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文化课训练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考文化课训练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1

1. 善于观察、发现艺体特长生 由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所以各方面的差异表较明显,观察发现艺体特长生的这一阶段相对来说比较长,而且发现方式也有差异。具体地说,我们可以通过平时体育课、艺术课、以及学校和年级组织的各类活动来观察、发现,并且登记备案,特别是像运动会、大型文艺晚会之类的大型活动。在高一结束时进行摸底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初步组队、组班,为高二乃至高三的分班训练做好准备。

2. 要纠正一种错误认识,科学定位艺体学生 我们知道,所谓的艺体生,实际上是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某种特长或爱好,他们当中有文化课成绩较好的,也有较差的,当然更多的是比较差的。因此,在认识上,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体育生,也不能因文化课成绩差的而把所谓的艺体学生划分到“双困生”一类,这样就使所有艺体生认为,他们和别的学生是平等的,甚至比其他同学还具有某方面的优越性。这才是一种对艺体生的科学定位,才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是艺体教育质量实现飞跃的重要手段 在对艺体特长生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如果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将有力地促进艺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1 制度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单位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作为学校,自然少不了制度的约束。对于艺体学生而言,由于考试形式的特殊性,所以有许多训练、培训安排,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很难保证训练和培训的效率。因此,在体育训练队、美术培训班和其他专业培训班在组建初期,就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体育训练队实行教练考勤学员、学员考勤教练的双向考勤制度,年级组委会问责教练、班主任问责学生的管理模式,坚决杜绝教练及学生无辜旷训的情况。对于美术特长生同样实行导师负责制,在训练期间,坚决杜绝学生借故旷课的情况。

3.2 定期测试,以考代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文化课学习中,有经验的教师就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考练结合的重要性,认识到考试对于提高成绩的积极作用。同样,专业课训练中,如果单纯的训练,一方面使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丧失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发现问题,影响到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定期测试、以考代练,在训练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年级组应高度重视专业训练中的成绩测试,并及时汇总,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教练和导师集体研讨对策,做好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

3.3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配备是艺体特长生双过线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艺体特长生高考是以专业课和文化课双过线为标准的,要使他们在高考中金榜题名,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也是重要因素。班主任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无疑影响着正在成长的每位学生,一个班级的性格其实就是班主任性格的内化。班主任强则班强,由于艺体学生本身活跃好动等特点,班主任如果能够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当刚时不柔,刚柔相济,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这样的集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许多积极的影响。当然,没有文化课教师的努力也是不行的,因此,在艺体生文化课教师配备时,也一定要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强的教师配置给艺体特长班,因为他们,更懂得怎样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的确保学生文化课成绩过专科线,亦即艺体特长生双过线要求的文化课分数。所以说,强有力的班主任和优秀的文化课教师是实现艺体生双过线的重要保障。

3.4 加强理想教育,让艺体特长生规划自己人生,激发他们的内动力。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根据,或曰关键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作为管理者或老师,我们为艺体特长生做再多的工作,不管管理水平再高,手段再强,学生不动,一切徒劳,因为管理者及其管理措施之于学生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显得至关重要。在管理中,如果我们能够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必然事半功倍。我们除了在年级管理中不把他们当差生看待之外,更要注重对艺体生进行理想教育,让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畅想自己的未来,真正认识到他们一定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他们也行,他们一定能行。这样,艺体特性长生的内动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就会认真对待训练、考试,把训练考试当作自己人生的追求,也就不会害怕挫折、困难,敢于勇往直前。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2

那么,“舞蹈艺考生”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这里略呈管见,见教于同行。

一、“舞蹈艺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扎实的舞蹈基本功

主要指身体的柔软度、肌肉控制力、动作协调性、弹跳力等,不论是跳民间舞、芭蕾舞、古典舞还是现代舞,都需要练好这些基本功,力求立、转、翻、弹跳等技巧动作达到头、手、脚、身体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准确把握舞蹈动作的精、准、稳。因此考生在考前必须进行长期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只有使训练“量”达到一定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2.饱满的舞蹈情感

舞蹈作品中舞者饱满情感的抒发能更灵动地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深蕴。如民族民间舞中蒙古舞的舒展、豪放、矫健和桀骜不驯,傣族舞的柔软、妩媚、安详和舒缓的舞蹈风格,都需要借助不同的情感来表现。情感练习的重点不是一遍遍的动作记忆,而是在把握舞蹈风格韵律的基础上结合该民族的民族信仰、生活习惯、地域特色、审美情趣等,将民族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去。全面了解民族特色,更有助于考生在舞蹈练习中准确地把握舞蹈情感,用肢体语言抒发出来,使舞蹈作品灵动感人。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舞蹈表演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表演时稳定发挥。对于一个舞蹈艺术考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毕竟招生考试是一次定终生的的测试,如果因为心理问题而发挥失常,就很难有第二次机会。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有先天的成分外,更重要的还有后天的舞蹈学习环境、舞台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考生在备考中要有意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如多进行舞台实践表演,多适应不同的表演环境,在舞蹈学习时提高自信心,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增强韧性和毅力,以保证考试时沉着冷静、理性应对。

4.厚实的文化基础

现行高考制度规定,舞蹈艺术类考生除了专业课考试过关外,文化课考试也必须上线,因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是学习和从事舞蹈表演的重要基础。有了较深的文化知识积淀,才会对舞蹈理论、舞蹈动作和舞蹈作品有准确、深刻的理解。理解到位,动作自然精准,表演自然生动。

二、“舞蹈艺考生”如何提高舞蹈基本素质

1.注重舞蹈基本功训练

首先要解放身体,加强对自然身体的改造,达到舞蹈考查的柔软度;要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拉伸韧带,进行把上、中间、地面训练,使动作规范性更强;每天都要保证有足量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全身各部位的开软度练习要有一定的力度,如耗腰、甩腰、压腰,或腿耗、压腿、踢腿、抱腿等,都必须经过压、踢、甩的组合练习,以提高韧带开合,提高身体柔韧程度。

