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11-15 17:44:47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英美文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质量,从而实现通过英美文学教学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这一目标。传统英美文学课程过于重视对文学概论的讲读,严重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传统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严重受限,造成学生缺乏创新力、独立分析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使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没有达成。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John Dewey提出“反省性思维“,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教育阶段对学生自主判断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学生可以有效应用自主判断能力处理信息。2000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曾指出:“当代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强化其掌握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应培养专业英语人才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英语课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达成培养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的各项能力培养有着直接关系,所以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达成培养我国英语专业全面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融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模式,所以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后,可以对语言教学进行独立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从而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质量与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应该选择针对性培养,所以首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现阶段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是:英美文学作品阅读量少;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方法错误;因词汇量有限造成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苦难;没有明确目的性阅读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原因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进行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只是趋于形式,没有真正抱有审美态度去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培养出优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运用课堂提问引导批判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应用,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根据问题内容开展对话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领会英美文学基本概念并深入分析,从中发现更多的文学知识点并结合自身客观态度进行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包含英美文学事实性,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英美文学知识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是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自身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内容推理出问题答案的逻辑,学生要自己组织语言对问题答案进行概括,最后加入自身客观理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

(三)向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一因素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授课帮助学了解文学作品评论方法。教师在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文学理论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师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应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应从文体分析着手,因为文体学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可以提高文学批判的客观可信度,同时文体分析也是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所以在应用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这一核心理念。

(四)通过文学评论写作提高批判性思维

文学评论写作是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使学生将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应用到文学评论写作中,从而使文学评论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应全程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题与论文大纲设计,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用正确的文学理论进行论证,教师应对学生文学评论论文进行详细检查并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应注意将错误原因与正确修改标注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学评论写作方法。学生进行英美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确定论文选题、大纲、论点以及内容,通过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对高质量综合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其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过程中,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学生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其英语能力全面进步,所以高等院校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建设出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在基础上加强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使其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综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少杰,易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言文学,2009.

[2]姚佩芝.英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数学;批判性思维;培养;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10-02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源于西方的批判性思维和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1910年杜威提出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的一个基本技能:“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设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进一步指向的结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的批判思维研究开始深化,渐进实现了制度化和课程化。发达国家的高中和大学课程中均开设批判思维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有关归纳分析、演绎分析、推论分析、问题解决、假设测定、可能性和不定性确立等方面的技能。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已成为个人成长与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批判思维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哲学学会“德尔菲报告”研究成果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尽管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有侧重不同的理解,但批判性思维对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得到一致认同。因此,人们十分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把它列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现在,专家学者一般认同批判性思维应该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方面。批判精神指对观点、论断、规律等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个性倾向。它包括:乐于提问、思想独立、思想开放、思维谨慎、客观公正、对否定乐观等要素。批判性思维技能指各种思维技能及运用策略。结合中国的高中数学教学,它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抓住问题解决的主要矛盾的技能;严格估计和评价事实与材料的可靠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精细检查思维过程和推理的质量,察觉存在的谬误的技能;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全面讨论、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西方学者对于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已完成众多研究成果。

1.关于课程的设置。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深化推进了批判性思维进程,完成了制度化和课程化,学校的核心课程设置贯穿批判性思维精神实质,能否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个体成长与教育的核心目标。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家理查德·保罗主张学校教育应从短期方略与长期方略两方面培育批判性思维。短期方略是教授批判性思维中所强调的具体的思维技能;长期方略是把对话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从而能够整合伴有学生的价值观与信念的种种思维技能。

2.关于教师要求。另一个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家爱德华·格拉泽则指出,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的教育指导者的教师必须具有批判性态度。因此首要的条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一个鼓励冒险、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一下信念:错误有利于学习;不要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并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好学生也需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都能成功。

3.关于教学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跨学科写作活动相结合,将会展示教师如何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结合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中,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追问、讨论和辩论,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好方法之一。通过教师提问可使对话式讨论自然发生。教师提问的内容包括:追求表达的明确性;探寻证据与理由;考察解释的观点;协调不同的观点;验证思考的内容是否合乎实际。他还总结了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四个方法: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在讨论中平等对待一切观点;询问学生的观点的依据,并探索其确凿性;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研究在西方是比较深入的。他们不仅在课程上重视批判性思维,而且注重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他们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了大量的探索,得出了许多有效的经验。

在中国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众多的研究成果都反映了批判性思维的跨学科性和重要的应用性,批判性思维局并不限于某学科或领域,而且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又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教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方兴未艾,适应于中国的系统理论有待加强,与此相关的科学教学实验研究亟待加强。

三、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意义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并与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彻批判性思维的原则,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潜移默化,不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而且形成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立可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案例,如在数学的基本推理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强化的逻辑学教学,并在逻辑学教学中加入批判性思维的内容。由于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逻辑基础知识自然会成为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必然会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四、批判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 全科医学专业;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01-03

