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6:20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1

一、引言:

现今的教育,老师习惯主宰整个课堂,问题基本都由老师提出,没有给孩子提问的机会,学生只会全盘接收不会主动探索,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孩子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的孩子,在家里有父母包揽一切,家长无智慧的溺爱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家长就告诉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孩子听到最多就是:要听话。孩子被家长牵着鼻子走,家庭家教育中,对孩子质疑问难引导严重缺失,如果学校教育再忽略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思维死板,只有盲从的奴性,不会有探索质疑的意识,发明创造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培养孩子质疑问难,势在必行。那么重视孩子们质疑问难能力,有什么意义呢?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有益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路人。但是在目前很多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总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着老师意愿团团转。要改变这个现状,就要求教师要在教课前安排学生自读自学,提出疑难困惑,课堂上在老师的调控下再进行教学,如此的教学,可以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真正有效,为学生服务也落到了实处。

2.学生质疑问难,可以激活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有疑问才会去探索,有探索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问号就会紧紧勾住了孩子们好奇的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疑问越多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烈,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思维也就越活跃。通过老师的掌控和引导,学生便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

3.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促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边读边思考,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断质疑,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不断思考,激活思维。在阅读的时候不断思考,不断分析,一边阅读一边揣摩,深刻领会文中的意思。只有边读边探索,阅读后才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小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质疑

起初,孩子们只会读但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启发,老师应该灵活使用疏导、指引、点悟等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并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更关注更感兴趣,讨论起来就会更加投入。学生的兴趣被提起,思维自然会很活跃,这样也就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大胆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会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唤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他们敢问、多问、乐问、善问、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

2.课前预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解疑

叫学生带着要求做好课前预习:边读边想,提出困惑,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敢问爱问。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朋友的姿态和同学们平等交流,创设畅所欲言的氛围,学生才会把自己对文章的评议、怀疑带到课堂上来。面对学生质疑时,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注意呵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质疑后,再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要不断探索,不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倡导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提出有思维价值问题的孩子给予奖励,授予其“智多星”“小爱因斯坦”等美名。强化孩子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能乐问爱问。

3.多引导,让学生在拓展中再质疑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在教学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培养孩子们多思善问的能力。比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还有啥办法能帮蝌蚪找到妈妈?”同学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可以贴寻人启事”“我要当一条热心的小鱼,帮助她找妈妈”“我要送小蝌蚪一个气味辨识器,叫他利用气味找到妈妈。”整堂课,充满着激情。总之,老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拓展中再质疑,让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探索新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飞跃。

四、总结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式

名人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的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定义阐述的角度出发,探讨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采用,达到培养孩子创造力、挖掘孩子潜能的目的。

一、创造力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三是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几种方式方法

1.辨别法增加认知能力

幼儿在生理期处于大脑发育的认知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认知、辨别的阶段。通过开发孩子的辨别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孩子认知体系中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最终完善孩子的认知体系,提高孩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认能力。例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补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发现拼图中缺少的图案,对应地补充,以锻炼辨别能力。

2.归类、类比发散逻辑思维

归类、类比能力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因此,对幼儿归类、类比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是孩童创造力培养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项。通过寻找相似的事物和发现事物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借此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为孩子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滋长的沃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比喻。比如让孩子画出所有自己见过的圆形的东西,让孩子找出自己和小伙伴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归类、类比能力。

3.组织和重组增加立体思维

组织和重组能力是指在结构打乱的情况下,让孩子将结构复原或者改造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的能力。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美术课、手工课、积木游戏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以手工课为例,让孩子将剪好的手工纸按照一定的指引拼接成相应的图案;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组装成可能的造型。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提示,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创造重组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锻炼其组织和重组能力,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4.视像表达激发想象和情感

所谓视像能力,顾名思义,即视觉和影像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孩子通过视觉和影像,表达具体的意思、思想和情感,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例如让孩子通过画出“我的家”,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孩子画出自己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乃至蓝天、白云、家门前的小草等,让孩子讲解自己美丽的家,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情感和表达,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及表达能力。

5.情境困境激发发散思维

情境思维是立体空间思维的重要部分,会带动孩子各种情绪的发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和孩子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假设和创建,为孩子提供各种或困扰,或有趣,或开心,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在突然陷入的情境模式下自主思考并对情境自发加以应对,从而最终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一起床发现桌上有好吃的,但是自己的身高够不着,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马上转头找老师、找家长,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东西垫着够。又如问孩子:“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啊?”答:“找警察叔叔。”问:“找不到呢?”答:“我跑!”问:“被抓住了呢?”答:“我大哭大闹。”……这些都是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数学学习 习惯培养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当然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婴儿阶段

