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与健康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2:33

风俗习惯与健康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1

坚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一明显主题,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把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提了出来。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明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加之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各民族都形成了一些独具特点的文化和风俗。总的来看,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其中有不少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是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坚强纽带。对于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民俗、民风和由此而产生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我们党历来是十分尊重的,而且一直号召我国人民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像《云南映象》的展示和演出,就是把我们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精华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大胆尝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长期处在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小生产的社会环境中,加之经济和科学技术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中,时而会出现一些落后的甚至于糟粕的东西,比如热衷于封建迷信、遵从陈规陋习都是这些不健康文化的反映。看起来这些都是小事,但是一旦形成一股风气,汇成一股势力的时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早在建国初期,主席就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发出了:“移风易俗、改造中国”的号召,刚刚从三座大山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破旧俗,树新风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中。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为一代新风的树立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并没有放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一直没有放弃对全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大,都强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对教育和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克服社会陋习、树立社会新风的意义和方针尤为关注。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引导农民树立新风,革除陋习,要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禁止黄、赌、毒。可见,无论过去和现在,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始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制定的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陈规陋习、封建迷信对社会有哪能危害?

这些年来,提倡“移风易俗”的声音变弱了,有的地方根本听不到了。于是,一些本已绝迹了的旧风俗、旧习惯又慢慢地抬头了,有的陈规陋习也开始纷纷卷土重来,尤其是在“婚丧嫁娶”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和明显,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很是盛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可精神上却更加贫困了。于是间,请客送礼之风重新走俏,修坟造墓、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算命卜褂流行、风水先生生意兴隆、摆宴席、做道场,无论红白喜事都要吹吹打打好几天,说起来是“热闹”,实际上把活人折腾个半死。有人说,现在是婚结不起,连死人也死不起。当地的领导也是“顺应民意而听之任之”,不少人却是打肿脸来充胖子,群众是怨声载道,一部分人是敢怒而不敢言。还有什么孩子满月、过生日、参军、上大学、搬家、起名、剃头等等真是名目繁多。更有甚者,连儿子从拘留所、看守所甚至刑满释放也要大请宾客。一些人辛辛苦苦“打工”挣了点钱,也都在这“人情来往中”和“不情愿的礼常往来中”打了水漂。一些人也盲目攀比,使其大操大办风越搞越隆重。这种现象同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广大老百姓深受其害,不堪重负。故此我们有必要展开讨论,重提移风易俗,并要向社会广泛宣传这些不良风气带来的社会危害,带头制止和不参与,带头抵制和坚决反对。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迷信活动猖獗的地方,人们有病不去医院看,而是求助于看相算命,相信鬼神会消灾保佑;地方上建学校没有钱,而修庙宇、塑泥像则舍得投入;有的地方装神弄鬼、耽误了生产;有的家庭因此而家破人亡;

2、打着宗教的旗号,个别地方宗族活动抬头,形成了农村基层组织以外的权力机构。宗族活动盛行的地方,它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为纽带,把宗族利益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特别是在基层政权选举中表现突出,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力和战斗力,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不安定因素,也给一些作案、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3、黄、赌、毒泛滥,严重毒化社会风气。近几年来,“、聚众、贩毒吸毒”等陋习陈渣泛起,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危害。这些剥削制度下的产物和丑恶现象在新中国建立后已经灭迹,这些年又死灰复燃,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犯罪也损害着人们的心灵,特别腐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大毒瘤。

4、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之风久盛不衰,这个风气不仅在农村盛行,在全县也有漫延之势。我们的党员,党的基层组织是见怪不怪,很多人也是听其泛滥成灾。个别地方也成了农民自找的一个负担,甚至由此而欠下了“高利贷”,本来就已贫困的他们,更是雪上加霜,难以脱贫;

5、“重男轻女”的陋习影响基本国策的执行。早婚、非婚先孕、多生、抢生、超生的旧观念导致个别人参与婴儿的拐卖活动。使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使一些地方党群关系恶化,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也从根本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以上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如此危害社会,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影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而且对三大文明建设造成巨大的破坏。及其“__功”组织之所以能够猖獗一时,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祸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国民中有许多人不信 科学信鬼神,才使“__大法”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如果我们还不认识其危害,不同陈规陋习决裂,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有张洪志、王洪志冒出来危害社会。

三、共产党员要做“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的模范

移风易俗,作文明的带头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在我们全县树立文明风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靠各级党组织坚持不懈的思想引导;另一方面,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的“自律”和带头;其次,还需要党风廉政建设各项纪律的约束和监督有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所有共产党员要在社会上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要在全党发挥表率作用。共产党员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战士,在各个方面理应成为群众的表率,在精神文明的创建上也应如此。我们不能说的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的党员对不正之风不反对、不抵制、甚至于参与其中,就会助长歪风邪气占领市场,也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相反,如果我们每一个党员都对腐败之风说“不”!对陈规陋习说“不”!对封建迷信说“不”!对大操大办说“不”!不仅自己不参加一切有悖于社会文明和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活动,而且也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群众放弃陈规陋习,一切封建迷信活动就不会有市场,一切文明和进步的东西就会得到弘扬,一个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社会风尚就能形成,社会主义的文明之花就能在建设小康盐津的进程中开满城乡。

今天,盐津县妇联根据县委、县纪委的要求组织了这场座谈、研讨会,就在于通过我们对陈规陋习的剖析,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明白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负起的责任、义务,从自己做起,带头反对大操大办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吃喝风、风,带头移风易俗。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发挥带头作用:

