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和谐社会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5:32

共筑和谐社会

共筑和谐社会篇1

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和谐社会演讲稿。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最近,北京一群中学生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提倡环境保护的信,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朱总理在同学来信上批示说,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实令我等长辈惭愧。?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位又何尝不应该对此深刻反省呢?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

事做起,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共筑和谐社会篇2

一、共同的主题:生态和谐。上海世博会参展的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筑的共同理念是:生态和谐。都创建了一个相对的“低碳”生活建筑,率先应用高科技、新型材料、新思维等,应用到各个展馆的建筑上面,让大家共同见证和探讨,我们的城市在未来的生活中,变的更加美好,凸显“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时代政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二、世博会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诠释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监理公司的我们来说,首先、为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商机。上海世博会努力吸引了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上海世博会每天有近50多万人参观游览,场面恢宏,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还有我国的经济经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化建设也就拉开了序幕,这十年将是我国建筑行业繁荣发展的时期。其次、为建筑行业送来了典范。世博会的这些展馆,是人类进步的大舞台,它融合了世界各国带来的新技术、新文化,让每一个人开阔了眼界,产生新的思想、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促进我们监理公司要发展、必进入新的建筑领域,学习、竞争、进步。尤其是每个国家的展馆,融合了每个国家的独有的特色文化和建筑风格,更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学习。再次、肯定了监理公司未来城市建筑运作的项目管理的理念——低碳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低碳经济下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正逢其时;应该说,建筑行业特征决定了低碳型绿色建筑将是破解资源瓶颈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当前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是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建筑行业产业升级的一条优选路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抓住这个机遇,未来的建筑都将会成为,从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到新技术材料的应用,全新的低碳生活,构建和谐生态平衡。世博会是建筑行业的风向标、引领未来城市建筑。这不正是世博会带给我们公司的礼物吗?

我们参观了好几个不同的国家的展览馆时,不难发现,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正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明天城市所描绘的蓝图之中。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将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将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各种创新要素汇聚交融,创新思想与人们的密集沟通和互动而得以迸发。与此同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和生产设施又使得创新的火花快速转化为技术,进而变成造福人类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公司应抢先学习这些新技术,缔造一个新突破的不朽传奇。最后我们预祝世博会取得圆满成功!

共筑和谐社会篇3

一、“和谐企业”的主要含义、基本特征以及企业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构建“和谐企业”,对其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建“和谐企业”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以及“和谐企业”等众多“和谐细胞”组成的。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这些“和谐细胞”入手。作为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2.构建“和谐企业”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内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比如企业之中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职工之间彼此猜忌,团队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与社会效益;漠视职工身体安全和健康,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施工中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难以杜绝;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职工的利益,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因此,消除这些“不和谐”现象,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企业职工的共同愿望。

二、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内外十大主要关系

“和谐企业”中的“和谐”涉及到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是企业内上下级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企业与职工和谐,职工与职工和谐等;所谓“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业主、监理以及设计方和谐,企业与劳务队伍、材料商和谐,企业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介和谐,企业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等。由此,笔者以为,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不断促进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内外十大主要关系。

1.正确处理好企业内上下级单位、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系统中各部分与要素和谐,首先是要促进企业内上下级单位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目前,大多数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都实行了公司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在这些企业中仍然还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各利益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等许多问题。由此,促进企业内下级单位之间和谐,就是要提高认识,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理顺公司与工程项目部、机关与工程项目部的关系。同时,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协调合作,和睦相处。不同部门之间只是职责分工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促进企业发展。因此,要积极促进公司机关以及工程项目部之中计划、财务、物资以及工程等各职能部门互相协调、相互配合,实现各职能部门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2.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的关系。“企”字无人则止。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与职工和谐是根本。职工既是和谐企业的主体,又是“和谐”的创造者,只有企业与职工和谐了,企业构建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了根基和依托。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首先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其次是要关爱职工,不断改善施工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第三是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营造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工作环境。同时,要积极为职工之间交流搭建平台,促进职工之间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和睦相处,在企业中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3.正确处理好企业与业主的关系。业主(亦称甲方)是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是负责工程项目招标和管理的单位。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业主就是“上帝”。与业主交往,首先是要摆正承包商位置。业主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关系是发包商与承包商、买方与卖方的关系。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自己准确定位,充分尊重业主,与业主建立不卑不亢的平等关系。其次是要讲合同、守信誉,坚持诚信经营。作为承包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严格履约,按合同要求,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与施工进度,在业主中树立起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良好形象。第三是要及时沟通、友好协商。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经常会在工程量认定、补偿索赔、价款结算等方面产生分歧。这时,建筑施工企业应主动诚恳地与业主进行及时沟通和友好协商,妥善解决分歧。但是,对于业主处于种种目的,故意损害承包商利益的,建筑施工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据理力争,切实维护企业合法利益。

