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古典文化十篇

时间:2023-10-19 17:10:40

罗马的古典文化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1

从14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意大利兴起了一场对古典语言及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语言及文化)深入研究的运动,史称人文主义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对西方文化和整个西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史称人文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在文学、艺术、政治、科学等各个领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复兴时期,史称文艺复兴。

—— 题记

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复兴”、“再生”,意为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再次出现,即古典文化的重生。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演说,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截然相反。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向西逃亡避难。当地的一些学者惊叹于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的魅力,自发的传播这种外来文化,意图达到古罗马时期的成就。

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其中的核心:重视人的作用——也就是后来的“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与艺术的统治地位。文艺复兴之产生于意大利实属历史之必然。

古罗马人把文学、哲学等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学问称作“人文科学”,人文主义者主张对古典人文科学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人文主义运动因而得名。

早在彼特拉克之前,意大利北方城邦国中就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教师、法学家、律师、公证员对古典著作兴趣浓厚,出于工作的需要,他们与古典语言联系密切。在工作中他们需要使用拉丁语,因此努力学习古典著作,希望本文由收集整理自己的拉丁语更接近古罗马优秀作家的语言,从而提高工作质量。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人文主义先驱”。而人文主义正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表面上是要恢复古罗马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精神上的创新。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即城邦,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朝着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首先,古罗马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文艺复兴产生于意大利的基础。

罗马文化中,以法律成就最突出,共和国时代的《格列哥法典》、《提奥多西法典》以及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都举世闻名,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有深刻影响。古希腊文化是奴隶主民主政治全盛时期的产物,罗马文化则是古希腊文明的直接后继者,由于民主政治、共和政体提供了较多的学术自由,古希腊、罗马文化蕴含了较多的科学性、民主性、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与资本主义新经济、新的生活相协调的文化因子,因而被新生的资产阶级的一些著名人物顺理成章地借鉴过来,托古改制,创建新文化。这中间蕴含着文化变革和传承地秘密。

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阶级,它有反抗中世纪黑暗与专制的迫切愿望,却由于自己的不够成熟,无法提出自己完善的思想文化观念,它必须借助一种文化去反抗,因而古希腊、罗马文化必然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文化一旦摆脱中世纪空想的桎槁,也不能立刻和在没有帮助的情形下,找到理解这个物质的和精神的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这个向导,因为古代文明在每一种使人感到兴趣的精神事业上具有丰富的真理和知识。人们以一种赞美和感激的心情采用了这种文明的形式和内容,它成了这个时代的文明的主要部分。”在古典文明中,文艺复兴的巨人们不仅找到了光荣的榜样与导师,找到了崇高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找到了丰富的素材,优美的风格以及高超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他们不朽的作品在学习和借鉴古典文化的基础之上达到极高的造诣;而且使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及早地接受和利用了罗马文化中的有益之处,借以举起反对封建神学思想地大旗,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

转贴于

其次,意大利保留和吸收了大量的古典文化遗产,为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意大利是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本身就拥有和保留着大量的古典文化的遗产和文献。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国家图书馆、教堂图书馆和私人藏书室。帝国时代,罗马有二十八个国家图书馆,最著名的是攸里乌斯·凯撒罗马大图书馆。私人藏书室较多,如圣奥古斯丁藏书室。至中世纪,王室图书馆和教会图书馆的地位显著。这些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如:共和国时代的罗马的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以及浩瀚的历史学著作等等。这些一手资料为人文主义者的“复兴”古典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意大利的许多城市组织起研究古典文化的学术团体,如:罗马学园、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园和那不勒斯的蓬塔诺学园等,这些团体对推动古典文化的研究和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中世界文化,人们的思想焕然一新。

意大利人对古典文化亦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吸收和保留了大量的古希腊文化,14世纪初期承袭着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遭到土尔其人的入侵,被迫与罗马教会联合,以争取西方的支持。由此君士坦丁堡与意大利之间,使者、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者往来不断,许多希腊文手抄稿被带到意大利,尤其是143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许多拜占庭学者逃亡到意大利,讲授希腊文明,吸引了大量文人学士,对古典手稿、抄本的搜集、整理、研究、鉴赏在意大利蔚然成风,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塑,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

丰富的材料使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能够从中吸取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并加以利用。“借用他们的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寻找适合本阶级的文化成份,专心从事新的文化思想创作,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2

一、西方建筑自我否定式的发展

西方神话以希腊神话最http://富盛名,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神族的王权更迭是通过一种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虽然都是不死的,但老一辈的神的影响力会随着新一辈神的产生而逐渐消失。希腊神话中这种自我否定的精神贯穿整个西方文化发展史中。西方建筑,由典雅的古希腊开始,进入古罗马的端庄,再到哥特式的奇骏,然后是理性的文艺复兴建筑,雍容华贵的巴洛克,严谨的古典主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就处在这种自我否定的变化过程中。

二、神学对西方各时期建筑文化的影响历程

古埃及时期,神话和宗教信仰对古埃及人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埃及人相信“死后重生”的说法。因此,埃及人非常重视陵墓的制造,金字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金字塔的形态有着宗教和象征的意义,它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

希腊神话对古希腊建筑的影响非常大,在古希腊人眼中,神是美的化身,是美的理想化的体现。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些富有感性魅力的艺术形象,希腊人把神话中的感性体现在了对希腊建筑的形式美及造型艺术的追求上,把人的形体美赋予了建筑,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和仿女体的爱奥尼柱式就体现了希腊人对健康优美的人体外形的崇拜。古希腊建筑在美学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也使它成为了以后世界各地兴起的多种建筑风格的基础。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特色,造型宏伟壮观,装饰华丽多彩,显示出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古罗马人对神的虔诚虽然不如古希腊人,但他们建造的神庙也能成为杰作。罗马帝国早期出于对希腊神话的崇拜,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庙宇看起来同希腊神庙相同,万神庙就是古罗马庙宇建筑的经典。

中世纪时,基督教教会的实力蒸蒸日上,对神的崇拜主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艺术上无一例外也要服务于宗教的需要,人们开始倾向于建立一种外表非常光荣耀的建筑艺术模式,这种精神走向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经典——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中最有名的就是巴黎圣母院和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史上最具纪念性的建筑是圣彼得大教堂。

16世纪,罗马的巴洛克风格将建筑外表的华丽风格发挥到极致。这一时期罗马教会的建设非常繁荣,原因是欧洲的天主教君主和诸侯都依靠耶稣教团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于是建造了许多教堂、教皇府邸、别墅等。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圣保罗大教堂、耶稣会教堂等。

17世纪,建筑又回归理性,兴起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歌颂理想主义,气势宏大,多以神话、《圣经》故事的历史人物为题材。这一时期的建筑造型严谨、端庄稳重、规模宏大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成了皇家建筑的典范。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非常热衷和向往,以

转贴于 http://

回归希腊罗马艺术形式为特点,提倡古代艺术的严肃高尚的形象。统治者把希腊神话所寓意的威严和民主带到了这一时http://期的建筑上,如法国的雄狮凯旋门等。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面貌,更推动了建筑形式的巨大变化。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各国积极开展新建筑运动,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艺术流派。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建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神话和宗教对建筑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了。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3

【关键词】罗马帝国;古希腊;文明;建筑;三柱式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他们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我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可见此地的文化如何如何,在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哲学,艺术的造诣。

古希腊的文明,由克里特岛到迈锡尼到雅典,大约公元前两千纪中叶,特里特岛上的国家统治了爱琴世界。数百年,从事手工业,航海业,以及海盗活动。最大的城市是克诺索斯城,号称“众城之城”,统治者是处事领袖又是祭祀。他们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宫殿,别墅,旅社,公共浴室和作坊,没有神庙。宫殿常以60*30米的院子为中心,有许多采光通风的小天井,屋子依地势而建,房子一层到四层不等,内部内部复杂,古希腊人叫他迷宫。

房子室内外多以柱子分隔,房间也以柱子分隔。柱子是古希腊的一大成就。

在古希腊的建筑,罗马的建筑及至今欧洲的建筑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便是广场,也可以说是剧场。在克诺索斯西北方向有一个主的露天剧场,后面的观众席逐渐升高,大约可容纳几百人,这里最早的露天剧场建造。

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里特被灭,外敌可能是迈锡尼,迈锡尼成为爱琴世界最强大统治者。在希腊的巴尔干半岛,迈锡尼设防严密,非常险固,用巨石垒墙。从迈锡尼狮子门可见,迈锡尼的建筑大异于克里特,一个豪放一个纤秀华丽,一个有极强的防御性,一个毫不设防。

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曾经戛然而止。

公元前8世纪,巴尔干半岛,小亚西亚西岸,爱情海岛屿建立很多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些国家统治经济关系密切,但从求统一,总称古代希腊。

古希腊的建筑同样也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之一,建筑物与建筑群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经验。深深影响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马克思评论希腊艺术和史诗时说“・・・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是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

公元前500~前499,波斯帝国入侵,破坏了实行民主制度的小亚西亚的希腊。希腊城邦团结起来,奋勇抗敌打败了侵略者,一场保卫自由民主的战争,雅典起到重要作用,使雅典成为了各城邦的盟主。人民与财富纷纷涌来。雅典政治,文化,经济高涨。这时候圣地建筑群与神庙建筑成熟,建造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雅典卫城,神庙艺术的最高代表――帕提农神庙。

双层围廊列柱式,紧致的山花,收分的株式,运用了视角矫正技术。

公元前431~前404暴发伯罗奇尼墩战争。以贵族专制体斯巴达为首的城邦,打败了以自由民主制的雅典为首的城邦。战后,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公元前338,马其顿王统一了希腊,随后亚历山大帝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古希腊最有名的便是三柱式。多立克也叫男人柱,爱奥尼克也叫女人柱,还有一种科林斯也称少女柱。当时人们对柱子的宽度,高度,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所产生了美学有很大研究。古希腊另一种成就是神庙。结合株式,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成就的表现。