(一)、共产党员要做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的模范。

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仅自己不能参加任何封建迷信活动,而且还应在群众中宣传“无神论”,用科学去占胜迷信,“愚昧无知是贫穷落后的根源,文明开化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只有用三个文明去战领城乡的文化阵地,健康文明的环境才有可能建成。

(二)、共产党员要做反对宗族活动的模范。

共产党人是姓“公”的,应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时刻要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共产党员要带头根除头脑中的宗族观念,一定要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决不做违法乱纪的宗教活动和参与狭隘的家族称霸活动。

(三)、共产党员要做同“黄、赌、毒”斗争的模范。

“黄、赌、毒”是犯罪行为,共产党员一旦染上,就会丧失人格、党性,也要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共产党员只是洁身自好也是不够的,还必须保证自己周围的人远离“黄、赌、毒”。眼下我县城乡不少地方风较盛,一些党员、干部也在参与,认为是“耍小钱”不碍大事。其实,那些大赌、豪赌者其实都是从小赌开始的。对共产党员来说,最好是不要参与,即使是“小赌”一把也是很危险的,极有可能把自己带入歧途,也会越陷越深的,就会丧失共产党员的资格。

俗话说“不破不立”。我认为破不是惟一的目的。我们在破除落后的观念和习俗的同时,还必须倡导和树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相应的科学文明的生活风尚和良好道德情操。这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外,还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全体人民的参与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带头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还必须带头更新观念,带头树立科学文明的新的风尚。

(四)共产党员要做学习的模范。

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思想上的坚定,而思想上的坚定是要靠不断学习和思想上的不断改造才能实现的。我们的一些党员之所以会去参加和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精神空虚所至。只能从迷信和低级趣味中寻找慰藉。共产党员要自觉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学习一切对人类进步发展有用的东西,只有人的头脑充实了,才不会被荒谬的东西左右自己的灵魂,才能在政治风浪中和关键时刻把握自己,才能在移风易俗和反对封建迷信中发挥带头作用。

四、风易俗必须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力度

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就不会及时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同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也必须要有一点自我批评精神。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陋习和恶俗就如同一匹骏马坏掉的马蹄铁,必须去掉。要正确地认识哪些似乎已经“见怪不怪”的习惯和风俗,抹掉这道丑陋的风景线,并不是否认一个民族的伟大,而恰恰是为了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更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一个讳疾忌医的地方,一个抱残守缺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做到与时倶进、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增强移风易俗的责任感、紧迫感,敢于查找和正视我们自身不符合现代文明的习俗和陋习,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自觉树立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

移风易俗,不仅是与时俱进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我国著名科学家高士其针对我国国民随地吐痰的习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中国人能个个革除随地吐痰的恶习惯,疾病就可以大大地减少,病的负担一除,穷的负担就可以减轻,民族的健康复兴,国民的经济能力也就增进了。所以,改变陈规陋习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我们能够用双手砸烂一个旧世界,也能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去打造一个移风易俗、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在移风易俗的问题上也要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向一切违背社会道德的习俗挑战,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打一场移风易俗的人民战争。

五、风易俗必须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 容

社会主义的文明新风,不是从天上吹来的,封建迷信之类的旧风俗、旧习惯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不健康、不文明的旧风、旧俗一形成势力,就会麻醉人们的头脑,腐败人们的心灵,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工作中,我们总是一手硬一手软,有时针对出现的不正之风,我们的领导、干部、党员、公务员都是态度暧昧,随波逐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还热衷于参与,推波助澜。实际上,哪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不良的风俗习惯,如同精神鸦片,吸食久了是不能自拔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移风易俗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和容易改正的事,单靠行政命令或发几个文件是不能奏效的,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入手加以必要的限制,并要坚持很长的一段时间:

1、必须坚持和保证党的领导,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考核运行机制,要真抓而不是只喊口号,必须是全社会共同参与;

2、加大其对危害社会的宣传,让广大民众都知晓;

3、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代不良和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要尽快建立起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新风尚、新秩序、新道德、新理念,消除其滋生的条件和土壤;

5、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普及到我们城乡各地,占领农村、城市的一切文化阵地;

6、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纪律约束、法律追究和党纪监督并用;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2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

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认真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向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3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

[1] [2] 

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4

文明上网倡议书2017【1】

网民朋友们: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交流的平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学习、交流和娱乐的重要方式。但是,恶意诋毁、诬陷谩骂、造谣传谣、传播低俗不良信息等不文明现象,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为加强我市网络文化建设,倡树文明新风,净化网络环境,促进和谐稳定,现普洱网警向全市网民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中国互联网协会《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不危害国家安全、违反法律法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害信息。

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自觉养成守法上网、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做到上文明网,做文明人。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保证自己传播的信息健康、合法、客观、有益,坚决抵制各种不良信息。

四、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坚守道德底线,养成良好习惯,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不造谣信谣传谣,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在网上恶意谩骂、诋毁、诽谤他人。

五、主动抵制和举报各种网上不良行为,坚决同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积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合法权益。

六、全市网民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文明上网公约的实践者和带头人,带头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带头清扫网络垃圾,带头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文明上网倡议书2017【2】

各互联网企业,广大网民朋友: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社会共识,全区互联网企业及广大网民要自觉承担起推动网络文明传播的共同责任,要坚持从自己做起,文明发言、理性发声。在此,区网信办和区文明办联合向全区互联网企业以及广大网民发出以下倡议:

一、坚持依法办网、守法经营。严格规范网站建设与管理,强化网络运营主体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国家关于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不违法违规开展业务。以文明办网为荣,不文明办网为耻,倡导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打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抵制不文明行为,积极营造网络文明新风。

二、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坚决清理色情及庸俗、低俗、媚俗等不文明信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领网络道德风尚,为广大网民提供健康的网上空间。不制作、不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色情、迷信等有害的信息、图片,坚决抵制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相违背的信息内容。

三、加强自我约束,实施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坚持提供客观、真实、健康的信息内容,坚持提供健康的内容链接。强化行业自律,恪守行业规范,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对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的有害内容不链接、不发送、不登载,抵制一切有悖于网络文明、有碍社会稳定的行为。

四、坚守七条底线,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全区互联网企业、广大网民要坚守七条底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五、自觉接受管理,鼓励社会监督。开设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畅通网站举报渠道,建立全天候举报制度,真诚接受社会监督。互联网企业对网民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推进文明办网。

六、依法文明上网,争做涪陵好网民。广大网民要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励志进取助威,为好人善举点赞,敢于对网络暴力、网络戾气等不文明行为亮剑。不在网站上发表、转载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信息等,自觉倡导文明言行,摒弃造谣诽谤,不断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促进网络和谐共处,传播文明观念,做文明上网人。

文明上网关乎到每个网民的切身利益,文明办网是保证互联网行业持续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是互联网企业和广大网民共同的社会责任。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幸福涪陵尽一份责,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献一份力。

重庆市涪陵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重庆市涪陵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4月

文明上网倡议书2017【3】

亲爱的网民朋友们:

近年来,我市网民数量及活跃度迅速上升,网络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网络文明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网络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我市网络风气持续向好。但同时,网络谣言、虚假新闻、恶意诋毁、传播低俗信息等网络不文明现象仍有发生,损害了我市网上舆论生态。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倡树文明新风,在此,我们向广大网民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坚守七条底线。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全市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要自觉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及信息真实性底线等七条底线,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尊重他人的人格、民族风俗及习惯,不在网上恶意谩骂、诋毁、诽谤他人。

三、主动抵制各种网上不良行为。不信谣、不传谣,不、不转发未经证实的有可能会给社会或他人造成伤害的信息。不容易引起公众恐慌、败坏社会风气、诱发犯罪、扰乱正常生活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论。不、不转载有害身心健康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及各类、低俗信息。不发表和传播惑众及危害社会的不良信息。若发现网上不文明行为做到及时制止、举报,坚决同网络违法活动斗争。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互联网从业人员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正确导向,积极传播、弘扬优秀文化和文明。网络名人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做网络文明的传播者和网络正能量的弘扬者。广大网民要加强个人自我约束,理性发言、文明发言。

广大网民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以弘扬真善美为荣,积极传播正能量,争做文明上网使者,为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新日照作出应有的贡献!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5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按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一般为6周[1]。在我国,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人们习惯上将产后1个月的时间称为“月子”。“月子”里的妇女叫“坐月子”。在这期间,产妇要遵循一系列生活习俗。例如,必须待在家里,不能外出,只能吃一些特殊的食物,除了喂养孩子,不做任何家务等。这些行为中有些对产妇和新生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些没有科学的根据,仅仅是一种传统习惯;有些则引起不良后果,国内多有“坐月子”导致产褥感染、产褥期中暑等的报道[1]。但是由于产妇担心不遵守“坐月子”的一系列习俗,以后得病;另外,循征医学未能提供明确的证据表明疾病与这些禁忌行为没有关系,所以,“坐月子”的习俗,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还是很盛行[2,3]。“坐月子”是中国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有的风俗习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没有“月子”之说[4]。现就几种产褥期常见传统习俗及其对妇女健康的影响综述如下。

1 几种产褥期常见传统习俗及存在问题

1.1 日常生活 传统习俗认为,生产完后,产妇应静卧1个月,不能有任何活动,而且还非常讲究卧床的姿势,“上床宜仰卧,不宜侧卧,宜竖膝,未可伸足,高倚床头,厚铺衤因缛”在一些书中都有记载[5]。传统的卧床休养以及饮食上的“恶补”,使得许多人的体重直线上升,造成肥胖。王晓莉等[2]在河北涞水县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83名7岁以下儿童的母亲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30.7%的人在坐完月子后体重明显增加。另有研究发现[6],中老年的腹式肥胖与产褥肥胖有关。

中国现代保健理论认为,产后应该进行适量运动,鼓励产妇产后24h少量活动,随后可做产褥期体操,逐渐增加运动量,但应避免长期的站立、蹲位及手提重物[7,8]。

1.2 饮食行为 妇女在“月子”里每天进食大量鸡蛋,鸡汤及肉类,喝米散糖水,不吃任何生冷食物(主要是水果、蔬菜)等。王晓莉等[2]发现产褥期内65%妇女不吃水果,37%的妇女不吃肉。王玉琴[9]在对1576例产妇进行调查发现,有95%产妇的饮食行为受到地方饮食习俗的影响,存在偏食、忌口的现象,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障碍,如营养不良、贫血、电解质紊乱、伤口愈合不良。袁蜀豫等[10]在对490例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产后42天内的4次随访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产褥期忌口、以鸡蛋面汤为主、不吃蔬菜及水果等与产褥期贫血、痔疮等的发生有关。现代产褥期保健认为,产后应多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食物,每日增加1~2餐,禁食刺激性太强的食物,例如辣椒、酒、咖啡和浓茶等[8]。

