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7:08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1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集约化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数量持续增加,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同时,降低电网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集约化水平,解决变电运行人员日益短缺的发展矛盾,刻不容缓。如今,各地试点开展电力“调控一体化”工作已有数月,在转型中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转变的同时更好的保障电网安全,提高工作业绩,发掘新的思路,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试点现行情况

通过半年左右的运作,在坚强的技术平台支撑下,“调控一体化”的诸多优点逐渐显现。

首先是“调控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缩短了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使得电网安全更有保障。由于调度人员时刻都能直观、全面地掌握电网的各类信息,因此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其主动、快速的优点将更加突出。

其次,“调控一体化”的模式也利于运行人员的统筹调配,实现减员增效。由于实行人员集约化管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现场工作,如设备启动、停送电等,这些优势更为明显。据了解,“调控一体化”运行后,厦门、泉州变电运行人员分别精简了24%和20%。同时,通过加强新模式下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再辅以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虽然人手少了,但电网的安全保障却丝毫不打折扣。

监控系统方面江苏宜兴调控中心基于OPEN3000操作平台,具备DTS仿真系统,可组织综合技能培训,锻造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具备专家诊断功能,达到智能判断电网异常、故障类别;可开展反事故演习、方案编制、专业测评等多样化工作;配置配网调度可视化管理平台,可加强配网设备的调度管理;配置自动化报表系统,可全方位采集统计电网实时供电负荷、电压力率情况;配置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可自动控制调节电网的供电质量。该调控中心充分整合资源,减少中间环节,优化电网监控调度流程;调控人员可24小时全天候集中监视、控制和调度宜兴电网的变电站、高压用户、电厂等受控站及通讯、自动化等相关设备,全面掌握电网实时信息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电网事故处理正确性、恢复供电快速性,提升宜兴电网的安全管理、自动化水平及科技含量。

培训方面福州电业局为使员工尽早适应新的变电运行模式,其组织全体变电运行人员,针对一次主接线图、压板投切指导书、典型操作票等9大项目,对每个220千伏变电站进行为期三天以上的”交叉培训”,对每个110千伏变电站进行为期一天以上的培训。该活动旨在希望所有变电运行人员在三个月内,全面熟悉辖区内的所有变电设备,实现”会写票、会操作、会巡视”的目标。这种培训模式以南郊集控所和建新集控所之间的”交叉培训”为例。即在第一个月,南郊集控所将先安排本所人员分批前往建新,由建新集控所培训负责人进行授课。第二个月则由建新集控所安排本所人员前往南郊开展学习,期望将变电运行人员培养成是各站所的”多面手”,并增强团队沟通。每一阶段的”交叉培训”之后,该局将紧密结合学习材料开展集中考试,将考核结果作为未来”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定岗定责的参考依据。

此外,“调控一体化”的模式也为运行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开展必然在生产工作领域产生新的问题,运行值班人员结构的减员优化也会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人手不足等状况,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客服这些困难,降低安全生产的风险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模式下,运行人员分成倒班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两部分,运行维护人员又分白班和夜班,推行弹性值班方式。

二、杭州地区试点开展情况

今年,根据国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部署,杭州市电力局建立了智能配电网研究基地,成立了配电自动化项目实施小组,认真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在充分利用配电管理系统实用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设计,编制完成了杭州局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并在2009年11月份通过了国网公司组织的评审。

据悉,杭州配网地理信息系统和调度管理系统已经成功运用于配网的生产和调度领域,成为该局的“拳头”产品。配网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图、单线图、开关站图、系统图互相关联转换以及全市覆盖、实时更新,实现了对地理空间信息和配网设备属性信息的综合管理;配网调度管理系统则有效改变了以往配网调度“盲调”的弊病,实现了配网调度的可控、在控。杭州配电网管理正从“经验管理”向以科学计算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管理”转变。

根据杭州市电力局《配网自动化、调控一体化中长期规划》,预计到2011年底杭州老市区环城路以内区域将全部实现配网自动化。到2014年底,将实现调控一体化管理在整个杭州电网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杭州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届时,智能配电网覆盖区域电可靠性达到99.999%及以上,故障平均隔离时间可由原来的53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平均倒闸操作时间可由34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用户故障信息上送可缩短为10秒以内,电缆网户均停电时间也可由47分钟降至16分钟以内。

另据透露,杭州市电力局在智能配电网建设期间,还将选取若干小区作为试点,探索未来智能小区模式。届时在采用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技术采集用电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家庭智能交互终端实现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互动,并通过无线技术进一步延伸至水、气表数据的抄收,通过智能插座实现对电热水器、空调、电饭煲等家庭灵敏负荷的用电信息采集和控制,通过无线技术建立集紧急求助、燃气泄露、烟感、红外探测于一体的家庭安防系统,开通视频点播、IP电话和宽带接入服务于一体的“三网合一”服务。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管理;基础;关键

中图分类号:S219.0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3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制定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是安全生产中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应牢牢掌握的理论观念,并应用到安全生产管理上来,作为车间的安全生产管理的理论基础。在路局“增吨、压点、加密、提速”的工作思路的引领下,我局不断开行重载提速列车,柳州工务段管内线路年通过总重不断增加,而处于柳州枢纽属我们车间管内的柳南到达场、编组场、出发场的线路设备,也在承受着全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日编组量12000-14000辆的编组,在我们的线路设备没有明显更新的基础上,作为铁路企业的基层车间,如何挖掘自身潜力,为路局分忧,为工务出力,节支提效,确保安全是摆在我们车间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车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认真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作为车间的安全指导思想。

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安全管理的总方针

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及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得到落实和执行。我们认为,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安全知识和作业技能如何,决定着车间、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要实现车间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抓好“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树立“大安全”意识和全局观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抓大放小,切实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车间要实现对安全生产的控制,必须在车间内部建立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以人为本,加强团结协作,增强车间团体的整体和谐和管理能力,同时要落实好车间干部的安全管理职能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要从“人”的管理上寻找安全管理的突破口,找准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充分做好“人本安全”的文章。为了找准突破口,我们车间认真研究,根据柳南三场的特点,人员的分布情况,及有关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出符合本车间的安全卡控措施。还专门制定了在编组场驼峰下道岔作业要求。这个原设计为日编组7000多辆的柳州南站编组场,在没有增加和改善任何设备的情况下,以日编组12000辆左右、甚至达到14000辆的数量在不停地编组着,重载的车辆夹杂着缓行器发出的刺耳声响,以每分钟9.7辆的密度通过我们的钢轨、道岔。而在这种噪音大、密度大的环境中,给我们作业的时间仅仅是上午的7:30到8:00这可怜的30分钟。保安全运输难度增大的客观原因没有吓倒我们车间淳朴的职工,我们牢记“人本安全”的基本原则,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机动安排,以增派防护人员、加强中间联络为主。我们要求驻站防护员和工地防护员要时刻做到“三清一应”(即清楚车站编组的车辆钩数,清楚编组车辆一钩和二钩溜放间隔需要的时间,清楚工区作业位置和作业内容,驻站联络员和工地防护员的相互应答),同时工地防护员除按正常的防护要求外,还要随时注意那扳动速度为0.7秒每次的咽喉道岔的扳动情况,以便掌握车辆溜放的去向,及时通知工地作业人员及时下道,确保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

