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0-17 17:25:06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1

关键字:养老保险;现状;解决措施

Abstract: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bor and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but,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aging, old-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is not perfect,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old-age insurance;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建立完备的劳动和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我国现阶段各级劳动部门的工作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建立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和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长,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制度运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当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界限时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该制度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形式,社会统筹部分由国家和企业共同筹集,个人帐户部分则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其目的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中国养老保险的现状

1.覆盖面窄,参保率不高

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个人参保率更低,其中有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收入低而且极不稳定,想要参加养老保险十分困难。

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8月,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从今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召开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制度2009年覆盖10%左右的县,2020年之前覆盖所有农村适龄居民。年满60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都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促进了老年保障制度的飞速发展。

2.征缴率难以达到100%,中断缴费现象时有发生

即使是那些已经参加了养老保险的企业,也不能完全保证按期缴费。原因一是有可能企业发展不景气,连最起码的员工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特别是国有企业,老职工所占比例比较大,更不用说缴纳保险金了;也不排除一些企业通过瞒报工资等手段恶意欠缴或少缴一些费用;三是法律约束力较弱,征缴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

3.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到2060年养老抚养比为 60.3%。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这不仅导致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4. 隐性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由于企业从一开始经营就存在一种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而这种积累一直由国家使用,应视为一种债务,但在养老制度未改革以前,一直为隐性债务。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即个人帐户里的基金积累下来,用于缴费者本人退休后使用,由于“老人”和部分“中人”养老金以前并未积累,因此只能将统筹账户里的基金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年轻人的钱给老年人花,负债严重,因此在实际的实施中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

5. 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改革阶段,只颁布了一些国务院行政法规,尚未有正式的法律文件。而法制化是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保障,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才能使养老保险制度有效的运行。立法滞后的现象无法适应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的需要,没有对一些欠缴或少缴的行为产生约束。

二、解决措施

1.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来说,首先应该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尽快以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工作对象,扩大覆盖范围,并同时考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改 革方案,以期将全部城镇劳动者纳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欠缴或少缴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拖欠保费的企业,可采取加大征缴力度,在媒体上曝光,与工商年检挂钩等措施,情节恶劣的,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

2. 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制度

老企业的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发放退休金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新建立的企业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使企业之间不能在相同的起点上竞争,而且缺乏竞争力的老企业已无力支付众多退休工人的养老保险金,导致企业劳保个人开不出工资,上访告状频频。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一些省区难以迅速过渡到省级统筹,可采取分步骤逐渐实现。第一步是建立省级调剂金,比例由省区自行确定,由全省统一调剂使用,以便分散基金风险;第二步实现统一,如统一缴费比例、统一待遇标准等。

3. 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强化个人自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养老保险的各个支柱都得以发展和完善,为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打好基础,为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创造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4. 扩大基金来源的渠道,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解决基金不足问题的关键是要增加基金收入,通过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实行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长期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把社保基金做大。例如延长退休年龄。延长退 休年龄一方面可以使这些劳动者继续缴费,增加基金投入;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基金支出。

5.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1)建立账户分立制,建立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账户分立,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2)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营运,以确保其保值增值。

6.应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中,社会收入有从下向上、从贫向富流动的倾向。对生活困难的企业下岗职工征收社会养老保险费不利于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若对他们免征费用,首先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承受不了,再加上不出力而吃饭的局面会难以控制,而且对缴费者也构成了不公平。因此,建立一个社会最低养老金,维持低收入者养老生活,使人人都有饭吃。

7. 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项社保计划应该和能否覆盖哪些人群,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和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所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养老保险应逐步全面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有密切联系的群体,而农民工正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庞大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该立即建立有关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框架之内的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危机。

结语:中国当前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基本上是符合现实国情的。但是无论何种的完善方式都很难尽善尽美,当前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市场改革体制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2

一、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缺乏重视。很多部门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了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导致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十分落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和维护,使得农民感到十分不公平。

2.缺乏资金投入。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当地政府对于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日益增加了农村保障项目和档案管理的扶持资金,但仍然难以满足农村保险档案管理的资金需求。对于很多农村来说,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所需资金是由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拨款的,如果社保机构资金短缺,便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难以跟上时展脚步,档案管理水平提高缓慢。