1 前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医学是复杂、不断发展的,并且实践性极强,因此,医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在医学实践和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使自己的医学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也会推动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专业的教学目的、职业性质与一般医学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复杂的学科,又有着与一般医学的不同之处。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本文探讨如何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全科医学专业的性质和教学现状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及社会行为学等学科整合于一体,涉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各种健康问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长期服务于社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地掌握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等医疗技能,能胜任内、外、妇、儿等若干领域的医疗服务,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对其所发生的躯体、心理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能给予连续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使全科医学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1]。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即全科医生)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状况、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发挥着自己的贡献。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全科医学新的发展趋势,全科医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如此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使得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应具有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保健、康复或临床问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灵活处理。因此,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医学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开始就已经成为教学的热点。近几年,中国的医学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但目前全科医学专业与一般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仍采用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全科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3 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打造平等自主、开放包容的批判性思维环境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人格和气质[3],需要长期地培养、熏陶和建立。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需要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适合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学习氛围,恰当地处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促进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及其全面协调发展。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感到自信、乐观,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并非盲目跟从权威。

在医学课堂和实习基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主动质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平等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学生才有兴趣和信心去质疑、分析和讨论,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敢于质疑,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 全科医学专业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大多数医学生一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是其大学阶段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以后的实习、工作以及将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将来在医疗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是不会都在书本中找到解决方法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晰而敏锐的思维模式,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恰当地处理问题[4]。

据调查,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社区的医疗服务前线从事门诊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工作以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还是在实习的实践问题中,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势,鼓励他们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或主张,使学生逐渐自觉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临床实习工作中,面对病人,带教医生应逐渐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如首先要根据病人的主诉考虑各种可能性,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需从生理学、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判断;其次要通过询问病史、采用体格检查和辅助诊断等方法收集疾病信息,并对其结果加以提炼、分析、鉴别等,不断比较和排除,才能最终发现疾病的本质[5]。这一过程既需要医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诊疗技能,还需要医生运用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和鉴别。因此,课堂教学和医疗实践中,教师和带教医生对批判性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和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就某些观点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实用的教学策略 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仍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和记忆。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6]。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革。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在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讨论的中心,而教师则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方法、病例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7]、自主探究法等,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使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实际操作[8]、团队合作、相互交流,使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小组学习、自我反思、文献研究等活动也能够发展和提高批判性思维。但教师也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批判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努力筛选、完善已有的教学改革方法,并努力创新,使其更适用于全科医学专业和学生。

改革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的主旨是促进教学、激励学生。目前大多数高校简单地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虽然大部分学生获得了较理想的考试分数,但对所学的知识并未真正理解和正确应用。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估,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9]。因此,教学评估体系需要改革。

教学评估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并考虑个体间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奖惩并用,促进其自我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估应综合评价每次小组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多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等。另外,教师不应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重点关注和评价学生分析、判断、应用和协调等能力,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医疗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还应当关注和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心理健康与人文修养等方面。教学评估应具有人性化,在人文理念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10]。这样综合性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隐性批判性思维教育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师必不可少,这种能力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而且在日常点滴中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情感倾向具有熏陶和榜样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潜移默化一部分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另一部分体现在隐性的教育环境中。课堂内外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环境有益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尤其是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中,带教医生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着力创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良好环境。同时,带教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于日常小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学校、实习基地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预防保健、临床医疗以及心理疏通等综合能力的全科人才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知识全面、技能娴熟、思维敏捷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该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本文探讨了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医疗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齐殿君,王爽,何旖旎,等.全科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784.

[2]蒙艺,贺加,罗长坤.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历程中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变迁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

92-96.

[3]秦丹,闫鹏,李光仲,等.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29(2):3332-3334.

[4]韩锋,王越,田侃.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视角下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10):22.

[5]于淼,梁慧敏,赵颖.论逻辑学课程的教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1):103-104.

[6]张玫,孙立东,蔡玲.医学生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5-76.

[7]杨永丽,施建明,陈俊虎.PBL 教学法对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效果的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

94-96.

[8]彭立生,彭力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5):133-134.

[9]吕宝云,张彦伶.创新能力培养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71-272.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78-04

一、概要

当今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几年,教育部开始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创新拓展班,创新实验班。这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特点为“按类招生、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转变了以往进校就选择专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为专心的打好基础。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社会国家输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目标,创新实验班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活动开展、教员配备和学习模式上与一般本科班有着巨大区别。这样的创新实验班包括国防科大的“钱学森班”、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中山大学的“逸仙班”和湖南大学的“李达班”等等。其中,所有实验班在选拔学生时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坚持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是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还因为英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造财富。随着国家的发展繁荣,教育也随之枝繁叶茂。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它更加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发展。由于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信息和知识也体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各国为了抢占知识和信息的高地纷纷出招,从教育入手推出教育改革,提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开始参与研究工作,美国更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上下大力,要求高校必须开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同志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等学府进行深造,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国家经济的推动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不同于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种“质”的教育,以培养少数专业顶尖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为追求。这种采用高水平、高规格、高标准的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活动,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事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如此快速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还暴露出了中国教育的短板。中国的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是进校选专业,公共课和专业课同时开设,课堂授课以老师所讲为准,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最终用考试验收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活力,也不利于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人才思维模式僵化,则会引起一连串蝴蝶效应,在未来的工作科研中,思路打不开,光有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自用,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别人的理念思路,事事受制于人,更不可能同人竞争。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是众说纷纭。如认为批判性思维泛指人类对某一事物与现象长短利弊、真伪对错的剖析和评析,即:通过对认知对象的分析、质疑和论证,形成独立、异同和正确的见解。美国畅销书《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Critical Thinking)中提到: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无论怎样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要带着疑问去看问题,要独立地看、辨证地看,而不是照搬照抄,全盘接受。如果不能批判地思考,就只会浮于知识的表面,问题的表象,事物的表层。无法洞察到事物之间真正的规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那么所做所想也就无法得到拓展和延伸。批判性思维是既依靠知识,有掌控知识,在批判地思考中知识不再是书上呆板而毫无生气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人探索未知和控制已知的利器。如今在美国等在教育上独树一帜的国家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相当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判断能力。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现在的教育模式。美国的教育理论界十分重视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批判性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批判性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并可以形成准确的判断;其次是这些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第三是,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标准可以自觉地提高思想行。