二、以人为本,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

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强化安全培训教育。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只有加强对人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痹松懈和心理上的侥幸;才能提高车间、班组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安全工作摆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车间的安全培训就从树立安全来自教育和培训的理念上入手,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利用日常实作培训、教育科集中培训、生产月会培训、党课培训、参加班组会议培训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方式,结合“4.18百色工务段,7.10南宁电务段人身伤亡事故和5.30我段太阳村工区、7.6流山工区职工作业晚下道”等事例,加强对干部、工班长、防护员、职工地培训。以安全防护建设措施和质量标准化建设等作为教育内容,对车间管理干部和防护员进行集中培训,全年共培训人员1300多人次(含监护道口人员和劳务工),建立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坚持学习、考核同步进行,持之以恒,教育职工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为车间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的安全文化氛围,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所在

“环境造就人”,要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对职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安全环境,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更是车间安全生产的内在驱动力,是车间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车间管理者从创建车间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结合车间自身安全工作实际,通过召开座谈会、班组会议、出板报、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突出人性化、亲情化的安全宣传教育,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中,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抓安全、处处闻警钟、刻刻被提醒”的安全宣传氛围,形成独具车间特色的安全理念、安全环境、安全管理模式,不断拓展职工安全文化范畴,全面提升车间安全文化水平。通过安全文化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职工的安全价值观,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达到积累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为车间实现安全的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创造有利地条件。

回顾以往的历史,每一次事故的教训都是由于执行制度不严和“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声音作业”等习惯性违章造成的。如无“天窗点”作业,无防护作业,凭经验作业,不执行规定的安全技术措施,不按标准化作业等等。铁路运输生产是靠一套严谨的行为规范来运行的,在各个安全技术操作和管理层面上,必须执行严正的组织领导和严格的规章标准。以创建“自控型”车间为载体,全面杜绝习惯性违章,以“严谨”的安全文化统领职工的作业行为,是我们车间的安全管理的执行所在。因此,车间从职工思想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建立自控、互控、他控的三控措施,从上至下,从车间到班组,到施工作业现场,到车间管理人员个个都是“黑脸包公”,发现有人违章作业,马上制止,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据统计,年内车间内部查处职工违章违纪人数16人次,考核班组4个,职工16个,考核涉及到批评、写检查、扣款等方面,促使和提高了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自我约束和纪律约束,使职工逐步养成自觉的“安全习惯”,从源头上保证了车间的安全生产。

四、以人为本,加强施工过程监控,是安全管理中保安全的重点

由于柳南车间管辖的柳州南站(到达场、编组场、出发场)三场的线路设备复杂,场地特殊,车流密度大,设备又陈旧老化,给确保运输安全增加了难度。因此,更换设备是我们提高设备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一项主要途径。但同时施工的频繁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隐患。所以对施工过程的安全卡控就显得非常重要。车间也针对施工多的特点,制定出严谨的施工卡控制度,对单根更换的尖轨、基本轨、岔心等,要求工区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从防护、材料运送、准备工作、要点、更换、检查、消点,都要做到安全可控,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同时还要求有安全预想。工班长、车间干部现场监控,力求在完成设备质量提高的同时,不允许造成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发生。08年仅是三场就更换道岔尖轨99根(P50:91根,P43:8根),更换道岔基本轨30多根,岔心34个(P50:30个,P43:4个)。同时对大型施工如:钢轨调边、整组更换道岔、更换缓行器等施工,我们也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做到安全有序可控,车间的管理干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统一指挥。并在施工前对参与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流程作业培训,清楚各自作业职责所在,明确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时候注意什么。对现场安全卡控也进行细致分工和详细布置,责任到人。同时还制定出施工补救预想,万一在施工中出现预想不到的变数,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万无一失。08年我们车间共组织钢轨调边11473米,更换混凝土单开道岔1组,更换再轨2900多米,拆除2组木枕道岔,成段更换P60伤轨3047米,P50伤轨11645米,P43伤轨1424米等施工,以及成段更换水泥枕2408根、清挖道床翻浆11764孔,中修股道20145米,均能按时正点开通,安全上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3

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无法达到此目标,必须进行一体化教学,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教学条件,同时需要教师思维跟进、教学法改革。一体化教学就是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地点、内容、教师的一体化。常见问题:分离的安排。单元教学中,先讲后用。整体教学中,先集中理论,最后综合实践。大型实践课中没有知识、理论的配合。这些都是常见的非一体化安排,教师的观点应更新换代。为此,我们将教室搬到实训场所,先将学习内容项目化,学习以任务式,作业以产品式提交。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操作、发现问题与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都结合在一起,以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完成。把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从“老师讲过”、“老师讲得好”、“老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基本要求,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有能力去“操作”好。学生学习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这样必要的一体化教学条件。

2实践教学基地建成“校中厂”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体验

依托广西机械工业优势,引进产品、引进管理、引进企业文化,积极参与企业的零件外协加工,建设生产性、经营性实训基地,以产促学。安排一年级学生进行金属工艺实习,安排二年级学生进行综合制造生产实习,安排毕业班的学生结合企业产品做为毕业设计课题。每天两班轮班,每班6小时,学生全面参与生产过程,其生产过程与企业生产工艺完全相同,模拟工厂模式管理,培植学生的职业观念,即实践教学基地建成“校中厂”模式。基地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课和讲座、参与修编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技能点为核心,重新规划课程,以项目为主线,整合课程。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实习、实践的指导工作。目前,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方面,正在向生产型实训基地转型,承接了斯科特机械公司、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外协件的加工。体现了“师傅就是教师”,“产品才是作业”,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零件制造。校内基地建立了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企业生产的氛围,再把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巩固专业技能,初步形成了“校中厂”,同时体会“厂中校”职业感受。教学的同时,我们注重与企业技术交流。如为广西建工集团公司、广西糖业等企业开办技术培训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