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学习”。哭,闻,瞅,听,都是在学习,都是在认知。为什么婴儿只要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就可以止住嚎哭。那是因为经过长久接触,婴儿敏感的嗅觉已经可以辨别妈妈身上特有的气吸。妈妈的一举一动都会时刻影响婴儿。这种感知其实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雏形。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婴儿也会慢慢感知白天黑夜的差别,感知喝奶的频率,感知睡眠的周期,也会知道何时应该入眠,何时应该喝奶,何时应该排泄。这些其实都是一个简单数学习惯的模型。可能刚开始这一切都是紊乱无序的,但是妈妈应该在与婴儿的互动中让婴儿感知周围发生的变化。这是他们学习习惯养成的最初级的形式,感知时间,感知顺序,感知频率。婴儿就是在感知中成长的,按时吃饭,到点方便,就是养成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一时期过来的,或许有着相同的习惯,但也可能会有个体的差异。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学习习惯也要处处留意。

二、学龄前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最易产生疲倦,而疲倦状态下的孩子是很难做到认真细致的。简单的数学运算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先天的天赋可能是决定孩子数学学习潜能的关键,但是后天对于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能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不可否认这时候的孩子,玩具才是他们最好的伙伴,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爱不释手的玩具,所以我们在选择玩具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喜好渗入数学的意识和思想,让其在畅快淋漓地玩耍中,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尽情释放发挥自身无尽的潜能。当然玩具不仅仅是玩具,也是最好的教具。不同种类的玩具可以培养孩子们不同的个性。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细心,方可受益终生。细心学习的前提是细心观察,应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从自己到他人,从家里到幼儿园,从今天到明天。其次,要培养孩子有条理的习惯,物品有条理,生活有条理,行为有条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也会变得有条理。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幼儿受益匪浅。

三、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灵有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你在这块土地上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当然进入了小学意味着系统地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开始。在这里每个学生先学习规范,并按要求,有顺序、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小学数学教育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是创造发展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就是互动交流探讨合作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常常看到媒体在谈到中国教育时总是批判我们的教育体系完全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每年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出国留洋不就是去国外恶补创新意识吗?其实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理念的最佳时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数学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当问题出现时会与人探讨交流,当解决问题时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光荣,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有人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是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期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数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中学阶段

跨入中学,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老师事事亲力亲为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中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分析数学模块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是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作业的检查,在布置作业时要适量适度。培养学生一边做题一边思考,理清解题思路。考试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数学时分阶段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串联,从而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数学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订正纠错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把数学试卷中的错题难题偏题一一总结罗列,进行重新整理学习,查缺补漏,扬长避短,“知错就改”,避免重复犯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分数的好习惯。数学试卷有时难易不好把握时,学生成绩不理想时,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释解他们心中的疑惑。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说教。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表现,教会他们人贵在自知之明的道理。学会正视自我,引领追求进步的良好学风,转变学生学习中学数学时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状态。

同样智商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就不好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绩好的孩子普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他们终身,成为指引他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克服怕数学、认为数学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数学。时代的发展要求每个人既要学会做人做事,更要学会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参考文献:

[1]沈子兴.用智慧解决问题[J].现代教学,2013(Z1).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4

幼儿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一、引言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现幼儿会问很多的问题,或者就一个问题问到底。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幼儿问的问题很可笑。但是有的时候,他们问的问题,却同样难倒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无法答复和解释。实际上,这种探索问题的行为,就是幼儿们创新意识萌芽的直观体现。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问:苹果里面有什么?有的幼儿说苹果里面有星星。原因是他们将苹果横着切,发现苹果里面的果核像五角星的样子。这与我们成人竖着切苹果的定性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及表现

创造性思维,又叫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听讲故事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极好契机。在活动中,我针对班内幼儿喜欢讲述的特点,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留有问题或悬念的故事,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并给他们提供自由讲述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好问、好动、好强,思维不易受束缚,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觉醒时期。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的教学、游戏与生活实践中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思维的主动性。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制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主要来源于家长的错误指导和教师的负面教育两方面。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功利的负面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学中依然还有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往往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教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对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评价很高。这样的教学,既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对开拓幼儿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无形的障碍。