2.拔尖创新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创新要求的是人对未知的探索,甚至创造未知,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灵活多变,不受惯性思维模式影响,多角度的探索新事物。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素。人怎样才能打破束缚,用新的视角看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呢?这就需要人能够剖析研究对象的真伪,去伪存真,通过分析、质疑和论证的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因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学生如果不能独立地、批判地看问题就不可能真正的创新。拔尖创新人才本就是经过层层选的精英中的精英,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素质上都略高人一筹,培养这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各行业专业培养领军人物,而批判性思维则是这类人物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之一。在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方面,中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而不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教育模式,可以从借鉴开始,一步步摸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那么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上就应与这些特点相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由于基础扎实,所以在接收知识上比一般学生花的时间要少,其理解力是不成问题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强调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自由运用知识,学会带着质疑的眼光看问题。

四、英语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语言的构成方式上就不同于汉语,这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构成方式的不同反映了其上层认知模式的不同,这也就影响了人思维的模式。此学习外语本身便是对思维的一种锻炼,使人有机会从已经形成惯性的汉语模式中跳出来,以一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组织语言,传递信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未知性,语言内部的奥妙并非像数学公式那样清楚明了,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就更加可能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以往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语法的灌输,教授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巧,并没有探讨到更为深层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其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应有一定的创新和调整。

1.教学理念。中国在推行大众化的英语教育之初的目的便是为了与国际接轨,适应全球化。因此英语教学从小学便开始就会教一些简单的语法,并且主要依靠练习加强英语的学习,直到大学,英语语法的基本体系已为大部分学生所掌握。如此填鸭和题海的战术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然而,在大学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精英的教育中,再以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则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拔尖人才都是基础牢固的学生,无需再开专门的课程巩固其语法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应将这些基本能力贯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去。但是有不能完全对学生放任自流,老师除了上课传授知识,还应当有充分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因此,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当改变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成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启发者、引导者,要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宽松的思考讨论空间,鼓励学生接触语言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英语从教学的理念上就应致力于改变学习英语“思辨缺席”这一综合症。

2.课程设置。培养批判性思维必须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地位,这不仅仅是提高人们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视,更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有利于成果的验收。在课程设置上应有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创新实验班就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邀请加拿大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戴维·希契柯克教授为创新实验班“DIAN团队”的种子班学生讲授批判性思维。武汉大学也开设了全校通识选修课《批判性思维导引》。还有北京大学和青年政治学院开设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除此之外,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可以适当开设带有思维训练性质的课程如文学或语言学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课程要求》,作为各高校等学校组织非英语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课程设置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比如文学本身就是作家创新思维的结晶,西方的文化、各流派文学产生的背景都可能引发学生探索性的思考,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背景、情节和潜藏的历史因素展开大胆的推测和论证,对其做出批判性的评价。这也就提高了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语言学更是如此,如批评话语分析就是要求学生用批评的态度看待话语,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话语。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时,我们大可不必过分强调设置类似大学英语这类基础课,而是本着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专业学科知识的原则,适当开设英语专业类的课程,从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材选择。选择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和启发性,要避免教条和灌输式的编排,文章结构应多样,并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事例中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教材的信息量要大,并且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材可以是教科书、也可以添加多媒体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现在市面上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书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一个特点,大量的进行案例的分析,然后话少量篇幅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的《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Critical Thinking),这本书到今年已是第九版,是美国最畅销的大学教材。类似这样的书还有很多,比如说斯特拉·科特雷尔(Stella Cottrell)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Critical Thinking Skill)理查德·保罗(Richard W.Paul)和琳达·埃尔德(Linda Elder)所著的《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Critical Thinking:Tools for Taking Care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毫无疑问,论权威性,国外的教材略胜一筹,因为其开设时间早,教材是经过一次次完善过的,虽然是全英文的,但是对于拔尖人才来说,读懂内容不会是难事。当然,除了选择国外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著英语教材。利用英语授课则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当前的英语教学较以前已有了一定的改革,教育界都普遍认识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模式不仅不能很好地锻炼思辨能力,还可能使“填”进去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流失掉。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专门的课程直接想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的策略、规则与实施步骤,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另一种是把学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主张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质疑与批判精神,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与批判性品质培养相结合。课堂内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比如进行课堂演讲或者分组讨论的活动。要坚持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的课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思考中去。长期的模式化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不善于辩证的看问题,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任务型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倡导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任务型即老师依靠教材设计任务,并将任务交由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到思考、得出结论,最后每个小组进行汇报。这样的形式已经运用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中,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在效果上不免就打了折扣,老师难以完全掌握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而且小组内多少存在浑水摸鱼情况,个别同学对学习任务的态度消极。由于拔尖创新班人数较少,而且学生基础牢,思维敏捷,这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的跟踪观察。

