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1-02 18:04:21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 理论研究 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 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2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

1.3 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 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 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2.2 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1)特定的时空观念。(2)统筹观点。(3)理论联系实践。(4)公众参与。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1)系统的工作思想。(2)制度和技术并重。(3)建立长效机制。(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马克思主义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2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国内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措施

一、循环经济概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时,我国怎样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

1.转变观念,要把发展观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

2.要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3.调整结构,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3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P>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要保持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使生态和环境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致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日本2000年颁布《促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立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行动规则,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有基本法、综合性法律,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3个层面。在立法体制上采取基本法统领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论众的参与

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

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加强政府引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5

1.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最终是因为自然界中创造了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因而如若人类要生存与继续发展,关键还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界通过物质来进行循环这一活动。自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为了生存,不断的对自然规律进行总结,最终创造出了改变生存条件的生产手段,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之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这些现象也已经发展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重要地位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

2.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模式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一直存在,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污染的治理与生态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然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保护生态资源的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危害。换言之,解决环境的根本出路虽然是科学与技术,但对二者的利用过程中也必然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绝对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若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一种必选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针对资源利用,中国已经加大力度并做了大量工作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为了巩固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利用工作十分重视,并先后制定了相关方针来执行,以便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例如,中国在计划经济阶段,国家通过相关政策来限制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提倡回收再利用,加大力度对金属、橡胶、电池、书本等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而在改革开发时期,国家又颁布相关的政策措施,来规范人们资源的利用,一些管理措施在促进企业节能、节水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针对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等的工作中,我国所做的大量工作,其所带来的显着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产业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二是对废旧物进行回收与再利用;三是体现在生产与消费中的再利用;四就是中国环保产业实现了迅速的发展。

(二)近年来中国加大力度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为实现可持续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加大了力度,特别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循环经济加强宣传力度在中国,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理念,决定了对它需要一个逐渐认识与逐渐深化的过程。为此,在国家的相关部门以及有关新闻单位对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思想,都加强了力度来进行宣传。此外,国家中央也先后出台了以人为本和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科学观,受此影响,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也随之提高。再加上媒体的宣传,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2.组织循环经济的试点进行示范对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中国主要从四个层面来展开工作:(1)在企业层面之上,对清洁生产积极推行。当前在国际上,中国是公认的清洁生产推行最好的发展中国家。(2)生态工业的推进发展,特别是在工业集中的地区以及经济开发区,加大力度对生态工业的发展。(3)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4)生态省市的建设以及循环经济试点相继开展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统一部署,并做好细致的规划,如今在某些地区已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经济。总而言之,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开展,当前呈现出的是一片发展良好的势头,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一个必由之选。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法律法规制度环境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先后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用来对资源的利用及环境的保护进行规范。中国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法律法规所创造的制度环境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不断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来对循环经济奠定法律基础,以便实现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减少浪费。二是,借助优惠政策对循环经济进行激励。资源的利用与废旧物的回收,再就是环保产业,这些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为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调动企业的积极主动性,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与支持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此外,国家为了实现发展和环境的全面协调性,还采取相关措施,例如:(1)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一部分技术落后、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的工艺、设备以及企业淘汰;(2)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3)对污染进行严格控制,禁止生态的破坏;(4)加大对污水、污物处理的环境设施的建设,对生活污染进行治理。(四)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基础中央政府为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先后提出了“五个统筹”等思想,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中也均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早在中国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已经做足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工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思想认识方面对循环经济缺乏认识

首先是对我国极为严峻的资源及环境形势缺乏系统的认识,从而对讯环境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要性也缺乏认识;其次,不够关心经济发展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二者的矛盾认识不够;再就是对循环经济的根本概念缺乏认识。

(二)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整体缺乏规划与宏观的指导

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尚且处在初始阶段中,并没有制定整体的规划,也没有相关的细致计划来推进。对循环经济在引导与指导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案计划。

(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缺乏健全的法律

虽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体系,而且相关立法的质量也亟待提高。特别是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思路不明晰,而且有些原则相对较为笼统,并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激励的政策体制缺乏

在对再生资源的分类,废旧物的循环再利用,在中国没有任何有效的激励政策,而且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差,执行不到位,或者说根本没有可执行的基础。

(五)在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中缺乏关键的技术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现状 障碍 对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1.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绿色服务业(第三产业)、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政府绿色采购等,成为一些地方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方向。各地区积极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一些地方已经形成特色。如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2.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约束和激励措施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了工业污染负荷,缓解了结构性污染问题。此外,我国还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来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减污。

3.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一”期间,我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及淘汰落后产能相关工作。在2005-2010年期间,我国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2000多亿元用来降国民经济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投入节能减排科研经费100亿元。从结果来看,我国2009年火电供电煤耗比2005年下降了8.11%。在2005-2010年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19.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在经济年均增长高于10%的情况下,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低于7%,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此外,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最终处理,垃圾堆肥和填埋气的热利用、垃圾发电等,也初步形成产业链。一些废旧物质被零散地回收后集中分类,废金属进入冶炼厂,旧家具、废纸张、塑料、废木材、废家电等回收利用产业,已经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格局。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球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措施,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还有部分人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不健全。在立法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上处于薄弱状态。如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各地区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包装物回收利用法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法等法律仍然缺位。

