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6:50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1

相比于分析单个弱点的脆弱性,基于模型的评估方法能更好的模拟攻击者行为、表达弱点关联性。尽管这些方法改善了网络安全评估的效果,但当前工作仍有以下缺陷:

(1)非自动化。虽然攻击图生成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具备高可扩展性,但是网络安全评估的其他部分仍需手动完成。评估依赖的数据库(Bugtraq,/)并不包含弱点的“前提”和“结果”属性,弱点关联关系需要从弱点描述字段手动提取。

(2)评估效率。当前的网络安全评估仍集中在机器数比较少的小规模网络,为了获取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必须使用较复杂的评估模型,计算复杂度也会随之提高。在评估有效性和评估规模之间,大部分工作选择的是前者。因而,如何简化评估模型,将评估方法推广到大规模网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

(1)将变量消元算法应用到贝叶斯网中,不构建联合概率分布表,直接计算评估结果。通过变量消元使提高了评估的效率,评估规模从原有的数十台提升到数千台。

(2)提取弱点信息,构建弱点的前提和结果集,同时整合当前主流的弱点数据库,形成一个包含弱点详细信息的量化关联数据库。

(3)提出一种基于原子域的攻击图计算方法,简化了攻击图生成和评估模型的计算。本文组织结构如下:第2章介绍基本思想;第3章讨论弱点关联数据库的构建;第4章给出原子域的攻击图生成方法;第5章提出基于变量消元的贝叶斯网评估模型;第6章通过真实环境下大量实验,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第7章是总结与进一步工作。

基本思想

获取当前网络脆弱性信息是安全评估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利用攻击图模拟入侵者行为,进而通过量化评估模型分析攻击者在当前安全策略下所有可能的行为和后果,评价网络的脆弱性,提出加固建议。

图1是本评估方法的简单流程。数据存储池包括弱点数据库和从网络管理员获得的配置信息(如网络拓扑、访问控制策略等)。此部分信息是生成攻击图,构建网络评估模型的基础。弱点扫描器包括控制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客户端安装在每台待评估机器上,由服务器端控制,对系统进行扫描,获得当前网络包含的所有弱点和它们的量化概率信息。之后,攻击图生成系统将弱点关联,利用基于原子域的攻击图生成方法生成攻击图和贝叶斯网。以此为基础,通过变量消元和贝叶斯推理,计算评估维度并显示评估结果,给出安全加固策略。

弱点关联数据库

1弱点数据库创建

计算机的弱点通常指软硬件设计或策略上的缺陷,使得攻击者可以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系统。一个好的弱点数据库不仅能从多方面描述一个弱点的详细信息,而且是攻击图生成和网络安全评估的基础。虽然有的研究工作根据经验手动构建漏洞库,能较准确的反映弱点某一方面的特征。但是此类数据库由于人力有限,不可能包含当前所有弱点的详细信息。同时,弱点信息不断更新,新的弱点会不断出现,如何保证数据库的实时性是一个难点。

另一个构建漏洞库的难点是如何提取弱点的关联信息。攻击图的生成是一个将网络中一系列弱点进行关联的过程,通过攻击路径模拟攻击者可能的攻击行为。因此,为了自动化生成攻击图,必须有一个能反映弱点关联关系的数据库。一个弱点的前提集是指攻击者要利用这个弱点实施攻击,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弱点的结果集是指攻击者利用这个弱点成功完成攻击后,所能取得的权限提升或对主机和网络造成的破坏。如果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记录(弱点)都有前提和结果信息,就可称之为关联数据库。

本文采用美国国家漏洞库(NationalVulnerabilityDatabase,)中,攻击复杂度是一个包含三个值的枚举变量,即:0.31(H),0.61(M)和0.71(L)。所以,攻击者成功利用该弱点的概率为0.71。

单个弱点的概率信息是进行概率推理、计算评估结果的基础,一些研究者利用经验设定一个弱点被利用的概率。但是弱点数据库可能包含上万条记录并不断更新,手动部署量化信息比较困难。虽然本数据库设定的弱点利用概率值只能是0.31、0.61或0.71,但弱点的重要程度是相对的。通过这种方式构建量化数据库不仅能使评估自动化,而且能比较准确得反映弱点的相对重要程度。基于以上技术,系统使用MySQL创建了包含46953条记录的弱点数据库,每条记录包括弱点的基本信息、前提结果集和量化信息。

3基于弱点数据库的扫描器

为了分析待评估网络的脆弱性,系统以开源弱点评估语言(openvulnerabilityandsssessmentlanguage,OVAL,/)为核心构建弱点扫描器。选择开源弱点评估语言的原因在于它是通用的弱点描述语言,描述方式符合CVE标准,方便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其次,扫描客户端安装在每台机器上,能以管理员身份查找漏洞。考虑到评估网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安装扫描器的代价是可接受的。除了主机扫描,系统还集成了网络扫描器Nessus,从单个系统和整体网络两方面检查漏洞信息,为网络评估提供详细的弱点列表。

攻击图生成

攻击图描述了入侵者利用弱点逐步达到目标的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原子域构建攻击图的方法,简化了攻击图生成过程。该方法分两步:原子域初始化和攻击图生成。

1原子域初始化

原子域指的是特定主机的特定权限。为了对网络建模,首先设定每个原子域的可用弱点集合。通过分析与攻击者相连的所有主机组成的小网络,可以初始化攻击者的原子域。接着按照同样的步骤初始化其他原子域,通过把一个大网络分解成一组原子域,实现攻击图生成的简化。当网络结构或配置发生改变时,只需要更改相应的原子域,图3是一个例子网络[8]。表2是这个网络包含的所有弱点信息,包括它们的利用条件和所在主机。表3显示的是原子域初始化结果,也就是每个原子域的可用弱点集合。其中IpDUser表示了IpD机器的User权限。按照攻击图生成的单调性假设:攻击者不会发动不能使他权限提升的攻击,因此ipWRoot的可用弱点集合不包含“ap”。

2攻击图生成

当所有原子域初始化完毕,系统就可以通过原子域间的通信生成攻击图。首先从攻击者所能访问的原子域开始,分析攻击者所能发起的攻击,激活和当前原子域相邻的子网络中包含的原子域。接着以相同的方式,按广度优先原则激活每个原子域和它相邻的原子域组。当所有的原子域激活,攻击图生成过程结束。图4是该网络的攻击图。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原子域(ip3Root表示主机3上的Root权限),每条边代表攻击者利用弱点实施的一次权限提升攻击。由于采用单调性假设,所以攻击图中没有回边。

基于优化贝叶斯网的评估方法

1评估模型的建立

为了进行网络安全评估,需要一个定量分析模型计算当前网络的脆弱性,本文使用贝叶斯网结合贝叶斯推理完成这一任务。为了方便将攻击图和贝叶斯推理结合,引入贝叶斯攻击图的概念,并做如下定义:定义1设X表示一组离散变量集{X1,…,Xn},集合中每个变量的祖先变量是Pa1,…,Pan。条件概率分布表(CPT)指明了每个变量所包含的条件概率分布(CPD)如果攻击图和用概率分布表表示的量化信息结合,就可称为“贝叶斯攻击图”。图中的每个变量代表一个伯努利随机变量Xi,P(Xi=T)表示攻击者成功达到目标的概率,每条边表示入侵者利用弱点发动的攻击,而概率分布表表示了节点之间的概率依赖关系。正如前面所述,本文使用通用弱点评分系统中的“攻击复杂度”表示一个弱点被成功利用的概率。虽然这种方法只能表示0.31,0.61和0.71三个值,但这并不影响评估结果。因为我们更关注一组弱点的相对威胁程度,而不是单个弱点的重要度。一些已有的工作使用通用弱点评分系统的“基本分”(BasicScore,BS)表示弱点被利用的难易度。他们将基本分除以10,用得到的0到1之间的值表示该弱点被攻击者成功攻击的概率。虽然此方法能从扫描结果中自动提取量化信息,但弱点的基本分除了包含一个弱点被利用的难易程度,还表示该弱点被攻击后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和影响。很多弱点的基本分是10,并不表示这些弱点被成功利用的概率是1。

在构建贝叶斯网过程中,应用了一个通用的假设:给定一个变量X,X的祖先节点独立影响X的状态,即,每个节点的条件概率不受其他节点的影响。已有的工作通过修改概率信息消除上述假设,Bobbio等通过关联条件概率分布表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不讨论这种情况。图5是一个包含三个原子域A、B、C的贝叶斯攻击图,e1和e2表示原子域之间的依赖关系,每条边对应主机C上一个弱点。图的右边表示节点C的条件概率表,其中C=1表示该原子域激活成功,P(e1)和P(e2)是从数据库中提取的弱点攻击概率。当每个节点部署完概率信息后,就可以通过贝叶斯推理计算评估维度。

2评估维度

评估维度决定了评估的方向和结果,为管理员加固网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由于网络安全分析和故障分析有相同的目标和类似的过程,所以借用故障分析理论提出两个评估维度:顶事件不可靠度和底事件重要度。定义3(顶事件不可靠度)在一个贝叶斯网中,顶事件指一个与管理员规定的安全属性有关的状态,表示攻击者成功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给定一个贝叶斯顶事件不可靠度表示了当前网络的整体安全状态。如果网络管理员根据系统给出的安全建议,应用了加固策略,再次运行评估系统,将会发现顶事件不可靠度降低,系统整体安全性提高。

定义4(底事件关键度)底事件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一个贝叶斯攻击图(S,τ,S0,ss)中,底事件对应于S0。不失一般性,我们假设系统中存在多个状态s10,s20,…,sj0。底事件sk0的重要度是一个后验概率:本文提出的底事件计算方法不同于文献。

Wang等人用逻辑表达式表示顶事件,式中的每个谓词代表一个初始条件(即底事件)。虽然他们的评估方法能给出加固策略,但仍是一种定性评估。在贝叶斯评估模型中,底事件关键度是一个量化值,表达了对顶事件的影响程度。通过比较可知道如果攻击者完成攻击目标,最有可能从哪个底事件发起攻击。另一个不同点是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不是通过图搜索而是贝叶斯推理。如果当前网络弱点信息发生改变,不需要重新生成攻击图,只需要改变相应节点的条件概率表再进行一次推理。相比于攻击图生成,贝叶斯推理代价更小,简化了评估维度的计算。

3基于变量消元的评估维度计算算法

本节首先介绍变量消元的原理和使用变量消元降低推理复杂度的原因,接着给出评估算法。

3.1消元运算以图6中的贝叶斯网为例,考虑计算P(D),有假设所有变量均为二值,则上式的计算复杂度如下:P(A)与P(B|A)需要做4次数字乘法,其结果与P(C|B)相乘需要做8次数字乘法,它的结果再与P(D|C)相乘需要做16次数字乘法。所以总共需做28次数字乘法。

为了利用联合概率分布的分解来降低推理的计算复杂度,注意到在式4右边的4个因子中,只有P(A)和P(B|A)与变量A有关,而变量C也只出现在因子P(C|B)和P(D|C)中,所以有式(5)的计算复杂度如下:P(A)与P(B|A)相乘需要做4次数字乘法,然后消去A需要做两次数字加法,同样的,消去变量B和变量C也分别需要4次乘法和两次加法,所以乘法总次数为12,加法总次数为6。

比式4复杂度低。变量消元之所以能降低复杂度,主要是因为它使得运算可以局部化,每一步计算只关注单个变量和与它直接相连的变量。在上面的例子中,运算局部化大约节省了一半的运算量。在变量众多的网络中,节省可能是指数级的。

3.2评估算法

图7给出的是基于变量消元的网络安全评估算法。开始时为每个节点构建条件概率分布表,接着利用变量消元计算底事件不可靠度,在计算过程中得到顶事件不可靠度。

3.3算法复杂度分析

变量消元的复杂度与消元顺序有关,本文使用最小缺边搜索确定消元顺序。在变量消元算法中,最耗费事件和空间的步骤是对消元操作的调用(图7算法中第8到第13行)。从f中挑出所有涉及X的函数{f1,f2,…,fk},将它们相乘得到中间函数g,再将X从g中消去。设X1,…,Xl是g中除X之外的变量,如果把函数表示成多维表,则g所存储的函数值的个数这便是变量X的消元成本。因此,算法的复杂度与当前的贝叶斯网结构有关。相比于通过联合概率分布分析网络脆弱性,这种局部化推理简化了计算过程。大量真实环境下的测试表明,基于变量消元的评估方法能使评估复杂度降低,评估规模从原有的数十台提升到数千台。

测试

本章通过一个真实环境下的实验,验证所提出的方法有效性。试验网络环境如图8所示,其中防火墙将网络分为2个部分:攻击者所在的网络和运行关键数据服务的局域网。假设攻击者从防火墙外部发起攻击,防火墙设定的访问规则如下:攻击者只能直接访问四台机器:Ip1,Ip2,Ip3和Ip4。Ip15是数据库服务器,攻击者最终的目标是破坏作用数据库,因此Ip15是目标主机。基本事件的先验概率设置如下时基于原子域的攻击图也随着扫描进行而产生。图9显示了该实验环境下的攻击图。它包含了4个底事件(图中椭圆形阴影标注)和1个顶事件(图中最底部节点)。通过使用前面的算法,我们建立了贝叶斯攻击图。然后,使用贝叶斯推理来计算评估指标。整个过程耗时29秒。实验结果如下:1)网络的可靠度是0.4。

也就是说,攻击者能达到攻击目标的概率是0.4;2)最关键的主机是IP3(图10)。修补这一主机上的漏洞将能有效地提升网络安全性。我们在网络中增加了5台主机,然后重复上述实验。图10显示的结果如下:1)顶事件的可靠度是0.31。

说明当主机数目增加时,攻击者实现攻击目标的可能性随之增大。2)最关键的底事件是ip3;和15台机器的实验相比,底事件之间的重要度差距明显增大了。

说明随着主机数的增加,底事件对顶事件的影响被弱化了。我们基于本方法开发了一个评估系统,在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环境下对系统做了测试,测试结果如图11所示。横坐标表示待评估网络中包含的主机数,从300到3000。纵坐标代表网络评估阶段所需时间,单位是秒。结果显示系统整体性能符合线性增长,评估时间随主机数的增大而增加,3000台机器需要16秒左右的评估时间。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2

烫手的山芋

克莱斯勒公司虽然位列美国汽车业“三巨头”之一,但经营业绩长期得不到改善。1998年,德国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公司以360亿美元价格并购克莱斯勒,试图打造一个横跨大西洋两岸的汽车巨子。但时隔数年,克莱斯勒仍然难以摆脱长期亏损的局面。2006年度运营亏损近15亿美元,抵销了梅赛德斯-奔驰24亿欧元的营业利润及商业卡车集团的强劲表现。而更令人头疼的是,克莱斯勒2007年可能再度亏损,重组支出将高达10亿欧元。巨大的亏损和遥遥无期的盈利前景成为戴姆勒甩掉克莱斯勒的理由。

相比1998年市值350亿美元的庞大资本,克莱斯勒的境遇已远非一句可怜就能够形容。据一些金融分析师估计,目前克莱斯勒的市值仅为50亿欧元(约合65亿美元),近300亿美元的巨大亏空不亚于天文数字。事实上,克莱斯勒是从2000年度开始出现大规模亏损,此后连年赤字,几乎从那时开始,克莱斯勒就成为戴姆勒-梅赛德斯的一个累赘。给盈利的戴-克德国部分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一度甚至有传闻戴-克有意把克莱斯勒再度出售。2001年初的“世纪大裁员”亦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戴・克总裁施兰普重拳出击,重组公司上层结构,原先美方重要管理人员在戴・克公司内纷纷落马,甚至连掌管美国克莱斯勒业务的副总裁也换成了德国人。然而,这些努力似乎无济于事,戴・克股票在经历了短暂的上升期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戴・克股票也一落千丈,并屡次跌破行业的底线。

克莱斯勒难以重振雄风的原因很多。就大环境而言,汽油价格居高难下,消费者环保意识持续增强,美国人越来越青睐节能省油的日本和韩国等亚洲汽车。近年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日子都不好过,市场份额日渐萎缩;在公司层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克莱斯勒一直背负着沉重的退休金和医疗费用的包袱,难以压缩过高的成本。

出售克莱斯勒公司的消息一经传出,率先向克莱斯勒递出橄榄枝的是美国通用汽车集团,接着,私人资本财团黑石集团和联合体(Centerbridge Partners)、资本管理公司(Cerberus Capital)以及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麦格纳(Magna International)和美国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联合体相继递出了橄榄枝,就连中国的一汽集团与印度的塔塔公司也蠢蠢欲动起来。

经过整整3个月的角逐,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终于突出重围,成为克莱斯勒收购案的最大赢家,以74亿美元收购克莱斯勒汽车公司80.1%的股份,从而挤进了竞争激烈的美国汽车业。美联社援引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指出:Cerberus此举,无异于接过一块“烫手的山芋”,真的有能力化腐朽为神奇吗?