3.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随着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参加养老保险,很多农村的养老保险日益得到普及和覆盖,对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不断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然而,几年来,由于档案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很多档案管理没有法律规范和制度依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部门在制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相关政策和文件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不公开,不透明,缺乏舆论监督机制,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

二、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1.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县级以及乡镇级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共同管理和安排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引入互联网技术,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对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县级档案局应该从更高的层面上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规范,并对其加强监督和指导。其次,无论是人力资源部门,还是社会保障部门,都应该将档案管理纳入管理体系,对档案管理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打好基础,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系统。第三,对于乡镇级农保处来说,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化,组织一个农村养老保险档案部门,将具体的档案管理事宜安排到日常工作中去,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收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和保管,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能够有效顺利的开展。

2.制定管理制度。目前,针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根据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制定严格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行为,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为其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妥善保管和处理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发挥档案作用。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3

【关键词】农村;新农保;基层运行;问题及对策

一、河北省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河北省先后于2009年及2010年在涿州市、万全县等37个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在实行的试点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使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基层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河北省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基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自身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够、参与意识薄弱。一些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认识不够,认为农民收入水平远远不及城镇人口,参与养老保险是奢侈消费,甚至有的人认为政府让参与养老保险是乱收费的行为,有的农民担心这些投入在以后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即使经济条件准许也不愿意参与保险,另外,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从“养儿防老”的观念中走出来,对自身步入老年后的生活缺乏一种忧患及积极改善的心理。(2)保障水平过低。河北省在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经符合领取保险金的老人仅能领到55元,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从16随参保)到60岁时(2063年以后)最多能领到140元。显然对于年老体衰、体弱多病的农村老年人这点养老金远远不能保障其正常生活。(3)基层管理设施落后,经办人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目前河北省各县、乡都已经设立专门的农保经办机构——劳动社会保障事务所。但是在基层的具体情况是:专门的农保经办机构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总体上投资较少,缺乏现代化办公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系统也不够完备,难以做到办理农保业务方便快捷。另外,农保经办机构人才缺乏,经办人员业务流程不够熟练,不熟悉政策和业务,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服务能力较差,工作效率低下,业务素质有待加强。(4)缺乏养老服务机构。建国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目前已经逐步进入老年阶段,而且多数家庭实行了计划生育,子女少,给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提供老人起居、看护等方面的服务,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但目前养老服务机构在河北省农村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5)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利的法律依据。

三、应对基层运行新农保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思考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意识。一些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够,参与意识淡薄,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村村响”广播、黑板报、明白纸、宣传文化队等多种形式,积极研究制定宣传工作规划,真正深入农村去开展宣传工作。(2)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和增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改革农村内部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为农民创收增收,为农民参与农村养老保险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加大财政支农支出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支出,合理调整社会成员,对公共资源的占有情况,给农民参保增加信心,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利于社会安定。(3)加强业务人员培训。现在各试点地区基本都已配备专职的新农保工作人员,各乡镇和各村基本也都配备了专职人员2~3名,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能够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国家政策、新农保业务及计算机网络等,达到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办公。(4)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保障。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并保证其实施,而不仅仅是社会政策的形式,专门的立法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农民的实际需要,从法律上确认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性质、对象和标准,规范权利、义务和责任,可以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有法可依,开展工作时更有针对性。(5)拓宽农村养老保险渠道。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配合,引入商业保险进入农村养老保险领域,使得一些要求更高的农民百姓可以达到自己的保障需求,来建立多层次、全面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参 考 文 献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4