4.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监理、设计方的关系。监理和设计方是受业主的聘请,业主进行施工监督和施工设计的单位。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他们所传出的是业主的“声音”。处理好企业与监理、设计方的关系,首先是要尊重他们的特殊地位。在施工过程中,要自觉服从和接受监理的监督,当工程质量或施工进度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监理的意见积极改进;当施工中出现不可避免的缺陷或不可抗拒的意外时,应以友好的方式争取监理的谅解和认可。同时,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不一致时,应征得设计方同意与支持,提出修改设计意见,求得业主批准并取得监理签证。其次是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在施工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大局出发,多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促进企业与监理、设计方相和谐。

5.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劳务队伍、材料商的关系。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外部劳务队伍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补充力量。而对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处理好与外部劳务队伍的关系,一方面,是要认真把好资质审查关、合同签订关、教育培训关、过程监控关以及计价拨款关等劳务管理的“五道关”,把握管理主动权,理顺劳务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对外部劳务队伍的认同性,不把他们当作“外人”,不断改善他们的施工、生活环境,积极鼓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替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双方的和谐发展。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要选择那些材料质优价廉、守合同、信誉好的材料供应商作为合作对象,强化合同管理,加强买卖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两者相和谐。

转贴于  6.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就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动向,获取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信息;就可以在工程施工中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利用政府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调整其他外部关系。建筑施工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一是要尊重和服从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了解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遵守法律、法规,调节企业和国家、地方的各种关系。二是要严格依法纳税,履行应尽的义务。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合作,多向地方政府传递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情况,协调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中计委、建委、公安、工商、税务等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指导。

7.正确处理好企业与新闻媒介的关系。新闻媒介是企业的“代言人”。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新闻媒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企业可以通过新闻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和经营环境,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施工生产的信息;二是企业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将企业介绍给社会,帮助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以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新闻媒介交朋友,加强与新闻媒介的联系,与之建立友好密切的关系。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抓住工程施工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及时报道企业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动态,积极宣传企业,扩大企业的外界影响。同时,当出现对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时,企业应积极作出反应,认真查清问题,通过新闻媒介阐明观点,消除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减少损失。

8.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当前,在国内建筑市场上,僧多粥少,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在竞争中合作”思想观念,不能把企业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如果企业只想着消灭竞争对手,不愿合作,拒绝联合,结果只可能是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之间有竞争,更应该有合作。当前,企业之间联营是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建筑施工企业之间要通过联营,发挥各自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不同企业间资质、信息、经验、市场等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企业共同发展,达到双赢或多赢。在同一项工程中的不同建筑施工企业也应加强合作,经常交流。如果一味对抗,恶性冲撞,只可能是造成两败俱伤。

共筑和谐社会篇4

【关键词】旧城区;和谐共生;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同时,建筑在城市发展历史中每个阶段都呈现出其富有特色并完整而优美的个性,它们的视觉形式往往既表现出过去的传统又蕴含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现代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给城市的发展造成重要影视,尤其是给城市规划者们在寻找传统建筑和现代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探讨与旧城区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模式,并找到一种使新老元素在建筑环境中和谐共生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旧城区社区的主要特点分析

根据城区居民之间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我国城市社会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公寓式社区,是当今城市发展的趋势,主要是由新兴居民安置区、商品房住宅小区等构成,邻里之间往来较少,邻里关系多松散甚至陌生;另一类是村庄式社区,居民在那里已生活了多年,对那些地方与邻里比较熟悉,有些家庭甚至居住了两三代。旧地城区社区多由企业或单位的职工住宅构成,他们之间交往较密切,社区内原邻里关系较为亲密,像传统的村庄一样,属于村庄式社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重点或场所发生了改变,原居民区留下的多半是早期失业、下岗、年龄较大或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和家属。因而,旧城区社区通常是困难居民比重较大,居民收入相对较低,进城务工农民较多,居住环境情况复杂等特点,因而,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如何使旧城区与新建筑和谐共存,相关设计者们将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与旧城区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策略

