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曰邀请函十篇

时间:2023-04-07 12:43:37

生曰邀请函

生曰邀请函篇1

双十一促销活动邀请函(一)

双十一巨献,错过再等一年!!

签单即赠50寸液晶电视,

更有整点抽奖,

订单抽奖12重惊喜!

介绍朋友成功签单,

更有ipad、苹果6赠送!

请将图片保存到手机作为免费入场券!

到场即赠进口红酒一瓶。

实创整体家装,

诚邀您参加首届天猫家装博览会!活动现场汇聚国内外一线家装品牌,近百位知名设计师一对一贴心讲解!现场特别 推出12项升级、12项不限优惠大礼,更有12重家装好礼等您领取!

双十一促销活动邀请函(二)

亲!很幸运您收到了我们的邀请!

我们即将在双十一重大节日里开启降价狂欢!特邀请您参观我们的店铺!

我们涉及淘宝网女装商城,电器购物商城,家具商城等淘宝金皇冠店铺,快乐淘宝,敬请收藏。

淘宝网商城100%正品行货,比如品牌有诺基亚、联想等知名品牌,供货全面。我们淘宝网商城所有淘宝店已经加入消保计划,让您网上购物更放心。

同时我们淘宝网商城全面支持全国货到付款,让您收到我们的商品之后才付款,做到零风险网上购物。如果喜欢您也可以推荐您的朋友一起来哦!地址:**,欢迎收藏!

双十一促销活动邀请函(三)

嗒嗒嗒。。。双十一了,不平凡的你不平凡的双十一!神马都是浮云,XXX公司的春哥,什么7折8折都是假的,本公司惊喜5折,还能满1000包邮,话费抽奖,IPHONEx抽奖,心动了吧,亲,别错过。

双十一促销活动邀请函(四)

奉天承运,天猫诏曰: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盛会即将来到,本店奉旨举行回报大会:全场5折!满1000包邮!!话费抽奖!!!苹果5抽奖!!!!特此给我们的贵宾发送邀请函。欢迎届时光临。

XXX公司

双十一促销活动邀请函(五)

去年双十一,你在门前走;

今年双十一,门前你依旧。

美丽在里面,请往里面走:

生曰邀请函篇2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鸿门宴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恋钱财货物,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并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张开双臂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乘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走,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生曰邀请函篇3

“适园主人”张均衡、字石铭,自幼丧父由母亲桂太夫人抚育,中光绪甲午(1894)科乡试举人,授兵部车驾司郎中。在上海经办盐务、典当并房产投资商业银行事务,于光绪二十年开始藏书,三十三年(1917)建造“适园”选“六宜阁”为藏书之所,积书达十余万卷。逝后其全部藏书售与“重庆中央图书馆”。其长子乃熊、号芹伯,秀才。藏书胜乃父;三子乃骥、字叔驯、号齐斋,古钱币收藏家。其孙葱云、名珩,著名书画鉴定家。精版本目录学,1950年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

以上仅仅是南浔部分有钱财的人,其中有一位不太熟悉而真正有“钱”的人,那便是泉家巨富张叔驯。

张乃骥、字叔驯(1900―1949),泉界称谓“叔驯先生”、号齐斋。说起他号齐斋的缘由:1925年绍兴戴葆庭前辈在江西鄱阳一摊主收得一钱,因其孩凿孔作踢毽子嬉,视之则为赫赫名品,乃南唐徐知诰封吴王时所铸的小平“大齐通宝”,惟凿有四孔因名“四眼大齐”,以五百银圆归之张氏,遂号“齐斋”。张氏家藏金石碑版及宋、元、明书画甚富,君以家学渊源、耳濡目染、见多识广,精于鉴别,性好古玉、古泉,而嗜古泉为尤酷,大力搜求、不惜巨资,各地奇珍多为所获。获泉之富甲于东南,与寓居津门之方药雨(劬园)并驾驰驱,时人号曰:“北方南张”(实则两人皆浙江人),盖今世之南北两大家也(见《泉家小史》)。

张氏交游甚广,名士贤达、贩夫走卒无不交往。早年结识最初在湖州南编箕弄拐角处“栖贤寺下院”任主持,后在杭州西湖“灵隐寺”精于泉币的知客僧郎悟,时杭垣某工匠在乡间得一鎏金背龙凤纹的“天策府宝”,经其推荐竟以三百银洋购进。据同邑收藏家忘年交潘澜江医师告我:“朗悟和尚岁末年初辄趋张府贺岁,三公子必封以伍百或壹仟元持赠,并戏谓:谨供消用,天赐机遇,喜获一二,再行价议”。渠在搜求‘洪武’、‘大中’的‘京’、‘济’、‘鄂’时,缣金以求,倍重交换,罗致心切,以此可见。

张家在上每筑有别业,常在上海搜罗古泉,并络绎收并了一些名家秘藏:如从海宁张渭渔得行书小平“大观通宝”铁母;以二千元从余挺生旧藏中得“国宝金匮直万”传世真品;从高焕文得“顺治通宝”背龙纹大钱;从周仲芬易得“子侨”;其“应运元宝”、折二“弘光通宝”背“凤”得自蒋伯埙;其他如“天德重宝”背“殷”,“乾封泉宝”背“天”铜品,“至和重宝”背“虢”,小平“元v通宝”行书、又篆书背“陕”,小平“靖康通宝元宝”篆书、真书、隶书多种,“河阳圜金”及“圣宋元宝”背仰月铁母,“应运元宝”等都出自戴葆庭先生。所藏中尚有刘守光“应天元宝”背“万”及“应圣元宝”背“拾”,皆为海内孤品。

民国十五年(1926)创古泉社于沪上,邀金山程吴泉(文龙)董其事,尝发行《古泉杂志》一期,这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钱币专业杂志。二十五年吴稚晖(敬恒)、叶誉虎(恭绰)、张叔驯(乃骥)、丁仲祜(福保)等诸先生在上海组织并正式成立“中国古泉学会”,他任副会长,翌年改选任会长。期间发行《古泉学》五期,中日战事发生刊物停办,因时局影响,泉兴稍衰,后离沪避难香港、又旅居美国,以迄病逝。

张氏虽藏泉极多,但发表的泉文并不多,所见在《泉币》创刊号上,有“阴晋一金化”和“西夏大德通宝”两篇短文,以后还有署名张叔驯藏泉、郑家相说明的泉文“虞一金化”、“半圜”等数篇。他著有《齐斋泉乘》一书,曾在《古泉杂志》刊出“永光”、“景和”二则。据刊载:二战后他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举办过“中华钱币珍品展”。

张氏病逝,其藏泉流落美国、不知所踪。他的最大成就乃是一生集钱,为我国保存了很多的珍稀孤品,留存后世永发光芒。诸多前辈发表观感,宣愚公(哲)言:“真知笃好,有力之强,我不如张叔驯”。蒋伯埙称:“君藏泉巨富,半皆珍奇,其鉴别之精确,恒居诸同好右”。罗伯昭谓:“民国十七年及廿五年,先后访之于上海,观其珍藏,孤品异品,层见叠出,令人望洋兴汉,宜其有大王之称也”。唐石父在重印《古化杂咏》序,叙其“并拓本亦少有传者,窥见为难,每一念及,辄心恒怏怏”。

吾何幸焉!曾秘储叔驯先生的手迹墨宝、藏泉原拓及若干实物,三者俱备而。

上世纪五十年代,好友基础民先生专注集邮,而以部分钱币谱录归之郑德涵与我,其中有袁寒云(克文)亲笔题签“定千”铁质汉铲布,张芑堂(燕昌)藏泉墨拓一册,张叔未(廷济)藏泉二扇页,此外附有张乃骥、高焕文、程文龙致嘉兴名书画家郭尚斋(和庭)亲笔书信各二通,大喜过望,秘不示人。时被抄,原件终未落实,所喜抄摘一本《泉学翰墨》,现将张氏及友人有关集泉事宜者三函摘录如后:

其一

明晨廿七日九时至十时,拟趋前拜谒,无事请少侍为幸。

此上

和兄左右 骥再拜八月廿六晚

其二

和庭我兄阁下:别后到沪尚早,在淮掖僦间,忘却托阁下物色嵌泉之人,频行曾托 意兄转达此意,想已台洽,倘能觅得其人,请先示及并希询其嵌工若何?并附致 意兄一条,乞转交。专此 祗颂

台祺 弟骥再拜 十一月朔

其三

和庭仁兄大人阁下:顷展 琅函,敬稔 新祉亨佳,古缘纷集,正如所颂。承 叔驯兄邀弟来唬畅观异品,极惬下怀。弟尚有古泉八百十种,拟欲尽数售与 叔兄,恳为介绍,其价破格从廉,统去百八十元,折实无让,虽其中真赝互见,然亦从半生辛苦得来,刻下年已就衰,无甚兴会,即欲脱货求财也。即侯覆示以定行止。谨此,顺颂

旅安 叔驯兄叱名问安

弟焕文顿言 六月三十日

这三封有关张氏集钱的信笺跟其泉界诸老,包括丁福保、沈子槎、戴葆庭、蒋伯埙等的数十通函件于中丢失,至深惋惜。

张氏虽有《齐斋泉乘》墨拓本,仅见影印者两品于《古泉杂志》及《泉币》杂志数帧而已,诚如唐石父先生惋叹:“并拓本亦少有传者,窥见为难,每一念及,辄心恒怏怏”。抗战胜利后,我的古泉忘年交(大我二十岁)因三女在仪凤桥堍“寿全斋”药店行医方便,无偿借住我小市巷右厢房三年之谊,赠我古泉一百品(中品)及折二“靖康元宝”篆隶书一对,另外持赠裱好的古泉扇页二张,下面钤有“朗悟考古”方形藏章;并告我:“此乃张叔驯古泉部份精品,系杨成麟行家手拓,专赠上人者”。此扇页系将古泉逐枚叠拓而成,非好手莫属。农检点一过:

扇页一(图1)

有“齐法化”倒文三字刀、“NFDA1)氏半金化”、“临安府行用 准叁佰文省”、“大元通宝”小型、小平“至元七年”、小平“贞v通宝”、“泰定元年”、“致和元宝”小型、小平“中统元宝”真篆书成对、小平及折三“泰和通宝”、小平行书“大观通宝”铁母、小平真书“靖康通宝”、小平篆书“靖康元宝”、折二篆书“靖康通宝”、折二隶书“靖康元宝”、折二真书小字“熙宁元宝”、折三隶书“圣宋元宝”背仰月铁母、“庆元通宝”背“永”、小平真书“建炎元宝”试铸、小

平“绍兴通宝”背“利”铁母、折五“乾道通宝”、折五“淳v通宝”光幕、小平篆书“绍兴通宝”、小平真书“绍兴元宝”、小平篆书长冠宝“圣宋元宝”、小平隶书“圣宋元宝”隶冠“宋”、小平真书“元v通宝”背“陕”、小平篆书“元v通宝”背“陕”、小平隶书“元符通宝”铁母、缩水“淳化”计三十二品。