罗马是意大利的一个小乡村。通过战争吞并壮大,他吸收了周围小国家的文化来丰富自己。波斯的,埃及的,古希腊的。他吸收继承了希腊的神庙,柱式,也使得建筑进一步发展。

罗马发现了混泥土火山灰,创造了拱券,结构,单,筒拱,十字交叉拱,拥有了分段浇筑技术。在空间方面,人体尺度,静态封密,无导向性,在希腊三柱式后创造了罗马五柱式。

塔斯干柱,多力克柱,爱奥尼柱,克斯霖柱,复合柱。

建筑的发展,建筑学的著作应运而生,奥古斯都以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现在,某些话语还在用。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建筑学城市规划的书籍,坚固实用,美观,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体系。

在罗马,由于四处征战,有无尽的奴隶,罗马水利很发达,建立了输水道,还用常流水冲去公厕的秽物。罗马公民成为摄政者供养的支持者。所以罗马的公共建筑非常发达,鼎盛时期罗马有三十万无业游民,他们压榨着奴隶的劳动。

执政官建立浴场,广场,角斗场。广场来供公民休闲,演讲。在罗马城有大大小小一千多个浴场,罗马人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穿上浴袍去浴场,晚上回家睡觉。最有名的卡拉卡拉大浴场,里面有商店,图书馆,音乐厅,运动场,还提供日光浴,人们在里面讲买卖,看演出,浴场文化到了后来是不堪,性病大行其道。

如果问罗马怎么灭亡的,一个在浴场泡没的名族。在罗马浴场,由于水中有铝,导致罗马人很多不能生育,早死。

浴场中有冷水厅,盐水厅,日光浴,可见当时罗马建筑的发达。罗马另一个有名的是斗兽场,四层建筑。一层是多立克柱,二层是爱奥尼柱,三层式科林斯柱,四层是石墙。每层有80个拱券,还有地下一层,所以还能处理流水系统,人流系统,而且当时社会要保证阶层之间不起冲突,安全性,建筑结合水的安全,等等问题,可见当时建筑的成就之高。

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也叫屋大维说,我得到的是砖头的罗马,我留下的是大理石的罗马。罗马的万神庙便是为他而建。“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欧洲人说。

公元395年,古罗马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在意大利及西部是西罗马,首都罗马。意大利以东是东罗马,后来的拜占庭帝国。

公元479年西罗马灭亡,西欧混乱一团,形成封建制而整个欧洲笼罩在教会之下。后来东罗马因为东方阿拉伯教的兴盛与罗马的东正教教义不和,出现了历史上的,长达200年,后十字军攻打东罗马,东罗马于1453年被土耳其灭。

拜占庭在建筑商创造了帆拱,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穹顶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它影响了俄罗斯,亚美尼亚,保加利亚。

中世纪由西罗马灭亡开始到十四~十五世纪。

西欧在一片荒芜中形成封建制,人民深深的苦难,使宣传禁欲主义,博爱的基督教发展起来,后来统治了西方一千年。由早期在郊外出现修道院到在城市中心出现城市教堂,教堂变得高耸来显得人的渺小,产生一种敬畏心理――哥特建筑。

欧洲出现的教堂多在那时建造,直刺天际。

教会的腐朽,压迫人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人性。再加上,东罗马灭亡,学士们带着古希腊的文明逃到意大利,使意大利首先出现了文艺复兴,那时人文主义学者皮科在《论人的尊严》中假借上帝对亚当说“我给了你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你可以为你自己决定你的天性……”当然文艺复兴也离不开美蒂奇家族对艺术的赞助。

文艺复兴出现的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出现了肋拱,由出生于工匠的伯鲁乃列斯基建造。他精通机械,铸工。是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工艺家,学者。

文艺复兴是个伟大的时代,出现了新三杰,但丁,皮特拉克,薄伽丘,和后三杰,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4

关键词:罗马文化;民族精神;罗马建筑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变为封建制国家,1452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一、罗马文化――质朴与雄伟

罗马人是拉丁民族的一支,强大的罗马帝国的根基正是希腊人与东方人的后裔所建立起来的“永恒”的罗马城。早在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公元前509),罗马人就开始采用希腊字母,后来略加变通创造了拉丁字母。在共和国初期的数百年中,他们主要以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为主。由于忙于对外战争,他们在文化上似乎没有建树,但自从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罗马人就以勤奋好学的执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坚强毅力,在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兼收并蓄、东西相融。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较早地、也较好地体现了“全球化”特色。所以说在希腊文化与中世纪文化以及现代西欧文化之间,罗马文化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纵观全部的罗马史,罗马文化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建立城邦之初,罗马人在各方面都是落后的,他们从模仿、吸收的角度,开始城市建筑和公共工程,比如伊达拉里亚人是能成为建筑工程师和城市设计师,他们对罗马文化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建筑风格、城邦制度、凯旋式、角斗表演等方面。第二,从公元前4世纪起,他们随着对外扩张,一方面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工作,加固和扩大城池,构筑广场、会堂、市场、道路、码头等公共工程,另一方面开始接触外来的东方文化、希腊文化,逐渐表现出既注重坚固实用,又追求美观造型的倾向。第三,共和后期到帝国初期,以拉丁文学为标志的文艺创作开始起步,并走向繁荣,罗马人迎来了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

二、罗马民族精神与建筑艺术

(一)罗马民族精神

随着奴隶制经济繁荣,罗马人开始越出传统的地中海范围,走向欧、亚、非更广阔的活动舞台。他们在为罗马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使罗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除了法律之外,包括文字、语言、宗教、建筑、艺术、礼制以及手工业和商业在内的一切,或多或少地都利用了被征服民族的优秀成果。当罗马人通过军事征服统一意大利半岛,登上古代世界霸主的地位时,他们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以虔诚敬神、粗犷豪放和阳刚血气为美德尚武精神,以淳朴求实、纪律严谨和讲究实用为特征的社会风尚,以忠诚正直、甘于牺牲和热爱祖国为理想的民族气质,这一切构成了古罗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罗马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城邦发展为一个大帝国,是与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分不开的。战争是他们的一项神圣而高尚的事业,它不仅是财富与地位的源泉,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可以说相比希腊人士崇高精神的创造者和思想深刻的理想主义者,那么罗马人则理所当然的成为物质世界的建设者和注重实际的功利主义者。

(二)罗马建筑的特点

希腊人建筑追求的是典雅与和谐,而罗马人崇尚的是庄严与豪华,所以有“希腊的光辉与罗马的宏伟”一说。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以水平线为基线,水平线与垂直线形成黄金分割的四六之比,加上阔大平整的造型,给人的感觉是明快、稳定的。而罗马建筑的特点,从建筑风格上看,主要体现为圆拱、拱顶和圆屋顶的样式;从根本内涵上看,明确体现了军事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从整体艺术效果上看,中部向上隆起,垂直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质,产生一种崇高、轻巧的感觉;从功能上看,古罗马建筑可以分为城防建筑、宗教艺术、公共设施、纪念建筑和娱乐场所5种类型。

1、城防建筑与宗教建筑。罗马早期建筑造型庞大,结构简单,工艺粗糙;而晚期建筑富丽堂皇,渗透着奢侈豪华、强大无比的地王之气。罗马城访起初是建立在土垒、壕沟和石墙的基础之上的,城墙用长方形大块岩石制成的石砖垒砌起来的。从共和国后期起,由于军事上的成功,他们开始以各种建筑形式炫耀其强盛的国力。恺撒和奥古斯都市带,他们开始用庄严高雅的大理石代替粗糙笨拙的砖石建造城墙。宗教建筑(神殿和神庙)方面,罗马人多模仿伊达拉里亚式和希腊样式的庙宇建筑。伊达拉里亚建筑样式几乎是正方形的,而且有很深的柱廊,如卡庇托林大神庙;而希腊样式多为长方体柱式建筑,柱廊于柱廊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相比之下,罗马建筑属于混合型,没有固定的样式。共和国晚期以后,罗马人受希腊风格影响日甚,其宗教建筑也有许多高大的石柱环绕,并由正方形向长方形过渡。他们还从亚洲以及埃及带回了拱形建筑风格,以拱门、拱顶和圆顶为标志的建筑样式,唤醒了长期受正统的希腊直线形压抑的早期朴素传统。这样,他们不仅崇尚大理石材料,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曲线式建筑,实现了实用、力量与美3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罗马的建筑风格既粗犷野蛮,又极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权力、宣扬战功的民族精神。他们偏爱庞大豪放、崇尚骄傲与堂皇典雅融为一体的帝国风范,供奉朱庇特等神的万神殿就是神庙建筑的杰作。

2、公共设施(道路、桥梁、水道、集议场和浴池)在罗马建筑中享有盛名。由于长期战争和国内政治的需要,罗马人非常注重公共工程建设,其建筑风格不尚美丽典雅,而是考虑朴素严谨、坚固实用。早在公元前312年,他们就开始用硬石灰石砌成第一条长达16公里的地下引水道工程,把泉水从东郊引至罗马城内,解决城市用水不足的问题。为了农业灌溉的需要,他们又在城郊修建了最有特色的市政馆设施――地上引水道工程(水道桥),形式如同一般建筑,下面有许多半圆形拱门,上面是一条带凹槽的水沟,可以将水从一地输送到另一地,有效地解决灌溉用水问题。罗马人还十分重视道路建设,过去为群山和荒野阻隔了的大陆,现在开拓出无数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借助于连接各地和跨越欧、亚、非3大洲的公路大动脉,罗马成为向四周辐射的交通网络的中枢。西方谚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本意就是指罗马大道把整个帝国连成一个整体。罗马人非常重视集议场(城市中心广场)建设,公元前7世纪末就修建了罗马广场。广场南面的帕拉丁山石贵族聚居区,平民们经常在广场东北角元老院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举行集会,所以“广场”一词便有了“论坛”、“讲台”的含义。浴池是一种典型的罗马发明和富有特色的公共设施之一。人类有着悠久的沐浴历史,罗马人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修建了公共浴池,而罗马城一地就有16座大型公共浴池,这是古代罕见的。罗马浴池不仅仅是沐浴的场所,它往往是一座结构复杂而又豪华的建筑,具有多重功能。如它有供沐浴前运动或游戏的回廊,有湿度不同的暖气房,供洗浴用的浴池和日光浴室,还有酒肆、茶馆、餐厅、图书馆等,是健身、休息、与朋友聊天的绝佳去处。由于罗马贵族和平民都把公共浴池当作生活享受、社会交际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更像是一个俱乐部。