3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为综合素质培养的摇篮

3.1基地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从南宁发电设备总厂、广州数控公司等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参与建设和开发。开发了《数控加工技术》、《数控维修技术》两门课程为项目过程教学一体化课程,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数控加工技术》被确立为院级精品课程,获自治区教改立项;《数控维修技术》获院级课程和重点课程。

3.2校企合作组建冠名班与桂林福达公司和玉柴公司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组建了桂林“福达班”和“玉柴班”,近两年向这两家企业输送人才153人;与广州数控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签订培训合作协议,近两年进行培训就业一体化的学生共计73人。

3.3基地积极参与各级技能竞赛2010年南宁市职工数控技能大赛,南宁总工会委托我院在数控实训基地集训训3名选手,积极参加区内外数控大赛,有多人次教师竞赛获名次,多批次学生获奖,大大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其中钟海强参加数控车工竞赛获个人第二名、参赛教师度国旭获铣床组第三名,刘唐荣获高职组第三名;2011年为广西建工集团培训员工参加广西第四届柳工杯数控大赛;实践教师多次参与数控大赛命题、评委工作,目前争取我院能作为南宁市数控大赛和广西数控大赛赛区之一。

3.4基地资源共享、积极参与企业生产服务近年来,承接了南宁斯科特有限公司、南宁机械厂、广西马土特机械有限公司多批外协件加工,共计近5万多件。主要由操作技能优良的学生进行加工,企业派师傅进行指导和验收。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参与企业的生产,为以后参加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帮厂家解决了一定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专任老师也参与其中,对一些具体的生产工艺问题进行了解决。

3.5职业资格鉴定提升学生职业竞争能力近两年,鉴定数控铣床中级操作证、数控车床中级操作证、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证257人次,数控教学团队教师参与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证国家试题库编写,近年来培养的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很多都成为了了企业技术骨干,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3.6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外教处积极支持基地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基地人员出国访问、合作研究、聘请专家、引进人才、专项资助等方面给予基地特殊支持,以扩大基地的开放性和社会影响。数控梁教师到美国半岛大学交流学习一个学期,计划与美国半岛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越南理工学院合作办学,互相派学生交流学习一、二学期。

3.7进行产品的开发和科学研究充分利用新配置设备,如西班牙进口的三坐标测量仪、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等,进行产品逆向设计、模具设计,给教师提供了科研的基础条件,同时,学生到科研团队中参与科研,培植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敢闯、敢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4结束语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4

关键词:生产技能;培训;师资;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罗松(1977-),男,福建闽侯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教培管理部主任,讲师;刘婷(1980-),女,福建南平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变电培训部,讲师。(福建 福州 350009)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3-02

生产一线技能人员的素质,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网的高速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培训成为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于生产技能培训而言,主要目标就是适应电网发展的要求,保障生产安全。然而,现有的体制机制和惯性思维等问题,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路。

一、当前生产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训是为生产服务的,是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脑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一项复杂技能,成为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需要1万个小时以上的持续训练(一万小时理论)。这一结论与生产一线人员需要3-5年成为骨干的实际相吻合,因此,业务部门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在管人、管业务的同时,要管好培训,通过员工素质的提升,推动工作的进步。而目前技能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业务部门不够重视人才培养

目前,多数部门、班组主要是使用人才、发现人才,而少有开发人才。所谓开发人才,即根据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目标。各部门对员工培训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组织上流于形式、表面,满足于完成任务,不重视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

2.生产技能人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也不强

大多数员工对培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将其视为工作之外的负担。认为“能者多劳”、“多做多错”,并找出诸如“工学矛盾”、“培训没有针对性”等说辞逃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考核的结果与其职业发展、岗位、待遇等不能有效衔接。

二、做好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关键因素

1.建立“培训、评价、使用、待遇、职业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1]

生产技能岗位的特点是:各个专业岗位均有较明确、通用的素质要求,并具有人才层次梯度。因此,培训的开展是以此为基础,以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34个工种的《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及配套的培训教材为例,每一个工种的每一级的能力要求都有了明确的界定,是进行生产技能岗位培训的有效参考和蓝本。

针对明确的岗位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并将培训考核的结果与其岗位、待遇相关联,才有利于明确、有序地进行人才培养。具体来说,这就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和人才评价体系,将在不同岗位的历练、工作实绩、参加培训经历或担任授课工作等,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修订与之相应的使用、待遇制度,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参与培训、承担培训变为员工“自已的事情”,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主动参与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这样的培训制度在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农电工培训体系中已经初见成效,自从实施星级农电工考核评价制度以来,农电工的培训积极性有了广泛提高,与其他工种被动培训的情况,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此外,在福建电力有限公司中青年后备干部的选拔机制中,由于培训班的学习与职业发展相关,因此大多数学员能克服培训时间长、任务重等困难,积极主动完成学业。因此,员工培训积极性的提高需要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保障。

2.明确省公司层面培训开展的定位

据统计,1名生产技能员工,平均每3年仅有1周左右的时间参加省公司层面的培训,不足总天数的1%。因此,培训实施的主体在生产一线。但是,省公司层面的培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将生产一线不易开展的,或开展效果不好的培训做为重点,与现场培训间形成优势互补。从培训的内容和需求来看,省公司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岗前较系统的培训,如新进员工的培训。新进员工的培训十分关键,他们面临着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从系统性、引导式的教学向零碎化、自主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什么都想学,又不可能什么都学。为此,需要科学地计划、引导,使其尽快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在生产现场相对难以组织,因此,可由省公司集中开展。

(2)新技术、知识更新的培训。从字面来看,“技能”是“能力”,需要通过自身的反复实践获得;“技术”是“方法”,是真正可传授的。因此,省公司应注重开展技术培训,可以通过短时间加以强化,然后通过学员在生产现场的长期实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提升。

(3)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有了好的开始和基础,加上对班组长的强化培训,“抓两头、带中间”,将促进一线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因此,基础性的培训工作由现场实施,大量的学习是在岗位上的实践,而省公司层面的培训重点则是中、高层次人员的强化培训。

3.积极发挥技能比武的独特作用

由于技能比武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常规的培训,如果比武的目的能兼顾选拔尖子和减少广大生产技能人员的知识薄弱点,将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通常的技能比武分为笔试题和技能题。笔试题,应尽量摒弃死记硬背和生产现场少用的内容,以客观题考核应知规程、反措等的掌握,以主观题考核分析、应用能力;技能题,应针对生产技能人员的岗位特点,侧重考核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并尽量引入近年真实事故案例。