扇页二(图2)

有“晋阳化一金”倒文、“甫反化一金”、“垂化一金”、“阴晋一金化”、“乾统元宝”折十、“千秋万岁”折十、铁“太平通宝”折十、“长安”、“半圜”、小平“至元通宝”背星月十、小平“元贞通宝”、蒙文折二“大德通宝”、“咸通玄宝”、小平“至治通宝”、“元统元宝”、“大蜀通宝”、小平“至大元宝”、小平“端平元宝”背“午”、五笔正隆、“子侨”货泉、“第十九”、银质“大朝通宝”、“嘉定元宝”光幕折五、“天策府宝”、银质“招纳信宝”背“使上”、“开元通宝”折十、直“汉兴”、小平“泰和通宝”、“大元通宝”小型、小平“至元七年”、小平篆书“元v通宝”背“陕”、“泰定元年”、“致和元宝”小型、小平“贞v通宝”、“齐法化”倒文三字刀等三十六品。

两页合计为六十八品(重复拓者八品),实为六十品。几经揣摩,认为:

(一)两帧所载,皆系珍贵佳种,可谓得一匪易,尤其“齐法化”倒文三字刀,诸谱未载,得此原拓,庶得醒目,可推为刀中殊品。

(二)内中直“汉兴”一品,依今日目光来评议,当然够不上入选,然考之当时不仅横“汉兴”难得,即直“汉兴”亦非常名贵。由戴醇士《古泉丛话》卷一:“汉兴成李寿铸。汉兴泉分书实上下文,绝少。吴逸庵曾得一枚而NCDDD)以大槌平之,后吴所藏悉走京师,展转售卖。燕庭将之官汀州,借钱数十万,购辇而南,邀余同观,因见此泉及壮布、宝庆、康定等十余品,其他常钱盖有千余,戏谓燕庭曰:‘兄求古泉一购数千,当赠我一玖’。燕庭曰:‘他不知已者,见索数千不各也,若阁下则一泉不与,盖恐余摄取其汉兴耳。”可见其时十分稀少,否则张氏决不致选入如此强大阵营之列。今日出土渐多,是以不能视为奇珍矣。

(三)第二页中拓有背穿上“午”字者,乃“端平元宝”之背文。按“端平”纪元凡三年,而元年(1234)的干支则为“甲午”年。泉币实物仅见背“元”字。可查了金华朱秋钦主办的“招母蟆闭髑罄代古钱名称价目表中,载有“二”、“午”字者;南浔南栅兴福桥“味古斋古玩铺”收购价目表列有“元”、“二”、“三”纪年者,此拓面文形制与光幕者全同,面背“午”及“二”,从末寓目,不敢妄议。

(四)此两帧扇页,虽所拓均系名品,然则何以证之为张氏藏影。据潘老贻我时告知,此系出自朗悟上人亲口所述,朗悟上人系古泉学社评论员。有疑为朗悟藏品,则应钤以“朗悟藏泉”而不作“朗悟考古”。为此,达农竟以《阿兰那室古泉拓本》两相校比,则六十品枚中,仅“晋阴化一金”、秦泉“第十九”、“招纳信宝”背“使上”、“天策府宝”、“大观”小平行书,徐天启小平,“大蜀通宝”、“汉兴”上下文直书、靖康折二篆隶一对,共十品相同(均为上人归之张氏)而其他五十品朗悟所无,足诸证明该拓页不属朗悟,而确属张叔驯先生藏页。

生曰邀请函篇4

[关键词] 鸳鸯蝴蝶派文人;观影;传播

鸳鸯蝴蝶派文人入沪观影

大部分鸳鸯蝴蝶派文人入沪时,正好是中国电影从“戏”向“影”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苏州籍文人来说,最早入沪的是徐卓呆(1902年左右),接下来有包天笑(1906年)、徐枕亚(1912年),再晚点有周瘦鹃(1913年)、陆澹庵(1918年前)。20世纪20年代初入沪的有江红蕉、徐碧波、陈小蝶,中后期来的有郑逸梅(1927年)。有些晚的直到30年代中后期才入沪,如范烟桥(1936年)、程小青(1938年)。由于入沪时间不一,观影时间自然不能一致。徐卓呆、包天笑、徐枕亚初入沪时,上海电影并未普及,他们看戏曲或“文明戏”,还较少接触电影。徐卓呆看文明戏很入迷,据他自己说,他住在上海时,兰心大戏院每两三个月就会有著名剧团的演出,他肯定要去观看。包天笑最初在“大世界”看戏,后来他在《小说大观》和《小说画报》社任主编,常去南京大戏院看电影,徐耻痕也说包天笑:“君初不嗜电影,偶至影院,亦不过文字余暇聊资消遣而已。”[1]徐枕亚观影资料不多,1924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将《玉梨魂》拍成电影,没资料显示徐枕亚看了电影《玉梨魂》,只说他看了民兴社的《玉梨魂》话剧,并著《情天劫后诗》。

后五四时期鸳鸯蝴蝶派文人集体观影

后五四时期鸳鸯蝴蝶派文人转而以敏感的文化洞察力及对电影市场的判断力,开始进入电影产业,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重要动力。观影成为他们走进电影的第一步。

1背鱿纸铣晒婺5脑а旌蝶派文人观影记录,以周瘦鹃《影戏话》为代表

新文化运动给鸳鸯蝴蝶派文人带来了无穷的落寞与思考。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观影记录,以周瘦鹃《影戏话》为代表。周瘦鹃是标准的影迷,“匝月以还,上海诸大影戏院,颇多佳片,以饱吾人之眼福。凡有斯癖者,无不额手称庆焉。”[2]“前夕无俚,驱车过上海大戏院,得见斯片。”[3]而且他什么题材都看,包括古装影片:“上海海大戏院近日映白十眉氏之圆颅英雄。允为古装影片中难得之杰作”[4];战争片:“大中华公司之战功,曩曾窥豹一斑”[5];西方爱情片:“西席地密尔氏,……生平杰作,允推伏尔加舟子”[6]等。他任《申报•自由谈》编务期间,发表了16篇电影批评文字,名为《影戏话》,从这些影评中,我们就可看出周瘦鹃观影很多,平均每周看五六种影片,半年不到,周瘦鹃仅西方电影就看了三十八部,并常有沉浸于“观影感伤”中的记载,这固然与文人多愁善感之品性有关,从另一方面看,以周瘦鹃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文人群逐渐被新文化势力排挤,只能在观影中排遣寂寞,“吾人常沉郁无谬之际,排愁无术,施施入影戏园,借滑稽片一开玩笑口。”[7]后五四时期中失去旗手地位的鸳鸯蝴蝶派文人群,正因为这份失意落寞,才有闲暇邂逅中国早期电影,而当时新文化旗手们正在忙着占领报刊阵地,无暇顾及电影,这才有了20世纪20年代鸳鸯蝴蝶派电影的繁荣。

2蔽娜寺巯:鸳鸯蝴蝶派文人观影特征

鸳鸯蝴蝶派文人观影展现了“文人论戏”的特征。如周瘦鹃对爱情电影的欣赏就饱含多愁善感的特性,“观赏之余,得数种感慨。一曰伤贫,二曰斥富,三曰胜会不常,四曰多情无益,五曰红颜命薄,六曰芳华易逝。此片闲闲着笔,能于浅淡中描写人生之苦痛,凡有身世之感者,观之必将雪涕。”[8]这也是同期其他鸳鸯蝴蝶派文人所持有的视角。同时,周瘦鹃等人的观影从“文人论戏”的思维出发,展示了当时“戏”“影”共存与竞争的景象,如记录当时戏剧向电影学习“机关”的状况,“梨园中优伶,为敛钱计,每编一新剧,亦必有机关若干种。情节之贯通与否,均不问也。”[9]他往往带着戏剧审美意识去评判演员表演,如评价《战功》:“王元龙……饰王艺华,以英爽胜,……张织云……盘马出猎,精警可喜,……黎明晖饰艺华之妹丽华,天真烂漫,活泼泼地,正与但二春同为电影界天才。”[5]有人因此称,鸳鸯蝴蝶派文人“独特的‘文人’视角,不仅见证而且积极回应了世界电影那个从‘余兴’到‘艺术’的转变过程”[10],进而对大众审美起到了一定引导作用。鸳鸯蝴蝶派文人的观影,不仅代表“一个人”,而且代表“一类人”,显出鸳鸯蝴蝶派文人后“五四”时期“文学到电影跨界书写”的新文艺取向。

3惫塾俺晌鸳鸯蝴蝶派文人的日常生活

鸳鸯蝴蝶派文人把观影视为交朋结友的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如郑逸梅“经常观剧”[11],“观万籁鸣兄弟绘制卡通片”。[11]周瘦鹃也常和文友们观影,“同观者有丁慕琴张光宇二子。”[12]观影后,鸳鸯蝴蝶派文人往往撰写电影感评以交流思想。1926年《透明的上海》摄制后,周瘦鹃就叮嘱陈小蝶题文,陈小蝶则根据电影中“卡尔登夜舞”一幕做了一首词:虚鬟压发不胜里,兰风吹晓作鱼肚,钢琴曲终海水竭,鸾腰小鼓吹送客。陈小蝶还让妹妹也写了一首词,名为《题透明的上海》,陈小蝶妹妹叫陈小翠,她说“家兄以其剧本转示,陈义高尚,允推佳构,嘱题诗句为占八绝。”词为:“何似幽兰空谷里,一生开谢不由人。衾影应惭静室灯,天花照眼误虚澄。”[13]南社名人张延礼为《黑衣盗》写下感言:“丹翁调浣溪沙题其小影云,流电光阴一刹那,眼根其奈耳根何,个侬影事背灯多,万劫人间留幻境,几宵幕上舞天魔,可堪因汝懒闻歌。盖亦心折娘者,黑衣盗之作。”[14]陆澹庵还据电影进行改编创作,周瘦鹃称:“吾友陆澹庵,有小说曰黑衣盗,本影片而作。由交通出版,传诵一时”[14],“学友陆子澹庵有鉴于斯,爰()电剧中所见衍为说部,以助女界妙笔生花。……此其描写之工,不尤在电剧之上乎。澹庵长于叙事,吾夙佩之,此书尤奕奕有神。一旦杀青,当可与宝莲原剧并称于世也。”[15]当时观影门票并不便宜,但鸳鸯蝴蝶派文人在上海不仅依靠稿费生存,还能悠游于影院之间,形成有别于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观影也成为考量他们身份转型的重要标志。