车界不叫好

无论人们情愿与否,克莱斯勒最终还是被一个名声并不太好的私募基金公司收购。尽管Cerberus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把克莱斯勒带出低谷,但出于对它以往交易手法的了解,相当一部分汽车业内人士表示怀疑。

Cerberus首席运营官,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信誓旦旦地在收购签约仪式上表示:我们知道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但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在改造公司方面有很好的历史记录,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成功的克莱斯勒。

作为私募股权公司,低价买进一个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通过裁员、剥离不良业务等手段增加市值,随后以打包或者分拆的方式出售,是此类资本运作公司的一贯做法。Cerberus同样如此,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是从管理经营还是盈利的角度考虑,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将在对克莱斯勒的资产进行整顿后,重新打包出售。

这种可能性相当大。就在今年3月份福特集团旗下豪华品牌阿斯顿・马丁卖出去不久,5月份拥有该品牌50%股份的科威特达尔财团宣称,已有新买家打算出价7.2亿美元购买这些股份。这一价格同两个月前达尔财团买入价相比,足足高出了50%。

即使不去考虑未来数年是否会被再次转手出售,这几年内克莱斯勒能否咸鱼翻身,考验的将不仅是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其对克莱斯勒的收购尚需得到美国汽车产业工会的同意。如果一切顺利,这桩交易可望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不过,Cerberus是否能够完成戴姆勒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赢得这场豪赌,恐怕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克莱斯勒是成为Cerberus的资本工具还是就此绝处逢生,究竟是福是祸,对于哪一方而言现在都还很难看清,但此番收购对于美国汽车业的冲击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依稀可见。

从市场上来看,近年来由于汽油价格居高难下,消费者节油环保意识增强,美国人越来越青睐节能省油的日本汽车,在日系厂商的打压下,美国“三大”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与通用和福特一样,克莱斯勒也一直背负着沉重的退休金和医疗费用的包袱。此外,强势的全美工人联合会(UAW)也是令任何经营者都感到头疼的厉害角色。此次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收购克莱斯勒之所以没有引起工人反对,是因为在克莱斯勒出售之时,其与UAW签署了协议,承诺收购后不裁员。与此相比,即使是克莱斯勒的老大哥通用和福特也是将裁员、减产作为削减成本的重要举措。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无法减少人力成本,单纯依靠减少零部件采购环节,对于复兴克莱斯勒可谓难上加难。

华尔街拍手

然而,与汽车界普遍不看好收购前景相对应的是,华尔街人士却断定,此番被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收购,对克莱斯勒而言是绝处逢生。

在做出挽救克莱斯勒承诺的同时,斯诺表示,之所以介入克莱斯勒这个烂摊子,是因为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相信美国制造业和美国汽车工业的内在力量,因此看好克莱斯勒的前景。

实际上,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对于美国汽车业觊觎已久,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布局进入汽车业。去年通用忍痛割爱,出售旗下最优质的资产通用金融服务公司(GMAC)用以套现,接手方就是Cerberus。购克莱斯勒前不久,Cerberus又以1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高塔公司(Tower Automotive)。此外,Cerberus还打算以34亿美元控股收购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尔福。当然,要在未来数年拯救克莱斯勒,Cerberus还需要付出更多。Cerberus最可依仗的,除了资金优势和有处理亏损公司收购重组的骄人记录外,还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梦之队”。

虽然Cerberus已经表明不会更换目前克莱斯勒的管理层,但这恐怕只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人才云集,“梦之队”包括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曾担任克莱斯勒首席运营官的沃尔夫冈・伯恩哈德和福特汽车公司高级主管戴维・瑟斯菲尔德。这些人在收购克莱斯勒的谈判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也将主导未来克莱斯勒公司的复兴计划。根据美国媒体的最新消息,5月18日赛伯瑞斯资本管理公司宣布,已有七家北美的银行与投资银行同意筹集620亿美元用以偿还克莱斯勒的债务和为新克莱斯勒注入资金。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首席财务官Bodo・Uebber表示,新的克莱斯勒在拆分后信用等级将由原来的“BBB”级提高到“BB”级。

北美的投资者对于克莱斯勒的被出售非常看好,收购当日,戴・克集团在纽约市场的股票收盘价格上涨了15%,达到82美元。通用汽车股价在纽约证交所上涨了1.16美元,涨幅3.9%;福特汽车的股价也上涨了34美分,涨幅4.1%。

此外,华尔街财团已经表示,将联合为此次收购买单。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表示,已经有包括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在内最著名的7家投资银行联合为克莱斯勒的债务安排和资本重组筹资620亿美元。据悉,这是私募基金筹措的最大一笔资金,如果不是看好前景,唯利是图的资本大佬们肯定不会如此孤注一掷。

旧梦难重温

由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完成对全球顶尖生产企业的收购,这改变了原来汽车企业同业并购重组的模式,表明独立的金融资本开始融入生产资本。更重要的是,Cerberus可能由此开了一个先河,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工业公司被私募基金收购。

此番美国人对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收购克莱斯勒之所以大惊小怪,大概是因为许多美国人心中固始的“三大”情节。实际上,就在今年年初,黑石基金公司和Kohlberg Kravis Roberts公司分别以390亿美元和450亿美元完成了对证券资产办公室和德克萨斯能源巨头TXU的收购。与这两桩交易比起来,克莱斯勒收购案的74亿美元规模并不算大。

即使是汽车界老大通用汽车对私幕资本进入汽车界也表示认可。通用汽车公司CEO瓦格纳日前在底特律发表演讲时表示,金融资本的介入也许可以缓解克莱斯勒目前的困境。由于私募基金的规模巨大,各种可能性都可能存在,类似克莱斯勒公司的收购现象还会出现,但目前还不会成为潮流。

由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接管克莱斯勒对美国汽车业将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它将至少为世界汽车工业带来以下四个变化。

第一,全球化改变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地区汽车企业不能单独在本国或地区生存,如罗孚、萨博和沃尔沃的例子就生动说明,通过控股兼并等办法转变为全球汽车制造商,是汽车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墨守陈规、闭门造车只有死路一条。

第二,全球汽车产业分工模式的重构。原来整车与零部件垂直一体化结构,被零部件企业专业化面向客户所取代。原来零部件企业区域化变为国际化。其次是劳动密集型零部件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零部件工业资源的全球再配置和全球范围配套提高了规模经济并因此带来成本效益。同时使新产品的创新能力与新技术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三,全球化导致汽车产业专业分工国际化和全球采购,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就是明显的例子。

第四,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改变了原来汽车企业同业并购重组的模式,独立的金融资本开始融入生产资本。而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收购克莱斯勒,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可以解决或者缓解克莱斯勒的困境。至少改变过去企业间同行同业并购、近亲结婚造成的悲剧。

当年克莱斯勒靠美国政府的救济渡过难关,却引来社会上对政府干预经济后果的担忧,克莱斯勒决不可能旧梦重温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天”就是市场。一切都由市场决定。

对华冲击几何

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各自单飞,戴・克集团将被拆分,势必对中国市场产生影响。在克莱斯勒被出售的当天,戴・克中国就发表了一项声明,明确表示“对于戴姆勒和克莱斯勒,中国将继续作为重要市场发展。我们在中国的所有项目将继续向前进行。”不久之后,克莱斯勒以及北京奔驰的有关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在中国最大的利益争夺可能会在合资工厂北京奔驰上。作为全球第一家既生产奔驰品牌,又生产克莱斯勒、JEEP品牌的工厂,北京奔驰曾被认为是整合戴・克集团内部资源的一个样板。但是如今,这个样板面临着一系列的利益纠葛。

股东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公司业务方向的调整。当初,原来的北京吉普生产三菱品牌,但是在三菱被戴・克集团卖掉后,北京吉普与三菱合作就没有了新的进展。

来自北汽控股高层的观点似乎更为乐观。一位负责人表示:戴・克分家目前对于北京奔驰影响不大。因为原本奔驰品牌和克莱斯勒品牌就是分开销售的,生产上真正能够共用的零部件也不多。克莱斯勒换了有钱的新东家,可能会更加有实力开拓中国市场,而甩掉了包袱的戴姆勒集团也可以轻装上阵。但是业内也有人并不乐观,认为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分家后,等于北京奔驰就由两个股东变成了三个,因此存在着北京奔驰被拆分成为北京克莱斯勒和北京戴姆勒两个公司的可能。另外,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分家后,也就意味着两者在中国多了两个合资名额,所以不排除有人心生旁念,另找合作伙伴的可能。

相对来说,戴・克中国的前途莫测。由于母集团已经拆分不复存在,因此戴・克中国的拆分也只是时间问题。不过,据内部人士分析,由于戴・克中国承担着合资厂管理、联合采购、政府公关等职能,这些业务对于拆分后的两个集团都是有好处的,因此短时间内,戴・克中国不会被取消,但是很多职能部门可能会被改组。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3

但是,第三种自由概念的倡导者们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某种僵局:他们既想继续运用伯林的概念架构表达超出伯林视野的洞见,但又没有对伯林的理论前提做出彻底的重新审察,甚至未能对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提出有说服力的诠释。这不但表现在他们把伯林的洞见简单地还原为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需要,听任其表面上各不相同的论题处于经不起推敲的并行不悖的状态,而且表现在他们忽而把自己倡导的自由概念等同于伯林意义上的消极自由,忽而又把它与伯林的两种自由区分开来,自命"第三种自由",最后又在肯定第三种自由是一种独立的自由概念的同时,仍然把它理解为消极自由,尽管是不同于伯林意义上的消极自由。在我们看来,第三种自由的倡导者们不但生硬地肢解了伯林的思想,严重地误解了自己的主张,而且遮蔽了理解自由或第三种自由概念的另一条更有前景的道路。

《自由的两种概念》被认为是"当代政治哲学中最有影响的单篇论文"(swift,2001,p. 51),是"我们大多数论证的分析基础"。(shklar,1980)但人们已经认识到,价值多元论与一元论的冲突和紧张才是伯林思想的总问题,因为甚至消极自由之被称赞和被当作一种基本自由亦在于它最符合人类目的和善的竞争的多样性,我们正是通过消极自由所保护的这种自我选择,才能在不可通约的价值中确定我们的生活方式。(格雷,1999)从这个角度,伯林晚年所强调的自由与归属的平衡也许不应当简单地被理解为偏离了他最具特色的价值多元论思想,转而认同了社群主义这个"自由主义的最凶恶的敌人",(莱斯诺夫,2001,第288页)而是仍然可以从价值多元论的历史主义方面以及它与价值一元论的张力获得恰当解释的。

在我们看来,伯林的自由概念的真正问题在于他对于理性主义的自律(主)理论采取了简单化的敌视态度,其根源不但在于他的两种自由的区分局限于个人选择的层次,"没有把自由看成一个需要由社会生活来说明和满足的概念…脱离了社会共同生活的脉络…从而无足以构成一套社会、政治理论";(钱永祥,1999)而且在于他误解了自律理论与价值多元论之间的关系。他不是认为价值多元论必定排斥理性主义的自律概念,就是认为理性主义的自律必然导致他恰当地视作自我选择特别是自我创造之死敌和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之痼疾的价值一元论。正由于他把自律概念与理性主义的自我形而上学紧紧捆在一起,他既无法想象一种对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保持开放的个人自律理论,也堵死了在修正理性主义的意志自由或自由意志概念的基础上保留和开辟理解自律概念,并在社会共同生活的视野中重新把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整合在一起的新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必须援引美国哲学家哈里o法兰克福特(harry g. frankfurt)在意志自由和自律理论方面的重要工作。

法兰克福特主张,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不在于欲望和动机,甚至不在于有没有选择的能力,而在于形成他所谓"二阶欲望"或"二阶意志"("second -order desires" or"second -order volitions")的独特能力或意志结构。所谓二阶欲望就是对自己的欲望(一阶欲望)的欲望,体现在这种欲望中的是反思地评价一阶欲望的能力,通过这种评价,一阶欲望就有了可欲和不可欲之分;而之所以要在二阶欲望这一通名之下强调二阶意志,则是因为前者逻辑上可以包括那种把二阶欲望的内容和取向完全等同于一阶欲望的情形。而意志自由的引入则需要肯定在经过反思评价后运用意志的力量主动地否弃一种(些)一阶欲望并选择另一种(些)一阶欲望的二阶欲望,法兰克福特把它称作二阶意志。

由此可见,与伯林把多元价值之间的冲突直观地与理性和欲望的二元区分乃至于对立对应起来不同,法兰克福特把这种冲突直接植入人类意志(欲望)的二阶结构之中。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和辩护一阶欲望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在某种意义上说,法兰克福特的研究是一种元(meta)研究,至少在提出意志的二阶结构的这篇文章中,他并没有探讨这个问题,但他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坚持人的本质不在于理性而在于意志并不是要否认只有借助于他的理性能力,一个人才能对他自己的意志具有批判意识,并形成二阶意志,而且人的意志结构预设了他是一种理性存在物。(frankfurt,1971)

法兰克福特的分析哲学风格很可能会遮蔽他的理论思考与传统哲学问题的内在联系。但实际上,他的工作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亚里士多德对人类意志结构的探讨,后者区分了两种意志,一种是反思的,经过慎思的意志,另一种是直接的、感性的意志。法兰克福特所谓二阶的欲望或意志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前一种意志概念的复活。(图根德哈特,2003)但是,要把法兰克福特的工作与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以及第三种自由概念的内在理据联系在一起,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注意它与康德的自律理论的内在关联以及对这种理论的推进。这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意志结构理论是笼罩在他对良善生活的目的论理解之中的,用现代政治哲学的术语来说,这种意志结构所支持的选择自由并不是价值中立的;法兰克福特对理性与意志关系的处理表明他正视了规范与价值的区分,但又把"价值归结为关于元偏好和'高层次意志'的生存论决定上"。(哈贝马斯,2003,第317页)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者们一方面凸现了所谓价值中立的选择自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选择自由植入主体间的情境中。值得强调的是,要对这种联系做出深入的阐发并为重新理解第三种自由概念铺平道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探讨长期以来遭到忽视的西季维克对康德的自由意志概念的著名批评,以及罗尔斯对这种批评的重构和回应。