5.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应有针对性,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思想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思想性就是教学内容要有深度、广度,在内容编排上有逻辑性,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而多样性则是内容丰富,有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多样性还保证了学生能吸收各类信息,从不同的视角思考,能够提高师生和生生互动的质量。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但是老师依然应当根据学生的层次来选择教材,可以在一门课中使用多种辅助教材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以阅读为主的课程,可以鼓励学生读报、小说、诗歌等。新闻报道所涵盖的信息量大,而且具有一定的评价性质,大多是针对现实世界中发生事件的评述,这样体裁的文章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小说和诗歌也具有同样的特质,其体裁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迥异,所宣扬的思想也是各有千秋。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特定体裁的作品,这一点就十分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总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再是一个个单列的信息点,而应该是启发性和思考性很强的内容。

6.活动与讨论。活动与讨论往往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方式。西方国家在大学本科阶段便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研究课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那么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英语课堂可以更多的采取以讨论和学生自己上台授课的方式,引发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热情。一般来说,学习上的惰性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中国学生总是认为每堂课的主要任务都在老师身上,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坐在下面听就是了。而这样往往使得老师在提问时,大家也都很难去思考。而在课堂中或者课堂外,开展活动与讨论则是将学习和思考的“掌控权”交到了学生手上。活动和讨论加强师生和生生间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思考,去分析、质疑和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性或逻辑性,这也就是对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培养培养。而是用英语进行表述,则是对学生运用另一种知识结构进行信息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必然要参与其中。因此在全英文的环境下开展讨论活动,更加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而没有创新人才,就没有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创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就导致了中国将在许多领域受制于人,与他国竞争就会后劲不足。中国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固化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是紧密结合的。所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英语由于其特殊的外语地位和与汉语截然不同的构成方式,也使学生需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恰当地使用。因此我们应力求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并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力度,改变对英语的传统认识,使学生能在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得到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而不仅局限于将英语作为一门使用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付永庆,王伞,于蕾.论创新型精英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8-13.

[3]甘丽华.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实验班开授批判性思维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1-06-24.

[4]顾颖.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2(14):137-138,144.

[5]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30(6):67-70.

[6]黄源森.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7]王建平.批判思维教学方法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兼评保罗(Paul)的批判思维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5):47-50.

[8]吕慈仙,杨桂珍,程鹏,张大吉.综合实验班: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3):49-51.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 大学英语写作 写作过程

一、引言

“教学的意义在于教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宽阔的胸襟,既不自卑也不自大,谦虚,谨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同时保持好奇,质疑的态度。”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写作大学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重要一部分,朱行能(2007)提出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应是将其与思维科学全面地,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中的缺陷都可以看作是思维要素的缺陷”。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填补思维要素的缺陷对推动学生学好写作提高写作深度和高度都有重要作用甚至对今后搞好工作,都会产生积极,巨大的影响。

国内黄源深教授(1998) 提出了“思辨缺席症”这一现象,也指出外语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难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学术界研究者开始关注批判性思维,国内学者林崇德和文秋芳甚至从不同角度构建了批判性思维模型,如林崇德的三菱模型结构,文秋芳的层级模型结构及相应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量具。这些研究者们对于大学生批判性思能力量具构建和检验都为国内学生批判性能力研究做了很重要的前期基础和探索工作。

二、批判性思维在大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过程的关系。马正平在《高级写作学引论学》中对写作的过程论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描述,其中包括陆机的“感―思―文”;“选材―立意―结构―表达―修改”的写作过程分析;双重转化论及三重转化论等,这些理论虽然得到不能程度的发展,但有它们对于写作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能将写作过程分为写前积累材料,构思,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近年来关于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韩易杰(2009)认为写作过程包括两个不同的生成过程:语言形式的形成过程和思想内容的形成过程。语言形式的形成过程包括遣词、造句、衔接、连贯、语体和文体; 思想内容的形成过程包括概念、命题、例证、话题、论点、假设等。写作反馈机制,“写作反馈机制实行三步走,通过批改、讲评和修改等步骤”同时还包括同伴互评机制等等,这些研究都是在探索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2.写作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写作过程论认为写作分为写作前材料的准备阶段,写作文子表达过程及写作后评价修改阶段。培养批判性思维很好的途径就是关注写作前和写作后,即写作前得构思如何有效选择材料,写作后如何学会评价。以Hannel七步法中的前两步为基础,第一步:贴标签、辨别、发现、注意、看。贴标签就是让学生学会注意要点,做到既懂得题目词汇意思也能懂得词汇所表述的重要事实。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你可以标出本题的重要部分吗?(2)有我们应该知道的关键信息吗?(3)什么是最相关的信息?以上问题能帮助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借此扩展学生写作思维,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后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考中重要的技能之一是评价信息。”。作文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如何修改评估自己的作文。传统的写作教学以教师评阅为主,本文按照Hannel第四步:解码、解释来训练学生评阅自己的作文,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评阅不仅要注意语言结构表达是否正确,还要注意自己的观点是否符合逻辑。学生在此过程中是需要自己独立思考的,为了学生有效的思考及评阅,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你的观点是否表达清晰?(2)你是否将自己主要观点解释合理?(3)对于自己观点你有向读者举例说明了吗?(4)你向读者证明自己观点的时候有运用修辞或类比手法吗?