4惫塾坝朐а旌蝶派文人的电影圈交往

当时上海电影人以邀鸳鸯蝴蝶派文人看电影为荣,希望借他们之笔宣传电影。周瘦鹃与电影人关系就很好,如他在影评中常提到但杜宇,“吾友但杜宇,名画家也,……其新制重返故乡一片,尤为聚精会神之杰作。”[12]导演卜万苍在《湖边》上映前,专门写信给周瘦鹃,邀请他来看,“卜君函约往观,谓此片他日公映,未必能叫座,顾君来一观,或喜之也。”周瘦鹃看完电影后,卜万苍专门在门口迎候,周瘦鹃与他握手,称赞片子演得好,“观毕,满意而出。值卜袭二君于门,亟与握手道贺,盖私意此片实为二君成功之作也。”[6]周瘦鹃一是自己爱看电影,二是在电影圈的朋友也多,不忍拂面。他去看电影经常是受到请柬邀请,“上海大戏院……折柬见邀,……欣然往观”[16],“黎锦晖先生……柬邀请往观”[6],“日前试邀观……,深为满意。”[12]有时周瘦鹃甚至要赶场,可能在一天受到几家影院邀请,在有些影评中,他不得不几部电影一起评论,如《战功与悔不当初》,就是评论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战功》与晨钟影片公司的《悔不当初》,周瘦鹃“一文写二影”,足可见他在电影圈与电影观众心中的地位。

鸳鸯蝴蝶派文人观影观念

1北嗑绻

作为剧作家,鸳鸯蝴蝶派文人惯从剧情角度审视中国早期电影。范烟桥对电影剧情尤为看重,像《白蛇传》《忠孝节义》《立地成佛》等片,他就认为是”三等以下之东西”,“于艺术上可以说不知所云。”范烟桥所指的“艺术”是指剧情艺术。在他眼里,很多影片值得看的只有布景或风光,剧情不值一提,体现他对编剧的严格要求,“余曾(于小广寒)一观其《雪里鸳鸯》……其情节殊弗合于逻辑,其间漏洞不一而足。惟冰天雪海之光景……为我国影片中所罕见。”[17]陈小蝶也说:“今之影片,动以伟大号召,曰马几千,人数万,……然予观宾汉,万王之王,感人之力,万不及红字、七重天十分之一,譬之中国旧剧,彼金鼓震天……与一弦一板,低回三唱之玉堂春……能事究为孰难,不待识者而后知也。”[18]程小青认为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好剧本,电影公司“图敷衍,少学问,好胡调”[19]制约了电影发展。这种观影观念还间接影响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实践,如徐碧波所在的友联公司对待剧情还是比较认真的,细心打磨《双剑侠》,“二月余剧成”[20],比起一些赶进度、“拆烂污”的作品好得多。徐碧波作为公司影片编辑,在里面起到一定作用。周瘦鹃喜欢从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英美诸国多有以名家小说映为影戏者,价值之高远非寻常影片可比。予最喜欢观此。盖小说既已寓目,即可以影片中所睹互相印证也。”[21]这正体现了鸳鸯蝴蝶派文人“编剧观”:注重借鉴小说的创作技巧,以“情节”为主,走“通俗”叙事之路。

2北就恋缬肮

鸳鸯蝴蝶派文人关注本土电影,尤重国产影片如何与外国影片竞争。范烟桥提倡振兴国产影片,他不无伤心地提到,看国外片成风,是国内电影业的让人难过的地方,“凡是映中国电影的电影院,价值很低,看得人还是很少……只让外国电影大出其风头,譬如《卡门》《人体》两种,……差不多没有看过这两种电影的,不能得到老上海的资格。”[22]在对待如何吸收借鉴外国影片时,徐卓呆认为要有创造精神,尽可能创作出中国特色的电影,为中国观众服务。“制中国影片是一种创造的事业,这创造的事业须有创造的精神。……要避开模仿与倚赖等习惯,所以在创造中国影片之前,先要将脑中的外国影片暂时忘掉。”[23]鸳鸯蝴蝶派文人还提出具体的操作策略。徐碧波认为要实现竞争的有利局面,必须联合各影戏公司,不能再拍摄粗制滥造的影片,要以质量为基础,而且要联合抵制放映外国影片,“惟有联合了电影界,群策群力底认真拍摄有精彩的影片,以挽回观客的眼光。……请求华人自设的戏院,不映外片”,“望电影界同志合作努力进取。希望粗制滥造的害群之马及早省悟。希望国制影片的前途大放光明。”[24]周瘦鹃认为要扬长避短,外国电影长处在于侦探剧,国产影片要与之抗衡,只有拍摄人情剧,“用‘人情剧’来做材料,把真善美三个字来做吸引观客的要素”,“近来中国人主张制了影戏片输出外国咧,从这个层面着想,也更不能用侦探剧去给他们看。中国人班门弄斧,反不如用纯粹的中国人情剧去做输出品。”[23]这既反映出鸳鸯蝴蝶派文人对于振兴国产电影的态度,也的确在电影实践上具备可行性。

3敝芈桌斫袒功能

鸳鸯蝴蝶派文人认为电影应从剧情入手,让观众感受灵魂的震撼与思想的触动,从而完成电影的教化任务,这种观念尽管“充满了传统的伦理情趣、文化倾向”,但绝不是“封建遗老遗少”的体现,而是“符合亦新亦旧、新旧交错的伦理型人民文化需求,并试图从中找到中国电影生存市场的一种本土化电影努力之一。”[25]范烟桥说:“今日中国电影界历史影片中之成绩,是否有真价值,吾人应加以研究,……其激刺观众之力量如何乎?现在所有之历史影片,能否受此美誉而无愧乎。此中国电影界亟应扪心自问者。……故为今之计,正可因势利导,于采集材料之时,注意其民族兴亡之症结。为积极的兴奋,以符合历史之第一条件,增高历史影片之价值。”[26]周瘦鹃也有这种想法,虽然他办过消闲杂志,但他很希望电影能对中国青年一代起到激励振作作用,“是片主旨,在幸福当力争而得一语。意谓人生幸福,不能幸致,非奋发莫能得。……凡吾青年,观是片可以兴起矣。”[16]由此可说,鸳鸯蝴蝶派文人观影不是简单地“吟风弄月”“虚度时光”,而是他们试图用传统伦理教化思想影响和改造现实的另一种渠道。

4笔澜缡右

鸳鸯蝴蝶派文人得以在中西交流的宏大的文化视野下,带着文人具有的启蒙意识,对本土电影人与观众进行国外电影观念和理念的传播,为中国电影现代性生成提供跨文化支撑。周瘦鹃观看了很多外国电影,他往往把国内国外演员在同题材影片中的表演拿来对比,“视其接得张逸君电话,向乃兄做鬼脸,并为乃兄及张逸君写生……一举一动,无不入妙,觉曼丽毕克馥去人不远。”[5]“殷明珠君……赴海滨投海诸节,表情俱佳,方之西方瑙玛泰美奇,玛丽璧克福,固相差尚远,而与中国自由花中之郑美女士,则已近似。”[27]这种中西结合的世界性眼光是鸳鸯蝴蝶派文人观影的重要特点。鸳鸯蝴蝶派文人是翻译、写作与办报的专家,自然比平常观众有更多渠道了解外国电影。他们常能读到外国电影的刊物,及时把外国电影动态和通过报刊传播给观众,由《影戏话》中即可看出周瘦鹃接触到不少外国电影杂志,如“考之美国影戏杂志”[14]。著名电影人郑正秋更是要靠徐卓呆帮忙,才能弄到几本日本电影杂志,“其时郑药风与张石川,要办一个电影公司……当时我们看电影的程度还很幼稚,何况是拍电影。……他又向我打听日本电影界的情形,……我便去买了几部日本的电影杂志,送给他去做参考资料。”[28]

结 语

上海是中国电影史的重镇,亦是鸳鸯蝴蝶派文人的书写场域。他们在上海办报,从事报刊活动,又在上海看电影、写影评。“在上海写、为上海写、写上海”――形成鸳鸯蝴蝶派文人观影的独特价值。鸳鸯蝴蝶派文人通过观影,不仅给中国观众以最初的电影启蒙,还通过与电影的深度、多维参与培育早期电影舆论,完成对市民的电影教育,这正是其不能被忽视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2]周瘦鹃.影戏话[N].申报•自由谈,1919-11-27.

[3]周瘦鹃.影戏话[N].申报•自由谈,1920-03-19.

[4]周瘦鹃.圆颅英雄与觉悟[N].申报,1925-04-12.

[5]周瘦鹃.志战功新影片[N].申报,1925-05-08.

[6]周瘦鹃.党人魂与湖边[N].申报,1927-10-13.

[7]周瘦鹃.影戏话[N].申报•自由谈,1919-08-07.

[8]周瘦鹃.影戏话[N].申报•自由谈,1919-09-11.

[9]周瘦鹃.说侦探影片[J].电影杂志第1卷.

[10]陈建华.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J].当代电影,2006(05).

[11] 郑逸梅.郑逸梅选集(第3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760.

[12] 周瘦鹃.志新影片重返故乡[N].申报,1925-05-15.

[13] 大中华百合公司特刊;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14] 周瘦鹃.影戏话[N].申报•自由谈,1919-09-23.

[15] 周瘦鹃.影戏话[N].申报•自由谈,1920-07-04.

[16] 周瘦鹃.观月宫宝盒[N].申报,1925-02-18.

[17] 范烟桥.济南之电影[J].电影月报第2期.

[18] 陈小蝶.编剧余谈[J].电影月报,1928(02).

[19] 程小青.电影话[J].良友,1927(08).

[20] 徐碧波.双剑侠剧情之一斑[J].电影月报,1928(02).

[21] 周瘦鹃.影戏话[N].申报•自由谈,1919-06-20.

[22] 范烟桥.两种观众的心理[J].电影月报第6期.

[23] 艺术上的红粉骷髅(二)[N].申报,1922-06-14.

[24] 徐碧波.希望[J].电影月报,1928(01).

[25] 蓝爱国.人民影像传统及其重构[EB/OL].2003-12-24(2009-08-21)./other/web_culstudie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6.

[26] 范烟桥.历史影片之价值[J].电影月报,1928(03).

[27] 周瘦鹃.影戏谈记海誓[N].申报,1922-02-04.

