响都是老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紧张万分的原因。苦口婆心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关键是要引发他们自己对恋爱问题的思考。以案例分析、辩论赛,演讲,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给学生了解性知识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对恋爱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意识到中学时期异性之间的情感是美好的,应该把握好异往的界限,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性控制荷尔蒙的躁动,身心愉悦的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杨鹤鸣.中学生早恋中的原始动机[J].中国性科学,2011,第20卷第9期.

[2]陈瑞山.中学生早恋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其他综合,2013.

[3]彭怀永.班主任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学生早恋问题冷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第14卷第3期.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2

一、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分析

佐治亚州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包括身体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品质等五个领域,每一领域又分为子领域、子领域标准、幼儿行为表现举例等三个层次。

(一)身体发展

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其他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身体发展领域包括大肌肉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的发展等四个子领域。

1.大肌肉动作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控制头部和身体的运动;在他人的帮助下开始平衡和协调地运动头部及身体。12~24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用胳膊和腿来控制移动;开始出现一定的平衡性与协调性;通过运动来表现自己。24~36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控制身体运动,通过运动和协调来表现创造性。

2.精细动作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初步控制手和手指动作;开始使用手和眼来协调动作。12~24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较好地控制手和手指的动作;开始出现手眼协调。24~36个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手和手指的动作;良好的手眼协调性。

3.自理能力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协助成人喂自己吃东西;开始协助成人穿自己的衣服。12~24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协助成人保持个人卫生;协助完成简单的常规任务。24~36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独立进餐;协助完成日常简单的任务。

4.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对口头和身体危险的信号做出反应。12~24个月婴儿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表现出对个人健康需求的认识。24~36个月婴儿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注意安全指令;关注个人健康需求;命名不同的食物。

(二)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

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是婴幼儿认知发展和终生学习的有力支撑。[2]该领域包括了与成人的人际关系、与同伴的人际关系等。

1.与成人的人际关系。

0~12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表现出依恋;对熟悉和不熟悉的成人反应不同。12~24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与成人建立人际关系;对熟悉的成人有安全感。24~36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表现出信任与安全感。

2.与同伴的人际关系。

0~12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产生同伴的意识;对同伴表现出的情绪有意识。12~24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重点是开始与同伴简单地交往。24~36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展现社交能力;对同伴的情绪敏感;开始与同伴建立友谊。

3.自我意识。

0~12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表现出初步的自我意识;初步的认识自己的能力。12~24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24~36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通过行为反应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信心。

4.自我控制。

12~24个月婴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重点是在成人的帮助下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成人的帮助下遵守规则。24~36个月婴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重点是基本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基本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

5.自我表现。

12~24个月的婴儿自我表现的发展重点是通过美术和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24~36个月婴儿自我表现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表演游戏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三)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3]

0~12个月婴儿学习品质的发展重点是开始通过感官的探索来表现出对事物的好奇心;开始重复某些动作。12~24个月婴儿学习品质的发展重点是开始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对感兴趣的活动会集中注意力。24~36个月婴儿学习品质发展的重点是对学习的新东西感到好奇;对感兴趣的活动表现出坚持性;开始用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语言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发展对婴幼儿其他领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领域分为四个子领域即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前阅读和前书写。

1.接受性语言。

0~12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能够对成人经常说的口语做出回应;根据简单的指令做动作。12~24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的口语做出回应;按照简单的指示和要求做事。24~36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的口语做出回应,根据指示和要求做事。

2.表达性语言。

0~12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发展重点是开始利用动作或手势进行非言语性的交流;用声音进行交流;开始利用声音创造性地表现自己。12~24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的发展重点是用声音或单词进行交流;用声音或单词创造性地表现自己;问简单的问题。24~36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发展重点是用词语进行交流;用口语创造性地表现自己;问问题。

3.前阅读。

0~12个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对故事感兴趣;探索书籍;开始注意图片。12~24个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听较简短的故事;开始探索书籍的特性;对图片有意识。24~36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投入地听故事;开始对书产生意识;对印刷品中的图片和符号有意识。

4.前书写。

12~24个月婴儿前书写的发展重点是自发地涂鸦,如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的涂画。24~36个月婴儿前书写的发展重点是涂鸦;简单的画;口述信息;创造性的书写。

(五)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领域包括初步的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早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的社会研究能力。

1.初步的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0~12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点是探索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品。12~24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重点是开始在引导下对物体进行分类和配对;开始对与数量相关的概念有意识;开始用逻辑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4~36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建立初步的数概念;建立初步的测量概念;开始用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简单的题。