近年来,我国建筑设计方格发生巨大变化,设计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与旧城区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中还难以满足现代建筑规划的基本要求。例如,在设计时单只是简单地套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样式,而没有结合当今人的生活理念去考虑设计方向,使得建筑设计与旧建筑形成过大反差,达不到应有的设计效果。此外,不合时宜地模仿西方建筑形式,没有结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情怀,认为只要从外国引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都是优秀的,或者简如果粗略地断开了其中的联系性,与整个城市的规划相背离,最终从根本上违背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旧城区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进行相关阐述:

1、建筑气质的传承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若要使现代建筑与旧城区和谐共生,必须重视建筑的气质。因为,气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所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正如,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法国卢浮宫入口是成功的,当时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都任务该入口与周围传统的建筑环境格格不入。然而,古典造型的气质与卢浮宫对称布局,同时,使得整个建筑规划性质相通,形成完美的搭调,因此,在我国城市社区规划中也应该从气质的传承上着手。

2、均衡、秩序和对称

在建筑设计中,秩序主要是体现一个城市社区空间组织均衡的布置形式,有秩序的设计才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建筑方格。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空间组织类型控制着建筑的流线、功能和外观审美空间结构和外立面元素取决于空间组织类型。总之,秩序是促使组织空间合理地分布,并使其统一、均衡和有韵律的原则。而均衡是对人类感知产生最主要影响的心理因素,是在新旧城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模式,均衡布局能给人带来感知上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进而为人们创造强烈的视觉效应。

所以,在旧城市中进行新建筑布局时,需要突出和整合具有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规模和不同质地的元素来提高建筑立面的构成感。此外,还应该根据旧社区的实际情况,引入几何学设计理念,诸如竖向波浪状纹样与横向分割带穿插,从而在视觉上达到凸出和凹陷区域的平衡布局,体现出的丰富立体感以及颜色与色调值的熟练使用,最终达到与旧城区和谐共生的目的。

3、建筑色彩的传承

建筑色彩的传承是新建筑与旧城区格局相一致,和谐共生的重要方面,只有把握色彩传承方面的设计,才能将新建筑能够更好地融入。在颜色的传承中,继承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色彩,不同的时期城市建筑的色彩基调也不同,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因此,在城市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重视建筑色彩的传承,避免新的建筑在旧城区不伦不类,要使其与新的建筑结构形式融为一体,与周围的旧建筑和谐统一,这也是现代城市设计所追崇的设计理念。例如,建于北京的王府饭店,屋顶以绿色琉璃瓦装饰,建筑物以红色为基调,富丽堂皇,色彩浓重。公众通过其建筑风格和代表色彩,便可领略到强烈的民族气息,也与北京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类老实建筑形成统一、协调氛围。

4、设计者应该具备强烈的“归根”意识

所谓根,就是指建筑的“根”,即建筑所处的环境,在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个环境是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称,包括民族和地方的文化传统、建造条件、习惯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等。正是有了这种意识的指导,建筑设计者们才能从从多元化方向来融入原有的建筑体系格局,不少作品成为“生长在那里的建筑物”,这也是与旧城区和谐共生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著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苏州园林的处理手法,并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风貌,将设计的格调与当地传统建筑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建筑整体保持了中国格调,而且高度体现了自然环境美和建筑艺术美和谐统一的原则,最终使该建筑更好地融入了当地城市的布局。进入2l世纪后,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人们都可以通过交往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面对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吸取外来的先进成果固然很重要,但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应该继承和发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建筑规划与旧城区形成统一整体,进而使我国建筑的新风格体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实现和谐共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建筑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在新的城市布局规划中,设计者们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使新建筑与旧城区和谐共生并形成统一的整体使摆在所有设计者们面前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设计者们必须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计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要使所设计的建筑结构与旧城区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促使所设计的建筑结构与旧城区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朱亚楠,王彦辉. 交融与共生——晨光1865沿河新建筑A-2设计手记[J]. 建筑与文化. 2008(09)

[2]罗俊莹. 浅谈新旧建筑的整体优化[J]. 广西城镇建设. 2005(10) [3] 刘敏. 历史环境中新旧建筑的多元共生——以青岛旧城为例[J]. 城市建筑. 2006(08)

共筑和谐社会篇5

关键词: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生态环境设计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characteristic proceed, elaborates zoology community design concept, principle and basic targe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building continuous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mmunity.