生曰邀请函篇5

一、徐树兰及栖凫徐氏

徐树兰,字仲凡,号检庵,山阴栖凫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授兵部郎中,改知府。以母病,归不出,旋以地方公益自任。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卒,年六十五。长子徐元钊,字吉荪,晚号园。光绪戊子科副贡,司铎台州太平,推升河南灵宝知县。工诗古文词,著有《园诗草》。次子徐尔谷主持家族事务,主要精力放在实业和地方自治上。上海是他事业的中心。三子嗣龙,1913年在绍兴组织自由党。四子维烈事迹未详。

徐树兰家族世居绍兴城南栖凫村,先世故清寒,以农儒继业。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民族》:“栖凫徐氏,先世居淮上。有名处仪,字尚威者,宋崇宁初进士,官给谏。建炎间与兄处仁,扈跸南渡,同居山阴之项里。其裔名德明,字大宏,由项里迁居山阴之凫村。选举表中之徐树兰、徐维则,其裔也。”大弘公徐德明为栖凫第1世。徐树兰之父云泉公系第24世,其人“敏练,善商战,赢得过当”,家境渐殷实。在咸丰八年(1858)迁至府城大坊口,同治七年(1868),又于水澄巷购地建房。十一年(1872),徐树兰遵父命“筑徐氏义塾于郡城古贡院,名曰‘诵芬堂’,延师以教族之无力者。”徐树兰讲求画学,胞弟徐友兰(过继给怀瑾公)喜吟咏,于是在其右“别构精舍”共读,自谓“自戊辰以来同居三十年,门庭肃雍,长幼秩序,水澄之徐最所称道”,为清末绍城徐、李、胡、田四大家之一。

二、与时代共进的古越楼藏书

晚清,处在蜕变中的弃旧图新的士绅逐渐向城市集中。他们首先致力于新式教育及地方自治,“驰誉乡邦为士绅表率,负芨东西效力于乡国,挤挤跄跄备一时之选”,成为迈向新时代的精英力量。据地方志记载,徐树兰与其次子徐尔谷“皆喜购旧书,书贾多集其门。”胞弟徐友兰亦性好收藏,凡旧钞、精刻、石墨古今法帖、书画,有所见辄购庋。适逢乱世,颇有建树。徐维则又在水澄桥南首创办墨润堂,销售书籍,并自设木刻作坊。光绪十二年(1886),蔡元培因自己老师田春农的介绍,开始为以孙(徐维则)做伴读,并为校勘所刻《绍兴先正遗书》、《铸史斋丛书》等。据《蔡元培自写年谱》:“蔡元培到徐氏后,不但有读书之乐,亦且有求友的方便。以孙之伯父仲凡先生(徐树兰)搜罗碑版甚富。……那时候,年辈相同的朋友,如薛君朗轩、马君湄莼、何君阆仙等,都时来徐氏,看书谈天。”据蔡元培《戊戌知服堂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八日,以孙贻我《刘子全书遗编》、《述史楼丛书》”。据《刘子全书遗编》中钟念祖序:“徐显民(徐尔谷)秀才闻有斯役为,从董君竟吾假藏本交瓢翁,始籍付梓并据镂补中间模糊虫损。……而第一卷二十二页独缺。显民从兄以孙孝廉知董氏尚藏残殃有之,复为借来捡补,所失得完。”它们均为徐氏刻本。在浓厚的文化守藏情节基础上,徐氏家族的思想转变更为迅速,率先做出了兴学办图书馆的举动。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朝命兼采中西实学,倡设学堂。徐树兰“查盛杏孙(盛宣怀)京卿在天津道任内禀请北洋大臣奏设之头,二等学堂最为得要。绍郡经费未充,只能设立二等学堂,今拟仿其规制,假借豫仓,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蔡元培携眷回绍兴,出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总理。一般而言清末学校可分作三类:凡用国税立者曰官立,用地方税务立者曰公立,用人民私财立者曰私立。兴办学堂有二个关键人物,一是监董,由地方官或士绅担任,作用不在于学堂内部管理,而是创立学校,拟定发展目标。时浙江巡抚任道熔在浙省士绅捐资兴学的一份奏报中说:“惟事创始,筹款维艰,尚赖地方绅富集资捐办,以辅官力之不足”。二是监督,主持全校教学。绍郡中西学堂开绍兴乃至浙江近代教育先河,促成了赴外留学制度的建立。徐世保即为该校首届毕业生。此后学校数度迁址,1954年定名为绍兴第一中学。学校创办之初设立养新书藏图书室,今存一部图书上钤有“光绪二十三年会稽徐维则捐”、“养新书藏图籍”和“绍兴府中学堂藏书・阅后缴还,请勿遗失”三枚印章,说明至少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校已经开始“购储”图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陶成章拟在中西学堂旧址创办大通体育师范学堂。正月,他们“赴府城,谒豫仓董事徐以孙,商借仓屋。”徐世佐任器械体操教员兼学校庶务。这里已经成为皖浙起义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从两校走出了徐锡麟、秋瑾、陈伯平、王金发等辛亥革命的主将和许寿裳、夏尊、陈建功、胡愈之、潘家铮等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另一方面创办者自身也通过学堂这种形式实现了角色转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徐树兰在府城创办古越藏书楼,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成开放。他在《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中指出“泰西各国讲求教育,辄以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学校既多,又必建楼藏书。”这里的“藏书楼”实际上就是近代图书馆。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二十五日浙江巡抚任道《为请奖捐资绍兴府中学堂及藏书楼绅士事片》,由于徐树兰开放古越藏书楼确“有益地方”,光绪皇帝朱批“著户部核给奖叙”。古越藏书楼是我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徐树兰病故后,徐尔谷继承父志,“锺继前规,竭力经营,照常开放”。光绪二十九年(1903),徐尔谷还发起建立绍兴教育会,筹办越郡公学。他把自己的女儿徐贞嫁给文字学家钱玄同。他们的儿子就是“二弹一星元勋”钱三强。

三、抗灾救荒的慈善活动

清末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人口死亡和财产的损失。徐树兰致力于地方慈善活动,以造福乡里为己任。(见表一)

受传统观念影响,徐树兰多从事一些常规的事务。在民国绍兴县修志委员会众多文档中,存有《修志故实》一卷,内录徐树兰致潘伯循函二件。第一件:“修志亦属要事,近为修建义仓,工程正在经始,只得将志事暂搁。”第二件:“吾越郡志及山会邑志,兄倡仪筹修。惟经费尚无就绪,故难开局。”这些活动与经济实力有关系。

四、百年实业之路

20世纪初,在政府的推动下,以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法为核心的农学活动率先被士绅阶层付诸实践。光绪二十二年(1896),徐树兰和罗振玉等人,在上海组织“农学会”,并在《时务报》和《知新报》上刊登征求会友的《公启》十条和《试办章程》十二条。《试办章程》说“本会应办之事:曰立农报、译农书,曰延农师、开学堂,曰储售嘉种,曰试种,自制肥料及防虫药,制农具,曰赛会,曰垦荒”。他身体力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胞弟徐友兰在上海昆山黄浦之滨置地百亩,采购多国农作物良种,开辟种植试验场,作为试验农学新法之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徐树兰又印行《种烟叶法》一书。

明清二代,绍兴农产物大宗有米、棉、茶。茶叶由山户采下,略加焙炒,即由茶行收购,转售于沪上茶商。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蔡元培往北京应会试,偕徐君以孙行。到上海后,寓北京路某茶栈,徐氏有股份。清末茶栈有“大栈”和“小栈”之分。“大栈”又称“洋庄”,往往由几个实力较强的士绅合股,分别在平水和上海设点,通常一个茶季能出精制茶叶五六百担。徐氏茶栈属于 “大栈”,倘若经营得当,收益至为客观。

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徐尔谷和罗振玉发起,集股银十万两,分二十股,购买吕四桓商李通源产权,成立我国第一家近代盐业企业“同仁泰盐业公司”。以后推举张謇为经理。据《张謇日记》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七日:“唔叔韫、蛰光、显民诸君。”“七月二十一日,拟整顿盐业章程”。“七月二十二日,与蛰先、显民、时薰、癸山订立盐业公司章程”。它通过集股方式筹集资金,采用了近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公司制,具有一定规模;使用新技术和新农具,选育良种进行土壤分析并“教农试用,以开风气”,一直经营至解放后。此后,徐尔谷又出资开办棉纺、食品公司。

徐树兰和徐尔谷虽然都把自己的投资集中到盐业、棉纺等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行业,采取了一种比较谨慎的策略。但是唯有对生产和经营方式进行彻底改革,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近代企业。

五、公共事务

从职业来看,清政府奖励工商的政策及企业热的兴起,把相当一部分的士绅卷入其中。同时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新生事物,在既有行政体制外建立大量临时机构。光绪朝以后增加的局所、各地方自治机构,地方官往往委托士绅办理。徐树兰先后担任绍兴酒捐局和电报局董事。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谕令禁烟:“禁烟一事,乃今日自强实政,教养大端”,禁烟运动自上而下地在全国展开。据宣统元年二月绍兴公报中《徐维则启》:“山会禁烟局自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一日成立以来,承公举维则与朱理生君担任局务,复当场邀请胡钟生君、孔康甫君襄同办理。……去岁,由省会禁烟公所颁到分所章程,即应改为禁烟分所”。辛亥(1911)十月,绍兴禁烟分所改为禁烟局。所有吃户牌照应归经济部刊刷,按户换给并督饬科员随时侦察,以杜无照买卖之弊。当年12月“东关禁烟分局分董一缺委徐世保充补”。

清末的民团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准军事组织。武昌起义爆发并波及全国,由绅商组织团防,为绍城民团之始。分筹团饷,募勇二百名。绅办者一百名,徐尔谷主其事。商办者一百名,山会商务分会主之。自九月初一日至十五日光复而止。款皆地方自筹。嗣后遇时局变化,时时有组织。绍兴民团由地方自行组织,“当变故迭乘之,而城市无变乱之惊者,实民团之力也”。据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六日《绍兴分府通告》:“十六日四点三十分接浙军都督府来电,内开:省垣于十五日光复。……速转各县赶办民团自卫。又,四点五十分接来电,内开:举程公极表同情。……现在民团兵力已厚,并已派专员赴省接洽一切。”这两份电报反映了杭州光复和成立绍兴临时军政分府的史实。据陈燮枢《辛亥绍兴光复纪闻》一文回忆:“……开会时民团局长徐显民宣布:浙省已独立,吾绍宜亦响应,宣告独立。”徐尔谷任绍兴临时军政分府民政长、民团局局长。今绍兴县档案馆保存的“民团总局为邀集各商莅局照常认捐事商务分会照会”,清楚钤有“徐”字印戳。

生曰邀请函篇6

14岁时,孙奇逢去县学拜见饱学之士杨补庭,被问道:“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之何?”孙奇逢朗声答道:“效死勿去!”22岁时,孙奇逢赴京应试,途中闻父亲过世,随即弃考归乡。一准古制,服丧服,筑室墓旁,守丧三年。三年期过又遭母丧,孙奇逢心伤之余,一仍父礼,为母亲服丧三年。孙奇逢“倚庐六载”,为人称颂。天启年间,魏阉乱政。1624年,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先后下狱。孙奇逢与鹿正、张果中等倡义醵金营救,安顿诸人子弟,函请督师山海关的蓟辽总督孙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威慑魏忠贤,光斗等最终被归还骸骨。孙奇逢等三人被誉为“范阳三烈士”。明末,孙奇逢“约同志,练乡勇”,两次击退清兵侵扰,保住容城安全。明亡后,清廷五次诏征其入朝,甚至聘以国子监祭酒的高位,他都拒不赴召。孙奇逢得寿九十有二,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二十余载,从者甚众。

朱之瑜(1600—1682年)

朱之瑜在明末多次奉诏特征,却因朝政紊乱而坚辞不就,专注学问。清军入关后,朱之瑜屡赴日本,欲借日本援兵资助舟山守将。1650年,朱之瑜在东渡途中被清兵发现。清兵白刃合围,逼他髡发投降。他谈笑自若,誓死不降。清兵中刘文高等人被其义烈所感动,偷偷驾舟将他送回舟山。1657年,朱之瑜被困安南。安南国王留住他,拜他官爵,迫他行臣子跪拜礼,他直立不肯跪。差官举杖画一“拜”字于沙上,他就借其杖加一个“不”字于“拜”字之上。安南王当着朱之瑜的面,杀了许多人威吓他,他始终没有屈节。1660年冬,朱之瑜鉴于复明无望,又誓死不剃发,“乃次蹈海全节之志”,学鲁仲连不帝秦,再次东渡日本,永不回到故国。他在长崎、江户授徒讲学,为日本朝野推重,却能坦率地批评日本“量窄意偏”。他以故乡“舜水”为号,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临死前,他说:“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甚。”

黄宗羲(1610—1695年)

黄宗羲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皇帝即位,黄宗羲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刑部会审中,黄宗羲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崇祯皇帝叹其“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清军攻下南京后,黄宗羲变卖家产,集结黄竹浦六百余青壮年,组织“世忠营”抗清。他屡遭清廷通缉,仍捎南明鲁王密信联络金华诸地义军,并派人入海向鲁王报清军将攻舟山之警。1678年,康熙帝诏征“博学鸿儒”,弟子代为力辞。1680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赴京修《明史》,他以年老多病坚辞。史馆总裁延请其子黄百家及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万斯同入京后,执意“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黄宗羲及其弟子所著的《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开创史学新体裁——“学案体”。临死前,黄宗羲总结平生,自谓“如此四可死,死真无苦矣!”