西季维克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在收录于《伦理学方法》的《康德的自由意志观念》一文中以惊人的洞察力分辨出,康德是在两种不相容的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的:一方面有"善的或理性的自由",另一方面有"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亦即"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这两种意义是不相容的,因为"如果我们说一个人的行为愈合乎理性他就愈自由,我们就不能说…他是通过自由的选择不合理地行动的。"(以上引文见西季维克,第517-518页)很显然,西季维克批评的本意是要说明,康德未能在"理性的自由"与"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这不但在自由(意志)的概念上造成了某种混淆,而且使他的论证受制于某种不确定性,并使我们在面对康德的伦理学时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把自由与理性直接等同起来,即用"理性的自由"排除或取代"中性的自由",并否认自由意志选择恶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也将不得不抛弃康德论证道德责任和道德非难的全部方法;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强调"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所蕴含的选择自由,那么康德又怎样解释,既然圣人和恶棍的生活都同样是他们作为本体的自我的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作为现象的自我,他们都同样受自然法则的支配,那么为什么圣人的生活表现了他的真正自我,而恶棍的生活却没有表现他的真正自我?罗尔斯在对正义即公平的康德式解释中回应的正是西季维克所提出的这后一个问题。

一方面,罗尔斯继续把康德的伦理学理解为对道德责任和道德非难的恰当说明,并认为它并不导致一种严厉命令的道德,而是导向一种互尊和自尊的伦理;另一方面,无知之幕的限制和相互冷淡的动机假设使罗尔斯有理由把原初状态看成是本体自我理解世界的一种观察点,因为,以各方在原初状态中将会承认的方式行动,显示了他们的自由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偶然因素的独立性。从这个角度,罗尔斯在《正义论》的结束处甚至不无踌躇地宣称,原初状态的观点实际上是透视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一种永恒的视点。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永恒的视点并不是从一个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产生的观点,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存在物的观点;毋宁说它是在世界之内的有理性的人们能够接受的某种思想和情感形式。"(罗尔斯,第574-575页)在这个意义上,虽然罗尔斯仍然使用"本体自我"这样的表达方式,但实际上,所谓程序性解释的要旨正在于通过对实践理性的构造主义的解释,在瓦解和摒弃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现象自我与本体自我的两重世界理论的同时,保留自律和绝对命令的观念。

应当看到,无论在康德对于自律的基本要素和根本特征的描述中,还是在罗尔斯对正义即公平的理论目标和价值内涵的刻画中,都明确地使用了消极自由或否定性自由和积极自由或肯定性自由这样的术语,不但自觉地试图把两种自由结合在一起,而且努力论证了自律作为两种自由的共同基础,即本文所理解的第三种自由概念的正当性。

如果我们深入到康德的文本,就会发现存在着对自律或自主的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就是由《纯粹理性批判》提出,而且在此后的著述中得到保留的作为自发性、发动时间中新的因果系列的机能的自由概念,这种"不受任何外在必然性支配"的自由是消极自由;第二种则是《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为我们提供的独立于任何既定法则、自立法度或自律的自由概念,这是积极自由。康德指出,虽然自律起源于消极的自由概念,就是说,自律必须被归于每一个在消极意义上是自由的意志,但作为意志之特性的自律本身却是与积极的自由概念相等同的。但是康德又直接把自律与道德律等同起来,甚至于宣称"自由意志与服从道德律的意志,完全是一个东西。"(康德,第101页)基于这后一种学说容易导致"把只有由道德上的因素所推动的行为才是自由的这一观点归之于康德",(阿利森,第137页)因此,为了解释西季维克所谓"自由地选择作善还是作恶"的自由,有的论者转而求助于康德后期作品中对于意志与任意(wille-willkür)的区分。与积极自由相应的、用来刻画自律的、能够自我立法的是意志,与消极自由相应的、作为自发性、能够发动时间中新的因果系列的是任意。积极的自律体现在自由的意志中,消极的自律则体现在自由的任意中。严格说来,体现在自由的任意中的消极的自律并不是真正的自律,而是意志的自发性。康德用"意志"和"任意"这两个术语分别刻画统一的意志能力的立法机能和执行机能,意志提供规范,而任意则按照这种规范进行选择。只有当人们相信只有一种意志机能与一类自由,才会误将自由与道德的行为等同起来。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按照法则概念而行动)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阿利森,第198页)

如果说自律是与理性的自由联系在一起的,而选择是与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联系在一起的,那么罗尔斯的康德式解释的关键之点就在于把自律与选择联系在一起,而且把作为一个本体自我的个人选择假设为一种集体选择。在这种状态下,恶棍的原则将不会被选择,这种选择也不能表现他们真正的自我。从罗尔斯的理论目标和他采取的论证策略来看,正义即公平既不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进路,也不是一般流俗的道德学家的进路,前者试图以自由与道德律为基础重建形而上学,后者即康德所谓"通俗的道德哲学"试图通过对自由与道德律的解释,直接解决有关义务和责任的道德论争;而是社会政治哲学的进路,这种进路试图通过原初状态的设计和反思平衡的论证,确定良序社会中的社会合作的根本条件。这也是之所以罗尔斯主要是一个政治哲学家而法兰克福特主要是一个道德哲学家的差别所在。在法兰克福特提出他的意志结构理论前后,意志自由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关系问题是当时道德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热点问题。法兰克福特通过提出他独特的意志自由理论,破除了道德责任必定以意志自由为前提的定见,并为更宏大、更有社会内涵(即前文所谓"社会共同生活的脉络")的政治哲学研究奠定了一块不可磨灭的基石。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兰克福特的工作仍然带有元伦理学的痕迹。而从其博士论文开始就注重对规则的研究的罗尔斯则已经摆脱了元伦理学局促、琐碎的研究风格的束缚。从这个角度,法兰克福特的工作虽然极大地革新和推进了冷战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笼罩下的历史决定论、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之关系的探究层次,但如果要避免伯林思想之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简陋"、"不足"、"严重的失误"或"致命伤"。(钱永祥,1999)就仍然需要进一步把视野扩展到更宽广的社会、政治脉络中去。

从自由概念的角度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罗尔斯既不是从消极自由推出积极自由,也不是从积极自由推出消极自由。这是因为,罗尔斯对康德的自律概念进行了主体间性的阐释,其目标是从道德和政治自律这同一个根源推演出私域自律和公域自律,即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哈贝马斯,2002)在这里,作为后两种自律或两种自由之根源的自律虽然仍冠之以道德之名,但它并不是一个实质性的道德律令体系,而是自我立法的普遍形式或形式条件,它所表达的普遍性是一种程序的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种自律概念是"道德上中立的。"(阿利森,第140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贝马斯有理由认为"是参与共同体自我立法实践的公民的公域自律使得私人的个人自律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对个体自由的正确界定,应当是一种共同的自我立法实践的结果。"(哈贝马斯,2002,第118页)

正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韦尔默对哈贝马斯(1990年代前)的共同体自由观(a conception of communal freedom)的批评。韦尔默敏锐地洞察到这种自由概念有拿积极自由吞没消极自由,使之失去自主性、自足价值和独立证成(justification)基础的危险。(wellmer,1991)认真说来,韦尔默是要求对消极自由进一步作出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内容(极端的情形就是在理性地划定的界限内非理性地行动)当然无法只以形式为基础,但这种区分本身也钝化了对哈贝马斯的批评从而可以被包容到后者的框架之内:一方面,形式本身也是一种内容,就正如程序正义也有实质性的正义内容,另一方面,正因为哈贝马斯强调的程序普遍性或自我立法的形式条件是一种"道德上中立的"道德观,它并不排斥实质性的内容,也不妨碍消极自由成为韦尔默所谓"实质性的道德原则",只不过它再实质,也要以程序理性划定的界限为限。实际上,哈贝马斯对公域与私域之关系的讨论完全不是静态的、形式化的,而是动态的、富有规范内涵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公与私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没有任何规定性……民主过程的使命在于,不断重新明确公与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便保障所有同时表现出私域自律和公域自律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的自由。" (哈贝马斯,2002,第118页)

戴维o米勒(miller,1991)曾经指出,西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主要的自由传统,第一种是共和主义的传统;第二种是自由派的传统,如果说在共和主义者看来,自由必须通过某种政治方式实现的话,那么,在自由主义者看来,在政治终结的地方才可能有自由的存在;第三种是理想主义的自由传统,这种传统把自由的主要内涵理解成自律。米勒把这三种自由传统与伯林所区分的两种自由结合在一起加以讨论,认为马基雅维利提供了把自由主义(消极自由)和共和主义(公共参与意义上的积极自由)纽结在一起的范例,卢梭提供了把前述意义上的共和主义和理想主义(理性自律意义上的积极自由)纽结在一起的范例,而密尔提供了把前述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与理想主义纽结在一起的范例。

但是,米勒根本没有探讨一种把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理想主义纽结在一起的自由概念,他也忘记指出正是其在流俗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声名无法与前三位比肩的康德做到了这一点,而罗尔斯和哈贝马斯则是对此做出了各具特色的论证的当代政治哲学家。米勒千虑一失的原因除了他的文章写于哈贝马斯的巨著发表之前,还在于共和主义复兴运动在那时虽然走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二元对立的概念樊篱(米勒的马基雅维利图像就是由斯金纳提供的),但仍然只限于基于自由社会的稳定和自我存续的经验性论证,而没有在规范的层次上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自由概念。但是晚近以来,在佩迪特"无支配"(non- domination)的自由观的影响之下,斯金纳本人亦开始谈论所谓"第三种自由概念"。尽管佩迪特、斯金纳们与哈贝马斯的学术进路相互独立,甚至大相径庭,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努力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彻底地超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抽象对峙,从而使共和主义成为"结出果实的花朵"。唯一但并非无关宏旨的区别在于,斯金纳在提炼出第三种自由概念之后仍然把这种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尽管是另一种消极自由;而如果在哈贝马斯那里也有所谓第三种自由概念的话,那么它就不再是与消极自由(不管是哪一种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列的概念,相反,前两种自由都只有借助于第三种自由才能得到彻底根源性的说明,一方面,消极自由并不是传统自由主义所谓自然权利,诸如自由的界限、诸自由的共存等等都有待共同体自我立法的证成;另一方面,积极自由不再是工具性共和主义所理解的外在手段,而内化到了自由概念本身之中。从这一角度看,当斯金纳强调第三种自由(亦称新罗马自由)与霍布斯-伯林传统的消极自由的差别时,这种自由概念与罗尔斯所谓基本自由相类似,所体现的是对自然权利理论的超越;当斯金纳强调第三种自由仍然是一种消极自由时,他的立场似乎又与坚持私域自律(消极自由)之自我奠基的罗尔斯若合符节,所表达的是对古代共和政治、共同善政治、德性政治的警戒。而佩迪特则无论在自由概念还是民主概念(所谓商议性民主)上都呈现出与哈贝马斯的亲和性,当然,他们都是现代性的政治哲学家,他们在综合政治现代性的两个维度的同时各擅胜场,各有侧重。而最有悖谬性意义的事实莫过于,恰恰是其政治自由观体现出强烈的公民共和主义色彩的哈贝马斯是现代性的最坚定捍卫者,是彻底的现代性政治哲学家。

参考文献

阿利森,2001,《康德的自由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格雷,1999,《伯林》,昆仑出版社。

哈贝马斯,2002,《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哈贝马斯,2003,《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三联书店。

康德,1986,《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莱斯诺夫,2001,《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商务印书馆。

钱永祥,1999,《我总是生活在表层上》,载《读书》1999年第4期。

罗尔斯,1988,《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图根德哈特,2003,《宗教和神秘主义的人类学根源》,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

西季维克,1993,《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erlin, isaiah, 1969,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ankfurt,harry,1971,"freedom of the will and the concept of a person", 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8(january 14),pp.5-20.

miller,david,1991,"introduction"of liberty,ed. by david mill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tit,philip,1997,republicanism: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government,clarendon press.

skinner,quentin, 2001,"a third concept of liberty",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vol. 117, pp. 237-268.

shklar, judith ,1980,"les visages de la liberté",ⅹⅹⅹⅰⅰe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de genève.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4

媒体对于这次访问给予子大量的关注。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北京分社社长柯舍夫向《望东方周刊》透露:“我们总社有全面的报道计划,在俄罗斯所有的活动我们都会报道,不会漏过任何一个机会。”早在两个多月前,有关此次胡’锦涛访俄的日期等内容,柯舍夫就从时任俄罗斯驻中国大使罗高寿那里知道了。此后关于访问俄罗斯的任何消息,他都立即报道。迄今为止,柯舍夫已经报了20条左右的相关消息。“这样的报道会持续到出访回来后。”他说。

《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莫斯科分别采访了俄罗斯政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他们普遍认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此次来访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因为不管是从俄罗斯国内局势、还是中俄关系来说,的此次访问,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俄罗斯转轨基本完成

2005年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15年前的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联邦国家宣言。以后这一天被定为俄罗斯独立日。15年间,俄罗斯从“叶利钦时代”进入了无可争议的“普京时代”。

同样是在今年,5月31日,一场“世纪大审判”之后,举世瞩目的俄罗斯前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逃税和欺诈案判决终于尘埃落定。俄媒体认为,这一事件宣告了俄罗斯“寡头时代”的终结,也是俄罗斯转轨基本完成的重要标志。俄罗斯《消息报》点评说:“毫不夸张地讲,这―标志,陛事件将决定国家未来多年的发展方向。”

在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弗里兰问及寡头问题时,普京回答说:“那些有钱人不应当控制社会……寡头们不可以、也没有权力影响政府的决策。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如果有人已经习惯了无政府主义,那我很抱歉,他们将必须遵守新的规则。”普京实际上道出了他的新执政思路:抛弃建立在权贵、官僚和犯罪墓础上的市场经济,选择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基础上的市场体系和社会生活。

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俄罗斯目前可能正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意识到他们要靠国家。

俄罗斯问题专家、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景桂兰教授认为:目前俄罗斯的国家治理逐渐走向规范,这切断了寡头复归的路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俄罗斯媒体舆论的监督功能非常厉害。他们把一些钱权交易的非法黑幕暴露在阳光之下,这是制约寡头权力的最好力量。

近年来西方对俄罗斯的批评是持续的,主要矛头所向是普京一系列加强中央权力的做法。

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权力:按地区管理原则建立7大联邦区;改革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制成整顿联邦宪法秩序和纪律的法律;建立国务委员会。

2004年9月13日,经历了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又提出修改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最高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即由原来的选举产生改为总统提名候选人,再由地区议会选举通过。

景桂兰认为,“俄罗斯15年转轨取得两大成果:一是在经济基础领域建立了市场经济,宪法确立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理及制度。二是构筑了与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宜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新闻传媒等多元制衡的现代权力机制。这两大成果从社会的基础层面上保证了俄罗斯不会重新走向专制。”

专家们普遍认为,俄罗斯的民主与西方的民主是有区别的,普京追求的更多是一种。“可控的民主”,一种适合俄罗斯国情的民主方式。

今日俄罗斯的社会心态

许多数年未到俄罗斯的人今年再到俄罗斯,普遍感觉到变化不小。过海关比以前痛快,警察比原先规矩,商店里傻大黑粗的“苏式”包装消失,商品比过去精美许多。莫斯科城里,新建筑虽然不算多,但大多豪华精致。

变化更大的是俄罗斯人,前苏共中央局级干部塔某现在承包了一家外交月刊,独拥财政人事和报道政策大权,月人四五千美元。老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的外孙、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政治学家之一尼某对他小儿子长大丁开中餐馆的“宏愿”居然赞赏有加。俄罗斯著名美国通特某请中国朋友刻了个“世德堂”的大印,因为他儿子的经济事务所想取个中国名。俄新社老报人伊某的女儿不愿轻松地拿2000美元的白领月薪,非要自己开公司……

年初的民调表明,54%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体面,能满足基本需求”,80%的人赞同民营企业,67%的人希望子女有经商才能,认为已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比认为不适应的多一倍。

而10多年前,俄罗斯人普遍重官位、重学问、轻工商,视做买卖为投机倒把,恨不得放火烧掉邻居开的小店。可以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转轨,今天的俄罗斯人的心理也发生了“转轨”。