1.3 卫生行为 传统的习俗主张产后“慎梳头洗足,以百日为度”,要求产妇不能刷牙,不能洗头,不能洗下身,不能洗澡等。王晓莉等[11]发现不同地区产妇在产褥期期间不刷牙,不洗头,不洗下身的比例在30%~60%之间。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使得产妇的卫生状况下降,增加了感染性疾病发生的机会。经常可以看到产褥期产妇口腔感染的现象,其原因是由于“月子”里不刷牙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12]。

现代保健理论认为,由于产后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皮肤汗腺分泌功能旺盛,常以出汗的方式把组织储留水分大量排出,因此,在产褥期初期产妇出汗特别多。产后几天应该用消毒液对外阴进行清洗,5~7天后用水清洗[7]。为了保持口腔卫生,产褥期应该照常刷牙[8]。

1.4 居住环境 现在,有的产妇在“坐月子”时,要把屋子封得很严实,窗子不但关得很严,而且连窗缝也有糊上,门上还要加布帘子,在盛夏也是如此。

严仁英[13]指出,产后休养的环境应该清洁安静,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屋子封得过严,室内通风不好,空气不新鲜,没有阳光照射,容易孳生细菌,不利于产妇和新生儿健康;另外,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屋子里,一旦产妇和新生儿开始室外活动,会不适应室内外环境变化差别,很容易出现各种病症。提倡开窗通气,勤晒太阳,进行适当的室外活动。

1.5 衣着 在传统的习俗中,妇女在月子里不能穿拖鞋,不能露皮肤,要包着头,穿厚衣服,盖棉被等。

现代保健理论认为,由于产妇产后汗腺分泌旺盛,稍微活动或进食时就会出汗,如果穿得过多,加之室内不通风,吃过热的食物,很容易造成中暑。建议产妇勤换衣裤,不要穿得太多。

许多产褥期疾病可导致远期后果。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贫血是最常见的产褥期并发症,它们都可影响产妇生殖系统的恢复,可造成不孕、子宫脱垂、盆腔慢性炎症[1,14],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2 产褥期传统习俗盛行原因

据报道,目前“月子”里的诸多行为,在古代中国已经存在[15]。为什么这些习俗能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深入到每个家庭,即使在科学知识相当普及的情况下,虽然被怀疑,但大多数仍奉行不渝,主要是由于缺少健康教育或者宣传力度不够,我国妇女的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知晓率低,自我保健水平低、意识差[16]。在生活质量研究领域,我国起步较晚。现在,一般人群、慢性病病人、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被列入健康状况评定和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但是却未对产褥期妇女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17]。

3 结语

妇女产褥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期。产褥期妇女的“健康”问题涉及到生理、心里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应该受到重视。但一直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忽视了对产褥期妇女卫生服务的投入,基层卫生机构不能提供必要的服务[15,18]。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19]:2003年城市产妇产后保健率为46.4%~71%,平均检查次数为2.1,农村产妇产后保健率为40.4%~61.8%,平均检查次数为2.6次,全国产后访视率为53.3%。除访视次数少之外,我国产后访视还存在着访视时间安排欠妥、访视技术欠熟练、妇女满意度低等问题[20,21]。另外,产褥期的习俗是否能减少妇女产后患病,尤其是减少患慢性疼痛疾病的危险性,也未见有大宗系列研究进行论证。从现代保健理论角度出发,产褥期的不良习俗不宜遵循。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100.

[2] 王晓莉,王静,欧柳菁,等.涞水县妇女产褥期饮食、行为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29-30.

[3] 崔艳杰,毛丽梅,杨年红,等.农村妇女产褥期行为习惯与健康关系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6):21.

[4] Susanne S. Childbirthing Research:a transcultural review [J]. Soc Sci Med,2002,43(12):1765-1784.

[5] 武文望.济阴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张昭馥,王苏苏,藏贵明,等. 2619例中老年人肥胖及相关疼痛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2,78(12):1476-1477.

[7] 苏应宽,徐增祥.实用产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6.

[8] 林至君.妇女保健大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8.

[9] 王玉琴.饮食习俗对产妇饮食行为影响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1,23(6):148-149.

[10] 袁蜀豫,陈炜卿,张燕,等.产褥期母婴健康需求调查与跟踪服务[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95-96.

[11] 王晓莉,钟兴兰,康楚云,等.不同地区妇女产褥期卫生行为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0,9(3):175-177.

[12] 苏礼,洪文旭.法门寺妇科胎前产后良方注评[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8.

[13] 严仁英.妇幼卫生保健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30.

[14] 张秀泉.产褥期保健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5):13.

[15] 苏海英.婆婆煮的“定心蛋”——三峡汉族妇女坐月子行为的人类学调查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8(1):60-64.

[16] 毛丽梅,孙秀发,章锡平,等.湖北省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和行为调查研究[J].卫生研究,2005,34(1):118-120.

[17] 颜流霞,王晓莉,王燕,等.产褥期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研究综述[J].中国妇女保健,2006,21(22):3184-3185.

[18] 郑金庆,张蕴王景,金辉,等.周至县1992年妇女围产期保健情况调查[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5,6(16):2.