方以智(1611—1671年)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两髁骨见”,但他始终不肯投降。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才侥幸乘乱南逃。友人得知此事后,把他比拟为文天祥。当清兵大举南下时,方以智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一度参与南明永历政权。1650年,方以智被清军逮捕。清将马蛟驎在他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他选择。他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马蛟驎欣赏其气节,将他释放。他入山“披缁为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颠沛流离中,自幼“有穷理极物之僻”的方以智写出《东西均》、《物理小识》、《医学会通》、《删补本草》等在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极具价值的著作。1671年冬,方以智因为“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据说因疽发卒于舟中。当代美籍华裔学者余英时考证后认为,方以智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遂自沉于江殉国。

顾炎武(1613—1682年)

顾炎武被称为“清学开山祖师”,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谓令人击节。27岁时,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清军入关后,他多年参与抗清斗争,被仆人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罪名告发。其好友归庄只好向时任清廷礼部右侍郎的降臣钱谦益求援。钱暗示:“如果宁人(顾炎武字)是我门生,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心知顾不会同意,就代书门生帖子投给钱。顾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帖子,钱却不给。顾自写告白一纸,声明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四处张贴。钱叹道:“宁人忒性急了!”清朝大臣熊赐履邀顾炎武入馆修《明史》,顾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表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夫人死后,顾炎武作诗云:“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生曰邀请函篇7

穿过关门,追溯昔日的图景,触摸历史的气息,感叹于函谷关在地缘范畴上、在文脉传承上、在商贸往来上的进与退、东与西、开与闭。烽烟之外,不曾想竟这般精彩。一座关墙、一册典籍、一条古道,文武之德,函谷关如此点化天下。 崤函之固 秦皇汉武成天下

贾谊在《过秦论》中记载:“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百万雄兵却徘徊而止,函谷关果真如此坚固?函谷关北塞黄河,南依崤山,古代被称为桃林,有函谷“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崖上柏林荫谷中,殆不见天日”之记载,地势险要,秦军于谷中建起高墙工事,曰函谷关,易守难攻,烽烟际会,乃兵家必争之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评价:“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从地理空间格局来看,关口的选址想必经过精心堪舆。宏观上,南北一带为大断层,地壳抬升,南面有秦岭余脉崤山如白虎雄卧,北面有河水蜿蜒如青龙盘踞,再向北有中条山、王屋山拱卫,纵向上形成天然的防线,《五行志》指出:“函谷关拒山东之险,地利乌可忽欤?”而函谷深切,关口正好封住谷涧的东端口,横向上成为“两京古道”上的阀门,控制了古代洛阳、长安两大间的交通咽喉,东可取中原各国,西可图关中沃野。无论西进、东出,都必经此战略要关。站在巍峨的关城前举目瞻仰,青砖高墙呈凹形南北排开,两扇朱色的城门洞之间刻着“函谷关”三字,关墙上矗立着4座悬山式重檐楼阁。据说,眼前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修建的,整个建筑自成一体,庄严美观,大有汉代宫阙的风范。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给臣民们讲了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之后,即便烽烟四起,却也招不来一兵一卒,天子的权威江河日下,王朝的没落已不可挽回。来自西北匈奴的压力让周王室无法喘息,镐京似乎随时有可能被匈奴铁骑踏平。于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经函谷东渡洛邑。在这次迁都过程中,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偏居蛮荒之地,替天子把守后门。可谁愿意永远深居偏远之地呢?于是,秦国富甲强兵,不停地扩充疆土,一跃成为西部虎狼之国,占据了八百里秦川沃土,并“四塞以为固”( 四塞指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向东虎视九州。诸侯皆惧,纷纷合纵(因为在地缘上联盟的各国疆界南北相连,故称合纵)抗秦,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军事策略的博弈。公元前318年,公孙衍游说东方各国,痛陈利弊,希望联合诸侯共同对抗秦国,并得到多国支持。于是赵、魏、韩、燕、楚五国形成联盟(实际只有三国),合纵军浩浩荡荡,直抵函谷关。秦军开关迎战,联军不堪一击,一战而溃,皆败走。公元前298年,齐、韩、魏合纵,经过3年奋战才攻入函谷关,函谷关这一关键棋子丢失,秦国危在旦夕,于是割地请和。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军再次进攻秦国,兵至函谷关,联军再败……如此反复,函谷关几经轮回,却始终把守关中东门户,直至始皇东出函谷,一举扫六合,天下一统。

秦末,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项羽兵分两路伐秦,各自以不同的战略作战。刘邦想先入关为主,可函谷关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于是刘邦采取迂回策略,并没有直接攻关,而是避其锋芒,采纳谋士张良计策,从南边绕行破武关,进而入关中,占咸阳。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灞上,秦王子婴捧着皇帝玉玺投降。刘邦控制关中,一边收买人心,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同时,采纳建议,“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刘邦企图守住函谷关,将其他诸侯拒于关外,自立为王。而项羽军队在关东与秦军多次激战,消灭秦军主力部队后,实力剧增,继续向西攻打函谷关,却发现刘邦渔翁得利,据关为王,项羽怒发冲冠,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这时候刘邦自知不敌项羽,便找项羽的叔父项伯出面说情,同时接受项羽的邀请,亲赴鸿门宴,化解了一触即发的战争。留得青山在,刘邦屈身汉中,颐养蓄势;但他深知关中“四塞”得天独厚,若控制函谷关,则可攻、可守、可退。不久,刘邦果然发兵占领了关中作为立业之基,兵出函谷,与楚军反复作战,最终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成就霸业 。 灵宝函谷关老子骑青牛

“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无论是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还是天下归一的秦皇汉武,或是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函谷关都在军事上发挥过巨大作用,动一关而动全国。秦得崤函,诸国久攻不下;董卓西逃,凭借函谷关全身而退;安禄山兵指长安,唐军丢了函谷关这张底牌而节节败退,李白也只得叹“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呜呼!函谷险,秦因之成天下;函谷固,秦亡而关后亡;函谷要,刘邦未王而先据关。 老子出关 上善若水化天下

古者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以函谷关为分界线,以西的关中地区由于受西北少数民族尚武风气的浸染,民风彪悍,多有能征善战者,诸如秦将军白起、汉时苏武等;而以东的中原地区,属于汉族农耕区,多出文人谋士。文以治国,武以安邦,众多武将领兵出函谷关浴血奋战,无数文士过函谷关实现自身抱负。武将打天下,文官治天下,函谷关内外演绎着关中大地出将入相的胸襟,上演着打江山与坐天下的哲学思辨。 灵宝函谷关太初宫

身临函谷关,重建的关城似乎已经没有了军事性;目及关楼,已感受不到昔日兵临关前、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氛,兵戈相接的景象早已模糊。曾经霸气侧漏,最终烽烟散尽,折戟沉沙。唯有《道德经》千古流传,以道治天下,以德育天下,化刚为柔,使得函谷关流淌出文明延续的气脉,东来紫气汇聚成华夏的精气神。关前塑有一座老子骑青牛的雕像,祥云基座之上,老子侧坐于牛背,长须飘然,手握经卷,好像随时准备给慕名而来的游客讲一段哲理,叙一叙人生。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在乱世纷争的年代,老子目睹了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极大痛苦,作为当时关东著名的“相”,他提出了许多治国安民的主张,却总不被周王所青睐。离开洛阳,老子沿着两京古道一路向西,想入秦游学,教化关中子民。函谷关关令尹喜对老子早有耳闻,是老子的忠实“粉丝”。一日,他在关楼上细察天文,见东方紫气凝聚,一片祥瑞之兆,预料日后必有贵人入关。果不其然,数日后,老子骑着青牛悠然而来,尹喜欣喜若狂,虚心求教,老子念其诚心一片,便将其一生的积累和所学,即兴写作五千警世之言,小住几日后辞行西去,长隐于世,终不复返。

据传,当年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传染病,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老子住在函谷关时,他的青牛坐骑被饲养在一个老农民家里,一天,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农民,郎中也没有办法。突然青牛一阵咳嗽之后吐出一个肉团,郎中用其泡酒后,分给传染病人服用,立刻见效。于是老子成了人们心中的神仙,后来被尊为太上老君,上能通晓天意,以仙丹救民;下能博通古今,教化天下。汉武帝时,新建的函谷关上有一副对联:“紫气犹存关令尹,青牛重渡古汉关。” 新安函谷关北阙台(鸡鸣台)夯土遗存

唐明皇李隆基登基后,也想炼丹成仙。当时有一个方士想升迁,于是对唐明皇说老子托梦给他,称在其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得到它能得知天意。玄宗听后,立即带人到函谷关掘地三尺,果然挖出一个吉祥桃符,上面刻着一个形似“桑”的字,方士解读说,“桑”为上面重叠3个“十”,下面一个“十”,再加上一个“八”,意思是老子可保佑玄宗至少坐48年江山。玄宗随即改开元年号为天宝年号,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日后,玄宗果然坐了四十多年皇帝。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函谷关,不再仅仅是当年的雄关、武关,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函谷关旁28米高的老子塑像更昭示着它是人文之关,承华夏之典,传华夏之脉。 出关与入关 丝绸古道贯东西