不管写作前还是写作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因为讨论的过程也是思想交流的过程。Richard. W Paul 认为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这种思维维护自己已有的观点,而强的批判性思维是运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根据他定义的的强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即:强批判性思维小组及弱批判性思维小组,以强带弱。这样可以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通过写前思维扩展的讨论和写后评价自己写作成果的讨论,教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并把握评价的标准,使学生产生反思的愿望和质疑的勇气。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支持这些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发现论证过程中的疏漏。最终达到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气质和思维习惯。

三、结语

本论文从理论角度探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结合重要体现在写作过程的前后,写作前教师如何有效提问来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做到能辨别,注意理解某一观点,形成一种会思考的思维习惯。而在写作后,也就是文章完成后,学会评阅自己的作文,加强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再度思考,在两次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气质。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最早的研究毕竟源于西方,批判性思维素质不是短时间能迅速提高,需要长期系统的培养,笔者今后的研究将会更进一步根据写作课程特点探索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为未来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带来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Ennis Robert.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J]1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62,32(1):81-1111.

[2]Isa Tsui.Courses and Instruction Affecting Critical Thinking[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9,40(2):185-201.

[3]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4-28.

[4]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钱海峰,王伟群.论批判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07:1-231.

[6]韩少杰,易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9:1-99.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培养;应用型高校;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02-02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国民人口中所占比例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目前我国的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了读写分离模式,依然存有很多缺点。由此可知,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怎样做到有效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角度纷纷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批判性思维之父约翰・戴维将批判性思维等价于深思,也就是依据支持其某一结论的原因,对知识的假定形式进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思考。罗伯特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采取缜密的怀疑态度从事多种行为活动的能力。而斯柯雷文等人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智力的训练过程。

批判性思维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利用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技巧指导行动的能力,二是处理信息与形成信念和处理能力。擅长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通常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甄别理性判断和情感主张与鉴别事实间相互差异的能力;二是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与评估数据的能力;三是准确迅速地进行推理,并提出合理解释和结论的能力;四是善于发现总结规律,并对其逻辑的严密程度做出科学评价的能力。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通常具有很多典型特点,如不盲从、认真,习惯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具有好奇与质疑精神;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并及时做出补救,进而克服这些偏见对做出准确判断的不利影响;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理性对待各方观点,求同存异。

二、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格特质与批判精神,二是批判性的思维技巧。其中批判性的人格特质包括自信心,使命感,好奇心,开放先进的思想和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批判性思维技巧包括自我校准、评估、解释、推论和说明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应用型高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以上的批判思维精神与技巧。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莫斯科大学校长在俄联邦议会上的一次讲话《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中也曾提道“教育应是能接受它的人更独立地从事学习、工作与继续深造。”若是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要求大学生具有思考独立性、公正性,求真务实,大胆破除迷信,勇于创新。然而,在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中,主要是以教授知识为主,多是理论性的,一般采取灌输的方式,将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时间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大学生由于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不会质疑与批判权威,只能盲目迷信。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知识信息加快了更新换代的步伐,且数量与日俱增,若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必然丧失驾驭信息的能力,最终迷失在海量信息中。另一方面如果不能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也很难具备信息的归纳、分析与认知能力,便也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更何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所以说,应用型高校应借助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在繁杂的信息中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分析,最终做出正确选择,进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全面的人才。同时,英语读写教师也应恰当处理“渔”与“鱼”的关系,通过有效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作为办学定位,而非以科研为定位的本科院校,重点在于“应用”二字上,是以体现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质量观、人才观以及教育观为宗旨,在全新的高校教育大趋势下,建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专业结构及学科方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更加具有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应用型高校要求各专业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决定了“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关键性问题。这两个“什么”都来源于实践,前者指前人或周围人的实践活动;而后者指运用批判性思维这一主体本身来进行实践活动。然而,针对不同的实践,所用到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作为进行有效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英语读写课堂,其具体实践内容必须紧扣“争议性”和“多样性”这两个中心来展开。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能够反映其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成效。那些具备优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能较敏锐地发现问题关键,并且尽快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制造充足锻炼机会,以便更好地掌握批判性思维方式。

四、批判性思维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批判性思维在我国其实古已有之,如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无不指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然而,一直以来,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仍然较多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偏重语言点、词汇、语法的讲解,关注篇章结构的分析,这样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读写方面的批判性思维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如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育?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给出了三个建议:用积极的、对话式的、批判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用组合式的教学手段。

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课程,读写课程在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把它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进行改变。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相对于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讨论式也许更适合阅读课的教学。授课方式可以由教师引导及总结、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环节构成,在这些环节中,学生思考、质疑、讨论,对所读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作为文章阅读理解的延伸,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就能得到更为有效地结合,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激发。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信息的提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转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理念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训练思维。”国外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批判性思考、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写作,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阅读、写作应该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将写作看作是一项与阅读分割开来的孤立的技能。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想,也包括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改变。此外,开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结合的相关学科教育;开设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等都对学生的学有裨益。

通过有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当然,批判性思维还能影响学习者的作文质量,这是因为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控文章结构、内容及写作过程,他们可以建立更加合适的信息选择标准并有效进行选择。能够辨证的看待问题,并做出合理分析、评估并对后果进行科学准确地预测,从而在整合与组织学习材料方面也较占优势。