其次,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肌肉控制力、弹跳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肢体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动作延展性训练。技术技巧展示也能更清楚地体现考生基本功的深浅程度,比如从跳跃技巧中可考察到考生的软开度、动作的协调性、腿部的控制能力和弹跳性。跳跃必须经过起跳、空中姿态的控制、空中姿态的延展、轻落地缓冲四个过程,每个过程都不是单一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需要考生经过科学、系统、长期的训练才能在跳跃中准确把握头、手、脚、身体各个部位的舞蹈美感。在基本功训练中要经过严格的擦地、推地、绷脚完成起跳,控制在空中的姿态,注意姿态延伸再轻轻回落,使技巧过程完整优美、有一定的可欣赏性。

2.注重自身艺术素质的修炼

艺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舞者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舞蹈动作、舞蹈作品的理解程度,都取决于其艺术素质的高低。例如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把握就能完全看清一个人的艺术素质。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才能对自己表演剧目的音乐有更深刻理解、认识和感受,才能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诠释舞蹈作品的深层内涵,才能使不同的舞蹈动作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考生要有针对性地接触欢快、喜悦、缓慢、深沉、奔放等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只有通过多种音乐风格的练习,才能在表演中快速准确地定位动作、表达情感。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 高教大众化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一、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超过适龄受大学教育青年的毛入学率15%称之为“大众化”教育。据统计,广东省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2006年计划达到25%左右。教学规模扩大,艺术设计学科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冲击,原来属于精英化教育的小班教学也因人数的增加而改成大班教学,教师辅导学生课题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人进入大学殿堂,他们与70年代前出生的人有着迥然不同的群体特征与求学方式。他们所生长的年代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转型期,在他们不少人的身上存在着过于自我、奢侈、不够刻苦等缺点,但他们具有自信、创新、求变与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生群体具有更加明显的上述特征。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的现状给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们要更客观地观察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审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从中认真思考出符合时代需求、适用于新一展个性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高教“大众化”后的学生群体教学要求。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二、 学习方式应有别于上世纪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必须根据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群体求新求变的特点,跟随信息社会的时代节奏,增加学科的前沿知识,加强学生课题训练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大艺术素养培养的广度与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无论在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视觉媒体设计或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门类都体现了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专业成为许多有志于报考美术专业学子日益追求的热门专业。学生在每个时期的学习目的都有所不同,80年代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后的理想是当一个画家,他们勤奋刻苦,更注重绘画基础课程;90年代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后的理想是学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更关注手头表现能力;随着市场就业形势的压力,21世纪的学生更注重社会人才需求,对课程设置更加挑剔,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是太重视,只强调学习专业设计课程。不少学院的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刚进学校不久的新生,在一年级就提出学习专业课与电脑设计软件课。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启动,全国教学改革在不断创新,但大部分院校还是沿用原有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只做少部分修改,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学生往往在二年级后产生厌学情绪。以往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不包含公共基础课):造型基础课(绘画基础)——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其中造型基础课占课程的30%,专业基础课占课程的30%,专业设计课占课程的40%。而造型基础课往往是以传统的素描、色彩写生作为主导,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的教学方法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专业基础课中,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教学方法延续了20多年,随着电脑设计软件的普及,设计基础课题训练的作业方式用何种形式更能够表现现代设计语言?以什么样的专业基础课替代基础训练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很多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设计课的教学方法,往往沿袭了80年代的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然后用三到四周的时间完成一个虚拟课题;由于课题应用度不高,学生做完课题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做完的课题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传统的专业教学法省略了课题的训练过程,却忽视了实际的需求,学生因而尝试不到成功与失败,缺乏激励机制。

三、解决的方法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加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应用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教学是一个以绘图、制图技法为起点,进入形态构成、功能要求、设计表达、模型设计等完整的基础训练过程。学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表达能力,要尽快把自己的创作构思准确、快速、简洁地表达出来,通过具体的可视形象,明白无误地让人了解设计意图,这是学习艺术设计的人不可缺乏的基本功。只有掌握基本技能,才能获得较高超的表达手段,自如地应用设计知识,进入手脑一体的创作境地。

现在的学生的群体特征是轻视基础课的训练,在学习时不明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所表达的要求不同,基础造型训练必须根据不同专业要求进行教学训练,方式可直接与专业表现技法挂钩。学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形体透视关系与块面结构上要增强学习力度,素描教学训练从透视基础——结构几何体练习——室内景——建筑外观等进行写生;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开始就要理解外形特征与内部结构的关系,素描教学训练从透视基础——结构素描——产品透明结构写生的过程,在写生中理解专业特征;装潢艺术设计的学生需锻炼超写实的表现能力,训练延续传统的明暗调子的表现形式: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像等的教学模式,训练中可强调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基础素描教学在强调专业特点外还需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静物,任意选择角度,以短期作业为主(三个课时)。表现手法可以用线描表达也可使用明暗调子表达。绘画基础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写实的造型本领和提高审美素养,更主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所必须具有的对物象形体结构、空间组合的表达能力和记忆理解能力。学生要从块面结构训练的过程中,锻炼对形体的理解表达能力,并能凭想象默画出物体在不同视点中的形体特征。

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讨论中,一些论点认为:“大众化”后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教学不需要素描与色彩训练,学生进入大学后可直接进入专业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殊不知艺术设计专业在扩招后,学生群体造型基础水平远不如以前“精英化”的大学生,不进行造型基础训练将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

(二)增强艺术素质与理解观察能力

从事工作后的学生往往深有感触地谈到自己能动手设计一个作品,但讲不出其设计理念与原理。很多大的设计公司也不无感叹地说:找一个电脑设计操作员非常容易,但要找到一个知识全面的设计总监就相当困难。这说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不能适应于社会。人才培养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人文素养上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根基性的缺陷。教师在每项课题训练中必须要求学生从认识——体验——创造——提高的完整过程去把握设计的真知。