3、纪念建筑和娱乐场所。成熟时期,罗马建筑具有实用、坚固和美观3个基本要素。罗马人好大喜功,他们用冰冷坚硬的大理石建造神庙宇和公共设施,既表现出庄严雄伟的艺术特色,又体现出重要的军事价值,因为高大坚固是绝好的战时工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的遗风,在欣赏角斗场中残酷的肉搏厮杀的同时,不惜人力物力,建筑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宏观纪念物(凯旋门和纪念柱),为凯旋的将士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为远征归来的军事统帅歌功颂德。

由于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罗马人建筑了许多剧场、角斗场等娱乐场所。如科罗西姆圆形大剧场是古罗马最宏伟的建筑工程,它的外墙高48.5米,长188米,宽155米,总面积达29000平方多米;观众席位环绕舞台而设,舞台长86米,宽57米,是现代体育场馆建筑的雏形。科罗西姆大剧场的作用不仅用来观剧,而且也被当成角斗表演的场所,又称“角斗场”。古罗马是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大帝国,为了保证奴隶来源,保持奴隶制经济活力,罗马人在对外战争中俘虏了大量奴隶,大部分战俘奴隶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那些身强体壮的奴隶往往被送进角斗士学校,充当供奴隶主阶级观赏表演的角斗士。

三、结束语

罗马是一个古老而久远的辉煌无比的帝国,罗马人是希腊文明的传承者和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拉丁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和希腊文化及东方文化共同影响的基础上,把古典文化推向高潮;他们在学习和模仿其他民族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3大领域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尤其在建筑艺术方面达到了古

典时期的最高水平,这种种的成就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去欣赏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王三义.罗马=Rome2001世界古都丛书[M].三秦出版社,2006.

2、王琳.罗马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寒辉.罗马帝国的建筑――雄伟的罗马建筑遍布大罗马帝国[J].装饰总汇,1994(3).

4、赵喜伦.永恒之城――罗马[J].华中建筑,2007(12).

5、张弘.罗马的建筑[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5

论文摘要:西方文学具有同源性,古希腊文学是其源头,也都受到东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是其系统性的体现,其发生发展又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传承关系。

纵观西方文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学相比较,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文学具有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西方的文学与西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民族性格等有着非常明显的同构关系,西方文虽然包括许多国家或民族的文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从宏观上来看,它们具有统一性,都是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范畴内的文学,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或基因,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所谓逻辑性就是西方文学的发展过程有很强的传承影响关系,前期的文学或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是后来的文学思潮或运动或继承或否定的依据。所以,西方文学史线索比较清晰,家族谱系容易搞清楚。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和基础,古希腊文学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成就包含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包括神话、戏剧、史诗、诗歌、寓言、文学理论等,几乎涵盖了现代所有文学体裁。而且,每一类题材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无论在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艺术的形式、美学效果等许多方面,对西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西方各民族文学绕不过去典范文学。古希腊文学的这种高起点,也是一种高标,他的示范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西方文学均受古希腊文学的熏染。所谓古典文学主要是指以古希腊为主的文学,当然也包括古罗马文学,但是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者,古罗马人极度崇拜希腊文化,被古希腊文化的高贵、典雅、崇高所吸引,全面学习古希腊文化,尤其尊崇拜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比较落后的古罗马,全盘接受了古希腊的衣钵,但是在模仿学习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总的来说,是古希腊文学的路数,在总的艺术成就方面远远落后于古希腊。所以一般把古希腊罗马作为西方古典文学的范本,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尤其在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希腊文学除了文学形式方面的示范作用外(保证了西方文学的高起点),古希腊文学的一个思想特征非常重要,即文学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传统。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这是对西方文学的最好概括,这一人学传统源远流长,几乎没有在西方中断过。而开端就是古希腊文学。古希腊各种文学体裁,都是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的情感、理想、内心的欲求、命运等,即使神话英雄传奇,主人公也是按照人的样子来塑造的,他们具有人的形体,人的外貌,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方式,也有人的恶的本能。这充分证明了希腊人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把人放在世界中心的位置,所以古希腊哲学家哲学家普洛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文学基本上是沿着这条人学路子走过来的,在不同阶段,加深着对人性的研究和表现,随着现代心理科学和主体哲学的发展,对人的认识深入到下意识、无意识的层面,现代文学也随之从这个层面上进行反映,使得文学的人学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但是以人为本的这一红线并没有中断。

古希腊文学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世界中心的思想,造成希腊的原欲性文化特征。文学中的人物,就是现实的折射,古希腊人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没有思想道德羁绊,充分的张扬自己,使自己探讨世界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社会实践达到极限,满足人的所有外在内在的需求,这种人性的极度膨胀,既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利于社会的进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所以出现了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全面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人欲的过分膨胀,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就是可能导致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健康的颓废心态。果不其然,到了古罗马中后期,出现了普遍的醉生梦死的人欲横流的状况,罗马城成为了糜烂富贵的欲望之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罗马的色情业的畸形发达,人们以此为乐为荣,不以为耻,严重毒化了罗马人的进取心。终于导致古罗马公元476年的覆灭。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指出:罗马的被毁灭应归罪于罗马人的不洁,归罪于活跃在古罗马艺术中的诸神:“你们的那些舞台剧,那些不洁的展览,那些的异教神,并非由于人们的败坏始而孕育于罗马,它们之所以被育成正是由于受到了你们这些神的直接命令。”罗马的毁灭意味着基督的胜利。

人们意识到,欲望的无限膨胀的恶果,开始自我反省,从而接受了禁欲的东方的基督教。在文学中,人的中心位置被神、天国占据,人成了上帝的奴从,人不是目的,而成了手段。人的欲望需求成为罪恶,人天生就有罪,因为他们的始祖亚当夏娃偷食了禁果。接下来的西方中世纪是人最受压抑的一个时期,人匍匐在上帝的脚下,是迷途的羔羊,人在俗世就应该不断的苦修,忏悔,摒弃世俗的巴比伦堕落之城,向往心灵的上帝之城。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是一种西方的文化调整,但这种调整在当时有些过头。但是,这种调整是必要的,基督教成为西方文化的另一个生长点,或者是西方固有的原欲世俗文化的平衡,也可以说从更全面的对人、对人性进行了探讨。人不仅是生理物质层面的,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还有灵魂超越的需求。这种调整,在当时的确非常过激,人失却了自尊、权利,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这种过激调整的再调整。其实,这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运动,并非完全要完全废除宗教,不是改变宗教的教义,矛头是对着世俗的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削弱他们的权利,使信教的门槛变低,宗教仪式简化,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不通过教会也可以进入天堂。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在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历史艺术中,得到了文化启示,就是要恢复西方本来就有的人本传统,解放人性,强调人的理性,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是对人的中心位置的重新确立,对神的地位的降低,是对现实世界的确认,对天国来世的重新审视。通过这种人神关系、今生来世关系的调整,达成西方固有的原欲文化和基督教禁欲文化的平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成为表现早期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先锋,对于西方文化的重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宣传和启蒙作用。这种文化调整非常成功,西方从此走向了比较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文艺复兴是个产生巨人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是人性解放的直接结果。从此,西方也就进入了资产阶级文化发展时期。但是,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发展的,文艺复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文学让位于带有浓厚封建主义王权色彩的古典主义文学。这是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有联系但有根本区别的文学,两者之间都强调古典,也就是古希腊罗马,但是人文主义文学更强调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进而张扬资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个性解放。而古典主义文学重从形式上学习古代,是一种强调统一君主意志、国家理念否定个性的文学,注重为政治服务,情感要服从理智。在文学语言和形式上有严格的要求,几乎成为法律。总的来说,要做到语言纯洁,文体纯洁,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不能混杂,悲、喜剧各有自己的取材范围、语言特征、性格特点,戏剧要符合三一律。古典主义的特征完全与当时的强大的王权政治相关联,是王权政治在文学中的体现,在美学上代表了封建宫廷贵族的趣味。启蒙主义文学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扬弃,是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古典主义时期,是是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的暂时妥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势力强大起来,资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无权的地位,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发封建运动,此次运动不同于文艺复兴只是宣扬资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是从根本上要封建专制统治,以新理性为武器,从学理上否定封建政体的合理性,君权神授的迷信,建立人人普遍幸福的资产阶级政体即黄金国。启蒙主义文学正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在思想宣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浪漫主义文学是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否定,也是对法国大革命后现实的不满的体现。启蒙主义思想家(同时也是文学家)为人民描绘了未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可是法国大革命以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社会现状令人大大失望,残酷的阶级斗争,动荡的流血政治,造成了全欧洲的恐慌。这是一种政治理想的破灭。现实是残酷而丑恶的,人们从精神世界中寻找理想的美,从中世纪中寻找文学的灵感源泉,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浪漫主义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社会基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替浪漫主义文学。从表面来看,两者非常不同,一个是表现非现实的理想,一个是直接展示资本主义的罪恶,但是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现实的否定,浪漫主义是不愿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从而回避现实,而批判现实主义却是直面残酷的现实人生,揭示其罪恶的金钱统治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道德人心的沦丧。

现当代的西方文学虽然表面上看与西方传统文学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与以上的文学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总之,西方文学的系统性逻辑性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6

关键词:古典音乐;古典建筑;内在联系;风格;人性;

1 关于音乐与建筑

美国建筑大师莱特曾经说过:“所有的艺术都与音乐有关联。”赖特的父亲是一位有着很深音乐修养的的教会牧师,耳濡目染,莱特本人也会弹奏钢琴和大提琴,当年他在创办塔里埃森设计学校时,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会一种乐器。