[19]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0] 何雪梅,陆鲁.产后访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河子科技,2003(2):56.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6

关键词:渝西农村中学,民俗体育,农村中学体育论文

一、民俗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选题依据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 

渝西地区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而又稳定的民族文化体系,造就了各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即文化的民族性。民俗体育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民族发展特点。由于各民族生活方式、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构成了民俗体育具有竞技性、多样性、民族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征。 

二、名词界定 

渝西农村中学:主要针对的是重庆西部地区(原江八县)以及由于打工以及三峡移民到该地区所建立学校以及学生。 

民俗体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如舞龙、舞狮、跳绳、踢毽子、跳竹竿、扇子舞、荡秋千、秧歌、踏青、荡秋千、登高、抖空竹、放风筝等都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 

三、渝西地区农村中学引进民俗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由于我国学校体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目标,造成体育目标狭窄,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脱节,缺乏延续性。因此,从终身体育看学校体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而且要解决将来的发展和延续问题。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习惯,在体育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俗体育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集体行为,而非个人的,这就注定了民俗体育往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规则简单通俗易懂,是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活动,即便在街头巷尾也能开展,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喜爱和重视。 

2、体育与健康课引进民俗体育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只有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积极引进到体育与健康课中来。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灵活,各类型的民俗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娱乐与健身价值,不仅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体能健康,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民俗体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民俗体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审美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美、形式美、氛围美、和谐美等方面。人们在参加或观赏民俗体育活动时,民俗体育的内涵中体验了美的情绪,人们通过感官把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声、色、形、象诸要素结合而构成了形式优美的审美价值,给运动者和观赏者以愉悦身心、沟通情感、撷取运动感的审美体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3、体育与健康课引进民俗体育有利于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 

学校体育对于民俗体育的挖掘和保护有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种途径传授给学生,从而推动民俗体育在学校中全面开展。民俗体育项目扎根于特殊的民俗土壤中,依附于各民族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活动中。民俗体育与农村学校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每种民俗体育项目对于条件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缺少器材设施资源的现实下,民俗体育项目是他们健身的首选。通过在学校的开展把这种特殊的文化传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对于弘扬民俗文化、让青年一代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特殊的意义。 

四、渝西地区农村中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对策 

1、多途径开发和制作民俗体育器材 

学校体育经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普及与提高。在目前看来,让比较贫困的农村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购买民俗体育器材不太实际。而器材的短缺是影响民俗体育在学校中开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期根据实际情况多途径多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器材来缓解器材的严重缺乏,积极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开发、制作简易器材。 

2、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农村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引进民俗体育必要性,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要突破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民俗体育资源开发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的重要潜力,制定相应的民俗体育发展措施,要完善发展民俗体育的相关长效机制,提供民俗体育开发和利用的政策和一定的经费支持,正确引导和组织学校积极引进民俗体育,提倡多途径地开发和利用场地器材,重视民俗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让更多的民俗体育项目引进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中。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7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036-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18

[本刊网址]http://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活动。面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新形势,党的十报告鲜明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公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明确要求,确立了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成长的根本遵循。

一、文化多样性之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特殊影响

(一)在物质层面文化上

1.生存生境的偏远、闭塞。与汉族相比,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分布在高原、山地、农区、牧区,这些地区基本处于偏僻、边远和闭塞之地,而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大多来自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这种难与外界交流的生存生境造就出民族学生普遍较为封闭、安逸、保守的心理特质,一旦跨人大学,远离熟悉的生境,走向竞争更为激烈的陌生环境时,民族学生就表现为视野比较狭窄,与人交往也较为被动,常常感到孤立无援,他们的心理定势及心理平衡被打破,代之以大量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失意、压抑、沉默寡言、心理封闭等不良心理,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自觉地滋生出自卑、嫉妒、不满和抵触情绪。

2.经济类型的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经济类型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由于经济类型的单一、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而上大学作为一种高昂的投资,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进一步造成民族学生家庭的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高校最主要的经济贫困弱势群体,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上大学不仅带来了生活的艰辛,更使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学生常常会出现两种表现:第一,因交不起学费而滋生自卑感,增加了精神压力,主要表现为恐怕被人看不起,畏缩不前、悲观失望,不敢与人交往,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或陷入抑郁、苦恼之中,容易形成抑郁型人格,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等。第二,看见有钱学生高消费感到不公平,出现不平衡乃至仇富的不良心理,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对同学排斥、对家庭不满、对社会抱怨等情绪,而且还可能因极端仇富而诱发系列偏激行为。

(二)在协调层面文化上

1.民族语言的排抗效应。一般说来,一个民族总有它独特的语言――母语,很多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教育,母语思维单元联系网络已在大脑中形成,并保持着高度备用状态,而由于母语排抗效应的现象,尽管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母语与汉语双轨应用的双语制教育普遍存在,但任何一门外语,不管你学得多么好,只要你在本民族生活,那就只能是辅助工具,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虽然不成问题,但在大学阶段全面接受汉语教学、系统掌握专业课程就出现了一定难度,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不自觉地将汉语言首先转化为本民族语言进行理解,通常表现出思维缓慢、理解片面、题意不清、用词不当等状况,这无疑会对他们各方面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2.风俗习惯的独特多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以非强制性的手段协调着该民族的生产与生活。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习俗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适应困难,在进入大学的初期会表现得分外突出和强烈,直接地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少数民族学生不得不做出日常生活习俗的部分改变以达到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这种改变必然带来民族学生心理上的痛楚,因为这是对学生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的一种冲击;风俗习俗的差异还带来民族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摩擦、障碍,以至于表现出敏感、回避、恐惧,不自信,以少与人交往甚至不与人交往的方式来寻求自我保护等,使交往的范围狭小,容易造成心理封闭,甚至形成人格分裂,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在指导层面文化上