Key words:the ecology community; planning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of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类的共识,而建设生态社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一、生态社区的涵义和特征

1、生态社区的涵义

生态社区以生态建筑为基本单元体,用科学的生态环境观组合建筑和环境要素,以此达到原有社区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经济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2、生态社区的特征

(1)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生态社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注重环境保护的整体和谐。在生态社区中,人、社区和自然作为其最基本的三大要素,这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3)倡导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统一。生态社区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统一。它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顺序的综合系统。

二、生态社区设计理念、原则与基本目标

1、生态社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对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平衡自然和社会环境,城市社区规划者将生态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思想纳入到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中,因而产生了“生态社区”的概念。生态社区注重社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等,其设计理念的特点是高效性、和谐性以及持续性。生态社区的设计原则主要有:环境保护原则、节能高效原则、整体和谐原则以及社区质量管理原则等。

2、生态社区的基本目标

建设生态社区,其基本目标在于:注重社区生态规划和布局的整体性,追求社会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社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社区、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其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体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以及在社会内形成共同的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环境价值观。

三、生态社区中的生态环境设计

1、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

在生态社区规划设计时,需要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特征进行合理规划,有效采用“点―线―面”的空间组合形式,由多栋住宅形成点状空间,由社区道路形成线状空间,由公共活动场所形成面状空间。比如威尼斯滨水住宅采用带状空间组合方式,考虑到威尼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城市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布局,形成了狭长的建筑群空间。

2、空间环境的专项设计

住宅空间环境专项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含有道路,建筑群、公共绿地以及水系等环境要素。在上述诸多环境设计要素中,绿地设计比较重要和复杂。其中绿地规划包含有自然式、规则式以及自然和规则的混合式等形式。具体适用何种布置形式,要因地制宜,根据建筑布局,小区环境以及居民要求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要将绿化、居住方式以及小区景观联系起来,形成建筑屋面、阳台和地面等多层次绿化方式。考虑到生态社区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的休憩交流的共享空间,因而在布置空间环境时,要将小区的娱乐性、休憩性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空间环境。

3、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在环境生态系统设计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节能环保。其一生态社区要求节约建筑能耗,在适用绿色能源时,要适当增加辅助能源系统,在安装时要符合建筑群体的整体风格,同时做好防雨、防雷和地热等技术的处理。其二生态社区要求在水源环境系统中充分使用节水器皿,做好污水、中水的处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其三生态社区的室外照明要求采用绿色照明技术,使用发光指示牌照明设施,室内需要采用节能光源,尽量排除光污染。此外,还要保证生态社区内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以及实现社区内具有良好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

4、生态控制工程设计

一是提高住宅社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可以采用提高园林绿化率,增加减噪设施,控制步行区的风效等措施来提高社区规划的整体水平。二是采用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案。节能技术在建筑中早已开始使用,但在生态社区规划中,除了使用一般的节能技术外,还需使用保温材料以此提高建筑的热环境性能,从建筑物设计角度来看,可以在建筑物表面使用保温材料,以便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在保温隔热的同时,需要充分利用热量,减少使用空调费用和在杜绝能量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三是研制出再生能源的收集、储存装置。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灯绿色能源,设计良好的室内通风户型。在室内外照明方面,也要使用绿色节能装置,此外也要讲每户的热水装置与天阳能热水系统相连接。四是考虑生态社区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垃圾处理。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建筑垃圾,以便日后对居民产生不好影响。在住宅社区建成后,要使用不同的垃圾箱,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鼓励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此外,在生态控制工程设计方面,还有降低污染排放,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措施等。

总之,生态社区倡导的是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希望通过资源、环境整合,培养生态社区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为原则创建绿色家庭,以此构建绿色家庭,使生态社区向更加自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实现生态社区和谐发展,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发挥政府、社区、居民的作用,实现长期而整体的社区建设策略,真正做到社区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参考文献:

共筑和谐社会篇6

关键词:自然;设计;园林;建筑;和谐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04-01

“我总是记得竹子在家中花园生长的声音……”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勾起了我们对自然的渴望,勾起了我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很想跟寻贝老的设计足迹,透过设计作品本身,体味他心中独到的关于园林的体会。