音乐通过音的高低、强弱等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建筑通过形体、结构等提供美的造型艺术。音乐与建筑按照各自的要求和规律发展,看似毫无关系的两种事物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浪漫主义结束,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诞生了一大批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与建筑艺术,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中最纯粹的艺术作品。

2 古典各时期音乐与建筑的对比

    古典时期按时间顺序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诞生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建筑形式,接下来通过对这古典音乐与建筑的风格演变进行对比,找到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2.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1.1 音乐成就

   (1)在古希腊神话中,重神之王宙斯的9个女儿是负责掌管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缪斯”女神。因此古希腊人就用女神的名字“Mousa”(缪斯)作为“音乐”的代称,这也就是流传至今“music”一词的来历。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纯律理论,他根据弦的长度计算出了当时所使用的一切音程,这是音乐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

   (3)大约在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纪时,融戏剧、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的综合形式——古希腊悲剧与古希腊喜剧出现了。

   (4)古罗马的音乐基本沿袭了古希腊音乐的形态。他们主要用于祭神仪式、婚宴典礼及军队凯旋仪式。

2.1.2 建筑成就

   (1)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神庙、山门、雅典娜神像。

   (2)罗马:万神庙、大角斗场、古罗马公共浴场、古罗马住宅、古罗马广场。

2.1.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固定的调式,如多里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

   (2)建筑:固定的柱式,如多利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3)共同点:固定不变。

2.2 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2.1 音乐成就

   (1)这一时期的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宗教类型的音乐泛指的是葛丽果圣歌,此为单音音乐的作品,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後来的弥散曲、安魂曲。

   (2)世俗音乐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其实内容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在教堂里演出。

   (3)连年的战争加上宗教的禁欲主义,音乐内容与形式以宗教为前提,在通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夹杂抗争中发展。

   (4)中世纪的音乐发展无疑是整个音乐史发展中禁锢最多、最灰暗的一段。

2.2.2 建筑成就

   (1)罗马风:基督教堂、封建城堡、教会修道院。

   (2)哥特:比萨主教堂建筑群、佛罗伦萨主教堂、威尼斯的总督府、阿尔罕布拉宫。

   (3)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

2.2.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多为教会音乐,单音节、无和声、无伴奏、清唱、齐唱。

   (2)建筑:多为教堂建筑,理性、禁欲、有节制、朴素、多用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

   (3)共同点:朴素禁欲。

2.3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3.1 音乐成就

   (1)这个时期的结束比开始有更为明确的定义,不像其他的艺术类别。在15世纪初的音乐表现上没有明显变革,因此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逐渐变化的。

   (2)早期文艺复兴音乐作品主要是对第三间隔的依靠作为和音。从12世纪开始的复调音乐在整个14世纪变得更为细致而不依靠声音来表述。15世纪初的音乐趋向简单,声音致力于平滑。

   (3)到15世纪末,复调宗教音乐又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和当时发展极致的绘画有所关连;接下来到16世纪早期,音乐又开始简单化了。

   (4)在16世纪晚期的音乐,尤其是小曲,趋向于更加复杂和半音音阶的趋奉。此时在佛罗伦斯,音乐家也开始转向古典流派,他们试图通过挽诗的形式恢复古希腊的梦幻化的音乐形式。

2.3.2 建筑成就

   (1)早期:弗洛伦萨大教堂、鲁奇兰府邸。

   (2)兴盛:圣彼得堡大教堂、法尔尼斯府邸。

   (3)晚期:维琴察的巴西利卡和圆厅别墅。

2.3.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提倡人文主义,描绘世俗生活情景、表现诗意的画面。

   (2)建筑:批判神权、肯定人性、把人的比例融入建筑,多用线条轻快的尖拱、造型俊秀的小尖塔、飞扶壁、彩窗。

   (3)共同点:人性解放。

2.4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4.1 音乐成就

   (1)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

   (2)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3)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

   (4)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巴赫是音乐之父,维瓦尔蒂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名天下知,亨德尔是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优雅,他们所留下来的东西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笔财富。

2.4.2 建筑成就

   (1)早期:罗马耶稣会教堂。

   (2)中期:罗马波罗广场、圣卡罗教堂。

   (3)晚期: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

2.4.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多用装饰音符、分声部和声、节奏强力跳跃、华丽、强调起伏和速度、表现壮观场面。

   (2)建筑:炫耀、多用贵重材料、追求新奇、装饰、色彩鲜丽。

   (3)共同点:装饰华丽。

2.5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5.1 音乐成就

   (1)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

   (2)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3)“交响乐之父”海顿的小夜曲,“神童”莫扎特的奏鸣曲,以及“乐圣”贝多芬的 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2.5.2 建筑成就

   (1)早期:维康府邸。

   (2)中期:卢浮宫东立面、凡尔赛宫。

   (3)晚期:巴黎残废军人新教堂。

2.5.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严谨、典雅、端庄、像黑白电影和版画一样。

   (2)建筑:以古典柱式构图为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

   (3)共同点:理性主从。

2.6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6.1 音乐成就

   (1)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2)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重视戏剧,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3)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4)初期:舒伯特和柏辽兹。中期: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巅峰: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晚期: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

2.6.2 建筑成就

   (1)前期:英国议会大厦、曼彻斯特市政厅。

   (2)后期:威斯敏斯特宫、圣吉尔斯教堂。

2.6.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强调自由、奔放、像一幅水彩画和油画。

   (2)建筑:强调个性、自然主义、追求超凡脱俗、趣味和异国风情。

   (3)共同点:自然趣味。

3 古典时期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3.1 感性层面

在古典时期,往往是先出现新的建筑风格,然后再出现新的音乐风格,在一段时期内,音乐的风格与建筑的风格在表象特征上是基本一致的。

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古典音乐与建筑的风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风格不管怎样变化,调子总是灰色的,充满信仰,压抑而厚重。

古希腊罗马时期风格是固定不变,中世纪时期风格是朴素禁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是人性解放、巴洛克时期风格是装饰华丽,古典主义时期风格是理性主从,浪漫主义时期风格是自然趣味,整个古典时期的音乐与建筑的风格就是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变化过程。

3.2 理性层面

先有建筑风格,后又音乐风格的原因不难理解,建筑往往是在创造一种生活,而音乐往往是在描绘一种生活。建筑师把对生活的理想用建筑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当音乐家游走于一种新的视觉形象中时会有新的灵感来源,再通过音乐语言把这种灵感表现出来。

而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的音乐与建筑的风格总是表现出厚重感的原因在于,西方文明一直处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当中,不管是创作的起点还是终点,总有一端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整体的风格不管怎么变化,仍然有很沉重的感受。文化或是文明是有惯性的,不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体上虽有变化但仍是一种延续。

整个古典时期的音乐与建筑风格的转变呈现出这样一种特征的本质原因在于人性的变化。当人性过分的理性时,就需要一种解放,当人性过分的感性时,就需要一种束缚,人性的发展就是在两种变化之间徘徊前进。而音乐与建筑就是人性变化时的一种外在反应,人通过这些表象事物来抒发自己对新生活的理想。所以在整个古典时期,音乐和建筑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风格都极其相似,也可随着人性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反的特征。

结语

通过对古典时期音乐与建筑的特点进行对比,找到了它们在每一段时期内的共同特征和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在同一时期内产生共同的特征是因为人们对生活共同的向往,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特征是因为人性的变化。不管是音乐还是建筑都是人的创造物,它是人在一段时期内内心愿望的外在表现,必然会在特征上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音乐和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人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德)谢林.艺术哲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7

 

中国的固有民法和罗马私法是两个概念,需要对二者的含义进行清晰的界定,这样才能对二者做更好的理解和研究。“固有民法”是对中国古代的民事进行概括的法律,如果从当前的资料上显示,主要是在清末时期,清朝的官员认为,我国尽管没有民法典,到那时对应的内容能够在综合法典当中体现出来,这就是我国古代当中关于民法的证明。罗马私法这个词汇,是欧洲近代形成的基础性概念,为民法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范本支持。其中涵盖了婚姻、家庭以及集成和物权他权等等概念。

 

一、中国“固有民法”和罗马司法的形态差异性分析

 

(一)罗马司法是体系化的民法典表达形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罗马私法都有过研究,他们认为罗马私法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形式,是商品生产人员的世界性法律。在罗马社会上存在的法律主要有《十二表法》《国法大全》等等,这些会在私法的表达上显现出民法典的相关形态特点。古罗马法是以体系化的民法典形式存在的,对自然法以及罗马法学会产生较大的贡献,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希腊文化当中合理性的借鉴对自然法的思想有继承,这就是罗马法能够以民法典的形式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果从逻辑学一级辩证法的角度上分析,法律实践和法律著作是法学家对希腊文化的合理性继受。自然法的实践是以罗马法为主要体系的,并且拥有非常强大的理论武器,已经成为罗马体系当中的核心化思想。

 

其次,罗马法的体系工程是很多罗马学家对法律的汇编。罗马学家通过对古希腊哲学的借鉴,把很多复杂的法律规则和条款做梳理,进而次年改成更富有逻辑性的法律体系。例如,布布里 穆奇就对《市民法》进行了汇编工作,并且也倾注了自己很多的心血,这样他后来也被称为是市民法的奠基者。其儿子库伊特 穆奇对希腊的哲学又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中的逻辑方法也做了更加全面的论述,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步民法全面体系,在这个法律典范当中非常明确的讲民法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继承法、人法以及物法和债法。市民法当中对多种词条也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做了系统性的定义,并且在私法判决当中也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释。

 

(二)中国“固有民法”是多样性的多层次的法律渊源

 

中国“固有民法”在表达方式上主要是礼的表现和形态,是国家正式法律典范的民商规则以及民间法律习惯,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渊源。这种以礼的形态存在主要是先秦时期的民法当中就有礼的存在,礼在中国的古代意识当中也具有统治性的地位,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思想。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成俗非礼不备,从此能够看到礼在古代社会当中的作用,无论是道德方面的教化还是纠纷诉讼,礼都是不可缺失的一种社会性规范,并且拥有最高的权威性约束效力。

 