2.早期的科学探究能力。

0~12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12~24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用声音或简单的词语描述周围环境中的事物;问有关周围环境的问题;使用简单的工具。24~26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用语言描述周围环境;用工具做实验。

3.初步的社会研究能力。

0~12个月婴儿社会研究发展的重点是知道重要的家庭成员和人际关系。12~24个月婴儿社会研究的发展重点是开始认识到个人偏好和与他人的区别。24~36个婴儿社会研究发展的重点是知道社区里的人物角色和人际关系;探索方位概念。

二、启示

美国佐治亚州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对我国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一)重视早期学习标准的可操作性

早期学习标准反映了社会各界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其主要的阅读对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和家长,他们并不具备较深的关于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理论功底。因此,只有保证早期学习标准的文本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才会使家长和教师易于接受,并将文本内容转化为教育实践。早期学习标准指导用语全面而详细、表述具体且清晰,同时对每一个关键词的详细解释使家长和教师不仅能了解早期学习标准的主要精神,同时还能掌握具体方法。

(二)坚持以“婴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早期学习标准把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看做是一个整体,强调婴幼儿身体、社会性、语言、认知、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整合,凸显对婴幼儿好奇心、创造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体现了佐治亚州社会各界对婴幼儿的期望。早期学习标准主要梳理和概括了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体现了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婴幼儿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每一个婴幼儿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早标还要求教师与家长应尽量提供多元化、个别化的支持与辅导,使婴幼儿有个性的发展。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3

记得我曾参加过陈杰琦教授在国内进行的一场有关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的讲座,她用了至少三十分钟的时间与大家探讨数数的基本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顺序无关原则、基数原则、抽象原则。尽管有些教师听说过这些原则,但大家的理解或猜测与这些原则的真实内涵相差甚远。比如,大家知道小班幼儿可以掌握10以内的点数,但很少有人去深究“点数”行为背后所包含的数学概念、数学思维到底是什么。在听课过程中,教师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白了“数数”的基本技能背后所包含的数学概念,他们为数学思想的严谨和精妙而激动,为窥见这种理解对日后教学可能带来的变化而跃跃欲试。目睹这一情景的我,深刻认识到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预感到它将激发幼儿园教师新一轮观念的洗礼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2013年,陈杰琦教授和她的团队基于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把握,对教师和儿童的深刻了解,出版了历经7年形成的研究成果《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这本书把幼儿数学学习内容分成集合、数感、数数、数运算、模式、测量、数据分析、空间关系、图形9大类别,每个类别都提炼出2~3条简明扼要的核心概念。它能帮助教师在浩瀚的数学海洋里一下子抓住最基础、最重要、最适宜幼儿的核心知识,为幼儿现在和未来的学习搭建有效的平台。

除概述与结语外,本书的主要内容共分9章,每章聚焦核心概念的一个领域,由“核心概念”和“教学提示”两部分组成。“核心概念”部分详细解释了每一条核心概念的内涵(见附),穿插教学活动和教师反思,以帮助读者理解;“教学提示”部分则提出了可操作的教学建议,指导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让幼儿获得核心概念。包括:比较和对照不同类型的活动,讨论如何选择材料,讲述怎样将核心概念整合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思考使用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关注幼儿发展轨迹中的关键点,等等。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精到的阐释,也有直观的图表。这些内容在呼唤幼儿数学回归数学学科本身的同时,促使我们在幼儿如何构建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层面上重新审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本书的一个亮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贯穿了生动翔实的教学活动现场(“数学活动写真”),结合了一线教师的认识与反思,并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随书出版的DVD还提供了10个教学活动视频,每个视频涉及一个核心概念领域。视频包括专家的导引、精彩的教学现场和教师的反思,全方位呈现了幼儿是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逐步获得数学核心概念的过程。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几何教学 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96-01

数学知识凡是学到一个新的数学概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后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俗话说“几何头代数尾”,初中学生开始学习平面几何是一难关,从主要研究数到主要研究图形,从数字方面的逻辑推理到图形的逻辑推理是学生思维的一大转折。平面几何启蒙阶段教学是重要而有艰难的一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教学规律解决平面几何入门难问题。下面谈谈平面几何入门教学问题。

1 概念教学

传统课本入门教学阶段,一般指前两章的教学。这两章的内容基本概念较多,而且集中。概念是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第一要素,是几何知识的基础。在学习概念时学生往往偏重于机械记忆,以为能背诵条文就算掌握了,对概念的本质并没有理解,在表达和运用上就必然感到困难。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对概念描述的对象有丰富的感知结合同学的变式,引导学生感知精确化。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图形性质的基础,是推理论证的依据,如概念不清那么思维必然混乱,也一定会导致论证时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平面几何入门教学时应讲清基本概念,使学生正确形成概念。理解、区别概念可以从两点入手:

直观形象的建立概念,启发学生对概念准确定义,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各种各样的角,并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进一步指出尽管各个角大小不同,位置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两条射线一个公共端点”,根据这个特点,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启发给角下定义,指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要抓住概念的重点,关键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教学时突出“垂线段”的本质,学生容易与两点间的距离相混淆。又如,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应让学生就此比较区别。另外,如直角与互相垂直、直线与平角、射线与周角,对边与对应边等易混淆概念,都应指导学生理解清楚。

2 图形界限

图形界限包括识图和画图两个部分。识图就是要认识表示概念图形的本质特征,分清表示相关或各类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并进而能识别复杂图形和复式图形。识图教学从以下三点入手:(1)重视基本图形教学,由简到繁。逐步过渡到复杂图形,还要教会相似分解图形,由繁到简,把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去认识,看清图形结构与相互联系,使学生逐步做到识别复杂图形时,对于暂不需要考虑的部分“视而不见”排除干扰。识图和概念教学紧密相连,在教学中要注意图形的变式与变换。(2)学生在作证明题时,要求尽量的把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在图上标出,以便集中注意力,分析图形结构特点,找出因果关系,这样做特别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特别用效,看图思考,就可以分清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求证目标。(3)作图也是图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具画图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三角尺、圆规、量角器等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位置关系,要注意图形的要求,不把一般图形画出特殊图形,尺规作图答题分三步:第一,要求学生通过模仿学会基本作图方法,并使完成基本作图的动作“程序化”。第二,要求学生从模仿过渡到自己口述作法。第三,要求学生正确的书写作图步骤。

3 几何语言的教学

几何语言是理解概念、认识图形、进行推测的必备工具,要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几何语言的准确性,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述。在几何学习中,无论是概念还是定理都要用正确的语言表述。语言课分为文字、语言表述和符号语言表述,其中符号语言表述在几何证题中是必不可少的。如:角AOB角平分线OC用文字语言表述为“OC平方角AOB”或“OC是角AOB的平分线,而用符号语言表述是:角AOC等于角COB或角AOC等于50%角AOB,再如,有些定义可做性质又可做判断用,可用符号语言表述,如角1、角2或余角1+角2=90度,对学生的几何语言训练可采用多种形式;对较简单的表述概念,定理、公理等语言可以让学生试述;对较复杂的句子应从语法上做分析;对一些简单的句子,如“对顶角相等”可 让学生改写成复合句;对于表示痛心位置关系和作图的几何术语,应把文字语言、图形符号语言等结合起来。可以进行看图说话训练;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互译;还可以进行教师口述要求,学生画图的“听话”练习。

4 推理教学

推理是几何教学的核心,概念、图形、语言教学都是它的基础。几何入门阶段的推理教学可采用“早渗透,多层次”的方法。在“平行线”教学之前结合概念,尽早渗透三段论思维形式,教师口头书写示范一段时间后,逐步让学生模仿叙述,也可在证明或计算题中留出填写理由等空格让学生填空。使学生较早的接触推理解题的形式。在“平行线”的教学中,紧扣因果关系加强说理训练,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言必有据”,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教会学生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

5 强化记忆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5

关键词:设计;教育;民族文化

自前人以来,我们一直在复制与传承传统的文明,目的就是从古代传统的文明中借鉴智慧,为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或非物质的精神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各个行业的细化以及分工,需要我们根据行业的、时代的背景来重新诠释早期的传统文明。今天,在艺术领域内,人们受到世界经济文化融合的影响,教育领域所呈现出来的是全盘西化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文化营养没有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凸显出来,尤其是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更彰显出其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教育根本入手,把早期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中来,塑造符合本土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背景下提升本民族的传统设计观和设计教学理念。适应大的艺术潮流。

一、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天人合一”论

中国早期的先秦时期,就对“天人合一”的概念有过阐述,它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用来解决天和人的哲学命题,从先秦时期开始到后来,对中国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早期对人与天的研究基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二者虽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都没有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以及后来多位哲人对其的重新拿论证和补充,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论点。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把“天人合一”理论合理的纳入到我们的教学体系,是建立民族文化观教学框架的关键。在201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艺术学独立为第十三个学科大类,艺术学下设四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艺术设计便是其一,如何在这个一级学科下建立这种理论框架或是理论研究点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天人合一”论在艺术设计领域主要应涉及到2个层面,一是理论思维阐述点,也就是在艺术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中,设计目的和设计切入点均可以以“天人合一”的理论来进行切入,从而来提升设计目的的厚度和广度,这一点在艺术设计二级和三级学科及专业中均可涉及。二是更为细化的专业教学强调,“天人合一”论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命题与专业衔接更为紧密的专业中,强调“天人合一”论。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家具设计等学科和专业领域。