四、教育对策

幼儿的成长环境较为封闭,主要涉及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学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敢说敢做。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家长们也要加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根据幼儿兴趣爱好适时进行辅导和加强。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教师只有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创造性思维。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要素,动手能力就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思维确实和手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的习惯,自己整理玩具等自理能力。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锻炼手、眼、脑的高度协调能力。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当孩子在活动中有创新的意识和举动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夸奖孩子的求新求异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的肯定能大大激发孩子的热情,对他们微小的创新意识起到保护和激励作用。我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将这种教育观念融入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提倡大胆想象,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各种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纽带,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平时多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参加一些学校活动,让他们学习一些指导方法,发挥家庭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参考文献:

[1]程立新.浅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

[2]卿忠.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3]沈洁云.浅谈如何培3~4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5

发散性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放射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思维宽阔,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有两大特点,首先就是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认识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其次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目前,美术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的陈旧做法了,而是给予同一主题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创造出不同的画面和故事情节,这样就更注重学生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这一故事情节的创造。这种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儿童进行绘画创作主要是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所以观察能力在美术教育的培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儿童一般靠记忆画画,他们喜欢画他们记住的形、知道的形和看到的形,并不懂根据客观物象去画。既然说绘画教育依靠视觉,那么就要经常引导儿童注意观察物象的特征,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就如我们引导学生画长颈鹿,他们记忆中的长颈鹿往往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很长,而落实到画面上可能也只有这一个特征。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观察长颈鹿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对其色彩、外形、眼睛、斑纹、也包括动态引导中散步、喝水等这些细节进行观察之后再创作,那么学生创作的长颈鹿将是生动自然的,并且不同的学生会画出不同表情、动态、造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独自思考,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在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儿童会对新鲜、好玩的事情产生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儿童会有探索这一事物的激情,引发他的创造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安排课程就要是好玩的,是儿童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又充满好奇的。就如孩子们在画外星人的时候,外星人的造型大胆夸张,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除此以外让儿童画自己熟悉又带厚重情感的题材也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画《老鼠偷东西》,孩子们可以画出不同的场景,有正在吃的,有搬运的等。可见,兴趣可以导致积极的幻想性创造。

三、提倡学生探索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鼓励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创作,从而突破以往认识事物的固定模式,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找到新的观察事物的角度。

比如在《为海洋妈妈画宝宝》这一课中,课程需要创造一些海洋宝宝,学生们描绘自己将要创作的海洋宝宝各有不同,海洋宝宝在海洋中的故事也是生动有趣。在作画过程中,孩子们边画边讲为什么要这样画,状态是处于积极兴奋的。在最后的观赏讲评中,大家积极发言,而设计的鱼的外形完全打破了以往自己心中三角形的鱼。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形象上引导学生突破记忆中认识的鱼的形象,创造出神态笨拙,色彩大胆的鱼,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四、多鼓励学生、促进创新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儿童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一事物学习的激情,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家长和教师都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看待儿童的绘画作品,否则会使儿童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6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它能够怡养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在某些时候亦能发挥疗治心灵创伤的作用。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亦能够引导个体获得对生命状态的美好体验。由此,音乐教育历来为教育者所认同,被加以积极实施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祖国的希望,重视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工作者亦应有自己的担当,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研究、探索,摸准儿童教育的关键脉络,才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独立自由的成长。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无意想象

一般来说,儿童起初想象力的产生经常是从外界刺激而引起,其想象力没有目的性,属于无意想象。如:3岁的儿童玩橡皮泥,他们不会提前想象自己要把橡皮泥捏成什么样的形状,只是在玩的过程中看到橡皮泥被自己捏成了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一个4岁的小男孩玩积木,他随意摆弄积木,当你问他这时摆了个什么东西时,他便慢条斯理地看看手中所摆积木,再回答你说:“这是一个房子。”第二天,若要求他再摆出一个和现在所摆形状一模一样的积木“房子”时,他却怎么也摆不出了。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想象力事先是无明确目的的,是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其想象的主题是易变的。

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重视对其想象力的合情合理的主体性的引导,孤立的是与非、对与错,在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念的同时,潜在的是对其个性的消解。世界丰富多彩同时也矛盾广存,个体意识获得良好的激发,更使其具有创造的潜质,则须使其获得美的体验,在脑海中存留“美”的体验,这就需要广泛的知觉体验,但对于儿童来说,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由此,教育者需要借助音乐来传递关于世界的信息,将真善美的种子埋藏于一方方希望的田野之中。