我国的古代尽管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典,对民事社会关系的调整在法律规则方面还是很丰富的,也是使用礼为指导精神,在国家统一的法典当中,集中的体现了“户婚”“厩库”等等。正是的法律典范是在唐代形成的《唐律疏议》,其中有五百多条法律典范,关于户婚还有厩库的有四卷,一共涉及到七十四条,占据了整个篇幅的大约1/7宋代的《宋刑统》对民事活动的规范有非常广泛的涉及,其中的各项条文更加详细和清晰,并且也有户绝资产以及死商钱物以及婚田入物的内容。清代的有《大清律例》,其中对户率有七个目的分布,大约有800多条,刑律当中有户役、田宅以及婚姻和钱债等等,都是民法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民事规范也有对民间习惯的表达。在此需要注意,我国的政治经济从古代就发展非常不平衡,每一个地区和民族以及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习惯和规矩,并且这些习惯也是中国“固有民法”的表达内容,在很多民法史当中,对于习惯法的研究都是不足的,因此材料上也相对匮乏,传统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式都会受到局限,要想解决更多的民事纠纷就需要使用法条之外的民事法,例如,礼、习惯、家法以及族规等等。从已有的资料中能显示到,民间习惯是民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深层次的,例如,在清朝末期的调查当中,文件的数量达到了949册。

 

二、中国固有执法和罗马私法的相同性分析

 

(一)罗马私法当中的诚信要求和表现

 

在西方的民法诚信理念当中,必然要提到罗马私法,诚信和善意是对罗马时期整个民事活动的描绘,在《法学阶梯》当中,诚信涉及到的领域有买卖、租赁以及受理、委托等等,在合伙、建户、嫁资还有质押、遗产分割当中对民事活动进行了概括。如果没有能够按照契约去履行诚信的要求,那么当事人就可以利用诚信这一条进行诉讼,这就说明诉讼的过程中可以涉及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请求。

 

例如,若是有人卖产品,明知道这个物件含有瑕疵,在买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卖方知道自己的产品和买房的想象有很大差别,那么就是一项诉因,可以在法律当中提起关于诚信方面的诉讼。为了能够保障在民事活动中有诚信的实现,《法学阶梯》当中还有关于恐吓、欺诈等等方面关于信用违背行为的诉讼,很多例子已经说明在恐吓和恶意引诱的情况下所出现的民事行为会违背诚信的实施,这样受害者就可以使用抗辩权。例如,甲对乙实施恐吓或者是恶意的引诱,这样甲把某一个物件卖给乙,若是甲对乙提出相关的要求,那么乙就有权抗辩[1]。

 

(二)中国“固有民法”当中对诚信理念的追求

 

在中国的法系代表当中,《唐律疏议》产生,其中对中国固有民法的诚信理念主要体现在礼当中,并且逐渐的渗透到民事活动的相关典范上。例如在,《唐律疏议》当中就对买卖当中的非诚信行为进行了阐释和分析,“买卖不和较固条”,买卖不和主要就越是买卖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意思,其中可能存在胁迫和欺诈以及一些非善意性的因素,不和的表现主要有限价、参市以及较固,也就是强行其市,不允许外人进来买,限价是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经常有以贱为贵的现象发生,参市就是抬价的行为,这些都是商人之间的攒同、合谋,共同对买方进行欺骗,极大的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中国古代的民事法律活动当中对诚信有很高的追求,主要为了保障合同的履行有道德的观念,还要成为一种不能被违反的民事实践性活动。在长期的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树立起以诚信为观念的道德标准,并且这种观念逐渐的被固化,到书面的契约当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格式和套语。中国古代当中为了能够让民事活动的诚信精神得到继承发展,会对一些不诚信违反责任的事件作出规定,例如,在乾隆年间,合伙契约的订立就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并且也应该有诚信方面的承诺履行,不能被违反,如果有不遵守合同的事件出现就会有经济上的惩罚。

 

(三)两者表达方式上的融合

 

清朝末代的改革以后,中国有很多民法出现,这是隶属于西方大陆的民法,此也是学术界所认定的实施。在近代法律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清政府就派人去往西方国家进行实地的考察和翻译比较,也选择了罗马私法为主要方式的大陆样本法律典范模仿,对民法有所哦继承。我国和西方的民法在表达方式上比较类似,继受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决定所使用的法律制度,固有民法在表达的方式上融合了近代一些西方国家的民法典籍,还有体例以及概念,中国近代对民法的建立也继承了罗马私法,并且一种以德国民法为主要代表的大陆民法体系,这就是对罗马私法进行完成和继受的[2]。

 

罗马法在表达的方式上主要的特点是对法典形态的了解,这种法典的形态是具有非常大系统性,更具有全面性和确定性的特点,也着重的体现出了法律的统一性,还有法律的精准性以及法律的方便执行性。很多法律典范在近代的欧洲法典运动中对罗马法的形成会产生非常直接性的影响。大陆法系和英美的法系都会对罗马法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和规范方面,还能反应出法典编撰的传统性,尽管罗马私法所反应出来的是社会经济形态,这是现代大陆法系的渊源所在。例如,亚洲的日本以及中国等等国家对罗马私法都进行了渊源上的解析。

 

从近代开始,清末的法律变更过程中对《大清民律草案》进行了编纂,罗马私法成为多个国家的现代民法表达方式和基本示范。我国在此方面,拟定了《编纂民法之理由》《编纂民法之理由》,民法的表达上,会涉及到逻辑等等方面的问题,在此方面所列举的都是大陆系的国家法典[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国“固有民法”之研究——以罗马私法为参照题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国家法律典范的形成势必会参考其他国家的法律形式,并且对此种法律还要继受和延伸,主要致力于社会的公平稳定、安全。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8

的造型艺术。音乐与建筑按照各自的要求和规律发展,看似毫无关系的两种事物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浪漫主义结束,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诞生了一大批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与建筑艺术,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中最纯粹的艺术作品。

2 古典各时期音乐与建筑的对比

古典时期按时间顺序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诞生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建筑形式,接下来通过对这古典音乐与建筑的风格演变进行对比,找到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2.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1.1 音乐成就

(1)在古希腊神话中,重神之王宙斯的9个女儿是负责掌管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缪斯”女神。因此古希腊人就用女神的名字“Mousa”(缪斯)作为“音乐”的代称,这也就是流传至今“music”一词的来历。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纯律理论,他根据弦的长度计算出了当时所使用的一切音程,这是音乐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

(3)大约在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纪时,融戏剧、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的综合形式——古希腊悲剧与古希腊喜剧出现了。

(4)古罗马的音乐基本沿袭了古希腊音乐的形态。他们主要用于祭神仪式、婚宴典礼及军队凯旋仪式。

2.1.2 建筑成就

(1)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神庙、山门、雅典娜神像。

(2)罗马:万神庙、大角斗场、古罗马公共浴场、古罗马住宅、古罗马广场。

2.1.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固定的调式,如多里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

(2)建筑:固定的柱式,如多利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3)共同点:固定不变。

2.2 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2.1

音乐成就

(1)这一时期的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宗教类型的音乐泛指的是葛丽果圣歌,此为单音音乐的作品,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後来的弥散曲、安魂曲。

(2)世俗音乐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其实内容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在教堂里演出。

(3)连年的战争加上宗教的禁欲主义,音乐内容与形式以宗教为前提,在通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夹杂抗争中发展。

(4)中世纪的音乐发展无疑是整个音乐史发展中禁锢最多、最灰暗的一段。

2.2.2 建筑成就

(1)罗马风:基督教堂、封建城堡、教会修道院。

(2)哥特:比萨主教堂建筑群、佛罗伦萨主教堂、威尼斯的总督府、阿尔罕布拉宫。

(3)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

2.2.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多为教会音乐,单音节、无和声、无伴奏、清唱、齐唱。

(2)建筑:多为教堂建筑,理性、禁欲、有节制、朴素、多用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

(3)共同点:朴素禁欲。

2.3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3.1 音乐成就

(1)这个时期的结束比开始有更为明确的定义,不像其他的艺术类别。在15世纪初的音乐表现上没有明显变革,因此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逐渐变化的。

(2)早期文艺复兴音乐作品主要是对第三间隔的依靠作为和音。从12世纪开始的复调音乐在整个14世纪变得更为细致而不依靠声音来表述。15世纪初的音乐趋向简单,声音致力于平滑。

(3)到15世纪末,复调宗教音乐又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和当时发展极致的绘画有所关连;接下来到16世纪早期,音乐又开始简单化了。

(4)在16世纪晚期的音乐,尤其是小曲,趋向于更加复杂和半音音阶的趋奉。此时在佛罗伦斯,音乐家也开始转向古典流派,他们试图通过挽诗的形式恢复古希腊的梦幻化的音乐形 式。 2.3.2 建筑成就 (1)早期:弗洛伦萨大教堂、鲁奇兰府? ? (2)兴盛:圣彼得堡大教堂、法尔尼斯府? ? (3)晚期:维琴察的巴西利卡和圆厅别墅。 2.3.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提倡人文主义,描绘世俗生活情景、表现诗意的画面。

/> (2)建筑:批判神权、肯定人性、把人的比例融入建筑,多用线条轻快的尖拱、造型俊秀的小尖塔、飞扶壁、彩窗。

(3)共同点:人性解放。

2.4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4.1 音乐成就

(1)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

(2)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3)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

(4)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巴赫是音乐之父,维瓦尔蒂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名天下知,亨德尔是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优雅,他们所留下来的东西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笔财富。

2.4.2 建筑成就

(1)早期:罗马耶稣会教堂。

(2)中期:罗马波罗广场、圣卡罗教堂。

(3)晚期: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

2.4.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多用装饰音符、分声部和声、节奏强力跳跃、华丽、强调起伏和速度、表现壮观场面。

(2)建筑:炫耀、多用贵重材料、追求新奇、装饰、色彩鲜丽。

(3)共同点:装饰华丽。

2.5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5.1 音乐成就

(1)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 -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

(2)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3)“交响乐之父”海顿的小夜曲,“神童”莫扎特的奏鸣曲,以及“乐圣”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2.5.2 建筑成就