在政策层面,目前我国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的励政策与机制仍然不足。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循环经济可以开展很多重要工作,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企业缺乏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政策激励。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政策体系。其次,我国财税政策不完善,对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汽车及发展节能建筑等财税扶持力度不够,对浪费资源的行为还没有限制性的税收政策。

3.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发展循环经济要以技术作为支撑。对我国来说,技术落后既是造成中国能源低效和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从总体水平上看,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较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缺乏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很多企业还不具备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三、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对于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坚持科学发展观。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

2.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制与政策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的一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支持与保障,特别是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法律的强制性力量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在循环经济立法上,考虑到我国现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应特别重视减量化优先原则,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其次,应对高能耗、高排放与高污染的重点行业与企业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并通过制定倾向性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激励、支持和推动企业等有关主体发展循环经济。如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投资倾斜、融资便利、政府采购以及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等。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标准、标识、标志和认证制度,为政府评价循环经济发展善提供依据和手段,如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产品能效和节能建筑标识等。当然,必须严格执行上述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不改造法定义务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以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3.加大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力度。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投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目标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技术进步可以极大提高资源生产率,提高单位资源经济产出,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乃至零增长转变,也可以显著的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对我国来说,技术落后既是造成中国能源低效和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我国今后中国应进一步优化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政策环境,加大对前沿技术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资金投入,针对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研究一批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包括提高效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和分离技术等,;重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源头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节约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王如松等.产业生态经济学基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7

1.1理论基础不完善

循环农业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它呈现出非常大的复杂性,需要把农林学、环境科学、生态发展科学等多种学科整合统一起来。分析循环农业的特点,研究循环农业经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了解现在我们农业采取的生态模式着手,在充分研究分析我国现有农业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组织农业方面专家讨论研究,建立起循环农业经济完善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给循环经济农业理论体系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我国农业实现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转变,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真正的实现对环境的最大保护。

1.2缺少相关政策支持

我们即使已经具备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理论体系,如果政府不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我们的循环农业经济也只是一句空话,很难得到落实和进一步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主要是建立相关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在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有些地方出台相关农业政策,使得在农村实现对水、土地等农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非常苦难。在我国有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需要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往往会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地区,即使农村生活、生产条件较好,他们更加关注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会把关注点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上倾斜。因此,政府需要做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引导农业劳动人员增强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积极性。

1.3没有先进的农业资源利用技术。

在一个大的农业系统中,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尽量的减少在农业生产中自然资源的投入。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对一些可以重复利用的农业产品对此利用,尽量的增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尽可能的进行废物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加大在循环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转变知识为动力,减少自然资源等实际物资的投入。不断地增加循环经济技术方面的投入,减少循环经济发展中物质的投入,需要有完备、齐全的科学技术做后盾。但是我国很多地方在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循环农业实践活动,对先关技术措施研发比较少,我们农业相关技术人员没有认真考虑过如何去发展我们的传统技术,如何很好的在传统的技术上创新,引进外来的高新科学技术,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1.4农民缺乏先关的技术知识

循环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我们的农业经营人员,经营者文化素质水平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首先我们的农业经营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懂得一些相关的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懂得如何经营管理等。要想发展循环经济我们需要培养出一批适应新情况的新型农民。但是,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者一般不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素质等,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

2发展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措施

2.1健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

我国循环经济需要在多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包括农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居资源占有率极低等。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保障我们循环农业经济的顺利实施,应该尽快的建立先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扶持政策,给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农民一些补助、优惠等,保障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应该通过国家的引导,建立多方位投入体系,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做无公害处理等带动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推广。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2.2对农业环境进行有效监督

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在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才恩能够被察觉,但是一旦造成了破坏,影响很大,而且治理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对我国农业环境的检测体系,通过对我国农业环境的检测和监督,定期向相关部门做环境质量检测报告,对农业的生态环境做出科学的预测,及时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时治理。循环农业经济最终需呀通过市场机制的认证,因此需要加强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包装、完善产品在市场上的准入度和认证体系、通过各种方法遵循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行为,增加循环农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得到的认可程度,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2.3培养循环经济意识,走可持续发展农业道路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不到位。环境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现象,对资源的浪费严重,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做好循环经济工作,对于环境资源来说,需要科学、合理的处理固体废弃物,有效的防治环境的污染。据统计,在一些地区农村的人均固体废弃物和构成接近城市地区,农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还要多。农业生产不再使用有机肥料,而是直接使用无机肥料,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无机肥料,而有机物越来越少,致使许多农作物严重受到损失,产量极具减少,质量低劣,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意识,科学的使用资源,注意做好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此外,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经济,使得部分废弃物循环利用。我国农村的固体废弃物的来源非常的广泛,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过去我们都做为有机农家肥用到农业生产中。使用农家肥能够改良土壤、使得土壤更加具有肥力,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不再使用无机肥料,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减少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因此,应该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鼓励农民对废弃物进行重复利用,节约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