通过在专业和教学中安排课程或课程中加入理论的方法,把“天人合一”论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把当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观合理的结合起来。

二、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和为美”论

关于“和”的命题概念,应该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学说中,它体现的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主要体现了人应具有包容的心理,具有了包容的心理势必繁衍多样性,呈现多元的社会状态,和所解决的就是平和多元的问题。扩展到艺术领域内,需要对不同文化状态下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尤其是要解决某些艺术领域内形式与内容的相融合性。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早期关于“中和”是独立开来的,这两个概念最开始是进行独立阐述的。他是民族哲学中较为重要的2个概念。“中”强调的是“适当其时”与“恰如其分”,儒家往往也强调“中”与“时”的统一。“和”中强调的是“协调差异达到和谐一致”,所以,最初这个两个哲学命题点,将“中”与“和”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在《礼记?中庸》所阐述的。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早期的“中和为美”论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本源哲学的精髓所在。

理解了概念的基本阐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适时的强调“中和为美”论,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因为,受到当代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夸张、对比等较为极端艺术手法的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较广,与“中和为美”论在教学中可能会有悖,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及其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简单一些说,在适用于“中和为美”论的专业中可加大教学力度。如在表现适合国人传统情绪的作品中可以“中和为美”论来进行观点切入,而在需要张扬表现的作品中可能此类的表现主题就不要过分的宣扬了。所以说,主题确定方向。这一点在设计教育中应合理的把握。

三、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有法”与“无法”的辩证关系论

早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于“有法”与“无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均有所论述,它是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研究如何对待艺术创作中的法度、秩序问题。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要强调“有法”,也就是俗话中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要强调“无法”,主张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打破常规,但是二者的关系较为密切,是一种统一变化的辩证关系,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指出“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说的其实就是在艺术领域内,要有打破常规的意识,要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法度之内进行变化,不要随意的不讲究章法,二者要辩证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的园林设计,其主张无法与有法的统一,“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就是对其最好的观点阐述。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早期的框架基本是苏联或是法国的模式,即便在今天参杂了别的模式,但基本还是遵循着传统的大的框架和理论。可以这样说,“有法”是学院派艺术形式所追寻的文化格式,但今天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各种艺术思潮纷涌踏来,其大部分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说是“无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如何做到二者的既对立又统一,是当代教学的难点与核心。要让学生既对“有法”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又要在“有法”的框架下对其突破形成“无法”,这便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把这种核心的东西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中的专业中来,细化到课程中去。

四、构建艺术设计中“艺术境界”论

关于“境界”的理论,在中国形成也较早,最初构建始于唐代。它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学和美学范畴。在早期的唐代,把“境”作为审美范畴来使用的一是王昌龄,二是皎然,三是刘禹锡,四是司空图。他们这对于“艺术境界”

理论的构建各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最早的王昌龄在其“诗有三境”中主要是论述了“境界”的客体关系,没有上升主体。皎然认为“境界”具有虚实结合而实质为虚的特点,对于“境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这一观点可以说较为深刻的体现了境界的最基本的特征。他所阐述观点内容也就是象内与象外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到了司徒空,他的核心观点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比较而言,司徒空的哲学观点较刘禹锡有所提高,但目前来讲,是刘禹锡奠定了这一哲学范畴的基本美学规定。发展到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别的言论,关于“境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虽然直到唐代才出现,但是其理论的萌芽却早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中孕育着。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境界学说是以老子美学以及庄子美学为基础的,离开老、庄美学,不可能把握境界学说的本质。”

“境界”学说也称“意境”论,它是中国民族艺术所追求的极致,不仅体现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中,也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也应用较广。在设计中它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内容,很多的设计落脚点最终要归于“意境”论的设计高度下。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创意切入;环境艺术中的空间表现;绘画艺术中的形体变形和夸张等均与“境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合理有序的把“境界”论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去。同其他的民族文化理论一样,可以作为一门课程也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设计观,从而把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6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数学学习障碍?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2岁半左右是幼儿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的训练,幼儿相应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理想的发展;如果在关键期受到非科学而杂乱的教育,则会严重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培养,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障碍。