贝聿铭曾说过“我后来才意识到在苏州园林的经验,让我学到了什么。现在想来,应该说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存,而不只是自然本身。创意则应该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自然之美不仅表现在园林建筑的外形上,还表现在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上,表现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规律上。偶尔发现,正是这种园林中的自然魅力,影响了贝老的设计思想。他所谓的“园林经验”,似乎和自然魅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从苏州园林中的“自然”形态,体味了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在狮子林中长大的经历,让贝聿铭心中产生了对自然不可动摇的依附感。作为建筑设计师,这种对园林深深依恋的情感毫无疑问是他设计灵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石造势的假山,借景抒情的盆景等元素,将自然形态和人类智慧充分的结合,对贝老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他的建筑,外表注重简洁明快,运用传统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并以多种组合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了几何形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他善于通过抽象的手法,将自然中的普通图形重新打散重构,使它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建筑整体线条明确清晰,形态自然流畅。三角形,作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通图形,在他的作品中,经过重新组合,似乎充满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格外的有魅力。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老馆相比,新馆外表平滑简洁,但似乎有不言而喻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只是由于外形精巧?只是由于材质拷旧?我想――不然。这种力量,来自“自然”。 “Nature”一个简单的单词,却包涵了贝老的设计情怀。和苏州园林一样,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的装饰,没有过多的形式语言,只是运用自然的形态表达情感。“Less is more”或许可以表现他的设计理念。但似乎又少了点什么。在现代人的眼中,米斯・凡・德・罗的理念,似乎过于注重功能,缺少了关于人性化的思考。而当代设计大师贝聿铭眼中的“Less is more”增加了对于自然的理解,对人文的关怀。贝聿铭的思想更加的贴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这种不言而喻的力量,正是自然的形式和现实功能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合力。这种力量来自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从苏州园林中的“自然”环境,体味了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无不体现出园林中自然的力量。走过长廊曲径,感受着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突然发现,这种自然和环境相辅相成的设计思想,在贝聿铭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依然有轨可寻。儿时玩耍的记忆,似乎也是一种灵感影响着他的设计思想。站在苏州园林中,“随便一个地方,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建筑和周围环境完美的结合,同样在贝聿铭的建筑中看到了影子。他一直在寻找,寻找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切合点;他一直在努力,根据环境的不同风格,恰如其分的将建筑融入其中,使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的联系在一起。

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1979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根据环境的特殊性,设计出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的建筑。从细部着手,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自然美景拥抱着香山饭店,香山饭店点缀了自然的美景。人们在香山饭店休闲或度假的同时,体会到的不仅是自然的魅力,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乎很普通,但是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水平,建筑必须融入人类的生活,并提升这种生活的品质。也许贝老心中的那种对自然的依恋,对园林的记忆,正是香山饭店的设计灵感。

从赖特的流水别墅,到如今贝老的香山饭店,建筑设计界历经了二百多年,人们的设计思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二位设计大师在设计的理念上却不谋而合。贝老的人文情怀,在香山饭店中再次得到了体现。设计的出发点应该立足自然,体现人性化设计思想。“尊重自然,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理念,应该是设计界永恒的话题。

三、从“自然”的发展规律,体味了贝聿铭的建筑的思想

站在苏州园林中,我们体会到来自建筑形态的魅力,来自周围环境的魅力,还有园林中的人文气质。这种气质似乎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园林直到今日,为何魅力不减当年?我想,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建造尊重了历史,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建造完成的那个时候开始,苏州园林便开始承担着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也是就是这样一个建筑。这个从设计到建造到最后完工都受到层层阻力的建筑,用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最终向巴黎人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了玻璃金字塔对法国的的重要影响力。贝聿铭说:“我希望做出一个属于我们时代的建筑,另一方面,它也要成为另一个时代的建筑的好邻居。”这句话体现的贝老对一个建筑,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的理解。扩建工程与卢浮宫老馆相互借景、相互辉映,成为卢浮宫的现代化延续。卢浮宫的扩建工程,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但就是这个简单的三角构造的玻璃金字塔,完成了人们赋予它的使命,点燃了人们的梦想。这个伟大的建筑是贝聿铭对“自然”概念的又一次升华。