函谷是关,更是道,出关与入关,维系着中原王朝的天下之道。如今的函谷古道自关口西去,峡谷两侧草木参差,略显荒凉,道路也如文献所记载的那样,狭窄、幽远,显得有些冷清。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古道有另外一番热闹。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原来,当时有个楼船将军,立了战功,却没有在关中分得半g黄土,耻为“关外侯”,于是上书武帝,表达自己想要个京畿户口,并愿意出钱助函谷关东迁。凑巧“武帝意亦好广阔”,也希望扩大自己的宅院,以显示天子之尊,于是批准迁关,并且希望新关能够延续旧关的风范,所以沿用了“函谷关”的威名。据《水经注》记载: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关墙南北延伸直抵河、洛二水,“上罗三关,下列九门”,居高临下,并且四周建有城邑以增强商业和居住功能,成为洛阳的后门户,到东汉时号称“洛都八关之首”。恰在此时,一条驼背上的彩带也正缓缓延展开去……

相关链接

历史上函谷关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千米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千米;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千米。函谷关现存古迹有:

关城遗址 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函谷关东门关楼 原关楼已不存在,目前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东门关楼南北长71.2米,高21.5米,呈凹字形,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函谷古道 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千米,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二三米。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尹喜故宅遗址 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

鸡鸣台 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望气台 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后人为纪念他,便将他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紫气东来”这一成语便源出于此。

太初宫 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含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此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公元前139年,外交使节团在张骞等人的率领下从长安出发,带着汉王朝的期许,日夜兼程前往西域。虽然此次的军事目的没有达成,但汉武帝并没有龙颜大怒,反而加赏了张骞,日后又加强了与大夏、乌孙国、大宛、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交往,正如电影《天将雄狮》所呈现的那样,为防止匈奴扰乱河西走廊向西一线的贸易通道,汉朝还专门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统一管理。由此一条帝国的脐带日渐成熟,为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

生曰邀请函篇8

议论文写作需要占有充足的材料,因为丰富的事例不仅有助于观点的阐发论证,还能提高思想和认识高度。因此,议论文事例性材料的搜集颇受重视。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虽然搜集到大量材料,但面对具体题目时仍一筹莫展,苦无救兵。其实,这些材料正等着被派上用场,只是你没有认识到它们与论题之间的联系,便将其冷落一旁弃置不用。那么,如何寻找论题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呢?

我们先看下面一则材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如果请你用这则材料来诠释“绿色生活”这个作文题(2010高考江苏卷),你可能会觉得二者距离太大,很难联系到一块儿。一位考生却这样写道:

庄子不是姜太公,他的钓意在鱼而不在楚王,所以当他听到楚王愿以国事托付的旨意后“持竿不顾”。面对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权位,庄子为什么会弃之若敝履呢?在他看来,再也没有比这眼前的一切更令自己心动的了。你看,宁静的水随着徐徐的清风,缓缓地流淌在苍翠的青山之间、欲滴的青草之上,流过了燃烧的野花、飘拂的岸柳,拥抱着一切静谧的呼吸。这是一块绝尘之地。当然,绝尘的还有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切岂是那会给自己带来种种桎梏和漫漫煎熬的权位能相比的?一边绿色满目,一边黑暗无边,庄子的选择毫不犹豫。可以说,拥有绿色生活的人懂得怎样对待名和利。

“濮水垂钓”的材料传达的是庄子对名利的淡泊、对理想的坚守,这位考生却从庄子“持竿不顾”入手展开联想,探究庄子所以能如此在于他对眼前绿色生活的陶醉与珍惜,最后归纳出“拥有绿色生活的人懂得怎样对待名和利”这一给人启发的观点。联想,使材料和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清晰,原先似不相干的二者竟如此自然和谐、相得益彰。

二、 从外到内联想

对材料传达的事实进行追本溯源又有两种情况。探究个中原因,可称之为从果到因联想;拷问现象下的实质,则可以称为从外到内联想。

有一则文坛轶闻说,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一日在镇上散步,路边一个乞丐伸手向他讨钱。他很想有所施予,往口袋掏钱时才知道没有带钱袋,见那乞丐的手举得高高地等着,屠格涅夫面有愧色,只好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出来。”乞丐笑了,含着泪说:“不,我宁愿接受你的握手!”

这则材料能用在“忘记”这个文题上吗?一位同学合理推想文豪和乞丐握手时心理状态,开掘出新意:

遇到乞丐,想有所施予,但没有带钱,我们可能一笑而过。但是,屠格涅夫却“面有愧色”,握着乞丐的手说一声“对不起”!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文豪,一个是伸手向人的乞丐,彼此忘却了各自的身份,两只手握在了一起。“我们生而平等”,相信这是分别属于社会精英和草根阶层的两个人此刻心底共同响起的声音。忘却,消除的是障碍,带来的是和谐。

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联想思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联想,就是以现有的材料为前提进行合理假设,借此再造一个能与文题勾联上的新鲜素材。2002年上海高考题为“面对大海”,老子“骑青牛,出函谷,西渡流沙,弃官归隐”的隐者形象在一位小作者心里复活了,于是自然的设想和美妙的文字流泻而出:

提起老子,人们心中总是浮现出那个“骑青牛,出函谷,西渡流沙”的隐者形象。面对日益衰落的周王朝,每况愈下的社会风气,老子自感无力挽回,产生出世之意,那也是很自然的。但是,假如老子不是西渡流沙,而是面对大海,那他是否还要选择出世呢?或许老子会从此改变他人生的哲学取向。当他看到大海浩瀚的水面,他觉得为了个体生命的愉悦而弃世是自私的,是大海容纳百川的博襟启迪了他。

再如上文所讲的“濮水垂钓”的材料,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假设联想:假设庄子放下钓竿,应楚王之邀请而前往,他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结局会怎样,这样材料又可勾联到“得与失”等话题上。

三、 逆向联想

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认识材料蕴含的旨趣,那就是逆向联想,即对一则材料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请看一则新闻材料: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还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为了征服它,正值盛年的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毅然前往却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6月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

这则材料通常用来表现人类勇敢挑战大自然这一主旨,一位考生却将其用在与“挑战”相对立的“适应”话题上:

由正值盛年的余纯顺不幸遇难,我想到了52岁的欧洲女性卡拉的穿越成功。为了这次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春天的沙暴、夏天的高温及秋天的大风。冬天虽冷但可以通过保暖服装来克服。选择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另外,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强。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电源。她带的药片食品――长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

挑战,表现出人的精神;适应,表现出人的智慧。这个时候,挑战固然可嘉,适应却更显可贵。

再看下面一则材料,请你先正向再逆向联想,看看分别可以用在哪些文题上: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所以鲁人夫妻到越国去必然会受穷。这则材料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可用在“从实际出发”“做事不要想当然”等论题上。但如果进行逆向联想就会独辟蹊径,别开生面: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子帽子就可能大有市场,鲁人可能会发家致富。但这要求鲁人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改革。

看到一个命题,我们联想它的逆命题,一些旨趣相反的材料就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如此,逆向联想还能让我们通过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引发新的思索,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流俗的新观念。比如下面一则材料:

三国时期,孙权有个部下名叫陆绩,时任郁林太守,此人为官清廉。任期期满,陆绩准备坐船经海道返归江南故里时,发现除了简单行装和数箱书以外,竟然并无其他东西可带,以至于船只太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他让人从岸边搬来一块巨石放在舱内,这才能够开船启航平安返乡。陆绩回到家乡后,心生感念,便请人将压船底的石头运回宅院,手书“郁林石”三字镌刻其上,后人称之为“廉石”。

这则材料思想的内核是一个“廉”字。如果把它作为“贪”的对立材料,那是很容易上手的。一位同学展想象之能,逞思辨之才,从陆绩的“廉”看出“贪”字,新人耳目,给人启发:

一身廉洁,两袖清风,宦囊羞涩,取石为重,陆绩之“廉”令人称赏。但是,船靠岸后压船之石便应丢弃,为什么要把它搬运到家呢?要知道,把这么个庞然大物搬到家不知要有怎样一番兴师动众,也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财力!若非陆绩本意,他也应该出面阻止;若为教育子孙,也大可不必如此――以身教之,何需此石?所以,陆绩虽不贪财,却不免有贪名之嫌。

四、 方法总结

其一,运用多种联想方法去思考议论文材料与给定论题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二者之间确实存在这种联系,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材料进行辩证分析,把这种联系发掘出来。如果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千万不要无中生有、生拉硬扯。

其二,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当得“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的材料内蕴丰厚、涉及面广、富有张力,而有的材料却涵义浅显、涉及面窄、承载力较弱,搜集材料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点。下面附上两则事例性材料,都与亚历山大有关,但从材料本身的张力和一材多用的价值来看,后一则似更值得积累:

生曰邀请函篇9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 通猝, 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 饮宴、玩乐)燕: 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 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 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 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形容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振: 通震;震动。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振:同赈;救济。动词。

4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

4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咨:同谘;询问。动词。

42.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颜色,色彩)

43.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4.列缺霹雳。 (列,通“裂”)

45.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通“挡”,阻挡,遮拦)

4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不) 47.曲终收拨当心画。 (画,通“划”)

4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系向牛头充炭直。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直: 通值;价钱,代价。名词。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 通值; 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史进道:“直什么? ” 直:通值; 值得。动词。

4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50.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

51.鞣以为轮。(鞣,通“煣”,使——弯曲)

52.约纵离衡。“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衡”通“横”)

53. 故其畜积足恃。畜: 通蓄; 积聚,储藏。动词。

54.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55.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56.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5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动词

58.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其级七千有余。 (有,通“又”连词,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有: 同又;更。副词。 殆有甚焉。有: 同又; 再。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9.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那,通“哪”)

60.一尊还酹江月。 (尊,通“樽”,酒杯)

6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尊君在不(不,通“否”)

6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63.乃设九宾礼于庭(宾,通“傧”,古代接引宾客的人) 6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国君号,取“温和恭敬”之意)

6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

66.胡虏益解 (解通“懈”,松散 懈怠)

67.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

68.著我旧时裳。 著:同着,穿。动词

69.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70.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 背叛,离开。动词。

7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

72.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挂)

73.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

74.伏剑自刎。(伏,通“服”)

75.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空自苦亡人之地。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76.耶娘妻子走相送。 (耶,通“爷”)

77.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裁: 通才 仅,只。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刚。副词

7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告别 。衿,通“襟”,衣襟)

79.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乡,通“向”;欧,通“呕”)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乡: 同向 对着、朝着。介词。

80.此陵宿昔之所不能忘也。(宿,通“夙”;昔,通“夕”)

81.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8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以,通“已”;物,通“歾”)

8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8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形

85.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傍,通“旁”)

86.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

87.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施”通“迤”)

88.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影从云合,而见一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 同影;影子。名词。

89.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曷: 同‘何; 什么。疑问代词。

90.俨骖腓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91.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92.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93.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94.而后乃今培风。 (培,通“凭”,凭借)

95.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96.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97.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鸟宛转地叫。动词。

98.其正色邪。 (邪,通“耶”)

99.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息的事)

100.零丁苦辛。(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101.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102.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捉拿。)

103.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104.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05.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06.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07.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08.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09.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1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111.鼓瑟希,舍瑟而作。“有志乎古者希矣。(希,通“稀” 稀少,稀疏,少,罕见,形容词。)