经常有家长苦恼地说:“我的孩子3岁了,数5个手指头都数不清楚。”“我的孩子能说会唱,就是数学不行,加减法教也教不会,真笨!”……而更令家长烦恼的是,有些孩子患上了“数学恐惧症”,怕学数学,在家长反复的、填鸭式的“数数+运算”的教育下,从小对数学缺乏应有的兴趣,以致提到数学就感到厌恶。

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由于数具有抽象性(数既非社会知识,亦非物质知识,是抽象的数理逻辑知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实物概念要困难得多。家长要正确地进行早期数学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3岁前儿童对数、量的认识只是处于笼统知觉阶段,不能精确意识到物体的数量。比如,1至2岁的孩子,有些还不太会讲话,但知道伸手去抓数量多的糖果或大的苹果。

数概念在3岁以后才开始形成。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是从感知和动作开始的。

幼儿计数,起先不但要用眼看,还要动手去数。以后,幼儿可以逐渐减少要手点数的动作,主要凭借视觉把握物体的数量,用眼看实物,嘴里默默地数,有时还用点头来帮助数数,以头的动作代替手的动作。

当幼儿可以脱离感知而进行口头计算时,他还必须依靠物体数量的表象。比如幼儿能够很轻松地回答出“妈妈给你3颗糖,奶奶又给了你5颗糖,你现在有几颗糖”这类的问题,却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出“2加3等于几”这样在成人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因为前一个问题描述了情境成分,唤起幼儿关于物体的表象,这些表象可以作为计算的支柱,帮助幼儿从感知阶段向数概念阶段过渡。

幼儿晚期即6岁左右才逐渐能够运用数字进行计算,开始进入数概念阶段。

生活中学数学

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在提到数学时,很多人往往想到的是数字、计算,实际上幼儿数学不仅仅是数数和加减运算,其内容是广泛而多样的。早期数学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集合、分类、排序、数、量、形、时间、空间等。集合是现代数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如把同类的食品放在一起:家长可以把梨、苹果、香蕉放在一起,把饼干、蛋糕放在一起。家庭应有意识地边做边向孩子渗透类似的经验,使幼儿打好早期数学的感性基础。又如分类和排序是幼儿识数和学习计算的基础,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尝试让孩子分一分;让孩子根据事物的差异(如按笔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在计数和数的运算方面,家长不要满足于孩子会顺口溜式的唱数,满足于机械记忆性的运算,而应结合具体的物体渗透进行数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时机

由于幼儿不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差,所以家长切不可强加灌输数学知识,这样不仅不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难以收到学习效果,而且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其产生害怕、讨厌学数学的心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抓住适当的时机向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家长教幼儿数数,幼儿可能不愿意数,可家长在数东西时,幼儿又可能抢着数,这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边教幼儿数数,一边讲解有关数的知识。

有意无意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形形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家长应充分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数学渗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让孩子伸出自己的小手,有5个手指,大小、粗细、长短不一样;衣服上的纽扣有圆的、方的;热水瓶是圆柱体,冰箱是长方体;皮球、蜡笔、娃娃都放在哪里(方位);吃饭时一起摆放餐具;家中有几口人,要拿几只碗、几双筷子;走楼梯时学学顺着数、倒着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重复体验数、量、形、方位等概念,从而引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家长还应做有心人,与孩子一起在做做玩玩中学,如和孩子一起边做早操边念儿歌:早早起/做早操/伸伸腿/弯弯腰/两手向上举/还要跳一跳。其中就包括了对时间(早上)、数(两手)、空间定向(向上)等方面的数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和孩子各种游戏中蕴含着数学内容,家长应善于发现其中的奥秘,随机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

生活用品是最好的教具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7

【摘要】2—3 岁是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使幼儿初步建立数的概念,对将来数理逻辑智能的开发是很重要的。作为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动画片应当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发展幼儿数字概念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幼儿数学能力开发动画产品,主要有《天线宝宝》《米奇妙妙屋》《米卡成长天地》等。它们在培养幼儿分类、排序、10 以内数字、几何概念与能力方面的方式方法,值得提炼和分析,以期对未来相关动画产品的开发制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动画;数学能力

当代儿童心理学认为,2—3 岁是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使幼儿初步建立数的概念,对幼儿将来数理逻辑智能的开发是很重要的。作为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以1—5 岁幼儿为主要受众的低幼动画片,应当在培养幼儿数学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发展幼儿数字概念的重要手段。