然而,在俄罗斯人心理的“转轨”之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逾越的“误区”。

退休者和低收入者依然怀念“房租 1921年以来没提过,基本食品价格1947年以来没涨过”的苏联时期,年初甚至发生了抗议社会福利“暗补改明补”的浪潮,幸好普京大幅提高退休金,社会才恢复平静。

“误区”之二是,迷信GDP。2001年到去年,俄罗斯GDP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57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1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1443亿美元,但人民生活水平并朱得到同样幅度的提高。在如今俄罗斯的全民收入中,10%富裕者占的比重达32.9%,10%贫困者仅占2.3%,亿万富翁的人数仅次于美国,同时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令人担忧。

此外,俄罗斯人还难以消除“悲观情结”。不少俄罗斯人习惯从负面看待变化:资本出口是“逃资”,吸引外资是“外国经济渗透”,商品出口是“资源流失”,商品进口是“让外国赚我们的钱”。一位俄罗斯经济学家说:形成市场经济心态远比形成市场经济难。

经过10多年的艰难坎坷,俄罗斯基本完成社会经济转轨。去年俄GDP按可比价格计,已达转轨前的90%,考虑到还有相当于GDP40%的“影子经济”未列入统计,实际上人均GDP超过5500美元,大大高于转轨前。

两国关系有“双重保证”

俄罗斯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出,除了促进双边关系以外,中俄两国在经贸、军事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扩大,且更重要的是,将从此走向“务实”。

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拉佐夫告诉《望东方周刊》,俄中关系正处于两国关系史上“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并仍在持续快速发展。俄中关系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发展水平是因为有“双重保证”――既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又考虑到了双方的现实利益。

拉佐夫介绍说,俄中两国已经建立起了高层会晤机制,双方每年要举行几次最高级别和高级别的会晤。两国领导人还确定了到2010年将双边年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的目标。

他还指出,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具有更大的国际意义――是地区和国际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双方在国际舞台上加强合作时应考虑恐怖主义威胁、个别国家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地区冲突和其他因素。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格雷兹洛夫则指出,俄中两国的相互协作达到了很高水平,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完全一致。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和联合国框架内、在朝核等问题上会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

俄通社-塔斯社27日援引俄罗斯高级外交专家的话说,中国国家主席即将对俄罗斯的访问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今年6月2日,俄中两国外长在俄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了《关于俄中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从而为两个大国以法律形式确定边界走向的过程画上了句号。俄中在两国关系史上首次确定了相互认可的全部边界线的走向。

在双方解决了边界问题之后,两国之间便不存在可能严重制约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政治问题。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对话重心将转移到直接关系到两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务实互利合作上。

这位专家指出,经济合作是双边合作的最重要的领域。去年俄中贸易额超过了200亿美元大关,并仍在高速增长,双方投资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6月在俄哈巴罗夫斯克举行的俄中第一届投资促进会议上签署的一系列中国对俄投资项目已经进入落实阶段。今年6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俄中第二届投资促进会议上中国对俄投资的地理范围进一步扩大,投资金额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两国开始起草2006年至2010年双边经济关系中期发展规划。双方在这份文件中将全面分析两国合作潜力,并采取实际步骤消除阻碍双边经济合作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谈到两国经贸合作问题时,格雷兹洛夫主席说,去年两国贸易额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双边贸易也呈现良好增长势头,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正在落实,比如有俄罗斯参与的中国江苏省的“田湾”核电站正在加紧建设。

但他同时坦率地指出,俄方希望实现与中国的贸易多元化,深化同中国的合作。俄方将加紧通过旨在改善投资环境的法律。对于两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则进一步指出了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两国之间大的合作项目还比较少。他认为,双方已经开始致力于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中国对俄最大直接投资项目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房地产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应重视俄对中国机械设备出口减少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影响两国整体经贸关系发展。

再次,两国还应规范双边民间贸易。他认为,为了使双方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应使两国民间贸易变得更透明。

波尔佳科夫还说,两国文化交流也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是加深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文化交流是广义的,包括旅游、出版、文艺团体间的交流等方面。两国文化交流刚刚起步,而即将在对方互办的文化年活动将是一个绝佳的增进交流的契机。

中俄关系今年有很多“突破”

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主席于6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俄通社―塔斯社和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联合采访。他说:10多年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和扩大,在涉及国家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俄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5月20日以307票赞成,80票反对和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批准了俄中边界东段补充协定。这场经历了40多年的漫长谈判和曲折,最终尘埃落定――中俄之间长达4300公里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

“中俄两国解决在远东的边界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这段边界问题几乎引发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两国的核战争。”俄罗斯问题专家罗斯・戈特莫勒说。

一直纷纷扰扰的中俄石油管道问题,似乎开始了“起航”。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4月19日在莫斯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俄在通往太平洋口岸附近的纳霍德卡的管道完工以前,将首先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季志业说,“俄罗斯确定搞石油管道第一期工程,把管道建到距离中国漠北70公里的地方,而且近期俄罗斯明确表示用本国资金建管道,这个是很重要的变化。”

消息颇为灵通的柯舍夫透露,这次去莫斯科估计会签订好几个重要的文件,其中包括能源合作。

他所供职的俄罗斯文传电讯社6月27日常常报道称,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米哈耶洛夫在记者会上表示,俄中两国的国防部长达成协议,决定两国今年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于9月在中国境内举行。米哈耶洛夫称,俄中联合军演是两国军方合作的新途径,目的是改善两国军队的训练能力,以及加强双方合作。

6月9日的圣彼得堡迎来了中俄第二届双边投资促进会议的召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去年,中俄第一届投资促进会议上签订的12个合作项目已全部启动,总投资7亿美元。这次会议又将签署7个项目文件和1个备忘录,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化工、森工、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电子政务等广泛的领域,总投资额近15亿美元。

当日下午,曾培炎以及中俄各界代表上百人见证了“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奠基仪式。该项目不仅是圣彼得堡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合作项目,也是中国对俄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是中俄双方重大战略性合作项目。

安德斯・阿斯朗德是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俄罗斯及欧亚部主任,在接受《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他表示,各种证据均显示,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关系目前是两国历史上最好的,双方基本上不存在重大的矛盾冲突,同时,两国的商业机会也非常多。

中俄共同关心的问题更多了

出访前夕的对俄罗斯媒体表示,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双方应深化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协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加强两国在经贸、能源、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丰富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就即将参加的8国峰会,莫斯科明确指出,“如果没有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对话,很多国际问题没法解决。”

安德斯・阿斯朗德认为,在西方国家眼里,俄罗斯已经接近到“贱民”的地位了,因为它放弃了民主和没收了最大的私营公司。所以俄罗斯更,陕地转向中国和印度,因为他们对俄罗斯的这些政策比较能够容忍。

然而,在季志业看来,眼下一些世界重要力量正在进行重要的调整,比如独联体国家一系列的政权变更。“这些地区发生了宪法框架以外的政权更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挤压俄罗斯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合作,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扩大影响,在该组织的框架内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都是双方关注的事情。”

中俄两国在对地区安全的看法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朝核问题,双方的共同愿望都是恢复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改变朝鲜现有的政权。

“对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都坚决支持乌政府采取稳定国内局势的措施,在态度的表明上中俄有一致陛,其中包:括对的一些看法。”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俄罗斯室主任丁佩华说。

6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上,各方原则商定同意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在此次参加的阿斯塔纳首脑会议上,将对此作出正式决定。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5