1.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文化价值观是民族成员所共有的对事物的基本评价体系,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学生总是会潜意识地把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和认知结构作为认知依据开展生活、学习、交往等,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一旦进入到大学,从熟悉的民族文化地区走到日新月异的主流文化社会中来,就使自己处于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两种文化强烈碰撞的交汇点上,而成为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其实对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认同汉文化并非是同化于汉人的过程,而是“认同与反叛的双重过程”,两种文化客观存在的差异以及对差异的主观认知必然会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在的和外在的心理冲突,表现出自卑或自傲、困惑、焦虑、抑郁、攻击性、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问题,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2.民族教育的距离。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教育与发达地区及内地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尽管大都是家乡的佼佼者,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享受降分录取政策步人精英荟萃的高等学府的,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表现出知识基础较差,汉语熟悉程度和灵活运用不够、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适应困难、对教师授课难以准确地把握和吸收等诸多弱势,但最终仍然要按大学的统一标准进行教育评价,这无疑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造成知识掌握不到位,学习成绩跟不上,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自卑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心理变得焦虑、紧张甚至抑郁,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退学、逃避等倾向。

(四)在情绪层面文化上

1.民族认同上出现了冲突。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要迅速地适应、融入到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中去,然而他们内心尚缺乏一种对汉文化真正的心理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母文化,使他们认识到保护和发展自我文化的紧迫性,这种文化认同上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冲突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学习及习俗等方面均出现较长时期的适应困难,出现不同程度地回避、不自信、恐惧等交际障碍,他们更愿意与本民族的学生交往,交往范围比较狭小。

2.国家认同上出现了困惑。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外敌对势力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我国青少年思想和文化的西化、分化渗透,特别是妄图利用宗教、民族问题分裂我国民族地区,而民族学生由于偏远、闭塞的生境影响,接触面较狭窄,加之一定程度上受本民族宗教思想的影响,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比较缺乏,因而抵御外来不良思潮影响的能力较差;对社会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等缺乏理性的分析,容易滋生怀疑和困惑;关心国家进步,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但对全球一体化、世界局势、党的民族政策等世情、国情又缺乏了解,以至表现出消极、淡漠、排斥心理,因而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现两难情绪,造成民族学生的心理困惑。

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实现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一)正视文化多样性,在教育理念上倡导尊重与平等。尊重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不分优劣、一律平等;尊重民族学生已养成的个性化的心理特征、人格品质;以平等的态度教育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调动民族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根植文化多样性,在教育环境上营造良好的多元文化氛围。学校要有意识地优化、创设具有多元文化理解气息的学校教育环境,让民族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相对接近的民族文化生活环境而快乐与幸福;同时,也可激发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调适民族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民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立足文化多样性,在教育策略上创新工作思路。

1.创新学习内容,倡导美美与共,树立民族学生健康的民族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研究,不但要融人多元文化知识的教育,养成学生美美与共的心态,去理解、尊重、欣赏主流文化及他民族文化,积极促进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间、民族学生与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努力消解彼此间的排斥心理;还要融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乃民族生存之本,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

2.重视民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微观分析,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帮助民族学生树立乐观自尊、热情宽容、自信开朗、主动积极、认真独立的良好心理素质、人格特征,引导民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一是充分认识民族院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基于多元文化差异的特殊性要求,重点探索如何让民族学生能够敞开心扉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实现心理需求;二是配备一支拥有多元文化素质的心理教育、咨询与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对民族学生开展理解性的服务与诊疗,真正践行人文关怀;三是尊重各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格特征,开辟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咨询,有效疏导、化解、矫正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89.

[2]冯刚.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服务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5.

[3]郑非.大学文化对“90后”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对策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2):130.

[4]吴锡改.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与针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56-59.

[5]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3,Ill-114,196-201.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8

一、主题节日背景: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以往,这一天人们都会煮上香糯甜美的腊八粥,当吃着香粥时也预示着新年的脚步已越来越进。而如今,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工作节奏加快,年轻一辈的家长们已很少会记得过腊八节,煮腊八粥,感受传统节日,通过听听、说说、吃吃、看看过一个热热闹闹的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而我们的孩子对这些习俗和节日不甚了解。所以我们生成“腊八节”这一节日主题课程,让孩子从多方面了解腊八节的习俗和饮食习惯,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学会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节日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二、主题总目标:

1.知道腊八节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民俗节日的气氛。

2.了解认识各种粗粮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和营养价值。

3.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主题活动的环境布置和材料收集。

4.积极主动的参与邀请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共度节日,给爷爷奶奶送上腊八粥。

三、主题领域目标:

健康:认识各种常见粗粮,知道人体需要吸收不同的食物营养,了解一些食物搭配的相关知识。

语言:乐意主动地欣赏诗歌体裁的作品,能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话,态度自然,声音响亮。

科学: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意识。

艺术: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引导幼儿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感受不同音乐形式的演唱风格,对音乐活动产生学习的兴趣。

社会:体验人与人相互交流、合作、沟通、关爱的重要和快乐,乐于与人交流。

四、主题参考课程

健康《多吃粗粮身体好》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粗粮的名称,感知它们基本的外形特征,并用清楚、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2.能主动地参与粗粮的观察与操作活动,合作地完成操作任务。

3.了解粗粮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懂得要爱惜粮食。

数学《数一数》

活动目标:

1.感知玉米的排列方式,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记,正确计数玉米的列数。

2.探索玉米列数是双数的规律。

3.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语言《腊日》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幼儿喜欢朗读古诗,并能通过声音和动作进行表演。

音乐《拾豆豆》

活动目标:

1、受和表现京剧曲调的韵味,并边唱边表演

2.初步懂得丰收不忘爱惜劳动果实的道理

科学《认识各种豆》

活动目标:

1.在感知各种豆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美术《豆豆贴画》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豆子的特征及其作用。

2.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各种豆子进行贴画。

娱乐游戏《炒豆豆》

活动目标:

1. 学会念儿歌“炒黄豆”,并能边念边做动作。

2.掌握立滚翻的技巧,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乐意和同伴结对玩耍,体验民间游戏所带来的乐趣。

五、主题家长社会资源:

1. 建议家长在日常饮食中,特别是在吃腊八粥时,有意的介绍一些粗粮给孩子认识,并了解粗粮的营养价值。

2. 请家长讲一讲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故事以及风俗习惯,让孩子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准备。

3. 情感资源:邀请爷爷奶来幼儿园吃腊八粥,感受节日的快乐,增进情感。

六、环境创设:

1. 收集各种粗粮实物,放在科学区,让孩子观察认识,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2. 收集腊八节饮食习俗的图片和古诗图片让孩子大胆的讲述。

3. 用kt板制作一只“碗”,制作豆贴画。

4. 教室外墙制作两颗祈福树,请家长和孩子在红布条上写上文字,画上图案祈福。

5. 将腊八粥里的八种材料陈列在主题墙上。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9

关键词:爱心 真心 善心 慧心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他们的一生。新时代的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学习和模仿而形成的,儿童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奠基时期。家长、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少年儿童顽皮性的形成是与他们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形成的。

现在的少年儿童都具有玩性和调皮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顽童的顽,并不是顽石,并不是顽固不化,假如我们老师有点石成金之手,用我们的勇气、爱心和智慧,去引导,去教育,去转化孩子,孩子会有所转变的。有些老师对顽皮的小学生实施夏天在太阳底下晒,冬天在寒风中冻,还有的打手心、罚站教室外、下蹲、学青蛙跳,做俯卧撑等方式变相的体罚学生,给学生造成身心的伤害,甚至对学生下了判决书:孺子不可教,无药可救。一棒子打死。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应该坚信: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只要用我们真诚的爱心去感化,用我们的真心去打动,用我们的热情去指导,用我们的善心去关爱孩子们,会能打开孩子们的智慧之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会有转变的“不信东风唤不回”。

下面我举一个我们班级的案例:今年上五年级的男生刘晓阳,主要表现性格倔强,固执、顽皮好动、搞恶作剧。在学校里打架闹事是常事,还经常偷钱买小吃和零食,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好搞小动作;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经调查该同学,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由于家长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一下,谁也不能说一句,养成了顽皮任性的性格和歪曲的心理素质。有一次,下课后他跟在老师后面唱:“阿哥,阿哥向前走,小弟我的泪在流……”。引起了学生们的哄笑,而他却露出得意的笑容。而我却没有训他,我微笑着说“晓阳歌唱得不错,老师真想跟你学学,跟你一起唱,但是要想得到别人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我以幽默和微笑化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以真诚拨动孩子的心灵,打开了尴尬的局面,开通了与他交流的渠道,使他感受到老师浓浓的人情味和深厚的人格魅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以为,要想转变少年儿童的调皮和顽皮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以爱心去爱护和呵护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维护学生的尊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孩子知心的朋友,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就会对老师信赖,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其次,关心和深入的了解学生,多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许多生活习惯都是在家长的影响下形成的,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让家长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让孩子学会尊重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不要因为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再次,严格、全面的要求学生,正确、科学的评价学生,及时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去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教育和校纪、班纪、文明礼貌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最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学习习惯,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爱家长,尊重长辈的好习惯;做一个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好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对少年儿童实施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让孩子愉快的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享受一种幸福完美的新教育生活而具有新时代的意义。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之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纯真善良的心,对美好的生活充满神奇的幻想,我们应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孩子们需要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优美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给孩子创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愉快的学习,快乐的生活,放飞理想,幸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家有顽童》 作者:(美)文森特.莫那斯特拉

风俗习惯与健康篇10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玻璃体切除术; 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114-02

玻璃体手术是目前眼科常规的显微手术,它广泛用于治疗眼外伤、玻璃体混浊、复发性视网膜脱落以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涉及角膜、巩膜、晶状体、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的眼内显微手术,其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性质也较严重,而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患者严格遵照医生的医嘱及良好的配合[1]。笔者所在医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患者居多,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不同,玻璃体手术目前又是笔者所在医院新开展的新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难度。笔者对少数民族玻璃体切除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科开展玻璃体切除术期间,共收住38例患者,其中少数民族患者30例,占78.9%,男20例,女10例,年龄13~81岁,平均47岁。其中玻璃体积血1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例,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例,眼外伤3例。

1.2 术前准备

玻璃体手术前应对患者全身情况和眼部情况充分了解,首先要明确全身和眼部情况是否适应手术。如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及肾功能不全者,术前应请有关科室会诊,待病情稳定后方考虑手术。术前通过眼部的详细检查,使手术者做到心中有数,初步判断手术难度,需要采取何种手术方法,预期手术效果。术前还需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1.3 健康教育干预的实施

1.3.1 患者评估 热情接待患者,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年龄、族别、工作、文化程度、生活习惯、饮食喜好、家族史、心理及其情绪状态,对疾病的认识、学习能力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患者一入院,对不同民族的患者尽量用其本民族语言主动自我介绍他的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耐心细致全面地介绍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病房环境、住院预知、作息时间、陪护制度。