这次全市养老保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养老保险有关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全市养老保险工作形势,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完成以养老保险扩面为重点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构建和谐咸阳奠定坚实的基础。刚才,兴魏同志通报了全市前十个月养老保险扩面等工作情况,庆明同志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马厅长专门出席会议并讲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请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养老保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各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省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工作,加大保险费征收力度,逐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较好地完成了养老保险费征缴任务,实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使“两个确保”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养老保险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养老保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扩面工作进展缓慢。截止目前,全市今年仅新增参保人数1.5万人,与省上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一些单位和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问题比较严重。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全市各企业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已达2.3亿元,虽然税务和养老保险机构加大了征缴力度,但仍然出现了前清后欠的问题。三是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压力巨大。截止10月底,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当期赤字4.5亿元,预计到年底缺口将达5个多亿。养老保险基金高位赤字运行,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四是个别县区和部门对养老保险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正确认识,部门联动和整体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这些问题,已经对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38号)和省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7号)文件精神,从明年开始要逐步做实个人帐户,且以*年底参保职工为基数,一定三年不变。对所需资金实行分级负担,其中75%的资金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25%由地方财政承担。如果我们不能如期完成今年省上下达的养老保险扩面任务,势必影响到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的全面落实,这将会对我市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为此,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养老保险工作特别是扩面工作,进一步增强基金的支撑能力,对于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养老保险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国发〔*〕38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加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可靠的养老保险筹资渠道,增强养老保险支付能力,更好地维护社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均衡企业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从容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冲击,解除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养老保险工作,是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发展是民生之本、保障是稳定之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养老保障,是体现执政为民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党和政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国家和省上相继出台的关于养老保险工作的文件,充分体现了各级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强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就是要让此项工作成为老百姓的“安心工程”,使广大劳动者都能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加强养老保险工作,是构建和谐咸阳的重要举措。养老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决定》指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在中央的重大决定中,把养老保险放到如此突出的位置,规定得如此具体,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府领导干部对此一定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切实抓好养老保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加快推进和谐咸阳建设进程。

总之,全市上下务必要进一步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以更加得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办法,全面完成养老保险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二、突出抓好养老保险几项重点工作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养老保险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刚才庆明同志已作了具体部署。这里我就几个重点问题作以强调。总的要求是,各级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正确处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关系,突出重点,改进方法,切实加大基金征缴力度,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完成养老保险扩面任务,努力提高全市养老保险工作水平。

(一)全力抓好扩面工作。养老保险扩面是养老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完成扩面工作,才能达到社会保险的广泛覆盖,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目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国有、集体企业职工逐年减少,将混合所有制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已经成为养老保险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其他社会保险向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工扩展,逐步使所有劳动者都能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组织人员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应参保而未参保的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尽快确定扩面的重点单位和群体。在工作中,要严格政策,规范操作,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确保完成省上下达我市的养老保险扩面任务。

(二)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力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依赖于雄厚的保险基金的支撑。社会保险的特点和功能又决定了社会保险必须是先尽义务,后享受权利。就我市整体情况看,参保企业和职工总的缴费情况是好的,但是历史拖欠养老保险费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有的改制企业在改制方案中没有落实职工的保险费,造成职工保险费悬空;有的企业甚至把代扣的职工个人所缴纳的保险费用作为流动资金,在职工中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各级养老保险经办部门一定要从维护国家和职工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大保险费征缴稽核工作力度,核实缴费基数,准确向地税部门提供当期征收计划。各级地税部门要发挥征管优势,按照陕政办通〔2000〕42号文件要求,全力做好保险费征缴工作。各级劳动部门要切实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努力提高征缴率。对拒缴、瞒报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严肃依法处理;对欠缴养老保险费的,要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大追缴力度。总之,要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努力做到应缴尽缴,不漏一人,确保省、市下达征缴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切实强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监督管理,是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最终惠及于民的根本保障。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命钱,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能随意挤占、挪作它用或者中饱私囊,否则,将会受到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的严惩。因此,要认真汲取上海社保基金案的教训,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社保基金专款专用。要继续将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要制定和完善严格的监督管理政策法规,努力做到依法监督。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保证基金监管制度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千方百计共同维护基金安全。

三、加强对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养老保险工作的领导,把这项民心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为了确保圆满完成养老保险扩面等项工作任务,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协调机构,专门协调此项工作。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和保险费征缴纳入各自目标责任制管理,尽快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领导联席会议制度,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切实负起责任,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努力做到工作责任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各级政府要重视支持养老经办机构的工作,在人员、经费、办公条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保障。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也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养老保险工作面大量广,需要各方面共同组织实施。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业务领导,搞好综合协调,加大执法力度;养老保险部门要定期向主管部门和政府报告工作情况,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财政、经委、税务、工商等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高质量完成自身承担的工作任务。总之,要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工作的强大合力。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支付危机;风险管理;风险沟通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21-02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养老保险待遇不断攀升,大量在职职工提前退休,通货膨胀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支付能力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学术界日益兴起了社会保障风险管理的研究。然而,目前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强调技术层面的风险防范和事故后的应急处理,而缺乏公众的参与和沟通。然而,现代社会是“公民应有机会参与推动及享受社会发展”的社会,随着信息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倘若政府对待社会风险的管理缺乏与公众的沟通或者沟通方式简单粗暴,会导致公众因信息不对称而徒增恐慌和对政府行动的不接纳。因此,有必要将风险沟通引入养老保险支付风险管理环节,改善公众与养老保险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增进公众对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认识和提高应对能力,维护上万亿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1风险沟通的含义