2001年11月27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充分利用入世的有利条件,实施多元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在努力确保美、日、欧盟和亚洲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拉美等新兴出口市场,大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能源合作,应开辟多种进口渠道,逐步实现石油等重要战略性物资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为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认真研究俄罗斯的外贸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做到知已知彼,把发展对俄罗斯的贸易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及时调整我们对外贸易政策。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国家,其巨大的潜在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跨国企业关注和争夺的对象。俄罗斯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较高,与我国的资源秉赋和产业结构形成互补性的格局。因此,发展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后对外贸易的发展走势 俄罗斯从1991年到2001年对外贸易发展表现为“两下两上”的曲折发展进程,发展走势呈“W”型。具体数据见表1。表1 1991年~2002年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动态(单位:亿美元)注:贸易额包括个体贸易。此表转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第33页。 从表1不难发现,10多年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锐减期(1991~1992年) 苏联1991年全面解体,1992年俄罗斯开始实行激进的经济转轨,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外贸额锐减。1991年和1992年外贸总额与上年同比分别减少了33.5%和20.7%,进出口额的锐减是国内经济危机的重要信号,是经济转轨后国有外贸机构机制失灵而私营外贸机构尚未得到发育的必然结果。 (二)回暖期(1993~1997年) 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生产的降幅减小,通货膨胀速度减缓,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部门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到1997年,经济止跌趋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出现增长,商业部门比较活跃,金融市场比较稳定。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从1993年起,对外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8.6%,1994年接近锐减期开始的1991年,1997年达到1619.39亿美元,超过了1991年锐减前的水平,提升到外贸总额的最高点。 (三)危机期(1998~1999年) 1998年是俄罗斯对外贸易急剧转折的一年,1998年和1999年俄罗斯外贸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7.6%和13.3%。这两年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下降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1998年“8.17”卢布大幅度贬值出现金融危机,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锐减,企业投资能力下降,进口大幅度减少(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7月俄进口增长6%,危机发生后的9~12月俄进口下降56%);二是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俄发起92起反倾销案,使俄每年因此蒙受损失约15~20亿美元。三是1998年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使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当年俄出口商品价格平均下跌17.6%,出口收入损失约150亿美元。 (四)复苏期(2000年~至今) 2000年普京总统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刺激宏观经济增长,着力打击外贸走私集团,使俄罗斯较快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2000年以来,对外贸易逐年复苏,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9.7%和4.85%。俄罗斯外贸复苏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国际市场行情对俄出口十分有利;二是生产领域特别是进口替代型企业的生产增长幅度较大,抑制了进口贸易,顺差大增。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顺差分别为610亿美元和496亿美元,2002年头5个月外贸顺差仍保持在186亿美元的水平 上。三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贬值,使俄出口商品价格至今仍有竞争力。 二、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伙伴的分布 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以能源产品和资源型原料产品为主,能源产品大约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0%以上,尤其是石油产品,其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甚大,一旦国际油价升高,俄罗斯的出口形势就好;一旦油价下降,出口额必然减少。再者,金属、宝石及其制品占出口商品的1/4,俄罗斯的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体现了它鲜明的特征。其具体商品结构参见表2。表2 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注:上表中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9页,数据不含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进口商品以机器设备、运输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为主,其相加几乎占到进口商品总额的60%以上,说明多年来俄罗斯工业缺乏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业设备严重老化。另外,农业产品依然短缺,农副产品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每年不得不动用外汇,大量进口食品。俄罗斯进口商品的结构见表3。表3 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注:上表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71页,数据不含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的大国,由于历史形成的经济区域分工和经济地理的特点,俄罗斯的经济重心一直在欧洲。俄罗斯分为12个经济区,其中加里宁格勒州游离俄罗斯大陆处于西欧,其产业密集的经济区域位于北方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中央经济区、伏尔加——维亚特卡经济区、中央黑土经济区、伏尔加河流域经济区、北高加索经济区和乌拉尔经济区;位于中部和东部的西西伯利亚经济区、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和远东经济区地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5%,但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2%,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于欧洲地区。这种经济状况决定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重点在欧洲,与欧盟、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外贸比重占到80%以上,与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外贸比重还不到20%。 俄罗斯对外贸易伙伴的区域分布,欧盟居首位,约占俄贸易额的34%,其后依次为独联体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国家、中东欧国家,它们大约分别占俄贸易额的19~22%、17%和13%。详见表4。表4 1997年~1999年俄罗斯对外贸易伙伴的构成(%)注:上表数据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第31页。 俄罗斯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布于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主要的贸易伙伴有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法国、瑞士、瑞典;在亚洲主要有印度、塞浦路斯、中国,土耳其、日本,在北美洲主要有美国,在非洲和大洋洲外贸总额很小。 俄罗斯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参见表5和表6。表5 俄罗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3~364页。表6 俄罗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贸 易伙伴的进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5~366页。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具有传统的贸易关系。由于地缘优势和既往产业链的连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依然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外贸关系,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大体相当于其进出口总额的10%左右。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参见表7。表7 1995年~2001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7页。 三、俄罗斯外贸体制与现行政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组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机构的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对本国的对外贸易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废除国家垄断制,建立对外贸易自由化体制,在经营方式、支付手段以及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同国际通行的制度接轨。俄罗斯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十分坎坷的过程,在关税手段和非关税手段上也几度调整,即使是当前的外贸体制也仍处在变动之中,俄罗斯在维护自身外贸利益与争取早日入世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俄罗斯外贸体制与现行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废除外贸国家垄断制,推行对外贸易自由化 俄罗斯改革的首批法令就是废除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用市场调节的方法代替行政调节的方法,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 1991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关于在俄联邦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法令,取消国家过去规定的企业参加对外经济活动的各种限制和禁令,“允许在俄罗斯境内登记的一切企业及其联合公司,不分其所有制形式,可不经专门登记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俄开始从国家高度垄断的外贸体制,向对外贸易自由化转变,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项改革的宗旨是:建立一种调节机制,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促进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当前国际贸易惯例,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这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从事外经贸的企业实行私有化,推行股份制,组建和发展集团公司。除军火出口公司和一些专营战略性原料的进出口公司的控股权均由国家掌握外,这些大公司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逐步与经贸部脱钩,朝着集金融、生产、外贸功能为一体的跨部门集团公司的方向发展。其次,国家不设置障碍,企业和经济组织可以自由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自由地进入国际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最后,逐步形成符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节对外贸易做法的完整体系,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注意发挥关税、利率、汇率等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 规范关税和非关税制度。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原苏联的关税制度单一,税制税目自成体系,进出口关税不分档次,关税对调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不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改革和规范关税制度,努力向国际通行的制度靠拢。 (二)进口管理政策 1.进口关税 1992年初,俄罗斯对一些进口商品规定了很高的税率。但是,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下调一些商品的关税。同时,对不同类型国家规范了实行区别待遇的关税。同俄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基础税率(15~50%);同俄没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普通税率(30~100%);同俄有贸易协议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税率(7.5~25%)。中国属于这一类国家。俄从1993年2月1日开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从1993年8月1日起,俄实施新的海关税法,新税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俄海关制度已开始同国际通行的方法接轨。1994年3月15日起,俄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税率,这次调高税率是为了保护本国同类商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免遭外国商品的冲击,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为调节本国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5月起,俄又提高了平均进口关税的税率,由原来的12.5~14%提高到14~15.5%。同时,还采取了一些非关税调节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进口商品的管理,如严格进口安全检验制度,自1997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进口商品必须使用俄文标签等。 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表(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根据2000年11月27日第886号俄罗斯政府决定,对上述新税率表进行部分修改,自2001年1月1日起,对3500项商品实行新进口税率。当前俄进口税率除零税率外,分为5%、10%、15%和20%等4档。对汽车、白糖、酒精、酒类制品、烟草制品等特别敏感商品仍实行25%和 30%的进口税率。 2.增值税 自1993年2月1日起,俄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针对不同的进口国别,俄实行以下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对独联体国家的商品免征增值税;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商品计征增值税。 目前俄实行两种增值税率:粮食、基本食品、原糖、野生果实、浆果、核桃、用于科技目的或生产饲料或制作药品的鱼粉、鱼和海产品、儿童用品等进口商品的增值税率是10%;其他商品的增值税率是20%。 根据有关法律,进口商须两次支付增值税:首先是在办理商品进关手续时,要按商品的海关申报价值、进口关税和消费税的合计金额计征增值税;之后,在俄联邦境内加工和销售进口商品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要缴纳增值税。 3.消费税 俄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始自1993年2月1日。目前仅对酒类、香烟、汽油、首饰和小轿车等五大类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 无论自独联体国家还是自非独联体国家进口上述商品时,均缴纳消费税。 消费税率与关税税率一样,可以按从价(按商品海关申报价值的一定百分比)、从量(每一计量单位商品应缴纳多少欧洲货币单位)或复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办法征收。 与增值税不同,进口商只需一次支付消费税,即在办理商品过关手续时支付。在此之后,缴纳过消费税的商品在俄境内销售时,无需再次缴纳消费税。 4.非税收调节措施 俄罗斯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许可证管理。迄今为止,商品进口到俄罗斯一直不受配额限制,许可证管理也只针对有限的商品。需接受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保护植物的化学产品、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是需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 但按照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俄逐步增加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自1997年1月1日起,开始对食用酒精和伏特加酒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8年5月1日起,开始对彩电整机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对烟草及其工业代用品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 (三)出口管理政策 1.出口关税 在调整出口税方面,由于出口秩序混乱,俄罗斯经历了一个从上调到下调的过程。1991年在向市场 经济过渡初期,俄在出现大量原材料低价甚至倾销价竞相出口问题后,不得不实行出口专营并上调出口税,这样,战略性原材料出口的混乱局面得到抑制。1992年11月俄开始实行新的出口关税税则,新出口关税税则的趋势是,适应贸易自由化政策的要求,较大幅度地调低出口商品的税率,并且减少征税商品的种类。出口商品的税率从原来5~70%下调到3~25%。征税商品种类由1992年的53个大类减少到1993年的29个大类。特别是机电产品开始减征、免征基础税。1994年俄再次调低商品出口税,并决定今后商品出口关税将受到两种限制,其一是数量限制,只有少数商品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包括某些矿产原料、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产品、林产品、粮食、航空装备、武器和军用材料等。由于无法精确计算这些商品的国内生产费用,所以,俄征收这些商品关税是依据出口效益而定。其二是时间限制,根据俄联邦《海关税》的规定,出口关税征收到1996年1月1日为止。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在国家财政日益恶化的压力下,为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家预算亏空,1999年初以来,俄政府颁布命令,开始对部分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需缴纳出口税的商品清单中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有色金属、木材、皮革料、大豆、油菜籽、葵花籽、某些食品等 。 2.增值税 根据出口地域的不同,俄实行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 一是对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免征增值税。1996年这一优惠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凡与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相关的运输、装卸和换装等服务业务也予以免缴增值税。 二是对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则按全额税率(20%)征收增值税。增值税先由买方支付,再由出口商负责上缴国家财政。 1996年底~1997年上半年,国家加强了对享受增值税优惠的出口商品的监督管理,规定出口商必须向税务监察部门提供由海关出具的书面证明,证明货物确系运往非独联体国家。 3.消费税 根据贸易方式、商品品种和出口地区的不同,对消费税应税商品规定如下计征办法: 一是通过易货合同的出口,需缴纳消费税。 二是向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除外),免征消费税。 三是向未加入独联体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主要指波罗的海三国)的出口,如以非自由兑换货币结算,免征消费税。 四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均需缴纳消费税。 石油、天然气的出口消费税率由俄联邦政府的专项决议加以确定。根据不同产地的矿业地质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国家对不同的石油开采企业规定了不同的消费税率。 4.非税收调节措施 一是对某些商品实行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 目前俄对以下两类商品的出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第一类主要指那些按照国际协议的规定应主动限制出口数量的商品,如纺织类半成品和成品、个别黑色金属制品、碳化硅等。第二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野生动植物、药物原料、译密码设备、武器、核材料及其装置、贵金属及宝石、矿物学及古生物学的收藏资料、半宝石及其制品、麻醉剂、镇定剂等。 在实践中,出口配额的分配主要是通过招标或拍卖进行。配额如有富余,亦可通过实际出口业务加以分配。出口许可证由俄经贸部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负责发放。 二是对出口商品进行海关估价。 为了防止出口商低报出口价格、海外结余利润,自1996年12月起,俄规定对出口商品实行海关估价。确定海关价格的基础是合同成交价,即出口商品买方实际支付或应该支付的费用,此外还应包括由买方承担的、但未包含在合同成交价内的费用,如中介费、费、包装费、知识产权对象使用费等。 三是对加工服务贸易的出口进行管理。 近年来,加工服务贸易(外国商人购买俄产原料后,不将其运出俄境,而是与俄企业签订加工合同,委托其对所购原料进行加工)在俄境内得到较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俄海关专门做出以下规定:卖给外国公司的俄产原料不受海关监管;海关机构不参与上述原料及其中间加工产品在俄关境内的转运;获得的最终加工产品可按照一般出口制度(包括配额和许可证规则)运出俄联邦关境。 四是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监督。 1993年10月,俄建立了计算机外汇监控系统,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出口商的出口收汇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该系统的运行方式是:计算中心与俄全国各地经营外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建立起计算机联网关系,商业银行将出口商每一笔出口业务的最后收汇情况传给计算中心,中心将其与计算机中储存的该笔业务所签合同的总金额、商品品种和数量、支付条件等进行核对,以确认出口商有无隐匿外汇收入的行为。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为防止资本大量外流,俄对出口贸易的支付方式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只有在出示已收到100%预付款证明或已开立出口商品海关价值全额信用证后,出口商品方可出境。 (四)限制易货贸易,积极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不断扩大现汇贸易方式 易货贸易是苏联在经互会范围内长期实行的基本对外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特点是,实行计划协作和非现汇支付结算。供货价格由双方议定,一般都大大低于世界市场的平均价格。易货贸易能够调节余缺,并能弥补外汇短缺,对发展双边贸易关系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自俄罗斯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后,开始实行限制易货贸易的政策。俄认为,易货 贸易对俄具有不等价交换的性质,俄在这种贸易中吃了大亏。俄罗斯从1992年下半年起便开始限制易货贸易协定的实施,主要措施有:第一,不断提高易货贸易商品的出口税率。易货贸易商品的出口税原来就高于基础税率15%,1992年9月又上调15%。1993年1月起再次上调,使其税率高于基础税率50%。第二,对易货贸易实施监督和登记制度,以保证进口和出口商品的等值。第三,在易货贸易中不断提高支付硬通货的比重。对于一些被认为是对方必需的商品,则要求完全支付硬通货。易货贸易在俄罗斯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国际通行的现汇贸易方式正在不断扩大。 四、俄罗斯入世进程与外贸发展趋势 展望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未来,不难看出,俄罗斯正在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外,俄罗斯努力推进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本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俄罗斯独立之后,很快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国;1994年加入欧共体一般特惠体系;1996年加入欧洲委员会;1997年加入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1998年11月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从1994年开始,俄罗斯提出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申请,1996年开始入世谈判,至今已和5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国进行了关于入世的双边会谈。普京就任总统后,多次明确表示入世的愿望,俄罗斯积极推动入世进程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 苏联曾是世界第六贸易大国,但俄罗斯独立后退居第二十五位,仅为原苏联贸易额的40%。由一流强国沦为二流乃至三流的国家。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由大乱趋于大治,重振大国雄风成为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俄罗斯的外贸自2000年才恢复为正增长,2001年突破1500亿美元,而我国已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俄罗斯的对外 贸易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大体推算俄罗斯GDP的增长1/3是由外贸拉动的。俄罗斯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入世对俄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扩大俄产品出口的数量与品种,有利于引进外资;有助于消除国际市场对俄出口产品的歧视性限制;总之,入世之后,俄罗斯可以通过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振兴国内经济。 但是俄罗斯入世的谈判中存在许多难点:一是西方国家对一系列工业产品的俄进口关税提出“零关税”要求,如化工产品、钢铁、药品、纸、家具、医疗设备等;对一些工业品的关税,要求大幅度降低。如对汽车,美国要求俄将汽车进口税由25%降为10~15%,俄方则以30%为起点,经过7年降至15~17%。二是关于农产品补贴问题,三是关于服务贸易问题,四是关于法律制度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功,俄罗斯入世谈判将经历一个十分坎坷的过程。 尽管俄罗斯入世问题的利弊得失在国内引进巨大的争论,但俄罗斯积极推进入世进程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俄罗斯政府将在以下领域进行艰难的选择。 一是在工业领域,寻找开放市场与不损害国内生产者效率和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地确定每一种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在5~7年的过渡期内逐渐开放市场,使这些产品的关税从较高的水平降至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是部分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国资本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的时间和规模保留一定的限制。俄罗斯银行、保险、证券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竞争,投资环境差。俄即使入世后,投资环境也不可能立即得到改善,外国金融等服务贸易机构进入的时间将会延缓,这将为俄服务贸易领域提供一个适应的“时间差”。 三是保护农业,俄政府提出对农业的补贴额定为每年162亿美元,这只是为将来入世后预设的标准,现在就俄的财政状况而言根本谈不上对农业的补贴。如2001年的补贴还不到10亿美元。再者,一般认为遥远的运输距离对俄可起到保护作用,如把国外农产品运到俄罗斯的纵深腹地,成本将增加10%。因此俄方普 遍认为,农业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关键问题不在于提供关税保护和补贴,而在于经营机制的改革。 四是与谈判最强硬的对手欧盟周旋。对俄罗斯来说,入世谈判最强硬最难缠的对手是欧盟。欧盟市场约占俄进口额的40%与出口额的38%,在俄吸收的全部外资中有一半来自西欧。因此,欧盟的态度对俄入世无疑至关重要。欧盟一方面表示欢迎俄入世,同时又向WTO施压,让其制止俄对他们的倾销活动。俄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欧盟,巧妙周旋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以寻求突破,与欧盟谈判的成功将会使俄入世进程越过最大的障碍。 鉴于上述分析,俄罗斯未来的外贸发展将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进一步降低关税。在关税政策方面,1996年俄罗斯试图完全取消出口关税,但1998年以后又对一些商品重新开征进口税,到2000年继续对石油等产品征收出口调节税。从1996年起,俄开始逐步进行关税减让,2000年俄进行关税改革。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税率。目前,发达国家的有效关税税率已降到5%以下,发展中国家已降到10%以下,俄方的平均关税现为14~12%左右,未来的趋势,在国民经济回升的前提下,将继续降至10%左右,并有可能降至10%以下。 二是逐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国家外汇收入比过去更加依赖石油原材料的出口,这不仅使俄经济形势越来越取决于这些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而且国际社会的反倾销斗争使这种出口结构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普京主政以来,反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刺激制造业发展和促进出口,根据俄原有的经济结构,扶持军工企业,大力发展军火出口,是其产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普京还强调,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军工综合体,通过复兴军工产业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俄具有巨大的科技潜力和较高的劳动者素质。预计未来的俄罗斯将逐步调整原油制品和原材料出口占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形成原材料产品与军工产品、科技产品并重的出口格局。 三是加强与亚太国家的贸易往来,外贸重心由一味偏向西方逐步走向“双头鹰”取向。近年来,俄积极参与亚洲事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参加东亚地区国际会议和磋商机制,保持与东盟主导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展与中、朝图们江的经贸合作及与日本在环日本海地区的贸易往来。这一动向的产生实属必然。俄罗斯本来就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亚洲部分的经济一直落后于欧洲部分,振兴远东经济十分必要。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失去了波罗的海和黑海的许多出海口,其东方出海口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作用与日俱增。另外,中国近年来的迅速崛起,亦成为俄罗斯不可忽视的贸易伙伴,中俄贸易额突飞猛进。可以预测,未来俄罗斯将更加重视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将外贸的重心由单纯偏向西方而逐步走向东西并重。 四是外贸法规逐步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俄罗斯目前的对外贸易法、海关法、知识产权法、进出口制度、许可证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卫生和商品检验标准、国家和地方对生产的补贴、许多产品技术标准,均与世贸组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修改这些法律是俄入世的必备前提。这不仅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俄罗斯经济制度彻底脱计划经济之胎换市场经济之骨的重新改造。可以预见,修改现行法规制度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将随着外贸体制的渐变而逐步完善,但是朝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向演变则是不可逆转的。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6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 ;教育经费;教育质量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和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和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和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新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和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新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假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新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假如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 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猜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和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 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预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熟悉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熟悉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探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探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向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索。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和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和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 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索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新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新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新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7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和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和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非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新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和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新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7

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辖内农业资源富集,耕地总面积达2970万亩,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的13.89%;辖内农业人口107.9万,占辖区总人口的45.15%;辖区内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5亩,是全国农民人均耕地的7~8倍,拥有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条件。近年来,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立足辖区实际,联合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着力提高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获得性,主要做法及成效有以下几点。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一是强化信贷政策指导。为发挥金融在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出台了《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题,创新农村物权融资模式,联合市政府金融办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物权融资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截至2014年9月末,佳木斯市辖区共发放农户贷款220.14亿元,发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323.25亿元。二是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9月末,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成功申请到支农再贷款限额18.45亿元,涉农金融机构再贷款余额18.45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时,扩大支农再贷款的发放范围,在辖区突破性地向建三江垦区和村镇银行投放支农再贷款,实现了支农再贷款投放区域和对象的“双突破”。三是着重做好民生类金融服务工作。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为农村妇女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4年9月末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0.86亿元,支持2146名妇女创业和就业;将经过就业登记的农村劳动者纳入到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中,截至2014年9月末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量8.8亿元,直接支持2.8万人成功就业,间接支持6.89万余人实现了创业和再就业。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佳木斯市现有银行机构11家,保险机构29家,证券期货机构4家,小额贷款公司2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方面,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着重推动三项工作:一是引入民间资本组建佳木斯金成农村金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佳木斯金成公司”)。佳木斯金成公司成立于2014年初,以“政府引导、创新模式、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为原则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目前主要开展对辖区富锦、桦南、桦川、汤原、同江、郊区、东风区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担保贷款签订流转合同、担保代偿工作。二是提升村镇银行的发展水平。辖内桦川融兴村镇银行于2011年成立,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近年来通过投放支农再贷款、指导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增强村镇银行的支农力量,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年投放贷款额增速逾50%。此外,为规范村镇银行经营行为,当地人民银行针对桦川融兴村镇银行执行人民银行政策和管理规定情况专门开展了综合评价工作,2013年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的综合评价等级为A级。三是稳妥配合做好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加快“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金融改革步伐,于2014年9月28日召开的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第三十四次会议同意组建佳木斯农村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按照会议精神及分工,一方面积极帮助解决银行组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准备做好农村商业银行的开业管理工作及组建后的相关政策衔接问题,助力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村金融市场增添活力。

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模式。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以“一县一品”活动为载体,盘活农村金融资源,为现代农业融资提供丰富的信贷产品。2014年,将桦川县作为试点开创了土地经营权流转保证贷款的“金成”模式,佳木斯金成公司在“金成”贷款模式中提供贷款保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变现两项服务,实现了农民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风险负担的双下降。目前“金成” 贷款模式已在全辖逐步铺开,截至2014年9月末,全辖累计发放此类贷款11.96亿元,受益农户1.5万户。此外,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及辖内支行联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开办了“管理中心+担保公司”等信贷新模式,推出了农机具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共14项符合辖区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信贷创新产品,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4年9月末,全辖农村创新信贷产品贷款余额76.25亿元,同比增长43.78%。

逐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在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方面,通过以电子支付为补充拓宽助农取款服务覆盖面,形成了ATM机、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并重的助农取款格局,截至2014年9月末,佳木斯市辖内助农取款覆盖面达98.7%,辖内4个县(市)实现了助农取款全覆盖;辖区6县(市)共发放银行卡214万张,布放ATM机338台、POS机1641台、电话POS机3245台,发展特约商户4398户,开通网上银行用户211260户、手机银行用户124612户。此外,为填补建三江垦区无央行分支机构的空白,在建三江设立了支付结算服务部,并将业务种类由单一的票据传递发展到账户开立,不断完善农垦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为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倡议政府印发了《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佳木斯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方案的通知》,指导有关部门依托现有征信基础设施大力强化对涉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主体信息数据库建设,公正、科学地开展对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目前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评定信用农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2.06%和57.24%。