以福建电力有限公司的2009年变电运行人员竞赛为例,赛后试题的内容一度成为全省变电运行人员研讨的热点,并推动了一项全省范围运行设备的消缺活动[2]。通过一次技能比武,如果能够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就能消除事故隐患,挽回损失,甚至挽救生命。因此,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是保障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4.完善专兼职师资的互补

基层生产单位的师资,一般由相关专业的业务骨干组成,如能建立“一体化”的机制,将承担培训的工作纳入其职业发展通道的必要条件,将大大促进“传帮带”的效果,实现公司核心业务的有效传承。同时,为弥补培训中心自身师资结构的不足,可采用“专家授课”平台,在全省范围内配置师资,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对兼职教师的聘用主要有“项目制”和“周期制”两种方式。“项目制”,即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需要,分别聘请兼职教师,而非长期固定的聘用。周期制,即聘用1-2年为周期的兼职教师,可弥补专职教师结构和数量的不足,又利于兼职教师的锻炼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省公司层面的培训,完全依赖各单位的兼职教师是难以持续的。兼职教师均为生产现场的技术骨干,生产对他们来说是第一位的,这就决定了他们难以长时间脱产承担日常的培训工作,因此,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的师资应当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但是,专职教师由于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现场技能经验缺乏是最大的“软肋”,唯一的出路是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以兼带专”。

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与福州电业局合作实施的变电站值班长培训班是一个较成功的校企合作例子:由福州电业局提出具体的培训需求,培训中心据此提出实施方案,交福州电业局审核,并在办班的初期,由其派出专家随班听课,及时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标准化,余下的工作就是将这一课程精确复制即可。本课程的内容起点较高,许多问题有些培训中心的专职老师尚未了解,通过随班听课和后续的授课,带动了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对提高其他培训班的效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样,既解决了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又满足了生产单位全员培训的要求,实现了共赢。可见,专职教师完全可以胜任职后培训的工作,只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与现场开展紧密的合作,通过以兼带专、精品课程提升等,就能大大减小现场直接经验不足的弱势,突出专职教师作为专业信息传播平台的优势。

三、生产培训工作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

实训是开展生产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因此,必须建立配套的实训基地。如何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怎样的实训基地,是一个核心课题。

实训基地与教材课件题库等课程资源一样,是为课程实施服务的,而生产技能培训的课程是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因此,建设实训基地,首先要明确培训对象及其要求,围绕课程实施的要求,提出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实训基地建成后才发现一些基本的培训功能都未考虑。其次,实训设施,不是现场设备的简单复制,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现场设备五花八门,实训设施则要突出通用性的特点,并兼顾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要能模拟现场不易再现的各类故障及其排查等功能。第三,省公司和基层单位层面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各有侧重,这与省公司层面的培训定位一致,基础性、简单技能的训练应在基层单位实施;省公司建设强化、提高型的实训设施以及小工种但投资大的项目。

培训是紧跟现场,还是要适度超前?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一定的周期,而电网的发展则日新月异,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本着“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以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集控所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为例,在集控所仿真系统的设计初期,就对全省的电网进行模拟,并在虚拟电网上安装仿真集控所。随着实训室的建设扩大,在虚拟电网上安装的集控所数量不断增多,日常培训根据变电运行人员培训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单站进行。到福建电力正式推行“调控一体”运行模式时,培训中心立即将现有的集控所仿真系统进行组装和整合,开发出“调控一体”仿真培训系统,与生产同步实施了地区调控中心监控员的培训工作。此项培训工作的及时开展,受益于实训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超前设计。

四、小结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做好生产技能培训工作,加大公司系统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培训、评价、使用、待遇、职业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基础;对省公司和基层单位培训分工的合理定位是关键;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则是两大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5

一、专业设置多元、灵活

1994年,13所五年制高职共开设45个专业,绝大多数是工业类专业,并且都是各校的特长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采矿技术、矿山机电、矿山测量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力机车、铁道供电专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电子设备、航管雷达、发动机维修专业,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海洋船舶驾驶、轮机管理、公路与桥梁专业等。1997年新增的8所五年制高职所开设的专业依然承袭了这一特点,如湖北省轻工业学校的啤酒酿造专业,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的皮革制品设计与制造专业,成都水利发电学校的水电站机电运行专业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有了很大变化。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各地五年制高职专业在类别上更趋多元化,除工业类外,还增加了艺术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医药护理类和复合型专业,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苏绣设计与制作、雕塑设计与制作专业,盐城卫生学校开设的药剂专业,重庆万洲农业学校开设的植物保护、特种作物栽培专业,苏州农校开设的现代园艺、现代农艺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如盐城卫校开设的社区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淮阴电子工业学校开设的电子元器件工艺及设备专业,常州化工学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重庆民政学校开设的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等。

有的学校还开发了一批面向社会的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机电技术专业,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自动化专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管理工程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专业等。

二、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公共课改革方面,根据《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及《关于编写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指导意见》,六门公共课教材的第一册已全部如期出版,2000级新生已开始使用新教材,这一套教材从形式编排到课程内容体系均有较大突破,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反映这套教材给了学生充裕的选择空间,内容也比较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专门课的课程改革,已落实了10个大类高职专业课教学开发的任务,制定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建筑结构》、《土建力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与编程》、《塑料模设计及制造》、《冷冲模设计及制造》等10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各校还通过教学录像、CAI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展示了互动式教学、生产现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向教学方法推进了一步。

德育课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书,已经出版。

三、实践基地建设趋向多功能,并逐渐向企业拓展

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都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办好高职的基本条件,1997年,共投资1.5亿元添置实践教学及训练用设备,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近两年,继续稳定地投入资金,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如南通航运学校购置了万吨远洋教学实习船;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设备价值1900万元,学校自建江湾实习电站和飞来峡大型实训基地;盐城卫生学校投资200万元引进日本东芝B超、电子显微镜、500毫安X光机等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徐州师范大学技术教育学院平均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高职实训设施建设,建成自动控制、单片机与PLC、数控加工等实验室;苏州农业学校积极争取资金,扩建校园艺中心和农艺中心实习基地,建成60个蔬菜花卉生产大棚、12个无土栽培蔬菜大棚、3个鲜花生产连栋双膜大棚和1个电脑全自动控制铝合金玻璃温室。为加强实践能力,他们采用分班承包、分组挂牌、责任到人的方法,让园艺专业的学生承包校园艺中心的大棚。学生依据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制定生产计划、播种育苗、栽培等整个生产周期的管理及产品销售、售后养护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6