风险沟通是指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风险信息、思想情感相互传达交流,并获取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说,风险沟通涉及多侧面的风险性质及其相关信息,它不仅直接传递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表达对风险事件的关注、意见以及相应的反应,或者国家或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措施等。风险沟通对于处理公共危机,增进认同,化解谣言,维护社会稳定,重塑信心具有很大的作用。

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沟通是养老保险行政主管部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监督机构、社会公众、第三部门之间就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本质、形式、风险严重度和风险可接受水平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等进行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沟通既是防范于未然的预防性措施,又是应急处理的得力工具。

2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影响基金支付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未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据《2010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年末我国城镇就业人员32288万人,而同期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仅为2570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40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305万人。如果扣除参保的离退休人员,我国城镇人员参保的比例刚达到60%。不能起到大数分散风险作用。而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才刚起步。在养老保险未实现真正意义的广覆盖的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据《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老年抚养比为11.9%。

(2)养老保险管理“多龙治水”,引发养老保险管理的信息冲突。

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涉及社会保障部门、税务部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财政部、全国基金理事会。众多管理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的社会保险风险信息系统,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尺度不一,信息的传达汇总不及时,容易发生信息的冲突和推诿扯皮。

(3)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不透明,降低基金投资的效益和可信度。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信息公开的法律,基金的投资状况信息途径单一,受众面狭窄,这种长期近乎封闭式的管理方法既不利于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保值增值监督,也不利于树立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公信力。

3风险沟通在养老保险支付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思路

养老保险支付危机的发生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事故前的防范、应急处理和恢复阶段。对应的支付风险沟通包括预防沟通,应急沟通,善后沟通。每个阶段对沟通的方式和信息的要求有所不同。

(1)实行预防沟通,增加对养老保险的认同。

支付风险发生前的预防沟通在于增进养老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养老保险保险经办机构和公众(包括企业经营者、职工代表、退休人员代表和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获得公众对养老保险发展的理解和支持,增加对养老保险的认同感。预防性风险沟通主要从意识领域,具体实施手段,公共关系,法律保障四个方面入手。

①意识领域的措施:首先要养老保险双方的树立沟通意识,以我国颁布《社会保险法》为契机,通过互联网、电视节目等各种途径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养老风险意识,促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实现养老保险的广覆盖。普及养老保险支付风险防范计划,引导人们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多方面预防性储蓄,规避国家发生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时,个人的养老支撑能力不足。其次,重视听取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社会困难群体意见,挖掘其参保潜力。最后,主动接受广大公众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评议和监督。

②具体实施手段:最关键的是要制定详细的风险沟通计划。设置沟通渠道,构建有效地对内、对外沟通管理机制和沟通平台,增强纵横及内外交错的沟通频次与途径;规范沟通规则,约束沟通中的不良行为;确定沟通的时机和沟通方式;培养专业的风险沟通人才,掌握风险沟通的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方法,实现风险沟通的专业化。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6

关键词:睢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出路

1 前言及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也是现实城乡统筹发展和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各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对于类似睢宁这样地处苏北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域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于稳定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全县总面积1773平方公里,人口132.51万人,耕地150万亩,辖16个镇、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内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农副业非常发达,已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县。然而,具体到该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而言,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不少地区在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还面临着种种问题,从而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的发展出路,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当前,理论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众多,研究涉及的领域也包括众多方面。如龚中纯(2005)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梅瑞江(2008)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出路研究》、吴岩峰,陈晨,富仲羽(2004)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张宝清(2005)的《试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等。这些研究著述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原因、对策、出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虽然目前理论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著述较多,但往往各有侧重,并且多从大的层次和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进行分析,而关注具体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结合睢宁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出路,以期对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2 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贯彻执行重视不足。尽管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意义重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显然认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重视不足;二是农民自己也不够重视。从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目前很多基层干部在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存在轻视心理,甚至还有少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有可无的。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观念势必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造成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

(2)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对于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缺乏政策和法律上的有力支持也是一项严峻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真正贯彻实施的情况相当普遍。而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法律规范的约束,客观上也加剧了领导干部对于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消极怠慢的情况,从而不利于这一制度的有效推进。