如今的贝聿铭已经不只是一名成功的设计师,他的建筑,他的设计理念给中国的设计界带来希望。“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正像一颗启明星,指引着人们的方向。一个设计要想走的更远,必定是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人的意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应该是当今设计界乃至其他行业都应该遵从的原则。

四、后记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简洁明快,被大众所喜爱;作为一个生长在苏州的设计师,他的设计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将苏州园林对他的影响,转化成中国元素对世界的影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一位美籍华人设计师,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中国设计的魅力。中国设计界的星星之火,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会有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李敏敏.世界现代设计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2]余强编.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吴焕加.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共筑和谐社会篇7

1、知荣辱,讲文明。建平安家庭;学礼仪,明道理,促和谐社会

2、家庭因为有爱而平安,社会因为有爱而和谐

3、学法、懂法、知法、守法是建设平安家庭的根本

4、创建平安家庭,营造平安环境;

5、家庭平安,乡镇才平安;乡镇平安,社会才平安;

6、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打牢平安长武基础;

7、礼让三分天地宽,海纳百川容乃大。慈孝为先人伦乐,仁爱礼仪家平安

8、理解是家庭的支柱,宽容是和睦的根基,平安是全家的福气

9、平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和谐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10、一家平安,一户和谐;百家平安,一处和谐;千家平安,一方和 谐;家家平安,社会和谐

11、一事一理重和谐,一言一行讲文明,一日一年有平安

12、平安家庭,家家共创;文明社区,户户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

13、人人建家庭平安屏障 家家筑温馨宁静港湾

14、心中一把平安锁,胜过万重防盗门

15、创建平安家庭,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16、多一点关心,家人更和气;多一些宽容,家庭更和睦;多一份责 任,社会更和谐

17、共创平安家庭,共建文明家园;

18、家庭多一份平安,社会多一份和谐

19、一举一动心系平安家庭,一心一意创建美好家园

20、家庭平安促社会和谐稳定

21、平安是家庭幸福的根基,和谐是生活甜蜜的源泉

22、信任、理解、宽容是家庭平安的良药

23、“小家”平安幸福,“大家”和谐进步

共筑和谐社会篇8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研究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行为的研究是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背景,以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个美学元素为载体的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运用专业知识和审美设计学、城市景观学、美育功能和美学取向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二是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成就及其美学功能进行审美评价,并通过自身行为规范来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美育效果。

1.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主导创建、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公共的非赢利性场所,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注重美学元素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科学发展与有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WwW.lw881.com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繁华的街市、洁净的步道、别致的建筑、精美的广场、常青的绿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终生铭记,并由此生发出对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注重公共空间系统布局。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主次干道、绿化长廊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区等。城市规划在对以上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分析城市的布局特点和性质,研究居民分布的状况、购物能力、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制约因素,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不仅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形成,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建设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创造公共空间个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地貌、环境、习俗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材质、背景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特色的创造包括特定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现状及交通等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标志物或纪念物的主题、铺地材料及图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

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同时,要推行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开放性,建筑总体应打破那种“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

1.2城市规划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依赖各种建筑的成形和各种设施的配置而构成其功能价值的。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重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还城市和建筑以本来意义。换言之,将建筑物赋予美学行为能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社会教化和社会控制的审美教育功能。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譬如,现阶段盛行的广场、公园、景区建设和广场文化,从社会层面来看,虽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审美教育通过借助城市公共空间对陶冶情操、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没有改变。通过公共空间扩大人际空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平台。

完善人格的审美教育功能。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提高人的素质的审美教育目标,不单单是满足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个人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雕塑、小品、广场等审美个体,最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决定了审美教育要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

培养审美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通过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的专业构思,应更多地溶入社会责任感、伦理关怀、处世哲理等审美内涵,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达到净化心灵、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2.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2.1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合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公共空间的绚烂美丽和景色如画,在欣赏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2总体色彩烘托美的氛围。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选择建筑色彩时,设计师应根据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建筑的环境及地理、气候等带来的影响和色彩的相长相消因素。色彩的择取和运用,必须适应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地说,在温暖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对寒冷地区,则宜采用厚重的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点设暖色,增强温和感。广场、园林建筑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色调应令人感受宁静安逸,使色彩的心理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区别对待各地区、各种不同建筑对象的色差,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氛围。