二、想象力的升华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马斯洛在其论著《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中称,“创造性是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的继承特质”,他强调指出,创造性是非经验的,无法以传授的方式获得。佛洛姆也认为:“生产性是人类天生固有的”(佛洛姆,产生性的爱和生产性的思维[M].Manfor himself.1948:8。)(生产性即创造性)。由此可这样解释:创造性是个体固有的心理特征,创造性思维是群体长期的心理积淀以遗传方式在每一个体思维中的集中反映。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和有价值的作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创造力。而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和现象称之为创造,它可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创造者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对人类社会而言为首开先河的、对社会有价值的成品的活动。如:蒸汽机的发明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类创造则是针对个体具有首创性,即个体最终产生了对本人而言是新的和有价值的作品的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的综合表现。人类思维分为形象、抽象思维两类,两种思维相互补充,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作动机和外部启示的激发下,以渐变或突变的形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不同的方向、程度的重组而获得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性的成就。

由此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即想象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创造性思维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做出真理性价值选择从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全新的认识。

2、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应重视把握儿童思维活动的特征

儿童的思维活动体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一般情况下,儿童总是对一些形象特征鲜明的事物印象最为深刻,这一点在其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也最能体现出来,因此,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第二,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与其已有的心理层面是相一致的,并且在其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及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符的,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三,伴随着儿童的成长、阅历的丰富,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也是逐渐增强的。

综上所述,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施教者应采用多样的方法,为孩子们的尝试、选择、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以创造的激励,并为他们提供广泛使用的素材,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努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与此同时,教师不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求同思维,也应因材施教,注重开发儿童的求异思维,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捕捉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独创性思想。

三、音乐教育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音乐教育的特质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音乐教育本质在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李斯特说:“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教育会影响着孩子们的审美和情感的发展。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音乐教育包括:歌唱、打节奏、游戏、打击乐及音乐欣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儿童在音乐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了其审美能力,激发了其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还促进其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了健康的审美观念,并能使儿童情绪安定、心情愉悦,从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一张景色迷人的风景照片看后能使人心旷神怡,那么一首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更是能够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在情绪上的波动,或高兴,或忧愁。音乐的特殊之处便在于此,能够触及人的情绪,抒发内心情感。孩子童年时期恰恰是其情感发展从初级到高级的逐步成长阶段。伴随着儿童社会交往的扩大、情感体验的丰富,音乐教育在此时可极大地促进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并让儿童知道如何对待真善美与假恶丑。

其次,音乐教育影响儿童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首先依赖于所听,儿童跟着音像资料学着聆听、欣赏、感受、表达音乐,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得自己的听觉能力得以提高。孩子们通过边听,可以边模仿着唱与跳,与此同时,也逐渐记住了音乐中的旋律、歌词、动作等,在这样动手动脑的参与中,也促进了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再者,音乐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的思维活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因此,其想象力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转变为独创想象的,并在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力进行创造。如:5岁的小孩学弹钢琴小曲《越过山坡》时,在聆听完一遍教师的示范弹奏后,便描述出了旋律线表现为先上后下,就像人们爬山一样,甚至在此基础上,还创造性地想象出帆船冲浪等。孩子想象与创造音乐的同时,也用语言说出了自己对音乐旋律的感受,与周围人分享了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想法,从而加强了儿童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

最后,音乐教育有益于儿童的身心与个性发展。如:儿童在学习打击乐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其天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清脆悦耳的声音、节奏中感受到了乐器所带来的愉悦感,使其身心轻松愉快,并消除了其紧张感。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我们无法找出任意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应的,儿童的个性差异也是各不一样的。由于每个儿童个性不一,在音乐活动中,并非每个儿童都愿意参与进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巧妙、良好地引导。儿童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可陶冶其情操,并在音乐舞台上找到信心,变得自信、坚强,使其产生乐观的心态,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为塑造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其团队协作意识,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友谊,也提高了其对待事情的应变能力。