(3)保险资金筹集困难,且资金运作不合理。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当前很多地区在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这一制度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其收入水平往往影响着农民参保养老保险的意愿。一方面,农民由于收入较低从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持往往又捉襟见肘。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匮乏的现实情况。此外,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上,往往只能将其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投资渠道十分单一。这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时期,显然也不利于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4)养老保险的覆盖对象也有失公平。从当前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看,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方面也存在一定不合理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参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遵循的是自愿原则,而很多生活条件较为贫困的农民群众或者不愿投保,或者无力投保。因此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多数都在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然而,从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真正需要得到养老保险覆盖的却恰恰是那些生活贫困的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体。

3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路

(1)切实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如前所述,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对于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这一方面要从领导干部做起,使其成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推动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下大力气宣传,使农村广大劳动者改变过去对于参保养老保险制度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认识这一制度对其自身的保障作用。相信一旦有了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则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而言也必然会水到渠成。

(2)提高政策和法规体系的支持力度。一旦有了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体系的约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就有了充足的法律保障。这也必然会给那些消极怠慢的领导干部带来压力,使他们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工作中去。此外,在相关政策规范的执行方面,也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将政策规范视同虚设。另外,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方面也要加强监督,对于其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予以坚决处罚。

(3)开拓资金来源,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从根本上说,增加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渠道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最重要的资金保障在于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支持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保证这一部分财政资金落实到位,并坚决杜绝将保险资金截留或挪作他用的违规行为。此外,还可以开拓新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渠道,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中来,并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都能得到必要的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毅.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财政,2003(8):40-41.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7

关键词:睢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出路

1 前言及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也是现实城乡统筹发展和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各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对于类似睢宁这样地处苏北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域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于稳定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全县总面积1773平方公里,人口132.51万人,耕地150万亩,辖16个镇、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内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农副业非常发达,已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县。然而,具体到该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而言,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不少地区在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还面临着种种问题,从而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的发展出路,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当前,理论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众多,研究涉及的领域也包括众多方面。如龚中纯(2005)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梅瑞江(2008)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出路研究》、吴岩峰,陈晨,富仲羽(2004)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张宝清(2005)的《试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等。这些研究著述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原因、对策、出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虽然目前理论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著述较多,但往往各有侧重,并且多从大的层次和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进行分析,而关注具体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结合睢宁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出路,以期对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2 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贯彻执行重视不足。尽管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意义重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显然认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重视不足;二是农民自己也不够重视。从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目前很多基层干部在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存在轻视心理,甚至还有少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有可无的。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观念势必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造成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

(2)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对于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缺乏政策和法律上的有力支持也是一项严峻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真正贯彻实施的情况相当普遍。而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法律规范的约束,客观上也加剧了领导干部对于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消极怠慢的情况,从而不利于这一制度的有效推进。

(3)保险资金筹集困难,且资金运作不合理。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当前很多地区在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这一制度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其收入水平往往影响着农民参保养老保险的意愿。一方面,农民由于收入较低从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持往往又捉襟见肘。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匮乏的现实情况。此外,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上,往往只能将其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投资渠道十分单一。这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时期,显然也不利于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4)养老保险的覆盖对象也有失公平。从当前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看,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方面也存在一定不合理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参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遵循的是自愿原则,而很多生活条件较为贫困的农民群众或者不愿投保,或者无力投保。因此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多数都在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然而,从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真正需要得到养老保险覆盖的却恰恰是那些生活贫困的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体。

3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路

(1)切实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如前所述,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对于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1] [2] 

这一方面要从领导干部做起,使其成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推动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下大力气宣传,使农村广大劳动者改变过去对于参保养老保险制度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认识这一制度对其自身的保障作用。相信一旦有了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则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而言也必然会水到渠成。