构建金融消费保障机制。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作为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提升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质量。一是在全省率先试点成立了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保护中心设在辖内同江市,成立了由市人民银行、政府金融办、金融机构为成员单位的保护中心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江市支行试点建立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工作方案》。保护中心已于2014年9月正式运行,为辖内探索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二是着力构建和谐金融消费关系。2014年2月 28日,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主办召开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和金融消费者座谈会,邀请市消协、金融机构及消费者代表参加会议,对辖内近年来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成效与今后努力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会后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重点从7方面提升服务质量,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宣教工作。在“金融知识普及月”、“3・15”金融消费保护权益宣传等活动中,侧重于深入乡村、垦区面向农民开展宣传。如:同江市支行带领金融机构进入同江市三村镇,利用农村农贸大集之机,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车语音讲解等方式宣传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知识;富锦市支行利用助农取款网点、农技学校以及村屯超市摆放宣传资料,增加金融知识宣传站的功能,为农民获取金融消费知识开辟了多种便利渠道;桦川县支行走进苏家店村,组织村民观看了人民币反假宣传片《去伪存真》等宣传视频,以生动的形式普及反假币知识。

制约普惠金融推进的因素

尽管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在探索农村地区推行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发展普惠金融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制约金融产品与服务惠及农村地区的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动力不足。受网点、设备、人员条件的成本制约,金融机构对向农村发展金融服务普遍存在顾虑,尤其是向乡镇以下拓展的商业利润低,大部分金融机构由于追求盈利性而仅在县以上设立网点,目前在佳木斯县域的乡镇以下区域设立少量营业网点的仅有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此外,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仍相对欠佳,部分农户存在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也削弱了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意愿。例如:据统计,在佳木斯地区2013年度农户贷款的回收过程中,一些农户故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导致农户不良贷款快速攀升。截至2014年2月末,佳木斯市金融机构(不含建三江)外出躲避银行债务的贷款农户达1170户,金额达8655.5万元,占农户不良贷款的9.92%。另外,除传统商业银行外,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本应在蓬勃崛起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应运发挥出巨大作用,但由于村镇银行资本金规模小限制了放贷规模、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机制导致后劲不足等自身不利因素,新型金融机构亦未对普惠金融做出充分的贡献。

法律的滞后性制约金融产品创新。在农村地区,农户获取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主要瓶颈因素为难以形成适合的担保物权。尽管目前我国中央政府积极通过试点等方式寻求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且2014年9月2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尚未进行修订,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仍受到一定束缚、未能充分释放金融活力。一是土地经营权抵押方面,佳木斯辖内仅抚远县的部分土地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可以抵押承包经营权的土地,其余农村土地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均禁止抵押。虽然金融机构推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证贷款取得较好成效,但一旦实现抵押权则需要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这方面的制度设计仍不完备,缺乏法律支撑。二是农村房屋和大型农机具抵押方面,由于我国实行“房地一体”主义,禁止农房抵押,佳木斯辖内金融机构均未开办农房抵押贷款业务。而对于价值价高的大型农机具,因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资金来源中60%来自财政补贴,大型农机具的产权不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所有,无法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

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备。近年来,佳木斯市辖内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合作化的大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的融资需求随之扩大。但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天生依赖大等特点,当前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致使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惜贷心理。据调查,目前佳木斯市共有两家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分别为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其经营模式均为协议由农村当地经管站代办的方式进行承包。农业保险公司近年来加快了三农服务网点建设,截至2014年9月末,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佳木斯支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佳木斯市分公司共建设乡镇级三农服务部96个,村屯三农服务站1235,基本实现了全市乡镇村的全覆盖三农服务体系。与迅速发展的基础建设相比,农业保险的业务发展仍受多种因素制约未能充分惠及三农:一是地方政府积极性低。按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县(市)财政需承担5%~15%的保费。而佳木斯辖内6个县(市)中的5个县(市)为部级贫困县,政府财政压力大,对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县(市)还对农业保险发展设定了限制性数量指标。二是农业保险整体覆盖面较低。当前农业保险品种仅限于承包大豆、水稻、玉米、能繁母猪和奶牛,此外的渔业和一些特色种植业尚未纳入财政补贴范畴,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普惠发展。三是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种植业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额原则为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但目前的保险金额已经远远低于农户的实际成本支出,如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保额分别为125元、120元、145元和200元,显然不足以转嫁农户风险。四是农业保险赔付水平低。按保监会的相关规定,保险条款中约定对于产量减少三成以下不列入赔偿范围,即若减产30%以下则保险公司不进行赔付,赔付水平低也使得农民投保意愿变弱。

金融消费保障体系向下拓展存在难点。在我国,由央行主导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在体系建设上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特点:2012年人总行根据中编办的批复组建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随后各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纷纷成立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处,目前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处及辖内各中心支行采取试点成立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等方式探索向县域以下延伸工作触角,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向农村地区发展普惠性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难点:一是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相对较弱。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开通以来,受理并办结了6起消费者投诉,其中仅1起为农村消费者投诉,仅占16.67%。二是县域以下无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仅设立至县(市)支行层面,且县(市)支行所在地多为该县(市)中心地带。因地缘因素,乡镇、村屯的消费者获取权利保障的成本较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向县(市)以下拓展存在障碍。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探析

建立普惠金融政策保障与协调机制。从发展战略的层面来讲,普惠金融需要系统化的发展规划,由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多个角色按规划安排形成合力发展普惠金融。建议协调财政部门及“一行三会”成立普惠金融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充分整合当前各部门的普惠金融职能、协调各部门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方向,以提高普惠金融政策和实施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另外,还要确保普惠金融各项政令的畅通,加强基层地方权力部门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和全面落实,保证广大农村地区切实分享到政策红利。此外,还应推动权力机关从立法层面破除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障碍,如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对于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禁止抵押的规定,为“两权”抵押提供法律政策支持。

着力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继续引导、支持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建议适当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准入政策,加大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筹建力度,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增强金融供给主体的资本实力和规模,通过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盘活农村金融资源。一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研究将县域以下网点较多的邮政储蓄机构转型为以农村金融服务、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的社区银行。二是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当前实际,做好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提升其普惠金融发展质量;高度重视村镇银行的发展,支持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采取措施改善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不利条件。三是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决策独立性强、经营灵活性大的特点,积极开发贷款新品种,拓展经营新模式,支持各类农村经济主体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相互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有序竞争、运行高效的良好局面。四是营造适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环境,在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上给予优惠。财税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可研究出台新型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涉农信贷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等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将支农再贷款政策扩大到新型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有效调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与支付体系建设。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农户和农业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力度,多渠道整合社会信用信息,支持守信农户和企业融资,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在提升农村经营主体信用等级、增强金融机构支农意愿、增加农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建设,探索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征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在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方面,完善的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多层次、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支付服务。建议持续做好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布放支付终端,积极改善农村地区非现金类金融工具的使用环境;通过实行刷卡消费激励机制等方式,大力推广银行卡、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非现金金融工具的应用;突出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市场运作机制,丰富业务内涵,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

创新农业融资模式与风险补偿机制。紧紧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契机,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对融资的差异化需求,在国家农业改革政策的支持下,提供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建议金融机构前瞻性地研发以农村土地经营权为抵押的贷款产品,顺应国家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政策趋势,切实支持农村物权融资。此外,还应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建立差别化的财政补贴制度、对农业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开发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产品等做法,增强农业保险的补偿机制功能。同时鼓励商业型保险公司开拓农业保险市场,加快形成体系及安全、产品丰富、广泛覆盖、竞争有序、功能完备的农业保险市场。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8

穷困潦倒的时候

尽管出生在一个父母都是普通社会义工的平凡家庭,但布莱恩・切斯基的身上仍然活跃着丰富的文体与艺术细胞。小学的时候,切斯基就对曲棍球非常着迷,以致有一年圣诞节母亲送给他全套设备――护具、冰鞋、球杆和头盔时,切斯基竟然怀抱着这些玩意一起睡觉了好个晚上。后来,切斯基喜欢上了画画和重新设计耐克鞋,并且这些兴趣逐渐发展成为对艺术的一种狂热,以致他可以突然终止某种行为遁入博物馆临摹画作的复制品,而且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中学毕业后切斯基考入罗德岛艺术学院,这是一所集艺术与设计学科为一体的世界顶尖设计学院,至今有近140年的悠久历史,在全球最棒的25所设计学院中荣膺榜首。作为学校的曲棍球队队长,切斯基毕业时被推荐在毕业典礼上做演讲。在切斯基当时看来,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于是他找到了之前学校的所有毕业演讲录像资料,反复揣摩。直至演讲的前一晚,为了让自己少些胆怯,切斯基竟然站在颁奖台上观看员工在会场上布置6000张椅子。功夫不费有心人。切斯基的第二天毕业演讲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就像所有的父母那样,切斯基的爸妈也非常担心儿子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甚至他们要求布莱恩向他们保证毕业后会去找一份有医疗保险的工作。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毕业前创切斯基就收到了来自洛杉矶一家设计工作的offer。不过,当他将这一消息兴奋地告诉室友兼好哥们乔・杰比亚时,对方非但不以为然,而且还非常神秘地对切斯基说,他预感两人有一天会一起开家公司,甚至人们还会为这家公司写本书。对于这种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切斯基当时觉得只是一种调侃,而且不久之后切斯基也得知杰比亚在旧金山开了一家从事现代建筑设计的私人公司。

切斯基到职后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工作,尽管这个差事与自己大学时所学的美术专业非常靠近,但他似乎总是提不起兴趣。深思熟虑之后,在入职后的第四个年头,切斯基作出了辞职的决定,继而前往旧金山谋求新职。不过,此时切斯基的手上除了从二手车市场买来的一辆破旧本田轿车之外,口袋也只有1000美元的积蓄,如此稀薄的钞票也只能维持一日三餐的饭钱,更别说住旅馆了。因此,为了省钱,一路上切斯基已经想好达到旧金山后直接去找乔・杰比亚,希望与他一起合住。

可是,出于切斯基的意料之外,杰比亚四年中虽然开了三家公司,但不是倒闭破产,就是无奈被别人收购,最后清还了银行欠款后,除了手上一张便携式坐垫的专利证书之外,杰比亚几乎一无所有。而看到切斯基的到来后,杰比亚告诉他,他住的房子每月租金1150美元,自己已经有一个月没给房东交租金了,而且房主已经下了逐客令。听着杰比亚惨兮兮的诉说,摸着自己口袋中区区1000美元,切斯基顿感眼前一片茫然。

不过,就在切斯基来到旧金山的那一周,国际设计大会在旧金山举行,当时所有的酒店被一抢而光,许多参会者因为没有找到住宿而苦苦发愁。得知这一消息后,切斯基与杰比亚很快做出决定,将他们住房壁橱里中闲置的三只气垫床全部拿出来供与会者选用,并通过当地网站上广告消息,以每天80美元的价格租给需要投宿的客人,同时提供早餐。很快,三名参会的设计师联络上了布莱恩与杰比亚,其中一位是来自波士顿的35岁女士,一位是有四个孩子的犹太爸爸,另一位是来自印度的男士。他们在切斯基与杰比亚提供的房间里度过了周末,并为布莱恩与杰比亚贡献了1 000多美元的纯利润。

灵感急速地在脑海中发酵。切斯基与杰比亚决定将他们的整个房间拿来用作对外常年租售,这样他们就不用担心每月的房租了。紧接着,二人很快推出的自己的网站,意思是提供空气床垫(Airbed)和早餐(Breakfast)的地方,后来改名为,同时airbnb作为一家公司的名称也就此成形。几个月后,哈佛大学毕业的内森・布莱卡斯亚克正式加入,并成为了第三位联合创始人。三人的分工也非常清晰:杰比亚担任C00,负责网站设计,内森担任CTO,负责提供网站技术支持,而切斯基出任CEO,负责公司的战略设计与市场开发。

实际上,Airbnb正式上线之后,能够提供的出租房间已经不仅仅是切斯基与杰比亚自己的住所了,而是成为一个可以联络顾客与房东的线上短租平台。一方面,房主都可以将自己家里闲置的房间放在Airbnb上,同时,登陆Airbnb,旅行者可以预订自己满意的房源。而每次交易达成,Airbnb就会向房客和房东分别收取6%―12%的佣金和3%的服务费,由此也生成了Airbnb至今不变的商业模式。至于最初租住切斯基与杰比亚房间的三位顾客,他们的巨幅照片至今还悬挂在Airbnb光彩夺目的总部大楼电梯口。

阳光总在风雨后

就像很多创业公司起步时那样,Airbnb正式启动后,切斯基也感到了一个新的企业生存下去的异常艰难。一方面,尽管起初人们认为陌生人进入陌生人的家入住这种方式很酷,也会有人喜欢这种方式,但如果让很多人接受进而形成一个市场恐怕没那么容易。因此,在网站上线的第一年,每天虽然有100个人访Airbnb正式,但预订的最多只有两个人,至于将闲置房产拿出来放在Airbnb上面的房主也是少的可怜。更要命的是,由于房源与客源两不旺,Airbnb开始捉襟见肘,切斯基与另外两个创始人甚至到了不得不靠刷信用卡来勉强维持生计的境地。

美国总统大选让Airbnb 赢得了暂时喘息的机会。时年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电视等各种媒体上吵的死去活来,看着这一幕激情的场景,切斯基突生了为总统大选提供谷物早餐的创意。为了节省资金,切斯基找到了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师弟们,请他们打印了上面印有Airbnb 字样的 1000 张纸盒封面,然后自己猫在家中折叠并用热胶水粘贴,共计准备好了1000个早餐盒。超出预期,奥巴马款和麦凯恩款两种早餐在ebay上卖的非常火爆,而且价格提升到了 30 美元一个。仅仅两个月下来,靠卖谷物早餐,切斯基就净赚3万美元。

重要的是,谷物早餐还招徕了美国好几家电视台的跟踪报道。灵感再一次闪现。切斯基接着将手中的早餐盒派发或邮寄给记者们,结果引起了CNN 、《纽约时报》等多家权威媒体的纷纷推送。Airbnb的知名度开始直线上升。趁热打铁。切斯基与另外两个合伙人赶到丹佛,目的是借助于在哪里举办年度代表大会一方面争取更多的房主,另一方面从参会代表中寻求客源。效果果然不错。在丹佛,Airbnb与房主签订了数十份意向性合约,而且到年底Airbnb网站也赚了5000美元。

然而,随着人代表大会的结束,更随着总统大选的落幕,那些原先愿意将房间拿出来与陌生人分享的房主纷纷开始退出,尽管切斯基和同事费劲吃奶力气向他们解释Airbnb的商业模式也无济于事。Airbnb的流水锐减至每周只有200美元,生存危机再一次出现。无奈,切斯基只能提前启动对外融资计划,条件是以Airbnb150万美元的估值融资15万美元,也就是说投资人只要出资15万美元就能买下Airbnb的10%股权。然而,切斯基一共联系了7家知名风司,其中5家进行了礼貌性地回绝,而另外两家干脆闭门不理。

上帝向你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当切斯基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找到著名初创公司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创始人保罗・格拉汉姆时,这一人称“美国互联网教父”的人物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做出了将Airbnb纳入Y Combinator接受孵化的决定。几天之后,在保罗・格拉汉姆的引荐下,切斯基见到了红杉资本的格雷格・麦克杜,而且后者也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做出了向Airbnb投资60万美元的决定。据悉,这笔种子基金当初买下了Airbnb约20%的股权,如今已经飙涨到20多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继红杉资本的注资之后,Airbnb在至今的近8年时间内相继顺利地展开了5轮融资,而经过最新一轮融资,Airbnb的估值达到了255亿美元,而且占在豪华资本阵营身后的不乏像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这样的产业与金融大鳄。