五、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Dewey(1933)指出,只有当经验与反思相伴才能带来教师的成长。同时,在《我们如何思考》一书中,Dewey用批判性思维给反思做了注释。另一个学者Farrell(2007)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常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在课堂上要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根据前面问题所收集的信息,下一步会改变什么?对于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批判性思考,Farrell也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我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如何保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如何开展大班授课?我如何检查学生的进步?我如何指导学生?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能让教师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师从自身已有的教学惯性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依据,教学目标也更清晰。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任何一个行为细节都将有可能成为学生观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自身也应注意要不断补偿在心理学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深入全面地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与深层次的内涵,掌握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及时进行大胆质疑和反思,一方面培养教师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从而为更有效地教学工作服务;另一方面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习惯。

六、结语

为适应时展新变化,应用型高校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反过来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符合英语读写教学理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要求,能够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应该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契合了未来合作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本身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当然,批判性思维作为当前英语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福祥.反思与超越:成人教育研究思维方式之转换[D].郑州:河南大学,2008.

[3]保罗.弗莱雷.批判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魏薇.大学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建构[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7.

[5]张绍杰.读写危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1-6.

[6]Dewey,J. How We Think [M].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7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对教师与课本的迷信.具备敢于挑战的精神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培养的重要前提.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例如,在讲“观察质壁的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评判.如,在实验中一般使用紫色洋葱表皮当作实验的原材料,如果换成白色洋葱表皮会不会有影响?通过讨论与比较后,学生发现使用紫色洋葱皮做实验是由于其细胞液是紫色的,能与细胞外溶液进行区别,有利于清晰地观察质壁分离.学生还可以对实验过程提出一些大胆假设:假如不用洋葱皮,而是用紫色茄子皮或者紫色蓝莓皮等,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价,全面掌握知识,并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信心,使学生不再只是刻板地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也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而是在现有理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再次创新.又如,在讲“生物进化”时,教师可以以哺乳动物的进化作为参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说以及其他相关学说,对比研究各种学说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使学生勇于提出质疑,并在质疑中发现真理,从而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

二、提出不同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思维不受到惯性的原理及模式的约束,不墨守成规,且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而是应用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创新的方式,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师可以依据生物实验提出问题:在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溶液与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实验中,适宜用哪一个实验分析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实验中的材料特点,获得“适宜用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溶液的实验”结论.由于过氧化氢预热较易分解,不能作为分析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这种设计实验步骤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与改进实验过程期间,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

三、创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深度发掘教材内容,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与意见,经过一定的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探究酵母菌细胞如何呼吸”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何面包是柔软的,且有很多孔?腌酸菜时为何要通风?然后指导学生依据所学的续保呼吸理论开展讨论,逐步迁移到酵母菌的呼吸方法上,合理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如,在讲“研究叶片气孔分布”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叶片为何要放在凉开水中浸泡?如果不使用凉开水,会如何?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条件及影响原因开展思考与分析,并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的好惯.

四、借助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8

法学直接面向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而法学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法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法律思维、逻辑分析、交流与谈判、诉讼、调研和随机应变等能力,这些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之间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法科学生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1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概念,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到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的“反省式思维”,都可以体会其最基本的含义,即强调理性分析与审慎的判断。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质疑、诘问常见的信念和解释,辨析它们当中哪些缺乏证据或理性基础,通过揭露矛盾来强调思维的清晰性与一致性。[1]而“反省式思维”则被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百余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心理学家列维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以可靠推理及有效证据为基础,检查、评估和理解事件,解决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积极的系统的认知策略。[2]逻辑学家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关注人们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合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3]国外学者从各自学科出发,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1990年由46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发表的《德尔菲报告》从认知能力与气质倾向两方面,对何为批判性思维做了较全面的阐述:[4]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的结果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以及对这种判断所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语境等问题的说明。……判性思维者习惯上是好奇的、见多识广的,相信推理,思想开放、灵活,能合理、公正地做出评估,诚实面对个人偏见,审慎做出判断,乐于重新思考,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有条理地处理复杂问题,用心寻找相关信息,合理选择评价标准,专注于探究等。批判性思维是以批判的视角,通过细致的思维过程来审视、建构论证,是探索、追问的过程,是获得新知的途径。国外教育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有涉及思维训练的课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研究报告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方面,与其它工业化国家相比处于劣势,面对日益信息化与复杂化的现代社会,美国学生总体上是拙劣的思维者,多数教育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成为大学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从而引发了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教育运动。受其影响,我国学界日益关注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2003年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委员会将学术年会的主题定为“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一些高校开始设立批判性思维课程,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2批判性思维与法律教育的关系

2.1批判性思维与法律思维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思维的特点是“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v其目的是对案件事实作出合法律性的判断。在确定事实、寻找规范的过程中,要进行事实推理、法律推理(找法的实质推理)以及判决推理,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形式都要用到。但事实、法律推理服务于判决推理,法律思维的核心是融合事实与规范的论证过程,是证明与反驳的过程。美国资深法官亚狄瑟在其《法律的逻辑》一书中认为“:反省性思考乃法律逻辑的核心。”批判性思维强调通过理性分析来对待意见分歧,通过听证、对话来消除各方冲突。从本质上讲,法律思维的运用是借助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来实现的。