(1)早期:维康府邸。

(2)中期:卢浮宫东立面、凡尔赛宫。

(3)晚期:巴黎残废军人新教堂。

2.5.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严谨、典雅、端庄、像黑白电影和版画一样。

(2)建筑:以古典柱式构图为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

(3)共同点:理性主从。

2.6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6.1 音乐成就

(1)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2)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重视戏剧,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3)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4)初期:舒伯特和柏辽兹。中期: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巅峰: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晚期:、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

2.6.2 建筑成就

(1)前期:英国议会大厦、曼彻斯特市政厅。

(2)后期:威斯敏斯特宫、圣吉尔斯教堂。

2.6.3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强调自由、奔放、像一幅水彩画和油画。

(2)建筑:强调个性、自然主义、追求超凡脱俗、趣味和异国风情。

(3)共同点:自然趣味。

  3 古典时期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3.1 感性层面

在古典时期,往往是先出现新的建筑风格,然后再出现新的音乐风格,在一段时期内,音乐的风格与建筑的风格在表象特征上是基本一致的。

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古典音乐与建筑的风格

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风格不管怎样变化,调子总是灰色的,充满信仰,压抑而厚重。 古希腊罗马时期风格是固定不变,中世纪时期风格是朴素禁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是人性解放、巴洛克时期风格是装饰华丽,古典主义时期风格是理性主从,浪漫主义时期风格是自然趣味,整个古典时期的音乐与建筑的风格就是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

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变化过程。

3.2 理性层面

先有建筑风格,后又音乐风格的原因不难理解,建筑往往是在创造一种生活,而音乐往往是在描绘一种生活。建筑师把对生活的理想用建筑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当音乐家游走于一种新的视觉形象中时会有新的灵感来源,再通过音乐语言把这种灵感表现出来。

而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的音乐与建筑的风格总是表现出厚重感的原因在于,西方文明一直处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当中,不管是创作的起点还是终点,总有一端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整体的风格不管怎么变化,仍然有很沉重的感受。文化或是文明是有惯性的,不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体上虽有变化但仍是一种延续。

整个古典时期的音乐与建筑风格的转变呈现出这样一种特征的本质原因在于人性的变化。当人性过分的理性时,就需要一种解放,当人性过分的感性时,就需要一种束缚,人性的发展就是在两种变化之间徘徊前进。而音乐与建筑就是人性变化时的一种外在反应,人通过这些表象事物来抒发自己对新生活的理想。所以在整个古典时期,音乐和建筑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风格都极其相似,也可随着人性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反的特征。

结语

通过对古典时期音乐与建筑的特点进行对比,找到了它们在每一段时期内的共同特征和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在同一时期内产生共同的特征是因为人们对生活共同的向往,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特征是因为人性的变化。不管是音乐还是建筑都是人的创造物,它是人在一段时期内内心愿望的外在表现,必然会在特征上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音乐和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人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德)谢林.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9

【摘 要 题】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关 键 词】希腊化/希腊人/罗马人/交流

【正 文】

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演变而成的。甚至常常有人把工业革命后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注: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李活校,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6页;另参阅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1](p6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注:早在1928年西方就出版过ramsay, sir wm., asianic elements in greek civilization, new haven, 1928。西方世界最近出版的这方面作品有:《世界有色伟人》(1946)、《偷来的文化遗产》(1954)、瓦尔特·伯克尔特(w. kurkert)《东方化的革命》(1982)、马丁·伯纳尔(m. bernal)《黑色雅典娜》(第1卷1987年出版,第2卷1991年出版,计划要出4卷)、魏斯特(m. l. west)《赫利孔的东方面孔》(1997)。尤其是伯纳尔的著作在古典学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争论,有人指责他没有足够证据就轻易下结论,也有人说这是赶修正主义派的时髦。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提出的这个希腊文化受北非、西亚文化的影响这个重大命题,是无法轻易地置之不理的。)吸收古代东方民族辉煌成就的希腊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赋予这些所学来的东西以新的意义:把丈量土地的技术变为几何学,把占星学变为天文学。是希腊人首先认识到人类心灵的力量,是希腊人形成了西方世界美的观念,也是希腊人首先思考自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开放与扩张特征的希腊文明把这一传统传给了罗马人。

一、三种途径

罗马最先吸收的外来文化是伊特拉里亚文化。(注:在文化上给早期罗马带来重要影响的三个民族是伊特拉里亚人、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伊特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9、8世纪就到达了台伯河流域的北部地区,[2] 约公元500年又把统治扩展到南部的坎帕尼亚(campania)和北部的波河领域,[3](p130) 可见伊特拉里亚文化给罗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伊特拉里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他们借用希腊文字拼写本族语言,与希腊世界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鉴赏希腊精致的陶器,吸收希腊的神灵,把自己的神?与希腊诸神融合,采纳希腊的建筑样式、艺术风格,等等,[4](p364—365) 因此,处于伊特拉里亚人包围之中的罗马人不可能不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510年,罗马爆发反抗伊特拉里亚人的斗争, 王政时代最后一个王高傲者塔克文被。此后,希腊对罗马的影响更大了。当时的希腊在政治、军事、艺术、宗教上的发展逐渐达到顶峰,整个意大利半岛都处于希腊文明包围之中,到处充满着希腊艺术、语言、文字与审美趣味。

罗马人吸收希腊文化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进行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大殖民时代,活跃在地中海各地的希腊人就深深影响着罗马人, 那时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殖民地。攸卑亚岛在公元前750 年左右在意大利南部皮提库萨岛上建立了殖民点,组成了一个最早的殖民城邦。[5](p231) 其后不久又在意大利西海岸建库麦,库麦又在其南部建立了著名的那不勒斯,科林斯在西西里东岸建叙拉古。前后共建立了几十个希腊殖民地。[6](p93) 这一带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大希腊”。罗马人通过这些城邦可以全面接触地中海世界。公元前3世纪的叙拉古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科学家,成为富裕、强大的城邦。这些子邦保留了母邦的氏族传统、习俗、宗教,[7](i,147.) 对包括罗马在内的古代地中海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罗马人从库迈希腊人那里学得了字母表,也是通过库迈,罗马人可能首先了解到希腊诸神,诸如赫拉克勒斯和阿波罗。[8](p28)

罗马真正直接接触与吸收希腊文化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的, 这是罗马吸收希腊文化的第三个途径,此时已是希腊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希腊化时代。[9](p44) 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腓力统一了希腊世界。公元前336年,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在随后的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把希腊世界和西部亚洲连成整体。希腊世界的政治视野扩展到一个非常广袤的区域。而此后的罗马共和时代经过三次布匿战争(264—241、218—202、149—146bc)逐渐确立了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预示着希腊化世界在地中海地区强权的衰落。虽然这时的希腊城邦在东部地中海世界不再处于政治、军事的霸权地位。不过希腊文化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罗马世界、西亚各地以及印度的西北部。[10](p155、159) 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双向的,希腊人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艺术等方面也沾染了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印度等地的因素,使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新观念、新行为,从而构成罗马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罗马武力在欧洲各地的开拓,自然也构成了西方世界的遗产,并最终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这一过程就叫广义的希腊化。

公元前4世纪以后著名的“希腊人”通常不是来自希腊世界, 而是来自希腊化的东部世界,特别是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此后,亚历山大里亚、帕迦马等城市在传播希腊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就像雅典一样,东扩的罗马也因此分享了希腊化世界处于顶峰时代的辉煌与财富。诚如古典学家博尔加所说:“罗马人从希腊进口商品并引进生产工艺,稍后,罗马文学家开始以希腊模式创作。文学作品是一种异邦公众不可能欣赏其原型的产品。要品味新喜剧,罗马得有普劳图斯,所以对希腊成就的模仿始于文学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后,在公元前2世纪早期, 学习希腊演说术的念头吸引着罗马人,因为演说术在审议会与法庭所操纵的社会中有着明显的用途。这就意味着需要按照希腊的模式创建学校;而且,在希腊,如同在大多数文明国家一样,学校课程是作为对当时传统文化导论而开设的。事实上,以演说术为中心的教育并没对此有什么改变。演说家要想令人信服,就得求助于广为接受的政治与道德准则。他们必须接触各种各样的论题,而且,他们常常得按照希腊人的方式对文学与历史加以比较。当罗马人决议学习修辞学的时候,他们为希腊文化的涌入敞开了大门。”[11](p446)

不管是希腊化的拉丁分支也好,还是希腊分支也好,都处于罗马帝国的政治霸权统治之下,因此希腊化逐渐从希腊对罗马国家的影响转变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但是在希腊化与刚刚萌芽的罗马文明接触的时候,希腊文化早已与近东诸古代社会有了频繁的接触,就是从这种融合中而不是从公元前3世纪的立即接触中,诞生了希腊化的罗马。在罗马共和时代,国家不断增加权力和财富,也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罗马人自身逐渐地希腊化了。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要说罗马文化就是希腊文化,罗马人实际上只是个模仿的民族,他们在欧洲文明史上的主要作用就是个二道贩子,[12](p2) 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应当肯定,他们有着自身的独特贡献。