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

第一,培养兴趣是推动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快乐。“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兴趣是在活动中产生的,音乐教师可将“玩”引入音乐课堂,以穿插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游戏活动使儿童身体获得发展、情感得以满足。例如:一名音乐教师在给一年级的孩子们欣赏《狮子王进行曲》时,孩子们自己分配角色,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服装,表演狮王、王后、小狮子、其它小动物等角色,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好的理解了音乐,而且把握了乐曲的结构。又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穿插击鼓传花、猜谜、拼图等游戏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客观信息转化为个体经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创意的开始。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可视化教学与实地教学,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自然的、社会的实体、实物等,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曾有一名教师在他的课堂中组织了一次分类游戏的活动,选择了以下物体作为分类游戏的材料:象棋、篮球、钢笔等。要求孩子们根据分类材料的特征和性能,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物体分类。通过教师与学生问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促使了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并不断产生了新的分类方法的连锁反应。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起来后,往往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

第三,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在和小孩接触时,会发现孩子们总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比如:一小孩儿见到笼子里喂养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便会问身边的长辈:“小兔子只有白色和灰色吗?为什么没有花色毛绒的小兔子?”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解答他们的“为什么”外,更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可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教幼儿《爱劳动的好宝宝》这首歌曲时,教师引导幼儿为幼儿园进行大扫除,思考小朋友们能做什么(擦桌子、拖地板、擦玻璃窗等)。然后,教师再请幼儿聆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思考能否听着音乐进行大扫除。再请幼儿出来——爱劳动的好宝宝听音乐大扫除,自由想象动作,按音乐节奏创编大扫除动作。

第四,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美国心理学家Terman从1921年起就对一千五百多名超常儿童进行跟踪观察与研究,经50年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个性与成就的关系远大于智力与成就的关系。儿童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及其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和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应精心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儿童只有具备良好的心境,才能真正地促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四、总结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作为学习语言能力最好的幼儿时期,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能力最容易在此时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引导教育,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合理的提高孩子的词汇储备量,孩子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词汇储备能力。下面本文就如何培养学前教育时期如何培养幼儿语言思维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孩子不断学话、学习新词汇、表达语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从呱呱坠地开始到孩子学会吐出第一个词,学会说第一句话,每天在不断接触新词汇不断学习新语句,直到完整的表达所思所想和理解新知识,这个过程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只有健康的引导教学才能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培养幼儿教育的关键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健康培养,不仅能使得孩子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更为以后孩子在学活学习当中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做到健康的铺垫,甚至到以后成人在社会上谈吐优雅,举止文明起到启蒙作用。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幼儿时期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孩子的各方面发展能力和交际能力。第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的拉进孩子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拉进同龄孩子之间的沟通。第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孩子语文学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更加能促进孩子以后学习当中对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要求

1.正确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

幼儿园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存在发音不过准确,吐字不够清晰的问题,教师在教育孩子发音上应以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使孩子吐字发音达到清晰准确的地步。幼儿园孩子由于其特殊的年轻性质,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比较强,作为幼儿教师是孩子在学校过程中主要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最正确的发音吐字方法,并引导孩子健康正确的词语词汇,指导孩子与人沟通时的正确方法和技能。

2.语言表达的儿童化

教师在对学前教育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时应当注意使用适当的语言沟通来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教师在教育还在语言的过程中,应当以孩子的角度和心理,模拟小孩的语速和语调,并辅以眼神动作等,吐字清晰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不仅让小孩有亲切感,更能使孩子通俗易懂,高效的达到教学作用。

3.语言表达的艺术化

学前教育教师是幼儿孩子学业生涯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在与孩子沟通和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在于孩子沟通过程中,无论是表达肯定意见还是否定意见,愉快情感或不愉快的情感时,教师都应该用符合孩子的温柔语气,使用健康的语言。二是亲切的语言。鼓励和支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幼儿进步的动力之一。三是新颖的语言。语言的新鲜感、多变性能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四是灵活的语言。语言的艺术化还要求针对不同的突况,灵活地驾驭语言,解决问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要想对一个陌生进行认识了解,首先要通过与其进行语言沟通。因此,语言是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知识水平、生活态度等最重要的方式。语言的熟练程度和组织能力不是先天得来的,而是通过后期学习训练达到的,所以对于如一张白纸一样的幼儿来说,在学前教育时期打好语言基础显得至关重要。

2.丰富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教师应当适当的组织和进行一些幼儿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课前演讲或者是朗读的小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都能得到语言锻炼,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的语感,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演讲水平提升学生的胆识,教师在学生演讲或者朗读结束后再给予孩子刚刚的表现一些小点评,不仅让孩子能得到夸奖增加孩子语言方面的信心,也可以使孩子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有不足,下一次演讲或者朗读时会纠正这方面的不足,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口语水平。