112.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113.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114. 赋敛兹重。兹:通滋 副词。兹,更加。115.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查看)

115.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见,通“现”)

117.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归,通“馈”)

118.来吾道夫先路也。 (“道”通“导”)

119.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120.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

121.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

122.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12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通“捂”,插。)

124.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

125.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126.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靠)

127.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128.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129.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动词

130.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见面礼)

13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泥)

132.屈平既绌。 (绌,通“黜”,罢黜)

13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旨趣)

134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 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

135.刑于寡妻。 (刑,通“型”,典范、做榜样)

136.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不)

137.吾惛,吾不能进于是矣(惛,通“昏”糊涂)

138.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13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须发花白)

1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申诉)

14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以。 (以,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142.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143.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由,通“犹”,如同)

14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 才能。名词。

14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

146.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剔,通“剃”。剃掉)

147.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

148.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法网)

14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磨灭)

150.《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15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佚: 逸; 安逸,安闲。形容词。

152.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责: 同债; 欠别人的钱财。名词。

153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154、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

15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同版; 字版。名词。

15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暴: 同曝 晒。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157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酒器,名词。

158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159 被明月兮珮宝璐。被: 通被; 顶,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被: 同披;穿着,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160 见其客朱亥,俾倪.俾倪: 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

161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辟: 通避; 躲避,逃避。动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辟: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16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弊: 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

163、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16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宾: 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165、或师焉,或不焉。 王曰:‘不也'。不: 同否;不,不会,副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166、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黑色,名词。

167.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 脏腑,名词。

168.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唱:通倡; 倡导,动词。

169. 适中手自钞录。钞:同抄; 抄写,动词。

170.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雠:同仇;仇敌,仇人。

171. 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淬: 通焠,浸染

172.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同措; 放置,动词。

17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放。动词。

174、汉亦留之以相当。 曹军不能抵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当:通挡 抵挡,抵偿。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遮挡。动词。

175、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党:通倘; 倘若,偶然。副词。

176、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道:同导'; 引导。动词。

177、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得: 通德; 恩惠,名词动用

178. 度: 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

178、星队、木鸣、国人皆恐。队:通坠; 坠落。动词。

179、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堕: 通隳; 毁弃。动词。

180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你的。人称代词。“军惊而坏都舍。”而:同如 象。形容词。

181、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尔: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

18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通繁;多。形容词

18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使子路反见之。反: 同返;往返,返回。动词。

184、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奉:通俸 俸禄,薪俸。名词。而察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奉: 同捧; 两手托着。动词。

185、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缶:同缻 盛酒浆的瓦器。名词。

186、入则无法家拂土。拂:同弼; 辅弼。动词。

187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

188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

189、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估:通贾;商人。名词。

190、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 洗手。动词。

19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 形容词。

19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 梗塞,指不顺。动词。外连横而斗诸侯。衡:通横 与纵相对。“左手倚一衡木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衡:通横;与竖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名词。

193、混黄华叶衰。华: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

194 赢得仓皇北顾。皇:通惶; 恐俱,惊慌。形容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皇:同凰 传说中的雌凤。名词。

195、恍: 同恍 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恍惊起而长嗟。

196、麾: 同挥;指挥。动词。 麾众拥豪民马前,

197、惠: 同慧;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198、火: 同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出门看火伴。

199、疾: 同嫉, ,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00、纪: 通记;记载。动词。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201、贾: 通价;钱。名词。 如有营,予佐尔贾。

202、简: 同拣 选,择。动词。 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简: 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03、缰: 同强; 强大。形容词。 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疆: 通强;强壮。形容词。 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04、介: 同芥;小草。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05、菁: 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206、迥: 同回; 辣转。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207、鸠: 同纠;集合。动词。 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208、沮: 通阻 阻止,阻挡。动词。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209、句: 同勾;勾取。动词。 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210、具: 通俱 都,全,引申为详细。副词。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11、距: 同拒;抗拒,把守。动词。 “或走,或闭门旅距。”距关,毋内诸侯。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抵御。

212、掘: 同倔 ,顽强,固执。形容词。 掘强沙塞之间,

213、抗: 通亢;高。形容词。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214、亏: 同诡 差异,不适应。动词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215、雷: 通擂鼓;敲击。动词。 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216、累累: 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17、慄: 同栗;发抖。动词。慄深林兮惊层颠。

218、帘: 同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219、列: 通裂;分裂。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220、廪廪: 通懔懔;危惧的样子,形容词而直为此廪廪也。

221、流离: 同淋漓; 霑湿的样子。形容词。 两股间脓血流离。

222、陇: 同垄;高地。名词。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23、录: 同碌;平凡,乎庸。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24、戮: 通勠 并力,尽力。动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225、每: 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226、甿: 同氓 耕田的人。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227、俛: ;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228、畮: 同亩 土地面积单位。量词。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

229、内: 同纳 接纳,接受。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内: 同纳,放人,动词。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230、殴: 通驱 驱逐,动词。 今殴民而归之农。

231、齐: 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232、契: 同锲 刻,动词 。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233、诎: 同屈;弯曲,动词。 诎右臂支船。

234、取: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235、卻: 同却,退。 大军卻,离城三里止营。郤: 同隙;空隙,名词。 依乎天理,批大卻

236、阙: 通缺;缺点,名词。 必能裨补阙漏

237、善: 通缮;修治,拭擦,动词。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39、沈: 同沉:程度深,副词。 沈醉不知归路。沈: 同沉; 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240、生: 同性 资质,禀赋,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42、声: 通伸;陈述,说明,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243、识: 通志,标志,记号,名词。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 通志;记住。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244、食: 同饲;喂。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45、逝: 通誓;发誓。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246、受: 同授 给,与。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47、孰: 同熟;仔细。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48、竦: 同耸;高。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生曰邀请函篇10

1906年8月,北京发生“假孙文案”事件,因被涉主角系日籍华人,甚至还导致日使馆出面作证,引起了很大轰动。该案其实是一起清廷巡警部探访局侦缉队长史伯龙蓄意炮制的假案,而使之真相大白者则是当时北京的著名报人彭翼仲。

彭翼仲,1864年出生于北京,青年时曾做过六品通判,后弃官经商。1902年卖房、贷款筹集资金办《启蒙画报》,1904年又与友人杭辛斋合办《中华报》、《京话日报》。彭是历史上北京民间办报第一人,由于上述三报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名流。

史伯龙与彭翼仲搭上点远亲关系,在彭初办《启蒙画报》时来报馆帮过忙,不久去天津上巡警学堂,离开学堂后在天津做巡警。

1905年9月24日,北京前门车站发生了革命党人吴樾谋杀奉旨出洋考察的端方等五大臣的“第一炸弹案”。直隶总督袁世凯遂举荐其亲信赵秉钧由巡警道升任巡警部右侍郎,负责侦查该案。赵秉钧即组建专案班子,从北京、天津抽调了上百名侦探。王景福、史伯龙也在其内。史伯龙据说“机警过人”,可能运气也好些,竟然就让他查出了已死的刺客是吴樾,还抓了几个同案余党。于是,他就成了京师名探,升为巡警部探访局侦缉队长。史伯龙自此发迹,但这厮纯属小人,史籍对其评论是:“自此利禄亨通。而事势逼人,良心易昧,遂演出种种之怪状。北京社会,一时为之不宁矣。”

有用的“临时工”

史伯龙当侦缉队长后,请彭翼仲留意推荐适合从事便衣侦探的精干人才。其时正好有一名唤李钟豫的才子朋友请彭翼仲为他谋一份职业,于是彭翼仲在征询过李本人意愿之后就向史伯龙力荐。史伯龙遂约见李,经过一番洽谈后,当场就拍了板,并给李若干银两作为活动经费。李钟豫艺术上了得,但所谓“隔行如隔山”这句话是颇富哲理的,于侦探却是外行,而且也没接受过什么培训就仓促上岗了,所以被他认为需要作为可疑分子上报的对象,竟是他的介绍人彭翼仲主持的《中华报》、《京话日报》报馆中的一个临时工。

这个临时工是个日本人,名叫藤堂调梅。几个月前,藤堂携妻子梅子由日本来中国,想求见被视为“新政干员”的江苏抚台兼两江总督端方,请求在中国官场里谋一份工作。可是,端方却不肯接见。藤堂就想到了走后门,他打听到端方有个心腹护卫叫夏鸣皋的,原是戏剧界唱武生的,因其武功高超而被端方物色去当了护卫,传说此人在端方跟前很说得上话,于是就辗转托人联系上了夏。夏鸣皋的意思是端大人现在出国考察去了,等其回国后一定进言引见,并建议藤堂为尽快见到端方,可去北京小住下来,并致函当时在北京的名演员、戏剧活动家“响九霄”田际云给予关照。这样,藤堂调梅就携妻梅子来到了北京。彭翼仲与田际云关系很熟,于是也就认识了藤堂夫妇。

彭翼仲与藤堂交往下来,得知对方并非日本人,而是台湾人,中国姓名叫任文毅。虽然加入了日本国籍,但对祖国一腔热情。彭翼仲觉得此人不错,又考虑到其经济状况,认为应该先找一份工作做着,挣点钱贴补夫妇俩在京开销。于是,就找了史伯龙,介绍了藤堂调梅的情况,称“闻其言论,信为眷爱祖国之男儿”,“对其力保,并浼其说项于赵侍郎(赵秉钧),留用此人”,史伯龙一口答应,并回复彭翼仲称:赵秉钧听了对藤堂调梅的介绍认为很不错,可以留用,但其不能作主拍板,须待巡警部尚书徐世昌出差回京后禀报上去,方能最后定夺。

而这时藤堂夫妇所携带的川资已经即将告罄,彭翼仲于是想了个法子:邀请两人住到报馆来,帮忙翻译一些日文资料、书籍,挣一份临时薪水以敷日常开销。上述情况,新侦探李钟豫是不知道的。他在报馆跟藤堂见了两次面,没有交谈过什么,但觉得这人似乎可疑,想到自己拿了史伯龙的钱,是要提供服务的,于是就把藤堂作为可疑分子向史伯龙递交了一份情报。

邀功心切 炮制孙文

史伯龙接到这份情报后,起初也没当回事,他是知道藤堂的,尽管从未见过面,但那是彭翼仲极力向他推荐的,准备加入警队呢,怎么一转眼就变成可疑分子了呢?但是,史伯龙在次日路过报馆时,因要跟彭翼仲谈一桩私事而顺便弯进去一趟,正好看见藤堂后,忽地就改变了主意:这个人,有用啊!所谓有用,不是如之前所言的让其为巡警部探访局服务,而是可以作为将其邀功讨赏的道具。因为史伯龙发现藤堂长得跟一位名人很像。谁呢?孙文!于是,史伯龙邀功心切,遂以“孙文到京”捏报。设层层陷阱,必欲置致死地者,冀蒙不次赏耳。