2.3城市建筑应具美的个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建筑,构成城市内涵的精华也是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不可移动这一特性,对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特点、城市文化、城市文脉及公共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2.4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自然景观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用的绿地不得放弃;该蓄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的山体不得挖掘;该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运用 “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2.5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联结或整合,既反映在表层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体、材质、尺寸、方位等方面,又体现在性格、情调、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3.从规划设计实践中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

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的美学行为包括:

共筑和谐社会篇9

1、建食品安全体系,保千家万户健康

2、家事国事天下事,食品安全是大事

3、关注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4、健康大厦始于一砖一石,食品安全凝聚一点一滴

5、健康的人选择健康的食品,身体虚弱的人更要选择健康食品。

6、人品、食品,品品相照;苍生、民生,生生相联

7、食品监管人人有责,消费安全家家夙愿

8、千好万好食品安全为好,金贵银贵生命平安最贵

9、食品初始模型,人命关天

10、一心一意关注食品安全,十全十美创和谐社会和谐

11、食品安全每一天,健康平安每一年

12、对食品安全多一点关注,为有限生命多一份负责

13、少吃一口垃圾食品,多享一年幸福人生

14、学好食品卫生法,保证健康你我他

15、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安全食品惠及千万家

16、安全食品联万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17、美好生活,从饮食卫生开始

18、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9、三无产品不卫生,切莫花钱买病生 。

20、吃安全食品,过健康生活

21、食品关乎生命,安全重于泰山

22、食品安全牢记心,健康幸福伴你行

23、健康复健康,健康何其少。你若还不防,病魔再次侵。人生百年为健康,

24、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促进浙江和谐发展

25、食品安全是金,百姓健康是福

2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27、一串麻辣一寸危,寸辣难买寸健康。

28、多吃蔬菜,多吃瓜果,健康身体人人有。

29、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创建绿色家园

30、食品安全共同的心愿,社会和谐快乐的家园

31、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幸福生活

32、食品安全,你我共同的责任;安全食品,你我共同的心愿。

33、食品安全,你我共同的责任;安全食品,你我共同的心愿

34、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5、食品安全联万家,健康生活你我他

36、开口吃个爽,莫把安全忘!

37、少一份食品隐患,多一份生活平安

38、手牵手维护食品安全,心连心构筑和谐家园

39、食品安全齐监督, 食品安全靠大家

40、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构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41、食品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42、师生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

43、法行天下,食者无忧

44、你说什么不能有?我说苏丹红不能有!

45、严把食品安全关,共谱和谐社会曲

46、人之命脉,食之所倚;命之延年,康之所伏

47、吃蔬菜,尝瓜果,不理三无烂产品。

48、关注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区

49、你说什么不能多?我说食品色素不能多!

50、食品安全系万家,监督管理靠大家

51、严把食品安全关,喜架健康幸福桥

52、建立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53、食品安全要重视,QS商标少不了。三无食品少去碰,小摊小贩离远点。蔬菜瓜果不能少,牛奶鸡蛋营养好。食品安全人人知,身体健康最重要。

54、营造食品安全大环境,呵护幸福健康小家庭

55、食之有味,品之安全

56、安全食品为大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57、一串麻辣三分美,二串麻辣十层灰。食品卫生得注意,若是马虎要不得。

58、保障食品安全,共建和谐社会

59、勤查狠抓严把关,食品安全重于山

60、一心一意关注食品安全,十全十美创建和谐社会

61、欲食天下鲜,安全记心间

62、食品安全有保障,绿色消费享健康

63、食品安全警钟长鸣,健康生活和谐温馨

64、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5、食品 人品 大家品,品食 品人 品和谐

66、普及食品科学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67、食品安全共同的心愿,社会和谐快乐的家园。

68、食品安全,百姓安康

69、食品安全警钟长鸣,健康生活和谐温馨!