3.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学前教育的教师对孩子语言变大能力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指导可分为练前指导和练后点评。练习前,教师根据练习材料、练习方式的不同,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指出练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让学生理清练习思路,找准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练习后,教师的点评应该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个性、知识水平、语言表达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语”。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和肯定,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多创造学生上台机会,锻炼其心理承受力;对反应较慢、知识储备差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领悟力高、表现力好的学生,要有“画龙点睛”的点评和指导,使之更符合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结语:

为了使学生能养成语言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学生自身的教学方式,利用现有条件营造学生喜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言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孩子在语言方面和今后学习生活方面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为孩子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石,这样不仅是孩子们的的需要,也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要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J].学周刊.2011(17).

[2]武艳英.如何开展幼儿语言艺术性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8

什么是婴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或称创造才能,是人的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了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两种主要的能力。这里笔者主要阐述婴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将思路展开来,对一个问题寻求很多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还被称为求异思维和辐散思维,它要求思考者充分发挥想象,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指寻找单一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收敛思维又被称为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3、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设想。侧向思维往往是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经过联想的作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科学创造中,侧向思维有时也表现为汲取、借用某一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成果,作为研究其他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从而一举获得成功。比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的能量是通过热核反应产生的,这一发现使物理学家们茅塞顿开,由此想到能否模仿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来获得巨大的能量,从而最终发明了氢弹。

4、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往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全新的思维结果。3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都会升高,但医生却无法知道病人的确切体温。于是,医生们就请当时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为此设计了多种方案,可都失败了。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边操作边讲解,他问学生:“当水温升高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呢?”学生们回答:“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的缘故。”学生的回答给伽利略带来了灵感,他心中一亮:“既然当温度升高时水会膨胀,那么反过来,从水的体积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温度的变化吗?”于是,伽利略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计。在这里伽利略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所谓的反向思维方式。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要从多方面着手,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下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适当向孩子提问

要向孩子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例如:水有什么用处?砖头都有什么用处?世界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小猴有几种方法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要鼓励孩子说得越多越好。

2、鼓励孩子提问探索

孩子好问为什么,这是孩子好奇心强的表现。有一位孩子问老师:“蜗牛有没有嘴巴?”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找。于是孩子拿起蜗牛左看右看,最后还拿了放大镜来看,却还是不清楚蜗牛是否有嘴巴。此时孩子有些泄气了,老师这时对孩子说,从蜗牛的外表我们看不清蜗牛是否有嘴巴,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嘴巴是干什么用的?”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小朋友了。“是吃东西的。”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孩子。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去找蜗牛的嘴巴?”小朋友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只要看看蜗牛会不会吃东西就能知道蜗牛是否有嘴巴了。于是第二天孩子从家中带来了一片菜叶,放在蜗牛下面,一天、两天,孩子终于发现了菜叶上有许多小洞,于是他高兴地告诉老师:“蜗牛有嘴巴的。”

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利用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在游戏中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游戏的原有玩法,会玩出不同的新花样。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创造新的玩法,在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寻找替代物或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多给孩子自由,多让孩子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己见、喜欢争论的个性。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教给孩子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加法

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经过混合、组合、易位等的处理,从而得到一种新事物的创造方法。如生活中的组合家具、通话照机手机就是简单加法的产物。

2、减法

这是将多变少、将重变轻的方法。如带邮票的明信片、无绳电话机等都是运用了减法的产物。

3、扩大法

扩大法,即把一种物品扩大、扩展的方法。如大屏幕电视、家庭影院都是扩大法创造出来的产物。

4、缩小法

缩小法,即把一种物品缩小的方法。如笔记本电脑等,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

5、联想法

这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瓦特由开水的蒸汽冲壶盖而引发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6、改变法

改变法,即改变事物本来的一些属性,而产生一个全新的事物的新形象。如北方某些居民居住的窑洞、我们今天使用的折叠伞等。

7、模仿法

这是模仿、学习别的事物而产生新产品的方法。如人类模仿鸟儿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儿发明了潜艇等。