国外比较经典的相关动画作品首推英国BBC 与Rag Doll 公司制作的《天线宝宝》之《和天线宝宝学英文:数字篇》《和天线宝宝学英文:大小篇》,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米奇妙妙屋》,日本倍乐生株式会社《巧虎》之《巧虎的数学欢乐城》等;国内最近几年也制作出一些不错的涉及数学能力开发的低幼类动画,如《米卡成长天地》《逗逗迪迪爱探险》《不一样的兔子》《乐比悠悠》等,使我国的早教类动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制作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通过考察可以发现,针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几个重要环节,诸如分类、排序、10 以内数字概念、几何概念等,上述动画产品启蒙的方式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积极的示范性意义。

一、分类认知

“分类主要是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为以后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学前儿童常用的分类方式主要有:按名称分类、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差异分类、按物体用途分类、按数量分类、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等。”①例如:《米卡成长天地》有一个互动环节叫做“大家来动脑——吃的穿的玩的”,米卡早上起床该穿衣服了,画面出现6 种不同物体,让小朋友挑出哪些是穿的,哪些是吃的和玩的,这是按用途分类。

在《七田真右脑开发》“感觉与交流”里有一环节,画面出现家里经常看到的电视、衣服架、餐桌、梯子、煤气灶等,画面停留在电视上时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形状,电视画面慢慢变成四方形,这就是按照形状对应,由此引导幼儿对具体事物进行简单概括:餐桌是长方形,足球是圆形,梯子是梯形,这是按外部特征分类。

在《米奇妙妙屋》第一部“唐老鸭与魔豆”一集中,米奇和他的伙伴们根据“哪只鸡有张大嘴”的问题寻找小鸡,这是按照小鸡嘴巴长短差异分类。《米奇妙妙屋》第一部“小鸟归巢”一集中,米奇和他的伙伴们帮助小鸟找到了它的妈妈,小鸟通过叫的次数“啾、啾、啾”找到了同样叫三声的妈妈,这是按数量分类。

《米卡成长天地》2—3 岁幼儿版中提问:“胡萝卜、竹子,这些分别是什么动物最爱吃的食物呢?”回答:“兔子最喜欢吃胡萝卜,熊猫最喜欢吃竹子。”这是根据动物与食物的关联来分类。

二、排序认知

排序需要按照某些特定规则进行,比如依据物体外部特征、数量多少、物体摆放位置、体量差异不同等。“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序列和类别关系的认识为基础。”②也就是说序列推理对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天线宝宝》中,动画主人公丁丁、迪西、拉拉、小波在站队的时候就按照个头高矮依次排序。《七田真右脑开发》“数字与容量”一集专门训练幼儿物体排序能力。在几个同样大小的杯子中分别装入多少不等的果汁,同时伴奏音乐用高低音表示果汁多少,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发现事物序列关系。该集中还出现5 个像章鱼一样的小动物,先按身高排序,最矮的章鱼不同意要求重新再排序;按纽扣多和少排序,纽扣最少的章鱼不同意重新排;最后按脚的多少排序。幽默风趣的画面让幼儿学到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排序。

三、10以内初步数字概念

“幼儿对数的认知包括‘事物感知操作—数的表象—抽象数学运算’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儿童最初只会掰着手指头逐一计数,以后能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加减运算,最后能运用抽象数字进行口算或心算。”③ 这个阶段的儿童缺少空间感和立体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抽象的数字概念,要通过实物举例才能慢慢理解。

“数字(自然数)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时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④认知数字首先要认知数的实际意义。“1”可以代表一个苹果,一本书,一个人,等等,“2”同样也可以代表两支笔,两块糖,“要理解数是事物数量关系的抽象”⑤ 。在《和天线宝宝学英文:数字篇》里,认识数字“4”时,小朋友把阿拉伯数字“4”帖在墙纸上同时说“4”,接着4 个小朋友在一棵大树上,从左到右依次开始念“1、2、3、4”,通过数的多种形式和简单变化,让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认知数字还要认识数的组成,诸如“3”是由若干个“1”组成。《巧虎》“数学大挑战”环节中,伴随画外音“老板我要3 根玉米,1、2、3”,画面依次出现3 根玉米。通过玉米的实物演示,让幼儿能够感知到数与数之间不同的分解和组成关系,如3 根玉米是由1 根玉米和2 根玉米组成,也可以是由1 根玉米、1 根玉米和1 根玉米组成。