2.4做好循环经济的宣传,鼓励农民学习农业知识

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是主体,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农民掌握科学技术。让从事从业活动的人员真正的掌握一定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依靠农民自身,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培养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循环型农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支持作用,促进循环农业经济优化升级。

3小结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9

Abstract: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enterpris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t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关键词: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15-01

0引言

根据目前世界资源存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来看,人类社会已经难以承受传统经济发展带来压力,而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的经济形态,它是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从根本上的一种变革,它把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生态的承载能力,企业不仅要关注当前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1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注重当前的经济增长,对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缺乏认识,而且许多企业只是单纯的把企业清洁生产或者是废弃物二次利用等部分措施视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或者是把循环经济等同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势必造成企业的任务不明确,不能很好的针对具体的问题,发展企业的循环经济。

1.2 技术支撑体系不能满足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更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针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再循环,但综合我国企业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企业生态技术能力远远达不到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我国企业科研体制严重的制约了生态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在企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方面,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差,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都是依靠购买外国知识产权来完成,为此付出高额代价。因此我国企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较国外有很大差距,并且难以满足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1.3 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企业合理利用和处理本企业副产品及废弃物,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和不必要的浪费。虽然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资源税较低,自然资源的价格也较为低廉,而且由于缺乏严格监管,企业所承担的排污费用完全低于其污染损害的补偿费用和污染治理的费用,这就导致了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动力不足,所以一些企业就图眼前利益,继续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发展企业经济。

1.4 企业内部缺乏环境管理体系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把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当成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所以企业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围绕这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并且根据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各种以直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但企业管理者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或者只是简单的制定了相关的环境管理体系,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且制定的管理体系没有真正的得到执行和落实。

2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2.1 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企业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在发展企业经济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度,努力实现速度和效益、质量、结构相统一,并使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人口、环境相互协调;第二,企业要秉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经营理念,把传统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科学合理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

2.2 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加强企业内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和技术研发工作,所以,企业要把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工作重点放在降低企业生产过程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和再利用,尽可能地对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利用并将对产出的污染物消除其生产过程中。所以企业要不断加大在循环经济领域内的科技投入,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科研攻关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第二,采取清洁生产技术;第三,提高废弃物利用技术。

2.3 制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战略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一体化的战略,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企业可以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的编制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树立企业合作共赢的理念,强化生产过程中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使得企业整体的发展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2.4 构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树立三者协调发展的意识,并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和健全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和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企业资源消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成本管理,完善企业内部计量与核算制度,对企业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第二,企业必须严格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符合认证标准的绿色,并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制定更为合理的企业内部产品认证标准。

参考文献: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篇10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与实质

绿色消费是指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型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以及物资的回收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涵盖的范围扩展到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绿色消费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资源占有和使用方面的平等。而绿色消费承认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求人们在进行生活消费时,以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道德准则,保障后代享用使其持续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第二,绿色消费的本质是要理顺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无公害、质量好、有利于消费健美化的产品,而且要把人类消费活动当作整体自然循环运动的有机环节,在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有害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充分消化社会生产的有效成果,实现人类的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和自我发展。第三,实现绿色消费的途径是选择绿色产品以及消费与回收处理过程的绿色化。绿色消费的前提是制造业提供绿色产品,要求制造业选择绿色生产模式;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则是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向导。第四,绿色消费行为必需满足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绿色消费的实质是正确认识和尊重人类消费活动与自然资源消耗、生存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合理、适度和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要求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应能够循环利用,努力做到在消费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坚持消费“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行为准则,实现人与生态和谐、与环境友好。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通过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它改变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质线形(单向)流动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第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经济原理正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品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第四,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旨在从输入端进行控制,是为了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的使用;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的形式多次使用,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通过资源化能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和生产新产品时自然资源的消耗量。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三、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发展绿色消费,通过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和引导,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意识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绿色消费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新的消费观,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和政府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经过绿色认证的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同时,在消费过程中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养成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消费习惯,建立循环消费观念,实现可持续消费,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发展绿色消费,通过推行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引导公众购买绿色产品,使消费成为拉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绿色产品认证是指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符合特定的绿色产品标准或技术规范的活动。目前,我国经认证的绿色产品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依据绿色食品标准,经专门的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许可使用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的一切农副产品。

环境标志产品是依据有关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标准或技术要求,经专门的环境标志认证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环境标志标识的产品。环境标志,也称生态标志或绿色标志,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主要包括五类:节能、节水、低耗型产品;可回收、可复用、可再生产品;清洁工艺产品;低污染、低毒产品;可生物降解产品等。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由于必须经过独立的第三方认证,被认证的产品具有显著的标识,可以通过认证标志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健康,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引导消费者购买并使用这些产品。同时,由于标志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可为消费者快速识别、选择有利于健康、环保的产品提供了方便。

绿色产品是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的前提,通过绿色产品认证推动绿色消费,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使消费成为拉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