2013年,国务院总理在会见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明确指出,要发展与就业政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一致。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就是围绕这一宗旨开展的。目前,该校年培训量稳定在3万人次以上,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和“鄞州区职成教社会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其“3D”特色的培训模式更是亮点纷呈。

设计之维――于思路见理念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楼梦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学校以进网作业电工等品牌培训项目为抓手,紧扣区域内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此可见,“为区域企业和员工服务”是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社会培训的总体思路。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部门、两个结合、三个阶段”,即通过培训部统筹各项培训工作,以“产业结构和专业特色相结合”“企业需求、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相结合”作为培训工作开展的“准绳”,通过“设置、开发、建设”三个阶段打造品牌培训项目。

一个部门――培训部

职业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内容繁杂,学校专门成立了培训部,并配备了15名专职培训教师。培训部是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的“中枢神经”,有条不紊地规划各项工作的开展。培训部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培训、考核工作;培训主管负责人详细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场地、设施、教师及课务安排,保障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落实”。

两个结合――产业结构+专业特色、企业需求+行业标准+职业资格

学校培训部成立之初,即确定了“把培训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目标,自始至终着力于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贴合性。通过对培训市场和企业走访调研,进行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使培训更贴合岗位需求。具体来说,培训规划和设计主要遵循“两个结合”的原则,即将宁波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学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设置培训项目;将企业需求、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设置培训标准。

三个阶段――设置、开发、建设

社会培训工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品牌培训项目。为此,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培训部进一步提炼出品牌培训项目,打造“三步走”模式,即通过“设置、开发、建设”三个阶段的动态积累,不断完善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所谓设置,即立足学校实力专业,设置培训项目;所谓开发,即根据区域企业需求,校企合作开发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菜单”;所谓建设,即在培训开展过程中,联合企业进一步完善培训设施和师资建设,提升培训品质,树立培训品牌。

项目之维――于品牌见品质

现就职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徐师傅,之前一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通过参加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电工培训,取得了电工高级工证书,马上被宁波诺丁汉大学录用。宁波盈泰电力工程安装公司有半数以上员工,在接受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电工培训后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工资也普遍提高,个别学员甚至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此种案例不胜枚举。

电工培训是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两大品牌培训项目之一。社会培训部“设置、开发、建设”三阶段模式,为学校社会培训“项目之维”指明了路径:立足专业进行“项目”设置,依托企业进行“菜单”开发,联合企业树立培训“品牌”。通过社会培训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是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的“品牌”所在,也是其“品质”所在。

“项目”设置,立足专业

专业是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开展的根基。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社会培训已经形成“电工”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品牌培训项目。两大项目立足于学校机电、电子、数控三大实力专业,在区域企业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学校的机电、电子和数控专业均为“浙江省示范性重点专业”。其中,数控专业还是“宁波市现代化专业”,其实训基地被评为“部级示范基地”“浙江省公共实训基地”和“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立足品牌专业,打造品牌项目”是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社会培训“项目之维”的“起首之章”。

“菜单”开发,依托企业

如果说电工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社会培训品牌项目是粗壮的树干,条目清晰的子项目“菜单”就是蔚为壮观的枝叶,丰富着社会培训品牌项目的内容。

培训部依托企业,进行电子和数控加工技术培训项目的子项目开发,通过向企业“问诊”,确定培训子项目“菜单”。目前,电工培训子项目有:进网作业电工、农网电工、维修电工、无线电安装工、农网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子项目有: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FANUC数控系统应用、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培训。

“品牌”树立,联合企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发展壮大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品牌”培训项目的树立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学校在培训过程中联合企业,整合资源,对主打项目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1.硬件设施――吸引企业资金

为增强培训效果,维护自身品牌,培训部积极争取相关企业的资金支持,新增了五个标准培训教室,并对机房设备及时进行更新。目前,学校培训室配电线路实验室(停送电操作)设备及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接地电阻测量仪、绝缘电阻测量仪、高压验电器、拉合跌落式熔断器等设备一应俱全,既满足了培训与鉴定考试的需要,又能确保考试的顺利实施。

2.师资力量――吸收企业人才

学校依托优势专业的设备和师资,联手宁波市电业局,合作共建了宁波市进网作业电工培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与宁波市电业局共同调研,开设了进网作业电工、电网配电工等五个类别的培训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共同选派教师组织专业培训。双方师资团队合作编写《维修电工》《进网作业电工》等培训教材,并逐步推广成为全日制教学教材。在学校和企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行业培训的资源库建设也在不断充实。该合作项目每年培训进网作业电工2000多名。

3.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吸取企业技术

先进制造业是鄞州区的主导产业,而数控专业则是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拳头专业。因此,学校与北京发那科机电公司合作,建立了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

近两年来,校企合作开展了FANUC连接与调试等项目,共开设培训班15期。现在的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已成为北京发那科机电公司的重要联合培训中心。

4.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校企合力

特色培训项目的品牌化发展,势必辐射到学校其他专业的相关培训。为拓展培训市场,学校联合规模特色企业,组建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现已有会员企业150多家,每学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共商教育、教学、培训、实习等大事,开展机械、动漫、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培训。

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形成了校企合力,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水融,便于学校“对症下药”对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学校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技术攻关、技师协会破题、竞赛辐射四条途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破解生产难题。两年来,学校对外开展技术服务18项。学校谢一东老师为宁波精诚车业改进小客车记忆式电动镜面驱动器,不但为企业节省了技改成本,还吸引了该企业员工纷纷投身技改行列。

实施之维――于细节见真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培训的成果最终要接受实际工作的检验。为了将“品牌”培训落到实处,从培训前期的考察与方案设计、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考核到培训总结与后期跟踪,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从细节着手,于细节之处见真章。

细节之一:前期考察事无巨细

每期培训开始前,培训部都会安排教师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培训管理制度,明确班主任与管理人员分工;详细了解受训行业特征、行业技术规范、学员年龄段、学历、地方文化差异、企业实际需求、生产运作安排等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后,设计对应培训方案,避免工学矛盾的产生,争取做到培训有的放矢,学员学有所获。

细节之二:方案实施随机应变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培训部的每次培训计划制定既依据“定量”的标准,也满足“变量”的要求。