二、两种态度

尽管希腊化几乎在罗马人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但他们内心中对希腊文化抱着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罗马人注意到要敬畏、学习明显处于优势的希腊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对这种文化抱有敌意,反对把希腊文化等同于罗马价值。因为希腊人、罗马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希腊人爱好文学、艺术、智慧,并善于分享快乐生活,而罗马人则勤奋、实用、讲究效率,在罗马人中间盛行的迷信对“文明的”希腊人来说也许是粗野的。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世纪征服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在地中海世界显现出罗马强大力量之时,他们逐渐暴露出对希腊文化的不同态度。虽然罗马贵族中的极端保守分子承认希腊文化对知识和个人幸福的影响,但认为这也会给罗马人服从于家、阶级、国家和神?的传统美德带来威胁,会给罗马人统治的稳定性带来威胁。因此,他们发动了一场强有力的从罗马人生活中铲除那些“危险的新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政治家、演说家、农学家大加图(cato the elder, 234—149bc)。加图时代的罗马人奢侈放荡,加图把这种风气归咎于希腊文化的输入。他在担任监察官期间掀起了大张旗鼓的反奢侈腐化斗争。但实际上加图也非常热衷于学习希腊文化,否则就不会被称为“罗马的德谟斯提尼”。[9](p78—79) 深受希腊文化熏陶的罗马知识分子西塞罗(cicero, 106—43bc)翻译了柏拉图、色诺芬、德摩斯提尼、荷马和悲剧家的著作,用希腊语写了他任执政官时期的历史,甚至在他用拉丁语创作的悲剧中,特别是哲学作品中印有深深的希腊痕迹。然而西塞罗的演说和书信却充满了有关当代希腊人堕落的明晰的、刺耳的断语。这种矛盾的心态表明加图、西塞罗对希腊文化所采取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态度,这也许更有利于罗马文化的发展。否则始终积极推行希腊文化的斯奇比奥也不会对加图的这种做法表示首肯。

最终,罗马文明的每一个领域:雕刻、马赛克、建筑、哲学、语言、演说、科学、艺术、宗教、道德、风俗、衣饰以及观念等都受到了希腊人的影响。罗马历史学家李维(59bc—17ad)说,军队带着战利品返回罗马,“青铜的睡椅、昂贵的床套……有众多艳丽的姑娘参加的宴会,这些姑娘以各种令人愉快的方式演奏长笛和竖琴……”,烹饪成为一门精巧的艺术,厨师在过去是被人瞧不起的最下等的奴隶所从事的职业,而现在则被认为是艺术的实践者。到2世纪晚期, 罗马人早先的生活方式已经转变为希腊罗马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一直保持到罗马帝国灭亡。随着罗马的扩展,欣赏希腊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些曾经讽刺希腊人“颓废”的人,自己也成为希腊教育的产物。希腊语是罗马人的第二语言,雅典或者罗德岛是罗马人所向往学习的地方。

当罗马人在上述领域以很快的速度吸收希腊文化时,他们也极力试图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当罗马人在探索自身艺术时,也注意把这两者相区分。因为在希腊化的同时,还存在另一个倾向,罗马化。也就是说,罗马人自身对人类文明有着独特的贡献。在法律方面,罗马人对法律秩序的激情和崇拜,是希腊人所不具备的。经过《十二铜表法》之后4个世纪的法律实践, 罗马人用他们对和法律思想的天赋,创造了一个非常发达的体系。[13](p298) 在教育上,吸收了希腊教育内容的罗马教育也不同于希腊教育,希腊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教育,几乎一半的时间用在体育教育方面,而且在体育馆内传授希腊语、荷马史诗、修辞学、哲学和音乐。罗马的教育则远离日常生活,也很少受宗教、政治活动的影响。[14](p20—21) 在政治上,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奴隶与自由民之间、外邦人和本族人之间的界限非常鲜明,[15](p308) 等等。这一切都表现出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的差异,以至于美国古典学家汉密尔顿感慨地说“很难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共同之处”。[16](p4) 这话有点极端,如果说罗马人在法律、军事、政治机构方面几乎完全不同于希腊人,倒是可信的。[17](p179)

三、多面影响

希腊生活方式和希腊文化思想给罗马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商业、战争、最后是对新地区的占领和行政管理使得罗马人遍布地中海世界。从东方战役返回的罗马士兵,希腊人作为人质、大使、商人、专业人员、有文化的奴隶来到罗马,使罗马人熟悉了希腊语言思想和希腊生活方式。医生和哲学家带来了希腊的技能。对叙拉古和科林斯等城市的掠夺则使罗马获得了大量艺术品和书籍,这更加激起了罗马贵族的口味。很少有非常富裕的罗马人能抵挡高度发达的希腊生活方式的吸引。罗马儿童则使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双语教学。

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罗马艺术起源于希腊模式,罗马建筑模仿希腊样式,罗马神?来自希腊宗教世界。有些罗马人甚至否认他们早先的历史,以便罗马自身的历史能和特洛伊事件相吻合。当罗马对希腊艺术家、知识分子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时,希腊化的罗马文化也越来越成熟了。

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开始出现以拉丁语写作的剧本, 当然其形式和内容是模仿希腊人的。尽管荷马和索福克勒斯的言辞被认为是难以企及的,但罗马作家如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都发展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明确的拉丁风格。撒路斯特、李维的史学也有拉丁特色。

在艺术上,罗马人借用了希腊人的形式和风格。真正的希腊艺术品是作为战争掠夺品来到罗马人手中的,那时很难在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之间作出区分。因为罗马人欣赏希腊人的形式,但是经常为别的目的使用这种形式,结果只是表面的相似,而距希腊实质相差甚远。富庶的罗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保护人。残存至今的拉丁文献时常提到罗马人用希腊雕塑、雕刻花瓶、石棺、塑像、半身像装饰宫殿和别墅。富裕的罗马人复制了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各个时代的艺术品。

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一个世纪,希腊为纪念名人而塑造雕像的风俗传到了罗马,罗马的高级官员都想为自己在公共场合树立雕像。对半身雕塑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罗马人上层的心理意识包含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意识和事实主义意识,这种意识被半身肖像深深吸引,因为半身肖像将记录和分析人的特征和表情。他们需要的是一座雕塑传记,以记述、总结该人的成就和经历。他们不仅赋予艺术以刺激,赋予资金,而且赋予罗马人的精神,赋予鼓舞人心的、富有挑战性的新的主题——高贵、果毅、坚强。

专门从事半身雕塑职业的雕刻家出现了,不过他们中少有罗马人或意大利人,而几乎全部是希腊人或是受希腊文化影响和培养的东方人。和艺术家一样,雕刻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在装饰纪念碑的浮雕方面,希腊人和东方艺术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继承了希腊遗产的罗马人在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特别关注如何叙述当今和过去的国家的大事。奥古斯都时代在罗马树立的由希腊人创作的和平祭坛(ara pacis )以新颖的形式利用了过去历史画面雕塑中的因素。

就像希腊人在其他方面吸引罗马人一样,简洁但优雅的希腊建筑风格也深深吸引了罗马人。他们从希腊人那里学来了三种基本的建筑格式:多里亚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这三种样式是基于不同的柱子和根基而加以区别的。不过,罗马人在希腊建筑之上增加了拱以及实用性的可贵观念。尽管罗马人有时也模仿希腊人用大石块建筑,但他们更常用的是灰浆的凝固物,有时在这凝固物上覆盖大理石板或粉饰灰膏。[18](p14) 建筑是宗教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场所。罗马上层人物对宗教的漠视态度逐渐演变为对宗教自身的强烈厌恶,结果使许多古老的庙宇成为一片废墟。当人们最终认识到要修复这些废墟的时候,古老的罗马庙宇已呈现出希腊的明显印记。罗马共和时代的最后一个世纪,崇拜仪式所使用的建筑物越来越希腊化了。

随着女巫西比尔(sibyl)在罗马的影响越来越大,希腊宗教仪式对罗马也有了大规模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的库迈(cumae),宗教仪式发展到了要向希腊的西比尔神谕咨询的地步。公元前5世纪第一批希腊神?来到了罗马的万神殿,而在公元前293年希腊的医药之神埃斯科拉庇俄斯(aesculapius)到达罗马后,越来越多的神?被引进到罗马,这一潮流直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和罗马的宗教完全融合为止。

在罗马,曾一度为人所尊敬,但这种信仰在公元前2、1世纪经济动乱、社会动乱的压力下崩溃了。失去土地的人口不断增长,社会中个人主义不断膨胀,这就创造了在受过教育的人中间必须努力用希腊哲学来填补的空间,在下层阶级需要用希腊的和东方的神秘仪式来填补的空间。

公元前156—155年,雅典政府把三个伟大的哲学学派领袖作为政治大使派到罗马,试图说服罗马人减少罚金。他们是柏拉图学派的卡尼阿德斯(carneades, 214—129bc)、斯多噶学派的狄奥根尼(diogenes of babylon)、逍遥学派的克里图劳斯(critolaus,鼎盛于公元前2世纪)。卡尼阿德斯的传道在罗马引起轰动,人们趋之若鹜般去聆听来自希腊世界的首席知识分子的演讲。希腊主义再次以暴风骤雨的形式震撼了罗马,不过,这次希腊文化不是以文学、艺术或神话的形式到来的,而是以哲学的形式。这是罗马第一次真正遇到希腊主义的一面,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面。历史学家、狂热的希腊文化爱好者阿西琉斯(gaius acilius,鼎盛于公元前2世纪)热忱欢迎这三位哲学家的到来,他用希腊语写了自古到他那时代的《罗马史》。虽然大加图害怕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影响年轻人而脱离了罗马人的祖传美德,要求元老院尽快以有利于雅典的方式解决罚金问题,[19](p290) 并公开地表达他厌恶这些革命性的观念,但他的说教成效甚微,而且影响的时间很短暂。

和借鉴希腊文学不同的是,罗马人在借鉴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创新之处,大多只是叙述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罗马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学派,虽然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有一些伟大的学者如西塞罗、塞涅卡和卢弗斯(musonius rufus, 25—100),但这些人都热心政治,只是在业余时间用拉丁语撰写哲学作品。[20](p59) 罗马人以一种迷信的态度看待希腊化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斯多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相信毫无抱怨地履行职责、相信至高的美德,在罗马受到真正的欢迎。在罗马显贵西庇阿(scipio aemilianus, 185—129bc)家中生活了许多年的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潘奈提戊斯(panaetius,185—109bc)向罗马贵族传授斯多噶主义;[21](2.ii5) 该学说认为任何种族都是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罗马人发现这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准则几乎完全和他们古老的传统、理想相一致。斯多噶主义最终成为罗马人的道德准绳。