理论讲授与课题训练是艺术设计专业沿用下来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师讲述一个章节后,就会按照要求布置课题,学生往往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课题训练,从市场调查、草图、讨论、设计表现、深化设计到设计完成,这样传统的一个教学阶段就结束了。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好像习惯于这个模式,不经思考分析,完成任务式地应付作业,但这种课题训练远远没有达到预定目的,课题内容也没有结束,真正意义的学习刚刚开始。学生应在课题训练中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必须从课题中寻找新的发现。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写设计报告书,按规范查文献、写论文,这就意味着学生需在动手能力与思维观念两方面同时提高。老师必须明确指出课题完成的全部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必须安排史论课、艺术概论、美学欣赏课以及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全在于知识面的广泛。很多设计单位在用人条件中,明确提出人才素质的要求。艺术设计是一种应用学科,不管是平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工业造型设计,都带有很强的人文特征。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求,不同的场景特点设计出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古今中外的设计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多观摩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将使我们受益匪浅。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但要熟练掌握专业技巧还必须要拓宽知识面,从其他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针对不同的物体、不同的人,创造出和谐统一的人与物的关系。

(三)强调社会实践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课堂上,我们的课题训练往往停滞在技术技巧上,而不是以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实践学习只重视技巧的训练,而忘记了设计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一个课题的完成只停留在纸上,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我们强调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能力。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大学学习中,把时间与精力泡在无谓的重复性的课题中,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艺术设计教学要注重在“做”中学,学生正是在完整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了解设计的实际意义,体验过程的感受,从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解决各种困难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才智的过程。

正确掌握电脑设计软件,运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无疑成为学生所追求的目标,熟悉不同的设计软件,输入正确资料,就可得到设计的信息,并在电脑中可选择视点位置,直到得到满意的效果为止。电脑设计具有强大的优势,从平面制图、立体效果图的描绘到打印在图纸上,既规范又迅速。在节奏快、效率高的信息时代是必须掌握的技能。现在很多学生对电脑设计课程尤为钟情,并能较快地操作各种软件,以至造成学习的偏好,认为掌握电脑设计软件了,就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个认识极端错误。教师必须提醒学生,设计不应过分依赖电脑。过分“理智”的电脑设计作品不能表达具有浓郁感情的设计,表达也无法个性化,它是设计表达的一种风格,但不是唯一的风格。从基础教学来说,尤其是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训练,必须从手绘开始。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4

摘 要:字体设计无论是在视觉设计还是平面设计等都有着广泛的运用,而创新能力则占据着字体设计的半壁江山。因此,就中职学校而言,在字体设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无疑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本文从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创新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实现中职学校对创新思维训练的优化,为社会输送专业性、实用性的人才。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字体设计 创新思维

字体设计是中等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创新性思维在字体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学习字体设计的学生们而言,传统的教学过程我们过于偏重文字的书写、文字的结构而忽略的拓展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性思维是进入社会有力的竞争力,而中职学校为了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必须加强对于字体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

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

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让学生将创新思维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将文字设计与图形创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文字的前身就是图形,最早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而图形又比文字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想象空间。因此将文字与图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还可以将图形的创意运用于文字中,突破文字本身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让文字不仅仅是作为记录、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将它们赋予新的艺术含义,创造出更具有突破性的文字设计。

将文字设计与其他设计相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们意识到,文字设计并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作为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与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相结合才能表现出它的灵魂精髓。很多艺术形式都是由文字演变而来,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将其他艺术和文字艺术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作潜能,就可以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四、小结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大的今天,中职院校必须对字体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训练加以重视,对创新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程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可以规范教学,扩大中职院校的影响力,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社会输入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明.创意文字设计[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5

本文针对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中基础技能写生训练的现况进行研究和实践,分析基础技能写生训练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基础技能写生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行研究和阐述,进一步肯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写生训练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基础技能 写生训练

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计算机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当下教学的主流。因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压并削减。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实际上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有重要而深远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基础技能写生训练课程是不应该被弱化的。当下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主要通过素描和色彩两大课程体系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基础技能写生训练通常在大学第一学年完成。现在国内部分学校将素描写生课程更替为设计素描课程,色彩写生课程更替为设计色彩课程,并大幅度缩短课程时间,甚至有些学校已经取消了色彩课程的开设。从长远来看,弱化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偏重计算机数码技术训练的教学行为并不可取。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基础技能写生课程在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当下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在不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体现不同。当下常规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技能写生训练主要通过室内素描写生、室内色彩写生、风景速写和风景色彩写生四大版块体现。室内素描写生和室内色彩写生的主体是静物和人物,风景速写和风景色彩的主体是自然坏境,写生训练能表现主体物在写实、归纳和抽象多个方面的艺术效果。在近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训练很重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静物写生入手,训练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和人造物象进行深入观察、描绘和分析,再现客观现实的同时感受常见物象在不同视角情况的心理情感反映,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横向思维的延展;在风景写生基础训练教学中,锻炼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的观察能力,体会自然环境对美学的影响。通过基础技能写生训练锻炼了学生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能力和再现能力,其次对客观物象进行手绘的艺术加工和修饰,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巧。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写生训练课程通常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并与之后的后续课程关联紧密。基础技能写生训练首先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绘画能力,在设计的实际操作中手绘的艺术表现力独特且无可替代,艺术设计中很多部分都需要通过手绘的方式完成或者辅助完成。如今计算机数码技术已经在设计行业的普及,设计师的手绘能力被弱化了,设计作品中的偶发性和感性部分同时也被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强大功能掩盖,这并不利于设计师的个体情感表达,良好的手绘能力对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始终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锻炼手绘能力也是训练高校艺术设计学生最重要的手段,基础技能写生训练正好是锻炼学生手绘能力的最佳途径。其次,循序渐进的写生训练能帮助学生观察物象,收集资料,通过写生训练的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自然物象的整体和细节,引发其真情实感,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基础技能写生能唤起学生尊重自然和热爱生活的能力。再次,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对艺术设计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作用。艺术设计作品永远离不开线条和颜色的搭配,线条和颜色的训练只有通过基础技能写生课程才能更好地完成。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基础技能的缺失成为部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受阻的原因,如,学生在完成室内设计或者平面设计作品时缺乏驾驭色彩的能力,无法适当调配颜色,并利用色彩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等。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6

关键词:教学节奏 高校合作 考前训练 师资力量

高中艺术特色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也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一种方法。近几年,参加艺考的人数逐年增加,而高校对美术生素质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严格,学生的高考录取率有所下降。如何提高外省专业过关率,保证部分考生通过选择艺考来改变命运的理想不落空,成为相关高中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对此作了一些策略性的考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直奔主攻方向