“定量”标准主要有:要求培训教师采用现代科学培训手段,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演示和针对电工专业的电路虚拟仿真以及实物操练等;授课讲求“理实一体”,师生到生产一线,将理论直接带入生产实践环节加以印证;按工种建立相应的网络通讯群体,使教学时间由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变为24小时的网络互动。

“变量”要求主要包括时间要求、活动要求和培训职业资格等级要求。

在时间要求方面,培训部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安排授课时间和内容。如在暑期用电高峰期,电力部门维修任务急、用工紧张,培训部就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师资到宁波象山、宁海等周边县市上门培训,同时与企业面对面商讨授课计划,利用休息日和业余时间为企业上门服务。

在活动要求方面,培训部根据活动特点安排培训教师,调整培训方式。如组织电子电工组骨干教师到东海舰队、万里学院等部队和高校开展进网作业电工、农网作业电工、维修电工、特种作业电工培训。几年来,学校联合相关市、区以及各县市的供电部门开展“送培训”活动60多期,培训人数达上万人次。

在职业资格等级要求方面,培训部根据不同培训项目的不同等级进行逐级培训。如不少培训项目涵盖上岗、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多个等级。培训部抓住这个特点,充分利用学员资源,积极动员他们逐级培训,减少学员流失。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培训学员档案,主动为学员提供培训信息;利用开课仪式、培训结束总结等各个环节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

细节之三:后期考核玉尺量才

近三年来,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培训的学员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考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大大提高了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认知度。这与培训部制定的严格的培训标准密不可分。学校培训标准严格依照对应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执行,对于非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培训则引入行业标准进行考量,从严把关,在考试中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如:在电力系统的紧急救护培训中,依照国际红十字会紧急救护人员准则进行培训和考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细节之四:总结延展深谋远虑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7

一、强化预案管理,完善预案体系

(一)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坚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可操作性强、配套齐全的原则,全面开展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工作,进一步健全全州应急预案体系。各地区在9月底前完成本地区总体和专项预案修订完善工作,并全部制作PPT格式的电子预案,建立电子预案库,报州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加大基层和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动预案编制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各地区督促和指导乡镇、社区在年内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统一汇总装订成册。州安监局牵头负责企业预案体系建设,规范企业应急值守工作,通过各方努力,建成自上而下、覆盖各方的完备预案体系。

(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各地区、各部门根椐工作人员调整和变动情况,做好应急指挥部成员增补和调整工作,制定涵盖乡镇、社区、企业的应急通讯录,建立健全应急指挥部会议召开和通报制度,完善应急处置事件流程。在5月上旬,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专项预案编制单位)必须完成应急工作机构建设,设立专门值班室并配备相关物品,公开值班电话,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并上墙公布,确保24小时专人值守。切忌将保安室混同应急值班室,造成应急信息的泄密、管理失误等问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急工作机构建设情况、值班室设立情况和公开值班电话报州政府应急办备案。

(三)强化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建设,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层分级健全信息报告和通报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及动态监控机制,提高跨地区、跨部门突发事件处置水平。

二、强化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一)做好应急平台保障。利用省上支持建设的覆盖到乡镇的电话会议系统,各地区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处置突发事件的新平台。继续推进应急指挥视频交互系统、应急联动管理共享平台、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等四个应急指挥业务系统建设工作,实现应急管理指挥、联动、预警在视频图像、语音和数据信息方面的互通对接。

(二)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应急指挥部成员调整工作,完善应急信息平台通讯录体系建设,利用电信、移动等运营商建立健全应急短信平台,实现州级和县级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快应急指挥项目建设。争取应急机动指挥综合通讯车和应急指挥大厅建设,确保两个项目的实施。

(四)建立应急管理QQ联络群。通过建立全州统一的应急管理QQ联络群,进一步加强州、县、乡三级应急管理工作联系,拓宽工作交流渠道。此联络群仅局限于外的工作交流。

三、强化值守和信息报送,提高应急效率

(一)加强日常值守工作。继续完善全州各地区、各部门应急信息报送及值班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强化日常值守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应急负责人和信息联络员,做好每周值班安排和节假日值班安排,由专职人员负责24小时值班,确保通信畅通,实现值守工作“纵向到底”。尤其要加强特殊时期应急值守工作。各地区要对所辖乡镇、社区和重点企业日常值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落实专人督促,确保乡镇、社区和重点企业应急值守工作落实到位。

(二)提高信息报送效率。按照全州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有关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落实信息报告责任制,规范信息报送要素,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确保报送信息快速、真实、准确,为应急处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坚决防止突发事件信息迟报、谎报、瞒报、漏报,使突发事件及时、快速、有效处理,提高应对能力。分管应急信息审核的负责同志要严把应急信息关,准确掌握事态进展,明确信息报告要素和有关要求,做到要素完整、重点突出,表达准确、文字精炼。要注意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续报,确保信息的连续性。

(三)加强信息研判能力。加强对值班人员培训,提高对突发事件信息的研判水平,充分挖掘突发事件信息的潜在价值。

四、强化“三预”体系建设,做好预防工作

(一)做好预防体系建设。坚持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和预防与应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促进应急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风险隐患防御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确保风险隐患处于可控状态,逐步建立健全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

(二)加强预测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来提高综合预测和预警水平。同时,加大应急装备建设投入,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完善监测预警网络。

(三)完善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州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宣传车、电视、报纸等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告知灾害预警信息。重点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五、强化应急管理,保障应急体系

(一)抓好应急队伍建设。整合各类救援力量,依靠消防、公安、企事业单位、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和社会志愿者,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作用,吸收有关专家和相关救援人员经验,建立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着力抓好应急救援人员训练和必要设备的配备,不断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

(二)加大应急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长效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机制,将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障。

(三)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意见》相关要求,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特别是要健全救灾救济、防汛抗旱、粮油储备、森林防火、重大抢险、药品器械、子种饲料七大类物资、设备的动态化储备管理,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物资保障。各地区要逐步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探索建立应急物资紧急配送体系,密切协调配合,建立物资调运联动机制,做到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应急处置反应灵敏、快速有效,保证应急物资调的出、供的上。

(四)突出应急避难场所效用。制订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南,各地区依托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相关设施,落实责任单位专门管理,使应急避难场所发挥实效。

六、强化应急宣教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一)加强综合应急演练。年内分别由市牵头完成地震抢险救援应急演练,县牵头完成草原火灾应急演练,冷湖行委牵头完成中航资源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事故抢险应急演练,州卫生局牵头完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州水利局牵头完成抗洪抢险应急演练,州环保局牵头完成环境污染抢险应急演练,州农牧局牵头完成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同时,各地区,各部门根椐各自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8