实际上,保罗・格拉汉姆在将Airbnb带入孵化器之中的同时,针对Airbnb手上当时顾客有限的市场状况,还特地向切斯基提出Airbnb应当到纽约去的重要建议。在格拉汉姆看来,纽约是一个超级旅游城市,而且到处都是居无定所、渴望一夜成名的三流演员和艺术家,对短期廉价住宿需求极大。听着格拉汉姆如仙人指路般的点拨,切斯基与杰比亚第二天就驱车奔向纽约,经过他们的努力,Airbnb在纽约的房源一周就净增了30间,一周的收入也从原来的200美元在13个星期后增长到4500美元。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纽约就一直成为了Airbnb最重要也是最受客户欢迎的市场。很凑巧地是,就在切斯基奔波于纽约的大街小巷并频繁地约见房主与客户时,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丢了饭碗的失业者纷纷将自己的房屋信息搬到Airbnb上,以赚取额外收入贴补家用,同时那些还不起放贷而失去家园的人们也开始考虑选择Airbnb的廉价租屋。经济危机帮助了Airbnb教育了用户,也使得一种共享式商业模式为大众所普遍接纳。

当然,在危机中逆袭而上的Airbnb显然没有将脚步停留在美国,而是昂首挺胸迈进了全球各地。资料显示,Airbnb目前在世界各地开办了21家分支机构,常驻员工2000余人,辐射半径延伸到全球3.4万个城市,并在190多个国家拥有1.2亿个房源,其中有600个是城堡,累积在线用户4000万,平均每晚就有40万人入住 Airbnb 提供的房间。根据年报,去年Airbnb营收达到了8.5亿美元,虽然最终还是亏损了1.5亿美元,但按照气势如虹的发展态势,Airbnb 离盈利已经不远。不仅如此,伴随着公司的成长,切斯基与另外两位创始人都成功挤进了世界10大最年轻的亿万富豪行列,而在《财富》评出的全球“40岁以下商界精英”中,布莱恩・切斯基力盖Facebook的迈克・扎克伯克,跃居荣誉榜首。同时,作为《时代》杂志推出的100个精英人物,35岁的切斯基也被奥巴马任命为全球创业精神总统大使。

在沟通中“排雷”

相比于企业起步时屡屡承受“断炊”危机而言,由于Airbnb触碰与挑战着传统的商业规则以及政府的管理神经,为了规避与化解矛盾,切斯基在这方面所投入和花费的时间可能要多得多,而且其未来可能还须支出更多的精力。不过,历练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与大学毕业时连演讲还要预演完全不同,在与各种各样政治势力与利益集团的灵活周旋之中,如今切斯基已经养成了非常成熟的沟通技巧与本领,而且成功排斥了挡在面前的一个又一个“地雷”。

在美国,为了防止短租扩散到整个城市,从而带来的一系列停车、噪音、垃圾管理以及社区安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保证火灾与安全法规的实行以及防止网络短租带来的税收流失,许多城市都对短租住房作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如住宅的大小、客房的数量以及外租的期限等等。因此,正当Airbnb 在纽约大展拳脚的时候,州议会颁布法案,规定房主出租或租户租赁房屋,如果短于三十天,就属于违法,除非房东和租户在此期间共处一室。而在旧金山,法律则禁止所有未经许可的短期房屋租赁,并且此前纳什维尔和费城等地区也有类似规定。如果这种管理行为很快蔓延开来,结果必然置Airbnb 于死地。

几乎没有做任何思考,切斯基随即展开了一场个人魅力之旅,他找到了当地的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以及出版成员,耐心与他们沟通交流,并告诉他们Airbnb 的重要作用就是刺激消费和推动经济增长。在切斯基看来,Airbnb的租客一般会选择深入体验本地人的居住环境,因此他们并不集中住在城市的“旅游胜地”而是遍布全城,这样就会显著带动城市一些并未大受游客喜爱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美国为例,Airbnb租客一般停留5晚、每个旅行消费978美元,远远大于传统游客的2.8晚、每次旅行消费的669美元。由于Airbnb租客在城市停留时间更长消费更多,其对整体消费的拉动就不言自明。另外,数据显示,仅在纽约和旧金山,Airbnb就帮助了两地62%的屋主与56%的屋主赚取了利润,这些人完全不受自己学历、专业与资历的限制就实现了就业。

当然,切斯基也关注到了政府所关心的税收问题。以纽约为例,在当地税收结构中,其中酒店税就占了14.75%,这包括5.75%酒店入住税、每个房间每天要交的$1.5的额外费用以及州&城市的营业税等。但由于Airbnb是一种新事物,政府的相关税收法律并未涉及,政府担心税收流失就不言而喻。于是,从去年开始,Airbnb在旧金山、波特兰、芝加哥和华盛顿特区等美国多个城市与政府达成了税收代收代缴协议,而且这一积极主动的让步赢得了官方的广泛赞赏。旧金山率先立法明确表明公寓短租的合法性,接着纳什维尔、费城、波特兰等地区也在政策上为Airbnb放行。

不过,切斯基的危机公关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各地酒店业协会以及行业大佬们纷纷以各种形式对Airbnb展开了抗议与反击,据此,切斯基同样不慌不乱地展开了自己的柔性战术。他找到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区酒店连锁行业的核心代表人物,向他们反复阐释Airbnb并不是传统酒店业的竞争者。切斯基的基本观点是,Airbnb主要提供的是民宿、城堡等住宿品种,选择这类消费品类的顾客与倾向五星酒店的顾客本来就不是一群人,因此,Airbnb的出现更多的时候不是和酒店抢生意,而是发掘出新的市场。

相关的研究结论似乎也在支持切斯基的判断。根据波士顿大学的研究,Airbnb供应量每月增长10%,仅仅带动酒店房间利润每月下跌0.3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相关比较研究结论显示,酒店预订市场大约是 1 万亿美元,大约20%的酒店营业收入是通过大型酒店连锁集团的直销渠道完成,而去年Airbnb 创造了大约 70 亿美元的预订收入,只占整个市场的大约1%。另外,全球最大的外币兑换机构Travelex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文化开放度极高的美国,都只有4%的美国人选择下次度假时会考虑Airbnb,23%的调查对象会选择住在品牌酒店。

现在看来,由于政府对于Airbnb管理态度的改变,切斯基所面临的商界打压力还不算十分地强烈。但是,如果说Airbnb并不会对酒店业形成挑战似乎说不过去。据悉,接下来Airbnb将会进行新一轮融资,估值将飚到300亿美元,果如此,希尔顿、洲际以及万豪等国际酒店超级巨头都将被Airbnb甩在脑后。重要的是,Airbnb似乎与传统酒店业争夺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特别是其上线的差旅管理工具,服务的客户已达 1000 家公司。这项新功能让 Airbnb 可以与公司共享出差日期、地点等信息,公司的差旅经理由此可以监控到公司员工的出差情况,并且将这些信息纳入到公司内部的差旅管理系统里面来。如此深度嵌入式的合作方式等于是Airbnb硬生生地将原来留住在酒店业的企业客户拉到了自己的怀抱。另外,Airbnb的用户通常对价格较敏感,中低端酒店为应对Airbnb也只能降价,并可能最终沦为与Airbnb竞争后的重灾区。显然,接下来切斯基还不能停止合纵连横的步伐。

招招鲜,吃遍天

位于旧金山SoMa区的Airbnb总部置身于一座并不起眼的建筑物内,但走进大楼,人们会发现不少呈设与摆式非常有意思的房屋空间。名为总统级的房间里,咖啡桌上直立着轮船模型,并且总体上保留着百年前行政公寓的原汁原味;其他会议空间有的设计成斐济民宿的样子,有的设计成游戏与战争之屋。在切斯基看来,之所以这样装饰房间,就是要让员工与参观者感受到Airbnb与一般酒店的明显差异之处。

的确,与酒店服务强调很强的一致性完全不同, Airbnb提供与鼓励的是突出地域性和选择的多样化。进入Airbnb,就像进入了一个曼妙的童话世界,线上房东提供的不只有普通民居,还有树屋、船屋、古城堡,甚至是整个小岛,无论是开展一次奇妙的旅行,还是举办一个生日派对,抑或是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人们都可以在Airbnb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房源。不仅如此,Airbnb所展开的一系列营销活动也极具特色。一项由切斯基亲自操刀的“过夜”促销项目显示,在Airbnb专门为用户提供的离经叛道的住宿地点中,有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的喷气式客机机舱,还有在伦敦最大的连锁书店大堂,也有在巴塞罗那的球星私邸,或是在澳大利亚的宜家商场以及“下榻”巴黎老佛爷百货。结果所有的预定名额一如预期地被抢购一空。

应当说Airbnb带给租客的并不只是独特的空间感受,作为创始人,切斯基非常重视来自租客的消费体验。时至今日,切斯基与另外两个合伙人还经常在Airbnb上预定不同区域的房子,同时,他们也会将己的房子挂在网上出租,藉此希望听到用户的真实声音。也正是如此,Airbnb发现给用户展示“利他”的文案,比“利己”的更容易带来转化,如告诉用户“邀请好友可以获得25美元”的效果就不如“给你的好友赠送25美元的旅行经费”更打动人;另外,正是基于租客的反馈,Airbnb改变了当初只允许用户出租自己房子的一个房间的规定,最终将业务从原先的公寓沙发、气垫床,延伸到整租公寓、别墅、房车,甚至城堡和私人岛屿。

让租客获得不同寻常体验的同时,切斯基非常清楚保障作为供给方房主利益的重要性。Airbnb成立的第三年,一位叫“EJ”的在线房东在网上严重吐槽,她通过Airbnb出租了自己在旧金山的一套房屋,但没想到租客非但没交房租,还把家里洗劫一空。得知消息并验证后,切斯基立即寻求投资人的支持,并向EJ太太真诚道歉,然后拿出5万美元补偿了她的损失。在此基础上,Airbnb制定了针对房东和租客利益的保护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出了物件保险高达一百万美元的决定,同时Airbnb建立了一套类似于淘宝的评价体系―租客可以为业主打分、业主也可以为租客打分。对于支付系统,租客将租金先行打入Airbnb的账户中,退房后的第二天系统才会将资金打给业主,租住过程中,租客一旦认为描述不符或不满意,随时可以申请退款。

在建立起公司和租客、公司与房东之间密切关系的同时,Airbnb还非常注重培养与架构房东与租客之间的互信关系。一方面,Airbnb经常举办各种聚会,邀请房东与租客一起参加,而且Airbnb从不介意他们跳过平台私下交易。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房东和租客之间的信任,Airbnb在不少技术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如优化网站,租客只需输入一个信用卡卡号,户主就可以自动收到房费;与 Facebook等社交平台合作,在一般的网页评价基础上,让房东与租客之间的互评通过社交网络好友圈得到更大面积地分享,以此进一步消除双方的不安全感等等。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9

2010年12月20日下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多功能厅,伊利筹备两年之久的品牌升级会上演。会上,伊利的新标志、品牌主张和全新包装的产品逐一亮相,新标志传承了原有标志中蓝、绿、红三大基本色以及字体拼写方式等元素,由三道“月牙形”组成的动态的椭圆形围绕着红色的伊利。而在象征蓝色天空和绿色草原的部分是增加阳光的元素,寓意滋养着万物,也滋养着生命的活力。同时,伊利还与迪斯尼并蒂联姻,承诺未来5年内,给消费者一个焕然一新的消费体验,打造一种健康、美好的全新生活方式。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伊利,为何要做换标如此大的动作呢?

“变脸”的真正原因

战术是服务于战略的,市场的成功在于每一次战术的出色表现,每一次战术的成功都服务于整个市场推进的战略意图。而伊利的营销策略是指导每一次战术运用的方法,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更有效的营销实施计划,先人一步,占领市场。

政策环境的支持。政府把奶业消费作为改善与提高居民营养水平的主要手段。按照我国政府规划,到2030年,奶类人均占有量要达到25千克,总产量达到4000多万吨。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奶业流动,这将使奶业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内蒙古自治区,乳业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乳品企业自2000年提出建设“中国乳都”的宏伟构想以来,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奶业,实现了政府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这些都为伊利这样的乳品巨头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

需求结构的要求。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乳制品主要是液态奶。从1996年的人均消费量为4.83千克,增加到2005年的17.92千克,年均增长率为15.68%。而从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规律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重视,乳制品消费量在食品消费中所占的比率逐渐攀升。因此,社会需求是促进奶业产品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奶业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为伊利奶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拉动其奶业的快速发展。

区域优势的督促。著名的区域优势理论认为,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具备的区位因素。奶业对自然资源具有指向性,总部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奶业产品市场运作的高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呼和浩特市具备发展奶业的优势区位因素,如:地理位置、季风气候、自然资源、生产成本、劳动力等。呼和浩特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体现在奶牛养殖业上应是奶牛饲养成本较低,单位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地区,成本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背靠大树好乘凉”。伊利便寻求更大的战略变化,以推动这样的地缘优势价值最大化。

“联姻”的战略意图

伊利所具备的销售力、品牌力和管理力成为其称雄市场的“铁三角”。而如何把这个“铁三角”推而广之,伊利想到了借鉴“快乐”翘楚迪斯尼的营销策略,于是便有了牵手迪斯尼的这一幕。

竞逐儿童市场。儿童奶,其实就是通过专业配方,在普通纯鲜牛奶基础上添加幼儿必需且日常饮食通常供应不足的营养元素,如维生素AD、锌、铁等,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普通纯牛奶,对儿童存在的营养失衡问题起到补足和辅作用。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数字显示,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有3亿,以每人每天饮用2包儿童牛奶计算,一年的需求将近2000亿包,可创造6000亿元的销售额。哪怕只有1%的儿童坚持每天喝2包儿童牛奶,该市场的年销售额也可达60亿元。但是,尽管伊利已经参与其中,但从当前的市场上可以看到,儿童奶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伊利和迪斯尼的联姻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双方在儿童市场上的各自需求,这样的“联姻”驱动,会激发这个行业对儿童奶这一市场不同方式的相继竞逐。

品牌锦上添花。伊利在奶源、生产、消费各个环节,都在塑造“绿色产业链”的详细范式,这个范式是:内部实行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文化,通过加大绿色成产投入,保证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个环节,以技术研发和创新为核心,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绿色产品,更多依靠产品科技创新获取“绿色利润”。实际上,转变公司发展模式,以绿色的生产方式,带来绿色产品,引领绿色生活方式,也是迪斯尼战略营销行动宗旨。当生产优质奶源的伊利和生产快乐生活的迪斯尼“联姻牵手”的时候,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无疑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伊利通过快乐,可以向更多的儿童传递“健康创新”的理念,迪斯尼更可以借助伊利,表达“欢喜雀跃”的思想,而健康、欢喜正是锻造绿色产业链的核心动力。

情感有效嫁接。尽管资本是促进伊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产品质量一以贯之的严肃的关注,才是伊利保持惊人发展速度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伊利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标准化挤奶站360个,建成奶牛饲养专业区15个,向农民发放购牛款1.3亿元,使其所在地呼和浩特地区的奶牛养殖业达到了年40%的增长速度。而在迪斯尼,它提升产品的方法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比如在迪斯尼乐园,工作人员的工作并不只是为游客启动机器,而是在用自己的创意使顾客的旅程更加美好。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与氛围中,迪斯尼的产品总是让人向往,让人喜欢并尝试去实践他们。伊利和迪斯尼的“联姻”,可以有效地将情感进行嫁接,这是一种弥补的过程,一种互相呼应、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开端。