四、认识几何形体

学习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有助于幼儿辨认和区分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与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形体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个部分,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菱形、梯形、椭圆形等;立体图形如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形体。在《米奇妙妙屋》“给米妮惊喜”一集中,当米奇做好贺卡开汽车到米奇乐园找米妮时,车子的轮胎漏气了,米奇和唐老鸭用打气筒给轮胎充气,轮胎先后变成了正方形、三角形,最后才是圆形。幼儿从中可以轻松地学习到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学习。在《七田真右脑教育》早教动画中,有一集画面出现电视机、桌子、衣服架、煤气灶、梯子等家庭用品,提问房子里有些什么形状,接着衣服架变成三角形,电视机变成四方形,梯子变成梯形,被子变成四方形等,让幼儿从日常生活事物中认识立体图形。

结语

上述动画产品的成功经验表明,开发幼儿数学能力的动画设计应符合幼儿对数的认识发展规律,依照“事物感知操作—数的表象—抽象数学运算”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循序渐进;情节设计必须简单而特征鲜明,突出重复性;通过趣味性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设计精巧的构思,化繁为简,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字概念;注重互动,让幼儿作为主体参与到动画片所设定的数学情境当中感受到快乐。

注释:

①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②③⑤方富熹,方格,林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8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发展;儿童早期智力开发

“如果人们知道了我的国王的宫殿在哪里,它就会消失在空气中的。”

……

“它就在我们阳台的角上,在那栽着杜尔茜花的花盆放着的地方。”

在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笔下,童心是那么的美丽,宛若一朵沐浴着上帝光辉的璀璨的花朵。关注儿童的教育发展,意味着关注人类的未来。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就曾预测20世纪初的新教育运动将是“儿童世纪”的开始。关注幼儿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全世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对于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培养其创造意识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并以此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应成为推动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1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的基础。幼儿通过认识周围的环境,对客观事物的接触与体验等,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并从客观世界中得到一些感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就视觉来说,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比较喜欢鲜艳的颜色,他们能叫出它们的名称――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只属于光谱上的基本颜色,对于较复杂的色相,小朋友们则难以理解。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小朋友们也显得不是非常敏感。在空间知觉上,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能够辨别上下位置,4岁开始有了“前”“后”知觉,然后又能辨别左右方位,但这种知觉能力是建立在具体事物联系基础上的,比较抽象的空间观还未能建立。在时间知觉上,幼儿还不能充分理解逻辑性时间概念。对运动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具体物体的运动上,对于运动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还未成熟,对于运动的细微变化也显得观察力不够。

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幼儿阶段的小朋友的感知觉发展。大千世界的色彩丰富多彩,生动而微妙,通过引导小朋友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色相的变化,并由从对色彩的被动感知逐步向主观感知发展。例如通过色彩引起小朋友们对温度的感觉、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经验等等。在绘画练习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辨认不同的颜色,并学会涂鸦。在对形体的认识上,幼儿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小朋友们从模糊的意识逐渐到开始有意注意事物的形体与空间关系,观察能力将获得提高,对于细节的注意也会得到加强。在时间与运动等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幼儿美术教育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小朋友们的直观记忆,小朋友们的有意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对某些抽象化的概念会慢慢理解。

感知觉的发展将有助于小朋友们想象能力的提高。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要尊重小朋友们美术活动中体现出的个性化的特点,不必强调他们去追求表现的深入,只需去关注他们想象力的瑰丽,例如可利用抽象绘画来唤起小朋友们的种种联想与想象,在教学中注重游戏性与随意性,并鼓励小朋友们发挥独特的创新精神。虽然这种联想与记忆的发展是缓慢的,但孩子们天真奇异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将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窗,从而促进其早期智力开发。

2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教育伴随幼儿的成长,是人类启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协调能力、积极的情绪体验等都构成了现代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开启智慧之门,促进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通过幼儿美术教育,小朋友们的行为、意志、情绪、需要以及注意都可获得良好的发展,其内在品格更加健全。那么幼儿美术教育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能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法和过程来交流观念、经验和简单的情节;能轻松愉快地画画、制作东西,并体验表现的喜悦;能关心周围的事物,并表现出热爱美好事物的兴趣。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开展应力求生动活泼,对学生不稳定的情绪要善于运用变化的方式作正面引导。例如鼓励小朋友们用线自由描绘形象,用色来进行涂鸦,运用材料进行空间造型游戏等,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精神与不依赖他人的思考能力;鼓励小朋友们相互观看作品,能留意生活中美的事物,能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作品,并能相互交谈简单的感受,能观察描述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与场景,并有进行独立表达的能力。事实证明,幼儿美术教育,能培养小朋友们直觉思维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并随着美育过程的实施,其内在的品格将逐步得到发展、完善,并具有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此外,还能使他们积极关注周围的事物,并表现出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倾向。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将会通过某种心理暗示传达给小朋友们,教师作为情感的化身,能激发小朋友们产生相应的情感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知识。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实施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将引导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真、善、美的热爱,将为他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3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智力发展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史斯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中说的话,研究显示,给孩子朗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同样的,教会孩子画画,让孩子热爱画画,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使幼儿的智力健康和谐地发展。