1.3.2 健康教育干预的方法 针对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干预采用教育指导与加强教育相结合,面对面交流与书面材料相结合。书面材料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文字,列举玻璃体手术成功患者及目前玻璃体切除术的发展技术。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患病的原因及诱因,从而改变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并能学会如何预防疾病,促进疾病的康复。

1.3.3 健康教育干预的实施过程

1.3.3.1 术前健康教育 (1)心理疏导:由于玻璃体切除术是笔者所在科新开展的一项技术,患者对手术了解甚少,加上笔者所在科收治的少数民族患者有些生活在边远牧区或民族聚集区,受经济条件所限,对获得医学知识的渴望度偏低,语言不同,除担心视力能否恢复外,还担心是否危及生命,患者的心理压力很大,针对此情况,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介绍相关疾病知识,重点介绍手术医生的医术水平,列举手术成功的例子。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尽可能将同一信仰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使其在饮食、风俗及交流时觉得更舒适方便,让患者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使患者消除对医院的陌生及恐惧感,使其有归宿感、安全感,耐心认真回答患者各种疑问,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2]。(2)饮食指导:向患者讲解饮食对治疗的重要性,本地区少数民族以硬食和肉食为主,为了能更好取得手术疗效,让患者改变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忌过硬及刺激食物,以易消化软食为主,如牛奶、肉汤、鸡蛋、豆类、水果等[3-4]。(3)卧位训练: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根据裂孔位置采取不同卧床休息以促进视网膜平伏,术前进行卧位训练以配合术后卧位的要求。(4)术前准备:术前1 d剪睫毛,冲泪道,冲洗结膜囊,术前1 h复方托比卡胺眼药水点眼4~6次充分散瞳。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指导其坚持糖尿病饮食,遵医嘱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方可手术。高血压患者应严密监测血压,以防血压过高引起术中、术后眼内出血。交代术中配合方法,并做好心理准备。

1.3.3.2 术后健康教育 (1)疼痛:玻璃体切除术后有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痛,由于术后均采用被动,担心手术效果产生消极情绪可加重疼痛。因此应该细致地观察患者并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交流,询问其有何要求,同时实施心理疏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播放本民族慢节奏的轻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必要时可适当使用镇痛药,但同时必须通知医生以防并发症的发生[5]。(2)饮食:术后进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避免进食干硬的食物,以防用力咀嚼引起伤口裂开或眼出血。根据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可以嘱其进肉汤、牛奶、汤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保持大便通畅,嘱多食水果和蔬菜。(3)和头位:对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术后则要求保持一定的和头位。应耐心细致的指导患者讲解的重要性:其一是为预防并发症,其二是治疗作用。(4)并发症的观察:密切观察手术眼有无红肿、异常分泌物,术后1~3 d注意观察眼压[6]。经常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术眼有无不适,如患者突然出现视力为光感消失,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5)告知患者术后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如术后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止血、止痛等药物治疗,使患者积极配合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1.3.3.3 出院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3个月内要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避免揉眼动作,教会患者滴眼的方法。嘱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出院1周必须进行1次复查,3个月内每月至少复查1次。告知患者若出现术眼红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变形、眼前黑影飘,立即返回医院检查。有些术后患者出院仍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和头位,而卧位的时间是根据眼科医生的检查结果来决定的,因此向患者强调出院后定期复查及继续保持正确和头位的重要性[7]。由于有些少数民族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医疗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患者笔者所在医院制定了回访档案,留取了患者的联系方式,设专人管理定期与患者联系,督促其复查并了解其术眼的情况。

2 结果

目前30例少数民族患者除1例再次视网膜脱离转上级医院治疗外,余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24例视力不同程度提高,3例视力无改变,2例视力较差(其中1例术后眼压增高,经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

3 讨论

玻璃体手术是目前眼科常规的显微镜手术,是近十多年迅速发展日趋完善的已成为眼科不可缺少的手术,打破了旧的观念―玻璃体是手术的的说法,挽救了大量以往不能或很难治疗的患者视力。但笔者所在区也就近几年才开展,该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满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缺乏医疗基础知识,对新开展的手术更是了解甚少,加上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俗民情、、语言文化等差异,在医患关系中存在跨文化沟通的问题,这就加大了玻璃体手术健康教育的难度,同时玻璃体手术也是笔者所在科近年才开展的新技术,这就为手术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风险性。因此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的色彩和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如一位新患者,应用他本民族的语言问候他,根据年龄的大小及民族的习惯称呼他,他就会感到非常亲切,同时将玻璃体手术的健康教育制定成本民族文字可携带的小册子,发放给患者,以提高患者对玻璃体手术的认识并主动参与,促进患者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并使其对疾病的诱发因素防治、注意事项、治疗有一个较深的认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病痛,同时也能减少患者的经济开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信仰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细节观察及健康教育和个性化护理,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给予更加信任和尊重,拉近了护患关系,缩小了民族差异,增进了民族团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了护患争议[8]。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及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同时医院也逐步的开展新技术和新手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信赖感、满意度也在提高,同时也促进护理人员不断完善,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构建护患和谐关系,提高各民族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承芳.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9-90.

[2]吕海.玻璃体切割术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942-1943.

[3]谷文平.玻璃体切割术护理体会[J].华东国防医药,2009,21(8):88.

[4]于振萍.玻璃体切除术病人的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2,17(1):48.

[5]郝淑青.对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宣传教育的体会[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12):858-859.

[6]马卫红.临床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1(14):380.

[7]金丽芬.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满意度的主要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