()提高政策和法规体系的支持力度。一旦有了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体系的约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就有了充足的法律保障。这也必然会给那些消极怠慢的领导干部带来压力,使他们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工作中去。此外,在相关政策规范的执行方面,也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将政策规范视同虚设。另外,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方面也要加强监督,对于其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予以坚决处罚。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8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我国的国土广大,农村人数数量非常的多,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逐渐加深,农村的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非常重要一环,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是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才能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现在已经处于非常棘手的位置,为了保证社会未来的稳定,必需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一、简要分析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为了预防未来农民人口老龄化情况加重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经济压力负担过大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我国,也是整个世界面临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我国提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保障老年人未来的基本生活。在国家开始尝试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推行农村全面养老保险制度可以缓解子女赡养父母的一部分压力,国家之前在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在培养子女的同时还要赡养四位长辈,更加增加了压力,只有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才可以保证全国人们的安定与幸福。"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我国现在仍是发展中国家,只有解决好农村的问题,才能看见整个社会明显的进步,建立并完善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才能调动起农村人们的整体的积极性,促进生产,保证农民的日常收入,促进农村的经济生产,保证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

二、简要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偏远地区还存在着一些传统的思想,认为养老保险这部分的投资是非常不必要的,在这部分地区,农村的经济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农民很多的家庭甚至没有多余的钱来交养老保险,一心只培养后代。在这种状况下农民的参保的意识非常薄弱,缺少对养老保险的重要认知,即使有的农村家庭意识到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但是也没有多余的钱来负担这部分的费用。但是根据统计,农村社会保险的投入与收益让农村人们并不是很满意,这样对于那些有些想尝试的农村给予了严重的打击,导致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整体的数量不多,覆盖面不广,很难达到全面的普及。参考世界上其他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是具有一种强制性的规定的,这是作为保障国家发展的一种强制性法律而存在的。这与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今几乎没有一部成文的法律法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我国没有已经确定成文的法律法规,导致了广大的农村人们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度不高,没有足够的额热情,这种缺乏法律效力的制度使广大的农村人们缺乏信心而阻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三、简要分析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国家政府应该负担着加强舆论宣传的任务,保证农民对养老保险有着全面的认识。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急剧老龄化,若是放任不管对于国家未来的经济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提升国家地位,在此情况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普及必须早日提上日程,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养老保险的对自己对子孙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的热情,才可以保证制度的全面推进。这对相关部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政府机关单位应对自己下属的农村通过媒体或现场宣传等多种的方式来宣传国家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使农民的认识到参保的重要性,争取通过此办法加大农村对于养老保险的关注度,提高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数量。立法对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至关重要,由于各地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千差万别,缺少法律的统一度与规范性。若想达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是当务之急。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推行激励机制,出台扶持政策,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对于财政支出有一定困难的地方农村,建立一定财政补助和集体补贴制度,完善农村的社保资金。政府机关单位健全约束机制,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行为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进也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地方政府可以调查农村的收入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区经济状况,保证投入与收支达到农村老百姓满意的程度,是保证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结束语

我国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任务不能忽视,只有达到农村人们全面的加入养老保险的行业才能最大限度的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各级地方政府机关单位应该以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作为长远目标,使我国现有的农村人们无后顾之忧,生活稳定幸福,建设好农村,才能保证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养老保险改革的深入,农村养老保险早晚会得到全面农村人们的拥护。

参考文献:

[1]李文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J].财经界,2010(01).

[2]谢星.对农村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2009(22).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9

关键字: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24-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据统计,2005年末吉林省总人口为2716万,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8万人,占总人口的7.76%,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为老龄社会”的国际惯例,我省已进入老龄社会,其中农村人口为1289.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7.47%,按比例计算,吉林省65岁及以上的农村人口约为1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可见,这一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作为一个涉及面广、周期长的大问题,它的解决任重而道远。本文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做了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1993年吉林省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吉林省把工作对象的重点放在有固定收入的农民上,即首先把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村干部等纳入到保险中来。因为在起步阶段采取了正确的工作方法,从而使农村养老保险在吉林省迅速开展起来。但是,随着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保险面窄,投入人数增长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到1998年,虽然全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业务县(市)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开展此业务的乡镇有730个、村3344个。但是,全省累计承保人数只有191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6%,占农村劳动力的3.8%,养老保险金累计为7329万元。而同期,全国有8200多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累计保险基金达166多亿元,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9年,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出现全面萎缩态势。开展农保的县(市)覆盖面下降到85%,有6个市县停止这项业务;开展业务的乡612个,村2795个,分别比1998年减少118个和549个,占全省乡、村总数的比重降低到65.9%和27.6%;全省新增承保人员约0.5万人,比上年减少0.7万人;退保人却达到2353人,比上年增加近900人;累计承保人下降到13.5万人,比上年减少5万人;保险费收入620.9万元,比上年减少600万元。与此同时,领取养老金的人上升到597人,比上年增长311人;全年支付养老金100.75万元,比上年增加26万元。