紧随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是罗马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成千上万的战俘被带到罗马,其中许多被罗马家庭雇佣为“教师”或指导者。希腊奴隶以希腊语和古典知识教授罗马人,荷马、赫西俄德、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成为罗马孩童熟悉的作家。在公元前3、2世纪,教育逐渐制度化了,并融入到希腊知识体系中。绝大多数学校为希腊人的奴隶、自由人所掌握。对于大多数罗马学子来说,到东部希腊世界的“学术中心”游学一次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古典时代的希腊诸强如斯巴达、雅典,如果不能靠权力使一些城邦服从他们,那么这些强邦就会屈从于别的城邦。这种原则为马其顿的君主们所继承:亚历山大大帝接受了这一原则并利用波斯帝国在亚洲的旧有管理机构,建造了许多新的城市,塞琉古王朝的君主们又增加了更多的城市。而建立在城邦基础之上的罗马帝国也继承了希腊的这一传统。城邦为罗马传达命令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也为罗马通过税收的途径提供了它对资源的需求。

在希腊化诸行省里,罗马从统治西西里时起,就在自己城邦的基础上安排他们的统治措施。在各个行省里,只要有现存的乡村网络系统,罗马就把它当作基础,这些乡村大多数在元首统治原则下成为城市。直到公元前148—147年,罗马才在东部地中海世界固定任命地方行政长官,代替以前派遣的司令官,进行战争或者组织那些情愿与罗马结盟的民族。

罗马人在小亚细亚各个行省建立了一些老兵殖民地,在那里认真地传播着希腊文明。她并没有采取任何新的方法,而只是延续先前统治者的措施。像希腊化的君主制一样,罗马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把一些分散的群体组织在一起建立起新城市,这些君主制在比较好的市政系统的发展下继续起着作用,并鼓励各个行省之间的相互贸易。

罗马从希腊那里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安条柯二世、安条柯三世和腓力五世,甚至托勒密二世、亚历山大也曾做过类似的陈述:自由是希腊与罗马保持友谊的条件。所以,罗马对于直接干涉希腊事务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罗马人有权指定他手中的城市为“自由城市”。那些一旦获得自由的城市将拥有他们自己的法律,没有罗马人的驻兵,也不缴纳贡物。在晚期共和时代,一些罗马人成为雅典的公民,实际上这些公民也被选举担任各种各样的市政委员会。罗马相信采取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希腊社会中比较富裕的人、社会贵族来统治政治和司法。这个雅典事例表明罗马权力对希腊城市施加的影响,但也表明了希腊政治文化的反作用。

公元前31年发生的阿克兴战役使得奥古斯都在地中海世界获得了无可争议的霸权,使这个世界获得了一段和平时代。是希腊人使罗马人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个性,而当罗马在吸收希腊人文化的时候,也在努力形成罗马自身的历史、传统,这一切似乎意味着一个真正的新罗马的诞生。诚如贺拉斯所说:“希腊化在意大利最大的战利品是罗马。”[22](ⅱ,ⅰ,lines 156—157)

【参考文献】

[1] 乔治·萨顿著,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joseph ward swain, the peoples of the ancient world[m]. new york,1959.

[3] william h. mcneill,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m]. 6[th] ed.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4] 布雷斯特德著,李静新译.文明的征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5]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 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 herodotus, the histories[m].

[8] 巴洛著,黄韬译.罗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 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0] p. m. fraser, ptolemaic alexandria[j]. vol. 1., oxford, 1984.

[11] 博尔加.希腊的传统[a].刊芬利主编,张强、唐均、赵沛林、宋继杰、瞿波译.希腊的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2] 理查德·詹金斯著,晏绍祥、吴舒屏译.罗马的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 威格摩尔著,何勤华、李秀清、郭光东等译.世界法系概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 paul veyne. the roman empire[m]. translated by arthur gildhamm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5] 基托著,徐卫翔、黄韬译.希腊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 依迪丝·汉密尔顿著,葛海滨译.希腊精神[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7] m. i. finley, the ancient greeks [m]. penguin books, 1977.

[18] 罗伯特·杜歇著,司徒双、完永祥译.风格的特征[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19] jaques brunschwig, geoffrey e. r. lloyd, edit. , a guide to greek thought: major figures and trends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0] jaques brunschwig, geoffrey e. r. lloyd, edit. , the greek pursuit of knowledge[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罗马的古典文化篇10

(1)古希腊时期。欧洲城市广场源于古代氏族村落中的“场”,伴随城市的发展诞生于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雅典卫城始建于公元前580年,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广场改建之初位于山丘之下,旧城区以广场为城市中心,一些古老圣地、神庙等建筑和居住区、商业集市混杂在一起,拥挤不堪。同时,新时期出现了新型贸易、纪念性建筑等功能空间的需求,这就必须选择新的地块,并需要重新建立与之适应的地块作为外部活动空间。于是新广场就选在了卫城山丘之上,以拓广空间,增加所需的功能。广场与政治社会结构紧密相连,成了城市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古罗马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的行政广场和古希腊晚期的相似,可以说是对希腊时期的继承和延续。此时的庞贝古城中心广场位于意大利沙诺河畔的一个小丘上,面积约1.8hm2,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又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庞贝古城的中心广场,平面为细长的矩形,广场的三面围有柱廊,造型完整。广场清除了内部独立的建筑,净化了广场内部整个开敞的空间,划清了各个功能分区。四周布置了不同类型的行政宗教建筑。而市场则被迁移至广场两侧的边缘地区,并拥有自己的专用场地。这一时期的行政广场,议政厅等行政建筑建在广场的边上,结合周边的神庙、市场等公共建筑,一起构成了共和时期的市民广场。

2发展阶段———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绝对军权

(1)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指的是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封建时期。兴建于13世纪和14世纪之交的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即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它位于意大利弗洛伦萨的城市中心,面积约1.7hm2(南北长100m,东西长170m)。以广场上的科西莫一世雕塑骑马像为界,分成东西两个梯形平面。广场初期的功能是行政官府颁发公告,举行仪式的场所,是一种纯政务性的广场。后来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集会的地方,在“老宫”对面兴建一个敞廊。而后,由于文艺复兴,很多大师在广场上展出经典创作,从而形成著名的雕塑艺术精品展廊。今日,广场从功能上主要分为行政办公、市民活动和艺术展示三个部分。

(2)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产生于14世纪~15世纪的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提出以“人”为中心,要求尊重“人性”。这其中有代表特色的罗马市政广场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传统市政广场地点卡比多山上,1644年~1655年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建造而成,面积约0.4hm2。广场是古罗马时代的元老院旧址上规划建设的,广场为梯形,严格对称于中轴线。入口处为一长串台阶,左侧是美术馆,右侧是音乐学院,正面轴线上的建筑是参议院(原来的元老院),广场中心为一尊骑马任务雕塑。为了保护古建筑,米开朗基罗把市政广场面向西北,背对旧区,把城市的发展引向还有余地的新区。延伸的轴线也开始纳入了这个城市的规划布局之中。3)绝对君权时期。17世纪以法国ewing代表的欧洲,进入了绝对君权的时期,并成为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著名的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就是这个时期行政空间的代表,它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建于17世纪,由勒诺特•孟莎担任设计,宫殿规模约6.7hm2。这个宫廷由两个主要的轴线控制,特别强调中心的主轴线,伴随宫廷建设而成的大花园也以这一轴线为中心发散,呈几何形分布。此时市政广场的特色在于城市空间体现了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的原则。

3成熟阶段

18世纪~19世纪,西方城市建设出现了复古的倾向,行政广场更是复古的代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广场了,它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于1930年由皮埃尔•查尔斯•朗方设计建造,面积约125hm2。国家广场的灵感最初源自1791年他本人的华盛顿规划方案,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了首都的建筑中轴线:东到林肯纪念堂,西至国会山。整个广场尺度空前雄伟,由数个纪念园组成,并不给人带来单调的感觉。这里是美国国家庆典和仪式的首选,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重大示威游行、民权演说的重要场地。在这个时期,行政空间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行政建筑的体量开始增大,大量的绿化更是将古典手法演绎到了极致。

4指导意义

(1)规划布局。市政广场的布局,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雅典卫城中心广场和罗马市政广场,二者都是在旧城使用空间局促,亟待开拓新空间的情况下产生。雅典卫城中心广场很好的延续了城市原有的发展轴线,整合旧的空间发展新的空间;罗马市政广场则开辟了新的城市轴线,目的是较好的保护旧的城市建筑。据此,新老城市轴线的布局方式可作为我国市政广场建设的一种布局模式。我国历史悠久,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建设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旧城保护与新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如能巧妙的利用广场轴线,就有可能使新老城区的发展相得益彰。

(2)功能分区。功能区划方面,古老的庞贝古城即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设计者将原有的空间整合,并且划清广场周围的功能分区,使得本来复杂的核心区变得疏朗而有条理。这一古老的思路,却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帮助我们考虑广场的功能布局。以此对比我国市政广场的规划设计。广场的功能环境可以丰富,但不宜过于错综复杂,应整合各个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清晰的规划布局更方便城市的功能管理,也是城市形象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炼城市特色景观,则可以使得城市更好的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3)轴线关系。广场内部的轴线关系与周围建筑、景观的布局相协调。例如华盛顿国家广场就是这方面很好的案例,同样是轴线感极强且大尺度的景观,该广场周围由多个具有线性变化的景园组成,使得景观依旧控制在大的风貌范围内。据此反思我国现有大型市政广场,多是在单一的轴线表现平面铺装的变化,轴线感有余而活力不足。很少追求空间上的不同感受,造成我们对于市政广场多为严肃呆板的印象。因此,设计师们可以借鉴西方案例的优点,将市政广场在大的轴线控制下,尽量营造不同体验的空间感受。

(4)人性尺度。尺度的把握,体现在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如佛罗伦萨市政广场的敞廊,在本来以政务为主的广场边缘,设置了这一市民集会场所。小巧的尺度变化,相比空旷的广场更适宜人活动,同时也拉近了政府与市民的关系。因此,我国在大型的市政广场设计中,应尽量考虑人性化的活动空间。既保留中间开敞的集会活动空间,也要在广场周边提供特色各异,别具情趣的小尺度空间。通常较适合结合道路绿化,配植各类观赏树,从而增加更为宜人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