在高中开设艺术特色教育,主要目标应是提高学校高考的升学率。教学目标确定后,一切教学要围绕此目标而运转,培养目标应该是那些成绩中等而对艺术又有爱好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已基本上稳定,但要想再上一层楼去参加普通文化高考又相对不足。众所周知,艺术类的高考文化分数相对要求较低。这样,这些学生,经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在专业课考试达到录取分数线后,便能在高考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于是,有许多应试考生便以此作为学业的主攻方向。

二、掌握专业技能的训练节奏,优化教学细节

由于许多参加艺考的学生缺乏专业技能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训练方法上,要严格按高考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在不影响高中文化会考的前提下,保障课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艺术常识理论课及创作课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上,要循序渐进,把握由慢到快的教学节奏,正确合理地安排艺术课与文化课之间的教学,使之同步前进。具体要做到:

1.切实抓好“三种课型”,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三种课型”指课程设置中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在特色教学中,要遵循美术教学的认知规律和实践形式,使“三种课型”均衡发展。贯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反复循环、交叉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础、因材施教”“知识更新、教育创新”等原则。学校在保证基础型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对美术专业课程进行多样性和多层次的设置,并大力加强包括学科拓展类、兴趣类、实践类等形式的拓展型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多类型、跨年级、学分制管理的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设置,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弹性选择需求。

2.专业课和文化课并重,合理分配、齐头并进

专业教学要严格按照省统考的要求和相关高校艺考的操作模式进行。艺术课每周安排10节以上,以充分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目前艺术高考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将艺术理论和文学史穿插其中,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集体备课,组内研讨,提高课堂实效

每周至少对学生作业进行一次研讨活动,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

4.临摹与写生、默写相结合,中长期与短期作业相结合

在学画过程中,要将临摹与写生训练相互交替。让学生直接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在临摹中得到体会,获得好的感受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这样,默写的训练能在临摹中得到锻炼。与此同时,还要做到中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相结合,相互补充。短期作业能使学生画得更生动、更整体,中长期作业更能体现画面的深入性和完整性。这两者是不能偏废的。

5.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共同提高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并提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强调一定要想好了再动笔。要求学生既要有作画的激情,又要有理性的观察分析,慢看快画。学会找问题,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画面,提高画面效果。由于学生基础、性格、审美观不同,画面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效果也不同。为了避免作品雷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不同的长处和各自审美的表达方式。

6.认真做好学生作业讲评工作,多褒少贬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实现多元化的作业讲评,多发现学生优点,激发学生作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中外名家的作品、作画步骤、作画视频及优秀范画等有关资料。学生边观看,教师边讲解,让他们广泛地接触和感受不同的表现手法及风格,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涵养,开阔思路,博采众长,同时教师宜适当进行亲自示范。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更加直观,容易接受。讲评以褒为主。

三、加强与高校合作,做好高校和专业的“选择题”

许多参加艺考的学生及其家长,对艺考并不是十分了解,往往片面地认为“艺考是考取大学的一种捷径”,忽略了对高校与专业的选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教研室副教授陈晓林认为:“之所以要在学习之前就确定你想选择的高校和专业,是为了学习专业可以有的放矢。”因此,艺考生要趁早做准备。

我们知道我国的艺术高考,不同的学校对专业的设置和考试要求都不尽相同。例如,美术高考主要分为两大类:造型类和设计类。造型类考试要求标准简单,同时要求艺术修养高。除了某些地方风格差异,任何学校的要求几乎都是一样的。而对于设计类考试,不同学校也有专业或学院的具体分法。考试的标准,就是考查设计思维和基本功,即创意想法和设计感,同时也会考查考生的绘画功底。因此,在学生参加省内专业考试结束后,专业教师应及时分析各个艺术院校的特点及考试要求,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训练,指导学生做好高校和专业的“选择题”,以便提高学生单招考试的通过率。

四、认真组织考前训练,提升高考成果

强化高考考前训练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最后冲刺阶段,更应采用“强化训练”的措施:

1.聘请名师指导,强化基础训练。除了要求教师加强辅导以外,宜与美术院校、优秀的社会培训机构联系,请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讲课。由于他们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培训结果便可以很快获得明显成效,会有大进步。

2.疏通教与学的渠道,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效果。将学生的情况如实地介绍给艺术院校及外聘教师,使教学针对性强,让教师因材施教,培优补差,从而缩小学生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应考信心。

3.加强课外辅导,每天晚自习进行专业训练。针对所报专业的要求,对薄弱方面进行补课,特别在考试前夕,要对第二天考试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

4.密切与家长联系,加强管理,做好思想工作。考试期间学校要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安排好、管理好,充分依靠家长的配合支持,使学生情绪稳定沉着,精神饱满,积极备考。

5.认真组织报名,加强考试指导。学校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生提供方便,做好交通、饮食等后勤服务。

五、加强师资力量,提高高考升学率

建立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学生专业考试通过率的重要任务。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美术教育质量和成效。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人才,通过建立教师培训课程、形成教师“自培”基地、鼓励教师努力深造等多种办法,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例如,“教师美术作品展”既是对美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教师互相交流、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更为激励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供了一次演练的机会。要积极支持鼓励教师踊跃参加各级比赛以提高专业技能,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以全面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其人文素养。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乃至全国的美术比赛,一方面充分展示美术师资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拓宽教师的眼界,促进教师在竞争中主动提升自我。

六、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普通高中学校的美术教具通常比较欠缺,美术专业教室和功能室也不完备,而要办好艺术特色教学,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室与教具的问题。学校要根据美术专业特点,安排相对独立、安静的教学空间,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解决所有教学上的需要。同时,学校可以设立美术专业画廊,专门按期展出学生的优秀范画,以营造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现代素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黄越.浅谈高中美术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7

关键词:媒体艺术 教学

引言:

近年来,各大院校纷纷成立数字媒体艺术这个新专业,意在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是讨论的重点,而作为具体实现培养目标的各个课程该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得到的关注并不多。如作为基础课的《色彩》在教学方法上直接沿用传统美术院校绘画专业的色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色彩静物写生和色彩风景写生等,以此训练学生扎实的绘画功底。这种利用大量课时强调熟练绘画技法的教学方式实际并不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程上学到的绘画技法难对继续在其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发挥作用,造成基础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断层。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使其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将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于实践工作,是每个专业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每个学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制定的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下文仅根据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并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讨论一下《色彩》课程在基础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目的及要求的思考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强调技术的新型艺术专业,这里的“技术”与传统的艺术专业所要求的“技术”已经大相径庭。传统的艺术专业尤其是绘画专业设置色彩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技法,强调学生对颜料色彩的艺术表现。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可以选择成为一名画家。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要培养有艺术修养的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以后能够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在这样的专业大目标下,色彩教学的目的理应是通过数字工具这类媒介来训练学生对数字色彩的运用能力,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等数字工具进行色彩创作,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这种新方式进行色彩艺术的表达。基于这一点,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运用“数字色彩”创作的技术,而不是过去过分侧重的“颜料色彩”的表现技术(技法)。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以计算机色彩为主线的基本原理和创作要求,讲述数字色彩在数字绘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数字色彩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扫描仪等工具进行色彩创作。

2.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内容的思考

前文已经提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色彩课程需要通过数字工具来达到教学目的,但这不并代表课程的教学要完全围绕计算机软件展开,具体的内容设置反倒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软件而存在,而是应该把艺术色彩的原理融合在数字化色彩创作之中。色彩教学内容的调整方式其一是删除原有的与新教学需求不相符的教学内容;其二是增加优化课程的训练课题,把色彩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基础相结合,提高学生全面的色彩把握能力,为设计色彩和影视后期调色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建立起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践的衔接与过渡。

色彩课共64课时,以往的安排大致是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和材料绘画占据四分之三的课时量,将最后仅剩的四分之一课时量安排学生进行自由的色彩创作。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学生艺术高考前掌握的绘画基本功还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再添加材料绘画项目以丰富学生的表达,最后安排创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并不同意以往大多数人习惯认同的“练习到足够量才能进行创作”的说法。以往的学生一般在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才被要求进行创作训练,大一进行的全都是教师具体指定的练习,学生的想法力难以发挥,在基础课阶段没有养成独立创作的意识。所以在有限的64课时里,我将创作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色彩课程之中。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材料体会。这一阶段的学习安排16课时量,要求学生以收集材料和肌理的方式来体会材料自身的材质美和色泽美,并学习如何运用各种材料肌理灵活地创作综合绘画。如此安排并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肌理画,而是给学生提供多一种角度的思考。即绘画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那么设计同样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设计逻辑。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使学生快速摆脱高考模式,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创作。

(2)命题色彩创作。这一阶段的训练安排16课时量,场所仍然在画室,主要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绘画创作,使用的材料不限,可以是材料结合颜料色彩,也可以只用颜料色彩,在作画材料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选择。具体要求是学生针对每一个命题需要准备多个方案,方案以草图的形式呈现,最终定稿由教师提供建议。在这一学习阶段,学生要根据命题将自己的想法以图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个将抽象想法落实可视图像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用以培养学生清晰的图像表达能力。另外,不同的学生针对同一个命题会有不同的表达内容和形式,以这种方式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CG绘画创作。这一阶段的训练安排32课时,场所迁至计算机教室。要求学生自由创作CG绘画。从这一阶段开始学生创作的形式变了,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过渡到现代数码绘画,开始学习如何将在前两个阶段中巩固和拓展的艺术色彩的原理逐步融合到数字化色彩创作中。使用数字工具进行绘画,学生在创作绘画的同时必须逐步熟练操作绘图软件,所以当学生能够深入完成一幅CG图时,他也同时学会了软件操作技术。这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学习计算机软件、扫描仪等工具的操作技术,技术同时促成创作想法可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字色彩艺术的表现能力,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色彩应用打下基础。

3.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整个色彩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持开放的态度,以引导的方式进行各阶段的教学,给予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作,强调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通过搜索及时补充并拓展课程相关知识,达到自学的目的;将教学内容延伸至社会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征稿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使课堂训练更具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多引领学生参观相关艺术展览,了解当下潮流趋势,加深学生对色彩实用价值的理解,达到开阔眼界、丰富思维、提高色彩艺术修养的目的;结课后举办作业汇报展,尊重学生的创作成果,同时使学生重视课程作业,提高教学成效。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8

关键词 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主持课程;教学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广电传媒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呈现相互渗透趋势,例如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去做记者、编辑或编导,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去做主持人,由此,在广电传媒类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播音主持课程显得非常必要。

广电传媒类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播音主持课程(以下简称“播音主持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训练,尤其是小课训练关乎学生对播音主持技能的体悟与培养,因而至关重要。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都不同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教学训练模式自然也不同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教学实践来看,“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训练模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播音主持能力,提升他们的播音主持水平。

一、“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的确立

我国的播音教学“最早的教学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是‘一带一”’,“这种教学形式,虽然简单粗疏,却抓住了播音教学的精髓”。改革开放以后,播音主持的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播音教学的模式大约有三类:一是红线(基础理论与实践)贯穿,二是三段(发声、基础、业务)分解,三是一贯(一位教师带一组学生)到底”,这是从宏观上说的。从具体课程来说,大课讲理论,小课分组训练的模式,仍是当前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从理论上说,播音主持课程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但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各专业课有不同的小课训练模式,而小课训练是学生提高播音主持能力的关键,那么,何种模式更适合播音主持课程?