【关键词】数控课程 教学 改革 实践

一、《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现状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是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其核心职业岗位(CNC程序员和数控机床操作工)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直接面向生产现场的实用型课程。但从近几年对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后显示,毕业生在CNC程序员岗位的适应能力非常差,用在学校所学的编程知识编制出来的加工程序到了企业不能用于实际加工。企业普遍反映,多数学校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也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改革要突出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特点,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为课程改革目标。自2010年起,我们着手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其基本做法是:

(一)与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该公司真实产品“GCY数控铣床装调维修仿真系统”,承接除数控系统外的零部件设计、制造、装配、调试与质量检测等项目,构建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6个学期项目(GCY系统零件测绘―GCY系统普通加工组零件制造―GCY系统数控加工组零件制造―GCY系统装配―GCY系统设备综合调试―毕业设计)贯穿职业技能培养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进行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时,以CNC程序员及数控机床操作工两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并结合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要求来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力、知识、素质),特别要注意的是:

1.项目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将企业某个零件的生产加工作为本课程的某个教学项目,应该将这些零件的各个加工要素进行分类,综合提炼成典型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要做到“先简单后复杂―先单一加工要素后综合加工要素”,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与本课程对应的学期项目是“GCY系统数控加工组零件制造”,该系统要进行数控加工的零件有几十个,我们进行分析、论证后只提炼出8个训练项目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近2年的实践,完全能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不论是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还是素质目标)一定是可检测的。例如,在描述本课程的素质目标时,我们将企业6S现场管理的内容“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写入,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6S的要求进行检查、考核。

(三)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妥善处理能力、知识、素质之间的关系,理论教学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编程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项目为载体,着重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穿插于每个项目的知识准备过程中,让理论知识为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服务,实现理论―实践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四)本课程与学期项目都是在第3学期进行,因此要处理好本课程与学期项目(GCY系统数控加工组零件制造)的关系。即本课程是以学习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编程知识、具备制订零件数控加工工艺文件、编制加工程序能力为教学重点,训练的是工艺及编程能力;而学期项目则是以操作数控机床、加工检测零件(生产企业真实零件)为重点,训练的是操作技能。教学顺序是本课程的学习在前,而学期项目是在学期的后4周完成的。

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能力目标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训练项目来达到的,不是听课“听”出来的,因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本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班一般有40―50人,如果所有训练项目都在车间进行实际操作,按1台机床/2人计算,至少要配套20―25台数控车床及20―25台数控铣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实操并要得到可检测的结果,这就出现了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购买了一套数控仿真加工软件,结点数有56个,能同时满足56个同学进行学习、仿真加工。本课程设计的8个项目中有6个是仿真加工训练项目,安排在数控加工仿真机房完成,有2个综合训练项目,要在数控加工车间完成。当然,不同的教学项目、教学地点对教学方法设计也是不同的。

(一) 实操教学法

本课程设计中有两个综合训练项目(数车综合件编程加工、数铣综合件编程加工)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工艺、编程、操作)的重要环节,各安排6节课在数控车间进行实操教学,其教学过程包括:教师下达实训任务(项目单)―学生进行工艺设计(教师只进行指导)―学生编制程序(教师只检查程序是否合理、能否加工)―学生操作机床、加工零件(教师作操作示范、指导)―学生检测零件(学生互检、评分,教师抽检)―学生撰写实训报告。

(二)仿真教学法

本课程设计中有六个仿真训练项目是培养学生工艺设计及数控编程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进行同步教学,即:教师在机房主机进行操作,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演示,学生在子机(一人一机)上进行同步操作,每个项目完成后可以得到加工结果(仿真工件),并可以对仿真工件尺寸进行模拟检测。本课程的仿真项目均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完全可以训练学生的工艺设计能力及编程能力。

四、考试模式改革

本课程的考试模式改革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上课考勤、项目完成情况等;二是结果考核,在期末采用上机实操(由于机床数量和考试时间限制,只做仿真加工)考试。总分为100分,两个部分各占50%。

五、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设计出正确的工艺文件、编制出合理的加工程序、加工出真实(或仿真)零件,成就感十分强烈,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二是通过两个综合项目的训练,基本上实现了零距离对接企业的数控机床操作工岗位;三是在课程结束后的考证中,100%的学生取得了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工)资格,40%的学生还取得了高级工资格。

【参考文献】

[1]陈文杰.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9

(1)现场综合管控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部分工作负责人现场安全综合管控能力不强,对危险点分析不深不细,编制的工程三措方案流于形式,现场可执行性较差,现场工器具管理不严格等。

(2)劳务分包安全管理仍需加强

主要表现在分包队伍安全管理能力较低,人员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对规章制度学习不够,理解不深,执行上打折扣,个人安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等,致使重复性违章行为仍有发生。

(3)施工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施工质量上如电杆埋深不足、杆根未夯实、电杆和电缆命名不及时、杆上装置不符合标准要求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4)日常班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

主要体现在班组安全管理记录簿和安全活动质量上。存在未及时记录或记录不完整,对上级明确应学习的内容未记录等。如在秋冬查中发现的部分劳务分包单位安全活动记录数月未记录、工器具台帐不齐全、灭火器失效等。

二、结合案例探讨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2.1活动概况

为扎实推进“安全管理提升年”和“集体施工企业安全年”各项活动,促进公司秋冬季施工安全工作,查找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不足,及时掌握并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公司根据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关于开展2013年秋冬季安全大检查的通知》(湖电安〔2013〕296号)要求和部署,印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秋冬季安全大检查的通知》(浙泰配安字〔2013〕32号),并结合公司实际,于9月18日至10月11日开展了2013年秋冬季安全大检查自查活动。

2.2暴露出的安全管理问题

通过公司、班组两级自查,共查出52个问题归纳为5项:一是工器具维护不到位,如不合格工器具与合格工器具混放、安全道路警示牌字迹模糊不更新等。二是消防器具管理不到位,如个别灭火器压力不足未更换,部分灭火器防止位置不当等。三是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需要加强,如新立电杆倾斜、施工方案缺交底记录等。四是劳务分包单位自我管理相对薄弱,如驻地存在材料与工器具混放、新旧材料混放,部分施工车辆车况脏乱差等。五是班组对安全资料管理不够重视,如存在班组安全活动、安全管理记录本不及时记录,班长日志记录不完整等。