2000年末,全省参保人数减少10万人左右,当期参保人数仅为3497人,养老保险费征收266万元,社会安全网急剧萎缩;截至2002年4月,全省仅有5个市州的个别县仍在办理此项业务,其他市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2004年末,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0.9%;2005年8月的调查显示,吉林省农村96.3%的老人养老仍然靠家庭养老,剩下3.7%的老人也认为家庭养老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

(二)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1、资金筹集能力差,保障水平低。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度大,而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又是以个人缴费为主,而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部分,即个人交纳保险费越多,集体补助也越多,个人帐户积累资金也越多,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养老保险不具有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的功能。同时,按方案中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每月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部分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投保的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根本不能起到保障老年基本生活的作用。

2、家庭养老面临诸多困难。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村广大劳动者养老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父母在,不远行”的束缚已彻底打破,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人口中独身老人,由于缺少了“老来伴”,没有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也逐步被推入市场,参与竞争,风险也不可避免的显露出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使家庭养老的保障性进一步削弱。

3、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管理存在不合理,保值增值能力差。首先,养老金管理缺乏规范的体制。目前我省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管理与营运在相当部分地区无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养老基金管理人才与管理制度都存在较大的缺失,致使农村养老保障基金被挤占、挪用甚至贪污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安全性往往难以保障。其次,政事不分。农村养老保障的行政管理与养老保障日常业务如资金的收取、运营和发放等集于一身,管理效率不高。再次,城乡分割。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项目城市社会养老保障项目至今仍采取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利于通盘考虑城乡社会保障问题,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最后,在保值增值方面,根据农村养老基本方案的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专业的投资人才,我省大多农村地区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这种方式看似安全了,但是自199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多次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都已经相当困难,更不要说增值了,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回报率低。

二、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

(一)国家重视不够。由于地方政府领导出于对政绩的考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存在思想顾虑,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是经济工作,而且国家没有强制推行,因此觉得不重要,可有可无。有的领导甚至把这项工作看成是超前行为,是在加重农民负担,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混为一谈,以至于不理解、不支持。

(二)养老社会化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农民并不拥有他们耕种的土地,在年老时也不能出售土地来满足他们的养老需要,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再加上由于经济的原因和农村的老龄意识淡薄,养老社会化并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广大农民也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和要求,因此造成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三)缺乏统一立法,统一管理。我省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基本上是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性,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的,甚至是某些领导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违规造假现象严重,有损对农民投保的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参保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四)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予以适当补助,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吉林省农村经济积累不足,是制约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解体以后,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个别地方乡镇企业的发展为集体经济提供了部分积累,但是绝大多数地方农村集体经济几乎停滞,原有的集体经济也被分光或消耗殆尽,为养老保险提供补充有一定困难。薄弱的集体经济削弱了自身的保障能力,降低了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持程度。在目前主要靠政府行为来推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农村基层缺乏扩大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无疑将影响这一事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

面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应该从政府、社会及个人的角度进行新的安排,以实现国民皆老有所养,真正带领广大农民共建和谐吉林。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认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这主要从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好事和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讲明我省人口老龄化已日益严重的现实,使广大农民认识到老龄化问题如同计划生育一样,若错过时机,将后患无穷,而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二是从思想源头上纠正某些领导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看做是“加重农民负担”或“条件不成熟”等的片面观点。三是深刻认识到农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体,其积极性的高低,是决定此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针对现实中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普遍存在的“三怕”,即怕政策变、怕不兑现、怕不核算等问题,把道理讲清、实惠讲明、好处讲透,切实消除他们的误解和思想顾虑。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刘云龙说,过去,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得筹资办法。农业税取消后,大部分地方集体经济成为空壳,集体补助难以落实。因此,财政投入非常重要。应当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农民缴费能力、当地消费水平等,合理测算待遇水平,根据平均余寿和保险精算确定个人帐户养老金的缴费标准,适时调整养老金领取标准。

(二)从观念上改变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走出农村的孩子入手,要让他们知道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进而向自己的父母、亲人传播这种思想。其次,要大力推行农村基础教育,加大财政支出中农村教育所占的比重,鼓励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教育事业上的投资。最后,力争普遍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培养农民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加强有关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组织具体的学习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的相关讲座和活动,让养老保险的思想在农村渐渐渗透,改变农村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形成农村养老保险的新风气。