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中非常强调“节目整体意识”。付程认为,教学中要确立“节目整体”意识,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近几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中提出‘要确立节目整体意识,以节目带教学’的理念”,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在三年级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阶段,让学生自己找选题、出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并主持播出一档节目,并请台里的有关专家听评,看学生的节目是否能够达到电台、电视台的播出水平”。邱蔚借助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播音主持项目教学法。这些观点和做法对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训练具有启示意义。

近年来,语言教学界兴起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热浪。这是一种“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教学方法,“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突出特征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据此,我们确立了“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

二、“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的内涵、步骤与关键问题

(一)内涵

所谓“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是指根据广电传媒类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播音主持课程实际,给不同起点的学生分类下达目标任务,按照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特征,让学生自己策划节目并播音、主持的教学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根据电台、电视台节目的播出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节目环境中学习播音主持的能力,使他们“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二)步骤

1.设定任务

在课程开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类提出训练目标。可把目标定为三档:

A档:普通话达到一级、嗓音优美、态势大方、表达流畅、节奏感强;新闻播音文体特征鲜明、感染力强;出镜报道现场感强、演播室主持吸引力强;能胜任播音主持工作。

B档:普通话达到一级、嗓音比较优美、态势大方、表达流畅、节奏感强;新闻播音文体特征比较鲜明、感染力较强;出镜报道现场感较强、演播室主持有吸引力;能主持一些节目。

C档: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嗓音清晰响亮、态势大方、表达流畅、节奏感强;新闻播音文体特征比较鲜明;出镜报道现场感强、演播室主持比较有吸引力;能胜任出镜报道工作。

经过师生充分讨论,为每一个学生确定奋斗目标,让他们从课程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设计训练任务书,人手一册。任务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具体任务、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训练安排、训练评价标准、训练记录书、参考书目、训练材料等。根据教学训练任务书的安排,让学生在每一次训练前明确训练的内容、形式、要求、须观摩的节目等。

2.学习观摩

小课训练前,通过大课讲授、训练,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大量观摩对训练有示范意义的优秀节目,撰写观摩笔记,认真学习别人播音主持的方法。

3.策划排练

根据训练要求和观摩的情况,提出节目策划方案,与教师和同学充分讨论,修改定稿,完成必要的拍摄与制作,准备好必须的道具、人员,进行课前的充分排练。即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访谈节目主持等应尽量多地进行模拟训练,以取得足够经验。

4.现场录制

在教师的督导下进入播出状态,正式录制节目。

5.观后点评

回放学生的播音主持作品,根据训练评价标准,师生共同点评,并给出训练成绩。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纠正。对于顽固性问题,教师应单独指导。

6.课后改进

课后,学生须及时针对记录的主要问题遵照教师的建议强化训练,尽力改正。有条件时可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集中晨练。期末收集学生的训练记录书,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

7.推荐播出

每次训练后把学生的节目物化为光碟,优秀节目推荐到校园广播电视台站、校外电视台播出。

(三)关键问题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合理设计训练任务

教师在对学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训练指南性质的训练任务书,它要联系学生实际,结合播音主持的发展趋势,目标清晰,突出专业特点。

(2)精讲理论,完美示范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能指导训练的基本理论,理论讲述少而精。教师还必须具备出色的示范能力。

(3)高效率组织、督促训练

教师要高效率完成观摩、策划、录制、点评等训练环节的任务,认真批改观摩笔记、策划方案,公正评价学生的训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训练积极性,督促、检查学生的课后训练。

2.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1)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亲其师,信其言”的道理,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使他们因喜欢老师而热爱播音主持课程。

(2)以正确的认识引导人

教师要把课程开设的理由、培养播音主持能力的重要性讲够、讲透,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课程的学习中。

(3)以精湛的技艺吸引人

教师以深厚的理论修为,纯熟的教学技能讲好大课。小课示范优美动听,训练方法实用有效,观摩笔记、节目策划评改、播音主持训练的点评恰当,多表扬和鼓励。

(4)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选择优秀的播音主持作品观摩分析,充分发挥明星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科学的机制激励人

建立一套科学的训练管理机制,包括出勤、成绩评定、训练要求、课外训练的监督、优秀作品的推荐播出等。

3.训练设施的保障

训练设施基本达到电台、电视台的要求。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要教会学生操作使用设备;演播室设备齐全,为学生提供感受电视台演播室氛围的条件。

三、“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调练模式的特点

(一)在做中学,在用中学

20世纪初期,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做中学”思想,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的突出特点正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为完成任务必须思考、模仿、训练,必须强化目标意识、观摩意识、问题意识。让学生进入真实节目的创作空间,有利于学生树立节目整体意识,更清晰地知晓播音主持在节目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播音主持的兴趣,快速提升播音主持技能。

(二)目标清晰,因材施教

采用“任务式一一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学生不仅明确整个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还明白每次具体的训练内容、时间、要求,清楚地知道要做好每期节目需要观摩的作品,结合大课的讲解,清楚每次观摩笔记的具体撰写要求,主动学习。同时,由于分类要求学生,不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加上对每个学生的分别点评与指导,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三)课堂主导,课内外结合

鉴于广电传媒类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部分优秀学生已经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涉及播音主持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如新闻节目播音与主持、文艺作品演播与影视配音、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谈话节目主持、文艺娱乐节目主持、体育节目主持、少儿节目主持、教育服务类节目主持等。同时,播音主持的基本功,如普通话、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等也不可忽视。

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把大量的任务,特别是基础性训练延伸至课外,充分挖掘学生课外学习、训练的潜能,同时,课外训练紧紧围绕课内训练展开,突出了课内训练的主导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训练效率。如果在课程结业后继续利用第二课堂举办相关竞赛,这种模式的训练效率会更高。

四、对“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的评价

(一)优势:针对性强,效率突出

播音主持课程教学面临的实际:第一,教学对象的播音主持基础差异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播音主持考前培训,他们之间无论是嗓音条件、语音基础、表达能力还是形象气质差异都很大。一些学生在上播音主持课程时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今后不会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所以对学习没有兴趣。第二,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作为广电传媒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其学时通常在120—140之间,班级学生一般为40—50人,分组训练后课时显得更少。尽管教学内容可以因学生的专业有取舍,但也要基本涵盖播音主持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任务艰巨。

可见,适合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模式须具备如下条件:能调动全体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让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收获;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训练效率。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后者“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中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播音主持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是不可能学好的。我们过去的实践证明,如果播音主持课程教学采用浸染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学生听记,同时加上小课分项训练模式,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学习被动,效率不高。“任务式——节目化”播音主持教学训练模式采取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分类培养,在真实节目中完成各项任务的方式,正能满足这些条件,符合课程的教学实际,针对性强、效率突出。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9