2.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2.3.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深化反违章工作,实现安全可控在控①开展十类典型违章整治结合近年来现场违章频发程度、危害程度等,公司列举出2013年重点整治的十类典型违章,编制十类典型违章整治手册,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对十类典型违章的责任人加重考核,对相关责任人连带责任考核,建立劳务技工黑名单制度和违章人员培训学习制度,积极营造“违章必究”和“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②完善反违章激励机制落实班组反违章自查自纠加分措施,督促班组开展反违章自查自纠工作。加大无违章现场奖励力度,提高现场工作负责人、当值安全员现场防违章积极性。

(2)强化关键环节管理,提升风险预控能力①重点抓现场勘查、三措方案编写和计划管理统筹。②开展安全预控提示工作。编制工作负责人、当值安全员安全预控提示卡,提升现场安全管控能力。③充分发挥三类人员的现场把关作用。着重开展“三种人”(工作负责人、现场监管人员、当值安全员)现场管控能力培训和施工质量控制能力培训,提升其现场管控意识和管控能力,充分发挥三类人员的现场把关作用。

(3)开展现场视频监控全覆盖工作公司根据配网施工点多面广的施工特点,增补视频监控单兵设备配置给全体工作负责人,并编制印发了《现场施工视频监控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使用和管理要求,派专人监控管理,做到了公司所有施工现场视频监控设备全覆盖,进一步促进了现场施工安全工作。

2.3.2规范分包管理,提升安全掌控能力

(1)开展劳务分包队伍“三个一(一证、一校、一赛)”活动。以“三个一”活动着力提升劳务分包队伍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打造素质良好、技术过硬的劳务分包队伍。(“一证”即严把劳务分包队伍准入关,严格审查劳务施工队伍及技工资质证书“。一校”,即建立“流动技工学校”。“一赛”,即每季开展一次“劳务分包安全质量劳动竞赛”。

(2)推进劳务单位驻地“三化、二点、一室”规范化建设。以实施劳务单位驻地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统一、规范劳务单位的日常管理,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确保劳务分包队伍的稳定。

2.3.3流动技工学校为依托,开展安全质量培训工作

以实际需求为立足点,以劳务分包单位技工为培训重点对象,公司制订了年度培训计划,公司派出管理和技术骨干,利用雨天、夜间等工歇时间开展安全质量工作。今年来共累计培训13期731人次,取得了较好效果。

2.3.4开展施工集体企业安全认证评估工作

在集体企业安全认证评估自查工作中,公司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省公司关于加强集体施工企业安全管理12条规定,多次开展内部讨论,并积极和市公司安监部沟通汇报,对劳务队伍班组化管理、工作负责人由本单位人员担任等难点问题结合公司实际进行了整改。

2.3.5组织开展集体施工企业安全年活动,落实“安全管理提升”活动

常州数控编程培训班篇10

一、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1、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依法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认真抓好中央和省关于《公务员法》实施以后配套法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公务员考录的公正性。抓好参照管理单位依法规范管理工作。

2、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省州市以上机关从基层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暂行办法》和《省州市以上机关公开选调公务员试行办法》,建立面向基层选人用人导向;会同组织部门继续开展好从村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工作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做好“三支一扶”与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并轨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公务员选拔培养工作。

3、继续做好公务员表彰激励工作。认真贯彻《省行政奖励暂行规定》和《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积极做好省第五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推荐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4、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按照省厅有关文件,认真做好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向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实行工资政策倾斜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认真做好年度公务员滚动升级和正常晋升工资档次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

5、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认真安排和部署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要求,做好岗位聘任后的工资晋升工作;做好年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工作。

三、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6、按照创新管理体制、整合人才资源的要求,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核准后的竞聘上岗,建立与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考核制度等配套管理办法的实施工作。

7、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州实际,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州事业单位管理政策体系,搞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积极促进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合理流动。

8、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继续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加大对中初级评委会的管理,认真做好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以及正高级工程师推荐等工作;强化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要求,做好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衔接工作。

9、认真做好聘用合同管理和聘用合同鉴证工作,提高聘用合同的签证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0、加强人才建设规划和宏观管理。配合组织部门完成《怒江州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的编制工作,不断加大对全州各类人才队伍的规划和宏观管理。

11、认真贯彻《怒江州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办法(试行)》,不断加强高层次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力度。

12、进一步做好优秀人才的选拔工作。做好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培养人选的管理培养工作;做好“省贴”以及省级拔尖农村乡土人才的推荐选拔工作;做好我州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作。

13、加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认真抓好新录用公务员“四个一”初任培训(即理论学习一个月、军队、企业、乡镇各学习工作一个月)试点,公务员“l+2”任职培训(即行政学院理论学习一个月,对口单位或相关单位挂职锻炼二个月);做好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科目培训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初聘培训,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

14、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五、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谐人力资源关系。

15、健全人才市场机制。大力拓展市场业务,加大人才测评、人才派遣、人事等服务项目,发展网络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16、深入推进人事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大力推进人事人才信息化工程,加快人才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人才供求信息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17、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省政府《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和省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渠道实现就业。

18、认真做好人事考试工作。加强各类人事考试考风建设,加大纪律监督和技术监督力度,确保人事考试公平性。

六、积极做好安置工作。

19、认真贯彻落实计划分配干部安置政策,圆满完成安置任务;做好推荐全省第五次安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自主择业干部相关政策,继续推进州、县、乡(镇)、社区“四位一体”管理服务机制体系建设;扎实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确保企业干部稳定。

七、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20、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对政府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认真抓好我州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加大对各部门机构改革工作的督促指导力度,确保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圆满完成。

21、围绕政府机构改革“两个不得突破”的规定,适时开展监督检查和落实。一是管住总量。确保上级确定的政府机构限额不突破,行政编制总额不突破,领导职数不突破。二是管好存量。在机构编制总量不增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编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构、编制使用效率。三是冻结审批。严格按照省纪委等七部门的要求,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期间,暂停各种新增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批,严禁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

八、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22、继续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做好《省机构编制管理条例》、《省各级机关机构设置和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各级机关领导职数管理暂行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

23、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通过把好机构编制增长关,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建立健全议事协调机构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级政府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

24、大力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认真贯彻落实省机构编制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对贯彻执行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大力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25、按照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力争在年底前实现网上办公和实时汇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数据。

九、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

26、开展各类事业单位职能履行情况调研,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配合教育、卫生、文化、农业、交通等部门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

27、继续推进乡镇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增长,坚守中央提出的在“十一五”期间乡镇机构、编制、实有人员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两条底线。

十、大力加强系统自身建设。

28、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州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在工作中整改提高,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