2.2批判性思维与法律论证

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识别、评估和重构论证,主要关注的是论据的真实性与可信性问题,也就是论据与论点在内容上的关联,评估论证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1)逻辑的角度,即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存在适当的关系;(2)实质的角度,即前提和结论是否都真;(3)修辞的角度,即论证能否说服和吸引听众。v《i德尔菲报告》中提出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的核心为: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和元认知六个方面,都是围绕论证展开的。诉讼过程就是针对问题案件,允许各方出示证据、引用法律条款,通过论辩的方式证明各自的主张。无论是诉讼文书的制作、法庭辩论的展开,还是诉讼主张的提出、判决的生成,从其逻辑结构上讲,都应当是严谨的法律论证。事实、证据与理由构成论据,诉讼请求、主张构成论点,整个诉讼活动就是一个法律论证。批判性思维以审慎、怀疑的态度,细致寻找相关信息,有条理地处理复杂问题,这种方法在法律实务活动中运用广泛。

2.3批判性思维与法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条文增长以及修改的速度令人震惊,如果要把现行法律条文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法律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理解法的真谛,拥有先进的法律意识,在正义感、忠诚感、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等方面表现出稳定和执著,为人守规范、讲良心,从业讲法律、凭良知等。这些能力与品德的养成与批判性思维气质相当一致。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自信并拥有开放的心理,热爱并探求真理;正确分析、评估他人及自己的信息、观点等。批判性思维强调理性,关注思考,追求公正客观,这些精神气质与法学严谨务实的学科特质深为契合。

3批判性思维现状调查

受《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启发,笔者针对本校法学10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十个问题,分别是:(1)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阅读对象、阅读方式?)(2)你在阅读中经常提问题吗?(3)你轻易相信作者的论点吗?(4)你相信作者提供的材料和统计数据吗?(5)你在阅读中意识到自己不同的价值观立场了吗?(6)你在阅读中能发现作者预设的前提吗?(7)你能找到作者论证中的谬误吗?(8)你能得出不同于作者的结论吗?(9)你习惯在阅读中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吗?(10)你认为自己的阅读效果如何?有哪些不足?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26份。调查结果是:(1)关于阅读对象,72%学生回答“自己感兴趣的、有趣的、小说等文学类的”,16%回答“不喜欢理论性强的专业书”;关于阅读方式,48%回答“做笔记”,23%回答“浏览式”。(2)67%的学生“不经常提问”,22%回答“一般、偶尔”,11%回答“是的”。(3)46%回答“轻易相信”,44%学生“不轻易相信”,10%学生持中间态度。(4)71%回答“相信”,15%学生“基本相信”,11%学生“不轻易相信”,另有3%学生“不关心”。(5)72%学生“意识到”,21%学生“没有”,7%持中间态度。(6)57%学生“不能”,30%回答“可以”,13%回答“有时可以”。(7)35%回答“不能”,25%学生“能够”,50%回答“偶尔能够”。(8)23%回答“不能”,52%的学生“可以”,25%的学生“有时可以”。(9)57%回答“不习惯”,30%回答“习惯”,13%回答“有时会”。(10)68%回答“效果不好”,问题主要有“阅读太粗糙、不精细,不能坚持做笔记,不善于思考,阅读面太窄,不求甚解等”,32%回答“一般”。上述调查表中,(4)至(8)项是侧重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它各项侧重于批判性倾向。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倾向上的表现不容乐观,部分学生思想懒惰,不会也不愿思考,不善于提问,轻信别人的观点。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长期的应试教育,错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二是本课程开课不足,导致学生缺乏训练。许多院校虽开设有法律逻辑课,但批判性思维没有纳入教学大纲,通用教材也缺少相关内容的介绍。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对批判性思维缺乏足够重视。

4法律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要培养法学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做到:

4.1重视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开设

培育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应是法律教育的目标之一,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能有效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增强在法律实践活动中的自信心,成为具备良好判断力的人。要看到人格特征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克服思维惰性与惯性,只有加深同学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与认识,才能使之对批判性思维活动持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目前此课程仅在少数高校开设,且多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许多法学专业法律逻辑课中并不包含相关内容,因此,需要尽快将批判性思维纳入教学中,推出相应的教材,保证教学课时,丰富教学内容。

4.2重视将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教学结合起

来目前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法律思维,遇到具体案件不会解决,甚至写份诉状都很困难。法律教育应将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公文等专业训练。具体而言,重视对文书写作、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指导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训,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强调对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灵活地、批判性地应对理论和实践的变化,具有独立分析、辨别和创新的能力,善于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适应法学的快速发展。

4.3重视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9

[摘要]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医学教育更加需要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贯穿每个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我国的卫生事业输送合格且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卫生人才。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医学生;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a)-108-02

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1],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教高[2008]9号文件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中,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医生的临床思维即为批判性思维。因此,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1 批判性思维运动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教育部就提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有更广泛的目标,以促进个人的发展及其社会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传统学习技能基础上还应该包括批判性思维。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强调,在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实验改革课程正式进入美国国家教育纲要。批判性思维运动分为四期,即: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萌芽期可追述到分析哲学运动的日常语言学派对理想语言学派的批判,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学术研究的恢复、反思、重组和发展。形成期,学者们开始探索批判性思维学科的理论结构和应用框架,并在大学课程中尝试进行相关教学实验。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批判性思维运动取得快速进展,学科架构日益完善,跨学科研究如火如荼,批判性思维课程上升为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并走进基础教育课堂;这是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高教史上的标志。成熟期,2000年后,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气质方面的著作、教材日趋完善,测试方法逐步统一,培训手段和方法日臻成熟。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美国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课程设计者声称,批判性思维课程属于各专业学生共修的提高能力的课程。在国内,2003年秋,北京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才首次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较少,在教育教学中的现实运用比较滞后。当然,随着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批判性思维运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