【关键词】 轮机;金工工艺;考核方式

【中国分类法】:G71

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其实践性非常强,为了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技能训练课的教学环节。考核作为技能训练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评定指标,就成为重中之重。金工工艺课程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技能训练课,考核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在校内老师的教学指导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内容后必须参加海事局组织的评估考试,这就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几年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技能训练课尤其是海事局评估课程金工工艺的期末考核,一直采用过程评估的方式进行,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技能情况及平时的表现,给出期末考核成绩,这样的方式虽然很好,但存在人为因素较多,且以往的操作中考核记录不健全。因此,如何能够更加合理的给出期末成绩并留有相关记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工工艺课程对于轮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始终是高职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金工工艺课程是轮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轮机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门实践课程,也是第一次接受工程实践训练。金工工艺课程对于培养高职类学生的金工工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工程构建能力以及思想作风培育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金工工艺课程以学生独立操作的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学习船舶维修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际的操作,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从事的工作奠定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课程的教学目标满足海事局根据STCW公约对三管轮评估要求。必须重视金工工艺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金工工艺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金工工艺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传统金工工艺方法的操作训练和感性认识为主,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前序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铺垫、服务,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轮机专业学生就业后的船上工作,打好坚实的技能基础。作为海事局评估课程中的重要一门,金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及考核过程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尽管如此,在金工工艺课程的建设中尤其是校内考核环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考核指标欠缺

虽然金工工艺课程为海事局评估课程,海事局有《金工工艺评估规范》作为评估标准,但因缺乏平时成绩、理论成绩等相关考核项目,不适用于校内期末成绩的考核。

2、考核方式单一

现阶段,校内期末成绩评定的考核,主要依靠教师对每名学生每个工种的学习过程中,最终的成品工件进行评估打分,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且没有优良中差的区分,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荣誉感的培养。

3、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作为最为重要的基础实训课程,金工工艺课需要有一套较为详细的质量评价体系。既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也要包括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但现阶段,该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或者说依然是套用学院的指定的评价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金工工艺课程。

4、考核相关资料缺失

由于现今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考核仅限于对各个工种最后工件成品的评估,如车工实训的工件为台阶轴、钳工实训的工件为螺母、电焊实训的工件为板板对接(3mm以上的厚板)、气焊实训的工件为板板对接(3mm以下的薄板),这些工作均为金属质地,长时间保存极易生锈。这些工件还可以进行二次使用,用于学生进行课外练习等等,如果所有学生的四个工种的工件都保存下来,那对于学院来说也是空间、材料上的浪费。唯一能够证明学生成绩的工件无法保存,按照现今的考核方法来说学生成绩的考核就无相关材料作为支撑。

三、制定适合金工工艺课程考核方式的对策和建议

1、构建金工工艺课程专属的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一门较为重要的实训课程来说,构建一种较为合理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质量评价体系不单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教师的授课质量也进行监控。

1.1细化过程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落实到实处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可分为出勤、课堂纪律、安全操作、工件制作阶段性评价四个部分,每一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分,评分采用10分制。出勤部分全勤即为10分,每缺勤半天扣2分,缺勤达到两天则取消考试资格;课堂纪律及安全操作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课堂表现进行评分;工件制作阶段性评价,则由教师对每个学生每阶段时间节点的工件制作情况进行评估打分,最后任课教师将这四部分成绩分别填写在《平时成绩计分表》上,并计算出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总分。任课教师将平时成绩按照0-9分为不及格、10-19分为及格、20-25分为中、26-35分为良、36-40分为优转化为五级制。

期末成绩

任课教师对每名学生的成品工件按照做工进行评定,成绩评定摒弃原有的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分制,而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制,这样能够很好的鼓励学生更加耐心、细心的制作工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对于不方便留存工件的工种,采取拍照存档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最后的工件成品进行拍照,背景为写有班级、学号和姓名的白纸,照片文件名统一定义为“班级-学号-姓名-工种”,如“轮机13-1[高职]-01-张三-电焊”

总评成绩

总评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取最低值,即平时成绩为优秀、期末成绩为良,则总评成绩为良,以此类推。

1.2制定适合金工工艺授课教师的考核方式,对授课质量进行监控

加大对实训课的听课力度,严格进行评课。金工工艺课程授课教师大部分为校外兼职教师,不方便在校内进行考核,可以采用教学效果与课时费标准挂钩,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课时费上浮一定的百分点。

2、加大教学力度,严格执行、贯彻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完成后,一定要严格贯彻落实执行,尤其是涉及到学生的相关内容,比如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安全注意事项等,工件制作过程考核以及最终成果的考核方式等等。授课教师要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彻底了解金工工艺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而建立危机意识和个人成绩荣誉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动手能力。

综上,制定适合于轮机专业金工工艺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艺考文化课训练篇10

【关键词】古筝专业 重奏合奏 课程 教学

古筝专业教学自上世纪40年代进入高校以来,已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一直以来,专业教学形式基本以一对一独奏教学为主,重奏、合奏教学为辅。即便在重奏、合奏课作为必修课的院校,对古筝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和学习的机会也是极少的。各院校的乐队合奏训练作品中,因古筝大范围快速转调的不便导致作曲家常常避写古筝声部,古筝乐员便常处于“休息”状态,而较少参与训练和实践。此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人才选拔由计划招生,变成了“随行就市”,而古筝因其自身音色动听、易于上手等优势,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跃居为民族器乐第一大专业。随之而来生源数量剧增,各院校招生人数普遍增长。如此不仅给古筝专业教学带来较大压力,更使得本已失衡的重奏、合奏课程对绝大多数古筝专业学生彻底关闭,以至他们无法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锻炼。

一、古筝专业重奏、合奏教学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教授以其敏锐的职业嗅觉,窥见了古筝专业发展势头。他预见了古筝发展重奏、合奏训练的趋势与前景,率先在国内专业院校开设了古筝重奏课,组建筝乐团,以严格的训练推进演出实践学习。不久,他们便以筝乐重奏、合奏的精彩演奏,赢得了业内好评,成功地树立了古筝群体化演奏的样板,为古筝群体化演奏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国内一些音乐艺术院校也相继开设古筝重奏、合奏课程,暂时缓解了古筝专业学生普遍得不到重奏、合奏训练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古筝重奏、合奏训练不仅在专业院校中兴起,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与演艺市场也纷纷接纳这种形式,使古筝群体化演奏形式成为一种时尚和新趋势。然而,当我们为此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发现其中的问题,给予其更多关心和支持。新生事物要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持续发展动力,系统研究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古筝重奏、合奏训练,首先应该通过专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设立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以此获得实施条件、计划、方法等具体数据,再按课程开设的相关程序和要求实施具体工作的操作。古筝重奏、合奏训练,从课程形式和内容上与民乐合奏课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与专业个别课有着较大区别,它不仅是专业个别课的重要支撑,也是古筝专业教学的横向延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音乐艺术院校将古筝重奏、合奏纳入正式课程设置的较少,且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及完善的训练模式。作为民族器乐学科的一个分支,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管理与教学体系的完善、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着眼于整体诠释与严谨定位。