推助终端促销。迪斯尼快乐营销,坚持的是用平常的心态,给消费者最实惠的服务。伊利“心灵的天然牧场”定位给人以一种亲切、贴近消费者的感觉而又没有盛气凌人的霸气。当然,作为战略合作的基础,迪斯尼的快乐优势,还不足以解决伊利的营销问题,比如渠道变革正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即减少分销环节、降低分销管理重心。这意味着厂方对零售终端开展直销,以及自己建立奶站。伊利目前还做不到这点,因为它还需要借助经销商的财力、销售网络进一步开拓市场,因此伊利只能在经销制基础上进行深度分销:淡化一批、加强二批,建立强大的二批分销体系。所以,“联姻”固然可以信心满满,但稍有不慎,这种快乐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升级”的营销模式

伊利变换标志、与迪斯尼携手合作,所体现出的销售力、品牌力和管理力着实可以成为其称雄市场的“核武器”。不过,这个“核武器”体现的不是争斗、威胁、投机的歪门邪道,而是健康、绿色、快乐的生活方式。

更新渠道选择。中国乳业市场已经持续了数年的增长,基本达到了对于一、二、三线城市的全面覆盖。就销售渠道而言,目前还是以超市、卖场为主,在现有的格局下,销售渠道本身已经极为成熟,难以出现太大的

变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加油站便利店是国内极具发展潜力的商品销售方式,也是乳品等零售商品值得拓展的新兴销售渠道。与超市、卖场为主的乳品传统销售渠道相比,加油站便利店主要的消费群体是中途加油、休息的旅行者。因此,占据加油站便利店市场对于乳品企业而言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伊利就与中国石油达成战略合作,利用中国石油便利店进行销售,消费者在中石油全国18000家便利店都可以买到伊利产品。但是,对于儿童奶而言,由于其自身特点所致,不能像其他奶品一样拓展所谓“便利店”渠道。因此儿童奶产品,针对三、四级市场,走流通渠道,进入农村市场的广阔天地,在价格保持优势的基础上,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在招商的部分区域,基本已经进入各类乡镇的零售终端,销售势头才良好。所以说,伊利儿童奶最佳的策略就是合理地利用经销商资源,因为早在4年前,伊利就已在全国开展推进“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布局。2007年,伊利更是作为唯一的乳品企业,被商务部推荐加入到“万村千乡”活动中,覆盖农家店近25万个。

高斯消元法的基本原理篇10

闪电入华,吞咽苦果

“从伊莱克斯在中国的历史、投资以及找到新的管理层来看,我们非常想立足中国,想在中国持续存在。”尽管伊莱克斯全球总裁兼CEO汉斯・斯特拉伯格毫不掩饰对中国市场的渴望,伊莱克斯的中国之行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营销苦旅”。

中国家电业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和最具活力的市场,众多中外品牌在这里风云际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风云变幻的中国家电行业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内家电企业纷纷开始多元化扩张,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产能过剩的局面随即出现。大浪淘沙,一些企业(包括许多合资公司,如阿里斯顿)惨遭淘汰。1996年,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海尔、容声、美菱、新飞四大品牌共占据71.9%的市场份额。对伊莱克斯而言,此时并非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但长期看好中国市场,且秉承“市场没有迟到者”理念的伊莱克斯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这场竞争。

1996年,伊莱克斯正式登陆心仪已久的中国市场,并“急匆匆”地收购了长沙中意冰箱厂,全然不顾这家糟糕的企业全年的销量不足1万台,还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坏账。更为糟糕的是,并入伊莱克斯之后,长沙中意每天亏损30万元。眼看收回4.5亿元的前期投资遥遥无期,“财大气粗”的伊莱克斯也逐渐失去了耐心。然而当了解到如果撤资的话,退出成本将高达5700万元时,伊莱克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最后只得吞下这颗苦果。

峰回路转,福祸相倚

出师不利,伊莱克斯决定寻找一位了解中国市场的高管,以打开局面。1997年,前百事可乐中国区总经理刘小明走马上任,一个长达7年的“刘小明时代”拉开了序幕。

刘小明入主伊莱克斯的方式较为特殊。他上任后,伊莱克斯完全停止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只是要求中国区每年向总部上缴一部分利润,这种模式曾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刘小明租赁了伊莱克斯”。

始于国际化,逐渐向本土化过渡,这几乎成为所有在华跨国公司管理变革的必由之路。而“刘小明时代”的伊莱克斯却一反常态,只派来了两个经理,将中国区业务彻底授权给刘小明。刘小明独揽大权后,其亲信占据了绝大多数重要岗位,伊莱克斯中国区俨然成为“刘家军”。迫于业绩压力,刘小明必须把投资成本和风险压到最低,在短期内提升销量,迅速扭转困局。

为此,深谙中国市场的刘小明准备“以小搏大”,接连抛出了产品研发贴近本土消费需求、高额终端返利、低价策略3件“法宝”。

产品策略上,刘小明提出了“以点突破、逐步推开”的主张,以冰箱为试点,构建本土化研发体系。1998年~2000年,伊莱克斯在中国先后推出“新静界”、“省电奇兵”和“自选冰箱”等新产品。这些产品并不是和欧洲市场同步推出,而是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

一般而言,在中国市场,渠道驱动比品牌驱动更加重要。不能构建高效的销售渠道,进而水土不服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通病,伊莱克斯也不例外。刘小明认为,厂商因利益关系而相互依赖和支持是最为理想的渠道模式。因此,他上任后致力于建立厂商共赢的渠道关系,推行亲情化、人性化的渠道策略。

为了提升渠道成员的积极性,刘小明颁布了渠道“新政”:经销商销售伊莱克斯可获得8%以上的纯利:以及批零差价、年终返利。这一策略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0年,伊莱克斯中国区扭亏为盈。

价格策略上,刘小明放弃了伊莱克斯原有的高端定位,转而走中低端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品销量。

初试锋芒之后,刘小明信心大增,他开始大举进行扩张,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和OEM等方式,伊莱克斯先后进入空调、洗衣机、厨卫电器、小家电等行业。截至2002年,即刘小明上任后的第六个年头,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30亿元。刘小明也成为红极一时的明星经理人。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小明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令伊莱克斯扭亏为盈,但其负面效应,尤其是对品牌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伊莱克斯改走中低端路线后,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销量,但这与其原有的高端定位背道而驰,造成品牌资产透支。另一方面,刘小明在其“以小搏大”策略旗开得胜之后,急于多元化,导致“战线”过长,分散了有限的资源。一些本有望成为“金牛”的产品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沦为“问题型产品”,不但不能盈利,反而成为企业的负担。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述负面因素不断叠加并最终演变为:虽然产品销量有所增加,但利润却逐年下降。现金流的减少导致公司传播费用开始缩水,伊莱克斯在媒体上的曝光率逐步减少,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下降,这又令产品销量进一步下降,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2002年,刘小明在业绩上遭遇“滑铁卢”――伊莱克斯旗下的洗衣机和空调业务均出现亏损,其中后者的亏损额接近6000万元,刘小明本人也引咎辞职。2003年年初,白桦志接替了刘小明的职位。

五度换帅,遭遇五连败

痛定思痛,伊莱克斯总部将刘小明的失败归结为:公司对中国市场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将其作为全球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来通盘考虑。为此,伊莱克斯确定了新战略:加强中国区和总部的联系,自建空调生产线,着手打造长沙、南京两个生产基地。同时,伊莱克斯还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增加了在华采购额。为了贯彻上述新战略,伊莱克斯开始物色新的中国区总裁。2003年5月1日,唐佳敦取代白桦志成为新任伊莱克斯中国区总裁。

唐佳敦上任后,几乎将刘小明时代的做法全部推倒重来。“一朝天子一朝臣”,唐佳敦到来后,“刘家军”几乎全部走人,取而代之的是肤色各异的“多国部队”。在品牌定位上,白桦志提出“重回高端”,削减低端产品,强化高端形象,将全部产品价格统一上调10%。砍掉季节性较强的空调业务,聚焦冰箱、洗衣机和厨房电器三大品类。重塑品牌,伊莱克斯“生活就是享受”的广告开始频频出现在央视黄金时段。在渠道策略上,把中国区划分为东、南、北3个大区,由3个销售总监分别管辖,同时开始自建渠道,计划在数年内建设超过1000家零售终端形象店。

从长远来看,唐佳敦的这些战略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战略却缺乏

必要的支持,很难实现。一方面,伊莱克斯在华研发和生产投入不足,高端产品寥寥无几。这令伊莱克斯陷入了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国产和韩日品牌,在产品造型、工艺和质量上又远不如欧美品牌的尴尬局面。缺乏高端产品,伊莱克斯塑造高端品牌形象只能是痴人说梦。另一方面,长期的战略性亏损令伊莱克斯心浮气躁。面对陌生的市场,迫于业绩的压力,唐家敦再次向本土化倾斜,并重拾空调业务。

这一时期的伊莱克斯在渠道策略上也出现了重大失误。2003年前后,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已经如日中天,占据国内家电销量的半壁江山。唐家敦不顾这一事实,坚持自建渠道,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却收效甚微。

唐佳敦任期内,其新战略虽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但是,伊莱克斯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此前的市场几乎萎缩殆尽。除了在厨房电器上稍有突破外,伊莱克斯在中国曾经的两大主打产品――冰箱和空调的销量大减。冰箱从三甲之列下跌到第六位,空调更因为质量问题屡遭投诉,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眼看“重归高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在中低端市场的基础又被削弱,伊莱克斯陷入了更加彷徨的境地。

2005年10月1日,伊莱克斯终于失去了耐心,唐佳敦被“正常地人事调整了”。他的离开标志着伊莱克斯此次战略调整宣告失败。2005年10月,白桦志重新执掌帅印。也许白桦志注定就是个过渡人物,2006年3月,曾在飞利浦中国工作过8年的台湾人薛佳玲取代了他的位置。

“新官上任三把火”,薛佳玲上任后放弃了唐佳敦的“固守高端”战略,将飞利浦“回归大众、高中低档兼顾”的战略拷贝过来。此外,薛佳玲还带来了台企管理风格,几乎完全了公司此前的组织架构,这导致了以销售总监俞晓云为代表的高管集体辞职。

在薛佳玲的运筹下,伊莱克斯中国推出了新的品牌诉求:“伊莱克斯――想你所想”。薛佳玲还放弃了伊莱克斯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优势的空调业务,明确将冰箱、洗衣机及厨房电器作为战略重点;调整冰箱产品结构,引进二门电子、三门和对开门等中高端产品。废弃长沙生产基地,产品改为原装进口。将渠道部分外包,把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5省市场的销售业务交给创维。

然而,令薛佳玲感到失望的是,她的“拷贝”战略很快就遇到挫折。由于伊莱克斯在国内二、三线市场缺乏品牌知名度,创维方面坦承业务的推进难度超出预期,扩张计划无法实现。此后,薛佳玲决定收缩战线,放弃二、三线市场,聚焦一线市场,在北京、上海、浙江等6大主要市场只保留约3000个经营网点。2006年,伊莱克斯的业绩进一步下滑,其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甚至不及只有20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薛佳玲本人的离职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吸取教训,再度启航

果然,2007年3月1日,原索尼爱立信(中国)公司副总裁李艳接替了薛佳玲的职位。2008年6月底,有瑞典“铁娘子”之称的古尼拉又取而代之。

1997年进入中国后,伊莱克斯如走马灯般先后更换过7次中国区总裁。其间,这位世界白电巨头的中国战略左右摇摆,至今仍未见明朗。伊莱克斯经过近百年积淀的品牌优势在中国不仅未能转化为销量,反而成为烫手的山芋。12年来,亏损成为伊莱克斯挥之不去的梦魇:12年来,伊莱克斯依然没能找到正确的路径。

与伊莱克斯的失意、落魄形成鲜明对比度是,中国家电市场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据麦肯锡预测,2012年全球白电市场32%的需求将来自中国市场。未来3年,伊莱克斯能否在中国取得突破,将关系到其能否保住全球白电前三的位置。因此,伊莱克斯对新任总裁古尼拉寄予厚望。

对伊莱克斯而言,唯一的利好消息是这次古尼拉的任期将超过5年。伊莱克斯总部并没有给出中国市场的盈利时间表,这意味着伊莱克斯亚太区将迎来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未来,古尼拉将如何实施变革,日益边缘化的伊莱克斯能否“起死回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功利主义下的战略短视

回顾伊莱克斯的中国之旅,其品牌定位忽高忽低,高管团队更替频繁,危机事件不断出现,团队建设停滞不前,销售业绩不断下滑。这一切的背后,都折射出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的战略缺失。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过分注重短期业绩的功利主义导致了伊莱克斯患上了“战略短视症”。

急功近利,以业绩论英雄

政策摇摆和不连续成为伊莱克斯中国市场溃败的主要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伊莱克斯坚持功利主义路线。2000年以来,伊莱克斯过于看重短期业绩,业绩不佳就换人。每次失败之后,继任者往往将前任的做法全盘否定,这样往往导致矫枉过正。当刘小明、白桦志、唐佳敦、薛佳玲、李艳、古尼拉等具备不同背景的高管轮番上阵之时,伊莱克斯品牌先后经历了由高端到中低端、重回高端、中高端并举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品牌定位的忽高忽低不仅未带来业绩的提升,反而使品牌形象受损,令消费者和经销商无所适从。未来,伊莱克斯要想重整旗鼓,首先必须治愈短视的顽疾――对中国市场缺乏坚定的信念,不愿持续投入,决策过程患得患失,过于倚重本地资源等做法,为中国市场制定长期战略并坚持下去。

战略缺失,雾里看花

正如波特所言,企业必须摒弃营运效益(业绩)的导向,建立独特价值的战略定位。频繁切换战略或是一开始就没有选择一个独特的定位,其结果必将导致“跟风”或模棱两可的营运活动配置,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整个组织的运营活动必然是一盘散沙。伊莱克斯依靠整合老资源来满足新市场,研发投入不足,盲目多元化,团队建设不进反退,连运营效益都未能有效提升,更遑论实现战略目标了。

要想在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制定系统而周密的战略,并有效地付诸实施。伊莱克斯恰恰在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中缺乏一种方向感,消费环境有何特点?竞争对手是谁?产品如何定位?这些问题仅仅通过换帅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

了解目标市场是制定战略的前提,伊莱克斯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始终比较模糊,对困难准备不足,理性思考不够,只是简单地将中国市场分为高、中、低端,然后人为地将品牌和产品简单定位于高端或中低端,实际上并未真正了解中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需求。

中国市场具有层级多、变化快等特点。因此,只有持续关注顾客需求变化并实施管理变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消费者购买空调产品普遍关心送货是否及时,以及安装是否到位等问题。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空调厂家却将注意力都放在产品概念炒作上,聚焦一些所谓“高深”的技术问题,忽略了顾客真正的需求。市场证明,谁能在第一时间送货上门、迅速而高效地安装,谁就会赢得顾客的好感。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管理迷失

多数跨国公司来华之后,其管理团队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而伊莱克斯的组织架构一直处在动荡之中,这也成为伊莱克斯近年业绩不佳的重要原因。

从“刘小明时代”的彻底本土化,到之后回归到“经理负责制下”的国际化,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逆向管理变革,凸显了伊莱克斯前期的过分放权以及后期的矫枉过正。12年来,无论是“刘小明时代”,“白桦志时代”抑或现在的“古尼拉时代”,伊莱克斯中国区团队建设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频繁的换帅不仅令员工士气一落千丈,公司的团队建设也离系统化、本土化的目标渐行渐远,这才是最值得担心和忧虑的。在后WT0时代,能否锻造一支具有共同价值观,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团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尼采说过:“当婴儿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使他站立起来的不是他的肢体,而是他的头脑。”一个企业要站立起来,同样必须依靠它的“头脑”――企业文化。伊莱克斯在功力主义的导向下,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必然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