(三)广开渠道,解决参保资金不足。农民收入增加,才能有余款去购买养老保险,在不为现实担忧的情况下,才会为将来的养老打算。因此,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参与积极性和缴费能力。

第一,利用国家对农民种粮进行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向规模化、联营化发展;引导农民由中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树品牌意识,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加快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农民二、三产业收入,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扩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方面,积极发展城镇工业,拓宽农民在省内的就业渠道,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鼓励、组织剩余劳动力出省外出打工,在政策上、措施上给予扶持,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建立相关服务性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保护其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第三,强化农民的文化意识,营造发展软环境,集中农户闲散资金,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注重品种、质量,依靠科技进步,从理念上找效益,从质量上谋发展;努力营造发展氛围,提高群众致富意识、全民参与意识,树立良好的农村社会新风尚,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翠宵.天大的事[M]法律出版社.2006

[2]王岗峰.走向和谐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篇10

1.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程度不深入。随着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保定市农村地区居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有所改进。但从新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来看,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险知识的认识程度仍有待提高。新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从参保的金额来看,保定市绝大多数居民仍然选择了较低档次的标准。这样一来,到这些农村居民到达退休年龄,领取到的养老金非常有限,较少的养老金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杯水车薪。另外,从对保定市农村居民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农村居民仍以传统的养儿防老、存钱防老为主要的养老观念。我们下一代的养老负担本来就已经很沉重,如果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转嫁,在未来将会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另外,由于缺乏理财方面的知识,多数农村居民,仍以储蓄作为自己的养老后备金,不能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养老观念。

2.保定市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且发展不均衡。从保定市发展情况来看,作为环渤海圈的重要城市,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内属于发展较落后的城市。从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近三年的数据来看:2012年保定市人均GDP为24029.87元,全省排名第9位;2013年保定市人均GDP为23609.42元,全省排名第10位;2014年保定市人均GDP为26959.81元,全省第9位。保定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像涞源县、阜平县、顺平县、唐县等,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落后于国家贫困县的平均水平。保定市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不重制约着新农村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在经济上的注意力往往更多的放在改善现有生活质量、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另外,保定市不同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高阳县、荣成县、白沟以特色产业为主成为带动保定市县域经济的龙头,工业基础较雄厚的涿州、高碑店也一直走在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但同时,保定市西北部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形成了地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样一来,政府扶持政策很难在全市农村地区统一实施。

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力度低下。目前我省全省采用的农村养老保险补贴模式只包括缴费固定补贴和基础年金待遇固定补贴,别且不随着缴费档次不同而变化,目前我省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分为五个档次,缴纳保费分别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根据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计算,五种缴费档次国家的政策补贴都为每人每月55元,这样就导致农村居民在选择缴费档次时候多数居民选择了100元、200元的较低档次,而较低的缴费档次也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总体的保障力度偏低。由此,农村居民真正达到退休年龄后,养老金的收入便不能成为其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新型养老保险也就违背了其实施的初衷,起不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养老的作用。

4.保定市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农村养老问题作为国家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型养老保险的提出无疑在其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仅仅依靠养老保险是很难满足未来农村养老的需要的。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多层面、立体式的农村养老体系,这种养老体系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参与。但就保定市目前的农村养老状况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保定市农村居民主要的养老方式还是依靠养儿防老、存钱养老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方式,随着将来人民生活压力的加大,尤其是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将会在极大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保定市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要想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保定市农村居民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应加大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于表面。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主推部门应从:(1)社会保险的运行原理;(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缴纳和给付制度;(3)现行养老观念的弊端;(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贴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宣传。让农村居民能够从运行原理的角度,真正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必要性。

2.大力发展保定市农村经济,重点扶持贫困地区。保定市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下,是制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应鼓励已形成固定产业模式的特色产业发展(如白沟箱包产业、荣成服装产业、高阳纺织业、蠡县毛皮业等)和已具备工业基础的县域工业企业发展(涿州、高碑店、清苑县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保定市贫困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和致富引导工程,从而达到提高人民收入的效果,进而提高人们的缴费能力。

3.因地制宜,制定不能力度的保费补贴政策。为能够全面的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在补贴力度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补贴力度。对于保定市的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可以适当做出倾斜,以切实提高保定市较为贫困地区的缴费能力,使新型养老保险在更大程度上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