无疑地,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在画画,或做手工,或欣赏图片时,他们手脑并用,身体的各个器官都随着这种美术活动而参与其中。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新奇、有趣的刺激――不逊于其他的教育。积极的朗读、阅读活动能促进小朋友们左脑的发展,但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手脑并用,却能促进小朋友们右脑的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确分工的:人脑的左半球主要是语言、逻辑、数W的运算加工系统,主管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主要是音乐、美术、空间知识的辩证系统,主管形象思维。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9

关键词:本体论 远程教育 知识检索 数据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9

1 引言

90年代初期,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引入了教育体系中,教育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学形式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拓展出了依托网络技术的远程教学模式[1]。

互联网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利用web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使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知识点,但是,目前的基于传统信息检索方法的搜索引擎大部份使用的是基于文档内容的词频统计,即TFIDF方法的索引方式。这种基于文档关键词的检索手段随着Web上数据量的迅速增加而越来越不适应远程教育的要求[2]。 因此,为了更好地组织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学习目的灵活构建学习内容和学习导航,实现有效的学习,我们需要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引入基于本体论的知识检索系统。

2 本体论概述

本体论最早来说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它表示对物质世界最本质,最抽象,形而上事物的知识论述。近些年来,本体论被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开发使用,这种建模工具主要反映的就是知识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正是由于本体论具有上述特点,自本体论建模工具被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在计算机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本体论的知识检索方法是在本体论建模基础上将学科的知识点和知识素材提炼出来进行关联,最后构建出一个基于知识的、语义上匹配的检索系统。[3-5]

3 《数据结构》课程本体知识检索系统应用研究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学科中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远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视频教学结合网络中的课件、材料和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但是这门课程中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相关知识点无法理解,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视频和网络教学也无法根据学生的需求解答,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引进基于本体论的知识检索系统,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查找知识难点,学习概念的要求,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学习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下面就以《数据结构》中的线性结构部份内容为例,说明基于本体论的知识检索系统的实现过程,以此探析构建完整远程教学本体知识检索系统的方法。

构建基于本体论知识检索系统第一步是分离出知识点概念,学科知识的概念又分为角色概念、属性概念、事件概念和派生概念。通过知识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数据结构》课程中“线性结构”这个大的范围分离出5个小概念,这些就是角色概念,角色概念是构成本体的基本实体的抽象,通过对角色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角色概念表,学生通过查找角色概念表中关键字就可以搜索出相关知识点内容。事件概念表是对角色概念表的扩充,它主要包含角色概念的行为、过程、事件。通过将事件概念表和角色概念表的关联,学生在查找的时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知识点,得到更多的相关内容。除了这两个概念表之外还有派生概念表和属性概念表,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对知识点材料的扩充和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由于篇幅关系,在本论文中不一一列出。分析知识概念的过程就是本体建模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步骤之后,我们就可以将每个知识点概念分离出来,将属于各个知识点的学习资源挂靠上去,然后分析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造出知识点关联表,最后通过概念匹配树算法将检索实现。通过上述步骤的实现,就可以将《数据结构》课程中线性结构部份内容构造出一个简单的基于本体论知识检索系统。

4 结语

由于篇幅的关系,本论文只是对建立应用于远程教学的本体知识检索系统的一般步骤进行了探究。相信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智能的知识检索系统必将产生,通过这种系统,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知识检索,更加可以和机器互动学习,计算机会根据个人学习情况、程度的不同来推荐学习方式和内容,做到真正的智能化检索,而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基于本体论知识检索系统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范如永.终身学习理念下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2):34-37.

[2]张静.浅谈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功(教育),2011,(12):201.

[3]曹灵莉,陈杨,张雷.基于本体的产品绿色设计知识检索方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513-518.

[4]jin H.M, Peng W.L, Study on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design knowledge base [C].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2009:463-476.

[5]陈森博,石振国,王春明.基于本体论的Web知识检索及其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4990-4991.

简述早期教育的概念篇10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德育教育

理大纲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 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2 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2.1 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被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已被沈括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如在核能一节的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授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身教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其次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4 利用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