孙中山名孙文,字逸仙,“中山”系其当时从事革命活动时所用的化名,后来就成了别名。而当时清朝政府对“中山”其名并不熟悉,所以悬赏通缉榜上都写的是孙文其名。史伯龙捏造情况报给探访局头脑后,自蒙重视,要求将“孙文”拘捕到案。

史伯龙作了一番布置后,晚上就请彭翼仲、杭辛斋和藤堂去饭馆吃饭,还邀请了藤堂的夫人梅子,但梅子这天正好身体不适,所以留在报馆没有去,彭翼仲为其请西医诊治。这样,藤堂这顿饭就吃得心不在焉,匆匆应酬一番后提前退席,哪知他一回报馆就被等候着的京师外城警察厅警探逮捕了。

彭翼仲闻讯自是大惊,同时又大为惊诧,不知藤堂犯了中国的什么法。当下暗忖:藤堂已经入了日本国籍,其所携妻子也是日本国民,在报馆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妻梅子不可能不去向日本驻华公使报告的,一报告那就可能会牵动国际交涉,造成的影响会如何大还不知道。考虑下来,认为这事要争取主动,遂与杭辛斋商量:这就前往警察厅去交涉。

彭翼仲、杭辛斋两人赶到天桥附近灵佑宫京师外城警察厅时已是下半夜,外城警察厅首脑姓朱,是个五品官,当时称为“厅丞”,闻报彭、杭二人拜访,因其所办《中华报》、《京话日报》影响甚大,连洋人都不时被两报抨击指责的,更不必说警察了,所以不敢怠慢,立刻出来见面。彭、杭询问朱厅丞:被贵厅所拘捕之藤堂因犯何事而为,朱不能答,说那是探访局侦探队要求办的案子。彭、杭于是据理力争曰:“警察逮捕人犯,必有确凿之理由。既无证据,则不应随意侵入报馆,妨碍居住之自由。外城警厅为侦探所舞弄,但奉长官命令,贸然执行,初不知被捕者究犯何罪也。”遂要求立刻先行放人。朱厅丞其实真的不知道藤堂是怎么回事,如果来人是其他角色,他倒还可以打打官腔,吓唬吓唬,实在不行就耍赖了事。但此刻面对着这二位,不敢造次,他又不敢拍板说放人,当下并无言语,只是摇头。

彭、杭大恼,愤而出言道:“如若贵厅不肯放人,那就请把我们两人一并拘捕入狱!”朱厅丞一脸难色,极为尴尬,在场的其他警厅官吏见状纷纷离开回避。临末,朱厅丞也离开了,临走时说此事容我再虑,请二位宽坐,被捕的那位我们并未难为他,我这就让他出来跟你们见面。片刻,果然把藤堂提出来跟彭、杭见面,那个提调的警察也离开了。三人就这样在警察厅一直默默地坐到拂晓,忽然来了一个警官,说巡警部堂官来电说准予彭翼仲、杭辛斋把藤堂带回报馆,但声称经与日本使馆联系,使馆称藤堂并非日本国籍。这样,三人在七八个警察的簇拥下,回到了报馆,警察随即离去。

彭翼仲顾不上一夜困顿之后的疲惫,请藤堂到他办公室里饮茶谈话,要求其“推心置腹,沥罄生平,以筹谋后”。藤堂于是对自己的情况作了以下介绍:

本姓任,名文毅,北京汉军旗人,少年时随义父山东济南府人陈某前往镇江经商。初时相安无事,渐渐义父的亲子长大了,双方就经常无端地生出一些矛盾来了。他觉得长此以往无法生存,于是就出走了。去了福州,无以谋生,正好这年(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台湾有战端,朝廷在福州招募兵勇,于是他就入伍投到副将孔某麾下随同渡海前往。刚到那里,就传来了海战失利朝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消息。一片混乱中,他无力内渡返回大陆,只好留在台南。次年,按照朝廷与日本政府签署的协议规定,台湾原居住的中国人必须全部集体加入日本国籍,这样,任文毅就成了日本国民。

在登记国籍时,日本经办官员发现任文毅是北京人,能够说一口地道流利的北京话,于是就向上报告了。而日本这时正因为全面侵占中国的野心所需,急于培养大批“善操京语”者。于是,不久任文毅就收到了一份聘书,请他去日本西京(即现在的京都)清河学校任中文教员。任文毅应聘前往,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经人介绍,认识了藤堂梅子,入赘藤堂家做了上门女婿。按照日本的习俗,男子入赘后,应当改用女方的姓氏,于是,任文毅就有了一个新名字:藤堂调梅。

任文毅虽然改了日本名字,但他一直牢记着自己是中国人,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祖国。这样,和梅子以及其家人在遇到一些敏感问题时,就难免要发生争执。到了1905年5月,这种争执差点酿成命案。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晚上,传来了日俄战争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沉没的消息。顿时,日本举国若狂,“欢呼万岁,声如潮涌”。藤堂在睡梦中被窗外传来的狂欢声所惊醒,只见妻子梅子披衣出户,鼓掌欢歌。藤堂独坐床隅,伤心落泪,寻思日俄之战,“盖日俄为东三省而开衅,东三省为谁家之土地?祖国守中立,正所以弃之陪都也。无论日、俄孰胜,皆非中国之福。”正触景伤情悲不自胜时,梅子进来了,见状问丈夫:“你已经加入日本国籍,是日本人了,日本胜利了为何不欢反倒流泪?”藤堂告以真实想法,遭到了梅子的鄙视,言“中国人向无爱国心,汝尚知有祖国乎?”藤堂闻言大怒,于是夫妻反目,藤堂跃起,摘下墙上挂着的手枪欲向梅子开枪,被闻声赶来劝架的岳丈阻住。

经此刺激,藤堂决心返回中国,誓不再作日本人。稍后,梅子对自己的言行也产生了悔意,向丈夫道歉,并表示愿意随夫往中国定居。夫妇俩抵达上海后,藤堂担心妻子反悔,遂诱使其染上鸦片瘾,彻底断绝她的退路。(日本是严禁吸鸦片的,也无处可觅鸦片。)之后的情况,彭翼仲已经知晓,藤堂也就不往下说了。

彭翼仲听罢,提出了一个疑问:“你既然是日本国籍,那为什么刚才警察厅称日本使馆不承认你呢?”藤堂作了解释,他因已经决定不再做日本人,所以抵达上海、南京、天津后,均未去向当地领事馆登记,领事馆没有登记资料,北京的公使那里也就没有记录,所以使馆有这样的说法。藤堂说到这里,叹息道:“如若登记,日籍便算是坐实了,永世不能脱离矣!初不料祖国预备立宪,竟演此黑幕之恶剧。”

彭翼仲认为藤堂所述是真实可信的,于是就为其考虑善后,问他在北京是否有熟识的日本人。藤堂觉得奇怪,反问彭怎么有此一问。彭翼仲说了他的担心:警察厅捕人,手续不全,被我们质问得理屈词穷,这才被迫把你释放了。但中国官吏的性质是最不肯服从公理,所以这件事还没有完,警察厅肯定还要第二次逮捕你。藤堂听后,说既然如此,万不得已之下,只好去请现在北京的一个日本朋友叫花冈的替我的国籍身份作证了。花冈是我在日本学校教书时的学生,肯定是愿意为我作证的。于是,当场把梅子叫来,用日语向她作了一番交待。

无头无尾“孙文到京案”

彭翼仲的预感竟是那么准确,藤堂刚刚跟妻子交待完,警察就再次登门了。这回警方玩正规的了,派来的警察为首的是京师外城警察厅的一位佥事,名叫汪立元,竟然罕见地身穿警官礼服,问明藤堂正身后,出示传票一纸,称被传讯人藤堂形迹可疑,警察厅按照警章规定有盘诘之权,目前别无罪名,故决定传至警厅予以讯问。警方这回给出的理由使彭翼仲等无话可讲,于是藤堂就被警察带走了。

彭翼仲随即让梅子修札一封,他携札即往东城十条胡同花冈住处。花冈阅札毕,喟然叹息道:“藤堂先生久抱返国之志,将欲大有所为。我曾力劝之,说贵国政府尚未开化,志士不能达其目的,先生这样回去是白白送死。倒不如先生先图一己之事业,待站定脚跟后,再谈爱国。可是藤堂先生不听我的劝告,这不就有眼前之祸了!这虽属政体不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亦是自取其辱啊!这样吧,我去一趟本国公使馆,说明情况,向公使先生讨一纸函件,谅贵国政府不敢不惟命是从!”

彭翼仲是做过六品官的人,又是社会名流,办的报纸隔三差五动不动就抨击洋人的,既有一腔爱国热情,又持名士的清高,当下一听花冈这番话语,禁不住“闻之愧忸无地”,但救友心切,也就不得不忍耻听之。

花冈去找了日本驻华公使。公使听他陈说了事由,答应出面与中国方面交涉。次日,花冈赶到报馆向彭翼仲说藤堂先生没有事了,您可以放心。彭翼仲于是就决定去警察厅探视藤堂,要把这一消息告诉他。打听下来,藤堂被拘押于外城警察厅南厅(外城警察厅下设东、南、西、北四个分厅),于是前往。南厅方面允许探视,由分厅首官陈秉璋陪同藤堂来到会客室与彭翼仲见面。彭翼仲向藤堂述说了情况,两人痛谈国事,号啕大哭。言语间对警方官吏多有侵涉,把那个陈厅官气得“切齿顿足,而无如知何”。

日本公使的交涉是管用的,当天午后,警察厅就派两名委员备了公函把藤堂送往御河桥日本使馆,两位公差到了使馆门口却不敢进去,匆匆向门岗作了交割就离去了。

藤堂于傍晚返回报馆,跟彭翼仲见面后相向咨叹,他告诉彭翼仲,去了日本公使馆后,公使立刻出来见面,详细询问被拘之情状,饮食坐卧,细微毕至,并命书记官一一予以记录备案。临末,又命使馆秘书出面联系了日本旅馆,再三叮嘱藤堂携妻子移往那里住宿。临走,藤堂叹道:“今而后,知中华人不易作矣!”正说着,公使馆派来的两个卫兵来报馆了,帮助藤堂夫妇收拾了行李,护送前往日本旅馆。

至此,一起无头无尾的“孙文到京案”就结束了。可是,当时彭翼仲和报馆方面对于藤堂被捕事件丝毫不知是怎么发生的。彭翼仲一定要弄个清楚,于是连夜安排记者对此进行调查,次日终于查明此系史伯龙一手操办炮制,而外城警察厅则是受了史伯龙的蒙蔽。查清该案的来龙去脉后,彭翼仲大怒,当即在1906年8月14日第729号《京话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大号字标题新闻:“巡警部拿获的孙文已经释放。中国人的事本可自了,而竟作了国际交涉。哭!哭!”

炮制假案的史伯龙,之后继续为清廷效力,成为革命党人的死敌。1909年春,革命党人抓住其与一刑案有牵连,通过民政部(由之前的巡警部改组)内部关系向民政部尚书善耆上书。善耆遂下令将史伯龙解职并驱回原籍。这个奸诈狡猾、贪婪成性的家伙从此就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