70、群策群力共创食品安全,互助互爱同筑和谐家园

71、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72、三无三无,卫生全无;三无三无,健康全无。

73、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

74、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促进浙江和谐发展

75、己所不食,勿施于人

76、食品卫生无小事,您的健康是大事

77、食品安全,情系万家

78、食品安全从严把关,关爱生命责任如山

79、全面实施食 品放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80、手牵手维护食品安全,心连心构筑和谐浙江

81、法行天下,食者无忧 方宪遵

82、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83、情系食品安全,心铸和谐家园

84、给食品多一点关注,对生命多一份负责

85、食品安全,百姓安康 蔡文远

86、想要健康活到老,食品安全不能少

87、食品安全你我同创,和谐健康大家共享

88、今日不防真可惜,若要福寿定得防。

89、关注食品安全,关爱人生健康

90、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1、家家关注食品问题,人人阻截问题食品

92、食品、人品、大家品,品食、品人、品和谐

93、手牵手把好食品质量关,心连心守好食品安全门

94、品放心食品,享健康生活

95、开口吃个爽,莫把安全忘

96、培养食品安全公德心,争做和谐社会文明人

97、食品安全隐患常在,小心翼翼择食

98、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美好校园

99、食品安全个个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受益

100、“食品 人品 大家品,品食 品人 品和谐”

101、食品安全联万家,健康幸福你我他

102、长一份知识求放心,积一份公德拒黑心

103、你说什么不能少?我说食品安全不能少!

104、三无食品要杜绝,油炸食品不能吃。健康食品多买点,绿色食品要常吃。

105、万安以食品为先,食品以质量先行

106、食者无虑、饮者无忧、监管有法、安全有保

107、食品安全天天讲,健康生活岁岁享

108、食品安全齐监督,健康生活同构筑

109、食品安全共同监督,健康和谐人人受益

110、齐心协力抓食品安全,真心实意保群众健康

111、选购放心食品,吃出健康体魄

112、食品为民生之本,安全为国家之重

共筑和谐社会篇10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people becom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urban Human Settlement,and to pursue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natur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this paper reflect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s well a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peopl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people and nature.

Keywords:ecopolis;connotation;ecological construction;objectiv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4-0048-02

1 前言

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

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相互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建立的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该计划的倡导下,“生态城市”已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代表着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是自然、城市、人类融和的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

3生态城市的内涵

3.1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和谐

在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才会相协调,实现人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高度的和谐。因此,建设现代生态城市,须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城市及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见图1)。创造和谐的生态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与资源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资源枯竭等问题逐渐显现,城市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土地不足、能源匮乏、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节约资源,转变生产方式,有效地利用资源,致力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次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现代工业文明的严重后果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人为破坏,生态城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充分考虑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需求,人性化地规划和建设人居环境。同时,一定要根治那些破坏环境的不和谐因素,如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不安全隐患。

最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和睦、平等的相处在社会大家庭之中。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中,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充分体现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呈现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3.2生态城市的动力是发展

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不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例如,强大的公共财政实力,用于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的基础设施;足够的就业岗位,让城市中的居民能够得到充分的就业保障;充裕的收入,使人们能够过上舒适、宜居的生活。

3.3生态城市的生命是绿色

生态城市应坚持绿色,建设绿色的城市,发展绿色空间和绿色建筑。在创建健康、无污染、环境优良城市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3.1创建绿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营造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览、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既为城市提供必须的自然要素,调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演化方向,同时,又不断维护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原能力和生产能力,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和功能的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可持续的功能。

通过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维持和恢复城市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构筑城市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绿色空间系统,改变城市集中的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有机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见图2)。

3.3.2建设绿色建筑

建筑作为生态城市的细胞,是反映一个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条件,充分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工艺及材料进行建设,并且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更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推广绿色施工,规范绿色施工技术,制定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3.3.3发展绿色建材

通过发展绿色建材,利用科技实现传统建材向绿色建材的转变,发展墙体新材料、节能玻璃、绿色屋顶等主要绿色建筑材料,为绿色建筑提供支撑;加强废渣、粉煤灰利用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城市废渣的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量和排放,实施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3.4生态城市的精髓是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涵盖良好社会生活环境的创造、人居生态生活环境的优化以及消费方式生态化的实现三方面内容,以实现生态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生产力布局和居住格局、高效和便利的交通、以及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区域生态和环境系统协同发展,良性循环。要以经济建设促进环境优化,以环境优化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力求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优化良性互动。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即生态城市不仅要供养自然,而且要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见图3)。

生态城市建设,应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加强人口增长的调控,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人口营养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合理配置,使人们的生活消费在满足基本物质消费适度的基础上,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载体,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建设生态城市,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它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表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高度城市化时期。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把生态思想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引导正确的城市化方向和城市生态化,使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自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3.

[5](美)RichardR egister. 王如松,胡腆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