8、反向法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9

    一、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的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才能轻易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有趣情境,引发其探索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通过实际问题来启发孩子探究的兴趣。如,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的情境。具体步骤是这样的:先往一个纸杯里注入20克水。用细铁丝在杯底部扎一个小孔。接着,让水漏进盒内,并开始计时。先用电子秤称出一个纸杯的重量约为2克,再向杯子里加水,直到电子秤上显示出22克时,说明杯子里有20克水。这时,我安排一个学生打开秒表,大声喊:“准备,开始!”一声令下,我按下秒表,一名学生抽掉细铁丝。杯子里的水“嗒嗒嗒”地往下滴,秒表上的数字飞快地变化着。水滴得越来越慢,这时,我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水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小的缘故。我挤了挤杯子,让水保持同样的压力。水漏完了,我按下了秒表,一看2分钟!漏完20克水竟然只需要2分钟!如果水龙头和纸杯漏水的速度相同,那么1小时就会漏掉600克,8小时就会漏掉4800克,一天就是14400克!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每瓶大约是500克,你算算如果这样的话,一天要浪费多少瓶水?”用14400除以500,真是不算不知道,26瓶还要多400克呢!学生都说:“我们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

    二、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说教,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长期下来,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挫伤了孩子的创造性。使不同的孩子趋于一致,没有个性差异,特点消失,棱角磨平,变成了只会言听计从的小绵羊。事实上,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要为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孩子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孩子在智力、性格、兴趣、特长上是有所差别的。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个性采用不同的策略,为每一个孩子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为弄清它们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同时总是想要用尽一切办法寻求答案。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迸溅出智慧的火花,奇思妙想会层出不穷,创造出许多让教师都惊叹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多让他们动手。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怕麻烦,必须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步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原有的一些教学器具渐渐变得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并获取更直观、更准确的数学信息,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教材引领学生自制教具,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时,遇到这样一道应用题:钢铁厂有一根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形钢坯,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1.2米的圆锥形,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分米。为了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钢铁在熔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的原理,我教学生自制简单有效的教具,取出准备好的橡皮泥,捏出一个圆柱体,把它想象成需要熔铸的钢坯。然后再把它捏成一个熔铸后的圆锥钢块。同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橡皮泥由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去掉它的任何材料。因此,钢铁在熔铸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紧接着,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再捏一捏,看看圆柱体钢坯还能捏成什么形状,在变化形状的过程中,它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最终,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定论:钢铁熔铸过程中,无论形状怎样发生变化,体积都不改变。

    五、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篇10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系统论认为,环境是第一个在系统周围能够广泛产生作用的场所和条件。一个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创造的欲望。

1.创造性的师资环境

弗里德・海纳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因此,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给音乐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性的教师喜欢使用更为灵活、更有试验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鼓励那些以不平常的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要用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学生的理解,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意识的氛围。

2.民主的人际环境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疑问,要允许学生出错,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造性的、富有想象的问题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适当的引导。

二、从感知入手,提高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在音乐唱游课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示范操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模仿动作中去体现音乐带给他们的美感,从而引发想象,激起创造的灵感。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在学习第一课《春天》时,我启发学生营造一个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每个孩子参与即兴创造:有的孩子围成圈,模仿微波荡漾的小湖;有的孩子蹲在湖边扮演盛开的鲜花、摇曳的小草……组成了一片美景。在音乐和美景交融中,“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小猫”“小狗”追逐嬉闹,音乐在流动,画面在变换,动作在变化,孩子们一个个身临其境体验着创造的欢乐,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表现了美。

三、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重视个体创造与群体合作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对孩子唱、奏、跳、演等各方面都很少有标准统一的要求。如在欣赏《小红帽》一曲中,孩子们凭各自的感受,自愿选择扮演各种角色,同时也将故事的最终结局通过扩散性思维演绎出多种情境:有扶助弱小的;有众多小动物帮助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也有猎人赶到打死大灰狼的。孩子们都积极开动脑筋帮助小红帽,表现得异常活跃、异常勇敢。通过老师的因势利导,挖掘了儿童潜在的聪明才智,也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2.重视肢体语言的训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采用最多的莫过于“肢体语言”,而且是带有节奏的“肢体语言”(即音乐课中的律动)。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无需借助复杂的逻辑、抽象的推理,也不存在“讲对讲错”的问题,这对于孩子很适合。学生爱模仿、爱创造,他们喜欢自编动作,结合夸张的表情,运用这种方式和别人“对话”,交流感情,且兴趣盎然,其乐无穷。

3.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