二、对古筝专业重奏、合奏教学的几点建议

笔者于音乐学院古筝专业任教20年,2000年在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率先开设古筝重奏、合奏课,组建了四川省第一支古筝乐团——天籁筝乐团,参与举办了百余场演出实践,也曾获得过文化部颁发的最高荣誉。以开展重奏、合奏训练的教学经验为依据,笔者对古筝专业发展重奏、合奏训练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以此引起整个古筝专业群体的广泛关注,为古筝重奏、合奏及室内乐演奏艺术的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课程设置的“合法化”

可以肯定,在全国绝大多数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实践舞台上,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古筝重奏、合奏的表演形式,这说明这种形式在各艺术院校早已普遍存在,但这并不代表这些院校都已将其作为法定的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客观地说,艺术院校古筝重奏、合奏训练整体还处于较为松散无序的状态,其中绝大部分也是“间歇性”存在。之所以说“间歇性”存在,主要是指师生们往往是根据不定期的演出需要,临时组织学生进行突击排练,完全谈不上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与严谨的教学训练,基本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在演奏技能和音乐表现方面得到更全面的提高,还能使他们学会从科学、系统的角度把握音乐的整体布局,培养演奏中的集体意识,建立演奏多声部、多色彩、多织体相结合的理念,学会更好地与别人合作,掌握更丰富的专业演奏技能。该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对象应以具备一定演奏能力的古筝本科学生为主,教学时长3学年,周课时量3—4学时。笔者认为,刚进校的学生需要演奏法规范化的调整适应期,不适宜直接参加训练。而大四毕业班的学生最后一学期要完成毕业论文和准备毕业考试,也少有精力投入训练,所以课程的时间安排应从第一学年下学期开始,至第四学年上学期期末结束,这样更利于课程的实施与延续。此外,合法化的课程还需要在训练时间、训练场地、指导教师等方面得到保障。

(二)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体系

将古筝重奏、合奏训练设置成为合法的必修课程,由校方提供固定场地,集中安排上课时间,教务部门对授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考勤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依据以及学生学籍管理,对无故缺席的教师作教学事故处理,迟到、旷课的学生按相关条例进行相应处分甚至开除学籍。该课程应由系一级教学部门组织相关任课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每学期由执行课程授课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备课、授课及成绩考评,学生则按教学计划进行预习、训练及课后练习,并接受技能的考核。该课程的业务管理与质量监控由相关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师开展定期的教学总结和业务研讨,根据教学目标及课程实施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必要调整,根据教学要求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问题的方案和意见,以此不断促进教师授课质量与学生训练效果的提高,达到以监控促提高的目的。

古筝重奏、合奏课虽然是训练实践课程,但同样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支撑,课堂教学除了动手操作之外,加入乐队理论知识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以夯实理论为基础再结合实践操作的全面学习,才能确保该课程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的统一。课程实施过程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设计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有层次的教学进度,采用灵活的授课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定期组织课堂训练之外的舞台艺术实践,以学生和观众反馈的意见对授课过程与训练效果进行评定,以教研室为单位对评定结果进行研究总结,逐步调整修正教学过程中各项不适合的内容与标准,最终形成完善的合格评估课程。

(三)注重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古筝重奏、合奏训练的师资队伍是不容乐观的,大多数排练都是由古筝专业教师担任训练指导,排练中教师能够发现解决的问题大多集中于古筝演奏的专业要求,而对如何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如何对失衡的声部关系进行调整,如何阅读总谱、指导学生的演奏配合等问题是缺乏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这也是目前古筝重奏、合奏训练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当前的形势和条件下,一方面需要担任课程训练的教师主动学习重奏、合奏训练的理论知识,主动向指挥家请教排练的方法与技巧,经常观摩职业乐团的排练,同时也希望由古筝协会等牵头,组织专家对有需求的古筝教师进行排练指挥技能的培训,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古筝教师重奏、合奏训练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加强指挥专业的人才引进。“术业有专攻”,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指挥专业全面广博的理论知识,且通过专业领域实践的不断历练、成长,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是该课程最理想的任教人选。以他们为核心组成古筝教师参与的教学小组,不仅可以直接指导重奏、合奏的训练,还可以对古筝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培训,更能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引导本课程的发展建设。若是条件允许,以专业指挥与古筝教师相结合,共同担任课程指导,通过两个专业相互支撑与融合,将技能应用与训练实践充分整合,以更明确的教学要求促进训练效果与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出学科结合的优势。

(四)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古筝重奏、合奏的曲目量较发展初期已有较大的改观,除了古筝演奏家积极参与创作之外,作曲家也纷纷投入到古筝重奏、合奏作品的创作中,如何占豪、曹文公、周成龙等著名作曲家都分别出版了古筝重奏、合奏作品曲集。然而教材毕竟不是曲集,它应该反映教学思维的逻辑性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选择符合重奏、合奏课程要求和培养目标,并且适合舞台实践中使用的作品,将其按相应教学思维逻辑汇编成课程教材,并在不断实践应用中补充调整,将适时修改调整作为完善教材建设的工作方针,通过不懈坚持和努力,一定会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较明显的成果。

古筝艺术作为民族器乐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新世纪以来的10余年间以迅猛之势逐步繁荣,其演奏风格与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群体化演奏形式正在被广大古筝爱好者接受和喜欢。然而,单一乐器的重奏、合奏艺术要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专业院校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总结,再以相对成熟的教学训练模式向社会推广,是最合理有效的途径。作为专业院校的古筝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将这项工作完成好,我们相信,只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古筝演奏艺术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