2 批判性思维概念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的概念,至今也没有形成大家一致公认的定义,这并不意味着批判性思维不存在任何占优势的主流看法。目前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①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②增强学生对文化和社会的体察能力;③使学生辨别和反思其思想观念中基础的、未确定的设想。

在批判性思维研究方面公认的权威人士罗伯特・恩尼斯提出,若要给批判性思维下定义,应强调它的实用性。他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 [5]

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保罗博士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并能对各类陈述或建议的价值、准确性或权威性做出评价,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6]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某种主张以及其支持根据的理由进行审查,是对论证或论辩的分析与评估,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萃聚。也有的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所看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作出个人的判断。

美国学者Broenr和Keeley在其著作《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学会提问――批评性思维指南)》中指出:“与诸多思维方式一样,批判思维始于好奇。”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然后弄清情况而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反思。因此,批判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反思思维”,也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而奥克斯曼・密歇利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智力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组成部分。批判精神左右着一定的心向,即一定的态度和倾向,激发或激活个人朝某个方向去思考。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他不仅要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且还要获得使用这些技能的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

国内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本着探寻真理、促进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意愿的、带有主动性和纪律性并且能够形成习惯的、有数据和事实支撑的、经过逻辑推理过程的、最终能够产生相对明晰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思考结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3 医学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

一方面,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医学的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正符合这门求真务实的学科;另一方面,医学的诊断过程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只不过人们就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认识。

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医学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并得到合理的结论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但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因此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气质的培养相结合,使人们社会生活更加理性、更加民主,同时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了基础。提高现有医学院校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各学科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必将提高医学生的教学质量,才能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培育出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这也正是现代大学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2]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3]邹顺宏.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实用――创新型教学关系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23(5):106-109.

[4]谷振谐,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5]Rhoder C, Joyce N.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etied [M].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1987:9.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角色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06-01

1 关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Deway)提出的“反思性思维[1]”。批判性思维源于“质疑”,是人们运用提问、分析、解释、比较、推断、判断、验证等方法,对信息的来源、背景、成因、性质和价值等方面做出正确、合理评判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2]。它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品质”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指对信息进行归类,并能对其一致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作出正确判断,最终得出合理解释或评价,批判性思维品质则是指批判性思维信心、认知成熟度、开放思想、求知欲和系统能力等多种品质。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匮缺

学者罗清旭指出,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消除学生在信息时代的迷信和盲信,从而更好生存和发展[3]。然而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辨析能力普遍匮乏,现状令人担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和以前相比,虽然多媒体和课件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主体模式仍然是教师忙于讲、学生忙于做笔记的传统单一模式。很多英语教师上课时仍旧缺乏师生活动、生生互动,致使、课堂气氛沉闷。由此,很多学生因为自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2.2学生整体缺乏问题意识和辩论意识

大学英语课堂中,多数学生往往对于自己不明白的内容保持沉默、得过且过,不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缺乏辩论意识,不具备对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总以为老师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对老师的知识讲授毫不批判地全盘吸收,从而影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3 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入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属于语言类课程教学,如何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所在。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使其产生问题意识,使其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调动起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们各抒己见,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学到更多看待问题的方法,进而以更开放的头脑去分析、判断、辨别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建立起课堂主人的自信心和能力。同时,批判性思维的融入,与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得益彰。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此外,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还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入的策略途径

4.1改变教师传统角色

当务之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必须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中心上来。大学英语教师相应地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督导者和鼓励者。新形势下,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应体现在“讲”上,更应该体现在“导”上。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革新、优化教学方法,要保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课堂汇报、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良好氛围。

4.2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文化

新型课堂教学文化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去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鼓励学生的多元思想和散发性思维。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生动化、趣味化、知识化和互动化,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起来,“动”起来。教师要多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多提供积极的回馈,在形式多变的互动活动中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从而构建一个有序、宽松、有趣的新型课堂氛围和文化。

4.3调整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

在原有的听说和读写课程中,现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多聚焦校园生活和一些热点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以使其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增设诸如西方国家历史、英美概况类的选修课程[5],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强化他们的思辨能力。此外,目前大学英语考试的内容也还依然侧重对词汇和语法的检测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同时还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探索出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反映学生认知能力的网络。

4.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借助于网络,计算机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和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超文本链接、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工具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互动机会,培养协作精神。这种宽松、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敢于问问题,从而提高了其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造就新一批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入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符合以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以现代多媒体手段为依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综合设计多样化课堂活动打造新型课堂文化。同时,也要对现有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作出革新。简言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肩负起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责任,对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Deway,J.How We Think: A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M]. Boston. D.C. Heath & Company,1933.

[2]刘静.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实证研

究――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D].重庆大学,2013:2-4.

[3]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2-83.

[4]崔晗.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C].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